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03: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铁路英语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人才测评心理测验
管理环境管理人才的测评和其它专业人才的测评很不同。专业技术工作结构比较清晰,毕业论文对人才要求较具体,因而测评一个专业技术人才所需的指标比较明确,操作上也较容易,相对来说,管理工作是复杂的,涉及的面比较广,因而测评管理人员的指标比较多,过程也比较复杂。传统的管理人才测评指标包括学历、职称、专业、履历、业绩成就等,应用这些指标进行管理人才测评有很多不足,例如,就业绩成就而言,它是管理人才测评的一个主要指标,但一个工作很出色的中层管理者在被提拔到高层管理工作岗位后未必很成功,因为新岗位所需要管理者的特点和以往的工作所需的特点可能关系不大。传统测评方法中最保险的是考察试用,但面对快速、高效发展的当今社会,它已经不太适应了。21世纪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了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建立科学的管理人才测评系统势在必行。笔者将就科学的管理人才测评的概念、理论方法及相关实践进行介绍和探讨。
1管理人才测评的概念和内容
(1)测评的概念管理人员的科学化测评是心理学和管理学研究成果的综合应用[1]。物质世界千奇百怪,但硕士论文其基本元素是有限的,同样,人有很多特性,但其基本特性是有限的。人的基本特性是通过心理学的研究确定的,结合管理学的研究成果,就可以确定哪些特性和管理的绩效有关。传统的人才测评所采用的特性指标是凭经验得到的,定义比较模糊,评分标准也不确定,常常是测评者将自己的理解加进去,而这些理解可能与实际本身有很大的出入,结果是得分多少更多地代表了测评者本身的判断,而非被测评者本身的素质。心理学测评经过科学的研究,确定了人的基本特性,给予了明确的定义,同时在测评程序方面做到了结构化、标准化,例如,在纸笔心理测验中,所有的被测评人都采用相同的测验题目,所有的测评者都按标准打分,因而心理学测评结果是客观的。科学的人才测评就是运用心理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心理测量、考试(包括笔试、面试)、生理测试等手段对管理人才进行测量和评价。
(2)测评的内容管理人才的绩效取定于管理人员个人因素和管理环境因素以及两者的
相互作用[2]。管理者的个人因素主要由能力结构、人格特点、动力系统三方面组成。管理人才测评就是针对这些方面应用科学的手段进行测量。管理能力结构包括管理能力倾向和管理技能两个不同的层次,一般认为管理能力倾向是人们掌握管理性技术、取得管理成功的素质基础,是稳定的不易改变的特性,而管理技能是管理者在有效地执行他们的工作时所表现出来的专门性才能,这种技能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管理能力倾向的测评有很多成熟的心理测验方法。管理技能的测评应用得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评价中心技术和情景模拟技术。管理者人格特点是成功管理者所共同具有的人格特征,一般认为医学论文善于管理的人往往具有某些特殊的人格特质。许多管理人员的失败并不是由于能力的缺乏,而是由于人格与工作环境的不和谐。比如,理性的管理者倾向于符合逻辑的思考和行为,无论是做决策还是处理日常事物都会以逻辑和理性为基础,而不太关心人的感情和感受,具有这种个性的管理者在需要人际交流的管理环境中是不适合的。人格测验的应用是相当普遍的,而且被证明是相当有效的。管理者的动力系统包括动机和职业兴趣两项内容。动机是行为的内在原因,它由需要产生,为行为提供能量,也具有目的性。动机有多种形式,和管理关系最密切的有权利动机、成就动机和亲和动机,三者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着管理者的有效行为,只有管理者的权利动机、成就动机和亲和动机之间恰当搭配才能取得最佳的管理绩效。例如,亲和动机对于维系团队气氛、鼓励团队合作是有利的,但过度强调亲和性会忽视工作目标和放弃管理原则。成就动机是获得成功的内驱力,但过高的成就欲望会使人降低任务的设置水平和产生回避失败的倾向。职业兴趣使管理者的另一动力成分[3]。管理者的职业兴趣是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充满热情、发挥较高的积极性。职业兴趣和工作动机测验在国外已大量使用于管理人员选拔、安排等领域,给组织提供咨询和指导。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对管理者个体某个方面的单一测量并不能有效地预测职业发展。只有把管理能力测验、个性特征测验、职业兴趣测验结合成一个综合工具来应用时,才能准确测评管理者。
(3)管理环境问题除了动力、人格、能力,管理绩效还取决于管理者所处的环境,取决于管理者的动力,人格和能力与管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要正确的评价管理人员,除了要考察管理者本身,其次还要分析管理者和任务结构、管理情景等因素之间的匹配程度[4]。例如,如果管理者所处的管理环境具有短期雇佣、控制明确、个人责任制、成员关系以工作关系为主的特征,那么要求管理者要有较高的个人成就动机,风险承受力,管理风格以工作定向为主,而人际关系在这里显得并不那么重要。相反,如果管理环境是终身雇佣、控制含蓄、集体决策、注重团体关系,工作结构不定,那么要求管理者具有集体价值取向,管理风格以人员定向为主,人际关系在这里显得非常重要。又例如,单件小批量生产的企业需要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对顾客需求的变化作出迅速的反应,这样,管理者必须亲和性强,善于授权,较少强调确切的工作说明;而产品相当标准化、大批量生产的企业,职称论文需要管理者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较强的控制监督能力、亲和性也不应太高。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管理环境对管理者的动力、人格及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管理环境因素权变地影响着管理者自身因素与管理绩效之间的关系。
2实施方法和实践
(1)实施方法管理人员的测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心理测验法,另一种是评价中心
