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10: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审计人员个人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年8月份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离开了工作三年的原公司,来到了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接触了之前毫不了解的审计专业。入职的第一天,周局对我的要求是“不光要计算机信息化知识过硬,还要学习审计专业知识,更要将审计和信息化相结合”,这几个月来,我也以此作为工作学习的目标,不断提高自己。
在学习审计知识方面,参与了交通局的审计项目,在审计一线,实践与学习相结合。通过向同事和领导请教,学习专业的审计知识,对审计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在审计能力上有了长足的提高,做到了从一窍不通到初窥门径的转变。
在巩固和提高计算机信息化专业技能方面,在已有的计算机知识基础上,不断拓宽计算机信息化知识储备,加强Python语言、R语言、SQL语言、GIS等审计中常用的信息化技术的学习与运用。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准备全国计算机中级软件工程师技术资格考试。
为了进一步进步政治敏锐力、政治鉴别力和政策水平,增强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一年来,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认真学习领会市委扩大会议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各项重点工作。通过学习,增强了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理论指导审计工作实践的水平;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主义信念,时刻牢记“八荣八耻”,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果断贯彻、模范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自觉抑制不正之风和***现象的侵袭,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
同时,还注重审计业务理论学习,除参加了地区审计局组织的审计业务培训班的学习外,还比较系统的自学了计算机ao审计系统、财政改革相关知识、专项审计调查报告写作等内容,特别是参加了7月份自治区审计厅举办的“以培代审”固定资产审计调查。通过学习,理论素养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审计工作思路更加开阔。
二、注重党性锻炼与修养。
自觉遵守“审计职员工作纪律”,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加强党性修养,牢记“两个务必”,自觉地与市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不说不该说的话,不做不该做的事。在处事为人上,坚持老实做人,踏实做事。始终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好审计工作;在工作关系处理上,比较留意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自觉地维护大局,维护团结。
三、依法审计,求真务实。
在审计工作中,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审计法》赋予的审计权限,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工作方针,始终能够做到:科学审计、文明审计、廉洁审计、客观公正,对自己分管负责的工作能够尽职尽责。一是能够深进审计一线,及时协调和解决审计工作中碰到的具体题目和困难,帮助年轻的审计干部尽快成长;二是,对一些热门、难点、事关百姓亲身利益的审计项目,能够亲身深进到基层进行审计调研、了解,把握第一手资料;同时,能够积极配合局长做好各项审计工作,大力弘扬“依法、求实、严谨、奋进、奉献”的审计精神。
另外,对负责的妇委会工作也能够尽心尽力,我局是一个以女同道占大多数的单位,因此,我局班子历来很重视、关心女同道的身体、工作和生活等情况,只要是女同道的节日,一定会尽力安排。
四、廉洁自律、清廉从审。
作为一名审计工作者,能够充分熟悉到党风廉政建设是我们审计机关的生命线,并深知: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年来,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党内监视条例(试行)》、《中国***纪律处分条例》等精神,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切实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能够自觉地加强党性、党风、党纪和廉政方面的学习,不断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果断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恪守审计的职业道德,时时刻刻用一个***员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留意做到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排非分之念,常修为仕之德,坚持把轻名利、远是非、正心态和纳言、敏行、轻诺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审计工作和反腐倡廉工作,进一步强化了依法从审、廉政为民的思想意识,增强了自觉抵御腐朽思想腐蚀的能力和反***的道德防线。
刑事审判庭全体干警在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年初部署的工作任务。作为刑事审判庭的书记员,现将本人全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本人在书记员岗位工作了近七年,其中大部分时间在刑庭从事书记员工作,也担任过一段时间民庭书记员的记录送达工作。
经开区法院书记员队伍从我进法院时的一个院几个人到现在的十几人,而且也更加趋于年轻化、专业化,随着审判案件数量的急剧增加和案件审判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书记员的工作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书记员工作也越来越规范化。七年来我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勉敬业,办案从不拖拉,审结的案件没有超审限案件,每年都超额完成任务,没有出现过错案。
