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摄影教学8篇

时间:2023-03-14 15:03: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摄影教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摄影教学

篇1

关键词:手机 自媒体 多维度视角 深化配套

一、手机摄影的技术革新

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推出新款便携式胶卷相机,广告语是:"您只管按下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搞定!"这其实宣告了一个大众摄影时代的来临。

时间转眼翻篇到2000年,日本夏普公司推出了一款能拍照的手机,2001年芬兰诺基亚公司紧跟着推出NoKia7650也具备拍摄功能,并自称名列当年"世界上最大的照相机生产商"。而到了2010年,美国苹果公司CEO乔布斯在会上把手中的iphone4比作徕卡相机・・・・・・短短的十余年,手机摄影从问世迅速的扩张成大众摄影的绝对主流。

数码摄影问世之日,人们更多的是感叹其对传统胶片摄影的颠覆,而没有料到手机摄影的兴起犹如黄雀在后,转眼席卷了图片横流的多媒体时代。

虽然严谨的摄影艺术家们强调手机拍照是一种快餐式的消费,与他们的艺术创作无关。

但在2012年美国洛杉矶举办的国际手机艺术节,以其强大的宣传力度,使与会的作品瞬间传遍全球,向大众展示了一部分艺术家新潮的思考和实践,揭示了手机摄影表现的种种可能性。

就像在"百年徕卡"影片中所描述的"我们没有发明什么相机,我们只是发现了摄影"。而现在手机作为便携摄影工具,随着其技术的进步,所呈现的也许就是摄影艺术更完整的本来面目!

二、传统高校摄影教学课程的优缺点

高校传统的摄影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比较成熟,但面对新形势的挑战它又亟待更新与调整,我们可以把其优缺点总结如下:

优点一:摄影课程作为培养审美素质和认识审美规律的基础课程对相关专业的学生帮助巨大!

就目前的培养体系而言,广大从事摄影专业以及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的学生,缺乏的是长期审美能力的熏陶和磨练。大学三到四年的学习无法快速的完成从艺术的基本认知到设计实践的过度,而摄影既是一门技术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审美素质的训练课程,而且它还紧密的衔接日常生活,培养对摄影的兴趣有助于课余学生通过学习达成对审美素养的提高。

优点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对发掘学生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有作用!

传统的摄影课堂,在前期注重理论基础的学习。这是日后学生想深入该领域探索不可或缺的!同时,不同于枯燥的纯理论课程,摄影有其自身富于趣味性的特点,有利于课余生活中衔接和延续课堂的内容,做到寓教于乐。

优点三:经过多年磨砺,其体系已较为完善成熟。

传统的课程体系,是多年来许多优秀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的结果,具备了较为完善全面的教学结构,也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摄影人才,新的教学改革也必须尊重和延续其优势才能在合理的基础上有所拓展!

但是,传统的教学体系发展到今天,已经明显的暴露出若干不适应发展需求的问题,简单归结为:

缺点一:缺乏普适性。

单反相机及其他专业化摄影器材价格昂贵且操作相对复杂,不利于便携,也就是不利于深入生活。

缺点二:学校硬件配备普遍落后

目前,国内高校开展摄影专业课程的不在少数,但其包括相机在内的硬件器材的配套普遍的存在不足和落后的情况。缺乏专业化的设施和影棚,使摄影教学一定程度上沦为纸上谈兵的理论课!

缺点三:与新媒体没有做到无缝衔接

通过新媒体呈现出来的读图时代的特点是要求富于效率的共享与互动,传统的专业化器材在这个环节上也慢了半拍,对于这个苛求效率的时代,我们必须做出变更!

三、手机摄影练习的优缺点

手机作为摄影的新工具,它也有鲜明的优缺点,可做简单总结:

优点一:手机为代表的便携设备具有普适性

相对专业单反相机来说更便宜,已经明显压缩了前些年"卡片机"的市场空间,而成为大众拍照的首选。

优点二:与新媒体方便链接

更好的随时与网络连接,通过各种新型媒体快速传播,大大加强了学习交流的效率和实时互动的乐趣!

优点三:启发更多角度的创作思维、重新定义大众摄影

手机拍摄的普及化才使得大众摄影这个概念名符其实,同时它像多棱镜一样全方位的反射出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创作思维的训练提供了更好的契机!

而手机摄影的短处也显而易见,分别是:

缺点一:性能逊于一般单反相机

对焦能力,感光性能以及各类特殊环境下的画面掌控效果,目前的手机摄影技术和专业相机还有不小的差距。

缺点二:拍摄脱离创作概念和自觉,变成流水账日记

信息的过分传播阻碍了思考的能力,同时消减了严肃创作的热情,泥沙俱下的信息流中,耐心的坚持创作变得困难!

缺点三:后期处理缺乏弹性和宽度

手机拍摄的爱好者对于后期处理往往缺乏认知和耐心,各种流行的APP足以满足他们的要求。而严肃的创作者只有在PS那样专业的修图软件中才能寻求到自己想要的完美。

四、深化课程改革:手机摄影要与传统摄影教学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手C摄影必须做到与传统的器材、方法有机的结合才能发挥其优势。我们试分析其关键点:

结合点一:手机可补充摄影教学器材的缺乏

就教学实践而已,很多高等院校的影棚和配备的专业器材往往不足以应付教学任务。而手机拍摄可以一定程度上补充器材不足造成的尴尬,为创作多积累实验性素材和练手!

结合点二:更好的融入生活启发兴趣

快速便捷的捕捉机会和记录灵感,真正做到心眼手相合,让摄影创作回归生活本源!

结合点三:使传统课堂练习便于传播与交流互动

有的教师在采风课上通过微信群实时互动分享评论相片,或开公众号讲课,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效果非常好!

结合点四:学习把手机和传统专业器材相结合

有经验的摄影师已经把一些具备较高摄影性能的手机运用到他专业的摄影活动中去。手机技术的进步是日新月异的,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摄影人应该随时关注其变化,并将之合理的运用到专业摄影创作中去!

