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银行贷款季度总结8篇

时间:2023-03-14 15:03:4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银行贷款季度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银行贷款季度总结

篇1

伴随新一轮楼市调控大幕的启动,银行房贷压力测试陆续展开。

4月20日,银监会在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通报会议上,明确要求各大中型银行按季度开展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工作。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指出,要加强土地储备贷款管理,严控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各大中型银行需按季度开展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

目前,银行房贷压力测试基本告一段落,各家银行的测试结果也陆续公布。

从测试结果看,银行对房价下跌的容忍度在30%~40%之间。容忍度最高的是民生银行,假如房价下跌40%,不会影响该行资产质量;农行的容忍度是房价下跌20%,之后房价每下跌1个百分点,就会多形成1个百分点的不良贷款。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可容忍的房价下跌幅度在30%左右。

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层告诉记者,此次银行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与以往不同,银行更加重视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因此测试模型中加入了一些新的考量因素,比如加息、房产税、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等。

此次测试显示,银行对房价下跌的承受能力好于预期。不过目前房价仍未出现下跌迹象,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尚未充分暴露,银行最终受影响程度如何,仍有待市场检验。

“体检”乐观

从已经公布数据的几家银行来看,除了农业银行稍略显谨慎之外,其他各家银行均表示:“房价下跌三成,银行扛得住。”

交通银行是首家公布房贷压力测试的银行。4月29日,交通银行副行长钱文挥在一季度业绩会上透露,压力测试结果显示,房地产价格下降30%,交通银行开发贷款不良率将增加1.2%,个人按揭不良率提高0.9%。

钱文挥认为,由于交通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相对较低,完全有把握消化和吸收这部分问题。交通银行2009年年报显示,截至2009年末,该行房地产贷款余额为12932.5亿元,占总贷款的7.03%。2009年该行新增房地产贷款4075.7亿元。

“当然,房价如果出现更大幅度下跌或者出现系统性风险,影响可能会比较大。”钱文挥说。

在1季度业绩会上,建设银行也表示,房价下跌30%对该行不良贷款影响与交行大体相当,可能会略微乐观一些。

民生银行对于房贷压力测试的结果最为乐观,民生银行行长洪琦公开表示,即使房价下降40%也不会影响该行的资产质量。

民生银行近三年的年报数据显示,该行房地产贷款占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09年底,民生银行房地产业贷款余额为1037.13亿元,占全部贷款的11.75%;2008年底,该行房地产业贷款余额901.58亿元,占比13.69%;2007年底,房地产业贷款余额719.03亿元,占比13%。同时,民生银行2009年的新增房地产贷款仅为135.55亿元,占总贷款的1.54%,即便因房价下跌,这部分资金受到影响,对该行的总体贷款质量影响也不会太大。

一些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人士指出,目前银行高于150%的拨备率使得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已相对较强。此外,银行房贷比率逐步下降,即使房价下跌两成甚至三成,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已经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仍然能够承受这部分风险。

房贷紧缩之后

即使银行房贷“体检”结果乐观,银行方面仍不敢轻视房地产贷款潜在的风险。

2009年银行年报显示,三大上市国有银行的涉房贷款金额占比均在20%以上,兴业银行涉房贷款规模占比更是达到30.64%。

不过,银行已经开始有意紧缩房贷,2010年3月,房地产贷款出现减缓趋势。央行数据显示,3月末主要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4.3%,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

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人士透露,2010年8月各家银行将组织专项贷款用途调查,银行内部对此十分重视,检查工作预计需要花费两个月的时间,这期间银行会尽量紧缩房贷。这样,银行即便要做松动也要等到年底才能有所行动。“年底房贷会开闸放水,毕竟银行也要完成任务,不过届时也要视房地产市场行情而定。”

“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的风险并不大,实际上,最大的风险在于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海通证券银行业分析师佘敏华说。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银行房贷压力测试也将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列入考量因素之中。

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士告诉记者,此次银行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与以往不同,银行更加重视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去年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爆发式增长也引起了银行和监管层的关注。

2009年,随着4万亿投资计划的启动,大量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应运而生,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也随之出现井喷。有接近银监会的消息人士告诉记者,截至2009年底,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约为7万亿元。

庞大的债务已成为银行不可忽视的风险。令银行担忧的是,本身具有稳定现金流支持还款的融资平台公司较少,大部分融资平台都需要依赖土地转让或财政补贴。房价一旦大幅下跌,势必导致土地价值缩水、土地流拍的情况出现,如此一来,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有可能会集中暴露。

“目前,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尚不能量化,不过银行的测试已经考虑了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结果还比较乐观。”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说。

除此之外,与房贷相关的其他行业贷款也是银行的一块心病。房地产行业一旦陷入低迷,与之相关的多个行业也会受到冲击,比如机械、钢铁、水泥、家电等行业。

上述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部人士表示,这部分行业贷款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各家银行贷款数额不一,面临的风险也不尽相同。

这部分行业贷款占银行贷款比例近20%。以交通银行为例,2009年交通银行各项贷款中钢铁冶炼及加工贷款余额4010.9亿元,占比为2.18%;机械设备贷款7653.2亿元,占比为4.16%;建筑业贷款5538.7亿元,占比为3.01%。除去这几大行业,其他行业贷款也与房地产贷款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关联。

不过,有券商银行业分析师表示,房地产行业受影响,波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但这些行业受到的冲击毕竟有限。虽然部分企业利润因此下降,但是这并不足以导致大量企业破产,因此银行贷款仍然比较安全。

“2008年房地产市场也经历过类似的阵痛,但是其他行业并没有因此受到太大的影响。”佘敏华说。

此外,加息也成为银行要重点考量的一个因素。由于利率上升会导致月供压力加大,按揭贷款的不良率和拖欠率可能会上升。

有银行人士表示,一次性付款的购房者不在少数,银行贷款在2009年整个购房款的资金结构中比例并不大。如果自有资金充足,银行的风险就不会扩大,但是,这一情况因区域和产品不同而不同。

世联地产就其在全国20多个城市的345个一手楼盘总结出的数据显示,北京虽然价格上涨非常快,但是其自有资金的比例也是全国最高的。2009年北京购房者群体中,35%~40%是一次性付清,没有使用银行的贷款。

另据中金公司的数据,北京地区按揭贷款的首付比例保持在35%左右,至少可以抵抗35%的下跌风险,加之一次性付款比例不小,所以房价除非腰斩,否则北京的房贷不会出现实质性的坏账。

篇2

本文从资产支持证券供给方的角度出发,基于对上市银行财务数据的梳理,分析商业银行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内在动力,从而解决商业银行要不要做资产证券化的问题。

信贷资产证券化未现井喷

一季度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回顾

2015年一季度,银监会主管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共发行17期,发行规模507.87亿元,其中,商业银行发起了14期工商企业贷款证券化和1期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共计468.03亿元。信贷支持证券的发行并未出现井喷,而2014年11月银监会公告对资产证券化采取备案制后,市场普遍对2015年的发行有很高的期待。

从发起人构成看,2015年一季度城商行、农商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发起的期数较多,汇丰、渣打、华商三家外资银行也开始进入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但是发行规模普遍较小,大多集中在10亿~30亿元之间。国有大行参与度的不足,使得2015年一季度的发行规模相比2014年四季度有明显萎缩。

五大行参与不足的原因

2015年一季度,除工行外,其他大行均未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应存在几方面的原因。首先,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成本居高不下,导致产品的发行利差很小,目前优先级证券发行成本仍在5%左右,而大行转出的均为优质信贷资产,加权平均贷款利率仅在6%左右,考虑到需要支付评级、信托、会计师、律师等中介机构的费用,在整体只有1%利差的情况下,大行从证券化中很难获利,甚至还会亏钱,而中小银行信贷资产池的加权利率普遍在7%以上,证券化的积极性更高;其次,信贷资产的流转,既可以是存量资产,也可以是增量资产,大行通过理财、资管通道,以及最近很热的产业基金等方式,均能实现新增信贷资产的表外化,各类影子银行的存在,部分替代了标准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第三,一季度央行的定向投放使得大银行的流动性较为宽松,短期内也减少了国有大行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获得流动性的需求。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力

商业银行发起信贷资产证券化,有着诸多内在动力:(1)盘活存量资产,释放贷款额度,降低存贷比;(2)缓解资本监管压力,提高资本充足率;(3)加快信贷资产周转速度,提高银行经营绩效;(4)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促进商业银行业务转型;(5)调节资产负债久期错配,主动调整资产配置结构;(6)分散银行过度集中的信贷风险。

