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阿波罗登月计划8篇

时间:2023-03-13 11:06: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阿波罗登月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阿波罗登月计划

篇1

2012年8月25日,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患心血管并发症逝世,享年82岁。时间回溯至43年前,1969年7月20日,随着阿波罗11号登月舱的降落,39岁的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表面,脱口说出那句世人皆知的名言:“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登上月球是人类的古老梦想,这个梦想可能和人类的历史本身一样久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是一个冷战催生的政治项目,然而这一点也无法掩盖阿波罗计划所实际带来的巨大科学价值。

在着陆之后,阿姆斯特朗和另一位宇航员奥尔德林一共在月面停留了21小时36分钟。他们在月球表面放置一台摄像机用于向地球传输信号;放置一台太阳风成分检测仪,月震仪设备包以及激光测距反射器;在着陆之后,他们踏上月面并收集月面土壤岩石样品带回地球;拍摄大量月面照片,记录月面地貌,科学设备的安放过程,以及在月面上的宇航员和着陆器本身。

第二步:改变世界

阿波罗计划还带来其它的连锁效应。举例来说,计算机技术必不可少的集成电路。在1961年至1965年期间,阿波罗计划使用的导航用计算机是这一技术产业的最大客户。在此需求推动下,集成电路技术最终成为了成熟的、在商业上被大量应用的产品。

阿波罗项目的执行还埋下了近日互联网萌芽的种子。正是由于受到了阿波罗登月计划此类振奋人心的壮举的激励,整个社会开始迸发出比以往更强大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很多事情比原先更快更早地出现了。”

第三步:回到地球

阿姆斯特朗用前40年登上月球,却用后40年努力“从月球回来”——做回一个普通的地球人。个性低调的阿姆斯特朗不爱镁光灯,有人曾问他对于自己的脚印将永留月球有何感想,他说“有点希望未来有人上去把脚印擦掉”。他于1971年从美国宇航局(NASA)退休后便到辛辛那提大学任教。

阿姆斯特朗的家人表示希望世人能以简单的方式缅怀他。他家人在声明中说:“荣耀他的服务、成就与谦逊,下次走在万里无云的夜空下,见到皎洁月光照耀着你们时,想想阿姆斯特朗,并对他眨眨眼吧。”

霍金现身伦敦残奥开幕式

当地时间8月29日晚8时30分,2012年伦敦残奥会开幕式在“伦敦碗”掀起大幕。作为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名著《暴风雨》中的主人公米兰达,成为开幕式表演的绝对主角,她以“向导”身份带领观众进行了14分钟的科学神奇之旅,体验科学带来时空交换。其中包括眺望宇宙的最深处,在思想的海洋里畅游,“中途”还在伊萨克·牛顿的花园里小憩,最后抵达千变万化的当代伦敦城。

而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为残奥会送上了充满探索精神的开篇词:“自从文明的曙光降临大地,人类便孜孜不倦地探求世界内在的规律。天地之为天地,何也?天地之所以存在,何也?即便我们找到了无所不能的世界万全定律,那也不过是一套毫无生气的繁文缛节。究竟是什么将生命的火种点亮?留下整个宇宙供人类冥想?”现场也配合着霍金的演讲用无数的雨伞模拟宇宙大爆炸的景象。

诺奖得主认为向外星人暴露人类位置不明智

人类是否应该向外星人暴露自己的位置?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曾在2010年接受探索频道采访时说,人类应当对外星生命非常谨慎,尝试接触外星种族将会非常冒险。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布莱恩·施密特说他非常赞同霍金的观点。

“外星人也许并不是一件需要担忧的事。宇宙太大了,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但是事情发生的时候也就发生了。”施密特说。

施密特与亚当·里斯带领的高红移超新星搜索队与超新星宇宙学计划这两个研究团队,分别发现宇宙膨胀的速度并非如预期一样减缓或是停滞,相反正在加速。因为这个发现,他们二人与索尔·珀尔马特一起获得了201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根据施密特的研究,宇宙将继续越来越快地膨胀下去,最终会走向消散。在这个加速膨胀的宇宙中,人类将越来越难以抵达另一颗行星,这意味着,接触地外高等生命的几率将越来越低。

