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微课程远程教育8篇

时间:2023-03-13 11:07: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微课程远程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微课程远程教育

篇1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微课程教学模式

现代远程教育的教育对象多为在职成人学习者,他们的学习时间少、学习精力有限,工学矛盾非常突出。成人的学习需求通常与个人的职业发展紧密相关,学习目的各不相同,个性化学习需求明显。现行远程教学模式由于无法有效解决工学矛盾、满足成人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已o法适应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不断融合,如何在创新现行教学模式的同时,构建出一种多元化、交互性、可移动的“微”教学模式来满足成人的学习需求,成为现代远程教育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一、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

基于传统面授教育的教学论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的相对稳定、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教学范型。[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层次应用,教学模式的内涵已发生变化。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媒体、内容)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2]。教学模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一种范式,包括教的模式和学的模式以及有关教学策略[3],它包含了教学思想、教学目标、环境与条件、师生组合、教学评价、教学活动程序等要素。

目前,现代远程教育所采用的是将在线教学与离线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线教学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将教师现场授课的视频数据传送到远端的教室或学生的电脑,学生通过教学视频进行学习;离线教学指学习者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在线论坛等方式完成教师设置的学习任务、学习交互和学习活动,教师还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辅导资料,帮助和引导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二)现行远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无法有效解决工学矛盾

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者最大的特点是工学矛盾突出。现行远程教学模式虽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教与学在时空上的限制,但是在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和教学过程的实施上,依然遵循传统面授教学的规则和模式,没有充分考虑成人学习者学习时间的零散性,未能针对成人特殊的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设计,对碎片化学习时间的利用率较低,无法有效解决工学矛盾。

2.无法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者多为在职成人,学习的目的旨在补充知识、提升工作能力。现行现代远程教育往往采用的是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没有针对不同起点、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习者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和教学活动,无法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未能充分调动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效率不高。

3.无法满互性学习需求

现行教学模式虽然通过在线留言、在线论坛等方式解决了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问题,但是,目前所采用的交互方式多具有非实时性,即时效性不强。学习过程的组织和实施没有充分融入交互性元素,学习过程未能得到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4.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单一

现行远程教学模式所采用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多为终结性考核评价,通过期末统一考试评价和判定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由于课程容量大、知识点多,期末考试无法详细考查学习者对各模块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容易导致学习者不重视学习过程。单一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容易使学习者养成平时不学习[4]、考试突击学的问题,不利于调动学习者日常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质量不高。

5.学习资源适用性差

现行远程教学模式所采用的学习资源大多以章节或单元为开发单位,资源容量大,资源内容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试内容缺乏有机的对应和统一[5],整堂课的学习需要投入较长的学习时间并保持长时间的精力集中。

二、微课程概述

(一)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程(Micro-lecture)的概念是由美国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首次提出的,彭罗斯认为:利用连续的微课程进行网上教学,并辅以相应的讨论和任务,可以达到和传统课程一样的学习效果。[6]

微课程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学习方法生成、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7]。在微型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微课程将传统复杂的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将教学目标单一化、集中化,利用简短的时间讲解1~2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考点、疑点、易混淆点或易错点。

微课程的本质属性是“课”[8],不能将其等同于单纯的学习资源,而应视为内容、服务和互动的综合载体。微课程具有完整的教学结构,支持完整的教学流程,其核心是承载教学内容的微视频[9],还包括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学习任务、教学交互活动、学习效果评价等辅教学资源。

(二)微课程的特征

1.即时性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成人的注意力保持时间一般为15分钟[10],相对于传统45分钟一节的面授课或者20分钟一节的网络视频课,微课程一般为5~10分钟,课时短、学习目标小而明确,更符合人类的视觉驻留规律和注意力规律。课程持续时间短,有助于成人在注意力保持时间内学完一课,更符合人类的认知学习特点,方便学习者有效利用零散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 2.交互性

相对于单向传输、单向接收的传统课程,微课程更强调学习的交互性。微课程与智能移动设备的融合使得“时时可学、处处可学”成为可能,学习者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观看学习微视频的同时,还能够随时登录在线学习平台参与教学交互,完成学习任务和教学活动,参与微测试和微反馈、进行即时讨论。

3.针对性

微课程基于教学大纲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进行组织、设计和制作[11],每节课仅针对2~3个知识点或关键概念进行讲解,教学目标更加单一集中。传统课堂教学需要达成多维度的教学目标、完成复杂的教学内容,微课程将传统教学一堂课的数个知识点拆分成短、小、精的多个微课程,教学目标、教学主题、教学活动的指向更加明确,精细化程度更高,针对性更强。

4.扩展性

微课程以承载教学内容的微视频为核心,同时包括教学活动、学习任务、学习效果评价和反馈等多种辅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共同构成一主题突出、模块化、结构化的微课程资源包。与传统课堂录制的教学视频相比,微课程模块化的结构具有开放性,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配置合适的微课程资源包,还可以根据需要对资源包进行变化和充实,有利于对微课程进行扩展、修改和完善。

三、构建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

由于现行远程教学模式已无法很好适应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了转变现行教学模式,解决其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微课程及其特征,提出将微课程“迁移”应用到现代远程教育中,构建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

(一)微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移动学习理论

移动学习通过融合现代网络通信技术,使学习者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智能移动设备获取学习资源[12],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进行互动和交流,达到学习目的。

通过将微课程与移动学习理论进行融合,开发基于便携式移动设备的微课程和基于网络的在线移动学习平台,使教与学突破时空的限制,学习者能够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学习微课程,实现“移动学习”。通过“移动学习”,成人学习者能够根据周围的环境灵活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有效利用零散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有助于解决成人的工学矛盾,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微课程起源于认知心理学,其隐含的理论基础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这种理论非常重视知识的结构,强调好的结构使知识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由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可知,微课程教学模式在知识的设计和组织上,应该更加注重知识的结构,将知识进行模块化、结构化,将知识点组织成以模块划分的学习任务,使学习者通过完成不同模块的学习任务达到知识的学习。考虑到成人学习者的起点各异,各模块在知识点的部署安排上,应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针对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应该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模块,从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3.认知负荷理论

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认为需要耗费认知资源才能完成学习活动和任务,从而造成认知负荷。根据认知负荷成因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13]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在微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中,应该根据认知负荷产生的不同原因,结合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使学习者将认知资源最大限度地应用于与教学目标相关的认知活动和学习活动上,有效利用各类认知资源以达到学习目的。

(二)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具有五个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

1.理论依据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每一种教学模式的背后总有一定的教学理论做支撑,其包含的教学思想会渗透到教学模式的每个要素、每步程序之中[14]。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就是上文所指出的移动学习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决定教师和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以及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应该根据成人学习者不同的知识水平和知识基础进行设定,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3.操作程序

操作程序规定了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习者每个步骤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微课程教学模式中操作程序的设计和组织应该知识化、结构化,具有针对性,为每一步操作设定特定的教学目标,使之与特定的知识点相对应。操作程序还应该充分体现交互性,消除个体学习者的孤独感,充分调动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4.实施条件

教学实施条件是指能够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教师、学生、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工具、教学时间等条件因素。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包括教师、学习者、微视频、智能移动设备、各类移动网络和无线网络,以及确保教学活动和学习过程顺利实施的各类学习支持服务。

5.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教学模式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有效的教学评价可以科学地判定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微课程教学模式应该注重过程性教学评价方法的应用,通过评价结果有效引导学习者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教学能力。

(三)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框架

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力求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对课程教学时间安排进行重新规划,教师确定并细化知识点,围绕知识点设计制作微视频、学习任务和思考问题,引导学习者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通过设计交互性的学习活动使学习者完成一整套模块化的学习任务,通过设计有效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价。 根据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结合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本文将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流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课中和课后;每个阶段划分为两类角色:教师和学习者。不同角色完成不同的构建任务,最终形成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框架。(见图1)