五、结论

手机摄影要在技术上赶超单反相机等专业器材尚有待时日,但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其发展,合理运用其方便快捷的特点,将它有机的结合到传统的摄影课堂教学中去,这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李楠 苏兮, 日光绘画 我是这样学会手机摄影的[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年

篇2

关键词:手机摄影;摄影教育;未来发展

信息化时代,手机的日新月异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面貌,无论交流、出游还是日常生活物品的使用,都变得轻松便利起来。

1973年,马蒂・库伯发明了手机,为无线电通讯技术做出了巨大贡献。1942年“大哥大”发明了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个庞大的物品成为那个时代的里程碑。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大哥大在各种制约条件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是GSM数字微波技术。通信技术大大提高,通讯技术大大提升。同时手机也在开始注重了其各项性能的个性化,其中就包括了现在购买手机的一项不成铭文的标准――拍照。

数字摄影从发明,演变到成熟,经历了几十年的光景。手机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着。比如说,iphone4手机的拍摄功能就很强大,在拍摄结束后可以用相关软件对照片进行美化。有了手机,我们可以随时拍下来,用蓝牙或是无线传播到各个角落。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使用手机拍照?理由很简单――方便快捷,经济实惠。

1 手机摄影的特点

摄影技术诞生于19世纪上旬,摄影的构造和成像质量在不断的改进着。从原来的银版到、胶片到现在数字感光芯片,后期制作从显影、定影,手动放大到现在电脑上的PS后期制作软件技术。相机越来越轻便,越来越智能化。进入二十一世界,获取图像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搭载各种拍摄模式的相机和手机玲琅满目。各种手机软件的出现,又使手机摄影成为一种生活的乐趣,更多人喜欢拿出手机进行拍摄留念。

1.图片语言的枷锁被手机摄影完全打破

对于摄影大师而言,拿着大型相机才能拍出高水平的作品,在当下,这种思想已经被取代。手机摄影已经打破了传统摄影对器材的高度依赖,用手机拍摄,恰恰体现摄影是“民间艺术”。摄影已经出现了常态化,证明了一句话:艺术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这不争的事实。

2.手机摄影把摄影图片回归自然

手机拍摄类似我们说的私密摄影,摄影者对待拍摄的态度又以前的客观呈现到现在发自内心的情绪的影像。随着人们艺术审美的普及趋势,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逐渐模糊,审美、艺术活动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也被消除。手机摄影对摄影语言的探索是一种实践性的表达,强调了摄影回归自然,回归生活。

3.手机摄影的传播样式多样化,速度快

数码相机的输出方式只有一种,需要用USB接口。但手机的输出和传播方式很多,比如蓝牙、WLAN、或者是彩信方式等等都可以。手机的传播速度能力对突发的新闻摄影类的图片拍摄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新闻传播受地域、空间、时间因素的影响,人力和传播手段的限制,用手机拍摄完成后,直接上传到社交网络,在现场感和时效性上就快人一步。现在这个躁动的社会,人们都喜欢什么都是快速。信息的分享、文化的宣扬都需要图片能高速度的传播出去,手机摄影就成功的做到这一定。这样的图片才有自身价值,未来摄影必将呈现快速分享传播的发展趋势。

4.手机摄影增加了摄影的宽度

手机摄影的目的是多样的,跟传统相机比,它的拍摄速度慢、成像质量低,正是因为手机摄影所呈现的不确定性、不完美性却代表了某些艺术的真实性。手机摄影是传统摄影的拓展和延伸,手机自身的特点改变了摄影表达的认识,摄影表达的转变有改变了未来的摄影发展,让未来摄影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2 将手机摄影的特点运用到教学中

摄影要求实践能力强,是一门混合交叉性学科综合性强的学科,因此在学习摄影课程中,设备成为顺利完成学业的最大阻碍。有些院校的学生选修摄影课程,他们的选择处于对摄影的好奇和爱好,不会因为一门课去花高价钱买一部照相机,但又要完成老师所讲的理论内容,那么手机摄影便可以代替相机,来完成部分的学习内容。首先,摄影构图。摄影构图是摄影教学重要的内容之一,衣一幅好的摄影作品,懂得基本的摄影构图的关键因素。为什么在同一个地方拍摄出的作品不同,没有什么意思。其实就是没有真正抓住主体,主体与配体的关系没有处理得当,造成主体不清,配体混乱的状态。

其次,手机摄影可以进行摆拍、抓拍。摄影教材中有对景物摆拍的学习,这部分的内容可以用手机来完成。在老师的实践教导下,学会用灯光表现物体(景物),用手机拍摄你所表现物体的艺术效果。可能没有相机表现的那么琳琳极致,但也让学生们学会了运用灯光,来表现景物的特性。以为图像可以保存,讲好的作品可以在课堂上跟学生们讲解,让学生们通过亲身实践来体会学习中的快乐。再次,手机图片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而相机的输出只有通过USB接口。这样更方便的跟学生们交流拍摄心得,将自己拍摄好的作品通过媒介传播给大家,让大家共同分享。再次,摄影教程中PS(photoshop)的学习非常重要。用手机拍摄的作品,同样可以在PS中进行处理编辑。这样即学到了后期处理中难易不同的操作,又将自己拍摄的作品表现的更专业化、更艺术化。再次,手机摄影可以参加比赛。随着手机摄影的普遍流行,很多摄影大赛不再限制设备工具,只要有好的题材,有好的瞬间,只要你抓住拍下,那就是最优秀的摄影师。手机摄影大赛的出现,对教学方面有很大的帮助,学生不再受到相机设备的影响,只在学习空空理论,可以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创造出优秀的摄影作品进行参赛,即鼓励学生把摄影融入生活中,‘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手机摄影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摄影教学的部分难度。也为高职学院开设摄影课程解决了不小的问题。这是值得老师关注的。手机摄影只能浅浅的学习摄影技法和摄影基本素养。但要真正学习摄影,无论从技法、内容上还是设备上,都要有基本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摄影专业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其实,学好摄影还应该注意掌握广博的知识和提高艺术品位,就像古人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传统摄影;数码摄影;教学理念

