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基础教育研究8篇

时间:2023-03-14 15:04:3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基础教育研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础教育研究

篇1

在分析问卷调查需求大数据基础上,以需求理论、经济博弈论和产出最大化理论耦合指导下,首先以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需求为基础,运用教育需求征询系统,有力拉近双方趋同率,在第一层级实现双方需求趋同最大化;接着通过该征询系统,将师范生需求与已存储的社会/用人单位信息求同,将三方趋同需求信息反馈至高师院校,助其制定基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专业课程设置方案、培养针对满足基础教育阶段需求的合格人才;在两次、三方需求信息求同过程中,全程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关键词:

需求理论;经济博弈论;产出最大化理论

一、研究背景

当前社会各界围绕“优质师资”争夺而产生社会矛盾和问题:社会、教师、学生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持续升温,围绕“优质教育”产生的供需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学前教育“入园难”现象普遍;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家长热衷于“重点”学校,致使这些学校“一座难求”而“二、三流”学校面临生源紧张的生存压力。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制约了各地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严重影响着这些地区的当前发展,而且从根本上制约着长远发展,给各地整体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造成巨大负面影响。上述问题,追本溯源,在于高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接环节脱节。鉴于此,本文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以需求理论为切入点,以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对接改革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归纳等研究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高等教育、高中非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初中、小学)、学前教育四个教育阶段,高校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中小学现有教师资源配置两个角度,在充分调研论证高师院校专业设置与基础教育阶段师资需求现状基础上,运用产出最大化理论和经济博弈论,寻求有效合理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与对接模式。旨在不大幅度增加师资培训投入的前提下,对高校师范专业现有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及在职各阶段已有教师资源进行优化重组,有效提升教育投入的单位产出,扩大“优质教育”的普及面与影响力,彻底解决“优质教育”供需双方的矛盾,总体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助力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现状

纵观当前学界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据中国知网1979-2015),仅有单永志[1]就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作用展开了初步探讨。

三、理论基础

需求主要指“希望得到的东西和现存状态之间的差距”[2]。需求一般包括两个层面: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主要指社会、国家需求。社会、国家需求主要是指国家和地域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需求,本文主要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优质师资的需求;微观层面主要指个人需求。个人需求主要是个人为追求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而产生的个体发展的需求,本文主要是指学生目前现状与其期望之间的差距。在本文研究中,根据需求群体的需求迫切程度(而非宏观微观层面,亦是为了突显当前研究的人文重点与民生特色),将诸多需求群体分成两个序列:社会(中小学家长,本文研究需求主体均包括学前教育阶段,下不一一说明)、用人单位(中小学校)和师范生这三个需求群体为第一序列,着重其需求诉求的反映;高师院校发展需求为第二序列,着重其社会服务功能的体现。需求理论“接地气”,反映基层各群体的基本诉求,是本文前期问卷调查和后期理论模型诞出的核心理论。

博弈论是解决两个或多个理性决策主体之间发生冲突时的决策及均衡问题的理论[3]。它通过把决策主体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理性化、抽象化,实现精确刻画事物变化发展的逻辑,从而使决策和抉择过程更加科学化,主要指博弈主体之间所开展的博弈过程,即博弈主体在“策略空间”,作为“理性参与人”在多个策略中选择及实现对自己利益最大化方案的可能性。在我国高校师范专业及课程设置领域,博弈主体多种多样:社会、用人单位(中小学校)、教育主管部门、高校职能部门、师范专业开设院系、师范生等博弈主体。产出最大化理论就是在既定单位投入的前提下,通过统筹安排、优化组合,发挥既定单位投入的最大功用[4],简言之,就是获得单位投入的最大收益率。博弈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决定了各个利益主体不能站在全局统筹的角度,实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因此,需要产出最大化理论起统筹作用。本文认为,可以从社会(中小学家长)、用人单位(中小学校)和师范生三个需求主体,来研究高师专业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接问题。首先阐明此两种需求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具体见下图:从图1可以明确看到二者之间存在重叠部分,且这个重叠部分面积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变化。重叠部分面积越大,则说明社会和中小学校作为需求双方在优质师资方面的认同度越高,反之则越不理想。

四、问卷调查

本文在调研论证阶段,通过在高校师范生、中小学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中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等形式,收集课题研究所需的第一手资料。调查问卷主要针对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的“优秀师资缺乏”这一社会热点与矛盾设计,主要包括高校师范生卷、中小学学生家长卷和用人单位(中小学校)卷三种,主要从高校师范生课程设置、用人单位代表的社会需求、中小学学生家长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等社会热点与难点问题设计,问卷采用五级评分法,然后辅以在一定范围内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一步扩充资料,接着运用统计软件SPSS和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分析统计结果的基础上,以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归纳等科学研究方法,对数据分析、总结;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同时辅以与家长座谈的形式,收集社会反馈信息,得出破解教师教育改革难题的动态模型。问卷内容及数据见如下系列表:调查显示,普通小学99.9%的家长认为小学阶段属义务教育,不应收取任何费用;同时93.5%的家长在选学校时,考虑收费问题(这里的收费主要是额外的赞助费,一万到几万不等)。可见跨学区就读费已成为困扰家长的一个问题,也是资源不均衡分布造成的一种畸形社会现象。

五、高师院校传统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在问卷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高师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及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高师院校开设课程严重脱离现实需求高师院校所开设课程“老、旧”,严重脱离现实需求,尤其是脱离基础教育阶段以中小学校为代表的用人单位需求,造成尖锐的社会教育矛盾:一方面是优秀公立学校“倍受青睐”,另一方面是办学质量稍差、社会影响弱的公立学校“门可罗雀”,同时给私立学校异军突起留下广阔空间。但私立学校办学也产生两个极端:一是具有优质师资的私立学校学费极高,而师资力量薄弱的私立学校则面临与“二、三流”公立学校一样的命运。

(二)大学生攻读学业课程积极性受到影响由于高师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不合理,传统设置的专业课程“沿袭”现象严重,甚至有些课程几十年不变,基本体现不出设置该门课程的初衷。而作为当代大学生,他们不仅对新课程充满求知欲,而且已认真考虑当前所学专业课程对日后就业的作用及影响。

(三)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严重失调我国各地诸多高师院校基本都是把教育实习作为毕业生一门课程,加之重视程度不够,操作不规范,使之基本流于形式,而开设理论课比重过大,造成毕业生就业后实战能力不强,大多用人单位基本实行“岗前培训”制度,在招聘新人后,直接先开展“岗前培训”,待职场新人实用能力提升后再使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高师专业培养体制滞后于时代的尴尬。

六、基础教育需求现状

在问卷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基础教育阶段需求现状及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优质师资急缺优质师资急缺,不仅优质教育师生比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就连中国各级教育机构所有教育资源的各种师生比也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网上收集相关数据引用)。该问题是制约中国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必须从优化高师教育人才培养、加大基础教育需求与高等教育供给对接、壮大各级教育师资队伍上下真功夫。

