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珍珠鸟教学设计8篇

时间:2023-03-13 11:09:3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珍珠鸟教学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珍珠鸟教学设计

篇1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多阅读。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每一个句子和段落,最后读整篇课文,这正是顺应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够充分感受到乘客的“从容”、作者的“提心吊胆”和艄公的“智慧、勇敢、机敏”,才能理解为何艄公能够成为黄河的主人。朗读课文,学生还能够感受到文字的优美,并能激发他们对艄公的尊敬。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学习的主人”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并为“黄河的主人”做出铺垫,教学结尾处又深化了艄公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艄公精神的升华。而且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利用了视频、图片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不认识的事物,改善了学习效果。

二、精思,教学优化的核心

文本含义来自精读,而所谓精读其核心又是指向学生思维的。让学生在精读的同时精思,往往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精思是小学语文教学优化的核心。教学实录———《珍珠鸟》(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师:同学们,我们对珍珠鸟已经有了一定认识,请同学们带着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师:同学们,通过朗读课文,能不能知道珍珠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呢?生:是一种可爱的鸟,因为它有小脑袋和“尖细又娇嫩的鸣叫”。生:是一种好看的鸟,因为它像“蓬松的球”,还有灰蓝色的羽毛。师:很好,看来同学们都已经仔细阅读了课文。同学们能够从词语和句子中知道珍珠鸟的美丽和可爱,那么同学们能否再体会一下,除了可爱和美丽,珍珠鸟还有什么其他的特点?生:还是一种胆小的鸟。(让学生阅读课文,品读文字,知道珍珠鸟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如何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师:珍珠鸟是一种胆小的鸟,那么它害怕作者吗?生:先是害怕,然后不害怕。师:很好,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过程。请同学默读第4段,看一下珍珠鸟是如何一点点接近作者的。生:开始的时候珍珠鸟在屋里飞来飞去,乱撞灯绳。师:这表现了什么呢?生:珍珠鸟害怕作者。师:那么到最后哪些地方又体现出珍珠鸟不再害怕作者了呢?生:珍珠鸟用小红嘴啄作者的笔尖,作者用手抚摸它,珍珠鸟“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师:所以,珍珠鸟经过很多次试探,才知道作者是真的爱护它,才真正地完全依赖作者,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生:我们要关心和爱护动物,动物才会成为我们的朋友。师:对,作者关爱珍珠鸟,珍珠鸟才会这么可爱美丽,才会和作者友好共处。在课堂教学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就提出了“珍珠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这一问题,由此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让学生自主感受珍珠鸟一步步亲近作者的过程,认识到珍珠鸟对作者由害怕陌生到亲近的态度变化,并引出“完全依赖”的概念。这一过程又是一个精心思考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重点:只有相互依赖,我们才能和动物友好相处,只有相互依赖,同学之间才能互助友爱,这正是本文作者冯骥才想要表达的人文思想。

三、精设,教学优化的保障

篇2

追本溯源:一堂好课的理想标准

“预学机制”介入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探寻学生的“学习起点”。关于“学习起点”,一般有两种理论来源:一是“教材起点说”,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把认识论作为课堂基础,教师整堂课的中心和唯一目标就是给学生传授知识,而其基本特征就是要求教师要准确全面地解读教材、把握教材,然后讲授教材;二是“学生直接经验起点说”,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我们应该把教学起点放到儿童经验上,由此出发并把儿童经验进行扩展和不断丰富,从而进一步学习人类文化知识,达到对科学知识系统掌握的程度。

两种学说前者只提供了课堂教学的可能起点,无法顾及真实状态中全班学生的水平与能力;后者则是忽视学科系统知识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性。

而王荣生教授在《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一文中,提出了一堂好课的理想标准: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至此,我们应该非常明确:教师对“学习起点”的有效把握应体现为“教材内容”与“学生经验”的高度契合。预学的设计首先应考虑课文处于整个语文课程体系的什么位置,这一学段的课文根据单元位置、单元目标以及文体的特点,明确这节课自己准备教什么,而后借助预学单进一步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思考和设计教学方法。

实践探索:“学习起点”的确立

以《珍珠鸟》一课教学设计为例,我们需要经过文章体式分析和学生学情分析,寻找到教学内容的“落点”。整个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展开都是建立在这个落点上。这个落点的确定应来自于两方面的分析:

