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小学数学论8篇

时间:2023-02-06 21:08:3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数学论,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数学论

篇1

数学思维是数学的灵魂,没有思维的数学课堂就像没有绿色的森林,没有思维的参与和训练就不能说学习了数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单要教会学生数学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要让学生在数学问题中不断思考、前进,再思考、再前进,在数学特有的曲折中体会数学的变化美。

一、设置不同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变化中锻炼思维

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利用不同的视角设置不同的情境模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利用自己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讲解“多边形的面积计算”(苏教版五年级)设计这样一个情境:教师拿出一幅多边形的图:“同学们,老师家需要进行装修,这是老师家客厅的平面图(如图1所示),我需要按照多大面积准备瓷砖呢?哪位同学可以帮老师想想办法?”这时候,学生会给出各种各样的方法,例如分成一个长为7米、宽为3米的长方形和一个长为4米、宽为3米的长方形,分别计算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再求和。有的学生分成长为6米、宽为4米的长方形和边长为3米的正方形。这些方法仅仅是求多边形面积的方法之一。因此教师继续构建新的情境:“同学真聪明,帮老师解决了大难题。我还有一个问题,希望同学们也能帮我想想办法。这是我儿子班级联欢会的彩旗(如图2所示),每个学生做3面,我需要给他准备多大面积的原材料呢?”

这时候,学生又展开新一轮讨论,有一名学生提出:可以补成一个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大长方形,然后再减去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至此,探究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就都得出了。

可见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情境,在不断变化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探究体验,才能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

二、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在破解谜题中锻炼思维

数学课堂就是由一个个问题连接而成的,教师应该巧妙地设计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同时获得思维训练。

例如在讲解分数、百分数时,为了让学生准确找到数量对应的单位“1”,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一系列问题。甲班有40人,乙班有50人。(1)甲班是乙班的几分之几?(2)乙班是甲班的几分之几?(3)甲班比乙班少几分之几?(4)乙班比甲班多几分之几?(5)甲班有40人,比乙班多1 / 5,乙班有多少人?(6)甲班有40人,乙班比甲班多1 / 4,乙班有多少人?这些问题,不断变化数量对应的单位“1”,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逐一思考解决,巩固判断单位“1”的方法。

三、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我锻炼思维能力

现在的数学教学更注重于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设置开放性的试题,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极大地锻炼。

以“认识比”的复习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开放性试题“学校的桌子每张100元,椅子每把60元,请你说出课桌椅之间的关系。这样的题没有明确的问题,就是让学生去自己体会,学生只有把“比的认识”学扎实和学透彻,才能把二者之间的关系列清楚,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判断,如,桌子和椅子的价格比是5∶3;椅子和桌子的价格比是3∶5;椅子价格是桌子价格的3 / 5,桌子价格是椅子价格的5 / 3,桌子价格占桌椅总价格的5 / 8,椅子占桌椅总价格的3 / 8,桌子比椅子贵2 / 3,椅子比桌子便宜2 / 5,等等。教师在学生总结完二者的关系后,继续提出新的问题“你能利用自己所列的关系,提出问题吗?你能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吗?”

开放性问题能把问题的设计和问题的解决都还给学生,使学生在多种问题和多种答案中自由穿行,获得多向思维的训练和综合归纳能力的提高。

四、让学生在总结中发现数学规律,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规律往往隐藏在现象中,教师要善于让学生拨开层层迷雾,发现数学知识的本质,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总结反思习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师对于学生不能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相同,正方形的面积较大”这个知识点,可以出示这样一道题:用一根长20厘米的铁丝围成不同的长方形,他们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围的?学生会给出以下几种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中的数量,提出:“你发现了这些数字的什么秘密?你能解开这些密码吗?”学生通过讨论发现,所找到的图形面积逐渐增大,同时图形也越来越趋于正方形,从而可以知道,在周长相同的情况下,正方形面积较大。

篇2

【关键词】阅读; 培养; 策略 【Abstract】Reading is learning knowledge of the prelude, if in the teaching the teaching of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training of it, will be done " to teach is to not teach " teaching aim. According to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in mathematics study present situation is to train students' ability of reading the main background, and comb out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reading path and strategy.

