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08:1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村基层妇联主席,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健全组织机构,强化培训管理
河东区农业局的领导对农广校的农村妇女科技培训工作高度重视。于2006年成立了由区妇联主席任组长、区农业局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人员为成员的农村巾帼科技服务领导小组,主要指导全区农村妇女科技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农广校。领导小组成立以后,又从局各业务单位中选择了部分责任心强、工作认真的同志充实到这项工作中去,为搞好妇女培训工作,学校先后制定了“十一五”期间利用农广校集中开展新型农民培训的规划,下发了区农业局和区妇联联合制定的《关于开展“百万农家女争创致富户培训行动”的实施意见》、《全区农村妇女巾帼科技培训计划》等文件,制定相关工作考核方案,以此来指导全区农村妇女培训工作。
二、扎实开展各项培训工作
1、认真开展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结合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在全区开展了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自2006年以来,区农广校通过校企联训、订单式培训等形式,先后和河东区的万全、全益、玉华、华太电池有限公司联合培训农民7000人,开设了食品加工、电子操作工、商务礼仪等多门课程,培训工作中,重点对3245名农村妇女劳动力进行了转移就业引导性培训,通过各种途径向外转移经培训合格的农村妇女劳动力2895人。
2、积极开展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一是结合“绿色证书”工程的实施,大力开展了对农村妇女的初等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及时把农业生产新技术送到农村妇女手中,几年来累计为妇女发放绿色证书2600本。二是针对农村妇女离家难的实际,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科技入户等项目的实施,全区范围内选择了200个示范村,每个示范村确定10个示范户,以农村妇女为培训重点,组织农广校教师和农业部门科技人员进村入户,进行实用技术指导培训,建立了农村妇女获得实用技术的便捷通道。三是组织开展农村沼气综合技术培训。农村妇女是农村户用沼气的使用者,她们对户用沼气的认可程度,决定着农村沼气的发展。2006年以来,区农广校邀请省市有关专家在汤头、郑旺等乡镇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沼气培训班,有365名妇女参加。区农广校对培训学员免收学习资料费、食宿费等,目前,全区已有6000余户农村妇女用上了节能环保的户用沼气,大大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3、高度重视农村妇女干部培训。在农广校的成人中专招生中,注重做好基层妇女干部的学历教育工作。近年来,先后与区妇联、区计生委等部门联合,共对532名农村妇女基层干部、农村女青年后备干部和计划生育专职人员进行了中专学历教育培训,提高了农村女干部的素质。
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正确定位妇联工作,切实发挥妇联组织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有的作用?这是新形势下妇联组织认真思考并努力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为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我们以____市妇联为试点,于4月份组成调研组,通过下发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这一课题专门进行调研和分析。将现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妇女已成为当前农村劳动力的主体。多数农村妇女因为产业结构调整、社会角色分工,决定她们不再只是留在家里相夫教子,照顾老人,操持家务,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主要力量。____市,目前现有农村妇女人口206.8万人,其中农村妇女劳动力109.76万人。
2、农村妇女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在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利用自身优势,在农业、加工、服务等行业大显身手,妇女致富能手日渐增多。同时,她们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是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重要承担者。妇女在和谐邻里关系中发挥着独特优势,在农村文化宣传活动中妇女占有主导地位。
3.农村妇女综合素质不断增强。调研中了解到,在____市农村妇女普遍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不女还具有高中、中专甚至大专文化程度。同时,广大农村妇女通过电视、网络、参加各类科技培训等,增长了知识,转变了观念,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参与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智力支撑。
4.外出打工妇女整体呈增长趋势。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失地等原因,使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呈现增长趋势,大量农村妇女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其中,____市两年前外出打工农村妇女19.3万人,目前____市外出打工农村妇女19.83万人,占农村妇女劳动力人数的18.07%。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____市妇联立足妇女创业就业这一定位,充分发挥“联”字优势,通过实施“引凤还巢”工程、搭建“三个服务平台”、推动“创业基地”建设,积极引导妇女就地就近创业就业,让广大农村妇女尽快融入城镇化进程中来,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一)实施“引凤还巢”工程,探索妇联服务妇女推进城镇化进程新路子。为鼓励引导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和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形成“人回乡、钱回流、企回迁”的“雁归经济”效应,____市妇联实施了“引凤还巢”工程,通过企业拉动、女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城乡互动的“三动”措施,吸引更多有经验、有见识、有技能的外出务工妇女返乡创业,并带动广大农村妇女就近就地实现就业。如农安县各类企业就近就地安置妇女就业5.3万人,其中返乡妇女1.4万人;扶持小型加工户1.35万户,带动近1万名返乡妇女创业就业;返乡创业典型——榆树市于家镇育珑兔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小雯,先后扶持榆树800多名妇女靠养兔走上了致富路。
(二)搭建三大服务平台,发挥妇联“助力器” 作用。整合社会资源,通过搭建融资、融智和融商三个服务平台,助力农村妇女走出土地实现创业就业。一是搭建融资平台。以“三个积极争取”为抓手,争取国家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项目、农信社小额信贷、市委组织部门典型扶持资金等向农村妇女延伸,下大力破解妇女创业资金瓶颈难题。目前,已累计为6282名农村妇女,提供贴息贷款27674万元,典型扶持资金524万元资金,扶持329人次,并辐射带动周边妇女达10万余人。二是搭建融智平台。以实施“新型职业女农民培养计划和女农民技能提升计划”为抓手,与相关涉农部门及高校联合,通过创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加大对广大农村妇女的培训,为推动城镇化进程提供妇女人才资源。同时,协调____农大专家学者成立专家团队,为广大农村妇女送智到家门。目前,先后有15人次的专家深入村屯提供技术指导。三是搭建融商平台。依托驻长企业、超市,为妇女合作社、科技示范基地的产品走进商场、超市牵线搭桥,实现农超对接,使产品直接销售到消费者手中。借助 “欧亚易购”项目,积极推荐品牌产品,帮助实现网上销售。依托“____市妇女手工艺品展销(孵化)基地”,为农村妇女打造创业平台。目前,入驻基地手工艺品制作业户8户,从事手工艺品销售54户,手工艺品占整个商城经营项目的20%以上。