数字时代给现代摄影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时国内许多高校就需要适当调节摄影专业的课程。由于前期经济环境与教育模式不同,摄影教师教育理念也不同。前期专业的摄像机与后期编辑设备由于价格昂贵且设备庞大笨重,使得学校无力承受巨大的教学经费,教师只能通过书本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学生缺少实际操作和练习,不能全面、系统、透彻地学习摄影知识。

一、历年各高校摄影专业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1.传统知识与数码教学内容失衡

在摄影专业办学的初期,传统摄影专业是以胶片银盐摄影为主,这在当代摄影教学中占有尤为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数字化时代的飞速发展,传统摄影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多元化的现代摄影需求。许多院校教师认为,要摒弃传统摄影教学内容,如相机的基本构造、传统暗房冲洗放大、摄影滤光镜、感光胶片等大部分传统摄影知识,加大对数码教学的重视。大部分院校忽略了其实传统摄影教学内容为现代数码摄影教学内容奠定了教学基础的事实,导致传统摄影与数码摄影两者在高校摄影教学中的比重失衡。

2.忽略艺术理论知识及其专业的教学

高校摄影专业的教学缺少对艺术理论知识和其相关知识的教学。简单来说,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需要摄影来成就,但高校强调学生主要学习单一的色彩的调和,调整照片的曝光度和清晰度,只注重以摄影技术为主的教学理念,没有发掘自身的艺术创造能力,使创作空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摄影教学缺乏社会实践

一方面是现阶段的摄影课程没有对未来摄影需求进行合理分析,另一方面就是高校摄影教师缺少实际的摄影经验,如进行一些商业性的摄影活动展现其摄影能力。这两方面严重影响了培养适应能力强的多元化高素质摄影人才,导致供应与需求脱节,毕业生就业问题严峻。

二、改革反思

为了顺应瞬息变化的数字化时代,要想适应新的摄影教学环境,就必须摄影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进行合理的改革。

1.改变教学理念

要重点培养摄影专业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不要一味灌输课本上死板的理论知识。但不可忽略的是,也要引导学生重视对摄影基础知识的掌握。除了教授学生的摄影本身的艺术性理论知识外,学校还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艺术知识,如美术、电影、设计、文学等,这样不仅能提高摄影的艺术创造力,还能开拓学生的创作思路,更深层地渲染艺术氛围。

2.改革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黑板粉笔为主要传播方式来传授知识,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摄影教学内容的传播。根据实际情况,应该改革为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数字化教学模式,使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加便捷,同时让摄影专业知识更加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1)学校应调整教学设备投资方案,根据自身经济实力购买教学设备,建立一个摄影实验室。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方法手段,把互动式、启发式的教育理念带到摄影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影像、探索艺术。理论和实践在实验室同步进行,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理论知识,从而再通过实验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透彻地学习摄影知识。

(2)把生活中的实例带到教学中。系统、抽象的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这为摄影教学知识的进展带来了难度,这时教师就需要调整教学方法改变现状,激发学生对摄影知识理论的兴趣,把生活中的实例在课堂中传递给他们,结合现代摄影知识的热点,再授课会容易很多。教学内容更应该生活化,贴近学生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3)让学生相互探讨作业。现代教育模式的主体应是学生,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作业,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教师再加以点评指导,使学生改正不足的地方。这种方式互动性强,能让学生与教师更好地沟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高科技数码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应该学结各个高校不同的优质的摄影教学理念,进行合理、有效改革,改变教学方式,使学校培养出高素质的摄影人才,为现代摄影教育事业做出一些贡献。

篇4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实践运用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后总结出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强调以“做”为中心,事情怎么做就应该怎么学,怎么学就应该怎么教,“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核心和落脚点就是做。所谓“做”,就是强调“注重实践”,其实质是理论联系实际,教育联系生活,学以致用。教而不做不是真教,学而不做不是真学,要“教学做合一”,即要求学习者以实践的目的去学,在实践过程中去学。摄影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充分体现出“教学做合一”和“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努力在“做”字上下功夫。这对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一、“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一)“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内涵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穷其一生实践探索的教育思想,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一种生活教育观,更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1]。“教学做一体”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本质即在“做中学”,在“做中教”,“教学做”合一。“做”是“教”和“学”的载体[2]。“教学做合一”主要强调的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只有通过做,才能把教与学联结起来。教师通过“做”来教学生,学生通过“做”来理解和掌握教师所教内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理论+实践”教学模式存在显著区别:“理论+实践”教学模式中,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教员先在教室完成理论教学,然后到实验室或实习室进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分开的,是不连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脱节的;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员在教室或实验室指导学员在“做”的同时,完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这里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同时进行的,两者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一致的。从本质上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理论+实践”教学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融合在一起的,理论教学通过“做”来完成,即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实践教学中包含着理论教学的内容,而后者的两个方面则是独立的、分离的。很显然,“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在教学效果还是学员的学习效率,都要明显优于传统的“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做合一”的特点

1.实践性“教学做合一”的显著特点就是实践性。“做”是教学的中心,理解“做”的含义是正确理解“教学做合一”的前提。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改变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离的错误做法。“教学做”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开来谈。“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要把教学过程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学会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整个学习的课程中,通过“教学做”的科学的方法,促进学员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把学员的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岗位能力三者紧密结合起来。2.可操作性“教学做合一”要求课程内容必须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能够以学员的岗位任职要求为依据,以促进学员全面发展和岗位任职能力的视角来设定相应的学习模块。做到以学员为主体,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任务驱动为手段,以能力训练为目标。无论是理论知识学习,还是实际技能训练,都要具备可作性,使学员能针对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际的操作训练,真正提高学员的岗位技能。3.主体性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特别强调的是每个人都要去“做”,在“做”上下功夫。他提出做上教的是先生,做上学的是学生,大家都是在做上相教相学[3]。“教学做合一”教学法的实质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使学员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员为主体,围绕教学内容设置要完成的任务,让学员自己亲自去做,从而实现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提升学员的学习效率。4.连环性“教学做合一”既是生活法又是教育法,体现了生活和教育二者的相连和彼此沟通。“教学做合一”的连环性还体现在教学做三者是一个互相沟通的等边三角形,三者的连环主要体现在“做”为中心,在做中教,在做中学[4]。通过做的沟通,三者没有绝对界限,而是插上电流就可以循环流动的等边三角形。最终通过“教学做合一”,将教学与实践统一起来。“教学做合一”的这种良性循环,以“做”为中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升了课堂的效率。5.指向性“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岗位指向性。“教学做”要求人才培养要以部队的实际需求为基础,注重学员在工作过程中进行特定的能力训练,使学员毕业后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比如摄影学课程就应以航空侦察专业的实际需求为依据,选择相应的航空侦察技术知识为主要内容,航空摄影与地面摄影的主要区别就是拍摄距离不同,所以相机的镜头焦距不同,学员通过学习地面摄影知识来掌握航空摄影的成像原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在“教中做、做中学”的训练,不断强化学员的实际操作技能,以提升学员的岗位技能素质。学员的岗位能力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相应的就提高了。