第一,对体式的深度剖析 本文作者将纯真的感情融入到对珍珠鸟的描写之中,把人的灵性赋予珍珠鸟,使鸟儿似乎有了人的神情和心理;文本借助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手法运用娴熟,“挨近”“蹦”“俯下”“喝”“偏”“瞧瞧”“跑到”“蹦来蹦去”,文章作者细心观察,抓住了小鸟的每个细微的举动与神态,然后运用形象生动的词汇,给读者重现人与鸟温馨相处的动人画面,身临其境最后才能水到渠成的呈现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主题。而这篇文章留给读者最典型的语用价值就是,通过对动作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情感与心态。

第二,对学生学情准确把握 假设五年级的学生能够自己读懂和读通《珍珠鸟》这篇课文,而且也能充分感受到小珍珠鸟是如何对冯骥才产生信赖,并且信赖给他们创造的美好,那么学生就能学好这篇文章。但是事实上学生对冯骥才这一类散文的“细节演绎主题”这一写作特色的关注并不多。所以,想要学好文章,必须学会捕捉作者看似随意但背后布局结构的精巧,看似文字的描述是不经意与不刻意,但背后却刻画出细节的精妙,这样才能深刻体会到大珍珠鸟对冯骥才由起初的“设防与警惕”到“爱的放手”的转变,以及他们之间复杂感情的流露,也由此对“信赖”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

为了弄清这个假设的具体内涵,教师需要设计一个“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能较好地反映学生对“细节演绎主题”这一写作特色的认知水平。最终,教师是这样设计的(下表)。

调查的结果:全班36位同学无一例外地J为“小珍珠鸟更信赖‘我’”,他们认定小珍珠鸟信赖“我“也只是从“文章刻画小珍珠鸟的语段多”“小珍珠鸟在我的肩头睡着了”等表面泛泛而谈。所以,从学情角度看,教师在核心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将落点放在引导学生去理解“动词变化背后所传递的细腻情感”是妥帖的。

后续思考:如何“因生而异”

篇3

一、写意:疏处跑马,感受默默关爱

我们发现,周老师处理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时,只抓住一个主问题: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喜欢珍珠鸟?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找出关键语句在小组内交流,体会作者在“一卷干草”和“幽深藤蔓”中寄托的默默关爱。这样的处理,简洁明了,不蔓不枝,直抵文本的核心。我们同样注意到,周老师的课堂,情感一脉如汩汩清流,绵绵相续。为了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周老师在课前谈话中加了一处“闲笔”:你喜欢什么鸟,为什么?闲笔不闲,深具匠心。这样一个问题巧妙利用了学生的前认知,勾连起生活和文本,激荡起学生心中对鸟儿的喜爱之情。紧接着,周老师紧扣“真好”一句的特殊语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那种迫不及待要和读者分享的喜悦之情,感受冰心老人所赞赏的“带劲儿”的开头,使学生自主的感悟和教师的引导、名家的赏鉴交相辉映,形成欣赏的“复调”。学生的自读自悟是在这样的情感牵引下进行的,那么他们的发现和交流便不是停留于文字符号的表面,而是深入到文本肌理之中去了。

