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07: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信管专业导论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专业建设 课程研究 模块化
1998年,教育部整合了分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学、林业信息管理五个专业,设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作为一个设立不到20年的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现状分析
在这些已开设的专业中,有偏重于计算机方面的,有偏重信息情报的,还有偏重经济信息管理的,所开设的课程也多种多样。有的偏重于图书馆学和情报学,重视经典理论的研究,也有的偏计算机方面。基本上开设的信管专业可分为两类,一是管理学下的信管专业,偏重于管理领域;另一类是偏重于计算机方面的,此种情况以新建院校表现得最为突出。
专业设置的混乱,直接导致了专业定位及专业特色的混乱,使信管专业成为“大而全,乱而杂,什么都学,什么都不会”的代名词。
专业定位的混乱,使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比较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结合学院的总体定位,在明确专业定位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认真总结,建立起符合实际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2.课程体系梳理
从总体上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目前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2.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信管专业是1998年由多年专业融合在一起的专业,到目前为止,专业融合得并不好,实际上更多的是“拼盘”。另外,信管专业的核心能力定位不明确。
2.2课程体系仍然沿用基础教学+专业教学的模式,没有创新,专业无特色。公共基础课难以支撑学生对专业知识模块的学习,专业基础课对信管专业的基本能力缺乏针对性。另外,基础课的比例过高,导致应用技能型的培养很难落到实处。在基础课中,公共类基础课比例过高,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时不够或太少。
2.3课程之间缺乏联系,课程结构不合理。存在因人设课的问题,也存在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前导课、后续课界定和体现做得不好。
2.4课程体系和内容创新创业内容极少,且理论大于实践,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就业能力培养的支撑不足。
3.课程体系框架
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就是课程体系的构建,它也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步骤是:依托专业培养目标,建立主线,并以模块化的方式建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是由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及相应的实践环节等组成。
3.1模块构成。以“信息系统应用与管理”主线,按需要确立相应模块。包括公共基础类、管理类、网络类、信息类和实践类五个模块。
公共基础类课程是专业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应更贴近专业实际,而不是毫无针对性地讲授。尤以高等数学和职业规划这类课程为代表。管理类课程包括了管理基础类、管理应用类、信息管理类。考虑到信息管理偏管理居多,故将其归于此。网络类包括网络基础类及网络应用类,很多研究者将此部分归于信息技术类等,并未单独列出。考虑到网络的应用、电子商务等的发展,我们认为,单列一个模块是可行,而且是必需的。信息类包括了信息基础类和信息应用类两部分。所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偏计算机更多地体现在这里。
3.2具体分析
3.2.1公共基础类课程模块。公共基础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分为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和经济法律类三个子模块,建议的核心课程分别是计算机导论、大学英语和国际贸易实务。该模块主要由高等数学、外语、马列及公共选修课组成。在课程开设时,应注意与专业相结合。授课时,应该有专业特点,而不能是所有专业都是一个讲法。公共基础类课程更多的区别在于选修课的设置上,这些,都有非常明显的其所在院校自身特色的痕迹。
对公共基础课,应强化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等这些数学类课程实现。在实际授课时,要注意对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的传授与训练。
3.2.2管理科学类课程模块。本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包括信息管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基于中小企业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管理方法,掌握企事业运作规律和业务流程。
本模块分为管理基础类、管理应用类和信息管理类三个子模块。对应的核心课程分别是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检索技术。在实际授课时,一是注意这些课程应与专业特色相结合,如特色是为中小企业服务,则这些课程内容的主线就应该是中小企业;二是注意层次,即前导、后续等问题。
3.2.3信息类。本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及应用能力,在此模块中,需要注意将管理思想、理念和方法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并以专业特色,如中小企业为实例进行知识培养、能力训练。
本模块分为信息基础类和信息应用类两个子模块。对应的是数据结构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在实际授课时,注意专业定位与专业特色在其中的体现。
3.2.4网络应用类。本模块主要培养学生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网络应用能力。包含了网络基础类和网络应用类两个子模块。对应的核心课程是计算机网络和网络管理。这是为了适应互联网+等发展需要而设立的,在实际执行时,注意前瞻性与应用性的结合。