“宇宙的未来将非常黑暗。一切都飞快离去。寻找外星人将成为巨大的挑战,也许永远都不会实现。我们人类或许是宇宙中非常罕见的东西。”他说。

一克DNA相当千亿张DVD光盘

要说信息存储,没有一样比得过DNA。人们很早就觊觎我们自身的基因代码存储数据的潜力,但如何将信息编码进DNA遗传物质再如何解读出来,一直是个难题。

近日,哈佛大学维斯生物工程研究所的一群研究人员尝试将一本大约有5.34万个单词的书籍编码到不到一沙克(亿万分之一克)的DNA微芯片中,连同文字一起的还有11张图片和一段Java程序。这是迄今为止人类使用DNA遗传物质储存数据量最大的一次实验。“今后,拇指大小的设备就能存下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该项目首席研究员、哈佛大学遗传学家乔治·丘奇说。

这项实验被刊登在《科学》期刊上。但因编码存储和读取过程太过昂贵,DNA存储离商业化还有一段距离。“随着DNA合成、测序价格的不断下降,这或许将成为长期存储数据的一种选择。”哈佛大学生物学教授可苏里说。这一实验,或许为解决未来社会爆炸性的大数据存储指明了方向。

生物电流可促断肢再生

英国阿伯丁大学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生物电流有望被用来帮助人体组织再生和对残缺的四肢进行补救。在不久的将来生物电流有可能帮助残疾人“恢复”四肢,重新长出手臂与腿。

此前的生物电流模拟试验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结果,该技术可以用来帮助病人受损脊髓的再生。还有研究证据表明生物电流技术在帮助病人进行趾端再生。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希望早日能够得到一些更有用的研究成果。

加拿大伊利湖岸边数千鱼鸟死亡原因未知

篇2

1969年7月16日,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巴兹・奥尔德林(Buzz AIdrin)和迈克尔・柯林斯(Michael Collins),这三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升空,四天后成功踏上了月球表面,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时刻一晃眼已过去了40个年头。把人送到月球上的太空计划使用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技术,其中几项技术如今普遍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本文介绍了灵感源自太空计划的几项技术。

无线耳机

当尼尔・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表面、抛出“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这句名言时,他通话所用的无线耳机正是使用了太平洋缤特力公司(Pacific Plantronics,现更名为缤特力公司)研制的技术。从此以后,缤特力公司继续研制无线耳机技术,应用对象不只是太空计划和航空航天领域,还包括使用桌面耳机和手机蓝牙耳机的普通办公室员工。

太空记忆棉

泰普尔(Tempur)记忆棉早在1966年就被研制出来,用来帮助吸收冲击力,最初用于美国宇航局的航天飞机座椅;如今广泛应用于众多产品,从橄榄球头盔、医院病床到鞋垫,不一而足。如今,连特殊的“记忆棉”枕头和床垫也使用了这项技术。

无绳工具

虽然美国宇航局并没有发明无绳手持真空吸尘器(Dusbuster),但是这种吸尘器的起源却可以追溯到百得公司(Black&Decker)为阿波罗登月计划研制的电池供电的月球钻机。类似的技术应用于平时家里用来修修补补的无绳电钻和无绳电动螺丝刀。

阻燃服装

阿波罗发射台(阿波罗1号)的一次火灾断送了三位宇航员的性命,之后研究人员就致力于为太空服和航天器研制阻燃纺织材料。此后,消防员、士兵和赛车手们使用聚苯并眯唑(PBI)这种材料制成的阻燃服装,帮助防火。

冷却服

太空服当初是专为宇航员设计的,目的在于在极端温度下为宇航员确保生命、抵挡辐射,并提供生命保障所以,使用的材料需要提供必不可少的氧气、压力、暖气或冷气,同时又能让宇航员保持活动自如。今天,冷却服(包括ILC Dover公司的降温背心)用于诸多工业环境,以调控工作人员的体温;还用于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全患者,这种罕见疾病使得人体自身无法降温。

