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03:4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条例学习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化教学;教学改革;实践活动
DOIDOI:10.11907/rjdk.162689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12-0189-02
0 引言
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指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操作和维护能力、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能力、图形和图像等多媒体处理能力、程序设计能力、网络应用能力以及网络信息安全防护能力等。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衡量军校学员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标志,信息化条件下提高学员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新形势对信息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具有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高信息素养的人才队伍势在必行。计算机技术作为信息社会的核心技术,在我军信息化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则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军队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摇篮,应将熟练操作计算机并具备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目标贯彻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1 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提高学员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军队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目标,给军队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军队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工作者,应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与实践,激发学员求知欲,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培养学员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掌握计算机技能的意识,提高学员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军队信息化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1.1 合理设置计算机课程体系
计算机课程已成为军队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课程,其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与科学显得非常关键。目前,教育部对高等院校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有明确要求,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划分为3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与计算机应用基础。笔者所在学院将计算机课程分为三门必修课程和两门选修课程,三门必修课程分别为《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技术及应用》,两门选修课程分别为《计算机多媒体应用基础》与《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三门必修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学年开设,两门选修课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开设,遵循了知识体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学员在大学四年期间能连续学习计算机知识。
1.2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同时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多、操作性强、应用广等特点,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操作性和实用性,着力提高学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第一门计算机基础必修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原理、技术和方法以及常用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使用。在该课程教学中,应及时补充计算机的新知识新技术,拓宽学员知识面;对教学中使用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版本要不断进行升级,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员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和计算机应用能力[1]。《程序设计基础》是第二门计算机基础必修课程,主要介绍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语言的功能、语法及编程。该课程教学中,应增加算法与数据结构、结构化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本课程学习奠定理论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是第三门计算机基础必修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应增加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数据库新技术,并结合具体应用系统,引导学员进行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代码设计以及系统调试,提高学员设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
1.3 改进教学方法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学中普遍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大多仍然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教学方法,忽略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员的主体地位,造成学员学习兴趣不浓,自主性不够[2-3]。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学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应采用讲练结合、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效果。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利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学员通过课堂操作练习,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让学员在“学中练”、“练中学”,自主学习,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针对不同章节内容,可设计大量的教学案例,按照“引入问题、分析问题、引出所学知识、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教学思路,引导学员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中,针对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确定任务、研究完成、效果评价”的教学思路,以任务为牵引,将教学内容设计到各种任务中,通过任务分析、讨论、完成与总结,提高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改革考试评价机制
考试是教学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而非目的。通过考试,检测学员学习的效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考试大多以闭卷、笔试为主,理论考核多,应用考核少;客观性试题比例大,而综合性应用题比例小,这种考核方式和考试内容不能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不利于学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要围绕以培养学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考试内容应体现应用性和综合性,而对学员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则是考试的重点。从考试内容而言,应侧重于学员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操作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进行考核,可以增加分析题、操作题和设计题的比例,减轻学员记忆负担,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能力提高上[4]。从考试方式而言,可采用多种考试方式相结合的形式,比如:对必修课程可采用笔试和上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增加上机考试的比例;对选修课程而言可采用系统设计方案、创艺设计、论文等形式。
2 通过计算机实践活动中提升学员计算机应用能力
为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员计算机应用能力,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同时,可通过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学员不仅可以学习更多与计算机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还可以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1)举办计算机学术讲座。为丰富学术活动,活跃创新氛围,每学期举办“军经讲坛”活动。借此活动,瞄准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并结合现代后勤对复合型军事后勤人才的培养要求,精选主题,精心准备,为学员举办计算机学术讲座。
(2)创办各类计算机兴趣小组。为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在学员中创办各类计算机兴趣小组,如:平面设计兴趣小组、动画设计兴趣小组、程序设计兴趣小组、计算机网络兴趣小组等。学员根据兴趣和特长参加不同的兴趣小组,为各个兴趣小组布置相应任务并定期进行指导和讲评。
(3)组织学员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学习完《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两门课程后,组织学员分别参加全国计算机一、二级等级考试,并将等级考试的成绩与这两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挂钩。为了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为学员提供考前培训,增强学员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信心。
(4)激励学员参加各类计算机竞赛。为激励学员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学院每年举办一届“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对获奖的团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鼓励学员参加总部的动漫作品创作竞赛,并对参加竞赛的学员提供辅导,每年都会获得了不同等级的奖项。在学员中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全国“蓝桥杯”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赛前对学员进行系统培训,都获得了较好成绩。
3 结语
随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各种计算机活动的开展,教学改革效果明显,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得到显著提高。业余上机的学员人数明显增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也逐步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需要不断深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学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军队信息化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红云,解晓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 谷希谦,陈锋.军队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11(4):16-19.
