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08: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主要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2007年进行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研究了企业为城镇职工提供养老保险的工资效应。文中我们使用了最新的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企业单位为城镇职工提供养老保险存在替代效应,即养老保险作为企业用工的成本,会直接或者间接的转嫁给城镇职工,从而参加养老保险会在短期内降低城镇职工的工资。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加大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公共财政支持,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在提高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与率的同时,有助于短期内提升城镇职工收入水平,进而刺激国内消费。
关键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替代效应”;倾向得分匹配
一、引言
改革开放近40年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开始逐渐关注国内居民社会保障问题,逐步颁布并实施社会保障政策。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199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之后一系列关于养老保险政策相继出台。企业单位是否将养老保险的成本转嫁给城镇职工,即养老保险是否存在替代效应?这些都是政策制定者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相关文献回顾
目前,对于养老保险对城镇职工工资是存在替代效应还是溢价效应?国内学术研究上仍存在争议。黎志刚和吴明琴(2014)认为西方国家总结出来的养老保险对工资具有替代效应。郑纬仁则表明城镇化水平和工伤保险参与率与养老保险支出成正比,城镇职工人均工资与养老保险支出成反比。这对本文讨论养老保险对农民工工资效应的影响有参考意义。本文使用2007年CHIPS数据中城镇职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使用最新发展起来的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检验用工企业提供养老保险对城镇职工工资的影响。
三、数据来源及方法说明
CHIPS是目前衡量全国家庭住户收入情况最好的指标之一。本文最终选择6065个样本量。其中参加养老保险的样本共有4869个,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样本有1196个。参保率高达80%。
本文估计收入的经典模型为明瑟工资方程,将此方程作如下变换:
yj=Aj+αDj+βXj+Ej(1)
式(1)中y是第j个城镇职工的月工资,D是本文关注的主要变量,即养老保险。X是影响城镇职工工资的其他控制变量,α和β是待估计参数,E是随机误差项。我们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来控制个体的人力资本等特征变量,选择性偏差问题将会得到解决。首先,我们根据将城镇职工分为两个群体,“参加养老保险”为参与组,“没有参加养老保险”为控制组。ATT的计算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使用Probit或者Logit模型得到倾向指数,其次,在匹配的基础上计算ATT值,公式如式(2)所示:
ATT=E[Y1i-Y0i|Di=1]
={E[Y1i|Di=1]-E[Y0i|Di=1]}
=E[{E[Y1i|Xi,Di=1]-E[Y0i|Xi,Di=0]}|Di=1](2)
四、实证结果
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实证检验,我们可以分别计算匹配前与匹配后,养老保险的参与组和控制组的平均月工资,以及两组之间的差异。表1中匹配前的参与组平均工资是2387元,控制组平均工资是2103元,匹配之前的ATT值是283元。显然,匹配前的养老保险对城镇职工工资的影响是溢价效应。但是,匹配之后的控制组工资上升为2553元,而且控制组工资高于参与组工资,城镇职工工资和参加养老保险之间是存在替代效应的。
为了确保养老保险对工资影响效果的准确性,接下来本文分别使用半径匹配方法和核匹配方法重新估计,对上述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表2是分别使用一对一匹配方法和核匹配方法计算的ATT值,结果都具有统计学意义。
五、总结
由实证结果表明,养老保险对城镇职工具有替代效应,企业为城镇职工提供养老保险时,会将其作为用工城镇转嫁给城镇职工,从而在短期内降低城镇职工工资。所以针对这些问题,社会保障部门在实施养老保险政策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为了保障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利益,首先,在指定养老保险政策的时候,应该让城镇职工群体和企业都应该少缴纳养老金,而政府应该给予更多的补贴。(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CHIPS是目前衡量全国家庭住户收入情况最好的指标之一。本文最终选择6065个样本量。其中参加养老保险的样本共有4869个,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样本有1196个。参保率高达80%。本文估计收入的经典模型为明瑟工资方程,将此方程作如下变换:yj=Aj+αDj+βXj+Ej(1)式(1)中y是第j个城镇职工的月工资,D是本文关注的主要变量,即养老保险。X是影响城镇职工工资的其他控制变量,α和β是待估计参数,E是随机误差项。我们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来控制个体的人力资本等特征变量,选择性偏差问题将会得到解决。首先,我们根据将城镇职工分为两个群体,“参加养老保险”为参与组,“没有参加养老保险”为控制组。ATT的计算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使用Probit或者Logit模型得到倾向指数,其次,在匹配的基础上计算ATT值,公式如式(2)所示:ATT=E[Y1i-Y0i|Di=1]={E[Y1i|Di=1]-E[Y0i|Di=1]}=E[{E[Y1i|Xi,Di=1]-E[Y0i|Xi,Di=0]}|Di=1](2)
二、实证结果
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实证检验,我们可以分别计算匹配前与匹配后,养老保险的参与组和控制组的平均月工资,以及两组之间的差异。表1中匹配前的参与组平均工资是2387元,控制组平均工资是2103元,匹配之前的ATT值是283元。显然,匹配前的养老保险对城镇职工工资的影响是溢价效应。但是,匹配之后的控制组工资上升为2553元,而且控制组工资高于参与组工资,城镇职工工资和参加养老保险之间是存在替代效应的。为了确保养老保险对工资影响效果的准确性,接下来本文分别使用半径匹配方法和核匹配方法重新估计,对上述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表2是分别使用一对一匹配方法和核匹配方法计算的ATT值,结果都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总结
关键词:城镇职工 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险收支平衡 收支预测
一、绪论