二、工笔:密不插针,体会脉脉注视

依循课文第一部分体会到的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之情,周老师巧妙地创设了情境:一个小笼,几株藤蔓,数声鸟鸣,让学生对鸟笼里的世界无比好奇。当学生轻手轻脚地靠近鸟笼,拨开绿蔓时,那种既惊喜又小心的微妙心理又岂是单纯地阅读文本所能获得的体验?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欣赏是情感的操练,可以增加情感的广度、深度,也可以增加高度。欣赏……直接的影响是在情感上。”情感在情境中延续。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教学,周老师分为几步走:(1)默读第四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圈出并交流描写活动地点的词;(2)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简要说说小家伙在屋里的活动过程;(3)一边演示一边说;(4)思考:看了演示,你有什么发现?这一部分教学,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借助关键词,理清珍珠鸟的活动顺序,通过在情境中的演示,发现珍珠鸟和“我”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近,进而感受和“我”的心理距离也是越来越近。以往的许多教学就止步于此,想来也是没错的,文本的思想情感学生不是也体会到了吗?但是,这样就够了吗?学生的发现是不是太理性了呢?朱光潜先生曾说:“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诗。”这样的品悟借鉴到这篇文章之中,在“故事之外”才有诗性在,在顺序之外才有意蕴在。周老师的教学设计再一次显示出高出他人一筹之处。既然作者冯骥才将人的性灵赋予珍珠鸟,那么,“小珍珠鸟在离‘我’越来越近的过程中,它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你们就是可爱的小珍珠鸟……起先,你只在笼子四周活动,有没有到其他地方去?这个时候你心里在想什么呢?”“随后,你飞到了哪里?你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角色的转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视角,学生尝试深潜珍珠鸟的内心,体验它对作者的试探、观察、亲近直至亲昵、信赖的心路历程,最后通过同桌两人“一人扮演作家,一人扮演小珍珠鸟”的情境表演达到情感的高峰体验。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这里的形式就体现在珍珠鸟活动地点的转换,体现在一系列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中,单纯地从内容上去理解终究只能得到肤浅的印象,追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才能真正透过“形式”领会文本的意蕴。其实,在小珍珠鸟一步步与“我”亲近的过程中,还隐藏着作者自始至终关注的目光。当小珍珠鸟刚刚出生,作者就开始关注,然而仅仅是目光的关注,并没有去打扰;当小珍珠鸟进到屋里,立在书柜顶上,撞到灯绳上,落到桌上,作者都只是用脉脉的目光注视着,小鸟仍然拥有属于它的自由天地。唯有这样超越功利的爱护,才能换得小鸟对“我”的一步步信赖,而这“一步步”,正是通过那些富有节奏感的表示顺序的词语折射出来的。

三、余韵:我的一点设想

篇4

【关键词】阅读能力 创设情境 词句训练 积累 启发质疑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136-01

一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情感阅读

在新课的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导入的环节,创设适合学生情感思维发展的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在良好的情境带动下得以发展和延伸。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践表明,只要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学生就会有发自内心的原动力,自主去学习。要想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首先要使学生对阅读有兴趣。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讲究导入阅读的艺术,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我想读下去,我愿意读下去”的欲望。在教学《珍珠鸟》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问:“同学们,你们见过珍珠鸟吗?”珍珠鸟,别名锦花鸟、小珍珠等,羽毛灰蓝色,有整齐的白色圆斑,像珍珠一样,头上有暗青色的角状突起,尾部羽毛较短,红嘴红脚,体态娇小玲珑,动作活泼轻巧,原产于非洲。今天我们要学习《珍珠鸟》,作者是冯骥才,是当代作家,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他的作品选材角度新颖,能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挖掘生活底蕴,咀嚼人生百味,课文《珍珠鸟》便是一例。这样的导入引领着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主动去和文本对话,激起学生对身边美好事物的欣赏,拥有了快乐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健康的阅读心态。

二 加强词句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课文时,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积累词语和运用词语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词句训练时要注意两点:(1)要重视理解和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2)要阅读文章和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例如在阅读《落花生》时,写到种花生仅用八个字:“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写收获时也只用“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这些简洁的描写表达出了作者感受整个过程之快。“居然”一词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并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高兴的心情;父亲对花生的评论是从花生的生长特点、果实的形态、位置着眼,把花生与桃子、苹果、石榴作比较,表现了花生内在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在阅读时,注意两个鲜明的对比,一个“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一个“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这说明了花生的特点是外表不好看,果实不显眼,但有用,对人有好处。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词语,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的词语、句式变换说法,如“花生的外表不好看,花生的用处很多”,可以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并为一句话。“虽然花生的外表不好看,但花生的用处很多。”这样大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阅读课文的效果。

