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10:2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工业通风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公共场所;空调通风系统卫生;防治措施
Abstract: th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of health problems have been hvac designers and owners concer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health problems mainly comes from air pollution and water pollution in two ways, because of th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of air from the fresh air system from outside to inside of the delivery of fresh air and return air system of the combination of indoor air and become mixed air. Whether outdoors or indoors air contains many suspended particles and of all kinds have (not) machine gas pollutants. Through the adsorption, sedimentation, breeding process, causing the air bacteria and other harmful substances, constantly which has drastically increase, cause undesirable building syndrome and all kinds of allergic symptoms even infectious diseases.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public health problem of the air conditioning and ventilation system to make simple elaboration, and how to solv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own point of view and opinions.
Keywords: public places; Air conditioning and ventilation system health;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831.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建筑和其他公共场所开始使用空调来进行空气循环,人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有空调的场所里学习、工作和生活。但是随着空调的不断普及和使用,带来的问题也开始不断的显现出来,其中以空调通风系统中的卫生问题尤为严重。国内外的调查表明,空调系统宛然对室内空气质量影响极大,已成为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现对商业办公楼、影院等公共场所空调通风系统常见的卫生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一、空调通风系统产生的常见问题
1.1空调系统的卫生问题主要是有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引起的。空调系统空气来源一般是新风和回风组合的混合空气。这些室内、外空气受大气环境、人类活动和建筑装修材料等影响,包含了许多悬浮颗粒物(粉尘、微生物、花粉、气溶胶)和各类有(无)机气体污染物,随着空调的“吐故纳新”过程进入系统,通过吸附、沉积、滋生等过程,浓度或数量不断增加,引起不良建筑综合征,各类过敏症状甚至传染病。
1.2新风量的缺失
在世界上发达国家中对中央空调新风量的要求一般是30-50立方米/小时,我国对中央空调新风量的要求一般中有20立方米/小时,甚至更低。在市面上还有不少新风量很低的中央空调一直在销售和使用。在商业办公楼、影院等公共场所中,人流量一般都十分的巨大,导致这些场所的空气质量急剧的下降,空气中的细菌和其他有害物质急剧增长,若新风量达不到要求,室内空气得不到及时的更换,一直在空调的回风系统中循环,为细菌的滋生提供温床,也为疾病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所以,足够的、清洁的新风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唯一可靠方法。新风能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度,调节室温并去除过量湿气,稀释空气污染溶度,并形成正压抵御室外污染空气进入。当然,空调系统能够提供新风不等于一定就能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因为新风的效能又同新风的量和洁净度以及室内气流的组织等密切相关。只有足够的且清洁的新风才能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预防空气传播疾病。
1.3空调的安装不合理
我国大多数的公共场所空调系统采取上入上回的气流组织,这样很难做到新风的均匀分布,有些送风口和排风口距离过近,甚至发生“短路”(即刚从排风口排出的空气还没有逸散到外界大气中,就已经被送风口再次吸入中央空调中,送入室内)现象。在中央空空调的安装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合理的布置送风口和排风口,充分将新鲜空气送入工作区,才能提高室内的换气效果,达到提高空气品质的目的。
1.4空调自身的设计缺陷、经营者的管理不当及相关法律的空白
1.4.1国外对中央空调新风量和空气过滤的要求很高,如日本强制性要求中效过滤,达不到要求将受到严厉的惩罚。我国对中央空调只是用简单过滤网,不少中央空调连低效过滤都达不到,也没有什么惩罚措施;其次,国外对中央空调排风要求很高,并且是强制性的,国内一般没有此项要求;最后,国外中央空调普遍装有空气加湿装置,国内中央空调很少见到空气加湿装置,也很少有企业主动安装空气加湿装置。国外对中央空调风光洁净度要求同样十分严格,在施工质量、管理、检查、经常性清洗等方面一直保持着标准很高的评判指标,国内在这方面没有什么要求。国外中央空调的制造标准体现出很高的环保特性、智能化、网络化特此能够,对生产过程、材料、制冷剂等都有较高的环保要求,更强调空气品质。
1.4.22004年卫生部组织对30个省市区60个城市937家宾馆饭店、大型商场、超市的空调系统进行了监督抽检,结果显示,空调通风系统存在严重的生物性污染和颗粒物污染。微生物污染的有411家,站抽检总数的47.1%,中毒污染的占46.7%,合格率仅为6.2%;通风管道内最高积尘量达到了486g/m2.。
1.4.3通过调查发现,商场、宾馆集中空调系统积尘量污染状况严重;积尘中细菌、真菌总数污染属中等水平;公共场所空调系统污染严重和管道长期未做清洗有直接关系。 管道未做清洁工作的主要原因为:
(1)卫生法规和相关卫生标准处于空白;
(2)国内无管道清洗服务机构;
(3)经营、管理者主观上未给与足够重视;
(4)清洗费用较高
二、防治措施
2.1为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应当对中央空调的通风系统做维护和清洗,必要时还要进行消毒,以下列举了消毒的时机:
2.1.1当中央空调通风系统导致或可能导致空气传播疾病时。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及时关闭所涉及区域的中央空调通风系统,并按照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要求,对公共场所及其中央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处理的中央空调通风系统经卫生学评价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
2.1.2检测发现冷却水、冷凝水中检测出嗜肺军团菌;空调送风中检测出嗜肺军团菌、β―溶血性链球菌、风管积尘中检测出致命病菌等情况时,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立即对中央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和消毒,待其检测、评价合格后。方可运行。
2.1.3 空气传播性疾病在本地区暴发流行时,采用全新风方式运行,确保风房间独立通风,启动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并保证该装置有效运行。
2.2如果新风本身收到污染,就谈不上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作用,新风的洁净度也会控制着室内空气污染的关键点之一。有空调系统的公共建筑大多坐落在城市的中心,室外的空气流动性差,多被各类废气、尘埃污染;而且建筑物自身也存在许多污染源,如开放式水塔,各类排风口。在空调的设计中,应对同庚系统中加装过滤网、加湿装置等。安装时,新风口的位置要设置在室外,避免信封的二次污染,保证新风的洁净;其次新风口与开放式冷却塔。高车流量道路、建筑物本身各类排风口的位置要有最小安全距离‘最后新风口还要采取防雨、防虫、防鼠和防尘等措施。
2.3由于空调系统的污染持续存在,对空庭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清洗十分重要。不要指望每两年一次的清洗消毒来结局所有的问题是不现实的。在这种 情况下,系统的日常维护就显得更为重要,设备表面积尘和凝露水的清理,各级空气过滤器(网)及时清洗更换,积水盘的堵塞清理,管道温湿度的控制,设备的维护维修,各种制度的实施保障等等,都能有效降低污染和减少微生物繁殖。
三、结束语
