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环艺毕业设计总结8篇

时间:2023-03-13 11:10: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环艺毕业设计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环艺毕业设计总结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校企合作

高等职业教育实际上是就业前教育,按照企业对员工专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的标准要求,培养出初步能够适应在企业发展的毕业生。校企合作是随着市场发展,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选择的结果,校企合作的办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培养模式,找到一条既适应企业用人需求又符合学校培养目标的道路。环境艺术专业实践性强,对技能要求高,因此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进入社会前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成为了我校环艺专业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

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我国的高职院校是改革开放的成果,至今大多有十余年的历史,和本科院校的培养理论型人才的目标不同,高职院校是为各行各业输送一批批应用型人才。正因为此,高职院校大多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书期间接触行业知识,毕业能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但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一些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却渐现困境,很难找到愿意合作的企业,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法律机制不健全。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教育的责、权、利仅仅局限于意见和建议,并未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企业害怕承担风险很难照章办事。(2)院校教学局限性。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制定是新生入学之前,三年的学习过程必然和企业的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同时长期“闭门造车”,缺乏对企业岗位需求的了解,使人才培养目标脱离实际。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理论部分居重,教师缺乏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经验,缺少职业化培养的思路和措施。(3)企业参与度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与院校追求学生获取实践经验之间存在矛盾,企业认为校企合作不会带来更多经济价值,而很多中小企业人力、财力有限,无法接收过多的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同时现在学生大多娇生惯养,不容易受企业的约束,管理相对较难,企业投入的人力、财力得不到预期的回报。

2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式

目前,全国有几百多所高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高职院校占了很大比重。一般而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致分为室内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两个方向,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涉及到设计、材料、工艺、工程概预算等多门学科。学生毕业后多从事本专业的设计实践工作,主要就业单位有室内装饰设计公司、景观设计公司等。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环艺专业校企合作基本采取了以下几种模式:(1)输送学生进企业。学生就业的设计公司规模大小不一,从几百人到几个人不等。因此针对不同的企业规模,一般采取的方式也不一样,大致有以下几种:1)集中培养式。这种培养模式适合大中型设计公司,集中学生去企业培训,了解企业文化和岗位需求,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和强度。在集中培训后,企业按照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自身需求,将学生分配到相关岗位进行实习,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2)分散培养模式。绝大多数设计公司的规模较小,接受学生实习数量有限,同时小设计公司相对大企业往往日常事务繁琐,设计师要肩负设计师、业务员、监理等多种职业技能,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专业能力、客户沟通、现场施工、业务拓展等,对学生都是极大的锻炼和挑战。(2)校办产业模式。学校利用校办产业实现“校企合作”。有实力的学校可以根据环艺专业特点,兴办设计公司或者监理公司,可以先从校内办公楼或教职员工家庭装修着手,并积极开展校外任务。(3)企业办学模式。即由设计企业自主办学或合并已有的学校来管理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前很多中职院校大都是这种模式。因此企业在办学时能在组织制度上加以完善和创新,必然有新的飞跃。

3 本校校企合作特点

本校的环境艺术专业分为两个方向:室内设计和景观园林设计,在这两个专业方向中,采取了不同的校企合作的方式,分别为以下几种:(1)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课堂里学到的都是基础理论知识,因此在校外建立了很多实训基地,如中山植物园、雨花台烈士陵园、南京花苑环境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江苏众达装饰有限公司等,方便老师带领学生去实训基地了解更多的实践知识。(2)建立实习单位制度。学校和南京花苑环境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江苏众达装饰有限公司等建立起良好的实习单位合作协议,从大三起让学生去公司实习,并将所参与的实际项目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从2010年起,学生完成的《白下区老年公寓整体设计》、《南京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设计》、《南京市秦淮区儿童育苗接种中心》等三件设计作品连续三年被评为2010、2011、2012年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团队奖。(3)引进校外人员进课堂。光从大三让学生进单位远远不够,我们学校从大二专业基础课开始就引进校外设计公司总监、经理进课堂,担任我们的外聘老师,专职老师和外聘老师的比例甚至高达1∶1。这些外聘老师结合自身在公司里的实际课题跟学生讲解沟通,取得了非常良好的课堂效应,学生爱听并能学到更多实用理论。(4)将校内老师送出去。学校里的老师如果仅仅只会教书那就是闭门造车,学校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实行了挂职锻炼这一要求,让老师利用寒暑假去单位兼职锻炼,并鼓励老师业余时间接项目、做课题,从实践中得真知,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老师的要求。

4 总结

当前我校校企合作的模式刚刚开启不久,很多方面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需要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加上政府和企业的支持,高等职业院校才能更好的在校企合作的道路上越走越好。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校企合作之路,努力壮大校企合作队伍,为我校环境艺术专业长期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小建.劳动社会保障部部长在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工作视频会上的讲话.200739.

[2] 刘建湘,文益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

[3] 邱璐轶.高职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探索,2011(04).

[4] 黄德辉.不管学生素质多差,教师职责是想方设法把学生教好[J].职业技术教育,2011(27).

[5] 蔡春红.基于价值导向的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7).