(二)课程开设“少”、“旧”,良莠不齐当前基础教育各级各类机构开设课程主要依据自身所具有的师资力量,很难严格实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育部2011-10-08)》所严格规定的课程开设标准及门类。经与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机构管理人员座谈得知,他们之所以“就地取材”,主要在于长期积累造成的相关课程师资比例严重失调,且扭转乏力:高师院校批量培养的毕业生,只能够改变部分基础教育课程师资缺乏窘境,而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社会与学校需求呼声极高的新型课程,却如“隔靴搔痒”,爱莫能助。该问题的关键有二:一是基础教育阶段需求未能及时反馈到高师院校;二是高师院校太过于注重基础理论课程的开设,而基本忽视了实用能力培训课程的开设。

七、对接分析与讨论

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接的关键,在于占需求群体大多数的基础教育所代表的社会需求。该需求群体诉求的顺利解决,可以从根本上充实基础教育阶段用人单位的办学实力,提升其社会影响力与知名度,缓解社会各界对优质教育追求的压力;同时也会大大提高高师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满足高师专业学生追求自我价值及社会价值的体现,也有助于高师院校提升其办学社会影响力,助力高校突显为国家培养建设者的社会服务功能。具体建议如下:

(一)以互联网络为依托,开发多方教育需求及课程设置平台系统平台设置以基础教育阶段用人单位需求为轴心,尽最大可能拉近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与高师专业课程设置距离,从需求群体的不同视角,凝练基于满足各级教育需求的高师专业课程开设体系。

(二)优化高师院校理论课与能力培训课比例大幅度缩减高师专业理论课程开设比例,大规模增设针对实践各个环节能力培养课程,确保高师专业毕业生在就职后能够学以致用,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优质师资的迫切需求。

(三)引入监管阳光,加大各方监督加大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课程对接改革的监督力度,同时引入社会监督力量,用社会需求群体监管的阳光,确保该项改革落到实处。

(四)突出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职能高等院校在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建设大潮中,应积极主动走出“象牙塔”,接触社会,满足社会对建设者的实际需求,更好服务社会,彰显教育的社会功用。

(五)设置教育改革监督系统,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确保统筹教育改革在“阳光”下健康运行当前不同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争夺战”之所以成为社会热点,且步步升温,除基础教育阶段课程与高等教育阶段课程对接存在严重脱节外,“优质教育”供需双方信息和话语权的严重不对等、社会各界处于被动合作地位,亦是一直接原因。由于教育信息的获取和建议反馈渠道不畅,造成以学生家长为典型代表的社会各界不了解自己所处区域的当前教育格局,因误解而升级教育矛盾。教育教学改革,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为确保改革举措不走调、不变味,落到实处,须通过设置教育需求信息交流与监督系统,全方位接受教育改革各方、尤其是社会各界的“阳光”监督,逐步实现各方教育信息享有权和话语权的对等,保证教育教学改革和谐运营,健康发展。此举亦有利于调动教育改革各方的参与积极性,争取社会各界对基础教育阶段“入学难”、高等教育阶段师范生“就业难”等社会热点问题的理解与支持,在最短时间内形成教育合力,为降低教育成本、以最小成本博取最大教育教学质量产出提供监管保障。

八、模型描述

在需求理论驱动、博弈理论支撑、产出最大化理论统筹指导下,前小节单视角结论可耦合表达为:首先以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需求为基础,运用教育需求征询系统,有力拉近双方趋同率,在第一层级实现双方需求趋同最大化,更重要的是,将该需求信息暂时存储,等待与师范生学业需求信息再次求同;接着通过该征询系统,将师范生需求与已存储的社会/用人单位信息求同,将三方趋同需求信息反馈至高师院校,助其制定基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专业课程设置方案、培养针对满足基础教育阶段需求的合格人才;在两次、三方需求信息求同过程中,全程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至此,本研究成果模型诞生,简称“阳光-花-盆”模型。本模型采用教师教育课程于基础教育课程对接开放式动态设置形式,摒弃传统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时效性差的缺点,引入需求机制,实时收集、反馈社会及中小学的需求信息;同时该系统是动态的复合系统,其中各个专业课程设置组成部分既可独立运行、又可复合运行,动态发展,实时反映社会和时代需求,顺应发展潮流。

九、结语

本文研究着眼于解决高校师范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各界对各地中小学“优质师资”需求脱节这一关键问题,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得出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俱佳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动态体系,以最小的教育投入,博取单位教育的最大产出,从宏观上符合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理论来自实践,正确理论对实践有指导推动作用”这一基本辩证法思想,顺应了时展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期待学界专家的批评指正与各级教育领导主管机构及大中小学校的肯定与采纳。

参考文献:

〔1〕单永志.浅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作用[J].教育探索,2010,(1):53-55.

〔2〕Berwick,R.NeedsAssessmentinLanguagePro-gramming:fromTheorytoPractice.InJohn-son,R.K.(eds.).TheSecondLanguageCurricu-lum.Cambridge:CUP,1989.

〔3〕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篇2

信息科技基础教育是构建信息化社会的重要力量。在信息科技的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代接轨。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在遵从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及时把教材中陈旧过时的内容替换为贴近学生生活、契合时代精神的新内容,并把这些新内容自然地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信息科技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许有人会问,和高中学生讲物联网、云计算这些概念是不是太高深了?其实不然。问题的关键在于“以怎样的方式讲”以及“讲到什么程度”。

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允许(实际上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学生只能“知其然”的内容。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开阔学生视野,从而激发其深入探索的兴趣。以物联网为例: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把物联网中与传感器相关的知识穿插到计算机硬件部分进行讲解,把物联网中与组网相关的内容穿插到计算机网络部分作为补充,把物联网中网络节点上运行的软件作为计算机软件的例子向学生展示,使学生对物联网有一个比较基本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享生活中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应用,从中体会物联网给人们带来的便捷。

二、教学方法应与时俱进

有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网络如此发达,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学习最新知识。这种想法虽好,却过于理想化。

首先,网络上罗列的诸多词条并不都是由权威机构编辑的,其科学性、系统性值得商榷。其次,网站之间相互抄袭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判断筛选能力,往往很难找到真正有用的东西。此外,学生搜索资料的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学生能够迅速锁定目标,但有些学生尽管知道网上有丰富资源却不知该从何入手。因此,完全依靠学生自学并不能达到好的效果。丰富的网络资源需要教师的整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值得强调的是,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的不仅仅是丰富的资源,更应该是学习方式和教育理念的改变。譬如初学编程时,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和难以理解,而Scratch这一开源、图形化编程语言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点。它不同于传统的VB、C++等语言,而是以直观形象的积木式指令替代了枯燥、难以记忆的代码指令,使学生在程序设计的学习中不再纠缠于某种具体语言的语法细节。

