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语文教师研修总结8篇

时间:2023-03-13 11:07: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语文教师研修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教师研修总结

篇1

一位教育家曾说“深爱自己职业的人,才能做好这份职业”,教师也一样,只有教师深爱着自己的职业,教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师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1更新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他们也在传授着他们的“理念”,这种“理念”是一种广义上的“理念”,它既包括对人生价值的见解、对道德法律的理解、对真善美的追求与赞扬和对知识的探索与求知等等。在职语文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本质是更新他们的教学理念,这种理念就是上面所说的广义上的“理念”,而对于语文教师这一团体,“教学理念”则相对有一定的定向,如坚持“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执行“素质教学”的教学理念等等。

1.2提高专业素养:教师专业素养这个词,很早就被提出,但大部分的师范类高校则是近几年才加入《语文教师专业素养》这一门课程,这个也是导致在职语文教师的教学专业素质和职业认同感较弱的原因之一,而且在大部分教学质量较低的在职语文教师中大多数是老一辈的教师,他们的专业素质很多都与我们现代要求的专业素质脱节,所以则要对他们进行再培训,培养教师树立符合现代教育事业要求的语文教师专业素养。

2更新教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教学的内容是对知识的传授,只有充分掌握知识,才可能对知识进行传授,同时把握好教学的技巧、方法和策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以下也提供两点来简单阐述。

2.1更新教学知识: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些语文教师总是犯一些知识性上的错误,如字词写错了,拼音写错了,或者在分析文章时,分析的方法出现错误,这些都是因为教师对课本知识不熟悉而导致的,因此在职的语文教师必须不停地更新他们的教学知识,时刻保持对知识的正确记忆和理解,此外随着教材不停地改版,内容的删减和增变,还有对语文知识量的不断扩展,所以教师除了更新教学知识外,还必须增加关于语文教学上的其他专业知识,并要融会贯通地用于课堂教学上,这样才能深层次地提高教学知识。

2.2提高教学质量:评定教学质量的标准在于课堂教学效率和活跃度,而在职语文教师的教学素质较差的原因往往也是因为课堂效率较差和课堂气氛沉闷,造成这个原因的理由有很多,其中语文这门科目的教学特点则是最重要的理由。

3教学经验中的自我反省和教学实践中的自我总结

针对在职的语文教师教学质量降低的现象,教师不仅仅从外在客观的原因分析,更应从自身内在的原因好好分析一下问题与原因,而且必须是在现实的教学经验中分析,以下提供两个例子,进行简单剖析。

3.1在教学经验中自我反省:出现问题后,正确的做法是进行自我反省,而针对语文教师而言,就必须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而言,可以说,每个语文教师的缺点和有点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自身的教学经历中自我反省,才能准确地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教师应该先进行教学质量的自评,自我评价自己的教学质量,接着好好地整理和总结自己在教学上的错误与不足,这些错误和不足是如何造成的,自己是否正确地处理好,之后的教学中,是否还犯过这些错误,是否有完全改正,然后会想自己的教学经历,总结出教学经验,并认真思考这些教学经验的作用与实践活动,最后则是进行实践活动。

3.2在教学实践中自我总结:上面已提及在教学经历中进行自我总结,而下面的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自我总结,教学经历指的是从事一段教学活动时间,而教学实践指的是在从事教学活动,它针对性地指向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份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等,善于总结才能更好从事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师,因此教师应该在每一次地课堂教学上进心自我总结,具体落实到每一堂课的知识点讲解、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效率上进行总结,在不断自我反省和总结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点和有效化的做法与措施。

4定期开展教师培训课堂、讲座和座谈会等

为了提高在职语文教师的教学质量,要求教师进行自我反省和总结,但除了让教师自我反省和自我总结外,还需要借助一些教学资源,对在职语文教师进行职业再培训。

4.1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传统来说,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往往是一个教师们交流的活动,一般都由两个大部分组成,分别是集中学习阶段和在职研修阶段。在第一部分中,不同学校的教师与教师之间通过交流,可以了解到每个学校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等,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不仅仅要了解,更需要深度思考,其他学校的教学方式的优劣点,是否能将优点取出,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上。第二部分是在职研修阶段,这个阶段中,主要针对教师对于知识的把握与见解,通过定期举办这些教师培训活动,让教师糅合融会各种有效地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PCK;提升;校本研修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5008701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是教师知识体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教师教育标准的重要依据。校本研修则是新时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校本研修中,学校不仅要聚焦教师知识能力的成长,还要为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提升、教学能力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才是校本研修的价值所在。

