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村调研报告8篇

时间:2023-03-13 11:10: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村调研报告,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村调研报告

篇1

存在问题

一是保障对象的界定不规范。目前,确定农村低保对象的标准和范围仍然达不到规范化和透明化。谁应作为低保对象,谁不应作为低保对象?目前各级民政部门普遍采用的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办法来计算,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政府确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和人员应列入保障对象,且重点是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人员,因伤致贫人员,因病致贫人员,因灾及其他原因致贫人员。但实际上,这种“农民人均纯收入”办法的计算由于程序复杂、项目繁多、计算繁琐而难以落实在具体实施中,从而很难把好低保对象入口关。和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收人有其自身特点,使得在收入界定上存在一定困难:第一,收入难以货币化。由于农村居民收入中粮食等实物收入占相当比重,在价值转化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第二,收入的不稳定性。除农作物收成的季节性及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等因素外,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也增大了收入的不稳定性。第三,相关农村社保制度未完全普及。特别是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未完全普及,那些丧失劳动能力和经济来源的老年人口其生活、就医、子女求学等方面的困难加大。在审查、审核低保对象时,个别地方还存在人户分离,把年老父母与子女分开,单独由父母申请农村低保,而把法律规定由子女承担的赡养义务推向政府。此外,有的基层工作人员还因人情关系的原因,没有按照低保标准认真核定核实,草率估算,随意填报,将不属于低保对象的人确定为低保对象,使一些人钻空子、占便宜;有的基层工作人员觉得困难人数多,工作难做,得罪人还不得安宁,所以宁愿少报也不多得罪人。在县一级上,可能有的县市区为了多争取上级拨款而多报困难人数,也可能有的县市区为了减轻本级财政的负担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拒之门外。

二是保障标准的确定仍偏低。目前,烟台市农村低保标准是根据农村居民的平均实际收入和消费水平,市场综合物价指数,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收入状况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来确定。测算的依据是按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进行。由于全市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全市平均保障标准(1138元/人.年)目前看来还是不算太高,而各县市区情况不同也造成了农村低保标准和范围存在较大差别。例如,莱山区和开发区的农村低保标准已达到1400元,低保人员人均月补差分别达到58元和70元;而栖霞市的农村低保只有900元,低保人员人均月补差也仅有33元。由于部分县市区农村低保标准相对偏低,因此实施范围相对较窄,覆盖面不大。目前全市已纳入农村低保的贫困农民共有76499人,不足全市农村居民总数的3%。农村低保标准偏低,远不能满足农村困难群众的实际需要,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困难,达不到保障基本生活的效果,而每个月三十几元的补差标准相对于当前的物价水平来说,也只能是杯水车薪。

三是保障资金的落实不到位。低保资金能否很好落实,直接影响到农村低保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低保预算资金落实不及时,是导致低保金发放难的直接原因。据调研得知,县级农村低保资金的来源渠道主要包括上级下拨的低保资金(即省、市两级低保补助资金)和县级安排的低保预算资金(目前烟台市大部分县市区已取消了乡镇一级负担农村低保资金)两大部分。2007年,山东省财政安排的643万元和烟台市财政安排的289万元农村低保补助资金已落实。实际上,这两部分补助资金12月份才由省、市两级财政拨给各县市区,但是2007年全市县一级财政预算计划安排农村低保专项资金2332万元,至三季度末落实不到1500万元,缺口仍然很大,导致了有的县市区由于资金不到位,没有按计划落实,特别是新增人员的农村低保金迟迟未能发放,一直拖到年底,等省、市两级低保补助资金到位后,才陆续进行发放。另一方面,低保资金短缺和落实不及时也影响了全面实现农村低保应保尽保的目标。2007年烟台市纳入农村低保范围的人数为7.6万人,如果加上因为患大病和遭受自然灾害而生活窘迫的农民,还不止这个数字。

四是配套措施的落实不完善。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全面建设农村低保制度的配套措施仍不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在与农村其他社会保障制度衔接上缺乏协调性。最低生活保障主要是解决低保对象的最低生活需求,保障其生存,但仅靠有限的低保金是难于解决低保对象大病治疗、子女教育以及其他不可预料的突发事件造成的生活困难。因此,需要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关的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生产、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以提高农村低保工作的整体水平,确保农村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如果这些配套措施不落实,农村低保制度建设将成“镜之花,水中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是空谈。唯有配套好各项优惠政策,才能更加有效地帮助困难群众摆脱贫困。

五是基层工作力量较为薄弱。基层低保工作人员的严重不足,已影响了工作的开展。目前,烟台市纳入农村低保的困难群众已有7万多人,到今年将有可能增加到8万人享受农村低保,涉及的低保金有4000多万元。这就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具体负责农村低保工作操作和运行外,还需要设立专门的低保工作机构和配备低保工作人员。但目前全市只有部分县市区设立了专门低保科或低保中心,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编制。可以想象,一个县市区少则上千名多则上万名低保对象,仅家庭收入核查都应接不暇,更不用说实行动态管理,因此工作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为了完成工作,只有采取应付的方式,造成了农村低保工作不到位。而到乡镇(街道)一级仅设民政助理1-2人负责,而且是兼职。乡镇(街道)民政办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是根据传统的民政业务种类和工作量来安排的。近年来,就新增加了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大病救助以及其他配套社会救助等主要民政工作。政策性强、对象多、覆盖范围广的社会救助全面实施以后,乡、村两级的民政社会救助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空前加大,并呈继续加大之势,原有力量显然不能适应现有工作需要,严重制约了农村低保工作的进一步规范管理和长远发展。可见,给农村低保工作配备机构和专职人员已是刻不容缓。