【Key words】Reading; culture; strategy【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248-02

1数学阅读的价值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充分说明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教学价值。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

1.1教学现状及其分析: 数学阅读能力是小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学习能力。目前小学生阅读跟数学技能训练很不对称。主要表现在:

1.1.1学生阅读数学问题的能力是薄弱的。在阅读过程中,读不出要点,那些干扰的因素阻碍了学生的理解。如原售价与现售价干扰了学生对涨幅这一概念的理解,导致多数学生不能理解正确。

1.1.2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差。学生习惯了从框架的题型中运用公式去解决,大多数学生很难独立提取有用的信息去解决实质的问题。当我们把“哪种商品的涨幅高?”这个问题直接变成“现价比原价涨价百分之几”时,竟然有多数学生不能解决。

1.2数学阅读的必要性: 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重,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可见,生活立足于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则数学阅读充当两者的媒介非常特出。

案例1:某商店有一种饮料,大瓶每瓶1200毫升,单价10元;小瓶易拉罐每瓶200毫升,单价2元。优惠条件是满30元一律八折。 “六一”儿童节到了,班级准备开联欢会需购买饮料。如果要给每人(共50人)准备约200毫升的饮料,让你去购买,你准备怎么买?甲生:因为10000÷1200=8(瓶)……400(毫升),所以准备到商店买8大瓶和2小瓶的饮料,共需价钱:(10×8+2×2)×80%=67.2(元)。每人刚好有200毫升饮料,一点也不浪费,最省钱。乙生:可以直接买9大瓶,需要价钱:10×9×80%=72(元),虽然多花了4元钱,但是多了800毫升,哪位同学还想喝,可以添着喝。丙生:买50瓶易拉罐装的。共需80元,卫生、方便。甲乙两同学的方案都要用杯子,不仅不够卫生,而且要借那么多杯子多麻烦啊!这时,一位同学情不自禁喊了起来:“对、对、对,易拉罐还可以拿去卖,每个1角钱,共卖5元,饮料只需75元就够了。”

学生通过对问题的阅读与理解,设计了各种方案,通过讨论交流,不仅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活价值。

2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原则

2.1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开展阅读: 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同的,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应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起点。只有切合学生的能力,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有持续的动力与毅力。否则,就会由于失去信心而产生厌恶感,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

2.2教师指导与学生实践相结合: 阅读能力的培养实质是阅读策略的指导及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不同内容、与类别的阅读策略,以达到优化阅读过程,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目前,学生的自觉阅读能力不强,所以必须在教师的启发、指导和点拨下,将教师的“指导”内化为个人的知识能力,进行长期的、广泛的、认真的实践,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

2.3以学生的主动式阅读为主: 数学阅读按阅读心理机制可分为:主动式阅读和被动式阅读。所谓被动式阅读,就是通过阅读文本信息获得基本结论,也称语文式阅读。而所谓主动式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数学知识与体系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猜测、估计、证明,从而获得知识的阅读。可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归纳、综合、猜想、预测、直觉能力和发现、探索精神。

例如:计算9+4=?,一般的方法的是“凑十法”,但如果学生能主动阅读,便能研究出多种计算方法。如:减补法(用一个加数减去另一个加数的补数,再加上10)、推导法、比较法、逐一添加法、口诀法等。这样既加深了知识的掌握,又发散了数学思维。所以,在数学阅读训练中应逐步引导学生采用主动式阅读,以建构适合自我的最优化的阅读方法。

3数学阅读的指导策略

3.1将阅读带进课堂: 教材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无疑是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解决方案,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古人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3.2多样性地表达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是自然语言的补充,是世界的一种通用语言,它的符号、图像、图表、句法和术语,能够帮助人们简洁明快而又深入地交流关系和信息。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学语言已日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学生应学会多种方式来表达数学语言。

3.3强调生活中的数学阅读: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阅读习惯安排阅读内容。

参考文献

[1] 汤建英. 学生走出数学“零阅读”的尴尬——关于小学生数学阅读情况的调查报告[J]宜兴市实验小学网.2004.