养老保险是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收支平衡关系到养老保障制度是否能够平稳推进,甚至关系着养老保障制度的存亡问题。只有把养老保险基金运营好,才能保证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储备力量,起到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功能。但是,目前人口老龄化已变成全球所面对的一个共同课题,各国养老保险入不敷出,支出压力越来越大。为此,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养老保险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JiyeHu(2014)提出,应对中国养老保险基金不平衡问题,在加强投资的基础上,要降低固有投资上的系统性风险,容许部分养老保险投资于国外市场,以实现养老保险的增值[1]。Gairec(2012)发现人力资源可以消除老龄化产生的负面效应和与之带来的养老保障基金风险[2]。鉴于国内养老保险收支不平衡的严重性,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比如:梁慧灵(2013)认为我国“统账结合”养老制度有激励和兼顾互助、公平的作用,但随着制度的运行,部分省份普遍存在着养老保险收不抵支的现象,养老保险在运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3]。赵应文(2013)认为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不够,另外,养老保险的注资渠道太过狭小也是主要制约因素[4]。蔡晓珊和陈和(2016)基于我国老龄化背景,预测了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大小,认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以及个人账户在随着老龄化的加速,都将出现缺口,并且越来越大,到2040年将会达到高峰[5]。郑秉文(2017)对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和财务状况作了预测,认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大范围的推广仍有一定的潜力,但赡养负担持续加重,基金收入增速下调,支出形势更趋紧张,地区严重失衡,基金可持续性堪忧[6]。青海省作为西北地区的一个资源大省,其经济在近几年得到了迅速发展,人口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18年底青海省常住人口为603.23万,已突破六百万,而且从2014年开始65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达到了7%以上,且持续增长。根据国际上通用的判断标准,青海省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阶段。因此,本文从青海省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角度出发,对青海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支现状进行研究,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以便为青海省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青海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支现状分析
(一)青海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支现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入主要来源是企业和个人缴费、国家财政补助和其他收入,支出主要包含养老金领取支出、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的管理费用、养老金的转移支出以及其他支付[7]。表1给出了2008-2017年青海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支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一方面,近年来青海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入规模在持续增长,从2008年的398107万元到2017年的1975663万元,10年间增长了3.96倍。但另一方面,青海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支出规模也在持续增长,从2008年的314058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2054798万元,10年间增长了5.50倍。从结余情况来看,2008-2011年结余是递增的,但从2012年开始结余逐渐下降,甚至从2015年开始,结余变成负数,出现了收支缺口。表1 2008-2017年青海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支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从2008年开始养老保险的支出增长率要超过收入增长率,若此种情况持续出现,则青海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体缺口在未来必将扩大,仅靠各级政府每年进行的财政补贴将无法弥补该缺口。
(二)存在收支缺口的原因分析1.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日益加剧使得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难以达到一个均衡的状态。青海省自2014年开始便跨入了人口老龄化行列,其65岁以上人口数量增加至41.6万人,所占比重7.13%超过了国际判断标准(7%)。因此,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是近几年收支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2.征缴率。征缴率是影响职工养老保险收支均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征缴率越大,养老保险收入越多,反之就越少。很多参保人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或是参保意识淡薄,而时常发生欠缴、漏缴的情况,针对此种想象,青海省出台了一系列养老保险补缴新规。即便如此,每年养老保险金欠缴、补缴的人数并未减少,这严重影响着青海省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均衡问题。3.管理体制不完善。青海省养老保险管理制度还处在待完善的阶段,有很多潜在问题。虽然国家严格规定了法定退休年龄,但仍存在职工不按规定而提前退休或是退休人员死亡后不按规定登记仍然有其家属冒领养老保险等问题。尽管许多单位建立了养老保险资格认证机制,但由于青海自然环境不是很理想,许多职工在退休后就选择了到异地去养老,这就给企业的养老资格认证带来了许多不便。
三、青海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支规模预测研究
为更好的掌握青海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支情况,本小节对其未来10年的收支情况进行预测。