3.2.5实践类。本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整个实践类应以毕业设计为导向,具体包括课程实验、综合实验和综合实践。课程实验是指各类课程所开设的实验,主要完成技能的训练。综合实验包括了课程设计或大作业、各类实习等,时间相对集中。综合实践包括毕业设计、校内外实习基地实习及开放实验等,是对能力的综合训练。具体实现方式上,可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类,课内教学是最主要的实践环节,同时是素质技能的培养环节。课外又可分为校内和校外,校内可以采取学生社团活动、考证考级、自主学习、各类培训、各种竞赛或比赛,以及各种科技活动、科研小组等方式进行;校外包括自主创业、社会实践(应与专业相结合)、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
4.落实与保障
上面,我们研究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框架,并罗列了开设的一些课程,想让一个课程体系发挥作用,仅列出这些还远远不够。在具体设置课程时,还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阶段性,注意前导、后续课,基础在前,专业在后,以核心课为主导,层次分明,成为一个体系。
4.1撰写好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必须明确课程地位,明确其前导课和后续课,明确知识和技能的分解与合成。合成是指本门课程所要实现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目标,分解是将其细化到章节或实验中。
4.2完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技能训练融为一体。从专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基础实验平台、技能与工程实践训练平台、系统设计与综合实验平台和实践平台。
4.3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探索。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采用现场式、项目贯穿式教学方法与手段。尝试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的教学形式在本专业的应用。增加研讨课。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小班课,对核心课,尽可能专课专设,例如“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作为专业核心课,完全可以比照毕业设计,让指导教师提前介入。
4.4考核方式探索。建立科学的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改进考核方式。建立以开卷考核、分散考核、过程考核等为主要形式的考核方式。改进学生综合测评考核办法。以“企业信息化案例研究”为例,可以把课堂讨论、文献阅读、案例完成作为平时成绩,课程论文作为期末成绩。
4.5配套及保障措施。为保证整个改革的顺利实现,我们还要制订相应实施方案。加强教材建设,尤其是行业特色教材和适合专业的教材的建设。同时,配套实施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之密切相关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其所开课程的变化是经常性的。因而,研究也需要长期进行。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收获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张劲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J].情报杂志,2008(11):102-110.
[2]吕永林,师薇.地方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设计[J].现代情报,2010,30(11):128-130.
[3]王知强,等.基于信息化建设的信息管理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理论版),2010(3):16-19.
[4]卢冰原,黄传峰.面向就业需求的信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84-87.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 学术失范 制度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05-01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逐年递增。与招生数量增加相伴随的是,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现象的增加。作为学术圣殿中的一分子,作为我国未来创新人才的中坚力量,硕士研究生弃学术诚信和原则而不顾,进行学术造假、剽窃等失范行为,不能不引起社会的思考。
科学、合理的学术管理制度,有利于引导、激励和规范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因此,我国高校加强防治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的制度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完善的学术规范和诚信教育制度
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对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规范和诚信教育。在美国,多数大学将追求学术诚信视作治校的根本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重视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以美国为例,美国各高校对学生的学术规范和诚信教育主要采取以下四种形式:一是入学教育。在入学时,将印有学术诚信规范的新生手册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签署学术诚信保证书,并开展“学术诚信周”活动。二是课堂教育。美国高校将《研究生道德行为规范》作为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由法律专业的教师授课。三是利用校园网、校刊和校报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美国各高校一般都会将学生学术诚信条例、荣誉守则等规范,挂在校园网主页或印在校刊和校报上供师生查阅,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第一期校报上就刊登“学生守则”,详细阐释何为“学术不诚实”行为。四是图书馆教育。图书馆网页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文献和相关链接,指导学生如何避免考试作弊和论文抄袭;同时,图书馆每年对新生进行如何正确引用文献的培训。