[2] 邵光华.数学阅读——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J].无忧教学资源网.2005.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如何

一、小学数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本人在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1.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3.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需教师及时加以点拨指导。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4.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5.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二、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1.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行民主教学,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

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争相发言,有的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学生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

4.适当的表扬奖励是上好数学课的添加剂

篇4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讨论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讨论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很少自己表达意见,仍然在延续传统的教学。甚至有的教师在教学前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使得有些教师不能将教学目标进行更好的定位,使教学行为失去了一定的准则。有的教师尽管能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互动,但是在课上所进行问题大多数是教师事先预设好的,问题比较简单,对学生的学习提高并不明显,长期下来,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为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占用的时间比较多,使得学生学习会比较疲惫,这样学生在课上的学习效率并不高,甚至有些学生对数学恐惧和厌烦。如果学生总是处在比较疲劳的状态,整天都是忙于考试和作业,那么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厌烦数学这门课程,降低小学数学的学习水平。

二、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讨论注意事项

(一)课堂讨论要明确目的和要求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讨论的重点并不是讨论的结果怎样,而是要能传授给学生多样化的讨论方法,使学生养成课堂讨论的习惯和方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讨论的目的和要求,对为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在什么时候进行讨论要做到心中有数,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了解。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进行讨论时,应该选择难度系数适中,符合学生能力的题目。

(二)在适当的时候为学生作引导

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讨论提出的问题应该以学生的思维想法为教学的中心。但是,当很多学生在学习认识上存在偏差时,教师就应该抓住时机,利用它来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也不能穷追猛打,不能嘲笑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解答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展开,在和学生讨论时候,能有出色的表现。

三、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讨论的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合作交流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面临很大的压力,很多学生对教师都存在胆怯的心理。如果学生发言时出现了错误,教师也不能一味地指责,这样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即使学生在课堂上违纪,也要本着尊重学生尊严的目的,在课后和学生谈心,找出原因。另外,在课堂氛围的营造过程中,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情绪带到课堂上,这样会影响课堂的气氛,使学生产生恐惧,甚至出现厌学心理。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是取得高效课堂的基础。因此,课堂上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是现在课堂上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将教师事先设置的问题讨论出来,要求同桌之间进行讲解,如果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将这些问题放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二)创设探究式问题,创新讨论形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讨论中,应该根据讨论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变化。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可以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产生质疑。同时,探究式的问题还能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学生常有问题就会常思考,常思考就会进行创新。这样的教学,可以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探究时,可以做到问题应该大小得当,多少适宜,难度适中;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还要讲究一定的艺术和技巧,留给学生探究的机会。此外,指导式讨论、自助式讨论以及分组讨论也是教师和学生进行讨论的主要形式。这些讨论形式能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来思考,最终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三)优化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5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文化;数学教学

数学文化走进小学数学课堂,不仅缘于它的独特性,而且与其它的文化特性密切相关,更缘于素质教育的需要和数学学科在自然与社会邻(领)域的广泛应用。分析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价值,探寻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教育,是本文探究的主题。

一、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众所周知,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数学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门充满力量及人文精神的重要学科,是促进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金钥匙。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来探讨数学文化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并进一步渗透在中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极力打造教育文化品牌,开展各种数学文化课堂教学活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学习简单的数字、公式、符号、各种规则,也要探究数学学习方法、思想及精神意义等,这也是对数学知识本身的一个超越。实施数学文化教育,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认识自然界,尽快的适应社会及日常交际活动;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有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勇于进取,谦虚谨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习精神;也能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及审美观,提高自身素质等。

二、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1.认识数学之美。数学精神是理性的,是崇高的,但同样存在一种独特的美,让学生通过提高自身数学文化素质与修养来领悟数学文化的美,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带领学生去认识它,去挖掘它,去体味数学之美。具体而言,数学的美是“实实在在”,而并非“空穴来风”,如它体现在内容结构上,还体现在数学方法上,从简单的数学概念,到统一整齐的公式结构,再到典型奇特的数学模型等都酝(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之美。如:加法交换律(a+b=b+a),乘法交换律(a×b=b×a)的对称之美、变幻与和谐之美。