三 注重积累,掌握阅读技巧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说明了阅读积累的重要性。当然,阅读的积累不仅仅是体现在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上的突破。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说:“语文课有一项特定的、无可推托的责任,就是教给学生具有比较高的阅读能力。”开展阅读训练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1)突出朗读、默读、精读、浏览、略读的训练。(2)围绕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进行综合训练。(3)掌握阅读规律和方法提升的训练。三种训练、各有侧重,彼此关联,因文而异。如在《新型玻璃》的阅读教学时,注意说明文的特点,学生可以把各种玻璃的名称、特点、作用进行归纳:夹丝网防盗玻璃中间夹一层金属丝网,自动报警防盗;夹丝玻璃非常坚硬,碎片会粘在一起安全;变色玻璃能反射阳光,随阳光强弱变色调节光线;吸热玻璃夏天阻挡阳光,冬天阻挡冷空气调节温度;吃音玻璃使噪音强度减弱消除噪音。这样的归纳阅读,学生对课文内容就一目了然了。

四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的质疑

篇5

一、朗读方法――在点拨中不断强化

把书读正确,读流利,这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要求,可要达到这个要求则难上加难。因此,教师要不急不缓,有条不紊地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要细致耐心地指导,这样课堂才会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边评边议,不断点拨,强化了学生对读的方法的领会,学生在朗读实践中学习,并由“读会”走向“会读”,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了力量。

例如,在教《珍珠鸟》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信赖”二字的真谛,我让学生朗读课文,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找到珍珠鸟信赖“我”的原因。经过这样的指导,学生们很快就知道了珍珠鸟信赖“我”的原因。我们要在语文课上启发学生,不仅要让他们读,还要帮助他们掌握读的方法,使他们获得真正的提高。

二、读写结合,在提炼中巩固

如何才能使语文课上的读写结合更有实效呢?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让他们从课文的阅读中吸取养分,让读与写巧妙结合。我们要让学生们明白作者是如何写的,引导他们从阅读中感悟出作者是如何描写环境、人物、事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帮助学生在阅读时理解文本。以阅读为引子,以写法为教学主旨,在阅读中内化写法,既简洁又高效。

例如,在教《珍珠鸟》时,我让学生仔细阅读,然后问学生:“你们喜欢珍珠鸟吗?它的哪些地方让你们喜爱?”一位学生说:“它可爱,它不怕人,它会站在书架上,还会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还有一位学生说:“它胆子大,它敢靠近作者,还喝作者的茶,甚至还会站在作者的肩上睡觉。”……我笑着说:“你们说得太好了!那么,如果让你们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你们会怎么写呢?愿意试一试吗?”学生们听了,立刻心领神会地动起笔来。利用读写结合来引导学生写作,为语文课堂揭开了言语表达的秘密。

三、内化方法,在概括中注重积累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背诵要求,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储备语言,让他们增加语言积累;另一方面是为了引导学生内化好词佳句,从而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敏感。除了背诵的要求,课后还有词语理解、句子辨析、段落讨论等要求。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是教师发挥教材例子功能的重要策略,也是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的方法。我们可以将背诵的方法当做教学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交流与共享中,掌握记忆的方法、学习的窍门。内化学习方法,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其实,方法真的远比知识更重要。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一定要时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方法的积累。随着学习的开展,不断引导学生内化学习方法,这样教学才会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感悟方法,入情入心

语文学习离不开感悟。我们要紧紧抓住语言感悟这一条主线展开课堂语言实践。我们不需要明确地指出如何感悟句子,只要巧妙地把学生的生活引入语文课堂,就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打开思维的阀门,抒发自己对生活、对父母、对成长的种种看法,入情入心。学生的交流自然真切,老师的引导点拨如水无痕,课堂气氛融洽、和谐,令人沉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感悟的方法如春雨润物,悄无声息,却又能够感受到学生生命拔节的声响。没有生硬的灌输,学习的过程才会成为学生的精神享受,文章的情感和思想才能直抵学生的内心。当然,感悟文本的方法因文而异,也因人而异,以上只是其中一种,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掌握感悟的方法,让学生形成感悟能力,学生的语文学习一定会迈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篇6

注意一:问题需要源自学生

谁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但很多教师虽然理论上意识到,但在具体实践上却一头雾水。其实,也很简单,把发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提问的权利让给他们。换句话说,也就是要让问题设计源自学生。学须生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毕竟让学生提问,一方面是学习主人翁精神的体现,另一方面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参与的热情。比如笔者在组织学生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课时,就曾组织学生先行自学,然后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在学生自主提出十几个问题后,教师组织学生归纳整理,着重围绕两个问题:“气势汹汹的洪教头为何被林冲打倒在地?”“林冲是个胆小鬼?”让学生讨论,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做到课堂学习必须从学生出发,立足学生实际;讨论中必须尊重学生,并且组织学生开展探究,从而真正实现“学”中心。

