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大学室友关系的总结8篇

时间:2023-03-14 15:03: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室友关系的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室友关系的总结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寝室人际冲突因素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

Interpersonal Conflict in University Dormitory

KONG Xia

(School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With the interpersonal conflict intensified in university dormitory, college students' life has been influenced more or les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an ordinary college students, analyzes and sumarizes the main factors of interpersonal conflicts, and on this basis proposes some solution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conflict; factor; solution

0 引言

人际冲突(interpersonal conflict)是指人际交往双方由于利益不同、沟通障碍、认识差别、个性差异等引起的相互反对的互动行为。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寝室中的人际冲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压抑、焦虑等消极状态,有的冲突甚至会酿成大祸,“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徐莉娅以北京大学生为例针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显示有57%的大学生认为寝室人际关系对个人生活有较大影响。

近年来,寝室中的人际冲突越来越严重,如今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的主要问题之一。如,李丽兰,唐超文和徐欣国曾采用自编量表针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感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97.5%的学生感到中等或强烈的人际冲突。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寝室中的人际关系,了解寝室中可能出现的人际冲突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其解决方法,对大学生而言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对大学寝室的人际冲突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整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些关于解决寝室中人际冲突及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的建议。

1 大学生寝室人际冲突的主要因素

1.1 客观因素

1.1.1 成长环境的差异

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各个阶层,因此,南北文化差异,城市和农村间的差异等成长环境的差异都成为引发寝室中人际冲突的原因。一般来自农村和贫穷家庭的大学生在生活方面都比较俭朴、能吃苦耐劳思想、思想比较简单,但有一定的自卑心理,而来自城市和家境富裕的家庭的大学生往往生活内容丰富、思想开放、并且其中部分同学喜欢铺张浪费,这些体现了双方不同的价值观,这些差异无疑加剧了双方沟通的困难,因此,在平时的作息时间,卫生习惯和物品使用等方面很容易就产生了冲突。

1.1.2 利益竞争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大学生亦无法独善其身,为了让自己在就业或是继续学习深造中处以有利地位,大部分大学生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采取各种方法去争夺奖学金、三好学生等名额,其中部分同学甚至通过造假拉拢、离间等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此时,这种为了一己私利而展开的各种斗争,引发了诸多的人际冲突,导致寝室中的人际关系恶化。

1.2 主观因素

1.2.1 认知因素

在人际认知上,大学生通常都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和狭隘性,首因效应、晕轮效益和偏见等人际认知偏差在我们人际交往中随处可见。首因效应是指由第一印象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晕轮效应是指对一个人形成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他/她的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其所有的特点。偏见会使人际间产生消极性情感,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并且使人对认知对象做出不正确的评价。由于认知偏差的原因,大学生对室友的印象往往是不准确、不客观的,因此,可能会由于一些误会而引发寝室中的人际冲突。

1.2.2 情绪因素

大学生往往有强烈的交往需要,并且渴望被理解,但容易冲动,并受到情境的影响。冲突以喜欢、不喜欢作为评判的出发点,往往带有非理性的意味。有时大学生之间的冲突仅仅因为自己的情绪不好,或者对某一类人或事物特别不喜欢。其中女大学生又更为突出,因普遍自我意识不完善,自我中心倾向严重,不能互相理解,而又因为自尊等原因拒绝主动和解,从而导致冲突难以解决。

另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引起寝室中的人际冲突,如民族文化、行为方式、与异往等,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2 大学生寝室中的人际冲突的解决

李丽兰等人发现针对冲突大学生采取最多的是合作处理,其次是迁就处理、回避处理及忍让处理,竞争处理是使用较少的方式。但由于造成大学寝室人际冲突的很多因素都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大学生并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人际冲突,本文也只是提出一些建议,以希望能减少寝室中一些不必要的人际冲突,以改善寝室中的人际关系。寝室中的人际冲突的解决和寝室中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需要寝室中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

2.1 掌握有关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大学生在有关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的知识上的缺乏是寝室中人际冲突频繁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所以大学生可以通过增加这方面的知识,让自己能有效的解决人际冲突。

大学生可以抽出一些空余的时间学习一些关于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如与室友相处时,要尊重对方的隐私,保留各自的心理空间;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他人;在与人交往时,要积极主动,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征求别人的意见、主动帮助他人。此外,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这样有利于后面的交往。对于这些技巧,如果大学生对其进行掌握并加以应用,将有利于减少大学寝室中的人际冲突并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

2.2 加强自身修养,养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

提高自身的修养,养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对避免寝室中不必要的冲突,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也是很有帮助的。

2.2.1 尊重他人和自己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动机理论可知,社会上所有人都有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的欲望。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同时也是相对应联系的,只有尊重自己的人,才可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只有尊重他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从而真正实现自我的尊严。因此大学生在与室友交往时要充分的尊重室友;尊重他人体现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中,大学生要时刻检讨自己有没有因为需要得到室友的支持和接纳而过于表现自我,以至于伤害到室友的自尊。此外,坚持尊重的原则,必须注意在态度和人格上尊重同学,平等待人,讲究语言文明、礼貌待人,尊重同学的生活习惯等。当大学生能很好的做到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时,寝室中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就不会发生了,寝室里也会变得更加的和谐。

2.2.2 包容和理解室友

由于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区,寝室成员在生活习惯、个性品质上难免会存在着一些差异,并且有些同学还有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这些都有可能引起寝室中的人际冲突。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即使并不同意对方的观点和行为,自己都应该努力做到理解和包容,因为“人无完人”,大学生不能用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衡量他人。这样做有助于大学生解决和减少寝室中人际冲突并且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另外,作为学生,最重要的任务仍然是学习,在寝室中有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些关于学习的讨论,因此有时寝室成员会因为对某个知识点的看法不同而展开激烈的讨论,有时因为情绪比较激动,就会引发平时一些潜在的矛盾进而发生冲突,此时大家最好先平静下来,先就潜在的矛盾进行有效的沟通,包容和理解对方,使冲突得以及时的解决,然后就关于知识的看法进行交流讨论,结合双方的看法,力争得到一个比较全面正确的观点,这样有助于大家的提高,得到一个双赢的结果。

但需加以注意的是,对于室友的不足,作为其室友不能只是一味的包容,甚至纵容,大家可以进行沟通,对他的这些不足诚恳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室友之间才能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彼此的优点和不足,消除自己心理上的障碍,博采众长,丰富提高自己。