一、学习活动
平时我也会利用空闲时间去翻阅法律书籍、法规数据库学到了不少知识,特别是同院领导及各庭共同探讨疑难案件,更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参加旁听过审委会的记录,增长了阅历,疑难复杂大案的主办人员思路独劈溪径,审委会委员的意见见仁见智,开阔了我的办案思路。
跟庭室的同志们一起讨论接触到民事、经济、行政、刑事各类案件,给了我一个向同志们学习的好机会,丰富了自己的法律知识能够更好的配合法官做好各项审判工作。
二、业务工作
书记员的工作比较琐碎。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开庭时的记录工作,就我个人的工作习惯而言,每次开庭记录的前一天,我会到审判员处翻阅案件卷宗材料,这不仅是为了再次检查诉讼材料送达的情况,确认庭前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也是为了熟悉案情,了解当事双方争议的问题,让自己能在开庭记录时做到快速总结、分析,这样才能做到快、准、精的记录庭审情况。
虽然我不是法官,但我作为法院的一名书记员、一名党员在工作时、在面对当事人时,我代表的是芜湖经开区人民法院,我的所言所行也影响到当事人对我们法院的印象,因此我认为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在工作时应以较好的修养、热情的态度来面对当事人,我希望能让他们在与我们的接触中感受到法院是个能让群众信任的地方。
在今年7月中下旬院里一批老书记员离开后,庭室里只有我一个书记员及两名实习生进行工作,当时每天一上班就要开庭,根本没有时间处理新收案件的送达等各种事务性工作,为了保证每个案件不违反程序法,那时我常常加班处理案件,通知当事人到法院领取各种法律文书。同时在院里1至3季度的工作考核中我均达到了院里的要求,案件的归档工作也完成的较好,前三季度的案件均按时送到档案室且无不合要求的卷宗退回。我认为书记员的工作多而繁琐,从案件的庭前准备、庭审记录到卷宗的归档均是书记员来完成,如果没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细致的工作态度、较强的工作效率就很容易出错,而一旦出错就会是违法的行为。我作为法院的工作人员更应依法办事。
三、参加活动方面
积极主动参与市中院组织的“天平奖表彰联欢会”、“开发区管委会举办的演讲比赛”等活动,参加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舒缓了紧张的工作节奏,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我院浓重的文化建院的和谐氛围,努力提高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对待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永葆蓬勃朝气。
一、审计现场业务管理的内容
(一)审计现场人员管理
审计现场人员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员分工和落实审计责任。首先,要明确审计组成员的工作分工,审计组组长把审计事项进行合理的分解组合,充分考虑每个成员的特长,分配其适当的审计任务。其次,落实项目审计责任制,明确项目组长和各级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根据逐级管理的原则,层层落实到每一个人。
(二)审计现场资料管理
审计现场的资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审计资料,包括账簿、凭证、报表等财务核算资料等;另一类是审计组对审计现场全过程的各种工作进行记录的资料,如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审计日记、各种会议记录等。应建立审计资料交接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审计现场资料的接受和移交工作,资料的交接要有书面记录,以便分清责任,防止出现丢失毁损等问题。
(三)审计现场质量管理
审计现场应建立以审计组长为责任人的审计现场质量控制体系,由审计组长负责对现场质量控制体系的落实加以监督,确保审计现场质量控制体系有效运行。审计现场质量控制体系主要应抓好审计证据、审计日记和审计底稿等三个重要环节,审计组长或主审应当对审计证据和底稿进行复核并提出复核意见。
(四)审计现场沟通管理
审计现场的沟通协调不局限于审计组内部成员之间,还包括审计组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沟通。因此,审计组长应定期召集审计人员汇报情况,提出下一步待审查的重点以及需要相关人员配合提供的数据和情况,使成员个体的审计信息能够及时传达给整个审计组。另一方面,与被审计单位也要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规范与被审计单位沟通的原则、内容、方式方法和程序等。
(五)审计现场进度管理
在现场审计中,审计组长要统筹安排各审计事项的具体进度表,并对可能追加的程序留出必要的时间,以使现场审计在整体上服从项目的总体安排。审计小组应当定期召开审计分析会,汇报审计工作进展情况,为了及时掌握单个审计人员的工作进展情况,审计署创制的审计日记制度是一种有效的监督办法。
(六)审计信息技术管理
《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简称AO )和《审计管理系统》(简称OA)是金审工程的重要成果,AO/OA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在审计现场管理过程中,应指定专人负责AO/OA的交互应用,及时将审计证据、审计底稿、审计日记、周例会等资料通过AO/OA交互系统报送到审计机关,实现审计现场和审计机关领导的及时有效交流,使审计风险得以控制,审计质量得以提高。
(七)审计现场总结评估
每一个审计项目结束,审计组长要及时组织全体审计组成员召开审计组现场总结会,对审计实施过程和审计结果进行总结和讲评。审计组现场总结会的主要内容包括方案执行、审计质量、审计成果、计算机应用等。通过审计现场总结会,审计组应分析在审计现场实施中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不足,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审计组现场总结会应有书面会议记录,并形成书面总结。
(八)审计现场例外情况管理
无论多么充分详细的审前调查和审计方案,审计现场实施中仍然会有未能预见的情况发生。当这些例外情况和突发事件发生时,首先需要判断它的严重程度,如果其严重程度不足以影响审计目标和整体推进,那么可以通过扩大审计范围、追加必要的程序等方式解决;如果其严重程度已使审计目标无法实现,则需要确定现场审计是终止还是继续,若是继续,审计实施方案如何调整。
(九)审计日记管理