本文从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供给方的角度出发,基于对上市银行财务数据的梳理,分析商业银行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内在动力,从而解决商业银行要不要做资产证券化的问题。

基于数据的证券化动力分析

存贷比

存贷比,即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贷款资产占存款负债的比例,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存贷比不得超过75%,为了避免触及政策红线,商业银行需要扩大存款规模,或者控制贷款额度,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将信贷资产打包后真实出售给SPV,从而将信贷资产移出资产负债表,降低存贷比,释放贷款额度。

从一季度上市银行数据看,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北京银行、民生银行的存贷比均已超过75%,建设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中国银行的存贷比也在70%以上。上市银行一季度末的平均存贷比为70.24%,是201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着金融脱媒和存款外流的压力,余额宝之类的产品对商业银行存款的影响就是一个例子。2014年二季度开始,上市银行的平均存贷比经历了一段快速的上升过程,从2014年二季度末的65.88%上升到2015年一季度末的70.24%,从季度的环比增速看,除每年一季度存款会有大幅增长外,贷款的增速大多都高于存款增速,因此,商业银行具有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降低存贷比的内在需求,截至2015年一季度,上市银行的存款总额约为79万亿元,存贷比每降低一个百分点(降到70%以下)就对应着近8000亿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存贷比存废的争论一直以来就未停歇,尤其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宽信用政策需要银行信贷投放的配合。2014年6月和2015年1月,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分别出台了调整贷款和存款统计口径的通知,银监会的《关于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计算口径的通知》将涉农贷款、小微贷款等从存贷比分子中扣除,分母增加大额可转让存单和外资法人银行吸收境外母行一年以上的净存放额,人民银行的《关于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和贷款口径的通知》则将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放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款项纳入“各项存款”统计口径,将存款类金融机构拆放给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款项纳入“各项贷款”统计口径。这些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商业银行的存贷比,根据我们测算,调整统计口径后,绝大部分上市银行的存贷比均降到70%以下。

如果不考虑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存贷比的限制,从资产证券化最发达的美国市场看,并没有单纯的对于贷款和存款比例的规定,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一直在100%以上且不断上升,同期资产证券化的发行规模也是快速增长,其背后的逻辑是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金融机构普遍出现加杠杆的过程,而资产证券化能够解决加杠杆过程中的期限不匹配问题,成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重要工具。

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是一个银行的资本对其风险资产的比率,是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资本充足率的管制,以此监测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通过证券化将贷款出售,可以减少对资本的消耗,提高资本充足率。

美国次贷危机后,我国监管当局出于审慎的原因,暂停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审批,直到2012年才重启试点,但是在《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里,要求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应持有其发起的每一单资产证券化中不低于全部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5%的最低档次资产支持证券,由于最低档次资产支持证券的风险权重为1250%,此规定使得商业银行通过证券化减少资本占用的效果大打折扣。

2013年12月31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风险自留比例的文件》,尽管仍要求风险自留比例不得低于单只产品发行规模的5%,但是对于发起机构持有最低档次资产支持证券的比例的规定降低到该最低档次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的5%,其余风险自留部分可以持有最低档次之外的资产支持证券。这项规定大大降低了发起机构的风险权重,使得通过资产证券化降低资本占用成为可能。

从数据看,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比较稳定,2012年以来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一直在12%以上,平均一级资本充足率也维持在9%以上,整体上压力不大。但是根据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商业银行应当在最低资本要求8%的基础上计提储备资本。储备资本要求为风险加权资产的2.5%,由核心一级资本来满足。这意味着商业银行的新规下的资本充足率要达到10.5%,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5%,从上市银行一季报看,各银行目前都能满足监管规定,但是南京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比较接近10.5%的监管要求,未来还是可能存在一定的资本压力。因此,商业银行除了通过增发、优先股、混合资本债、次级债等途径提高资本充足率外,也可以考虑信贷资产证券化这种模式盘活存量,释放资本占用。

经营净利率

长期以来,我国的银行业在资产规模的粗放式扩张中发展,对资本消耗很大,随着经营成本的上升和行业竞争的加剧,银行业的经营净利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从最近三年的季度数据看,尽管由于银行经营的特点会出现季节性的比率波动(四季度会做拨备),但是ROE和ROA的下降趋势已经形成,上市银行的平均ROE由2012年一季度的22.62%下降到2015年一季度的18.02%,平均ROA由2012年一季度的1.37%下降到2015年一季度的1.29%。

依据财务管理中的杜邦公式,商业银行的资本回报率=存贷息差×资产周转率×杠杆率,其中,存贷息差随着利率市场化和激烈的商业竞争逐步收窄,杠杆率由于巴塞尔资本协议III的监管要求而日益受到限制,因此资产周转率就成为较为可行的提高资本回报率的变量。

除了息差的收窄和新资本管理办法的施行,经济下行周期下不良贷款余额的快速提高也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和风险,上市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比率由2012年一季度的0.93%上升到2015年一季度的1.33%,其中股份制银行的平均不良率上升更为明显,由2012年一季度的0.58%上升到2015年一季度的1.22%。

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一方面可以将流动性较差的信贷资产转换成现金和证券,另一方面不良贷款的证券化也给商业银行提供了一种处置不良资产的途径,两者都能加快信贷资产周转的速度,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

中间业务收入

调整业务结构,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比重,改变对存贷息差收入的依赖是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的重点发展目标之一。据统计,美国的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大于10亿美元)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在45%以上。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收入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的比重由2012年一季度的22.47%上升到2015年一季度的25.37%,但与国外尚有一定差距和发展空间,还有三家上市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比重不足20%。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商业银行可以担任贷款发起人、贷款服务人、托管人、证券投资者等角色,可以为银行带来贷款服务、财务顾问、托管、自持资产支持证券等中间业务收入,推动资产业务从传统的“发放―持有”模式向投行化“发放―分销”交易方式的转变,在有效提升资产运用效率同时,增加非利息收入。

资产负债结构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部分包括贷款、投资、存放央行款项、存放和拆放同业款项、买入返售等项目,负债部分包括存款、同业存放和拆入、卖出回购款项、已发行债务证券等,资产负债表的各个项目具有不同的期限和风险收益特征。

从资产端看,上市银行贷款和投资的期限主要集中在3个月以上,3个月以上的贷款占83.18%,3个月以上的投资占90.51%,但是从负债端看,作为商业银行主要的资金来源,短期存款占了较大比率,3个月以下的存款占比67.01%。此外,上市银行整体的同业资产期限也要长于同业负债的期限。商业银行用较短期限的负债支撑较长期限的资产,存在一定的期限错配风险和利率风险。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短期利率快速上升,金融机构普遍持有收益较低的长期资产(住房抵押贷款)和成本较高的短期负债,纷纷陷入了财务困境而破产,由此爆发了储贷危机,而资产证券化正是帮助美国金融机构走出储贷危机的重要工具,因此从流动性管理角度看,商业银行同样有内在的动力盘活存量资产,降低资产和负债期限的不匹配。

除了调节资产期限,信贷资产证券化也是商业银行主动调整贷款行业投向和大类资产重新配置的重要手段,通过将特定行业的信贷资产打包出售,可以调节该行业在银行整体贷款投向中的比例,有利于商业银行在总体上把握不同经济环境下银行贷款的行业风险,由所转让的特定行业贷款所释放的信贷额度,可以投放给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兴行业或者风险较低行业,达到调节贷款行业配置的目的。

此外,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不同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将证券化后所收回的资金根据实际需要在公司贷款、个人贷款、长期贷款、短期贷款、投资、同业等方面进行组合配置,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灵活性。

总结

证券化能改善财务指标

资产证券化本质上是一个商业模式,重点在于把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左边的信贷资产出售进行融资。通过将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降低商业银行资产端的久期,证券化后,资产负债表更加健康,现金和证券(发起机构自持)取代了原来的贷款,总体资产的风险度降低,相应的资本要求也会降低。同时由于资产销售收入的实现,未分配利润增加了股东权益,权益回报率也会提高。利润表中,信贷资产销售收入的确认使当期的利润得以增加,因此,资产证券化对于银行财务指标的改善是较为明显的。