二、“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在摄影学课程中的运用策略

要在教学中开展“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就要设计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员与学员对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最重要的就是要设计合理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内容体系和采取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体系。

(一)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在“做”中学

教学目标是课程的主旨,每门课程逻辑结构的设计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摄影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员在懂得摄影原理的基础上,掌握摄影技巧。而摄影学课程的主要特点就是实践性较强,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将理论用于指导摄影实践,通过不断的拍摄实践才能掌握摄影技巧。所以,在摄影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学员“静听”的教学模式,要在“做”中学。使学员在学完理论之后,拿起相机去拍摄,用理论指导摄影实践。比如摄影曝光这一节内容中,首先讲授什么是摄影曝光,从摄影曝光的概念引出影响曝光的因素,而在实际摄影中如何控制摄影时的曝光量呢?这就需要通过调整相机的曝光模式来控制了。不同的拍摄环境、不同的拍摄对象需要调整不同的曝光模式来控制曝光量。这个过程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升华,让学员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时进行。拍摄完成后,学员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讨论交流,找出拍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而总结拍摄经验,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课后多加练习,掌握摄影曝光的技巧,达到教学目标。

(二)以学员为主体,在“做”中教

学员是教学的对象,教学活动的目的就是要让学员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并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从而提高学员的岗位技能。“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单纯理论讲授的方法,而是强调以学员为主体,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教员在“做”中教,学员在“做”中学。比如在景深这一节内容时,教员先通过图片对比介绍景深的概念,再根据光学成像原理推导出计算景深的公式,引导学员利用公式分析影响景深的因素。理论知识学习完后,让学员动手实践验证理论的正确性,验证一下光圈、焦距和拍摄距离是怎样影响景深的,和理论推导出的结论是否是一致的。在学员动手拍摄之前,教员指导学员如何正确调节相机的焦距、光圈和拍摄距离,调节不同的参数拍摄不同的照片。最后,针对学员们拍摄的照片,教员和学员一起来分析拍摄的照片好坏,在一起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学员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摄影中加以改正。这种以学员为主体,在“做”中教的模式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使学员学完理论之后马上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三)以实践为手段,在“做”中悟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而不做不是真教,学而不做不是真学”,要“教学做合一”,即要求学习者以实践的目的去学,在实践过程中去学[5]。“教学做合一”的核心是“做”字,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摄影是一项必须通过不断实践才能熟练掌握的技能。要想使学员真正掌握摄影本领,一定要保证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手脑并用,把所学知识与动手操作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摄影学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课堂上可以“教学做合一”,每堂课教员除了带相机之外,还要带一些拍摄物品,让学员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就动手实践,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化。学员理论知识学习之后,学员需要在不断的拍摄练习中思考和总结拍摄技巧。实际的拍摄环境和光线是千变万化的,这就需要多拍多练,在“做”中悟出拍摄方法,针对不同的景物环境,不同的光线条件下,如何取景构图,使用多大的焦距、光圈系数和感光度,是否需要进行曝光补偿等等,要想拍出好的照片,就要通过不同的摄影实践,在“做”中悟,才能提高摄影技能。

(四)以提高技能为目标,在“做”中评

“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重在“做”字,在教中做,做中学,以提高学员的岗位技能。在“做”中教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提高学员岗位技能的目标,这就需要检验一下。因此,实施“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在“做”中评。“做”中评注重的是过程评价、技能考核和学员互评,更重视评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在摄影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做”中评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做中评主要有观摩评价、技术展示和技能鉴定。在“教中做、做中学”的环节完成之后,通过观摩评价来完成“做”中评。每个小组之间的学员进行互相评比与观摩,对每个人拍摄的作品进行评价,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指出拍摄作品的优点和缺点,在评价别人作品的同时也是提高自身的技能。因此,通过观摩评价,互相学习和切磋技艺,提高学员的技术水平,促进学员岗位技能的形成。技术展示是挑选拍摄技术比较娴熟的学员,展示拍摄的作品,讲解拍摄的技巧。通过技术展示技术水平,营造尊重技术的氛围,引领学员向“技术能手”学习,同时也锻炼了技术过硬的优秀学员的胆量,发挥他们的示范和辅导作用,达到学员间互助、共同提高的目标。

篇5

《小摄影师》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第六课。本文写了高尔基欣然答应一个孩子给他拍照,最后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孩子哭着离开。最后,高尔基还是准备要接待那个少先队员。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也表现了小摄影师所代表的少先队员所具有的诚信、聪明、有礼貌的品格。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与热爱。

学习重点:

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

学习难点:

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学习过程:

课前,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我的课堂我做主,我展示我精彩!希望在今天的课堂中,大家尽情的展示自己,把最精彩的一面展示给在场的每位老师,大家对自己有信心吗?

一、图片导入

大家猜一猜这是谁的图片?(幻灯片出示高尔基的图片)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搜集了关于高尔基的资料,谁搜集到了?是从哪些地方搜集到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高尔基与小摄影师之间发生的一个感人故事。

板书课题:《小摄影师》

二、检查预习

课前同学们都已经预习了生字词,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

出示幻灯片

1.我会读

2.我们比一比,男生读的好还是女生读的好?(随机抽取一名男生,一名女生,然后其余学生评价读的情况)

3.开火车读

三、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生字词大家都掌握了,下面我们认真听课文录音,(幻灯片出示课文朗诵录音及视频)看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生讲。

谁还能比他讲的更好?