(三)打造创业就业基地,发挥妇联“发动机”作用。围绕创建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在全市开展了创建“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活动,发动广大农村妇女参与发展现代农业,靠科技创新创业、增收致富。目前,已创建全国、省、市、县四级“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10个。以发展农村妇女手工加工项目为重点,动员各类致富女能手创建手工加工基地,带动更多农村妇女就近就地创业就业。目前,创建榆树草编、九台豆包屯、德惠干菜屯、双阳剪纸屯等多个手工加工专业村屯。加强与相关涉农及企事业单位协调,创建妇女创业就业基地。目前,已建立了14家妇女创业就业基地,就近就地安置转移农村妇女1____人次。
1.发挥了促进引领作用,带动农村妇女参与农村经济建设。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____市妇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党委中心工作,以实施“巾帼新农村促进行动”和“农村妇女素质提升工程”为着力点,引领广大农村妇女积极投身到“双学双比”活动中,广大农村妇女以“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学技术,学文化,成为农村创业致富的佼佼者,在她们的示范和带动下,许多农村妇女也纷纷投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了一定规模的基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2.服务妇女精神文
化需求,推动家庭文化建设。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____市妇联从妇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把家庭文化建设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和家庭文化活动,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各种家庭美德先进典型,激励广大妇女树立良好家风,进一步提高家庭成员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共处。3.促进了妇女创业就业,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妇女创业就业已成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点。____市妇联从妇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创业就业问题入手,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为农村妇女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从妇女创业就业的不同需求出发,全面推进“引凤还巢”工程、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计划、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创建、“____三姐”培训项目,推出了贷款项目,创建了“巾帼创业孵化基地”,从培训、融资、技术和经营等方面为妇女创业就业提供支持。
一是创新服务形式不强。存在注重传统宣传思想教育、典型选树等方面宣传,对农村妇女急需的科技培训、转移输出、权益维护等缺乏实质性的帮扶措施,影响大、生命力强的品牌工作不多。
二是服务机制僵化。深入妇女、贴近妇女不够,仍然习惯于行政命令、组织发动,整合资源能力不强,社会化的服务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
三是在服务城镇化进程中处于配角地位。少数党政领导对妇女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深,认为妇联组织只需搞一些活动、抓一下妇女的宣传教育就可以,因此妇联组织影响力不大,地位不高。
四是地方基层妇联组织力量薄弱。部分乡镇妇联主席兼职现象普遍,人员变动频繁,导致工作效率不高,妇联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同时,部分村妇代会主任缺少创造性、计划性,处理复杂问题和驾驭市场的能力不强,只是参加几个会议和上级妇联开展的部分活动,使基层妇联组织作用发挥不到位。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主要目标是解决农村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妇联组织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要着力体现积极作为,立足于服务妇女需求,在促进城镇化进程中发挥如下作用。
1.要发挥妇联组织优势,形成农村妇女人才培育机制,为推动城镇化进程提供智力支持。一是要抓住德育这个根本。发挥妇女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通过开展寻找____“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在农村妇女中倡导文明新风,培养高尚情操。二是要大力开展科技培训。依托各类“妇字号”基地,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农技人员、科技专家,向农村妇女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她们的科技文化素质。三是要做好沟通服务工作。妇联组织要主动与贫困农村妇女交朋友、结对子、服好务,力所能及地帮助她们解决在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反馈、项目扶持等方面的服务,使她们顺利创业,成功致富。
一、*县农村妇代会直选试点工作圆满结束
今年3月份,*县农村妇代会直选试点工作再次拉开序幕,县委、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以县委副书记潘澜润同志为组长的农村妇带会换届直选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经过全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妇联干部的共同努力,此项工作历时两个多月于5月底圆满结束。全县9个乡镇的9个试点村(*镇*)共选出9名妇代会主任,15名委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下面,就此项工作的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1、?充分准备,夯实基础
今年3月份,县成立了农村妇代会换届直选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县农村妇代会换届直选试点工作方案》,各乡镇选取了试点村,并于3月29日召开了各乡镇党委书记、组织委员、民政助理、妇联主席等参加的各乡(镇)试点村妇代会换届直选试点工作会议,并在县电视台和《*宣传》设立宣传专栏,各试点村纷纷通过村务公开栏、粉刷标语、秧歌队、喇叭广播等灵活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了妇代会直选的意义和选举办法,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切实增强了农村妇女的参与意识,并分两次进行了相应的业务培训,为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夯实了基础。
2、?组织实施,严格督导
4月中旬,县妇联克服经费紧、人员少等重重困难,深入各乡镇试点村,了解群众的意愿,倾听她们的心声,正确把握直选动向,确保直选顺利进行。
4月下旬,各乡镇试点村妇代会换届直选工作正式开始。在直选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农村妇代会换届直选办法》要求进行,历经了选民登记、张贴选民榜、换届选举等各个环节,参加竞选的妇女代表个个精神抖擞,神情昂扬,她们的从容和自信感染了台下的观众,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尽显公开、公平、公正。在这次选举中,县妇联全体干部在主席李燕的带领下,深入到每个试点选举会场指导工作;县电视台、《*宣传》对此项工作跟踪报道,场面之宏大,氛围之浓厚,前所未有。此次选举,使广大妇女在参与中,学到了知识,激发了妇女参政议政的热情。
3、圆满结束,效果显著
截止5月29日,全县9个乡镇的9个试点村妇代会直选工作圆满结束。女性选民数为3020人,参加选举的有2234人,参选率为74%,51人参加了竞选演讲,9人当选为妇代会主任,15人当选为委员。9名妇代会主任都是高票当选。当选的妇代会班子成员普遍年轻化,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综合素质高,懂技术,致富能力强,能够带领广大妇女发家致富,会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总之,通过这次9个乡镇妇代会换届直选试点工作,为进一步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直选工作起到了表率带头作用,切实加强了农村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增强了妇联工作的活力和凝聚力。
