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早教课教案8篇

时间:2023-03-14 15:03:4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早教课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早教课教案

篇1

小叶,15岁,活泼好动,聪明漂亮,成绩良好,人见人爱,但上初二后,整个人都变了,除了上课无法专心听老师讲课外,还整天爱打扮,甚至天天跑别班,无心完成作业和功课,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面对这个小姑娘的变化,我很痛心,凭我的直觉,小姑娘早恋了,我该怎么帮她呢?

二、案例描述

半学期考试过后,质量分析课:找寻原因,寻找差距,并制定出转变方法。下课前,我说:“如果谁有什么困惑,并相信老师,欢迎在课后和老师谈谈。”

当天晚饭后,小姑娘来了。下面是小姑娘和我的一段对话:“谢谢你能相信老师,想和老师谈谈你的困惑吗?”“老师,我喜欢上了别班的一个男孩了。”“这说明你长大了,这是好事啊。”“可是,老师,我怕呀,我读书读不进去啊。”为了减轻她的心理负担,我说:“能和老师谈谈那个男孩有什么优点吗?”“他英俊高大,聪明,喜欢帮助别人。”“还有吗?”“还有,打球打得好。”“确实很好,怪不得你会喜欢他,老师也会喜欢这样的孩子。”“老师,是真的吗?”“当然是真的!”小姑娘笑了。“你喜欢那个优秀的男生,这是很正常的,每个人都会喜欢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只是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已,你认为是这样的吗?”“是的。”“老师相信那个男孩也是喜欢你聪明、可爱、读书好,对吗?”“是的!”“那如果你无法静下心来学习,退步了,你肯定那个男孩还会喜欢你吗?”“不知道。”“你希望保持你在那个男孩心中的好印象吗?”“希望。”“那接下来知道该怎么做吗?”“知道了,谢谢老师。”面对小姑娘的背影,我如释重负。

这使我想起了前不久某职业技术学校出台了这样一条规定:“不准男女同学独处、交流,连开班会也要在指定的地点,男女分开坐,如果被怀疑两人拍拖,校方会给予记过处分或警告。”校方在男女生之间设立这道无形的“隔离墙”真的能避免和堵截早恋吗?

三、案例分析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青春期提前了,加上网络、影视和新闻媒体的影响,校园里的早恋已是不争的事实。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拿出起码的宽容来,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眼中钉”或“洪水猛兽”,而要看到这种感情的可贵和产生的某种必然性。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坦诚交流,并让家庭教育及时予以跟进配合,让青春期少男少女们明白爱的责任,引导他们以更为理性的态度看待男女间产生的纯真爱恋之情。这要比某些学校那种“严防死守”式的“隔离墙”政策有效得多。

1.外力的约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青春期的孩子自制力较差,应该有纪律的约束来引导帮助他们心理健康成长。要通过各种方式让他们自觉地加强自身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培养,确立远大的理想、强烈的事业心,全身心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而拼搏。要充分认识早恋的危害和后果,避免进入这一误区。一旦进入,就应当以坚强的意志力冲出来,越早越好。同时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持之以恒地学习的催化剂,能激起学生很强的求知欲,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在这一过程中,还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2.适当的“内在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常的人际交往意识

(1)异往不等于早恋。如果孩子和异往过于密切,影响了学习,首先不要慌,要和孩子及时沟通,但沟通的前提是支持孩子和异往,不能压制。告诉孩子那不过是青春期出现的情愫罢了,当前的任务是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做一个懂得关心他人的人,应该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学会为人处世、待人接物。

(2)早恋不是洪水猛兽。正处于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的少男少女之间发生早恋,的确有不利的影响。但是粗暴地干涉和棒喝,以及在男女生之间设立无形的“隔离墙”,只会让学生在内心产生极大的逆反心理,使他们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来应付学校、老师和家长。

(3)大惊小怪不可取。青少年的求知欲是最强烈的,包括对异性的了解。不要把与异性的交流接触,都认为是不正当、不正常的,视为早恋而横加制止。我们都知道,“早恋”是不成熟的,往往不会有结果。要防止发生这类不利于学习的现象,我认为不能在少男少女之间人为设置“玻璃隔离墙”,而要做好引导,让少男少女们都能在阳光下进行正常地交流接触,不要像防贼似的防着他们的正常交流与接触,更不要把他们的交往都视为“早恋”而大惊小怪。

(4)做聪明的师长。当孩子主动告诉你他或她喜欢上一个人时,一定要沉住气,祝贺孩子长大了,然后提醒孩子,喜欢上一个人,应该是喜欢对方的优点,所以更应该是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把对对方的好感化为学习的动力。比起简单地说教和干涉,有个教育家讲过一个故事――在农村上初中的儿子兴冲冲地向父亲宣布:“爸爸,我爱上了一个女生,我将来要娶她。”父亲说:“她也爱你吗?”儿子得意地回答:“是的。”父亲说:“祝贺你成为一个有魅力的男子汉。但我必须提醒你――你将来若想在县里发展,你应该到县里再考虑这个问题;你将来若想在市里发展,应该到市里再考虑这个问题;你将来若想到外地发展,应该到外地再考虑这个问题。否则,会给双方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儿子想了想,说:“那我还是等等再说吧。”这位聪明的父亲,算是为人父母者的一个好榜样。希望我们也能学一学那位父亲,给孩子们提供参考意见,也给他们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

