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工程测量实习计划8篇

时间:2023-03-13 11:09: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工程测量实习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工程测量实习计划

篇1

关键词:工程测量;道路勘测设计;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工程测量》课程是道路桥梁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测量基本理论知识又要熟练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又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在道路桥梁工程建设中进行道路现场施工测量。《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是该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主要讲述道路线形设计与道路外业勘测知识。两门课程教学内容均有理论和实践环节两部分构成。在各自的现有教学内容体系中,两门课程均存在有知识点的不连贯现象,同时两门课程在知识结构上又存在一定程度的知识点交叉与重叠。因此,优化整合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科学合理安排教学次序,互相补充,删去重复部分,实现两门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对节约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一、存在问题分析

《工程测量》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测量学的基本知识;工程上常用仪器的构造、使用和校核;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公路路线勘测阶段的任务以及工作方法,包括中线的测设和路线纵、横断面的测量;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测量任务及方法,包括道路施工测量、桥隧施工测量等内容。简单概括为测量基础理论知识讲授与道路施工测量技能培养两部分内容。《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主要内容为:道路设计管理与控制要素,平、纵、横断面设计、选线及总体设计,交叉口设计,交通设施设计,外业勘测等。同样可以分为道路线形基础理论与外业勘测技能的培养两部分内容。可见两门课程,在知识结构形式上均可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内容上也都离不开道路线形基本知识,联系也较为紧密。

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国内有关高等院校在该专业课程设置中,两门课程的教学安排大部分为以下模式:

《工程测量》设置在大二上学期,理论学时48课时(包含8学时的实验课时),另加2周的测量实习。《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置在大三上学期,理论学时56课时,另加2周的室内课程设计。

笔者用近两年时间,通过和学生谈话、调查问卷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等方式,发现两门课上述教学模式虽被大多数院校所采纳,但的的确确存在有一定弊端。

(一)理论教学方面

对于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工程测量》课程的重点是1、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2、公路路线勘测;3、施工测量。但是后两个知识点明显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道路线形知识基础,即:道路平、纵、横断面的基本知识以及相关计算公式。对于处在大二上学期的学生,只是学了一年的公共基础课,没有任何道路线形知识基础,想熟练掌握这部分知识是很吃力的。如果要求授课教师在讲授《工程测量》课程时,把这部分牵扯到的道路线形基本知识加进去,那么本课程的总共48课时是远远不够的。笔者每次讲述到这部分时,总感觉讲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也吃力。如果《工程测量》课程只讲授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授课内容明显不够饱满,也不符合该课程的大纲要求。因此,《工程测量》的三大内容(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公路路线勘测、施工测量)的连贯性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测量仪器基本操作与公路路线勘测之间出现了知识结构的断层。

接下来再来看《道路勘测设计》课程。《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内容分类为道路线形基础理论与路线外业勘测技能的培养两方面。首先,道路线形基础理论部分用到了工程测量学里面的有关计算公式,以及转角、控制测量等专业术语。路线外业勘测部分更是要求学生能够数量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是测量学知识在路桥工程中的延伸。因此《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学习依托于《工程测量》的知识基础;《工程测量》课程是《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先修课。此外,《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路线外业勘测部分和《工程测量》课程中的公路路线勘测部分讲述的都是道路几何线形在现场如何放线的问题。两门课程在这里出现了知识点的交叉和重复。

(二)实践教学环节方面

首先,来看《工程测量》课程2周的测量实习。2周时间的测量实习,真正能干什么呢?鉴于前面分析过的原因,在理论授课时,因学时的数量限制,学生又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教师针对道路路线指标有关的计算、测量部分,是无法讲解的。因此,2周的实习只能是在校内让学生练习一下测量仪器的使用,绘制小地区平面图。而道路桥梁工程现场的曲线测设、边坡放样等日常测量工作是无法进行的。这种模式的实习将导致学生虽然学过测量课程,,熟悉了道路施工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但是毕业后到了路桥施工现场遇到测量工作,仍然是一筹莫展,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尽快将学到的知识用到工作中去。《工程测量》课程的测量实习教学效果也就偏离了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接下来分析《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2周室内课程设计。同样是时间限制,学生不可能有搬着仪器,到现场进行地形测量的机会。课程设计只能是在给定的现场地形数据,即地形图的基础上,学生按照规范要求生搬硬套,进行道路线形设计。因为缺少现场考察的过程,设计出来的成果往往未能和当地地形、景观、环境相协调,更容易忽视道路平纵横的相互配合。最终导致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只是几种基本线形机械的累加,没有任何工程实践意义。因此,为期两周的《道路勘测设计》室内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同样偏离了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综上分析: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两门课程无论是在理论教学上,还是在实践环节上,均出现一定程度的知识点次序混乱,连贯性脱节,不可能完整的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上述弊端,对两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理论知识,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真正实现实用性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

二、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鉴于上面的分析,两门课程有不同程度上的知识点次序混乱,连续性脱节现象,我们可以打破两门课程的现有格局,将两门课程的知识点糅合在一起,从新排序,形成一个逻辑性强的道路线形勘测与施工测量知识体系。新的授课内容安排次序如下:1、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2、道路线形设计基础理论;3、公路路线勘测;4、施工测量。其中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公路路线勘测以及施工测量三部分是原《工程测量》课程中的内容;道路线形设计基础理论和公路路线勘测两部分属于原《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中的知识。新的教学次序连贯性强,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符合人们认识新事物的认识规律,更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此外,新教学体系从内容上新的理论教学内容涵盖了原两门课程的全部知识点,而且公路路线勘测部分知识只出现一次,避免了原两门课程在此部分知识的重复现象,节省了约20课时。这样,原来两门课程理论教学总104课时,可以缩短为84课时。

三、实践环节的改革

为了避免两门课程实践环节的上述弊端,我们同样可以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互相弥补彼此的不足,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地物地貌适合教学、具有一定规模的地质公园作为实习基地。实践环节的4周时间,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周,进行地形图测绘。第二周,进行道路选线、现场放出导向线。第三周,进行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线形设计。期间如果对地形有疑问,可随时到现场重新测量核实。第四周,根据设计成果,现场进行模拟道路施工测量。新的实习内容安排涵盖了原两门课程的实践环节的教学任务,而且与道路施工的现场相吻合。通过实习学生不但完成了对测量仪器的认识与使用,也熟悉了道路施工工序,增强了工程实践经验。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门,进入工地就可以马上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尽快进行现场施工测量。

四、结语

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工程测量》、《道路勘测设计》两门课程的孤立进行的传统模式,而是将两门课程的知识点,融会贯通,按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的从新排序,形成两门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无论是理论教学上,还是实践教学上,不但节约了时间,更有利于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学习掌握,在教学上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道路工程测量教学改革探讨[J].杨建光.北京:教育与职业,2010:138-139.