1.调查对象
2.调查步骤
<中学生化学学习与非智力因素关系调查>表于1995年4月到1995年6月分别在七所中学发放,并完成调查,测试时间为15分钟。
二、调查结果
三、几点启示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从调查结果可知,初三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大于高中学生,男学生对化学兴趣又大于女学生,究其原因,是因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中那些瞬息变化的各种现象,令学生们感到新奇和兴奋,由此产生了直接兴趣,这是初中学生和男学生对化学更感兴趣的主要因素,但这种兴趣是短暂的,随生随灭。如何使这种兴趣持续下去,使学生对化学从有趣转化为乐趣,这是我们每位化学教师,尤其是初三化学教师所应注意的问题。往往一位高中学生对化学仍感兴趣,并且由乐趣转化为志趣时,其初三的化学教师起了很大启蒙作用,而学生一旦对化学产生了兴趣,必将在化学上成为有所作为的人才。怎样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持续下去,本人认为最好做法是以趣增趣——也就是说,不但初三化学教师,高中化学教师也应尽量创造条件,增加实验数量,增加实验的能见度,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另外,也不妨利用课外兴趣活动制作些趣味化学作品(如睛雨书签、银葫芦、水中花园等)作为对化学学习有成绩的学生的奖品。还有,在上课讲解时,应尽量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化学知识与书本上的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们感到,化学既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又是一门有用的学科。这样,学生的直接兴趣只要持续一段时间,量变引起质变,学生必将由有趣转化为乐趣。只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2.培养学习化学的毅力,提高学习的持久性
调查数据表明,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成绩之所以会随着年级升高而减弱和降低,除了因高中化学难度增加而跟不上,或学的学科多了使学生的兴趣发生了分化转移等原因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在学习上的意志不够坚强,或者说在学习上的毅力不够。要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持久地保持下去,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人的意志品质从具体来说可分为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四个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毅力也可从这四个方面加以考虑。
(1)自觉性的培养:化学教师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一定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抱负教育和成就教育。
(2)果断性的培养:对学生敢于提问题和回答问题不但及时表扬和鼓励,而且给于适当记分(作平时分累记),对学生中好的学习方法及时肯定并加以提倡。分析试卷时,应强调回答问题要全面考虑,当机立断,决不优柔寡断、草率从事,使学生逐步形成有独立见解、办事果断的人。
(3)坚持性的培养:决心大而行动小,有信心而没有恒心,这是学生的通病。教师通过对学生恒心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养成具有坚定意志、顽强毅力的人。
爆炸发生后,铁岭市银州区消防局组成火灾调查组对现场进行了详细的勘验,对知情人进行了走访,现已经查明这是一起由粮食阴燃分解出的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后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发生气体爆炸引起的。
1、现场概况
发生爆炸的洞库是铁岭市银州区武装部的战备洞库,位于铁岭市银州区龙山乡(由于是战备设施,建设时间不详),洞库长130米,高3米,宽3.2米,南北走向,呈“L”形,两侧对称布置小洞室,洞库总容积3126立方米,在洞库的另一侧设置有安全出口,但是出于日常管理方便的考虑,这个安全出口的2扇大门已经关闭并用土掩埋,洞库内部空气基本不流通,空气潮湿。洞库内部洞顶壁设有100W白炽灯,距玉米跺顶部0.75米,其控制开关设置在洞库外部,内部无其它用火、用电设施。洞库周围没有可燃气体管道或可燃液体管道通过。
经过有关部门允许,个体工商户曹树柏于20__年4月10日将25万公斤玉米存放到该战备洞库,品种分别为:108、180和法育1号,其中108属于高糖粘性玉米,共有2500公斤,采用塑编袋包装。其它玉米采用麻袋包装,108、180、法育1号按照由北至南的顺序依次贴邻存放。为了方便运输和管理,玉米垛距洞库墙壁保持0.5米间距,与洞顶保持0.8米间距。
2、勘查所见
洞库外门北20米内地面散落玉米及少量玉米炭化结块,呈放射状,两把库门锁具被机械破坏,无撬压痕迹,防护门两侧混凝土墙体有铁制品碰撞后的痕迹,凹坑深1毫米,相对应防护门铁制构件有碰撞痕迹。洞内北门与玉米垛之间15米的地面上洒落有玉米,由垛至北门地面玉米层厚度依次减少,距玉米垛北端南6米处有玉米炭化痕迹。起火处玉米包装物为塑编袋,相邻处玉米包装物为麻袋。塑编袋、麻袋均有燃烧痕迹。玉米堆垛两侧0.5米宽垛距被流淌的玉米填实。起火处对应洞库穹顶有明显浓密烟重,牢固不易擦掉,烟熏范围2.2×7米。起火处剖面勘查玉米炭化区域呈“V”字形,底端距地面15厘米,“V”字形高1.15米,“V”形顶宽2.2米,炭化区域内玉米炭化结块,中心地带玉米炭化物有光泽,炭化物之间有孔洞和缝隙。在大“V”字形西侧0.5米处有另一小“V”字形玉米炭化区,内部玉米炭化结块,结块之间有孔洞和缝隙,中心区表面有光泽,周边结块表面无光泽,相邻玉米种子焦黄至正常颜色。以上两个“V”形炭化区所见为剖面。在对大“V”形炭化区底部西侧进行扩大剖面勘查范围时发现在其底部有2个小玉米炭化区,与大“V”形炭化区独立,其中西侧第一个小炭化区高25厘米,宽17厘米。与大“V”形相邻区处的玉米焦黄且与西侧的小炭化区分隔处玉米也呈焦黄状态。西侧第二个的小炭化区范围高24厘米宽23厘米,2个小炭化区内部玉米炭化特点与大“V”形炭化区相同。洞库内部无明显炸点,电气线路和开关、保险装置无变化。
