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8篇

时间:2023-03-13 11:09:3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篇1

关键词:科学发展兴趣 全体差异方法合作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当前发展”,而且,不少人把“发展”与考试分数等同看待,误认为谁的语文分数考得高,谁的语文素养就高。在这种错误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语文教学往往只偏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漠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忽视学生学习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变学生的“当前发展”为“可持续发展”。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今后的科学发展奠定怎样的基础?我认为,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科学发展上,可以从抓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热爱语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我们已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语文将陪伴着人的一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悄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其实,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不仅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科学发展的需要,因为学生一旦爱上了语文,他们的科学发展就有了不竭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方设法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语文的独特优势,采用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等手段,扩大了视野,拓深了知识,激发了兴趣,创设了情境,激活了思维,学生的成绩不断提高,素质科学发展。

二、面向全体,关注差异

这里讲的“科学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学生的科学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面向不同条件和不同背景下的全体学生,不仅要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明显的提高,还要使他们热爱语文学习,学会学习,为他们科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指不同个体的科学发展。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生活经验、认知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加德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由多种智力组成,每个人智力成分中的优势部分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的优势部分决定了人的智力差异。学生个体之间的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也决定了教学形式不能单一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为不同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教学中我们牢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对学生要多一点赞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关爱,少一点冷漠;多一点沟通,少一点隔阂;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埋怨,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挥动前进的翅膀,追求人生的目标,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也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

三、教给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知识将会不断延伸和发展,这就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会”上,还要在“会学”上下工夫。只有知道如何学习,才能在知识不断增长的社会继续学习。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如何写作,如何进行口语交际等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一旦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就会在广阔的语文世界里自由飞翔。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让学生思考,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躲开了朝思暮盼的于勒,这是为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大出我的意料,有的说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有的说,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有的说,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还有的说,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是他们金钱至上的意识造成的;是社会文化造成的。一石激起千层浪,看来学生掌握了阅读的基本方法,最后,我适时总结,其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四、交流合作,培养合作精神

国际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呈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说:“由于竞争成为日常生活各个领域中一种无处不在的现象,团结互助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认为,当今社会更需要合作精神。因此,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为交流合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共享学习资源、相互取长补短的学习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合作搜集资料,合作制订综合性学习方案,合作办手抄报,相互交流各自的学习经验等等。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共同探究,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让学生对小说的主题探究时,要求他们四人一组,探究,最终,由每组派一个代表来说,结果经过讨论,学生的见地很深,大部分认为,小说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异化人与人的关系。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于勒被弃的遭遇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概括;少数同学认为,小说揭示的是小人物生活的辛酸。菲利普夫妇是一个既可鄙又可怜的形象,同时还列举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佐证了他们的观点。最后我尝试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让学生对下联,来概括小说的主题。结果学生经过交流合作,得出下联“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总之,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必须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学生素质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新时期语文教师的素养》

篇2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1—0072—01

目前,语文课堂上常见的对话模式是“教师质疑——学生讨论——师生交流”的模式。这种理性的观察和反思的模式,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话的有效性,而质疑作为教师抛砖引玉的环节,是整个课堂对话的关键。那么,怎样在深入挖掘教材之后,提出高屋建瓴的问题呢?

一、掘地三尺,力透纸背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并没有充分理解新课改的理念,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不重视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做好备课工作。有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教案设计不符;有的教师虽有详细的教案,却不能根据实际状况做好灵活处理;有的教师完全照抄别人的教学设计,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功于课外”这绝非老生常谈,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苦心经营,吃透教材,对课上要解决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准确的估测,学会换位思考,用学生的思路去阅读。具体点说,首先要针对文本的重点、难点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精髓。其次,问题设计要精当,要有启发性。最后,要善于在学生熟视无睹的地方设疑,预见性地设计与学生提出的问题相左的问题。

