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8篇

时间:2023-03-14 15:03:5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篇1

一、加强我国民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现实意义

职业道德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对教师的职业行为进行评论、衡量和判断的结果[1]。民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 积极健康的评价不仅可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而且可以提升教师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 加强我国民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具有深远的意义。

1. 有助于教师把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具体实践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促进教师把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信念并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有力保障。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仅向教师提供与其职业行为相关的客观准则, 更要让教师把这些职业准则内化于心并外践于形, 这必须依靠师德评价的助推作用。通过师德评价, 不仅可以促使教师更深入地理解职业道德规范内容, 还可以让教师体会到社会成员和舆论对高尚职业行为的褒奖, 对不道德职业行为的谴责, 进而激发教师增强自身的职业荣誉感和道德责任感, 自觉地选择正确的职业行为。

2. 有助于提升教师道德素质, 优化教风校风

在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过程中, 评价后的反馈尤为重要, 它有助于教师辨别各种行为的道德价值大小, 找准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的差距, 并明确自己的改进方向, 促使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最终不断提高个人的职业道德素质。此外, 教师队伍整体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 也能展现一种良好的精神风貌, 进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带动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从而在全校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因此, 要高度重视教师职业道德评价问题, 有效运用其导向和激励功能。

二、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当前,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 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诸多变化,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也出现一些问题。

1. 评价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失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从目的上可以分为两种价值倾向:一是奖惩性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二是发展性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2]。奖惩性评价是自上而下地针对过去的终结性评价, 评价者与被评价教师之间缺少互动与共鸣, 难以调动教师主动参与其中, 不利于教师未来发展。发展性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制度, 能综合考量被评价教师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尤其关注教师的未来发展。教师和评价者通过沟通协商共同制定被评价教师未来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 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 因此越来越受各高校和教师的欢迎。但是, 目前仍有部分民办高校继续单一地使用奖惩性评价方式, 依旧存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上岗制度, 继而容易诱发出某些人采取一些不道德的手段让自己获得肯定性评价的弊端。

2. 评价指标滞后, 内容缺乏系统性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是与时俱进更新发展的。而有些民办高校的职业道德评价指标更新速度慢, 缺乏时代性, 依旧按照滞后的标准和内容衡量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自然也就无法正确地评价和反映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另外, 一些民办高校在指标内容的设置上缺乏系统性, 在德、能、勤、绩4个方面的考察中, 重点偏向教学和科研工作, 过分看重教学工作量和科研成果量等量化指标, 评价内容整齐划一, 指标内容的覆盖面缺乏合理性, 未能充分考虑和尊重民办高校的特殊性以及教师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3. 评价方式简单, 平均主义现象严重

一些民办高校的师德评价工作往往是一年或一学年开展一次, 通常以一次性打分的方式进行, 包括上级领导评价打分、同行评价打分、学生评价打分和教师自我评价打分四部分构成, 评价方式简单, 缺乏多种评价形式的融合运用, 尤其缺乏对被评价教师的深入接触和全面考察。此种评价方式, 往往容易流于形式, 华而不实, 影响评价结果的信服度。因此, 目前很多民办高校职业道德评价平均主义现象突出, 教师在本职工作中只要不出现太大的教学问题, 个人言谈举止不太有损职业形象的话, 一次性打分的师德评价基本能认定为合格, 似乎干好干坏一个样, 这样的评价结果难以体现出教师间的个体差异, 也无法起到激励的作用。

三、关于我国民办高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构建的几点建议

鉴于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 我们迫切需要构建一套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促使评价结果更趋于合理。

1. 建立发展性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坚持奖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统一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3]在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过程中, 不能单一使用某一种评价手段, 要坚持发展性评价和奖惩性评价相统一的原则。在评价过程中, 适当采用奖励性评价是有必要的, 教师可能会由于畏惧道德失范行为的后果, 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职业言行, 但其作用有限、弊端明显, 有必要建立发展性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发展性评价遵循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当教师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得到满足之后, 就会产生较高层次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希望自己不断发展与完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立足点在于发展, 尊重教师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 坚持促进教师发展、提升教师素质为价值取向, 要求评价者用动态发展的眼光考量被评价教师的职业道德, 关注教师的成长与进步, 用激励的方式促进被评价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此外, 我们必须明确,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不仅仅是一种手段, 其最根本的目的是发展。因此, 要坚持奖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统一, 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 营造有助于教师职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这样也有利于稳定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 促进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

2. 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道德评价标准, 评价指标必须明确

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道德评价标准是进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2011年12月30日, 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印发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教师的职业道德分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6个方面。这些规范是公众普遍认同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根本标准, 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 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如果仅依据这六大标准, 评价难度过大, 也很难做出准确评价。因此, 在六大根本标准之外, 还必须结合各地、各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六大根本标准衍生出来的具体标准与之相配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六大根本标准可作为一级指标, 同时, 各高校再制定出具有时代性、全面性、专业性的具体详细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必须准确量化, 不能或者很难量化的指标必须清楚明确地描述其特征, 让人一看即懂。只有制定一套科学、合理、详细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 使评价工作更具有可操作性, 评价结果才能更具有威慑力和信服力。

3. 实现多元评价主体的评价方式, 构建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机制

为保证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工作做到客观公正和民主公开, 评价主体绝对不能是单一主体, 应该是多元主体参与其中,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多元评价主体包括教师本人、学校领导、同行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士。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本人的自我评价是最重要的一环, 自评即教师本人进行自我道德反思、自觉进行道德修养的过程, 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动积极性, 也是职业道德规范由他律转为自律的重要步骤。学校领导、同行教师、学生是最了解被评价教师职业活动的人, 三者都参与评价可以使评价结果更加系统、客观和公正。社会人士参与评价主要是通过学校设立校长接待日、举报电话、举报信箱, 或者不定期地采取教师职业道德问卷调查等形式, 让社会大众或学生家长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 对教师的职业行为进行全方位考评。他评可以给被评价教师一种无形的外部压力, 可以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升意识, 自觉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 并将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于心, 最终成为个人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中的核心内容, 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合理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有利于教师不断提高个人职业道德修养, 提升教育水平。民办高校必须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发挥师德评价的积极作用, 促使民办高校的教育事业向更高的水平和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童夏雨.关于高校师德评价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09 (4) .

篇2

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首先要清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后,由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该《规范》于2011年12月30日由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以教人〔2011〕11号印发。《规范》规定教师职业道德由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6部分组成。具体如下:

(1)爱国守法、敬业爱生。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于律己,能够抵制各种诱惑,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做事不能逾越法律红线。敬业爱生,要求老师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直有这样才能算是一位称职的教师。(2)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3)服务社会、为人师表。教育工作是一项伟大而意义深远的工作,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整个国家长远发展。做为此项事业的工实施者,要不遗余力,不计得失,为国家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一代接班人。为人师表,热爱学生。

二、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1)完善自我,不断学习。这里的学习包括对职业道德理论和规范的学习,也包括对优秀的教师榜样的学习,还包括对优秀学生的学习。加强职业道德理论和规范的学习,帮助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教师意识到什么事是自己该做的,为自己争光的。什么是不该做了,为自己丢脸。使教师具有强烈的荣誉感,知羞耻,为建立良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打下坚实基础。向优秀的教师学习。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学习榜样热于奉献、关爱学生的作风,学习他们严谨教学,严于律己的态度等当前社会所倡导的优秀品质。他们不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活的体现。向他们学习,帮助我们提高对职业道德修养的认识,并提升自己形象。向学生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即使是学生,他身上也会有一些老师身上没有的好的品质。教师与学生长期相处在一起,老师可以从学生的反应中发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并随时检醒自己,审视自己,随时加以改正,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2)在教育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除了学习,我们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教育实践也是检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唯一标准。教师在学习中学到的各种职业道德,只有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才能逐把所学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进而成为自己持久的行为习惯。所以任何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不例外,它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检验、不断完善。只有通过实践的反复磨练,教师才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从外界环境来说,可以从以下层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1) 学校层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人无完人,任何人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都不是天生的。都是通过后天对正确事物的学习建立起来的。因此,学校要在校内树立教师榜样,让其他同学以向其学习为荣。并多组织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及研讨会。对倡导的优秀教师道德品质给予褒扬。对错误的道德观点给予指正。并在教学实践中鼓励老师实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每学期让学生投票选举,鼓励教师成为学院的优秀教师、学生最喜爱的教师。鼓励老师全心全意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2)社会层面:1)利用媒体的作用,树立教师榜样,倡导尊师重教的风气。教育无小事。把握好教育,就相当于把握了我国的未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支教,爱岗,敬业等优秀教师的行为。营造全社会向其学习的氛围。让其他老师也严格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自己的行为。国家举行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中,鼓励优秀教师的行为。倡导全社会向其学习的风气。2)建立监督机制,即时制止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

国家教育部专门成立教师职业道德监督部门,并完善法律规范教师的行为。对不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师给予开除教师行列。对违规、违纪的教师给予行政及法律制裁。监督部门要通过各种渠道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监督,鼓励教师自律,向优秀教师学习,以最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该部门通过公开教师行为等方式,规范教师行为。

总之,高校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自己的行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平时严格要求自己。热爱学生,认真备课,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以服务社会、严谨治学为荣。积极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做学生喜爱的教师,人们需要的教师,国家敬爱的教师。

篇3

[关键词]教师道德规范 师德建设 启示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007-02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评价一向使为师者感到无限的自豪。在我国,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更是一直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努力追求的价值目标。然而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价值观和思想文化的互相碰撞和激荡,不平等竞争、实用主义、金钱至上等种种社会现象与教师应当遵守的职业操守之间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师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对师德失范者进行批评的同时,我们关注更多的应该是如何找出症结,积极推进师德建设。师德规范作为高校教师必须遵行的职业操守,是加强师德建设的前提。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与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师职业规范比较而言,美国的师德规范则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