体液循环

肾透析机如今使用了当初为美国宇航局研制的帮助宇航员排出体内有毒废物的一项工艺。这项工艺既节省了电力,又不需要持续供水,从而为病患提供了更大的自由。

健身器材

长期暴露在太空的微重力环境下导致科研人员埋头研究“心血管失调”,这种问题可能会造成宇航员的心血管系统受到损害。这项研究的结果就是研究出了“卧式蹦床”(Shuttle 2000-1),如今许多运动队和医疗康复中心广泛使用这种器材。这种设备可通过闭链运动训练和增强式训练来促进心血管健康和肌肉力量。

反光材料

像丙烯或聚酯薄膜这些材料有助于保护宇航员免遭各种辐射和热量,这种材料如今经常应用于家里的普通隔热材料。其他的“真空电镀”技术应用于服装绝缘材料、食品包装、墙面涂料和遮光窗帘等产品中。下一回你在观看马拉松比赛时,要是看到选手们身上裹着闪闪发光的毯子,就知道美国宇航局的技术又派上用场了。

冷冻干燥食品

当时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宇航员在漫长的太空飞行期间的饮食问题。解决办法就是:冷冻干燥处理,这种工艺有助于保留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味道,同时又能减轻食品的重量、延长保质期。

防刮擦镜片

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AmesResearch Center)研制的一种高耐磨涂层有助于保护航空航天设备的塑料表面在严酷环境中不会轻易磨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太阳镜制造商福斯特,格兰特公司(Foster Grant)曾利用这项技术研制出太空科技镜片(Space TechLens),这种镜片的防刮擦性能比普通的眼镜镜片要胜出5倍。

篇3

1 空气和水的问题

人类要想在月球上生存,首先要解决空气和水的问题。短期的月球任务,如阿波罗登月任务,在月面仅停留3天时间,航天员消耗的空气和水资源比较少,可以用登月飞行器从地面携带的空气和水资源来保障航天员的生活和工作。但是对于中长期的月球任务,由于航天员在月面停留和作业的时间长,消耗的空气和水资源量大,依赖登月飞行器携带的资源或者依靠地面补给的方式就不现实了,需要采用闭环再生和原位资源利用的方式来解决。

2010年印度发射了月球航行1卫星,其搭载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迷你合成孔径雷达(MiniSAR)装置绘制了从地球看永远处于阴影中的极地月球坑的地图。绘图结果显示,极地月球坑沉积物的雷达特性与冰类似。在分析数据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团队确定,月球上水冰存在的迹象很明显,目前已发现超过40个小型月球坑存在水冰。这些月球坑的直径为2~5km。尽管冰的总量取决于每个月球坑中冰的厚度,据估计最少也有6亿吨的水冰。这对于希望充分开发和利用月球资源的人们来说是个异常振奋的好消息,因为水冰可以用做航天员未来月球基地任务的自然资源,它在月球上被发现非常诱人。水冰可以净化为饮用水,也可以被分解为氧气和氢气来充当呼吸气体或为飞行器提供推进燃料。

关于空气的再生问题,当前主要的尝试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可实现空气、水和食物的循环生产和再利用的完全封闭生态系统;二是设想从月球开采的矿物质中提炼出产生氧气所需的元素,并以此建立稳定的供氧系统。

2 食物和废物处理问题

人类要想在月面上长期生活,就必须要解决自给自足的食物供应和废物处理问题。当前国际空间站上的食物主要依靠从地面进行补给,液体废物,如空气中的水,主要通过抽湿机净化后再转化为可饮用的水,航天员的尿液和汗液也可循环使用。对于固体废物,通常收集后利用货运飞船带回地面进行处理。

对于月球基地,当前广泛关注的是如何在密闭的空间中创造出生物式再生受控生态系统。生物式再生受控生态系统是指利用生物光合作用、升腾作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生产食物,实现空气和水的净化、处理废物,达到高度闭合的物质循环。在生物生长过程中,需要控制气压、气体成分,温湿度等大气环境,并且实现食品加工和废物处理等。俄罗斯、美国、日本、欧洲空间局及我国均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展相关研究,并且先后建立了大型综合实验系统。