解决空调系统卫生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的配合解决,可以通过设计、安装和自身管理等多个环节来减少。要达到这个目的,仅依靠卫生部门的监管是无法完全实现的。需要政府来完善法律;卫生、社保质监等部门的大力监管,公共场所运营者的完善管理等各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方强,洪佳冬,林岳程.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问题探讨[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0(04)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待群众存有冷、横、硬、推、烦的现象。二是宗旨观念不够牢固。表现在:对待群众不能始终保持热情服务的态度,当手头工作多时,性子就有些急躁,态度不够和蔼,如遇到需要重复解释的问题时,噪门就会比平时响,显得没有耐心,没有合理调整自己的情绪,没有切实做到为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三是服务经济的大局意识有待加强,思想狭隘,只满足于做好眼前的工作。四是工作作风不扎实,对业务工作满足于现状,缺乏对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少数民警在执勤中还存有执法不规范、警容不整的现象。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从主观上讲,缺乏超前预见性,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看成绩多了,看问题少了,工作标准不高,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二是为群众服务观念不牢固。未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没有深刻体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质,没有坚持任何时候都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拿出百分之百的热情接待每一位群众,工作中对待群众缺乏耐心,没有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是制度定的不少,墙上本上都有,个别制定了只停留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抓落实不够好,有的民警违犯了只在会上点点说说,不提名不提姓引不起触动。
三、整改措施
(一)要规范勤务管理。要严格执行公安部《交通民警道路执勤执法规范》,交通民警在执勤执法时,要使用规范用语,做到准确恰当,用语文明,执法公正,路面执勤民警在继续保持规范化执勤形象的同时,做到“纠章时主动走到车前,说话时敬礼问好在前”,任何时候不辱骂、训斥群众。交通民警需要检查车辆时,应当根据道路条件和交通情况,选择安全和不妨碍通行的地点进行,避免造成交通堵塞,禁止逢车必查。交通民警在道路上执勤执法时,在无明显违法和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紧急情况下不得随意拦截检查机动车。交通民警在道路上执勤执法时,不得擅自改变处罚种类、幅度,少填罚款额多收钱,故意拖延处理时间,不给违法驾驶员交付处罚决定书和暂扣凭证,使用非标准的处罚决定书和暂扣凭证,不按规定上交或者不归还暂扣的驾驶证、行驶证。交通民警在道路上执勤、执法时,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索要物品或者收受他人财物,不得要求或者接受宴请。
(二)要规范交通事故处理。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要严格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确保依法办案,执法公正。加强对事故处理民警的宗旨教育、廉政教育,坚持依法办案,对待群众做到热情,耐心,坚决杜绝“冷、硬、横、推”和“关系案、人情案”的发生。各中队民警接到事故报警要先期处置,保护现场,抢救伤者,适用简易程序的要当场处理。车辆受损较轻,不影响驾驶的,不得施救或清障。需对事故车辆进行检验鉴定或委托定损时,可告知驾驶员将车辆开至指定地点。报警服务台实行24小时值班备勤,随时接受群众报警求助。接警后,城区5分钟内、市郊10分钟内、农村地区尽快到达现场。
论文摘要:根据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特点,对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指出原有专业课程设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围绕该问题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种教学手段相融合的教学方法,以供热、通风类课程为例,对该教学方法进行了设计和探讨,同时指出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于1998年将原有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简称暖通空调专业)与燃气工程专业合并后重新组建的一个新兴专业,其中还涵盖了给排水工程专业中的建筑给排水的部分内容。作为一个重组后的专业,其所涵盖的内容并不是原有专业内容的简单合并,而是从学科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角度对现有内容进行融合。从教育部公布的调整后的本科专业目录可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土建类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但由于其涉及的专业基础课程多数是隶属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为此当前开设该专业的大专院校均是在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和办学特点的基础上对其专业的从属进行归类。我校于1999年依托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开始着手组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并于2001年开始招收建环专业的本科生。由于办学历史较短,办学经验与老牌暖通类院校相比略显不足,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方面均存在某些不足。但是经过系室老师们不断的探索、改革,经过长期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本文以供热、通风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例,对建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及课堂教学各环节进行回顾和探讨。
一、原有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办学之初,本专业以主要培养具有室内环境系统与设备及建筑公共设施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及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的特殊建筑环境研究开发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建筑环境与设备的设计研究、制造安装、物业管理等部门及相关的科研、生产、教学等单位从事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提出以工程热应力、流体力学和传热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以建筑环境学、供热、通风、空气调节、燃气工程作为专业必修课,以建筑冷、热源,制冷等作为专业选修课并结合工程力学、机械、电子类课程以及相关的课程设计为整体的课程体系,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原有课程设计体系存在如下的问题。
1.专业课程总学时过长,教学计划分布不均
相对于其他专业,由于建环专业是将原有的暖通专业与燃气工程专业进行了合并,其涵盖的内容有所增加。同时,由于专业课的教学主要集中在大三的下半学期以及大四的上半学期,而这一阶段正是学生考研复习和找工作的黄金时期,在考研和找工作的双重干扰下,学生不能集中精力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进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学生听课不认真的现象时有发生。
2.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脱节,课程设计时间不充裕
对于建环专业的学生来说,课程设计是检验其是否真正掌握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依据。但在课时安排上,为了避免与主干课程冲突,课程设计往往安排在学期之末,即在专业课程完全讲授完以后开始进行课程设计。这样就会造成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学生无法掌握这些理论知识所具有的实践价值,而到进行课程设计时,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已经比较陌生,不知道如何利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同时,由于需要安排课程设计的专业课程较多,往往出现一个学期末要同时完成几门课程设计,时间比较紧张,此时学生还要面临考试、考研以及找工作等事情,无法抽出足够的精力来投入到课程设计中去,这就造成了课程设计的整体质量不高,并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
3.实验课程涵盖内容不够全面,学生动手能力锻炼不足
在课程体系制定之初,相关实验环节部分也进行了考虑,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将实验环节单独作为一个整体,而是将其融入到理论教学内,将实验环节所需的课时数纳入到理论教学之中,由于缺乏专业的实验任课教师,具体的教学安排则取决于专业任课老师的教学计划,这样一来,就导致实验课程不能充分受到重视,学生实验能力无法得到充分锻炼。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针对原有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我们在着手修订新的培养方案的同时,根据“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原则对专业课程体系的制定也进行了相关的调整。
1.强调学科基础,突出专业特色
建环专业的突出特色是人工热湿环境。随着当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这就迫切需要有更宽厚的学科基础。因此,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将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建筑环境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流体输配管网六门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程。 转贴于
2.减少专业重复内容,优化教学质量
