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09: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成本分配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摘要:在现代制造环境下,传统成本计算系统的局限以及作业基础成本会计对此的改善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业基础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为此,本文将对成本基础作业会计的理论、计算程序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探讨。
0 引言
作业基础成本法是西方国家于八十年代末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九十年代以来率先在先进制造企业应用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以作业为间接费用的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在中国,作业成本法在理论上的研究比较深入,然而在具体应用上尚处于探索阶段。
1 作业成本的核算
1.1 划分作业中心 作业成本系统将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不同的作业中心,在每个作业中心要汇集其所发生的各种费用,从而计算出该项作业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最后分配给每种产品负担。这与传统的成本核算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成本计算是将某一个生产部门作为一个成本中心,而作业成本法是将某一项作业作为一个成本中心。
1.2 成本费用汇集和分配的程序
1.2.1 设立作业中心 在进行作业成本核算时,首先应找出成本驱动因素,建立成本中心。由于企业的生产活动较多,发生的费用也较多,若将每一个作业活动的费用都作为作业成本进行分配,虽然比较准确,但却比较复杂。所以,可对作业活动进行分类,划分为若干个作业中心。
1.2.2 将间接费用按作业进行汇集,然后将作业成本分配到各种产品成本上。应正确确定作业成本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以便将作业成本分配于各种产品的成本上去。在进行成本的分配时,应注意其相关性原则,以某项作业与产品成本的关系为基础进行分配。
2 作业成本法的适用范围
作业成本法可以比较好地解决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使成本计算所提供的资料更加准确可靠。不是所有间接费用都可以归属于不同的作业,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分配。在一般情况下作业成本法只适用于由于生产作业所引起的成本费用,而与作业活动关系不大的间接费用则不能采用此方法。从成本的构成来看,在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不但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增大,而且它的构成也大大复杂化了。作业成本计算的优点是能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间接费用的来源,并且提出新的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并且通过该系统,找出不能产生价值增值的作业,借以降低成本。作业成本计算以作业为基础,其计算工作贯穿于作业管理的全过程。由此实现对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地进行动态反映,从而充分发挥其在决策、计划和控制中的作用,促进作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业成本计算不仅是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同时它也实现了成本计算、成本管理相结合的全面成本管理制度。
3 作业基础成本会计的运行基础
尽管ABC的优越已是众所周知,但在实务中其成功运用率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大多不是方法本身,而是该方法的运行基础——环境和条件不到位或不合理所致。在未能成功实施ABC的原因调查中位居榜首的是:很多公司过分强调ABC系统的结构及软件设计,而未能对行为和组织因素给予足够的关注。根据调查显示,能否成功实施ABC,关键取决如下几方面:
3.1 明确而一致的系统目标:系统的目标决定着系统的设计及其运行结果,目标不同,系统的结构设计、实施方法及其运行结果均会不同。如果没有明确而一致的系统目标,必将导致不明确甚至混乱的设计和结果。
3.2 最高管理当局的支持:ABC系统的运行涉及面广,并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最高管理当局的支持与否,是ABC系统能否实施的前提。
3.3 与业绩评价和报酬计划对接:变革常常会遭遇抵制。通过提供必要的激励,引导员工支持并参与ABC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并保证依据他们的业绩进行恰当的评价和奖惩,将有助于系统的推进。
3.4 非会计所有:ABC系统是贯串公司的所有成员的实践运用,而不是仅仅针对并依赖于会计部门。
3.5 培训:对管理阶层及全员进行有关ABC设计、实施及系统有效性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明白其概念并正确评价其优势,有利于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
4 作业基础成本会计的运行程序
作业基础成本计算(以下简称ABC)是一种基于产品或服务对作业的消耗而导致资源消耗,从而将成本分配至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计算方法。这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前提是: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由作业完成,而对作业的需求所耗用的资源导致了成本。资源被分配给作业,及其后作业被分配给成本对象均基于它们的耗用。一个ABC系统至少应包含三个主要步骤,即:①识别资源成本和作业;②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③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
步骤一:识别资源成本和作业 设计ABC系统的第一步即识别资源成本并进行作业分析。资源成本为完成各种作业而发生,大多数资源成本都体现在总分类帐的一级明细帐户中,如材料、物料、采购、材料整理、仓库、办公场地、家具用具、建筑物、设备、公用事业设备、薪金和福利、工程等。作业分析是识别和描述一个组织中所作的工作(作业)。作业分析通常采用从已有的文件和报告中收集数据,并且采用问卷调查、观察、与核心人物直接交谈等形式。作业分解的详略程度则取决于系统的目标。为了便于成本分配和计算,通常将制造过程的作业区分为四类:①单位级作业(unit-level activity):是因每一产品单位而发生的作业。单位级作业发生于完成一个单位产品的每一时间,比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运用,部件的插入,每一项检验等均是单位级作业。②批别级作业(batch-level activity):是因每批或每组产品而非每一单位产品而发生的作业。批别作业发生于生产一批产品的每一时间,比如,机器调整、采购订单、生产计划、每一批的检验等都是批别级作业。③产品级作业(product-sustaining activity):是为支撑各不同产品的生产而发生的作业。它通常包括产品设计、部件管理、工程变更指令的发出、紧急事务处理等。④设备级作业(facility-sustaining activity):是在总体上为支撑所有产品生产而发生的作业。它通常包括保安、保险、维修、工厂管理、工厂折旧、支付财产税等。
论文摘要:在现代制造环境下,传统成本计算系统的局限以及作业基础成本会计对此的改善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业基础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公司已经实施作业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然而,作业基础成本会计系统的运行还属于鲜有人触及的领域。本文将对成本基础作业会计的理论、计算程序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探讨。
作业基础成本法是西方国家于八十年代末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九十年代以来率先在先进制造企业应用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以作业为间接费用的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在中国,作业成本法在理论上的研究比较深入,然而在具体应用上尚处于探索阶段。