(一)预测模型鉴于2010年新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出台,使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发展趋向在2010之后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所以本次预测只选取2010-2017年的数据作为预测样本建立模型。1.青海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入预测模型。以养老保险收入作为因变量,时间t作为自变量,通过Eviews软件建立收入预测模型为:回归结果见表2,可以得出,城镇养老保险基金收入(y)与时间(t)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根据回归结果可得,相关系数R的平方值为0.9249,大于0.9,所以变量间的相关性较好,拟合度较高。由t分布表可得,(7)的值为2.365,常数项与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的绝对值分别为5.7940与8.5981,都大于t0.025(7),则通过t检验。由F分布表可得,F0.025(1,6)的值为5.99,而回归方程的F统计量为73.9277,大于F0.025(1,6),则回归方程整体显著,通过F检验。DW=1.8821,接近2,故不存在自相关性。因此,方程(3.1)通过检验。2.青海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入预测模型。以养老保险支出作为因变量,时间t作为自变量,通过Eviews软件建立收入预测模型为:回归结果见表3,可以得出,城镇养老保险基金收入(y)与时间(t)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根据回归结果可得,相关系数R的平方值为0.9570,大于0.9,所以变量间的相关性较好,拟合度较高。常数项与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的绝对值分别为4.8981与11.5617,都大于t0.025(7),则通过t检验。回归方程的F统计量为133.6734,大于F0.025(1,6),则回归方程整体显著,通过F检验。DW=2.2403,接近2,故不存在自相关性。因此,方程(3.2)通过检验。
(二)预测结果分析由表4的预测结果可以看出,青海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均在逐年增加,但支出持续大于收入,结余为负值,而且缺口逐年增大。青海省将面临严重的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风险,这将严重威胁到青海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健康发展。为此,青海省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都应高度重视起来,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未来养老保险基金可能出现的支付风险。
四、缓解青海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支缺口的对策建议
本小节参考国内外管理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经验,并联系青海省的现实情况,提出解决青海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支平衡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延迟退休与控制提前退休相结合通过适度延缓职工退休年龄来管理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问题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办法,并且见效也较为明显。青海省当前实行的退休年龄是男性60岁,女性55岁,低于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因此,在延迟退休年龄上仍有很大的空间。当然,直接大幅度的调整退休年龄可能会带来风险,引起社会不稳定,所以可以采取渐进式的方式来逐步进行调整,制定一个长时间的计划,分阶段进行。此外,在政策出台之前应该向社会各阶层争取意见,以便政策能够更加稳妥的实施。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提前退休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前退休有助于给年轻劳动力“腾地方”,有效的舒缓了劳动力市场的负担,精简人员,提高效率;但从长远来看,这给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转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一方面,职工的退休极大地减少了其养老保险金的交费年限,从而使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缩减;此外,退休人员的增加使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人数增加。这一增一减使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愈来愈大。为此,青海省企事业单位要严格落实员工退休年龄情况,严格监管职工退休人员登记程序,加强职工提前退休相关方面注意事项的宣传教育,定期做思想工作,以此来尽量避免在无特殊情况下的提前退休现象频发。
(二)加强对离退休人员的生活状况调查,杜绝死亡冒领人员冒领、重复领取养老金是目前企事业单位面临的难题之一。据资料显示,2015年社保系统追缴冒领养老金和冒领人数分别为116万和311人;2016年追缴冒领养老金和冒领人数分别为67万和224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养老保险冒领、重复领取数额巨大,涉及人员众多。而青海省的冒领现象也时有发生,为此,青海省企事业单位应加强对离退休人员生活状况的调查,并严格更新记录,加强对退休职工亲属的宣传教育,并加大对冒领、重复领取养老金人员的惩处力度。
一、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的原因分析
1.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明显,利益难平衡。
根据瓦格纳法则可知,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将会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具体的讲,经济发展水平高,政府财政较富裕的地区社会保障发展水平也较高,反之则反。我国由于地理、政策、历史等一系列原因,导致我国经济长期处于非均衡发展,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2.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
建设新型养老保险制度不是在白纸上写字,而是在原来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退休养老制度基础上变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从省级统筹提升到全国统筹是一次制度上的变革,在制度变革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对原有制度路径依赖的影响。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路径依赖意味着历史的重要性,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过去各个省市所形成的“因地制宜”的养老保险制度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会形成一定的阻碍。
3.分税制的财政体制下,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不明晰。