3 低重力问题

人类要在月面上长期健康地生活,必须要适应月面的1/6g重力环境。与空间站的微重力环境类似,如果航天员长期处在1/6g重力环境下,对其机体的免疫系统影响很大,胸腺及脾脏会产生萎缩性变化,各种免疫细胞的功能都会有所降低;长期处在微重力环境下,还会导致航天员肌肉萎缩、骨质流失、视力下降、生殖系统紊乱,甚至基因发生变化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航天员训练中心的专家们正携手努力,研究可在月球基地上供航天员使用的健康训练系统。航天员只有在月球基地里坚持不懈地锻炼,才能预防空间失调综合症,更好地保持人体心血管、骨骼肌、骨骼的健康,确保能开展月面探测、科学试验及资源开发利用等工作。

4 月尘问题

与空间环境不同,在月球表面覆盖着一层厚10cm左右的细沙,这些沙粒的直径不到0.03cm,这就是月尘。月尘是月球形成过程中由陨石体反复撞击产生的颗粒,主要由晶质颗粒和较大的火成岩碎片、玻璃质碎片及微量金属颗粒组成。月尘颗粒的表面非常锋利、坚硬,且带有静电,带电的月尘由于静电作用可以悬浮于月表上空,形成带电的“喷泉”现象。由于月球的低重力,由着陆器撞击月面、航天员驾驶月球车、发动机羽流喷流激起的月尘可以长期飘浮在空中。

月尘对人体的健康影响较大。月尘中的可吸入颗粒可以导致航天员出现肺矽病,在人体肺部沉积率最高的是粒径为1μm左右的颗粒物,这个尺段的颗粒物是最难清除的。可吸入颗粒的表面经常聚集着各种有毒的物质和重金属元素,不少物质都是致癌的。阿波罗任务航天员在从月面返回登月舱时,虽然用清扫航天服和真空吸尘器等方法尽力清除月尘,但仍然有很多月尘进入了登月舱。执行阿波罗15任务的航天员回来后抱怨说:“登月舱非常脏,舱内漂浮着颗粒物,脱去头盔后闻到有火药味,刺激着眼睛、鼻子和喉咙,只能尽可能躲在航天服中。”由此可见,对于需要执行长期月面任务,进行反复出舱活动的月球基地任务而言,月尘是危害航天员健康的首要问题。

由于月尘表面坚硬且锋利,能磨损舱外航天服、月球车及其他没有密闭的轴承、齿轮和其他机械装置,造成各种机械故障。由于月尘的静电吸附性,可以造成仪器表面被尘埃覆盖,影响仪器的性能,导致灾难事故的发生。因此,月尘是月球基地任务中必须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5 热控问题

影响月球的热环境因素主要有太阳直接辐照、月球反照、月面红外辐射及地球反照。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的热传递,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极大,在赤道地区白昼温度约400K,夜晚可以降到120K;在太阳无法照射到的阴影区和夜晚期间的月球表面温度为90K。对于月球两极地区,温度始终较低,所以热控难题主要集中在赤道和低纬度等地区。月球一昼夜相当于地球28天,执行长期月球基地任务难免要过月夜,如果月球基地建造在月球的赤道和低纬度地区就需经历较大的温差变化。因此为保证任务的成功,必须对登月舱及月球基地进行热管理设计,提供适宜恒定的温度环境,保证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阿波罗登月舱采用的是一次性消耗的水升华器,它通过控制容器内的压力喷水到热表面,水蒸气排放到空间,从而保持内部冷却回路的工质出口温度。一次性水升华器常用于无人月球车、短期载人登月任务时不失为一项有效的热控措施,但是月球基地任务的月面驻留时间长,采用一次性的水升华器必将大大增加排热系统的质量,难以满足任务的要求。因此有科学家提出采用双级压缩的热泵蓄热技术方案来解决热控的问题,更有学者提出月表1m以下有个恒温层,温度约260K,可用于建造地下式月球基地采用热泵蓄热方案的蓄热层。