一、作业基础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
作业成本法又叫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方法(Activity-basedcosting,ABC法),是以作业(activity)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服务)成本更准确真实。
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
二、作业基础成本会计的运行基础
尽管ABC的优越已是众所周知,但在实务中其成功运用率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大多不是方法本身,而是该方法的运行基础——环境和条件不到位或不合理所致。在未能成功实施ABC的原因调查中位居榜首的是:很多公司过分强调ABC系统的结构及软件设计,而未能对行为和组织因素给予足够的关注。
根据调查显示,能否成功实施ABC,关键取决如下几方面:
1、明确而一致的系统目标:系统的目标决定着系统的设计及其运行结果,目标不同,系统的结构设计、实施方法及其运行结果均会不同。如果没有明确而一致的系统目标,必将导致不明确甚至混乱的设计和结果。
2、最高管理当局的支持:ABC系统的运行涉及面广,并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最高管理当局的支持与否,是ABC系统能否实施的前提。
3、与业绩评价和报酬计划对接:变革常常会遭遇抵制。通过提供必要的激励,引导员工支持并参与ABC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并保证依据他们的业绩进行恰当的评价和奖惩,将有助于系统的推进。
4、非会计所有:ABC系统是贯串公司的所有成员的实践运用,而不是仅仅针对并依赖于会计部门。
5、培训:对管理阶层及全员进行有关ABC设计、实施及系统有效性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明白其概念并正确评价其优势,有利于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
三、作业基础成本会计的运行程序
作业基础成本计算(以下简称ABC)是一种基于产品或服务对作业的消耗而导致资源消耗,从而将成本分配至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计算方法。这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前提是: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由作业完成,而对作业的需求所耗用的资源导致了成本。资源被分配给作业,及其后作业被分配给成本对象均基于它们的耗用。
一个ABC系统至少应包含三个主要步骤,即:(1)识别资源成本和作业;(2)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3)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
步骤一:识别资源成本和作业
设计ABC系统的第一步即识别资源成本并进行作业分析。资源成本为完成各种作业而发生,大多数资源成本都体现在总分类帐的一级明细帐户中,如材料、物料、采购、材料整理、仓库、办公场地、家具用具、建筑物、设备、公用事业设备、薪金和福利、工程等。
作业分析是识别和描述一个组织中所作的工作(作业)。作业分析通常采用从已有的文件和报告中收集数据,并且采用问卷调查、观察、与核心人物直接交谈等形式。作业分解的详略程度则取决于系统的目标。
为了便于成本分配和计算,通常将制造过程的作业区分为四类:
1、单位级作业(unit-level activity):是因每一产品单位而发生的作业。单位级作业发生于完成一个单位产品的每一时间,比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运用,部件的插入,每一项检验等均是单位级作业。
2、批别级作业(batch-level activity):是因每批或每组产品而非每一单位产品而发生的作业。批别作业发生于生产一批产品的每一时间,比如,机器调整、采购订单、生产计划、每一批的检验等都是批别级作业。
3、产品级作业(product-sustaining activity):是为支撑各不同产品的生产而发生的作业。它通常包括产品设计、部件管理、工程变更指令的发出、紧急事务处理等。
4、设备级作业(facility-sustaining activity):是在总体上为支撑所有产品生产而发生的作业。它通常包括保安、保险、维修、工厂管理、工厂折旧、支付财产税等。
步骤二:将资源成本分配给作业
作业驱动资源成本的耗用。资源动因被用以将资源成本分配给作业。选择一个好的资源动因的重要标准之一即因果关系,典型的资源动因包括:(1)用于公用事业的仪表数:(2)用于薪酬相关作业的雇员人数;(3)用于机器调整作业的调整次数;(4)用于材料整理作业的材料移动次数;(5)用于机器运行作业的机器小时;(6)用于门卫、清洁作业的空间大小。
资源成本应尽可能通过直接追溯去分配给作业。直接追溯要求计量作业对资源的实际耗用量。
步骤三:将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
汇集了作业成本后,就需要计量每一单位作业的成本。每一单位作业的成本既是将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的依据,还可通过不同时间及与其他组织进行比较,而确定这些作业的效率。
作业动因是将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的基础。典型的作业动因有如采购订单份数、验收单份数、检验报告数或时数、零部件储存数、支付次数、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调整次数、制造周转次数。作业动因应该能解释作业成本为何会上升或降低。
四、实施作业成本法应注意的问题
1、在ABC系统设计中充分介入管理者和雇员,使他们熟悉并感觉自己已融人且分享这一系统,从而更乐于实施。
2、局部试行ABC:ABC应该先在简单的工作中试点,那样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这种试点能表明该系统是如何运行的、为什么这样运行。成功应用于某一方面后能使人们对ABC的成效看得更为清楚。
(1)适时制生产系统的实施,为作业成本会计的产生创造了重要的应用条件。适时制使传统的“交易基础成本计算”或“数量基础成本计算”受到强烈冲击,并直接导致作业成本会计的形成和发展。作业成本会计因适时制的产生而产生,又因适时制的发展而发展。
(2)由于变动成本法在实践中运用地不理想,所以企业家目前更注重的是完全成本法。实务工作者认为短期变动成本是产品成本的一种不充分的计量尺度。他们倾向于把固定成本分配到各产品之中,以全部成本作为产品的长期制造成本,实务工作者对完全成本法的这种浓厚兴趣,就成了作业成本会计产生的现实土壤。
(3)在高新科技条件下,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导致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许多制造企业的制造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企业更加需要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进而更加关注成本计算方法。过去看起来是合理的计算方法,在新的环境下,却出现了扭曲成本信息,不能满足决策及管理需要的现象。而传统的成本计算法要求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全都追溯到产品中去,直接成本由于归属对象明确,可以做到准确分配,而间接成本的发生动因却比较多,笼统以单位水平动因来分配,在制造费用较多的情况下,将严重扭曲产品成本。
时代的变革导致经营环境的变化,经营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努力改进和完善管理技术和方法,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随着企业对成本计算的准确度要求,作业成本法慢慢地走入了企业成本管理者的视野中。
2作业成本法的发展
(1)国外作业成本法的发展。
作业成本法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期,杰出的会计大师埃里克•科勒,科勒当时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计算水力发电行业的成本。1952年其在他编著的《会计师词典》中系统的阐述了他的作业会计思想。