审计日记不仅是审计组组长检查审计方案执行情况,控制审计质量的重要依据和手段,而且是审计机关考核审计人员工作业绩,落实审计质量责任制的重要途径。在实际工作中,所有参审人员应及时规范地编写审计日记,以便于审计组后期统一整理归档。
二、加强审计现场业务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审计现场管理意识
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和操作者,自始至终都主导着整个审计过程,审计人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审计现场管理的过程。因此,要加强审计现场管理水平,落实审计现场管理的规章制度,审计人员首先要强化审计现场管理的科学意识。要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使各级审计人员充分认识到审计现场管理对实现审计目标、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意义。
(二)完善审计现场管理制度
审计现场管理的重点在于审计业务操作规范化,实现这个目的的前提是不断健全和落实各项审计现场管理制度和规范。建立和完善审计现场管理制度和规范,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将已有的审计规章制度准则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明确的审计现场管理准则;二是将审计实践过程中积累的行之有效的经验进行加工提炼,提升为审计现场行为规范。审计现场管理制度和规范应该涵盖审计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具体包括人员管理、沟通交流、进度管理、例外情况管理、审计现场质量管理等各项内容,需要从制度、考评、操作等关键环节去研究和加强。
(三)建立审计现场考评和奖惩机制
首先,制定审计现场目标考核办法,对审计组现场管理情况、职责履行情况、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按完成程度实行计分考核,并列入审计组所在部门和审计人员的年度工作目标考评内容。其次,利用审计现场管理考核评价结果,建立奖惩机制,对审计项目现场管理表现突出的审计组组长或主审,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鼓励,并且在职务晋升、工作交流和有关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同时对于审计现场业务管理不力的审计组和个人应该追究责任,采取惩罚措施如告诫、批评、通报、取消组长资格等,通过奖优罚劣来提高质量意识和强化责任心。
(四)重视审计质量事先控制
【关键词】 内部审计 质量控制
1. 提高审计质量,就应不断进行审计创新
创新是内部审计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
内部审计的创新,首先要强化创新意识。内部审计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查错防弊,更应是为企业战略目标服务,为企业提供增值型服务。所以,要强化内部审计宏观意识,不拘泥于一时一事;要强化大局意识,不纠缠于枝末细节;要强化责任意识,不敷衍,不厌战,找准目标,理清思路,做好服务文章;要强化综合分析,突出建设。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创新机制,创新审计计划管理模式,创新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创新审计工作方法,以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审计工作应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以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模式、创新路径,求生存谋发展。
内部审计的创新,要通过审计人员研讨活动不断积累创新成果。在实际工作中,要实行创新闭环管理。创新闭环管理就是将每一个项目中所涉及的新业务知识、新审计技巧、经验与教训,通过技术交流和理论探讨,形成创新成果,逐渐完善到审计理论、审计制度、审计流程和审计标准中,以指导后续的审计工作。创新成果可以不断完善审计新流程、新制度、新标准,使审计标准化进程不断处于动态发展的状态;创新成果也可以用来进一步培训指导审计人员,提高其业务素养和技能水平,使审计人员快速掌握规范性流程、标准审计方法和标准记录。
内部审计的创新,要重视审计技术和审计手段的创新。在实际工作中要借助信息技术,加快网络化建设和审计软件的运用,实现审计技术方法的变革,扩大审计覆盖面,以高质量和高效率审计,服务于企业发展。
2. 提高审计质量,就应加强审计成果的落实运用
审计成果的落实运用,需要穷追不舍的“后监督”、锲而不舍地“后总结”、深入细致地“后分析”,形成评价闭环管理。
“后监督”就是规范审计成果落实运用机制,建立后续审计制度。被审计单位要狠抓审计建议的落实,编写书面整改报告,上报审计部门,再由审计部门对上报的整改报告进行核实检查,进行审计建议落实整改情况的后续专项审计,将整改结果纳入考核体系,强化审计工作的严肃性。
“后总结”就是及时总结审计项目中掌握和运用的业务知识、法律法规,创新审计技巧和方法,最终形成新的经验知识储备。
“后分析”就是加强审计信息的收集整理,做好审计分析工作,形成专项审计分析、重点审计案例分析、年度综合分析;对审计项目中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全面、综合地分析,分析问题发生的频率及严重程度,查找问题产生的的根源,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建议,并将其纳入企业风险管理体系。
审计成果的落实运用要坚持审计评价闭环管理,将各项目审计评价进行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为未来审计项目确定重点提供参考,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问题案例及审计要点,解决审计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3. 提高审计质量,就应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外部监督体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提高审计质量,需要建立和完善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和规范,实行统一实务标准并严格执行。要明确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职责,量化和细化责任目标;要实施交叉审计,规范交叉审计的分片管理、工作方式与程序;要实行三级审计复核制度,明确每级复核的内容、复核要求、复核人的责任,增加集体判断成分,以增强审计结论的可靠性,降低审计风险。