6 能源问题

能源问题是月球基地工程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月球基地在月面上必须有能源动力的支持,才能为月球基地本体、航天员、月球车、各类科学仪器设备和作业工具、通信导航设施等提供基本保障。在空间站工程中,通过采用大型太阳能电池阵技术来提供航天器所需的能源和动力。在短期的载人登月任务如阿波罗计划中,登月飞船采用氢氧燃料电池进行供电。对于长期月球基地任务而言,由于有人的参与,需要生命保障和乘员健康支持系统,月球基地的设备和仪器增多,所需的功率自然加大,因此能源问题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目前学者们考虑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采用太阳能供电方案,还有一种就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极力推荐的核能供电方案。

若月球基地采用太阳能电池阵供电,需将月球基地建设在两极,如火山坑边缘的高地地区,保证持续受到阳光的照射,且需考虑如何消除月尘的影响;若建设在赤道及其他纬度地区必须要解决过月夜时的供电问题。因此,核能供电问题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又有学者提出采用空间太阳能电站向月球表面供电、月球地热供电等新思路、新方案来解决月球基地的能源问题。

7 辐射问题

空间辐射环境包括空间天然和人工产生的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天然非电离辐射源主要来自于太阳的光辐射和射频辐射,而能对生物机体造成严重损伤的主要来自于空间的电离辐射。月球基地任务中,空间天然的电离辐射源主要包括银河宇宙辐射和太阳粒子事件,人工辐射源是基地中使用的辐射源,包括核反应堆、γ射线高度计和各种空间实验仪器,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等。空间电离辐射是影响航天员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主要包括X射线、γ射线、宇宙射线和高速太阳粒子。

在短期载人登月任务中,由于任务周期短,受到空间辐射环境的影响较小;但是在长期的月球基地任务中,受到空间辐射的影响较大,因此,为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必须进一步增强对空间天气及太阳风暴的预测能力,同时需在月球基地本体外加装电磁防护盾等被动防护设备,也有学者提出采用主动超导磁体在深空太空舱周围形成磁场等主动防护方法,以消除空间辐射环境对航天员和仪器设备的影响。

8 法律问题

篇4

no.1

先学一门外星语言

不像新东方一样,学外星语只能参考科幻作品:

《星球大战》中赫特语是星战诸多常见外星语言的一种,下次骂人的时候你可以说“koocheo”()。

《阿凡达》的纳美语比起常见的英韩日意大利文,纳美语的我爱你(Nga yawne lu oer)更像一串密码。《星舰迷航》克林贡语是外星种族克林贡人的语言,请跟iWo念“Hja”(你好)。

no.2太空ooxx,必备生存技能!

被火箭上天的新闻刷屏后,零重力或者微重力条件下的人类的确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严肃点,这涉及到人类真要走出地球的时候的繁衍问题。正式的宇航飞行中,至少没有公开的记录。有两次事件可能有点关系,一个是1989年出现了一份文件,讲述NASA研究了零重力条件下的问题,还有一些研究结果。另有一个是1992年的STS-47,宇航员里面竟然有一对夫妇。两个人是秘密结婚的,谁也不知道他们在太空里发生了什么。

不过模仿零重力环境下的,的确有人尝试过。一家成人影片公司拍摄过这个题材,使用的是从3350米高度急速下降模拟零重力环境拍。因为这个成本比较高,只拍摄了20秒。这应该是已知的零重力条件下的唯一尝试,此外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拍摄的《宇宙》第二季中某一集有这样的故事,你懂的。

火星移民,骗局而已

2013年,荷兰非营利组织“火星一号”前段时间引起很大争议。全球八万人报名,随后被报道机构雇员仅一人……登陆火星需要多少钱?根据目前的成本计算方法,将一个小组的人员送上火星需要至少45000公斤重的飞船、装备、食物和水,NASA估计费用最高可达4500亿美元。但“火星一号”计划预算仅为60亿美元,等等,好像发现了什么,似乎我们全国一年不喝茅台也能上火星了。

