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8篇

时间:2023-03-13 11:06: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1

【关键词】 扇形统计图 关系 自主建构

“扇形统计图”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学习本内容之前,学生已获得一些统计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如学生经历过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选择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与此同时,“扇形统计图”的模型学生也不陌生,它与分数的意义所用的圆的模型完全一致,之前的教材中早已多次出现(如表1)。

由于学生已有初步的统计知识和经验,建立了用圆中扇形表示分数意义的模型,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往往采用以下方案,笔者亦是如此: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呈现扇形统计图―分析意义,发现关系―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巩固与提高。用该模式教学后发现教学仅停留于学生直觉的、粗糙的经验,课堂浮于知识表面,缺乏思维深度。学习不是“知识输入”而是“思维产出”,任一数学知识、方法都不是孤立的,皆有其“关系之网”。本课中该如何解读“关系”,如何设计课堂线索,通过数学化的处理使学生经过丰富的数学活动直抵数学本质呢?笔者作了以下探索。

一、课前研读――重对比梳理,理“关系”

新教材修订版实行后,不少教学内容与结构和原教材相比变化较大,统计也不例外。笔者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及相关知识的梳理,找出变化方向,以更好地把握“扇形统计图”的教学,落实目标。

(一)新旧对比,在“变”与“不变”关系中求突破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修订版”让我们看到了教学理念的进一步更新及对实验教材的修正。以百分数的意义引入,由数到形,体会扇形统计图表达数据的特点。这样的改变一来可使学生体会到扇形统计图的真实意义,二来有利于学生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用途。

(二)前期梳理,在知识交错“关系”中找最近区

学生通过五年的学习,已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活动经验。仔细研读和梳理小学阶段的教材,对于表示两个数之间关系的直观图除了表1之外,还有其他多种方式。如下图:

由上可知,对于“用一幅图来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之几”这一问题,学生已储备了比较丰富的知识,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知识通过迁移类推,进行理解和表达。

二、导图设计――重流程优化,明“关系”

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虽然方案一也能使学生知其意、明其理,但直接呈现学生无疑将错失一次自己构建知识、亲历知识形成,进行个性表达“做数学”的过程。经过梳理分析和对方案的再思考,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可以以“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关系”,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即反映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各部分数量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为重,尝试寻找对“扇形统计图”一课有效构建的开放课堂(如下图)。

三、课堂演绎――重思维开放,话“关系”

每一静态的数学知识背后,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考,因此,课堂教学时,笔者紧扣以“关系的刻画与解读为主旨,各种图示的比较与融合为手段”,力求把握数学学习的本质,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表达,去理解,以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

镜头回放1:尝试表达,表征“关系”

教师出示下表:

师:如果用一幅图表示各类图书数量与总本数之间的关系,让人一看就明白,你会怎么画?试一试。

生:我用正方形表示总本数,把它平均分成100份,童话类占总数的30%,就是其中的30小格,科普类占了20份,就画了20小格来表示是总数的20%。

生:我用长方形来表示总本数,大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这样我用一个长3厘米的长方形来表示童话类是总数的30%,用长12.5毫米的长方形表示教育类是总数的12.5%。

生:我用一条线段表示总数,根据百分比用长短不同的线段来表示,这样我们一看就明白每种书是总数的百分之几。

生:我用圆来表示总本数,用大小不一样的扇形来表示每种图书占总数的百分之几。童话书最多,就用最大的扇形来表示。

反思】经过前期学习,对于“用一幅图表示出各类图书数量与总本数之间的关系”,学生有自己的思考,给学生一个自我创造的时空,让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表达。面对问题也许有些学生会困惑,会手足无措,但通过与同伴的交流与讨论,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了然于胸。综观学生的表现: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与交流,都用自己的智慧进行着有效的探究。课后对班中50名学生的作品进行了整理,结果如下:

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给出了如此丰富的表达,每一种结果背后都蕴含了他们深刻的思考。可见,给学生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自然地去发现,去理解,去创造数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此也为他们数学上的成长积累更多的经验。

镜头回放2:各抒己见,读懂“关系”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这个圆表示总本数,绿色部分表示童话类占图书总数的30%。我还知道红色扇形表示科普类,占总数量的20%,紫红色表示其他类,占总数的22.5%。

师:其他扇形分别表示什么,你们是怎么确定的?