[2]道路勘测实习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J].文畅平.重庆:高等建筑教育,2006:86-89.

[3]工程测量教学内容改革初探[J].杨建光.张家口: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1-73.

篇2

从技术角度上,信息化测绘技术是现代测绘科学技术经多学科交叉、融合后发展形成的,它依托数字化测绘体系,实现地理空间信息的快速获取和更新、智能化处理和一体化管理、网络化生产与分发服务,实现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融合、增值服务,使测绘信息与技术产品社会化,为社会提供多尺度、多形式的服务,是“后数字化测绘技术”时期的发展走向。信息化测绘技术主要包括全球卫星定位导航技术(GNSS)、卫星重力探测技术(SG)、卫星测高(SA)、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信息高速公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航天遥感、卫星导航定位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能够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和实时地回答何时(when)、何地(where)、何目标(whatobject)、发生了何种变化(whatchange),并且把这些时空信息(即4W)随时随地提供给每一个人,服务于每一件事,传达到每一个有需求的地方(4A服务———anyone、any-thing、anytime and an-ywhere)。面对以TB级计的海量地理信息数据和各行各业的迫切需求,使我们面临着“数据又多又少”的矛盾局面:一方面数据多得无法处理;另一方面用户需要的数据又找不到,无法快速而及时地回答用户问题。因此,对地理空间信息加工与处理提出了自动化、智能化和实时化的要求,这恰恰体现了对数字化的提升,也符合复杂巨系统的格局。

随着全球信息网格(GIG)概念的提出,人们将要面临在下一代3G(great global grid)互联网上进行网格计算,即不仅可以查询和检索GIS时空数据,而且还要能利用网络上的计算资源进行网格计算。在网格计算环境下,目前的GIS数据面临着空间数据的基准、空间数据的时态、语义描述以及数据存贮格式不一致的4大障碍。因此,建立全球统一的空间信息网格对实现网格计算势在必行。为此,我们提出了从用户需求出发的空间信息多级网格(SIMG)的概念,用带地学编码的粗细网格来统一存贮时空数据。其基本的思想是在地理坐标框架下,根据自然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特征将全球分成粗细不等的格网,格网中心点的经纬度坐标和全球地心坐标系坐标作为参照标准,存贮各个格网内的地物及其属性特征,这种存贮方法特别适合于国家社会经济数据空间统计与分析。如果能解决空间信息多级网格与现有不同比例尺空间数据库的相互转换,GIS的应用理论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空间数据挖掘也可望得到更好的应用,使空间分析和辅助决策支持上一个新台阶,同时也对信息化测绘体系提出了明晰的目标和方向。人类的社会活动和自然界的发展变化都是在时空框架下进行的,地球空间信息是它们的载体和数学基础。在信息时代由于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网络的发展加上计算机终端的便携化,使时空信息服务的大众化代表了当前和未来的时代特征,也是空间信息行业能否产业化运转的关键。

由此,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建设必须依托于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公共平台等。

三、信息化测绘的任务与特征

信息化测绘是当前测绘事业发展的方向。信息化测绘体系是地理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和服务等测绘业务流程信息化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现代化的测绘基准体系、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体系和地理空间信息的实时化获取体系、自动化处理体系、网络化服务体系等。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加快建设信息化测绘体系,大力推进测绘信息化进程,是测绘事业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紧迫任务和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测绘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必要途径。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应该包括两大目标:一是要着力发展先进的测绘技术方法,建设现代化的测绘基础设施;二是要着力提升测绘的保障服务能力。这两个目标密切相关。前一个目标是后一个目标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后一个目标的手段和条件;而后一个目标则是前一个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建设信息化测绘体系的终极目标。因此,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切实提升测绘的保障服务能力。当然,要提升测绘的保障服务能力,必须大力发展测绘技术手段,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从提升测绘保障服务能力的角度上看,信息化测绘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测绘保障服务的层次有显著提高。在强化测绘的“支撑”作用的同时,大力发展测绘的“提升”作用。

2.测绘保障服务的模式有显著变化。测绘应该从被动服务、普遍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按需服务。这不仅包括测绘服务和成果的提供模式,也包括测绘成果的应用模式和后续服务模式等。

3.测绘保障服务的质量有显著改善。测绘产品及服务不仅要优质化,更要增值化。测绘成果的内容、形式和质量应适应应用的需求,特别是成果的现势性应得到明显改观。

4.测绘保障服务的效果有显著增强。测绘保障服务要适宜、及时和有效,并应以其为其它业务的成功而提供的支持程度作为衡量保障服务效果的基本标准。

五、信息化测绘的若干关键技术

(一)城市地理信息共享标准。由于标准化工作未得到重视的危害有滞后性,往往被忽视,而一旦发现失误再去弥补,代价很大,有些工程需要重来。因此,信息测绘体系建设应十分重视标准先行。城市地理信息共享标准涉及地理模型、数据获取、组织管理、共享服务等方面。主要包括:地理基础框架与地理信息分类标准、数据质量标准和分发服务标准等。

(二)现代化城市测绘基准体系。现代测绘基准体系主要包括:GNSS虚拟参考站技术、坐标系转换技术、厘米级大地水准面精化技术、分米级交通导航技术等。该技术不仅可逐步取代传统的城市测量控制系统,还可以提供实时动态的空位置服务,将带来城市测量的历史性进步。