篇2

1课题引导型

目前,我们环艺专业课题组承接了20多项纵横向课题,主要涉及室内装潢设计、景观设计、雕塑小品创作、绿化设计、现代生态农业规划等。我们采用课题引导形式,即环艺实训室在每周开学第一周公布本学期的课题项目,引导大二、大三年级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这样既让学生熟悉了环艺行业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方式,掌握从绘图员到设计师的各个岗位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又能减轻教师科研的负担。

2学生设计创作基地型

实训室作为我院大学生设计创作活动基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设计竞赛、设计汇报交流、设计模型制作、设计论文竞赛、设计作品布展等。

3对外服务型

目前,环艺实训室利用实训室的设备和技术,开展了一系列对外社会服务,主要包括:1)电脑绘图与设计(CAD,Photoshop,Sketchup,3Dmax,Vray)技术服务;2)手绘表现(马克笔、彩铅)技术服务;3)助理景观设计师培训;4)室内设计员培训;5)模型制作培训。

二、开放式实训教学的管理与建设

1开放式实训室项目实训教学组织

在开放式实训式教学组织过程中,通过咨询、计划、实施、检查、评价5个过程来组织实训教学。学生在实训中充分利用所学的理论和技能完成项目实训,包括项目的前期调查、分析、设计、汇报、布展、总结等,教师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做好指导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实训的总体情况。

2加强开放实训室设备管理

我院十分重视本专业的实训室建设,于2009年~2010年花费400万元资金用于购置实训设备、实训材料以及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实训室通过建立电子门禁系统和摄像监控,实现实训室的合理开放。目前,环艺专业的4个实训室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实训课程教学,其实训室设备和材料各不相同,在使用中,需要根据各自的课程情况建立设备运行维修、维护记录档案,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2]。

3加强实训教学管理,完善实训教学文件和管理制度建设

具体管理制度有:《实训室负责人职责》《实训室固定人员职责》《实训室客座人员职责》《实训室学生守则》《实训室仪器设备管理条例》《实训项目工作流程》《实训室档案管理制度》等。

4加强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管理

实训教师是进行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基础,实训教师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施、学生的技术水平。所以要培养合格的能很快融入企业工作的学生,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加强实训教师的政治学习和专业技术的培训,优化实训教师队伍。因此,培养出一批知识结构合理、敬业爱岗的优秀实训师资队伍是刻不容缓的。

5建立科学规范标准的考核体系

完善的成绩评价体系管理是保证实训教学质量的关键。实训成绩要有一定的量化标准,如以景观植物设计实训课程为例,采取实训教师评价与团队小组成员评价和学员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在评价体系中,除了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外,实训教师还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吃苦耐劳精神和合作意识的评价。在进行考核评定中,从知识点的应用(20%)、技能点的应用(20%)、设计成果(30%)、设计思想与方法(20%)、工作态度与实训纪律(10%)五方面进行多元过程考核评价,并对有创新的设计、承担组长工作的学生有鼓励加分。

三、开放式实训室教学效果

1)学生熟练基本绘图技能,提高综合设计能力,培养设计创新意识。环艺专业开设的课程如手绘效果图、室内设计、家具设计、景观设计、植物设计与应用、景观建筑设计、公共艺术设计、设计课题、环境艺术综合设计等课程都包括实训部分,这些实训课的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联系紧密。通过开放式实训教学,学生可以自己的特长或者兴趣选择实训项目,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譬如,由老师担任设计总监角色,同学们做设计师,根据课题的内容、设计任务、学生兴趣特点、认知和技能基础、性别和性格差异等情况,将学生组合成5人~6人的合作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做设计室主任,每组同学要分工明确,依据设计工作流程和工作职责来参加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课题任务布置后,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共同利用实训室资源。

2)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合理,教学成果显著,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目前,环艺专业课题组教学团队中包括16名教师、3位教授、6位副教授;15位具有硕士学位;50岁以上3人,40岁~49岁5人,30岁~39岁7人,30岁以下1人。团队中有获校级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5人,优秀先进个人4人。累计50余篇,累计科研30余项。团队中白艳萍老师主持的景观设计项目于2012年入围中国建筑艺术“青年设计师奖”,王伟、蒋哲萌、周晓老师指导学生设计作品获中国建筑艺术“最佳指导教师奖”。

3)增强环艺专业自身建设。环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实训教学中采取开放式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我院环艺专业的课程建设、专业发展、对外的社会影响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目前,我院环艺专业已于2012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专业(苏教高[2012]23号)。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在原室内装饰设计专业的基础上,融入了外环境规划,园林广场设计以及建筑设计的相关内容后,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很强的设计专业[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在一系列高校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在理论科研与实际应用中取得平衡,探索一条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每一个环艺专业院系面前的一个问题。

1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及要求

环艺专业在我国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认识不同,在各类不同高校中的侧重也

有所不同。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与高等教育中有关培养学术型(理论性)、工程型、技术性和技能型人才相对应,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熟练掌握社会生产、社会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高校教育应随着时展,对人才培养的内涵进行不断更新,尤其是在当今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的背景下,高校教育应积极调整思路,转变培养模式,根据自身特点,社会需求和应用型人才本质要求,探索与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2目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其它成熟学科和专业,或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定位,本科阶段的环艺专业在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环艺专业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21实际初才得到快速发展,因此,高校之间认识的差异与不足导致在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上也各不相同,再加上环艺专业在实际操作中牵扯到建筑装饰、园林景观、工学等方面的知识,是一个学科跨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专业老师可能更侧重于某一方面的研究,而对全部知识的联系把握不够,所以很多学校往往以自身传统优势学科和专业为依托进行发展,例如工科院校中的环艺专业偏重于技术,而艺术院校中的环艺专业偏重于艺术。结果,造成专业的不健全发展,学生的认识也比较的片面和单一,综合应用能力较差,甚至有些院校环艺专业重新回到以前室内设计的老路上。

其次,很多院校在环艺专业的课程设置、安排、实施及方法等方面借助于纯属美术教学的模式方法,缺少对环艺设计所需基础训练的针对性,没有理解设计的实质,为设计而设计[3]。一些学校和老师对其培养目标及主干课程认识不够或者存在偏差,依然沿用原有教学方法和模式,在大一阶段没有很好的解决学生在步入设计课程时需具备的抽象、提炼、以及快速表达能力,更谈不上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对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关注度不高,没有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导致学生对专业定位模糊,学习方向不明确,得不到应有的效果,事倍功半。