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把全国的税收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并相应的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范围,地方政府获得了发展本地区社会保障事业的能力,为本地区的社会保障事业负责。然而由于分税制改革在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的规定中不具体,存在中央与地方交叉重叠的情况,出现中央向地方“甩包袱”,事权和支出责任“层层下沉”而财权“层层上移”的局面,而在税种归属上,大额税种都归中央,地方税种除了营业税、所得税外,均为小额税种,地方财政无稳定的税收来源,收入不稳定,地方各级政府间较少实行按事权划分财政收支的分权式财政管理体制,从而导致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地方的财政收入难以满足地方的事务管理支出。我国养老保险实行“条块分割,以块为主”的扁平化管理模式。
二、构建全国统筹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模式的建议与对策
1.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我们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养老保险作为一种惠民政策属于“上层建筑”的一种,势必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给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养老保险难以提高统筹层次或者出现“统而不筹”根本原因,由于各省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各地区的社会平均工资及缴费基数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根据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待遇计算办法,社会平均工资和缴费基数直接决定了养老保险待遇。因此,要实行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必须缩小各地区社会平均工资之间的差距,尽量平衡各地区参保人员的经济利益,减少全国统筹的阻力。
2.扩大覆盖面。
“大数法则”是养老保险应该遵循的原则之一,覆盖面越大养老金安全风险越低,越有利于在大范围内调剂余缺。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基本覆盖了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但是任然存在大量的应保未保人员,其中,主要是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目前,全国有2.6亿农民进城务工。但截至2012年,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只有4543万人。这就表明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方面仍然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3.偿还隐性债务,做实个人账户。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个人账户”模式,然而从2001年开始试点个人账户模式开始,由于养老保险改革之初对改革形成的隐形债务没有规定适合的偿还方式而是期望通过“暗偿”得以解决,“暗偿”的结果使得个人账户成为了空账,这种空账规模随着人口老龄化会不断加剧,其规模因学者的精算方法和统计口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于此同时由于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各省的隐性债务也急剧增加,2000年学者王晓军根据31个省市的相关数据算出上海、北京、天津,人均债务超过8万元,增长比例分别达到135%、114%、94%。在“暗偿”方式下,隐性债务势必引起空账规模扩大,如果养老保险由省级统筹提升到国家统筹,国家势必拿出巨额资金来偿还养老金隐形债务,这种情况下国家往往从通盘考虑出发会延缓全国统筹的进程。因此,各地方越是尽早偿还隐形债务,做实个人账户对全国统筹越是有利。
4.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力度。
养老保险基金是养命钱,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养老保全国统筹设想的成败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年来各地反馈的情况来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多处发生挪用养老保险情况。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继续落实1998年由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劳动部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共同颁布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暂行规定》,严格按照收入、运作、支出分开管理的办法,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设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账户”;另一方面,要加强养老保险的法制建设,201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出台,使我国社会保险事业有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法律依据,然而其规定过于笼统,在养老保险方面还缺失一部养老保险法,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违规行为如:欠缴、挪用、骗取、违规支付等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这就使得部分单位和个人有机可乘,也给我过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带了难度,不利于养老保险的安全持续运行。
5.加快养老保险信息化建设,实现全国“一卡通”。
第一,个人因素。人口是决定劳动力供给量的决定性因素。劳动人口的数量与人口总量成正比关系,如果是人口总量不断增长,最终必将导致劳动人口随之增长,若此种增长超过了经济增长对劳动力供给的需求,充分就业必将难以实现。人口结构也会影响就业结构的合理性。人口结构包括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和素质结构等。性别结构中若女性的比重过大,年龄结构中若青年比重过大,就会增加充分就业的难度;人口素质结构从身体素质和文化科技素质两个方面影响充分就业。如身体素质是否适应对那些对身体有特别要求的产业、部门、岗位的需要。同样,文化科技素质是否适应那些对文化科技有相应要求的产业、部门、岗位的需要。人口质量同样决定着养老保险的质量,人口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有多方面的质的规定性,从不同的角度考察,其质的规定性也有不同的内容。中国人口质量提高,可以使国民实际生活水平提高,使养老保险与经济发展更好结合在一起。男性相比女性参加养老保险意愿更强,主要原因是男性与女性在社会分工中责任不同,女性对子女的依赖性较强,更趋于家庭养老观念。