(三)智能化移动测量技术。移动测量技术是多传感器集成技术、空间同步技术、自动提取技术、移动信息实时传输等技术的总称。目前典型的产品有:基于PDA的野外全息数据采集技术;基于可量测实景影像(DMI)信息提取技术。该技术特别适合专题热点数据采集,有利于实现地理信息服务的大众化、社会化、灵性化与实时化。

(四)无人飞行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无人飞行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主要包括:长航时无人飞行器技术、传感器姿态控制技术、平流层平台摄影测量技术与应用、航空摄影二维及三维信息的提取技术等。此项技术的应用将改变传统的摄影测量作业方式,大大缩短成图周期、降低测绘成本、提高测绘生产与成果更新的效率,并可为三维仿真提供高分辨率纹理数据。

(五)地理信息动态更新技术。地理信息动态更新技术主要包括:基于遥感信息的地物要素变化的发现与测定技术、级联更新技术、基于时态的增量更新与历史数据保存技术等。通过此类技术的应用,我国城市测绘部门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地理信息现势性不强、更新缓慢、更新劳动强度大等状况。

篇3

关键词:原图处理;数字化绘图;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传统工程测量技术的服务领域主要包括水利、交通、建筑等行业,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测量仪器的智能化,数字化测绘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摄影测量与遥感(RS)以及数字化测绘和地面测量先进技术的发展,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的逐渐自动化、实时化和数字化,工程测量的服务领域也应进一步延伸,以满足不断提高的社会需要。

一、工程测量重要性分析

测量学是从人类经验中发展而来兼有时代性的一门学科,是人类在复杂的自然界中生存的一个重要手段。工程测量中,无论工程项目的大小,系统的工程测量、公路测量和大面积测绘等,都少不了测量技术,工程测量在工程项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工程建设规划设计的阶段,测量技术主要提供各种比例的地形图和地形资料,还要提供地址勘测、水文地质勘测和水文测量的数据;在工程建设施工阶段,要把测量之后的设计变为实地建设的依据,即根据工程现场地形和工程性质,建立完整的施工网,逐一把图纸化为实物。总之,从施工开始到结束,都离不开工程测量这项工作。因为对于一个工程,首先需要对建筑物进行定位,确定其实际位置,之后确定准确的标识从而确定该区域是否有设计后新增建筑物或者其他,以保证机械设备的使用。基础设施完毕后,还要进行竣工线的投测,即对设备的平整度等进行跟踪测量,来保证设备工艺的流畅。在建筑物的运营管理阶段,工程测量同样重要。通过测量工程建筑物的运行状况,对不正常现象进行探讨分析,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为了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必须重视测量技术和新时期下测量技术的新发展。

二、信息化测绘的任务与特征

信息化测绘是当前测绘事业发展的方向。信息化测绘体系是地理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和服务等测绘业务流程信息化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现代化的测绘基准体系、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体系和地理空间信息的实时化获取体系、自动化处理体系、网络化服务体系等。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加快建设信息化测绘体系,大力推进测绘信息化进程,是测绘事业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紧迫任务和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测绘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必要途径。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应该包括两大目标:一是要着力发展先进的测绘技术方法,建设现代化的测绘基础设施;二是要着力提升测绘的保障服务能力。这两个目标密切相关。前一个目标是后一个目标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后一个目标的手段和条件;而后一个目标则是前一个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建设信息化测绘体系的终极目标。因此,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切实提升测绘的保障服务能力。当然,要提升测绘的保障服务能力,必须大力发展测绘技术手段,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从提升测绘保障服务能力的角度上看,信息化测绘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测绘保障服务的层次有显著提高。在强化测绘的“支撑”作用的同时,大力发展测绘的“提升”作用。

2.测绘保障服务的模式有显著变化。测绘应该从被动服务、普遍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按需服务。这不仅包括测绘服务和成果的提供模式,也包括测绘成果的应用模式和后续服务模式等。

3.测绘保障服务的质量有显著改善。测绘产品及服务不仅要优质化,更要增值化。测绘成果的内容、形式和质量应适应应用的需求,特别是成果的现势性应得到明显改观。

4.测绘保障服务的效果有显著增强。测绘保障服务要适宜、及时和有效,并应以其为其它业务的成功而提供的支持程度作为衡量保障服务效果的基本标准。

三、信息化测绘的若干关键技术

(一)城市地理信息共享标准。由于标准化工作未得到重视的危害有滞后性,往往被忽视,而一旦发现失误再去弥补,代价很大,有些工程需要重来。因此,信息测绘体系建设应十分重视标准先行。城市地理信息共享标准涉及地理模型、数据获取、组织管理、共享服务等方面。主要包括:地理基础框架与地理信息分类标准、数据质量标准和分发服务标准等。

(二)现代化城市测绘基准体系。现代测绘基准体系主要包括:GNSS虚拟参考站技术、坐标系转换技术、厘米级大地水准面精化技术、分米级交通导航技术等。该技术不仅可逐步取代传统的城市测量控制系统,还可以提供实时动态的空位置服务,将带来城市测量的历史性进步。

(三)智能化移动测量技术。移动测量技术是多传感器集成技术、空间同步技术、自动提取技术、移动信息实时传输等技术的总称。目前典型的产品有:基于PDA的野外全息数据采集技术;基于可量测实景影像(DMI)信息提取技术。该技术特别适合专题热点数据采集,有利于实现地理信息服务的大众化、社会化、灵性化与实时化。

(四)无人飞行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无人飞行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主要包括:长航时无人飞行器技术、传感器姿态控制技术、平流层平台摄影测量技术与应用、航空摄影二维及三维信息的提取技术等。此项技术的应用将改变传统的摄影测量作业方式,大大缩短成图周期、降低测绘成本、提高测绘生产与成果更新的效率,并可为三维仿真提供高分辨率纹理数据。

(五)地理信息动态更新技术。地理信息动态更新技术主要包括:基于遥感信息的地物要素变化的发现与测定技术、级联更新技术、基于时态的增量更新与历史数据保存技术等。通过此类技术的应用,我国城市测绘部门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地理信息现势性不强、更新缓慢、更新劳动强度大等状况。

四、结语

信息化测绘是数字化测绘的延伸和发展,是信息社会测绘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信息化条件下,空间数据生产的劳动强度极大降低,技术含量极大提高,应用前景更加广阔。历史将有力证明:建设城市信息化测绘体系是工程测量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殷切期待工程测量行业在信息化的浪潮中更加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李建松.地理信息系统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7.