在此前提下,程序设计教学的培养目标也从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转向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计算思维并不仅仅限于编程,它强调的是用算法思想解决人们遇到的各种问题,最终形成一种“人”的思维方式。比如在生活中,到达某个地点应如何选择线路、在超市结账时该排哪个队、在有多个任务时如何分配先后顺序等。

三、教学环境应与时俱进

从信息技术角度讲,“云时代”的到来为信息科技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众所周知,计算机房的管理历来是困扰教师的问题之一。公共机房不仅容易感染计算机病毒,而且噪声、辐射污染非常严重,但“桌面云”技术的出现将改变这一现状。“桌面云”基于云计算技术,通过瘦客户端或者其他任何与网络相连的设备来访问驻留在服务器端的个人桌面及各类应用,并且用户体验和使用传统个人电脑是一模一样的。有了“桌面云”,就不必再为计算机房内的每台计算机都架设主机,只需要配备客户端和相应I/O设备即可,其他所有软硬件资源都可以在服务器端进行分配。这种新型的计算机房解决方案不仅便于管理,而且大大降低了噪声和辐射污染,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与教职人员的身心健康。

篇3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2011年工作要点

2011年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NECPS)报名工作在全国展开

桂诗春教授访谈录(二)

多媒体外语课堂教学预设外信息丢失刍议

语言的形式与理据:语法化研究与外语教学

教师态度、性别差异及外语焦虑与中学生英语学习

农村初中生英语词汇学习观念与策略调查分析

浅析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

我国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选择与配置——以NSEFC为例

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利用语言材料,体现语境功能——以“if的虚拟条件句”讲授为例

浅谈初中英语语音教学

结合英语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学习

高中英语名篇名著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教学策略

“预测策略”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训练研究

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问题与对策

高中英语教师个性化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现状调查与研究

中学英语教师素质构成与发展研究

全国优秀外语实验学校风采一瞥——烟台一中

在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李宝忱老师访谈录

2010年全国中考英语改革及复习教学研讨会暨第三届全国中考英语总复习教学优秀课例展评会在桂林顺利召开

灌输式教学及其批判

讲授法的合理与合法

美国NCATE外语候选教师专业标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论欠发达地区小学英语教师行动研究的可行性

中国中小学外语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问题与对策

外语教育采用融合学习之商榷(一)

Testingspeaking:narrowviewsandwidehorizons

浅谈语音意识训练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论学情分析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策略

走出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误区

高三书面表达审题训练应遵循能力发展规律

英语教学当中提问策略的介评与例析

2010年全国中考英语改革及复习教学研讨会掠影

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

黄志红老师访谈录

中小学优秀外语教师出国留学奖学金项目第二十二批出国教师将赴英留学

第三届全国小学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暨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沈阳顺利召开

全国中小学优秀外语教师出国留学教师奖学金项目2009年度全国统一选拔考试顺利结束

2009年全国中学生英语夏令营暨2008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总决赛将在呼和浩特举行

终身学习视阈下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

《硕果》——中心研究员优秀论文征集、评选

走近教育学与课程理论的西方ELT(上):反思与探索——20世纪60—70年代相关发展寻绎

论外语思维与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思维

对当前中学英语公开课的分析与点评

TranslationandEnglishintwentieth-centuryChina

对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问题的几点思考

新教材使用中的语法教学初探——高中新教材英语语法“五步”培训策略实验研究

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效率的策略

第十届全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暨学习策略研讨会将在南昌召开

试论新课程实施中英语互动课堂教学

关于西部地区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思考和建议

全国中小学英语学习成绩测试(NEAT)2009年春季测试一级试题

第七届全国外语实验学校校长论坛暨全国外语实验学校年会将在新疆召开

中小学优秀外语教师出国留学奖学金项目2009年度全国统一选拔考试顺得进行

聚焦中小学英语教学·之一(回顾与述评)30年:中小学英语课程演绎“和平革命”——英语课程从曲折走向有序

篇4

(一)主城区教育资源相对不足。随着我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市城区(包括县城)的学校建校时间都比较早,当初设计的规模已远远不能适应人口快速增长的需求。据统计,目前老城区中小学占地面积仅达国家标准的70.9%,校舍面积仅达国家标准的52.4%,而且无法扩大校园面积,大班额现象十分严重,不利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二)师资配置不平衡,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师资水平不高。目前,我市农村及边远地区师资严重短缺,年龄结构老化,整体水平不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编制紧缺是主要因素。加上农村学校的教师待遇无法得到兑现,骨干教师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加剧了教师紧缺。

(三)教育经费难以满足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中小学布局调整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由于近年来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无法得到保证,加之初中和小学自身发展的能力不强、造血功能不足,导致我市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出现不平衡现象。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关注的重心主要在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构、效益上,反映在目前的教育统计中,主要表现为教育发展的数量、规模、效率等方面的指标,缺少反映地区差距、城乡差距、阶层差距等方面的内容。

(四)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由于近十年市场经济发展,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以及社会分层带来的影响,教育的城乡二元结构中教育资源配置失衡,这需要制度的保障和制度的变革,这种改革也必须根据现状的需要,有一定的过渡性,研究多从教育发展的城乡差异入手。义务教育城乡差异表现在:第一,义务教育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城市普通小学所获得的义务教育生均经费远远高于农村小学所获得的生均教育经费;第二,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经费配置的城乡差距缩小较快,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配置的城乡偏差还是很大;第三,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配置的城乡差异: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配置的城乡偏差,是指政府对城市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投入与对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投入的差异。这一指标最能反映城乡之间教育财力的配置差异问题。

二、淮北地区基础教育实证分析

(一)淮北地区基础教育情况

以淮北市为例,科学调整中小学布局,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大力推进主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出实招倾力解决城区校际差距和城乡校际差距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难题,不断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师资队伍均衡化、办学行为规范化、教育管理一体化、教育质量优质化,使人民群众真正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得到实惠,该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加大投入促设施均衡。该市研究制定《淮北市中小学布局规划》,合理调整教育资源,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加大对城区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加快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步伐,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得以根本改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达到省定标准,主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现了硬件设施均衡配置,全市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整体优化升级。校干交流促管理均衡。淮北市加大校干队伍交流力度,在市直学校交流任职3名校干,交流挂职2名校长,区属学校7名校干到市直学校挂职锻炼。该市学校校长挂职交流后,优势互补,互相借鉴,有力促进了学校间资源有效利用、骨干教师资源共享、对口处室无缝对接,达到了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为交流学校的发展带来新气象,受到社会和家长广泛赞誉。下一步,该市将进一步加大校干异校轮岗交流力度,打破学校间壁垒,为区域内学校间的均衡发展、科学发展搭建平台,促进全市学校革新教育教学理念、办学思路、管理方式。教师交流促师资均衡。淮北市出台了《淮北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教师赴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服务实施办法》,市直18所学校和百善、五沟、渠沟、烈山、高岳五个试点镇(办)18所学校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市直学校共选派120余名城区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县、区教育局开展城区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和城乡教师交流工作,发挥名校名师传、帮、带作用,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推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提高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软件均衡发展。淮北市实行新招聘教师无校籍管理,2011年起,在起始年级进行一定比例的教师交流,开展名校和薄弱学校教师双向互动交流,逐步均衡配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资源。