对策建议

(一)科学测算收入、准确界定低保对象。农村低保制度是保证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而科学准确地测算低保申请人的家庭收入是确定保障对象及补助标准的主要依据,家庭收入的类别应为种植、养殖、加工、劳务等纯收入和接受或应该接受的扶(抚、赡)养费等。由于农村家庭经营收入类别繁杂,价格按地域高低不一,因此在家庭收入的具体计算上,应本着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制定一个科学的量化标准(比如农作物的地域亩产量、扶养费支出比例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分类进行匡算,但必须计算纯收入。如种植、养殖、加工等收入的计算,应以总收入减去种养加过程的投入费用,才能计算出实际收入。

(二)适时提高保障标准。农村低保标准应依据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包括吃、穿、住、医、教等)必需品的实际需求及各级政府财政实际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并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及物价指数的变化不断调整,由当地政府予以公布。保障标准既不宜过低也不宜过高,确定过低保障不了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确定过高政府财力又难以承受,也易助长人的隋性,助长不劳而获的思想。所以,农村低保标准要实行科学化管理,不断缩小保障水平和农村贫困群众的实际生活需求之间的差距,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别。依据国际贫困线法(贫困线标准应为人均纯收入的1/3)和恩格尔系数法(贫困线标准应为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的1/2),结合物价指数变化,并考虑到各级财政的承受能力,建议到十一五末,农村低保标准应不低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

(三)切实落实农村低保专项资金和工作经费。政府最基本的职能之一是为公众谋福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各级财政均应适时农村低保工作的投入,不断增加低保资金预算和工作经费投入,增长幅度应与经济发展增幅同步,并可以考虑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数额资金作为低保资金或工作经费。另外,为使低保资金能尽快地落实到低保对象手中,建议上级下拨到县级的低保补助资金的拨付时间由每年年中或年底调整到每年年初,到下一年年初再根据上年实际发生额进行冲抵。农村低保资金在发放方式上应实行社会化发放,由县级财政部门根据同级民政部门提出的发放名单和金额,以财政涉农资金“一本通”的方式直接发放到户。

篇2

2016年2月,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我被选派到忙怀乡**村党支部担任第一书记,机会难得,到任后,我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就**在今后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对策进行了调研。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环境和条件恶劣。一是地理劣势。山区群众常说“看到屋,走得哭”,真实地反映了山区沟渠纵横、山高坡陡的地理特征,这一特征使农业生产生活异常困难。二是土壤贫瘠。土壤肥力差、保水能力弱,不少地方仍沿袭刀耕火种,产出效益低。三是自然灾害频繁。山洪、干旱、风雹、地质滑坡等自然灾害年年发生,仅丫口组目前就有15户农户居住在滑坡危险地带,而农民抗御灾害能力较差。四是人居分散。山区大部分人口多为散居,密集度不高。据实地调查,**村的人口密度仅为168人∕平方公里,很显然,**村新农村建设的聚集动力非常弱。

(二)社会服务体系不到位。一是基础建设落后。由于多年来投入不足,导致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问题比较严重,普遍存在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等问题。二是社会保障不完善。村卫生室形同虚设。山区群众无钱治病,大多数农民生了病也是硬撑,小病酿成大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突出。据实地调查,**村农村妇女只有15%的人生了大病才去医院就医。同时,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养儿防老仍然是**村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家庭成为重要支撑。三是文化生活匮乏。由于缺书少电,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情况较为普遍。“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村现状的真实写照。由于文化生活的匮乏,使封建迷信、赌博等乘虚而入,败坏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山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四是城乡人民权利不平等。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为了阻止农民进城找工作,实行了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农村人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在教育、就业、卫生、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受到与城市人不平等的待遇。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并没有真正解决,现在农民进城打工还是受到同工不同酬的歧视,甚至还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同时又造成了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村的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据实地调查,**村全村共2019人,大专文化程度的只有3人,中专的只有7人,高中文化程度的只有12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06人,小学文化程度1390人,文盲102人,未读书的儿童199人。贫困山区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重担。同时,农民培训机制在贫困山区难以建立,有培训点也是流于形式,使农民的发展技能、思想水平与新农村还存在较大差距。山区农民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和党员干部的事,争取政府下拨资金踊跃,自己出资出力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

(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加大对**村的扶持力度,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但由于**村自然经济成份较重、农户经营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信贷困难、农资价格高质量低的市场调控不力等原因,农民增收仍然十分缓慢。**村地处大山深处,全村有513户2019人,可耕地面积3749亩,其中:水田只有522亩,多数为旱地(山坡地)。由于自然、地理、历史和人口素质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山上农田水利设施难以配套,交通状况极差,雨天山体滑坡时有发生,村民缺乏教育,整体素质偏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虽然农民人均收入2016年达到2300元,但发展不平衡,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67元以下的达1373人,占68%,这一现状是制约**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矛盾。