未达预期是预期太高

一季度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并未出现一些市场人士预期中的井喷之势,508亿的规模确实并无亮点。但是我们认为这符合资产证券化的业务特点和目前的市场状况,首先,去年一年发行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超过2005年来发行规模总和,一些过去储备的项目得到了释放,一部分新参与者(主要是城商行、农商行、外资银行)在IT系统、业务流程、会计处理、外部合作等方面做了初次尝试,需要在流程理顺后再发起新的项目。信贷资产证券化从项目准备到招标发行通常需要3~5个月时间,去年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大量发行也是从8月开始,到12月出现井喷,这些机构需要时间去准备再度发行产品。其次,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法规仍在完善之中,如2015年3月央行宣布注册制和上周交易商协会出台关于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的征求意见稿,目前离完全常态化的发行还有一段距离,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资产负债情况择时发行是比较能够理解的。再次,对于资产支持证券的需求方而言,证券流动性的缺乏,需要更高的流动性溢价,这要和以低成本融资为目的的发起机构进行博弈,投资者的缺乏,尤其是次级投资者的稀少也制约了目前的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节奏。

篇3

关键词:贷款 风险控制 利率 利率监测 利率监测系统

针对贷款利率的监测问题,目前还没有相应的独立系统。多数银行都在贷款系统中设有对每笔贷款的使用利率查询模块,然后由人工进行监测。银行的上一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贷款系统,查询到下一级人员对自己所完成的每一笔贷款或对自己所管理的部门的每笔贷款,检查其使用利率的合理性,以及是否越权或错档等问题,同时对自己的上级负责,且接受上一级部门的监测。本文在分析了银行贷款过程中对利率运用的监测需求的基础上,归纳了各种贷款类型和利率政策即规定,建立了监测和违规处理模型,最后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利率监测分析系统。

一、现行贷款与利率监测存在的问题

在贷款利率监测,主要靠人工进行。造成的困难有一是工作量大:由于采用总行监测省行,省行监测地区支行,支行监测县级行的方式,越往上一级,工作量越大;二是容易出错:由于是人工方式,故因疲劳、心情等影响,很容易出现监测不到或判断错误的情形;三是易受干扰:人工在贷款利率监测过程中,很容易会因为人情、关系或某种压力而干扰到其监测的公正性。

为此,需要建立一个由计算机自动进行贷款过程中对贷款利率使用情况的监测系统,能够按每笔贷款,监测到放贷人、执行时间、使用利率等情况,尤其是是否有错档或越权行为,并及时提出警告并从中干预,保证贷款的正常进行,同时保护银行和存款人的利益不收侵害。

二、银行利率监测系统的设计和功能

我们设计的银行利率监测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

(一)数据导入与导出功能

由于本系统是依据业务人员在完成贷款后对其使用利率合规性的监测,故其数据来源于贷款系统,需要将贷款系统的数据导入到本系统,方可完成相应的监测工作。其次,现有的贷款系统一般都有数据导出功能,故刚好满足本系统的需求。

(二)基础数据维护

该功能主要包括利息信息、利率浮动区间、银行内部机构编码、审批权限设置四大维护功能,用户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不同权限对上面四个功能进行维护和调整。

(三)汇总统计

生成中国人民银行和行业银行总行要求上报的12种报表,一般按季度生成报表上报。根据提供的利率分析系统增加的表格.xls和省级分行-人行利率报表(表样)得到12种报表的模板。系统报表主要包括:分企业类型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分布表、人民币贷款浮动利率水平表、人民币贷款浮动利率区间分布表、人民币贷款固定利率水平表、人民币贷款固定利率区间分布表、人民币贴现利率水平表、银行分贷款类别和信用状况的贷款浮动利率水平表、个人住房贷款固定利率水平表、个人住房贷款浮动利率水平表、累放人民币贷款利率执行报告表、季度贷款不规范定价报告表和季度贷款定价监测情况通报表。

(四)分析与监测

分析与监测功能主要包括数据查询、数据分析和错档越权管理。用户方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对数据进行查询和简单汇总、分类分析,并依据数据结果进行文字分析。

(五)数据的备份与恢复

为了防止数据库因异常情况损坏数据导致系统无法运行,要求系统具有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其中备份功能可以经常随时进行操作,但每天系统运行结束前必须备份全天的数据。但恢复功能一般慎用,只有在确认数据库出错时才会使用。除了原始数据之外,一般备份两份。恢复时按照三分之二多数正确进行恢复。

(六)用户及权限管理

该功能主要是对系统用户根据职权不同设置用户、用户等级和相应的权限,该功能的设置下,可以明确各级用户是否具备上面五项职能的权限及各项子权限的范围。从而确定人员权限和业务信息的保密范围。

三、系统性能需求

(1)统一数据交换平台:系统要按照“一体化”的原则进行设计,采用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统一的管理使用平台,统一的数据接口平台,使用户的总体投资小,售后服务成本低、升级容易、管理简单。更为重要的是一体化的架构使得系统平台结构关系变为简单,各个应用子系统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操作,会降低应用系统的扩展和实施的难度。

(2)灵活性:可以对软件进行很方便的配置。

(3)速度要求:按照总行要求每天回报各种业务数据的需求,本系统能够在20分钟内处理完省行一级的监测、监测报表生成工作。

(4)可扩展性。当有新的贷款品种出现时,所开发的软件能够很容易地添加新贷款品种的有关信息。

(5)接口简单:本系统上接贷款管理系统,从贷款系统中读取与利率应用相关的数据,然后进行监测与处理。同时下接银行内部管理系统,为银行对职工的工作业绩、奖惩提供部分依据。

四、数据需求

系统涉及的数据共有10类,分别为:法人贷款合同信息、个人贷款合同信息、法人贷款凭证信息、个人贷款凭证信息、基准利率信息、利率浮动区间信息、机构编码信息信息、二级分行编码分段信息、用户信息和贷款类别信息。

五、银行贷款利率监测系统设计

(一)业务流程设计

系统的业务流程如下图所示。

(二)数据库结构设计

系统的数据库共含有11种表格,具体如包括法人合同表、个人合同表、法人凭证、个人凭证表、利率信息表、利率浮动区间表、机构代码表、二级分行编码分段表、用户信息表、贷款类别表和日志表等。

六、银行贷款利率监测系统实现与测试

本系统是以内蒙古农业银行为例实现的,故下面的界面标题和内容均针对该银行。

(一)报表查看模块

报表查看模块主要是根据所属机构、时间段(起始日期和结束日期)和报表名称查看所生成的12种报表。报表查看的程序流程如下图所示。

(二)数据查询模块

数据查询模块主要根据客户类型、所属机构、查询参照列、借款日期(起始日期和结束日期)、参照列内容查询相关信息,同时可将查询结果导出。本模块处理流程如下图所示。

(三)数据分析模块

数据分析模块主要帮助用户对数据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比较数据的借款金额、加权利率、加权基准利率、上浮幅度%、最高利率、最代利率。该模块的处理流程如下图所示。

(四)错档越权模块

(五)区间管理模块

此界面不仅可以查看利率浮动的基本信息,还可以对基本浮动信息进行编辑(即修改)和删除操作。用户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给出的利率浮动标准设置一级分行利率浮动下限,再根据一级分行给出的标准来分别设置二级分行(支行、营业室)的利率浮动下限。各二级分行(支行、营业室)的浮动下限可以相同,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不同的标准。在进行“越权查询”时系统要以此为标准判断数据是否为越权数据。在进行“违规定价”(计息方式错误)查询时系统也以此为标准判断包括贴现利率在内的贷款利率是否低于人民银行规定的最低利率;利率下浮幅度是否超过人民银行规定区间;错误套用贷款利率类别。利率浮动区间应由管理员来设置。

(六)机构管理模块

此界面不仅可以查看机构的基本信息,还可以对基本机构信息进行编辑(即修改)和选择操作。机构代码为生成报表、查询数据、数据分析、错档越权查询等操作提供区分所属机构的标准,根据机构代码区分所属机构的另一个前提条件是原始数据中有比较准确的代码或名称。采用两级查询。用户可以对“机构代码”进行 “添加”、“修改”操作。

六、总结与展望

因此,目前的利率监测功能,实际上是依附在贷款系统上的一个具体功能,且只有单独的一项功能,在可以形成有关贷款信息报表之外,并不形成相关的监测报表。而且贷款系统庞大,安全级别高,不适合于在贷后随时随地启动系统进行监测活动。如果建立相对独立的利率监测系统,则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尤其是各级领导可以随时掌握所属区域的贷款利率运用情况及违规程度和处理结果。