2.2.3 与室友互相帮助

每个人都会有遇到困难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刻都。患难识知己,逆境见真情。当遇到困难时,往往最需要友谊和帮助。这时哪怕只是一个笑脸\一个体贴的眼神,也会使人感到温暖,受到鼓舞。寝室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对于减少寝室中人际冲突的发生和建立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有很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我们文化的特点,向人求助往往意味着自己的无能,自尊会受到挑战。所以在帮助室友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是否恰当,否则会有适得其反的作用。

2.3增加寝室的凝聚力

如果一个寝室的凝聚力很高,那么这个寝室发生人际冲突的可能性就会减小很多,而且随着寝室凝聚力的提高,寝室还会形成并能很好的维持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大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创造寝室中集体活动的机会,以此来增进寝室成员间的感情,以提高寝室的凝聚力,如卧谈会,聚餐等。

3 小结

大学四年里,寝室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人际冲突,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寝室成员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共同建立了和谐的寝室人际关系,并学会了沟通、理解和宽容。另外在和谐的寝室环境中,可以增加大学生的进取心,开阔了其胸怀,有利于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对大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所以,处理好寝室中的人际冲突对大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徐莉娅.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3]李丽兰,唐超文,徐欣国.不同自尊的大学生在宿舍人际冲突感及处理方式的比较研究[J].文教研究,2009(4).

[4]王婷.浅谈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原因及对策[J].科教文汇,2007(10).

[5]哈媛.浅析大学生人际冲突及其应对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6]叶浩生,贾林祥,汪凤炎.心理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2

(1.阜阳师范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2.阜阳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摘 要:宿舍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宿舍交往是一种人际交往,也是一种情感交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交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大学生宿舍关系趋于冷漠,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一道障碍。本研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分析当今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并提出构建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社会交换;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223-02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问题的实证研究”(SK2012B371)

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宿舍人际关系是其中较特殊的一种,也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基础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统计,大学生呆在宿舍里的时间占整个课余时间的80%以上,宿舍已成为大学生学习、交往、娱乐、休息的主要场所[1]。因此,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对构建和谐校园、维护校园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宿舍人际关系作为大学生人际关系中较特殊的一种,其实质是一种交换行为,具体表现在室友间彼此的情感交换和物质交换等方面。社会交换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提出,主要代表人物有布劳、埃默森等。霍曼斯认为,社会行为是一种“至少在两人之间发生的、或多或少要获得报酬或付出成本的、有形或无形的交换活动”,并据此提出了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理性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2]。布劳的理论以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为基础,提出交换不仅存在于市场关系中,也存在于类似爱情、友谊等亲密形式出现的社会关系中。布劳提出了理性原理、互惠原理、公正原理等交换原理。本研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拟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及构建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分析

交换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即两方或两方以上的人在遵循各类规则的前提下相互换取他人所拥有的各种形式的“所有物”[3]。交换是人类活动的基本行为,大学生宿舍相处和交往是一种无形的交换行为,其中包括物质交换和情感交换。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持续推进,当代大学生们虽更加富有创新精神但心理脆弱,独立意识增强但对父母依赖加重,注重维权但功利性更加明显,这一群体的诸多特性影响了宿舍人际关系和谐。另外,现代社交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也在促使着大学室友成为最亲密的陌生人。

通过对安徽省多所高校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调查结果的总结分析,认为当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呈现如下特点:

(一)大学生普遍认识到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从调查数据及个案访谈来看,当代大学生普遍认识到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渴望拥有和谐融洽的宿舍人际关系、温馨舒适的宿舍人文环境。在与学生交谈中发现,学生们普遍认为在大学期间要学会如何与人交往,而宿舍相处是大学人际交往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在和室友相处过程中,彼此相互帮助、互相扶持,对每个人都在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见,大学生认识到了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二)大学生能够采取积极的方式处理宿舍人际关系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总体上,换位思考、冷静下来委婉告诉对方是大学生最常用的应对方式,他们宁可沉默、跟身边的人诉苦或者宽恕对方,也很少采取大哭、向辅导员和宿舍管理员求助的方式[4]。因此,大学生在应对宿舍人际关系上总体来说是积极的。但也有部分同学选择了“沉默”和“回避”等中性却被动的应对方式。这些方式尽管能够暂时避免矛盾发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宿舍成员之间积累的摩擦和矛盾可能会越来越深,如不及时进行调适,很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三)当代大学生个性化突出,宿舍人际关系影响因素呈多元化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谢宏忠认为,高校学生之间关系的变化显示出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社会契约,更有维权意识[5]。总结造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紧张和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价值观差异、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良人格特征等方面。有人喜欢深夜上网、聊天,影响别人睡觉;有人擅用他人物品;有人睡得太晚,有人起得太早;有室友在暗中是学习上的竞争对象;有的同学奉行个人主义,自私自利、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由此可见,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四)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阶段性特征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大一入学时,很多同学没有过住宿经历,对于集体生活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和新鲜感。同时为了减少对父母和亲人的思念,新生往往会把心思都转移到宿舍和室友的身上,渴望在新的环境中重新找到家的温暖。此外,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同学和老师,新生往往都会尽力表现出自己完美的一面,克制自己,实现与室友融洽相处。到了大二,经过一年的相处,室友彼此之间更加熟悉,每个人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人格特征等会逐渐展现出来。在共同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由于彼此的差异性凸显,难免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从而影响宿舍人际关系和谐发展。霍曼斯认为,在同一地理环境中生活的人,培养出共同的信仰、传统及友谊,使得人们彼此行为之间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相互接受即认同,导致社会肯定[6]。在大三阶段,宿舍同学经过两年的融合,彼此相互影响和同化,差异不断减少。另一方面,经过两年的大学生活,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固定的交往圈,大多数同学将注意力从专注于宿舍相处转向了更加广泛的校园人际交往。同时,进入大三后,多数同学都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发展问题,将精力和时间更多的投入到学习和考证上。加上此阶段大学生的心理趋向成熟,宿舍人际关得到缓和。大四阶段,面对即将到来的毕业,同学们会骤然感到四年相处的短暂,倍加珍惜与大学室友共同生活的最后一段时光,宿舍人际关系的质量会大幅提高。

二、构建和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对策

和谐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不是宿舍成员单方面的努力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多管齐下,从学校教育、辅导员引导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来构建宿舍人际关系。