一、不同阶段教师的PCK特点

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主要包括学科内容知识、情境性知识和一般教育性知识三方面的内容。教师的PCK发展是一个由浅入深、由量到质的过程,不同阶段的教师PCK的特点也不尽相同。下面,笔者将入职初期、成熟期、专家型教师的PCK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1.入职初期教师的PCK特点

对于刚入职不久的教师来说,教学经验和教学知识的积累都相对不足,他们在教学重、难点与知识点的把握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加上许多教师在师范院校学习到的知识、形成的能力与语文教学知识、语文教学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在教学方面,他们都是从“教师教”的视角出发,将主要精力放在基本的教学内容和一般性的知识上,如教学目标、写教案、常规教学设计等,在其他方面很难有大的突破。

2.成熟期教师的PCK特点

成熟期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开始追求和关注一些较高层次的东西,如在教学知识方面,他们会在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结构优化方面有所尝试,还会就不同章节的学科知识进行研究。由于在教学方面他们比较自信,所以会更多地从学生的视角去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变灌输式教学方法为引导式、探究式教学,并从知识单向传递转为师生双向互动、共同学习等。

3.专家型教师的PCK特点

专家型教师大多是学校教学队伍的骨干,他们对学科知识的掌握都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能在教学研究方面独当一面。因此,在教学理念方面,此类教师会从更高的角度将教学视为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知识框架构建的一个过程,不仅会传授知识,还会传授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方法。在本质工作中,此类教师会更多地从整体、全面的角度去安排教学,并将社会文化知识、环境知识、课程知识等都运用到教学中,使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有更多的收获。

二、在学校校本研修中提升教师的PCK建议

1.以教师PCK为核心,构建PCK知识库

如果说PCK是教师素养的一个方面,那么校本研修则是提高教师素养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校本研修中,学校要正视教师学科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关注教师学科知识的发展和形成状况,本着“提升教师PCK”的目的,以语文学科组成试点,构建语文学科核心教学内容知识库,为教师量身定制研修规划,就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理论学习、实践体验等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要求广大教师在研修过程中,明确学科教学知识学习、积累和研究办法,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在语文教学内容知识库的建设中,学校要将知识库分为课堂教学和习惯培养两部分,然后以这两部分为核心,发挥语文教师的聪明才智,创建独立的专题群,对知识库框架中的内容进行填充,语文教师则要在教研员的带领下,以PCK为呈现点,进行知识学习、提炼、归纳与总结,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2.优化研修机制,利用活动催生教师PCK

校本研修活动的顺利进行要以完善的制度做保障。鉴于此,在语文教学研修中,学校要完善、优化校本研修机制,明确相关人员在脚本研修中的任务,就校本研修流程中要注意的细节、问题等做出明确规范,以确保校本研修顺利进行,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校本研修中,提升教师PCK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团队合作、研讨活动无疑是最能催生教师PCK的方法了。因此,学校要积极利用创新备课、课例反思、观摩课堂、集体会诊、前沿关注等活动,丰富校本研修的内涵,催生教师PCK,促使教师朝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如果条件允许,学校还要构建教师公共学习平台,为不同能力层次的教的学科教学知识学习、交流和分享提供平台,以提高语文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

篇3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自觉读书;立足课堂;课例研修

Casual talks the language teacher's profession growth itinerary

Pan Xian jun

【Abstract】Ages at progress, society at development, Be a glimmer of language teacher, urgent need to be pass continuously study to promote oneself profession development.Aware of self to study, have a foothold classroom, lesson example to study conduct and actions correspond point, three is integral whole, this is to promote language teacher profession growth valid path.

【Key words】Teacher's profession turn;Aware of self to study;Have a foothold classroom;The lesson example study

教师专业化是一种世界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的需要。教师是学校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学教研能力的不断发展;是知识、技能、情感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样的,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也要在这个大范围之内不断发展进步。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之后不断自我挑战和自我提升的过程。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走专业化成长之路呢?

一、自觉阅读,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源泉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读书确实可以远离平庸,可以增加睿智,可以滋养教师底气与灵气,可以增加底蕴。苏霍母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一个优秀语文教师就应该是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的读书人。读书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

(一)博览群书,以读促读

一位教育专家曾深刻指出,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学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可见语文教师的阅读面要广,要博读群书,不能仅限于专业学科一类的书,阅读对象是天文地理,三教九流,能登大雅之堂,凡能获取知识营养的内容都要读。特别要读知识“杂交”的公用部分。这样,教学上知识链接的问题。学生突发性提出的问题等对一个有着丰富课外知识的教师来说,去应对就是小菜一碟了。

而教师的读书精神会传染、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语文的成功体验与快乐,成功欲又会不断地促使他们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旦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我们语文教师挖掘出来,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他们进行语文学习将不再限于语文课堂,他们会博览群书,课内外衔接,并努力做到学以致用,为将来走人社会奠定基础。这既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的目标,也是新的教育形势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学会学习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学会以读促读。