四、深入理解,感悟人物品质

过渡:刚才同学们对故事有了大体的了解,课前老师根据大家导学案中的质疑,设计了几个问题,下面请你们认真思考一下。

(一)自主学习

1.小男孩是怎么见到高尔基的?你觉得小男孩是个怎样的孩子?

2.小男孩见到高尔基以后,是怎样给高尔基照相的?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样做的?

3.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

(二)合作探究

(三)学生展示

1.解决质疑中的第一问题:

(1)小男孩用“扔纸团”的方法才能见到高尔基,小男孩很聪明。

(2)摄影出示纸条上的内容

从纸团上的亲爱的、您这些关键词语中,你体会到小男孩怎样?从立刻中你体会到什么?

2.解决质疑中的第二个问题:

小男孩利用小纸团进来了,进来以后小男孩又干了什么?找出描写小男孩动作、语言的句子,并抓住关键词语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a.投影出示小男孩的动作、语言的句子:

(1)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站在高尔基面前了。他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然后用手指了指沙发,说:“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

(2)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3)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4)小男孩哭着说:“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

(5)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

b.学生抓关键词语谈体会

(1)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与惊喜。

(2)小男孩“吩咐”高尔基坐到沙发上看报纸,然后摆弄了很久。说明那个孩子熟练的照相技术和做事认真、有主见。

(3)男孩因为没有带胶卷,哭着离开了。这反映了他的惭愧、失望的心理。因为没有带胶卷,浪费了工作很忙的高尔基的很多时间,所以当高尔基要主动给他胶卷时,他没有回应,哭着跳上了电车。

c.指导朗读:

“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

“一切准备停当。”

“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

d.幻灯片出示高尔基的动作、语言的句子:

(1)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

(2)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

(3)“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

(4)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e.学生抓关键词语谈体会

(1)孩子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后,高尔基问“你怎么了”,这不仅反映出他对孩子的突然表现迷惑不解,更有一种关心在里面。

(2)当孩子把“胶卷忘在家里了”的事告诉高尔基后,“高尔基赶紧站起来”,这个“赶紧”,表明他对孩子的疼爱和关切之情。

(3)当孩子跑出房间后,高尔基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这反映出他主动帮助男孩的一片爱心。

f.指导朗读

“你怎么了?”

“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g.分角色朗读

3.解决第三个问题:

从“我很忙”可以看出,高尔基对宣传自己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从“如果是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看出高尔基对下一代的事却十分重视。

教师小结:一个是“大摄影师”杂志社记者,一个是小摄影师,一个普通的小男孩。但高尔基的态度截然不同,而且还特别嘱咐工作人员说“如果是一个是小男孩来拍照的话,就‘一定’让他进来。”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爱心!大作家对于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真令人钦佩!

五、质疑

现在,这篇课文我们学完了,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六、课堂检测

1.你认为高尔基是个怎样的人?

2.你认为小男孩是个怎样的人?

篇6

关键词: 相机高清拍摄 影视摄影教学 影响与建议

相机视频拍摄,最早应该出现在小型家用级相机上,是为了家庭使用方便,一个小小的相机既能拍照又能摄像,非常方便。原本这种纯粹为民用开发的技术是不会与影视摄影专业教学产生联系的,但随着高清时代的出现,单反相机开始涉足视频拍摄,高像素、高画质、低价格使得相机高清视频拍摄成为一种潮流,从而开始对影视摄影专业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相机高清视频拍摄的优势

相机高清视频拍摄,是指基于单反相机的一种视频拍摄模式,其像素比最高能达到1920*1080。“世界第一个可拍摄视频单反机据说是尼康D90”①,而最当红的莫过于佳能5DⅡ。与传统摄影机、摄像机比,其自身优势:首先画质接近胶片,相机高清视频能轻松产生出浅景深,同样是1920*1080的像素比,摄像机上的HDV高清模式甚至无法与之比拟。其次镜头置换简单,单反相机经常需要换镜头,这是由摄影本身决定的。摄像机则不然,因为摄像机的镜头大多都是和机身连在一起的,除非达到广播级别。当然针对这一趋势,摄像机正在改进,索尼新推出一款可换镜头的专业级机型,不过这只属个例。再次携带轻松,可“摄像为主、摄影为辅”②,相机本身远比摄像机轻巧。最后最重要的是价格便宜。对于一名学生而言,性价比是最受关注的,用比专业级摄像机还少的钱制备一台更好的机器,这简直太棒了。学生的大量追捧对教学,特别是影视摄影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对影视摄影专业教学上的影响

1.拍摄技巧上的影响

相机高清视频拍摄对影视摄影专业教学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学生拍摄技巧上。传统的影视摄影教学无论是摄影机还是摄像机的使用,运动都是一个重点。运动分为被摄主体运动与机器运动两种。对于传统教学,学生对于运动的掌握是比较容易的。特别是摄像机,其生产充分考虑到操作者对运动的把控,无论是业余级、专业级或者广播级,而摄影机拍摄电影,会考虑用大量辅助设备帮助完成运动,因此传统影视摄影教学过程是基于这两点展开的。对于相机高清视频拍摄,首先学生大多只会购买机器本身,相机的开发不同于摄像机,对于运动的把控很少。相机本身用于摄影,而摄影就是瞬间的艺术,不需要运动,而要让相机很好地运动拍摄,需要大量的辅助设备,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观回避机器运动,而选择被摄主体运动,其结果是主体场面调度完成得很好,而一些最基本的推、拉、摇、移、跟、甩不能很好地掌握。

仰拍的忽视也在教学中出现,特别是低角度仰拍。这种镜头呈现方式带有创作者的主观情感,画面上也极具可看性,但是学生会主动回避或者完成度很差。原因在于相机的显示屏无法提供第一时间的回看画面,低角度下拍摄无法看到寻像器或者液晶屏,除非为相机额外配上一台监视器。