测验法。心理测验主要是利用心理量表对上述测评内容进行测量,它的优点是方便、快捷,且成本较低。前面提到过管理的成功是管理者个人因素和特定环境因素相作用的结果。目前,管理人才测评越来越注重情景的权变作用,强调管理者与环境的和谐性。知道了管理者的个人因素,只完成测评的一半工作,接下来还要确定管理环境因素,然后才能判定两者是否匹配。评价中心测评法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做法。心理测验法效率高,成本低,但它的测量结果偏于一般性,对于针对性较强的测评要求还不尽人意。评价中心测评方法的中心思想是对具体真实的工作情景进行模拟测验,内容除了心理测验外,加入的一些情景测试。其主要形式有处理公文测验,角色扮演等。这些情景测试是由专家根据具体的管理环境设计的,其程序也是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因此在测评特殊性方面比较客观准确,辅之以心理测试的一般性,使测评效果达到了最佳。
(2)管理人员科学测评的实践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在1956年采用人才测评的办法,对几
百名初级管理人员进行测评,然后将测评结果封存起来。8年以后,即1964年,将当时的报告拆封,与这8年里实际的升迁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发现,被提升到中级管理岗位的人员中,80%的评选鉴定是正确的,在未被提升的人员中,90%的当时就预料到了。现在美国的很多大公司都采用了科学人才测评的方法,并建立了评价中心,如AT&T、IBM、GE、Ford、Kodak等公司,在美国每年以评价中心选拔的人员达数十万人。西欧一些国家的大型公司也采用了人才测评的方法,如德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专门设立了评价中心,有专人负责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才逐渐开展了人才测评的工作,但进展是很快的。90年代中期,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录用副局级干部时分别加入了心理测评的内容,很多外资企业在人员招聘过程中也采用了心理测评的技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出现了一些提供人才测评服务的公司、机构。我国人事部考试中心也于1998年年初推出了一套人才测评系统。这些都意味着科学的人才测评在我国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整个铁道部是一个大运输系统,由很多的部门构成,各个部门的性质和任务都有区别,加上改革带来的新情况,使得铁路系统的管理环境十分复杂,因而要想在铁道系统作好管理者测评,要进行很多艰苦细致的工作1作者所在实验室曾对在北方交通大学进修的多期铁路干部班学员进行过测试,英语论文得到很多有意义的结果1例如,曾用国外权威量表对干部进行过测评,其中一项测试题为“追求工作的稳定性和管理成功的关系”,在发达国家,一般管理者对此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而在干部班中基本是否定的1究其原因,我国铁路干部和发达国家管理者对“工作稳定性”的理解是不同的,“工作不稳定”对发达国家的管理者意味着包括解雇在内的一些内容,而我国铁路干部过去还从未面临这样的问题1另一项测评给人印象更为深刻1内容是要求干部班学员对与管理有关的个人品质的重要性打分,这些重要程度划为6个级别,结果是不论从事什么管理工作的人打分结果都很一致,而且对每一项内容的打分都比较高1这些管理者认为每项品质都重要,这说明他们根本不能从自己从事的管理活动出发分清不同品质的主次,不能鉴别出这些品质和管理活动有什么关系1对同样测试,在发达国家从事不同管理活动的管理者对不同品质的打分有很大的区别1上述的例子说明铁道系统干部有自己的特点,进行测评要从他们的特点出发1
3结束语
社会已开始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是知识的载体,谁能真正做到知人善用、人尽其才,谁就能抓住先机,留学生论文在瞬系万变的剧烈竞争环境中勇往直前。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象今天这样迫切地感到人才选拔的重要。传统的人才测评方法在这样时代面前日见其缺陷和不足,时代需要科学的人才测评。铁道部是国家重要的交通部门,铁路系统管理干部的测评也应顺应时代的要求,赶上时代的步伐,采用科学的人才测评方法。
参考文献
1CurtissPH。PsychologicalAssesment:AResearchLiteratureReview。AHandbookofPsychologicalAssessmentinBusiness,editedbyCurtissPH。&KellyAC1991131~46
2KellyAC。ThePsychologicalAssessmentofMiddleManagers。AHandbookofPsychologicalAssessmentinBusiness,editedbyCurtissPH。&HellyAC1991。112~130
1.情景教学法在高职旅游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2.旅游英语的特点及翻译的路径选择
3.高校旅游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4.高校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5.旅游英语错误分析——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
6.对高职旅游英语能力培养途径的几点思考
7.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材的选择和有效利用
8.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旅游英语课程开发的调查问卷分析
9.旅游英语教学改革探析
10.试论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创造性
11.新疆本土旅游英语教材开发初探
12.用ESP理论分析旅游英语的特点及教学法
13.旅游英语翻译方法浅析
14.文化视角下的旅游英语翻译
15.高校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的探究
16.旅游英语及其翻译
17.基于ESP理论的旅游英语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18.浅谈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19.试论旅游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革新
20.探索旅游英语专业英语课的教学改革
21.论情景教学法在高职旅游英语中的应用
22.按情景分岗位编写旅游英语教材
23.论旅游英语特征及其翻译
24.江南古镇旅游英语解说系统的构建——以乌镇为例