(二)潜心研读专业书,读以致用。

对一个语文教师而言,积累一些相关的知识是最起码的要求。而语文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是慢功,是硬功,每个人的文化涵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便是这个道理。况且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整个课堂的支撑者,引导者。给人一杯水尚且需要一桶水,更何况是支撑全班几十个人思维的大平台呢?所以语文教师如果没有更深厚的专业知识势必不能担此重任。由此,语文教师要耐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精读任教专业领域的知识,不断吸收专业实战技能,积累大量的专业文本知识。学孔子的“循循善诱”,学孟子的“言近旨远”,学荀子的“谨顺其身”,学韩愈的“教学相长”,学朱熹的“春风化雨”,学许衡的“可为也用”……学夸美纽斯、苏霍姆林斯基、布鲁纳……学于漪、钱梦龙、余映潮……在能动地、灵活地阅读过程中,把读书所得运用于教学,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在不经意间,学生得到了启发,受到了教育,领悟了知识,感受了人生。这便是老师最大的收获。所以,语文教师要不断“洗脑”、“充电”,把潜心研读专业书,并读以致用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立足课堂,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

(一)参透教材,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

不少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备课找了不少资料,教参也弄得滚瓜烂熟,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参透文本,不能带动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与文本、教师、同伴的真正对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真正的精力应花在备课,落实在对教材的透彻理解上,教师的真正教学能力也体现在这一点上。参透教材,就是要求教师拿到教材后,深研细磨,精读细读,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感受来,读出真知灼见来,从而带领学生去感受课文的魅力。参透教材,就是要求教师不被教参左右,不被别人的见解所束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剖析作品。只有把教材理解得“通体透明,形神兼备”,教师才能以自己丰厚的底蕴和鲜明的教学个性去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二)妙问巧引,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抓手。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教材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引领学生攀登知识殿堂的阶梯。因此,在提问内容的设计上做到深浅之间有坡度;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做到随意之间有玄机;在提问时机的不桌上做到冷热之间有讲究;在提问节奏的把握上做到缓急之间有张弛;在提问反馈的处理上做到激励之中有原则。

(三)回归本味,是提高有效课堂的归宿。

语文课应该散发出浓郁的语文味,折射出生活本相。它调动学生感官,使学生观之有形、听之有声、嗅之有味、赏之有色;它触动学生情感,让学生心生遐想、感慨万端、缠绵悱恻、悲悯同情;它明亮学生双眸,让学生萌发见底、洞悉事理、启迪智慧、追寻真理。语文课应该是书香溢满学生心田,书卷味弥漫整个课堂。有了书卷味的语文课,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底蕴丰厚;有了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纯正酣甜;有了书卷味的语文课,睿智迸发灵光闪现。这样的语文课,它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浸润学生灵魂,何其美哉!

三、加强课例研修,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捷径

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能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只是一个教书匠,要想真正在语文专业之路上走得更阔更远一些,就要走上科研兴教的道路,以大胆务实的科研能力,充实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

传统教研形式收效甚微,课例研究成为最热门的教研形式。语文组在这方面先行一步,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去得成效。进修学院陈家尧老师专程到我校指导如何课例研究,专家的把脉、专家的引领为我们拨云见日,指点迷津,“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原来教研的形式可以如此别致,教研的天地可以如此广阔。语文组的同行兴奋不已,跃跃欲试,围绕“品味小说语言”的主题,开展了课例研究。通过问题生成,问题聚焦,问题设计,问题实施一系列活动,课例研究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以小说《范进中举》为载体,由潘先军老师和李享玲老师进行研究成果展示,在柳荫片区教研活动中,得到与会语文教师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在如何品味小说语言方面,总结出来行之有效的8种方法:1、抓住人物的典型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 2、通过表演形式 3、观看视频,学生幻写 4、心理体验 5、诵读 6、换词 7、比较 8、习作实践。这些成果的取得是传统教研形式无法比拟的。

尝到了课例研修的甜头,我们又从教师们最感头痛的作文教学入手,深入其中,真是别有洞天。作文,是学生最感头痛,老师最感棘手的问题,学生的作文,可谓问题多多,例如:1、学生无话可写,无从下笔。2、学生对生活体验不够。3、写作对立意不高。4、缺乏一定的写作技巧。5、语言不生动,缺乏细节,文章空洞。6、不知道如何选材和表现材料。