再次,环艺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技术性较强的专业,但目前很多高校环艺专业忽视实践练习的重要性,实际施工操作的内容则少之又少,缺乏综合系统知识的能力和工程实际经验。在师资配置方面,对高校教师一味追求高学历,导致教师队伍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就不强,在涉及环艺设计、在实际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几个软件的教学中存在问题,此外在环艺专业相关的实验室,如专业机房、绘图室、模型实验室、材料工艺实验室等方面投入和建设不足,毕业生没有动手能力,学的内容杂而不精,缺乏实际的应用性。

3实践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准确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质,形成既有理论优势,又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本科阶段环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3.1准确定位专业

在借鉴国外环艺专业教育,以及国内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本科阶段的环艺专业应定位于培养出具有一定审美、艺术化表达、同时具有严谨细致精神、熟悉和掌握一般工程材料和工艺,能完成实际工程项目的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同时从美学与工程、文科与工科两个方面,理解环艺专业的实质,平衡二者的关系,使学生学会两条腿走路,不论艺术院校还是工科院校的环艺专业,都应建立完整的环艺专业学科体系,防止艺术院校中的环艺专业走向纯粹的美术 ,而工科院校中的环艺专业走向纯粹的工程。

3.2合理安排课程

在传统环艺教学中,室内教学部分所占比重过大,室外课程的部分比例过小,环境艺术是一个涉及到各方面人居环境改善设计的学科,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园林城市的评比,园林式单位和小区的建设,人们对生活的大环境的质量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应重视并适当加大环艺专业课程中诸如小区规划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课程的比重,不断更新引入涉及城市广场、公园、校园、滨水区等的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和课程,引导学生不仅能做小的产品或居室,也能做大的宏观的规划设计或场地改造,为学生的择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3.3完善教师结构

艺术是一个需要时间积淀的产物,但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更新和创新的领域。因此,一方面,需要有经验的老教师在环艺基础课程上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以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精湛的艺术创作来感染学生,使其具备基本的美学知识和审美技能;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中青年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其自身优势,使学生能够接受最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保持知识学习的前沿性。同时,应根据专业定位,在建筑装饰、景观设计等领域引进多学科人才,既保证了较高专业化程度又实现了环艺专业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各专业教师相互配合,形成优势互补。

3.4重视实践实训

相对于写生、摄影等传统实训课程的普遍普及,专业考察、项目实训等课程因场地、费用、人员组织和安排等因素制约并不是受到每个学校的重视,而这些内容恰恰是专业学习和训练中关乎学生视野开拓、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很多在校期间没有任何实践训练的学生工作后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和转型,付出了比在学校学得多的代价。所以,在实践实训方面,参照职业技术院校广泛采用并获得良好反映的校企合作模式,是现时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对专业定位和认识的有效方法,一方面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了实习和就业的岗位,解决了学生就业择业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企业对优秀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达到了双赢。

3.5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首先,如前所述,应针对课程之间联系脱节的问题,通过教研和实践总结经验,加强沟通,形成符合自身特点和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其次,通过课程改革,增加综合性的专题设计内容,在案例方案的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加强,避免很多学生到毕业设计阶段,才将之前学习的内容串联运用了一遍,结果由于时间仓促,留下很多问题和瑕疵。其次,增加部分专业适用性强,而传统教学计划未涉及的内容,如施工图设计、合同和预算、动画漫游、方案汇报等,从实战出发进行学习和指导,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顺利对接。

参考文献:

[1]黄寅.环艺专业课程建设的后现代思路[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篇4

实践是检验知识和平时学习最好的办法,实践出真知。按照环艺的专业特点,强调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着眼于培养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结合省情、校情以及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对专业课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强调实用性和市场性。每门实践课程都以真实的案列加以分析引导,联系实际已经完成的和正在起步做的真实的项目展开课题作业,使学生进入实践状态。

第一环节的基础课实践教学首先是素描,设计色彩,设计美学课程,要以,提高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第二环节的专题教学,如店面设计、广场设计、办公空间设计,通过组织比赛,高校之间举办各种展出,相互观摩学习,社会实践考察,邀请专家来校座谈研讨等方法,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目前设计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设计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作品,通过技能实践课题的操作过程,培养学生一定的创意能力和表现能力。接触社会越多,那么学生越有兴趣,更容易进入设计的实训环节。

随着电脑飞速发展,它已经成为学生主要学习工具,我们课程内很多科目都离不开软件的支持,软件教育网络资源十分丰富,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络了解课堂以外的知识,信息量较大,这也是正常教学以外的有益补充。环艺设计人才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电脑基础和应用相关软件的基础,比如3DMAX等等。所以在这一方面,也是非常重要。另外不能忽视学生的表达交流沟通的能力,我们在教学和实地考察的过程之中,应多采用集体讲评、课堂分组讨论、专题报告发言,自我宣讲形式,通过PPT相互讲演,锻炼口才以及应述能力,对学生的自信心,协调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是最有帮助的。

目前,学生设计的作品有一部分高于社会产品,或者说还处于概念研究阶段,最主要的一点是他们没有社会生产经验,没有亲身参与实际设计任务,所以要加大实际项目的训练环节,缩小学校课堂与设计单位工作的环境差距。学生可以通过装饰设计公司和企事业单位的实习与合作,达到双方的共赢,学校培养了学生实际开展项目的能力,老师也能把课题引入到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的目的性,实训化。企业文化也可以得到宣传扩展,双方都是彼此很好的平台,也是对课内教学的补充。校企合租联合办学也是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双方不断研讨,相互提高。

二、实践教学强调连续性和渐进性

在“理论指导实践”的模式中,学生从专业思想教育和认知实习中,初步了解专业;在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现状及前沿,通过课题任务书、课程教学完成及进度,讲和练习并重,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论认知,相互渗透。上述从以下两个方面渗透:

1、 设计基本功训练的目的

设计基础教学要摒弃传统的教学内容,要重视对建筑基本形态的认识和表现,而非绘图训练,当然这可能导致学生基本绘图能力的下降,但却培养了他们的造型能力,这是得与失的关系。