1971年乔治•斯托布斯出版了《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作为研究成本会计的杰出理论家,他坚持: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作业成本会计是一种决策有用性目标相联系的会计。研究作业成本会计应首先明确三个概念,“作业”、“成本”、“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会计要揭示收益的本质,首先就必须解释报告的目标,这个目标表示托管责任或受托责任,主要是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信息,作业成本计算中的“成本”不是一种存量,而是一种流出量。会计若要较好的解决成本分配问题,成本计算的对象就应是作业,而不是完工产品,成本不应硬性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而是应该根据资源投入量,计算利用每种资源的完全成本。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库伯和卡普兰两位教授撰写了一系列案例、论文和著作才引起西方会计界的普遍重视。库伯相继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作业成本法的论文,这些论文基本上对ABC的现实需要、运行程序、成本动因的选择、成本库的建立等方面作了较全方位的分析。库伯还和卡普兰合作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计算成本的正确性:制定正确的决策》一文。这标志着作业成本法开始从理论走向应用。
20世纪末,以美、英等国家为代表的西方会计界开始对ABC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广泛的研究兴趣,许多会计学者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研究探讨作业成本法的论文和专著,作业成本法已成为人们广泛接受的一个概念和术语,ABC的理论亦日趋完善,并已在西方国家的一些企业中得到了推广应用,更促使了作业成本法的发展。
(2)我国作业成本法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最早的有关作业成本法的文章是易中胜、马贤明、陈良编译并发表于《会计研究》第六期的《管理会计:挑战、对策与设想》。随着生产方式的急剧变化,生产制造环境的变化使传统的成本会计提供的成本信息不能反映真实的产品成本,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受到越来越多地批判,而作业成本法则会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界人士和学者的关注。
3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与运用
(1)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的基础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成本法的本质是:以“作业”作为分配间接费用的基础。间接成本与产品是通过作业联系在一起的,我们需要找出引起间接成本发生变动的作业,并把这些作业作为分配间接成本的基础。作业成本法计算要求首先根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其次依据成本动因跟踪到产品成本,即资源—作业—产品。
作业成本会计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科学信息系统,它把成本计算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并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资源耗用的因果关系为成本分配依据,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动态跟踪反映和分析,大大拓展了成本核算范围,改进了成本分配方法,优化了业绩评价尺度,提供了较为准确的资源利用方面的成本信息,能更好的发挥其在决策、计划、控制中的作用,促使作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满足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克服传统成本制度的诸多不足。
(2)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运用。
【关键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代数分配法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市场竞争激烈不断加剧,企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为了更好的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加强成本管理,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作为企业成本核算的一部分也应得到足够的重视。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是辅助生产费用核算的关键,正确地进行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核算,关系到企业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并直接影响企业产品的定价决策、成本控制和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然而我国许多工业企业对辅助生产费用并不重视。近些年来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针对辅助生产费用进行了许多的理论研究。Tang.R.Hansen and Marianne.H.Mo(2003年)指出: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在西方成本分配核算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直接分配法、顺序分配法、交互分配法和代数分配法等。由于各种分配方法的分配思想、具体操作方法及复杂程度不同,对同种业务的分配结果也就不同。企业可根据自身业务的特点,自主选用以上某一种或几种方法对辅助生产费用进行分配。国内学者郁玉环(2001)指出:我国目前现行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除包括以上所指出的西方通用的几种方法外,由于在我国一些大中型企业的成本核算中采用计划价格,故对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还包括了计划成本分配法;李玲(2006)对传统的代数分配法进行了模型改进,提高了成本核算的速度和准确度;彭广林(2007)认为顺序分配法下各辅助生产车间分配费用按实物量排序不科学,应按各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品或劳务费用的多少排序。这些理论都很大程度上给企业辅助分配方法选择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企业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应当根据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选择适合企业实际情况且较为合理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为企业谋福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所以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正确选择也就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代数分配法的比较分析,指出其适用情况,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2.辅助生产费用概述
工业企业的生产车间按其生产职能不同可以分为基本生产车间和辅助生产车间。基本生产车间是指从事商品产品生产的车间,如纺织厂的纺纱、织布车间,机器制造厂的铸造、锻压、金工、装配车间,钢铁联合企业的炼铁、炼钢和轧钢车间等。
辅助生产车间是指为保证企业商品产品生产正常进行而向基本生产提供服务的生产车间,如为基本生产车间提供修理作业,运输劳务,供水、供电、供气等服务,以及为基本生产提供工具、刀具、刃具、模具、夹具等的生产车间。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称为辅助生产费用。
3.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1)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原则
辅助生产费用由其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劳务的受益对象共同承担,应当由受益车间或部门根据消耗产品或劳务的数量多少承担,即“谁受益,谁承担”,分配计入各受益对象的成本当中。
辅助生产车间除为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部门提品或劳务外,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也相互提品或劳务。但辅助生产费用最终都要由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受益对象来承担,即又涉及到了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的费用分配。