建筑环境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流体输配管网三门主干课程是将原有专业课程中的共性部分经提炼而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专业理论课。为了避免与原有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相关内容重复,就必须对原有专业必修课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组。以建筑环境学为例,该课程主要由建筑外环境、室内空气品质、室内热湿环境、建筑声环境、建筑光环境以及人对热湿环境的反应等知识模块组成。其中热湿环境与空气品质知识模块主要涉及的是太阳辐射对建筑物的热作用、围护结构热湿传递的机理、冷负荷与得热量的关系、典型冷(热)负荷计算方法的原理、通风稀释方程、新风量的确定、自然通风与局部通风等知识点,而这些内容又分别涵盖在工业通风、供热工程以及空气调节等专业课程中,为了避免重复教学,就需对这些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适当的删减和合并,在不打乱教学系统性的同时减少教学的课时数。
3.注重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同步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原有课程体系调整的一个重点就是如何解决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存在的严重脱节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引入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同步的教学思想,即将课程设计穿插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开始着手进行课程设计,这样就能够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应在原有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验课程以及生产实习课程所占的比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三、多种教学手段相融合的教学构想与实施
通过对原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改革,已经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从具体的实施过程来看,还是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导致调整后的课程体系无法充分发挥出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等环节不能很好地融合。为此,笔者总结最近几年在供热、通风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结合本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提出了多种教学手段相融合的教学构想。其具体的思路如下。
1.深入分析理论教学、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内在联系,实现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
以工业通风和供热工程课程为例,两者的研究重点在通风管路以及室内供暖管路和供热管路的设计与运行的相关知识上,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一般民用建筑以及工业产房通风系统和供暖以及供热系统的设计能力。为此,在进行理论教学之前,可以先展开生产认知实习,即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亲身接触一些已投入运行的系统设备,并结合其具体的运行过程简要地阐述这些设备的运行原理以及设计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在认知实习结束后开始理论教学,同时将课程设计融入到其中,即理论教学一开始,就向学生布置课程设计任务,明确设计内容,并结合教学进度合理安排设计进度。当教学环节结束后,课程设计基本完成,此时再带领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让学生对课程设计进行自我总结,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现场给学生进行指导。这样一来,一方面加深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深入研究专业理论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为后面的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2.因地制宜,平衡理论教学、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各环节的主次关系
仍以工业通风和供热工程课程为例,由于二者侧重解决具体的工程实际问题,所包含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考虑到本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问题(一部分选择就业,一部分选择考研),在理论教学、课程设计以及实践教学环节三者课时的分配上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因地制宜,灵活地调整三者之间的课时分配比例。即一方面重视理论教学、课程设计以及实践教学三者并行、有序进行,另一方面要依据学生自身的原则有所侧重。对于直接就业的学生要锻炼其动手实践的能力,而对于考研的学生,则要锻炼其理论功底。
【关键词】火灾自动报警;消防联动控制;医药工程
引 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不断加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防火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现代消防不可缺少的安全技术措施。回顾近年来,我国发生一系列的重大、特大火灾安,造成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医药生产企业通过化工合成的方法合成药物的新工艺越来越多,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火灾危险程度也比民用建筑要高。与一般的工业厂房相比,医药的洁净厂房具有如下特殊性:空间密闭、工艺复杂、空间分隔多、装修材料多。这意味着,医药厂房将面临着比一般厂房更加严峻的消防问题。笔者将在下文中,谈论一下在医药工程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应用。
1.消防控制室
1.1 消防控制室系统布置
火灾自动报警控制器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核心,能接受现场火警探测器的报警信号,对报警信号进行分析判断。在确认火灾后,能够联锁启动相应的消防设备:如排烟风机、消防喷淋泵等。火灾自动报警控制器设置在消防控制室内,需要24小时有人值班。当现场的报警设备动作时,联动消防控制室显示并且声光报警。消防控制室内设置的消防设备除了火警控制器外,还应包括火警图形显示装置、消防专用电话总机、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控制装置等。在医药工程中,部分车间、甲类仓库有可燃气体释放源,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也应该设置在消防控制室内。
1.2 火灾自动报警控制器
火灾自动报警控制器单机系统每一总线连接设备总数不宜超过200点,且应留有不少于额定容量10%的余量。系统包括可编地址的各种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联动模块以及报警显示装置等设备,设备总数和地址总数均不应超过3200点。探测器或联动控制模块发生断线或短路故障时,控制器可显示发生断线或短路故障的探测器或联动控制模块的地址号,伴随有声光报警并记录相关的故障信息。
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备
1)火灾探测器的布置
根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规定,在大部分制药生产车间、综合办公楼、科研实验室区域,属于火灾初期有阴燃阶段,产生大量的烟和少量的热,很少或没有火焰辐射的场所,应设置感烟火灾探测器。对于部分会产生大量蒸汽或烟雾、有较大粉尘的场所,则适宜设置感温火灾探测器。在医药厂区的防爆区域,如甲类仓库、防爆厂房等,需要选择防爆型号的火灾探测器。在防爆区域一般会生产或保存可能释放可燃气体的有机溶媒,针对这种区域应该选择可燃气体探测器。
2)报警按钮以及声光报警器的布置
建筑物每个防火分区至少设置一个手动报警按钮。每个防火分区的任何位置到临近的报警按钮步行距离不应大于30m。满足上述规范的同时,应该在人员疏散的出入口、车间或综合楼的主出入口等方便人员逃离火场时按动的位置设置手动报警按钮。每个报警区域内均匀设置声光报警器,一般情况下可与手动报警按钮布置位置相同,若车间内等比较宽敞的区域在满足报警要求的情况下,为控制工程成本可适当减少声光报警器的数量。消火栓(或泡沫栓)按钮一般安装在消火栓内,根据安全专业提供的条件布置,设置硬线直接联锁启动消防泵(或泡沫泵)并送报警信号到消防控制室的火灾自动报警控制器。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医药厂房洁净厂房上方存在大量技术夹层,根据《洁净厂房设计规范》,在技术夹层内也应设置火灾报警探测器。
3)消防电话的布置
根据火警规范,消防控制室必须设置消防专用电话总机,消防电话分机则应该设置于消防水泵房、变配电室、空调机房等比较重要的消防场所。消防控制室、值班室内,应设置可直接报警的外线电话。
3.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3.1 防排烟系统联动控制
医药工程厂房是封闭的厂房,内部平面布置曲折,且暖通通风管延伸至厂房内各个房间,当发生火灾时,烟气容易顺着暖通风管蔓延至整个厂房。在这种情况下,防排烟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建筑物内的防烟分为自然通风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排烟可采用自然排烟或机械排烟方式。本文中防、排烟联动控制方式主要针对的是后者机械加压送风及机械排烟方式。
当感烟(或感温)火灾探测器动作、手动报警按钮动作或70℃防火阀关闭时,在消防控制中心报警,同时联锁开启相应排烟区内的常闭排烟口、对应排烟风管上的电动阀及相应的排烟风机和排烟补风机,并关闭相应排烟分区的空调通风系统及新风管上的电动风阀。当排烟温度到达280℃,排烟风机前的排烟防火阀自动关闭,联锁关闭对应的排烟风机和排烟补风机。
设有挡烟垂壁的防火分区,当感烟(或感温)火灾探测器动作时,火灾报警控制器联锁控制降下相应排烟分区边界的挡烟垂壁,放置烟气快速蔓延至其它排烟分区。