造型基础课程主要就是启发学生对"形"的认识,但单纯学习平面和立体的基本形,以及形与形的关系法则却很难与具体的设计课程衔接。特别是某些设计中的构成原理,其涉及的造型方向和建筑空间也不完全相同,要想体现有时代感的造型关系,在基础教学中加入构成训练,使学生进入二年级后对形和空间的把握有直接的感悟,对于怎样打破简单呆板的建筑形式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从认知入手引导学生进行空间体验

篇5

关键词:创新创业;设计人才培养;学科交叉;专业交叉;策略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焦点任务之一,它关系到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印发多个指导意见,其中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特别提到“高校要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设计类专业本身具有学科交叉与集成的属性,跨学科、跨专业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选择和运用推动学科专业交叉的有效策略。

1 学科专业交叉与创新创业

关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内容以及培养的要求,很多专家学者通过研究得出了有价值的结论。岳晓东认为创新能力包括思维、人格、智慧三个层面的内容,涉及聚合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思维、兴趣和动机、幽默与审美特质、情商智慧等。创新能力的培养则需要实现两个障碍的突破,就是思维标准化和知识无活力化。[1]刘艳认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包括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其中涉及“敏感的问题意识”、“聚合思维”、“经营管理知识”、“市场开发技能”等。[2]李越与孙枕戈认为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有机综合多种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在清华大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访谈中,被采访者提到学科交叉在教学中体现不足这一问题。[3]

学科专业交叉本身虽然具有多维的价值诉求,但是将其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联系在一起,可以看到它的特点包括有利于发散的多学科多角度思维方法、跨学科专业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与经验积累、与商科的结合能提高对市场的敏感度以及经营管理能力、现实问题综合解决实践能够激发兴趣、多学科的交叉和汇聚能不断拓展新的设计领域促进整合创新。这些也成为创新创业设计人才培养导向的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目标。

2 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策略

对于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学科专业交叉可以发生在不同的维度与层面,实施与推进的难度也各不相同,以下是根据国内外设计院校教学实践归纳总结的五种策略。

2.1 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实现学科交叉,一是考虑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跨学科的平台课程,二是设置跨学科的选修课程。例如,西安美术学院的设计学学科与专业设有服装、设计、工艺、环艺、影视动画等五个系,该学科以“大设计”理念拓宽专业基础教育平台、加大课程选修力度,使学生在依托一个专业的基础上,能够得到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平台课程的进一步打通就是实现专业大类教育,例如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统一进行设计基础教育。

2.2 开展跨专业合作教学

由于课程体系的调整受到修订周期与专业壁垒的影响,在推进学科专业交叉实践中,限制性比较强,而毕业设计、项目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通过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开展项目驱动的跨专业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中国美术学院在2016届的毕业设计中,整个设计学院所有科系的作品全部按照主题分类实现打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通过在本科高年级以及毕业设计阶段实施项目驱动的设计训练,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融合和设计整合能力。

2.3 引导跨学科自主学习

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既可以发生在第一课堂,也可以发生在第二课堂。从实施条件来看,第二课程的推进更具有灵活性。“互联网+教育”的新教育环境,能够为学生跨学科自主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学校可以通过编订跨专业学习指导书、开发网络课程、指导学科竞赛等形式,为学生创造个性化培养和全方位的成才环境。例如吉林艺术学院在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实践中,推动学生打破专业界限的自主学习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4 设置跨专业教学单位

目前国内高校大多按照学科目录、专业目录设置学院、系和专业教研室,形成“校-院-系-专业教研室”的行政架构。这样的设置限制了人员的流动、造成了人为的学术分割,无形中成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壁垒。[4]为了打破这层壁垒,设置跨专业、非专业的基层教学单位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例如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取消系的建制,采用“Program制”,跨专业的课程交叉、跨学科的合作容易多了。基于“Program制”,该学院还在本科一年级创设了一门“组课”,由不同专业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授课。[5]

2.5 打造开放式教学平台

教学平台可以是实体,比如校内创意工场,也可以是虚拟的,比如设计项目网站。为了实现学科交叉,需要运用互联网平台思维来打造开放式的教学平台。互联网平台思维强调开放、共享、共赢,教学平台应该能够汇聚学生、教师、企业、社会等多方面资源。对接社会需求和资源的跨学科平台也能够为项目驱动的设计教学创造条件。例如,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和柏林科技大学共同打造的Hybrid平台,学生、教师都可以通过它提出课题、找到合作者,以及得到技术与艺术支持。[6]

3 结语

学科专业交叉对于培养创新创业型设计人才作用明显,对其机制与路径的研究具有较为突出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实施策略层面做了初步研究,仅为抛砖引玉。由于具体实施并非易事,不同学校的设计类专业可以根据自身办学背景、办学条件,由点到线、由线及面循序渐进地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参考文献:

[1] 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1):84-91.

[2] 刘艳.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J].江苏高教,2010(3):106-108.

[3] 李越,孙枕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6):35-40.

[4] 汪国林,杨友文,范昕.学科交叉、汇聚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6):8-12.

[5] 王小茉.主动办学,永续发展――访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J].装饰,2015(10):55-59.