二、“六一”救助“留守儿童”
目前,*县一些边远村庄的“留守儿童”仍处于贫困状态,他们的温饱问题依然未解,失辍学现象时有发生。为此,4-5月份,县妇联对全县“留守儿童”进行了摸底清查。“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之际,为使全县“留守儿童”过一个愉快、欢乐的节日,*县妇联组织开展了播撒爱心,传递真情捐赠活动。5月24日上午,*县召开了“六一”救助工作会议。县委副书记潘谰润、政府副县长李巧风出席会议,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上,救助单位代表和被救助对象代表做了发言,特别是贫困儿童何萌萌的发言,声泪俱下,令与会的同志及县领导都深有感触。纷纷表示一定要让孩子们过一个快乐的节日。
(云南农业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201)
摘要:农村职业教育在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应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在了解、分析云南农村职业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调查结果与分析,从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农民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积极性;改进农村职业教育内容和形式,提高农村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增加农村职业教育资金投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加快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农村职业教育;问题调查;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 (2015)04-0054-04
在新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备受关注。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主席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了重要讲话,并指出要加大对农村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1]。农村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农村劳动力、贴近三农的教育,是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有效途径。2013年云南省总人口为4686?6万人,乡村人口为3705万人,其中乡村从业人员2181万人, 占乡村人口的58?87%[2]。乡村从业人员呈逐年下降趋势,农业人口不断向非农转移[3]。当前,云南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农业现代化加快的发展时期,农村劳动力资源数量减少、质量亟待提升,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弄清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加快改革发展步伐是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4]。鉴于此,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对云南农村职业教育进行调究,以提出加快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研究方法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问卷和访谈调查的方式,建立云南农村职业教育情况样本,深入了解和分析其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模式。
(一)被试
1?云南农村职业教育调查问卷被试
农村职业学校校长是基层职业教育的直接管理者和执行者,为深入了解云南省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2013年对云南省15个州(市)66个县(区) 的78所农村职业学校校长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情况见表1。
2?农村职业教育访谈被试
为了全面深入了解云南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针对问卷调查中反映出的突出问题和难于量化的定性问题,设计制作访谈提纲,对云南省昆明、文山、楚雄、大理等四个州(市)的23名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调查。(二)研究工具和数据处理
1?调查问卷
针对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设计自编问卷,包含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类问题,并经专家修订完成调查问卷的编制。
2?访谈提纲
设计访谈提纲,结合个别访谈和小组讨论形式,对农民、农村干部、农村职业教育工作者分别进行调查。
3?数据收集与处理
研究采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对封闭式问卷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开放式问卷及访谈内容采用文本办公软件进行整理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发现目前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民接受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云南大多数地区的农民并不愿意送子女到农村职业学校学习,即使到农村职业学校学习,往往也选择非农专业,毕业后选择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比例很低。问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的平均比例为88?1%,但是毕业生务农的比例仅为9?4%。由于受学生就业倾向的影响,云南农村职业学校所开设的涉农专业比例较低,仅为23?6%。与此同时,访谈了解到,由于当地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往往认为种地不需要什么技术,因此,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调查还反映,许多农村地区组织农民参加农技培训不仅需要大力宣传,还需要给农民发放误工费,方能组织农民前来参加。可见,云南大多数农村地区农民接受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二)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有待改进
调查发现,云南全省为农民提供职业教育的内容、形式较为单一,针对性不强。云南除了农村职业学校为农民和农村学生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外,还有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为农民提供着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但是教育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均较为单一,内容主要是传授农业生产技术为主,较少涉及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相关知识,如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也很少涉及农民生活方面的所需知识,如医疗保健、烹饪等。然而,调查中却发现,有很多农民有学习这些知识的意愿和需求。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在形式上仍以传统的室内听课为主,辅以少量的现场实践。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参加过培训的农民认为,室内知识传授往往理论性较强,难以理解,实用性不足,对他们的生产生活帮助不大。他们更喜欢实用性较强的现场实践培训,尤其是一对一的在生产实践现场中的辅导,这样可真正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术。