(一)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紧张的根源在于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其重视宿舍人际关系。学校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有组织、有目的定期开展大学生宿舍有关活动,鼓励宿舍学生积极参与,促使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向更主动、更积极方向发展。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学生寝室文化节”活动,促进宿舍成员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增进友谊,提高宿舍成员的凝聚力。此外,加强和规范宿舍管理,通过建立“宿舍公约”引导同学们营造文明宿舍环境、和谐人文环境,增强宿舍区的教育功能。

(二)注重发挥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构建和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上,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作用。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经常关心同学们的生活和心理诉求,及时发现并帮助宿舍成员解决问题,力求将宿舍矛盾和冲突化解在萌芽阶段,避免矛盾积累与恶化。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宿舍长的作用,做好“大学生宿舍晴雨表”,有情况及时向辅导员反映,鼓励宿舍积极开展活动,营造良好的宿舍氛围。

(三)建立有效的宿舍成员沟通机制,增强彼此信任度

布劳认为:“社会交往是一种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自愿活动。社会交往虽然期待回报,但事先不能够确定回报的内容,因此需要某种程度的信任。只有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才能维持某种稳定的交换模式。”[6]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是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的自愿活动。因此,在大学生宿舍交往中,要建立有效的宿舍成员沟通机制和渠道,增加彼此的交流和沟通,增加感情投入,在交往中不断增强相互信任,在此前提下形成的和谐宿舍关系,增强宿舍成员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四)引导大学生宿舍成员积极参与

和谐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构建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需要宿舍成员的积极参与。首先,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大学生要深刻认识到只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不断提升自我,才能建立起融洽的宿舍人际关系。其次,保持舒适安静的居住环境,宿舍成员要共同遵守学校规定的宿舍作息时间,要按照学校有关要求规范个人行为,共同创造舒适安静的宿舍居住环境。再次,学会换位思考,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在宿舍相处过程中要学会换位思考,“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凡事要将心比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同时还要学习和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同样的目的,不同的表达方式,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最后,宿舍成员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加强对室友的了解,做到团结互助,和睦相处。

三、结语

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来看,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中的交换行为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交换理论在较大程度上诠释了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新走向,也必然为当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构建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改变大学室友成为最亲密陌生人的现状,构建和谐宿舍关系,需要多方合作,共同参与。和谐融洽的宿舍关系将会增强大学生归属感,促进校园稳定,最终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连海,钱兰英.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初步编制及心理测量学检验[J].精神医学杂志,2007,20(1):27-29.

〔2〕蔡循光.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J].理论观察,2008,51(3):52-53.

〔3〕朱国宏.经济社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付春新,李清贤.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调查研究——以安徽16所高校为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4(4):100.

〔5〕陈竹.大学寝室室友为何成最亲密陌生人[N].中国青年报,2014-3-25.

〔6〕Carl.Rogers.罗杰斯著作精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26.

篇3

关键词:小组工作;大学生;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179-02

一、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

大学阶段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第二次断乳”期,①会面对各种问题和烦恼,如生活方式的不适应、心理上的落差,其中最为明显的莫过于人际关系上的摩擦。在该阶段我们需要面对许多关系类型的改变,其中最常见的如室友关系、师生关系、学生干部与同学间的关系等,这些关系的处理对当事人身心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以至于波及整个大学生活。

(一)室友关系

室友关系处理得好坏影响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大学生活质量。寝室相当于一个小的群体,因此也遵循着小群体的规律,比如寝室成员相互影响,需要有寝室规范、寝室成员对寝室的归属感等等。当室友关系融洽时,良好的寝室氛围会促进每一个个体的进步;而不良的室友关系会直接影响每一个寝室成员的心情,甚至诱发校园悲剧。

(二)师生关系

大学阶段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双重角色均有变化。在高中阶段,学生更多处于被动地位;而大学阶段教师更多的是启发引导,需要学生具备更多主动性。许多大学生对于师生角色的这种变化不能马上适应,突然给予的大片自由让一些学生不知所措,大学阶段这种无固定座位、自主选课、教师上完课即离开的方式让很多大学生感到迷茫和困惑。

(三)学生干部与同学间的关系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大学生通过担任学生干部能够使自身沟通、领导、组织等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而提升社交能力。大学制度赋予了学生干部许多权利和优待,这些会涉及利益分配,而当代大学生的权利意识也逐步增强,如若班干部在处理班级事务中出现了管理失职、方法不对等问题,极易引发与同学间的矛盾冲突。

二、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大学生人际关系改善中的优势

正确认识大学阶段的常见人际关系转变,学会如何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对每一名大学生都意义重大,而社会工作领域小组工作的方式,对于帮助大学生改善人际关系,学习人际沟通技巧以及建立正确的认知都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社工通过招募具有类似需求的小组成员,运用小组动力,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实现成员认识或行为的改变以及能力的提升;每个小组成员通过彼此间的互动、合作、经验分享而成长并达到自我改变。一种安全而温暖的关系的建立能发挥助人的作用,而小组的成立正是以建立成员间互相支持、鼓励、成长的关系为目的,组员通过这个平台,通过设计的游戏的演练而完成必要的交流和沟通。

大学生群体,有着典型的善于学习、喜爱群体生活、乐于分享等特点,这些特征与小组工作的特性正是具有契合性的。小组工作在青少年成长与教育、大学生身心健康等领域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其在大学生人际关系改善中也是能够发挥良好的作用的,基于此理念,笔者在所在学校开展了为期6周的小组活动。

三、小组工作在大学生人际关系改善中的介入

(一)准备工作

1.小组类型和目标

依据在大学阶段最常见的人际关系类型,笔者最初计划成立三个小组,分别是室友关系、师生关系和学生干部与同学关系三个改善小组,但考虑到时间以及人财物等的限制,经过深入学生群体的需求调查,最终决定以室友关系改善小组为尝试,探索小组工作在大学生人际关系改善中的效用。笔者将小组目标分为三个主要层面,一是缓解紧张的室友关系;二是学习沟通技巧;三是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看法。

2.组员招募

围绕小组类型和目标,考虑到闲暇时间的一致性,笔者从所在系通过招募、筛选工作确定了8名组员,组员在寝室关系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扰且有改变现状的诉求。考虑到大学生学习活动特点,笔者将小组活动时间定为每周六早上9~11点,小组工作人员由社工和4名大三学生担任,督导由笔者担任。

(二)具体工作计划

根据小组的类型,考虑到小组成员的需求以及小组要达成的目标,整个小组活动内容计划如下:

整个小组活动均紧紧围绕小组最初确定的目标,为验证小组活动成效,在小组结束期,小组工作人员对参与小组的组员进行了访谈和随访,在问到对此次小组活动是否满意时,所有的组员均回答:“非常满意”,参与小组活动的本系学生表示此次活动让他们对社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参与小组活动的外系学生还表示:“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才明白社会工作原来是一门这么有意思的专业。”在组后随访中,小组工作人员发现8名组员与其寝室成员已经恢复了良好的室友关系,寝室氛围较为融洽。可见,小组工作在大学生人际关系改善中的介入取得了成效,而且除了预定达成的目标之外,还收获了加深外专业对社工专业认同的效果。

(三)介入时的技巧

在为期6周的小组活动过程中,小组工作人员均秉承社工专业价值理念,运用专业方法和技巧开展工作,小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社工在实务中还总结出了如下经验:

1.尊重组员

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的小组工作,尤其要注意对组员的尊重。大学阶段是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段时间内的大学生情绪较为敏感,比较重视对权利、自由等的追寻,因此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小组工作人员应该尊重组员,不要强制性地要求组员这样做或那样做,对组员的行为言行持不批判的态度,否则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且有可能激发组员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小组活动的顺利开展。

2.注重团队协作

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产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因为当代许多大学生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过于注重自我,心中无他人。因此,要解决此问题,必须重视对他们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让他们体会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他们的集体精神。在整个小组活动过程中,小组工作人员都积极关注每一个组员,鼓励每一个组员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并通过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游戏来增进组员间的情感,有效增强了集体凝聚力。

3.真诚同理

此外,真诚和同理也是小组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要因素。真诚是指工作人员始终抱持真诚的态度去与每一个组员交流沟通,让组员体会到小组的温暖和关怀,这种良好氛围的营造是组员吐露心声、勇于表达的重要基础;同理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技能,是指社会工作者站在案主的立场上,用心体会对方的思维、情感,小组工作人员只有运用同理心去体会每一名小组成员的感受,才能换取对方的真诚参与。

四、介入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小组工作人员除了掌握上述介入技巧,在以大学生为服务对象的小组工作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注组员的情绪

此次小组工作首要解决的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小组组员在过去的生活中均面临着室友关系的紧张且这种压力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大学生群体的情绪通常较为敏感,所以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小组工作人员要鼓励组员抒绪并时刻关注组员情绪的变化。笔者在小组开展过程中发现,因为寝室关系的紧张,个别组员的日常生活已经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面对现状的手足无措让他们心情极度苦闷。针对这样的组员,小组工作人员应注意在小组过程中鼓励其释放情绪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小组进程。

(二)选择合适的活动时间及地点

小组活动时间、地点对活动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小组活动时间、地点的确定主要依据组员的特征并结合小组目标。由大学生组成的小组,首先要考虑不影响他们的学业,因此活动时间在周末比较适宜;此外,大学生充满活力,为了便于小组活动的开展以及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时间定在白天比较适宜,在地点的选择上以户外操场为主,这样可以为组员的活动参与提供便利。最后在活动设计环节,要注意选择能够吸引大学生参与的趣味性游戏,游戏内容以能引发组员思考为宜,游戏的参与要有低门槛,能够让每一个组员都能参与其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篇4

白驹过隙,日月如梭,不知不觉这个学期就已经过去了,我也应该对这个学期的学习做一个总结。

在大学的第1个学期中,我意识到我与同学的交流不够,经常一个人走路,也没有经常和小组内讨论问题。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应该更加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多参加一些活动社团并在学生会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懂得与朋友与室友与同学融洽相处,懂得与他们多讨论一些学习问题和生活上的烦恼,垃圾与同学宿舍的室友和朋友的关系。

我也意识到我应该多往外走一走,可能是受疫情的影响,我经常把自己宅在寝室里面,不去图书馆走走,也不去外面的世界玩一玩,经常只把自己禁锢在小小的床上。在下学期以后我要多出去玩一玩,了解我这座新的城市的风貌和一些好玩的项目,另外还可以拉近我跟朋友的距离。

这学期的学习成果并不是很优秀,也是因为我没有花全力去努力去学习,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应该每节课都认真听讲,每节课结束之后都要有所收获,晚上的时候好好想想今天学了什么,第2天再总结归纳一下复习一下,在没有课空闲的时候,我也应该抽出时间来好好的把课再看一看,把知识再复习一下。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当我把今天的东西学完之后,我应该在预习明天的东西,如果明天的东西在预习完之后,我可以多了解一下课外的知识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在下学期的学习中,我将做好百分百的准备去迎接新的功课和更难的课题。

篇5

一、不同农作物对氮肥的反应

我国南方高温多雨,土壤多呈酸性反应,宜选用化学碱性或生理碱性氮素化肥。为减少氮素化肥的淋失,栽培水稻宜选用铵态氮化肥,尤以氯化铵、尿素效果较好。玉米、小麦等禾谷类作物施用铵态氮化肥(如碳铵、硫铵、氯铵、尿素)或硝态氮化肥(如硝酸铵)同样有效。马铃薯、甘薯也宜用铵态氮化肥。硝酸铵能改善烟草的品质,其中的铵态氮能有助烟草的燃烧性。而含氯的化肥(如氯化铵)却降低烟草的燃烧性,应避免使用。此外,不同作物对氮素的要求不同,叶菜类、茶叶等以叶片为收获对象的作物需较多的氮肥,而豆科作物只需在生育初期,根瘤尚未起作用时,施用少量氮肥。

二、不同农作物对磷的反应

综上所述,排除精神病、神经症、抑郁症、严重心理问题,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七、原因分析1、生物原因:女性,处于青春期。

2、社会原因:(1)大学期间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因为想睡觉室友不愿意关灯。(2)童年时期,缺少父母的保护与关爱。(3)幼时常受到同伴的欺负;(4)表哥考上名牌大学,而自己只考上普通大学。

3、心理原因:(1)存在对人及关系的错误认知,认为人与人之间都是冷漠的;(2)性格内向、胆小、自卑;(3)情绪方面的原因,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困扰,自己不能解决;(4)不愿与人积极主动交往,缺少人际交往的策略与技巧。

八、咨询目标的制定

通过以上诊断分析,咨询师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改变求助者的错误认知;逐渐改善求助者的情绪状况,减轻焦虑;调整其当前的学习状况,提高学习适应性水平。