第二,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充分就业与养老保险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首先,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劳动就业的总体水平。劳动力需求是由整个经济需要派生出来的,企业增加劳动力是为了发展生产,以满足社会需要。因此,经济越发达,增长速度越快,相对劳动力的需求越多,就业越充分.相反,如果经济萎缩、停滞甚至倒退,势必减少对劳动力的吸纳容量,造成失业增加。所以,要根本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其次,经济形式是解决社会就业的前提条件。所谓经济形式,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它体现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行多种经济形式,这为劳动就业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再次,不同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劳动者的就业结构。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自然形式和就业容量取决于社会各产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养老保险基金需要充足的经济基础。发展经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可以为我国建立完善、和谐、可持续发展基本养老保险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提高基本养老金支付能力,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提高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基本养老保险可以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经济的发展在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对养老保险的缴纳也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经济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养老福利事业的发展,带动了企业和个人参保的积极性。
第三,家庭因素。不同的时期由于受到不同的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就业与养老保险的意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所普遍向往的是进入国营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国家机关就业,成为一名全民固定工。而现在,许多人就业时往往会选择那些报酬丰厚的企业。另外,由于就业意识的影响,常常会造成劳动力在供求结构上的失衡。如在目前,一方面,城镇失业人员增加,就业压力很大;另一方面,一些脏、累、苦的休力劳动岗位却招工困难,不得不从农村招收剩余劳动力。大多数就业者都向往到那些工资高、福利好、工作轻松悠闲的部门或单位就业,追求的是实惠、轻便又好看的工作,这种状况则加剧了就业方面的矛盾。自古以来,“养儿防老”观念在多数居民观念中根深蒂固,家庭养老成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基于这样的养老方式,家庭因素成为了影响养老保险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家庭生活条件越好,参保意愿越强,年人均收入、年人均结余越高参保意愿越强,家庭子女数越多参保意愿越弱,主要由于此时家庭多数情况下会考虑家庭养老。
二、城镇职工就业与养老保险理论模型
一、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现状
从历年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来看,我国多数地区的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大于支出,但结余并不多,一旦次年缴费人数下降就可能发生支付危机。根据《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3》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个人账户空账达到2.6万亿元。但到2012年底,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累计记账额已达到29 543亿元,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累计结余为23 941亿元。这意味着,即使把所有基金积累全部用于填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仍然会有空账。隐性债务的显性化是比较复杂的,但从目前缴费人数不断增多、人口老龄化不断严重的情况可以看出,隐性债务会是个比较巨大的数额。
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不仅仅指表面的养老保险资金收入与支出不相符,还包括养老保险基金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与隐性债务。我国实行半积累制的基金运作方式,即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管理方式。统筹账户内的资金统一运作强调养老保险的互济性,资金本金与收益以本地区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进行发放;个人账户强调个人的贡献,资金本金与收益在职工退休时分期全部返还缴费职工。但由于种种原因,统筹账户内的资金不够支付当期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金,这时个人账户内的资金就被挪用以支付养老保险资金支付缺口,造成了养老保险基金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隐性债务是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是指现收现付制养老金计划终止时养老金计划参与者应得养老金权利的现值[1]。当期缴纳养老保险金的人越多,到期需要支付的养老金就越多,隐性债务越大。
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原因
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可以从以下三个大方面来理解其形成原因。
第一,制度设计缺陷。首先是制度设计内的缺陷。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制向半积累制转制的过程中,没有设计出“老人”即转制前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金来源,“中人”的个人账户资金积累不足,这部分转制成本最终由当期的养老保险基金消化,形成了养老保险基金的历史债务;其次是退休年龄偏低。1991年6月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对原职工退休年龄予以延续,即男职工满60周岁,女职工满50周岁,女干部满55周岁。与世界退休平均退休年龄相比,我国退休年龄偏低。另外,人均寿命不断延长、人们的身体素质不断提高,都显示了退休年龄应该适当提高。提前退休不规范,提前领取养老保险金加大了资金缺口。
第二,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不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是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的核心,管理的不善使养老保险金的缺口难以填补甚至越来越大。首先是监管不严,养老保险金的挤占、挪用时有发生。2006年反腐败第一大案“上海社保案”,牵涉资金高达数百万。其次是缴费基数不实[2]。在我国,工资收入远远小于实际的劳动收入,源于工资收入分配复杂化、不规范。企业会以各种名义发放不统计在“工资总额”内的收入,而这部分收入是收缴时难以核定的。再次是对高收入者收缴基数低。我国规定养老保险基金缴费基数的最高额度是当地上年平均工资的300%,这样减弱了养老保险的互济性。最后是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形式单一。根据国家规定,养老保险基金的结余大部分用于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投资形式单一,投资收益率低。