(二)淮北地区基础教育调查分析

淮北地区基础教育通过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深入开展集团化办学、促进义务教育规范发展等四项措施的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标准化建设情况取得良好效果。我市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科学规划教育布局,集约教育资源,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大教师交流力度,加速提升我市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标准化建设方面,淮北市共规划义务教育阶段达标学校454所,学生数218756人。目前,淮北市中小学校达标182所,达标比例为40.8%。2012年规划达标学校117所,已经有3所学校基本达标,其余114所正在招标中。淮北市相山区、杜集区、烈山区已列入第一批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县区,全市已召开动员大会,市辖三区加强领导、制定方案、分解任务、积极筹备、初步已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指标。2012年市辖三区和市直项目学校标准化建设设备资金3630万元,其中,购置图书357.2万元、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1129.6万元、实验室成套设备421万元、教学实验仪器132万元、音体美器材552.5万元、学校扩容改造及附属设施建设838万元。2008年制定了《淮北市中心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2008-2020)》,构建了组织领导、布局调控、财政投入、社会帮扶、考核奖惩五个机制,进一步加大教育布局调整力度,全市中小学校由原来的779所调整为514所,提高办学整体效益,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同时,我市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和中小学布局调整相结合,不断改善全市办学条件。2012年我市远程教育工程累计投入2476万元,校安工程项目27个,总面积39240平方米,共投入资金4080万元,目前全部已经开始主体施工。实施“中小学校校长提升工程”,已完成500人的培训任务;选派7名薄弱学校紧缺学科骨干教师参加了省教育厅举办的培训;从2011年开始,利用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合作成立的“教育干部远程培训中心”,共培训了2000余名中小学校长。2012年,全市新招聘205名新教师(不含濉溪县),其中义务教育阶段教师148人,为薄弱学校招聘教师112人,充实了农村教师队伍;18所市直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选派了52名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72名优秀教师赴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加强了教学教改交流。制定集团化办学工作方案,成立二中梅苑教育集团,对三实小、惠黎路小学进行深化整合。同时,在新城区建设一所小学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计划2012年8月开工建设,2013年秋季投入使用。通过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我市教育的均衡发展。规范办学,促进义务教育规范发展。严格义务教育招生政策,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通知》和《淮北市2012年义务教育阶段新生入学工作的意见》,严禁学校跨学区招生,严格控制班额,切实体现教育的公平、公正。同时,规范办学和从教行为。结合师德师风建设,开展了全市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专项行动,实行规范办学行为月报制度和月通报制度,定期组织学校办学行为、教师从教行为大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规范行为,巩固规范办学行为工作成果。

三、淮北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建议

基础教育均衡体现社会公正的诉求,福利经济学以为个人的初始禀赋平等反映经济均衡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实证证明,教育分配的不公平将扩大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差距,并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一)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是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是通过深化教育体制、办学体制、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提高教育效率、增进教育公平。激发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有效地促进教育公平。二是推进学制改革,建立与义务教育性质相适应的学校制度和学校结构。实行完全中学的初、高中脱钩,在制度上保障义务教育阶段的完整性,缓解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矛盾。从政策导向上尽快取消和淡出目前依然存在的重点中小学和示范学校,以及中小学管理上的不同主管层次,深化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按照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改革学校制度,调整学校结构。三是加快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考试制度是制约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因素,要以多种方式推进小学升初中及初中升高中制度改革。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坚定不移地取消小学升初中考试,加大初中升高中考试改革力度,努力从学生生源上缩小校际差距,促进学校间合理的教育竞争。实行公立中小学招生的名额分配制度,促进招生公平。逐渐给予少数有条件的民办中学在招生上更大的自,以满足社会需求,对公立学校应该推选更有公平性的招生办法。四是推进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公平竞争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实施教育多元化发展战略,以办学体制改革为核心,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体制改革,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教育事业,促进投资主体、教育类型、办学模式的多样化,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二)建立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物质基础。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首先,应建立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机制,逐步缩小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程度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差异,这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有效的政策选择。不断增加国家对基础教育特别是贫困地区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实行教育投入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是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重要的政策导向。其次,政府应通过政策导向,对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尤其要保证义务教育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为了缩小现有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必须对原来的政策导向进行调整,政府应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确保教育公平。再次,把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和指导思想。在公平、效率等重大的教育政策目标之中,教育政策应把公平作为基础性的政策价值目标,对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实行“四个统一”,即:统一拨款标准,统一硬件配备水平,统一信息平台,统一提供教师培训与发展机会,从而最大限度地缩小区域内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差距。最后,实现区域的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资源在区域内的流动,通过现代教育网络、远程教育,实现区域内优质资源共享和交流;在教师管理和使用上,政府还可以制定政策通过对口支援和教师支教交流,平衡校与校之间的教学力量,使骨干教师在最大的限度的发挥作用;在确定办学标准上,政府还可以对有些教育设施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实现区域内教育共享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建立校长教师合理流动机制,是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师资水平、师资素质、师资优质配置和教师队伍建设,是这项工程的核心。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城乡教育的差距还非常的明显,随着城镇化进程中人才的不断聚集和流动速度的加快,致使我国教师队伍出现了新一轮的流动潮。由于城区教育需求的猛增,教师需求增大,农村相对优秀的教师开始向城区、城镇调动、转移,给农村本就比较薄弱的教师队伍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农村学校变相的成为城区学校的教师“培训基地”。社会对优质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与师资队伍优质化的矛盾,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教育均衡的发展,使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迫在眉睫。但是我国师资培养、培训的体制和机制还不能较好地适应优质教育发展的形势。由于经费投入少,农村教师待遇偏低,教师队伍不稳定。解决我国基础教育在软件建设上的不均衡的问题,需要创新思想,树立新的教育发展观,建立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管理新模式。从师资流动、学校管理、教学交流、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合作交流,创设一条教育城乡一体化的道路,整体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国家可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师范毕业生去农村学校工作,来提高农村地区中小学的教学质量。

篇5

关键词:基础教育;农村;问题;对策

一、概述

(一)基础教育的界定

基础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当前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指初中及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狭义地说是指九年制义务教育,广义来讲包括家庭教育、中小学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在1977年,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高级教育计划官员讨论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讨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基础教育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它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性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教育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就好比修建高楼,地基必须扎稳固了,高楼才不会倒塌。下面用广义的说法来解释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