篇4

关 键 词: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对策

引言

随着现代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日渐发展,园林绿化施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绿化效果显著改善,发挥的作用显著增强。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质量上的缺点和不足。如何解决出现的问题,使园林绿化施工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摆在每一个园林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园林绿化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园林绿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致使大量机构和人员涌入园林绿化行业,使得绿化施工队伍良莠不齐,从业人员执业水平不尽相同,专业化理论的认知程度差异明显,缺乏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而降低了园林绿化工程质量。

1、地形堆筑不理想。地形堆筑在现代城市园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往往由于设计和施工等原因,做出的地形粗糙,不美观,达不到设计要求,实际景观效果差。

2、园林土壤改良重视不够。土壤是植物生活的根基,没有良好的生活和生长基础,植物的生存无法得到保证。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常常对土壤质量不够重视,有时甚至为了节省费用,降低对土壤的要求,以次充好,以劣代优,忽视土壤的改良工作。

3、苗木成活率低,绿化效果差。由于绿化施工队伍、从业人员执业水平、专业理论认知程度、工程质保体系的不同,导致绿化施工管理水平存在明显差异,造成一些树木生长不良,成活率低,难以达到预期绿化效果,园林景观质量不高。

4、大树移植存在问题。违背自然规律,盲目进行大树移植,搞“大树进城”工程,缺乏对大树必要的保护措施,致使大树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大树栽植地的景观效果也不理想。

5、地被、草坪施工问题。地被、草坪播种发芽率低,出苗不均匀,不整齐,覆盖度差;草坪铺植效果差,地表,草坪斑秃,草坪与周围地块及路牙石衔接不合理。

6、养护管理水平低。养护管理在园林绿化中作用的非常重要,虽然目前普遍进行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但对园林养护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园林养护管理相对滞后,往往是重建轻管,养护水平差,难以收到预期的绿化景观效果。

7、立体绿化及屋顶绿化结构简单,方法单一。现在许多城市都在进行这些方面的工作,但由于缺乏相关经验,专业技术和操作水平有限,致使立体绿化及屋顶绿化的模式化现象比较严重。

8、喷灌系统施工有待加强。喷灌系统施工过程中,对进场材料质量把关不严,施工方法不合理,使喷灌设施达不到预期的浇灌效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二、对策

施工应遵循科学准则,坚持科学态度,采用科学方法,掌握园林施工工序,合理计划,有序组织,明确任务,规范运作,精心施工,严格按设计图纸施工,重视工程设计变更,确保绿化工程的质量。

工程开工前,施工人员应切实做好施工前准备工作,在掌握设计意图的基础上,编制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施工方案、施工计划和应急预案,熟悉施工现场及周围地形、地貌、地质、水文、交通道路等施工环境情况。施工的过程中,要注重施工细节,先绿化后景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程完工后的景观效果。同时应做好工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1、地形堆筑施工。定点放线准确,标记明显,堆筑自然,地形平缓,地形堆筑要达到土壤密实度要求,防止地形塌陷。在进行地形堆筑和改造时,应采取大型机械与人工结合的方式,使堆筑效果更趋自然、更加美观。

2、园林土壤。园林绿化工程要重视绿化用地土壤的整理和表土采集工作,尤其是对粮田、菜地等表层土壤有良好利用价值的土壤要充分利用。绿化用地施工前,应清理有害垃圾和杂物,多用表土,少用客土。土壤改良时,要根据土壤理化性状实验报告,掺施腐殖土,增施有机肥,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防止土壤板结,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

3、植物材料的选择和栽植。严格控制进场植物材料的质量,确保工程质量。尽量选用本地苗木,少用外地苗木。在保证苗木成活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保留苗木基本冠形,以达到设计要求和绿化效果。

种植定点放线准确,避开沟渠及地下管网,遇特殊情况应灵活调整种植穴位置。依照苗木根系、土球直径、土壤状况等具体情况确定种植穴(沟、槽)的挖掘规格。最佳修剪时期应在栽植前进行,定型后的苗木枝叶损伤度小,可以保证栽植后的景观效果。修剪不求一步到位,待苗木成活后,再逐步定型。植前要进行根系修剪,去除苗木根部不易腐烂的包装物。

落叶植物栽植深度宜与原栽植深度持平,常绿植物宜浅栽。植后必须浇透水,雨后及时排涝。植后应搭设支撑,支撑应牢固,防止苗木倒伏。支撑的材料、规格要统一,搭设的形式、方向、高度应一致。反季节栽植时应尽量减少苗木根系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加大对苗木的保护力度,加强人工养护,增加喷雾措施,增加生根剂处理等措施。

4、大树移植。大树移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制定具体可行的移植方案,至少提前一年进行断根处理,促生新根,以提高大树本身的适应力,适当修剪,以达到绿化所需的树型。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现场施工,加强植后养护管理,保证大树移植的安全性、可靠性。

5、地被、草坪施工。施工过程中要保证草坪土层的厚度和平整度,选择适合的草坪品种类型,施工前草籽应做纯度和发芽率试验,播撒完毕之后至草籽出芽期间,应加强养护和防护,确保播种出苗率和出苗效果。铺植施工前应做好场地整理、土壤改良、排灌施工等工作,铺植时应选择生长势强、密度高、杂草少的优质草块(卷),避免重叠覆盖,错缝铺植,铺后压实,随即浇水,使草块(卷)与土壤密接,以利生根。

6、苗木植后养护。现在普遍存在重施工、轻养护的问题,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只有高质量、高水平的养护管理,才能达到理想的景观效果。为进一步提高绿化工程的养护管理水平,必须安排专业养护队伍及人员,要根据季节、环境、地理等情况,制定出详细的养护方案,要技术全面,措施得当,以保证养护质量。