1.课前

对于教师来讲,课前的构建要点有三项。第一,学习内容导读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确定、知识背景的铺垫和学习目标的设定。根据认知负荷理论,这部分的设计旨在通过学习内容导读的引导,使学习者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使学习者在学习之前,将认知资源集中到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上,从而在课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第二,学习任务设计,为了有效激发成人自主学习的动力,在构建微课程教学模式时,应该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引导学习者的学习。为了满足不同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学习任务设计部分,设计基本、适中和较高三种层次的学习任务,使学习者能够根据自身水平进行灵活选择,基本层次的学习任务要确保大多数学习者能够完成。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进行模块化划分,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由不同数量的学习模块构成,为了保障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每类学习任务所含的模块数量不宜过多。第三,学习问题设计,在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中,每个微视频仅针对2~3个知识点或关键概念进行讲解,在学习问题设计部分,要针对微视频讲解的知识点设计与之匹配的启发性思考问题,使学习者带着问题开始学习,使学习能够“有的放矢”。

对于学习者来讲,课前首先需要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然后结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学习需求选取层次合适的学习任务,获取教师设置的思考问题,对问题进行初步思考,带着问题开始学习。

2.课中

对于教师来讲,课中的构建要点是微视频的设计、开发和制作,主要包括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知识点的模块化和结构化,知识点前铺后续的搭配和组织,并对每个微视频配以详细的学习说明。

根据移动学习理论,微视频的开发必须基于便携式移动设备,以提升资源的便捷性。因此,微视频的持续时间不宜过长,需要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结合人类的认知学习规律和特点,将学习内容微型化、碎片化,将每一个微视频严格控制在5~10分钟内,凸显针对性和“微”特点,每个微视频仅针对2~3个知识点或关键概念进行讲解,发挥片段式学习的优势,同时旨在降低资源容量,提高微视频学习资源的适用性。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好的结构使知识更容易被记忆和理解,考虑到不同成人学习者的基础和起点不同,微视频知识点的安排部署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同时提供难易度不同的学习活动,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灵活选择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学习切入点,无需将所有微视频从头学到尾,在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满足了成人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对于学习者来讲,课中的主要任务是在课前学习内容导读、学习任务和思考问题三项活动的基础上,带着对思考问题的初步思考,根据教师设定的学习路径开展和实施学习活动,观看微视频。

3.课后

对于教师来讲,课后的构建要点有两项。第一是教学交互活动的设计,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包括设计模块形式的课后练习和应用案例;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包括设计自我检测和疑难问题反馈;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包括设计学习进度显示、学习任务完成榜单、学习者相互关注功能等。第二是学习效果评价方法设计,有效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可以使学习者及时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长处和不足,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使教师准确全面地了解学习者,从而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15]。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在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应该根据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设计基本、适中和较高三种层次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每类方法包括课后微测试、知识应用、综合检测等,以满足不同学习者学习效果评价的需要。同时,学习效果评价方法的设计应该多元化,注重过程性评价,将每次课后自测成绩作为最终考核成绩的组成部分,以调动学习者日常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者重视对知识本身的掌握。

对于学习者来讲,课后需要完成两项任务,即进行教学交互活动、完成学习效果评价。通过完成课后练习和应用案例,完成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巩固已学的知识,完成知识的内化和吸收;通过完成自我检测,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提出疑难问题,向教师反馈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完成与教师的交互;通过查看其他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和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使自己不再处于孤立的学习状态,消除学习的孤独感,完成与其他学习者的交互。

四、结语

现代远程教育现行教学模式所采用的学习资源容量大、课时长、适用性较差;教学交互方式单一、时效性不强,无法满足成人的交互性学习需求;学习活动、学习任务和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单一,无法满足成人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已无法适应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需要。微课程的容量小、时间短、内容精,其即时性、交互性、针对性等特征能够很好地解决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将微课程“迁移”应用到现代远程教育中,探索构建适应现代远程教育发展需要的微课程教学模式,提出了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框架,明确了构建要点,促进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同时,为今后研究和设计微课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6.

[2]李克东,谢幼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M].北京: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31

[3]詹碧卿,林超文,等.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远程教育,2002(2):43.

[4]钟琦.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4(2):28.

[5]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5.

[6]David Shieh.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9,55(26):A1,A13.

[7]关中客. 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8]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1) :101-102.

[9]李小刚.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 :32.

[10]赵毅.面向数字化学习环境的高校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4.

[11]裴华艳,罗忠宁.微课程在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7.

[12]李兴敏.移动学习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5(4):149.

[13]Moore,M.G.Three Types of Interaction[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1989,3(2):1-6.

篇2

关键词 远程教育 微课程 困难 对策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后产生远程教育的新概念,通常意义上也就是运用网络技术与环境开展的教育。近年来,随着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兴起,微课程也被广泛应用到远程网络教育中,其短小精悍、建构式的课程呈现模式与远程教育教学要求更为匹配。

一、远程教育微课程的阐释

1.对微课程的理解

微课程是以建构主义学习方法为理论基础生成的,它的开发不仅是教学短效的体现,其便于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模式更有优势。当然,微课程对学习环境的要求也体现出了与传统教学的差异,微课程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现代教学信息技术支持,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这种移动终端学习模式匹配于微课程的设计理念,便捷、舒适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增强学习动力。

2.远程教育中微课程的运用价值

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作为微课程的教学载体决定了微课程在远程教育中运用更为适合。微课程在远程教育中的运用既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师生一体的传授模式,实现教育实时进行的可能,又体现出短、精、准的教育时效性。

第一,微课程导入教学。短小精悍的微课程导入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课前的学习准备与课后的复习巩固。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新知识所需的衔接设计制作微课程,作为课前的预习。对课后的学习评价、复习巩固同样需要教师整合相关教学资源,结合课堂教学效果有针对性地设计微课程。

第三,微课程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首先,微课程资源的建设主要解决教学重难点,具有较强针对性,在移动学习的技术平台支持下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有很大的自主空间且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微课程视频的学习操控可由学生自主掌握。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控制视频的播放速度和次数,使学生能够反复观看,较好解决了学习内化问题。

二、远程教育微课程建设面临的困难

1.微课程教学资源不丰富

作为以建构式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微课程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上的,但当前远程教育理念没有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接受情况和理解程度,在某种程度上还沿袭传统教育、应试教育的课程模式。

第一,微课程的设计思想单一,在课程设计中偏重于展示课程内容,忽视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二,对远程教育学生学习特点及个体特征分析不足,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指导。远程教育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育,它实现了教与学的时空分离,因此,教育者必须突破传统教育的教学理念,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设计,在教学中应坚持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育导向。

第三,微课程学习内容设计单一,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资源匮乏(包括内容和形式)。在远程教育中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探究实践能力,而在目前的微课程设计中不仅学习内容不能把控学习者的学习要求,资源中交互活动设计也不到位。

第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滞后,微课程的呈现方式呆板。微课程的呈现方式不仅和制作者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关,还与个人的信息技术水平有直接关系。由于微课程的制作是基于先进的网络技术的,所以,对一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水平掌握不足的教师来说,微课程就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视频挪移。设计方案与实践制作不能有机统一,导致微课内容枯燥乏味甚至不能完整体现课程的结构和内涵,致使学生在微课程学习时缺乏清晰的学习思路,不能有目的的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规划、监督与评价,也难以激发学习兴趣,甚至会严重损害学生的自信心,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资源配置不合理

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保障前提是合理科学的资源配置。目前在我国远程教育中由于教育资源建设经费、技术开发、人力资源配备等方面不够合理,导致微课程资源建设实践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第一,财力保障无法到位。微课程的开发建设无论是硬件投入还是软件设施的提升都需要大量财力保障。就目前远程教育专项资金投入来看,虽然在购置硬件设施上投入较大,但僧多粥少,难以兼顾,在软建设的投入上也无法顾全,例如对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不能及时到位。这样就会影响教学资源的顺利建设,既不能保障教师专业提升,也不利于教学资源质量的提高。