然而,这样的职业教育形式不仅需要资金支持,同时需要更多的各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如在昆明市某县的访谈调查中发现,相关部门由于缺乏某些领域的专家,无法为当地农民提供相应的专业培训,而仅能提供培训的内容和领域又不是当地农民迫切需要的。这足以说明云南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亟待改进。
(三)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亟需提高
目前云南农村职业教育亟需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改进教育培训内容和方法[5],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根据云南78所农村职业学校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村职业学校缺乏双师型、专家型教师,而且学校教师年龄偏大,平均年龄为48岁,对年轻教师需求量较大。由于缺乏优质的教师资源,致使农村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和教育培训机构,由于缺乏各个领域的专家,所提供的培训往往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影响着培训的质量和效果。这是云南农村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经费不足
云南农村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78所学校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学都存在着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基础建设薄弱,实训设备不足等问题。访谈还反映,各级政府部门由于培训经费问题,一般把培训地点安排在县城,即使少量安排到乡村,培训也因经费限制普遍质量不高。
(五)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尚待完善
云南农村职业教育涉及高校、科研和农技推广等多个部门,包含研发、培训、推广等多个环节,虽然初步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但调查发现,涉及的单位部门虽多但相互配合较少。目前国家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各级政府和单位都在积极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农村职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蚕桑局、妇联和烟草公司等都为农民提供着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但是这些部门、单位、企业和学校均按照各自的计划来安排培训,往往“单打独斗”,互相配合较少[6]。可见,目前云南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尚待完善。
三、加快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宣传力度
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建立多种获取农村职业教育信息的渠道。通过多种方式让农民了解农村职业教育的真正作用,以及给他们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帮助。在提高农民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积极性的同时,使他们能根据自身需求获取相关的信息,并获得教育的机会,提高他们的选择度和自主性。这有益于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从而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服务。
(二)改进云南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深入了解目前农村地区广大农民的需求,及时调整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更新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与此同时,农村职业教育的形式也应进行调整,适当增加现场实践、一对一辅导的比例,采取农民更能接受的教育形式,让他们能通过接受职业教育真正获得有利于生活和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农村职业教育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才能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提高云南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
首先需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聘请双师型、专家型的教师,或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合作,聘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参与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师资保障。其次,应根据实际情况改进和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提高教学质量,使农民更好地获得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他们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四)增加云南农村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
首先,应切实落实《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法规和政策。尽快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不低于30%用于职业教育,落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标准经费,建立地方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等。第二,应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经费需求。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确保职业教育能深入到农村基层地区,为更广大的农民提供切实的职业教育和培训[7]。第三,鼓励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农村职业教育。企业应在资金、实训平台上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教育培训活动应为企业的现代农业生产提供更多人力资源。第四,应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及开展相应的职业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产业发展的引导。
(五)完善云南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加强各级政府、部门、学校和企业的相互配合,设立相应的机构,统筹规划和管理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并按照全省规划统筹发展云南的农村职业教育,将多个部门、单位、企业和学校联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开展系统性的农村职业教育,使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8],逐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云南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率。
[
参考文献]
[1].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EB/OL].[2014-06-23] http: //www.centv?cn/my/folder3995/folder4001/2014/06/2014-06-2381678html.
