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08:0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两化融合项目申报材料,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第一条为推进我市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从产业优化资金中列支1000万元。
第三条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推动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实施资金补助、贷款贴息以及与中央、省定项目资金配套等。
第四条专项资金的使用遵循突出重点、支持创新、讲求效益的原则。资金安排的重点以每年的《市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指南》为准。
第二章支持范围
第五条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主要包括:
(一)重点、关键及具有优势特色的电子信息产品、软件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项目;
(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项目;
(三)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工业与信息化融合项目;
(四)纳入国家和省、市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工程项目,主要用于网络平台建设、信息资源整合、重点应用系统、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信息产业支撑体系等。
第六条专项资金的用途
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电子技术、软件、电子商务、信息化应用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企业资质认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培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企业资质认定、企业创新等方面的奖励;
(二)对企业自主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的资助;
(三)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债权引导资金;
(四)促进产业提升、集聚等其他公共支出。
第七条专项资金的使用标准
(一)奖励
1.鼓励信息类企业申请CMMI(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等国际国内资质认证。企业在从事相关认证前,应事先到市工信局备案。经备案确认的企业,认证通过后,给予奖励,具体如下:
对通过CMMI3级、4级、5级评估的软件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10万、20万、30万元的奖励,已享受过低级别奖励再通过高级别认定的,以高级别标准予以级差奖励。
对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证3级、2级、1级的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2万、5万、8万元人民币的奖励,已享受过低级别奖励再通过高级别认定的,以高级别标准予以级差奖励。
对通过PCMM(人力资源成熟度模型)评估、ISO27001/BS7799(信息安全管理)认证、IT服务管理(ISO20000)认证、SAS70(服务提供商环境安全性)认证、个人信息安全保护规范等相关国际、国内认证的软件企业,一次性给予认证费用50%的奖励,最高不超过50万元人民币。
2.对软件产品出口额首超30万美元/年的软件企业,给予10万元的奖励。
3.实施电子商务进企业三年行动计划。每年支持1000家企业,按照财政承担1/3费用的办法,鼓励落户本市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参与“电子商务进企业”活动。
4.推进“ERP(企业资源计划)进企业”三年行动计划,每年支持100家优秀企业,按照财政承担2%-5%费用的办法给与奖励,提升制造管理及售后服务水平与能力。
上述项目已获得市级财政同类资助、奖励的,不再重复支持。
(二)项目资助
1.对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产业研发项目,按不超过其实际总投资额的10%给予资助,最高资助额不超过50万元。
2.对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电子商务、通讯服务、搜索引擎、网络动漫等领域第三方服务平台产业化项目,按项目实际总投资额(包括平台研发、平台部署及平台营运推广费用)的5%给予资助,最高资助额不超过50万元。
3.对信息服务与软件业发展的关键或共性技术研究项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给予不高于投资额10%的资助,最高资助额不超过50万元。
4.对列入国家、省相应专项计划的项目,按有关规定给予资金配套。
除需要联合资助的重大项目以外,已得到国家、省、市、区其他专项资金资助的项目,不列入资助范围。同一项目不重复资助。
(三)创投、债权引导基(资)金
为逐步调整目前专项资金直接无偿资助及奖励的使用方式,每年安排一定额度资金用于设立信息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债权引导资金,以引导的方式吸收各类社会资金采用股权投资和债券投资形式支持企业,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
上述引导基(资)金的具体设立与管理办法根据市政府要求另定。
(四)产业提升、集聚等资助
1.对宣传推介我市信息产业发展环境举行的重大招商活动,如专业展会、专业论坛、对口洽谈会、新闻会等项目给予适当资助。
2.对市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的重大产业研究,年度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及产业发展规划等给予资助。
3.对受托承担部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行业协会、中介机构,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原则,根据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补助。
4.对促进与信息产业发达地区及信息产业创新集聚的单位之间的战略性合作与交流,国内外相关机构和知名院所开展的双边、多边技术协作,安排资金予以保障。
5.对认定为市级软件产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呼叫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经考核优秀的一次性奖励人民币10万元人民币,认定考核管理办法另定。
6.对信息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的表彰奖励。
第三章信息产业项目申报
第八条申报条件
(一)在我市城市区域内的重点信息产业园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从事电子信息产品、软件研制和生产的企事业单位。
(二)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并具备一定的研究开发条件。
(三)单位产权明晰,管理规范,具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
(四)上年度资产负债率在70%以下,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和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
(五)申报单位注册资金不得少于50万元人民币。注册时间不得少于1年。
(六)其他应具备的条件。
对县(市)区财政安排配套资金的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
第九条申报材料
(一)正式申请文件;
(二)市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请表;
(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法人代码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五)银行贷款的项目,需提供相关银行贷款合同、贷款到位凭证、银行签证利息单等材料(复印件);
(六)经中介机构审计的财务状况说明;
(七)市级以上部门(含市级)颁发的科研成果证书、专利证书、产品认证证书、获奖证书等相关材料(复印件);
(八)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承诺书。
以上材料中的资质证书、贷款合同等,在项目上报时应提供原件,审查后予以退回,复印件留存。
第四章信息化项目申报
第十条申报条件
(一)在我市城市区域内的重点信息产业园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行政、企事业单位;
(二)申报项目的行政单位必须领导重视,管理制度健全。制定了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并纳入市信息化规划的部门信息化建设规划;
(三)申报项目的事业单位需具有良好的信息化基础,资源配置能满足信息化应用的需要;
(四)申报项目的企业单位经营状况良好;
(五)申报单位在行业或同类型地区具有较大的示范带头作用或试验效应;
(六)其他应具备的条件。
对县(市)区财政安排配套资金的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
第十一条申报材料
(一)正式申请文件;
(二)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请表;
(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行政单位须提供组织机构情况及信息化发展规划;企事业单位须提供法人代码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五)企事业单位提供经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的近两年财务会计报表(复印件)。
以上材料中的资质证书等,在上报材料时应提供原件,审查后予以退回,复印件留存。
第五章项目组织管理
项目实行网上申报,各单位直接登陆工业和信息化局网站在重要通知栏目里下载《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指南》按附件形式填写申请表,并以电子邮件形式上报。