在某些防爆区域和非防爆区域之间的缓冲间,暖通专业存在正压通风系统,设置了差压开关和失压报警器,用来实现对应房间的失压报警及联锁控制启动正压风机。
3.2 喷淋系统联动控制
自动喷淋系统具有几种不同的联动控制方式:湿式系统和干式系统、预作用系统、雨淋系统以及水幕系统。对于这几种系统,笔者针对自己所完成的医药工程经验选择预作用系统进行阐述。
整个系统需要联锁控制的设备包括有水流指示器、信号阀、压力开关、喷淋消防泵。当报警区域两个火警探测器或一个火警探测器与手动报警按钮动作时,火警控制器给预作用阀组送开启信号;若系统设置有快速排气装置,则需联动控制排气阀前的电动阀开启。喷淋泵控制柜的启动和停止按钮,需要用专线连接至消防控制室的手动控制盘。系统的水流指示器、信号阀、压力开关动作状态,消防泵的运行状态及阀的启闭状态应该在消防控制器上显示。
3.3 防火卷帘联动控制
为了防止烟气和火势的蔓延,两个防火分区之间一般设置有防火卷帘。
疏散通道上的防火卷帘控制如下,当防火分区内两个感烟探测器或防火卷帘专用感烟探测器动作,联动防火卷帘下降至距离楼板1.8m处位置;若防火卷帘专用感温探测器动作,则联动防火卷帘下降到楼板。非疏散通道上的防火卷帘则在接受了防火分区内两个独立的火灾探测器的报警信号时,联动防火卷帘直接下降到楼板。
防火卷帘两侧设置手动按钮控制防火卷帘升降,防火卷帘控制器一般设置在现场,将现场防火卷帘的状态信号反馈到消防控制室的火警控制器。
3.4 防火门联动控制
常开防火门在防火分区内两个火探测器或一个火灾探测器和一个手动报警按钮动作时,联锁关闭防火门。防火门控制器开关、故障信号应该反馈到现场的防火门控制器,同时监控器应该将信号远传至消防控制室的防火门总监控器。
结束语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国内医药工程建设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消防安全的问题也应该受到我们充分得重视。为了避免发生重大的消防事故,我们必须用高度的责任心、科学的态度去面对经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安全问题,使医药企业消防工作做得更安全更可靠。
参考文献:
[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2013)
[2]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 50073-2013)
关键词:自然通风;热压;风压;生态建筑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生态建筑无疑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矛盾的有效方法,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而自然通风就是在生态建筑中广泛关注的一种技术。风是人类生存空间中的生态因子,它降低了能耗,减少了污染,提高了室内空气品质和舒适感觉,为居住者和使用者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空间。研究者调查发现,人们对室外的自然风有着更好的接受性。调查结果显示,尽管许多家庭配有完善的空调装置,但大部分人都喜欢打开窗户,依靠自然通风来保持室内空气环境,只有当自然通风无法满足要求时,才会使用空调设备。在炎热地区的建筑中,自然通风降低室温,驱除异味,保持房间空气新鲜,是实现生态建筑的重要手段。
1 自然通风的机理
通常意义上的自然通风指的是通过有目的的开口,产生空气流动。这种流动直接受建筑外表面的压力分布和不同开口特点的影响。压力分布是动力,而各开口的特点则决定了流动阻力。就自然通风而言,建筑物内空气运动主要有两个原因:风压以及室内外空气密度差。这两种因素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以共同起作用。
1.1 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风的形成是由于大气中的压力差。如果风在通道上遇到了障碍物,如树和建筑物,就会产生能量的转换。动压力转变为静压力,于是迎风面上产生正压(约为风速动压力的015 -018倍),而背风面上产生负压(约为风速动压力的013 -014倍)。由于经过建筑物而出现的压力差促使空气从迎风面的窗缝和其他空隙流入室内,而室内空气则从背风面孔口排出,就形成了全面换气的风压自然通风。某一建筑物周围风压与该建筑的几何形状、建筑相对于风向的方位、风速和建筑周围的自然地形有关。
1.2 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热压是室内外空气的温度差引起的,这就是所谓的"烟囱效应"。由于温度差的存在,室内外密度差产生,沿着建筑物墙面的垂直方向出现压力梯度。如果室内温度高于室外,建筑物的上部分将会有较高的压力,而下部存在较低的压力。当这些位置存在孔口时,空气通过较低的开口进入,从上部流出。如果,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气流方向相反。热压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开口处的高度差H和室内外的空气密度差。而在实际中,建筑师们多采用烟囱,通风塔,天井中庭等形式,为自然通风的利用提供有利的条件,使得建筑物能够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
1.3 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下的自然通风而在实际建筑中的自然通风是热压和风压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各自的作用有强有弱。由于风压受到天气,室外风向,建筑物形状,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风压与热压共同作用时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因此建筑师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使风压和热压作用相互补充,密切配合使,实现建筑物的有效自然通风。
2 自然通风的应用
人们利用自然通风主要是利用其两大功能:一是通风换气,改善室内空气品质;二是利用自然通风解决夏季或过渡季节的热舒适性问题,取代或部分取代空调。目前自然通风在一些建筑物中的应用如下:
(1)利用门、窗户的相对设置,在建筑物内形成自然通风。在大多数情况下,自然通风系统以窗户、门作为风口,因此窗户和门的大小,形状和安装位置都会对室内气流组织、通风效率和热舒适性产生影响。通常在建筑物进深小的部位利用风压实现自然通风,在建筑物进深大的地方利用热压实现自然通风。Per Heiselberg等人研究了不同类型窗户的通风特性,认为对于单侧自然通风、贯流通风或热压驱动的自然通风来说,在冬季最好选择底悬式窗户,在夏季最好选择侧悬式窗户。窗户的通风系数Cd随着开口面积、窗户类型和室内外温差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认为是常数,仅当开口面积较大时,通风系数才近似等于0.6。
(2)利用"竖井"实现自然通风,改变建筑物内部气候。一般来说作为共享空间的中庭就能起到"竖井"的职能。这种中庭一般具备两种功能:一是让太阳射入中庭,加热中庭内的空气,使上下空气形成温差;二是这种中庭一般是可开启的,在需要通风时可使空气流出。冬天,阳光透过玻璃屋顶直射进来,中庭屋顶的侧窗关闭,使中庭成为一个巨大的"暖房",到了夜晚,白天中庭储存的热量又可以向两侧的房间辐射;夏天,中庭屋顶的侧窗开启,将从门厅引进的自然风带着热量一并排出,使建筑在夜间能冷却下来。可作为"竖井"空间的,除了中庭外,还可以利用建筑的楼梯间。
(3)利用烟囱实现自然通风。这种烟囱是自然
通风和太阳能相结合的产物--太阳能烟囱。在太阳能烟囱的上部一般安装有太阳能集热器,集热器吸收的太阳能,可加热烟囱内的空气,产生抽吸作用,使冷空气从建筑物的下部进入,热空气从上部排出,这样在建筑物内形成空气流动,达到室内通风降温的目的。这种系统类似于风管系统。这种利用太阳能强化自然通风的烟囱还可做成风塔或风帽的形式。但如何使那些突出屋面的部分在外观上和屋顶协调,甚至使其成为整个建筑造型的亮点,对每个建筑师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3 自然通风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不同,它受气候、建筑周围的微环境、建筑结构及建筑内部热源分布情况的强烈影响,所以它的设计是与气候、环境、建筑融为一体的整体设计。
(1)不同的气候条件,对自然通风建筑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宏观气候条件,如宏观风速分布和风向、宏观气温分布、太阳辐射照度、室外空气湿度等来确定该地区气候的自然通风潜力。在确定自然通风方案之前,有必要收集建筑物所在地区的气象参数逐时变化情况资料并进行分析。地区不同,采用的自然通风能力、方式也不尽相同。
(2)建筑微环境不同,对自然通风的设计要求也不尽相同。建筑微环境是指建筑周围风速分布及气温分布、城市地形与布局(建筑平均高度、建筑分布情况、街道的布局、植被分布等)、建筑内部布置、建筑高度、室外噪声水平、室外污染。建筑的微环境对自然通风的影响很复杂,在建筑设计中应尽量全面考虑。比如在设计中应选址在有利的外部风环境中;使房间的纵轴垂直于夏季主导风向,以获得良好得通风效果;建筑物的正压区和负压区都会延伸一段距离,其大小和建筑物的高度形状有关,在此距离内其他建筑的通风会受到影响,因此应该合理安排相邻建筑的合理间距。另外在设计中也应考虑自然通风系统进风口位置的选择,一般绿色建筑周围都应当尽量种植树木,这不仅可以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而且可以起到降温、减速,同时还可以改变风的流动路线。
4 结束语
自然通风已经成为生态建筑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建筑师和居住者的重视。它是一种具有很大潜力的通风方式,它具有节能、改善室内热舒适性和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的优点,但也受室外气候、建筑周围环境及建筑内部布局等因素的强烈影响,故其设计和控制很复杂计算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的发展使工程师可以描绘出建筑单体、小区和房间内的空气流动状况,便于人们直观,迅速的了解风场流动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自然通风这种廉价、舒适、健康的通风方式会在生态建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保怀,陈亚平.英国生态建筑一瞥[J].热力发电,2005(7),62 -63.