如果你身边有一位像《银河系漫游指南》中福特·普里弗克特一样整天表面上无所事事,其实是个外星人的朋友让你带上毛巾跟他走的话,不妨相信之。

no.4

太空中看长城?真的可见

在太空中能不能看到长城,这也许是某些人从小学就开始困惑的问题。如果从简单的物理入手,在400千米外看10米宽的长城大约就相当于在10米外看一根宽0.25毫米的细线,显然超出了人类肉眼能够分辨的能力。但,不要小看这个神奇的民族,只要我们给长城加上景观灯光,在夜晚把长城照得灯火通明也许真的可以看见。举个例子最近的恒星距离我们都在4光年以外,它们的张角远远小于肉眼能够分辨的极限,但我们的肉眼仍然能够看到数以千计的恒星。只要够亮,就能被我们看到。希望这篇文章不要被某些人看到,说不定一拍脑门子,中国又多了一项世界奇迹。

no.5

你身边的太空发明

80年代,“太空服之父”华人唐鑫源改进了太空服,加入高分子吸收体,尿尿才不再是宇航员的难题。而阿迪与它的弟弟阿迪王上用到的气垫,同样是来自阿波罗登月计划中航天服内胆。还有脱水蔬菜,你肯定也猜到了,还是在熟悉的阿波罗计划中,脱水蔬菜为宇航员补充维生素立下不小的功劳。所以,众吊丝们,不要天天抱怨了,你们经常吃的泡面可是航天食品哦。

当然,还有一些被谣传的发明,比如美国人花了数亿美元研究太空笔,俄罗斯人不花一分钱用铅笔。铅笔笔芯有时候会断,在失重的环境中飘进电器中引起短路。保罗·费舍尔自掏腰包进行研制,仅仅花费约两百万元费用,原理是靠氮气气体压力把油墨推向笔尖。而且在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用太空笔拨动损坏开关中一个细小的金属条,成功地启动了登月舱的发动机。

no.6

潜伏在身边的外星人

篇5

2012年4月17日,“发现者”号航天飞机被送往华盛顿,永久安置在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功完成首次人类太空飞行,人类进入太空时代。50年后的2011年,美国的“发现”号、“奋进”号、“亚特兰蒂斯”号陆续退役。

50年来,处于科技最尖端的航空航天技术实现了许多创新。我们今天很多日常应用其实都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太空技术衍生产品。

太空竞赛之投入VS产出

阿波罗登月计划

1958年建立

2011年最新太空技术应用

新式消防系统。受到NASA火箭设计的启发,与传统系统相比,能更快地扑灭火苗,保护生命和财产。

采用NASA创新工具开发的软件,帮助商业航班以更短的航线飞行,每年节约数百万加仑燃油,降低了飞行成本并有益于环境。

NASA专家协助开发的健康监视技术。穿上一件衬衫或系一条皮带,就能记录生命信号。这种技术目前用于监视专业运动员和部队成员的健康情况。

应急软件工具。这种工具能捕获、分析数据,并将数据嵌入地图、表格及其他信息,这些信息可用于山火、洪水和地震后的灾难管理。

你在用的太空竞赛遗产

1.防刮擦镜片

由于太空环境中有尘土和粒子,NASA需要一种特殊的涂层来保护太空设备,特别是航天员的头盔护目镜。发现这一商机后,太阳镜制造商福斯特-格兰特(Foster-Grant)公司获得了NASA授权,在太阳镜中使用该技术。这种特殊涂层使得太阳镜比不带涂层的镜片要耐刮擦10倍以上。

2.可调式烟雾探测器

20世纪70年代,NASA的工程师在设计美国的第一个空间站——天空实验室时与霍尼韦尔公司合作,发明了第一个可调式烟雾探测器,它具有不同的敏感设置,可以防止误报火情。

3.安全槽

上世纪60年代,NASA兰利研究中心首次实验了安全槽,以此提高飞机在湿跑道上起飞的安全性。后来人们意识到了它非常实用,交通运输工程师们便开始将同样的技术运用到了公路中。安全槽可以分流路面的积水,减少车轮和路面之间的水量。这增加了车轮与路面之间的摩擦,提高了交通工具的安全性。

4.记忆泡沫

记忆泡沫塑料最初是为NASA的飞机座位设计的,用于减轻飞机着陆过程中的冲击力。如今除了用来做床垫,还有些公司将记忆泡沫应用到假肢中,让假肢看起来和摸起来都更像皮肤,还能减少假肢和关节之间的摩擦。