第十二条市财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于每年1月1日前下达《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指南》。专项资金自设立开始,前两年,每半年申报、审核、下达一次项目资金支持。以后每年申报一次。
市以上重点企业、单位,直接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及市财政部门;县(市)区企业、单位,须经县(市)区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同意(加盖公章)后,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及财政局。按照差别化补助政策规定,需要县(市)区配套资金的,县(市)区财政必须出具承诺书。
第十三条工业和信息化局会同财政局、科技局等相关单位联合组织专家进行项目评审,提出评审意见。项目评审包括专业审查、财务分析、项目答辩、专家评议等程序。
第十四条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建设周期一般不超过2年。企业在年度内只能申请一个项目,项目未完成和验收前,不得再次申请该项资金。
第六章项目资金管理
第十五条市财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核准后联合下达项目和资金支出预算。
第十六条专项资金开支范围。主要包括专用设备购置费、技术转让费、培训费、劳务和委托业务费、方案设计费、监理费、咨询费等。
第十七条对于贴息的项目,根据项目批复投资和建设内容,参照《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引导资金管理的意见》(政〔〕68号),对企业实际落实的银行固定资产贷款予以贴息,贴息总额原则上不超过100万元;对于补助的项目,按项目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补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100万元;对于国家支持需地方安排配套资金的项目,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补助。
第十八条经正式核准的项目,由工业和信息化局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合同书》。合同签定后,项目承担单位将合同报市财政局一份,财政局根据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拨付项目资金的80%,剩余20%资金待项目验收后拨付。
第十九条项目承担单位要定期向工业和信息化局汇报项目实施情况。在项目完成后一个月内须做好验收准备工作,并向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报送项目验收申请表。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根据项目合同书组织验收。
第七章项目监督
第二十条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对所有申报的项目列入项目库实施动态管理;对经过审批付诸实施的项目,由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对项目进展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列入项目库的项目进行跟踪培育。
第二十一条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遵守有关财经纪律和财务会计制度,资金专款专用。不得擅自变更项目内容,如确需变更的,要按照申报程序重新报批,确保资金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二十二条对于违反规定,虚报冒领、截留、挪用专项资金或其他违规行为,按照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规定进行处理,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八章附则
坚持民生导向,更加注重关注民生服务,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基层社区;坚持社会化导向,更加注重培育、扶持公益性社会组织尤其是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促进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促进“三社联动”;坚持创新导向,创新创投的理念,创新公益项目的遴选机制、实施机制和评估机制;坚持效益导向,发挥政府资金作为种子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社会公益服务。
1、培育公益项目,拓展社区服务内涵。通过开展创投活动,发现和整合现行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尚未普遍惠及,但广大民众迫切需要且普遍欢迎的公益服务项目,有效满足社会服务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原有社区组织实施的服务项目,因行政事务较多存在的管理运作上的“闲时做,忙时停”的问题,真正实现服务“项目化管理”。逐步拓展公益服务的半径和内涵,不断提升广大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2、扶持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通过社区服务创投项目实施,鼓励更多的社区社会组织与草根社会组织主动去发现社区居民的需求,参与公益。使社会组织的团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锻炼,最终达到培育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社会组织,有效满足和解决社区服务需求“双赢”的目的。
3、整合服务资源,节约社会成本。通过建立社区服务创投项目平台,把政府资助资金作为引导资金,整合各业务部门、街道的资源,并鼓励承接服务的社会组织充分利用创投项目这一载体,积极引入社会各类资源的参与。同时,通过实行项目化服务和建立严格的绩效评估制度,促使接受捐助的公益性社会组织高度重视财务配置、经营效益和长期公益目标的达成,切实提高公益慈善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有效节约社会成本。
4、搭建实践平台,深化“三社联动”机制。通过社区服务创投项目将专职社工与承接创投项目的社会组织有机联系起来,以服务社区群众,满足居民需求为目的,充分发挥社区的统筹整合、平台载体作用,社工的专业服务、助人自助作用,社会组织的专业支撑、连接群众作用,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三社联动”工作机制的内涵。
5、推动全民公益,激发社会创新。通过有效动员广大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公益事业,逐步推动全民公益。同时,将“公益慈善”与“商业智慧”理念有效结合,改变传统被动的慈善公益理念和模式,创新性地整合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力量以解决社会问题,不断激发社会创新。
1、为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有利于满足其各方面需要和提升其生活质量的各类服务项目。包括:为老年人提供助残、助洁、助浴、助行、助医、助急等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服务;独居和纯老家庭的结对关爱、心理关怀;老年人的健康干预和健康促进;老年人的维权和文化活动,以及其他满足社区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和提升生活质量的服务。
2、助残服务。为残障人士提供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各类服务项目。包括:残障人士康复;技能培训和就业;社会融入;残障人士家庭支持;残障人士文化娱乐团队建设等服务。
3、青少年服务。为青少年提供有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益智、素质拓展的各类服务项目。包括:孤残儿童的照料;社区青少年志愿者服务;社区青少年帮教;课外教育;外来务工子弟的助学帮困等服务。
4、救助帮困服务。为困难群体提供有利于满足其提升生活质量和综合发展需要的各类服务项目。包括:流浪乞讨人员慈善救助;支出性贫困家庭的救助帮困;为生活困难的居民家庭提供综合帮扶和志愿者服务等。
5、流动人口服务。为流动人口提供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和促进其社会融合的各类服务项目。包括:流动人口的技能培训、生活适应、婚恋家庭社会融合项目。
6、其他围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宗旨的有利于弘扬志愿者精神,有利于维护社区稳定和社会和谐的服务项目。
创投项目要紧紧围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宗旨组织设计并实施,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以及社会化运作的原则。同时,还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需求广泛性:项目所要回应的问题是多数社区或居民共同面临的问题,且项目所解决的社区问题具有明显的迫切性,社区中尚未开展足够的相关公益服务以满足此部分需求。
2、体现公益性:项目目标清楚、公益特色鲜明,受益群体明确且直接受益人群不少于50人,有利于提升“三社联动”水平,优化社会治理格局。
3、理念创新性:针对社会需求,项目设计采用新的理念、新的运作模式、新的解决办法,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4、方案科学性:方案策划符合政府相关政策导向,活动设计科学、团队构建合理、经费预算精准、进度安排合理、评估标准科学,可行性、可复制性较强。
5、运行经济性:以最高的性价比来运行项目,项目的示范、拉动和放大效应明显。
6、具有成长性: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与生命力,具有推广与复制价值。
7、项目普及性:项目要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能通过该项目提高公益组织和公益理念的社会影响力,从而进行推广。
经市、区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或
者备案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优先。获得项目资格的备案社会组织在接收首批资助资金前应完成登记注册手续,否则取消项目资格。1、社会组织要依法登记注册,上年度年检合格或新设立,单位、法定代表人、项目负责人均无不良记录;备案组织无不良记录;
2、具备申请项目相关的设施和条件;
3、社会组织拥有社会工作师或助理社会工作师或项目所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优势的优先;