第二,教学技术平台建设不同步,不能适应需求。教学技术平台硬件设施的建设是远程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微课程的教学需要生动的教学方式、需要传输大量音视频多媒体资料,这对教学技术平台的设置要求很高,比如对压缩编码技术水平、网络传输稳定性及速度都有着极高的要求。此外,远程教育微课程制作过程中需要的多媒体资源素材整合(包括各种图像、视频、声音等采集到计算机里面变成数字格式等技术处理)难度较大,目前的远程教育机构无论是信息检索量还是硬件处理系统均不能满足需求。

第三,人力资源配备不合理。课程建设需要教师和技术服务人员协同合作,但在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实际工作中,从课程设计到制作往往只有课程负责教师独立完成。这样从教学资源的品质上,一方面,不能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容易导致课程内容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教师网络知识及以多媒体教学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缺乏,无法运用技术实现课程设计的初衷从而影响微课程的教学效果。

3.管理机制不规范

首先,课程资源管理不到位。比如对微课程的制作仅仅停留在表象上的微课(时间短、内容少),缺少学习评价与反馈环节,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其次,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监管不到位。目前微课程教学只是将制作好的课程课件直接挂在远程教学平台上,对学生的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化程度等后续教学管理缺失。再次,基于远程开放教育微课程的资源建设缺乏统一的课程建设标准。没有形成协作与共享的运行机制,导致各类远程教育机构的资源独成体系,致使课程资源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出现教学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

4.学习支持服务不到位

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必要导学保障,目前,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地运作仅是人力导学,缺乏信息系统导学环节。在远程教育实际教学实践中,当人力导学不及时时,很多学生因不能主动利用学习支持服务项目而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进程。这种课程内容与后续学习支持服务相分离的学习状况,破坏了微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三、提升远程教育微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1.梳理远程教育微课程理念,建立科学的认识

首先,要将微课程作为一个课程来看待,要保证课程的完整性,既要有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又要有课程的实施和运用。这就要求微课程教师在微课程的时间、内容、结构甚至语言的组织上有全面统一的认识和规划,在微课程短、小、精的特点上实现微课程的系列化,确保微课程的整体性。其次,要强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开放式的学习理念。远程教育开放式的学习特点要求微课程资源在建设中从设计到制作均要以学习者学习特点为本。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结合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学习特点和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做到设计合理、目标明确、主题鲜明、合理整合教学资源,生成包含声、像、音因素的生动视频,激发学习者以极大的兴趣集中注意力投入学习,充分实现学习者学习自主性。再次,要认识到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资源,也是一种开放式社会资源。远程教育模式会逐渐成为社会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主要渠道,微课程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也会进一步拓展,逐步由学校向社区教育、培训等领域拓展,要重视对各类教育资源的设计和整合,以满足微课程资源建设需求,要建立大众化的微课程建设理念。

2.建立微课程资源开发机制

(1)政府教育部门应重视远程教育微课程建设制度的完善

制度的完善主要体现在课程建设标准、技术的统一和规范课程建设流程,以相关的规章制度支持和引导网络课程建设,鼓励不同教育机构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平台,避免盲目开发、低水平开发课程资源。推广技术化标准有利于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促进我国远程教育标准化、规范化,致力于提高远程教育微课程总体质量。

(2)经费保障制度的建立

一是要保障远程教育微课程开放的硬件投入,二是要保证微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政府需建立微课程技术平台建设与人力资源培训的经费制度并保障对相关经费的预算和支付落实。

(3)建立交互性学习,完善评价标准,健全评价体系

远程教育师生分离的特性不仅使师生教学互动缺失而且使教学信息反馈迟缓和失真,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所以,在远程教育微课程的资源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与学生互动学习的教学设计,建立交互性学习支持平台。

远程教育中微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须注重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征求学习者对课程资源建设的意见,这样才能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改、补充从而完善教学资源的内容,保障微课程教学资源的质量。因此,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体系需要完善规范,在交互性学习理念支持下,建立效果反馈评价机制,健全评价体系。对评价机构的确立可引入第三方认证机构,对所开发课程进行督导,改善远程教育微课程建设水平。

3.加强远程教育教师的教学业务技术培训

远程教育微课程地研发需要制作者既要有教育理论基础也要具有一定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就目前我国远程教育师资建设状况来看,专业的远程教师培养刚刚起步,对远程教育的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网络传输技术的掌握欠缺,应当加大在职教师远程教育信息网络技术的提高培训。可以采取在岗、脱岗的技术短期培训或者换岗到技术建设一线中实践培训。

4.重视微课程的学习支持服务技术研发

远程教育微课程的研发对网络信息等技术的要求较高,它涉及到音频、视频、动漫等技术的编辑合成和运用,也需要持续做好技术保障工作,包括加强前期微课程开发技术、中期微课程使用支持及后期的技术平台维护和升级等工作。确保微课程开发的可持续性,提升微课程品质。

微课程在教育实践中地运用越来越广泛,其能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具有针对性地解惑、启惑,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这种新颖的授课模式和高效的学习效果备受欢迎,但微课程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处于研究和探索中。我们只有客观分析微课程在远程教育中的实际运用价值才能不断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真正实现让学习移动起来。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2] 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

[3] 高新芝.关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几点思考[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4] 陈会源,刘文芳.中小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4).

[5] 何旭.走向后信息时代的微课程范式[J].教学研究,2014(3).

[6]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7] 沈海峰,贾礼远.远程开放教育微型移动学习设计[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

[8]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篇3

关键词:微时代;微学习;微课程;远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5-0046-04

一、微课程的兴起及根源

1.微课程的兴起

微课程与“MOOCs”、“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移动学习”等一起,被众多业内专家认为是2013-2014年度最具影响的教育技术。其中微课程(Micro-lecture)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 LeRoy A.McGrew 教授所提出的 60 秒课程(60-Second Course),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 T.P.Kee 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 OML)。现今热议的微课程概念是 2008 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 David Penrose 提出的。他提出建设微课程的五步骤:罗列教学核心概念;写 15~30 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录制长为 1~3 分钟的视频;设计引导学生阅读或探索课程知识的课后任务;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

在国内,自2010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基于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率先给出微课程概念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都给予了高度关注。仅以“微课程”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在CNKI数据库中的文献就有650篇,涵盖中小学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等众多领域,研究的内容包括微课程设计、开发、应用和评价等不同环节。在实践层面来看,各种全国性的微课程大赛如火如荼,极大激发了人们对微课程建设的热情。

随着国内外微课实践的不断丰富和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化,人们对微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全面,其概念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丰富。虽然目前微课程尚无统一定义,但是对微课程的主要描述基本一致,且具有如下特征:是一种新型数字化学习资源;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短小,通常5~10分钟;是一个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2.微课程兴起的背后根源

微课程的出现,可谓教育领域的一场风暴,在吸引人们眼球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质疑。人们关注微课程到底是一场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还是突然掀起的一次“短时炒作”,它背后产生的根源有哪些。

(1)微时代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改变,为微课程提供了现实条件。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微博、微信、微电影风起云涌,使我们进入了“微时代”。同样,教育领域也进入了微学习、微教学的变革之中,微课程的出现,是这一变革的典型代表。传统的课堂实录式视频资源,不仅无法顺应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注意力模式”,难以满足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微课程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满足了网络时代学习者的学习要求,成为一种新型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2)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微课程的普及提供了技术支撑。带宽和网速提升,众多移动终端不断普及,移动学习正在颠覆传统的学习方式,这为微课程提供了技术条件。微课程具有时间短、内容精、容量小、模块化、情境化、半结构化的特点,正好满足了人们通过微型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学习的愿望,在家里、校园里、高速公路上、地铁上都能进行学习,实现“人人皆学、处处皆学、时时皆学”的学习愿景。

