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09: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拓展活动总结发言,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口述:程剑平 记录:肖露
在省科技厅的支持下,由我主持申报的“贵州喀斯特山地区石漠化治理与高效农业水管理技术研究”课题,获得2006年度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的资助。这是我落户贵州大学工作的第2个年头。
1989年,我从四川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硕士毕业后,留学工作了5年后选择前往广东省湛江农业专科学校任教。10年后,对砖红壤磷素被固定和有效利用的深层次探究,让我毅然选择携家小奔赴异乡。1999年当日,我乘国际航班抵达以色列海法市,此行目的地是海法大学,我在这片光彩四溢的迦南之地度过了将近6年的时光。以色列,有着和阳光同样充足的智力资源,我的“小麦抗条绣病基因的定位与克隆”博士论文方向,在国际或国内都属于植物分子遗传学领域中最艰深的一部分。
6年间,我得到赴意大利、英国、德国等知名实验室做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宝贵机会,这是我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几次撞击;我还练就一副“以色列式心态”,在爆炸频发的是非地悠闲的享受生活。正当一切都步入正轨,我却任凭信念又一次执着于“反常规”。
2005年8月,中央统战部组织的“海外留学团体为国服务团”会议在北京召开。作为代表团其中一员,我尤其想通过此次的活动深入地了解几年后的中国各地的实情。会议结束后,主办方组织了分赴黑龙江、辽宁、贵州三省的考察。我参加了“贵州考察团”,贵州自然的山水、贵阳金阳的新城以及贵州大学拓展事业的基础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在“西部贵州行”活动总结会上,我作为农业组代表作了总结发言,第一次谈到做“十年贵州人”的设想。接下来,在中央统战部、贵州省委统战部和贵州大学领导的大力促成下,我反复考量后义无反顾地选择落户贵州。
来贵州想做两件事,一是“运用以色列技术与资源解决贵州农业生产发展中的问题”,二是“以色列野生二粒小麦在贵州小麦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及其在抗逆优质高产育种中的应用”研究。目前,我正在积极地拉动贵州大学与海法大学、本・古里安大学的互助合作项目,我盼望贵州能与以色列有更多方面的联系,在交流、合作中寻求我们贵州的发展。
现在我最想说的是:贵州的发展靠人才,咱们贵州要珍惜人才。
熊康宁:招徕人才 事业为先
口述:熊康宁 记录:梁 荻 霍庆涛
今年3月,我们贵州师范大学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签订了引进合约,今后,卢院士每年有3至6个月时间会在师大工作。这是贵州首次成功引进院士。
卢院士能来贵州,说来话长。
卢院士是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同时也是国内喀斯特研究领域两个顶尖专家之一,近两年来国内对喀斯特问题的重视,卢院士本人也感觉到,在贵州省外研究喀斯特,何不到贵州省内来研究。正是事业发展前景牵动着他,所以,他决定把后半生的事业放到贵州。
目前,贵州正面临着喀斯特重大的社会发展问题,急迫需要这方面的专家。我们贵师大的喀斯特研究是四代人的研究,研究历史长,成果也多,正在进行博士授予点的申报工作,正缺一个领军人物。
此外,卢院士跟我的老师是几十年的同事,也是老朋友了。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促成卢院士最终选择了师大。早在2004年6月,我们就正式跟卢院士提过请他到贵州来的想法,卢院士当时答应考虑考虑。直到去年12月,卢院士才表示要到我们贵师大来,还打算在贵阳安个家。这期间,有山东的大学也找过卢院士,他们开出的条件我们没法比。卢院士表示愿意来之后,我们学校党委蒲书记带领学校人事处处长到北京去,仅仅谈了半小时,院士什么要求也没提,一切都很顺利。
中国的院士多,答应来贵州的也不少,但是真正到贵州来的并不多。特别是像卢院士这样把后半生的计划、事业、生活放到贵州来的高层次人才,更是屈指可数。
贵州跟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吸引人才想在文化经济方面取胜根本不可能。作为“两欠”地区,吸引人才就要专找那种想做事业的高级人才。衡量人才的标准在于现阶段他对社会的贡献,引进人才的评判标准主要靠他过去的成果,但是人才下一步心里的目标是引进成功与否的关键。科技工作者从内心来讲,最想做的还是科技工作,考虑到的也是事业。
贵州要引进科技人才就要瞄准想做事业的人,首先要明白自己最优的领域是哪些,比如说贵州的中药,比如说贵州的喀斯特研究等等。和对方主要谈事业,谈可以取得世界级成果国家级成果的可能,找到跟人才的一个契合点,这才是引进人才的关键。
李天祥:让想做事的人在贵州做成事
口述:李天祥 记录:喻 丹
1987年我从华东化工学院毕业,分配到原贵州工学院化工系(现为贵州大学化工学院)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与我前后分配到贵州大学化工学院工作的大学生及研究生不少,但现在大多数同事已离开了贵州大学。后来我先后到清华大学和天津大学读了硕士和博士,也有一些机会可以离开贵州,但还是留了下来,原因很多,一方面故土难离,另一方面,随着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发展的机遇也越来越多。