2、最终目标:通过咨询帮助求助者发现自己在认识、个性等方面的不足,学会关注心理健康,学会心理调适的基本技能,追求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九、咨询方案的制定

咨询目标:

咨询目标应该符合有效性的七个要素: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以及多层次统一。

咨询次数与时间安排:

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大概咨询6周。

咨询费用:

本校学生,免费。

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根据求助者的临床表现及咨询师的观察,通过与求助者协商,最终确定应用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和情绪的变化;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应从认知中找原因;行为的改变也可引起认知的改变;认知和行为的恶性循环,会使心理问题变得越发严重;认知行为疗法,是在认知和行为及情绪之间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过程[4]。

与求助者签订知情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咨询效果的评价:主要从求助者的自我评估、咨询师的观察、求助者周围人士的观察报告来评定咨询效果。

十、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评估阶段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主要内容:(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2)了解基本情况,收集一般临床资料;(3)向来访者说明其问题属于心理咨询范围;(4)确定主要问题,探寻改变意愿;

主要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倾听来访者的诉说,鼓励其宣泄不良清绪,调整心态,获取了来访者的信任和理解;

(3)收集来访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了解其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探寻来访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4)布置咨询作业:认真思考、理解咨询过程中的谈话并思索咨询师提出的问题。

第二阶段:心理咨询阶段:

主要内容:(1)进一步加深咨询关系;(2)识别负性认知观念;(3)学会合理评价,提高自控力以及与他人相处的技巧;(4)认知行为干预,让求助者尝试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放松法想象放松法。

主要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认为咨询师说的有道理,从理性上能接受“人与人之间并不是冷漠无情的”,但不知为什么自己会形成这种看法;

(2)咨询师告知其为一般心理问题,进一步说明其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以躯体症状表现出来,目前其睡眠障碍就是躯体化表现之一,需要定期进行心理咨询;

(3)说明认知行为疗法原理;

(4)认知分析;

(5)进一步商讨:幼年时因缺少父母保护,受同伴欺负进而形成错误认知,因此解决其心理问题的根本在于改变这一认知模式;

(6)探讨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问题,让其意识到人际关系并不是像其想象的那样复杂多变,引导其看到人际关系良好一面;

(7)布置家庭作业:多参与班级活动,参加体育锻炼每天尝试主动和同学交流。

第二次和第三次:

目的:进一步收集相关资料,帮助求助者梳理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发现其不良认知。

本次咨询中求助者的主要错误认知是“人与人之间是冷漠的”。对此咨询师通过谈话法让求助者识别自己的认知错误。

第四次和第五次:

目的:帮助求职者分析产生错误看法的深层原因;探讨人与人相处的问题,提高来访者的人际沟通技巧;让来访者学会放松,从而改善睡眠、管理情绪;巩固咨询效果,加强来访者的信心。

帮助求助者分析其幼年时因缺少父母保护,受同伴欺负进而形成错误认知,因此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根本在于改变这一认知模式;让求助者了解人际交往是互动的过程,鼓励求助者主动和周围同学交流,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并让求助者学会一些简单的人际交往技巧:

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

主要内容:

(1)加强与室友各方面的交流,和谐相处。(2)巩固咨询中学到的知识,合理的调控自己的负性情绪。

完成情况:

(1)反馈咨询作业:让来访者详细描述敢怒不敢言的情景,以及与室友矛盾时的感受并解释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2)分析负性认知观念,引入“合理的观念”,重新看待人之间的关系;

(3)布置咨询作业;让其体会帮助人的快乐。

十一、咨询效果评价

求助者的自我评价:自述不像以前那样压抑自己了;觉得人与人之间还是可以亲密相处的;觉得父母、亲戚还是爱自己的;开始重新尝试和室友融洽相处;睡眠质量也有所好转;较能安心复习备考;也能帮助室友复习了,整个考试过程基本还算顺利。

求助者周围人士的评价:室友说来访者在宿舍中开始主动和他们打招呼了;主动参与他们的讨论;对室友有什么不满,能平心静气地说出来,而不是一个人闷在心里;晚上睡觉也不再翻来覆去的了,常叫上室友一起自习,复习备考。

咨询师的评估:来访者已经基本纠正了不良认知;情绪不再是大量积压,而是选择恰当的方式“发泄”出来;与室友的关系也缓和下来,睡眠不良也基本消除,能够平静下来积极备考。

十二、总结

该求助者心理问题表现为与室友相处不和睦,临近考试,室友的做法导致该来访者的情绪恶化。其原因是在其成长经历及在该过程形成的个性特点的基础之上,在“人与人之间感情冷漠”的错误认知模式指导下,不能有效地应对室友的某些不合求助者心意的一些行为,这进一步加强了该来访者错误认知,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人际关系越来越恶化。不过,该来访者目前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属于一般心理问题。认知行为疗法对此类问题是 最有针对性和有效的。为此这个咨询过程中以消除该来访者的错误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培养其与人交往的技巧,建立与人交往的正确行为模式,逐渐内化为求助者的自然行为。

经过6次的心理咨询之后,求助者的长期压抑情绪得以缓解,睡眠不良得以改善,备考状态尚佳,更重要的是与室友的紧张关系得以改善,错误观念得以矫正。人际关系缓和,表现得开朗而不是那么自闭了。愿意尝试着主动和周围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对室友有什么不满,能平心静气地说出来,而不是一个人闷在心里,说明求助者已经改变了以前的错误认知模式,建立了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

通过心理咨询发现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最需要的不仅是知识的成长,更需要的是心灵的成长。认识到心理咨询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行业,它让每一颗蒙上灰尘的珍珠重新焕发光彩。另外,心理咨询师需要不断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才能更好的成长,才能为更多的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心理咨询师(三级)[S].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王建平.变态心理学[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6

【关键词】高校女生;人际关系;寝室矛盾;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186-02

一、高校女生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院部分女生进行问卷、访谈调查发现寝室关系是目前高校女大学生人际关系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很多女生人际关系的困扰来自于寝室问题。