3、访问情况
在对知情人进行访问的过程中得知:20__年5月10日19:00左右,也就是爆炸发生前一天的晚上,距离爆炸现场东北30米下风处的李某闻到了玉米的焦糊气味,且在其周围没有野外用火现象,亦没有工厂生产。洞库更夫王某证实:20__年5月11日凌晨4时听到沉闷的爆炸声,到室外巡视时发现洞库外北门地面洒落有玉米,锁具破坏,洞库门敞开,灰白色烟气从洞库内部向外散发。货主曹某证实:洞库内部除储存25万公斤玉米外无其它任何物品,玉米包装物为塑编袋和麻袋,20__年4月10日玉米入库后至爆炸发生没有进行检查。
4、玉米的发热和自燃
4.1、玉米的特点和属性。玉米属于谷类,糖的含量很高,而108玉米的糖含量更高,约占干体物质的70%以上,其它物质为蛋白质9.9%,脂类4.4%,其它水份、灰份占16.3%。由此可见,玉米主要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属于可燃固体物质。因此它具有可燃固体物质的一般属性,同时玉米是以堆垛的形式储存的,具备蓄热条件,还具有自燃的特点。
4.2、玉米的自燃过程。玉米的发热自燃一般认为是微生物、自身呼吸作用和吸湿放热共同作用产生热量积聚的结果,要经过出现、升温、高温和自燃四个阶段。
4.2.1、出现阶段。首先是玉米中的糖类和蛋白质因亲水性而吸收洞库中的水分,进行吸湿放热过程,这一过程使玉米的含水率增加,同时由于玉米的吸湿放热作用使堆垛内部的温度升高,为增强微生物呼吸作用提供先决条件。在这种条件下,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明显提高,放出大量的热,玉米开始升温,出现发热现象。
4.2.2、升温阶段。当玉米堆垛内部温度达到35~40℃时,由于霉菌的新陈代谢作用使玉米堆垛内部的温度升高,水分增加,当湿度达到75%~85%以上时,在白、黄曲霉的联合作用下,可以使玉米的温度升高到50~55℃,这时玉米已经显著变质,多数中温微生物已经不能发育,呼吸活动停止。
4.2.3、高温阶段。当温度达到50~55℃,相对湿度可以达到90以上,由于蒸发作用,玉米堆垛内部的温度可以降低,停止发热或者温度下降,但是在少数毛菌、无壳菌、烟曲霉菌等高温霉菌的作用下,玉米的温度还会继续升高,温度可以达到65℃以上。这时几乎所有的霉菌都已经停止了生命活动,通常情况下,发热停止。玉米高度腐败,不能利用。
4.2.4、自燃阶段。微生物在高温下分解玉米的有机物时可以产生低燃点的碳氢化合物,这些碳氢化合物主要以甲烷为主,还有少量的乙醇,只要有充足的氧气,玉米中的有机化合物还将继续分解,产生新的热源,同时释放出气体后的玉米形成多孔炭,吸附蒸汽和其它气体,蓄积热量,继续升温,最后导致玉米的自燃。但是这些可燃气体不可能全部被分解或吸附,仍然有一部分释放出来,散发到空气中。
5、气体爆炸成因分析
空间气体爆炸起火,必须具备3个条件:1是存在可燃性气体;2是在一定的空间内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其浓度在该气体的爆炸极限范围内;3是有点火源,其能量必须大于爆炸性混合物的最小点火能量。
5.1、可燃性气体来源分析。玉米在自燃的准备和发生的过程中,玉米中复杂的有机物如糖类、脂类被微生物分解,产生低燃点简单的碳氢化合物,主要是甲烷.,以及 部分醇类和一氧化碳气体,其中醇类属于未被完全分解的有机物,在高温的作用下,醇类以气态的形式散发到空气中。由于在玉米自燃的过程中,堆垛内部氧气稀少,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又消耗了一部分氧气,玉米在氧气缺少的情况下进行不完全燃烧,产生一氧化碳气体。以上气体部分被释放到空气中。因此,甲烷、.一氧化碳气体和醇类气体成为气体爆炸的可燃气体来源。
5.2、爆炸性混合物形成分析。战备洞库的用途决定了它的空间是密闭的。以发生爆炸的洞库为例:洞室为混凝土整体浇注,洞库长130米,高3米,宽3.2米,南北走向,两侧对称布置小洞室,洞库总容积3126立方米,洞库大门封闭,内部空气基本不流通,是比较典型的密闭空间。扣除玉米所占的约300立方米体积,洞库内部净容积为2800立方米左右。由于玉米在自燃的准备和发生的过程中所释放的气体以甲烷为主,因此以甲烷的爆炸极限5~16计算,达到甲烷的爆炸极限所需要的甲烷气体体积分别为:下限——2800立方米×5=140立方米,上限——2800立方米×16=448立方米。以每100公斤玉米释放14.31立方米甲烷计算,2700公斤玉米分解可以释放出14.31立方米/百公斤×2700公斤÷100公斤=386.37立方米的甲烷气体,远远超过甲烷发生气体爆炸的最低计算当量,也处在甲烷爆炸所需计算当量范围内(140立方米<386.37立方米<448立方米﹚。因此具备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条件。
5.3、点火源分析。甲烷的点火能量为0.47mj,引燃温度为537℃。而玉米在发生自燃后最终会形成明火燃烧,温度在800℃以上,能量也远远超过甲烷的点火能量,可以点燃甲烷气体。因此玉米自燃后的明火燃烧可以成为甲烷气体的点火源。
从以上分析不难得出结论:这次战备洞库的爆炸是由于洞库内部无抽湿设备,空气潮湿,内部储存的玉米因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导致玉米含水量增加,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堆垛内部温度逐渐升高,促使玉米在自燃的准备和发生的过程中释放出甲烷、一氧化碳、醇类等可燃气体,这些气体在洞库密闭的空间内与空气混合形成气体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发生爆炸。
参考文献:
火灾现场勘查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薛纯山、张国珍编著.