当然不可能所有课堂问题都源于学生,这也是不现实的。那么那些预设的问题又怎样源自学生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根植于学情的基础上判断产生。而对于一节课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目标达成,弄明白学生的起点在哪里。教师也只有掌握学生实际,科学制定学习目标,自然问题才能与学生学习无缝衔接。某种程度上讲,这样的提问也源于学生。

注意二:问题需要主次搭配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容量有限,因而问题设计更需要精挑细选。因而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中,一般由几个问题展开,而几个问题往往也有主次之分,即一个主问题,其余为次问题。主问题一般直对学习目标,大多从整篇课文,整堂课入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习、探究,品味语言,体会文中思想,把握课文主旨,等等。但同时,一节课只有一个问题,就显得单调,这就需要次问题来支撑,来搭建整个平台,为学生学习铺设台阶,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主问题,还是次问题,都需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简约性,即问题设计追求简单,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因而能减就减,尽量让问题做到以一当十。二是指向性。主问题指向教学目标,次问题指向主问题的理解。问题之间需要主次分明,环环相扣,而不四处开花,从而导致教学漫无目的,一盘散沙。

比如《珍珠鸟》这一课的主问题是:“领悟课文是怎样具体表达‘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意思。”据此,笔者设计了几个次问题:①珍珠鸟外形,性格怎样?(通过查资料可以知道,珍珠鸟是非常怕人的鸟)②珍珠鸟与作者之间的信赖是怎样逐步建立的?找出具体细节,具体语段读读,议议。③珍珠鸟与我建立信任后,又是怎样的表现?④结合“信赖,不就是创造美好的境界吗?”谈谈自己的感受。⑤结合整个单元,说说人与自然应该怎样相处?这里,笔者所设计的几个次问题,都是围绕主问题展开,围绕学生对主问题的理解层层推进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次问题分步理解,从而最终理解主问题,最终完成教学目的。当然,作为教师针对问题主次设置时,需要突出主问题,所有的一切也应该围绕主问题,对于不能帮助理解主问题的次问题,即便再好,也要回避,那么问题设计才更有深度。

注意三:问题需要言意兼得

某种程度上讲,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往往比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重要。然而由于受大气候影响,语文教学也相应有了一种浮躁状态,对阅读教学过于追求目标意识,过于强调从中收集到的信息。不否认,这便于考试;但语文教学更应该着重于学生这个人,更应该着力于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如果过于强调文字表面的信息,这必然有点形而上学,本末倒置。一方面失去了语文应有的味道,让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另一方面也让整个课堂教学陷入“死气沉沉”状态,从而不利于语文教育的发展。因而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即问题设计,也需要言意兼得,不仅关注到语言的情愿,更需要关注到语言形式的表达。

针对《泉城》这一课,问题设计如果仅仅定位于了解课文写了几个泉,所处位置以及名字由来等等,教学也从这几个问题展开,那就有点本末倒置。固然这篇文章作者本意是让读者了解济南泉城的美,但选为课文让学生学习,则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习怎样表达泉城的美。这才是关键。这里教师需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去体验,去揣摩具体写法,比如不同泉水文中使用不同的动词,珍珠泉的“涌”,五龙潭的“汇注”,黑虎泉的“喷吐”,趵突泉的“冒”,其别是“涌”与“冒”有何不同,更需要让学生品味。当然品味方法有很多,可以读读、可以画画、甚至可以说说,如有可能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手势。比如在珍珠泉中,这样的一句话“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们拎到水面上来”,就可以组织学生结合动作细细体会,从而感受到珍珠泉的“不一样”。