二、一种耦合:微课程与远程教育的完美结合

1.微课程在远程教育中的作用

从微课程的产生过程来看,最早应用于传统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中。事实上,在远程教育中,微课程发挥的作用更大,应用前景更加光明。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时空分离”,在这种环境下,教学资源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远程教育一直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完善。学习资源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着变化,从灌输式的资源到强调互动性,从单纯讲授到即时性生成式资源,都体现了教学内容适应学生需求的特点。

由于远程教育的学习者以成人为主,在生活节奏加快、工学矛盾突出的时代,移动学习与微型学习方式受到成人学习者的欢迎。可以说,微课程一出现,就天然地与远程学习产生了联系,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微课程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作为中国远程教育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国家开放大学于2012年年底启动5分钟课程建设工程项目,建设目标是“人人可看,人人能懂”。取名“5分钟课程”而不叫微课程,目的是更通俗易懂。通过已有资源改造、引进外部资源进行加工、新建开发三种方式,已经建设完成了4000多个五分钟课程,课程时长5至10分钟,涉及西方经济学、公共经济学、茶文化、百家姓、摄影、文学欣赏等近60个系列,涵盖生活休闲、文学艺术、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经济管理、教育体育、科学技术、农林牧渔、政治法律、哲学社科等10个一级大类。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内,微课程的建设和开发进度会大大加快,一大批高质量的微课程学习资源一定会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作用。

3.微课程存在的问题与争议

不可否认,任何一种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并引来争议。例如微课程在设计和应用中存在如下问题:①微课程的数量少和覆盖程度低,远远不能适应学习者的需求。②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微课程的质量有待提高。一方面,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使微课程的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微课程过于追求形式,没有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③热衷于评比和大赛,缺乏务实精神。通过各种微课大赛,一方面可以切磋高校教师间授课水平,展示教师个人风采而制作微课程,另一方面还能宣传和推广应用微课。但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即为了在比赛中获得成绩而不计成本和支出制作出精良考究的微课作品,只是昙花一现。

微课程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冲击,但是在远程教育中到底能够发挥多大作用,尚无统一的认识。争议的背后是对教育理念、学习理念的认知。微课程不仅仅是一种学习资源,还是对一种微学习理念的认识,是对传统教育中系统学习理念的重新考量。我们现在对微课程存有一定的争议,绝不意味着我们对微课程的否定,而是深入挖掘微课程背后带来的学习理念的变革,以及教育者应该如何应对。

三、三个原则:促进微课程设计更加合理和完善

1.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开放式的学习理念

任何类型的教育形式,都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且教学设计都要从分析学习者需求开始。由于在远程教育中,学习资源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而且不同背景特征、不同学习环境和不同学习任务的学习者,学习行为有很大差异,导致对学习资源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微课程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对学习者的背景特征、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进行分析。除了设计环节外,开发、应用和评价环节,都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特征,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见图1)不仅如此,微课程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和评价等环节中,要始终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学习体验。

2.以教学目标为重心,强调内容重于形式

微课程与微视频,从呈现方式上来看,二者好像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一段简短的视频资料。但是,就内容而言,二者有本质的不同。(具体关系见图2)微视频,是微课程的主要表现方式,就视频内容而言,并非针对一个完整主题;微课程,必须要满足课程的有关特征,既是基于知识单元的,同时又是以问题为出发点和终结点的。“微课程是指在10分钟以内,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短小,能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黎加厚)因此,微课程必须包含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即要有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以及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为了更加突出教学内容,应该尽量减少与教学目标无关的素材。做到内容要聚焦,即一个微课只讲解一个知识点,所有的内容都要为讲述这个知识点服务。尽量发挥图片和Flash的作用,使微课有趣味性,只有在课程内容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情况下,学生才会主动学习课程。视频要背景干净简洁,无关信息不要出现在画面上,以免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

3.碎片化与整体性相统一,坚持课“微”力不微

微课程显著的特点是碎片化的学习,在方便学习者学习的同时,也给学习者理解知识的全貌造成障碍。因此,要想做到微课程的课微而力不微,必须要使知识点的碎片化与整体性相统一,其中关键要在微课程背后有相关强有力的支撑。

一种支撑方式就是利用现有的网络课程,以网络课程作为平台,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学习的路径,使学习者由“点”学习向“面”学习延伸。(见图3)相比微课程而言,网络课程更适合学习者进行完整系统的学习,但这不意味着网络课程一定都要由完整的学习模块构成,而可以由一些利于学习者分散学习的微课程单元组成。这样微课程就可以借助网络课程提供的平台,发挥其短小、灵活的特点。因此,微课程在设计中要注重“重用性”原则,既要考虑微课程能在不同的场景下可以重复使用,这样才能降低开发成本和提高应用效果。

另一种支撑方式就是利用新媒体工具,打造全媒体环境下课程学习体系。技术的进步正在使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尤其是最近出现的各种新媒体技术和移动终端,使学习者不再受到学习地点和空间的限制,移动学习已经变为现实。微课程的出现,适应了当前移动学习的需要,弥补了传统网络课程的不足。如何进一步发挥微课程的应用效果,一定要借助新媒体平台,全力打造全媒体环境下课程学习体系。(见图3)可以看出,课程是学习者学习的主要对象,在远程环境下,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是连接远程学习者和教师的桥梁。

四、一种探索:基于翻转课堂的应用模式

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是检验资源质量和有用性的重要标准。随着我国微课程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人们开始探索如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用这些资源。下面我们就以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为例,探索一种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程应用模式。

1.困惑:远程教育中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于成人学习者而言,实践技能水平的提高不仅促进学习者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由于实践类课程往往需要一定的场所和环境,远程学习中的实践教学受到很大挑战。即使目前在国家开放大学中进行的远程开放教育所采用的混合式教学方式,仍然以远程学习为主,而且面授教学机会成本非常大,有限的面授时间内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学生往往要花一定的时间了解会计操作的环境和要点以及相关案例和基本要求,如果这些内容都要在面授课堂中完成,时间是极其紧迫的。因此,如何提高远程教育中会计实践教学的质量一直是令人困惑的地方。

2.机遇:翻转课堂的出现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又称颠倒课堂,其教学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西点军校的培训思想。后经不断发展,其教育理念逐渐成熟,效果也得到了检验。2011 年末,《环球邮报》和《纽约时报》都登载了关于翻转课堂的文章,从而使其名声大噪,其他国家纷纷效仿。

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就是翻转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转变为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事先进行课下学习。这样课堂实践则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师生活动、讨论的形式,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可以说,翻转课堂极好地体现了开放式的学习理念,大大释放了传统学习下的时间和空间,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3.实施:翻转课堂的微课程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近一年来,国家开放大学加快了教学改革的力度,尤其对于实践类的课程鼓励多种形式的创新。经过与几个教学分部的会计学教师共同探讨并实践后,总结了利用翻转课堂形式组织会计模拟试验的教学。基本流程如图4所示:第一,辅导教师将以前完整的教学资源进行分化,制作成微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和微博、微信等途径发送给学生;第二,学生接收到微课程资源后,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并将自己手工操作的账簿通过微博和微信分享给小组的同学;第三,组内同学进行互评,并将讨论结果上传平台。到此,参与《会计模拟实验》课程的同学已经对手工记账的基本要点、基本流程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并进行了初步的尝试;第四,组织一两次面授教学,教师通过点评学生提供的资料,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操作。同时将整个过程生成微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

4.启示:微课程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资源

以上我们以《会计模拟实验》课程为例介绍了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程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从整个教学过程看可以发现微课程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微课程资源的提供者是开放式的,包括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和提供的学习资料,同时还有学习者个体以及学习小组根据学习体验和活动结果提供的分享性资源。

(2)微课程资源是循环使用,且处于不断优化的过程。上一次教学过程形成的学习资料,经过一定的加工整理,会为下一次教学活动所使用。在每一次使用教学微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又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因此,微课程资源是动态的,资源质量是不断提高的。

(3)微课程资源是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一般来说,传统学习是教师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教师是主动方,学生是被动接受方。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微课程资源的传递呈现多向性,既包括师生之间的双向传递,也包括同学之间的传递,即一人在微博或微信中后,可以由他人来评价和转发。这样给学习者提供了更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 48-54.