5.无绳工具

当你用手持无线真空吸尘器打扫房间内的尘土和碎屑时,你和宇航员在月球上使用的是相同的技术。尽管百得公司在1961年已经发明了第一个电池供电的工具,但是NASA的相关研究帮助改进了技术,由此诞生了轻型无绳医疗仪器、手持真空吸尘器和其他工具。完成了NASA的项目之后,百得公司运用相同的原理制造了其他轻便的电池驱动工具,给普通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6.隐形牙套

隐形牙套由半透明的多晶氧化铝(TPA)制成。Ceradyne公司在与NASA制陶研究中心合作时发现了TPA,当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热追踪导弹跟踪系统的红外天线。该公司发现TPA坚固耐用而且是透明的,因此将它作为隐形牙套的首选材料。隐形牙套很快就流行开来,成为正畸行业中最成功的产品。

7.卫星电话

在人类进入太空之前,NASA就建造了卫星,卫星在太空运转的时候可以向地面传输信号,告诉人们外太空是个什么样子。每天有200颗通信卫星绕地球旋转,它们使用的是与NASA类似的卫星技术。

8.水过滤器

宇航员需要净化带入太空的水,因为水中的细菌能够引起疾病。其实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过滤水的技术就已经出现了,但NASA希望在宇宙空间的极端条件下实现水的净化和长期保存。将自来水转化成纯净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科学成就。

9.弹性鞋底

当年阿姆斯特朗穿着特制的月球靴走出阿波罗号登陆月球,这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阿波罗号使用的太空服中包括特制的靴子,为宇航员在行走时提供弹力,并保持良好通风。运动鞋公司采用了这项技术,用来制造更好的鞋子,减少对脚和腿的冲击力。

篇6

——题记

二战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科技强国,并非因为这个国家有超乎其他民族的天赋,而是它的人才战略成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顶尖力量。

1943年诺曼底登陆后,美国“阿尔索斯”间谍队的唯一任务是,抢在任一国家之前俘虏世界顶尖科学家,并劝说他们加入美国籍,为美国工作。从原子弹到阿波罗登月计划,再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每一个科技项目的突破都离不开科学家的智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美国真正践行了这个真理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要想变得强大,必须重视科技人才。

一艘航空母舰到底需要多少人才能制作成型?即便是一艘小型现代航空母舰也需要各类专业研究人员300人以上,如果是能搭载大型固定翼战斗机和攻击机的5万~6万吨排水量的多用途航空母舰,则至少需要1000名研究员。可见,造一艘航空母舰所需要的人力还在我们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但如果想保持良好的战斗力,则不是1000名研究员所能实现的,还需要通讯员、作战人员、医疗人员等数以千计的各类技术人员组成航空母舰的庞大内部系统。

如果说每一艘航空母舰是硬件,那么系统则是不可或缺的软件,系统内往往汇聚的是世界顶尖的技术人才,而正是有了这些人才,航空母舰才享有一国海上核心的重要地位,而非一艘遨游于大海的普通轮船。

然而,仅有人才还远远不够,更在于这些人才的创新。

有一个美国印刷工人在生产书写纸时,因不小心调错了配方,导致生产出一批不能书写的纸。他因此被扣了工资、奖金,还被解雇了。正当他灰心之时,一个朋友提醒是否可以从失误中找到有用的东西。他仔细琢磨,很快就发现这批废纸虽不能作为书写纸,但吸水性能相当好。于是,他将这批纸切成一小块并取名为“吸水纸”,没想到投入市场后十分抢手。

无意间的失误也会成就一种意想不到的创新效果。

1873年的维也纳世博会上,来自法国比利时的发明家格拉姆带来的是一台直流发电机。在布展中,由于他不小心接错了线,发电机却偶然转变成了电动机,这一事件标志着电气时代的到来。原来,发现是如此简单,却又让人难以置信。

篇7

据EBP目组成员介绍,整个项目大约需要40亿美元的投入,相当于两架轰炸机的价格,1万个美国总统的年薪,也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投入相当(人类基因组计划耗时13年,测序一个人的基因组花费约30亿美元)。项目组的科学家们表示,如果获得资金支持,该计划有望在10年内完成。