论文摘要:从办学思路、教材设置、师资结构等方面讨论了目前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中出现的问题和应改革的内容;结合中南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实践,提出了明确办学思路、强调专业特色、加强实践环节等方面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人是从事科学技术的主体,因此当今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主要来源于大学教育。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部在上世纪末对大学很多专业都进行了调整,包括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和“燃气工程”两专业合并,调整、拓宽组建而成的新专业[1]。该专业以培养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室内环境及建筑设备、公共设施、建筑热能供应系统的设计和建筑自动化与能源管理工作的人才为目标。这次调整,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产生了一个面向21世纪新的专业学科。近年来,该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范围91所各类众多高校中涌现出来,问题也随之凸现。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
一、主要凸现的问题
(一)办学思路不清晰
虽然很多学校秉承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思想,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建筑环境、建筑热能供应以及建筑自动化等方面的知识,并把建筑环境学列为了专业的平台,搭建了新的本科专业的框架体系。但是“厚而宽”不是“大而全”。知识口径的拓宽不是各种知识的堆积和罗列。专业的办学首先要服从于所在大学的办学思路,即学校的定位。一般院校和重点院校不同,创新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和综合型大学也不同。如果全国九十一所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的教学体系都参照某一两个名牌大学的教学体系,那么这样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一,专业建设没有或者散失了原有专业的特色;二,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没有特色。
(二)教材建设的质量不容乐观
目前围绕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的教材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教学体系中的教材应该具有知识的系统性、延续性和完整性。而不是各个知识块之间简单的粘贴或移动的关系。以《暖通空调》为例,集结了原来供热、供燃气及通风空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空气调节》、《工业通风》以及《供热工程》的主要内容。剔出了三门课管网输配的交叉部分,而另设了一门课:《流体输配管网》。但就这两门课程的教材来看,共同的缺点是把原来空调、通风和供热三门课的三个系统简单地归类总结,系统总结有余,阐述不足。使得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出现老师觉得不好讲,学生不易接受的情况。
(三)配套的师资队伍结构有待改善
由于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由原来的暖通空调专业或燃气专业演变而来,因此师资基本上是暖通空调或燃气专业的。但是专业的领域已经扩充到建筑室内环境、建筑设备、公用设备和智能建筑等方面。专业的内涵已经由原来的设备或系统扩充到既包括设备、系统,也包括智能建筑。其中的弱势部分是智能建筑。因为智能建筑技术也是一门交叉学科,而大部分搞自动控制的人才是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的人员。对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及设备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供热空调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理解。另一方面,搞设备的人才又缺少对建筑自动化、BAS功能科学要求的理解,缺少有效的上层控制管理逻辑与算法。两方面人才又缺少“接口”,从而制约了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2]。因此合理搭配师资,在教学安排方面与其它专业知识交叉融合,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复合型人才。
二、改革的内容
(一)明确办学思路,办出专业特色[3]
明确办学思路是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是以科研人才为主,还是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不仅与专业本身的内涵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专业所在大学的性质有关。这样才能形成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良性竞争。办学思路还与专业特色有着密切联系。专业特色与专业在多年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教学和科研历史有关,如有的学校在暖通空调的系统工程方面是强项,而有的学校在制冷空调设备的研究与开发方面是强项。那么在培养人才方面,这些特色就应该很好的继承和发挥,在课程设置和训练中要体现出来。
(二)稳固基础知识,拓宽专业口径
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的工科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应包括数理方面、工程热物理方面、流体机械方面、建筑热物理方面和自动化控制的知识。只有牢固的基础知识, 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专业课程,拓宽本专业的服务领域。当然,正如前面强调的,专业办学的前提是要继承和发扬本专业的特色。这些基础知识本身就是属于很多领域,要与专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特色结合起来,构造和稳固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的拓宽,是构架新时代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专业教学体系不仅仅局限于暖通空调,或是供热供燃气,或是把这两方面的课程全部笼统地包括进去,或是把建筑环境、公用设备和智能建筑方面的知识硬塞进去。在专业学时有限的条件下,很有可能会造成各种知识的七拼八凑。因此,要有侧重点地把某些方面作为原本专业特色的延伸和发展,切忌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的思想,盲目地贪大。
(三)编制优秀的教材,配备合理的师资队伍
正如前面所说,由于原有专业教学体系架构的割断和组合,使得最近几年采用的教材在编制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在教材的建设方面还必需投入更多的精力。而选用合适的优秀教材的基础正是现在的教学体系的完善,必需从根本上理解和制定本专业的教学体系和知识模块。
师资的知识结构要分布合理,除了保留原来专业特色的知识结构以外,还要补充新的知识,如智能建筑和建筑环境方面的知识结构。师资的梯队建设也很重要。教学梯队的形成有利于知识传授的传承和不断更新。每个专业知识模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群下面,形成以教授为龙头,教授副教授主讲,青年教师为重要组成的教学梯队。
三、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路
中南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主要源于长沙铁道学院的制冷空调学科。长沙铁道学院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展了制冷空调及冷藏运输方面的研究工作, 1985年在机车车辆系成立制冷空调教研室,并开始招收制冷空调专业专科学生; 1989年开始招收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本科学生; 1998年根据教育部文件调整为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因此,在二十多年的建设中,形成了制冷与暖调、系统与设备并重的特色。我专业在调整后修订了教学计划,增加了供燃气、建筑环境和建筑自动化方面的知识模块,保留了原来的制冷方面的知识模块,包括有制冷原理、制冷压缩机和铁路车辆制冷、制冷装置自动化等课程。 转贴于
目前已拟定完2008级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计划,主要的思路有如下几点。
(一)明确办学思路,与学校的定位一致。
我专业隶属于以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为主的高层次综合性大学——中南大学,学校的定位是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创新型大学[4]。因此,我专业的办学思路是以创新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标准,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继承和发扬专业特色,整合知识架构。
充分利用能源知识的平台。从2008年开始本专业与同属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热能专业进行能源与动力大类招生,使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的基础知识面广,起到“厚基础、宽口径”的作用。
继续保留专业的特色之一:制冷模块。从毕业生就业的反馈来看,用人单位对既懂制冷,又懂暖通,既了解系统,又了解设备的人才非常欢迎。
加强暖通和建筑环境的优势。把空调、供热、通风和建筑环境的节能、环保、热舒适与空气品质结合起来,也是当前时展的需求。
减弱供燃气和燃烧模块。从本系教师多年从事的科研工作来看,燃气和燃烧模块并没有形成特色,因此可以适当减少其份额,作为选修课程开设。
加强智能建筑模块。智能建筑是楼宇发展的重要方向。本系在制冷和空调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方面有着多年的研究和实 践经验。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充相关领域的知识内容。
(四)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创新人才