四、案例评价

篇2

论文关键词:)(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之板书:安静、热闹、忙碌)

 

二、观图学文,品词析句

1、观图学文, 品味“安静

A、播放“第二自然段”课文朗读。(按课件“第二自然段”按钮)

B、思考: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______”画出来;这段话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用“”圈出来,并标注出关键词。

C、师生互动交流。

答案预设:霞光:“淡淡”、“银鳞”、

小河:“静静”

小船:“停满”、“悄悄”、“轻轻”

拱形石桥:“遥遥相对”

(学生每说出一个词,让他再把相应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教师随机出示相关图片)

(有个别词语,学生没找到,教师应范读它所处的句子,并把相应的词语重读)

D、分析结构:(教师系统分析“总——分’关系图)

E、朗读指导。师:作者把具体的景物变成了优美的文字,呈现给了我们,假如现在让我们用动听的声音,把语言文字还原为生动形象的画面,我们该怎样去读呢?

(学生可能的答案:轻声读或小声读)

(教师引导:同学们,这段文字主要是描写小镇早晨的“安静“,既然是“安静”,该怎样去读?)

2、合作交流,探究“热闹”

师: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先画出本段中的重点句,接着圈出具体的景物和关键词,最后思考应该怎样读)(学生汇报交流,那么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依然按照这个方法去学习。

A、播放“第三自然段”的课文朗读。(按“第三自然段”按钮)

B、出示“合作提纲”(课件)。

C、小组合作交流(教师适时作一点拨)

D、汇报结果。

答案预设:人多:“路不宽,但人很多”(教师出示反映“人多”的图片)

物丰:“摆满了各种蔬菜、水果、土特产”。(出示图片)

E、分析结构:总——分。(教师利用课件系统分析)

F、朗读实践(读这段文字,应大声朗读。如果学生朗读不到位,教师应从“热闹”一词入手加以引导)。

3、自主学习,诠释“忙碌”

A、播放“第四自然段”课文朗读(教师按“第四自然段”按钮)。

B、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C、学生自主学习。

D、成果展示

答案预设:学生:“学生……上学”(出示图片)

妇女:“妇女……从集市上回来” (出示图片)

店铺:“两旁的店铺不停地招呼着过往行人”(出示图片)

农家姑娘:“农家姑娘……去上班”怎么写论文。(出示图片)

E、分析结构:总——分(教师依据课件分析)

F、朗读拼比。(读本段应读紧凑些,体现出“忙碌”,如果学生表现不理想,教师应从“忙碌”入手去解释。)

4、总结全文,感悟意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足迹浏览了江南水乡,感受到了小镇的安静、热闹和忙碌,欣赏完这番景象后,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赞美小镇的早晨,你会怎么说?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教师出示最后一自然段的文字幻灯)。

三、诵读释情,拓展延伸。

1、诵读释情。

师:是的,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热闹的,同时也是忙碌的。安静的美让人回味无穷,热闹的美让人流连忘返,忙碌的美更让人追逐向往,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把课文再朗读一遍,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同桌同读,在朗读中感受江南小镇的美吧!

2、拓展延伸。

师:课文二、三、四自然段都采用同一种方法,即“总—分”的方法,现在也请同学们仿照这种方法,观看图片,以“课外活动时,校园真热闹啊!”为重点句,写几句话,尽量写具体,写完整。(出示课外活动图片)。

【板书设计】:

安静:霞光、小河、小船、拱形石桥

小镇的早晨 热闹:人多、物丰美

忙碌:学生、妇女、店铺、农家姑娘

【教后点评】:

1、迁移运用,恰到好处。“教是为了不教”。本节课,在教学“安静”这一特点教学内容时,教师做了适当引导;在教学“热闹”时,教师出示了“合作提纲”,让学生互助合作,探究新知;而在教学“忙碌”时,教师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自己诠释知识)(学生汇报交流,这种“帮”、“扶”、“放”教学策略的结合,层层深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重朗读,以读代讲。通过朗读,学生感受到了小镇早晨的美景;通过朗读,学生能把语言文字还原为生动形象的画面;通过朗读,学生感悟到了作者对小镇以及对祖国的情怀……可以说,朗读贯穿了这节课的始终,传递着知识的脉络,引燃了学生的激情 。

3、学以致用,突出工具性。课堂结尾,教师提供了四幅校园活动场景的画面,让学生通过看图,完成“写话”任务。这一小小设计,既落实了训练重点,又拓宽了学生视野,学生心中有话可说,有言可写,消除了刚习作孩子胆怯的心态,更为以后习作增添了信心,此乃一举多得也!