7、立体绿化及屋顶绿化。不宜栽植规格过大苗木,以减轻建筑物的荷载,施工作业时必须加设安全防护设施,保证施工安全。区别与其他施工场地的不同,注意施工机械类型的选择和使用。同时应考虑屋顶承重,防止对建筑物造成损伤和破坏。注重基础处理,防止因施工引起的漏水,以致影响到使用功能。选择耐腐蚀、抗老化及防止植物根系侵入的材料,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屋顶绿化种植土最好选用具有防渗功能的营养土。

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设部推出了《全国建筑市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标准》《全国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接口标准》和《 建设领域应用软件测评通用规范》等多个信息化标准。

1.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管理的意义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产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可以预见在今后数十年内,我国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仍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中国建筑市场正面临历史上重要的发展机遇。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发展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投融资体制和公用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等,都为建筑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工程质量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又是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工作的重点。这是因为建筑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到工程本身的适用性和建筑项目的投资效果,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一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还会直接影响公共利益和公众安全,因而建筑工程质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正因为如此,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建筑工程质量工作,建筑工程质量一直是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关于工程质量的法律、法规、规章相继出台,面向市场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法律体系初步建立;一大批在安全性、适用性、经济性方面堪称上乘的建筑项目在各地陆续建成,全国单位工程优良率逐年提高,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我国在建筑工程质量方面取得的进步。

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承认我国仍面临极其严峻的工程质量形势。首先,工程质量事故时有发生,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其次,在民用建筑工程特别是住宅工程中,影响使用功能的质量通病比较普遍,已经成为群众投诉的热点问题。另外,一些已建成的工程还存在着结构安全隐患,例如使用不合格材料或者施工质量达不到国家规范标准的要求等,直接威胁着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一环,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包括建筑工程可靠性检测、建筑工程专项检测、建筑工程材料见证取样检测三个项目类别。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监督管理工作也一直是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因此研究如何利用现代的信息化技术来提高检测部门的工作效率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的效果是具有相当意义的。

2.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及其所属各部门的业务进行综合管理,对在工程质量检测活动各阶段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贮、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生成各种信息,从而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的、自动化的管理及各种服务的信息管理系统。它是现代化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和支撑环境。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信息系统,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其管理模式的规范性、操作使用的简便性和技术实现的先进性。为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要严格把握好施工过程中每一道工序、环节。建筑工程材料检测是工程质量控制关键的部分。而检测系统的完善程度又决定了其检测报告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而检测的过程通常要用到检测系统: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电子政务系统等。广东省中山市大多数检测单位都在用粤建三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软件系统。

2.1规范性和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基础

在建设信息系统前,必须按照 ISO/IEC 17025 和《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 验收)评审准则》( 以下简称新《 评审准则》)等检测机构的基本管理要求,来规范自身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模式。因而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的过程,应是检测机构自身规范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不断完善管理机制的过程。

2.2实用性是信息化的目标

近年来,各级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都在逐步向社会化和中介化发展,因而信息化的最终目标应是改善检测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尽可能将检测机构的各业务流程和管理要素都得到体现和落实,并以最为简洁实用的操作方式来实现。

2.3先进性是信息化的保障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在工程质量检测领域的实际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只有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在系统设计上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可扩充性和开放性,才能确保信息系统能够适应检测机构业务不断发展的需要和信息社会技术持续进步的要求。

3.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信息化应用的前景与设想

事关人民生命财产的建筑工程质量始终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如何做好工程质量的管理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主题。在新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下,传统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方式面临严峻的挑战。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迎来了全球信息化的大潮,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刻,传统的质量检测管理控制模式显然无法适应新阶段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需求;同时,信息技术在建设领域里的成功应用又给人们带来新的思路和视角,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去改造传统的质量管理和控制过程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以下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与安全控制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3.1质量数据采集与处理。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所涉及到的数据量大而且不停地在变化,管理者往往感觉难以及时把握,若要随时掌握动态的数据并加以汇总处理,更显得十分困难。计算机可以发挥其处理和运算的优势,把大量纷杂的信息进行有序的组织处理,大大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

3.2质量信息沟通。质量信息沟通是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控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各质量责任主体间的信息通讯和沟通、专家知识的传递和共享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控制的基本前提,利用信息技术将能有效地实现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提高管理者工作效率。

3.3质量文档管理。与工程质量控制相关的一些文档,如工程管理资料、工程图纸、工程测量资料等,量大而且一般以纸面的形式保存,查找、保存及重复利用非常困难。利用信息技术海量存储、快捷检索、复制传递便捷的特点,能有效地进行质量文档结构化管理。

3.4质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对现场采集到的大量质量数据,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可以完成工程质量安全的事前控制,把握区域质量安全控制的整体状态。

3.5质量控制决策支持。决策支持系统是综合利用各种数据、信息、知识、计算机、人工智能和模型技术,辅助高级决策解决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问题。决策支持系统可以辅助质量管理中的决策层提高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

3.6质量集成控制。包括质量控制硬件设备跟计算机的集成,如一些质量检测的设备和工具,直接跟计算机连接,传输数据和资料;项目控制计算机软件的集成,如投资、进度、质量等系统的集成,实现控制数据抽取、信息的共享。

3.7质量监督管理。工程建设各个责任主体的数据、行为、资料、档案、图像甚至施工现场实时监控影像等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方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随时掌握动态,了解质量状况,节约人力、财力和各种资源,提高监督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4.结语

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建筑行业,提高建筑业的知识含量是我们的共同目标,但愿更多的同行、专家、学者和仁人志士加入建筑行业质量控制平台的研究行列,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多更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信息时代建筑设计的“复杂性”理念及其表现》.