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利率应用过程中的监测系统,实现了对贷款利率应用的监测,减少了认为因素,提高了监测的自动化程度。也实现了总行对报表的要求,满足了统计汇总需求,缩短了银行的统计汇总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由于本系统开发在后,所以与主系统,即整个存贷款系统是独立的,这是由本系统开发时的各种客观因素决定的,带来的不利之处是系统每次须从主系统导出数据,方可运行本系统,完成利率监测。所以,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将本系统与主系统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在每笔贷款完成后即进入本系统,完成对该笔贷款的监测,以及时监测,早一点发现问题并纠正错误,尽可能减少银行的损失,提高效益。

参考文献

[1]巴塞尔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原则.1997

[2]贾楠.利率决定理论与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J].现代商业,2008

[3]戴.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标的”.管理科学文摘,2008

[4]李.我国利率监测分析体系构建研究.海南金融,2011

[5]谭祝君,邓坤.从利率市场化谈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J].天府新论,2005

[6]黎军,谢志扬,马智鹏.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原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

[7]蒋胜.银行项目贷款评估方法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4

[8]林淑彬.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性能设计优化策略[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

[9]王天新.管理信息系统发展[J].现代情报,2007

[10]蔡国强,李怡娜.管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系统管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

[11]余伟萍.关于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考[J],情报杂志.1997

[12]毛基业,陈国青.管理信息系统基础、应用与方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13]魏东,陈晓江,房鼎益.基于SOA体系结构的软件开发方法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5

[14]王晓燕.基于模型驱动架构的软件开发方法与实现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8

[15]梅宏,陈锋,冯耀东,杨杰.ABC:基于体系结构、面向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N].软件学报,2003

[16]万麟瑞,胡宏,孙红星.面向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学研究.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3

[17]伏晓,蔡圣闻,谢立.网络安全管理技术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9

篇4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合理产权结构;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一、银行不良资产理论概述介绍

不良资产是银行不能按时、足额进地行资产重组。银行投放贷款后形成的银行信贷资产中不符合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处于逾期、呆滞、呆账状态而面临风险的部分贷款。银行不能正常收回或已收不回的贷款。指处于非良好经营状态的、不能及时给银行带来正常利息收入甚至难以收回本金的银行资产,主要指不良贷款,包括次级、可疑和损失贷款及其利息。银行不能按时足额得到利息收入和收回本金的资产。非良好经营状态的银行资产,主要是不良贷款资产,即银行不能及时收回本金和利息的贷款。包括:逾期未能收回的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分析

1.从体制方面看。商业银行应该是资金配置的主体,政府只能应只限于宏观调控。然而现实情况是,政府作为资金分配的主体和中心并未淡化,不仅从宏观高层垄断, 而且还是微观经营的指令者, 甚至是操作者。企业需要贷款时, 首先找的不是银行信贷员,而是政府官员, 银行只不过是资金配置的客体, 银行资金的投向仍然不是根据价值规律和经营原则来决定, 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左右。

3.从企业方面看。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企业通过各种关系向银行借款, 投资后缺少资金又迫使银行继续贷款, 若银行不再增加贷款,新项目无法投产,将造成以前的贷款收不回,因此,银行也只好被迫增加贷款,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造成不良贷款不断增加。另外, 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低下, 大多数亏损严重, 无力偿还贷款。

4.从银行方面看。银行自身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自我约束机制和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许多商业银行仍然沿用了过多的行政管理手段, 加上风险与利益机制不对称, 约束、激励机制不健全, 对资产损失的考核手段与承担责任不明确, 使银行缺乏风险的责任感和压力感, 更缺少预防信贷资产损失的有效手段。

5.从法律法规方面看。法律法规不健全, 缺乏应有的约束机制。企业财务纪律松弛, 起不到应有的约束作用, 领导法制观念淡薄, 缺乏还贷意识。虽然金融机构的诉讼案件胜诉率很高,但执行率却微乎其微。贷款诉讼难以奏效,全社会法律观念淡薄, 执法力度不够、地方政府保护, 造成法院执行难。而且破产法的法律框架、执法以及程序框架不健全、不完善。特别是按现行破产案例的债务清偿顺序, 银行债权作为一般债权, 银行贷款没有优先受偿的优惠, 这更增加了银行贷款损失的可能性。

6.从社会信用观念看。信用观念扭曲。由于企业拖欠货款和银行到期贷款的现象已经存在多年,且大多数拖欠者的利益不但没有因此受到损害, 有的还得到了好处,天长日久就使人们的信用观念淡化、扭曲, 甚至是非颠倒,认为遵守信用是笨蛋,不会算计;不遵守信用才算有能耐、会算计。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从1999年开始,中国政府采取措施剥离了四大商业银行近万亿元不良资产,自2002 年以来,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一直呈下降趋势,其中2003年比2002年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分别下降1750亿元和5.7%,2004年比2003年分别下降3946 亿元和4.5%。据中国银监会2005年三季度末贷款五级分类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9月末,我国境内全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分别比年初下降5501.8亿元和4.28%。商业银行贷款质量持续看好,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继续呈现“双降”。其中,由于工商银行于2007年处置了7000多亿的不良资产,四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分别下降5575.6 亿元和5.45%。与此同时,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比年初下降了0.45%、1.95%、0.96%。但在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总体“双降”的情况下,除四大商业银行外,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均出现了上升的势头。根据各家股份制银行披露的2005年第三季度报表和中国银监会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5 年9 月末,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100.3 亿元和3.5 亿元。我国各商业银行多年来在不良资产处理上采取了很多措施,收益显著,2007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额高达11149.5亿元,2008减为4208.2亿,2009减为3627.3亿元,截至2010年一季度末,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余额为3400亿元,不良资产率为1.59%。

四、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解决措施

1.剥离体制原因形成的不良信贷资产。国家对银行和企业的体制性欠账应拿出一块体制性资源作补偿,把贷款改为投资,就是把企业无法归还银行的贷款转为对企业的投资,主要是指一些关系国计民生及社会稳定的大型企业拖欠的贷款。

2.专业银行实行公司化。专业银行公司化,旨在建立产权明晰,责权分明 ,不受政府行政干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求平衡,自我约束,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坚持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原则,建立从体制到功能都符合商业原则的国有商业银行。

3.构建国有企业集团,推进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企业集团是适应现代生产力规模经济要求而产生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生产成规模,成本最低,效益最好,它不仅通过联合聚集起庞大的生产力,产生单个企业难以实现的组合效应,迅速满足现代规模经济的要求,同时它的组织方式又充分体现出商品经济灵活经营的要求。具备快速的高级发展形态,企业集团比其他任何组织形式发展都快,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的作用都要大。

4.强化银行信贷管理。信贷资产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在于每一笔贷款的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强化信贷管理必须实行贷款管理责任制。一是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建立行长负责制度、审贷分离制度、分级审批制度、离职审计制度,以此来减少经营风险。二是纠正重贷轻管现象,实现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特别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防止和减少新的不良信贷资产发生。

5.依法治贷。首先,从法律上保障商业银行的经营自和合法权益,杜绝政府对银行的行政干预;其次,要支持银行依法催收贷款本息,在必要时运用法律手段,对借企业改制之机逃避债务或有钱不还、暗地拍卖抵押物品等侵蚀银行资产的行为进行,以维护银行的正当权益。

总结:要彻底解决不良资产问题必须彻底根除产生不良贷款的土壤。而我国不良贷款的形成是有体制基础的,彻底铲除不良贷款产生的根源, 需要推行一系列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以及加强市场监控和市场约束机制为中心的改革, 关键是要建立起一系列新的机制: 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 银行的风险控制机制, 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以及结构的合理调整机制。

参考文献

[1]卫淑霞,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及其化解的有效途径[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安启雷.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国际比较与我国的制度选择[J] 金融研究,2000,(10)

[3]卫淑霞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及其化解的有效途径[J].中北大学学报.2007

篇5

关键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传导机制;有效性;货币供应量;物价;产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269-03

The 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nessof the reserve requirement in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serve requirement from three parts.The first part analysis and expound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requirement reserved;The second part is the reserve requirement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mediate target.Through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we make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influence of the supply money on output and price is not significant.Frome the two part forehead,we make the conclusion on the influence of our country reserve requirement on currency ultimate goal.The third par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final conclusion,and analyze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the rate of reserve requirement transmission mechanism effectiveness supply of money CPI output