篇3

关键词:工程造价;案例教学法;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156-02

《工程造价》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这一课程特点决定《工程造价》教学时不应以抽象的理论推理为重点,而应把社会实习、实际问题解决、工程案例分析等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学生不仅要学习与造价有关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更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把与造价有关的理论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单方向的知识传输,形式僵化,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使学生对工程造价学习兴趣低下。加上授课时采用的教材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很好地反映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的需求,理论脱离实践,难以做到学以致用,这些特点决定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必要寻求《工程造价》教学的新途径。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通过教师启发与学生互动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大纲中的学生培养目标和对知识技能的需求,确定教学讲解案例,教学讲解案例全部来自工程实践,把教学案例作为讲解的基本教材,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灵活的形式,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研究、分析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对案例进行判断,同时提出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法。通过案例学习,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具备的特殊功能,为解决《工程造价》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新的途径。

对《工程造价》课程进行案例教学教改研究,在《工程造价》课程的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拉近教学与实际管理的距离,有助于学生对“隐性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上课时有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引起对造价知识的兴趣,增强对工程造价的感性认知,加深对工程实践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更加系统地培养他们主动思考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促进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一、工程造价案例库建设

对《工程造价》课程进行案例教学,应建立与教学内容匹配的案例库。案例库的建设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建设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1.案例应尽量出自工程实践,能正确反映实践所需技能。《工程造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工程造价的原理、方法,将来能够独立完成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造价工作。选择工程实践中的实际案例,可以缩短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距离,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2.选择的案例应具有典型性。案例选择时,应根据《工程造价》课程的知识体系分门别类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实例,根据工程中的实际操作过程构造案例内容,使学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学习,掌握分析和评价一般案例的能力。

3.案例选择时,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制定《工程造价》教学案例时,应以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基础,围绕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技能,以工程实践中的基本操作为脉络进行案例组织。通过有效的设置案例,激发学生对工程造价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工程问题展开思考,对案例问题深入分析研究,进而提出案例问题解决方案,加深对案例涉及重点知识的认识,借以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4.选择的案例应具有综合性。图1为工程项目分解与造价计算过程之间的关系图。案例选择时,应同时考虑建设项目分解与工程造价计算过程之间的联系。案例要具有多个分析纬度,尽可能涉及投标报价、施工预算、竣工结算、工程量清单编制、招标控制价编制等多方面的内容,注意将不同的造价计算方法和检核方法融入其中。案例的综合性越强,越容易引发学生对不同解决问题方法的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5.教学选用的案例难度适宜,不能太难,也不宜太容易[1]。《工程造价》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二或大三上学期学习,学生专业知识面比较窄,没有实际经验,如果选择的案例难度太大,学生往往感觉无从下手,只能消极地等待课堂灌输。反之,如果选择的案例太容易,结果学生一猜便知,同样也会丧失学习兴趣。

6.案例应能启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在选择案例时,应使案例在反映实际应用的基础上具有启发性,启发学生对案例问题做深入思考,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通过《工程造价》课程案例学习,不仅系统地学习到工程造价知识,还能对相关课程知识进行深刻的思考学习。

二、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

建立有效适用的案例库是案例教学的第一步。要想让案例教学法在《工程造价》的课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还应注重案例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1.注重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工程造价》课程,改变了以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为了使学生在案例教学实施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应重视案例教学实施前学生的准备工作,具体可从两个方面去做。一是提前布置案例任务,让学生在案例实施前熟悉案例内容,查阅案例相关资料。这样在案例教学时,学生不必再花时间看案例,且学生对案例内容已提前熟悉,查阅并掌握案例相关知识,能够带着问题上课,实现由被动向主动角色的转变[2]。在布置案例任务时,注意案例材料的选择,尽量将案例结论部分隐去。因为案例教学的目的重在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案例本身可能并无绝对正确的答案,将案例结论隐去,可以避免案例结论对学生思维的导向作用,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从而给学生开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培养思维创造能力。二是可以在案例实施前,带领学生参观正在施工的工地,让学生对将要实施的案例有一个感性认识。《工程造价》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是工程技术人员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带领学生参观工地,亲眼目睹工程施工的实施过程和造价的计算程序,可以加深对将要实施的案例环境和具体操作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解决案例任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往多是采取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师在不同教学的环节中,担任着导演与演员的双重角色,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能随便发表见解,很难很好地发挥主动学习精神。在案例教学实施中,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也应对案例问题进行自由思考和讨论,充分发挥水平,不受任何干扰地拿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案。

3.发挥好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导演”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讲解员,需要完成的任务是把正确的工程造价知识教给学生,强调的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3]。而案例教学法采取的是不给学生下任何定论,不要求学生寻找唯一正确的答案,重视学生自己通过资料查阅与思考解决案例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学生的思考讨论过程中可以对学生思考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适当点拨。因此,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是导演者。为了更好地实现案例教学的目的,案例教学中应在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强调教师的“导演”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发言或讨论,有效把握课堂讨论气氛,防止讨论过于激烈或过于冷淡,以便案例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工程造价》课程中,采用案例法教学,不仅可缩短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还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将来的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浩.工程造价管理案例法教学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1):11-12.