[2]李爱红.翻转课堂的微课程改革在实训课程教学中的实证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7(6).

[3]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和发展趋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8):45-47.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级财务会计”;微课程设计

微课教学是现代社会发展形势下产生的新型教学形式,它主要依托互联网系统的建设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可以实现对知识内容的广泛传播,老师们可以利用微课设计出可以体验个人教学经验、各班学生学习短板的教学内容,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自主选择将要学习的微课内容。而鉴于多媒体硬件设施的快速完善,微课的设计有了更广阔的空间,老师们可以利用视频、音频、图像等多种资源,自主搭配、科学利用、合理取舍,制作出具有视觉美感、能准确传达老师的教学目标的微课课程内容。精彩的微课内容、便捷的学习渠道,使同学们有了更为良好的学习环境。在高职“中级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领域,也要注意引入微课这种教学形式,发现微课的优势所在,加以充分运用。引导同学们加强微课学习,长期与同学们保持紧密沟通交流的状态。在师生共同努力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财务会计教学的质量。

一、财务会计课程的现状

(一)理论性较强,教学难度大

《财务会计》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理论知识点多,教学难度较大。一方面,教材中的理论介绍以及业务描述基本上都是文字描述,且含有大量的专业术语,既抽象同时也枯燥,学生学习中很难理清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时主要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另外,由于要讲解的理论知识较多,教师忙于灌输式的授课,课堂互动较少,学生参与度极低,教学效果自然就差。由于知识点理论性太强,且没有更直观的方式与途径帮助了解,学生在学习会计课程过程中越发感到知识晦涩难懂,甚至是枯燥乏味,认为学习难度很大,渐渐地也就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二)课时安排不足,课程讲解受限

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课程开设在大一第二学期,通常设置72至126课时不等,每周4至7课时,周数是14至18周不等,甚至更少。《财务会计》课程作为财会类专业的核心课,本身内容较多,涉及的岗位典型任务也多,一般就有出纳岗位的货币资金业务、往来会计岗位的供销往来业务、投资业务岗位的投资业务、综合业务岗位的综合业务、负责财务成果核算的岗位业务以及负责财务报表编制的岗位业务等,要把这些典型工作任务以及相关知识点都介绍清楚,课时量明显不够。另外,按照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特点,课时中必须要有一定比例的实训课时,这样就挤压了理论知识讲解的空间。理论理解不到位,学生实训时也是一知半解,实训效果差,最终也无法真正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三)学生差异明显,学习两极分化

由于生源差异、招生方式差异、个体差异等原因,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学习的专注能力、学习态度等都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教师忙于知识讲授,且班级人数多,根本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长此下去,使得已有的差异形势越发严峻。(四)班级人数多,技能操作演示顾此失彼《财务会计》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且高职院校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中有很多技能操作要点要讲解,例如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试算平衡表的编制、报表的编制等等,这些实际工作中必须懂的业务技能,在本课程中一定要重点讲解并演示。但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在讲解演示过程中,很多学生要么听完就忘记了,要么就根本听不到看不到,由于课时的关系,教师也无法反复演示,且反复演示给教师带来极大的身心疲惫感。教学效果自然是不理想的。总的来说,高职院校的中级财会专业教学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方法和形式,而现在大部分院校内的硬件设施都得到了更新,对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传播具有很大的帮助,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融合,现在大部分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都会具备辅的实践训练。因此,在“规范、整顿、充实、提高”方针的引导下,需要牢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战略目的,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更多地设置会计电算化专业对应的主干课程《财务会计》等的微课程,促进理论指导和实践联系间的联系,改善传统的理论和实践二者分离的困局,提高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微课程”的特征

(一)微课的内容简单高效

微课作为一种多媒体展现形式,引用了视频、音频等多种资源,可以更生动直观地表达教学内容,这就达到了化繁为简的效果,同时微课的重点在于传播核心知识点,不学陪衬的内容,这就进一步避免了抽象枯燥繁复理论对同学们的干扰。微课每次都会介绍一些同学们最需要、最值得同学们记忆的知识点,每次接收少量内容,逐渐积累,就增强了学习的效果。和之前的课堂教学方式比较而言,微课可以更好地满足教师和同学们的要求。

(二)微课的学习能随时随地

微课的学习对时间、地点的限制更少,传统教学模式离不开课堂和教室,同学们以课桌为支撑,以45分钟为一个时间单位,因此和以前的模式相比,“微课”能够被称为一种“课程片段”或“微课程”。

(三)微课占用的内存容量较少且形式多样

微课所包含的信息资料在存储空间数量上通常只有数十兆,并且格式是多样化的,这就方便老师和同学们随时在线学习或者下载视频文件,随地查阅教案、课件;在传播的外在表现方式上也是多元的,比如利用电脑网页、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交流等方式,不同的渠道可以实现和不同群体的互相讨论与学习。

(四)微课的展示趋于“情境化”

鉴于微课基本是把学视频片段作为主体的教学资源,它集中了多媒体的素材和课件、同时有利于引发老师的课后思考和同学们的知识巩固、意见反馈,可以集合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宝贵意见,实现教学设计和过程展开的统一,从而打造仿真的微教学情境,老师们能够在微课教学阶段发现自己的缺陷,从而针对性的进行改正。

(五)微课是趣味无穷的创作

微课视频本身可以将图像、音频、故事等多样化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展现,提高学习的视觉化程度以及生动性,避免枯燥的说教,同时融合影视作品内包含的悬疑、意外、问题等思维,提高微课的趣味性,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三、设计与运用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必要性

目前的网络体系逐渐完善与先进,早已具有了承接线上教学模式基础前提。在高职院校的中级财务会计微课程中,可以科学地考虑财务会计知识点和资源。高职中级财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老师们需要用学生的学习思维去设计微课,抓住学生为本的核心教学点,更新观念,把打造高度创新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团队作为教学目标。在加强财务会计微课程的探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财务会计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技巧,能够提升教学的质量,加强同学们对财务会计工作的感性认知程度,有力地强化其专业实践能力。

四、财务会计“微课程”的设计模式

(一)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的完成需要从几个流程来达到,其一就是确定目标,也即是结合学生和社会的实际需要,选取并且组织知识点,开展教学活动,做好意见的反馈和探讨。该模式的目的性非常强烈,有助于达到有的放矢的良好效果。其优势就体现在可以在可执行的行为目标的指导下,形成正确的思路,以此进行科学操作。该模式的核心在于目标这个要素,它是课程设计的起步,也是最后的追求。

(二)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的诞生,有效地弥补了目标模式的缺陷。在过程模式中,最基本的类型就是Addie模型,这种经典类型将教学设计的整体拆分成了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个由浅入深的部分和阶段。每一部分都对应着实际任务内容,层层递进,最终成为有机整体。另外一种类型就是所谓的Kolb体验式学习模型,它也被称为“经验学习圈理论”,其形式表现为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组成的环形结构形式,这四个阶段分别为具体实践、观察反思、形成抽象概念、再实践。

五、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财务会计微课程的方法

(一)调查问卷法

调查问卷法指的是利用书面形式间接地收集资料,帮助完成调查工作的一种方法。在面向调查者递发精炼简洁的征询单或者相关表格的同时,请其对罗列的问题进行作答,或者提供建议,以此得到研究资料。对财务会计微课程而言,财务会计微课程知识是社会调查的中心内容,对高职院校及有关的行业会计工作者展开差异化的问卷调查,由此发掘并且研究不同的问题,结合教学经验,帮助同学们获得或者巩固财务会计内容,这就为财务会计微课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基础。