篇6

【关键词】工程测量;数字化测绘;

以往的建筑工程测量中,测绘数据本身的严密性、准确性以及有效性无法得到保证,常常与实际数值存在一定偏差,使得工程施工当中会出现多个环节数据的变动。社会发展让各种新技术不断兴起,数字化测绘技术开始出现,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使得其测量技术发生变革。很明显,数字化测绘技术能够对测量工作起到积极作用,随着其技术含量不断增强,我国的建筑工程测量事业会朝着更加精确、高效的方向发展。

一、数字化测绘技术特征

数字化测绘技术是当代科学发展的重要产物,对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将数字化测绘技术和科技含量较高的测绘设备结合使用后,从根本上提升了我国测绘水准。

(一)测图精度高

数字化测绘让地图测绘从根本上发生改变,非常明显地提升了测绘的精度。在工程施工当中,测图工作对施工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作用。地图距离低于300,测量误差小于3mm,数字化测图技术的应用能够确保从输入到输出整个过程的精度,将误差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限度内。而且对其进行应用的过程中,还能很好地防止方向性误差等情况的发生。高水准和高精度让工程的测量质量得到高度保障。

(二)测图自动化

自动化是数字化测绘技术一个较大的优势。搭配专业的软件使用,此技术能够在测图的过程中实现自动计算、选择等,比之前的施工绘图效率高很多,而且精确度也是之前无法比拟的。以往的人工绘图会由于某些人为因素造成一些错误出现,此技术的自动化让这种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三)信息呈现完整

数字化测绘可以在绘制地形图的时候,体现出高精准度,图中物体坐标能够保持较高的完整度,让各种物体都可以在图中以图形的形式展现出来。绘制的过程中,如果将测绘点的编码信息与电脑数据库实现连接,就可以对数据库中已有的信息进行全面应用。在实际测图过程中,还应该综合多方面信息,如此就能在其使用的过程中便于查询。

(四)对GIS中信息进行科学使用

数字测图能够对GIS系统的源数据来源提供有力支持,在后期测绘的过程中,也可以反向对GIS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应用。目前阶段中,其虽然尚未和GIS系统实现全面连接,但是,此方面的研究从未停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个目标很快就会实现。在当前的国土资源规划领域当中,可以从GIS系统当中获得大量有效的数据。城市规划本身具有复杂性,需要大量空间数据,GIS系统可以对此形成良好的保障。此外,野外实地工程测量,也可以对GIS系统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二、建筑工程中应用数字化测绘技术解析

当前社会发展速度较快,建筑工程数量也随之增加,建筑类型和使用功能日趋多样化,让建筑工程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在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当中,需要对工程所在区域展开实际测量,传统的测量手段会出现较大误差,影响工程建设的正常开展,因此,使用数字化测绘技术十分必要,可以让建筑的建设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

(一)在地面测绘中的应用

地面测绘是在建筑工程测量当中最常出现的一个环节,以往的地面测绘常常会出现误差,这是测绘技术无法符合现实要求造成的,完成一项测绘工作需要浪费较长时间,而且常常会在某些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出现测绘错误,建筑工程的测量误差对建筑本身的建设质量会造成很大负面影响。将数字化测绘技术应用在其中,就可以对地面进行较为精确的测量。不仅如此,在绘图的过程中还可以对现场出现的障碍物等进行清晰描述,不仅让以往测量存在的误差得以避免。同时,还能够对测绘过程中形成的数据得到自动处理,让测绘精度得到更深层的保障。经过统计,将此技术应用在其中之后,工程中地面测绘误差被控制在3cm以内,测绘质量从而得到有效保障。

(二)在测量定位中的应用

测量定位在建筑工程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精确、高效的测量定位能够对建筑工程的各项工作的展开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在当前的数字化测量技术当中,GPS占据重要地位,其在应用的过程中完全超越人工测量。其在应用的过程中不受天气、时间的限制,而且精确度非常高,同时还可以通过静态和动态等方式持续接收来自卫星的信号,展开高效率、高精度的分析,能够顺利实现对建筑的定位,让工程其他环节顺利展开。

(三)在数字地球中的应用

数字地球是在计算机之上,收录社会、经济、民生等重要信息,结合地理坐标,形成一个覆盖较为全面的体系。同时,还可以将一些较为重要的社会信息存入其中。客户可以对其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查询,如此就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数据。和以往的测绘相比,数字地球具有较为复杂、涉及范围广等特点,具备较高的技术含量,涵盖的信息范围非常大,某个部门或单位无法单独完成,需要各部门单位协调配合,比如信息科学部门、空间技术部门等。测绘对信息学等学科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获得的空间数据,对各类施工建设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开展测绘工作之后,测绘人员利用互联网技术,搜集相应的空间数据,随后利用专业手段对搜集的信息数据进行专门处理,形成分门别类的信息源,用户就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收集自己想要的信息。

(四)对原图开展数字化

在建筑工程测量之中,如果数字地形图没有标明具体的要求,而且经费存在不足的情况,就可以对原图实施数字化。应该重视原图能够发挥的作用,使用扫描录入设备,操作人员就可以通过扫描较快地得到实用的地图。

此种方法一般分为两种,扫描矢量化与手扶跟踪数字化。前者具备较强的精准度,操作效率也相对较高。但是,使用扫描矢量化获得数据图的精准度仍然无法与原图相比,这表明在数字化处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误差。此外,其在成图的过程中只能描述地表和地表物体的一些情况,因此其并不具备较强的实时性,因而一般只作为暂时性的应急。如果现实条件允许,就可以运用扫描矢量化得到的数字图,但是直接对其进行使用并不合理,所以通常会使用相应的修补方法,可以对工程现场的实际信息进行搜集,然后与扫描图结合在一起进行应用,利用实地考察的信息对扫描图中的误差进行纠正,如此就可以有效地应对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总结

显而易见,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起到的非常重要的作用,比以往的测绘方式具备较强的优势。可以运用其对地面进行测绘,得出相对较为精确的数据,对建筑工程起到较为明显的辅助作用。也可以将此项技术应用在测量定位当中,GPS技术具有人工测绘无法比拟的优势。总之,数字化测绘技术能够对建筑工程形成良好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范春雷.建筑工程测绘技术存在的问题与优化措施探究[J].轻工科技.2015(06):256-258.