建立和完善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外部监管体系,适度强化法律责任,实行审计结论公开制度,增强审计人员压力,促进审计人员将压力变为动力,借助外力提高审计质量。
4. 提高审计质量,就应配备和培养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才,不断提高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离不开人这个因素,审计质量与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和职业操守密切相关。在经济发展和深层次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做到思想进步、作风顽强、业务精湛,才能确保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在企业内部得到充分发挥。
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应是多元化的,配备审计人员,要选择有丰富业务经验的人员加入内部审计部门,需要不断更新审计专家队伍,不断补充审计队伍的新鲜血液,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的进退机制,让各种专家型人才不断充实到审计队伍中来。
提升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需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选送审计人员外出培训和交流,同时要积极营造内部学习氛围,构建立体学习网络,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实行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书本学习和网络学习、骨干授课和选题研讨、审计课题研究、人人钻研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从而快速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理论和实践能力,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要坚持政治与业务、内审业务与经营目标、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工作必须与个人要求五个统一;要倡导善于思考,注重学习,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学政治,善于从宏观层面把问题具体化,提升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要倡导自警自律,教育审计人员廉洁自律、洁身自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道德底线;要自觉地信守审计理念,在实际工作中敢于坚守原则,勇于揭示问题,切实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常面临各种利益的诱惑和企业内部的人情关系,或各方领导的不正当“授意”,只有坚持职业道德和操守,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才能依法独立地处理审计问题。
5. 提高审计质量,就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在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容易受外部利益驱动,如果监管缺失,很容易导致内部审计人员的机会主义倾向,做出不合理和不符合职业道德的选择,从而影响审计专业判断和审计质量。因此,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有效地激励与约束机制是提高审计专业判断质量、促使内部审计人员发表客观审计意见的有力措施。
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严格的审计质量评价考核体系,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考评,促进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坚持谨慎原则,准确描述问题实际,清晰表述问题脉络,最终通过不断地评价考核,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队伍。考核标准可包括内部审计人员发现问题的数量、金额、性质,内部审计人员审计技能熟练性、专业性、创新性,发现审计问题表述清晰性、全面性,问题定性的准确性、深入性,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可操作性,项目总结理论的创新性、实用性等。考核标准要有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以定量指标为主,对于定性指标要赋予评价准备和权重,使其定量化。
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考评应与绩效工资挂钩,作为个人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定期开展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对审计报告、审计档案进行集中评比,创造精品审计项目,树立优秀审计人才,以点带面,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内部审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
应建立审计责任风险分担约束机制,约束审计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督促其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和职业谨慎性,在审计专业判断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总之,加强内部审计质量在整个内部审计事业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强化质量控制是世界审计发展的共同趋势,切实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水平,使内部审计工作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早日与国际惯例接轨,融入世界审计主流。
参考文献:
[1] 李昂.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闭环管理体系模型审计.中国内部审计.2011-9.