一、我国高校师德规范的特点

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中小学的基本类似,大致包括依法从教、敬业爱岗、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四个方面。从内容上讲,我国高校师德规范制定的依据是基于对高校教师职业的崇高性认识而做出的人格期待。在日常社会生活中,高校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往往被定格为理想的道德化身,由此对教师提出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种相当高的职业道德要求及自身人格修养要求。仔细分析文字的表述形式,我国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表述基本上采取正面要求的形式,表达了希望教师达到的程度,而这种要求只是一种理想的期待,而没有坚定的法律基础和社会现实生活作为基础。众所周知,每一种职业都有其特殊性,教师职业也如此,但我们不能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就无视教师也是普通公民当中的一员这一前提。高校教师工作也是平凡职业当中的一种,在社会生活中也有自身的需求,如果超越这一基本前提,对教师的道德水平提出过高的期待,一方面会增加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教师道德行为的实现,并且使师德规范流于形式。

二、美国师德规范的特点

美国素有实用主义传统,深受行为主义的影响。美国人深信:特定的品质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所以在师德规范方面主要体现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可操作性强。美国教师的师德规范条目不多,大致包括对学生的责任和对职业的责任两个方面。在师德规范的表述上多采用限制性语言(不准、不得之类),对教师要求定调不高,但师德规范的规定很明确、很具体、更具有操作性,直接影响与限定教师在课堂内外的表现和教学行为。例如:当学生的学习、健康及安全受到危害时,应为保护学生做出恰当努力。不应故意使学生处于尴尬或受贬低的处境中。

三、美国师德规范对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启示

在中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对比之下,我们不难发现,美国的师德规范从出发点、落脚点上都比我们国家的师德规范考虑到现实的情况,更具操作性,更符合实际情况的要求,从而可为我国当前高校师德建设提供很多可贵的借鉴。

(一)师德规范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

教师和其他众多的职业一样,也是普通公民中的一员,他们也有自己正当的物质利益,同样也有与其他人一样的人性弱点。因此在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时,首先应当考虑到这一基本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行之合理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应从治理人性的基本弱点出发,从道德和法律的层面上对教师的行为提出限制性的要求,形成一种威慑力,使教师首先明确了解,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做什么,道德底线是什么。如果教师们都不去做不该做的,自然师德失范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而就当前我国的高校师德规范而言,对教师的期待是做道德的模范,这样违背道德和法律底线的行为就被当然地认为绝对与教师无缘。但事实并非如此,从而师德规范就成了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由此可见,在我国的高校师德规范中,应当首先明确规定教师的职责和义务,从而来细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如果他违背了职业道德规范,不仅涉及到道德问题,而且涉及到法律问题,进而能够自觉地从法律的意义上强化自己的职业之道。

(二)师德规范要提高可操作性

师德规范的存在就是要为教师的职业行为提供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制约,让教师做该做的事,杜绝不应有的行为。由此可见,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是空谈和口号,不是宣传标语,更不只是美好的期望,而是切实可行的职业操守,那么可操作性就是至关重要的。师德规范要为教师提供一个明确具体的切实可行的章法,作为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从而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与美国师德规范相比,我国高校师德规范的内容不具体,语言表述方面也不够明确。教师除了负有教书育人的职责外,首先应是如其他职业一样将该职业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那么规定底线,并留有空间应是职业规范制定的应有之意。只谈期望,忽略底线,往往成为一纸空文。

(三)师德要求要具有层次性

从美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我们可以看到,其关注的重点是教师的道德底线,其内容都是关于从事教师职业所应遵守的基本规则。遵守这些规定,则有资格从事教师职业,而违背了这些规范,就不配做一名教师,要求很明确,且容易为教师所把握和执行。但这并不说明美国教师道德水平就不高,美国对教师要求不严。无论哪个职业,其职业道德规范都应是设定该职业所应遵守的规范底线,是留在该职业队伍当中的基本条件。由于每个从业人员的个人能力、修养、素质和志趣理想都有所不同,对待职业的态度也就有所分别,从而在从业之路的发展上也体现了发展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美国师德规范的这一特点的确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基于这种思考,我们认为师德应当是有层次性的,可以是以责任为基础的,可以是以情感为基础的,也可以是以信仰为基础的。所谓以责任为基础的师德,就是以从教作为谋生的手段,遵守作为教师必须遵守的基本操守,不侵害学生、学校利益,不违背社会公德,不影响教育教学,即是遵守师德。此种师德层面中的教师不一定强烈地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但他们恪守了作为教师的道德底线,履行了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即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基于情感的师德则要更高一个层次。具有此种理念的教师,怀有对教育事业、对学校、对学生的热爱,这种深厚的感情使他们能够热切地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这是情感的升华,取决于个人的爱好、对教育事业的态度及个人经历和情感的积累。怀有这种情感的教师能够更具奉献精神,能够得到学生的爱戴。基于信仰的师德应该说是师德的最高境界,既然是最高境界,我们就不可能苛求每位教师都达到这一标准。对教师职业的信仰使教师将职业看作是毕生追求的职业理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这种理念能够激励教师全身心投入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很可能取得开拓性的成就,他们会像珍视眼睛一样珍视教师职业。

人类能够理性地克制自己的行为,并且能够调动自身内在的巨大潜力进行创造。从这一点而言,我们应该在给出教师基本师德要求的同时,相信教师的巨大潜力。教师不是圣人,对于教师道德的评价应与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评价遵循基本相同的原则。对师德的评价应为“职业道德底线评价”,若要求所有教师都达到以信仰为基础的师德,则有失公允,客观上会扭曲教师人格的健全,将教师推上“伪善”的歧途。

篇4

关键词:职业道德;依法执教;高校教师

1引言

依法执教,就是鼓励教师在坚实的法律基础上,大胆地施展自己的专业才华。但是归根究底地讲,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要想在工作中尽情地释放自己的从教热情,不仅需要坚实的法律基础,更需要敦实的道德基础。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道德基础。

2“职业道德”是安身之本

在我国,“职业道德”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每一名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中,都包括“职业道德”的有关内容和要求。遵守“职业道德”,就是每一名公民遵守公民道德的客观体现。从这个角度出发,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每一名高校教师安身立业之本。

2.1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明确指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职责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职责是学习人生之道。”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职责早就已经不仅仅是完成教学计划,让学生认字识数,而是变成了利用自己的教师身份对学生的影响,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以身作则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在2011年颁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明确定义和严谨规范。结合《规范》的内容和要求来看,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指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从事高校教育工作中所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道德准则、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具体说,就是“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这二十四个字。

2.2“职业道德”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职业道德”发挥着非常重要且积极的指导作用。具体说,高校教师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进行的。在自主学习的原则下,学生们更多地承担起组织好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责任,教师变成了学生履行自我管理意愿效果的“监督者”。我国政府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因为强化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才能有效提升广大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更好地激发广大高校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自身修养,弘扬高尚师德,提高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工作热情。这就是“职业道德”的重要作用。

3“依法执教”是立业之根

“依法执教”是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具体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领域当中的客观体现,是在根本上明确教师合法权益的同时,明确“职业道德”在教师职业活动当中的合法地位的思想基础。“依法执教”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文化。

3.1“依法执教”的法理依据

所谓“依法执教”,就是教师应当遵照国家现行的法律规定来组织开展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现阶段,可以被高校教师用来当作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依据的法律制度和政策规定主要有《教育法》、《教师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其中,《教育法》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确定了正确的方向;《教师法》在其第八条第一款当中明确了遵守职业道德是教师必须要履行的基本义务;《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和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了职业道德在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肯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在社会职业道德体系中的地位和位置。

3.2“依法执教”的根本目的

从根本上讲,“依法执教”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将“依法治国”的思想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将法制化的观念植根在每一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心中,让每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都能够以法制化的观念和视角去正视自己的工作,并在积极投身于教育工作的同时推动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设。

4高校教师执教工作遇到的现实困境

甘肃省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16所,普通高等学校31所,成人高等学校12所,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25所。其中,既有兰州大学这样的985工程高校,也有普通高校。从高校教师的执教工作情况来看,高校教师在执教工作中遇到了非常多现实存在的困境,这些困境给高校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扰,也让“依法执教”成为一种必然。

4.1学生思想日益多元化

甘肃省地处内陆,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加之甘肃省内高水平的高校数量不多,省内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单调和简单。从甘肃省各高校的现实情况来看,登陆互联网成为在校大学生度过业余生活的一种基本方式。在长期接触互联网的情况下,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崇尚个性化、时尚化、多元化的网络文化的影响,正在呈现出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思想状态的影响下,大学生在课上的思想状态常常过于活跃,导致课堂秩序失控。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掌控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深化自己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这是教师的基本职责要求之外的要求,是“职业道德”的要求,却不是“岗位责任”的规定。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师在解决这类问题时的能力强弱。

4.2工作要求水涨船高

杜媛(2008)等人很早就关注起甘肃省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已经对教师的日常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在梁江岳(2013)展开的调查中发现,甘肃省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在学者们的研究中普遍发现,教师在课程设置上的规划自较小、教师在无法得到更多进修机会的情况下反而还要承受工作要求不断提升的客观压力是触发甘肃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情绪的“触点”。从这些调查结果来看,尽管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客观存在,尽管我国学者已经在多年前就开始关注和研究解决甘肃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情绪的问题,但是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这也就意味着触动职业倦怠情绪的“触点”始终存在。换句话说,甘肃省高校教师始终无法摆脱必须长期面对工作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的情况下工作要求不断水涨船高的工作压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工作要求的水涨船高是社会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当然有助于缓解职业倦怠情绪的产生,但这又是教师的岗位职责要求之外的要求。对于高校教师来说,究竟能不能抓住解决职业倦怠这把锁的钥匙,关键还是看教师自己。

4.3师生矛盾日益尖锐

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自主学习是一项基本的权利。高校教师不会武断地侵犯在校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但是,高校教师也有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他们也需要按照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组织开展工作。然而在具体的工作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充分尊重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安排,有些学生对于教师布置的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的“作业”不够重视,甚至还有个别学生为了解决自己不愿意上课却不得不因为教师的“点名”活动而亲自到学校上课的问题,花钱雇佣其他没有课程安排的学生到自己的班里做自己的“替身”,以20元的价格让别人代替自己上课。这样的做法导致的必然结果之一就是所有涉事的学生受到校方严惩。可严惩之后,师生之间的关系无疑将会受到这种事件的影响越发尖锐。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解决学生远离课堂这个问题的办法有很多,在高校教师的岗位职责要求上对于这一些内容并没有强制的规定和要求。换句话说,教师在处理这类问题时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仍然是由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决定的。