[2]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4]胡晓勤.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8.
[5]欧颖,杨锐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职教通讯,2011(7)67-70.
[6]唐智彬.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一、关于行政村档案、行政村档案所有权概念的界定
行政村档案这一概念,目前在档案学界尚无定论。实际工作中,名词的运用也比较混乱,有的地方用“农村档案”,有的用“村级档案”,也不乏“行政村档案”的称谓。虽然理论上农村、乡、镇、行政村各有所指,但时下人们一提到行政村档案,往往将其与农村档案混为一谈,又将农村档案等同于乡镇、行政村产生的档案。笔者认为,明确界定概念是讨论问题的起点。
将行政村、农村、乡镇混淆的认识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初期,我国曾实行“政社合一”的农村制度,它包括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三级。党的以后,为了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我国开始实施政社分开,恢复乡镇政权建制,并按村民居住地区建立村民委员会,一个村委会领导一个行政村。但受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农村依然成为行政村的代名词。
农村,有时也称乡村,它是一个社区性概念,指的是生产结构以农业为主、人口分布比较分散的广大地区。它既可以指自然村,也可以指行政村,还可指由若干个行政村组成的乡。乡镇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乡镇由乡村和集镇两个词组成,包括这两方面地域。狭义的乡镇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它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设置的一种行政区域建制。乡镇政权是我国农村的基层政权,是国家依法在农村建立的最基层的政权组织。行政村也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其行政组织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不具有国家政权性质。由于档案总是由特定的组织或个人形成,而农村涵盖了行政村和部分乡镇的外延,农村档案这个名词指向不明确,准确地说应该称乡镇档案或行政村档案。
1998年的《乡镇档案工作试行办法》将乡镇档案规定为“乡镇党委、政府、人大主席团、社会团体(简称乡镇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在工作业务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乡镇档案主要是由乡镇机关形成的,同省、地、县等其他级别的国家机关一样,乡镇档案属于国家所有。本文所讨论的行政村档案,我们将其界定为行政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及其分支机构、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在其工作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查考和保存价值的各种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
所有权是民法中物权的一种,它是指“所有人依法享有的对其财产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亦即“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独占性地支配其财产的权利”。③作为一种民事法律关系,所有权的主体是财产所有人,客体是物或财产,内容是财产所有人对其财产所享有的权利和非财产所有人负有不得侵犯的义务。一般说来,某人对某物享有所有权,意味着所有人依法享有自主自愿支配其财产的权利,任何人都不得对所有人正当行使权力加以妨碍或干涉。在我国,所有权从形态上,又可分为国家所有权、劳动群众集体所有权和公民个人所有权三种。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权简称集体所有权,《民法通则》第74条对集体所有权的客体作了规定,包括“(1)法律规定的为集体所有的土地、森林、山岭林、草原、荒地、滩涂等;(2)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3)集体所有的建筑物、水库、农田水利设施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4)集体所有的其他财产”。行政村档案应划归“集体所有的其它财产”。
根据以上分析,行政村档案所有权是指,行政村档案所有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其档案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二、行政村档案所有权的主体是谁
我国《民法通则》第74条规定“劳动群众集体组织的财产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从这个条款中很难确定集体所有权的主体究竟是谁,其主体应该是某一个组织,还是村民集体?关于这一问题,多年来我国法学界众说纷纭。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实行农村制度,有学者认为“三级所有权,就是集体所有制关系在法律上的反映”。④及其下属的生产大队、生产小队,是我国的基层政权组织,民法学者一般认为,农村,是农村劳动群众集体经济组织,它的生产资料归劳动群众“三级所有”。“农村三级所有的财产,其主体是集体,而不是社员”,“它不同于共有,不是社员的共有财产”。⑤
《民法通则》颁布以后,法律界人士纷纷撰文,对此问题进行阐释。有人认为“劳动群众集体财产所有权,维护了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集体组织的生产资料,不是集体组织个别成员所有,而是属于集体组织整体所有”。⑥也有人认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财产,不是集体组织成员间的共有财产,而是某个集体组织的公有财产,属于单一主体的集体组织所有”,“集体财产所有权的主体是作为一个集体或整体的社会组织,而不是那些构成集体组织成员的个人”⑦。
到90年代,对集体所有权的主体出现了不同看法,有一种观点称“集体所有权是集体组织全体成员共同对集体财产直接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集体所有权是一种多数人的共同所有权,而不是单独的‘法人所有权’,即其主体是集体组织的全体成员,而不是集体组织法人”。⑧此外,还有法人与个人共同所有说等观点。
综观对集体所有权的主体的阐释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过去在旧的观念的影响下,公有权利往往被置于优先保护的地位,个人所有权却受到很大限制。今天,在农村实施群众自治的条件下,村民的权利应受到充分尊重。笔者认为,行政村档案所有权的主体应是其全体村民,而不是某一个组织,譬如村民委员会。
1.村民委员会不具备行政村档案所有权的主体特征