就我们老师而言,也存在一些问题:重视课文教学,轻视作文教学;重视教师的本身教学,忽视学生的写作实践;注重写作数量,忽视写作质量。换句话说,作文教学地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作文教学的随意、混乱,缺乏系统性和序列性。基于这个原因,我们把“面对农村学生,如何进行作文教学”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当然,这个课题太笼统,在问题聚焦,问题生成环节,通过老师们的讨论,我们把它细化为“细节描写”、“精彩的凤头”,以此为切入点,以期待在写作技巧和语言美化方面又突破。

其实,我们也清楚,学生的作文关键在选材,选材的关键在素材的积累。但这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能解决的。这是一个长期积累,长期训练的过程。学生的作文总得有亮点,那么必要的包装无疑是一条捷径。“细节描写”“精彩开头”也算捷径之一。我们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探究,我们找到了一些方法,形成了一些经验。

我们在课例研究中,由邓静和陈雪梅两位老师执教,进行了问题聚焦,问题生成,课例设计,教学反思这些环节。教师们都全程参与,全心投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在联片教研中,这两堂得到精彩的展示。邓静老师这堂课的切入点是“完美的凤头”,重点介绍了题记式和巧用景物描写这两种技巧,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非常有效。这堂课教案设计精心,课堂讲析精到,学生实战演练精准,课堂呈现精美。陈雪梅老师这堂课的切入点是“细节描写”――从细微之处入手,通过细致刻画,抓住读者眼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角度新颖,且行之有效。教学设计足见真功;老师课堂引导启发足见真情;学生操练原生态呈现真实;师生交流、师生配合真诚。

实践证明,课例研修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

篇4

敬业精神匮乏。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教学方面,有些中学语文教师责任感差,对工作马马虎虎,敷衍了事,不认真备课,不批改作业,不遵循教学规律,教育创新缺乏探究;2.在对待学生方面,有些中学语文教师实行歧视待遇,只关心和重视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对差生不管不问,甚至讽刺和挖苦学生,严重挫伤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甚至有些教师物欲熏心、趋炎附势,对有地位背景家庭的孩子格外关照,以谋取自己的仕途;3.在工作方面,有些中学语文教师缺乏工作激情,积极性不高,在教学研究上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太少,工作效率低下,安于现状,满足现状,缺乏竞争意识。

人格魅力缺失。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格魅力是学术影响的坚实基础,中学语文教师应具有四射的人格魅力,独善其身,吸引并引导学生。可是,有些中学语文教师忽视了人格魅力在学术影响中的重要性,修养不足,有的教师过分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对物质利益的索取,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有的教师言、行、饰不得体,在课堂上,带有个人感彩地批判社会现象,发牢骚,或者言语措辞不当,而且举止粗俗、仪表不整,严重影响了教师形象,对学生的成长也起到不良影响。

强化基本功。首先,要想具有厚实的基本功,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是做一名语文教师的必须条件。其次,采取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实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应体现在教育的整个过程,每个环节,每个细节。人的身心发展有他内在规律的科学东西,尊重学生,就是尊重这些规律的科学东西。因为尊重,所以责任。因为责任,所以探究。师生在充分信任、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且也拓宽了教师的思路,扩大了教师的教改视野。再次,要养成思考的习惯,这是一个有教育思想的语文老师必备条件。“思考”是一名老师成长和成功的关键,是一名老师形成自己的思想的起源。在教学的困境中,在学生的变化中,在别人的观点中不断地思考,在思考中成长。其实,教学中的困难我们何尝没有遇到过,也许每天、每节课我们都有可能遇到,有的老师在困难中成长了,因为他思考了。所以只有有思考习惯的人,善于在行动中思考的人,才有成功的可能,它是形成自己思想的起源。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首先,中学语文教师在讲述课程时,应该尽量做到语流畅达、语调柔和、中心明确、层次清晰,切忌口头禅;另外在进行语言表达的同时,还应该配有适当的肢体语言,让语文课更为生动、更有趣味,而不是枯燥无味的课程。其次,在教学方面,应该采用“融情于语、融情于境”的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的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就是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给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并且要给学生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环境。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越发浓厚,而且使学生思考问题和解读问题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也培养了学生的个人品质。

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反思是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师成长的新起点。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不断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高度,并对后续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的过程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据近年中学骨干教师反思意识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的中学骨干教师认为反思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许多中学骨干教师认为反思能促进教学质量、教师素养的提高。

篇5

关键词:语文 新课程 路在何方

虽然新教材已使用五年了,但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还是不容乐观。本想“一切为了学生”,谁知依然没有走出困境,真可谓:语文,爱你也好难。经验告诉我们:要真正走进新课程,语文教师还须从以下方面探索。