(二)讲授教学法

讲授教学法是一种“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其概念在于借助教师的系统讲解如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而使学生获得大量知识的教学模式,它偏重于教师的活动,学生比较被动,其功能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

(三)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指的是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方法,案例分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从高职院校中抽取若干个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发现微课的普遍性和规律性。

六、加强财务会计课程设计与运用的主要措施

(一)明确设计方案

根据现代远程教育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的要求,结合财务教学课程的实际,可以在明确设计方案时,安排面授辅导课15次左右,内容以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为主,包括课程内容体系及特点介绍、学习方法及教学媒体使用指导、重难点问题讲解、作业讲评与实验指导等,形式可以多样,如教师讲解、课堂讨论、课堂答疑、课堂作业、课堂测验等等。由于本课程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学生如果仅仅完成形成性考核册规定的内容是不够的,辅导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做一些练习。

(二)规划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内容

首先确定好建设目标,设计好方案和进程,做好财务会计微课程内容的整体规划,进一步形成建设规范和体系,避免重复和无序开发。比如加大对目标模式的运用,但是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比如把目标一步步细化,会导致课程内容和同学们学习过程的脱节,不利于形成整体化的课程体验;而且,目标模式在课程设计上,往往是较为简明地陈述知识点,缺乏更严密的对知识形成和社会关系等要素的探究。

(三)依托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平台

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把院校内本身存在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场地和《中级财务会计》精品课程等加以结合,借助目前会计行业的可喜态势,利用信息技术和“微课”热的条件,制作精致的财务会计微课程内容,从而达到教、学、做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逐步建立会计电算化微课平台,形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

(四)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应用和交流

微课程终归是要让学生来用,否则就成为了搁置的资源。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始开展微课程的应用,财务会计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核心课程,理应将微课程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运用科学的办法,把同学们在长期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作为关注的重点,同学们在实践阶段操作体验,检验理论知识,再通过实践操作巩固知识,以此提升同学们的成就感,不断强化同学们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高职院校“中级财务会计”微课程设计与教学应用相关问题的探讨,有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财务方面的优秀人才。相关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财务会计课程的现状,把握“微课程”的特征,比如微课的内容简单高效、微课的学习能随时随地、微课占用的内存容量较少且形式多样、微课的展示趋于“情境化”、微课是趣味无穷的创作等等;其次是明确加强财务会计“微课程”的设计与运用工作的必要性;再者是抓住基本的财务会计“微课程”的设计模式,包括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两种类型;然后掌握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财务会计微课程的方法,如调查问卷法、讲授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的加强财务会计课程设计与运用的主要措施,规划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内容,依托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平台,做好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应用和交流。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2]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3]林香山,曾文华,黄潮华.高职院校《企业财务会计》课程行动导向教学策略与方法应用研究[J].经济师,2016(7).

[4]郑军,王以宁,王凯玲,白昱.微型学习视频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4).

[5]方倩.基于“微课”资源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究———以广厦学院《财务软件应用》课程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5(18).

篇5

【关键词】教学模式;网络课程;微资源

0 前言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撰写教案并组织教学活动,课堂成为了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活动场所。网络课程教学可以集图、文、音、像于一体,能够生动形象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在教学模式上有着非常大的差异。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其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网络课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学生主动学习成为一种必然现象。在符合总体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课程和进度允许因人而异,学生根据个人的情况,可以反复学习、重点学习。学生通过查找、探究和加工这样一个学习过程,能够提高认知和思辩能力,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教师也必然地从教室中的主宰地位转换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本文以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网络课程实际教学为例,阐述了基于“微资源”的网络课程教学模式。

1 基于“微资源”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构建

基于“微资源”的网络课程平台可以理解为互联网+教学资源的形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手段为目前1:50的超载职教课堂设计全息化的教与学场景,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全息化的教学应用场景,包括课堂教学、实训教学、课本学习、课余学习四大场景,将一个个教学载体打造为可感知学生行为的“学习触点”(具体学习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及知识掌握情况,自助学习,以提升课堂学习效果与教学管理精度。在这里不仅有教师授课的资源,也有供学生下载的讲义及扩展资源,同时还为学生提供签到、笔记标注、随堂测验、互动问答以及课堂评价等应用。并通过与网络课程联动追踪学习行为,使教师随堂即时掌握学生个体学习进程、效果与反馈。基于“微资源”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微资源”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2 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1 课堂教学

2.1.1 签到(考勤管理)

在传统课堂上,老师现场点名耽误上课时间,而且迟到、早退、代签情况规避难,考勤管理效率低。老师在开课前利用网络平台生成课程考勤签到二维码,在上课时(课前或课中)适时二维码,学生通过扫描老师的二维码进行课程签到,学生课程考勤情况会自动推送到现场,老师可即时掌握学生的考勤情况,节约了老师授课时间,提升了考勤效率效果,有效规避的迟到、代签等问题。

2.1.2 即时测验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即时推送测试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手机资源库APP在线完成老师布置的测试题,老师通过测试结果可实时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便于老师进行学生学习管理与学习情况分析。

2.1.3 自助学习

为帮助学生解决课堂学习中的难点,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手机APP自助登录网络课程平台学习,解决自己在学习上遇到问题。

2.2 实训教学

由于实训场地及设备条件的制约,实训教学沿袭传统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老师“演示操作”、学生“观看习的”,老师实训教学与网络平台的课程资源使用鲜有关联,老师可根据专业课程内容设计全息化的教学应用场景,以课程“微资源”的形式将一个个教学载体打造为可感知学生行为的“学习触点”(具体学习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及知识掌握情况,自助学习,以提升课堂学习效果与教学管理精度。在这里不仅有教师授课的资源,也有供学生下载的讲义及扩展资源,同时还为学生提供签到、笔记标注、随堂测验、互动问答以及课堂评价等应用。并通过与网络课程平台的联动追踪学习行为,使教师即时掌握学生个体学习进程、效果与反馈。

2.2.1 实训自助学习

首先根据《熔化极气体保护焊》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场地(设备)情况及要求,进行课程设计及教学环境搭建。将课程内容与教学场地(设备)有机融合,将《熔化极气体保护焊》课程关键知识点以“微资源”的形式作为“学习触点”(学习内容)部署在教学场地(设备)上,并将教学任务进行分解、安排,确定课前学生学习安排、课中教学组织实施及课后学习落实内容。

学生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课堂上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知识掌握情况自主、自助学习任务,有针对性的学习知识点实践解析、技能点操作特写(包括友好提示、安全规范)等,为实训学生进行个性化呈现、点播与反复播放。还通过与资源库联动追踪个体行为,使教师掌握学生实训进程、效果与反馈。

2.2.2 任务过程记录

以《熔化极气体保护焊》课程实训技能学习为例,学生可以在实训现场根据课程安排开始实训任务。首先,各任务组通过扫描实训设备上的二维码领取小组实训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通过扫描现场的二维码掌握任务知识点解析知识,并通过手机完成实训任务的提交及进行任务过程管理。

2.3 课本学习

针对学目前在课本学习方面,老师无法知晓学生学习进度、学习情况,学生间课余课本内容互动无法实现,“书是书、网是网”,课本与网络课程资源毫无关联等情况,基于“微资源”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应用于课本学习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为教材设计(配置)相应的动态资源,为学生课本学习中抽象的理论图文提供形象的动态呈现与学习互动,弥补纸质教材图文资源呈现方式的不足,提供动态的资源呈现(音视频及动漫虚拟化资源),并通过与学习平动,进行测验、互动等个性化学习,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课程学习平台不仅有教师授课的资源,也有供学生下载的讲义及扩展资源,同时还为学生提供签到、笔记标注、随堂测验、互动问答以及课堂评价等用。并通过与资源库联动追踪学习行为,使教师即时掌握学生个体学习进程、效果与反馈。

2.4 课余学习

迫于时间压力,老师对线上组课、课程共享缺乏积极性,更谈不上多位老师在线协作课程设计。老师仅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线完成,学生迫于老师课业的压力上线学习,在线学习缺乏积极性。学生在课后学习时,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激发,而在课后学生与老师即时的互动与反馈如何实现,这些问题咎待解决。

2.4.1 互动问答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与其他学习者就所学课程内容进行在线互动、讨论。学习者可以就某个实训主题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也可以发起讨论主题,与其他学习者深入研讨,便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4.2 提醒

教师可通过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向学员推送对课程开课信息及测验通知,学生在APP端可随时随地接收提醒,方便学生进行课程安排。

2.4.3 自助学习

学生在课余通过登录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及手机APP学习老师安排的课程内容。

3 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使得课程呈现形式和课程教学模式都与以往传统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特别是在高职学院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阶段,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上面的应用势在必行。基于“微资源”的网络课程的建设借助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积极探索符合职教特色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过程中融入职教日常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学生教材学习、课余自学四个教学场景中),有效的提升了学生及社会人员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朝霞,俞启定.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1).