篇4

一、构建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优化机制方向专业课教学体系

(一)加强校企联合,优化案例教学内容,构建案例教学资源库

教学中所选案例多来源于学生熟悉的周边企业,并将收集到的素材整理,归类构建制造加工现场案例集、夹具应用案例照片集、机械制造方向专业课网络教学平台、机械制造方向专业课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机械制造方向专业课网络创新教学平台,结合相关网络教学系统,应用于具体的实际教学中。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体系。

(二)优化基于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的机械制造方向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应用案例时,首先需优化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课程试验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过程,使分散的教学内容合理配置和有机结合,保证教学全过程的相对完整和连贯。其次通过一些开发性综合实验,对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应用。最终使机制方向专业课教学体系不断得到优化。

二、优化教学手段,落实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针对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式教学方式,优化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主要采取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模拟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网络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决课程实践性强、学生实践经验少、理解困难的矛盾。

(一)用案例驱动法,展开教学内容

用案例驱动法逐步展开教学内容,一环扣一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把学生吸引到问题中去,可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六点定位原理、加工原始误差的组成、定位误差的分析等知识点的引入,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桌子大多是四条腿的,而三角架总是三条腿,且脚很尖?从而引出定位原理的概念。

(二)用案例模拟法,加强学生大工程意识的培养

通过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加工安全案例、经济纠纷案例、工程产品质量案例,让学生模拟其中某个企业的身份,讨论分析机械加工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如利用汽车质量不过关导致市场流失事件、水污染事件等案例,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经济意识、质量意识及环保意识。

(三)用案例讨论法,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将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难点分成若干讨论课题,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布置讨论任务,学生采用合作小组的形式,在任务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最后教师总结,使学生由倾听者变成了思考者和参与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榜样案例激励学生,营造浓厚的校园工程文化

篇5

一、教学案的实施

美丽的本意是指看了舒服、实际有用。关于“美”哲学家与科学家有许多说法:美即有用、美在天人合一、美在于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统一体,艺术家的天才使个人的感受变得有条不紊,科学家的智慧使自然界的混乱状态变得井然有序。例如,门捷列夫把看来纷乱不堪的各种元素排列成令人一目了然的元素周期表、哥白尼把太阳系排列成以太阳为中心行星各行其道的星系。科学之美在于它发现自然界中的和谐。科学之美还在于自然规律的简单对称:牛顿定律、热力学定律、相对论的方程公式。他们在发现真理、创造有序的同时,发现和创造了美。我们认为“尊重生命、联系生活、自然生动、平衡生成”是美丽课堂的基本特征。通过实践探索,我们找到了营造“美丽课堂”的有效载体――“教学案”。“教学案”的核心思想是:教师因材施教,让学生有目标、主动地高效学习,并及时反馈矫正,享受过程中的成功与发展的快乐。其主要有6个核心要素:学情调查、目标问题、合作交流、学能监测、反思评价和拓展提高。核心要素之间体现“整体、多样、联系、发展”的特性。

(一) 学情调查

美国教育学家奥斯伯尔曾提出“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在备课前要根据教学目标设置问题或活动,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这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动脑与动手相结合,促进学生努力“拉齐起点”;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让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起点,先查后教,促进因材施教。所以,进行学情调查是提高课堂效能的前提条件。例如,在上《二氧化碳》复习课前,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学情调查:高低不同燃烧的蜡烛,罩上大小不同的杯子,猜想可能出现的现象。蜡烛燃烧的条件有哪些?如何判断蜡烛燃烧的产物?

(二)目标问题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上,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针对学情调查中大部分学生的疑难问题设置课内目标问题。问题设计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突出重难点。教师还要创设影响学习的情境,进行学习定向,以学定教。例如设计实验比较二氧化碳与空气的密度的大小;讨论影响密度大小的因素;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三)合作交流

在新课程呼唤“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背景下,合作学习成为了中小学教师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探索的一大热点。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一起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杭州师范大学马兰教授针对合作学习提出:建立互赖关系,聚焦小组目标;明确个体责任,确保人人参与;掌握社交技能,直面积极互动;鼓励公平参与,实现机会均等是合作学习不同流派的共同内核。合作,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还是一种生活态度。合作,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还是一种学习内容。合作,不只是师生交往,还是一种资源共享。合作是每个学生在合作小组中满足归属、自尊、自由和娱乐的需要。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易养成自我中心、自我封闭和不合群的孤僻性格,使他们失去了许多与外界接触交流的机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平台,借助异质小组的基本形式,让学生进行有效合作。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遇到困难的时候,自然地进入合作并积极进行交流展示。如果一个学生能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向同伴讲解、说明学科中的有关概念、原理和规则,那他就已比较好地理解了学科内容。比如有的同学发现高低不同燃烧的蜡烛,罩上大小不同的杯子后,有时候是高的蜡烛先熄灭,有时候是低的先熄灭,有时候还会同时熄灭,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当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困难时,教师要提示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学习;提供学习支架,突破学习障碍;引导科学思维,体现事物的本质。如果提示学生思考影响气体密度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大小不同杯子里面气体的温度相同吗?学生可能会豁然开朗。