2004年,我在导师――中国工程院王静康院士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在她的建议下,准备到天津开发区去做博士后研究。天津开发区的生活条件和科研工作条件都很优越,我原想在那里做2年的博士后研究,积累一些工程研发的经验。2004年夏,就在我回贵州大学准备办理相关手续时,偶然听说贵州宏福实业开发有限总公司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抱着看看的想法,我就去看了一下。没想到,这一看,就结下了我与宏福的缘份――2004年9月,我在天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就进入贵州宏福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当时我的想法是,从事教学科研这么多年,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能做出让自己满意的成果来。作为化工科研工作者,没有科研平台,没有科技成果,这是最大的悲哀。如能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自己的专业与企业的发展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不仅可以做一点自己想做也喜欢做的事,也可以回报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
3年过去,事实证明,这个判断没有错,这个选择是正确的――贵州宏福公司作为磷化工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上下都非常重视科研开发工作。宽松的科研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使我们能全身心投入到自己课题的研究中去。在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同事的无私帮助下,我顺利地完成博士后课题研究,研究成果得到了博士后考核小组的一致好评,也得到公司的认可,目前正在进行放大研究,如果过程顺利的话,下一步将进行市场调研和工业化生产。
回首这些年来的经历,我的感受是,事业的平台和成长的环境太重要了。过去,因为缺乏这些东西,导致贵州人才流失非常严重,这样的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要让更多想做事的贵州人在自己的家乡做成事。
袁立新:在贵州的企业里找准了定位
口述:袁立新 记录:肖 露
从1992年开始计算,我在联想集团供职近10年。期间,我组织并参与开发“贵州赤天化集团MIS系统”、贵阳市公安局人口信息系统等重点项目,到后来,我还担任了联想集团副总经理的重要职务。很多人会问我,为何不搭乘联想这艘中国“电子航母”继续前进,而选择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汇通华城楼宇科技有限公司。
其实我很清楚自己的判断。近两年来,全国各地不断升级的电荒、煤荒、油荒已经证明,能源短缺问题已经开始阻碍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专家预测,中国未来几年能源供应将更加紧张。
一次偶然机会,我得以和汇通华城的总经理蔡小兵沟通交流。那时企业刚成立,各项技术处于待完善阶段,而且产品没有定型、整个公司的销售队伍尚在建立,节能产品也还没有深入人心,所以当时几乎没有订单。我立刻意识到,以这10年在IT业的经验,兴许能为“好产品不好卖”的现状做出一点贡献。
2004年,我开始担任汇通华城驻华东办事处主任。通过对华东节能市场的分析,制定了一系列的销售政策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有效地扩大了BKS产品在中央空调节能领域的影响,使办事处销售业绩大幅上升。将近20年工作磨练,我经历了从技术到市场、从员工到管理层的各种岗位的实践,终于在咱们贵州人自己的企业里找准了定位,那便是做一名技术型的管理者。
总理在2007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毫无疑问,政府大力提倡节能降耗的社会环境是汇通华城得以生存的肥沃土壤。目前,汇通华城的产品已在20个省市,近500个项目中成功投运,产品在工业、商业、公共事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已实现年节约电能3亿度,年节约标准煤12万吨,每年为客户创造节能价值已超过2.1亿元。
在上海办事处这几年,我深刻感受到社会氛围和人才环境的重要性。从目前看来,贵州本地企业和个人都缺乏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氛围和环境。贵州仍需要一个形成规模的产业环境,多家有实力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并存,才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到贵州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