一、引言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作为调整货币供应量的三大工具被广泛使用,而在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被使用的频率最高,运用最广泛。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是否符合市场对货币供应量的需求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有效性是值得研究的问题。通过对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有效性的研究,进一步得出我国是否该采用其他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文献综述

根据货币政策影响的金融变量和作用渠道不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以划分为四个渠道(Mishkin,1995):一是传统凯恩斯主义强调的利率渠道;二是后凯恩斯主义强调的汇率渠道;三是货币主义强调相对资产价格效应,包括投资方面的托宾Q效应和消费方面的财富效应(前三种渠道又可统称为货币渠道);四是信贷渠道,强调银行贷款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银行贷款作为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的一个重要项目,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作用甚至超过货币(Thomas,1995)。信贷渠道传导理论源于信用可得性学说。该学说认为,银行贷款市场是不完善的,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理使得贷款供给更依赖于借款者的资产负债状况、担保等非价格条款的作用,同时银行负债又缺乏可完全替代存款的其他资金来源。在此基础上,Bernanke和Blinder(1988)摒弃了IS-LM模型所假设的银行贷款和债券可替代的假设,建立起CC-LM模型。该模型将金融资产区分为货币、债券和银行贷款,且假定它们是不完全替代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三市场均衡的模型,从而奠定了信贷渠道的理论基础。Bernanke和Gertler(1995)总结了信贷传导渠道的两个主要途径:银行贷款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从世界各国货币政策实践来看,准备金政策的传导过程可以由银行贷款渠道加以说明(KashyapandStein,1993、1995、2000)。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银行贷款和其他金融资产(如债券)是不能相互完全替代的,特定借款人的融资需求只能通过银行贷款得以满足。

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来看,尽管近年来货币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性显著提高,但信贷渠道仍然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周英章和蒋振声,2002;蒋瑛琨等,2005;索彦峰和于波,2006)。事实上,由于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而货币供应量决定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大因素。因此,中央银行的多数政策手段,都是围绕着对这两大因素的调控而设计的。单从政策传导过程来看,中国准备金政策也是通过信贷渠道发挥作用的。

三、法定存款准备金传导机制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内涵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规定的权力范围内,通过制定和调整金融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数量和货币供应乘数,达到控制金融机构信用创造力和货币供应量目的的手段。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传导机制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传导机制从两个方面调节货币供应量。一是通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手持超额准备金的数量,调节其信用创造能力,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动同商业银行现有的超额准备金,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成反比,同货币市场利率,资本市场利率的变动成正比。当经济增长过快,社会需求膨胀,通货膨胀压力增大时,中央银行可以调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手持的超额准备金减少,信用创造能力减弱,货币供应量收缩,反之亦然。二是通过改变货币乘数,使货币供应量成倍的收缩和扩张,达到调控的目标。传导机制如图:

R'REKMSrI,MDmMS

图中R'为法定准备金率,R为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E为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K为信用创造量,MS为货币供应量,MD为货币需求量,I为投资需求,r为利率,m为货币乘数。

四、法定存款准备金效率分析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对中介目标影响

(1)法定存款准备金对货币供应量影响。操作工具与中介目标较与最终目标关系更密切,操作工具需要经过中介目标最终传导到最终目标。所以可先定性分析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对中介目标的影响,中介目标中的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是货币供应量。我国于1984年建立并实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标志着存款准备金政策成为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之一。1984~2006年间进行了多次改革,所以选取2006年以后的M2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分析。

由图一可以看出,M2增幅在2006~2009年间比较稳定,维持在15%~20%之间;2009~2010年有上涨,从2010~2011年显著下降;2011年到目前为止比较稳定。而从图二可知2007~2008年我国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升,从08年到09年显著下降,09~10年基本不变从2010~2011年显著上升,2011年到2012显著下降。通过对比分析,可见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对供应量是有一定影响的。在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2007~2008年,M2增幅稳定;2009年基本不调节存款准备金率,M2增幅上涨;2011年开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时,M2增幅又下降直至稳定回到正常水平。

(2)法定存款准备金对信贷量影响。2008年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我国的信贷量没有减少反倒在持续上升。而2010年开始的多次上调也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信贷规模虽未上升,但依旧维持在比较稳定的状态,并未如预期中那样下降。可见法定存款准备金有效性不足。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对最终目标的影响

从1995年颁布《中国人民银行法》,我国确定了“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2003年修改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对货币政策要求依然不变。所以在评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最终目标的影响是,主要应从货币币值稳定,经济增长两方面评定。货币币值稳定主要反映在物价稳定,但可以用CPI作为指标量化分析,而经济增长可以通过GDP数据进行分析。

从物价角度看:图三给出了从2008年到2012年每月的CPI和PPI数据,由图可以看出2008~2009年CPI和PPI都在大幅下降,可见这期间人民银行持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有效果的,但从2010年起,人民银行再次进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CPI和PPI没有下降反倒出现了小规模上扬。2011年6月CPI达到了106.5的高位,而PPI出现了107.31的高位。可见频繁上调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没有抑制物价上涨的趋势。

如果说单从整体看是不全面的,我们再看一下国家重点调控的单项物价,主要是食品物价指数和房价指数。从图四,图五可看出,2007年到2008年食品的零售价格指数在不断上升房价指数基本稳定,而这期间持续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可见并未产生一定效果。2010年人民银行再次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食品零售价格指数依旧上扬,且房价销售指数虽有小幅下降却依然维持在高位。2010年4月甚至到了112.8的高位。

以上分析表明,无论是从总体看即CPI和PPI,还是从具体的项目食品零售物价指数和房价销售指数上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都比较微弱,甚至有时并无效果。可见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控对物价稳定最终目标的有效性并不鲜明。

②从产出看:我国的货币政策另外一个最终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主要通过GDP进行反应。由图六我们可以看出2006~2007年GDP增幅在高位,且增幅在增加,而这期间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利率来抑制经济过快增长,可见效果并没达到。而2007~2008年央行继续不断上调准备金率,GDP大幅下降,经济波动明显,并没有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2009~2011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并不显著,经济依旧不是很稳定。由此我们发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未对经济稳定的目标产生显著性的有效性。

五、总结与建议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有效性不足的原因

(1)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当央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首先会减少超额准备金,而存款总量并未改变,只是改变了法定存款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的比例。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央行紧缩货币政策的作用。

(2)金融创新的影响。金融创新是融资证券化趋势日益强劲。一方面,大量资金从银行流向非存款性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绕开了存款准备金率的约束;一方面,创新改变了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负债机构,存款在其负债中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而通过国内外货币市场的短期借入款和其他较长期负债却稳步增加。这两个方面的变化导致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大为减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范围随之缩小。

金融创新降低了实际提缴的法定准备金。存款货币银行通过创造出新型负债种类减少甚至逃避法定准备金的提缴,许多商业银行还通过不受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约束的子公司和新型附属机构转移资金以逃避提缴。

(3)微观原因。货币政策要达到效果,还依赖与公众反映,2010年起,央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期望以此遏制通货膨胀,CPI过快增长。但在之前人们已经形成了物价上涨的预期。这使得预期效果无法达到,大打折扣。

(二)关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建议

(1)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直维持在比较高的位置,比起一些零准备金率的国家,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需要稳定下调。

(2)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对资产负债状况良好的金融机构实行比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对资产负债状况较差的金融机构实行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以此促进商业银行对流动性的管理。增强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

篇6

(一)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做好2013年信贷工作。完成一季度信贷调控任务,实现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新增信贷平稳增长。完成2012年涉农和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工作。发挥再贴现工具引导、调节作用。一季度,共办理再贴现4541万元,支农再贷款1000万元。

(二)发挥金融对科技、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会同市科技局、文产办等单位(部门)拟订了《关于加快推进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

(三)做好全市重大项目投融资对接洽谈会会务准备工作,指导金融机构加快项目对接。做好全市房地产市场监测引导工作。组织开展2013年银行贷款增长风险补偿奖励资金申报工作。

(四)会同市民宗局赴邳州实地考察民族贸易特需商品生产企业并召开现场推进会。完成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贷款贴息申报材料初审工作,协调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优惠利率政策。

(五)积极推动企业开展直接债务融资工作。

二、金融稳定工作

(一)开展2012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人民银行政策情况评价工作。

(二)拟订中心支行《“两管理、两综合”系统管理办法》。

(三)制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辖区新设银行业机构金融管理与服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完成新沂汉源村镇银行开业管理工作。对睢宁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徐工集团财务公司进行开业辅导、预审核。