(四)学能监测

学习能力(简称学能)是一种迅速掌握学习内容并能持久保存的能力。它是一个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能力是学习能力的三大核心要素,学习所需的逻辑思维、阅读理解、写作和空间判断等都有赖于这三种基本能力。监测是指监管并检测。学能监测是按照课堂教学目标编制问题,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能与教学效果进行实时监视的过程,具有诊断、反馈、调节、激励的功能。

(五)反思评价

听懂理解了还不一定会用,及时了解自己,学以致用的课堂才是美丽的。我们可以在规定时间内编制学能监测题,监测学生目标达成情况。

学会反思与评价、自动调节,是成长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丽课堂必然因素。反思能使零散的因素结合成统一体,使个人的感受变得有条不紊,使自然界的混乱状态变得更井然有序。评价能使自己受到激励,改正不足之处。所以,运用“教学案”营造美丽课堂还要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对课堂教学效能教学进行及时的激励性评价。我们采用以下《学习效能监评表》进行评价。

表1 学习效能监评表

自主、合作、展评、监测、规范是学生学习效能监评的项目。各项总分为10分,共50分。自主是指学生对待课前学情调查了解起点、主动学习努力拉齐起点的态度情况;合作是指是否愿意帮助其他同学,乐于承担组内分工的工作,服从组长或任课老师分工,和睦互助,无蓄意欺侮、歧视、伤害同学的行为,为小组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并能为小组展示提出有用的建议、冷静面对组员给自己提出的意见,并能积极改正,也能客观指出组员的缺点,态度真诚,语言委婉;展评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或个人的展示和对他人的评价;监测是指课堂学习效果的当堂检测与分析;规范是指学生课堂纪律情况。

(六)拓展提高

存在多样性、差异性与自动调节功能是生态系统维平衡的重要因素。营造美丽课堂要根据学能监测情况或者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其是否要进行拓展提高或者选择性的布置课外弹性分层作业。例如:

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发生,但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为了通过一些现象说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某班同学分两组作了如下探究实验:

(1)第一组同学把一支收集有CO2的试管倒立在装有饱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看到试管内液面上升。这种现象是因为试管内外产生( )

A.温度差 B.重力差

C.压强差 D.浮力差

(2)第二组同学从中得到启发,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A现象为 ;

B现象为 ;

C现象为 。

(3)同学们经过分析讨论,认为第一组的实验产生液面上升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因为CO2与溶液中的NaOH反应,消耗了CO2。你认为另一种原因是 。

(4)为了进一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取上述实验后的溶液,第一组同学滴加 ,现象为 ; 第二组同学滴加 ,现象为 。他们虽然看到的现象不同,但都可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

二、建立评价机制

以教学案的实施为载体,营造美丽课堂,必须建立系统、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实现师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对学生的评价

在每个教室内,我们专门设有一块《学习效能评价表》,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表现进行量化评价。小组长用专门的《班级小组长管理表》,课代表用专门的《教学案课代表统计表》,班长用《教学案班长课堂学能监评周统计表》(见表2)等进行量化登记,定期评出个人与小组之星,获奖团队或者个人定期由学校统一拍摄照片在宣传橱窗、校报、校园园展示。学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个人与团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星级学生”评选,即“合作之星”“三自之星”“展评之星”“进步之星”“规范之星”评选和小组合作星级团队评选。目的在于建立小组间的良性竞争机制,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让每一个小组都能为本组的荣誉而合作共进,让每一个组员都能感受到学习、成长的快乐和进步的喜悦,从而拥有一个健康向上的身心。

表2 教学案班长课堂学能监评周统计表

评价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导向,以评促学、以评促悟。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让每一个孩子在大成的“美丽大成,幸福成长”办学思想指导下,感受成功,享受成长。部分评比程序如下:

(二)对教师的评价

以“教学案”的实施为载体,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中对教师教学进行激励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措施。我们设计了专门的《教学案教学评价表》(见表3),无论是学情调查,还是目标问题,抑或是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反映了从学生与教师的角度来衡量和评价教学案的运用情况。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极为有效的,而且基于这样的评价标准,无形中会促使教师自觉地去更新已有的教学观念,树立更为科学的教学信念,还可以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改善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而全方位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表3 教学案教学评课记录表