(2)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及其理论基础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主要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顺序分配法等。其中交互分配法又包括一次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法和代数分配法等。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分配方法:
1)直接分配法
直接分配法是指把各辅助生产车间的实际成本,只在基本生产车间和管理部门间按其受益数量进行分配,对于各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则不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适用于辅助生产费用较少的中小型企业。
2)一次交互分配法
一次交互分配法是将辅助生产费用先在辅助生产车间之间进行一次交互分配,再将交互分配后重新调整的辅助生产费用在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其他受益车间、部门进行分配的方法。一次交互分配法是分两次进行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3)计划成本分配法
计划成本法又称内部结算价格法,它是先按提供劳务、作业的计划单位成本和各受益部门实际接收劳务、作业的受益量进行分配,然后再将计划分配额与实际费用的差额进行调整分配的一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
4)代数分配法
代数分配法是运用初等代数中解多元一次联立方程组的原理进行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分配方法,应先根据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服务的关系,以及各辅助生产车间已归集的费用和提供的劳务、作业总量建立多元一次方程组,通过解方程求得各辅助生产车间劳务、作业的单位成本,然后根据该单位成本和各受益部门(包括辅助生产车间和外部的全部受益对象)耗用的数量计算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3)举例说明
某工业企业有供水和供电两个辅助生产车间,辅助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不通过“制造费用”科目核算。本月发生辅助生产费用,劳务量及计划单位成本如下表所示(各部门的水电均为一般性消耗)。
1)采用直接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2)采用一次交互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3)采用计划成本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4)采用代数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4)四中分配方法的比较分析
1)代数分配法的优缺点
代数分配法同时考虑了相互提品或服务的辅助生产部门之间的费用流向。其分配结果公平合理,是国际上公认的分配交互劳务费用最为准确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在辅助生产部门实行独立的成本核算,进行成本控制,促使各辅助生产部门努力降低使用其他辅助生产部门劳务的成本,而且对所有受益单位分配的分配率是一样的,不会产生部门之间的矛盾,因此采用代数分配法,比任何一种分配方法更合理,结果更为准确。
代数分配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一,目前实际应用中使用代数分配法时,辅助生产车间为其他辅助生产车间、基本生产车间和其他管理部门提品或劳务时,只考虑了辅助生产车间对自身以外的部门的供应,而忽略了自身也会耗用所生产的产品或劳务(如供电车间在对外提供电力资源的情况下自身也消耗电力,运输车间在对外提供运输服务的情况下自身也需要运输服务等等);在目前的实际应用中,是假设了一个辅助生产车间不消耗自身提供服务的前提条件,这显然是与实际企业的运作不相符了,这样计算出来的分配结果也是不准确的。
第二,现实中企业应用代数分配法非常少,因为在辅助生产车间较多、未知数较多时,手工情况下,计算的工作量及复杂程度极大,甚至出现手工无法得到结果的困难,因而这种分配方法在实际企业中应用很少。
2)直接分配法的优缺点
因为互相提供的金额差不多,所以忽略了这一中间环节,不用对内(辅助生产车间之间)分配,直接全部对外(除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其他受益单位)分配,即分配一次。分配率的分子仅限于对外分配的数量,分配率=待分配辅助生产费用/(辅助生产劳务总量-相互提供劳务量),运用该方法最突出的优点是工作简便,但是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的产品或劳务在金额上一旦出现显著差异时,会导致分配结果与实际结果严重偏离。
3)一次交互分配法的优缺点
一次交互分配法克服了直接分配法在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不分配的缺点,基本反应了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品或劳务的关系,使得辅助生产成本的计算更为准确。同时一次交互分配法易于理解和操作,能加强辅助生产车间的经济核算,促使其降低生产费用。但是,在实行厂部、车间两级成本核算的企业,采用这种方法时,各辅助生产车间只能在接到财务会计部门转来的其他辅助生产车间转入的费用后,才能计算交互分配后调整的辅助生产费用,成本计算的及时性得不到保证。此外,由于这种方法采用实际费用分配率进行分配,会将辅助生产车间的超支、节约差异一起转到基本生产成本或管理费用中,从而不利于对各个车间、部门的业绩考核和评价。
由一次交互分配还可以提出一种新的分配方法,即两次分配,指的是第一次全部分配,第二次追加分配。全部分配是指将辅助生产车间原始费用分配给全部的受益部门,即将原始费用在所有受益部门(包括辅助生产车间)中进行分配;追加分配指对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进费用,再次分配给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其他各受益部门,也就是分配给辅助生产费用的最终承担部门。最后加总,指的是基本生产车间和管理部门等费用最终承担部门,将两次分配数据加总求和,就是该部门应负担的辅助生产费用。
4)计划成本分配法的优缺点
计划成本分配法适用于计划制订较好的企业或部门。采用计划成本分配法,由于辅助生产车间的产品或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有现成资料,只要有各受益部门耗用辅助生产车间的产品或劳务的数量,便可进行分配,从而简化和加速了成本的计算工作。按照计划单位成本分配,排除了辅助生产实际费用的高低对各受益部门成本的影响,便于考核和分析各受益部门的经济责任,还能够反映辅助生产车间产品或劳务的实际成本脱离计划成本的差异。但是如果计划成本制定不准确将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交互分配法适用于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劳务比较多的企业,而计划成本分配法适用于成本计划工作做的比较好的企业。但是有的企业成本计划工作做的比较好,而且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交互劳务也比较多,若采用交互分配法,则成本计划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而采用计划成本分配法,对于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的交互服务考虑的不是很全面。因此企业可以将计划成本分配法加以改进,兼顾计划成本分配法与交互分配法的优点,以更加适合于这样的企业。
4.工业企业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选择
由于以上各种方法均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企业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应当根据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选择适合企业实际情况且较为合理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
参考文献
[1]侯晓红,林爱梅.成本会计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赵晟.辅助生产成本核算之代数分配法的应用[J].中国集体经济,2008.
[3]邓雪雅.辅助生产费用分配之代数分配法的改进思考[J].会计之友,2012(27).
[4]杨点晶.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方法的比较与优选[J].财会月刊,2009(33).