实践环节包括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应受到更多的重视。既保证实践环节的“量”,又要保证实践环节的“质”。即:实践环节的课时量必需严格保证,同时要求学生在实践环节动手、动脑,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从选题开始抓起,选题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工程实际,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严格把握好实践环节的考核。本系在近两年所有的专业实践环节考核中都涵盖有答辩部分的考核,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自信和表达能力,又能很客观地反映实际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肖勇全,李岱森.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J].高等建筑教育,2002, (2).
[2]刘春蕾,赵三元,海.智能建筑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4).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建筑节能;教学改革;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3-0036-05
2012年9月教育部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进行调整,并入了建筑智能设施(部分)、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两个专业,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主要涉及建筑环境和建筑能源两个主要方向[1]。该专业自成立以来,曾几次更名: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供热、供煤气及通风”,到 1987年调整为“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与“城市燃气工程”两个专业,1998年合并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再到如今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每次更名都与当时国民经济水平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专业名称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时期国家对专业人才提出的不同战略需求。新名称强调“建筑环境”“能源”方向,符合“十三五”规划中有关全球气候变化及绿色低碳发展的应对要求,与规划中“绿色”“协调”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对大力推进绿色改革,推动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意义。从国家战略规划与市场需求的层面看,新专业要以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为导向,
应在原有暖通、燃气等专业课程基础上增加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新能源应用等相关内容,以符合当前社会需求,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
此外,中国是能源消耗大国,近20年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占比越来越大,这说明中国建筑节能有着广阔的提升空间和社会前景,而降低建筑能耗刻不容缓。在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环境背景下,建筑节能课程应被更多专业纳入本科教育中,成为土建行业各专业的通识课程。
一、问题的提出
(一)建筑节能技术涉及的多学科性
建筑能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学科内容高度交叉的课程,它不仅涉及建筑材料、土木工程、建筑学等工科知识,也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人文学科紧密相关。主要包括建筑环境、建筑被动设计、围护结构材料、建筑设备(暖通空调、照明、给排水)、建筑施工、建筑管理等内容。
由于建筑节能课程涉及的学科较多,不同专业教师在讲解时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建筑能源与应用工程专业,教师会偏向介绍空调节能方法,建筑学教师会较多关注建筑单体设计与节能,若采用不同专业教师合作讲解建筑节能课程则可避免产生这种情况,但是课时安排的不足、知识体系的庞杂会让学生觉得所学知识深奥晦涩难懂,从而对建筑节能技术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不同专业学生在学习时由于对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不太熟悉,更愿意关注自己所学专业部分的节能手段,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对节能知识的了解。
(二)与新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与融合
在最新版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规范中,课程体系大体沿用原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设置,被并入的专业如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的关键专业知识单元,建筑节能技术、节能建筑计算与仿真等均未包含在内。新规范课程侧重点依旧是传统的暖通与燃气模块,对节能、智能设施领域涉及不深。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消耗量剧增,结合国家对行业人才提出新的战略需求,本专业所涉及建筑能源方向不再仅限于燃气应用,更多地是建筑能源的有效利用,即建筑如何节能。在本科教学中增强对建筑节能重要性的认识,增加建筑节能技术相关课程迫在眉睫。
在此背景下,如何将建筑节能技术与新专业课程体系有效融合,诸如建筑环境学、暖通空调、土木工程材料、绿色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环境测试技术、低能耗建筑理论与应用,避免和其他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重复显得尤为重要。
(三) 建筑节能方向人才培养存在断层
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几次经济危机表明,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极大程度限制了经济的发展,走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必经之路,也是历史的选择。中国当今社会能耗主要集中在工业、交通、建筑三个领域,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以上[2],建筑节能具有较大的潜力,是降低中国社会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建筑节能领域相关人才。
目前,国内研究建筑节能技术主要集中在建筑学专业下的建筑技术方向和土木工程专业下的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方向。由于建筑技术方向的学生对数学、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建筑环境学等基础知识学习不够深入,在建筑节能仿真与能耗模拟、建筑物理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储备远没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学生丰富,在分析流体、热环境、建筑能耗的实验、模拟数据时,缺少对结果准确的判断力和深入的分析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研究的顺利进行。同时,由于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方向的学生本科专业大多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对建筑设计、建筑构造等建筑知识不够了解,在建筑区域小环境设计、遮阳构件的选择等建筑设计方面缺少经验。因此,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本科阶段加入绿色建筑设计原理等相关课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建筑被动式设计等交叉学科知识,有助于建筑节能领域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
二、建设内容
(一)教材建设
目前市面上有关于建筑节能主题的教材虽然多,但是质量参差不齐,内容重叠性强,经典的教材较少,内容更新的速度较慢。此外,现有建筑节能类教材,部分适合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内容偏建筑节能设计;部分适合高职高专学生或工程技术人员,重全面性,偏科普性;部分适合高校研究人员,重理论,缺少工程实例。因此,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需要编制适应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规范要求,强调专业课程间的衔接与融合,注重节能理论性与知识系统性结合、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国际化的建筑节能教材。
教材编撰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优化。
(1)提炼、梳理基本理论与方法。本科专业教材的特性应是系统讲授基本理论、原理与方法,重在教授学生为什么(Why),而不仅仅是传授学生怎么做(How),做什么(What)。因此,在众多有关建筑节能主题的图书资料中,如何脱离科普类特征,遵循建环专业规范的课程体系要求,提炼出基本理论、原理与方法是建筑节能教材编撰的核心问题。
(2)注重理论知识、设计计算与工程案例融合。理论知识内容应与建筑节能相关设计规范标准相适应,以加深理论知识在应用层面的理解,提升学生节能设计与计算技能。另外,工程案例内容不应局限于简单节能技术的介绍,应融合理论知识与设计计算内容,构建各知识点理论、设计与案例的链条式体系。