4、有自筹资金的项目优先;
5、评估等级在3A以上的社会组织优先。
公益项目实施地点以__市主城区为主。
1、参加公益创投征集申报活动的项目,必须符合公益创投规定的项目内容和政府相关政策导向;
2、在同一年度的项目征集活动中,一家社会组织最多只能获选两个项目。
1、资金扶持:市民政局将对最终认定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具体资助额度按照项目申报的公益服务支出资金预算,并经评估督导小组评审后予以确定, 最高不超过10万元;
2、能力建设服务:为获选项目的公益服务组织提供有针对性的能力建设服务,以提升资助项目的实施成效。
公益创投活动的主办单位为市民政局,承办单位为市民政局委托的__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协办单位为区民政局,其职责分别为:
主办单位的主要职责:制订公益创投活动的总体规划和工作进度;协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保证公益创投活动的开展;组织各大媒体开展宣传;落实获选项目的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和工作经费。
承办单位的主要职责:承办公益创投活动的策划设计、方案实施、获选项目资金监管和项目绩效评估等,并为获选项目的公益服务组织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和能力建设培训。
协办单位的主要职责:组织动员本行政区域内公益服务组织参与公益创投活动;协调街道、社区居委会落实具体公益创投项目;督促公益服务组织获选项目的落实。
公益服务创投的实施步骤,包括四个阶段:
1、公告。市民政局下发社区公益服务创投项目通知及方案,并通过网站、媒体,向社会公告,征集公益创投项目。
2、项目设计。各相关社会组织依据项目规定的范围、设计要求等,在当地街道、社区的帮助和指导下,进行具体项目的创意设计,形成项目申请书并上报。
3、项目初/:请记住我站域名/审。各区民政局汇总材料后,对创投项目内容和申请资质等情况进行初审,将通过项目报送承办单位,市属社会组织直接将申报材料报送承办单位。上报材料包括:项目申报书、社会组织登记(或备案)证书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对经初审不符合要求的,向其说明理由。总体符合要求但设计不够完善的项目可由承办单位负责指导申报单位在申报时间截止前修改完善并再度申报。
1、组织评审。对经初审符合要求的项目,由专家评审小组根据申报材料、社会资助及组织能力、团队建设等情况进行评审,并确定获选项目。
2、报送审批。确定备选项目后报主办单位审批。
3、社会公示。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
4、项目确定。根据公示情况,确定获选项目。
5、项目优化。承办单位根据创投要求和评审小组意见,对通过评审的项目进行优化,以使项目计划书更加合理、严谨,项目预算科学、准确。
1、组织签订合同。市民政局、__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与创投获选项目承接方签订三方合同,明确项目实施时间、范围、内容、服务要求、资金支付方式和违约责任等内容。
2、进行资金拨付。市民政局根据签订合同,确定资助资金。资金根据项目阶段性实施情况等进行拨付。
3、督促项目实施。由市民政局与承办单位共同组建督导团队,重点针对项目实施理念、专业技能、资源拓展等方面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提高项目质量。
4、组织监督评估。承办单位督促获选项目团队按月报送项目实施情况,并定期派遣工作人员,对项目进行监督和评估。承办单位每季度以书面方式,向主办单位报送项目实施进度、资金监管等情况及阶段评估报告,并负责以适当方式向定向捐助团体和个人、社会公众公开相关信息。
1、获选项目团队在项目结束后以书面形式向承办单位提交总结报告。
2、承办单位负责对创投活动进行绩效考评并形成评估报告报主办单位。主办单位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创投活动进行全面总
结,认真总结成功经验,深刻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完善意见。
1、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或通过其它非法手段侵占、不当使用项目配套资金和社会定向捐助,违者依法追究相应责任。承办单位及获选项目团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主动接受财政、审计、民政等部门的指导、检查和监督。
2、获选项目团队因不可抗力原因无法继续履行合同约定的服务项目时,应及时向承办单位提出;未经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同意,不得擅自向其它组织和个人转让服务项目。
1.1项目基本情况
1.1.1项目背景
马颊河国家湿地公园项目以新开挖的人工湖为中心,以马颊河为轴心,以仓颉文化为载体,开发建设从县城西南至产业集聚区的生态湿地公园,引水入城,以水兴城,做大水文化、生态文化和仓颉文化,打造豫北水城、仓颉文化名城。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湿地主管部门,曾于2012年到我县进行湿地公园建设规划的现场勘查,涉及马颊河流域长度17.7公里,一致认为我县马颊河水系是全市唯一一条环城区走向的水系,融合周边的潴龙河改线工程及城区内外大小沟渠,具备国家级湿地公园的申报和建设条件。经过上下协调和对项目的运作,以及对建设马颊河湿地公园的可行性研究分析,我县于2014年9月份启动了马颊河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编制和申报工作。湿地公园项目的实施,为切实优化生态环境、维护水资源安全、方便群众亲近自然、打造宜居城市等方面提供了保障,项目建成后也将成为我县经济发展和惠及民生的一张名片。
1.1.2申报流程
按照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和省林业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的通知》要求,每年元月份为省林业厅集中受理一次湿地公园申报简表,6月份上报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申请文件、影视资料等申报材料,7月份省林业厅组织专家进行评审,通过省级评审后由省林业厅上报至国家林业局申请验收,国家林业局于当年9-11月份安排湿地管理办公室和湿地建设方面专家进行现场考察,根据考察情况于12月份组织国家级湿地公园评审委员会,对全国各地申报的国家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进行评审,通过评审后次年元月份国家林业局下文批复。
1.1.3建设内容
马颊河湿地公园规划范围,南起西吉七闸,东到河北界,以境内的马颊河河道与南乐西湖为主体,包含水体、滩地和周边部分陆域,呈西南―东北走向的狭长型,全长约17.7公里,总面积471.69公顷,其中,湿地总面积325.79公顷,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69.07%。公园划分恢复重建区、湿地保育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五个功能区。
1.1.4投资概况
该项目建设期限为6年。即2015―2020年。规划期内南乐马颊河国家湿地公园总投资为8000万元。其中近期投资3000万元,远期投资5000万元。
1.1.5建设优势
马颊河湿地公园立足于区位特点与社会经济发展定位,明确了建立生态南乐的战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2014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利用水资源,打造水景观,彰显水文化,谋求水经济”的思路,以现有城市河道为基础,通过多种措施,顺河、阔水、造景,构建“四水环城、两湖映城”的城市生态水系。马颊河与南乐西湖就是南乐城市生态水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湿地公园的建设将为南乐县居民打造一个接触自然、休闲放松的绝佳胜地,有效改善南乐县的城市面貌和环境质量,推动建设“生态南乐”的目标实现。湿地公园项目的实施也是对南乐县城市建设思路的具体落实,为南乐县的城市扩容、经济飞跃提供更好的生态助力与吸引力,湿地公园也将成为南乐的生态标志和城市坐标。
1.1.6市场前景
随着湿地公园建设的日益完善,湿地公园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效果逐步显现。目前,我县在西湖东区新扩展面积350亩,计划建设以观光、休闲、商贸为一体的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配套公园,建成后将为我县城乡居民休闲娱乐、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群众就业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带来的联动效益不可估量。同时,马颊河湿地公园的建设,可改善南乐城市生态环境,助推周边旅游度假、休闲娱乐、服务外包、商贸物流等产业发展,从而为南乐带来更多的经济发展机遇,加快其他产业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步伐。
1.2项目申报情况
目前,由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编写的《河南南乐马颊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已于6月18日通过省林业厅专家评审,并报国家林业局审批,国家林业局将于9-11月份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12月份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于次年1―2月份下发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文件。
1.3项目建设情况
去冬今春以来,我局重点实施了马颊河湿地公园西湖景区绿化,已完成栽植各类乔灌木10万余株、铺设草坪6万余平方,修建园区道路5公里,完成4个主题广场建设,配套完善了便利店、照明、厕所、凉亭、休闲椅等公众服务设施,马颊河湿地公园西湖景区建设已基本完成。同时,为切实改善马颊河水质和自然生态景观,我们恢复重建的杏园200亩湿地片区和睢庄100亩湿地片区已竣工通水,种植芦苇、蒲草、千屈菜、观赏莲等10余种近水植物20万余株。
2.下步计划
2.1加快推进西湖绿化提升工程
计划利用冬季造林季节,将西湖部分死树进行更换,对草坪面积过大、整体空旷的地方进行绿化提升,以栽植小型片林为主,增加西湖景观绿化的观赏性。
2.2加快推进马颊河沿岸防护林带工程
马颊河沿岸已完成宽30米、总面积580亩的防护林带用地流转,计划在冬季完成苗木的集中栽植,目前规划设计方案已经完成。
2.3加快推进湖东区配套公园建设
目前,湖东区350亩配套公园已完成土地丈量工作,总体规划和建设方案已经完成,待县重点项目调度会研究后,我局将随即启动项目建设,计划利用一年的时间,完成配套公园的主体框架建设,两年内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