(二)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

由于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广大人民群众都积极响应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我国出生率急剧下降,很多农村小学学生人数不足百人,有的甚至只有四五十人,为了更好地开展农村基础教育,节约教学资源,相邻的村庄将合并教学。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团队整体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固定化,创新意识不足,教学的方式一成不变,更多的是填鸭式和单一式教学。相比较而言,刚从事教育工作的应届毕业生,虽然具有冒险精神与创新意识,但缺乏教学经验,不能熟练的掌握教学方式与运用方法,还应多与资质高的前辈交流探讨教学经验。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一个教师担任多个学科的教学,教师严重缺乏教学的专业性。由于教师的教学任务重,需要管理的事物繁杂,操劳过度,导致他们的身体一直处于一个亚健康状态,不能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教学。

二、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基础教育的严重不到位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物质和文化的提高,经济的迅速增长,更多的青壮年人士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渐渐突显出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和教育问题。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由原来的6000多万留守儿童降到902万,尽管留守儿童在数量上有明显下降,但依然还是存在留守儿童基础教育严重不到位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基础教育与城市里的小孩差距甚大,最基本的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是留守儿童基础教育不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幼年时形成的良好习惯可以改变一生”。反之,幼年时形成的坏习惯将伴随终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在日常生活中,缺少父母的管教,没有人给他们讲解最基本的礼义廉耻。中国的公民,尤其是农村缺乏教育的人,都存在一个看客心理,对留守儿童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旁人是不会去纠正或赞扬,他们这是在恪守本分而已,因此会有更多的孩子误入歧途。另外有心理学家根据照片中留守儿童的行为、眼神、神态,推测出约有20%的儿童将来会走向犯罪的道路。再而就是社会生活知识教育,这也本该由父母去做出正确的引导,先给孩子“预防针”,让他们客观的了解社会。但是由于父母的失职,没有在孩子身边去发现他们的错误,导致没人纠正这个错误,这明显不利于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二)教育设施、设备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我国教育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但是我们应做到由表及里,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必须深刻的认识到农村教育先天的不足以及后天失调的矛盾日渐增加的问题。尽管近几年政府在基础教育方面的资金拨款有所增加,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根本赶不上时代的脚步。农村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导致学校没有足够的经费置办教学应配备的相应的设施、设备。没有相应的教学设备,教师只能通过写板书的方式授课,这样的教学模式太单调,导致学生对学习缺少热情。城市的教学水平远高于农村的教学水平,再加上农村教育设施、设备上的不足,城市与农村学生之间的差距将更大。有些农村学校操场的质量不过关,孩子们的锻炼达不到标准,身体素质差,体能测试往往不过关,都是由于缺乏锻炼造成的。农村学校的图书馆形同摆设,图书资源匮乏,破损严重,可读性差。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等现代教学设备也存在同样的情况。

(三)师资队伍的薄弱

毫无疑问师资团队建设的优劣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以及整个教育环节。然而现在农村的老师普遍年龄偏大,教学质量也会有所下降。在现代化社会下,农村老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在农村学校,资历丰富的教师寥寥无几,有的老教师仅凭经验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与方法也比较老旧。当然,还是有极个别的教师是相当优秀的,但是他们的力量相对于整个学校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农村的教师团队与城市里的教师团队比起来相差甚远,农村学校给教职工提供优质的外出学习培训的名额有限,导致农村教师向城市学校优质教师学习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有些表现优秀青年的教师在农村任教几年后,凭借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到城里的学校去应聘,导致农村教师数量下降。教师队伍没有新的“血液”流入,教学方法一成不变。在德、体、美、音等学科方面,没有专业的老师教学。教师与学校之间存在单向流动,即在农村任教的老师表现优秀,有机会被调到镇上的学校教书,镇上的优秀教师则有机会进入县城里的学校。按照这种方式类推下去,农村学校就只能拥有较弱的师资队伍。

三、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为改善生活条件,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随着物价水平的提高,在农村务农所取得的经济收入和在生活中所必要的支出基本持平。很多人明白靠务农取得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家里的生活,为了改变现状,提高父母和子女的生活水平,踏上了背井离乡的路途,孤身一人去城里找工作。农民到城市工作的方式往往是干苦力,在建筑工地上砌砖。虽然很辛苦,但工资与汗水是成正比的。逐渐的,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减少,城市的劳动力增加的格局。由于大量的劳动力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家里基本上只剩下老年人和儿童,留守儿童也随着产生。父母虽然把在外打工挣的钱寄回家,家里的经济条件也有所改观,但是在子女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年龄阶段,他们却不在身边,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农村的父母自身文化水平低,观念老旧,认为孩子成绩不好也没关系,只要长大了能找到工作,养活自己就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孩子的生活中缺少父母,父母也没有对子女的学习引起重视,放任孩子,认为只要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基本需求,供其上学就行,学习的事是靠自觉,但是生活在这个科技时代,留守儿童容易被外界的新鲜事物所吸引,抵抗力弱,容易向不好的方面发展。

(二)农村学校资金短缺,使用不当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注重教育的发展,政府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引起了高度的重视,但是毕竟我国资金有限,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校资金的来源主要是靠国家、政府财政拨款,划分到农村地区学校的资金相对比较少。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学校的资金也是入不敷出。由于教学资金的短缺,中小学的基本教学条件根本得不到保障。有条件的农村学校虽然花钱置办了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仪器等,但学校缺少精通这些仪器设备使用的专业人士,也不能充分满足全校师生的使用,对设备的维护和更新也是个大问题。使用的不恰当,导致这些仪器设备都成了绣花枕头。学校的资金没有花在刀刃上,有严重的浪费现象,使用效率低下。学校所拥有的设施设备仅被用来做宣传,方便招生。在课堂上,投入使用的成本大,所以学校所购买的设备一般不轻易使用,除非“上级领导来视察教学工作”。

(三)农村教师工资低,优质教师更愿在主城工作

随着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整体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们已经习惯了大城市繁华的生活,不愿再回归到僻静的乡村,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教师也是需要生活的,在农村担任教师收入微薄,无法满足对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而且所有的教师本应受到同等的待遇,但因地域、学校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别待遇。农村教师与城市里的教师相比在教学环境、生活环境、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致使农村学校在很多青年教师心中的好感度直线下降,多数教师对农村学校的生活环境,工资待遇而望闻生怯,导致很多人不愿在农村担任教师。有基层教师表示:农村教师的月工资平均2000余元,生活环境不尽人意,缺少工作的激情,无法把心思放在教学上。马斯洛提出的需求理论,农村教师只能满足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而高层次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所处的环境中无法得到满足,缺少一个让他们发挥真实水平和沟通交流的平台,教师的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种种原因导致大量的优质教师流向城市教学。