[2] 孔凡勤.跟踪审计专业判断影响因素分析 .审计文摘.2009-3.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审计人员。会计师事务所通常把员工划分为5个等级:A级、B级、C级、D级以及合伙人,A级通常指的是工作年限在两年以内的员工,B级是工作年限在两年以上、五年以内的员工,一般指的是助理经理,C级和D级属于管理层,为经理及高级经理级别,而合伙人通常为一个分所的最高管理人员,属于高级管理人员的范畴(李娅,2012)。本文所界定的审计人员是指入职一般在五年以内,承担具体审计工作的工作人员,大多数担任审计助理的角色,即普通审计人员,也就是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划分的员工等级里面的A级和B级员工。审计人员由于入职时间较短,经验往往不够丰富。刚开始只是承担着如询证函、抽凭等基础审计工作,但随着级别的提升,也会逐渐转向收入、费用等关键项目以及审计报表的草稿拟定等关键审计工作。普通审计人员工作的好坏决定着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股东、债权人、政府、管理层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而决定着所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名声和竞争力。审计人员有着重要的责任与义务,是各会计师事务所甚至国家应当重点培养的对象。
2.审计人员的特征。本文所研究的审计人员是工作经验相对来说不足,大都承担的是抽凭等比较具体的审计工作,工作量大,工作内容较为繁琐,参与不同的审计业务需要进驻不同的审计单位,可能会经常出差,工作地点变动较为频繁。另外,审计人员承担不同审计客户的审计工作时,可能会归属于不同的项目组,员工归属较为灵活,这是审计人员的行为特征。而审计人员作为知识型员工,其必定会有知识型员工的特点,郑耀洲(2006)总结了知识员工的特点:内在激励;涉及整个任务;创造、革新和合成;同行认可;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单纯;道德感、责任感和正直的内化;崇尚精英,蔑视传统。综合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审计人员的行为特征,可以得出审计人员的心理特点:内在激励;涉及整个任务;崇尚精英;具有不同的需求层次;具有职业培训的强烈欲望。
(二)理论基础
1.公平理论。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0年代首先提出的,主要讨论报酬公平性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员工通过两个方面的比较来判断其所获报酬的公平性,即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周三多等,2009)。所谓横向比较,就是将自己与别人相比较来判断自己所获报酬的公平性,并据此做出反应。以下列公式来说明:
Qp/Ip=Qx/Ix
其中,Qp:自己对所获报酬的感觉;Qx:自己对别人所获报酬的感觉;Ip:自己对所投入量的感觉; Ix:自己对别人所投入量的感觉。
如果觉得报酬是公平的,他可能会因此而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如果Qp/Ip>Qx/Ix,则说明该员工得到了过高的报酬或者付出的努力较少。在这种情况下,他一般不会要求减少报酬,而有可能会自觉地增加投入量,但过一段时间就会通过高估自己的投入而对高报酬心安理得,其产出便会恢复到原先的水平;如果Qp/Ip
员工对比报酬的参照物除了别人外,还可以是自己。当员工刚进入某个组织并不太了解组织中其他员工的信息时,参照物只可能是自己过去的经验,或者是组织所做出的许诺或是对自我价值的估价。这个时候员工会根据自己目前所获得的报酬与自己目前的投入量的比值和自己过去所获报酬与自己过去的投入量的比值的大小,改变其相应的工作积极性和努力程度。
公平理论在会计师事务所激励制度的应用分析。对于A和B两个不同的审计人员,应当满足QA/IA=QB/IB,即各自得到的报酬与投入量的比率应该相当,付出的越多,得到的回报也应越多。当然这里的回报或者说报酬不仅包括物质奖励还应包括精神奖励。在会计师事务所中,审计人员会拿自己的努力程度与同事相比较,如果其感到公平,会激发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如果审计人员觉得不公平,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其会降低努力程度,致使工作效率低下。
经过实践证明,公平理论对于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工作热情,降低员工的离职率都有很好的保障作用,也就是说公平理论在实际工作中如果领导能给予充分的认识,并能将其有效的贯彻实施,定能给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带来很强的激励效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事务所的经济收益,实现事务所的价值增值。因此,将公平理论运用在审计人员的自助式薪酬菜单中很有意义。
2.期望理论。V?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认为: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时,个人才会采取这一特定行为。人们对于工作的态度取决于以下三种联系的判断:努力――绩效、绩效――奖赏以及奖赏――个人目标的联系。期望理论的基础是自我利益。期望理论的核心是双向期望,管理者期望员工的行为,员工期望管理者的奖赏。期望理论的假设是管理者知道什么对员工最有吸引力。在该理论的指导下,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将组织的战略目标与审计人员的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实现组织目标与审计人员个人目标的双赢,只有这样,才能既达到管理者的预期,又达到审计人员的预期。具体做法为:先将会计师事务所的未来一段时期要实现的战略目标告知审计人员,在此基础上让审计人员明确工作目标的预期;然后根据审计人员的特征以及工作的性质设定适当难度的工作目标,并帮助其实现该工作目标;最后在审计人员实现该工作目标时,给予符合审计人员期望的激励,使得激励效果实现最大化。综上可知,在对审计人员设计薪酬菜单时,加入获知组织的发展前景这一因素是很有必要的。