论文关键词:软件企业;成本计划;成本控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兴起,我国经济实现了飞速增长,中小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做为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的软件产业其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但近年来,我国中小软件企业发展状况不佳,成本计划与控制水平不高,制约了我国中小型软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010年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8%左右,新一代信息技术将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攻关,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这些都为我国中小型软件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而目前中小型软件企业面临的挑战是双重的,既有来自发展先进的国外软件企业的大举进军国内市场,又有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内大型软件企业的市场扩张,而且软件产品的同质化和替代品也导致中小企业竞争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型软件企业只有削减成本、控制费用,规范管理,从降低产品成本,让渡价值于客户,才有可能争取更多的新客户,并取得在双重的压力下的突破。基于此,本文从中小型软件企业的成本计划与控制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共同商榷。
一、成本计划与控制概述
(一)成本计划与控制概念。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运用各种成本会计方法来事前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通过事中的监控制,防止成本过度偏离目标,以及事后通过成本限额与实际成本对比,来发现节约或超支数额以及程度,进而衡量企业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加强企业的运营管理。一般来说成本控制是以完成企业预定成本限额为目标,而预定成本一般是企业通过计划或者是预算来进行的,所以说成本计划是为成本控制事前设定的目标,是企业成本管理努力的方向。企业需要对可以进行成本限额的项目进行各种目标计划的制定,进而在执行决策过程中努力实现成本限额。通过以上概念也可以看出,由于成本计划是按照一定金额设定的,所以,成本控制是指降低成本支出的绝对额,对于软件企业来说,就是降低软件企业的开发制造成本,进而降低软件产品的销售价格,让渡价格给客户,以提高软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二)软件产品成本管理。对于软件企业,其不同于一般的制造企业,其物质成本构成占总成本比率较低,而知识成本占到了总成本的主体,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特征。软件产品研究开发与生产过程是同步进行的,也就是设计、研究开发活动创造了产品的使用价值。软件产品费用大致可以分为开发设计费用、测试费用以及其他费用,而开发设计阶段金额大,成为软件企业成本计划与控制的关键。
二、中小型软件企业的成本计划与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计划制定缺乏依据。成本计划是进行成本控制的前提,只有较为科学准确的成本计划,才能合理设定软件企业成本控制的依据,由于软件产品主要成本是开发设计费用,而开发设计费用受到开发环境,开发人员素质、以及软件产品的复杂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其计划制定难度大,目前,很多中小型软件企业成本计划中没有将以上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导致成本计划制定缺乏依据,往往靠人为的估算,或按照目标销售价格采用“倒逼”的方法来进行成本计划,往往使成本控制难以有效开展,成本控制效果反映不真实,影响了中小型软件企业成本管理的科学性。
(二)软件企业成本分配不科学。科学的进行成本分配,不但可以提高成本计划水平,更能为软件企业成本控制提供了准确的参考依据。中小型软件企业由于产品水平低,市场规模不大,其产品的批次产量水平不高,很多都是根据客户需要进行的软件定制,适合用项目进行产品成本的分配。但实际中,很多中小型软件企业并没有按照项目进行成本的归集和核算,而是采用通用的成本分配方法来计算产品成本,导致产品的市场效益无法量化考核,其成本分配的不均匀也导致产品核算不实,无法准确核算项目具体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导致管理层成本控制决策偏差。
(三)企业对项目成本控制能力不足。良好的计划是项目成功的基础,而对计划实施的跟踪与控制则是项目成功的关键。但目前中小型软件企业监督管理机制不全,极少对项目的过程进行控制。同时由于软件生产的特殊性,其研究开发过程集中都交由项目经理负责,虽然可以减少管理层的工作,提高管理的效率,但如果项目经理在经验或控制能力上稍有欠缺,很可能导致项目成本失控,结果甚至造成项目失败。而如果内部信息不畅,监督乏力,往往事中难以发现问题,等到事后解决,损失已经造成。
三、对完善中小型软件企业的成本计划与控制的对策思考
(一)建立科学的成本计划。首先,企业管理者和成本计划制定者要树立科学的成本计划观念,充分认识到软件产品成本的特殊性,开发设计费用、测试等费用进行合理分析,尽可能对影响成本构成的各个因素进行量化,进而为科学制定软件产品的成本提供准备。其次,要确定一位软件项目经理,然后由项目经理检查项目的工作描述,明确成本、资源和时间需求进行初步估计,收集初始的计划数据,并检查软件开发计划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再次,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开发人员提出的意见,找出成本计划和实际开支中的差距,找出造成差距的原因,进而最后确定成本控制数据,为重新制定软件开发计划和控制成本提供准确的根据,以提高成本控制的效果。
(二)合理进行成本分配。科学的进行成本分配是提高成本控制水平的关键,首先,要确定成本分配的方法,由于中小软件企业和一般的制造企业以及大型软件企业不同,其定制软件占其软件生产的主体,所以,应改变传统的分配方法,改按项目成本分配方法,以提高中小软件企业成本分配的科学性。其次,要制定资源计划,为了完成项目活动所需要的各类资源人员、硬件设备、软件进行合理安排和分摊,可采用净值法,根据进度衡量成本开支判断项目的状态,并根据报告书的情况来进行数据的计量,其计算简单但准确度不高。为提高准确度也可以采用预算的方法,整体成本分配到每一个工作任务,按照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法的方法,项目总成本的一定比例分到各个工作包中,然后每个工作包的具体负责人进行预算估计,并进行平衡和调整。
关键词:时间驱动作业成本 煤炭企业 成本管理
一、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与传统作业法的比较
(一)宏观方面
TDABC法与ABC法总体上较明显的区别表现在面对复杂运营情况处理上的不同。ABC法在分析问题时有一个重要假设:即将问题简单化,它假设某一类具有相似性质的所有事务在处理或作业时所需时间是一样的。当运营情况变得更为复杂,性质相异事务增多时,管理者就只能一一对应去处理相应问题,这需要将每一变化都作为某一特定作业来处理,成本核算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而在TDABC分析中,由于引入了时间计算等式,传统方法中用来解决复杂运营带来问题的假设即被抛开,因此通过这些等式就可以清晰反映出订单和企业活动的不同特点所导致的处理时间差异,大大简化数据估测过程,相对于ABC法的评估准确度就大大提高。
(二)微观方面
TDABC法与ABC法微观上较明显的区别表现在核算步骤的不同。首先依照成本动因将资源的成本费用分配到作业和作业成本库,然后按照作业成本动因把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和客户,进而算出产品、客户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这是ABC法的通常的成本核算步骤。而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首先是根据单位时间产量和作业单位时间两个因素来估计成本动因分配率(Cost-driver rate),再利用计算等式和成本动因分配率将作业成本分配至产品或客户,最后计算产品或客户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事实上,TDABC法整合了传统作业成本法中的资源成本动因和作业成本动因,成本分配的统一衡量标准是时间。按照TDABC法,管理者省去了事先就通过动因分析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的步骤,可以直接估计各事务、各产品或客户所使用的资源。