所有权的主体能够参加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依法对所有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其中,对财产的处分权决定了财产的归属,它是所有权的核心。宪法规定,村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管理本村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村民委员会向村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因此,村民委员会只有管理集体财产、办理公共事务的权利,凡是“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行政村档案中,包括党委会、村委会讨论本村重大问题的会议记录、村民民主选举材料、民事纠纷的调节书、本村集体财产登记、财务预算决算、土地承包经营、宅基地使用证等材料,每一份文件都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涉及对行政村档案的处分(处置)这样的重大事项,应该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而不是哪一个组织决定,即使两委会讨论通过,两委会的意见或决定也不能取代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
2.村民委员会只是代替村民集体对行政村档案行使所有权
这一点正如我国国家所有权的主体是国家,国家是国有财产的惟一所有人,“国家所有权借助于各级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活动来行使和实现,并不意味着各级政府部门就是国家所有权的主体。各个政府机构无论其属于哪一个行政层次,它们都只是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的机关,而本身并不是所有人”。⑨同理,村民委员会只能代表全体村民行使对档案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利,不能成为档案的所有人。如果行政村档案属于村委会所有,村民自治就可能变成少数村干部自治,必然造成权利制衡机制的不健全,村民的合法权益就可能受到伤害。而且,为集体所有的行政村档案如果仅仅由村委会几个人决定它的命运,它就不再是集体所有权,实际上是将集体财产变成了个人财产。这与行政村档案所有权的性质是相互矛盾的。
三、明确行政村档案所有权对行政村档案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村档村管是行政村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原则,“村档乡管”只是权宜之计
行政村档案最终的归宿在哪里?行政村档案应不应移交乡镇档案馆或县档案馆?根据上述对行政村档案所有权主体的讨论,我们认为,实施村档村管才是行政村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原则。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条,规定了村委会的性质,它是一个“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级组织不再是一级政权,它已从最初的“村政府”、“生产大队”、“村公所”演变为“村民自治委员会”。同样是这部法律又进一步明确了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不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变成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第3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行政村不是隶属于乡镇政权的下级组织,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情,只能帮助、指导农村基层组织作好各项工作。所以县、乡(镇)、村分别管理各自的档案,即实施村档村管是行政村档案管理的根本原则,它既体现了我国档案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精神,也符合村民自治的法律规定。
有的县、乡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强行将行政村档案“移交”到乡镇档案馆或县档案馆,这种做法是缺乏法律依据和理论基础的。“村档乡管”也只是权宜之计,是贫困农村无奈的选择。根据《档案法》第16条规定,“集体所有和个人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所有者应当妥善保管”。“对于保管条件恶劣或者其他原因被认为可能导致档案严重损毁和不安全的,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权采取代为保管”等措施。在行政村自我管理档案的条件尚不具备时,乡镇档案部门在最大限度地保证方便利用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采取一些诸如“村档乡管”等措施,帮助行政村积累档案材料,防止散失。
当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面对行政村档案工作的艰巨性,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自流,可以采取分类指导的方式。对于集体经济基础较好,库房设施比较齐备,村民自我管理规范的行政村,其档案应实施自主管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即使一些经济落后省份,村档村管也不乏其例,有些村的档案室自建国以来的各类档案保存完好,而且提供档案为村民服务工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如果一个村集体积累少,办公条件确实恶劣,甚至档案面临散失的威胁,乡镇档案部门可以帮助行政村积累档案资料,暂时实施“代管”。但代管程序要合法,需经过村民会议讨论同意,需办理必要的法律手续,减少管理过程中不必要的纷争。但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在各方面条件具备时,“代管”的档案最终应归还行政村。
2.行政村档案所有权亟待有关法律条款的明确
我们国家目前正在走向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各项关系到公民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正逐步完善。但我国档案法律法规中,有关档案所有权的权属始终含糊不清,行政村档案所有权的主体也未曾涉及。《档案法》作为一部专门法,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它仅对档案的管理、管理机构的权限作了规定。关于所有权,只在第16条提到“集体所有和个人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者应当保密的档案,档案所有者应当妥善保管”。至于哪些档案属集体所有,哪些属个人所有,集体所有和个人所有的档案哪些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都不明确。在行政村档案所有权方面,如其权属问题、主体特征、客体范围等在法律法规方面基本是个空白。近期国家正在制定的《物权法》(草案),有关条款中也未明确行政村档案的归属。“权属不清,就不能提供物权的保护,”⑩调整与规范农村档案工作中的法律关系,所有权问题是关键,行政村档案所有权亟待有关法律条款的明确。
注释:
①周元库,村档镇管镇管村用,《中国档案》,2004,2
②吴红等,济南市的调查:村档镇管,《中国档案》,2004,2
③王利明,《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修订版,P54
④⑤王忠等,《民法概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P184,P188
⑥凌相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概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P126