1、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内涵,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当前仍有不少教师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能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可能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使得语文基础原本就很差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语文能力不能得到提高。为了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把素质教育推向深处,语文教师需自觉学习新课程理念,尽快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识的发展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才会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并充分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向“我要学”转变,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有计划地阅读文学名著及语文教育专著,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新课程要求教师是教学的研究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引路人。教育行政部门早就启动了教师继续教育工程,要求全体教师必须参加学习,方可称“学高为师”。然而,尚有一部分教师对此没有予以高度重视,只流于形式。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应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有计划地阅读文学名著。凡《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阅读的名著,教师均要阅读。教师是否喜欢阅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影响很大,如果教师自身不喜欢阅读,那就谈不上支持、指导学生阅读,他在备课的作业设计环节中就不可能意识到要给学生留下必要的课外阅读时间,在授课过程中也就不大可能有意识、有方法、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欲望,更谈不上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了。此外,语文教师还应多阅读语文教育专著,以帮助自己个性化地研读语文教材,探索语文教改的形势,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3、努力学会写教学反思,帮助自己成长。教然后知不足。鉴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农村初中学校多数教师没有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各好每一节课。有的教师依然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有的教师用的是旧教案应付检查,根本没有在上面添加新内容,更遗憾的是多数教师没有写教学反思,根本没有意识到写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经验证明:写一辈子教案的教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认真写了三年教学反思,那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教学实践中一个过程的结束,同时又是一个新的教学实践的开始。它是教师自觉地把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具有批判性和创新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且有助于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为今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积累经验。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精彩之处”,及时记载教学过程中的“灵感行为”、创新思维,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养成写“再教设计”的良好习惯。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不断与同仁交流探讨,就一定能提高语文教学的认识,在反思一实践一反思的循环中收获喜悦。

4、点燃教研激情,促成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们谁都知道教学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多数农村初中学校语文教研活动举步维艰。究其原因:一是学校办学条件有限,没有办公室,教研经费严重不足,学校和教师很少订阅语文教学方面的杂志;二是未能制定科学的校本研修课题,整合教学资源,开发地方教材,有效地利用学校图书资源;三是还有部分教师的教研意识不到位,个别老教师因资历深而“不求上进”,中青年教师工作任务重,经验不足,可说是“欲渡黄河冰塞川”。要点燃教师的教研激情,给语文课堂以生命,学校固然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大教研经费投入,但教研组更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教研计划,包括校本研修课题,开发地方教材,鼓励教师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活教学资源。提倡教师集体备课,开展课堂教学竞赛及专题研究,尽可能实行校际交流,邀请名师讲学或选派骨干教师到外地培训,也可以组织教师多看名师的课堂实录,并认真讨论,自我反思,以丰富教学经验,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让我们的教师从心灵深处喜欢语文教学。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如:出黑板报、办手抄报、组建文学社团。这些活动既能激发教师的教研激情,也能增进师生感情,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5、充分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语文教师应真正领悟《语文课程标准》的内涵,充分利用“综合性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目前我们使用的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材,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体现在“综合性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单元练习中。但由于花时太多,精力大,还受地域条件及学生生活阅历的限制,农村初中的许多教师认为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尚有难度,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并未按规定的教学模式操作,或做得不够成功或干脆跳过去不教。

篇6

教师培训是未来十年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纲要》对教师培训工作做出了中长期的规划,确立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目标——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创造条件,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具体的就是要求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其中研修培训是教师培训的最主要的方式。

随着《纲要》的实施,各地陆续开始了新一轮的教师培训。笔者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研工作,组织过各种各样的学科培训,也讲过学科培训专题,但是却一直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这次参加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2010)——培训团队研修项目”北京大学语文班之后,对教师培训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教师培训是对在职教师的业务培训,不同于师范教育的学历培训,由于教学工作的学科性强、操作性强,因而培训的难度比较大。以往培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三方面:一是培训内容脱离学科教学,偏重课程改革的理论;二是培训形式单一,以专题讲座为主,缺乏层次;三是培训的有效性、实用性不强,不能学以致用。这就造成相当多的基层教师对培训不感兴趣,甚至把培训当成负担。很多培训沦为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此次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全国承担省级及以下中小学教师培训任务的培训者和优秀教师,培训充分发挥了北大素有的“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文化传统,打开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段藩篱。培训定位于“学习‘培训’”和“‘研修’学习”两个方面,设计了很多有特色的语文研修项目(例如工作坊),营造了真实的课堂教学与培训情境,做到了互动沟通和教学相长。通过问题研讨、专题讲座、工作坊、课例研究、实践活动、后续研修等方式,比较成功地完成了培训任务。

通过培训,笔者对语文教师培训工作有如下思考:

一、要有现实针对性,不回避学科教学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教师培训工作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培训的背景和出发点。新世纪以来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实施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至今已历时十年,应该培训的理念、方法等都已经培训过了,而且又经过了三轮以上的教学与评价的实践检验,那么现阶段重启教师培训,目的何在呢?