5“职业道德”对“依法执教”的促进作用

从甘肃上高校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现实困境来看,造成相关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的职业道德无疑在提升教师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某种角度出发,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越高,他在“依法执教”的前提下处理自己遭遇的各种问题的办法就越多,处理问题的结果就越好。结合这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对“依法执教”的促进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具体说,这种客观存在的促进作用可以被描述为以下三点:

5.1有道德才能尊重法制

法律制度对于教师的合法权益是充分尊重的。但是法律制度绝不会姑息一个教师犯下的错误。违反制度就是一种错误,而在冰冷的制度面前,任何人情都不存在。从这一点出发,教师只有充分尊重所有的法律和制度,承担起自己的应尽义务,才能相应地享受到制度赋予的权利。而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职业,正是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最基本内容。

5.2有道德才可按图索骥

在这样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了。不仅是学生,包括很多教师也能够明显感受到自己身上肩负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在逐渐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职业道德能够唤醒教师的记忆,让他们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的基础上,找回自己,找到正确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法,真正做到“依法执教”。

5.3有道德才有自律他律

从甘肃省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遭遇的问题来看,“点名”成了有的教师和学生一天中唯一的直接对话的机会,考试成了有的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途径。这才使得学校不得不出台一系列的制度来约束教师的行为。可事实上,思想才是引导行动的核心,只有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才能让教师自觉自愿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学会自律和他律,才能让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应有的师德师风。

6结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教师都承担着传承文明香火,弘扬民族文化的艰巨责任。然而教师这个职业与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任何一个职业都有所不同,在这个行业里的从业者中,尤其是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没有任何两个人的工作风格是完全一致的。易言之,因为每一名高校教师都拥有独立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每一名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采取的方法、展开的思考都与别人不同。在“依法执教”的框架下,用职业道德去引导教师的工作,让同样的教案绽放出不同的色彩,这就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杜媛.甘肃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08.

[2]梁江岳.甘肃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分析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篇5

[关键词]广东;高校教师师德;调查研究

教师作为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特殊职业,社会对其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高校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园地,其师德建设情况更为引人注目。近年来,关于高校师德问题的研究为数不少,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师德的内涵和规范、师德建设的现状、加强师德建设的意义和加强师德建设的对策等[1]。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与对教师、学生的调查不够深入有关。因此,我们对广东省高校教师进行了一次调查,从高校教师的视角,了解当前高校师德的真实现状及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高校教师自身不仅对高校师德现状非常关注,而且对高校如何进行师德建设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

这次调查的对象是广东省内三所部属和省属高校的教师。共发放问卷440份,回收问卷328份,回收率为74.5%,有效问卷321份(个别题目漏答不影响整个问卷分析的按有效问卷处理),有效率74.3%。

调查形式以调查问卷为主,同时,还通过与高校教师的访谈对调查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了扩展。我们结合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及影响高校教师发展的其它因素,设计了高校教师师德状况的调查问卷(除个人基本情况外,共计40个题目,其中选择题39个,开放式题目1个),对调查数据运用SPSS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高校师德内涵的界定

关于高校师德的内涵,一些官员和学者提出了各种看法。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爱与责任——师德之魂”这样一个新命题[2]。多数学者认为师德应体现在三个层次,即“学高为师——师德之基,身正为范——师德之本,热爱学生——师德之魂”[3]。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多数教师主张,师德应是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准则,其中选择“基本的职业规范、准则”的占68.5%,选择“高尚的、崇高的道德标准”的占27.6%,选择“可以达到的、值得表扬和学习的标准”的占7.6%。同时,高校教师普遍赞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师德的内涵也应该不断发展变化,选择“完全赞成”的占27.6%,选择“比较赞成”的占33.7%,选择“赞成”的占32.7%,选择“较不赞成”的占1.9%,选择“不赞成”的占4.1%。

2.对当前高校师德状况的认识

在为何选择当高校教师的问题中,选择“它的稳定性和自由性”的占55.4%,选择“有较高的收入”的占2.1%,选择“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的占30.9%,选择“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的占7.4%,选择“其它”的占4.2%,与性别、学历显着相关(p<0.01),与职称相关(p<0.05)。在是否有离开学校,寻找其它发展的想法方面,选择“有”的占24.4%,选择“无”的占75.6%。至于离开高校的原因,选择“工作压力大”的占25.4%,选择“收入和福利待遇低”的占28.8%,选择“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的占10.2%,选择“工作的满意度不高”的占33.9%,选择“其它”的占1.7%。半数以上教师因高校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和自由性而选择当高校教师,其中女教师所占比例更高,达67.2%,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本科,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最低,职称越低的教师,所占比例越高,但副教授所占的比例要低于教授。相当部分男教师选择当高校教师是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选择此项所占比例也更高。

对“教师应是全社会的表率”这种提法,“完全赞成”的占13.1%,“比较赞成”的占22.0%,“赞成”的占33.8%,“较不赞成”的占17.5%,“不赞成”的占13.7%。在自己作为教师的价值取向方面,选择“培育人才、奉献社会”的占53.4%,选择“义利并举、德利合一”的占42.7%,选择“等价交换、按劳取酬”的占3.9%,与性别、行政职务相关(p<0.05)。就自己如何处理个人、部门和学校三者的利益关系,选择“先学校、后部门、再个人”的占62.8%,选择“先部门、后个人、再学校”的占19.5%,选择“先个人、后部门、再学校”占17.7%,与行政职务显着相关(p<0.01),有行政职务的教师更多选择“先学校、后部门、再个人”。

在是否认为“如果过分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会与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相矛盾”问题,选择“完全会”的占7.1%,选择“比较会”的占12.3%,选择“会”的46.3%,选择“基本会”的占25.2%,选择“不会”的占9.1%,与职称相关(p<0.05)。在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与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之间,选择“作为教师,应该将奉献精神置于首先地位”的占6.4%,选择“应该首先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的占34.9%,选择“处理得好,二者可以实现有机统一”的占58.7%。半数以上高校教师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关系”,选择“平等关系”的占60.4%,选择“服务关系”的占13.0%,选择“教育关系”的占26.6%。在与学生的关系方面,选择“关系亲密”的占13.2%,选择“比较亲密”的占67.4%,选择“一般”的占18.8%,选择“疏远”的占0.6%,无人选择“很疏远”。

参与调查的教师对当前高校师德状况的总体评价一般,选择“非常好”的占2.3%,选择“较好”的占27.3%,选择“一般”的占57.9%,选择“较差”的占9.0%,选择“很差”的占3.5%。对当前的师德状况,教师最不满意者涉及几个方面:选择“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热衷创收,精力分散”的占43.2%,选择“教学上无心钻研业务,只求不过不失”的占14.0%,选择“科研上急功近利,剽窃他人成果”的占24.3%,选择“只完成教学时数,对学生不管不问”的占14.0%,选择“利用师生关系谋取利益”的占4.5%。

至于造成师德失范的最重要原因,较多教师认为是考核制度的问题,选择“对学校没有认同感”的占11.8%,选择“教师个人放弃思想道德修养”的占22.8%,选择“经济压力大”的占21.3%,选择“考核制度方面的问题”的占38.8%,选择“师生关系疏远”的占5.3%,与学历相关(p<0.05),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认为“考核制度有问题”所占比例最高,占41.4%。

3.对高校师德内容及其具体要求的了解

在高校教师最重要的品行方面,选择“刻苦钻研业务”的占9.2%,选择“工作严谨,认真负责”的占43.7%,选择“以良好的品德行为影响学生”的占37.1%,“谦虚谨慎,维护其它老师的尊严”的占0.9%,选择“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学风”的占8.7%,选择“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占0.4%,与职称相关(p<0.05)。

关于做一个好的教师最突出的方面,选择“科研成果突出”的占6.6%,选择“教学效果好”的占19.5%,选择“教学和科研均突出”的占54.0%,选择“深受学生爱戴”的占19.5%,选择“同事公认”的占0.4%,与性别、职称相关(p<0.05),与学历显着相关(p<0.01)。自身在实际工作中在哪方面做得最好,选择“科学研究”的占12.3%,选择“教学”的占30.1%,选择“科研和教学均好”的占33.8%,选择“和学生沟通”的占16.9%,选择“和同事们相处”的占4.8%,与性别、行政职务相关(p<0.05),与职称、学历显着相关(p<0.01)。履行教师职责时花费时间最多的方面,选择“教学”的49.4%,选择“科研”的占33.8%,选择“和学生沟通”的占10.4%,选择“社会服务”的占1.1%,选择“参与管理”的占5.2%,与职称、学历、行政职务显着相关(p<0.01)。学历越高、职称越高的教师越认同教学和科研均突出的观念,而男教师的比例要高于女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学历越高、职称越高的教师越认为自己教学和科研均好,男教师的比例要远高于女教师。职称越高的教师选择“在科研上花费时间最多”比例越高,特别是教授,所占比例远远超过副教授。职称越高的教师选择“在教学上花费时间最多”比例越低。

在对高校教师师德的内容及具体要求的了解方面,选择“非常了解”的占6.3%,选择“比较了解”的占43.8%,选择“一般”的占34.1%,选择“了解一些”的占11.0%,选择“不了解”的占4.7%,与性别、职称相关(p<0.05)。至于获悉途径(可多选),高校教师多是通过《教师工作手册》、“岗前培训”及“相关文件”来了解。有43.6%的高校教师选择“《教师工作手册》”,有48.1%的高校教师选择“岗前培训”,46.8%的教师选择“相关文件”。关于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制度基础,高校教师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了解较多。有67.7%的高校教师了解《教育法》,63.7%的高校教师了解《高等教育法》,46.5%的高校教师了解《教师资格条例》。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对高校教师师德内容及其具体要求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深入,男教师比女教师了解得深入一些,职称越高的教师了解越深入。