三、初步成效与思考

通过实施“教学案”营造美丽课堂,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整体风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原先性格腼腆内向的学生,通过交流反思变得主动开朗起来,上课抢着发言;原先学习后进的学生因被边缘化而产生自卑情绪,通过小组合作模式,因主动参与表述被加分受到激励,变得很阳光,学习也不断进步;学生对星级团队和星级个人展示情况特别有动力,每月橱窗宣传让校园充满着正能量。教师积极参与,努力转变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效能。许多学科教师,所教学生成绩从接班时的后面方队,提升到全区前面方队。启动前,学校教科室针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曾做过一次前测,近期在中测中我们发现许多项指标都有明显改善。全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篇6

关键词:教育改革;干燥技术课教学;案例教学模式;创新型人才

干燥技术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四本科生的一门专业课,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及研究打下基础。课程涉及面广,理论复杂,学生不易理解。干燥工艺制定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与社会各行各业发展息息相关,实际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强。课程对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际工程操作和应用能力,以及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工程实际案例引入教学,是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将实际典型成功案例作为教学素材,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

一、案例教学的作用

以工程实际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将理论贯通于案例分析之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选取典型的工程实际案例,从中提取、总结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主要理论知识点,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使抽象的理论形象、生动、具体地展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实现教学和科研结合。将工程实际案例融入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原来内容单调、枯燥的理论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具体,改变了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最大的困扰是学生对枯燥的理论和干燥原理缺少兴趣,听课积极性差[2]。为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原理的理解,采用工程实际案例,通过具体干燥设备和熟悉物料的干燥工艺流程,增强直观认识,提高学习积极性。通过案例讨论和分析,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增强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典型、真实、具体、完整的实际案例分析与讲解,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实际研究生产实践之中,能够体会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感受,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激发学习热情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从而逐步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尽量将新知识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博学,达到教师乐于教学,学生乐于学习的目的。

二、案例选择

在选取实际案例过程中,着眼于生活实际、工程实际和科研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案例,收集整理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可行性的案例,分析、总结其内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价值,完善教学内容,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3-5]。工程案例可以从授课教师或相关教师科研项目、毕业设计课题和生产实习与之有关的内容中选择。将与课程内容理论密切相关、实践性强的课题作为案例素材,更具有真实性、时效性、感知性,使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体会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发展的关系。工程案例还可以通过调研或与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关系获得。将企业应用于实际的成熟和有价值的案例加以收集、整理、选择、分析,应用于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收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研成果,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

篇7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公交客运集约化、规模化的程度,提高运输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规范客运市场秩序,加快公交客运经营结构调整的步伐,实现公交客运产业升级,促进我市公交客运市场的健康发展,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根据市交通局《关于推进我市公交客运集约化经营的意见》,特制定公交客运集约化经营改造实施方案。

一、改造范围

《__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条例》界定的市内公交客运线路和车辆中,现仍未实行集约化经营或集约化经营不规范的线路和车辆。

二、总体目标

1、通过采取“线路整合、股份合作、产权置换、整体收购”等方式,促进我市公交客运规模化经营,努力打造名牌企业,实现一线一公司、一公司多线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

2、通过采取“股份参与、到期收回、评估买断”等措施,规范公交客运线路经营模式,达到线路集约化经营的目的。

3、通过采取“准入许可、延续经营、车辆更新”等形式,进一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农村客运公交化进程。

4、通过对公交客运线网的规划改造,实现一级网络公司化、二级网络集约化、三级网络规范化。

5、到2015年,建成运行有序、市场稳定、企业规范、群众便利的公交客运市场。

三、方法步骤

(一)宣传发动及前期准备工作。

1、宣传发动。各公交客运企业利用一年的时间对全体从业人员进行一次在岗培训,认真学习贯彻落实《__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条例》和《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使从业人员进一步了解有关公交客运的相关规定,特别是要了解公交客运线路的经营许可、经营期限、产权关系及违章处理规定等,为推动集约化经营奠定基础。

2、在推动集约化改造之前,各公交客运企业要按照公司的章程和要求自行解决好不符合法律的相关业务,如承包、租赁车辆等问题。在达到规范化标准的基础上进入集约化改造程序。

(二)实施阶段。

在各公交客运企业达到集约化改造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提升行业综合竞争力。

(1)在政府的引导下,对线路进行统筹规划,对未列入规划的线路不予办理延续经营或车辆更新。

(2)在行业管理机构和中介组织的协调下,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对经营线路进行线路公司化改造。参照《公司法》模拟股份公司组建线路经营公司,线路公司实行法人治理结构(也可以借助骨干企业实行非法人治理结构)组建股东会和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股东以其持有的股份享受权利和义务,并对线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线路公司股本设计x股,在规定的范围,客运企业按车辆数计价入股(经营业户以车辆评估计价进入客运企业股本,经营业户股本的分红由客运企业在线路公司分红中列支),按照同股同利,盈亏共担的原则,实行年度核算,在除去应缴费用及办公和备用金管理费用外,一月一结算。对暂不入股的企业或业户应允许其经营到《__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条例》规定的经营期限,到期后不再办理延续经营。入股或改造后的经营业户,既是线路公司参股客运企业内部的股东也可申请作为司乘人员从事线路经营,领取工资。客运企业内部业户的股份可以自由转让或买卖。