火灾事故调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公安部消防局编著.
关键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TPACK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0-0073-05
一、问题提出
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者,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顺利推进和有效开展。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承担起实施信息化教学的重任。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师范生培养的重要目标。目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如何,能否M足走上工作岗位的需要?影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更好地促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有必要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
TPACK是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的简称,国内学者一般将其译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由技术知识(Technological Knowledge)、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和学科内容知识(Content Knowledge)三类核心知识元素,以及三类核心元素相互作用而成的四类复合型知识元素等7个维度组成。TPACK作为教师将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应具备的知识框架,受到国内外教师教育和教育技术领域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我国学者对TPACK框架的研究起始于2008年左右,近两年逐渐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教师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开始有学者尝试将TPACK理论应用于教师或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文献调研发现,TPACK从技术知识、教学法知识和学科内容知识及三者互相融合层面,对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进行了分析、界定, 成为探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组成的一个新视角。尽管提出时间不长,但已被国内外普遍认为是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必备知识框架。本研究以TPACK为基本理论,借助TPACK的组成框架对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调查分析。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设计
经过对TPACK各类量表的综合分析,选择Denise A.Schmidt量表[1]作为调查问卷的设计基础。因为该量表的测试对象是职前教师,比较符合本研究对象为师范生的定位,而且信度较高。同时借鉴了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学者苏梅(KohHwee LingJoyce)的TPACK量表[2]、我国学者黄冬明在Archambault量表基础上得出的量表[3]及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文件,经提炼要点指标,结合对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深度访谈,制定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基于TPACK7个维度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问题,共22题,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设计,每个题项选择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一般、比较符合、完全符合,分别对应得分为1分、2分、3分、4分、5分,得分越高,表明在该题项对应能力越高;二是对学校课程开设、教师榜样示范、教育实践机会等方面的情况调查,共6题;三是个人基本资料,共9题。
2.样本情况
按照随机抽样原则,分别在东、中、西部各抽取了1所全日制重点师范本科院校(国家211工程或985工程院校)和1所全日制普通师范本科院校,共抽取6所学校。向每所学校发放200份问卷,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125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968份,问卷回收率93.8%,有效问卷回收率86.0%。
在本调查中,男生287人,女生681人,分别占比29.6%和70.4%,符合师范院校男女生比例差异较大的基本情况;来自重点学校的学生544人,来自一般学校的学生424人,分别占比56.2%和43.8%,人数基本相当,差异不大。从专业分布看,涵盖了中小学的主要教学学科,包括中文、历史、政治、地理、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体育等各专业,为了统计分析,将上述专业划分为文科、理科和艺术三个类别,分别占比53.5%、40.9%、5.6%。其中三、四年级学生占总样本的3/4,一二年级学生较少。
三、研究结果
1.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总体不高
(1)技术知识比较薄弱
为了分析目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总体情况,计算各维度题项的算数平均数,得出相应样本在该维度的得分,并以此计算总体样本在各维度的均值,见表1。调查数据显示,7个维度得分情况为PCK>PK>TPK>CK>TPCK>TK>TCK。从得分排名看出,得分较高的三个维度都与教学法相关,得分较低的三个维度都与技术相关。得分最低的是TCK,对应的题项为“我会使用学科专用软件(比如几何画板、化学计量学工具软件等)”,仅有5.6%的师范生选择“完全符合”、27.2%的师范生选择“比较符合”,可见,技术与学科内容的融合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组成的一大短板。
与此对应,调查了师范生对学校各方面培养的满意度。对学校技术知识和整合知识方面培养表示满意的师范生比例分别为38.3%和39.5%,明显低于对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表示满意的师范生比例62.4%和50.3%。其中,师范生满意比例最高的是学科知识方面的培养。具体见表2。
以上两个调查结果互相印证,综合分析,技术方面是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组成中较为薄弱的部分,也是师范生对学校培养较为不满意的地方。
(2)信息化教学能力平均分刚刚及格
将各维度均值相加得出信息化教学能力总分为22.81,满分为35分。为了直观显示,将满分换算成100分,则本研究调查样本信息化教学能力均值为65.17分,仅为刚刚及格水平。设定90分以上为优秀、80分以上为良好、70分以上为中等、60分以上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则良好及优秀人数各占5.0%、1.4%,加起来仅占6.4%,34.4%的师范生处于60分至70分之间,另有近三成中等,近三成不及格。可见,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整体偏低,良好及优秀人数寥寥无几。