(3)增加建筑节能研究分析方法与国内外最新技术发展等内容。教材内容需顾及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能力需求,增加建筑节能研究分析方法与最新技术发展等内容,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例如建筑与风环境知识单元可以增加Fluent、EnergyPlus等软件模拟内容,以讲授不同的组团布局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二)理论教学
建筑节能课程的理论框架系统较为固定,包括建筑节能基本知识、建筑节能设计原理、建筑规划设计与节能、建筑单体设计与节能、围护结构节能设计、遮阳设计、采暖节能设计、制冷节能设计、采光与照明节能设计、太阳能利用等单元,但由于建筑节能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推动着建筑节能技术的不断革新,很多成果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教师应多关注国际先进的建筑节能理念,关注建筑节能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
建筑节能课程强调应用性与实践性,教师不能单单只讲授生硬的理论,还应将理论联系实际,多结合工程实例分析节能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理论给予实践支撑,实践丰富理论内涵。单纯的理论过于枯燥,不利于深化学生对原理的认识,也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重点分析当地某一节能建筑的设计原理和途径,探讨当地地域气候和建筑特点对节能设计的影响等。
(三) 课程设计
根据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新专业规范,教学课程主要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两个类别。知识的输入主要集中在理论课上,帮助学生建立对专业基础知识的了解,以备在日后工程实践中准确运用;知识的输出与检验主要体现在设计实践中,这不仅是对理论原理的巩固,还是对已掌握内容的检验。
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环境与建筑能源领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变化较大,日益注重建筑节能。如图1所示,在新专业规范体系中增大了建筑节能技术模块比重,强调理论与实践统一,从知识的输入、输出和检验三个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整合,增加了以设计实践为主的绿色建筑设计、建筑节能等课程,以此形成适合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新专业规范的建筑节能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特色,体现时代性、体系相容性、专业创新性,既符合当代社会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也展现了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教学方法改革
建筑节能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不仅需要教师在课上对基础理论进行系统讲解、对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而且要求学生在课下积累丰富的相关知识并动手实践。目前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感、无法集中精力,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与课堂教学质量。此外,课下作业类型单一,课程论文、试卷问答较多,社会调查实践、课程设计类作业较少,无法让学生充分吸收并利用所学进行成果输出。这些因素导致了建筑节能课程流于形式,成了一门科普课,学生既]有深入理解知识,也没有机会亲自实践,无法深刻理解建筑节能的真正意义,从而也失去了开设这门课的意义。
针对这些问题,信息时代提供了一种可有效平衡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的教学模式,即 “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一种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的新兴教学方式,学生课前在网上收看授课视频,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作业或实践[3]。翻转课堂分为课程、作业、答疑三个模块,根据课程不同的性质可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当课程的知识框架体系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革新时,则适合将其理论知识录制成视频,供学生反复观看。相较传统教学方式,“翻转课堂”既节省了教师重复授课的时间与精力,又让学生能较为灵活地安排学习计划,从而留出更多的课堂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答疑。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中大量课程均可采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例如传热学是以理论的讲授为主、作业与答疑为辅的课程,理论内容较为单一,作业通常为计算题,可采用线上基础理论教学与线下作业、答疑相结合的方式。建筑环境与能源系统测试技术课程涉及较多的测量实验,可采用线上视频讲解仪器使用方法与测量原理、线下学生亲自操作仪器进行实地测量的模式。建筑节能课程则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课程理论知识框架比较固定,实践部分中课程设计作业的相关资料与设计规范要求一般比较多,适合网上,故适用于线上教学、布置作业,线下完成作业、答疑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通过将“预习时间”最大化来完成对教与学时间的延长,其关键之处在于教师需要认真考虑如何利用课堂时间,实现高效率的课堂教学[4]。因此,建筑节能课程的课堂内容和教学形式可多样化:可以是师生面对面交流答疑,例如学生通过PPT、数值模拟等方式来解说自己的设计,教师针对其设计进行面对面点评,学生从教师点评中获取信息来反省自己的设计;可以是建筑节能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分享与展示、线上理论视频的补充案例;还可以是实践调研类活动,例如参观当地的节能建筑,调查统计当地民用建筑采用的节能方式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理解并运用理论,实现教学目标。
四、课程教学思考
(一)教学内容
建筑节能课程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只关注理论知识根本不足以融会贯通,必须辅以一定量的实践课程加以深化。实践是学生认识、完善、运用知识的最佳方式,因此可适当增加实践课的课时。建筑节能理论知识系统庞杂,讲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教师若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以线上视频的方式教授,课堂则留出大量时间分配给实践课,可有效解决课时安排不足的问题。
在践课的所有形式中,课程设计是最为有效的输出方式。设计课程一般为绿色建筑设计,内容可从小体量如小型别墅设计,大体量建筑如小区热环境分析入手。前者可以结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建筑节能的设计与运用,后者可侧重模拟软件的使用,计算模拟小区热、风环境。除此之外,在针对不同章节,可增设不同内容的调查课程。例如遮阳设计单元调查当地遮阳形式与热工气候区的关系;建筑节能常用学术名词单元可通过让学生记录在宿舍的活动状况、衣着类型、温度感受等来理解室内热舒适度;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单元增加实测墙体、门、窗等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实验等。通过设计、调查、模拟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丰富实践课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有兴趣、有乐趣、有志趣地主动学习。
(二)教学形式
建筑节能课程的传统教学形式为课堂讲解与考试或课堂讲解与课程论文组合的形式,这两种方式忽略了建筑节能课程的实践性,将其当成工程热力学一类的学科理论课程来教学,很大程度上只起到了科普的作用,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深入拓展。
在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后,设计实践课占比增大,课堂将成为师生交流互动的平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考试形式不再仅限于试卷、课程论文,课程设计每个阶段的成果、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等按照一定权重成为学生最终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五、结语
根据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念要求,实现能源高效利用是当务之急,而随着建筑节能话题日趋受关注,社会对建筑节能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大。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的新专业规范背景下,建筑节能作为一门不可或缺的课程,现实意义重大,实现与新规范专业体系的融合与衔接尤为重要。应从教学内容、形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新兴的“翻转课堂”线上视频线下课堂的教学模式恰好满足了建筑节能课程特点的要求,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 王立雄.建筑节能 [M]. 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3] 何克抗. 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 电化教育研究, 2014(7):5-16.