篇6

【关键词】微课程;翻转课堂;自主学习;探究教学;多媒体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是从英语“Flipped ClassModel”翻译过来的术语,一般被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微课程资源作为这种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手段,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它为“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提供基础,但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师应深入开展“微课程”设计与研究,将其与课堂教学相整合,提高初中英语课程质量。 

1.充分利用微课程资源,培养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前提。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认知方式、生活环境和学习习惯,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依据人性化学习理论,把学习的内容制作成高质量的视频,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学习,然后再由教师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让学生内化、拓展。微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自我教育,老师成功地培养学生具备自学的能力是最值得骄傲的。微课程具有技术上的很大优势,可以反复播放,可以自主相应选择适应自己的练习,可以自主选择课程。 

2.关注课堂合作探究模式,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初中英语课程已从“知识本位”走向“综合素质本位”,即走向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为一体的教育。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课前的微视频自学来高效地完成,课堂上多出来的时间,则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相应的技能。而英语语言的教学,则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展示、辩论、讨论与交流的使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洞察力、思辨力和表达力,培养学生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体现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创建有特色的英语“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之课程性质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二者不可偏废。即英语课要在突出语言工具性和基础性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其目的是让教学过程更生动有趣,以此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此同时陶冶学生性情,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将人文性内容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教学相结合,借助语言文字这一平台,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人文素养的提升,而且需要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思想上的交流、观点的交锋、情感上的沟通才能取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预先录制好语法课程和聊天话题,这样可腾出课堂时间用于学生练习和应用语言,诸如英语日常对话、戏剧表演、欣赏英语文学作品、用英语写故事等。 

4.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提升初中英语课程质量 

“翻转课堂”凸显教育技术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离开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根本谈不上个性化指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和PPT,可以多次暂停,倒带,做笔记或阅读。然后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进行深入的科学实验或完成原本的家庭作业,教师在学生需要时给予个性化互动式指导,帮助学生弄清楚他们不懂的概念。多媒体技术有着许多无法比拟的教学优势,它是教学发展和改革的趋势,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体现。我们应该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英语教学视频和课堂教学的质量。 

5.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大班制授课的中国课堂翻转的有效性 

中国课堂普遍人数过多、空间拥挤,很难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若推行“翻转课堂”,如何确保每位学生都提前观看视频或阅读指定材料?如何有效跟踪学生学习进度?如何组织课堂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而不是漠视旁观、滥竽充数。如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给“翻转课堂式”英语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翻转课堂效率的提高。 

6.尊重差异,逐步推进“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 

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在发达地区,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而在西部农村地区一所学校也只有几台电脑。这就使得“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中国的实施必须采取尊重差异、稳步发展的策略。在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名校名师积极探索,开发微视频,可以较早获得课堂翻转的经验。中西部农村地区可主动接受名校名师的辐射,利用微视频,让学生充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没有网络条件,人们可以为农村学校提供光盘或U盘,学生可以提前学习微视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7

[关键词]个人本位论 远程教育 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郭敏(1979- ),女,山西沁县人,河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和远程教育;孙壮桥(1980- ),男,河北永年人,河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和信息化建设。(河北 石家庄 050071)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课题“远程教育模式下教学过程的变革与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KZD201121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142-02

一、研究背景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逐步推进,终身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远程教育在国民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代表的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高等院校增至69所。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已从十几年前的规模扩张阶段转入现在的内涵建设阶段,而课程设置是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在开展远程教育中大多凭借其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硬件设施等方面优势,往往忽视了远程教育本身的特点,其课程设置体系普遍缺乏创新性与针对性。另外,广播电视大学作为规模最大的远程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与建设方面,虽然同时具有中央、省级和地市的三级开课优势,但由于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过多关注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并没有真正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自主选课机制和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本文基于“个人本位论”理论,以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分析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及问题,提出针对课程设置的改革设想和建议。

二、理论基础

以法国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为代表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而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其次,他们认为,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教育就一定有利于社会发展,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教育不一定有利于个人发展,评价教育价值也应当以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为标准。“个人本位论”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的是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等。虽然这种思想有一定的偏颇,如过分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否定社会发展因素对教育的影响。但是它的“以人为本,从学习者出发”的理念在现在来看仍然有它的可取之处。

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教育大众化和学习终身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增进了远程教育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远程教育以其独特的优势,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要教育形式之一。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者以在职人员为主,他们希望在自己有限的业余时间中通过学习,使自己在职业能力、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因此,在现代远程教育活动的构建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原则,以满足每一位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目标,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模式,关注每一位学习者的发展,推动现代远程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

三、现状分析

课程设置是指教育机构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组织和编排的系统化过程。它包括教学科目的设定、科目之间结构关系的安排及各科目的学分学时比重的分配等。课程设置一方面承载着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又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它关系到教育方针的贯彻、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人才的社会认可度,同时对远程教育院校的招生、学生的培养及毕业生的就业也会产生直接影响。课程设置不但决定着远程教育的质量,也是实现远程教育目标的重要因素。

然而,现有的远程教育课程体系往往过分关注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略了远程教育学生特有的实际需求。因此现有的课程体系不能真正为学生提供开放、灵活的学习环境,也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具体表现为:

1.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陈旧课程多,创新、前沿课程少;知识型课程多,技能型课程少。这样的课程结构,过分强调了课程的理论体系,并没有从远程教育学习者的需求出发关注知识的技能性与实用性,既不能获得学习者的欢迎,也不能满足其实际需求。

2.课程内容陈旧。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着“新瓶装陈酒”的现象,甚至有些课程在“创新”的外衣下包裹的其实也是守旧的内核。一些名义上的“创新”课程大多还是面授课程的“缩微”版或所谓的“改良”版。课程内容上,往往忽视学科的前沿性,更新过慢,有些课程仍然使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材。现代远程教育学生大多数是在职成人,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疑难问题,或者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到前沿、实用的知识。而陈旧的课程内容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严重影响了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课程设置忽视远程性。课程设置具有普高性倾向,大多注重探究性和理论性,集中表现在大多数课程设置中缺少实践课程。一些文科专业课程与学生将来或正在从事的工作联系不大;一些理科的专业课程,内容普遍偏难,根本不适合远程教育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现代社会的应用型人才,而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设置的普高化趋势,并没有考虑到远程教育课程设置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没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

4.文理科课程划分过细。在课程设置中各专业按文理科划分过细、界限分明,使文理科基本处于完全隔离的状态,培养出的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不高。如理工科学生人文与社会常识严重不足,基本的文字能力欠缺;文科学生缺乏生活中基本的数学常识、经济常识等。

5.专业口径过窄,学生没有足够的选课自由。数量有限的选修课程似乎总是与专业密切相关,学生在选择选修课时,往往找不到自己感兴趣和想学习的课程。因此,学习选修课慢慢变成了只是为了等到学分而进行的学习行为。造成选修课程走过程、走形式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者只把教学和学习重点放在了专业课程上,选修课程被定位成对专业课程的补充,可有可无。因此,过窄的专业口径和现有的选修课程不能提供充足灵活的选择机会,学习者很难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和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