2.学校的相关培养方案影响显著
(1)开设与学科教学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高于其他学校
与学科教学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是指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开设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比如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等。与信息技术课、教育技术课不同,这类课程与学科教学联系更密切,更有针对性、更实用。本次调查共调查了6所学校的58个专业(专业学科有重复),其中仅有11个专业开设了与本学科教学相结合的信息技术课程,包括中学地理多媒体制作与教学、 历史教学幻灯片制作课、数学软件数学分析、数字化历史教学、信息技术与数学研究等,总体来看开设非常少。
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开设与学科教学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均值为24.19,显著高于未开设该类课程的学校。
为了解是否开设与学科教学相关信息技术课程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际差异影响,进一步计算得出效果值为0.004,低于0.06,属于低度关联强度,见表3。
(2)大学课堂教师的榜样示范有显著影响
四成师范生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为自己做了很好的榜样。其余6成的师范生并未感受到大学课堂中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榜样作用,见表4。
在大学课堂中,接受到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榜样示范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均值为24.15,明显高于其他师范生,见表4。方差同质性检验显示,群体样本的方差不具有同质性,采用未假定方差齐性的Tamhane方法,对分别选择三个选项的三组师范生进行了多重比较,数据显示,三组学生两两之间均有显著差异,见表5。
为了解大学课堂教师的榜样示范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关联程度,进行了单因子方差分析,计算得出关联性强度系数ω2为0.092,处于0.059至0.138之间,属于中度关联强度。
(3)学校为师范生提供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机会越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越强
仅有四分之一的师范生认为学校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机会,近三成认为学校提供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机会比较少或完全没有,近一半认为学校提供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机会一般,见表6。
方差分析显示,学校为师范生提供信息化教学实践机会的多少,与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显著关系。除选择“完全没有”的师范生外,学校为师范生提供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机会越多,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越高。拥有“非常多”信息化教学实践机会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总分达25.80,见表6。
为了解信息化教学实践机会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关联程度,进行了单因子方差分析,计算得出关联性强度系数ω2为0.080,处于0.059至0.138之间,属于中度关联强度。
(4)师范生是否有过教育实践经历与信息化教学能力呈正相关
49.1%的师范生有过教育实践经历,50.6%的师范生从未有过教育实践经历。有过教育实践经历的师范生,在7个维度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总分上,全部显著高于没有过教育实践经历的师范生。见图 1、表7。
为了解是否拥有教育实践经历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实际差异,进一步计算了效果值,为0.036,低于0.06,属于低度关联强度。
师范生是否有过教育实践经历与所在学校有密切关系。六所学校中,A学校和F学校师范生有过教育实践经历的比例分别为84.6%和89.7%,其他四所学校均处于30%左右,远低于前两所学校(p
(5)师范生对学校信息化教学方面的课程是否满意与信息化教学能力呈正相关
仅有不到半数的师范生对学校信息化教学方面的课程满意,其中5.5%的师范生非常满意,认为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其完全具备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近4成的师范生比较满意,认为基本掌握了信息化教学的能力。近一半的师范生认为这些课程一般,只对如何开展信息化教学有了一定的了解。一成左右的师范生对这些课程“比较不满意”或“完全不满意”。
方差分析显示,对学校信息化教学方面的课程满意度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有显著相关。除选择“完全不满意”的师范生外,师范生对学校信息化教学方面课程的满意度越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分越高,见表8。
3.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进一步发现不同因素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将相关分析得出的各相关因素与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了回归分析。基于调研数据,共得出五个相关因素:①23.在大学课堂中,你的老师是否恰当地开展了信息化教学,为学生做了榜样示范?②24.学校是否开设了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信息技术(或教育技术)课程,比如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等?③25.学校是否为学生的信息化教学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机会?④27.请整体评价一下学校信息化教学方面的课程(包括教育学、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等)。⑤8.你是否有过教育实习经历?为研究这五个变量对师范生信息化教W能力的影响程度,建立回归方程对各影响因素及影响系数进行了检验,各项系数的检验见表9。
回归分析显示,除了“学校是否开设了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信息技术(或教育技术)课程”的t值在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其余变量的t值均通过了1%的置信水平检验,表明这些变量与信息化教学能力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基于本调研数据,影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对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满意度、教师的榜样示范、教育实习经历、学校提供充足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机会、开设与学科教学相关的信息化教学课程。师范生对学校信息化教学方面课程的评价每降低一级,信息化教学能力会降低24.1%;教师恰当的开展信息化教学,榜样示范程度每提高一级,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会提升16.4%;有过教育实习经历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会提升13.2%;学校为师范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每降低一级,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会降低10.3%;学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会提高5.6%。