[4]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 2012, 30(4):46-51.
[5] 殷维, 郝小礼, 张国强,等.暖通专业研究生建筑节能课程实践教学案例分析[J]. 高等建筑教育, 2014, 23(3):118-120.
论文摘要: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对相关指标进行量化分析,以职业市场为导向制订出具有地域和专业特色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几年的实施,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用人单位满意度显著提高;实践证明:依据职业市场需求动态调整制订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方案是合理的、可行的。
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就业教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必须紧紧围绕学生就业这个目标,满足社会、经济、岗位的需求的前提下制订,最大程度地实现学生就业。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浙水专”工程造价专业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制订了浙水专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就业率连续四年均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
l工程造价毕业生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1.1近三届毕业生就业岗位流向调查
通过对2003届毕业生就业岗位专业流向问卷调查,浙水专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主要流向的岗位为建筑工程造价员、安装工程造价员、水利工程造价员、市政、装饰、及园林造价员岗位。
1.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
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指标设计为25小项,每小项分4个等级,评价标准和分值分别为:好,3分;较好,2分;一般,1分;差,0分;满分为75分。25个小项规类分别归为以下6个大项: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效果评价、专业知i,nvak平教育培养评价、能力培养效果评价、身体素质评价、内在素质评价和工作适应度评价。其中六项评价指标的得分情况分别如下:1O.58±0.46、8.20 4-0.33、10.40±0.41、5.70±0.28、3.50±0.42、0.70±0.35,调查数据为90个。
1.3毕业生专业对口率
通过对2003届浙水专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74.4%。
2以职业市场为导向制订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问卷调查后,将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新调整和设计,紧紧围绕用人单位的需求、岗位的需求,以就业为核心制订了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1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为:与浙江省经济建设相适应,面向浙江省范围内的施工、建设、中介、造价主管部门等企事业单位造价员岗位,培养具有工程造价员职业能力的应用性人才。
2.2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
建筑工程造价、安装工程造价、水利工程造价是浙水专毕业生就业最多的岗位。浙水专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思路按照“一个核心,四大模块,多元拓展”方案进行,即,以造价员职业岗位能力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以土建工程造价员、安装工程造价员、水利工程造价员、市政园林工程造价员为人才专业岗位技能培养模块;向建筑工程管理与工程经济两个方向进行专业知识拓展模块的培养,实现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多方位就业的目标。
2-3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知识水平教育培养评价度较好。对毕业生能力素质和工作适应度的评价较低。通过走访众多用人单位,具体分析了不同的岗位对知识、能力、技能等水平的需求,制订了浙水专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具体的人才培养的标准:
2.3.1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要求:掌握应用写作知识;b.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Ic.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d.了解我国基本国情及国家对建筑行业的方针、政策及法规;e.了解水利、建筑、装饰、安装材料及制品的名称、规格性能、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储备保管、使用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水利、建筑、市政园林工程施工图的识读;掌握给排水、通风空调、电气照明工程施工图的识读;掌握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的一般构造及施工工艺;掌握水工建筑物的一般构造及施工工艺;掌握给排水、通风空调、电气照明工程的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和施工工艺;£掌握建筑工程造价、安装工程造价、水利工程造价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熟悉工程招投标的基本流程;熟悉工程造价控制的基本方法:熟悉建设工程法规制度;昏掌握建筑企业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了解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掌握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一般内容和方法等相关专业知识。
2l3.2岗位基本技能要求:a.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一定的应用文写作能力;b.熟悉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拟定Ic.熟悉计算机应用,掌握ofice办公软件,能用计算机完成各类文字处理、表格设计和数据处理等工作;熟悉相关工程造价软件的操作;d.能结合建筑工程、安装工程、水利工程施工生产活动过程,从事工程造价计价和控制工作。e.具有良好沟通与协作能力。
2.3_3岗位综合技能或技术应用能力要求:具备编制工程技术标书的能力.b.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工程统计主要指标的计算和初步分析,能在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依法办事案例分析.c.具备工程造价商务标书编制的能力;d.具备土建、安装、水利造价员的基本技术与技能。
2.3.4执业素质要求:注重自身修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b.具有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c.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真诚奉献社会的意识;d.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变革,具有灵活的社会适应能力.e.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在工作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我;f-具有勤于思考、不断探索新知识、勇于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2.3.5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学生毕业时除获得毕业证书外,并要取得至少一种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有:造价员、施工员、资料员、质检员、材料员、监理员等。
根据上述具体标准,合理科学地规划了三年教学的学习内容,在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环节上紧紧围绕上述标准,制订了详细周密的课程名目、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考核指标,并编制了各种教材、指导书、任务书等等。
2.4人才培养方案科学性评价指标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科学、适当,最终以三项评价指标来检验其合理性:毕业生就业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毕业生专业对口率。
2.5文中资料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方法
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均采用spssl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p<O.05视作差异有显著性。
3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前后的比较分析
3.1调整前后就业率的变化
2006至2008年浙水专工程造价专业就业率分别为98.8%,98%、98.6%,就业形势良好。
3.2调整前后毕业生就业岗位流向分析比照
2006至2008届三届毕业生就业岗位逐年向建筑造价员、安装造价员、水利造价员、市政造价员、装饰造价员、园林造价员递增,集中在建筑、安装、水利三个造价员岗位。
3_3调整前后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分析比照
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浙水专工程造价毕业生的六项评价指标分值均有所上升,其中能力培养指标上升最快,由此引发毕业生对工作的适应性的评价也在逐年递增。
3.4调整前后专业对口率比照
2006至2008届学生专业对口率分别为74.4%、83.91%、86.05%。
4对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些思考
4.1现状及问题
工程造价具体业务的操作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其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建立在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上,如何制订符合本地区要求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必须摸清毕业生的流向和岗位需求情况,而这种数据信息的收集必须是及时的、新鲜的,对数据处理要体现严肃性和科学性,要使用必要的统计处理方法,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工作上尚缺以上的操作。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指标设定的合理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虽然每个地区每个企业对人才满意度均有相同性,但也要考虑到地域和企业对人才期望值的个别需求,因此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也兼顾到地域、企业的个别性。
4.2经验和体会
浙水专从2003年开始,每年都进行毕业生就业情况系列调查,同时走访用人单位,根据本省工程造价专业发展的行情,及时调整我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及时调整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结合每个学生即将从事的岗位来确定该学生的毕业设计任务和题目,对于就业岗位已明确的学生结合其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的其体工程确定毕业设计任务和题目,通过儿年的运行,毕业生就业率显著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不断上升,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逐年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