2.4加快与国家林业局对接项目申报
虽然我局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国家林业局湿地专家还未到我县进行实地考察验收,我局计划成立专门马颊河国家级湿地公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主动与国家林业局进行对接、沟通,确保我县马颊河湿地公园顺利争创为国家级湿地公园,为我县争取更多的湿地生态类项目夯实基础。
关键词:科研管理;Web Services;B/S结构;数据共享
DOIDOI:10.11907/rjdk.151377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5)006013203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张军(1984-),男,河南信阳人,硕士,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资源信息中心软件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可信软件、嵌入式应用。
1 关键技术及系统设计
传统的科研管理MIS系统在数据共享、系统扩展等方面表现较差,特别是在数字化校园背景下,传统MIS系统已无法满足多系统异构数据共通共享、集中融合的需求。将Web Services及AJAX等技术应用到系统中[2],对系统中主要功能模块以Web服务的形式封装,可有效解决数据共享问题。同时Web Services是利用SOAP传输标准的XML数据,这种跨平台优势使系统可与其它异构系统进行无缝集成[3]。在软件复用和系统扩展方面,Web Services的优势也显而易见,如需要系统提供新的功能以满足业务需求的变化,只需要对应的Web Services接口即可,而无需对现有系统进行大的改动。
1.1 Web Services
Web Services是新一代分布式计算模型,采用基于XML的Web请求与响应机制实现分布式通信,其具有良好的封装性、松散耦合、标准的协议规范以及高度的可集成性等特点。W3C对Web Services的定义如下:Web Services是由URI标识的一个软件应用,其接口和绑定可以通过XML文档定义、描述和发现;它使用基于XML的消息通过互联网协议与其它软件直接交互。Web服务的目的是让不同的软件应用程序能相互操作,无论这些程序是用什么编程语言实现,运行在什么样的操作平台或架构技术上[4]。Web Services体系把所有的应用实体都抽象成服务,包括服务提供者、服务请求者和服务。服务提供方服务,服务请求方查找服务,获取服务的绑定信息。所有和调用都遵循一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Web Services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1.2 系统架构设计
系统的总体架构采用当前主流的三层B/S结构。B/S结构具有分布性强、部署简单、平台无关等优点,同时简化了客户端,仅保留数据展示功能,将系统主要的业务逻辑处理移至应用服务器,从而形成了三层分布式的典型结构,即应用表示层、业务逻辑处理层、数据访问层[5]。
同时在B/S的结构设计中,采用面向服务的思想进行系统建模,将基于SOAP的Web Services技术融入其中,将业务逻辑设计为Web服务作为中间层供数字化校园其它业务系统调用。SOAP和Web Services中传递的都是标准化的XML格式数据,可使这些服务的使用者不受客户端软硬件平台的影响,直接访问系统提供的数据。系统中各角色也通过Web服务实现具体的功能操作。Web服务通过数据库访问层与后台数据库交换数据,将处理后的数据返回请求方。结合Web服务的工作机制,图2给出了三层分布式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结构。
1.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Web系统,面向于学校从事科研活动或科研管理工作的人员。依据各类用户的业务范围,该系统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用户角色:系统管理员、科研处审核人员、科研处管理人员、院系审核人员、院系科研秘书、教职员工。
系统管理员:具有最大的权限功能,主要完成系统用户的管理、权限管理、数据维护等,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科研处审核人员:通过系统对全校所有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进行组织申报、审核、量化考核等。
科研处管理人员:主要完成全校所有人员科研数据的整理、修正,进行初步审核后提交至科研处审核人员完成终审。该角色同时具有信息,数据统计、汇总、公示等功能。
院系审核人员:主要负责本院系(部门)科研信息的管理及审核工作,审核后数据还需提交至科研处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管理。
院系科研秘书:主要完成本院系(部门)科研信息的管理工作,包括对本部门的错误录入信息进行修改与维护,将整理确认后的数据提交至本院系审核人员审核。
教职员工:主要利用系统完成各类科研项目申报、科研成果提交、科研信息查询、个人信息维护等功能。
根据对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工作流程及相关业务的分析和调研,同时结合其它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特点,将系统划分为6大功能模块:系统管理、用户管理、消息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工作量管理、统计查询,如图3所示。
(1)系统管理。系统管理员利用该模块对系统进行初始化,完成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主要包括:数据的备份与还原、用户权限的管理与分配、系统基础数据建立与维护。系统基础数据主要包括系统用户导入、学校组织机构建立、科研项目及科研工作量类别划分、各类科研工作量级别设定以及计分标准等。
(2)用户管理。该模块主要包括科研人员管理和科研机构管理两项内容。科研人员是科技活动的主体,是系统的主要服务对象,科研人员管理提供个人信息维护功能,用户自己可进行维护管理,并由系部科研秘书审核确认。科研机构主要包括学校的二级院系、各职能部门以及研究院所、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在系统初始化时建立,各院系(部门)科研秘书在科研机构管理模块完成本部门机构信息的变更维护操作。
(3)消息管理。提供信息功能,主要包括:通知、公告、新闻、政策法规、公示等,方便科研人员浏览查阅。科研处管理人员和院系科研秘书拥有该功能权限。信息时可设定允许查看该信息的人员范围,只有信息人以及系统管理员才拥有信息的修改与删除权限。
(4)科研项目管理。主要包括项目立项、项目实施、项目验收。该模块能够完成院级项目的在线申报、审核、评审、立项、中期检查、项目结题等操作。由科研处管理人员相关项目信息,科研人员根据要求填写提交相关材料,由院系(部门)和科研处逐级审核,通过后由科研处管理人员根据相关制度生成专家组,将申报材料提交专家组评审,评审完毕后专家组提交评审结果,由科研处管理人员公示。项目立项后进入项目实施阶段,项目实施管理主要包括中期检查和经费管理两部分,项目负责人可在线提交中期检查报告,查询项目经费的使用详情。
(5)科研工作量管理。该模块包括科研工作量填报、审核、管理,以及科研分生成,主要完成年度科研工作量的填报、修改、审核、计分、奖励工作。由科研人员在线填报包括、课件获奖、学术著作、教学成果、精品课程、科技及社科成果、纵向课题、横向课题、鉴定成果等共9类工作量信息,同时上传相关佐证材料,待二级部门及科研处审核通过后,系统根据科研工作量类别和等级进行计分,最后对个人科研分进行累加,形成该科研人员的年度奖励科研分。同时通过审核的科研工作量信息进入系统数据库,供统计查询及其它业务系统使用。
(6)统计查询。对系统所产生的各类数据提供报表生成及查询业务。能够对科研项目及科研工作量按类别、级别、部门等方式生成统计报表,同时提供丰富、强大的查询检索功能。
1.4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的规划和设计是科研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但起着存储信息,供统计、查询、分析的作用,而且还关系到不同管理机构之间的数据传递。数据库还应满足系统具有一定灵活性的需求,比如科研工作量的量化以及科研分的核算过程都会受到科研政策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系统应提供灵活的配置功能,因此需要数据库提供相关联的数据字典表。
将数据库分为以下两种类型:系统数据和基础数据。系统数据主要包括与系统运行相关的各种基础数据、配置信息、数据字典、系统日志等,主要包括用户信息、科研机构信息、系统配置数据、科研项目类别及与其关联的辅助字典表、科研工作量类别及与其关联的辅助字典表等;基础数据主要包括系统产生的各类科研数据,如科研项目信息、科研工作量信息、科研分核算信息等。
2 系统实现
基于对系统的架构及技术实现的分析,系统采用技术、C#语言构造应用程序,系统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2008企业版,应用服务器采用Windows Server 2008操作系统。系统的应用表示层大量使用了jQuery库中的相关插件,使系统获得了良好的交互效果。系统业务逻辑层的主要功能模块都被封装成Web Services然后,这样不仅为本系统,同时也为其它业务系统提供了访问接口,并且提高了系统的模块化程度,简化了开发难度,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下面以论文查询功能为例,简要说明Web Services的实现过程。
3 结语
通过高职院校科研信息系统的建设,能够对学校科研工作进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并形成一个实时的科研数据管理中心和科研工作服务平台。同时,Web Services等技术的应用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复用性及扩展性,有效解决了数字化校园背景下各系统间的数据共享、互访等问题,消除了信息孤岛。该系统自从在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实施部署至今,运行稳定,满足了各类用户的需求,达到了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目的,同时对类似系统的建设具有示范及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谢海波,林书兵.高校科研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设计方向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3):140143.
[2]XIAO WX, LIU Z. The development of web service composition based on XML security models and AJAX technolog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ments in Computing Technology, 2012, 4(19): 8390.