景深营造上学生在一味地追求。在传统教学中我们会注重让学生从焦距、物距、光圈、快门等控制上营造景深。相机高清视频拍摄,景深控制相对容易得多,这是由于相机在这一块有着先天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学生对此较为偏爱,喜欢用来表情达意,甚至大量焦点变化的画面会出现在学生作业中。学生不去主观营造景深,而是通过机器轻松获取,这是很不妥的。

在声音的捕捉上,相机高清视频拍摄远比不上摄像机,因此学生需要同步录音,一部分学生完全指望他人,另一部分学生索性放弃同期声录制。无论哪种做法,都违背了教学的初衷。

2.作品风格上的影响

拍摄技巧上的厚此薄彼导致作品风格大受影响。普遍发现学生对于MV、剧情类作品,特别是言情片非常喜欢。我认为其原因是这类作品的情境营造,而情境营造是相机高清视频拍摄最为拿手的。我们的MTV作品《心・自由》获得第四届全国高校数字短片大赛最佳摄影奖,全片几乎没有机器运动,都在进行情境营造,压抑的、自由的、开放的、封闭的等,使用佳能5DⅡ拍摄,除了三脚架,没有辅助设备。

学生对于纪录片、动作类剧情片比较抵触,只有技术相对娴熟,特别是对于辅助设备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才敢于尝试。因为此类作品对于机器运动很关注。纪录片为了追求真实,要大量捕捉生活细节,许多镜头都在运动中完成,需要抓拍。动作类剧情片更是对运动有着很高的要求。

三、相机高清视频拍摄在影视摄影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相机高清视频拍摄模式对于影视作品呈现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许多低成本作品的问世,特别对于当下微电影时代意义重大。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他们影视创造的“利器”,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但是在影像摄影专业教学中,我们必须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适度改进以适应相机高清视频拍摄模式的实际运用。

首先要和学生强调相机与摄像机各自的优劣势,不要让他们盲目地为了相机高清视频而舍弃摄像机。试着将两种结合起来使用,创作一些将两者结合的作品。发挥相机的高画质和摄像机的运动性,以及对声音的高敏感性,取长补短,达到兼容并蓄。

其次要让学生明白目前相机高清拍摄和摄像机拍摄两者运用的领域,即什么样的片子适合使用什么样的设备。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以便在未来工作中游刃有余。

最后要适度加强辅助设备的训练,特别是与相机高清拍摄相匹配的辅助设备,有条件的话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自己动手制作小型摇臂、小型稳定器等。这样既非常有趣,又能大大提高学生对此类设备的熟悉程度。

相机高清视频拍摄对于影视摄影专业教学既有影响又有帮助,如果能采用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就一定会让教学成果精彩纷呈。

注释:

篇7

关键词:摄影基础;技术基础;艺术基础

基础――专业能力发展之根本,摄影基础是摄影能力提升和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没有良好的摄影基础能力,影像的表现和主题的表达都会受影响。摄影基础课程的设置正是为摄影专业和非摄影专业的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保证以后的广告摄影、新闻纪实摄影等课程的顺利进行,让非摄影专业的学生以后也能以相机这一工具,获取艺术创作的素材,同时也能以相机为媒介去表达主观的主题艺术创作。这一基础包括了技术基础和艺术基础两大部分,技术基础主要是相机使用的技法和影像的控制和表现。艺术基础,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做支撑,通过摄影作品将艺术美感体现出来,是决定作品成功的关键。因此技术和艺术基础是摄影基础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现行的摄影课程教学中,很多时候体现出来的是因为某一基础的薄弱导致拍摄能力和作品质量的下降,影响整体教学效果。细究摄影基础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摄影基础教学中应包含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1 相机操作的基本能力

相机操作的基本能力,包括传统相机的操作和数码相机的操作两大部分。传统相机的操作应熟知胶片的类型,特性、安装以及相机相关各部件的功能和操作,学会装片、调节感光度、选择焦点、控制快门、速度、光圈等,并借助测光表获取基本准确的曝光,以此积累一定的曝光控制经验。数码相机则在了解焦点、快门、速度、光圈等操作的基础上,还要了解更多关于数码相机特有的电子功能运用。

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相机的使用说明书是一本必读的工具书,每个学生都必须从使用说明书中详尽地了解自己相机的各个功能的操控,可以说,相机使用说明书是学习摄影入门必读的一本武功秘籍。

2 控制影像的基本方法

用相机控制影像的表现基本上是通过镜头、快门速度、景深等来表现的。不同的快门速度,不同的景深,和不同的镜头都有他不同的表现力。每一个焦段不同的镜头都有它不同的表现力,比如,标准镜头,它的所谓标准是指镜头的有效视域范围和人们观看一个场景的所能清晰地看到的区域是一致的,这种镜头叫标准镜头。但是并不等于这种镜头他的透视表现也会跟人们在观看物体时表现出来的透视感觉完全一致,所以才会有为了更好的表现肖像的透视比例关系而独立存在的85 ~ 135mm的镜头,从具体的影像表现中你能发现,用这一焦段的镜头摄影出来的肖像最符合人眼观察肖像时的透视比例关系,因此这镜头被称之为肖像镜头。而广角和焦段更短的鱼眼镜头,为了扩展视域范围,这类镜头表现出来的是具有强烈透视畸变的影像,近大远小的透视特征强烈地被表现出来并且强化了物体和物体之间的距离。

除了透视关系之外,不同焦段的镜头还存在着不同的景深表现。正常来讲,长焦段镜头的景深范围要比短镜头的景深范围小,空间距离感会被压缩。所以在选择镜头时应充分考虑拍摄对象和拍摄要求。运用不同镜头的特点进行创作。想要更为空旷、空间层次更为丰富的画面,就要选择焦段适中或偏短的镜头,想要获得更趋平面化的面面效果就得选择较长焦段的镜头。总之,要了解不同镜头的不同表现力,在摄影创作时,主观地选择合适创作主题和拍摄主体的镜头。而景深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是由镜头的孔径决定的,其中的原理无法在此详明。但要在教学中让学生记住,孔径越小(F值越大)景深越小,孔径越大(F值越小)景深越大。同时还有焦点越远景深越大的成像特点,当然还有镜头焦段的长短对景深的影响。