这就先要明确今后十年基础教育所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是什么。《纲要》表述得很明确,就是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现阶段的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方面:一是整体学科教学质量低,而且地区、城乡学科教学质量不均衡;二是学生、教师负担过重。课程改革至今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科教学质量低下问题,也没有解决学生、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反而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两极分化的距离拉大而越来越严重,尤其是直接面临高考和中考压力的高中和初中学段的师生,负担加重更为明显。因此,现阶段的教师培训必须要解决在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如何真正、有效地减轻负担的问题。这就需要客观地分析学科教学质量低、负担重的原因,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学科教学出现了问题,这里涉及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课堂教学、考试评价等各个方面。

因此,现阶段教师培训必须针对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学科教学出现的实际问题,把培训重心由课程改革的理念、方法转移到学科教学研究上来,切实提高教师以实际教学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素质。

二、培训要触及学科教育的根本,在学理上有所启迪

现阶段的教师培训工作,要侧重于学科教学研究,因此与课程改革相关的通识培训、形式培训可以尽量少讲或不讲,要直接触及学科教育的根本。语文学科的核心,在语言、文学和文化层面。基层教师亟需补充语言、文学、文化等领域的新知识,开阔视野,了解最新的前沿研究成果。因此,培训中要有在语言、文学、文化领域有深入研究、学养深厚的专家的专题讲座,以帮助教师开阔学科研究的视野,这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这种类型的培训教师以大学教师居多,由于很多大学教师的研究领域不同于中小学学科教学,培训内容往往与被培训者的实际需求存在距离。有很多来自大学的培训者刻意迎合中小学语文教学,不讲自己研究专长,反而漫谈对中小学教学的感受,结果泛泛而谈、浮光掠影,这种走马观花般的感受,随便哪一位中小学教师都有过亲身的体验,对他们反而没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来自大学的培训专家,要对所培训的内容有长期的研究,要有独到的经验积累,要形成完整的体系,要有自己的学术灵魂。培训要能够使被培训者领悟精髓,开阔视野,明了发展方向,特别是在学理上要有所启迪。学科领域可以不同,但学理却是相通的。不同领域的学理,往往更具有触类旁通的作用,能够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

除语文学科自身的知识外,还要对课程标准、教材、考试评价等基础教育学科教学必不可少的领域有所涉及。尽管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大于教材的理念,但是教材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仍然无可替代。课程标准颁布十年尚未修订,教学使用的教材仍然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课程标准和教材在实验过程中都存在着很多实际的问题。

三、培训要在教师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课堂教学能力方面有所突破

基层教师往往对理论培训不感兴趣,不愿意听大学专家讲座,反而愿意看中小学优秀教师的观摩课。有专家认为这是基层学校教师缺乏理论素养的表现,其实这是一种曲解。大学教学偏重于理论研究,而基础教育则偏重于实践操作,能当好大学教师的人不一定就能当好中小学教师,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工作,这也就决定了中小学教师的素养中课堂教学能力是第一位的。因此,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学科培训时,就必须在课堂教学能力方面有所突破。

课堂教学能力培训的难度很大,既需要优秀的课例,又需要对课例的分析、研讨与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培训一般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名师的观摩课,名师不仅要能上出好课,更重要的是要在自己的课中体现出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理念和方法;二是采取互动式研修,把被培训者进行分组,以小组研讨的方式,实际生成教学设计,现场示范,现场评课,修改提升,最后总结出课堂教学的规律和特点。课堂教学是整个课程中最自由、最灵活、最不受约束的环节,实践性很强,最能体现出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因而在学科培训中需要特别加以关注。

四、培训要注重引导做中国式的学问,提高语文教师的学养

培训能否培训出名师?这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成就名师的关键是什么?是要踏踏实实做中小学学科教学的学问。中国古代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一个人的学问大,可见学问是从读书中来。书读多了,自然学问就大了,做学问离不开读书。那么应该如何读书呢?《礼记·中庸》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国特色的做学问,更多讲的是读书、自悟和实践,强调的是知行合一。语文教师培训也应该是一种拓展、一种有益的借鉴和补充。因此,学科培训要注重引导教师做中国式的学问,广泛推荐专业阅读书目,指引做学问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语文教师的学养。

篇7

一、新课程语文教师角色的定位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树立“导演、伴游、导师”三维角色三种境界,以实现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真正转变。

1.“导演”