寝室是学生大学四年休息、学习、交往、娱乐的最主要的场所。一个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不仅能为我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使人身心愉悦,对于我们熟悉大学生活,丰富大学生活,道德价值观的形成更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对我院女生进行调查发现,86%的女生在学校最好的朋友来自于寝室;当出现心事时候54%的女生会将心事与室友分享;75%的女生通常和舍友一起上课、上自习或者去食堂。可见寝室关系是高校女生最为重视的人际关系之一。但是有趣的是只有51%的学生认为目前有舍友像家人一样坦诚相对、互帮互助,其他49%的学生则仅仅只愿意与舍友停留在普通同学程度上的关系上或者是学习生活中的竞争对手。76%的学生因为琐事曾经与舍友发生过矛盾。学生渴望从寝室的集体生活中得到家庭般的温暖,但是实际生活中由于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惯的不同相互之间会产生不信任甚至滋生矛盾。如果不及时洞察和处理这些矛盾极有可能出现案例中动手打架等恶劣事件。

二、挖掘女生寝室关系出现问题的原因

通过和学生的访谈,以及在工作中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分析产生上文提到的问题的原因。

(一)女生自身心里特点

普遍的学生认为女生在寝室协调方面与男生相比困难度比较高,这与女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素养有紧密的关系。

1.自我认知不健全。自我意识指人对自身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对自己和周围事物关系的体验。寝室环境是与大学生密切程度最高的环境之一,对于缺乏生活独立性的学生来说,集体生活是一个巨大挑战。由于生活独立性的缺乏,以及独生子女娇惯的优越感等因素的影响,她们的自我意识容易产生高估自己或低估自己,对自我的认识产生偏差。由此产生过分自傲,强烈的自尊心,过高的理想追求与对别人的不谅解,不懂得如何宽容和接纳别人。

2.情感丰富,心理敏感,心理调控能力差。女生比男生更富于幻想,易于被感动,被吸引。她们会为一段感人的电影而泪流满面,她们会为师长的一两句严厉的批判话语而忧心忡忡,她们会为同学问的一点小摩擦而耿耿于怀。而且,她们的情绪常常表现为不稳定,不成熟,心理调控能力差,容易抑郁,并且不善于调解自己的心情。

3.嫉妒之心明显。嫉妒是由于别人胜过自己而引起抵触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当看到别人比自己强时,心里就酸溜溜的不是滋味,于是就产生一种包含着憎恶与羡慕、愤怒与怨恨、猜嫌与失望、屈辱与虚荣以及伤心与悲痛的复杂情感。女生的心胸确实要狭隘一些,因为多数的女生不具备理性和辩证的思维能力,她们观察世界的视野过于本能,看到事物的皮毛就以为掌握了真理,在生活中往往纠缠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4.依赖性强,意志力弱。高校女生虽然时时表现出强烈的成人感,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强烈希望摆脱父母的羁绊而独立自主地生活,然而,她们毕竟不是成人,很多地方仍然要依赖父母和老师,在女生身上这种依赖心理尤为突出,自己稍稍努力完全能办好的事,也要先入为主地寻求老师、家长或其他人的帮助。基于这种心理,她们常常表现为意志力弱,经不起打击,做事不能持久等心理特征,遭受小挫折或小不幸,常常会流眼泪、哭鼻子、萎靡不振好几天。

(二)生活习惯和背景不同

总结发现女生寝室中反感某个同学的原因其实往往都源于一些生活细节,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一样,当大家融入集体生活中,这些生活习惯的差异性也相应凸显出来。女生多的地方矛盾多,都是一些较琐碎的事比如:作息时间不一、电费问题、“煲电话粥”时间过长、在寝室里上网听音乐打扰到别人、不维护寝室卫生等。生活习惯不一样往往困扰这很多女生。

背景不同也是宿舍关系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有一个女生寝室其中5个人是省内的,只有一名学生来自于南方,该生在寝室关系受到很大困扰,分析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她觉得自己与舍友由于生活背景的关系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也没办法融入她们的生活。由于无法融入室友的圈子,学校里的老乡又不多,她只能选择独来独往,跟宿舍里其他人的关系就越来越冷淡,而她自己也感觉越来越孤独。

(三)贫富差距、性格不同导致一系列问题

一名贫困生就曾经告诉我平时不愿意回到宿舍的主要原因就是不想“随时被提醒自己是个‘穷人”’。她说那些家里条件好的同学经常聚餐、出去买东西,对品牌和时尚有共通的理解,对待学业和情感比较随便。她自己没有这种经济条件,只能‘藏’在自习室啃书本,而室友们见他整天拼命学习也难免冷嘲热讽更让她难以承受,这样会越来越压抑,爆发出来的时候会吓人一跳。有一次,就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一向默不做声的她跟一个室友大吵了一架,结果大家的关系更加紧张了

三、做好女生管理工作的方法总结

针对女生寝室关系的各种问题,辅导员首先要挖掘原因,其次总结工作方法,尽可能帮助学生维护好寝室关系避免由于关系破裂等导致的各种纪律问题。

(一)想政治教育,指导女生学会与人相处,调整人及关系,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通过主题班会、座谈、面谈、深入寝室等方法让女生了解和掌握寝室人际交往的原则。首先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无论出身的高低,长相的美丑都应该以一个平等的心态去看待差距。学会尊重是好的人际关系的前提。其次,适应环境,宽容待人。学生必须要懂得适应环境,宽容待人,能接受与自己不一样的人,多为别人着想,做到以诚相待。做一个宽宏豁达的人是有一定难度的,但为了更好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交往中一定要注重这种品质的培养。其三,室友应相互勉励,共同成才。大学寝室是一个小家庭,小集团。和谐的大学寝室应该是学习的天堂,是成人成才的车间,应该有浓厚的氛围。比如我系有一间女生寝室六名女生有四名在今年考研中成绩突出,是学校罕见的最成功的组合。所以,宿舍中她们应该努力树立相似的人生志向,相互勉励,共同成才。

(二)细心关心和帮助女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现在的女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辅导员要主动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他们谈心、多交流,帮他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有意的培养和锻炼女生生活自理能力,逐步从依赖别人的生活方式转变为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这种自理能力的提高会使学生更加自信,有利于女生树立健康的心理。

(三)充分发挥女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建立寝室联系人制度,时时洞察潜在问题

重视和善于运用学生干部或者党员的模范作用,首先要求其自身必须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与寝室或者班级其他同学和谐相处。其次,要用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寝室建设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且有一定卸掉能力。平时要主动向老师反映各种问题,反馈学生在寝室关系中的问题和困惑,做好沟通工作。