3 构图能力和主题的表现与表达

摄影构图需要一定的美学基础的支撑,所谓的摄影构图,是人们根据成功摄影作品归纳总结出来的一套实践经验进而上升而成的理论,在这基础上形成的一些基本规律,如:平衡式构图、对称式构图、对角线构图等。运用这些规律能有效地建立画面的秩序感和美感,突出主题和主体。在拍摄时我们要注意以下三条原则:

第一,一副好的摄影作品,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在作品中清晰的让人知道你要表达的是一个人、一件事或者是某一题材的一个情节或一个片段。总之主题必须鲜明,使观赏者一眼就能看出来你要表达的东西。

第二,一幅好的照片主体一定要突出,要让人阅读你的作品时第一眼就能看到你的拍摄主体,在画面中建立清晰明朗的视觉流程,让观赏者的眼光能在你画面中一眼就注意到你的拍摄主体。

第三,一幅好的照片必须画面简洁,画面中所有的元素只保留那些对主题表达有效的和能把观赏者的目光引向被摄主体的元素,其他任何影响主体和主题表达的东西都要想办法让其在画面中消失或弱化。

4 画面的鉴赏能力和一定的后期调整能力

学会欣赏是一个摄影者必修的基本功之一,只有眼高才能手高,才能从好作品里面学到更多的东西。摄影是一个瞬间还原现实事物,这是摄影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而独立存在的艺术特征,这一艺术特征决定了它自身的艺术规律,所以欣赏摄影艺术可以从以下几个因素来评价:基本造型因素、技术与技巧、艺术表现的手法及主题思想等。

首先,摄影艺术是一门用光的艺术,因为光所以有了色彩、色调,塑造了形体,因此,欣赏摄影艺术首先要从用光、影调、造型等被欣赏者直接感受到的基础要素入手,从构图的秩序感和节奏感入手,这些要素是建立一副优秀摄影作品的基础,也是欣赏者感受和认知摄影作品的艺术价值的前提。其次,摄影技术与技巧的完美结合,也是成就一幅优秀作品密不可分的条件是触动欣赏者心灵之声的一根弦。第三,艺术的表现手法也是欣赏照片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摄影家在艺术观、主题的指导下,根据创作的需要所运用的不同表现手法。第四,主题思想是摄影作品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是贯穿从构思到完成作品的全过程,是一种内容与形式在画面上的统一和集中表现。总之主题是灵魂,形式、色彩、构图等都是围绕主题表现而存在的。主题不同,表现形式和构图形式也就不同。要学会从理解主题表现入手去理解和欣赏一幅摄影作品。

数码摄影盛行的年代,数字化的影像资料为后期的调整和处理提供了更为便利和宽阔的空间,适度的后期手段对摄影的效果表达是有所帮助的,就像传统胶片摄影一样,也是需要一定的暗房技术来增加画面的表现力。关键是一个“度”的把握,不要把摄影后期变成一个“做”照片的过程,人为地增加一些原照片没有的或者严重违反客观色彩、影像表现规律的东西(广告摄影除外)。所以,数码摄影的时代,还是要掌握一定的摄影后期的技术,才能对摄影的最终表现起到一定的帮助。

上述内容,笔者认为是摄影基础课程必须打下的扎实基础,特别是技术基础的内容,更应该是在摄影基础课程的练习中使其变成一种本能的条件反射,所谓熟能生巧,只有将基础技术熟练掌握才可能在关键的时刻捕捉住关键的瞬间。而艺术基础的内容应该是一个积累和个人综合素质提升的一个表现,在摄影基础上打下的艺术基础,将是这一综合能力提升的坚固基石。所以在摄影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必须牢记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摄影基础之根本,不应哗众取宠地在教学中,过渡地展示作品、点评作品而忽略了这些作品产生的基础技术要素。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摄影构图 构图形式 教学研究

对摄影构图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形式美在摄影画面中具体结构的呈现方式的研究。摄影构图就是要研究以表象形式结构在摄影画面上形成美的形式表现。诚然,经典的表现形式结构,是历代艺术家通过实践用科学的方法总结出来的经验,是适合于人们共有的视觉审美经验,符合人们所接受的形式美的法则,是审美实践的结晶。从总结的形式美表现形式来看是多样的,而且每一形式都有针对不同内容的表现方法。然而,表现形式不是绝对的,它只能对摄影表现形式提供帮助与参考。显然,吸收前人的经验对摄影的形式表现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形式美表现形式在摄影中也称摄影构图。下面对部分表现形式进行探讨,以便于对形式美的理解及对摄影构图的研究。

摄影构图就是在摄影创作过程中,如何在取景器里这个有限的平面空间里,合理地安排所看到的画面上各个元素的位置,从而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同时表现出摄影者的创作意图的过程。这个过程和传统绘画中的“章法”“布局”是一样的,是一种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段。形式美的构图形式如下。

1.九宫格构图――三分法构图

九宫格构图有的也称井字构图,实际上属于黄金分割式的一种形式。就是把画面平均分成九块,在中心块上四个角的点,用任意一点的位置来安排主置。实际上这几个点都符合“黄金分割定律”,是最佳的位置,当然还应考虑平衡、对比等因素。这种构图能呈现变化与动感,画面富有活力。这四个点也有不同的视觉感应,上方两点动感就比下方的强,左面比右强。要注意的是视觉平衡问题。

三分法构图是利用九宫格把画面横分三分,每一分中心都可放置主体形态,这种构图适宜多形态平行焦点的主体。可表现大空间,小对象,也可反相选择。这种画面构图,表现鲜明,构图简练,可用于近景等不同景别。

2.水平线构图

利用横线构图能在画面中产生宁静、宽广、博大等象征意义,但单一横线容易割裂画面。实际上在摄影中会经常出现横线,如地平线等。因此,在摄影构图中忌讳横线从中心串过,一般的情况下,可上移或下移躲开中心位置,使横线断开一段。此单一横线的掌握难度要大一些,而多条横线的组合,在摄影中的掌握要容易一些,而且非常有趣。如在多条横线充满画面时,可在部分线的某一段上安排主置,使某些横线产生断线的变异。这种方法主体突出明显,富有装饰效果。