[3]尚龙华,安毅生,张绍阳.基于Web 服务的交通数据交换过程[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5, 24(3):260264.
关键词:电子政务 一站式服务 工作流技术 行政许可系统
一、导言
⒈电子政务国内外发展现状
电子政务是指应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来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加强政府职能,从而使公众更好地获取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和信息,增加政府的透明度,是现代政府管理观念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产物[1,2]。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从1999年开始,连续两年都把通过信息化改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组织、重组公共管理、最终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作为其工作重点。面对全球范围内国际竞争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世界各国政府都将电子政务作为其优先发展战略。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信息化基础比较好,再加上其政治体制的特点,美、欧等国的电子政务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美国和加拿大是世界上电子政务发展最快的国家。欧洲特别是欧盟成员国在电子政务发展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电子政务的发展步伐也较快。其中新加坡的电子政务备受世人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发展电子政务,现已成为世界上电子政务最发达的国家之一[3]。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表现为初期的缓慢发展和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两个阶段(参见图1)。
初期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所开展的办公自动化(OA)工程;二
是1993年底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4]。
1999年1月,40多个部委(局、办)的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电子政务的发展进入快车道。2001年12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式成立,领导小组的第一次会议就决定把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作为当年国家信息化的三项重点工作之一[5];自2002年以来,我国政府大力推动政府信息化进程,在全国掀起了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和政府上网的。
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广域范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处理有了新的变革。办公自动化、无纸办公等逐渐进入日常办公,政府部门的信息化也被国内外政府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电子政务的出现更对传统的办公方式和政务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带来政府管理决策机制的巨大转变。
基于电子政务“从满足公众需求出发,建立更好的服务体系,使得政府更能贴近社会、贴近群众”的思路,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构建好“一站式”行政许可系统进行网上申报审批,可以实现政务公开、缩减报批时间、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并规范各项审批程序。
⒉从国内电子政务存在的主要问题看“一站式”行政许可系统的重要性
随着电子政务工作进一步发展,多数政府部门都急需了解和利用其它政府部门所掌握的数据资源,同时需要与其它政府部门进行联合审批。然而目前国内的审批系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①重复化建设。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系统的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管理,每项电子审批系统需要重复开发一套业务系统,不仅建设周期长,而且建设成本高。
②各个业务系统之间处于“信息孤岛”状态,政府部门之间无法互联互通。审批数据交换不畅,不利于联合审批、协同工作。
③绝大多数地级市网站只有一些基本的信息和新闻,多是宣传和招商信息,处于信息呈现阶段,几乎没有网上行政职能[4]。
④行政审批项目设置多如牛毛、程序烦琐、效率低下,审批条件不公开、程序不透明、审批文件语言不详,搞得申请人往返奔波;市民和企业查询比较麻烦,需要登录不同的业务单位网站,需要注册不同的登录号。
⑤规范性不够。经过多年的电子政务建设实践和经验的积累,现有的电子政务系统具有受众面广、参与部门单位多、技术路线复杂,不同系统、条线、地域间的信息化程度差异大等特点。
⑥缺乏互动性和监督内容,并且信息分散在各业务部门,给统一的政务监管带来了不便。
总体而言,目前各地行政许可服务大厅提供的“一站式”服务大多是物理实体型的“一厅式”服务(即将各个行政机关集中办公),群众并未真正享受到“一站式”服务的便利。上述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各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工作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政府部门的数据整合、资源共享、协同工作才是目前电子政务建设的重中之重,建设和推广统一规范的电子政务网站势在必行。
二、“一站式”行政许可系统总体设计
“一站式”行政许可系统是电子政务的基本应用之一,面向企业和个人提供网上行政审批功能,旨在提高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简化报批审批手续、提高服务质量,并增加政府办公的透明度,促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业务流程再造。
⒈“一站式”行政许可系统的业务处理流程
为了适应当前电子政务形势以及行政许可服务中心的建设要求,笔者提出了构建基于网络运行的“一站式”行政许可系统服务框架,旨在实现政务资源和数据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整合,以统一的面貌服务于公众,实现集中式协调、分布式管理的电子政务模型。
该系统为公众提供“网上在线申报”和“服务窗口申报”两种申报/受理渠道,申报人既可以在外网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在线填写”或“EXCEL表格下载”直接提交审批申请,经由数据交换系统将外网提交的申请导入内网进行审批;也可以到行政许可服务大厅现场提交审批申请,由业务人员直接录入到内网业务处理子系统进行处理。其主要业务环节包括受理、审批、办结、归档、监督检查等(参见图2)。
⒉“一站式”行政许可系统的设计方案
⑴系统的功能结构
行政许可系统所搭建的平台作为政府“一站式”信息门户(GIP,Government Information Portal),是为本地区、本部门的政府人员、服务人员、媒体者、企业和公民提供的一个统一的互联网访问入口和集中管理控制平台。
“一站式”行政许可系统主要包括:外网公共服务子系统、内网审批业务子系统和系统管理子系统。在其服务的系统框架中,可以集中各种政府部门的资源,如工商、税务、财政、城建等,提供“一站式”服务,实行“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内部运作、限时办结”的运行方式。整个“一站式”服务以统一出口和统一入口的形式对外应用,使各电子政务系统以一个整体的形象为公众提供服务(参见图3)。
各子系统的主要功能如下:
①外网公共服务子系统。外网公共服务子系统是运行在互联网上为公众提供行政审批服务的窗口,其主要用户是进行审批申报的公众用户。此子系统的用例分析如图4所示。
――用户注册:提供企业和公众登记认证所需详细信息。
――网上申报:用户在注册并登录成功以后,可以根据申报项目,选择“在线填写”和“下载文档模板填写”两种方式填写相关项目的审批表单。填写时系统会进行数据逻辑判断,检查用户填写的内容有没有明显的错误,如有错误则不能保存或者提交。系统自动将审批材料分类归档,并根据既定流程,将申报材料送达审批部门,由审批部门进行审批。
――办件查询:服务于企业和公众,主要功能是提供报批用户查询项目审批状态及申报项目的信息。
――个人信息管理:企业或公众用户及时更新或修改其相关信息。
――在线帮助:系统提供友好的在线帮助,也是一个自学的方式。用户可以快速、方便地获得操作指南以及与当前操作相关的信息内容等。
②内网审批业务子系统。内网审批业务子系统服务于进行审批办理的政府公务人员,运行于政府专网上,为政府公务人员提供处理行政审批业务的工作平台,实现审批业务的信息共享、任务调度、协作交互、管理监控等业务功能。此子系统的用例分析如图5所示。
――受理:除网上在线申报外,申报企业、个人可在政府服务窗口申报。窗口服务提供用户注册认证,现场申办受理等服务。
――审批:审批部门人员接受报批材料,遵照审批流程和审批原则进行业务审批。
――监督检查:政府部门的领导可以查看所负责的部门的网上审批情况,察看统计信息,检查办理程序是否符合规定等等。
――收费管理:对于需要向办事企业(或个人)收取办事费用的事项,可设置费用金额、管理所收费用的明细账目并对其进行分类和统计。
――统计分析:政府公务人员可以查询待缴费用清单、已缴费用的明细清单、待开发票(收据)清单和已开发票(收据)清单。
――在线帮助:系统提供友好的在线帮助,也是一个自学的方式。用户可以快速、方便地获得操作指南以及与当前操作相关的信息内容等。
――消息管理:办公人员可以查看自己相关工作的通知以及催办督办通知。
――业务查询:各级工作人员可随时查询项目的审批情况,了解当前步骤和状态。
③系统管理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服务于负责整个系统的系统管理人员,运行于政务专网内,实现对用户、角色、权限、网上审批业务流程及其他相关系统控制参数进行定义和管理。此子系统的用例分析如图6所示。