第三,人口老龄化与通货膨胀的影响。当某国或某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时,该国家或地区则称为老年化社会或地区[3]。老年人口增多而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即领取养老保险金人数增多而缴费人数减少,这无疑会加大养老保险金缺口。通货膨胀会使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内的资金贬值。在投资收益率不高的情况下,高通货膨胀率会使养老保险基金严重缩水。
三、解决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的对策建议
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形在成的原因是复杂的,相应的,要消除缺口也要采取各种措施相互配合解决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决问题。
第一,化解转制成本,强调政府责任。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增加养老保险资金补贴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实现政府对养老保险资金的兜底作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长期实行低工资政策,职工的很大一部分贡献被凝结在国有资产内。所以,在养老保险资金出现缺口时,变现部分国有资产体现了国有企业对职工养老的反哺作用;发行养老保险福利彩票。福利彩票有着成本低、成效大的优点。目前发展较好的福利彩票、体育彩票为福利事业与体育事业筹集的一部分资金。借鉴福利彩票、体育彩票的成功经验发展养老保险福利彩票,再进行适当的宣传,定会化解一部分养老金缺口。
第二,完善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机制。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应包含基金运营的各个环节,包括资金的筹集、运营、支付。制定完善养老保险金筹集制度,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一旦发现漏缴、欠缴行为绝不姑息。加快制定投资多元化、市场化的投资方案,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建立更加合理的支付机制,养老保险金随着经济的发展、物价的提高不断调整。对于提前退休者要相应减少资金支付。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要建立信息披露制度,让在职职工、离退休人员、企业、全体大众都参加到监督中来,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正常运行。
第三,完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机制。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大部分用于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养老保险金极容易贬值。应尽快建立多渠道的投资机制,分散投资风险。坚持养老保险金投资运营市场化、多元化的原则,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险投资机构进行运营,保障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政府要为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营造良好的政策与市场环境,与发展金融市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公司债券、股票、实业项目(如大型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的投资,来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收益率,弥补养老保险金的缺口[4]。
1、领取养老保险待遇年龄不同。城镇企业男职工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年龄因条件不同分为60、55、50周岁,女职工分为55、50、45周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男女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年龄均为60周岁。
2、领取的基础性养老金不同。城镇企业职工领取的基础性养老金是以职工退休时上一年度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一年发给1%。城乡居民领取的基础性养老金我市现行定额为100元/月。
3、养老金调整机制不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每年定期调整,城乡居民养老金尚未建立定期调整机制。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碎片化;双层次制度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2)03-0046—06
1997年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这一制度的公布实行对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保障职工退休后的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诸如职工实际养老金替代率过低、个人账户多重设置、制度碎片化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对于即将开展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未能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而且加剧了社会分层,给未来社会带来许多新的社会风险。
一、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研究主要有四种观点:一种观点主张现收现付制更有效率,如袁志刚,封进(2004)认为现收现付制是一个更有效率的选择,基金制没有特殊的优势。振儒(2007)认为应建立一个较低水平的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体系。第二种观点认为多支柱模式更适合中国。董克用(2011)参照世界银行新提出的五支柱养老模式,认为在中国也可以建立五支柱的养老体系,以完善现有制度的不足。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应该采用名义账户制。Williamson和Shen(2004)提出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应实行名义账户制(NDC),并阐述了中国实行名义账户制的优势。Heikki Oksanen(2010)提出中国应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加名义账户制,配以企业年金的模式来解决中国的老龄化问题。郭林,丁建定(2010)针对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发生异化的现状,提出了“变堵为疏”,实行名义账户制的思路。第四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养老保险改革应在现行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相关配套制度。Yvonne Sin(2008)认为树立人们对养老保险的信任非常关键,有必要建立一个标准有效的监管制度确保积累资金的安全和人们对制度的信任。主张不宜对现行制度作颠覆性的调整,而是在不改变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的条件下合并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中的个人账户,实行社会统筹和养老公积金双层次养老保险制度。