4.高校师德建设的成效

在高校师德建设必要性方面,选择“非常必要”的占28.0%,选择“较必要”的占19.1%,选择“必要”的占32.5%,选择“有些必要”的占14.3%,选择“没有必要”的占6.1%。关于当前师德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选择“教师缺乏献身精神”的占8.6%,选择“教师缺乏责任感”的占37.9%,选择“师德教育流于形式”的占47.9%,选择“其它”的占5.7%

在是否赞成高校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方面,选择“非常赞成”的占11.4%,选择“比较赞成”的占15.9%,选择“赞成”的占21.6%,选择“基本赞成”的占20.6%,选择“不赞成”的占30.5%,与职称显着相关(p<0.01),与学历相关(p<0.05)。在对学校对师德建设采取过什么措施方面(可多选),有54.2%的教师选择“制定教师职业规范”,有39.1%的教师选择“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有39.1%的教师选择“考核中有师德要求”,有9.5%的教师选择“制定学术道德规范”,有5.9%的教师选择“师德标兵评选和师德报告会”。在所在学校师德建设取得的成效方面,选择“显著”的占4.7%,选择“较显著”的占28.1%,选择“一般”的占47.2%,选择“有些效果”的占9.0%,选择“没有效果”的占11.0%。

教师虽认为高校师德建设较有必要,但除比较了解“制定教师职业规范外”,对其它措施都不太了解。对高校是否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态度多样,虽多数教师持赞成或基本赞成态度,但不赞成的教师也为数不少,特别是低职称的教师基本上持不赞成的态度。

5.高校师德的评价方式

在评选高校师德标兵的必要性方面,选择“很有必要”的教师占14.8%,选择“较有必要”的占26.4%,选择“一般”的占28.6%,选择“有些必要”的占4.7%,选择“无必要”的占25.5%,与职称、学历相关(p<0.05)。高校教师对目前师德标兵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不高,选择“非常了解”的占0.6%,选择“比较了解”的占10.8%,选择“了解”的占12.3%,选择“基本了解”的占23.4%,选择“不了解”的占52.8%。高校教师较认可目前高校师德标兵的评价标准,选择“完全认可”的占5.6%,选择“比较认可”的占75.0%,选择“认可”的占5.6%,选择“基本认可”的占5.6%,选择“不认可”的占8.3%。在是否会把师德标兵作为自己仿效的对象项目上,选择“完全会”的占4.5%,选择“比较会”的占10.3%,选择“会”的占31.9%,选择“基本会”的占25.8%,选择“不会”的占27.4%。

对最了解的师德评价方式,选择“自我评价”的占11.9%,选择“集体评价”的占21.5%,选择“学生评价”的占46.4%,选择“组织测评”的占9.6%,选择“社会评价”的占10.7%。关于最赞成哪种师德评价方式上,选择“自我评价”的占7.0%,选择“集体评价”的占27.9%,选择“学生评价”的占41.2%,选择“组织测评”的占7.7%,选择“社会评价”的占16.2%,与职称相关(p<0.05)。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对目前师德标兵评价标准了解程度较低,“不了解”的占52.8%。其结果导致教师虽基本上认可目前高校师德标兵的评价标准,但部分教师不会把师德标兵作为自己仿效的对象,甚至认为无必要评选师德标兵。高校教师比较了解“学生评价”,也比较认同“学生评价”。越低职称的教师越认同“学生评价”,越高职称的教师,越不认同“学生评价”,教授认同“学生评价”的比例明显低于副教授。

三、讨论

1.高校师德建设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不少高校进行师德建设,但成效一般。原因是不少高校教师对学校的措施不认同。教师对师德内涵的基本已形成共识,即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但不少高校领导,对师德内涵的看法仍偏于泛化,过于务虚,与多数教师的看法差距甚远。因此,高校师德建设的措施难以为教师所接受,如高校师德标兵评选,主要是其立意太高,远远超过了高校教师对师德内涵的共识。一些与师德建设有关的措施,也不受教师的欢迎,如要求高校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教师态度因职称、学历的不同而差异显着。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应广泛了解教师的需求,所采取的措施方能切实可行。

2.对教师职业性质的新看法影响师德的塑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也在发生改变,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师德内涵的认识及自身行为。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有传统的一面,但一些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选择也出现了。如一些教师对“教师应是全社会的表率”的提法,持不赞成的态度,一些教师把“把按劳取酬、等价交换”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一些教师认为“个人或部门利益高于学校利益”,多数教师不赞成过于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不少人在选择当高校教师时,多是从“它的稳定性和自由性”和“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等方面考虑,而没有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及对其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的一面。当前高校教师师德现状不甚使人满意,部分源于人们对高校教师职业性质的错误认识,不少教师也认识到这一问题,如调查结果显示,四成多的教师对师德失范最不满意的方面集中在“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热衷创收,精力分散”。因此,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加以一定的引导,使高校教师认同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3.考核评价制度对师德建设的导向作用

目前不少高校的现行考核评价制度过分看重教师的科研成果,虽然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也包括了教学和社会服务。原因是教师的科研成果除了易于量化考核外,还会给对学校带来许多好处。由于现行考核评价制度的引导,不少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对教学则得过且过,对学生不管不问。不仅如此,个别教师由于过于急功近利,在科研上造假甚至剽窃他人成果。因此,一些高校的现行考核制度有必要加以改变,应在重视科研的同时,也要给教学适当的重视。对教师教学的考核机制应进一步完善,不能仅看是否完成教学时数,更要尊重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付出,在这方面教师的师德最容易体现出来。至于师德评价方式,应重视“学生评价”,原因是高校教师比较了解“学生评价”,也比较认同“学生评价”。

四、建议

1.应首先制定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规范代表的是一个行业的成员一致认同的合适的行为准则。国家或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应首先制定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让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有据可依。作为一个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开始就应该熟悉职业道德规范。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已有一定的法律基础,如《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但缺乏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解释。教育部人事司主编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一书对职业道德虽有所解释,认为教师职业道德主要由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和职业荣誉八个因素组成,但学校难以以此作为考核内容的依据,教师也难以遵守。因此,国家或高校应结合高校教师对师德的认识,尽快制订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引导教师的价值取向,约束教师的行为。职业道德规范制订后,应通过各种途径让教师了解,并加以遵守。

2.应让高校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师德建设

近年来,不少高校非常重视师德建设,但效果一般,其重要原因是缺乏教师的参与,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参与,如高校师德标兵的评选,许多教师难以参与评选过程,而且选出来的师德标兵,多是有行政职务、高职称的教师,难以成为青年教师仿效的对象,并使他们认为无必要评选师德标兵。缺乏青年教师的积极参与,高校师德建设效果倍受影响,而与此同时,高校青年教师的比例却越来越高。为了使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师德建设,选择对他们比较公平,也比较为他们所认同的措施非常关键。如目前高校教师师德评价方式多样,但低职称的教师多认同“学生评价”,这也是多数高校青年教师比较认同的方式。原因是相对其它评价方式,如“组织测评”、“社会评价”、“集体评价”,“学生评价”对青年教师更为公平一些,把他们和其它教师置于同一起点上。因此,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应考虑层次性,面向青年教师所采取的措施应更切合青年教师的实际,从而增强青年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露璐.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6,(1):76-78.

篇6

[关键词]广东;高校教师师德;调查研究

教师作为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特殊职业,社会对其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高校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园地,其师德建设情况更为引人注目。近年来,关于高校师德问题的研究为数不少,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师德的内涵和规范、师德建设的现状、加强师德建设的意义和加强师德建设的对策等[1]。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与对教师、学生的调查不够深入有关。因此,我们对广东省高校教师进行了一次调查,从高校教师的视角,了解当前高校师德的真实现状及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高校教师自身不仅对高校师德现状非常关注,而且对高校如何进行师德建设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

这次调查的对象是广东省内三所部属和省属高校的教师。共发放问卷440份,回收问卷328份,回收率为74.5%,有效问卷321份(个别题目漏答不影响整个问卷分析的按有效问卷处理),有效率74.3%。

调查形式以调查问卷为主,同时,还通过与高校教师的访谈对调查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了扩展。我们结合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及影响高校教师发展的其它因素,设计了高校教师师德状况的调查问卷(除个人基本情况外,共计40个题目,其中选择题39个,开放式题目1个),对调查数据运用SPSS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高校师德内涵的界定

关于高校师德的内涵,一些官员和学者提出了各种看法。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爱与责任——师德之魂”这样一个新命题[2]。多数学者认为师德应体现在三个层次,即“学高为师——师德之基,身正为范——师德之本,热爱学生——师德之魂”[3]。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多数教师主张,师德应是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准则,其中选择“基本的职业规范、准则”的占68.5%,选择“高尚的、崇高的道德标准”的占27.6%,选择“可以达到的、值得表扬和学习的标准”的占7.6%。同时,高校教师普遍赞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师德的内涵也应该不断发展变化,选择“完全赞成”的占27.6%,选择“比较赞成”的占33.7%,选择“赞成”的占32.7%,选择“较不赞成”的占1.9%,选择“不赞成”的占4.1%。

2.对当前高校师德状况的认识

在为何选择当高校教师的问题中,选择“它的稳定性和自由性”的占55.4%,选择“有较高的收入”的占2.1%,选择“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的占30.9%,选择“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的占7.4%,选择“其它”的占4.2%,与性别、学历显着相关(p<0.01),与职称相关(p<0.05)。在是否有离开学校,寻找其它发展的想法方面,选择“有”的占24.4%,选择“无”的占75.6%。至于离开高校的原因,选择“工作压力大”的占25.4%,选择“收入和福利待遇低”的占28.8%,选择“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的占10.2%,选择“工作的满意度不高”的占33.9%,选择“其它”的占1.7%。半数以上教师因高校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和自由性而选择当高校教师,其中女教师所占比例更高,达67.2%,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本科,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最低,职称越低的教师,所占比例越高,但副教授所占的比例要低于教授。相当部分男教师选择当高校教师是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选择此项所占比例也更高。