(四)制定人性化女生关系管理制度

要管理好女生寝室,帮助女生协调好寝室关系辅导员必须多渠道多途径全方位了解每一名女生的具体情况,比如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在新生教育的时候建议单独的开一个关于女生人际关系协调的班会,突出对女生关系的重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掌握建立和谐寝室关系的方法。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室友本是最亲密的朋友,但是,从震惊全国的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到201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被害事件,再到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芦海清被害事件等等,高校接连出现多起“同室操戈”的寝室悲剧,不得不让人在震惊的同时,感叹着“同窗共读,相煎何急!”因此建设一个和谐的寝室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着重探讨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团体心理辅导的运用。

一、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大学生寝室文化”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上海交通大学首先提出,1997年原国家教委发文予以肯定,2002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寝室是大学的细胞,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家”,据调查统计,89.5%的大学生平均每天在寝室的时间在10小时以上。1.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寝室一般是由4个及其以上的大学生组成,是大学的细胞。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子系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力保障。寝室是大学生“三点一线”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力保障。大学生要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学习,在寝室有足够的休息是最基本的“硬件”,在寝室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则是最重要的“软件”,可以说这二者缺一不可。3.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不可缺的土壤。寝室是大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保守估计一般大学生平均每天呆在寝室的时间在10小时及以上。在寝室这样相对封闭和私密的环境中,室友们的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生活习惯、性格、爱好等真实地通过寝室室友之间的相处和交往表现出来。和谐的寝室交往氛围可以让室友们拥有良好的内心体验,反之则会让室友们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等。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

团体心理辅导(groupcounseling),又称小组咨询、群体咨询、集体咨询、团体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运用心理学技术为团体成员提供帮助与指导的辅导方式。它通过团体内部成员之间相互的人际交往,促进成员在交往中通过体验、观察和学习,帮助成员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力,培养自助和助人的能力。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已有十几年的实践与经验,它有如下几方面的优势。1.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感染性强。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老师对多个团体成员即以寝室为单位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集中的心理辅导。此方式节约了时间、人力和场地等,极大地提高了心理辅导效率,符合经济原则。一个寝室就像是一个浓缩的微型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一些活动,团体能为个体提供一面镜子,得到多方面的回馈。团体心理辅导参与者可以在成员身上观察发现自身的缺点和别人身上的优点,相互学习,相互感染,相互影响,共同进步。2.改善情感体验、形成规范。团体心理辅导是将具有不同人格特点的个体以寝室为单位组织到一起进行辅导,参与者之间有一定的共性,有和谐共处的一致愿望。团体成员之间希望获得更多的彼此了解、关怀、支持、鼓励、欣赏、帮助等正向互动,少一些彼此挑剔、指责、讽刺、欺骗、打击等负向互动。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实现使参与者在团体活动中彼此发现团体成员的优点,产生对团队成员新的正向认识,进而产生亲密感、归属感,安全感,减少参与者的心理防卫,实现相互支持、相互帮助,达到增强参与者的自信心,提高参与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团体成员可以在互动中获得愉快体验,可以形成团体共识,从而形成团体规范,并为团体成员所认可和遵守。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体作为团体的一份子,需要和期待在团体中才能得到满足,即个体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个体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团体给予支持和帮助,因此团体的约定俗成的规范在团体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3.有助于更好巩固效果。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在实际情景中,通过尝试各种生动有趣活动方式,为团体成员提供与室友更多的交往机会,体验亲密的内心感受,满足室友们社交的需求。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团体成员可以在其他参加者和辅导老师的反馈中获得裨益,也可以给其他参加者提供帮助,团体成员一起尝试新的行为,来改善原有的相处状态,是团体成员获得归属需要的满足,具有给予自己和他人爱的能力。参与者在心理辅导中感受的充满信任和爱的能力,更容易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达到巩固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果。4.有助于发展适应的行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很大程度上与认知有关。片面的、非理性的认知常常是个体产生负面情绪的主要原因。在寝室人际交往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个体缺乏对自我的客观评价,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容易对他人产生片面或不正确的认识,从而对他人缺乏包容、信任、或过分依赖等,难以与寝室室友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良适应,均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得到有效的改善和矫正。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1.甄选团体心理辅导成员。心理辅导老师准备宣传资料、招募和甄选团体心理辅导成员。团体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对将进行的以寝室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尽可能让有需要的大学生了解相关信息,进而自愿报名。此外,即使是主动报名、自愿参加的申请者并不一定都适合成为团体辅导的成员,因此需要在参加报名的大学生中通过面试、心理测验、书面报告等形式进行筛选并和适合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成员签订团体心理辅导协议。签订协议后对团体成员进行深入的了解,收集参与者的个人、家庭等方面的信息,分析每个参与者的情况、问题。心理辅导老师根据掌握的信息和团体成员一起拟定心理辅导计划和心理辅导目标。2.建立信任的团体心理辅导关系,营造和谐氛围。信任的团体辅导关系、和谐的团体氛围是团体心理辅导成功的前提和关键。第一次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心理辅导老师需要运用适合团体成员的暖场活动,尽可能让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尊重和配合。为保障团体发挥正常功能,成员之间要遵守团体的相关规则。建立好规则后,团体心理辅导老师运用寻找相似性、鼓励成员相互交谈、用心聆听等方法,充分让成员投入到团体之中,建立充满凝聚力的团体,为团体心理辅导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3.团体心理辅导实施阶段,促进团体成员自我探索。心理辅导老师先通过各种心理辅导方法如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等带领成员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鼓励成员主动探索和感受个人的态度、感受、价值和行为等,加强对自我的认识,学会悦纳自己,在提升自我自信心的同时,学会认识别人,理解和接纳别人。再将团体辅导中的感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和行动中,不断改善自我的适应力。4.协助团体成员总结团体经验。团体心理辅导老师采用各种形式有效把握最后一次团体辅导时机,让团体成员在圆满、积极、温馨的氛围中结束团体辅导,有助于成员将在团体辅导中体会和学习到的情感支持、积极心理体验、重建的理性认知、适应行为等得以完整梳理和巩固,为未来没有心理辅导老师和团体成员扶助的生活做好准备。5.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评估。团体心理辅导监督与评估是对团体心理辅导的全过程进行的辅导效果的质量评估。团体心理辅导老师可以根据团体心理辅导前、中、结束期采取行为计量法、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和问卷法等多种方法对团体心理辅导进行评估,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估进行分析,成功的经验继续发扬,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改进。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期,加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在寝室文化建设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大学生有效化解心理困惑与危机,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调整能力,构建理性的认知,传递正能量,培养其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减少不和谐因素,让大学生拥有自助和助人的能力,为未来快乐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燕.浅谈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室友本是最亲密的朋友,但是,从震惊全国的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到201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被害事件,再到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芦海清被害事件等等,高校接连出现多起“同室操戈”的寝室悲剧,不得不让人在震惊的同时,感叹着“同窗共读,相煎何急!”因此建设一个和谐的寝室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着重探讨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团体心理辅导的运用。