二、刨根问底,追根溯源

很多时候,教师必须要拿出老学究的态度去“刨根问底”,在适当的时机追根溯源,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精髓,让学生进得去,出得来。不钻研,不挖掘,就不能身临其境,也就不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如,笔者在教学杜甫的《登高》一文时,先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悲情,学生根据杜甫的生平和时代背景,谈到杜甫的艰难苦恨。然后引导学生再读第五、六句,分析这两句写到了几重悲。学生再次将视线投入第五、六句时,经过深入讨论,一下子融入了悲秋之中,仿佛身临其境,不禁为杜甫黯然神伤。

三、推波助澜,层层推进

笔者在教学《游西山村》一文时,用了两个问题来提起全诗的朗诵和讨论。问题的提出,轻而易举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生讨论热烈。《游山西村》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风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本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在学这句诗时,个别学生质疑:“全诗都在写人写事,为何第三、四句一下子写景了呢?”笔者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带领学生反复朗读第三、四句,让学生体会到这两句是表面上写景,实际上写人。

四、独辟蹊径,大胆取金

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生态阅读 基本任务

语文阅读生态课堂指的是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读悟说写,以生命活动为载体,以情感意志为动力,思想在碰撞,情感在激荡,师生迸发出强烈的生命活力的课堂。语文阅读生态课堂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引领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语言文字蕴含的画面和情感;引领学生合作探究、质疑辩论,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

一、语文生态阅读的基本任务

1.渗透阅读意识,深入阅读思考。在阅读过程中要有自信,敢于说“我认为”,努力解释、发现问题的原因,在阅读中获得认知体验、感受喜悦。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来阅读,就更谈不上阅读的多样性。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给学生提供阅读平台,爱看金庸小说的,让他们去读;喜欢余秋雨散文的,让他们去读……这样学生定会兴趣盎然,阅读内容会大大丰富,个性会得到张扬。

2.建立课堂生态,实现教学相长。与此相关的“过程”、“对话”、“生成”等核心概念常被强调。“过程”被纳入目标,强调要求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通过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想象、质疑等丰富的认识过程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被充分肯定。而“对话”则强调上课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师生一起分享理解,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创设教学情境,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好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不断调整或改变教学目标,应该让教学过程在不断的“生成”中延展。新课程提倡教案应该是“生成性”的教案,而不是事先事无世细地设计好既定的程序与步骤的教案。我们认为重视、践行“阅读教学”可以更好地呼应新课程强调的“过程”、“对话”、“生成”等核心概念。

二、语文生态阅读的基本途径

1.归还学习的主动权,放手让学生原始阅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励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完成特殊的认知过程。教师在备课中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让阅读教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能力的课堂。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感受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得出两种不同结论。有学生读后感觉百草园的生活是有趣的,而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无味的,这是多少年来形成的共同结论。原因在于百草园里,有动物、有植物,可以玩小虫、看小鸟、扯何首乌藤、摘覆盆子等,这符合儿童的天性。这样的结论正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这样独特的思维和感悟上的火花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期待的,只有在尊重学生独特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

2.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阅读不仅是认识活动,更是情感活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例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一个学生说道:“老师,我认为菲利普夫妇也是很可怜的。”我问:“为什么呢?说说看!”学生说:“站在菲利普夫妇的立场上看,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夫妇应得的那份家产,菲利普夫妇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这一切都是于勒一手造成的。因为贫困,菲利普夫妇的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感到焦急。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唯一救命稻草,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后来他们遇见了穷困潦倒的于勒,该怎么办呢?认下于勒,等于生活更加穷困,等于扼杀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等于搅乱暂时还算平安的家庭……因此,我说菲利普夫妇无可奈何,他们只能对于勒避而远之,其实他们也是很可怜的。”学生说完后,我沉思了一会儿,说:“有道理。”接着问道:“哪个同学还能谈一谈呢?”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在十九世纪法国这样的私有制社会里,菲利普夫妇对弟弟还是宽容的,不然不会让他占有自己应得的那部分财产。正因为没有钱,他们全家人不得不忍受贫穷的辛酸,正如文中所说的‘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这样,全家人实际上是挣扎在贫困线上。他们的生活已是自顾不暇,又怎么去管于勒这样一个浪荡公子呢?”这时,我说:“同学们说的有道理,菲利普夫妇也是可怜的。但是像菲利普夫妇这样,对身处困难中的亲弟弟置之不理的做法是不对的。除了我们前面知道的对小说主题的认识外,这篇小说还反映了小人物的辛酸。这也是这篇小说主题的多维性。”