篇7

【关键词】 GPS RTK;数字化地形图测量;经验总结

一.前言

RTK所采用的是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技术,它的出现对于我国的测量技术来讲是一个重大突破。利用GPS(RTK)方法对空间定位,可以获得准确度高、测量观测所需要时间短、测量站与站之间不用通视、测量方便、操作起来简单易学,可以全天施测等技术优点。因此,GPS-RTK技术越来越受到测绘人员的青睐。本文主要对GPS-RTK地形图测量技术要点与实践应用中应注意的一些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二.GPS-RTK地形图测量技术要点

我们在进行测量前,首先要对已知点的检验和复核,才能规避测量作业中有可能出现的盲点,这样才能确保RTK的实测的可靠性和准确度。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对整周模糊度确定中,运用RTK测量技术,测量数据的准确率高达达到95%,但我们在经过多年测量实践应用中,也发现了RTK测量技术的一些美中不足之处,例和与静态GPS两者测量数据相比对,就有如数据链传输误差等等的失准现象发生。下面就对一些常用方法进行论述:

(1)运用比较法对已知点进行检验和复核――把RTK测量得到的已知控制点的坐标,运用比较法对已知控制点的坐标检测复核,如有不准确的现象,就必须马上进行修正,避免出现问题。

(2)运用重测比较法进行检验和复核测量成果――目前在我们实测工作中,为了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率,通常要对测量的相关数据通过各中方法进行检测和复核,重测比较法主要是在测量任务中,正常情况下,在测量首次成功之后,选取一到二个通过对已获得的RTK点或准确度相对较高的控制点进行重测,对比前后测量的数据是否一致,假如出现了误差,就要查找数据误的原因,只有在数据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再进行RTK测量。

三.数字化地形图测量中GPS-RTK技术的应用

(1)图根控制测量

2013年我市在对某地形图测量项目中,选用一台V8 CORS RTK 测量仪器,分为流动站接收机和基准站接收机;按比例尺1: 500地形图进行测绘作业、通过V8 CORS RTK仪器来完成总计249个图根控制点的测量, 其中平面点位精度与水准高程精度见表1、表2。

通过对表1、表2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运用RTK技术对该地形图进行测量,其测量准确度完全达到该项目的测图的要求, 但其中我们也总结出了一些应该注意的事项:首先,我们在使用RTK进行测量时,一些树林或者比较高的楼房有可能会对卫星信号产生影响,一些楼顶的通信机站或变电站的电磁干扰也会对测量数据准确性产生影响,同时,对于图根控制点的设置,应按比例进行均匀布置,对于图根控制点测量数据采集,我们一般要通过二次采集,最一次采集是在流动站失锁之后,再进行第二次采集, 通过对两次采集的数据进行比较,当两组数据差在5cm以内时,一般我们选中数使用;其次,我们在选流动站点时,流动站与基站之前的距离应把握在5公里以内,这样才能确保电台信号的有效接收;同时,RTK测量技术的最佳数据采集的时间一般是在AM11:00之前和PM3:30以后,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开展测量工作才能有效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2)碎部点测量

在通过对表3和表4的相关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做出如下总结:手动采集与自动采集其碎部点的数据准确度都基本上达到了地物点平面中要求标准,两者所测得数据通过检验和复核,它们的误差

四.结论

(1)在RTK实测过程中,由于基准站的准确性对于测量点的精准度控制十分关键。因此,在实测工作中我们在对基准站的选取时,应优先考虑高等级的、并通过水准联测的已知控制点。

(2)测量工程师的业务素质对RTK测量准确性影响也比较大,因此,在实测中,我们应严格测量工程师按规范操作,保证测量精度。

(3)准确的坐标参数是RTK测量精度控制的关键因素。我们现在运用GPS-RTK技术实际测量时,通常做法就是利用WGS-84坐标系,这就必须转换到1980西安坐标系或地方坐标,然后再投影到高斯平面上。此时,我们在对这个坐标进行调换时,怎样才能找到准确的坐标参数呢?这就要求我们对整个测量范围内的已知点进行认真分析和筛选,然后找到在这些公共点中的一个准确坐标参数,从而为RTK测量精度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

[2]城市测量规范CJJ8-2011

[3]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2001-92

[4]《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

篇8

关键词:工程测量;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Xihua university abstract: in view of engineering surveying teaching situ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surveying teaching of common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and relevant teaching reform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cultivate satisfactory applied talents of unit of choose and employ persons.

Keywords: engineering surveying; The teaching status quo; The 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H3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引言

《工程测量》是土木工程(房屋建筑、道桥、岩土等方向)、工程管理、水利水电等非测绘类专业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由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通过测量实习能进一步系统理解、巩固、拓展工程测量理论知识,并可缩短学生在校学习与社会工程生产之间的距离,故测量实习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工程测量主要培养学生测图、识图、用图、放样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不单单是教会学生仪器使用,更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工程测量教学更能贴近工程生产,并更好指导工程生产,服务工程生产。我校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设计、施工、监理、咨询等工作,但无论从事哪项工作都需要有扎实的测量理论、实践基础,特别是施工、监理更需要过硬的测量技术,指导施工或者复核测量成果。这就对本校工程测量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在工程测量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教学仪器落后与测绘仪器日益更新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迫使工程测量教学不得不进行更新改革。

2工程测量教学现状

2.1 对工程测量课程不够重视

对于普通综合性大学非测绘类专业来说,工程测量只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不是专业主干课程,师资和仪器设备配备都略显不足。由此对学生也造成错误引导,致使大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工程测量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工程测量是一门技术,仅学好此门技术就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且现在建设工程领域工程测量技术人员的待遇都不菲;更没有意识到工程测量是后续专业主干课程学习的基础和过渡,工程测量学习的扎实程度直接影响着后续主干课程的学习情况;一直以为工程测量只是一门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基础必修课,学习热情不高,测量实践、实习甚至敷衍了事。

2.2 教学课时减少,但教学任务增多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夯实专业技能,学校增加了专业主干课的课时量,相对应的就压缩了非专业主干课的课时量,致使工程测量课时量不足(理论教学+课间实验四十个课时,再加一周的集中实习);但除了原本的基本理论(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误差理论),专业技术操作(控制测量、地形测量、房屋建筑测量、线路测量、水工程量)和测量新知识认识了解外,随着测绘技术的发展,新设备、新理论的出现,用人单位对学生测量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等都对工程测量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致使教学内容不断增加。