四、意见与建议

本文以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课程设置为对象,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提出以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设置为目标,对现行课程设置体系进行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1.基于模块化组建“课程库”,搭建立体化的课程平台。以课程为基本单位,按模块化设计的课程平台已普遍应用在现代远程教育中。以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课程设置为例,目前各专业将全部课程分为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通识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环节六大模块。其中公共基础必修课模块、通识课模块属于通用模块,而其他四个模块是以专业为导向的特色模块。同时规定学分在各个模块间的分配,间接地控制学生的选课方向。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修完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虽然单一的模块化组织“课程库”的模式给学生学习留下了一定的自由空间,但是学生往往不能根据实际需求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同时也不能解决不同培养层次间的课程重复问题。

在模块化组建“课程库”基础上,搭建立体化的课程平台就是从学科专业、培养层次和知识结构三维立体角度进行课程库的设计和组建。首先,以学科为单位设置“学科课程库”,“课程库”中包括了本学科各个专业、各个方向和各个培养层次的课程,排除了内容重复的课程。其次,对课程库中的课程进行立体划分:横向以模块化为标准对课程进行划分,纵向以培养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为标准进行划分;侧向以知识能力结构为标准进行划分,不同课程分类摆放。这样,同一专业不同培养层次的课程均来自学科“课程库”,避免了课程重复设置带来的课程资源、学生学习时间和费用上的浪费,同时实现了不同培养层次间的有机衔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

2.灵活组合课程学习模块。灵活组合课程学习模块是指突破现有的以专业为单位、以学历为目标的学习模式,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选择一门或多门课程优先学习,并且根据学习的效果向学生颁发课程结业证书或者职业技能证书。学生可以继续学习,积累学分,取得学历;也可以选择其他专业课程继续学习;还可以在暂停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继续回来进修,之前的学分依然有效。总之,这样的方式不再以取得学历和学位为最终目标,更不会限制学生必须学习完本专业的所有课程,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优先学习对自己有用的课程和知识。这种灵活的“课程超市”形式的课程组织方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满足了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

3.增加选修课、自开课的比例。为了激励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发挥个人专长,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课程设置的改革过程中,适当增加选修课和自开课所占的比例,突破原有的专业选修课的狭窄范围,有选择地开设一些跨年级、跨专业以及跨学科的选修类课程,包括人文、社科、法律等专业性不必很强但又实用的课程;放宽省级和地市电大的自主开课权限,使各个省级和地市电大可以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开设符合具有地方特色的、实用性强的课程。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整体人文素质。

4.提倡完全学分制,提高学习自由度。目前,大多数远程教育的课程管理都采用学分/学年制的管理方式,即学校根据教学任务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组织安排课程,给出每门课程的建议开设学期,同时在毕业时间和年限上给出学生一定的空间。虽然弹性的毕业年限给了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但这与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有很大不同。完全学分制,只要学生按要求修完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拿到相应的证书,每一门课程向所有的学生开放,课程的学习顺序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只要具备课程的学习条件(如学习完该课程的先修课程)就可以选择学习。有了自己的“学分银行”,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由度,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优先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内容。

积极组建模块化“课程库”,搭建立体化的课程平台、灵活组合课程学习模块、适当增加选修课比例和提倡完全学分制等都将有利于推动现有远程教育课程设置体系的进一步改革,在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自由度高的课程平台同时,对于保证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目标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引言

“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该课程融合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两门课程的内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方法和微型计算机系统各个部件的工作原理。掌握汇编语言是掌握微机原理的基础,因为实现和验证微机系统各个部件的工作过程需要用到汇编语言,并且更高层次的综合系统设计也离不开汇编语言。

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中,汇编语言子程序设计这部分内容的知识掌握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承上”的作用体现在: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子程序设计涵盖之前所学的汇编语言的指令系统、伪指令、数据类型及三种基本控制结构(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其“启下”的作用体现在:①后续接口芯片的功能应用基本上都是以子程序的形式实现;②中断系统中的中断服务程序就是一种子程序,中断系统是微机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不理解中断系统就不能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1],而掌握子程序设计是本文由收集整理理解和应用中断系统的基础之一;③子程序设计是开发大型程序的基础,对于培养编程能力十分重要[1]。因此,汇编语言子程序设计这部分内容无论在教学上还是在实验中都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但目前鲜有文献涉及这方面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中汇编语言子程序实验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并给出一个实验设计实例。lw881.com

1 实验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⑴ 实验学时安排不够。据粗略调查,大多数院校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的实验学时为18个学时[1],有一些院校还附加一个课程设计。对于这18个实验学时普遍的分配方式如表1所示。

表1 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实验项目及学时安排表

[类别\&项目\&学时\&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部分

(12学时)\&汇编语言上机过程及debug的使用\&2\&dos系统功能调用\&2\&三种基本程序结构\&6\&子程序\&2\&接口芯片部分

(6学时)\&可编程中断控制器8259\&2\&并行接口芯片8255\&2\&可编程定时/计数器8253\&2\&]

从表1可以看出,子程序实验仅安排了2个学时,学时太少,难以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可以考虑将实验“dos系统功能调用”融合到“三种基本程序结构”中,腾出2个学时给子程序实验,有助于学生深刻全面的理解子程序的相关知识。

⑵ 实验内容“片面”。对于汇编语言子程序实验,大多数院校的实验内容只涉及到两方面的知识:①子程序的类型(近子程序和远子程序);②三种参数传递方式(寄存器传递、内存单元传递、堆栈传递)[2]。这并不全面,与子程序密切相关的知识应该还包含宏和中断服务程序,所以有必要在实验中安排相应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子程序与宏的区别,以及如何把一个子程序“注册”为中断服务程序,然后通过软中断指令(int n)调用该程序的过程,这样做有助于后面对中断系统的学习。中断是学习汇编语言的重点、难点部分,能否真正掌握汇编语言对中断的理解和掌握至关重要,中断也是汇编语言的魅力所在[3]。

2 实验设计的一个实例

针对前面提到的问题,在此给出一个汇编语言子程序实验设计实例,主要内容如下:

⑴ 实验学时:4学时。

⑵ 实验目的:

① 掌握子程序的编写及调用方法;

② 掌握近子程序和远子程序的区别;

③ 掌握三种参数传递方式的差别;

④ 掌握子程序与宏的区别;

⑤ 掌握编写中断服务程序的方法以及通过软中断指令。

⑶ 实验内容:

① 编写一个近子程序实现将一个字节的数据以十六进制的形式输出,采用寄存器参数传递方式;

② 编写一个远子程序,功能与①相同,采用堆栈参数传递方式;

③ 变量str中存有一个以’$’作为结束符的字符串,编写一个子程序实现将str中所有的大写字母全部改为小写字母,采用内存单元参数传递方式;

④ 用宏实现①中的功能;

⑤ 编写一中断服务程序实现①中功能。提示:利用dos系统功能调用的35h号功能和25h号功能提取和设置中断向量,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dos系统功能调用的35h号和25h号功能说明[4]

[功能号\&功能\&入口参数\&出口参数\&25h\&设置中断向量\&ds:dx=所设置中断向量的段基址:偏移量al=欲设置中断向量所对应的中断号\&无\&35h\&取中断向量\&al=欲取中断向量所对应的中断类型号\&es:bx=取得的中断向量的段基址:偏移量\&]

该实验设计实例特点鲜明,首先实验所要求完成的功能都是汇编语言中简单而又常用的功能,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不必花太多功夫在算法实现上,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子程序本身的语法上,另一方面实验中所完成的程序在后续的实验中可以直接调用,减轻了学生在后续实验中的负担,同时加强了各实验之间的有机联系。我们的实验内容涵盖了与子程序相关的各种知识,特别是子程序与中断服务程序的关系,这也是本实验设计的创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