――用户管理:可以设置用户登录系统的账号和密码,并指定其相应的角色。
――角色管理:可以设置角色的职能配给相应的权限。
――部门管理:可以根据组织机构的调整管理部门信息。
――流程管理:可以根据业务的调整设计网上审批业务流程,并维护流程。
――系统参数:可以根据系统的实施情况设置系统运行参数。
⑵系统的体系结构
目前,体系结构大体上分为两种: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简称C/S)和Web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rowser/Server,简称B/S)。该系统的构建采用三层结构的B/S体系架构,既可以保证系统的稳定、可靠性,又可以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拓展性和开放性(如图7所示)。具体地说,这三层结构就是应用表现层/应用逻辑处理层/应用数据存储层。所有的访问并不直接访问后台的应用资源和数据资源,而是通过中间层进行访问,这样既可以保证后台数据的安全性,又可以通过中间层的调度保证性能和事务的一致性。其中,
――应用表现层(界面控制)负责统一用户界面显示,接收用户界面操作和查询请求,将应用逻辑处理后的数据生成用户界面。系统的用户主要有外网审批项目申报用户、内网行政办公人员和系统的管理人员。
――应用逻辑处理层实现业务逻辑,包括各种行政审批、办公事项、系统管理以及工作流引擎的控制实现等。应用层的实现是整个系统实现的核心环节。
――应用数据存储层负责整合后的系统数据统一存储,并通过后台服务或管理工具与各业务系统数据同步或更新。
该系统采用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的软件结构,与C/S相比,B/S模式的优势在于:
①简化了客户端。它无需象C/S模式那样在不同的客户机上安装不同的客户应用程序,而只需安装通用的浏览器软件。这样不但可以节省客户机的硬盘空间与内存,而且使安装过程更加简便、网络结构更加灵活。
②简化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它突破了传统客户端/服务器(C/S)结构软件对带宽要求高且客户端安装和维护工作量大的弊端,因而极大降低了系统软件的采购成本以及系统部署和维护的工作量,实现了总体拥有成本(TCO)最小化。
③使用户操作更简单。对于C/S模式,客户应用程序有自己特定的规格,使用者需要接受专门培训。而采用B/S模式时,客户端只是一个简单易用的浏览器软件。无论是决策层还是操作层的人员都无需培训,就可以直接使用。B/S模式的这种特性,还使系统维护的限制因素更少。
④适合网上信息。B/S模式特别适用于网上信息,系统可以同时运行在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上,使得传统的系统功能有所扩展。这是C/S模式所无法实现的。而这种新增的网上信息功能恰是现代企业所需的,这使得企业的大部分书面文件可以被电子文件取代,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使得企业行政手续简化,节省人力物力。
⑶系统的网络结构设计
该系统建立在TCP/IP网络平台之上,“行政许可管理系统(ALMS)”从整体上划分为位于互联网的“网上公共服务平台(ALWS)”和位于政府内网的“网上审批业务平台(ALPS)”两部分,内网和外网采用防火墙(Firewall)进行防范和逻辑隔离,通过数据交换平台来交换审批项目的信息。其中,
――外网网站包括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网络交换机等设备,运行政府机构的外网网站WEB应用软件。
――窗口服务包括窗口的PC机、打印机等设备,窗口工作人员可以通过WEB浏览器登录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办件的受理、审批、办结等业务处理。
――内网包括应用服务器、工作流引擎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网络交换机和存储设备,内网业务处理系统的软件都被部署在该系统的设备中。
――数据交换服务包括数据交换服务器、网络交换机等设备,用于外网网站与内网业务处理系统的数据交换。
该系统的网络结构如图8所示。
从电子政务的对象和职能看,内部主要是各级政府之间、政府的各部门之间以及各公务员之间的信息互动,承担政府的决策和管理职能;外部主要是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互动,承担政府对外服务和监管职能。作为政府实施电子政务的关键点之一,政府通过建设一站式的信息门户,对内可以实现信息沟通、系统工作和资源共享,解决由于多种资源并存、多种体系独立而造成的信息孤岛、沟通不畅的问题;对外可以通过多种信息承载渠道实现政府信息披露、政务公开、政策宣传并开展政府审批服务。
三、总结
我国目前的电子政务建设正处在发展时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对电子政务认识不足、忽视管理模式的重新设计和流程再造、重复投资建设等,尤其是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这些问题使得目前电子政务建设形成了“信息孤岛”的状态,或者干脆变成普通的OA系统、企业ERP系统;使得电子政务的建设没有达到原有的目标,已不能满足政府部门提高办事效率,协同办公的需要。本文结合工作流管理理论、数据库理论、BPR思想,基于Web的技术方法等,设计了“一站式”行政许可系统的服务架构,提出了行政审批的工作流模型。这一设计研究具有较广泛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正兴,成鲁.电子政务――原理与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姚国章.电子政务基础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安慧.全球视野中的我国电子政务[EB/OL].[2008-4-14].http://market.cei.省略/e-gov/32.htm
[4]吴敬琏,鲁志强,李广乾.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与问题[EB/OL].(2001-11-28)[2008-4-14].http://laodong.qingdao.省略/jggw/jggw.nsf/c6dd24e9cddd84fe48256a070026e692/f6a11d3ef5af423948256b12000f760c?OpenDocument
[5]吴敬琏.应对信息化的挑战[EB/OL].(2003-12-16)[2008-4-14].http://luoheit.省略/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76
作者简介:
(一)国外信息化管理发展趋势
依据政府和市场发挥作用的程度区分,目前国外推进信息化项目建设存在三种典型模式,即北美模式、亚洲模式和欧洲模式。
1北美模式
北美模式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以美国、加拿大为典型代表。这些国家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以市场为主导,依靠完善的市场机制和较好的产业基础实现信息产业、电子商务等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领域的建设和发展,政府做好相关政策法规环境的建设,主要介入电子政务的建设,通常不制定信息化全局性战略,不设全局性的信息化主管部门,政府对信息化各领域不同程度的分而治之。
2亚洲模式
亚洲模式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以日本、韩国、新加坡为典型代表。这些国家的政府全面参与和推动信息化各领域的建设,信息化建设通常主要依靠政府行政力量和公共资源的推动,注重制定有利于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律,通常制定信息化的全局战略,设置全局性的信息化主管部门。
3欧洲模式
欧洲模式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以英国、芬兰为典型代表。这些国家的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的介入程度介于北美模式和亚洲模式之间,政府和市场共同发挥作用,推动相关领域的信息化建设,通常政府首先利用行政力量有意推动特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政策环境,投入公共资源,待较为成熟后政府逐步淡出,转为主要市场机制来持续推动
国外政府在推进信息化项目管理方面的以下几点值得我国参考和借鉴。
1强化信息化管理体制的结构和功能。各国中央层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时,基本都确定了决策机构、协调机构、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并且设有审计监察机构和由外部专家组成的咨询机构,四层两翼的结构,功能比较完善。
2注重中央同地方的统筹与协调。信息化推进体制是与各国政治体制相适应的,尤其体现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关系上。
3信息化管理体制随信息化推进不断健全和完善。各国的信息化推进体制虽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阶段以及推进体制运作的实际效果进行适时地调整和完善,不断强化其作用。
4政府机构内部普遍设立首席信息官。在重要的政府部门设置首席信息官,不仅有利于国家相关战略规划的贯彻实施,也有利于更好地推动部门信息化建设工作。
5确立科学合理的运作机制。信息化建设管理普遍实施监督评估机制、定期汇报机制、咨询顾问机制和通用项目管理机制有机结合。
(二)国内相关城市信息化管理发展情况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的设置并没有完全统一,因而不同地方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的模式也有所不同。总体上,信息化项目管理基本可分为两种模式,即:发展改革部门统筹型、信息化主管部门与财政主管部门协同型。
1发展改革部门统筹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法》和国务院有关政府部门的职责划分,各级政府的发展改革部门的主要职能之一是加强宏观调控,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安排政府财政性建设资金等。不少省市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是由本级发展改革部门统筹管理的,即发展改革部门牵头负责信息化项目的立项审批、投资安排和项目管理工作。
2信息化主管部门与财政主管部门协同型