篇6

环艺专业学赛结合项目教学 近年来,项目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高校环艺专业教学中。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最早在其著作《项目教学法》中提出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原则,并认为:在教师指导和其他一定的条件下,由学生自己处理相对独立的项目,可以在自主建构中获得知识;学习是知识、技能与行为、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总之,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组织活动。

现今每年设计专业有很多竞赛。这些竞赛既反映了环艺专业设计的先进水平,又引导了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应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这对环艺专业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推动作用。因此,从2010年开始,广西艺术学院环艺系(现为建筑艺术学院)决定尝试实施“学赛结合”项目教学改革:以设计竞赛为项目进行专业教学,由学生自主复习和串联已有的知识,同时在项目中学习新的知识和寻找自身的兴趣点,具备市场观念、工地实战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从业时角色转换与未来发展。

一、“学赛结合”项目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设计竞赛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企业或设计院等牵头发起的竞赛,这种竞赛往往有一个具体工程为题目,由学生自行定义设计风格和制作图纸。这种竞赛的特点是目的性强,能够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并有锻炼实习的机会。如建筑艺术学院主办的 “高迪杯”环境艺术设计大赛、广西艺术学院主办的“小户型家居空间设计”为主题的大学生室内设计大奖赛等。另一类是由高校或设计协会牵头发起的竞赛,这种竞赛往往不限设计风格、不限工程内容,只以前瞻性的设计概念为题目,注重鼓励学生的设计原创性,培养学生定位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如广西艺术学院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国建筑装饰集团与四川美术学院联合发起的“中建装饰杯5+2环境艺术主题设计大赛”等。

1.进一步缩短从学生到职业设计师的跨越过程

所谓“进一步”,是针对过去以虚拟项目为主的教学形式而言。原课程里也有软件技术、专业规范、材料概预算等课程内容,但学生学得还是比较被动,很多知识点不得不等到社会工作中才得以强化体会,这对日新月异的设计职业来说太过漫长。因此,在保证教学目标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必须降低学生成才的时间成本,缩短学生成为优秀设计人才的跨跃过程。

“学赛结合”项目教学引进了全国、全省和全市之间真实的专业竞争,学生能够看到理论和实际的落差、看到各个地域院校之间的水平对比和特色,而课程中的设计成果也有很多机会在市场和专业人士中得到检验。“学赛结合”项目教学的情景更接近市场,学生能够快速自主了解和适应市场,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才能,迅速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设计师的角色转换,在读书期间就能正确选择专业发展子方向、挖掘出自身口碑的潜力。

2.有助于推动课程结构的调整与评价体系的改变

以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为例,其已形成省级与国家级两级评价体系。评审专家由各院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一线设计师组成。评审名次与作品网络公示。这样的评价体系非常特别:不仅有各院校专业教师、企业设计师,甚至还有社会其他层面的参与和监督,形成跨地区、跨办学层次、跨院校的交流。因此形成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大赛评价等综合评价方式。使教师与学生对自己的成果与作品有比较全面的、客观的认识。

在“学赛结合”项目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上述的这种综合评价方式:设计成绩成果不仅要面对实实在在的设计、实施和验收过程,而且要接受全国各界的设计精英和教育人士的多元评价。指导教师可以直观看到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缺失,全面客观地给予引导。这种综合评价体系有助于教师调整课程设置与知识框架之间的关系,不断地进行深入思考和反省,进一步优化教学方式。

二、“学赛结合”项目教学实施的必要条件

1.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

教师团队自身的综合能力直接影响到是否能把项目教学推向高水平的状态。要把握好不同的竞赛,就要求教师团队的专业知识和业界水准比较系统全面:不但要精通手绘设计、建筑史论、模型制作、植物绿化等基础课,还要能教授公共空间设计、概念空间设计、景观建筑设计等高年级综合性课程;不但要具备高学历,还要具备高情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不但要有一定的设计施工实践经验,还要了解国内外业界的现状与发展、市场变化以及企业的情况;不但了解自己所在学校的特点和优势,还了解其他高校的专业层次并保持互动交流。因此“学赛结合”项目教学的实施对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促进教师团队必须保持清醒,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2.竞赛的选择、交流与维护

目前我们还处于“学赛结合”项目教学的探索阶段,更看重竞赛对院校的长远利益预期。因此,在林林总总的设计竞赛中,我们选择的是有过院校之间合作、自身组织比较完善、有培养设计师愿景、注重企业或竞赛精神文化建设的竞赛组委会,往往这样的组委会也是业界的佼佼者。以此为背景的竞赛无论对学生的学习、对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还是对企业的自身发展都更具价值。

交流的目的是达成培养共识、促成竞赛良性循环。整个学习、竞赛参与过程都依赖于良好的交流。而共识的前提一定是双方的共赢,既赢得师生在专业上得以提高和认可,又赢得竞赛的长远良好口碑,真正达到利益和诉求的平衡。

维护无疑是最具挑战的一个环节。设计竞赛的发起方无论是公司、设计院还是高校、设计协会,都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财力来持续付出的。因此,一定要做出有建设性、原创性或有市场价值的设计成果,打响相关方面的品牌,以达到共赢的理想效果,是维护参赛方和组织方的硬道理。

从我们近十年的参赛经验来看,“学赛结合”项目教学的最佳环境是院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多方位合作:如长期保持专业交流的兄弟院校、有科研合作关系或实习共建基地的企业等。因为兄弟院校、企业、设计院通过参赛能够了解到优秀毕业生和教师的情况,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比较稳固。在这样的前提下,双方的了解是多方位和全面的,更有可能建立起长期共赢局面。

三、“学赛结合”项目教学落实到具体课程的系统性

以2011年~2012年建筑艺术学院主办的某个竞赛为例,可以看出:“学赛结合”项目教学要想取得良好顺畅的效果,多方之间必然有一个渐进的系统性过程,而这个过程,是落实到具体课程中实现的。

在2011年第一届竞赛开始后,教师团队马上引导三、四年级学生积极参与,当时正在上的专业课程有《秋季实践》《装饰工程概预算》《毕业设计》《建筑设计》《景观庭院设计》《环境艺术项目设计及施工图编制》《装饰材料与构造》《环境雕塑》等。任课教师要求学生从平面功能分区、风格定位的开始推敲和分析,再到完整的天花、内外立面、大样细节设计,一直到软装配饰、装修概预算。整个过程对教师对学生都比较艰难:一方面学生已经按传统教学方式完成大部分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突然以竞赛项目为切入点进行学习,课程的各个知识点的掌握要求更高或者更实际,课程设置难度偏大,像教师在生拉硬拽让学生手足无措地上一个从未登上的台阶。