此外,美国各高校还规定了导师在预防学生学术失范中的责任。
相比之下,我国高校的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显得先天不足。在学术规范教育方面,2004年3月,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杨玉圣和张保生教授编纂的《学术规范读本》;同年10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又出版了两位教授编纂的《学术规范导论》。但是各高校并没有开设有关学术规范的课程,也不要求学生阅读,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学术诚信教育方面,我国部分高校基本上没有对学生进行过学术诚信教育。在研究生入学教育中,主要是介绍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办学特色、学科建设和发展状况、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去向等;在思想政治和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研究生培养单位也未将学术诚信纳入其中。尽管北京高校从2009年9月份开始将学术诚信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当中,但大都采取讲座形式,缺乏普及性和持久性。
笔者以为,我国高校可以借鉴西方高校的成功经验,建立完善的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制度,区分学校相关部门和导师在学术诚信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发挥各自的优势。
二、取消 “行政式”的学术量化机制
我国大部分高校规定,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须发表一定数量和规格的论文。然而,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的急剧攀升,硕士研究生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将读研视为其学术生涯的起点,而是作为找到理想工作的敲门砖。由于不就不能不能顺利毕业,所以那些视为畏途的学生,只好铤而走险,从事抄袭、剽窃等学术失范行为。”
此外,我国自1991年实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前设置了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社会工作硕士、会计硕士、税务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硕士点,特别是从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全日制培养。教育部规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职业背景的工作。两种硕士学位在培养目标上各自有明确的定位,因而在教学的方法和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国内高校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了相同的模式,即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科研任务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一样,都需完成学校规定的科研任务后才能参加论文答辩。“正是研究生培养制度的不进步,才造成了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单一性,进而导致研究生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的不科学、不完善。”
国内有些高校,如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取消了硕士研究生才能毕业的规定,只要毕业论文写得好,就可以毕业。它们在毕业论文质量的监督上,实行“打假”制度,即利用“论文行为不端检测系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检测,很好地保证了学生的论文质量。笔者认为,国内其他高校可以借鉴北京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的做法,取消研究生才能毕业的规定,让学生将精力放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上。
三、加大惩戒力度,增加风险成本
整体而言,国内高校对硕士研究生的学术失范行为漠视宽容、姑息放纵,已经不是个别的现象,即使处罚也是尽量从轻,不能从根本上形成打击,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硕士研究生的学术不正当行为。
在惩罚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方面,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首先,惩罚措施有章可循。如哈佛大学《哈佛学习生活指南》规定:每一个这样做的学生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直至被从大学驱逐出去。其次,学术失范行为的当事者在大学和社会较难容身。如,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博士生手册别告诫:“任何形式的欺骗行为都有可能导致被赶出学校和承担法律责任的严重后果”。
反观国内高校,尽管惩罚的呼声很高,但是有关部门常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采取任何措施。因此,构建惩戒机制、加大处罚力度已经刻不容缓。
不讲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就不能提高学术水平,这就像不懂体育比赛规则就不能提高竞赛水平一样。没有惩罚制度,就不能制止硕士研究生的学术失范行为,只有坚守这道防线,才能起到震慑效果。
参考文献:
[1]驻纽约总领事馆教育组:《美国高校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诚信》,载《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2003年第18期。