(3)

对在营线路、车辆采取承包、租赁经营的,按照客运企业与业户签订合同的条款,由客运企业收回线路经营权进行集约化改造。(本条款必须按照合同法的规定执行)

对一线一公司的线路,制定线路集约化经营规划,到期收回纳入集约化经营。

对过去擅自处分经营权或变相处分经营权的客运企业,要在妥善处理好与承包、租赁业户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将车辆和经营权收回后进行集约化经营。

(4)根据《__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条例》的规定,整顿规范公交客运线路及车辆,对利用各种形式处分经营权的客运企业,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由行业主管部门收回其经营权,并对相关客运企业依法处理。

2、扶优扶强,鼓励企业规模化经营。对经营管理不善,资质条件不符合《__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条例》规定要求的客运企业,经有关部门评估后,由具备相应资质的骨干公交客运企业进行整体收购,收购所需资金由企业筹一块,政府补一块的办法解决。客运企业要严格按照《__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及要求规范化经营。

四、采取措施

1、为推进公交客运集约化经营的步伐,自20__年4月1日起,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暂停以承包、租赁方式新增公交线路及车辆的 行政许可。

2、公交客运线路承包、租赁车辆的延续经营或车辆更新,在企业做出承诺的前提下,可以增加一个经营权期限。

3、鼓励公交客运企业采取整条线路同期更新车辆的办法。如果个别车辆到期,可由客运企业暂停该车的运营,减少车辆时可适当增加班次。如果运力不足,在报请行业管理机构同意的前提下,可临时开行加班车。

4、根据淄交运【20__】29号文件规定,对新进入市场的公交客运车辆由市道协客运专业委员会召集专家共同招标确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私自确定或调整车型。车辆及车型中标后方可进入市场运营。具体标准为:(1)区县内的公交线路一律使用7米以上公交型无人售票车辆;(2)区间公交线路使用中级以上且车身长度7米以上旅行型客车;(3)通乡镇村线路使用公交型或中级以上旅游型客车且车身长度均在7米以上;(4)部分线路因故需要调整车型时,只能在以上两种车型中选择,并经专家认定。

5、自20__年1月1日起,对没有纳入集约化经营规划的公交客运线路不予办理延续经营或车辆更新。(公交客运企业提报评估后的规划,混营线路由所有企业共同提报)

6、各客运企业要在20__年12月31日以前上报本企业集约改造方案,同时用三年的时间理顺明晰产权关系。

7、对从事集约化经营的公交客运线路及车辆,将按照国家关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有关规定,给予政策优惠和财政补贴。

篇8

【关键词】 大足石刻 安岳石刻 三教合一

中图分类号:J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271-02

一、三教合一思想

中国文明史上的“文化霸权”,是一个由“道”而“儒”、由“儒”而“玄”、“玄”“佛”互“释”,进而“道统”的过程。所谓儒、释、道三教合一实乃中、外 (西)文明对撞、融会贯通,最终“中体西用”。

“三教合一”是在中国思想领域所形成的以儒学为主、儒释道合流的思想文化现象。宋元时期的儒释道在经历了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及隋唐五代时期的两次大融合以后,完成了从外部形态到精神实质的相融相摄。

佛教一进入中国,便一方面和儒家思想混杂合流。从汉魏以来,逐渐幻化为“儒释道”,所谓“三教”。到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基本确立了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基本格局。

儒家学说在中国占有统治地位,但在思辨理论方面却不及佛教,也没有佛教的轮回报应、解脱成佛等学说等可以满足人们尘世不能实现的愿望的一种机制,因此,他注重从佛教中汲取精华弥补不足。而道教的理论在佛教的影响下,隋唐时开始注重创立理论体系,完善戒条教规。在道教的体系中,开始出现了很多道释与佛教有关。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佛教不断得与儒道二教的融合史。

二、大足三教合一石刻

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到两宋时代,已经把中国本土的民族化、本土化和世俗化加以融合,达到了成熟的程度。南宋开凿的大足宝顶山石刻便是最集中的代表。在发展的过程中,它与中国宗教哲学思想的发展、演变和进步的大节律相一致。到了宋代,佛教诸派开始全面认同中国传统文化。赵智凤在此大背景下,创造了新的佛教“经文”,将旧的传统题材加以改造,使得佛教石窟表现不仅仅在题材上有了丰富和创新,更加让佛教的传播融入时代背景之中。