一、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大学生寝室文化”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上海交通大学首先提出,1997年原国家教委发文予以肯定,2002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寝室是大学的细胞,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家”,据调查统计,89.5%的大学生平均每天在寝室的时间在10小时以上。

1.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寝室一般是由4个及其以上的大学生组成,是大学的细胞。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子系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力保障

寝室是大学生“三点一线”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力保障。大学生要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学习,在寝室有足够的休息是最基本的“硬件”,在寝室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则是最重要的“软件”,可以说这二者缺一不可。

3.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不可缺的土壤

寝室是大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保守估计一般大学生平均每天呆在寝室的时间在10小时及以上。在寝室这样相对封闭和私密的环境中,室友们的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生活习惯、性格、爱好等真实地通过寝室室友之间的相处和交往表现出来。和谐的寝室交往氛围可以让室友们拥有良好的内心体验,反之则会让室友们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等。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

团体心理辅导(groupcounseling),又称小组咨询、群体咨询、集体咨询、团体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运用心理学技术为团体成员提供帮助与指导的辅导方式。它通过团体内部成员之间相互的人际交往,促进成员在交往中通过体验、观察和学习,帮助成员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力,培养自助和助人的能力。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已有十几年的实践与经验,它有如下几方面的优势。

1.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感染性强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老师对多个团体成员即以寝室为单位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集中的心理辅导。此方式节约了时间、人力和场地等,极大地提高了心理辅导效率,符合经济原则。一个寝室就像是一个浓缩的微型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一些活动,团体能为个体提供一面镜子,得到多方面的回馈。团体心理辅导参与者可以在成员身上观察发现自身的缺点和别人身上的优点,相互学习,相互感染,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2.改善情感体验、形成规范

团体心理辅导是将具有不同人格特点的个体以寝室为单位组织到一起进行辅导,参与者之间有一定的共性,有和谐共处的一致愿望。团体成员之间希望获得更多的彼此了解、关怀、支持、鼓励、欣赏、帮助等正向互动,少一些彼此挑剔、指责、讽刺、欺骗、打击等负向互动。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实现使参与者在团体活动中彼此发现团体成员的优点,产生对团队成员新的正向认识,进而产生亲密感、归属感,安全感,减少参与者的心理防卫,实现相互支持、相互帮助,达到增强参与者的自信心,提高参与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团体成员可以在互动中获得愉快体验,可以形成团体共识,从而形成团体规范,并为团体成员所认可和遵守。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体作为团体的一份子,需要和期待在团体中才能得到满足,即个体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个体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团体给予支持和帮助,因此团体的约定俗成的规范在团体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有助于更好巩固效果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在实际情景中,通过尝试各种生动有趣活动方式,为团体成员提供与室友更多的交往机会,体验亲密的内心感受,满足室友们社交的需求。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团体成员可以在其他参加者和辅导老师的反馈中获得裨益,也可以给其他参加者提供帮助,团体成员一起尝试新的行为,来改善原有的相处状态,是团体成员获得归属需要的满足,具有给予自己和他人爱的能力。参与者在心理辅导中感受的充满信任和爱的能力,更容易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达到巩固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果。

4.有助于发展适应的行为

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很大程度上与认知有关。片面的、非理性的认知常常是个体产生负面情绪的主要原因。在寝室人际交往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个体缺乏对自我的客观评价,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容易对他人产生片面或不正确的认识,从而对他人缺乏包容、信任、或过分依赖等,难以与寝室室友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良适应,均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得到有效的改善和矫正。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1.甄选团体心理辅导成员

心理辅导老师准备宣传资料、招募和甄选团体心理辅导成员。团体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对将进行的以寝室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尽可能让有需要的大学生了解相关信息,进而自愿报名。此外,即使是主动报名、自愿参加的申请者并不一定都适合成为团体辅导的成员,因此需要在参加报名的大学生中通过面试、心理测验、书面报告等形式进行筛选并和适合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成员签订团体心理辅导协议。签订协议后对团体成员进行深入的了解,收集参与者的个人、家庭等方面的信息,分析每个参与者的情况、问题。心理辅导老师根据掌握的信息和团体成员一起拟定心理辅导计划和心理辅导目标。

2.建立信任的团体心理辅导关系,营造和谐氛围

信任的团体辅导关系、和谐的团体氛围是团体心理辅导成功的前提和关键。第一次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心理辅导老师需要运用适合团体成员的暖场活动,尽可能让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尊重和配合。为保障团体发挥正常功能,成员之间要遵守团体的相关规则。建立好规则后,团体心理辅导老师运用寻找相似性、鼓励成员相互交谈、用心聆听等方法,充分让成员投入到团体之中,建立充满凝聚力的团体,为团体心理辅导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3.团体心理辅导实施阶段,促进团体成员自我探索

心理辅导老师先通过各种心理辅导方法如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等带领成员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鼓励成员主动探索和感受个人的态度、感受、价值和行为等,加强对自我的认识,学会悦纳自己,在提升自我自信心的同时,学会认识别人,理解和接纳别人。再将团体辅导中的感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和行动中,不断改善自我的适应力。

4.协助团体成员总结团体经验

团体心理辅导老师采用各种形式有效把握最后一次团体辅导时机,让团体成员在圆满、积极、温馨的氛围中结束团体辅导,有助于成员将在团体辅导中体会和学习到的情感支持、积极心理体验、重建的理性认知、适应行为等得以完整梳理和巩固,为未来没有心理辅导老师和团体成员扶助的生活做好准备。

5.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评估

团体心理辅导监督与评估是对团体心理辅导的全过程进行的辅导效果的质量评估。团体心理辅导老师可以根据团体心理辅导前、中、结束期采取行为计量法、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和问卷法等多种方法对团体心理辅导进行评估,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估进行分析,成功的经验继续发扬,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改进。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期,加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在寝室文化建设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大学生有效化解心理困惑与危机,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调整能力,构建理性的认知,传递正能量,培养其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减少不和谐因素,让大学生拥有自助和助人的能力,为未来快乐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燕.浅谈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