信息化建设管理比较成功的地方,一般采用信息化主管部门与财政主管部门协同型,即信息化主管部门对信息化项目进行立项审查,财政主管部门对项目经费和使用进行审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体系中的管理层,主要是信息办会同财政局等部门对项目进行监督管理。
二、北京市西城区信息化管理分析
(一)西城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
“十一五”以来,西城区紧紧围绕本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化规划任务顺利完成,“信息惠民”、“信息兴业”、“信息强政”成效显著,信息化成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政府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创新的重要工具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以及城市发展开始步入“深层次转型”的崭新阶段。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了深入推进北京市智能化发展、全面建设“智慧北京”的战略部署,西城区委区政府提出了以更高的标准创造城市美好生活,建设“活力、魅力、和谐”新西城的奋斗目标,对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当前,西城区信息化建设进入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服务融合的新阶段,信息化作为提高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过程,不论从建设角度还是管理角度,都需要不断的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进一步释放信息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政府管理服务创新的巨大潜力,落实区领导“加强统筹、提升服务、打造精品”的新要求,保障“服务立区”战略的实施,充分发挥信息化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服务“金融强区”战略的实施,深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支撑“文化兴区”战略的实施,这就需要在更高层面、更深层次上实现信息化管理机制的创新和突破。
(二)西城区信息化项目现行管理分析
1信息化项目主管部门及其分工
西城区涉及信息化项目管理的政府职能部门主要有区信息办、区财政局、区发改委和区科委。其中区信息办主要负责审查全区重点信息化建设项目、信息化发展规划及实施计划,并督促实施;区财政局负责审查、批复预算;区发改委负责新建信息化项目审批(项目建议书审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区科委负责受理各单位申报的、涉及信息化的科研项目受理和审查。
2信息化项目申报与审查
依据《西城区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全区各单位信息化项目统一向区信息办申报。信息化项目申报材料主要包括:《西城区信息化项目建议书》、《西城区信息化项目费用明细表》;其中申报项目总投资在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的项目,建设单位同时提交《西城区信息化项目技术方案》;
信息化项目审查内容是信息化项目的需求效益、规划布局、技术标准、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资源共享以及其他相关内容组织审查。区信息办在必要时对申报的项目提出拆分、合并或重组意见。建设单位应当依据区信息办审查意见修改项目方案。区信息办组织专家论证总投资在100万元以上(含100万元)的项目和其他有必要论证的重大项目。
目前西城区信息化项目审查工作流程是:由区信息办受理各单位申报的年度信息化项目,并开展立项前的技术审查工作。技术审查完成后,经与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及相关部门多方协商,形成年度项目实施计划,区政府批复同意后,新建重大项目列入政府投资计划,报区发改委立项,由区发改委安排资金,其余项目由区财政局下达项目资金计划。
3几年来西城区信息化项目管理实施情况分析
根据对2010、2011两年西城区信息化项目管理情况的调研分析,西城区信息化项目管理机制实施情况总体良好。
(1)信息化项目审查工作流程是基本上是有效的。总体上,信息化项目工作流程得到了较好的执行,也基本保障了年度信息化工作计划的制定和执行的需要。
(2)项目专家评审机制有利于提高项目立项审批的科学性。通过信息化专家评审,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部分项目重复建设、技术路线偏差、总体方案考虑不全、资金预算不够合理等现象。
(3)升级改造类信息化项目数量和资金都占主体。 2011年,各部门申报项目中,审查通过的升级改造类信息化项目数量为99个,占审查通过项目数量的68。
三、信息化管理机制优化策略
从国内外信息化建设的实践看,信息化项目属于高风险项目。联合国和许多国际权威研究机构相继开展的调研结果表明,信息化项目中大约60%均无法达成预期目标,宣告失败或部分失败。相关调研报告表明,在美国21世纪初期包括政府和企业全部的信息化项目中能够成功按预算、按期限、按功能完成的仅28%,另有23%因种种原因被迫中止或撤消,其余的49%为部分成功,即在时间、预算、功能三个方面至少有一方面未达到要求。
(一)加强项目成熟度评估,建立科学的立项决策体系
信息化项目是实现信息化效能的主要载体,信息化管理机制的核心是信息化项目管理机制。目前信息化项目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缺陷和问题是项目立项缺乏科学的评估手段,信息化项目决策管理中存在的目标不清晰、盲目建设、重复投资等主要问题。造成信息化项目决策失误的主要原因是缺少科学有效的信息化立项审批决策支撑体系。
建立科学信息化项目立项决策体系,对从源头上提高信息化项目的成功率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影响信息化项目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规划目标因素:政府价值取向、项目建设周期等;实施环境城市化因素:产业结构、区域影响力、历史文化等;行政管理机制改革因素:政策时间、部门改制等,此外还有评价主体主客观因子以及因子之间的整体效力因子;经济因素:GDP总量、人均收入等。我国信息化发展较快的几个大中型城市的实践表明,影响因素中最主要的是:用户需求、政府业务和技术条件等三个方面。
根据政府对信息化项目立项审批管理的需求,信息化项目成熟度等级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项目成熟度处于初级阶段时,项目不成熟,若未成熟因素为无政策法规支撑或特殊用户群,则建议该项目撤销立项;项目成熟度处于中级阶段时,项目基本成熟,但存在个别有待加强成熟的因素,应根据单项因素的成熟度综合评价得分设计解决方案;项目成熟度处于高级阶段时,项目成熟,此时该项目的各项成熟度指标均已达到完全成熟标准,项目亟待立项。
(二)加强信息化项目管理政策对接和跨部门业务协同
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加强整合信息化、发改、财政、科委等相关主管部门信息化项目管理政策法规,形成政策对接,建立信息化项目联审表格,对于实现信息化项目管理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意义重大。
在信息化项目管理政策对接和跨部门业务协同下,形成信息化项目年度指南,引导项目建设单位依据信息化发展规划,结合本单位的业务发展需求,做好项目需求论证、项目建议书撰写、项目可行性报告撰写等前期工作。
信息化项目与传统基础设施项目有着完全不同的建设管理特点和规律。信息化项目从任务提出到建设、营运,目前均为同一政务部门,项目建设后能否发挥应有效益,取决于政务需求的挖掘深度和现行法规、管理体制对系统的支持程度。因此,需要有比普通基建项目更为严格的制约和管理机制,做好立项前的咨询服务尤其重要。第三方咨询机构提前介入服务,从项目准备到项目建设和验收全流程提供咨询服务。
(三)加强项目组合和信息共享,实现信息化集中建设管理
建立基于项目库信息共享的资金落实情况的共享和反馈,便于信息化主管部门开展指导、督促、绩效考核、监察 工作。
信息化项目储备库是对信息化项目进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的业务数据系统,是区信息办、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科委等信息化主管部门、区监察局、区审计局等监管部门以及信息化项目建设单位共享信息化管理信息的基础平台。
为推动信息化项目储备库滚动管理,建设单位申请追加的信息化项目,原则上必须是项目库中的项目。建设单位可申请对本单位信息化项目进行清理和整理,做出必要调整后进行申报。提升信息化项目建设集成管理的水平。
在开展信息化项目集成建设时要考虑与这些已有在建项目的整合问题。
对于已建成的信息化应用系统项目,若其业务与待建的业务协同型项目集成建设管理有相关性,且其系统结构符合当前信息化的技术主流,则可通过建立简单的数据转换接口,与项目集成建设管理的新数据环境进行信息交换,即通过数据集成实现新老应用系统的整合。
若建立已建成的系统与待建的项目集成建设管理的数据转换接口与交换信息的工作量庞大且十分复杂,则可按新的统一的数据模型改造现存应用系统老的数据结构,同时也相应地修改应用程序。这实际上是通过改造现存应用系统关键部分程序结构而不是通过数据集成来实现与新系统的集成整合。
业务应用系统项目的开发和集成必须尽可能在统一的信息化系统应用支撑平台上进行、尽可能使用公共可重用构件和模块,所涉及的数据模型或数据结构的工作,都要遵从和执行政务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以及其他相关工作所建立的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
四、提升信息化促进政府能力建设的效能
(一)信息化进程中影响政府能力的因素
政府能力是评价政府优劣的标准之一,1997年世界银行的年度报告把政府能力作为主题,指出政府能力是一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政府有效地采取并促进集体性行动的能力,从产出来看,政府能力就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技术和信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变化,尤其是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博弈,使得政府的职能不断被重新界定。有的职能被还给社会,有的职能则被强化。对政府职能结构和边界的变化,从表面上看是政府责任体系的重构,却在根本上影响着政府能力的构成和规模。一般来说,政府能力所凭借的各种社会资源基础在一定时期内是有限的,短时期内政府职能边界的频繁变化,无论是扩张还是收缩,都会导致政府能力提升缓慢,甚至急速下降或流失。