⑦刘复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大辞典》,长春出版社,1991,P1434
⑧王姗姗等,《中国民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1999,P173
关键词:农广校;涉农中职;教学管理;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7-0173-03
自2010年以来,根据省农广校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洪泽区农广校就开始有计划地开展涉农专业中专班招生工作,到2016年共招收学员1 703人,开设了淡水养殖、设施园艺、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现代农艺技术五个专业,合计23个教学班,校本部开设了3个教学班,镇级开设了7个教学班,村级开设了13个教学班,生源覆盖了全县各镇。已毕业1 105人,目前还有8个班598人在读。
1 主要做法
1.1 加大招生宣传力度,顺利开展招生 历年来,学校都高度重视涉农中专的招生工作。招生过程中广开门路,多种途径招生,除了下沉办学重心,主动在乡镇、村开设中专班的同时,还通过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合进行招生,并通过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让每一位想学、愿学的人员有机会参加学习。
1.1.1 紧紧围绕产业,科学确定专业 在涉农专业开设上,坚持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跟紧产业,做到因地、因需制宜,与现代农业和农民的现实需求实行“无缝对接”。并且围绕当地农业资源特色开设专业,在洪泽区水产养殖重点镇老子山镇开设水产养殖专业,在洪泽区设施蔬菜基地镇高良涧镇、东双沟镇和仁和镇开设现代园艺专业。洪泽区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拥有高标准农田2.33万hm2,为此在相关镇村重点开设了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同时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开设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以及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
1.1.2 深入实地考察,科学选点建班 根据江苏省农广校下发的招生工作意见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招生简章,同时深入调研,广泛宣传,认真组织,通过现场查看各教学班教学场地和教学条件,科学选点建班。通过村干部和学员座谈会,了解当地产业和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村两委班子意见等情况,设立教学点并科学确定相应专业。
1.1.3 与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招生,确保学员的素质 2010年与组织部在全区村干部中招了一个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班,与老子山镇水产站在老子山镇养殖户中招了一个淡水养殖班;12a与区委农工部在全区村会计中招了一个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班;13a与区妇联在村(居)妇联主席中招了一个农产品保鲜专业班。这些学员从业类型一致,整体素质较高,从而提高了参学率,降低了教学管理的难度。
1.1.4 把好学员入学关,科学遴选学员 把好学员入学关,是提高涉农专业中专班办学质量的基础。学校对学员的遴选坚持“三有”原则:首先,有文化水平。要求学员有初中或初中以上的文化、年g在50周岁以下。其次,有产业基础。学员要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和较强的学习欲望。再次,有较好素质和认知能力。学员能够服从学校安排,协调好学习与生产关系。
1.2 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加强组织保障 为规范涉农专业中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总负责,学校中层以上干部为成员的涉农专业校级教学管理、督查领导小组。各教学点配备教学班负责人、班主任2名(农广校专职教师和教学点各1人担任)、辅导教师(教学点担任)4人组成,分工协作,职责明晰;每班根据班级管理规定成立了由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组成的班委会。组建教育教研组,负责涉农专业中职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涉农专业中专班学生绝大多数是从业人员,有过行业经历,他们参加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拿文凭,更多的是希望学到与从事的行业、产业有关联,对自己增收有帮助的知识、技能,解决短期培训中不能解决的“所以然”的问题。因此要提高涉农专业中专班办学实效,关键要了解学生想学什么、想听什么、想解决什么,因此学校每年都针对不同专业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并组织相关专业教师下基层、进村,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了解其需求,了解行业、产业生产实际,了解学生最关心、最想知道、最想掌握的知识、技能,明确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课程教学方向,确保教学的针对性。
1.3 加强教学教务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1.3.1 规范师资队建设,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决定着学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结合产业与成人教育特点,依托本系统技术力量,选聘高学历、高职称,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30余名担当兼职教师,负责涉农专业中专班教学和实习指导工作,同时建立师资库,实行聘用制管理,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15人,其他全为中级职称,同时在教学中还经常聘请一些农牧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来我校为学员讲学,提升教学水平。
1.3.2 完善教学规章制度,形成良好校风 为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学之初,学校先后制定了多项规章制度和职责,其中有教学管理职责、班主任工作职责、学员学习考试管理制度、学员守则、学生干部管理实施方案和学籍管理细则等等,并将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学生守则张贴上墙。