3.张扬学生阅读个性,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为了点燃个性的火花,教师应设计开放性问题,提供学生认知的源泉,启发学生自主选择各种信息,自主参与阅读过程,让学生在最能照亮他们心灵的精神烛光的引领下,循着各自的路径,走进作者,走进文本,走进生活。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以前我们都是把愚公锲而不舍的精神作为文本意义教给学生的,但在现在的课堂上,学生的阅读认知是多元的,对愚公的做法和表现出的精神的认识也是多元的。如搬家比搬山容易得多;挖山会破坏生态平衡;愚公让邻家小孩一起帮忙挖山,耽误了小孩的最佳教育时间;愚公做事不讲方法,他虽执著,但显得愚顽等。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经常树立一些靶子,让学生提出质疑,展开讨论,多从不同角度来解释。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培养。

总之,生态的课堂、和谐课堂必须以适合人的健康发展、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目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有利于语文教学的文化氛围,时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合理调整教学行为,真正实现课程目标要求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宇楼.论创新教育视野下的语文课程实施[J].中学教学参考,2012(2).

篇4

一、吃透文本,精心备课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教师首先要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准确、深入、富有个性的解读。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四大文体里,学生对小说的兴趣较为浓厚,所以对老师的小说课堂生动教学期望较高,因此,教师课前应该熟悉文本、研透文本,小说教学要设立哪些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是什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除了要熟悉文本外还要备好学生,精心设计符合本班学生情况的教案。

二、注重预习,事半功倍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小说往往篇幅宏大、内涵蕴藉、手法多变,短时间内阅读量大,学生课前如果没有预习,听课就显得被动了,在一堂课内难以兼顾全面。因而学生在上课之前一定要熟读文本三遍,熟悉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巧设情境,渲染氛围

教师在平时授课时注意情境导入,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学生对课文学习的氛围和一种让学生去探求问题的欲望,学生有了探求问题的欲望,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如在教《杨修之死》以前,可以一边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边展示《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图片,用它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三国的历史画卷。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刀光剑影下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浮现在我们眼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刘备,胆气豪壮的孙权,英姿飒爽的周瑜……今天让我们再来结识两位三国人物——曹操和杨修。如是设置虽然不是很巧妙,却也能在课文学习前开启学生对课文中人物形象探讨的欲望。

四、抓住情节,分析人物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教师在授课时要把文章的教学重点放在情节及人物刻画之上。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可谓情节跌宕起伏,在教学时,应尽量让学生讲述讨论梳理出小说的情节,最好让学生演绎展示,教师有意无意加以渲染,那么在对情节的梳理中就会妙趣横生,课堂就会活跃,印象自然也就深刻得多了。对人物描写方面细致引导展示,则更会增加形象性,小说的魅力就更能体现出来。在授课中如何让文中的人物形象展示出来,是小说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在教学时尽量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让小说中的人物展示出来,小说的课堂教学就会生动得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就能体现出来,教学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 转贴于 五、多变教法,多维展示

1、影视欣赏法。

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有很多都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合理地利用这些影像资料,使小说阅读教学与电影电视欣赏结合起来,充分展示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的魅力,这对小说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多数同学对三国时期的人物都较为陌生,为此,讲授《杨修之死》时,可以安排学生欣赏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使学生对人物的性格特点、为人处世有较多直观的认识。同时,还可借此学习感受编剧、导演、演员对小说主题、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的把握,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2、点拨教学法。