2.3 测绘仪器设备日益更新,但教学设备落后

现在教学用的还主要是DS3水准仪,DJ6经纬仪和平板仪,然而这些仪器在工程建设领域早已被淘汰,很少还有在使用的。建设单位现在已在用自动安平水准仪、电子经纬仪、激光经纬仪、光电测距仪、全站仪、GPS、RTK等先进设备,自动安平水准仪、电子经纬仪和全站仪更是广泛使用,但是这些仪器教学单位还很少,甚至没有。我校只有少量的几台全站仪,仅能满足教学演示要求。教学设备严重滞后于建设单位,我们的学生普遍反应走上生产岗位后很多设备根本没见过,更别说熟练运用了,致使我们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上手进入工作状态,用人单位质疑我们对学生的培养质量。

2.4 课程实践、实习场地条件不足

工程测量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与理论并重的课程,甚至技术性、实践性更强,所以课程实践、实习在整个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条件限制我校的实践教学一直处于从属地位。

我校的课程实践主要包括课间实验和集中实习两部分。课间实验仅开展了水准仪认知、水准测量(闭合或符合水准测量)、经纬仪认知、角度测量;为期一周的集中实习则是让学生运用水准仪、经纬仪、钢尺、平板仪等在校内进行一定区域的地形测量,绘制大比例图。

3工程测量教学改革对策、措施

3.1提高对工程测量的重视程度

首先是从教学计划上下手,通过教研室协调沟通加大工程测量在土木工程教学中的地位,增加教学课时量。其次,从课程教学之初就给学生介绍工程领域测量工作的重要性,测量失误造成工程事故的案例,测量工作人员的薪金待遇情况,工程测量在整个大学教学计划中的重要地位。再次,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多媒体教学,多给学生看相关图片、资料,再如视频教学,给学生观看工程测量案例视频,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最后,给同学们介绍国内外主要测绘仪器、设备、软件开发、生产商,以便学生长期自主学习。

3.2 调整教学内容,增强实践教学

在充分调研一线工程生产单位需求,现代测绘设备、技术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要和现代技术手段,对原有繁重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删除枝节,突出重点。构建“以基本测量理论为着力点,以先进测量设备为载体,以现代测绘技术为手段,以满足工程生产实践需求为目的” 的《工程测量》教学模式,对基本概念、理论、仪器构造及原理、仪器操作使用要深入浅出的讲透,让每一个学生充分理解,并能举一反三;对于后面的地形测量、房屋建筑测量、线路测量、水工程量等根据学生专业情况、个人兴趣,有针对性、选择性的讲解、指导;但地形图识图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因为不管学生毕业后是从事设计、施工、监理还是咨询,工程规划、方案布置(施工、设计)、技术指导都需要能准确识图、用图。如此,便能把更多的课时用在实践教学上,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发现、解决测量问题的能力。

3.3 更新设备,建设开放实验室,加强校企合作

在学校财力支持的情况下,尽可能更新仪器设备,让测量教学能与社会生产接轨。但是设备完全更新,达到与社会生产无缝搭接,也是完全不可能的。一方面,现在高校基本都处于财政紧张状况;另一方面,社会测绘仪器设备更新换代太快,高校设备的更新永远无法跟上社会的步伐。

在此状况下,教学单位大多还是只能立足基本仪器教学,少量新设备演示进行测量教学。学校可建设开放实验室,虽然新设备数量不多,不能满足日常教学需求,但能满足学生利用休息时间来借用、学习这种非集中式使用的需求;教学单位还可依托自身优势,主动邀请各测绘仪器生产厂家或经销单位到学校开展该地区本厂仪器设备宣讲会,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了解更新的测绘设备、技术,以拉近学校教学与生产实践之间的距离。

3.4 多方面加强实习、实践场地建设

测量实践实习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测量教学的质量,为培养满足建设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加强测量实践实习教育,这就需要从建设满足实践、实习教育要求的场地开始做起。

在校园内布置数十个控制点,建立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以便学生除在野外完成认知仪器、水平角测量、竖直角测量外,在此控制网内还能进行水准测量(符合、闭合),加密图根控制测量、地形测量、线路测量、放样等工作,作为集中实习的场地。教师掌握每个控制点的高程、坐标,以便随时校核学生实践、实习成果精度、准确性,及时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充分利用校内在建工地,多带学生到现场观摩施工测量操作技术,让学生了解如何将平时所学用来解决施工问题,认识平时所学与实际工程应用的差别,有针对性的加强学习、锻炼。

充分建设、利用实习基地,利用假期送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其单独面对生产、指导生产、利用在校所学基本理论、操作知识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以便其对工程生产有直观的认识和切身体会,增强其后期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性。

3.5改革考核制度

以前工程测量考核,成绩的评定多以最后的期末考试得分为依据,很多平时不参加实践、实习的同学利用最后考前时间突袭复习、背诵也能考的很高的成绩,而部分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实习积极,技术过硬的同学可能得分还不是很高,严重打击到这部分同学的积极性,也显失公平。

近年,尝试加大平时实践、实习表现,实践、实习成果优良程度在期末考核中的比重,学生的最后成绩不完全取决于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而是根据平时出勤情况,在课间、集中实习期间的表现,仪器设备操作熟练程度,实习成果准确程度,及期末试卷考试来进行综合评定。对于平时实践、实习积极参加,仪器设备能熟练操作,正确处理测绘成果的同学不必太关心其期末卷面成绩,甚至可以以允许此类少数学生免考来鼓励学生加强平时实践、实习,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结语

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及测绘市场现状,工程测量教学改革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迫切。但是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的测量老师时刻了解关注测量现状,毕业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意见,并不断更新完善自我测量知识,更新教学观念,想方设法加强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拉近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以培养用人单位满意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聂志红. 《工程测量》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6,7(2):35,37.

[2]何永红. 关于对土木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33(4):145–14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