2.培养数学意识与数学观念。数学意识与观念体现在对数字、符号、空间、意识、推理能力等的认识,如下对符号感的认知,数学中各种数量关系、规律变化、程序方法的解决等都需要用符号来解决和转换。对于小学数学文化教育的符号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学习和认识,是数学符号学习的重点,从起初学生对一个特定的数的认识到用字母来表示一定的数,是学生思想和认识上的一个重要转变,基于数学文化的教育视角,结合实际让学生来理解并予以升华到数学文化的高度,让他们感受到用字母来表示数的趣味和意义,并建立数学符号的认知。例如:对加法结合律a+(b+c)=(a+c)+b,乘法分配律a(b+c)=ab+ac等的符号表示,与符号变换的表达演绎,让学生完全知晓这里a、b、c可以代表任意实数,令其认识数学符号的本质与意义。

3.数学课堂活动中的文化渗透。数学课堂活动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数学文化渗透到各种各样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中,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更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对科学文化的探索精神。

例如可举行以下课堂活动以渗透文化教学:①举行故事演讲比赛。通过讲述数学家成长的艰辛历程及数学思想形成的曲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不仅能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而且它更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人类学习进步的榜样。②开展实践活动,进行数学建模比赛。比如比赛内容:某种规格的铁棒原材料每根长10m,现需要这种铁棒长为4m的28根,长为1.8m的33根,问至少需要几根原材料?怎样切割?让学生通过建立铁棒的模型进行研究、证明,也学习一下科学家们的探讨精神。③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对一些数学知识,原理与规律等,亲自动手画一画,做一做,摆一摆,量一量,不仅动手,而且动脑,更使得数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以提高学生们的数学文化素养。

三、小学数学数学文化教学实践的总结与思考

1.小学数学文化教学的核心问题。以前,我国数学教育的普遍模式都是通过对知识结构的掌握,进行课堂训练及课后习题练习来巩固老师所讲授的知识。现在很多学者意识到这种数学教学的弊端,极力改变这种教学模式,但由于现实中有很多客观因素的制约,老师对数学文化的认知度有所不同,导致他们在教学中的侧重点有所差异,也导致学生们对数学文化的认知有所偏差。怎样把数学文化的精神理念贯穿于数学教学中,引导数学教育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是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数学概念是数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我们必须从小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小学时期培养学生的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空间概念的能力。因此,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位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下面就小学概念教学加以探讨。

一、合理引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亦是如此,合理恰当地引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到后续概念的学习中,所以,不可忽视引入的重要性。

1.情境引入

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先让学生的情绪安定下来,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中,并且主动地去接触要学习的新内容。也可以说概念教学的引入阶段最主要的就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数学情境,以此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另一方面教师又可以通过数学问题创设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达到“以境生情”的教学效果。数学情境的创设为数学与生活架起了桥梁,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去具体地感知数学知识,既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价值,又可以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心理倾向。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引入阶段的方法很多,如,联系旧知识进行引入、通过问题进行引入、联系生活引入、动手操作引入等等,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避免只运用一两种方法造成学生的厌烦,这很容易降低教学方法自身的价值,教学中要能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恰当的运用。

2.提供材料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的思维特点是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对于感性材料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当具备了充足的感性材料的时候,他们往往很快地就理解了概念,因此,要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印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这也是后续概念讲解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有效讲解

概念讲解阶段是概念教学最为关键的阶段,教学策略分析如下:

1.重视内涵和外延的讲解

概念教学不仅仅是讲解概念的定义,定义只是反映了概念最本质的属性,还要重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讲解,概念的内涵有多个方面,如性质、定理、推理等等,概念的外延也不是几个典型例子所能涵盖的。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必须重视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讲解。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的时候除了对定义进行细致的讲解外,还要对其性质进行讲解,此外还要对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外延进行准确的描述,避免学生不恰当的扩大或是缩小概念的外延。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用词准确,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2.创设直观情境,使概念具体化

教师对概念讲解后学生只是获得了抽象的概念,这并不能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的问题中,因此,还需要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引入具体、直观的情境中,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意义。

3.重视概念的联系和区别,使概念系统化

数学概念间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如,一些概念间有从属关系(如四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让学生更好地去了解这些联系和区别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概念,使得概念更加系统化,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篇7