二、**村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抓组织,发挥党员干部作用。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建设一个富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一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一是要建好村支部。建设战斗力强的村支部,带领贫困山区农民艰苦创业,建设新农村。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三培养”,把优秀村民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和村级后备干部,解决接班人问题。二是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健全村干部工资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完善村干部正常离职后一次补发补贴机制,积极探索村干部“职业化”及养老保险制度的新途径,使村干部在政治上有盼头,工资上有保障,正常离职后有依靠,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二)抓规划,引导科学有序发展。贫困山区的现状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制定规划着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一是科学制定区域规划。对地理特征基本相同,经济发展基本一致的贫困山区制定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对发展定位、村庄布局、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突破自然村界限,科学编制村庄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二是统筹制定村域建设规划。突出山区特色,找准每个村的优势和劣势,合理确定村庄规模,统筹规划产业方向,村庄布局、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三是妥善把握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要突出农民的主导地位,认真听取农民建议;要体现和谐性和包容性,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顺从山地势,做到基本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要合理确立示范点,并实行动态管理;要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量力而行,首先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如实施安全民居建设、人畜分居和安全饮水建设等;要整合资源和项目,将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办好事。

(三)抓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树立“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农民教育责任制,改进教育方式,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文明村(户)评比等,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法制文明教育;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营造新农村建设氛围,引导农民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励农民群众发挥好主观能力作用。二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农民培训机制。要以村小学为依托,运用农民技校等形式,对农民进行种养加工业生产操作技术培训,使年满16周岁的山区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和非农领域就业技能,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守护型”农民中的种养大户、个体经营者、产业化带头人、返乡创业等进行重点教育,着力培育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从现状来看,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下一代,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山区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事业,使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得起学,都能受到最基本的文化教育。

篇3

高质量医疗消费的要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药品安全关系着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农村医疗机构的药品使用情况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老百姓的用药存在着安全隐患。

作为县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其重要职责是承担着全县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五河县全县总人口71.7万,其中农业人口63.2万,因此占全县总人口的88.1%的农业人口的用药安全无疑成为药品监管中的重点、难点。今年以来,我局组织专门力量,截至目前,已深入全县126家农村医疗机构(村卫生室、村卫生站)进行检查,现就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加强农村医疗机构药品监管,保证农民用药安全谈一些粗浅认识。

存在问题

1、乡村医疗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农民用药安全堪忧。农村医疗机构是最基层的用药单位,但乡村医生业务水平偏低严重影响了农村用药安全。乡村医生中大部分是三重角色于一身,往往一名工作人员自己既做医生又当护士,同时还是药品管理人员,“以护代药“、“以医代药”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些人员没有经过系统正规培训,对药品的药理知识掌握不够,对药物的禁忌及不良反应知之甚少,安全用药知识贫乏。农村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法律意识不强,认识不足,对药监部门举办的培训班不认真学习,没有把所学的法律知识切实运用到工作中去,造成不违现象的发生。

2、药品存放条件恶劣。部分农村医疗机构房屋陈旧,有的墙面表层已经脱落、里面潮湿、门窗破烂,有的药房光线暗,药品随意摆放,甚至将日常生活用品与药品一起混放;有的药品包装盒上满是灰尘,药品与地面或墙壁接触,卫生条件极差,根本不具备药品必要储存条件,药械混储现象较普遍,无通风、防潮、温控、货架等基本设施;有的农村医疗机构没有设独立药柜,无药品专用存储库房;有库房的也未实行色标和分类管理,需低温存放的药品,多数无低温存储设施。

3、药品购进渠道不规范。目前,农村医疗机构由私人经营,其医疗机构收益主要来自药品,导致一些人片面追求高利润,采购药品一般很少去考虑供货单位的资质和质量保证能力,只图价格低廉,随意向这些医药代表和个体药贩购进药品,往往不向对方索取相关证照,不签订药品购进合同,不按规定索取合法发票,不按药品标识认真详细验货,致使一些假劣药品流入农村市场,对农民用药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查处在村级医疗机构的药品案件中,由于这部分假劣药品无进货凭证,造成药品监管部门无法追根溯源地查处。

4、药品管理制度不健全。少数村卫生室(站)没有建立药品进货验收台帐,采购药品未按规定索证,对近效期药品没有实行效期管理,没有建立完善的药品进货检查验收、药品储存、养护管理、特殊药品管理、不合格药品及退货药品管理等制度。

几点思考

1、加大法律法规宣传的力度,努力增强农民用药安全意识。在日常监督和各类专项检查等活动中,执法人员应尽可能多地向相对人及周围群众宣传药品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知识,指导广大农村群众正确、合理地购买、使用药品,提高他们对药品这一特殊商品的相关知识及安全、合理使用等问题的认识。利用城乡集市等群众聚集的机会,讲解相关的政策法规与合理用药的小常识,或发放宣传单、利用电视字幕、宣传条幅,或深入到中小学校向学生授课等多种有效的形式进行宣传;努力通过“五五”普法活动加强药品法规宣传活动,把对农民宣传药品法律法规作为开展法律法规五五”普法的重要内容认真落实,通过药品法规常识的宣传,达到农民自觉维护药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2.加大培训力度,增强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提高用药水平。针对农村药械人员业务素质低,管理水平差这一问题,应积极争取卫生部门配合,加大培训的力度,建立农村药学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制度,全面提高专业素质、法律意识和药学服务水平,通过有针对性培训,宣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和政策,讲明药房规范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强调药品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阶段在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同时,应重点加强《安徽省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监督管理办法》的培训和宣传。