生:童话类和科普类共占总数的50%,所以红色是科普类,剩下三类也一共占50%,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橙色是其他类,蓝色表示历史类,黄色表示教育类。

生:这些图书占总数的百分比有大有小,扇形大的就表示占的百分比大,小的就表示占的百分比小。

生:是的,扇形大的表示占的百分比大,这里童话类占总数的30%,是占得最多的,所以用最大的扇形来表示。相反,小的扇形就表示占的百分比小,比如这里的教育类。

【反思】扇形统计图重关系的表达,因此放慢步骤引导学生读懂两层关系,即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1.理解每个扇形所表示的含义。本学段重在读图、获取信息,对于制作扇形统计图教材放在下一学段。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迁移类推以圆的模型认识分数意义的经验来解读扇形统计图,故教学重点突破绿色扇形的意义来建立模型:整个圆表示图书总量,绿色扇形表示童话类占图书总量的30%。如此突破一点,解读整体,顺其自然地让学生理解每个扇形分别表示的意义。

2.理解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表示各个数量的相对大小的关系。扇形统计图虽不能直观表示数量的多少,但它有自身的优势,即通过各个扇形的大小直观比较出各数量的相对大小。为使学生感悟到这点,教师适时抛出问题:其他扇形分别表示什么,你们是怎么确定的?小问题引发思维的碰撞,有效建构模型。

镜头回放3:比较联系,沟通“关系”

扇形统计图与线段图、格子图的联系与区别。

师:同学们,这些图尽管形式不同,但它们有个地方是相同的,你发现了吗?

生:都能清楚表示出每种图书占总数的百分之几。

师:今天研究的扇形统计图是怎样来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的?

生:用圆形来表示总数,用大小不一样的扇形来表示各部分的数量。

师:扇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那扇形统计图与线段图、格子图相比有什么优点呢?

生:扇形统计图比较漂亮,格子图看上去乱乱的,比较起来很麻烦,线段图只是细细的一条,不好看。

生:我也不喜欢格子图,画起来太麻烦了,我刚才就画了这种,用了好长时间。

生:我觉得线段图好,虽然不漂亮,但画起来很方便。扇形统计图很难画。

生:虽然线段图画起来简单,但是比谁占的百分比多没扇形统计图明显。

生:扇形统计图中的扇形都相交在一点,比较起来方便,它画起来也很方便的,我妈妈在电脑中只要一打进数据,就会出来一幅扇形统计图呢。

师:生活中人们常用扇形统计图来反映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之几,显得非常直观、准确与形象。其实,它们还有一定的联系呢!

【反思】体现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关系的图有很多种,扇形统计图有何优势?如何让学生感悟扇形统计图的好处?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适时呈现对比材料,在激活思维的基础上沟通各种图示之间的联系。扇形统计图与线段图、格子图进行比较,通过分析,挖掘其共性:都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和总数的关系,如此教学,使知识有机地成为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教师抛出问题“生活中扇形统计图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与线段图与格子图相比有什么优点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感悟用扇形统计图表达数据的优点:数据表达的连续性、便于直观比较(用不同角度的扇形面的大小进行比较)等。通过动态的演示,将百格图重新排列演变成扇形图,将长方形图压缩到线段图再化直为曲成圆形,如此演示,使学生悟到尽管外形不同,但都表示了各部分与总量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由线段图的长度的比较过渡到扇形统计图的面的比较,更凸显扇形统计图直观、形象、便于比较的特点。通过辩论、操作使知识进行融合沟通,让学生直接触碰概念的本质。

篇2

一、从生活中提取实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生活中熟知的事物,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人手,收集整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自主发展。

如,统计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食品的营养成分含量情况、学生的作息安排情况、家庭的月开支情况等,这些事物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学中学生积极投入,自主探究,自主发展。