四、思考建议
1.重视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优化信息化教学课程
整体来看,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不高,平均分刚刚及格。按百分制计算,能够达到80分以上的师范生人数只有5.4%,大部分处于及格到中等之间,三成师范生不及格。一方面,在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对学校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满意程度是本研究中影响最大因素。另一方面,半数以上的师范生对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课程并不满意。为此,建议学校重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一是重点提升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不仅教会师范生某种技术,更要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学习能力,教会师范生利用各种信息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在信息技术课、教育技术课之外,增设与学科教学相关的信息化教学课程,目前大部分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教育技术课,开设与本学科教学相结合的信息化教学课程的专业非常少,而这正是师范生直接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佳途径;为了与实践相结合,建议聘请一线优秀学科教师授课,将他们在实际教学中积累的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与师范生分享。
2.倡导教师的榜样示范,鼓励大学课堂中信息化教学的开展
数据分析显示,教师的榜样示范与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显著相关。有学者研究得出,教师的示范会通过影响师范生的学科文化观念与教育技术实践间接作用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实习指导教师的教育技术信念会对师范类实习生产生“灯塔”效应[4]。本研究发现,教师的榜样示范程度每提高一级,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会提升16.4%,教师的榜样示范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信息化教学也容易成为大学课堂中被忽视的部分,为此,建议在师范类高校课堂中倡导教师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不仅为了教学效果,也为了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真正将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贯穿各门课程,而不是将此重任单独落在信息化教学课程上,形成多方位、立体化的信息化教学培养模式。
3.提供各种教育实践机会,引领学校积极探索教育实习开展方式
调查显示,仅有四分之一的师范生认为学校提供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机会充足,不到一半的师范生有过教育实践经历。在调查中,设计了一道开放题“在信息化教学培养方面,你希望得到学校怎样的帮助、支持”,从回收问卷看,八成以上的回答是要求增加实践机会。可喜的是,目前师范生教学实践方面的不足已经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2016年3月17日,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教师[2016]2号),从教学实践的组织形式、规范开展、考核评价、实践基地、经费投入等方面对如何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提出了具体意见,要求切实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累计不少于1个学期制度。基于本研究的数据相关分析显示,有过教育实习经历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会提升13.2%,学校为师范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每降低一级,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会降低10.3%。可见师范生对教育实践机会的要求非常迫切、普遍,教育实践机会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非常显著。为此,建议师范学校积极落实关于加师范生教育实践的相关规定,探索教育实习开展方式,提供各种教育实践机会:一是增加校内实践机会,比如开设实践指导课程,由学生轮流讲课、生生互评、教师指导,举办教学实践比赛等活动,在大学校园内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尽可能提供更多信息化教学实践机会;二是提供校外实践机会,调查表明,所在学校组织安排教育实习的师范生中,有过教育实习经历的比例远远高于所在学校不组织安排教育实习的师范生。对于师范生培养来说,教育实习本就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议学校切实做好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工作,由学校出面联络实习地点,安排教师带队指导,统一组织安排,让每一位师范生都有机会走上中小学讲台,开展实践、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1]Denise A. Schmidt ,Evrim Baran, Ann D. Thompson, Punya Mishra , Matthew J. Koehler , Tae S. Shin.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PACK):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Assessment Instrument for Preservice Teachers[EB/OL].http://files.eric.ed.gov/fulltext/EJ868626.pdf.2015-4-20.
[2]Koh,J.H.L.,Chai,C.S.,Tsai,C.C..Examining the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of Singapore Pre-Service Teachers with a Large-Scale Survey[J].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010,26(6):563-573.
关键词:同兴―宝石火山喷发带 地球化学特征 成矿条件
一、区域地质背景
1. 地层
区域上古生界隶属华北地层大区,内蒙古草原地层区,锡林浩特―磐石地层分区。中、新生界为滨太平洋地层区。大兴安岭―燕山地层区,乌兰浩特―赤峰地层小区。出露的地层有古生界的二叠系、中生界的侏罗系、白垩系和新生界的全新统。
2. 岩浆岩
(1)侵入岩