3.垂直线构图

垂直线构图要比横线构图富有变化,单一线时也存在和横线一样不足的地方。但多线时变化相对要多一些。如对称排列透视、多排透视等都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4.斜线构图

斜线式构图――这种构图方式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变化的构图方式,能使画面产生动感。其中动感的程度和角度有关,角度越大,其前进的动感越强烈,但角度不能大于45度。

5.对角线构图

对角线是画面中最长的一条直线,可在照片中融入动感。这条直线将画面分成了两部分,可营造出安定感。

6.S字形构图

S字形构图,在画面中优美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首先体现在曲线的美感上。S字形构图动感效果强,既动又稳。可通用于各种幅面的画面,这就要根据题材的对象来选择。表现题材,远景俯拍效果最佳,如山川、河流、地域等自然的起伏变化,也可表现众多的人体、动物、物体的曲线排列变化,以及各种自然、人工所形成的形态。S字形构图一般的情况下,都是从画面的左下角向右上角延伸。曲线构图所包含的曲线为,规则形曲线和不规则曲线。曲线则象征着柔、浪漫、优雅,会给人一种非常美的感觉。在摄影中曲线的应用是广泛的。如人体摄影,就是呈现人体的曲线美。表现形态的纹理都能产生优美的画面。构图运用时一定要特别注意曲线的总体轴线的方向。其表现方法是多样的,可以运用对角式、S式、横式、竖式等。另外,曲线和其他线综合运用更能产生突出的效果,但把握的难度要大一些。

7.放射线构图

通过加深对风景的观察就能找到构图,树干和树枝的线条,通过向上下左右伸展开来的形态,表现出舒展的开放性和力量感。光芒透过云层向下洒下来的构图,给人一种梦幻而神圣的感觉。

8.三角形构图

三角形构图,在画面中所表达的主体放在三角形中或影像本身形成三角形的态势,此构图是视觉感应方式,如有形态形成的也有阴影形成的三角形态,如果是自然形成的线形结构,就可以把主体安排在三角形斜边中心位置上,以图有所突破。但只有在全景时使用,效果才最好。三角形构图,产生稳定感,倒置则不稳定。可用于不同景别如近景人物、特写等摄影。三角形构图――主要包括正三角形构图、倒三角形构图和斜三角形构图。

a.正三角形构图:这种构图方式,可以给人以坚强、镇静的感觉。

b.倒三角形构图:具有明快、敞露的感觉,但是在它的左右两边最好有些不同的变化,从而打破两边的绝对平衡,使画面免于呆板。

c.斜三角形构图:这种构图方式可以充分显示出生动活泼的趋势。

9.十字形构图

十字形构图就是把画面分成四份,也就是通过画面中心画横竖两条线,中心交叉点是按放主置的,此种构图,能使画面增加安全感、和平感和庄重及神秘感,也存在着呆板等不利因素。但适宜表现对称式构图,如表现古建筑题材,可产生中心透视效果。如神秘感的体现,主要是表现在十字架、教堂等摄影中。

10.A字形构图

A字形构图是指在画面中,以A字形的形式来安排画面的结构。A字形构图具有极强的稳定感,具有向上的冲击力和强劲的视觉引导力。可表现高大自然物体及自身所存在的这种形态,如果把表现对象放在A字顶端汇合处,此时是强制式的视觉引导,不想注意这个点都不行。在A字形构图中不同倾斜角度的变化,可产生画面不同的动感效果,而且形式新颖、主体指向鲜明。

11.V字形构图

V字形构图是最富有变化的一种构图方法,其主要变化是在方向上的安排或倒放、横放,但不管怎么放其交合点都必须是向心的。V字形的双用,使单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单用时画面不稳定的因素极大,双用时不但具有了向心力,而且稳定感得到了满足。正V形构图一般用在前景中,作为前景的框式结构来突出主体。

12.C形构图

C形构图具有曲线美的特点,又能产生变异的视觉焦点,画面简洁明了。然而在安排主体对象时,必须安排在C形的缺口处,使人的视觉随着弧线推移到主体对象。C形构图可在方向上任意调整,一般情况下,多在工业题材、建筑题材上使用。

13.O形构图

O形构图也就是圆形构图,是把主体安排在圆心中所形成的视觉中心。圆形构图可分外圆与内圆构图,外圆是自然形态的实体结构,内圆是空心结构如管道、钢管等,外圆是在(一般都是比较大的、组的)实心圆物体形态上的构图,主要是利用主体安排在圆形中的变异效果来体现表现形式的。内圆构图,产生的视觉透视效果是震撼的,视点安排可在画面的正中心形成的构图结构,也可偏离在中心的方位,如左右上角,产生动感,下方产生的动感小,但稳定感增强了。

如果摄取内圆叠加形式的组合,就可产生多圆连环的光影透视效果,是激动人心的。如再配合规律曲线,所产生的效果就更强烈,如炮管内的来复线,既优美又配合了视觉指向。

14.W形构图

W形构图,具有极好的稳定性,非常适合人物的近景拍摄。其在背景及前景的处理中,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运用此种构图,要寻求细小的变化及视觉的感应。

15.口形―隧道式构图

口形构图也称框式构图,一般多应用在前景构图中,如利用门、窗、山洞口、其他框架等作前景,来表达主体,阐明环境。这种构图符合人的视觉经验,使人感觉到透过门和窗,来观看影像。其产生现实的空间感和透视效果是强烈的。

传统的摄影教学方法认为,摄影构图只是教授学生如何通过相机的取景器“框取”被摄对象,只是一种操作技巧,运用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即可。我认为在摄影教学中要重新确立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即师傅带徒弟的手把手的教学方式只是一种传统教学手段,每个人对摄影造型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不仅要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一种独立创作的意识,不但要教会学生如何“框取”被摄对象,更重要的是引导教育学生如何去“观察”对象、如何去“发现”拍摄对象,教会学生如何面对一个冰冷的无生机的拍摄对象去发掘被摄对象的“灵魂”。只要能够培养出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能力,学生就不难创作出优秀的摄影作品。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