25.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旅游英语翻译的复杂性
26.浅谈旅游英语的翻译策略
27.旅游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
28.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旅游英语的语言特征
29.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对接的思考
30.论高校旅游英语拓展课程教学改革——以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英语拓展课程建设为例
31.高职旅游英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旅游英语专业为例
32.旅游英语语言功能与大连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建设
33.高职旅游英语教材研究
34.旅游英语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设思路
35.旅游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路与实践
36.对我国旅游英语翻译的问题探讨
37.旅游英语教学改革与大学ESP发展模式探讨
38.旅游英语导游课的特色及应用
39.旅游英语课堂教学探讨
40.论ESP需求分析理论对旅游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41.我国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
42.基于跨文化意识下的旅游英语翻译初探
43.旅游英语翻译障碍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44.论旅游英语的翻译方法
45.论旅游英语翻译的不足及策略
46.浅谈旅游英语的教学
47.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处理方式
48.旅游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49.如何基于工作过程对高职学生进行旅游英语交际能力培养
50.旅游英语翻译中修辞和文化差异探讨
51.从旅游业的发展探讨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52.ESP理论对英语专业旅游英语课程教学的启示
53.论深化《旅游英语》的教学改革
54.旅游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分析
55.探讨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56.旅游英语的特点及其翻译对策
57.旅游英语翻译偶得
58.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行业英语教学改革研究——旅游英语教学和基础英语教学有机融合策略研究
59.任务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研究——以旅游英语为例的调查分析
60.“大旅游”时代旅游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61.高职院校旅游英语课程教学刍议
62.论应用型本科旅游英语人才的培养
63.旅游英语翻译若干问题研究
64.试分析旅游英语翻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65.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一体化教材体系建设之浅见
66.高职旅游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67.关于旅游英语教学的改革与思考
68.从文化差异看旅游英语材料的翻译
69.基于岗位需求的旅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70.旅游英语实地教学改革探析
71.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差异
72.从文化翻译观角度分析旅游英语翻译——以杭州景区为例
73.试论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创造性
74.高职旅游英语职场化的教学改革
75.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慕课资源体系的拆解与重构
76.ESP教学理念在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77.旅游英语翻译的研究进展
78.旅游英语课程设计初探
79.旅游英语教学中地方文化的渗透——以康巴文化为例
80.论旅游英语翻译方法
81.高校旅游英语课程设置与学习的语言经济学思考
82.高职旅游英语课堂跨文化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83.高等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探讨
84.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5.旅游英语翻译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河南旅游景区标示语的英译为例
86.试论旅游英语的特点与翻译
87.高等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实践探索
88.旅游英语翻译文化对接问题的探讨
89.高校培养复合型旅游英语人才的对策分析——基于河南旅游产业国际化背景
90.浅谈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91.旅游英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92.旅游英语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93.旅游英语教学之文献研究
94.旅游英语职场化教学方法的推广与应用
95.旅游英语翻译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96.旅游英语与其翻译策略
97.ESP教学方法在高职旅游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98.旅游英语教学方法与问题