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该文的主要特色在于讽刺笔调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从而使得文章平中生奇、妙趣横生。我们不要急于解决同学们的疑惑,忙于去分析、讲解,而应重点抓住一些“变化”来下工夫,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语言。在范进中举前,他是左一个“现世宝”,右一个“烂忠厚没有用的人”,贬得范进一钱不值;而当范进中举以后,他的态度便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称范进是“贤婿”、是“老爷”了,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是“天上的星宿”,极尽阿谀之能事。据此,可以趁势提问:为什么胡屠户的表现前倨后恭?这和什么有关?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同学们自然能够认识到这一切都与封建科举制度有关,进而看到其腐朽的本质。

3、改变情节法。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它支撑着整篇小说,有时让学生去改变小说情节,重新安排人物的命运,对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把握主旨有出乎意料的效果。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在教学中,大家常常要求学生续写故事,但这老套的做法既和理解主旨无关紧要,对分析人物亦无重大帮助,更好的做法是可以在于勒归来处做文章——假如于勒成为大富翁归来时会怎样?同学们纷纷叙述了菲利普夫妇、女婿等阿谀奉承的丑态。

篇5

    一、吃透文本,精心备课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教师首先要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准确、深入、富有个性的解读。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四大文体里,学生对小说的兴趣较为浓厚,所以对老师的小说课堂生动教学期望较高,因此,教师课前应该熟悉文本、研透文本,小说教学要设立哪些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是什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除了要熟悉文本外还要备好学生,精心设计符合本班学生情况的教案。

    二、注重预习,事半功倍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小说往往篇幅宏大、内涵蕴藉、手法多变,短时间内阅读量大,学生课前如果没有预习,听课就显得被动了,在一堂课内难以兼顾全面。因而学生在上课之前一定要熟读文本三遍,熟悉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巧设情境,渲染氛围

    教师在平时授课时注意情境导入,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学生对课文学习的氛围和一种让学生去探求问题的欲望,学生有了探求问题的欲望,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如在教《杨修之死》以前,可以一边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边展示《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图片,用它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三国的历史画卷。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刀光剑影下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浮现在我们眼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刘备,胆气豪壮的孙权,英姿飒爽的周瑜……今天让我们再来结识两位三国人物——曹操和杨修。如是设置虽然不是很巧妙,却也能在课文学习前开启学生对课文中人物形象探讨的欲望。

    四、抓住情节,分析人物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教师在授课时要把文章的教学重点放在情节及人物刻画之上。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可谓情节跌宕起伏,在教学时,应尽量让学生讲述讨论梳理出小说的情节,最好让学生演绎展示,教师有意无意加以渲染,那么在对情节的梳理中就会妙趣横生,课堂就会活跃,印象自然也就深刻得多了。对人物描写方面细致引导展示,则更会增加形象性,小说的魅力就更能体现出来。在授课中如何让文中的人物形象展示出来,是小说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在教学时尽量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让小说中的人物展示出来,小说的课堂教学就会生动得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就能体现出来,教学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 

五、多变教法,多维展示

    1、影视欣赏法。

    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有很多都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合理地利用这些影像资料,使小说阅读教学与电影电视欣赏结合起来,充分展示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的魅力,这对小说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多数同学对三国时期的人物都较为陌生,为此,讲授《杨修之死》时,可以安排学生欣赏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使学生对人物的性格特点、为人处世有较多直观的认识。同时,还可借此学习感受编剧、导演、演员对小说主题、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的把握,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2、点拨教学法。

    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该文的主要特色在于讽刺笔调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从而使得文章平中生奇、妙趣横生。我们不要急于解决同学们的疑惑,忙于去分析、讲解,而应重点抓住一些“变化”来下工夫,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语言。在范进中举前,他是左一个“现世宝”,右一个“烂忠厚没有用的人”,贬得范进一钱不值;而当范进中举以后,他的态度便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称范进是“贤婿”、是“老爷”了,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是“天上的星宿”,极尽阿谀之能事。据此,可以趁势提问:为什么胡屠户的表现前倨后恭?这和什么有关?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同学们自然能够认识到这一切都与封建科举制度有关,进而看到其腐朽的本质。