二、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在煤炭企业的核算步骤
煤炭生产企业的产品成本主要有材料、电力、设备维修费、人工工资等固定支出项目。其中,直接材料包括:燃料、火工用品、大型配件、专用工具等;直接人工包括:生产工人工资、奖金、各种补贴和医疗保险费用。
(一)估算单位时间产能成本
单位时间产能成本=部门总成本/员工工作时间。若某煤炭公司一台机器的理想产能是每周工作70小时,实际产能为理想产能80% -85%,即每周56-59.5小时。假设该煤炭公司客户服务部门的月度总成本是24000元,理想产能为10000分钟,管理者依据经验估计出实际产能为理想产能的80%,那么计算出通过等式可以计算出单位时间产能成本为3元/分钟。
(二)确定每单位作业耗用的时间
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确定完成每项作业所需的时间数(单位作业时间数)。仍以上例,假设该煤炭公司的客户服务部门需要执行处理订单、客户咨询和信用核对三项作业。每次处理订单所耗用的时间为10分钟,每次为客户咨询耗时30分钟,信用核对所耗用的时间为40分钟每次 。
(三)计算成本动因率
依照公式:成本动因分配率=单位时间产能成本×每单位作业耗用的时间。对于该煤炭公司客户服务部门,管理人员计算出的完成上述三个任务的成本动因率依次为:30元/次;90元/次;120元/次。
(四)分析与报告
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各项作业的成本动因率随时报告部门各项作业的成本。管理层也可以利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数据,对各个责任中心进行考核、衡量工作效率、加强成本管理和控制 。
(五)更新模型
模型的更新主要是成本动因率的更新,引起成本动因率变化的原因包括资源的价格波动和作业效率的变动,当这些变化持续经常发生时,管理人员就需要重新估算单位作业消耗的时间。
三、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在煤炭企业应用的优势
(一)作业成本系统构建和实施更加便捷
TDABC法将时间作为统一的衡量标准,在分摊成本时就可避免资源成本和作业成本的多标准分配。并且,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下时间安排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管理者可以快速计算出完成所有作业所需的具体时间,这样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财务工作的效率。
(二)作业成本系统更新和维护更加全面
众所周知,更新和维护作业成本模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很多企业一旦建立了传统作业成本系统便较少更新。TDABC法更具灵活性,更易应对变化,在流程、产品或客户的成本估算上也会更精确。如果某部门新增加若干项作业活动,管理层不需要重新对企业作业做调查,而只需要估测出新增作业活动的单位时间,即可计算出该项作业的成本动因分配率,再确定相应的成本分配。
四、应用研究结论
在煤炭企业运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研究表明, 该方法有利于成本的全过程控制。系统能够对成本进行跟踪管理,可以基于TDABC方法对各项费用进行归类管理、统计和分摊;可以制定、管理和维护各种采煤作业标准定额和标准采煤定额率等,通过与其它成本会计系统实现信息集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提供准备详尽的成本数据,该方法填补了国内煤炭企业成本管理方面的空白,对提高我国煤炭企业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秦晓萌,孙翠丽.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在商业银沂的应用浅探.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年7月刊
论文题目:论述重要性原则其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提纲)
论文摘要:正确理解和运用重要性原则对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以及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以及重要性原则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要求。
论文关键词:重要性原则,成本会计,运用
一、引言
重要性是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和基本原则, 在会计和审计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以及重要性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二、重要性原则的内涵
(一) 重要性的判定
(二) 对重要性原则的进一步分析
1. 运用重要性原则是“成本效益原则” 的要求。
2. 运用重要性原则, 有利于把握住问题的实质, 抓住关键点。
3. 运用重要性原则需合理运用会计职业判断。
三、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及效益构成
(一)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
1、处理和提供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
2、传递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
3、诉讼成本。
4、竞争和谈判劣势。
5、管理和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
6、其他成本。
(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效益构成
(1)降低成本。
(2)增加企业的利润。
(3)为企业战略提供支持。
以上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分析的启示如下: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企业的外部信息需求者还是企业的管理当局对成本会计信息的需求加强。
第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大部分是难以计量的。
第三、成本会计信息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
第三、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分析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较为普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账户设置
(二)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1. 直接分配法符合重要性原则。
2. 计划成本分配法按重要性原则可以简化核算。
3. 顺序分配法,充分体现出了重要性原则的思想。
(三)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 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
2. 在产品按所消耗原材料费用计价法。
3. 在产品按年初固定成本计价法。
4. 在产品按完工产品成本计算。
5. 定额成本法计算在产品成本
(四) 联产品和副产品成本的计算
(五) 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六)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核算
四、结束语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 重要性标准离不开信息使用者的具体需要, 离不开每个企业所处的特定环境, 重要性原则在实务中的适度运用依赖于会计人员高度的职业敏感性与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 可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增强职业判断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会计发展的紧迫任务。另外, 在成本核算中运用重要性原则毕竟会使得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加强信息披露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费伦苏.对重要性原则内涵的思考〔j〕.财会月刊(综合),2006(9).