传统的语文教学习惯于教师是“主角”,一“演”到底;学生是“观众”,一“看”到终,而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运用综合知识,主动进行有意义的探索。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实现自我角色的转变:要由过去的“主演”改为现在的“导演”,而且要做一名好“导演”。叶澜教授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首先要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如在进行《死海不死》一文教学时,我仿照《实话实说》节目座谈的形式,就“死海不死的原因”,“死海的开发价值”,“关于死海的传说”等学生感兴趣的题目进行讨论。选择两名学生当专家,两名学生当记者,一名学生当主持人,其余学生当观众,教师事先做好深入的布置,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不但熟读课本,而且通读课外的一些材料,这样教学效果更好。

2.“伴游”

新课程理念中强调:“教师要做学生的伴游,而不仅仅是导游。”所谓“伴游”,就是要自始至终参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学习当中与学生同甘共苦;所谓“导游”,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习,为学生排疑解难。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有的教师还能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出发,而有些教师则只是凭借经验和头脑中的设想),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即便有一些学生的自主活动,也是要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的。而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语文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在学生充当“主角”时,当好“导演”;在学生“游览”时,当好“导游”;在学生“乘舟前行”时,当好“导航”,想办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由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者。如一位教师在《核舟记》一文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重点在体会文中对“核舟”上人物的生动描写,老师只作个别难词上的点拨。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自找搭挡,分别扮演坡、黄鲁直及佛印,还有舟尾的两个舟子的情态。对于学生的扮演情况,老师也不要急于去纠正或评价,而是让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发言,指出表演学生的优缺点。最后,老师再请其他学生表演,在观察与比较中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伴游”的角色,以更深远、更广博的视角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进而达到“行万里路”的目的。

3.“导师”

在新课程改革中,角色的转变不仅对语文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指导作用变得更加重要,这就加大了指导的难度。首先,要相信学生。作为语文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靠创造性的劳动获得新知,并有所进步。其次,要善于指导。初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强,情绪不够稳定,方法还很欠缺,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及时给予有效的指导。再次,要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以有利于激发兴趣、有利于发展思维、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为原则。总而言之,树立“导师”意识,不仅仅在于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充分地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如我在教学《愚公移山》时,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所在”,有不少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或可以搬家,或可以开山辟路,或是靠山吃山,发展经济;甚至有学生认为愚公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等等。对于这些同学的探究学习,我首先给予适当的肯定,然后结合本文的学习目的,把同学们讨论的共识引到“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意义上来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讨论问题,从而锻炼、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新课程教师角色转变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设计者、合作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这种角色的转变,对语文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如何成为自身发展的积极建构者,让专业发展成为个人自愿、自觉的行动呢?

1.个人反思。教师只有经常自省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总结利弊得失,才能不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和超越自我。我们可以通过写课后小记,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把课堂教学中给人启迪的地方写下来,反思成功之举、失败之处、探索之路、智慧之光、学生之见,以调整自己的教学心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可以通过写反思日记,条分缕析地写下每天的收获与感想,便于自己发现问题,并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同伴互助。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备课组的作用应越来越受到重视,使其成为教师自我更新的重要促进力量。以备课组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构建学习型教研组,通过读书汇报会、交流会等形式,互相交流、切磋教育教学经验,共同研讨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法,以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通过组织组内教师听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等学习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或者进行教师之间互相听课,然后再交流、研讨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立足于备课组教学实际,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探究和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这样,组内教师同伴互助,互相激励,保持了教师自我学习、不断探索的欲望,进而构建学习型人生,学习型学校,形成促进教师自我更新的良好的外部环境。

篇8

现代社会充满了物质主义、虚无主义、实利主义,高学历的人迅速增多,但他们的精神境界却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低,在这些高智商的利己主义眼中,知识不过是他们获取权利和利益的工具和手段,正是教育的失败导致他们患有“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①语文作为一门人文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课程,其在改善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不言而喻。语文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学生精神追求的引导者,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蜕变起着重要影响,只有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才能实现教育变革。

一、做如饥似渴的阅读者

读书使人进步。语文教师应当有广泛地阅读,“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②阅读的心态和方式应该是放松的,很多人是通过读书获得视野、灵感、思想以及创造力的,“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③如果语文教师自己都不阅读,那他如何能把学生的阅读教得好?