3.团队激励理论。约瑟夫?F?斯坎伦于1938年针对团体激励提出的薪酬计划中提到团队激励的思想,团队激励的目的是通过团队中各成员的协作与努力来实现组织目标,以团体整体作为激励的对象,来实现1+1>2的效果。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团队,团队整体的业绩最好情况是各成员的业绩相加之和,最差情况是1+1=0甚至为负数;如果给予该团队相应的激励,则很可能实现整体业绩远远大于各部分业绩之和的效果。审计人员在从事具体的审计工作时,往往隶属于某个特定的审计项目组。在审计项目组这个团队里与其他同事协商合作,共同实现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目标。如果只针对审计人员个人激励,则会出现信息共享、相互交流和沟通的意愿降低等问题,致使团队没有生机与活力,协作能力和工作效率显著下降。所以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项目组达到预期的目标时,除了个人激励外,还要将项目组作为一个团队进行激励,来达到鼓舞项目组士气的效果,使其以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工作。
4.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各种行为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而动机又产生于人们本身存在的需要。人都是为达到一定目标和需要而行动的。在此基础上,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级,从下到上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前四种需要一般是针对A级审计人员而言的,刚参加工作或者工作年限在两年以内,主要通过这四个层面的需要满足匮乏性的需求;最高层次的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主要针对B级审计人员来说的,匮乏性的需求基本上得到满足,为了充分发挥其潜能实现自我,便产生了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超越性需求。
二、文献回顾
(一)审计人员流失的原因综述
目前一些学者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才流失的原因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因素,即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人员的高素质要求以及当今不景气的就业形势使得相当数量的审计工作者将会计师事务所作为进入更高层次领域的行业就业的跳板;二是会计师事务所本身的因素,即会计师事务所片面追求业务的发展,满足不了审计人员的工作生活需求,造成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离职率,员工的忠诚度降低。这严重阻碍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与进步,对提高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水平、声誉以及国际化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王宏键(2012)的实证研究发现,审计人员的工作生活质量包括工作任务、工作环境、社会与心理与其离职倾向显著负相关。我们认为,造成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高流动率的主要原因是会计师事务所没有将组织绩效与员工个人的需求结合起来以建立起相应的薪酬管理机制,单纯地把审计人员作为一项费用加以扣除而不是作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一项资产加以培养,忽视了审计人员的需求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胡春晖等(2010)认为以知识蕴涵为特点的人力资本已经成为企业乃至国家的最核心竞争力,企业以及国家的发展取决于其知识化的程度,企业和国家为了获得战略上的竞争优势会竞相争夺优秀的人才。综上所述,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审计人才之间的竞争,为了事务所的长期发展,实现员工自我价值和事务所价值的双赢,必须建立起相应的薪酬管理机制来满足审计人员的需求,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虽然建立了相应的激励制度,但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物质激励单一、缺乏差别激励和团队激励等,满足不了审计人员各方面的需求。而薪酬菜单作为薪酬管理机制的一个重要方向,可以从员工的特点和各自不同的需求出发,为员工设计出一套合理的自助菜单,供审计人员自由选择。
(二)薪酬菜单的演进
传统的薪酬激励手段单一,不能吸引和激励现代企业的员工,时代价值观与员工队伍的变化,以及相关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促使了自助式薪酬菜单的产生。自助式薪酬概念由美国密歇根大学John E. Tropman博士于1990年提出,并在其著作《薪酬方案》一书中将薪酬细分为五大类十种成分,以薪酬等式的形式表现出来:
整体薪酬(TC)=基本工资(BP)+附加工资(AP)+间接工资(IP)+工作用品补贴(WP)+额外津贴(PP)+晋升机会(OA)+发展机会(OG)+心理收入(PI)+生活质量(QI)+私人因素(X)
国外学者对自助式薪酬菜单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经济报酬和非经济报酬、传统报酬和非传统报酬。无论哪种分类,其菜单总体上还是以货币性薪酬为主(刘秀丽等,2012),没有考虑到员工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自助式薪酬理念作为一个新的思想在我国尚处于引进阶段,对此研究的学者有很多,他们针对员工的不同需要,设计相应的自助式薪酬菜单。比如马继兵、刘秀丽等针对研发人员的特点设计出符合研发人员需求的自助式薪酬菜单,杨旭华则根据销售人员的自身需求设计出销售人员的自助式薪酬菜单,以更好地满足销售人员的个性化需求。但对审计人员设计自助式薪酬菜单的研究却很少,审计人员的状态决定着审计工作的质量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前景。根据审计人员的特点设计相应的自助式薪酬菜单供审计人员自主选择,以吸引和留住会计师事务所的人才迫在眉睫。
三、审计人员自助式薪酬菜单设计