3、加快推动农村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创建工作。“规范药房”创建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统一认识、积极参与、相互配合,周密部署实施。目前,应充分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制定进一步推进村级医疗机构药房规范化管理的具体措施,加大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创建工作力度,逐步规范其药品的采购、验收、入库、保管、养护、使用等诸环节的内容,促其不断提高药品管理水平和层次,加快推动农村医疗机构药房早日走上规范化轨道,保证农民用药安全有效。要求村卫生室必须独立配备药房与治疗室严格分离,药房必须达到防潮、防霉、防尘、防鼠、防蝇及避光通风的要求,保持环境整洁;配备与用药规模相适应的、便于药品陈列、储存的标准药柜,做到内服药与外用药、性质相互影响、易串味药品与一般药品、药品与医疗器械分开存放;、拆零药品单独存放,使药品陈列有序、分类明显、美观整洁;使用生物制品和其他有冷藏要求药品的村卫生室,应配备冷藏柜,做到专柜储藏;药房必须配备并悬挂温湿度计,并做好记录,当温湿度超过药品储藏规定范围时,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建立药品购进验收台帐,各农村医疗机构要按规定做好验收记录。

4、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水平。作为监管部门,更应主动把农村医疗机构的监管工作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去,进一步创新监管方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水平,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多做贡献。对农村医疗机构的监管应采取日常监管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以严查购进药品渠道和使用假劣药品为切入点,对农村医疗机构进行全覆盖检查不留死角,同时加大检查次数,严厉打击农村医疗机构从没有药品经营资格的企业购进药品和使用假劣药品的违法行为;要以农村药品市场整治为重点,加大对非法药贩、无证经营、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大对违反《安徽省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监督管理办法》的查处力度。充分利用药品检测车的快速检测功能,对可疑药品进行快速筛查,避免监督抽验盲目性,提高监督管理工作效率,为拓展农村药品市场监管特别是质量监管提供技术保障。

篇4

一、我县农村客运现状

我县目前共有乡镇23个,总行政村498个,截止2012年年初,全县已有客运班线抵达或通过的行政村489个,尚有9个行政村不通班车。不通班车的9个行政村主要原因是没有新建公路或原有公路达不到竣工验收的标准。现全县已有客运企业4家;农村客运站18个;农村客运班线55条;农村客运车辆312辆,总座位数4232座;农村公交线路三条;全县范围内“黑车”(无证经营),非客运车辆载客,农用车载客近330台。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是农业大县,且地广线长,由于农村人口比例较大,居住分散以及农村交通建设基础差、起步晚等原因,全县广大农村特别是山区,边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客运发展滞后。供给能力不足、服务水平不高、行业运营粗放、安全管理薄弱等问题突出,农村群众“出行难、出行贵、出行不安全”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客观上阻碍和制约了全县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责任不明,机制不全。全县各级政府对农村客运发展的主体责任不是很明晰,农村客运发展机制、体制上存在问题,地方政府与交通部门管理权限、职责不太明确。

(二)农村客运管理存在许多问题。大部分经营车辆产权属于个人,客运公司对车辆无产权,挂靠经营现象普遍,经营主体分散,客运公司不能对车主实施全程监管,造成经营者超载、超范围运营。农村客运车型也不适应农村赶集随车带货的需求。同时,赶集时的运力不能满足农民出行的要求,不赶集时运力过剩。客运公司对驾驶人的安全教育管理不到位,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只注重经济效益,安全意识差、服务意识差。

(三)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小且落后,跟不上发展。虽然国家政策实现“村村通”,但我县公路等级差,基本上是四级和等外路居多,公路沿线停靠点缺少明显的候车标志。农村客运站点建设跟不上发展,严重滞后且服务功能差。一些村镇即使建有车站,也是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功能作用。加之农村客运规模小,农民消费水平低,居住分散,客流不集中,农村客运班线经营成本高,实载率得不到保障。

(四)现有农村客运运力投放比重不平衡。由于各乡镇的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是自然居住。相比来说,大乡镇的集贸市场客流比较集中,因而成为热线,营运车辆多,赶集时客流相对集中,运力与运量相对平衡,淡季时运力就会过剩。乡镇人口居住偏远分散则运力投放较低。

三、加快农村客运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认识加快农村客运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全县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快农村客运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妥善解决农村群众出行难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摆在突出位置,纳入重点工作,统筹兼顾、系统安排、努力改善农村交通条件,保障广大农村群众安全、经济、便捷出行。

(二)建立健全保障体系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县政府及各乡(镇)政府对本地区农村客运发展负领导责任,应成立由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加快农村客运发展领导小组,要上下联动、内外协调,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特别是乡(镇)人民政府及村委会在农村客运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2、客运组织公司化。为提高农村客运经营者的抗风险能力,规范农村客运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必须把现有运力整合组建成运输企业,作为农村客运经营的主体,实现县与乡(镇)、乡(镇)与乡(镇)、乡(镇)与村、村与村之间的城乡客运一体化运输。引导、鼓励运输企业采取股份制、合作制、联合、整合等形式进行发展,逐步实现农村客运公司化经营。

3、规范农村客运线路。交通主管部门要按照“城乡一体化、区间网络化、镇村辐射化、布局合理化”原则,以现有运力为主,采取专线经营、区域化(以乡镇为区域)经营;允许经营者开行定线日班车,隔日班、周班、赶集班或其它适合农村群众出行需要的班次等多种营运方式。

4、科学制定农村客运发展规划。当地乡(镇)政府要根据本区域人口分布、道路情况、经济条件等实际,制定农村客运发展规划。突出农村客运站点规划、农村客运线路规划和运力投放规划等重点。引导城市客运车辆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