四、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在城市教学点增收农民工子女,为其提供平等教育

为了消除大众文盲,提高中国整体素质,中国开始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改革开放后,为响应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全面提高我国人民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国家培养精英,渐渐地农村留守儿童基础教育与城市里的孩子的教育水平相差太远,这样下去会导致农村与城市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数量差距越大,农村的孩子不仅没有得到好的教育,而且连父母的疼爱也不曾享受。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让城里的学校每年面向农民工子女增收学生,让农村孩子可以和在城市里工作的父母一起生活,接受更好的教育。农村孩子在城市里上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可以减少我国留守儿童的数量,培养更多的对社会以及国家有用的人才。但是,政府需要做好相应的工作,正确利用社会舆论导向,引导建立一个公平对待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观念,消除社会公众对农民工子女的歧视与不满,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每个孩子都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城市里的学校应相应的调整农民工子女的学费,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降低入学门槛,城市里的市民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农民工子女,学校更应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社会上更应关注他们的生活学习动态。

(二)增加教育投资,购置教学设备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首要难题是教育资金投入的不足,因此为了缩小城市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差距,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建设的步伐,应从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资金投入这一方面着手。首先政府需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让学校拥有更多的可支配资金。其次,当地政府部门和农村学校负责人应向社会宣传当地开办学校的困难,寻求社会帮助,让外界的更多社会人士、民办非企业、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对当地学校相互了解,在国际上也有很多教育基金会,只要当地政府给予高度的重视,拉拢资金,让个人、企业、社会团体积极加入到基础教育的建设中。这样可以多种渠道筹集教育资金,真正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制约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差,设备不够完善,最基本的教学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学校可通过筹集而来的资金来改善教学条件,包括对教学楼、学生宿舍的改造,给学生们建造一个舒适的学习和休息的场地,增加图书馆的书籍、教学设备、器材、课桌椅子板凳等的置办,以确保教学需要用到的基本设备,为学生排除学习上遇到的阻碍。为防止学校资金存在滥用、挪作他用的情况,应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监管,做到对每一笔教育资金开支进行公示。为避免资源的浪费,应对每一笔资金进行合理的规划,使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职工待遇

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学校的教师,教师是学生和教育发展的领跑者,只有教师教学能力高,才会培养出更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现在的农村教师队伍十分薄弱,特别是我国西部偏远地区,与城市里的教师团队相比,数量少、专业化程度弱、素质低。所以必须对农村教师团队的结构进行调整,把不合格的代课教师和年龄偏大且教学不过关的教师辞退,引进年轻富有活力的优秀教师,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形成新老交替的合理格局。农村教师工资低,福利差是农村学校的一个致命弱点。农村学校,教师更新信息慢,接受培训的机会也不多,其教学方法、教学水平与城市的教师都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在农村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不仅要提高他们的工资、增加教师的福利,奖金等级制度等,各级政府还要充分考虑到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所需的费用,在财政拨款上有所偏向。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这项重任也是刻不容缓的,学校应对教师整体素质水平加以重视。多参加培训,相互交流心得。

(四)建立城市与农村教学交流的平台

城市里的基础教育之所以发展迅速,因为它具有先天优势,拥有强大的教师团队,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良好的学习环境。相比而言,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师队伍,教学设施,学习环境与城市的学校是无法相比较的。为了改变现状,可以建立一个城乡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农村学校的教师没有城市的老师拥有那么多的公开课或者比赛的平台去磨练自己或者从中找出自己教学方法中的不足,也没有专家对其进行专业的评价和指导。他们只有通过自己摸索,根据教学结果的好坏来判断教学方法是否可行,在实践中去寻找不足,在课堂上做教学实验,这样会耽误孩子的学习成长。因此,政府可以实施“教师交流平台”,让农村的教师可以通过去城里的学校实习,听他们是如何授课,在课堂上如何与学生互动,与城里的老师多沟通交流,掌握城市里教师的教学方法。让城市里的教师到农村支教一个月或半年,这样农村教师也可以有个学习、交流的对象。古人云:“如芝兰之室久染其香”,周围的环境对个人的成长和思想是有一定影响的,通过与优秀的教师交流,在潜移默化中,会发现自身也会有一定的变化。同样的,政府也可以建立“学生交流平台”,学校可以挑选部分学生与当地主城里的学生交换学校学习,让农村的学生亲身感受班级、学校的学习氛围,从负面刺激学生让他们充满危机意识感,相比城里学生的家庭条件,依旧在努力学习,自己更应加倍努力才是。

参考文献:

[1]车丹.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J].时代教育,2013,24.

[2]侯玉辉.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珠江教育论坛,2015.

[3]张岚.基础教育的传统文化使命[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05).

[4]孟晓东.一切为了孩子[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3.

[5]王彤.河北省农村中学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研究[J].学周刊:C,2011.

篇6

基础教育教师招聘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遵循同一严格标准,做到有律可依、有章可循,格外要注意的是在招聘之前要着重分析各学科各岗位的需求,选择真正符合要求的人加入到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同时,还要重视教师招聘信息的对外、测试甄选以及入职培训。整个招聘过程要注意公平公正公开,这样有利于人才的甄选。

(一)岗位设定

每一所学校都会面临人员更迭,也就是岗位的空缺。而基础教育教师的招聘工作,需要将各个学校的岗位同意上报。负责当地人力资源的部门会对所上报的岗位进行分析。通过合理的量化,会对各个学校的岗位进行审批与设定,也就是最终进行招聘的人数、岗位性质、功能职责。这些与日后入职教师的薪酬、工作强度、职责分配都有直接的关系。

(二)发出招募

为保证招聘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要保障整个过程的公开与公正。因此,在设定岗位后,由相关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招聘公告,并对所缺岗位需要必备的专业、年龄、工作经历等做出要求。在此阶段,应聘教师可以根据招募信息进行报考,并将简历信息等上传上交,人力资源部门会审核应聘教师是否适合空缺岗位,并作出审核意见。这是进一步对应聘教师进行测试和甄选的基础与前提。

(三)测试甄选

通常的教师招聘测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部分。人力资源部门会根据空缺岗位所需要的必备专业和能力确定要测试的内容与范围,再组织应聘者前来考试,以甄选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的人。这样消减了一部分不适宜的人,但仍然使之大于所需人选。接下来就是通过面试,来做进一步的筛选。面试是一个根据与应聘教师的口头问答来预测他未来工作的过程。在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中,面试是教师甄选中适用最广泛的工具。通常的面试分为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面试,形式有个人面试、全体面试和电脑面试,内容多由实例分析、课程试讲构成。

(四)职前培训

职前培训是教师招募的最终环节,也是入职前的关键一步。培训是将未来长时期的教育工作以最简炼的形式贯彻给新入职教师,以便让他们有合理的职业规划和对于未来工作的科学预期。