区域上侵入岩类型主要为中―酸入岩,岩性有二长斑岩、花岗斑岩、石英闪长岩、正长斑岩、黑云母花岗岩和闪长玢岩,推测侵入岩的形成时代为晚侏罗世晚期,呈岩基、岩株状产出。受控于区域构造总体呈北东向、北北东向展布。
(2)火山岩
区域上火山岩分布面积很广,本区火山岩的时代为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上侏罗统火山岩根据其分布和岩石组合特征,自下而上划分为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和白音高老组。早白垩世梅勒图组火山岩呈不整合覆盖于上侏罗统火山岩之上。
(3)脉岩
区域上脉岩较多,主要类型有:二长斑岩、正长斑岩、花岗斑岩、闪长玢岩及石英脉。从切割关系判断,测区内的脉岩多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3. 构造
大地构造位置在古生代和中生代不同。古生代一级构造单元属中朝板块,二级构造单元属中朝板块北缘古生代陆缘增生带,三级构造单元为锡林浩特中间地块东南缘古生代活动陆缘区。而中生代位于大兴安岭火山活动带,同兴―宝石火山喷发带的中部。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以北东向和北西向为主,构成测区断裂构造的主体,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断裂次之,穿插在北东、北西向断裂间,与之相互配合构成了测区网状构造格架。
4. 区域矿产
本区地处黄岗梁―乌兰浩特多金属成矿带中、南部,已发现的矿种主要为有色金属、稀有(土)金属及非金属。1∶5万矿调新发现的呼和哈德铜多金属矿化区和塔日马拉哈德铜矿化点分布于本区的东部和北东部,都是与中酸性岩浆侵入有关的矿化,有进一步工作价值。
二、本区地质概况
1. 地层
(1)上二叠统林西组(P2l)
上部为黑灰色中薄层含碳质绢云母千枚岩,绢云母片岩等。下部以青灰色、灰黑色变质细砂岩、中粗粒岩屑砂岩、中粒长石岩屑砂岩与黑灰色绢云母千枚岩、含碳质黑云母片岩不等厚韵律性沉积为特点。其上被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角度不整合覆盖。
(2)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J3mk)
下段深灰色、黑灰色流纹岩、流纹质含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深灰色英安质含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为主体岩性,夹有凝灰质砂砾岩透镜体等。
上段由灰色英安质含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英安质含角砾晶屑凝灰岩,流纹质含角砾晶屑凝灰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灰色中厚层状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细砂岩等组成。
(3)上侏罗统白音高老组下段(J3b1)
为一套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包括灰色、青灰色流纹质含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英安质岩屑晶屑凝灰岩,黄灰色流纹质晶屑凝灰岩,下部夹凝灰质细砾岩、凝灰质含砾岩屑长石砂岩透镜层。
(4)全新统(Qhpal)
第四系冲洪积沙土砾石松散堆积物,沿沟谷分布。
2. 岩浆岩
(1)侵入岩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有二长斑岩、石英闪长岩、闪长玢岩,其中二长斑岩出露面积最大,约10Km2。
(2)火山岩
区内火山岩分布面积较广,时代主要为晚侏罗世。主要的岩石类型有: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类;火山碎屑岩包括火山角砾岩、安山质含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英安质含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英安质晶屑凝灰岩、流纹质含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等。
(3)脉岩
区内脉岩也十分发育,脉岩出露的面积大小不等,长度可以从250米―1,500多米,宽度一般在几米至几十米之间,多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主要的脉岩类型有:二长斑岩、正长斑岩、花岗斑岩、闪长玢岩及石英脉。
3. 构造
(2)毛伊勒吐北异常C05-17
异常呈条带状,近东西走向,具有多峰现象,异常极值:345.70nT,异常面积: 1 km2。位于古生代林西组与侵入岩接合部位,推断为接触带局部磁性物质富集,无进一步工作意义。
三、成矿条件综合分析
本区地处黄岗梁―乌兰浩特多金属成矿带中、南部,区内矿化及化探异常密集成带,多以有色金属为主,而且区内地质矿产工作研究程度较低,没有进行过矿产检查工作。
1.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1)地层条件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上二叠统林西组(P3l)的浅变质岩和晚侏罗世的火山岩。林西组(P3l)主要为含碳质绢云母千枚岩、绢云母片岩等,晚侏罗世火山岩主要为一套中酸性的含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夹少量的中酸性熔岩,区域上均是含矿的层位。
(2)侵入岩条件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为晚侏罗世的二长斑岩、石英闪长岩、闪长玢岩,这些岩体内部及与火山碎屑岩接触带附近岩石蚀变强烈,主要的蚀变类型是硅化、绿泥石―绿帘石化、黄铁矿化及局部的褐铁矿化等。这些蚀变与矿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可能是该区寻找以铜为主的多金属矿产的重要标志。
(3)构造条件
区内断裂构造比较发育,主要为北东、北西及近南北向的断裂及其派生的次级断裂。而硅化、黄铁矿化等可能与这些断裂构造有关。这些断裂可能是导矿构造,构造的发育对成矿有利。
2. 成矿地球化学条件分析
水系沉积物异常为扎呆Hs-10、扎呆Hs-12及扎呆Hs-11,异常面积在4―10Km2之间,特别是扎呆Hs-10和扎呆Hs-12号异常为多元素组合复杂异常,浓集中心明显,各种元素套合好,具分带性,推断为多金属矿化引起,是寻找以铜为主的多金属矿产的有利地段。
3. 成矿地球物理条件分析
4. 矿产条件分析
1∶5万矿调新发现的呼和哈德铜多金属矿化区位于该区的东部,是与中酸性岩浆侵入有关的矿化,地表铜矿化较好,已发现矿化体多条,刻槽取样铜含量最高为0.83%,一般在0.022―0.085%,部分样品已达到边界品位及工业品位,同时伴有银、钼的矿化。
四、成矿条件综合分析
1. 本区位于黄岗梁―乌兰浩特多金属成矿带,具备有利的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区域上已发现多金属矿床多处,区内地层、岩浆活动、构造及矿化蚀变特征,均显示出良好的成矿有利条件,所以在该区进一步开展找矿工作是必要的。通过进一步的综合地质勘查工作,区内有可能找到具有工业价值铁、多金属矿床。
为了全面提高执法队员执法能力与素质,加强执法队员理论学习,努力建设一支政治靠得住、工作有本事、执法有能力的高素质执法队伍,现制定《tb镇执法队理论学习制度》。
一、执法程序及部门规章学习制度
(一)学习目的
1、熟练掌握各类执法内容的程序,保证执法程序规范,维护程序公平。
2、熟练执法文书应用范围、填写规范、送达方式及适用范围。
3、规范化部门管理,维护部门运行有序、高效。
(二)学习教材。
1.《天津市静海区乡镇综合执法工作手册》。
2.《天津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系统案卷制作模板》。
3.《执法手册》。
4.《生活垃圾分类执法工作手册》。
5.部门其他文书使用规范。
6.上级下发各类执法规范。
7.部门规章及专项文书应用。
(三)学习形式
个人自学与集体研讨相结合,每双周开展1-2次集中学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习与运用相结合。通过精心设计学习主题,认真安排。重点讲解,专题应用,讨论交流等多种有效形式,把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结合起来,熟练掌握相关内容。