5、积极推进农村客运站、场建设。本着循序渐进﹑科学设计﹑合理选址﹑经济实用、规模适中的农村客运站,确保建成后便能顺利经营。同时,农村客运站的建设要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采用公建公营、公建民营、民建民营等多种形式,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农村客运站点建设。

(三)实施加快农村发展的扶持政策

明确加快农村客运发展扶持范围。针对农村客运相对干线客运和城市客运经营效益较差、公益性强等特点,按照“多予少取,放活让利”原则,政府(财政、国土、税务)应出台相应政策扶持农村客运发展(如减免税收、农村客运站土地规划、财政补贴等)。

(四)完善市场安全监管机制,强化农村客运市场

1、完善农村客运管理体制。实现“政府牵头、部门联动、乡镇主导、企业负责”和“县管乡包村落实”的全面实施。

2、规范农村客运经营行为。一是县政府应指导督促乡(镇)人民政府落实工作责任,配合职能部门加强对农村客运企业及司乘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知识教育、安全知识培训,使其熟知运输法规知识,自觉遵守运输管理和安全营运的有关规定,督促农村客运经营者按国家有关规定足额缴纳承运人责任险等各种保险,做到规范经营;二是交通运管部门要加强“三关一监督”的管理;同时,要加强监督检查农村客运的经营行为、运行安全、票价执行、服务质量等,实行农村客运安全、质量、服务、信誉的评价制度和奖惩制度,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经营行为。

(五)落实安全措施,保障群众安全出行

1、建立农村客运交通安全监管机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建立健全县人民政府牵头,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公安、安监、交通等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村客运交通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交警中队、乡(镇)交通安全协管、乡镇派出所、村委会干部职工的作用,强化对农村客运交通安全监督管理。

2、落实交通安全责任。从维护农村稳定和保证农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出发,深入贯彻国家、省道路交通安全各项法律法规,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切实加强农村客运安全管理。把日常监管、安全教育和指标考核等结合起来,层层签订责任制,确保各项安全责任措施落实到乡(镇)、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企业负责人及驾驶员。

4、逐步改善农村公路安全状况。全县各级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改善农村公路安全状况,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路事故多发地段和危险路段的整治工作力度,增设必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不断提高农村公路的安全技术状况和防护条件,维护农村客运交通安全。

篇5

一、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1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据笔者调查,农民收入有所增长。自年以来,县县农民人均收入年平均增幅达12.86%年末预计达到5128元,且从近几年的县域经济增长趋势来看,农民人均收入稳步增长,农民手中的可支配现金收入越来越多,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2农村市场逐步细分。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带头示范作用明显增强。一是农民适应市场的能力逐步增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种、养基地;二是专业大户、龙头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带动示范作用明显增强;三是农村中各种专业协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组织协调能力逐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营销渠道畅通。

3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覆盖面不断延升至农村;二是县域人口准入条件放宽,外来户不断增多,资金、物资投入也随之向城区转移,规模和覆盖面不断扩大;三是乡镇发展迅速,进一步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4新农村建设方兴未艾。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前5县域附近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速。县域附近的各乡镇非常重视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的开发,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休闲、旅游、观光基地。

二、当前农村信贷供求中存在主要问题

(一)内部问题

1农村信贷结构不适应农村资金需求结构

信用社个人贷款逐步转向以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为主,近年来。小额农户信用贷款虽然能解决部分农民生产生活小额资金的需求,但随着农村经济规模化和工业化,从农村资金需求总量上讲,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并不是主要需求,往往忽视农村非农产业的信贷发展战略,这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2农村信用社信贷方式不适应农村信贷市场

贷款方面主要以信用贷款、担保贷款为主。担保贷款中又以质押贷款为主,目前的农村信用社信贷中。并且质押贷款额不能高于存单面额80%抵押贷款是抵押房产的又要求借款人必须拥有两套以上房产,这对于居住地在农村的借款人来说,由于没有信用社所认可的相关房产权利证明,自然不能得到贷款。抵押信贷方式显然不能适应农村信贷需求市场。

3农村信贷投入方向不适应农村经济的要求

迫于不良资产的压力,客户选择上。形成了向企业放贷不如向个人放贷的倾向,压制了企业进行风险投资的意愿,妨碍了企业的成长;投入方向的选择上,重农业轻非农产业,农业中信贷投入集中在生产领域,对消费领域的投入明显不足,生产领域又集中在周转领域,对基础设施投入明显不足。

(二)外部问题

外流问题非常突出。一是转移式外流,1农村资金流动呈多渠道、加速化趋势。主要表现在邮政储蓄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转存款。二是投资性外流,表现为在外经商办企业。

传统农业呈逐步萎缩趋势。一是农业效益仍然较低,2农村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致使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造成农村劳动力供给不足。二是传统农业,特别是粮油种植业逐步萎缩,发展态势走弱。

缺乏拳头产品和尖端技术,3县域范围内中小企业管理缺位。市场占有率低,难于做大做强。主要表现在财务管理不规范,数据信息传递失真造成风险;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占有率低。

利率逐年攀高。据调查,4农村民间借贷活跃。由于农村资金增长较快,加之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额度较小,难于满足农村较大规模的产业发展需要,农村民间借贷进一步活跃,利率逐年攀高。

三、拟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大力组织资金。

全面提升农村信用社的社会形象和地位。继续开展优质服务活动,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改善服务质量,维护、发展核心客户和优质客户群。