[2]郭洁、郭宁:《美国传统名校是怎样捍卫学术诚信的--普林斯顿大学本科生学术规范管理制度评述》,载《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7期。
[3]张鸿燕:《美国高校大学生学术诚信管理及其借鉴》,载《北京教育》2010年2月。
[4]戴雪飞:《研究生学术失范的根源和学术道德教育机制建设的再思考》,载《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11期。
[5]贾德奎:《研究生学术失范与道德缺失现象探析》,载《学术界》2003年第5期。
学术不端行为在期刊投稿中层出不穷。教育部2009 年《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列举有七种应予严肃处理的行为: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和其他学术不端行为。中国知网的《学术期刊论文不端行为的界定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稿)》(2012 年12 月28 日)归纳为三类:论文本身存在的不端行为、作者署名中的不端行为、投稿和发表过程中的不端行为,并给出了基本的界定原则和标准(刊“CNKI 科研诚信管理系统研究中心”的相关政策法规)。
分析《新会计》2013 年来稿,抄袭和一稿多投的情况最为普遍。文字重合率在20% 以上的占了全部来稿的33.87%,其中重合率超过50% 的接近全部来稿十分之一,系统提示为整体剽窃的达54 篇,还有24 篇被提示为剽窃观点;上述都已剔除了与法规文件的重合。属于一稿多投的竟占了全部来稿的22.79%,其中的24% 还兼有较高的重合率。来稿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其实还有许多情况,就我所接触,以下十类应引起重视。
一诫抄袭剽窃。尊重原创,反对抄袭、剽窃是写作必须坚持的一项原则。值得注意的是,剽窃他人观点的做法,以及为反重查出来而作文字“技术处理”的改写,则隐蔽性更大,但其中大部分无法躲过系统的智能检测;难以查出的还有剽窃别人的图或表来用。
二诫一稿多投。有的作者期望一稿多投可提高文章的中稿率。殊不知,即使投稿采取邮箱密送各杂志,也徒劳无益。
由于绝大多数社科期刊使用同一个检测系统(SMLC)而信息相通,因而还是会被发现。一稿多投一旦得逞,其结果就是重复刊登。重复刊登不仅影响期刊之声誉,而且杂志的载文量将被扣除,从而影响相关评刊指标。杂志社之所以采取多方措施抵制一稿多投,就是这个道理。《新会计》的措施之一是发“拟用稿通知”给作者,待作者回复确认后才决定入编。
三诫心怀叵测。有的作者对“拟用稿通知”仅回复了“谢谢”二字,或虽回复确认“没有在其他杂志上发表过”,但实际却可能藏有玄机,因为有的事后发现已在他处刊登,《新会计》倒成了文章的重复登载者,岂不冤枉!有可能就是回复时,其他杂志还来不及刊登出来。还有些作者迟迟不回复“拟用稿通知”邮件,甚至我们再(多)次重发通知仍不予理睬,原来他是在等待另一本杂志的刊登消息。对于这类故意隐瞒一稿多投而未被发现却不幸刊登的,《新会计》只得将该作者列入(在一段时间内)不再予以审稿的“黑名单”。如果查到原来已经发表了,势必就得更换文章和调整版面,这就给编辑发排定版带来了许多麻烦。因此,建议作者要及时回复“拟用稿通知”,而且最好应作出“从未投稿他刊”的承诺。
四诫找人。在百度网上搜索文章的网站铺天盖地,有的不仅堂而皇之冠以“专业”之名,甚至还明码标价办理推荐杂志包发表。可是,我们有时还是能够识别出来的。因为这类来稿往往或在概念、名词上反复解释做文章,或者是内容泛泛而谈,既不专业更无创新,然而检测却总会通过,而且附录作者信息的排序也雷同。最近跨越湖北、河南两省的高考替考事件被曝光,“”替考能力都经事先测评,还配备有仿真指纹膜,组织作弊颇为“专业”,受到严厉谴责。找人与找人替考之欺瞒和恶劣如同一辙,令人唾弃。
五诫先挂网上。投稿前不宜先挂网上(包括论坛),否则有可能导致被退稿,《新会计》2013 年度就有15 篇之多。一些国外学术期刊(例如英国《自然》)都规定不应把论文结果事先透露给新闻媒体(引自2009 年6 月9 日中国青年报)。先挂网上,有的是为了看看反响或征求网友的意见,以便参考修改。由于网络也是文章发表的一种媒体,网上一挂就意味着内容已经公布了。对此,尚未引起有些作者的重视。
六诫署名不实。有的作者为了引起编辑关注,未经导师认可便与导师合署为作者。《新会计》对于此类来稿,总想方设法查到导师的邮箱,然后将“拟用稿通知”也同时抄告导师。我们曾遇到过很负责任的几位导师,他们回复我们,已批评了他/ 她的学生并撤销合署,甚至建议不要采用这篇投稿。因为导师清楚,论文的署名首先是种责任,如果没有具体指导论文写作,也未对论文有实质上的贡献,就不该添上自己的名字。此外,有的论文由多名作者共同署名。为避免发生因排名先后与对论文贡献大小不相符的矛盾,我们都将“拟用稿通知”同时都发给所有作者,并附上将来文章刊出的作者排序。因此建议,凡合署发表的投稿,希望将所有作者的邮箱都列出来,以方便日后联系。还有投稿后又来要求添加作者的情况,如果仅仅是想带上他/ 她“乘船”的,那就是种不严肃的行为了。
七诫摆花架子。一般来说,注有标引的参考文献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文的学术水平。不过,著录的参考文献一定要与论文密切相关。有篇来稿文后的参考文献字数几乎与正文相当。经审稿发现,其参考文献的绝大部分却与文章内容关系不大。他可能是将人家文章后面的参考文献不作分析地照单全抄了。其实你想,与你文章内容不太相干的这些文献对你论文会有何贡献,你肯定未必逐篇去读过吧(特别是外文参考文献)?为了证明你对所引的文字已经仔细核对过原文了,建议作者的参考文献除了要列出登载原著的杂志名称和期、卷以外,最好再补上原句所在的页数,这也是为了方便他人核对的需要。有人来稿大段抄用他人文字,过度引用就成了他人观点的文字拼凑了。还有的文章重复引用一些相似的内容却无针对性的评述,这就令人怀疑似乎是为了扩充文章的字数了。我认为,引文应与论文具有逻辑关系,引用要以必要为原则,一般只需点到为止,否则就本末倒置了。
八诫马虎草率。有的来稿中的参考文献,在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却查不到;原来作者不是将文章题目漏了字,就是将原著者的姓名写错了,或者是刊登的信息有误,想必是作者凭记忆写就的,没作认真核对。我们怎么会发现的呢?因为,编辑除检查参考文献与论文内容有无关联外,还要逐条核对并纠正错漏和标识谬误。编辑花在这方面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不亚于对文章内容的审改。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录参考文献是项极为严肃的事, 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论文的可信度和作者的声誉,但许多作者对此却不甚了解。此外,来稿中常用词语错字漏字颇多,读不通的,也并非个别。有的作者仓促投稿,自己都没有仔细审核和修改,于是反复来邮件纠正错误。写作毕竟是件艰苦而细致的创作劳动,应该认真仔细,严肃投稿。
九诫重复发表。有的作者将自己以前的学位论文拿来投稿;有的论文大幅度引用自己以前的文章而未作出说明,由此发生极高比例的文字重合。如果引用自己已发表的文章,篇幅过大,又未补充新的观点,也属于重复发表。当然相关的界定标准还有待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