对“教师应是全社会的表率”这种提法,“完全赞成”的占13.1%,“比较赞成”的占22.0%,“赞成”的占33.8%,“较不赞成”的占17.5%,“不赞成”的占13.7%。在自己作为教师的价值取向方面,选择“培育人才、奉献社会”的占53.4%,选择“义利并举、德利合一”的占42.7%,选择“等价交换、按劳取酬”的占3.9%,与性别、行政职务相关(p<0.05)。就自己如何处理个人、部门和学校三者的利益关系,选择“先学校、后部门、再个人”的占62.8%,选择“先部门、后个人、再学校”的占19.5%,选择“先个人、后部门、再学校”占17.7%,与行政职务显着相关(p<0.01),有行政职务的教师更多选择“先学校、后部门、再个人”。

在是否认为“如果过分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会与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相矛盾”问题,选择“完全会”的占7.1%,选择“比较会”的占12.3%,选择“会”的46.3%,选择“基本会”的占25.2%,选择“不会”的占9.1%,与职称相关(p<0.05)。在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与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之间,选择“作为教师,应该将奉献精神置于首先地位”的占6.4%,选择“应该首先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的占34.9%,选择“处理得好,二者可以实现有机统一”的占58.7%。半数以上高校教师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关系”,选择“平等关系”的占60.4%,选择“服务关系”的占13.0%,选择“教育关系”的占26.6%。在与学生的关系方面,选择“关系亲密”的占13.2%,选择“比较亲密”的占67.4%,选择“一般”的占18.8%,选择“疏远”的占0.6%,无人选择“很疏远”。

参与调查的教师对当前高校师德状况的总体评价一般,选择“非常好”的占2.3%,选择“较好”的占27.3%,选择“一般”的占57.9%,选择“较差”的占9.0%,选择“很差”的占3.5%。对当前的师德状况,教师最不满意者涉及几个方面:选择“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热衷创收,精力分散”的占43.2%,选择“教学上无心钻研业务,只求不过不失”的占14.0%,选择“科研上急功近利,剽窃他人成果”的占24.3%,选择“只完成教学时数,对学生不管不问”的占14.0%,选择“利用师生关系谋取利益”的占4.5%。

至于造成师德失范的最重要原因,较多教师认为是考核制度的问题,选择“对学校没有认同感”的占11.8%,选择“教师个人放弃思想道德修养”的占22.8%,选择“经济压力大”的占21.3%,选择“考核制度方面的问题”的占38.8%,选择“师生关系疏远”的占5.3%,与学历相关(p<0.05),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认为“考核制度有问题”所占比例最高,占41.4%。

3.对高校师德内容及其具体要求的了解

在高校教师最重要的品行方面,选择“刻苦钻研业务”的占9.2%,选择“工作严谨,认真负责”的占43.7%,选择“以良好的品德行为影响学生”的占37.1%,“谦虚谨慎,维护其它老师的尊严”的占0.9%,选择“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学风”的占8.7%,选择“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占0.4%,与职称相关(p<0.05)。

关于做一个好的教师最突出的方面,选择“科研成果突出”的占6.6%,选择“教学效果好”的占19.5%,选择“教学和科研均突出”的占54.0%,选择“深受学生爱戴”的占19.5%,选择“同事公认”的占0.4%,与性别、职称相关(p<0.05),与学历显着相关(p<0.01)。自身在实际工作中在哪方面做得最好,选择“科学研究”的占12.3%,选择“教学”的占30.1%,选择“科研和教学均好”的占33.8%,选择“和学生沟通”的占16.9%,选择“和同事们相处”的占4.8%,与性别、行政职务相关(p<0.05),与职称、学历显着相关(p<0.01)。履行教师职责时花费时间最多的方面,选择“教学”的49.4%,选择“科研”的占33.8%,选择“和学生沟通”的占10.4%,选择“社会服务”的占1.1%,选择“参与管理”的占5.2%,与职称、学历、行政职务显着相关(p<0.01)。学历越高、职称越高的教师越认同教学和科研均突出的观念,而男教师的比例要高于女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学历越高、职称越高的教师越认为自己教学和科研均好,男教师的比例要远高于女教师。职称越高的教师选择“在科研上花费时间最多”比例越高,特别是教授,所占比例远远超过副教授。职称越高的教师选择“在教学上花费时间最多”比例越低。

在对高校教师师德的内容及具体要求的了解方面,选择“非常了解”的占6.3%,选择“比较了解”的占43.8%,选择“一般”的占34.1%,选择“了解一些”的占11.0%,选择“不了解”的占4.7%,与性别、职称相关(p<0.05)。至于获悉途径(可多选),高校教师多是通过《教师工作手册》、“岗前培训”及“相关文件”来了解。有43.6%的高校教师选择“《教师工作手册》”,有48.1%的高校教师选择“岗前培训”,46.8%的教师选择“相关文件”。关于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制度基础,高校教师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了解较多。有67.7%的高校教师了解《教育法》,63.7%的高校教师了解《高等教育法》,46.5%的高校教师了解《教师资格条例》。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对高校教师师德内容及其具体要求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深入,男教师比女教师了解得深入一些,职称越高的教师了解越深入。

4.高校师德建设的成效

在高校师德建设必要性方面,选择“非常必要”的占28.0%,选择“较必要”的占19.1%,选择“必要”的占32.5%,选择“有些必要”的占14.3%,选择“没有必要”的占6.1%。关于当前师德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选择“教师缺乏献身精神”的占8.6%,选择“教师缺乏责任感”的占37.9%,选择“师德教育流于形式”的占47.9%,选择“其它”的占5.7%。

在是否赞成高校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方面,选择“非常赞成”的占11.4%,选择“比较赞成”的占15.9%,选择“赞成”的占21.6%,选择“基本赞成”的占20.6%,选择“不赞成”的占30.5%,与职称显着相关(p<0.01),与学历相关(p<0.05)。在对学校对师德建设采取过什么措施方面(可多选),有54.2%的教师选择“制定教师职业规范”,有39.1%的教师选择“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有39.1%的教师选择“考核中有师德要求”,有9.5%的教师选择“制定学术道德规范”,有5.9%的教师选择“师德标兵评选和师德报告会”。在所在学校师德建设取得的成效方面,选择“显著”的占4.7%,选择“较显著”的占28.1%,选择“一般”的占47.2%,选择“有些效果”的占9.0%,选择“没有效果”的占11.0%。

教师虽认为高校师德建设较有必要,但除比较了解“制定教师职业规范外”,对其它措施都不太了解。对高校是否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态度多样,虽多数教师持赞成或基本赞成态度,但不赞成的教师也为数不少,特别是低职称的教师基本上持不赞成的态度。

5.高校师德的评价方式

在评选高校师德标兵的必要性方面,选择“很有必要”的教师占14.8%,选择“较有必要”的占26.4%,选择“一般”的占28.6%,选择“有些必要”的占4.7%,选择“无必要”的占25.5%,与职称、学历相关(p<0.05)。高校教师对目前师德标兵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不高,选择“非常了解”的占0.6%,选择“比较了解”的占10.8%,选择“了解”的占12.3%,选择“基本了解”的占23.4%,选择“不了解”的占52.8%。高校教师较认可目前高校师德标兵的评价标准,选择“完全认可”的占5.6%,选择“比较认可”的占75.0%,选择“认可”的占5.6%,选择“基本认可”的占5.6%,选择“不认可”的占8.3%。在是否会把师德标兵作为自己仿效的对象项目上,选择“完全会”的占4.5%,选择“比较会”的占10.3%,选择“会”的占31.9%,选择“基本会”的占25.8%,选择“不会”的占27.4%。

对最了解的师德评价方式,选择“自我评价”的占11.9%,选择“集体评价”的占21.5%,选择“学生评价”的占46.4%,选择“组织测评”的占9.6%,选择“社会评价”的占10.7%。关于最赞成哪种师德评价方式上,选择“自我评价”的占7.0%,选择“集体评价”的占27.9%,选择“学生评价”的占41.2%,选择“组织测评”的占7.7%,选择“社会评价”的占16.2%,与职称相关(p<0.05)。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对目前师德标兵评价标准了解程度较低,“不了解”的占52.8%。其结果导致教师虽基本上认可目前高校师德标兵的评价标准,但部分教师不会把师德标兵作为自己仿效的对象,甚至认为无必要评选师德标兵。高校教师比较了解“学生评价”,也比较认同“学生评价”。越低职称的教师越认同“学生评价”,越高职称的教师,越不认同“学生评价”,教授认同“学生评价”的比例明显低于副教授。

三、讨论

1.高校师德建设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不少高校进行师德建设,但成效一般。原因是不少高校教师对学校的措施不认同。教师对师德内涵的基本已形成共识,即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但不少高校领导,对师德内涵的看法仍偏于泛化,过于务虚,与多数教师的看法差距甚远。因此,高校师德建设的措施难以为教师所接受,如高校师德标兵评选,主要是其立意太高,远远超过了高校教师对师德内涵的共识。一些与师德建设有关的措施,也不受教师的欢迎,如要求高校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教师态度因职称、学历的不同而差异显着。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应广泛了解教师的需求,所采取的措施方能切实可行。

2.对教师职业性质的新看法影响师德的塑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也在发生改变,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师德内涵的认识及自身行为。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有传统的一面,但一些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选择也出现了。如一些教师对“教师应是全社会的表率”的提法,持不赞成的态度,一些教师把“把按劳取酬、等价交换”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一些教师认为“个人或部门利益高于学校利益”,多数教师不赞成过于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不少人在选择当高校教师时,多是从“它的稳定性和自由性”和“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等方面考虑,而没有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及对其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的一面。当前高校教师师德现状不甚使人满意,部分源于人们对高校教师职业性质的错误认识,不少教师也认识到这一问题,如调查结果显示,四成多的教师对师德失范最不满意的方面集中在“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热衷创收,精力分散”。因此,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加以一定的引导,使高校教师认同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3.考核评价制度对师德建设的导向作用