论文关键词:论小学生数学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是最传统的学习方式,一直深受教育界的广泛重视。那么为什么要组织学生预习?怎样组织学生预习呢?其实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学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预习是数学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预习是组织教学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在于:

1、预习给学生一个自由探索的活动空间。预习从形式上看也就是在没有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能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预习时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如在预习“认识乘法”时,基础不同的学生选择方法也就不同,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能明白书中的意思,直接就用乘法算式做题,而基础不好的学生刚开始肯定是运用加法慢慢过渡到乘法,导致做题的方法也就大不一样,但通过预习让学生都能认识了乘法。预习新知识时学生是作为活动的独立主体小学数学论文,自由地探索新内容。使学生学会边看书边思考,并把自学的发现用语言表述出来。

2、预习给学生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从功能上看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具有简炼性、概括性、逻辑性强的特点。如在预习“认识多边形”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先找一找各种不同的图形,找一找日常的生活用品中都有哪些图形,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概念,然后学生试着用语句来概括不同的图形,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又能深层次了解数学的概括性,而不同图形之间实质上也有一定的相同之处,这些知识学生在预习时都会搜集,都会去理解、分析,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锻炼。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的能力明显增强,学习主动高效。

3、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学生预习过后,对要学的

摘要细心讲解,预习过程中常常看到学生思维的碰撞,创造的火花。课堂教学充满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活力。

二、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是一个长期复杂过程。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呢?

第一、能正常开设好预习指导课

老师在每节课上都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内容,创设在家里预习的情境,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预习。例如:小学数学第六册“年、月、日”一课时,我是让学生从以下四个步骤由浅入深预习这一内容:

1、初读课本内容后,了解其主要内容。再读课本内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线。

2、想一想,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与旧知识有什么关系?

3、试一试,课本上的练习会不会做,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先留20分钟给学生自学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学生预习完后,教师必需及时组织集体交流每一步预习的结果:

(1)、主要内容是关于时间单位年、月、日的知识和相互之间的联系。细读课本内容,教师带领学生一句一句边读边理解

关键词语。如“常用的时间单位,除了时、分、秒以外,还有年、月、日。”中的“除了……以外,还有……”;“二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中的“平年”、闰年”;“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中的“通常”;“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中的“公历年份”、“一般”;“1993年是平年,所以1993年二月有28天。”师:1993年是平年怎么判断的?你能不能判断任意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吗?

(2)、思考新旧知识的联系:年、月、日是较大的时间单位。

(3)、集体订正学生完成的练习,教师及时的给予评价。

第二、教师注重评价,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对学生积极阅读、主动思考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检查“疑问”的数量与质量小学数学论文,了解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观察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与流畅性,从而对学生的预习作出评价。如在预习“位置也方向”这部分内容时,不同的学生预习的效果就截然不同,有同学提出的问题就很有针对性,试着问自己在教室中的座位,也有些同学问自己的家在镇政府的哪个方位,像这样的问题提出时让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很好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试着让学生说说问这些问题时的想法,让其他同学也去借鉴借鉴,对没有认真预习的学生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情况,共同帮助每一位孩子,让他们都养成勤于预习的习惯。

第三、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合理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

现在的课堂教学过程就作如下的变革:(1)学生提出问题,师生集体讨论,从点入手。(2)教师穿针引线,师生共同讨论,以点带面。(3)师生共同小结,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引深提高。(4)巩固练习,教师个别辅导(时间不少于20分钟)。现在评价一节课好坏的标准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界有成功人士曾这样评价一节课:看一节课是不是真正的好课主要就是看老师讲有没有超过五分钟,这也就是说现在的课堂是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这样高标准的课堂更是?粗不易,这就更需要学生课前能认真的预习,熟悉所要讲的内容,能让预习时的问题贯穿整节课堂,这样教υ诳翁蒙喜拍芮崴傻慕行引导,这也就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三个方面的特点:让学生多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Γ蝗醚生多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能Γ蝗醚生多体验,培养学生感知的能Α?

第四、自主学习,集中攻克课本中的思考题

自主学习是现在教学大力倡导的小学数学论文,而预习思考题也集中反映了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提高学生预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可以有效地防止预习中“走马观花”、“信马游缰”的倾向。如:预习笔算“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让学生思考:(1)乘数是二位数的乘法法则是怎样的?先让学生回忆计算的方法,达到温故而知新,并比较一下与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2)你认为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计算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还试着让学生写一写你能列出几种方法来?