审计人员所在的生活环境、所处的年龄层次、性别、个人情绪智力的差异,使得他们产生了不同的需求,在设计审计人员的自助式薪酬菜单时,必然要考虑到这种差异。笔者在刘秀丽设计的研发人员自助式薪酬菜单的基础上,保留了审计人员和研发人员作为知识型员工相同的需求要素,结合审计人员的特点,将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团队激励理论以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运用其中,设计出了一套符合审计人员需求的自助式薪酬菜单。如表1所示。
其中,经济性薪酬主要是指基本工资、个人出差补贴、奖金福利、各种保险等经济性回报,主要满足审计人员生理的需求和安全的需求。为了激发审计项目组团队的士气,我们将团队激励理论运用其中,增加了团队收益分享这一薪酬要素。非经济性薪酬主要指的是审计人员对工作带来的归属感与满足感的认知,满足的是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归属与爱的需求中的带薪假是对公平理论的一种运用,众所周知,审计工作有其忙季和淡季,为了使审计人员在忙季的时候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会计师事务所可以考虑在业务清闲的时候准予员工带薪假,这也是期望理论的一个体现。需要说明的是,在满足这五个层次的需求的自助式薪酬要素里面,都有参与职业培训这一个要素。因为研究发现“想尝试新工作以培养其他方面的特长”被列为知识型员工离职的众多原因之首,审计工作的繁琐和枯燥可能会使审计人员放弃当前的工作转向其他行业,因此在每个需求层面都增加职业培训这一要素以丰富审计工作,提升审计人员的活力,提高工作效率。职业培训包括技能培训、管理能力培训、沟通能力培训、网页制作、交际能力培训等方面的培训,审计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层次选择不一样的职业培训。另外,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职业培训比如沟通能力的培训和交际能力的培训可以促使审计人员在与被审计单位交流的过程中节约时间,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换句话说,职业培训可以同时使员工价值和组织价值提升,达到双赢。
一、培养正确的审计职业判断意识
审计职业判断在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制定,审计证据收集、评价和整理,内部控制系统的评审,抽样审计,分析性复核等具体实践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审计人员要面对实际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的经济事项,依据有关规定,做出专业判断,并对这种事项进行记录和反映,而且还要向决策者提供决策的备选方案,因此,审计人员在主观上树立职业判断意识,是提升职业判断能力并能够真正运用职业判断能力的前提条件。审计人员必须要从过去只需要根据审计制度的明确规定作简单的是非判断向职业判断迈进,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从更广泛和开放的视角思考审计环境。
二、提高审计职业判断能力
审计判断的基础是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审计人员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即审计理论、审计准则、会计原理、经济管理、计算机操作及数据库、网络技术等知识,这是提高审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基础。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持续的自学、后续教育、外出培训,吸收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从书本中学习有关审计判断的理论和方法,学习和领悟他人审计判断的技巧,以及形成审计结论的逻辑思维过程和判断过程,把握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把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内在规律,明确审计责任,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并能够最大限度地有效完成工作。
审计经验是从审计实践中获得的,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是在不断训练、长期实践中积累形成的,优秀的职业判断能力不仅需要审计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而且还要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和较强的洞察力,因此,审计人员更要在实践中学会分析、判断、总结,积累经验,对审计中不断出现的复杂的、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业务以及各种影响因素,能够做出准确的职业判断。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经常探讨出现的新问题,做成功与失败的总结,互相交流工作经验,只有这样,才能锻炼思维能力,积累起丰富的经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可以直接参与经验丰富、审计判断水平高的审计师的审计工作过程,从中边观察、边领悟,或在其亲自指导下开展工作,直接从审计过程中获得审计判断的经验,这是审计师提高职业判断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三、加强审计职业道德建设