目前不少高校的现行考核评价制度过分看重教师的科研成果,虽然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也包括了教学和社会服务。原因是教师的科研成果除了易于量化考核外,还会给对学校带来许多好处。由于现行考核评价制度的引导,不少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对教学则得过且过,对学生不管不问。不仅如此,个别教师由于过于急功近利,在科研上造假甚至剽窃他人成果。因此,一些高校的现行考核制度有必要加以改变,应在重视科研的同时,也要给教学适当的重视。对教师教学的考核机制应进一步完善,不能仅看是否完成教学时数,更要尊重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付出,在这方面教师的师德最容易体现出来。至于师德评价方式,应重视“学生评价”,原因是高校教师比较了解“学生评价”,也比较认同“学生评价”。

四、建议

1.应首先制定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规范代表的是一个行业的成员一致认同的合适的行为准则。国家或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应首先制定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让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有据可依。作为一个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开始就应该熟悉职业道德规范。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已有一定的法律基础,如《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但缺乏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解释。教育部人事司主编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一书对职业道德虽有所解释,认为教师职业道德主要由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和职业荣誉八个因素组成,但学校难以以此作为考核内容的依据,教师也难以遵守。因此,国家或高校应结合高校教师对师德的认识,尽快制订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引导教师的价值取向,约束教师的行为。职业道德规范制订后,应通过各种途径让教师了解,并加以遵守。

2.应让高校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师德建设

近年来,不少高校非常重视师德建设,但效果一般,其重要原因是缺乏教师的参与,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参与,如高校师德标兵的评选,许多教师难以参与评选过程,而且选出来的师德标兵,多是有行政职务、高职称的教师,难以成为青年教师仿效的对象,并使他们认为无必要评选师德标兵。缺乏青年教师的积极参与,高校师德建设效果倍受影响,而与此同时,高校青年教师的比例却越来越高。为了使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师德建设,选择对他们比较公平,也比较为他们所认同的措施非常关键。如目前高校教师师德评价方式多样,但低职称的教师多认同“学生评价”,这也是多数高校青年教师比较认同的方式。原因是相对其它评价方式,如“组织测评”、“社会评价”、“集体评价”,“学生评价”对青年教师更为公平一些,把他们和其它教师置于同一起点上。因此,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应考虑层次性,面向青年教师所采取的措施应更切合青年教师的实际,从而增强青年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露璐.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6,(1):76-78.

篇7

一、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

这次调查的对象是广东省内三所部属和省属高校的教师。共发放问卷440份,回收问卷328份,回收率为74.5,有效问卷321份(个别题目漏答不影响整个问卷分析的按有效问卷处理),有效率74.3。

调查形式以调查问卷为主,同时,还通过与高校教师的访谈对调查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了扩展。我们结合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及影响高校教师发展的其它因素,设计了高校教师师德状况的调查问卷(除个人基本情况外,共计40个题目,其中选择题39个,开放式题目1个),对调查数据运用SPSS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高校师德内涵的界定

关于高校师德的内涵,一些官员和学者提出了各种看法。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爱与责任——师德之魂”这样一个新命题[2]。多数学者认为师德应体现在三个层次,即“学高为师——师德之基,身正为范——师德之本,热爱学生——师德之魂”[3]。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多数教师主张,师德应是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准则,其中选择“基本的职业规范、准则”的占68.5,选择“高尚的、崇高的道德标准”的占27.6,选择“可以达到的、值得表扬和学习的标准”的占7.6。同时,高校教师普遍赞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师德的内涵也应该不断发展变化,选择“完全赞成”的占27.6,选择“比较赞成”的占33.7,选择“赞成”的占32.7,选择“较不赞成”的占1.9,选择“不赞成”的占4.1。

2.对当前高校师德状况的认识

在为何选择当高校教师的问题中,选择“它的稳定性和自由性”的占55.4,选择“有较高的收入”的占2.1,选择“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的占30.9,选择“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的占7.4,选择“其它”的占4.2,与性别、学历显着相关(p<0.01),与职称相关(p<0.05)。在是否有离开学校,寻找其它发展的想法方面,选择“有”的占24.4,选择“无”的占75.6。至于离开高校的原因,选择“工作压力大”的占25.4,选择“收入和福利待遇低”的占28.8,选择“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的占10.2,选择“工作的满意度不高”的占33.9,选择“其它”的占1.7。半数以上教师因高校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和自由性而选择当高校教师,其中女教师所占比例更高,达67.2,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本科,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最低,职称越低的教师,所占比例越高,但副教授所占的比例要低于教授。相当部分男教师选择当高校教师是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选择此项所占比例也更高。

对“教师应是全社会的表率”这种提法,“完全赞成”的占13.1,“比较赞成”的占22.0,“赞成”的占33.8,“较不赞成”的占17.5,“不赞成”的占13.7。在自己作为教师的价值取向方面,选择“培育人才、奉献社会”的占53.4,选择“义利并举、德利合一”的占42.7,选择“等价交换、按劳取酬”的占3.9,与性别、行政职务相关(p<0.05)。就自己如何处理个人、部门和学校三者的利益关系,选择“先学校、后部门、再个人”的占62.8,选择“先部门、后个人、再学校”的占19.5,选择“先个人、后部门、再学校”占17.7,与行政职务显着相关(p<0.01),有行政职务的教师更多选择“先学校、后部门、再个人”。

在是否认为“如果过分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会与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相矛盾”问题,选择“完全会”的占7.1,选择“比较会”的占12.3,选择“会”的46.3,选择“基本会”的占25.2,选择“不会”的占9.1,与职称相关(p<0.05)。在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与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之间,选择“作为教师,应该将奉献精神置于首先地位”的占6.4,选择“应该首先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的占34.9,选择“处理得好,二者可以实现有机统一”的占58.7。半数以上高校教师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关系”,选择“平等关系”的占60.4,选择“服务关系”的占13.0,选择“教育关系”的占26.6。在与学生的关系方面,选择“关系亲密”的占13.2,选择“比较亲密”的占67.4,选择“一般”的占18.8,选择“疏远”的占0.6,无人选择“很疏远”。

参与调查的教师对当前高校师德状况的总体评价一般,选择“非常好”的占2.3,选择“较好”的占27.3,选择“一般”的占57.9,选择“较差”的占9.0,选择“很差”的占3.5。对当前的师德状况,教师最不满意者涉及几个方面:选择“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热衷创收,精力分散”的占43.2,选择“教学上无心钻研业务,只求不过不失”的占14.0,选择“科研上急功近利,剽窃他人成果”的占24.3,选择“只完成教学时数,对学生不管不问”的占14.0,选择“利用师生关系谋取利益”的占4.5。

至于造成师德失范的最重要原因,较多教师认为是考核制度的问题,选择“对学校没有认同感”的占11.8,选择“教师个人放弃思想道德修养”的占22.8,选择“经济压力大”的占21.3,选择“考核制度方面的问题”的

占38.8,选择“师生关系疏远”的占5.3,与学历相关(p<0.05),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认为“考核制度有问题”所占比例最高,占41.4。

3.对高校师德内容及其具体要求的了解

在高校教师最重要的品行方面,选择“刻苦钻研业务”的占9.2,选择“工作严谨,认真负责”的占43.7,选择“以良好的品德行为影响学生”的占37.1,“谦虚谨慎,维护其它老师的尊严”的占0.9,选择“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学风”的占8.7,选择“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占0.4,与职称相关(p<0.05)。

关于做一个好的教师最突出的方面,选择“科研成果突出”的占6.6,选择“教学效果好”的占19.5,选择“教学和科研均突出”的占54.0,选择“深受学生爱戴”的占19.5,选择“同事公认”的占0.4,与性别、职称相关(p<0.05),与学历显着相关(p<0.01)。自身在实际工作中在哪方面做得最好,选择“科学研究”的占12.3,选择“教学”的占30.1,选择“科研和教学均好”的占33.8,选择“和学生沟通”的占16.9,选择“和同事们相处”的占4.8,与性别、行政职务相关(p<0.05),与职称、学历显着相关(p<0.01)。履行教师职责时花费时间最多的方面,选择“教学”的49.4,选择“科研”的占33.8,选择“和学生沟通”的占10.4,选择“社会服务”的占1.1,选择“参与管理”的占5.2,与职称、学历、行政职务显着相关(p<0.01)。学历越高、职称越高的教师越认同教学和科研均突出的观念,而男教师的比例要高于女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学历越高、职称越高的教师越认为自己教学和科研均好,男教师的比例要远高于女教师。职称越高的教师选择“在科研上花费时间最多”比例越高,特别是教授,所占比例远远超过副教授。职称越高的教师选择“在教学上花费时间最多”比例越低。

在对高校教师师德的内容及具体要求的了解方面,选择“非常了解”的占6.3,选择“比较了解”的占43.8,选择“一般”的占34.1,选择“了解一些”的占11.0,选择“不了解”的占4.7,与性别、职称相关(p<0.05)。至于获悉途径(可多选),高校教师多是通过《教师工作手册》、“岗前培训”及“相关文件”来了解。有43.6的高校教师选择“《教师工作手册》”,有48.1的高校教师选择“岗前培训”,46.8的教师选择“相关文件”。关于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制度基础,高校教师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了解较多。有67.7的高校教师了解《教育法》,63.7的高校教师了解《高等教育法》,46.5的高校教师了解《教师资格条例》。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对高校教师师德内容及其具体要求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深入,男教师比女教师了解得深入一些,职称越高的教师了解越深入。

4.高校师德建设的成效

在高校师德建设必要性方面,选择“非常必要”的占28.0,选择“较必要”的占19.1,选择“必要”的占32.5,选择“有些必要”的占14.3,选择“没有必要”的占6.1。关于当前师德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选择“教师缺乏献身精神”的占8.6,选择“教师缺乏责任感”的占37.9,选择“师德教育流于形式”的占47.9,选择“其它”的占5.7。