    3、改变情节法。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它支撑着整篇小说,有时让学生去改变小说情节,重新安排人物的命运,对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把握主旨有出乎意料的效果。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在教学中,大家常常要求学生续写故事,但这老套的做法既和理解主旨无关紧要,对分析人物亦无重大帮助,更好的做法是可以在于勒归来处做文章——假如于勒成为大富翁归来时会怎样?同学们纷纷叙述了菲利普夫妇、女婿等阿谀奉承的丑态。

篇6

一、吃透文本,精心备课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教师首先要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准确、深入、富有个性的解读。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四大文体里,学生对小说的兴趣较为浓厚,所以对老师的小说课堂生动教学期望较高,因此,教师课前应该熟悉文本、研透文本,小说教学要设立哪些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是什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除了要熟悉文本外还要备好学生,精心设计符合本班学生情况的教案。

二、注重预习,事半功倍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小说往往篇幅宏大、内涵蕴藉、手法多变,短时间内阅读量大,学生课前如果没有预习,听课就显得被动了,在一堂课内难以兼顾全面。因而学生在上课之前一定要熟读文本三遍,熟悉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巧设情境,渲染氛围

教师在平时授课时注意情境导入,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学生对课文学习的氛围和一种让学生去探求问题的欲望,学生有了探求问题的欲望,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如在教《杨修之死》以前,可以一边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边展示《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图片,用它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三国的历史画卷。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刀光剑影下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浮现在我们眼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刘备,胆气豪壮的孙权,英姿飒爽的周瑜……今天让我们再来结识两位三国人物——曹操和杨修。如是设置虽然不是很巧妙,却也能在课文学习前开启学生对课文中人物形象探讨的欲望。

四、抓住情节,分析人物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教师在授课时要把文章的教学重点放在情节及人物刻画之上。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可谓情节跌宕起伏,在教学时,应尽量让学生讲述讨论梳理出小说的情节,最好让学生演绎展示,教师有意无意加以渲染,那么在对情节的梳理中就会妙趣横生,课堂就会活跃,印象自然也就深刻得多了。对人物描写方面细致引导展示,则更会增加形象性,小说的魅力就更能体现出来。在授课中如何让文中的人物形象展示出来,是小说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在教学时尽量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让小说中的人物展示出来,小说的课堂教学就会生动得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就能体现出来,教学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

五、多变教法,多维展示

1、影视欣赏法。

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有很多都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合理地利用这些影像资料,使小说阅读教学与电影电视欣赏结合起来,充分展示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的魅力,这对小说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多数同学对三国时期的人物都较为陌生,为此,讲授《杨修之死》时,可以安排学生欣赏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使学生对人物的性格特点、为人处世有较多直观的认识。同时,还可借此学习感受编剧、导演、演员对小说主题、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的把握,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2、点拨教学法。

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该文的主要特色在于讽刺笔调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从而使得文章平中生奇、妙趣横生。我们不要急于解决同学们的疑惑,忙于去分析、讲解,而应重点抓住一些“变化”来下工夫,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语言。在范进中举前,他是左一个“现世宝”,右一个“烂忠厚没有用的人”,贬得范进一钱不值;而当范进中举以后,他的态度便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称范进是“贤婿”、是“老爷”了,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是“天上的星宿”,极尽阿谀之能事。据此,可以趁势提问:为什么胡屠户的表现前倨后恭?这和什么有关?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同学们自然能够认识到这一切都与封建科举制度有关,进而看到其腐朽的本质。

3、改变情节法。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它支撑着整篇小说,有时让学生去改变小说情节,重新安排人物的命运,对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把握主旨有出乎意料的效果。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在教学中,大家常常要求学生续写故事,但这老套的做法既和理解主旨无关紧要,对分析人物亦无重大帮助,更好的做法是可以在于勒归来处做文章——假如于勒成为大富翁归来时会怎样?同学们纷纷叙述了菲利普夫妇、女婿等阿谀奉承的丑态。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前预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8-0016-01