二、法律法规学习制度
(一)学习目的
1.熟练掌握执法涉及法律法规条款。
2.依托法律法规提高巡查、检查、执法标准。
3.提高执法能力,维护依法执政。
(二)学习教材
1.《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行政诉讼法》。
2.《城乡规划法》、《天津市城乡规划条例》。
3.《天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
4.《天津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5.《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6.《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三)学习形式
以个人自学为主,每双周开展1-2次集中学习。通过个人自学与日常执法实践,积累需求,明确学习导向,利用集中学习进行专项讨论。
三、组织管理
1.全体执法队员为执法程序学习组成员。
2.执法队长任组长,负责审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主题和研讨专题,提出学习要求,主持集中研讨活动,指导和检查组员的学习。
3.内勤人员负责编制学习计划和准备学习资料,根据学习内容选任经验丰富,技能掌握牢靠的队员进行专项讲解与授课。
四、学习要求
1.保证学习时间、内容、人员的落实。集中学习一般每周开展1次,每次集中学习不少于60分钟。要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学习经验交流,提升学习效果。每次集中学习,要提前做好准备,自学有关内容,认真准备,积极参与。
2.端正学风,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学习转化到日常实践中去,并对日常实践检验反馈到进一步学习中。
一、年人事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进一步加强人事工资管理工作
1.做好工资正常晋级、晋档的统计上报核算工作。一是认真领会工资晋级、晋档相关文件政策精神,把好标准关;二是认真统计符合晋级、晋档条件人员,确保不漏报、错报;三是积极指导县(区)地税局人教部门工资正常晋级、晋档工作,保证按时、按质完成上报核算工作。
2.抓好退休人员的工资信息管理工作,确保退休人员的工资准确、按时发放。
3.及时办理申请提前退休、正常退休、晋升职务、新录用、转正定级、安置、技术等级晋升等人员的工资核算、上报工作。
4.按时完成人事处安排的各项临时性工作任务。
(二)进一步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1.做好新录用人员、安置人员的档案整理、收集装订工作。
2.对涉及工资变动、职务变动等人员的表格,及时进行归档装订。
3.进一步加强对在职干部职工、退休人员等的档案规范性管理工作,并做好查缺补漏。
(三)进一步加强干部人事管理工作
1.严格落实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一是结合年度工作实际、理论学习的相关要求,认真制定好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二是根据计划安排,做好相关学习材料、资料的准备工作;三是做好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记录、统计工作。
2.认真落实干部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一是制定好干部职工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并依据计划安排,组织好各项理论学习;二是做好干部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痕迹管理工作。
3.组织好年度专题学习教育和“五五”普法教育工作。一是按照年度专题学习教育方案、严格落实规定的阶段、方法、内容、实践及步骤,并结合实际,创造性组织开展好专题学习教育活动。二是利用干部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日,组织好“五五”普法教育工作的落实,并结合实际,组织好“五五”普法教育的专题讲座,培训及考试工作。
4.进一步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公务员处分条例》、《领导干部任用工作条例(试行)》等人事管理法规性文件的学习,在吃透精神、把握标准、规范程序上下功夫。
5.认真做好公务员录用审批、登记;干部安置、工作岗位调整、职务变动、干部任用、人员调动等各项工作。
6.按照省局人事处的安排,及时做好各项人事管理、统计、上报、审批工作。
(四)做好年度人事、工资报表和公务员、机关技术工人的年度考核工作。
1.根据省局的安排,及时组织好年度人事、工资、机构编制报表的统计、汇总、上报工作。
2.根据《公务员年度考核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按照权限认真抓好在职公务员、机关技术工人的年度考核管理工作。
二、相关要求
一、2010年人事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进一步加强人事工资管理工作
1.做好工资正常晋级、晋档的统计上报核算工作。一是认真领会工资晋级、晋档相关文件政策精神,把好标准关;二是认真统计符合晋级、晋档条件人员,确保不漏报、错报;三是积极指导县(区)地税局人教部门工资正常晋级、晋档工作,保证按时、按质完成上报核算工作。
2.抓好退休人员的工资信息管理工作,确保退休人员的工资准确、按时发放。
3.及时办理申请提前退休、正常退休、晋升职务、新录用、转正定级、安置、技术等级晋升等人员的工资核算、上报工作。
4.按时完成人事处安排的各项临时性工作任务。
(二)进一步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1.做好新录用人员、安置人员的档案整理、收集装订工作。
2.对涉及工资变动、职务变动等人员的表格,及时进行归档装订。
3.进一步加强对在职干部职工、退休人员等的档案规范性管理工作,并做好查缺补漏。
(三)进一步加强干部人事管理工作
1.严格落实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一是结合年度工作实际、理论学习的相关要求,认真制定好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二是根据计划安排,做好相关学习材料、资料的准备工作;三是做好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记录、统计工作。
2.认真落实干部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一是制定好干部职工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并依据计划安排,组织好各项理论学习;二是做好干部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痕迹管理工作。
3.组织好年度专题学习教育和“五五”普法教育工作。一是按照年度专题学习教育方案、严格落实规定的阶段、方法、内容、实践及步骤,并结合实际,创造性组织开展好专题学习教育活动。二是利用干部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日,组织好“五五”普法教育工作的落实,并结合实际,组织好“五五”普法教育的专题讲座,培训及考试工作。
4.进一步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公务员处分条例》、《领导干部任用工作条例(试行)》等人事管理法规性文件的学习,在吃透精神、把握标准、规范程序上下功夫。
5.认真做好公务员录用审批、登记;干部安置、工作岗位调整、职务变动、干部任用、人员调动等各项工作。
6.按照省局人事处的安排,及时做好各项人事管理、统计、上报、审批工作。
(四)做好年度人事、工资报表和公务员、机关技术工人的年度考核工作。
1.根据省局的安排,及时组织好年度人事、工资、机构编制报表的统计、汇总、上报工作。
2.根据《公务员年度考核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按照权限认真抓好在职公务员、机关技术工人的年度考核管理工作。
二、相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