只有诚信的审计人员才能客观、真实地进行审计工作,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强化职业道德意识,提倡和监督审计人员依法审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是提高审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保障。只有加强诚信教育,强化审计职业道德建设,才能夯实审计职业判断的精神基础,促进审计职业判断的健康发展。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建立的一种心理上的直接联系,它表现为亲近、疏远、友好或敌对等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联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这里所指的内部审计中的人际关系,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形成的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员之间有相互交往与联系的关系。在开展内部审计活动中,为了有效地对本组织的财务活动、经营效益和各项管理活动进行审计监督,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九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笔者就内部审计活动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种类及处理技巧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内部审计活动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组织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内部审计在组织的各项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组织的管理层和决策层提供着各方面的重要信息。但在具体的内部审计过程中,由于一些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中不太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技巧,不能妥善地处理好其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关系,不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不能圆满完成内部审计任务。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搞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条件。
二、内部审计中人际关系的内容
主要包括与组织内部主要负责人、高层管理者、被审计单位、其他相关职能部门、职员之间产生的人际关系,也包括与组织外部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构、税务机关、往来银行、法律顾问、专家等之间产生的人际关系。
(一)与组织负责人和高层管理者的良好人际关系
内部审计人员接受组织负责人的委托进行内部审计,因此,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需要组织负责人和高层管理者的授权和支持。为此,必须与组织负责人和高层管理者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组织负责人和高层管理者递交各种建议书、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等,并就工作进展和有关问题及时进行请示、汇报、交流。通过这种审计沟通,获得上级领导的理解、肯定或是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偏差、提出更高的要求等,以协调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审计结论的落实和审计意见的具体实施。
(二)形成与组织中其他职能部门良好的人际关系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与组织中其他职能部门如财务、供应、生产、营销、人力资源等部门形成良好的沟通和人际关系,在审计活动中更好地相互合作和取得更多的支持。例如:开展审计活动时需要从其他职能部门了解组织相关情况;审计中发现问题时,获得其他职能部门的意见有助于寻找更优的解决方法;在审计意见的落实和事后监督等方面都需要与其他职能部门的相互协作支持,才能实现审计成果的高效利用。
(三)开展与组织外部的良好人际关系
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高效进行需要组织外部相关机构和有关人士的认同和支持,以及时获得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例如:通过银行函证取得可靠的审计证据;合理利用外部审计的结果;聘请外部专家的协助,以获取专业帮助,如进行资产评估、基建工程验收、法律咨询等。
(四)保持与被审计单位的良好人际关系
内部审计人员不是专门以审查和评价别人的差错和失误作为根本目标,而是以提高组织利益和帮助被审计单位有效地进行管理控制为最终目标。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通过审计沟通,让被审计单位认同其思想和最终目的,与被审计单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相关利益部门的误会,确保审计工作顺利进行,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三、内部审计人际关系处理技巧
(一)与被审单位人员随时交流,使其觉得审计人员不是高高在上
内部审计人员应清醒地认识到,在审计过程中,被审计人员通常害怕在审计中发现的不利问题会对他们将来的工作鉴定不利,会产生工作有失误,表现不好的不良记录,甚至有被开除的可能。因此,审计发现对他们来说代表着一种威胁。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员之间存在的这种潜在的冲突,通常会阻挠审计人员工作的正常进行,影响审计的效率。这时审计人员应该随时和被审计单位、人员交流,与被审计人员建立起一种更加协调的工作关系。具体包括:
1.审计人员应告知被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的全部发现,包括好的方面,也包括不好的方面,而不是对被审计人员进行隐瞒。在审计报告中,应承认被审计人员的参与和合作。
2.审计人员应允许被审计人员阅读审计报告草稿,给被审计人员提供一个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同时,在草拟审计报告之前,与被审计人员就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会面、交流,征求被审计单位人员的意见。
3.审计人员同被审计人员一起讨论审计目标,以减少审计中的神秘气氛,同被审计人员建立和谐的关系。
(二)不论是否有审计任务都要经常与被审计单位人员进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