(二)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和市场占有率;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支持具有地方特色和一定品牌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支持和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业主和专业大户,1积极支持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支持农村土地流转过程形成

农业生产项目。

大力支持粮食优化、品种改良和推广适用先进技术等,2着力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支持品牌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支持规模化养殖。

加大对节水灌溉、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的支持力度。3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支持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积极拓展信贷业务。

抓好信贷资金的营销工作,1坚持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为重点。抢占业务发展先机,拓展县域市场,做大做强“蛋糕”规模。

实施信贷倾斜。要重点瞄准服务区域内的尖端客户,2突出重点。增强对重点区域、重点市场、重点客户的市场营销。

壮大核心客户群。将信用商户做大做活,3创新服务方式和业务品种。扩大全县的个人信贷市场。并积极拓展消费贷款,对居民购房、购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贷款,采取按揭贷款方式予以支持。

篇6

一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财务管理规范化的难点

(一)、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分配机制难以确定。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性质比较复杂,大部分是原来的乡村医生,也有原医院在编职工,有后来新招录的公共卫生人员;各站规模不等,效益相差悬殊;而辖区内服务人口数和执行农村公共卫生职能又基本相同;政府财政补贴有限,这些因素使得服务站的分配机制和社会保险机制较难统一。

(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财务管理最大的难点是现金、票据、药品的管理。

1、药品管理的难点:在社区卫生服务收入中,主要是药品收入,我院的5个站点都占90%以上,大量药品在站点周转增大了社区药品管理的难度。由于受站点客观条件和人员配备等主观条件的限制,站点实行的药品数量金额式管理还不完善,有的站点甚至连药品管理的台账都不健全。从调查来看,在运行的初始阶段,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药品基本上有盘亏现象,而且盘亏金额不小。产生盘亏的主要原因为少入帐(不开具发票)、自主降价等;也有不正常盘盈现象,产生不正常盘盈的主要原因为私自购药。

2、票据管理的难点:财务管理的规范从源头上抓就是票据管理要规范。建站之初,社区卫生服务站一般都为手工操作。手工票据的使用,加上收费人员岗位混杂、业务知识缺乏、责任心不强等,给社区卫生站的票据管理增加了难度。票据开票不及时、不开、少开甚至“大头小尾”的情况都难免发生。即使后来有条件实行计算机联网电脑开票,因为医疗服务须24小时进行,而服务站收费人员一般晚上不上班,如果第二天的交接手续不严密,票据管理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漏洞。

3、现金管理的难点:由于农村地域的散射,除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附近一般有银行外,周边农村地区没有银行,加上站点分散,岗位配备不足等原因,服务站每日收入无法当日缴存银行。虽然每站点配备保险箱,但因地处偏僻地等本身的安全问题,保险柜往往形同虚设,更多的大额现金随身携带,因此现金的安全隐患随时都存在。

(三)、农村卫生服务站分散,规模不同,财务人员岗位很难合理设置。

规范化财务管理要求管钱不管物,管物不管钱,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人员少,岗位多,往往一人身兼多职。我院的5个站点,规模不一,有年收入超120万元,工作人员6-7人的,有年收入仅10万左右,工作人员2-3人的。对于前者,可以设立专业的收费人员,对其进行专业的财务培训;对于后者,很难再配备专业收费人员而增加其营业成本,这些小规模站点的药房人员只能同时身兼收费、开票、划价、发药等工作,有时根据其专业还须做护理、注射等工作。这种财务岗位配置的不足,致使财务工作不规范,报帐不及时,内部监管不实。

二、完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会计报账制度,抓好收入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站收人管理的内容包括执行国家收费标准(目前无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收费标准颁布,基本执行乡镇卫生院的收费标准),建立收人凭证的领发和控制及核销制度,建立业务收入上报制度,建立账簿、处方、收费收据三核对和民主理财制度。收入报账制度具体要求如下:应规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各卫生服务站的账目,各服务站每月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账3次(分上旬、中旬和下旬),要求报账人员做到“四一致”,即收入报表、收据、处方、现金解款单金额必须一致。对迟报、漏报一次者,要给予经济上的处罚,其目的是杜绝截留收人、坐支挪用等现象的发生。在现金管理上,应与具备全市联网的银行联系开户,或协调基本开户银行提供上门收款服务,解决当日现金送存银行的问题,以确保公款现金收入的安全。

(二)、建立会计会审制度,实行会计监督。

定期对各站进行会计会审是管理好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一个重要措施。由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特殊性,财务岗位配备不足,其内部控制只有在现有条件下设计。通过制定人员职责、工作规范、岗位制度等,并定期检查执行情况,才能达到管理的目的。在财务方面,制定好收费人员交接制度、票据使用制度、交款登记制度、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会审一般半年举行一次,由中心财务对各站的财务工作进行检查。会审内容有:一是收入检查,检查服务站的各项收人是否按照规定的标准收费,有无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对政府定价药品是否按定价执行;二票据的开具是否真实完整,票据作废是否符合规定,有无“大头小尾”情况,三收费人员与值班医务人员交接手续是否严密,值班人员能否对第二天输入电脑的费用按门诊登记簿所载的姓名、收费项目、金额等内容进行核对;四药品管理是否规范,帐实是否相符,调价是否及时,盘存制度是否落到实处等。建立会计会审制度,实行会计监督的目的,主要是增强卫生服务站收费人员的管理意识,同时,也可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