二、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的内在缺陷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初衷是既体现公平,又体现效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的社会统筹体现公平,个人账户体现效率,作为补充养老保险的企业年金也体现效率,从而使得该制度既具有现收现付制的公平性优点,又有基金积累制的个人责任好处。但该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却出现了许多预料不到的问题。
1.养老金替代率存在制度设计上的根本缺陷
有专家认为,企业年金在解决已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中发挥重要而又独特的作用,但在目前养老金替代率的制度设计中,却把自愿建立的企业年金计人职工养老金总体替代率之中,使多数职工养老金替代率远低于设定的目标。
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思路是基本养老保险提供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需要,企业年金提供更高层次生活标准。养老保险的总体替代率由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加企业年金替代率组成。企业年金由于实行自愿参保,覆盖面较窄。相关数据显示,企业年金的参保人数由2000年的560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335万人,10年间仅增长2.4倍。而且从建立年金企业所属行业看,大多集中在电力、铁路、金融、保险、通讯、煤炭、有色金属、交通、石油天然气等高收入行业或垄断行业。企业年金在保障对象的结构上也出现了偏向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关键技术人员的不良倾向。由于大部分职工缺乏企业年金,退休后养老保险的实际替代率只含有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这部分退休老人的生活质量受到显著影响,图1显示,1997年中国养老金社会平均替代率达76.3%,以后逐年下降,到2008年只有47.7%,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全部养老金替代率相比相差甚多。
2.作为三支柱之一的商业养老保险作用甚微。在目前商业保险经营环境不好,人们对商业保险信任度较低的情况下,商业保险作为中低收入阶层养老保障的作用并不显著。2010年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9680亿元,而同期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为13420亿元,虽然前者是后者的72%,但这里没有剔除死亡保险的数据和寿险购买人群的分布,中低收入人群有多少人会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呢?另外,把商业养老保险视为养老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也容易在计算替代率时把商业保险考虑进去,从而降低基本保障的数额,造成基本保障的不足,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作为养老保障的补充。
3.个人账户多重设置,管理成本高
在基本养老保险中有个人账户,在企业年金或将要实行的职业年金中,也有个人账户。基本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企业年金中的个人账户由受托人来管理。个人账户的多重设置,多重管理,无疑极大增加了个人账户的管理成本。
4.个人账户空账化运行
现行部分积累制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养老保险费的实缴数额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统筹账户的基金不足以支付现有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因此个人账户的基金几乎全部被挪用来支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从而形成个人账户的“空账”现象。到2010年,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规模已达1.3万亿元,做实相当困难。如果弥补不上,将来用财政资金代替给付,又会使该制度回归到原来的现收现付制,与其这样,不如早日改革。
5.片面追求制度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制度碎片化严重
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是按照人们的职业分类的,这和制度设计的初衷背离,应该按照收入划分,而不是职业。仅养老保险,就有农民工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等划分方法,好像出现一个职业,出现一个问题人群,就要建立一种养老保险制度。这种思维很普遍,而且在学术界呈继续扩大的趋势。结果造成养老保险制度的碎片化严重,碎片化带来的多头管理与分散管理问题加大了制度运行成本,碎片化带来的待遇差距扩大了人们的心理不平衡和心理不满感,为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6.扩面工作较难
由于越年轻工薪收入越高的人员,其从养老保险制度中得到的纯受益越小,这部分人群的参保积极性不足。而工薪收入较低的私营和个体企业及灵活就业人员虽然参加养老保险受益最大,但他们的负担也最重,参加养老保险变得不现实,所以我国养老保险扩面工作进展缓慢。从1998年到2009年,12年间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从8475.8万人增长到17743万人,仅增加了2倍多,职工参保率由40.99%增加到57.01%,距离全部覆盖就业人口的目标相差甚远。加上离退休人员,总参保人数由1998年的11203.1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23550万人,仅增加2.1倍,总参保率也只有50%多,参见表1。而中国香港地区强基金从2000年建立起到2011年5月,雇员参与率已高达99%,雇主参保率为100%,自雇人士登记率达77%。如图2所示。
三、现有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的外部效应分析
现有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在保证退休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国企改革顺利推进,保证社会和谐稳定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现有养老保险制度的积极作用理论界和实务界已作大量阐述,本文在此重点分析其消极的外部效应,目的在于尽量完善这一制度。
(一)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的差异引起群众不满