现在,通识教育不仅在高等教育阶段受到广泛关注,基础教育中也开始强调通识教育,而阅读正是语文教师掌握通识知识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是所有科目教师中最应该掌握通识知识的,因为语文这门课要教学生的东西非常多,不只是识字、阅读这些显性影响,还包含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等等隐性影响。这里所说的道德,或许有人认为通过思想品德课就能够培养,但事实上思想品德课在学校总课时数中所占比例非常低,而且课时大多被占用,要完成这一目标只靠思想品德课间断性的影响,教学效果肯定不尽人意,不然为什么现代社会中道德如此缺失、道德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所以,语文课必须把学生道德的培养作为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那么要想完成这样的目标,教师必定要在阅读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选择良好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应是真正把孩子当作教学对象,能够触动学生内心,激发他们思考的经典。教师要具备挑选优质读物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教师有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的,阅读量的增长使选择的范围扩大,才能保证选择的质量过关。给学生提供许多好的阅读材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知识的广度,实现知识的迁移、融会贯通,逐步达到通识教育所倡导的目的,而且能唤起他们对美和道德的追求,有助于实现人文教育的价值。不断阅读的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能够体现自身的睿智、博学多才,这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展现,学生不仅会以教师为榜样,而且更倾向于对这样的教师产生尊重、信赖和好感,这是促使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重要因素。

二、创造性地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现在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我们经常看到部分语文教师在课文教学中一直就是让学生读课文,分组读、领读、齐读等等,一遍又一遍。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目的是注重学生对文本的体验,但学生体验的效果并不理想;而且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他们的经验也是不一样的,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他们的体验很有可能是不同的,而最后却被要求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为什么学生非要得到规定的同一种体验呢?作文教学,教师通常会给学生提供范文,美其名曰: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事实上,这只是给学生提供一种固定模式,学生写出来的已经是“换汤不换药”的东西了。学生为什么写不好作文?究其根本原因还是读书少、读物选择不当。所以,教师不应该为了教学生写作文而上作文课,写作强调知识的积累过程,作文教学应该是体现在平时的教学中的。

“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创造,当前语文教学最致命的欠缺,也是创造。”④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他们缺乏创新精神,安于现状。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都是传承来的,但其并不是一门简单的操作性技术,教师能学习的只是看得到的表象,没有融入自身的特色,使得优秀的教学方法在传播的过程中早已失去了最初的精髓。其次,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教育技术的落后、专业知识的缺乏是语文教师难以做出教学方式、方法改进的根本原因。最后,在应试的压力下教师不愿冒险,在趋避式心理冲突中教师往往选择求稳。

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创造性,我们现在强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在教师培训以及师范生教育中应当同样注重对教师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作为一名教育研究者,应当通过自我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为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提供理论基础,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经验和不足,发现教学方式改革的着眼点。教师之间要互相交流、利用网络资源主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熟练掌握和善于利用这些设施创造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基础上保留学生独立想象的空间,而不仅仅把多媒体的存在当成节约课堂板书时间的工具。

三、在教师培训中获得释放和发展

语文教师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单靠教师自身的努力肯定是不够的,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现在很多教师对职业的热情不足,甚至刚入职的教师都会产生工作倦怠,明显体现出来的问题就是教师课前不备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采用同样的套路去教,不断变化的学生,上级检查教案时就仓促地补写,而教案本上写的与当时课上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完全不一样。网络发展和普及,教师可获取的教育资源飞速增长,教师不再需要自己动脑思考就可以获得优质的教学资料,这是促使教师教学态度变得懒散的原因之一。更为重要的原因是社会期望过高,现在学校的教育功能以及责任无限地外延,以至于现在教师的很多责任都无法完成转而外延到家长。

教师现在不仅要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还得承受社会舆论的压力,如同医患关系一样,师生关系现在也处在风口浪尖,教育改革现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一方面被拉下“神坛”,另一方面却被要求像神一样做好各方面的工作。语文教师备受关注,现在很多学者批判语文教材、批判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导致社会上出现众多问题,社会似乎从语文这门课程中找到了批判教育的强有力支撑。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满足家长、学校对升学的需求,就会导致学生应试压力过重、人文素养受到忽视;相反,不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按照社会上众多学者倡导的人文素养教育的理念实施教学又会引起家长的反对和不满。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语文教师在束缚中艰难探索、举步维艰,如何充满热情地投身教育事业?

教师培训不能够只重视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应该建立社会体验研修制度、重视并开展教师闲暇教育。教师需要社会、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社区、机构企业等应相互配合,给教师提供走出学校、更加广泛地融入社会的机会,加深教师对社会需求的了解,提高他们社会交往能力,这样的社会体验能够帮助教师获得丰富的精神感悟,使得教师全面地了解生命的价值,为开展人文教育提供经验和思路。而闲暇教育能够辅助教师采取多样化的生活方式,释放在学校教学中积累的压力,获得良好的心境。社会给予了教师人文关怀,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减轻心理负担,那么教师才能够充满热情、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

语文教师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至关重要,只有不断提高语文教师素养,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突破性进展,在应试教育中满足社会对通识教育、人文教育的需求,引领人们的精神世界往更高层次发展。

注释:

①马小平.叩响命运的门[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