(三)、药品计划申报,中心统一供应。

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收人主要是药品收人,因此要管理好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药品。我院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药品实行“统一供应、计划配送”的办法,即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药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代购,组织调拨供应,各站不得自购自销,以保证药品质量和堵塞漏洞。其管理措施如下:

1.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一切药品必须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组织供应,实行零售价管理。为了保证药品管理制度的完整性、可行性,规定社区卫生服务站调拨药品的厂家、批号,必须在药品调拨单上注明,这样有利于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药品进行监督,若发现药品批号不符者,应按私自购药处理。

2.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建立药品数量金额明细账,并对所用的药品实行逐日消耗登记,要求做到“消耗准确、登记及时、购物相符”、另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对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药品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发现账物不符者,应对责任人进行处罚,若发现药品没有及时登账的,应限期改正,以有利于药品的监督管理。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药品进行定期盘存,并随时给予核算。对于盘盈的,转作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收人;盘亏的,由药品负责人赔偿,按药品零售价全额补缴,屡次不改的,还应对其进行处罚。

(四)加强成本核算,完善分配制度。

由于服务站受地域、规模的影响,经济效益相差甚大,其工作人员的收入也很难统一。我院的做法是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分开核算,基本工资由单位保底发放,随着业务的发展,各站逐步开展成本核算,引入竞争机制与考核机制,绩效工资与工作业绩挂钩,上不封顶,下不保底。这种方法,既保护了站点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各站点的健康发展。

篇7

今日是国际家庭日,省卫生计生委则发表了《辽宁省农村家庭状况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帮助市民了解辽宁省农村家庭基本状况及女孩家庭发展需求。

具体表现为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弱化、养老模式单一、养老机构匮乏、独女家庭养老困难等问题。报告分析认为,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为缺乏经济来源、社会养老服务水平低、独女家庭养老能力较弱等。

要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可以增加公立养老机构的资金投入,推广实施家庭养老服务大院新模式、在社区建立微型养老院或形成微型-大型养老院模式,推崇医养结合;同时,针对独女家庭养老经济收入来源单一、家庭医疗护理缺失的困难,加大家庭养老扶助支持力度,提高独女家庭养老质量;鼓励支持社会养老,发展养老服务行业。

在农村家庭子女教育状况方面,农村家庭的子女教育负担沉重、子女教育费用来源单一、子女教育机会存在性别差异等方面均存在问题。

报告提出了提高计生女孩家庭教育资助水平、提高助学贷款申请成功率、增加贫困学生兼职收入等解决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相应对策。

篇8

一、三县首要做法和经历

(一)抓特征,县政府打造优势产业带。三县都把特征优势产业作为培强农业、发展乡村的重中之重,规划扩张力度大,典型培养条理高,促农增见效果好。涿鹿县依照“区域化结构、产业化运营、专业化生产”的思绪,因地制宜发展葡萄、杏扁栽种、奶牛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并将设备蔬菜、张杂谷子栽种作为后续产业着力培强。特别是,该县建成个葡萄栽种专业乡镇、个专业村、带动万农户从事葡萄栽种,发展栽种面积万亩,年产葡萄近亿公斤,被国家林业局定名为“中国葡萄之乡”,产业化运营率到达%以上。万全县充分审阅本身前提,经过扩展种养规划、盘活闲置资产、统一托付治理、农民入股分红等有用办法,配以完善的治理体制,逐渐构成了“以鲜食玉米为主的特用玉米栽种加工、以燕麦为主的杂粮加工、以暖棚养猪为主的畜禽养殖加工和以果蔬为主的栽种加工”四大特征主导产业。该县产业优势突出,经济效益明显,先后荣获“中国鲜食玉米之乡”和“中国燕麦之乡”称号,年农大家均纯收入完成元。崇礼县根据地舆、天气等天然资源优势,大力完善农田水利基本设备建设,经过规范化服务和新种类、新技能的推行,着力发展设备蔬菜,率领全县农民走上致富路。该县发展设备蔬菜面积万亩,以崇礼蔬菜为主体的“坝上蔬菜”享誉京津及周边市场,年销售蔬菜万吨,完成产值亿元。

(二)抓机制,县乡村合力推进新民居示范村建设新民居建设是改善乡村生活情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进农民福祉的一件惠民大事,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具体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主要战略意义。涿鹿县从年开展新民居建设以来,各项目标延续两年位列全市第一。该县共有个村列入省级新民居示范村,重点打造了矾山镇东关村和涿鹿镇清宁堡村两个环首都新民居精品示范点。该县在新民居建设进程中,一是严厉土地政策,一直依照县域镇村空间结构规划、新一轮土地应用总体规划,充分寻求农民志愿,合规有序开展施行;二是搞好结对帮扶,坚持“+++”的帮扶工作机制(每个示范村由一名县指导、一个县直部分、一个效益较好的企业和名帮扶工作队员一起帮扶),协助示范村建班子、做规划、定政策、引项目,保证新民居建设强势推进;三是增强资金治理,执行“专帐核算、专人治理、专款专用”,保证悉数资金用于新民居建设。各级财务奖补资金和包村帮扶资金悉数用于示范村配套设备、公共服务设备、乡村建设规划、土地整治及坚苦户建房借款贴息,三措并举,为该县新民居建设供应了有力支持。

(三)抓服务,夯实农业乡村发展基本农业乡村发展迅速,服务到位必不成少。三县在推进农业乡村经济继续发展进程中,立足分歧角度,采取分歧方式进行扶持协助,塑造了一批全县、甚至全市农业亮点。