(四)制发《市2013年金融生态县创建考核方案》。组织辖区县(市、区)开展2013年金融生态县创建自评、申报工作。

三、金融服务工作

(一)完成2013年一季度各期金融统计报表。完成统计集中系统中金融机构信息、报表合法性关系维护工作。带领新沂汉源村镇银行人员参加总行存贷款综合抽样统计试点培训,指导其完善台账,完成首次数据报送工作。完成2012年三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2012年四季度工业景气、物价、企业家、银行家、储蓄问卷、民间融资等调查及分析报告。完成2013年省GDP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9个指标的预测工作。完成存贷比监管情况等5项调查。召开全市小额贷款公司年会,编制《小额贷款公司操作手册》。

(二)组织完成银行卡刷卡手续费调整工作。对非金融支付服务机构开展调研。完成《市支付机构2012年综合监管情况的报告》。完成同城资金实时清算系统风险排查工作,减少同城清算实物票据交换场次,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向辖区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部署票据凭证印制管理系统试运行工作,开展操作人员现场培训。做好淮海农商行账户批量迁移工作。总结2009-2012年农村支付结算工作改善情况。

(三)开展TCBS(全国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业务操作培训,做好TCBS上线准备工作。组织县(市)国库做好系统参数设置、数据移植演练等工作。在全辖开展TCBS第一、二轮联调测试工作。做好“区级集中支付业务系统”与“财政与人民银行信息共享无纸化系统”的接口开发工作。完成“财政与人民银行信息共享无纸化系统”升级工作,做好该系统向区财政推广应用工作。完成2013年第一期凭证式国债发行工作。完成2012年已兑付无记名国债复点、销毁工作。对辖区国债承销机构开展季度考评。完成对市本级、区2012年12月及年度财政库款、预算收入的对账工作。

(四)加强春节期间现金投放回笼预测分析工作,保证了节日现金供应。顺利完成2013年贺岁普通纪念币发行工作。组织召开年度货币金银工作会议。完成辖区人民银行各县(市)支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年度考核工作。贯彻落实分行残损币回收会议精神,向社会公布纸币兑换硬币自助设备网点,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推行首兑负责制,实现了残破币、小面额货币兑换“零障碍”。召开“冠字号码信息系统”建设推进会,系统试点工作开展顺利。举办现金消费者权益保护集中宣传活动。

(五)做好贷款卡行政许可及个人信用报告查询工作。完成各类征信报表和报告上报工作。保持非银行信用信息报送的连续性。完成农户系统数据上报工作。开展《征信业管理条例》宣传,举办机构信用代码专项宣传月活动。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信用代码推广应用监测制度。开展担保机构信用评级。实施征信信息主体权益保护工程,编制《金融机构征信管理操作手册》,完成“个人信用报告互联网查询平台”内部测试工作。

(六)完成了一季度存贷款、国库存款的计息工作。

四、外汇管理工作

(一)举办外汇检查内控培训班,汇编、印刷《外汇检查工作手册》。对全市435家重点企业进行监测分析,全面了解市进出口企业状况。制定中心支局《2013年外汇年检方案》。积极推进中心支局“外汇监测分析室”建设工作。利用外商投资信息服务平台上挂各类业务规定、表格。完成对丰县、睢宁县港华燃气公司外汇收支业务的现场检查。参与省分局对徐工集团开展的内保外贷业务调研、非现场检查系统可疑线索筛选工作。

(二)完成国际收支申报数据日常非现场核查工作。召开市外汇管理工作会议、一季度外汇形势分析会议。完成对外汇指定银行2012年外汇管理政策执行情况的考核工作。完成对浦发银行分行国际收支申报现场核查、结售汇业务回访工作。完成对淮海农村商业银行开办银行结售汇业务市场准入内控制度初审、上报工作。做好银行结售汇业务市场准入和机构信息变更备案工作。完成对县(市)支局内控集中检查的后续跟踪、整改落实工作。承担省分局澳大利亚经济形势监测工作。

篇7

关键词:信贷扩张;不良贷款;票据融资;银行

2008年11月份以来中国的信贷呈现井喷性扩张。2008年11月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12725.13亿元,2008年12月份就达到320048.68亿元,2009年1月份更是达到创纪录的335997.235亿元。2008年12月份和2009年1月份的贷款余额达到23272.10亿元人民币。到2008年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17%,增幅比上月末高2.84个百分点,同比增速再创近年新高。银行体系对政府4万亿计划的积极响应,也让市场越发担忧不良贷款是否会激增,现在的巨额投放是否会对未来埋下隐患。

一、对贷款结构的分析

(一)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的贷款结构分析

我们对贷款结构的分析选取的主要是2008年10至2009年2月间的信贷数据。在2008年前10个月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贷款增幅不大,甚至在2008年5月、9月、11月还出现小幅回落。但随着2008年10月以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深,国家开始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放松银根。尤其在11月份以后,贷款增量明显加大。其中的贷款结构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占很大的比重,尤其是票据融资增幅惊人。

票据融资在2008年前10个月一直表现得十分平稳,但在10月份以后迅速增长。短期贷款在前10个月平稳增长,在11月份突然大幅回落,但很快在12月份和2009年1月份反弹,但总体水平仍和2008年10月份相当。反而是中长期贷款一直平稳较快增长,在2008年最后两个月和2009年1月大幅增长,出现翘尾。票据融资激增的原因可能在于:1.银行和企业出于降低融资成本、降低风险的考虑,更多使用票据融资来代替短期贷款。2.也可能是由于企业财务的套利行为,由于票据融资利率短期内急剧下降到1.5%,已经低于3个月和6个月的官方的定期存款利率,企业可以直接票据融资后存到银行以赚取利差。

(二)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贷款投向行业的分析

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的贷款主要投向了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5个行业,以上5个行业的新增贷款为2608亿元、1508亿元、1407亿元、1125亿元和1073亿元,占各自全年新增贷款的比重分别为:25.7%、27.3%、36.6%、24.9%和20.7%,5个行业新增贷款合计占11—12月全部新增贷款的66.9%。2008年10月后,第三产业贷款增速明显。2008年12月,第三贷款同比增长18.3%,较10月末提高5.5个百分点。主要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4526亿元,占全年新增中长期贷款的18.4%,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行业(包括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采矿业和制造业,3个行业的新增中长期分别为2477亿元、281亿元和244亿元,占11—12月份新增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分别为54.7%、6.25%和5.4%,投向基础设施的中长期贷款占据半壁江山。

总结以上数据,联系同时期的宏观经济形式及政府的相关政策,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次信贷激增的原因如下:

1.为配合4万亿投资计划而将信贷资金大部分投向了政府刺激计划相关的行业、部门和项目。自从政府提出4万亿计划以来,新增的配套信贷资金也在增加。2008年11月总理提出4万亿投资计划,同期银行贷款余额也同比大幅增长。显示银行系统对政府投资计划的支持,而同期M2的高速增长也从侧面印证了政府的投资加大,4万亿投资计划的初期投资效果已经显现。

2.由于贷款的表内外腾挪也是贷款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两个因素是相互影响的。在2008年的信贷规模紧缩的情况下,大量银行将存量贷款通过信贷资产理财产品转出表外,这样对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是:如果企业得到融资后存入银行,银行的存款没有影响,而贷款却相应减少。而今年的情况恰好相反,企业提前终止信贷资产理财产品而重新借入贷款,银行的贷款增加而存款不受影响。高胜的分析认为,这一部分的贷款虚增可能高达人民币3000亿元。

3.票据融资的激增。2008年最后两个月的新增贷款中,票据融资4300亿元,2009年1月份票据融资6239亿元,2月份略有下降,仍高达4870亿元。银行选择票据融资也是因在经济走势不明朗,而资金面又较为宽松的情况下,加大发行风险小但相对收益高的票据融资的力度,以便通过增加信贷资金量来弥补由于利差缩小而对银行收益产生的影响。

二、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分析

经过几年的股份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和盈利能力已经今非昔比,是可以应对适量的信贷增长的。自2008年10月以来,已经先后有5家国有商业银行准备增发次级债。工商银行准备在2011年底以前发行不超过1000亿元的次级债券,交通银行于2009年2月9号宣布将于2011年底前发行不超过800亿元的次级债券,建设银行于2009年2月24日宣布准备发行人民币300亿元的次级债券,农业银行也宣布表示将发行次级债券来充实附属资本。