大足石刻中的“儒教”造像,在中国石窟艺术中是独一无二的。石山第6窟,主像为正襟危坐的文宣王孔子,俨然似一佛祖或道君;其左右肃立着十哲弟子,个个持笏拱手,俨然十大菩萨。造像记称“愿世世生生,聪明多智”。可见宋时“儒家宗教化”已远非昔日可比。

大足石刻中不但有佛、道、儒三教的独立造像,而且多有“三教”或“两教”合一的雕刻,精美且有趣。这一现象生动地反映出中国文化史上儒、释、道三家,长期以来既争斗又共存融合的状况。

例证之一,北山石窟。在北山佛湾延续了250多年的石雕长廊里,佛教净土宗、密宗、禅宗等都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珍贵的龛窟石像。繁丽精工的“净土”,多头多臂的菩萨,形色各异的观音,可谓美轮美奂。而矗立在石窟中部、被称为“寰宇间仅此一刻”的《古文孝经》碑刻,其价值已不仅仅在于儒家经典在这里成为稀世孤本,更重要的还在于孝道思想在这座石窟寺里与佛教众神一道受到尊崇和礼拜。有意思的是,北山石窟中许多宋代新凿的牛王菩萨、解冤结菩萨等,并非出自佛典,而是世俗百姓的泛神信仰。

例证之二,宝顶山石窟。这是中国唯一一座整体构思、内容连贯的大型石窟,有人称之为“凡释典所载,无不备列”。其实,宝顶山石窟岂止是释典教理的演绎,儒家孝道思想也是这座佛教石窟宣扬的核心思想之一。《报父母恩重经变》生动刻画了父母含辛茹苦养儿育女的艰辛历程;《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史诗般的描绘了释迦牟尼前生今世一个又一个报孝父母恩德的故事;《观无量寿佛经变》则以“大藏佛说”的口吻明言行孝才是进入天国的门票。

三、四川安岳三教合一石刻

在我国魏晋南北朝至唐宋石刻艺术造像中,佛教内容的表现占绝大多数,儒释道三教造像共奉一堂的景观则非常少见。释道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造像在四川安岳石刻中却分布很广,数量上千尊。“大般若洞”的儒释道三教合一造像尤其最显突出。

大般若洞开凿于南宋理宗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此洞状近乎正方形,高4.2米,宽4.2米,深4.8米,刻像159尊。大般若洞正壁凿高2.3米的释迦牟尼佛像,头临洞顶,结迦趺坐于仰莲座上,双手结禅定印,座下有供奉石台并接地。释迦牟尼佛的两侧有对称的刻像,共分三层,上层(洞正壁顶部)左右分别刻药师佛、阿弥陀佛、十大弟子像;中层左右龛中分别刻老子坐像和孔子坐像;下层左右分别刻佛、观音像。洞侧两壁刻像分三层,每层以祥云分隔。上层镌文殊、普贤趺坐于祥云,下层凿十八罗汉尊者像与阿难、韦陀像。洞右壁的罗汉尊者或打坐,或对弈,或作小憩状,神态颇为生动有趣。

洞中造像突出了佛教尊位,儒释道三教代表人物的造像有明显的等级。释迦牟尼像居中,高大,配置有佛、菩萨、弟子、罗汉诸像多尊;孔子、老子像位于释迦牟尼像两侧,矮小,无侍者和其他配置。如此的列位,说明至少当时三教之中佛教比较盛行,占主导地位。凿洞刻像的发起者,既有儒释道三教的文化、思想意识,又传达了佛教文化、思想意识在其主事的情况,耐人寻味。由此可见,大般若洞系以佛教为主体的三教合一造像窟。

儒、释、道三教并重出现于唐代,而融合至成熟则突出表现在宋代。这与当时的具体情况和文化背景有关:一方面官僚阶层及学士的大力倡导,另一方面宗教内部也顺应发张的要求改革而倡导三教互融、平等。可以推断,在此条件下,安岳大般若洞的“三教合一”刻像便是在这种特定的文化大背景下所逐渐融合起来的。

四、结语

大足石刻和安岳石刻都是我国晚期石窟艺术史上的丰碑。儒家、道家、佛家是我国文化史上三种重要的思想脉络。当佛教传入,必须与儒家、道家、礼教、道教融合,又必须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是其内涵得以充足发展的必然过程。中国儒、释、道的融合基本上是自然转化的状态,是宗教之间相互转化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儒释道三教合一造像比具体的某一种宗教形态的造像更具有思想、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其发展的必然与相互碰撞、对立、包容、整合的过程,丰富了中国思想文化史,具有普遍的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管萍.浅论佛儒道三教之融合.学术探讨.2006.1

[2]林太.印度的智慧.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3]陈鼓应.道家在先秦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中国文化研究,1995.

[4]佛家名相通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5]张媛.史巍.浅析安岳石刻.科技信息,2008年第21期.

[6]杨军.宋元时期“三教合一”原因探析.江西社会科学,2001

[7]陈兵.晚唐以来的三教合一思潮及其现代意义.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4卷第4期,2007.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