目前较难查到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均养老金的具体数据,我们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0》所提供的每年养老金支出数和离退休人员数据,以各年基本养老金支出数为分子,以各年离退休人员数为分母,大体算出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统筹范围内离退休人员每年人均养老金支出水平。如图3所示。在1999年,城镇企业单位离退休人员每年人均养老金为6505.93元,机关事业单位为5150.17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年人均养老金支出比机关事业单位高1355.7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6451.45高出54.48元。到了2009年,企业年人均离退休费为14746.82元,而机关事业单位为21956.43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年人均养老金支出比机关事业单位低7209.6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70.13元。由图3可知,从2000开始,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待遇超过企业离退休人员,之后它们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种差距引起群众不满,不仅在网络留言中大量网友表达不满,而且在2011年2月27日上午总理做客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访谈时,此问题亦被网民重点提问。为保障企业退休职工的生活,自2005年起至今,我国已经连续七年8次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但群众的不满情绪依然存在,这说明仅通过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待遇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应该通过建立全民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来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二)形成了负的示范效应,阻碍了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改革的推动
1997年中国城镇退休职工养老金替代率为76.3%,此后逐年下降,到2008年下降至50%以下,只有47.7%。如图1所示。以国际经验来说,如果退休后的养老金替代率大于70%,即可维持退休前现有的生活水平,如果达到60%-70%,即可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如果低于50%,则生活水平较退休前会有大幅下降。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较低的待遇和替代率的逐年下降,形成了负的示范效应,人们普遍认为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改革意味着养老待遇的降低。这种不良预期成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最大障碍。
四、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措施——建立双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
(一)双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内容
1.双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由基础养老金和养老公积金构成。基础养老金由政府承担,通过征收社会保障税筹集资金。养老公积金由个人账户组成,把基本保险里的个人账户划分出来,和企业年金中的个人账户合并,由统一的机构管理。个人账户中的资金来自于个人和用人单位的缴费,政府在财力有余的情况下可以给予补助。双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不仅能够更清晰地划分政府责任和个人责任,把政府责任限定在特定范围之内,也有利于解决社会保障筹资领域长达10年之久的税费之争。
把现有的强制征收进入个人账户的资金独立出来,把基本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和企业年金合并,收费全部改成强制性,则可解决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替代率大大低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局面,有效缩小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待遇的差距,而且补充保险部分会迅速扩大覆盖面,亦有利于解决现有企业年金偏向企业高层的缺陷。
2.按收入划分缴费额和领取额,取消目前按职业划分的方法。目前的养老保险种类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现在又在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这些思路都是按照职业来划分养老保险制度,导致养老保险制度碎片化。其实职业只是社会分工不同,不同职业的共同特点是都有收入,而且退休金的表现形式也是收入,因此,建议改用按收入多少决定养老保险缴费额和领取额的方法。同时,简化制度安排,把各种各样的养老保险制度合并,所有公民都参加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二)双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1.建立双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养老保险制度的扩面,短期内建立全民享有的养老保障制度。目前,城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完全由财政和单位负担,在这类单位推行新的养老保险制度,财政并没有增加负担,只要另外为每个职工建立一个个人账户即可。现有城镇养老保险由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构成,社会统筹部分相当于现收现付制,个人账户相当于基金积累制,只要把这二者分开,即可进入新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国家已经承担了基础养老金部分,个人账户只要条件成熟即可建立。因此,新的制度可以作为全国统一的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险制度。
2.新制度是公平和效率的统一体。基础养老金由国家提供,人人享有,保证了每个人的基本生活,维护了人的生存权,解除了老年人的后顾之忧,体现了社会保障税的收入调剂功能。个人账户根据个人收入由自己缴纳,将来的退休金和本人的收入成正比,每个人为了退休后生活得更好,会在工作时全力存入资金,体现了效率。新制度的公平和效率虽然和现在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类似,但由于现有制度存在庞大的个人账户空账问题,有可能最终回复到现收现付制状态,体现不到效率。所以新制度的公平和效率比现有制度更为显著。
3.双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可解决转制成本问题。现在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老人和中人都存在转制成本问题,而且对于转制成本处理不当,造成了个人账户的大量空账。而在双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中,老人的养老保险金还由国家继续支付,不需建立个人账户,中人和新人直接过渡到新制度,中人可按制度建立前的工龄按比例提高基础养老金。这样就解决了转制成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