从两年前提出“测序所有地球生命”的愿景,到BioGenomics2017大会上提出EBP的纲要,这一项目已彻底点燃生物学家们的热情,将极大推动所有真核生物的研究――包括所有植物、动物、真菌以及如阿米巴虫之类的单细胞生物。

EBP项目将首先集中完成约9 330个真核生物科级别代表性物种的基因组,从而获得与人类参考基因组相当或比人类参考基因组更好的参考基因组。接着,在14万至20万个真核生物属中,对来自每个属的一个物种进行基因组草图绘制。最后,对剩下的150万个已知的真核生物物种的基因组进行低覆盖测序。这些精细度不同的基因组之间还能通过比较分析或进一步测序,帮助科学家获知更多的信息。

EBP计划的意义重大。据工作组成员介绍,这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大型基因组测序项目,能让世界上数千名科学家和数百万民众参与,所产出的数据超过1EB(相当于1亿部高清电影播放2.3万年),将推动全新计算算法、分析方法和模型的创立,革新人们对生物学的理解,并有望极大改善物种保护工作,为农业、医药和生态系统服务创造新的基因资源。

篇8

要不要请政府官员写序?不要――那样会媚“官”!

要不要在书中穿插企业广告?不要――那样会媚“商”。

在策划、编辑、出版《与世界如此相遇》过程中,采编和主创团队不断地否定自己,坚持己见,最终为读者呈现出一本有品味、有品位、有品质的大雅大俗之作。在汽车企业纷纷推出以老板创业故事、媒体报道集锦等为主要内容的图书营销时代,东风乘用车公司赞助出版的《与世界如此相遇》新人耳目!

一年前的5月15日,6名怀揣梦想的中国人,在互联网上发起环游世界的活动号召。他们驾驶东风风神S30和H30两辆车,用223天的时间完成了环球之旅,足迹遍布亚、欧、非、澳、美五大洲的21个国家、134座城市,行程总计51000多公里,创造了华人驾驶华系车环游世界五大洲零故障的奇迹!

2010年底,东风风神和《汽车消费报告》杂志商定,将这次“东风风神征服五大洲品质之旅”一路的经历和见闻整理成《与世界如此相遇一一6个人和2辆车的5洲环球自驾笔记》一书交由国内著名的凤凰出版集团出版,希望将这份圆梦的经历与更多正在实现梦想的人一起分享。

车队出发之际,东风风神就在酝酿如何记录这一被东风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李春荣所称的“仅次于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壮举。最早的计划是收集媒体的报道,结集出版。问题是,新闻是易碎品,谁会对一本“新闻剪贴本”感兴趣?出书计划被搁浅。

2010年7月,公关公司把以车手日记以蓝本的书稿交上来。日志倒是很翔实,但谁会对流水账式、充斥品牌和产品信息的笔记感兴趣?出书计划戛然而止。

《汽车消费报告》提出要给我们出―本雅俗共赏的书:这本书要有各国风土人情地理地貌地标,要有汽车生活、汽车文化和人生感悟,可谓雅:这本书要有自驾游路书、驾车必备,要有注意事项、温馨提示,可谓俗!这个提议,得到风神的共鸣和认可。

在采编出版团队进一步的沟通中,大家认为,东风风神征服五大洲是一件充满挑战和风险的事儿,一定要把个中的艰难、危险、悬念说出来,增强故事性、趣味性。简单地说,如果说车顺顺利利地开出去又开回来,没有跌宕起伏的场面和描写,一定也索然无味!讲故事成为本书的主要特色。

事实上,此次旅程不乏故事。从世博会的举办城市――上海出发,拜会意大利都灵风神的海外著名设计师乔治亚罗工作室,途经南非世界杯举办地开普敦――打出“中国队不在中国车队在”的旗帜,在澳洲邂逅世界自由泳世界冠军张琳一一不久以广州亚运会首棒火炬手的光芒成为风神产品代言人,在美国休斯顿观看NBA比赛――刚刚成功赞助NBA中国赛的风神正在筹划与NBA的全面长期战略合作。这些素材,不仅是风神的商业计划,更是媒体及公众关注的热点。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