99.大学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
100.关于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英语听力课的教学思考
101.项目教学法在ESP课程中的设计原理及教学实践——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课程为例
102.新时期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103.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文化移植现象与策略
104.近三年我国旅游英语规划教材现状抽样分析
105.对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对接的若干思考
106.高职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107.应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建设
108.论旅游英语课程中的跨文化元素教学实践
109.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初探
110.“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新思考
111.交际法在高职旅游英语中的应用分析
112.浅析旅游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处理
113.旅游英语翻译中诗歌的处理
114.浅谈跨文化交际下的旅游英语翻译(英文)
115.旅游英语翻译策略刍议
116.基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旅游英语主题教学模式研究
117.浅论旅游英语与跨文化交际
118.旅游英语实践教学与秦皇岛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119.大学旅游英语课堂教学探索
120.高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
121.地方特色文化与旅游英语教学
122.旅游英语教学方法探讨
123.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创造性
124.旅游英语翻译中中西文化差异处理策略
125.多媒体技术在高职高专《旅游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26.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扮演
[关键词]双语教学 国际货物运输 教学改革
一、双语教学的优势及存在问题
在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一般是指在专业学科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国外原版教材,而在授课中采用中外两种语言交叉进行,作业、实验、考试均采用外文的一种教学方法。双语教学的实施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提升和外语能力的加强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途径,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又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加强了学生外语语言能力的发展。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强化了外语听力和外文知识,同时在专业环境中外语的应用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外语的实用性。但也存在着学生外文水平差异的问题,出现了外语水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其次,双语教学更易于接触学科前沿理论与知识。双语教学的普及有助于跨越时间、地域和语言的障碍,把握学科发展动态,跻身国际研究前沿。但许多国外原版教材内容繁多,内容体系庞杂,不适合国内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最后,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一所地方性高等院校而言,由于人力、物力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脱钩现象突出,提高学生运用外语能力的难度相对较大。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美国加州大学克拉中教授提出的“输入假说”理论可以认为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学习者要理解略超过他现存水平的输入语。如果学习者现有水平为I,那么,教学中应该提供的输入只能是I+1。如果输入内容太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将会受到挫伤,最终收效甚微;如果输入的信息能为学生所理解,并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与思考,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会增强,自信心就会上升,渐渐地就会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目前,一般认为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沉浸型双语教学模式,即完全使用非母语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二是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即学生刚入学时使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三是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即学生入学以后部分或全部地使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无论采取何种双语教学模式,都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都是要使学生通过双语课程的学习实现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的双重收获。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国际货物运输》课程双语教学