二、我国基础教育教师招聘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教师招聘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教师聘任制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最大的成就是开始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及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师聘任制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由于教师人才市场尚未健全,中小学教师供不应求,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度存在困难;教师聘任制的深化阶段。这一阶段国家下发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文件以保障推行以教师聘任制为主的人事改革制度,在教职工的聘任上应采取全员聘任制,彰显了教师招聘的公正性。然而,在实际的招聘工作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对于岗位设定缺乏战略性部署

我国的基础教育处于不断上升的发展之中,因此,对于教师岗位的安排与设定也会有更多的缺口和薄弱的方面。传统的教师招聘都是在教师发生退休、流动后,才被动地进行教师招聘,缺乏长远的人力资源规划和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计划。因此,制定各岗位人才计划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学校的宏观发展计划,使得每一次教师招聘都在规划当中进行。

(二)对于招聘方式缺乏多元化思路

人才的引进决不止测试甄选一种。而学校多出于整齐划一角度,跟随当地人力资源统一进行学历审查、笔试、面试、心理测试、体检等环节进行人才招聘。这样会大大疏漏人才的引进。可以尝试对应聘教师的教育能力、职业道德、性格特征等有更多更全面的考察,从而提高招聘效率,选择更多更适合的人加入到基础教育教师团队。

(三)尚有部分地区的教师选拔有失公正

基础教育教师招聘尚存在部分灰色地带。某些地区,教师甄选的决策劝在少部分人手中,没有专门的招聘组织和管理者,使得招聘者的领导、同事、亲属在没有规避原则的招聘中进入学校。从此,基础教育学校内部关系错综复杂,而真正起到教学作用的教师数量被稀释,使得基础教育教师整体层次不高,进入恶性循环。

(四)缺乏对新晋教师的职业规划

很多招募者认为,教师被招募入编即为招聘工作的结束,这忽视了重要的招聘后总结,积累招聘经验、教训,使得招聘工作偏离既定目标。同时,招聘后为进入新环境的教师及时给予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个人制定职业发展目标,并以此为计划而努力。这不仅使新上任的教师对自己有明确的定位,也有助于员工激励,形成有高度组织的教师团队。

(五)没有适时的管理培训

基础教育教师应聘成功,进入基础教育学校,忙于传授课业或者班主任工作的负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因此疏于对新进教师的管理培训。学校作为特殊的组织管理部门,不仅要为教师发展负责,更要为祖国教育事业负责,应及时予以培训,明确教师职业道德。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基础教育教师招聘是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基础教育蓬勃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对基础教育教师招聘的研究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针对当前基础教育教师招聘制度问题的研究发现,其原因由如下几点:

(一)历史沿革下

传统的基础教育教师招聘依然沿用传统的招聘管理理念,缺乏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没有合理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以至于招聘的需求只能缓解一时的教师岗位空缺,不能建设学校整体的教师层次,从而影响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甚至是学校整体的发展。传统的基础教育教师招聘理念缺乏必要的总结和职业生涯规划,更没有完备的培训。这种对教师内心的忽视,使得人才大量流失,基础教育内部新陈代谢速度过快,整个结构不够稳定。同时,传统教师招聘理念中,忽略了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本领,走入误区。

(二)当前运行中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因此基础教育中负责教师招聘的人员没能掌握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于招聘的政策不够了解,制度不够健全,方法不够科学。因此,是否拥有一支专业的人力资源团队,对于基础教育教师招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应对挑战时

在转型期间的基础教育教师招聘制度不够健全。近几年的基础教育极速变革致使基础教育教师缺口增大,被动的招聘工作没有合理的规划和健全的制度,这大大影响了基础教育的人才引进和学生培养质量。在此转型期间,应有条不紊的制定基础教育教师招聘制度和进行高校招聘工作,而非单纯为了教师数量忽略教师招聘的质量。

四、改善我国基础教育教师招聘问题的策略

篇7

计算机作为公共性学科是大学公共基础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面临着很多新的形式,研究重点解析了这些新形势。新形势必然带来新问题和新的要求,需要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变革与重塑,研究从教学理念、方法、内容、手段、效果评价和实训/实验及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工作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

[关键词]

计算机;教育发展;教学研究

0前言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计算机理论知识普及和通用计算机应用技能普及型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习者的计算机素养并掌握未来工作生活相关的计算机使用技能。随着计算机知识体系迅速膨胀、计算机应用领域不断延伸、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演变及教育相关科学和管理的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与教学迎来了很多新的形势,如何应对新形势,未来如何发展已成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而且迫切要考虑的问题。

1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式

需求是社会发展的本原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而科技毋庸置疑是第一生产力。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其生产和发展过程中要对所面临的新形势进行新的构建,进而实现自身的变革和对自身的改造和重塑,其所面临的新形势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新课改的不断推进

从本质上说国家多轮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动因在于其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需求的改变。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国家教育部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总体方针,摒弃传统的知识性教育,将素质教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科技技能素质在素质教育中占重要的位置,计算机基础教育是科技技能素质的基础构成之一,因此,新课改的提出和推进也为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以提升科技素质为目标的教学要求。

1.2高等教育的转型

高等教育的转型本质上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对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其转型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2014年起高等教育实现了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转型发展。外延式发展时代,计算机基础教育关注更多的是在学生数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如何完成教学的任务,而内涵式发展更关注如何更好的实现教育教学的质量。内涵式发展时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迫切问题是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化。其次,高等教育的功能性转型。2014年起国家教育部逐步提出了地方性高等院校由研究型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的功能性转变的方针,600多所高校转为应用型高校,2017年又将一批本科院校明确定义为职业院校,更加明确了教育要服务于社会需求,加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针。向应用型转变的也成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所要面临的新问题。

1.3教育本身的发展带来教育理念的转变

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方法的观念,是对教育发展的主观的、理性的的认知,是教育的人文研究,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主张等。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知识轻能力、注重理论轻实际、注重记忆轻思考、注重知识灌输等方面。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证明:传统教育理念已经难以展现较好的教育效果,更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不断涌现的现代教育理念,如以人为本、自由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教育内容开放化、教育多样化等教育理念,每种理念都有其核心思想包含其中,成为教育的指导,这种形势下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要适应其所采取的教育理念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如何适应教育理念的改变,也是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1.4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前行

教育信息化存在于教育的管理、教学和科研等各个方面,是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引入到教育领域当中,其朝着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其目的在于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人才要求,通过推动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教育时代的到来对教育的网络构建、教育资源建设、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信息的产业化管理和具有信息化素质的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环境下的新的要求,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开展也必然要融入到信息化发展的新浪潮,改革和重塑以求得健康、快速发展。