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三县县政府和相关部分翻开思绪出政策,拓宽渠道筹资金,努力协助处理发展中碰到的坚苦,为农业良性发展奠基了坚实基本。涿鹿县经过协调农行、信誉社等金融部分对农业发展赐与信贷支持,特别是在农户小额信贷、中长期借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农户每年供应-万元小额借款,必然水平上破解了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万全县财务每年安排不低于万元的专项资金,对农业产业化进行扶持。并对企业技改扩模赐与借款贴息,对土地依法流转并用于发展设备农业的农户及市场主体赐与补助,极大提高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和自动性,构成了一批产业龙头和国家、省、市级名牌产物。崇礼县出台了蔬菜产业扶持政策,安排设备蔬菜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用于设备蔬菜借款贴息、新建大棚膜下滴灌、打井配电、三膜掩盖、规范化技能推行和农民专业协作社补助。县县政府协调农行、信誉社为农户新建大棚供应借款,每新建亩大棚,可借款元,财务贴息元,配套滴灌主管道补助元,打井配电补助%;每个示范村专业协作社补助万元,从基本上保证了主导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加强产业龙头带动。三县在努力发展产业的还,积极奔波市场,鼓舞和指导农民成立产业龙头,扛起致富大旗。涿鹿县坚持“群众主体,组织先行”的准则,依照“一村一社、一社‘五化’(组织运转规范化、生产技能规范化、运营销售品牌化、社员技艺职业化、产物质量安全化)”要求,坚持专合组织家;并依据产业发展近况,在强大现有龙头企业基本上,发展了佳禾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张家口金农集团等家省市级龙头企业,进一步延长了产业链条,加强了带动才能。据调查,该县家产业龙头共带动万农户完成增收亿元。万全县采取“协作社(企业)+基地+农户”运营形式,发展龙头企业家,成立农民专业协作组织家,经过培树典型、示范带动,构成对主导产业的强势拉动。崇礼县围绕主导产业,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使崇礼县特种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崇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家龙头企业发展成为集新种类和新技能引进、推行,农产物产、加、销为一体的领军企业,在此基本上,合时组建蔬菜协会(协作社),对蔬菜销售渠道、恒温设备、品牌、生意人等资源有用整合,规范治理,成为全国最大的越夏彩椒生产基地和河北省蔬菜产业示范县。

三是提高土地流转实效。要完成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就必需改动过去涣散的运营形式,完成土地集中、规划种养。为此,涿鹿县积极创新土地流转形式,采取租赁、交换、转包、让渡等方法,托付协作社进行土地流转。该县指导洪大有机蔬菜协作社租赁土地亩建设日光温室,指导黑山寺乡、东小庄镇农民经过土地交换方式,流转土地余亩发展设备蔬菜,经济效益完成翻番。万全县具体增强县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本能机能,规范流转合同,并坚持“土地流转市场准入准则”,客观评价大户、协作社、企业的资信状况,经过土地承包运营权入股,坚持股份制协作组织,加以县政府科学指导协调,最后在各市场主体之间完成土地流转,完成了各方效益的最大化和产业发展的久远化。

二、几点启迪经过对三县调查学习,我们以为,这种高起点、高规范的农业乡村发展形式,恰是我们要学习借鉴之处。

第一,改变观念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永久主题。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的解放水平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我们必需把推进思想解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坚持用工业化的思想指导农业,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圈子,加速农业工业化历程。

第二,创新科技是推进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持。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手段。同万全、涿鹿县比较,我县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奉献率低,致使产业规范化水平不高。我们必需全方位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使新技能浸透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以科技创新使用推进农业生产。

第三,健全市场是促进产物销售的关键环节。市场系统是农业赖以发展的载体。我县农业市场还处于低程度发展阶段。我们必需依照“大流通、大市场”要求,重点扩建和新建一批设备完全、功能完善、辐射才能强的农副产物专业市场,促进农产物的区域化生产和规划化销售。

第四,培强龙头是完成农民共富的有用路子。产业龙头是率领农民致富的领头雁,必需把产业龙头作为完成农民共富的强力引擎,把发扬好引领效果作为率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用路子。

三、对我县农业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建议学习借鉴三县经历,最主要的是做好与赤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思想观念上完成改变,在蔬菜、畜牧、林果的规范化生产及乡村新民居建设等方面获得打破。

(一)坚持发展第一,做强主导产业。三县农业乡村发展的实践证实,要想完成农民快速增收,首先要选择一到几个合适当地实践的主导产业,制订可行的施行方案,常抓不懈。就我县而言,要借助环首都扶贫开发和绿色经济圈建设有利机遇,积极跑部进省,争夺扶持,使蔬菜、畜牧、林果业真正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在全市、全省有位次的大产业。把培植农产物加工龙头企业作为发展规划农业的关键行动来抓,增强指导,建管并举,并选准二商、战友公司,在发展初级种养的基本上,购进加工设备,引进先进工艺流程,以大带小,由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北方主要的蔬菜、畜牧产物生产加工基地。

(二)坚持龙头带动,抓好规范化生产。把加速龙头企业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运营的中心,围绕蔬菜、畜牧产业,大力扶持和培养一批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才能强的主干企业,提高农产物附加值。指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协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领先执行规范化生产,发展绿色无公害产物。加速建设农副产物、活畜买卖中心,扩建乡镇农贸市场,构建多条理、多功能、多类型的市场系统。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