篇7

【课例】W老师教学《珍珠鸟》一课,她从出示珍珠鸟的图片、文字导入课文,到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其中运用了象形字来认识“卷”字,运用了实物盆景来认识“蔓”字;接着,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精读感悟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读中关注时间顺序词、地点的变化,通过角色体验,感受珍珠鸟的情感变化,抓关键词体会珍珠鸟对“我”的信赖;然后,理解“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最后,拓展延伸,出示人和动物、人与人之间互相信赖、和谐相处的画面,让学生多角度地体悟“信赖”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反思】按照主题事件式教学的要求来看,必须根据目标任务进行一个整体的设计,要根据文本特点和需要设计出一个主题性的活动,或者是设计并围绕某一件事情展开,这样就赋予了这些教学目标和任务以灵魂,有一根内在主线贯穿始终,这样的课堂才会形散而神不散,最终成为主题鲜明的教学活动整体,成为学生永远的记忆。

二、 清晰的思路过程

【课例】L老师教学《天鹅的故事》。他觉得从教学的操作来看,教学重点应该是猎人讲述故事的过程,至于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都只是为中间“天鹅破冰”服务的。因此,教学设计需要打破文章的记叙顺序。明确教学主题和重点后,他开始设计教学流程。首先,让学生读最后一小段,问学生:猎人端着上了子弹的猎枪,可是他“却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从此以后,这支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猎人下了这么大的决心,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有必要走进课文,了解猎人为什么这么做。接着,他出示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1)斯杰潘老人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哪些环节打动了你,请用线画出来,并写出感悟;(3)从这个故事中你读懂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这三个问题,再抽取小组汇报,预设在老天鹅撞冰处,分析感悟老天鹅的英勇顽强,舍生忘死;在天鹅群撞冰处预设关于团结方面的名言警句;在破冰成功欢呼时,预设“天鹅会欢呼些什么?”文章学完了,再回到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质疑:如果不要文章的开头结尾行不行?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开头那两段是记叙了一段真实的经历,引起人的兴趣;结尾交代了老猎人停止打猎的结果,写出了人被天鹅感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反思】这节课,教师进行了文本重构,目的是使文本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学主题构建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实践证明,文本重构后,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三维目标更容易达成。经过重构后的课程已经不再是灰色的文字,而是具有了鲜活的思想主题和生动的形式,所以才能吸引学生,打动学生,综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和理性经验。

三、 生动的语言道具

【课例】C老师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在确立了依循文章写作思路,引领学生围绕“想变成什么”这一中心事件展开教学时,她在教学中充分注意搭建一个个生动的支架,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在学习第一个愿望变成雨滴时,教者问:这小小的雨滴怎么样啊?随即出示一张幻灯片“( )的雨滴”,学生纷纷说:“透明的雨滴”“晶莹剔透的雨滴”“可爱的雨滴”“顽皮的雨滴”等等。教师巧妙的设问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丰富的词汇让人欣喜不已。教师紧接着又问一句“你变成雨滴想干什么呀?”一句话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我想在绿叶上跳舞”“我想在绿叶上睡觉”“我想在绿叶上溜冰”……“假想一下,你实现了梦想,现在就是小雨滴了,你有什么感受啊?把你的感受读给我们听听吧。”这又回到读中去了。

【反思】主题事件式教学的生动除了在整体设计上需要鲜明的主题和清晰的教与学的思路,在具体的知识点的呈现和教授上,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细节上,也应该充分体现生动形象的特点。比如教师的语言、课件、教具、教学的方式方法等等,都需要用心去组织、设计。包括教师有意设计的一些情境情节,为核心问题作铺垫的小问题等,都要做到亲切、生动,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这样的课堂也才会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热情和学习潜能,调动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多感官地去感受、体验事件学习过程,从而储存进新鲜的知识信息和经验知识,有机链接到自己的记忆宝库之中。

四、 精彩的结论

【课例】Z老师教学《广玉兰》,在品析第3自然段时,先布置默读,思考课文写了哪几种形态的花,圈出关键词,学生发言总结出“含羞待放”“刚刚绽放”“盛开着的”“凋谢了的”。教师再问,这四种形态的花,哪一种更让你着迷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画出关键词句,细细品读,然后将喜欢的原因写在句子旁边。学生读后交流发言,有个学生说:“这个‘羞’字把花写活了,完全把花当作小姑娘那样,半掩琵琶半遮面,太精彩了。”品析“羞”字,将课堂气氛推向了第一个。在学习本段中“凋谢了的花”内容时,教师小结铺垫:前面的花你们都喜欢,凋谢了的花估计没什么人喜欢了。这样有煞风景的描写应该略写甚至删去,可是作者却花费笔墨最多。里面到底藏着怎样的奥秘呢?教者介绍了作者陈荒煤流亡苦难的经历,以及他始终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学生自然地想到广玉兰的生生不息,充满生机,实际上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美好期望。教师再让学生把这份理解带进课文朗读中,学生深情演绎,浓浓的敬意洋溢其间。