自在去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倡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供给侧”一时成为高频率流行词语。“供给侧”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指的是经济发展中的供给方面。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很像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关系:学生是需求侧,他们对学习的需求,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教师是供给侧,强调这一方的改革,其中之一便是跟上需求方学生的要求。仅就学生预习能力培养而言,教师也应当进行供给侧改革,淘汰满堂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教学法等去适应学生,在减轻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关注时间,设计预习

课前预习花的是学生的课余时间,这个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已经占用了不少,因此预习一定要有质和量的控制。一些导学案常常一发就是四页A4纸,其中还包含不少需要慢慢思考的难题。虽然初中都安排有一些自习课,但自习课与学生的需求总是存在错位:七年级自习课虽多,但学生的自习能力很弱,他们正需要教师的多多指导;八年级学生自习能力增强了,却由于科目多,自习课变得非常少;九年级学生自习能力强,但因为毕业在即,一些教师频繁占用自习课,使得学生的自习时间显著减少。

面对这样的矛盾,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策划。首先,预习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明确要求,提醒学生知道自己在预习时要获得什么结果,如果达不到,要做好原因和过程的记录,以便在课堂上寻求解决。其次,预习的量要适度,前文所述的四张A4纸就不可取,如果不是七年级,最好不要用量的积累增加学生的负担,以免引起他们的抱怨,即便是七年级,难度不够,也不要用数量来凑。再次,难度要适中。

二、关注重点,引导方法

课前预习要有效,学生还必须掌握预习的方法。从七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记得从教不久,笔者在研读名师教案时,发现了课堂教学中的规律性步骤,于是灵机一动,就直接挪用过来给学生当做预习方法:1.通读课文,找出生字词,查字典解决;2.了解作者资料;3.给课文分部分,并分别写出大意;4.找出课文的重点部分细细品读,做课后练习;5.归纳文章中心;6.总结写作特色。就这样,几乎将应该课堂教学的东西,一股脑丢给学生课前去做,结果可想而知,泛泛的布置和不可能完成的课堂检查,使学生根本不感兴趣。

其实这一思路也未尝不可,只是求全责备了些,后来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笔者渐渐将这个预习步骤进行了细化:挑选那些能服务于教学目的的重点,让学生明白每一项预习的指向;根据学情安排小组分工,让学生学会合作;斟酌预习的难度,有时只有一道题,却要做全前面的所有步骤,让学生了解问题的解决方法、思路及表达……

三、关注实践,契合个性

预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是在没有教师管理的情况下,能够独立、自觉进行的学习。为达到“独立”与“自觉”的目的,笔者在引导学生形成和强化预习能力时,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个性,探索最适合自己的预习方式。

篇8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主渠道,是训练口语交际的主要场所,因此我们要把培养说话能力写进教学目标,积极扩大学生的说话空间,讲求科学、系统、规范、有效的训练方法,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一、课堂随练,渗透说话训练

听、说、读、写语文能力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人为地肢解各部分使其独立运作,违背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必将高耗低效。为此,“说”的训练应融入课堂“读、写”之中。“说”的训练方式是丰富多样的。

1.朗读

老师都有这种体会:大凡诵读文章声情并茂,畅达流利的学生,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强。因为朗读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熟悉语言的构成和规律,间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对“说”的能力的形成起着基础训练的作用。同时朗读还可以强化训练普通话,是用普通话进行说话训练的开始。

课堂朗读训练可以通过播放课文录音,示范朗读,指名朗读,轮读、接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形式渗透进行。一些精彩生动的片断、内涵深远的语段、历代传颂的古诗名篇,要求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由读到说是一个自然的转变。朗读水平提高了,口头表达上就能灵活自如。