经过反复总结和探讨之后,师生们都意识到在课程中增加循序渐进过程的重要性,并严格按照设计专业规律和教学原则提前周密安排,结果此项竞赛的效果完全不同。在第二届竞赛开始大半年之前,以竞赛项目的主题或概念为切入点,教师结合课程教学目的,在课堂上只要求学生针对某一设计点提出创意,再进行延伸设计和实际优化。经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能理解环艺设计的原则和规律、施工图或设计图的要求与规范,以及从设计图纸到工程施工完毕的中间过程。随后在秋季社会实践中,有20余名学生争取到合作企业的实习机会,分别承担设计师助理、材料采购助理和施工员助理等工作任务,再一次有目的地学习工作流程,积累设计和施工经验,初步锻炼出空间设计、工程概预算、材料采购、施工监理等能力。这些实习过的学生成为接下来推动课程的优势选手。最后,在进行三年级下学期的课堂上,由学生主动全面展开的设计工作,把以往的每一个设计点串联起来,在每一门不同的课程中相互印证不同的设计点,融合成优秀的完整的设计成果。相比上一届竞赛,学生参赛时间跨度虽然加长,但是难度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竞赛成果进步了很多。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改革探索,我们意识到:“学赛结合”项目教学模式是一项非常系统性的工作。一方面,课程本身需要系统化的周密规划,应遵循“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的原则,教师团队应先分解项目模块和任务。模块分解和任务分配要体现“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把课程内容与模块一一对应。起初任务要足够小,小到仅关联1~3个知识点,使学生有能力完成并产生兴趣。然后任务量和难度不断增加,关联知识点不断增加,让学生体会专业难度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学赛结合”项目教学的推进又涉及到整个高年级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理念的系统性调整,保持教学特点和优势,必须淘汰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部分。

四、结语

综上分析,实施“学赛结合”项目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呈现出较明显的周期性进步,既能保持住可贵的原创性设计点,又能把设计点优化到实际工程中去。不仅摆脱了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式学习和缺乏实际设计施工经验的传统教育方式,使专业教学更符合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业界变化,锻造出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还更好地体现艺术院校的教育品牌魅力,达到高校、设计院、企业多赢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篇7

以“赛”促教,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多层次专业竞赛并多次获得奖项。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很有帮助。如2007级杨文凯等七位同学参加了“CIID2009年江苏省青年学生室内设计竞赛”,作品全部入选展览,这个比赛,全国很多艺术类高校都组织学生参加,从2008年起,这个比赛已经纳入室内设计专项课程设计的常规必做内容;2008级徐静等同学5件作品入选2010(第九届)南京国际车展“大学生汽车外观设计大赛”;2008级李斌和2009级刘长安分获2009年和2011年两届全国ITAT技能大赛分获一、二等奖,多名学生获优秀奖。以“项目”促教,有效地提高学生正确绘制施工图和效果图的能力。室内设计原理、居住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等相关课程中的课题大部分来自公司的真实项目。基于时间关系,或者“真题再做”,或者跟着公司完成项目的一部分任务。学生在二年级学完室内设计原理课程后,基本都学会了方案设计、方案表现、CAD、效果图绘制等。其后,老师会推荐其中比较优秀的学生参与完成一些公司项目。如2006级两个班参加南京富海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资源实验室”装修施工图的绘制;2007级邵玉等参加南京视创装饰设计制作有限公司的济南媒介生物科普展前厅效果图绘制;2008级两个班参与江苏广电网络汉中门旗舰店平面设计方案的设计;2009级陈倩等为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苏商集团项目绘制施工图、客房效果图等。

在当下的设计市场中,很多项目往往由一个设计团队共同完成。在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将3至5名学生组成设计小组,学生可自由组合,也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搭配组合,共同完成一套大作业或设计项目,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承担相应部分,同学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这样的教学实践,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如:我系2010年的《民国文化老城景观改造——以“津浦铁路浦口火车站”地区》团队和2011年的《秦淮文化的旅游开发——以夫子庙街区为例》团队分别获得了江苏省教育厅优秀毕业设计团队奖。这和我们平时对学生设计团队的训练培养是分不开的。该课程考核方式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需要进行了改革,变传统的考核方式为多层次考核评价方式,重视实践能力考核,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开放性考核方式,即理论考核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不以一张卷子定输赢。项目化考核方式,即以项目过程化考核与作品效果考核相结合,以项目具体要求为考核标准。工作规范考核方式,即知识技能考核与工作态度考核相结合,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表现的考核。形式多样考核办法,即以考证通过与技能竞赛获奖相结合,采用多种渠道认定学生课程成绩。三位一体考核方式,即校内老师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之间自评、互评相结合,多重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2010年6月,学院立项了一批省级质量工程培育项目,室内设计课程和《室内设计》教材名列其中,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教材已经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被下学期室内设计课程使用、另外还被焦作大学等三家院校征订使用。这本教材囊括了室内设计原理、居住空间、商业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等内容。这是一本校企合作的教材,参与单位为南京视创装饰设计制作有限公司、南京金鸿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南京星艺装饰集团分公司、南京澳华装潢工程有限公司等。参与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设计师访谈内容,其中有3位设计师为我院往届优秀毕业生。对于学生来讲,可以从书本上直接了解到公司所需,为学生更加有兴趣地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帮助。这本书介于我院多届环艺专业和建装专业学生的平台而生,是一本知晓该两个专业学生需求的室内设计教材。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本质,要求教师具备职业背景和掌握职业技能,理解并把握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和科研能力。几年来,课程组坚持从企业引进和在职培养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一支以高级职称教师为带头人,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专业教师队伍,其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0%。2011年8月,课程组教师全部取得室内设计考评员资格。近三年,教师发表本专业论文28篇,并在全国、省级各类专业比赛中获奖16项;立项与课程有关的各级科研课题10项。8.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施室内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基础和保证。我们通过走访数家高职院校,经过五轮的方案设计,投入百万元建成了艺术设计与建筑工程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其中边看材料、边看结构、边上课、边理解、边画图;还可以动手操作,体验实际设计空间中的家具、陈设等物件的摆放;还可在灯光实验室感受不同的照明设计。同时,学院与南京红牛装饰工程公司、南京澳华装潢工程有限公司、阿尔泰克(南京)建筑设计规划咨询有限公司等多家签订协议,为学生开设室内设计实际项目讲座或现场讲解。学院还与南京九正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江苏盛名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签约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培养职业技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通过校企合作多种渠道推进室内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逐步建立起基于校企合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颇具特色的项目化教学的室内设计课程体系,成效显著:

1.室内设计课程2009年通过学院重点课程验收,并被评为优秀课程;2.修订后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已经被运用于2010、2011级学生;3.引用大量校外实训基地公司的案例,完成《室内设计》教材编写并被征订使用;4.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被教师的9项各级课题及23篇论文中运用;5.2011年12月,环艺和建装学生苏晴等15位同学为学院绘制部分教学楼及公寓楼CAD图纸;6.2010年5月,接受江苏盛名实业有限公司的项目委托,084501班和084301班全体同学参与某办公空间的设计;7.2010年4月,084301班和084501班全体同学参与江苏广电网络汉中门旗舰店平面设计方案工作;8.2010年4月,084302班和084303班全体同学参加了南京市博爱庇护工场改造设计项目,刘鹏等16位同学获得了最佳设计奖,学院获得优秀组织奖;9.2009年8月,084302班陈倩等3位同学利用暑假参加广东星艺装饰集团分公司新世界花园项目的设计施工图绘制工作;10.2009年5月,074302级邵玉等5位同学参加南京视创装饰设计制作有限公司“济南媒介生物科普展前厅”效果图绘制;11.2009年3月,064302班董成燕等3位同学参加了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苏商集团”施工图、客房效果图的绘制;12.2008年4月,064303班邓一方等参加南京富海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资源实验室”装修施工图的绘制。

在教学中以设计项目为导向,以设计过程为路径,以设计内容为理论知识节点,以项目实践运用为驱动,在设计任务完成过程中用实践反证理论,并以小组为单位运行“项目—实训—理论—项目”的课程教学方法。这是本课程探索、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实践。其创新点具体表现在:

1.惠及多门课程,带动教师团队建设。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基本上都是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一特点决定了项目教学必须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理论性与实操性、创新性的结合,必须注重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联动。而室内设计、3dsmax、AutoCAD、flas制作、Photoshop平面制作、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家具设计、项目管理、装饰材料与构造、装饰工程定额预决算、市场营销等课程在一个室内设计项目中均能够得到体现,因此,室内设计课程的项目教学改革涉及多门课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必然带动其他课程实行改革联动;同时,课程改革实施过程,需要多名教师共同承担和引导项目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一门课只有一名教师的情况,带动了教师团队的建设。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兴趣是学生全身心投入项目制作的前提,在实施项目之前必须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在让学生设计之前,可以先展示一些优秀作品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项目实施之后,注意项目的梯度,即项目难度逐步增大,让学生由简入繁,由浅入深。

3.项目展示。可以尽一切可能,通过多种方法和渠道展示作品,例如校内橱窗展示、艺术节展览、校内小挂件拍卖、向其他师生赠送作品等,以达到宣传项目教学的目的;还可以向社会、相关企业或中小学学生进行项目作品展示;选择优秀作品作为小礼品赠与来访领导和同仁,宣传学校和项目教学法。这是对学生成绩的肯定,是对学生最好的成功教育,是对学生兴趣的最好的激发和鼓励,也是项目教学得以延续和发展保障。

4.坚持多样化评价原则。学习活动由学生、教师、企业技术专家及学生小组共同完成,让学生参与进来,提高他们的兴趣。学习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变化和团队合作情况,坚持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篇8

1专业设置与定位

《关于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提出四大主体战略、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战略、一线两厢战略,都为我们发展环境艺术设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契机。发展环境艺术设计高等职业教育,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同时,良好的产业背景,为培养环境艺术专业设计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以石家庄市为例,大型平面设计公司1000多家、包装设计与制作500多家、人居装饰以及景观园林公司近千家,上述公司在运作上,都逐步走向正规化、科学化、协作化,在各个领域都取得较大进步,随着石家庄以及河北省的大中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长,对于上述行业中的职业人才要求日趋扩大。这些情况表明: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已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人才需求量正在增加,人才素质要求和职业规范更加严格,这就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充分适应市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目前,石家庄市的平面设计和广告公司、装饰公司等公司每年吸纳专业人才更在2-3千人上,我校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就业率近年来一直是90%以上。通过几年的摸索我们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定位为主要面向景观设计所、景观工程施工等单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能从事中小型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工程施工与管理工作,服务一线需要的景观设计、景观制图、景观施工与管理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景观设计人才。

2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2.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质量标准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来设置专业。围绕区域经济建设的需求开展专业教学改革,以培养设计应用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主线,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整体结构水平,以职业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构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2.2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与实施

2.2.1“专业平台+就业方向”的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平台+就业方向”指学生在入学初期学习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在学习基础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专业及未来就业岗位要求。在坚实的专业基础上学习就业知识。学生从专业基础平台到就业方向经过三个相关阶段的进阶,将逐步达到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要求。为了使专业培养与学生就业能够良好对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研究了企业相关岗位分类、专业岗位分布及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分析职业岗位与专业内涵的关系,细化就业方向,使专业方向与岗位对接,进一步为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就业创造条件。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方面就有:公共艺术设计方向、景观设计方向、植物景观设计方向、计算机设计表现方向、室内设计方向等。环境艺术设计属实用艺术设计范畴,工作全程涵盖艺术创造、工程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工作岗位设置多样,因而采用大基础(专业基础)逐步过渡到小方向(就业方向)的教学方式能够适应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也贯彻了“以学生为本”的精神,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在有限的专业空间内逐步调整和发展,提高学习兴趣。