在是否赞成高校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方面,选择“非常赞成”的占11.4,选择“比较赞成”的占15.9,选择“赞成”的占21.6,选择“基本赞成”的占20.6,选择“不赞成”的占30.5,与职称显着相关(p<0.01),与学历相关(p<0.05)。在对学校对师德建设采取过什么措施方面(可多选),有54.2的教师选择“制定教师职业规范”,有39.1的教师选择“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有39.1的教师选择“考核中有师德要求”,有9.5的教师选择“制定学术道德规范”,有5.9的教师选择“师德标兵评选和师德报告会”。在所在学校师德建设取得的成效方面,选择“显着”的占4.7,选择“较显着”的占28.1,选择“一般”的占47.2,选择“有些效果”的占9.0,选择“没有效果”的占11.0。

教师虽认为高校师德建设较有必要,但除比较了解“制定教师职业规范外”,对其它措施都不太了解。对高校是否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态度多样,虽多数教师持赞成或基本赞成态度,但不赞成的教师也为数不少,特别是低职称的教师基本上持不赞成的态度。

5.高校师德的评价方式

在评选高校师德标兵的必要性方面,选择“很有必要”的教师占14.8,选择“较有必要”的占26.4,选择“一般”的占28.6,选择“有些必要”的占4.7,选择“无必要”的占25.5,与职称、学历相关(p<0.05)。高校教师对目前师德标兵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不高,选择“非常了解”的占0.6,选择“比较了解”的占10.8,选择“了解”的占12.3,选择“基本了解”的占23.4,选择“不了解”的占52.8。高校教师较认可目前高校师德标兵的评价标准,选择“完全认可”的占5.6,选择“比较认可”的占75.0,选择“认可”的占5.6,选择“基本认可”的占5.6,选择“不认可”的占8.3。在是否会把师德标兵作为自己仿效的对象项目上,选择“完全会”的占4.5,选择“比较会”的占10.3,选择“会”的占31.9,选择“基本会”的占25.8,选择“不会”的占27.4。

对最了解的师德评价方式,选择“自我评价”的占11.9,选择“集体评价”的占21.5,选择“学生评价”的占46.4,选择“组织测评”的占9.6,选择“社会评价”的占10.7。关于最赞成哪种师德评价方式上,选择“自我评价”的占7.0,选择“集体评价”的占27.9,选择“学生评价”的占41.2,选择“组织测评”的占7.7,选择“社会评价”的占16.2,与职称相关(p<0.05)。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对目前师德标兵评价标准了解程度较低,“不了解”的占52.8。其结果导致教师虽基本上认可目前高校师德标兵的评价标准,但部分教师不会把师德标兵作为自己仿效的对象,甚至认为无必要评选师德标兵。高校教师比较了解“学生评价”,也比较认同“学生评价”。越低职称的教师越认同“学生评价”,越高职称的教师,越不认同“学生评价”,教授认同“学生评价”的比例明显低于副教授。

三、讨论

1.高校师德建设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不少高校进行师德建设,但成效一般。原因是不少高校教师对学校的措施不认同。教师对师德内涵的基本已形成共识,即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但不少高校领导,对师德内涵的看法仍偏于泛化,过于务虚,与多数教师的看法差距甚远。因此,高校师德建设的措施难以为教师所接受,如高校师德标兵评选,主要是其立意太高,远远超过了高校教师对师德内涵的共识。一些与师德建设有关的措施,也不受教师的欢迎,如要求高校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教师态度因职称、学历的不同而差异显着。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应广泛了解教师的需求,所采取的措施方能切实可行。

2.对教师职业性质的新看法影响师德的塑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也在发生改变,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师德内涵的认识及自身行为。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有传统的一面,但一些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选择也出现了。如一些教师对“教师应是全社会的表率”的提法,持不赞成的态度,一些教师把“把按劳取酬、等价交换”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一些教师认为“个人或部门利益高于学校利益”,多数教师不赞成过于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不少人在选择当高校教师时,多是从“它的稳定性和自由性”和“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等方面考虑,而没有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及对其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的一面。当前高校教师师德现状不甚使人满意,部分源于人们对高校教师职业

性质的错误认识,不少教师也认识到这一问题,如调查结果显示,四成多的教师对师德失范最不满意的方面集中在“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热衷创收,精力分散”。因此,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加以一定的引导,使高校教师认同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3.考核评价制度对师德建设的导向作用

目前不少高校的现行考核评价制度过分看重教师的科研成果,虽然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也包括了教学和社会服务。原因是教师的科研成果除了易于量化考核外,还会给对学校带来许多好处。由于现行考核评价制度的引导,不少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对教学则得过且过,对学生不管不问。不仅如此,个别教师由于过于急功近利,在科研上造假甚至剽窃他人成果。因此,一些高校的现行考核制度有必要加以改变,应在重视科研的同时,也要给教学适当的重视。对教师教学的考核机制应进一步完善,不能仅看是否完成教学时数,更要尊重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付出,在这方面教师的师德最容易体现出来。至于师德评价方式,应重视“学生评价”,原因是高校教师比较了解“学生评价”,也比较认同“学生评价”。

四、建议

1.应首先制定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规范代表的是一个行业的成员一致认同的合适的行为准则。国家或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应首先制定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让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有据可依。作为一个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开始就应该熟悉职业道德规范。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已有一定的法律基础,如《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但缺乏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解释。教育部人事司主编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一书对职业道德虽有所解释,认为教师职业道德主要由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和职业荣誉八个因素组成,但学校难以以此作为考核内容的依据,教师也难以遵守。因此,国家或高校应结合高校教师对师德的认识,尽快制订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引导教师的价值取向,约束教师的行为。职业道德规范制订后,应通过各种途径让教师了解,并加以遵守。

篇8

[关键词]广东;高校教师师德;调查研究

教师作为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特殊职业,社会对其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高校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园地,其师德建设情况更为引人注目。近年来,关于高校师德问题的研究为数不少,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师德的内涵和规范、师德建设的现状、加强师德建设的意义和加强师德建设的对策等[1]。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与对教师、学生的调查不够深入有关。因此,我们对广东省高校教师进行了一次调查,从高校教师的视角,了解当前高校师德的真实现状及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高校教师自身不仅对高校师德现状非常关注,而且对高校如何进行师德建设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

这次调查的对象是广东省内三所部属和省属高校的教师。共发放问卷440份,回收问卷328份,回收率为74.5%,有效问卷321份(个别题目漏答不影响整个问卷分析的按有效问卷处理),有效率74.3%。

调查形式以调查问卷为主,同时,还通过与高校教师的访谈对调查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了扩展。我们结合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及影响高校教师发展的其它因素,设计了高校教师师德状况的调查问卷(除个人基本情况外,共计40个题目,其中选择题39个,开放式题目1个),对调查数据运用SPSS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高校师德内涵的界定

关于高校师德的内涵,一些官员和学者提出了各种看法。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爱与责任——师德之魂”这样一个新命题[2]。多数学者认为师德应体现在三个层次,即“学高为师——师德之基,身正为范——师德之本,热爱学生——师德之魂”[3]。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多数教师主张,师德应是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准则,其中选择“基本的职业规范、准则”的占68.5%,选择“高尚的、崇高的道德标准”的占27.6%,选择“可以达到的、值得表扬和学习的标准”的占7.6%。同时,高校教师普遍赞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师德的内涵也应该不断发展变化,选择“完全赞成”的占27.6%,选择“比较赞成”的占33.7%,选择“赞成”的占32.7%,选择“较不赞成”的占1.9%,选择“不赞成”的占4.1%。

2.对当前高校师德状况的认识

在为何选择当高校教师的问题中,选择“它的稳定性和自由性”的占55.4%,选择“有较高的收入”的占2.1%,选择“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的占30.9%,选择“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的占7.4%,选择“其它”的占4.2%,与性别、学历显着相关(p<0.01),与职称相关(p<0.05)。在是否有离开学校,寻找其它发展的想法方面,选择“有”的占24.4%,选择“无”的占75.6%。至于离开高校的原因,选择“工作压力大”的占25.4%,选择“收入和福利待遇低”的占28.8%,选择“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的占10.2%,选择“工作的满意度不高”的占33.9%,选择“其它”的占1.7%。半数以上教师因高校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和自由性而选择当高校教师,其中女教师所占比例更高,达67.2%,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本科,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最低,职称越低的教师,所占比例越高,但副教授所占的比例要低于教授。相当部分男教师选择当高校教师是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选择此项所占比例也更高。

对“教师应是全社会的表率”这种提法,“完全赞成”的占13.1%,“比较赞成”的占22.0%,“赞成”的占33.8%,“较不赞成”的占17.5%,“不赞成”的占13.7%。在自己作为教师的价值取向方面,选择“培育人才、奉献社会”的占53.4%,选择“义利并举、德利合一”的占42.7%,选择“等价交换、按劳取酬”的占3.9%,与性别、行政职务相关(p<0.05)。就自己如何处理个人、部门和学校三者的利益关系,选择“先学校、后部门、再个人”的占62.8%,选择“先部门、后个人、再学校”的占19.5%,选择“先个人、后部门、再学校”占17.7%,与行政职务显着相关(p<0.01),有行政职务的教师更多选择“先学校、后部门、再个人”。

在是否认为“如果过分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会与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相矛盾”问题,选择“完全会”的占7.1%,选择“比较会”的占12.3%,选择“会”的46.3%,选择“基本会”的占25.2%,选择“不会”的占9.1%,与职称相关(p<0.05)。在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与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之间,选择“作为教师,应该将奉献精神置于首先地位”的占6.4%,选择“应该首先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的占34.9%,选择“处理得好,二者可以实现有机统一”的占58.7%。半数以上高校教师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关系”,选择“平等关系”的占60.4%,选择“服务关系”的占13.0%,选择“教育关系”的占26.6%。在与学生的关系方面,选择“关系亲密”的占13.2%,选择“比较亲密”的占67.4%,选择“一般”的占18.8%,选择“疏远”的占0.6%,无人选择“很疏远”。