1.3.3 改进教学内容方法,提升学习兴趣 提高涉农中专办学实效的关键是教学内容实用。增加办学的吸引力,让办学有生命力,讲解系统、抽象的理论同时,也要想法设法让这些理论变成学生一学就会、一用就灵“傻瓜技术,从而让学员感兴趣,提高学员的参学率,多年来学校一直努力尝试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一是聘请在生产一线的、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担当专业课老师;二是优化教材内容,授课上要求教师不必照本宣科,更不必讲解一些空洞的理论知识,而是讲解一些贴近现实、生活和生产一线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改进教学方法,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一改上课只有老师讲学生听的这种古板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将生产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带到课堂,向授课教师提问,直到弄懂为止。同时也鼓励学生能够积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师生之间的交流得到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大大得到了激发,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并经常组织老师上门、到田头指导服务。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移动电脑房补助教学,为教学计划的实施提供相应保障。
1.3.4 加强实习实训环节指导,提高专业技能 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完善相应实习基地,确保学员实习开出率,按质按量顺利开展了实践课教学任务。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完善相应实习基地,按质按量顺利开展了实践课教学任务。设立了水产品批发大市场、花卉批发市场、果蔬批发市场、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实习基地,提供学生了解种养行情、农产品的收获储存保管、农产品成本核算、农产品的推销、农产品的分类、农产品的包装、农产品的储运保管、产品的加工、物流核算产品收购、产品储存保管、农产品包装运输、农产品销售等实习内容。
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认真负责,学生勤奋好学,学生中反响也较好,开出率几近达到90%以上。通过以上实习,锻炼了学员实践技能,提高组织、指导生产的能力及岗位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已学的知识,培养独立工作和处理生产过程中问题的能力。从而树立学员正确的专业思想,增强学员的感性认识,基本达到了教学计划的要求。
3 主要成效
通过3a的系统教学,提高了学员整体素质,培养了一批有学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各级涉农专业学员中,都出现了一批“带动一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创业能手。
3.1 提高了学员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 学员通过系统地中专职业教育,能从实践去感悟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如原来知道用什么药防治病虫害,现在知道了用药原理和为什么用此类药防治,并能举一反三,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能力呈螺旋上升,真正掌握了一技之长。学以致用的水平提高促进了产业上规模、上效益。
3.2 提升了学员适应和闯荡市场抱团致富本领 通过系统学习,学员素质进一步提高,学员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得到加强,就业技能、创业能力和抱团闯市场的本领得到提升。据统计,各级中专班刚入学时绝大多数学员只是单纯种养等人上门收购或上街零售,现在有约40%学员扩大了种植和养殖规模成为种植大户,20%学员成为专业农产品经纪人,利用营销手段把收购的农产品集中运输卖到大城市大超市;50%学员既种植又销售,提高了经济效益。80%学生参加了各类专业合作社,其中45%学生创办和领办了合作组织或家庭农场。
3.3 促进了学员主动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新技术 3a的学习增强了学员学用科技能力,主动接受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来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效益增加自身收益。
3.4 增了学员承担建设新农村的社会责任感 学员在村部场部的教室上课,经常接触,对村里场里的事务关心自然增多,村干部带头为村民做事赢得学员尊重,逐步转化为对村集体的关心和支持,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农村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向心力得到加强,和谐稳定有助于新农村建设,从而也彰显了农广校联合办学的社会效益。
4 面临问题
(1)办学吸引力不足。农村劳动力中80%以上从事非农生产,农村家庭收入的80%以上来源于非农收入,农民增收对农业的依赖程度降低,加上现有刺激政策吸引力不够,参加不参加学习、拿不拿证书并不会影响农民从事农业产业,农民对涉农专业中职教育不够重视,缺乏内在或外在的动力,导致办学难、难招生。
(2)农广校专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不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办学能力和条件建设较差亟待提升。
(3)因助学金政策的变化和免学费补贴的调整以及学历文凭内在驱动力不强,参加学习获证的农民与未参学未获证的农民在政策扶持上没有差别,少数学员失去学习兴趣,到课率受到影响,增加了教学管理难度。
5 对策措施
(1)切实解决学员生产需求,做到学以致用。学员的学习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想解决眼前的农业问题,有的是瞄准一些新型农业。通过广泛调研搜集信息,引进新品种、新项目,为有志在农村创业的社会青年打造展示的平台。同时要在学员与学校,学员与专家之间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通过微信群、QQ群、博客等现代信息手段,达到有问题及时反映,并及时解决。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涉农人才的培养质量。
(3)跟踪指导,做好对毕业学生的后续服务工作。中等教育应以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为平台,建立长期师生联系制度,确保每个毕业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产实践中随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得到学校的支持和关怀。同时加大典型培植力度,宣传和扶持优秀毕业学生,彰显农广校涉农中专教育的办学成果。
(4)加大对涉农中专办学的政策扶持力度和涉农中专生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软硬件设施投入,提高办学能力。同时对涉农中专生在农村干部任用、土地流转、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优先优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陈士海,田玉斌.涉农专业中专班教学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农民科技培训,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