篇8

一、营造积极氛围,激发倾听兴趣

只有让学生有了听的兴趣,他们才能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但是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事物感兴趣的程度不太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来设置情境。让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中来,从而认真倾听,养成爱听好问乐学的良好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珍珠鸟》这篇课文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搜集一些珍珠鸟的美丽图片,用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珍珠鸟的美丽和灵动很快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在播放一段珍珠鸟飞行的视频后提问:文章是如何描述珍珠鸟慢慢与“我”接近的?由于问题的设置和提问的时间恰到好处,学生正在兴趣之巅,如果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并出示字幕,学生一定会认真倾听课文,并从字幕中或课文里快速地找到慢慢与我接近的词句。为了促使学生更深刻的思考,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问:还有哪些词句描写了珍珠鸟的可爱呢?学生一定会再次走进课本,积极主动地深入思考。正是因为氛围创设合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接下来的教学效果一定会非常令人满意。

二、寻找科学方法,教导学生倾听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不能盲目地胡乱设问,一定要有目的性。问题的设置要和将要传授的知识点相关联。问题要有启发性,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要触及学生的兴趣点。在学生去听去思考的基础上能引导学生朝向教师所预设的方向发展,保证课堂的高效性。例如:在教学《黄山奇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先出示黄山的优美景色,与此同时教师进行提问:都说黄山有“四绝”,那么究竟是哪“四绝”呢?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一个个心驰神往,加上老师的提问,更激起了学生寻找景点的动力。看图的同时还结合文本上的介绍,边看边想边议论,一阵七嘴八舌的讨论之后,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正确的答案很快出来了。激情被点燃,学生的兴趣高涨之后,便会产生游览黄山,一览美景的愿望。这个时候教师应该继续深入到新一个知识点的传输,让学生学会如何去介绍景点。此时教师接着提问:学完这节课后,黄山的景色美轮美奂,如果你是导游,将如何给游客介绍黄山的美景呢?学生潜在的巨大的表现欲望立刻被激发了,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

三、寻找聆听话题,全面提升能力

有的学生虽然认真听讲,但效果不是太好。究其原因,不是倾听能力差,而是在信息接受能力上有偏差,影响了倾听的效果。因此,寻找话题来推动课堂的互动生成,进而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成了我们教师的首选。通过情境的创设,教师鼓励学生和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明白对方话语的含义,理清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思,在倾听中发现自己思维上的不足,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提升自己的倾听效果,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例如: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后,学生的兴致很高,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家乡的环境特征进行一场讨论。可以设置这样的话题:学了本课之后,你们还能说出哪些关于大自然的文字呢?凡是想这样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学生展开的讨论都会很热烈。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的范围有宽有窄,各有千秋,所领略过的奇观异景也各不相同,课堂上往往会看到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的盛况。因为都是真情实感,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如果已准备的问题被其他同学抢先回答,还会迅速地调整自己的思绪,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应变能力。

四、利用激励语言,培养倾听习惯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还应该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只有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调动起来,才能发动学生心中那台动力机器,让他们主动学习,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认真倾听,收获并品尝成功的快乐。老师应抓住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他们的记忆短暂,应抓住时效性,并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可以先从培养学生的听记训练能力方面入手,鼓励学生边听边想边记忆,不放过思维的闪光点,不住点燃学生倾听火苗。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辞,对他们的一点点进步,都给予适当的表扬。适当的赞扬对学生的主动倾听行之有效,可以激励他们更有动力去思考,会不断有新的发现。例如在讲课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眼神,眼神的鼓励会让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倾听更认真,肯定回答更给力。另外温暖有爱的话语,适当的赞赏手势,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将学生的思绪轻松地引入到认真倾听之中。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还可以利用小红花或者荣誉称号对他们进行适当的鼓励,效果也特别好。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