第五、鼓励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知识面

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内知识,其实课内外知识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在预习“厘米和米”时,学生可参考的课外知识就很多,而真正书本上的却很少,课外各种测量工具多少是书本上都没见过的,这样对学生真正认识长度单位有很大帮助,而且学生在遇到疑问时,不急于提示,帮助释疑,而是指导学生看书,自己尝试解决。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事实证明预习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减轻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也只有让学生从小养成自觉、主动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才能让每一位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篇8

论文摘 要:在小学诸多学科中,最具理性的学科就是数学。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怎样上好数学课,让学生喜爱这门学科是值得认真思考的教学课题。本文作者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

一、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让学生喜爱数学学科

1.无限爱心唤醒学生。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崇高而神圣。为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与孩子们相处时,需要用爱心承担起这份崇高与神圣,要将全部爱心倾注学生,满腔热情对待学生,爱护关心学生,信任尊重学生。特别是针对学习成绩较差、出现问题较多的学生更要给予更多的爱心。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找机会与学生展开情感交流活动,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要让学生体验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可信,从而喜爱小学数学教师,进而喜爱小学数学这门学科。

2.满腔热情感染学生。教师的热情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满腔热情,从而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做到“目以传情,情以感人”。通过目光这一无声语言来传递爱的信息,表达对学生的表扬与鼓励。比如对于课堂上胆小不敢发言的学生,可以用温柔的目光表示激励,对于回答问题出现错误的学生,可以用善意的目光表示提醒,对于回答问题犹豫不决的学生,可以用自信的目光认可鼓励,对于回答问题正确、平时表现良好的学生,可以用赞许的目光表扬称赞等等。此外,在与学生相处时,教师要尊重、爱护和理解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做知心朋友,要让学生获得上进心和成就感,从而提高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高尚人格吸引学生。教师为人师表的意义重大,小学生心里教师就是高尚人格的化身,因此教师的人格势必对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以及健全人格的养成产生重大影响。教师的品格修养、仪表风度、知识才华都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如今,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知识信息的普及,学生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不但要仪容整齐、端庄大方,更要拥有健康的品质、丰富的知识、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等等,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增强个人魅力,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与学生交流思想,吸引学生学好知识。

二、打造快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交流学习

1.微笑态度融入课堂。教师这一职业要求其必须学会微笑。教师一旦步入教室走上讲台,就如同演员走向摄影棚一样,需要立即进入角色。绝不能把个人不良的思想情绪带给学生,因其个人情绪而影响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修养,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始终面带微笑,仪表大方,态度和蔼,如此才能营造课堂愉快详和的氛围,才能给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2.轻松愉悦活跃课堂。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常开展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让学生和教师都能展示真实的自我。针对教师的课堂提问,学生可以私下讨论,也可以高声辩论,然后踊跃发言,对于学生独具个性的发言,教师要及时给予回应,表达赞许之情,对于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通过语言和表情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树立信心,充分表达思想,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3.表扬鼓励充满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经常表扬鼓励学生,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例如练习时,学困生如果能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就可以奖励一面“小红旗”,给予鼓励表扬。学生获得表扬鼓励,自然就会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

三、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1.新课导入引发兴趣。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新课导入时,应该创造各种条件,使每名学生都能充分表现自我,从而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由此也可发现学生学习中现存的一些问题,并针对疑难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2.课程讲授保持兴趣。小学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认真动脑思考,这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更要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要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由此,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还应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活动,使学生感受成功,保持学习兴趣。

3.巩固练习提高兴趣。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言,通过巩固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有心理学实验表明: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在30分钟以内最佳,过了最佳时间学生就会降低学习兴趣。为此,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练习兴趣,保持良好学习状态,就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例如开展小小运动会、数学扑克、夺红旗、数学医院、接力赛等一些游戏活动等。

4.灵活教学培养兴趣。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很多,且各具特色,各有适用范围。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从教学实际出发,灵活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翟菲菲 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青年文学杂志,2009,(1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