〔2〕金未.重要性原则在我国会计中的运用〔j〕.发展研究,2006(4).
〔3〕欧阳清,万寿义.成本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谢词:
相关推荐:
计算机毕业论文提纲
很多酒店的成本管理方法依然停留在传统成本法上,而相比传统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原理刚好弥补了其在成本计算上的不足,作业成本法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串联起来,通过对企业各种活动之间因果关系的分析即分析产品耗用作业,作业耗用资源的过程设计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作业活动,建立作业成本库,之后针对各个作业成本库找出每个作业所消耗的资源,将其归集到资源库中。接下来要找出成本动因,这与传统成本计算法中产品消耗成本的思路是不同的,因为成本动因时对从成本累计到形成产品过程的一种追溯,它反映了成本形成的原因。最后,通过计算成本动因率将作业库中的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并加上直接成本,将产品总成本计算出来,作业成本的计算过程结束。这样的流程显示了企业的生产产品所需要的一切成本,它通过作业可以很清晰的反应出来,而企业的经营活动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更加详细和具体,由于价值链理论视为企业的战略管理而服务的,因此将作业成本法与价值链理论相结合则更能为企业建立成本竞争优势提供切实可行的办法。
二、作业成本法在北京和平里宾馆的应用
(一)北京和平里宾馆成本核算机制目前宾馆的核算机制属于传统的成本计算法,即物耗用品的计算以本期实际出库结合上期出库和本期结余计算得出。这种核算方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过分依赖预算等绝对数值限制成本消耗。宾馆每年会制定详细的预算计划,其执行情况直接与各部门经理工资挂钩,也就是说一旦出现了必须要发生的预算外成本或者预算内成本无法控制在预算水平以下,那么各部门经理的收入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工资、物耗和能耗作为成本的主要构成被严格控制,主要原因是宾馆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功效挂钩的工资政策,员工数量超过100人,工资保险的支出必然很高,为使其不超过工资预算标准,年初制定的一些福利政策往往延后实施。这样做的结果是短期内虽然降低了成本指出,但是严重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带着消极的工作态度去工作时,往往会导致工作质量的下降,宾馆作为服务业行业直接面对顾客,工作质量的下降直接引起的是投诉率的上升和顾客的流失,反而降低了企业的利润。
(2)成本管理与宾馆发展策略相脱节。北京和平里宾馆的成本管理严格按照预算标准执行,作为一家经济型酒店,其发展策略是打开市场知名度,提高客房出租率,进而提高市场份额,争取自己在整个市场的竞争力,赢得生存空间。这就要求宾馆在销售和市场开拓方面投入资金,将成本重心转移到营销方面而不仅仅是客房物品的消耗,但是在预算编制时并没有考虑宾馆的发展策略而是严格按照多年来成本格局进行,营销方面的投入几乎没有增长。以2009年为例,宾馆全年的物耗标准为80万元,而营销方面的投入只有3万元,由此可见宾馆的成本管理仅仅局限于直接成本的控制上,却与宾馆的经营策略相脱节。
(3)成本管理单纯追求报表结果。宾馆每年年初都会制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主要包括收入和利润两大部分,利润指标的达成取决于收入和成本两个方面,近年来宾馆收入水平逐年上升,加之考核指标设置合理,每年完成难度并不大,但是要完成利润指标就需要成本管理进行辅助,而成本作为损益表中利润的直接影响因素,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成本和利润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为了能够完成利润指标,单纯地压低成本耗用量成为了最有效的办法,而不是考虑成本来源,使得成本控制仅仅为了追求报表效果而服务。实际上,很多隐形成本在这种核算机制下被掩盖掉了,如:在旅游淡季,客房出租率下降,尤其是春节期间,客房的出租率甚至可以低到 10%左右,这样的客房空置期所需要消耗的成本随着总体成本得到控制而并没有被揭示出来,使得成本的计算并不能真实反应宾馆的成本随季节而改变的情况。
(二)北京和平里宾馆作业成本法的核算
(1)确定成本核算对象。在酒店业中,由于酒店业不是制造业所生产的产品而是无形的服务,因此通常以最终的服务为成本核算对象,以北京和平里宾馆为例,服务体现在客房中,客房按照1、2、3、4号楼进行区分,每一栋楼的房型和房价均有所不同,所面向的顾客也不同,因此本文采用以4栋楼为成本核算对象进行分析。
(2)作业系统设计。首先,应对宾馆的主要业务结构进行分析,并确定作业成本库。作业的设计要符合酒店的实际情况并且详略适中,既要反映酒店的实际经营活动与价值创造的联系也要便于计算,否则就没有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必要。图1揭示了宾馆的业务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出,面向客户的管理层主要从事的是营销活动,各个部门之间均有联系可以将它们的工作看成一个整体。后勤管理层各部门之间的联系较少,只有采购和财务部门的联系比较紧密, 采购作为后勤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与营销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又与财务部门的活动紧密相关,因此可以将财务部门和采购部门联合在一起看作是采购活动,这样营销活动和采购活动就成为了两个作业成本库。相对工作比较具有独立性的是人事管理,之所以说人事管理具有独立性是因为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酒店业,员工的流动性很大,以北京和平里宾馆为例,2009年1-12月每月的人员都有变动,从120-134人不等,而且大部分都是在京打工的外地员工,对员工的管理和培训与其他部门之间工作的相关度高相比就比较具有专业性和独立性,通常只有培训合格、通过专业部门体检的员工才可以上岗。人力资源管理与以往人事管理不同的是运用现代化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与各部门员工质量直接相关的部门,其工作的内容和重要性往往被忽视,从企业创造价值的角度来考察人事管理的重要性可以看出员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宾馆对外服务的质量,而对外服务的质量又直接影响到宾馆在顾客心目中的形象进而直接影响营业收入的高低,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对经济型酒店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其功能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将人力资源管理看作是一个作业活动定义为作业成本库。出于以上几点的考虑,本文将北京和平里宾馆的经营活动分为:营销管理作业、采购管理作业、人力资源管理作业、其他作业。