2.2.2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方向岗位①在环境景观设计公司等单位担任设计师或助理设计师。②在环境景观设计公司等单位从事设计绘图,施工员等工作。③专门从事电脑效果图或手绘效果图的设计绘图工作。④风景区规划设计。⑤自主创业,独资或合资创办设计实体,成为环境艺术的自由设计师。⑥与本专业或艺术设计相关的其他工作。

2.3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实现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由景观设计方向,因此,课程体系涉及以下四大类课程,它们是:设计基础类课程、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设计理论课程、公共课。在课程体系的实践、整合、发展中,我们积极吸取其他高校课程改革的经验,结合我系六年的教学实践,不断适应市场,坚持保证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持续开设,理顺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特别是在近三年的改革中,大胆试点前沿课程。目前,课程体系已经比较合理。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分类具体如下:①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类课程:《书法》、《三大构成》、《景观工程制图》、《观赏树木》、《美术基础》、《花卉学》、《植物生长环境》、《photoshop》、《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普通测量》。②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现代公共艺术设计》、《景观规划设计》、《招投标及景观工程预算》、《景观工程施工》、《景观三维效果图制作》、《植物景观设计》《风景区规划》、《室内设计》。③环境设计理论课程:《建筑基础》、《景观设计概论》、《城市规划原理》、《景观史》。④公共课:《法律基础》、《英语》、《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写作》、《体育》、《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全校公共课程。

3校企合作下的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与建设

3.1教学内容改革

3.1.1探索“专业教学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根据设计师岗位能力的要求,对原来的教学计划进行全面调整。根据企业的工作流程设计教学过程,按照设计公司的组织模式与管理模式运作。选择企业的实际项目为核心内容。根据难易程度选择工程项目;根据工程项目设置课程内容;根据工作流程安排课程次序;根据设计方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内容适用,次序合理,循序渐进,目标明确。改革后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结构是以项目设计贯穿所有课程。从第1学期开始,到第5学期,整个专业教学随景观规划设计、风景区规划设计、现代公共艺术设计和植物景观设计4个项目模块逐层展开。顶岗实习随课程和项目的展开随时进行。第6学期毕业设计。

3.1.2构建“专业与基础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改变“基础先行”的旧思维,模糊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线。打破了传统的以素描、色彩“、三大构成”为核心内容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将传统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核心内容分别纳入到项目系列课程中。如将素描、色彩、线描融入到手绘效果图表现课程中,将“三大构成”课程的核心内容融入到项目方案策划课程的界面处理和模型制作环节中。形成基础与专业并行的“专业基础一体化”的新课程体系,实践“专业———基础———专业”的新思维,使整个基序号12345技术研发项目名称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新校区500亩绿地景观规划河北政法职业学院西院沿院墙景观改造香河郊野公园3800亩的旅游规划衡水"在水一方"高档生活区的景观规划柏乡汉牡丹城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年限2005年-2009年2009年2010年-至今2011年6月-至今2010年1月-至今来源学院学院公司公司公司参与的年级2005级、2006级2007级学生2007级、2008级学生2008级、2009级学生2008级、2009级学生2009级、2010级学生所起作用及效果2007年新校区被评为花园式单位已完工进行中进行中进行中近几年工作室对外承接的项目职业教育础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训练融为一体。

3.1.3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采取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形式。以现场教学、示范教学、案例教学、实物教学、教学互动、任务驱动、分组研讨等多样方式进行教学。

3.2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模块化的课程模式。现行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训练课、院开公共课、毕业设计等五大部分。专业必修课15门,专业选修课12门,专业技能训练课10门。这是打破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人才个性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很有帮助。另外,注重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是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特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际发展状况如下:一是追求务实,实际操作性强。二是市场上对这个行业流程以及质量要求都非常高。三是该行业是新兴行业,与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商业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管理政策不断出台,行业规范正在形成中。为了适应这一实际现状,艺术设计课程采取多种形式。①在专业授课上具体有:专业理论多媒体授课、专业作品实践课、专业市场调查课、专业实习课、专业工地实践课、专业作品以及讲评课。②课程考试方面具体有:专业综合考查课、专业理论考试课、专业绘图考试课、公共必考课、实践综合分析课多种形式。③在实践方面:具体有集中实训课、课程中的草图实践课、专业后期作品合成课、假期实践课。以后环境艺术设计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要达到1:1。④课程形式构想:打破专业授课时间限制,一切为了学生就业,一切为了市场需要,可以采取晚上、假日授课,逐步聘请一些行业专家来教专业课,以适应市场和职业化教育的需要。

4实践教学

为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就业环境,教学过程中将产学研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将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完全对接,建立具有企业运行模式又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的环境———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积极探索将实际项目引入专业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和真实项目中学习专业知识,直接参与真实项目的设计投标、设计实践和工程实践,从而达到学习中有工作内容,工作中包含专业学习,将学习和工作融为一体。通过实际项目设计操作,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加强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使他们从毕业到就业真正达到零距离。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坚持“学中干”、“干中学”、“工学结合”等现念,始终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注重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制度,取得了预想的效果。

4.1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课程标准开发为切入点,大力推进项目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进行课程重组,实行校内模拟实训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科学的、职业特色鲜明的实践课程体系。①在实践课的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15门专业必修课程均以动手操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还在二到五学期开设专业阶段实训和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进行专业技能阶段式专题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②每学期集中实训都要依据各专业的实训大纲,实训前有安排,中间有检查与指导,完成后学生要上交实训鉴定和实训报告,规定的假期实习同样安计划执行,完成上述文本的上交,由专业带队老师批改,写出班级实训总结。③本专业还在每年暑假安排暑期社会实训,学生带着课题、带着问题,利用寒暑假时间到社会这个大课堂寻找答案。④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或到企业兼职,培养“双师”素质。这样,教师就能及时把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素材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各种鲜活实用的环艺类实际技能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