2.演讲

这是在公众场合宣传自己的意见、主张的一种交际形式。它是一个人口才的直接展示,能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语文素质。训练中我主要坚持课前演讲。每节语文课的课前安排3分钟时间,让一位同学走上讲台,脱离讲稿说话,按照座位顺序循环往复进行,根据演讲效果即时讲评,即时亮分,并记入成绩册。该项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次能力的飞跃。在训练中让胆量大、思路敏捷、口才较好的学生带头演讲,起示范作用,让缺乏自信的同学在成功的演讲中树立信心,激起上台试一试的欲望。其实,怕说只是大部分同学的一种表象,教育心理学认为,人与生俱来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感受到上台的喜悦后,即使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也会被激发。这种内驱力会大大推动学生更高层次的训练。

二、联系生活,开展语文活动课

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它必须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语文的活动课设计集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是课堂教学形式的延伸,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尤其能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是语文教改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1.竞赛式

一般采用“四人学习组大组全班”的自下而上的竞赛形式,既紧张又热烈。如散文、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绕口令比赛交际用语赛,班干部竞选,等等,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小天地”,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说话,培养浓厚的兴趣。

2.沙龙式

全班同学围绕某一专题(或问题)畅所欲言,亲切而自然。可以让学生来担任主持人,组织同学各抒己见。形式有读书体会交流会,班级生活评论会,广告词欣赏课,等等。如“优秀周记评选会”上,要求学生朗读自己的周记并谈感想,再由其他同学“评头论足”,自由发言。作者、评论者各抒己见,展开辩论,最后达成共识,评出最佳周记。这样的活动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能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

3.模拟式

创设各种生活场景,让学生进行特定的活动。如“新闻会”,“记者招待会”等,学生能关注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大到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看法,小到对招牌、标语和广告上的错别字、不规范用字的查找分析,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也可以模仿电视上的专题节目形式进行语文活动,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施展。如《实话实说:我看上网》、《传奇故事:我身边的故事》,等等。

活动课在教学方法上强调自主实践性,符合说话训练的特点;在内容上强调社会实用性,语文学习贯穿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三、口头作文,加强说话训练

口头作文是说话训练最重要、最好的一种形式。因为口头语言从思想转化为语言的过程很短,而且成为语言就是最终的形式,不能修改,所以口头语言表达要求思维敏捷、严密。口头作文在这方面要求很高,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口头作文的训练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因此可从训练目标出发设计口头作文形式。

1.联词组段

教师出示互相联系不大的词语,要求学生组成一段话,要有中心。这主要是训练学生用词的灵活性和思维的开阔性。也可以给出课文中学过的一组词语(或成语),要求学生进行联词训练,看哪位同学词语运用多而适当,语言组织流利而准确。通过训练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虎头续尾

教师给出一个开头,要求学生展开联想,给文章续上一个合理的结尾。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续上的内容也是各有特色。也可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如上完《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后以“巧遇百万富翁于勒”为题,设想: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遇见的于勒是百万富翁,会有怎样的表现;上完《皇帝的新装》一课后,以“皇帝回到宫中之后”为题,设想皇帝未着衣裳回到宫中的种种丑态。

3.看图作文

教师给学生准备一幅图,要求学生有条理地介绍画面内容。或根据画面内容发表观点、谈论感受。学生首先要看懂这幅图,才能恰当地表达。有一幅漫画(《“捆”苗助长》),揭示的是课业负担过重只会摧残孩子,孩子身上还有许多“不准看电视,不准……”的“字条”。学生经过我的分析和学习小组的质疑讨论,都迅速正确地挖掘其呼吁为学生减负的内涵。于是学生的口头表达也较流利而生动了。

4.命题作文

口头作文前要明确本次训练要求,然后根据训练目标出好作文题,一般题目有3到5个,难易有梯度,角度有不同,学生自主定题,独立构思,在座位上自言自语口头准备,促使每一位同学动脑动口,再由个别学生到台上进行口头表达,最后同学互相评议,也可教师点评总结。采用这种“听―说―议―结”教学模式进行口头作文,能扩大参与面,促进相互学习。

说话训练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能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思维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能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其方法是很多的。只要我们能端正教学观念,做教学有心人,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