参与调查的教师对当前高校师德状况的总体评价一般,选择“非常好”的占2.3%,选择“较好”的占27.3%,选择“一般”的占57.9%,选择“较差”的占9.0%,选择“很差”的占3.5%。对当前的师德状况,教师最不满意者涉及几个方面:选择“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热衷创收,精力分散”的占43.2%,选择“教学上无心钻研业务,只求不过不失”的占14.0%,选择“科研上急功近利,剽窃他人成果”的占24.3%,选择“只完成教学时数,对学生不管不问”的占14.0%,选择“利用师生关系谋取利益”的占4.5%。

至于造成师德失范的最重要原因,较多教师认为是考核制度的问题,选择“对学校没有认同感”的占11.8%,选择“教师个人放弃思想道德修养”的占22.8%,选择“经济压力大”的占21.3%,选择“考核制度方面的问题”的占38.8%,选择“师生关系疏远”的占5.3%,与学历相关(p<0.05),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认为“考核制度有问题”所占比例最高,占41.4%。

3.对高校师德内容及其具体要求的了解

在高校教师最重要的品行方面,选择“刻苦钻研业务”的占9.2%,选择“工作严谨,认真负责”的占43.7%,选择“以良好的品德行为影响学生”的占37.1%,“谦虚谨慎,维护其它老师的尊严”的占0.9%,选择“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学风”的占8.7%,选择“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占0.4%,与职称相关(p<0.05)。

关于做一个好的教师最突出的方面,选择“科研成果突出”的占6.6%,选择“教学效果好”的占19.5%,选择“教学和科研均突出”的占54.0%,选择“深受学生爱戴”的占19.5%,选择“同事公认”的占0.4%,与性别、职称相关(p<0.05),与学历显着相关(p<0.01)。自身在实际工作中在哪方面做得最好,选择“科学研究”的占12.3%,选择“教学”的占30.1%,选择“科研和教学均好”的占33.8%,选择“和学生沟通”的占16.9%,选择“和同事们相处”的占4.8%,与性别、行政职务相关(p<0.05),与职称、学历显着相关(p<0.01)。履行教师职责时花费时间最多的方面,选择“教学”的49.4%,选择“科研”的占33.8%,选择“和学生沟通”的占10.4%,选择“社会服务”的占1.1%,选择“参与管理”的占5.2%,与职称、学历、行政职务显着相关(p<0.01)。学历越高、职称越高的教师越认同教学和科研均突出的观念,而男教师的比例要高于女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学历越高、职称越高的教师越认为自己教学和科研均好,男教师的比例要远高于女教师。职称越高的教师选择“在科研上花费时间最多”比例越高,特别是教授,所占比例远远超过副教授。职称越高的教师选择“在教学上花费时间最多”比例越低。

在对高校教师师德的内容及具体要求的了解方面,选择“非常了解”的占6.3%,选择“比较了解”的占43.8%,选择“一般”的占34.1%,选择“了解一些”的占11.0%,选择“不了解”的占4.7%,与性别、职称相关(p<0.05)。至于获悉途径(可多选),高校教师多是通过《教师工作手册》、“岗前培训”及“相关文件”来了解。有43.6%的高校教师选择“《教师工作手册》”,有48.1%的高校教师选择“岗前培训”,46.8%的教师选择“相关文件”。关于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制度基础,高校教师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了解较多。有67.7%的高校教师了解《教育法》,63.7%的高校教师了解《高等教育法》,46.5%的高校教师了解《教师资格条例》。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对高校教师师德内容及其具体要求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深入,男教师比女教师了解得深入一些,职称越高的教师了解越深入。

4.高校师德建设的成效

在高校师德建设必要性方面,选择“非常必要”的占28.0%,选择“较必要”的占19.1%,选择“必要”的占32.5%,选择“有些必要”的占14.3%,选择“没有必要”的占6.1%。关于当前师德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选择“教师缺乏献身精神”的占8.6%,选择“教师缺乏责任感”的占37.9%,选择“师德教育流于形式”的占47.9%,选择“其它”的占5.7%。

转贴于

在是否赞成高校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方面,选择“非常赞成”的占11.4%,选择“比较赞成”的占15.9%,选择“赞成”的占21.6%,选择“基本赞成”的占20.6%,选择“不赞成”的占30.5%,与职称显着相关(p

教师虽认为高校师德建设较有必要,但除比较了解“制定教师职业规范外”,对其它措施都不太了解。对高校是否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态度多样,虽多数教师持赞成或基本赞成态度,但不赞成的教师也为数不少,特别是低职称的教师基本上持不赞成的态度。

5.高校师德的评价方式

在评选高校师德标兵的必要性方面,选择“很有必要”的教师占14.8%,选择“较有必要”的占26.4%,选择“一般”的占28.6%,选择“有些必要”的占4.7%,选择“无必要”的占25.5%,与职称、学历相关(p<0.05)。高校教师对目前师德标兵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不高,选择“非常了解”的占0.6%,选择“比较了解”的占10.8%,选择“了解”的占12.3%,选择“基本了解”的占23.4%,选择“不了解”的占52.8%。高校教师较认可目前高校师德标兵的评价标准,选择“完全认可”的占5.6%,选择“比较认可”的占75.0%,选择“认可”的占5.6%,选择“基本认可”的占5.6%,选择“不认可”的占8.3%。在是否会把师德标兵作为自己仿效的对象项目上,选择“完全会”的占4.5%,选择“比较会”的占10.3%,选择“会”的占31.9%,选择“基本会”的占25.8%,选择“不会”的占27.4%。

对最了解的师德评价方式,选择“自我评价”的占11.9%,选择“集体评价”的占21.5%,选择“学生评价”的占46.4%,选择“组织测评”的占9.6%,选择“社会评价”的占10.7%。关于最赞成哪种师德评价方式上,选择“自我评价”的占7.0%,选择“集体评价”的占27.9%,选择“学生评价”的占41.2%,选择“组织测评”的占7.7%,选择“社会评价”的占16.2%,与职称相关(p<0.05)。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对目前师德标兵评价标准了解程度较低,“不了解”的占52.8%。其结果导致教师虽基本上认可目前高校师德标兵的评价标准,但部分教师不会把师德标兵作为自己仿效的对象,甚至认为无必要评选师德标兵。高校教师比较了解“学生评价”,也比较认同“学生评价”。越低职称的教师越认同“学生评价”,越高职称的教师,越不认同“学生评价”,教授认同“学生评价”的比例明显低于副教授。

三、讨论

1.高校师德建设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不少高校进行师德建设,但成效一般。原因是不少高校教师对学校的措施不认同。教师对师德内涵的基本已形成共识,即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但不少高校领导,对师德内涵的看法仍偏于泛化,过于务虚,与多数教师的看法差距甚远。因此,高校师德建设的措施难以为教师所接受,如高校师德标兵评选,主要是其立意太高,远远超过了高校教师对师德内涵的共识。一些与师德建设有关的措施,也不受教师的欢迎,如要求高校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教师态度因职称、学历的不同而差异显着。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应广泛了解教师的需求,所采取的措施方能切实可行。

2.对教师职业性质的新看法影响师德的塑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也在发生改变,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师德内涵的认识及自身行为。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有传统的一面,但一些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选择也出现了。如一些教师对“教师应是全社会的表率”的提法,持不赞成的态度,一些教师把“把按劳取酬、等价交换”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一些教师认为“个人或部门利益高于学校利益”,多数教师不赞成过于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不少人在选择当高校教师时,多是从“它的稳定性和自由性”和“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等方面考虑,而没有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及对其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的一面。当前高校教师师德现状不甚使人满意,部分源于人们对高校教师职业性质的错误认识,不少教师也认识到这一问题,如调查结果显示,四成多的教师对师德失范最不满意的方面集中在“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热衷创收,精力分散”。因此,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加以一定的引导,使高校教师认同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3.考核评价制度对师德建设的导向作用

目前不少高校的现行考核评价制度过分看重教师的科研成果,虽然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也包括了教学和社会服务。原因是教师的科研成果除了易于量化考核外,还会给对学校带来许多好处。由于现行考核评价制度的引导,不少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对教学则得过且过,对学生不管不问。不仅如此,个别教师由于过于急功近利,在科研上造假甚至剽窃他人成果。因此,一些高校的现行考核制度有必要加以改变,应在重视科研的同时,也要给教学适当的重视。对教师教学的考核机制应进一步完善,不能仅看是否完成教学时数,更要尊重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付出,在这方面教师的师德最容易体现出来。至于师德评价方式,应重视“学生评价”,原因是高校教师比较了解“学生评价”,也比较认同“学生评价”。  四、建议

1.应首先制定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规范代表的是一个行业的成员一致认同的合适的行为准则。国家或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应首先制定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让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有据可依。作为一个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开始就应该熟悉职业道德规范。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已有一定的法律基础,如《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但缺乏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解释。教育部人事司主编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一书对职业道德虽有所解释,认为教师职业道德主要由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和职业荣誉八个因素组成,但学校难以以此作为考核内容的依据,教师也难以遵守。因此,国家或高校应结合高校教师对师德的认识,尽快制订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引导教师的价值取向,约束教师的行为。职业道德规范制订后,应通过各种途径让教师了解,并加以遵守。

2.应让高校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师德建设

近年来,不少高校非常重视师德建设,但效果一般,其重要原因是缺乏教师的参与,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参与,如高校师德标兵的评选,许多教师难以参与评选过程,而且选出来的师德标兵,多是有行政职务、高职称的教师,难以成为青年教师仿效的对象,并使他们认为无必要评选师德标兵。缺乏青年教师的积极参与,高校师德建设效果倍受影响,而与此同时,高校青年教师的比例却越来越高。为了使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师德建设,选择对他们比较公平,也比较为他们所认同的措施非常关键。如目前高校教师师德评价方式多样,但低职称的教师多认同“学生评价”,这也是多数高校青年教师比较认同的方式。原因是相对其它评价方式,如“组织测评”、“社会评价”、“集体评价”,“学生评价”对青年教师更为公平一些,把他们和其它教师置于同一起点上。因此,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应考虑层次性,面向青年教师所采取的措施应更切合青年教师的实际,从而增强青年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露璐.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6,(1):76-7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