自2003年以来各个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在稳步上升的,因此发行次级债券并不是“近忧”,而是未雨绸缪。交行金融市场部预计,2009年银行贷款余额将增加约4.8万亿元。信贷规模的高位运行会使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出现动态下降趋势,制约信贷资金发放。安信证券一位分析师指出,发行次级债,还表明商业银行正在为将来可能出现的资产质量下滑风险早做准备。国际金融危机传导和国内经济下滑,对国内银行业的影响还将继续显现。各个商业银行都在为未来的可能由于经济下滑而导致的风险提前做准备。

这张图显示的是各个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在第四季度锐减的不良贷款中,国有商业银行的下降幅度最大。联想同期金融机构的巨额放贷,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因此发行次级债券和大规模削减不良贷款也许都是在为投放巨额信贷资金做准备。这次信贷投放中,银行并不是完全被动接受政府发放贷款的指令,银行也有着自己的打算。首先现在处于低利率阶段,而低利率有助于企业增加对贷款的需求。而贷款利息收入仍在银行的盈利中占据重要地位,贷款的增加会增加银行的盈利,而且这次贷款发放主要有政府背景的项目,风险较小。其次降低存款准备金、减少央行票据的发行有利于使银行拥有了充足的流动性。最后,2008年12月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九项措施,内容除要求贯彻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外,还包括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发展、促进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等举措,这将改善银行信贷环境,促进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的稳步增长。自身利益和政策的支持也让银行有发放贷款的动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份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占有很大比重。而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主要是由于满足08年由于信贷紧缩而抑制的贷款需求,此外贷款的表内外腾挪也是银行贷款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中长期贷款仍占有全部贷款的半壁江山,而中长期贷款又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行业、采矿和制造业,这就造成贷款行业集中度较高。而同期M2和M1的剪刀差已经拉大到12.11个百分点,显示大量资金滞留在银行体系内部,不愿进入到实体经济,造成“信贷热,经济冷”的局面,如果近期没有改观,那么信贷拉动经济的效果可能要大打折扣。

篇8

引言

选题背景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金融业占据着无比重要的地位,金融业的稳定与否极大地影响着整体经济的运行。而在金融业中,商业银行是经济市场化的产物,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下形成的一种金融组织。

自2004年以来四大国有银行陆续上市开始,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一个多层次、竞争性和市场化的商业银行体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商业银行在平均资本上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工商银行更是在2013年英国《银行家》杂志的全球银行排名中位居第一,标志着我国的商业银行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然而,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资本质量却没有明显的改善。根据中国银监会的数据,2016年第三季度,我国银行体系不良贷款余额已达到14937亿元,其中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最高,达到2.74%,已大大超过银行业风险2%的警戒线。总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创七年来新高,并仍有不断攀升的趋势。

纵观全球曾经发生过的金融危机,大多都与银行贷款违约相关。以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为例,这场蔓延全球,引起多家金融机构倒闭、被收购的金融风暴,最初就起源于美国次级房屋信贷行业违约剧增。尽管美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试图降低这场危机的破坏力,但仍旧无法阻止这场危机升级、扩散。甚至直到今天全球经济依然没能完全从这场风暴的阴影中走出来。

在不良贷款率不断升高的今天,我国的金融秩序也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因此,探明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无疑是迫在眉睫的重要议题。

由表1可以看出,占据总不良贷款余额之比最大的是大型商业银行,超过了半数。而在大型商业银行中,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始终处于最高水平。(见图1)作为我国重要的国际化商业银行,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水平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的整体金融秩序,为了缓解我国的不良贷款压力,解决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将是一条必经之路。

选题意义

理论意义。目前已有的研究多是以不良贷款本身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为着眼点,而分析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的较少。本文将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描述性分析和实证分析两个角度出发,建立多元线性模型,深入剖析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研究空缺,具有理论意义。

现实意义。不良贷款的不断攀升使我国的金融秩序面临着严峻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探明不良贷款的成因,了解各影响因素所在,进而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治理政策,维护我国经济正常运转。因此,本文所探究的以农业银行为代表的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对于改善我国金融现状具有现实意义。

文献综述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在国外的研究中,Bernanke(1983)最早从外部环境的角度来探究不良贷款与宏观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现经济运行的波动性是影响信贷成本增加或减少的重要因素,从而对企业还款能力产生影响,使得银行不良贷款随之恶化或好转。自此,许多国外学者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并作出了一些研究成果。

Vasicek(1987)运用单因素模型,探明了GDP增长率对不良贷款率具有显著影响,这是首次在实证角度证实宏观经济对于不良贷款率的影响。

随后,研究方向趋向于同时考虑多个因素对不良贷款的影响,以获得更加丰富的结果。Salas和Saurian(2002)通^面板计量模型对1985-1997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期探究西班牙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经济增长政策、管理激励、信贷组合、市场支配能力对不良贷款率均有显著影响;Barros c.P.等(2012)对日本银行数据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国内外的宏观经济因素均与不良贷款率有着密切影响。

为应对不同的写作背景,许多学者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不同的模型,例如麦肯锡于1997年提出了CPV模型,以研究宏观经济变量指标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Pesaran于2006年提出了GVAR模型,创新性地将全球经济冲击因素考虑在影响因素之内。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相比较于国外,国内对于此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仍取得了一定成果。

谢冰(2009)以2004年第一季度到2009年第一季度的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得出了宏观经济指标与不良贷款的余额存在负向关系这一猜想,并指出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额一直居高不下已成为制约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李美芳(2013)收集了中国农业银行2008-2012年的数据,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探明不良贷款率与GDP增长率负相关,与货币增长率正相关。

陈金媛(2015)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2008-2014年我国17家上市银行季度数据,得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在宏观层面受GDP增长率、贷款利率水平、货币供应量M1和贷款总量影响,且呈负相关关系的结论。

陈奕羽(2015)则着眼于将微观与宏观因素相结合,采用2009年第一季度到2014年第二季度的数据,表明M2增长率、资本充足率及银行资产规模对不良贷款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银行自身的成本收入比、存贷比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文献评述。由上文综述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虽然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作出了许多分析,但仍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国外研究起步较早,较多地运用了数学模型,而国内学者则较多地着眼于定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定量分析研究则比较少;其次,大多数研究都着眼于宏观经济因素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对微观因素却没有过多考虑。

因此,本文⒃诮杓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将宏观经济指标与银行自身经营数据相结合,探究这两者对不良贷款率的共同影响,以补充当前的研究不足,并为中国农业银行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概述

不良贷款定义及分类

不良贷款定义。所谓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即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指偿还出现问题,无法按时支付利息甚至连本金都难以收回的贷款。贷款作为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业务,它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行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因此,不良贷款成为评价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比较于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是一个相对值,能够更好地反映出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在不同规模的银行中,不良贷款额会有很大差别,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额一般均会高于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但这并不能说明规模越大的银行信贷质量越差。因此,在银行规模不同时,采用不良贷款率作为商业银行信贷质量的衡量值相对比较合理。

不良贷款分类。针对不良贷款的分类,普遍采用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的解释,即为了贷款风险管理的需要,对未到期的信贷资产划分为五类:正常(Pass)、关注(Specialmention)、次级(Substandard)、可疑(Doubtful)、损失(Loss),后三类贷款被称为不良贷款(Non-performingloans),也称为银行的不良资产。各级贷款具体定义如下:

不良贷款成因理论

信用论。金融活动实质上是一种信用过程,信用是包括时间长度在内的一种预期。因此,任何一种金融活动中事实上都包含不确定性。信用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障,它既负有向公众存款还本付息的义务,又拥有向借款人索要贷款本金和利息的权利。但由于金融活动存在不确定的影响因素,例如通胀、汇率、利率等的变化,导致这些指标的实际值偏离了借款人的预期,借款人的预期收益下降,最终导致其无力偿还银行贷款,导致违约。这种违约也就导致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

可以说,不良贷款的存在是必然的,商业银行贷款借出与偿还之间的时间差距就足以证明这一点。现代经济社会是用信用连接起来的整体,即使仅仅是某一个环节遭到破坏,也将会引起整个系统的混乱,信用不佳的企业将把信用良好的企业也拖入泥沼,从而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崩溃。因此,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本身就存在着蔓延的趋势,需要尽快出台调控措施。