1.5教育相关高科技产品的不断出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的发展落后于科技的发展,但却要能够适应科技发展带来的新形势。网络科技的发展使教育跨越了时空的界限,移动智能科技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使教育变得随手既是,多媒体技术(如3D投影技术、虚拟影像技术)使教育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更具体验感。这些都丰富了教育的形式和手段,计算机基础教育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如何应用这些新技术进行辅助教育值得思考。

1.6计算机应用领域无限渗透

计算机由最初的用于科学计算发展的现在,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社会应用,休闲、娱乐、生产加工、科学处理、虚拟仿真和智能化应等无处不在。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在是只关注计算机原理和基础编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应用的宽度和广度必将带来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变革。

2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方向

2.1实现教育由传统理念向现念的转变

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拓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除计算机专业之外,更关注计算机的应用是实践价值,相应的教育理念也不应在局限于传统的理论化知识性教学。在理念上一定要尊重社会的需求建立以需求为本,以学生为本,助力于全面发展和多元化发展的大的思想格局。

2.2紧随时展,拓展计算机基础教育内容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主要集中于计算机原理与基础、计算机语言和办公软件应用三个方面。但随着计算机教育的普及和深入,学生往往在初级教育阶段就已经接触并学习了相应的内容。在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加入更多的应用技能教育,如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信息处理、网络、电子商务和管理信息化等多元化、多样化的内容,进而服务于其它学科的教学,迎合未来职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内容的拓展不只是计算机教育的广度,从深度上也应进行深入,如同样是办公自动化可以结合社会应用加入高级技能培养的教育教学内容。

2.3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多样化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法还集中讲授法和演示法方面,相应的方法在知识传输和定性内容实践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同样也需引入讨论法、案例法、项目驱动法和自主学习法等,使教学方法多样化更好的迎合教育理念转变带来的需求。其中,项目驱动法就计算机基础教学而言,在学生自主学习构建、实践和创新内力、提升学生关注度和积极性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受到计算机基础教师的普遍关注。

2.4计算机基础教育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先进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经行教学活动相互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工具、媒体和设备等。教育手段与科技发展息息相关,先进的科技成果引入计算机基础教学成为必然。计算机基础教学手段不能再只是书本、计算机和投影,而应是以多媒体科技应用,以大规模网络科技应用为方向的先进教育设施的引入。

2.5引入多元化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形式

基于笔试和机试的,依靠定成绩的模式在计算机这类技能型培养的学科,在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和应用技能考核方面略显不足。为了应对,国内外学者结合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如基于项目制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引入教学成果的社会评价来对学生和教师进行档案式评价。

2.6加强实训/实验及创新教育

大量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已经意识到实训/实验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多种形式的实训/实验教学形式,如提升实践课程的学习时间、加强需求现场的问题式教学、采用项目式的教学形式等。国家教育部也提出了加强实训/实验教学培养的推动方案,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项目,通过国家扶持拉动实训/实验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结论

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于各级教育层次,本研究所指的是大学阶段的计算机公共基础性教育,社会发展是引发教育发展变革的直接动力,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面临诸多的新形势,各种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两个大的方面分析了计算机基础面临的各种新形式,并由新形势引出计算机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对实际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

作者:高昱 单位:锦州医科大学公共基础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8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是组成职业教育知识结构中的一个不可缺少部分,在整个职业教育中所处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通常认为,有关计算机的文化教育、基本技能教育以及软件技术教育,这三大块教育共同构成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应对快速发展的计算机科学技术,让计算机基础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知识结构的一个不可或缺部分并使之成为高校学生所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这显然是一个明智之举。近年来,我国各职业院校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在有关计算机基础教育认识方面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这对于今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显然是不利的。为此,对于这些有关计算机基础教育认识上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在实践中加以解决。正是基于此出发本文着重对这几个问题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探讨,旨在帮助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

2、有关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几个问题探讨

2.1对有关计算机文化要能够正确审视和理解。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要想对学生的教育能够达到创造性教育这种高境界的教育,就必须让学生首先真正领悟有关计算机文化的真谛和精髓,这是高校对学生开展及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个首要、也是最为基本的任务。所谓计算机文化,其内涵及其丰富,它不仅仅是一种用符合和规则来体现的知识实体,还包括传输和记录这种知识实体时所采用的那些媒体集合,其中知识实体是产生于研究、开发、生产计算机及其网络的过程中,其组成有三大块:(1)有关计算机及其网络的理论基础;(2)有关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工艺技术;(3)有关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基本原理。由此可见,计算机文化={知识实体}+{媒体}。这就是有关计算机文化的基本涵义,其中计算机技术是它的核心部分。总的来看,计算机文化与其他的文化相比较,有它独特的一些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具有应用工具性特征:当今有关计算机文化,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已经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助手,这是大家公认的一个事实;第二,具有扩散渗透性特征:具有很强的参与能力,这是计算机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当代很多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计算机文化所包含的那些知识实体,因此,不管是其本身,还是其传输工具、记录媒体,它们都具有超强的渗透好扩散能力;第三,具有信息驾驭性: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有关信息的集合可以用来表示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化,而能够驾驭信息的正是计算机文化,因此计算机文化具有信息驾驭这个特征;此外,计算机文化还具有资源共享性特征以及持续创造性特征等等。以上就是有关计算机文化的涵义和基本特征,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去真正感悟和体会这些有关计算机文化的精髓和真谛,这对于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2对有关多媒体教学要能够正确的对待和认识。在进行具体教学时,是否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两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第一种情况就是,不管怎样都是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决不把多媒体这种辅助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第二种情况就是,不管怎样都严格拒绝传统教学手段,全部采纳多媒体教学。显然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合理的,具有很强的片面性。首先,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实用技术的不断普及,计算机实用技术需求量的不断增多,促使很多实用的计算机软件也不断出现,诸如文字处理方面的软件、表格处理方面的软件以及绘图绘画技术方面的软件等等,有关这些内容都是当代高校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一定离不开这些实用内容的教学,这些内容信息量大、功能性强,必须借助有关视频、音频等辅助手段才能充分它们那极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就一定要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这种手段,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完成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应用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手段,它最终也是为提高教学质量这个目的而服务的,在当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对于师生面对面进行教和学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还无法做到全部解决,对于教学这个交互式的动态过程,对于有些问题,还是要靠人这个智能体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开解决。所以在实施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有关多媒体技术一定要全面看待,不能视为用或不用这样一个简单问题来处理,要把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如何有机渗透进多媒体技术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

2.3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正确认识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模式。显然这种教学模式不适应计算机基础教育,因为计算机基础教育这门课程具有两大特征:(1)以实际为主导;(2)以应用为目的。这就要求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必须彻底改变原有的那种以讲和听为主的教学模式,代之于老师以示范性讲授来引导学生以阅读和实践为主的这种具有研究创作特征的全新教学模式,以这种全新教学模式来提高高校实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水平。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