《国际货物运输》是我校面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主要介绍国际货物运输实际业务和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随着国际货运在上海发展规划中地位的提高、网络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高校对课程双语教学要求的提出,传统单一的课堂中文授课已面临挑战。通过专业教师多年的探索与研究,该课程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外语水平,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和创新,获得了一定的成效。
1.教学内容和课程教材的建设
伴随着近年来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和物流管理的蓬勃兴起,国际货运的理论概念、运输方式、操作流程、法律法规、单据证件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国际货物运输》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也进行了调整和变化。整个课程内容分为货运基础、法律法规、实务操作和单据填制四个模块,其中前三个模块在课堂完成,最后一个模块在实验室完成。
货运基础模块内容包括运输基础、海洋运输、运价计算等内容,法律法规模块包括提单、租船合同和相关案例分析课内容,实务操作模块包括班轮货运、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多式联运等内容,单据填制模块包括提单和航空单的填写等内容。通过四个模块的学习,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掌握国际货运的综合知识。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如直接阅读原版教材又一定的难度。课题组编写了讲义《INTERNATIONAL CARGO TRANSPORTATION》,从2006年开始试用,得到不同英语程度学生的认同,并编写中文《国际货物运输实务与案例》,供学生配套使用。
2.双语教学模式的开展
使用双语教学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根据学生的外语基础及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安排并做好课前预习指导。上课以小班授课教学效果更好。在教学中,根据我校学生的水平,一般内容尽量用外语讲解,重要原理、重点和难点采用汉语讲授,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等方式,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调动学生使用外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采用英文讲义和英文CAI课件,考核内容80%以上也是用英语完成。通过双语教学增加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提高阅读英文原版书籍和文献的能力,增强英语表达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兼顾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使他们丧失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信心。
3.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
任课教师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同时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讲教师对教学资源进行加工,开发研制英语多媒体课件。在本课程的课件制作过程中,收集了一定量的音像资料,三维动画资料,图片和单证模版,并编制了反映港口运作和管理的VCD教学片,使整个教学更加直观、形象,延伸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渠道,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改变了传统单一教师课堂授课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师单一授课的模式改变为师生互动模式,加强师生交流,通过实验课、案例课、讨论课、习题课的开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并要求学生在课后做好预习课文、查找资料、复习习题等工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
4.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该课程综合学生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实验报告、英语论文和期末闭卷的成绩进行考核,使考核过程更加客观合理。平时的作业主要以学生阅读英文资料,回答相关英语专业问题为主,增强用英语表达的能力。英语论文的写作增强学生阅读有关国际货物运输的英语专业资料能力,并能用英语进行相关内容的表达。另外,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学生考核成绩呈正态分布,较为合理。
四、结束语
国际货物运输双语教学实践的时间不长,虽然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外文教材选用、教师授课水平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差异等问题。希望能够继续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改思路,通过探索教学方法、完善课程教材、改进教学课件和加强师资培训来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徐莉莉.如何促进双语教学在高校的推广[J].教育发展研究,2006,(4).
[2]李芊蕾.“国际货运”双语教学的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