金融脆弱性理论。金融脆弱性理论的观点是金融脆弱性的根源是宏观经济,它的论证思路是探寻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与银行不良贷款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1)明斯基的“金融脆弱性假说”。明斯基的“金融脆弱”理论认为,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涉及宏观经济周期、银行和企业三方面因素。银行是一个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为主要业务的特殊企业,自有资金少,资产负债率高是其一大特点,同时也是银行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具有天然的金融脆弱性。

当经济处于繁荣期时,企业预期利润上升,投机性企业和庞氏企业借款需求也随之上升,使得银行向高风险水平的企业发放贷款的比重加大,导致更严重的金融脆弱性;当经济走势趋缓走向反面时,此类高风险企业收入降低,将出现违约和破产的可能性,不良贷款不断扩大将导致银行破产,进而引发新一轮的金融危机。

(2)“安全边界说”(Margins ofSafety)理论。商业银行进行资金借贷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良贷款,但一般都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在及时解决存量不良贷款的同时,一般都会采取措施,控制不良贷款增量的上升。具体来讲,遵循谨慎性原则的银行,为了防止自身产生经济损失,即防止发放给企业的贷款无法顺利收回,往往会选择采取一种安全措施,以保证银行的经济利益在一定的安全边界范围之内不受损失。

因此,当经济繁荣时,借款企业大多信用较好,银行所接受的安全边界会随之降低,那些本来不能通过审核的高风险企业也能获得贷款;当经济衰退时,那些高风险企业将无法偿还贷款,从而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金融脆弱性加大。

贷款客户关系理论。在70年代,JohnH.Woo提出了贷款客户关系理论。该理论的内容主要是:银行为了长期保持贷款的需求,追求其长期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往往会降低贷款利率,扩大贷款规模,以保持与客户的关系,由此导致银行倾向于采取以扩张贷款量为特点的激进型贷款策略。这样,首先银行的贷款质量会受到影响,其次银行的收益也会随之降低,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被削弱,因而,银行不良贷款风险也就增加。

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状况

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截止到2016年6月30日,中国农业银行发放的贷款总额为人民币2,253.8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5.22亿。其贷款的五级分类情况见表3。

可以看出,2014-2016年,中国农业银行的贷款总余额逐年上升,由人民币7.661,924亿元上升至8.778,451亿元,不良贷款率也逐年上升,由1.54%到2.39%,再到2016年的2.4%。同时,不良贷款的内部结构也在恶化,损失部分相对占比上升。

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发展状况。由图2可以看出,由2008-2013年,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始终处于下降状态。这是由于中国农业银行在过去一直在政府的主导下对乡镇企业和农村基础建设项目提供信用贷款,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而近些年这种情况有所改善,三农金融业务的占比逐年下降。但截至2016年6月30日,中国农业银行对三农金融业务款和垫款总额仍高达31,208.38亿元,占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的32.44%,这部分的不良贷款率为3.04%,比总不良贷款率高0.65%。这也是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始终处于我国四大商业银行之首的重要原因。

此外还可以看出,在2013年之后,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开始逐年上升,并且上升速度越来越快。这种上升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的,为了找到究竟是哪些原因影响了不良贷款率,本文将继续做出探究。

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模型变量选取及结果假设

本文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式来分析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

为了得出适当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宏观经济指标选择GDP增长率和M2增长率,微观方面选择银行自身的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净利差、银行规模(各年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作为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本文采用这一指标来代表整体宏观经济情况的代表。基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及前文的分析可知,GDP增长率与不良贷款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解释变量2: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本文采用这一指标作为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的代表。假设M2增长率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为负。

解释变量3:中国农业银行拨备覆盖率。拨备覆盖率能反映银行贷款的风险程度和社会信用情况。假设拨备覆盖率与不良贷款率为负相关关系。

解释变量4: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抵御风险能力的指标。假设农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不良贷款率负相关。

解释变量5:银行规模自然对数。根据前文的分析,银行规模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还与银行内部的管理结构相关,需要具体分析,因此在此先不作出假设。

解释变量6:净利差。净利差是国内商业银行也是农业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体现了农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假设农业银行净利差与不良贷款率负相关。

数据来源

文章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此次实证分析考察的样本期间为2010年第3季度至2016年第3季度的25组季度样本数据,回归中所用到的银行数据均由中国农业银行各年季报、中报与年报中搜集整理而成,GDP增长率和M2增长率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网。具体数据见表4。

实证分析

多元回归模型的设计。所谓回归分析法,是在掌握大量观察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函数表达式(称回归方程式)。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往往难以用确定性的函数关系来描述,它们大多是随机性的,要通过统计观察才能找出其中规律。回归分析是利用统计学原理描述随机变量间相关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

根据前文的分析,本文选取了6个变量进行分析,以此建立不良贷款率与GDP增长率(GDP)、货币供应量增长率(M2)、拨备覆盖率(BBFG)、资本充足率(zBCZ)和银行规模(sIZE)、净利差(JLC)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回归方程可以写为:

Y=CI+C2*GDP+C3*M2+C4*BBFG+C5*ZBCZ+C6*SIZE+C7*JLC+U

其中,C1-C7为分别对应的各个变量模型的估计系数,u为残差项。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为了使回归结果是有意义的,首先需要对模型中的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其平稳性。将25组数据导入Eviews进行ADF检验,变量及其一阶差分的ADFz验结果如下:

从运行结果来看,各变量的P值均大于0.05,即在5%的置信水平下接受原假设,存在单位根,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将各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后再做ADF检验,得出的P值除拨备覆盖率大于0.05外,其余均小于0.05,即拒绝原假设,不存在单位根,时间序列平稳。对拨备覆盖率进行2次差分后,P值降为0.0016,拒绝原假设,时间序列平稳。

因此,为了使回归结果有意义,应当采用不良贷款率、GDP增长率、M2增长率、资本充足率、规模、净利差的一阶差分,以及拨备覆盖率的二次差分进行回归。

回归分析。为了减少时间序列的异方差影响,在Eviews中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25组数据进行回归,并检验了模型的拟合优度、模型显著性和变量的显著性。回归结果见表7。

从参数中可以看出,模型决定系数R2=0.962864,调整后的R2统计量为0.948938,也就是修正可决系数为94.89%,该模型对样本的拟合程度较好,说明模型所选择的解释变量是被解释变量的原因。

又可以看出,模型的F统计量为69.141171,模型通过了F检验,犯错误的概率仅为1.52乘以10的负10次方,说明所选择的因变量总体上对自变量有显著的线性影响。

回归结果见表8。

表中可以看出,备变量回归结果的P值均小于0.05,即说明各个解释变量均通过了t检验。从第二列的各个变量估计值可以得出线性回归模型为:

DY=0.001268-0.25809DGDP-O.039672DM2-0.038647DSIZE-0.076141DZBCZ-0.006064DDBBFG-0.776069DπC+u

由模型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受GDP增长率影响,并与之呈负相关;受货币增长速度影响,并与之呈负相关;受其自身的规模大小影响,并与之呈负相关;受资本充足度影响,并与之呈负相关;受拨备覆盖率影响,并与之呈负相关;受净利差影响,并与之呈负相关。回归结果与前文理论分析结果基本相符。

降低不良贷款率的措施

观察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规模大小与净利差的T值较小,即与不良贷款率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农业银行要想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首先要提高自身盈利能力和对风险的防控能力,增强中国农业银行在金融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其次要控制规模的盲目扩张,改善内部管理体系,提高行政效率。

此外,拨备覆盖率对不良贷款率的作用也比较明显,说明中国农业银行应当适当提高拨备覆盖率,增强对不良贷款的应对措施。

在所有的自变量中,GDP增长率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这说明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上升虽然与总体经济下行有关,但这种下行并不是不可抗的,农行仍然可以从内部进行实施一些措施进行改善。

由于多种经济因素的共同作用,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居国有商业银行的首位,截止到2016年中期,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仍高达2,253.89亿元,其防范和化解任务十分艰巨。

文章首先对不良贷款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说明,介绍了三个不良贷款的相关基础理论:信用论、金融脆弱论和贷款客户关系理论。紧接着,探究了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现状和发展情况,发现其不良贷款率呈现抛物线形,2013年之前逐年下降,2013年后逐年上升,而且从农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情况表中发现,不良贷款结构也在逐年恶化。2013年前的下降可以归因于国家对于其支持三农金融业务的强制性要求,2013年以后的上升则将在后文中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进行探究。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