政府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是决定政府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政府面对的社会事务日趋复杂而且变化迅速,对传统的政府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提出挑战。原有的层层授权、层层节制的管理模式,时常造成政府信息(包括行政信息和公共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现阻滞或失真,政府因此反应迟缓甚至做出错误决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政府将实现智能化和信息化变革,行政流程的信息化要求政府减少组织层次,注重信息部门和咨询部门的作用,通过优化政府决策的程序和决策质量以提升政府能力。
人是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政府公务员是否具有为公众服务的热情和素质,已成为衡量政府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在信息社会的政府组织中,行政人员从属的工作地位和被动的工作方式将被改变,取而代之的是行为自律、重视责任的工作态度及体现个性、重视参与的工作方式。政府能否录用高素质的人员来从事行政工作,同样体现出政府能力的高低。信息化社会中,开放式的人才流动和培养体系,使得在社会中仍居于中心地位的政府在选拔优秀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政府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形象影响,政府形象通常被看作是“政府这一巨型组织系统在运作中即在自身的行为与活动中产生出来的总体表现与客观效应,以及公众对这种总体表现与客观效应所作的较为稳定与公认的评价”。政府能力和政府形象也是相互制约的,完善的政府能力能够树立起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形象,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助于促进政府能力的发挥。适度的政府能力、为政清廉是现代社会政府形象最
重要的两个方面,所以,基于政府形象而产生的政府的权威即政府公信力本身就是政府能力的有机构成部分。
(二)信息化进程中政府能力的提升
政府只要有它存在的必要,就有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必要,我国正在经历社会的快速转型,因此,加强政府能力对我国的社会政治生活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方面,加强政府能力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稳定、良好的发展环境。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系统的支持,而政府正是创造并推动这一环境的重要主体;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分化,多种社会角色和经济成分的并存使得利益主体趋向多元化。在有限的资源背景下,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往往出现明显的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公共政策对各个利益主体进行调控,通过社会整合来实现社会稳定,进而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
1实现政府职能界定的稳定化和法制化。政府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政府职能必须适度界定,职能无限、包揽一切的大而全的政府运转必然失灵。因此,政府职能适度界定必须建立在政府职能合理优化的基础之上。政府作为公共管理中最重要的主体,对自身职能的模糊认识往往严重限制了政府在其应承担的角色上发挥出来的能力。因此,非常有必要实现政府职能界定的权威化和法制化,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规范约束,并使其保持适度的弹性,政府职能的任何转变都要通过法律法规予以确认和规范。
2适应信息化要求,推进政府组织结构的变革。社会信息化过程中,传统的政府组织权限和职能的条块划分,割裂了信息传输的完整性,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造成政府对市场信号、社会信号反映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直接出现信息获取、处理、反馈上的时滞,严重影响了政府职能的发挥。而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恰恰在于,它能够打破基于组织等级链的信息封闭流动,真正实现信息共享和无障碍传导。我们可以对行政业务流程所依赖的组织结构,通过减少层级的办法使它更趋于扁平化和弹性化,这样则既能保证信息传输过程中内容的完整性,又能通过信息共享充分挖掘信息内在价值,提高政府对社会问题的反应能力和行为效果。
3推行电子政务,改善政府的管理和决策过程,提升政府形象。政府行为可分为政府自身管理行为和政府对社会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行为。从提升政府能力的角度看,政府自身低成本、高效率的协调运行,向社会提供符合公民需求的绩优服务,是社会公众作为委托人对政府作为人的必然要求。信息化社会中,公众对政府需求最多的公共产品就是各种公共信息。在管理中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行电子政务,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少行政流程的中间层次,低成本实现跨地区、跨部门公务活动,还有利于政府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减少人为因素对行政工作的干扰,提高政府机关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4加快政府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利用,为我国实现信息化提供人力保障。当今世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最终要落实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为政之要,贵在得人”,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争夺,在信息化进程中,对政府进行信息化、网络化改造会使政府公务人员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级公务员一方面要结合工作需要和自身特点,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信息共享意识和上网工作技能,以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积极适应时代变革和信息化对公共行政提出的要求,增强服务意识和全局意识,从理念上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进行再认识。对政府而言,还要吸收高素质的人才充实到各级公务员队伍,在实践中发现和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广泛开辟渠道,为各种人才脱颖而出和展示才华提供更大的舞台。
(三)信息化进程中对政府能力的调控
政府能力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自我扩张性,不断扩展的政府能力同时倾向于延伸政府职能的边界,最终导致政府能力层次结构失衡、下降,直至出现和虚置化。因此,政府能力建设要从控制政府自利性,提高政府能力有效性两方面入手。
1控制政府的自利性,就是“政府组织或政府官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属性。其主要表现为官僚的自利性和政府组织的自利性两大类”。政府虽然被人们设定为社会的公共组织,履行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它同样拥有自身的特殊利益。随着政府管理工作本身的日益分化,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也出现了明显的利益分化,不同层级的政府也逐步拥有各自的特殊利益。在我国实现信息化社会的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和不同部门追求或保护自己特殊利益的私利性也会表现出来,比如,不同政府部门或不同级政府之间的人为信息分割;公共信息不能有效共享;管理信息传输中的失真和阻滞等等。因此,政府自我管理能力,主要是控制本身自利性的能力,它应该在我国政府能力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2提高政府有效性。政府能力与政府的有效性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有效性是政府能力的核心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政府的有效性即政府的能力,但能力和政府治理的有效性之间并非是一种必然的正相关关系。 提高政府能力的有效性,防止政府能力滥用,就要把它约束在政府职能的框架里,使公众能够对各种政府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影响政府能力的作用方向和范围,以是否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满足公众对公共产品需求的程度来衡量政府能力的作用效果,避免政府在各种条件下出现越权和缺位。
五、西城区信息化管理机制优化的实践
西城区以信息化项目管理理论、项目成熟度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西城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和需求,构建出一套适合西城区区情的信息化项目管理机制,在提高信息化项目管理水平、促进政府能力建设方面取得初步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