表1列示了四大作业成本库,分别为营销管理作业、采购管理作业、人力资源管理作业、其他作业,根据对这四大作业的进一步细分可以得出细分的作业所消耗的资源都有哪些种类,并针对不同作业消耗的资源设计资源库以计算各资源库的资源数量。在计算各资源库的资源数量之前首先要计算直接成本的金额。
(3)作业成本的计算。
一是直接成本的计算。直接成本,顾名思义就是指生产费用发生时,能直接计入某一成本计算对象的费用,也就是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直接消耗该部分成本,包括原材料、人工工资等。与生产企业不同的是,酒店业的客房可以利用软件计算每间客房所耗用的水、电、燃气等能源费用,而不需要像制造企业那样需要在各条生产线上进行分配,因此能源费用可以看作是直接成本而非间接费用。在传统成本计算法下,直接成本同样要按照成本动因来归集,在酒店业中,直接成本动因就是每间客房的日常直接消耗,这部分成本与收入的相关度最高,因此将工资、物耗、能耗作为直接成本分别对四个成本对象范围内归集。作业成本法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看成是几个作业的集合,而作业对资源的消耗则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费用两种,由于直接成本与成本对象直接相关,因此可以利用财务数据直观地得出。酒店业直接成本主要包括物耗用品、员工工资、能源三大部分。
表2中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和平里宾馆2009年的财务数据,根据每栋楼的实际出库金额+上月结存未使用的物品金额-本月结存未使用的金额作为计算公式将12个月的成本金额相加得出上表中物耗用品的实际支出。工资费用中包括了基本工资、各项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由于宾馆的福利费、奖金和提成全部计入工资中一起发放,因此工资项目中福利费没有单独列示,工资中也包括了年终一次性奖金,2009年年终一次性奖金的数额为94万元。另外,能耗的计算以本期实际耗用量为准即查表所得数额填列,这些数据均为直接消耗,除物耗用品外其他各项目都与现金的流出保持同步。
二是间接成本的计算。基于作业链设计出了四个作业分别为营销管理作业、采购管理作业、人力资源管理作业和其他作业。在这里首先要明确四个作业分别消耗哪些资源,建立资源库。所谓的间接费用的分配在这里并不是指无法直接计算出的费用,而是无法直接分配到成本分配对象上的费用。设计作业成本库和建立资源库的目的就是将这些间接费用归集到作业成本库中再进一步分配到成本对象当中。北京和平里宾馆的作业成本库及资源库的情况如表3:
表3中的所有数据来源于2009年全年财务数据,折旧费用的分配则是按照每个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者而不是部门所有者来分配的,由于酒店的固定资产中有些资产的使用并不是在其所属的本部门中使用,而是在其他部门,如:客房中的部分家具、已淘汰的地毯清洁机等资产一般会在后勤部门中使用,因此在本表中将固定资产的划分按照实际使用者来分配以更为准确的反映各作业成本库的成本状况。
三是作业动因率的计算。直接成本和间接费用已归集完毕,已经可以清楚各作业成本库所实施的作业成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作业成本在各个成本对象中进行分配,这个分配的依据就是作业动因率。因此综合各种因素,以及本文将各作业成本库的作业动因及其作业动因率计算如下:
作业动因率的计算公式=作业成本/作业动因总数=作业动因率(单位作业成本)
四是作业成本在成本对象中的分配。计算出作业动因率后需要根据四个成本分配对象在四个作业中所消耗的作业动因数量,两者的乘积就是每个成本分配对象对应的作业成本,具体的分
表5列示了通过分析各成本分配对象所需要的作业动因数量所计算得出的结果:营销作业中四个成本分配对象所需要的作业成本来自各楼2009年的全年营业收入,与之前计算的作业动因率相乘得出对应的营销管理作业的作业成本;采购作业则是通过财务软件的数据汇总得出各楼2009年的采购次数与其所对应的作业动因率相乘计算得出相应的采购作业成本;人力资源管理作业成本的计算则是根据各楼所需要员工的数量对应作业动因率进行计算;由于其他作业与人力资源管理作业所依据的作业驱动因素相同,因此也是各楼所需要员工的数量对应其作业动因率进行计算。
五是产品总成本的计算。通过以上的分步计算,可以得知如下的产品总成本,基本公式为:
各产品总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在这里的产品总成本即为各楼的总成本。
表6中每个成本分配对象的总成本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组成,直接成本来自于表2中各楼的直接成本合计数,间接成本数据则来自于表5中各楼对应的间接成本合计数,二者相加即为各楼的总成本。
三、结论
本文以作业成本法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为目标,将作业成本法的工作原理与酒店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分别对酒店业的价值链、作业成本动因、作业成本的计算和作业成本管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尝试利用作业成本法将酒店的成本控制与经营策略相结合,立足于具体案例,使酒店在进行成本管理时能够结合整个酒店的经营情况和发展需要设计出一套较为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方法,对于其他酒店,甚至是其他行业都有一定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超:《加强酒店财务管理之成本控制》,《商业经济》2010
年第9期。
[2]陈世科:《作业成本法核算应用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3]范恒君:《经济型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广西大学2008年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4]郭美芸:《浅谈作业成本法在酒店成本管理中的应用》,《财会通讯》2010年第2期。
[5]胥晨慧:《作业成本法在酒店服务业中的应用分析》,《中国商贸》2011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