二、更新教学观念。探究新的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数学教学理念,率先垂范为教育对象做出示范,引导学生走向自主终身发展。教师有了自主发展的精神,才有学生自主发展的动力。转变观念的关键在于教师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就不能再以教师或教材为中心,而要真正意义上地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宽松的能激发学生主动性的课堂氛围。改变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多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可以应用传统和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开放性作业,完善开放性教学评价机制等创建开放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如,教学“扇形统计图”相关例题时,教师可以结合最近一次国际、国内或校内的体育大赛,创造情境导入教学,赋予数学知识丰富的现实背景,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再当堂统计本班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利用多媒体生成统计图,把课堂“活”起来。这样不仅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还通过开发教学资源,组织实践活动,将教学活动与社会、自然、家庭生活紧密结合,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自主构建知识,自主发展。

三、注重过程,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想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或结论直接讲给学生听,而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推理、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让他们大胆地“再创造”“再发现”数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示自我,体会思维的乐趣,建立新型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都有其内在的发展需求,都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教师必须重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认真进行探讨和研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为学生撑起一片自主发展的空间。

如,教学六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时,学生已经有知识基础:四年级下册学过单式折线统计图、五年级下册学过复式折线统计图,以及统计的一些基本常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再在小组内交流、共同探讨,最后全班达成共识:例题中两个折线统计图标准不一,不能进行比较,所以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得出这一结论。

合作学习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只有部分学生参与而被动学习的状况,以同龄人组成的小组成员更容易形成和谐、愉快的探究讨论氛围,学生拥有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学习变得更主动了。随着探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角色,并在小组中自愿承担一部分学习任务,责任感得以加强,学生的思维也在讨论交流中得到提高,做到自主发展。

四、实践运用,感悟知识价值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适时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在W习统计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汽车、摩托车、自行车,折纸飞机等实践活动,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通过“从图里你知道些什么”“你还发现什么”等问题,让学生感知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获得的信息,从而作出判断。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又促进了学生自主发展。

五、学会反思,自主发展

费赖登塔尔认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反思对于数学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教师要教会学生反思,通过反思,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判与分析。通过自我评估的过程,学会该如何评判自己的功课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自己的学习目标什么时候能够达到,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才算满意等。学生的自我评估应当是正常教学的一部分,一节课中可进行多次,在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进行,使教学过程与评估过程同时进行,及时测查出学生的认知情况和学习结果。评估内容不仅包括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的知识获得,还应包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情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过程等,使学生能够全面、清楚地认识自己各个方面的真实水平,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如,教学完六年级上册“扇形统计图”后,根据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设计了如下的学生自评表:

学习“扇形统计图”自评表

学生姓名____ 日期____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扇形统计图”,在本课的学习中,你做得怎样?请你对照以下几点,在已经做到的后面给自己打上“√”。

篇3

教材简析:注重与学生已学的条形统计图的联系,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特点及作用的对比,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事例中,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体会扇形统计图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以旧引新

师:老师统计了第五单元的检测成绩,我们六(3)班60人,优有30人,良有18人,中有9人,还有3位同学待及格。(师边叙述边把数据现场输入电脑)课件出示六(3)班第五单元质检情况统计表,让学生了解基本信息。

六(3)班第五单元质检情况统计表

师:为了能更直观、形象地看出各个等级人数的多少,我们把它制成统计图。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什么统计图?从这幅统计图中可以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师:如果我们想知道每个等级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能直接从条形统计图中看出来吗?

师:有一种统计图能解决这个问题,想知道吗?

师: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扇形统计图。

师:每个等级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答。学生反馈后,教师板书:

优:30÷60×100%=50% 良:18÷60×100%=30%

中:9÷60×100%=15% 待及格:3÷60×100%=5%

六(3)班第五单元质检各等级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

[设计意图: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元素,从学生学习生活中选取素材,为引出统计数据提供现实背景,并直观呈现六(3)班第五单元检测各等级人数,说明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每个等级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数不能从条形统计图中看出来,怎么办?以旧引新,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索,获得新知

1.由数及形,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生成过程。

师:如果现在用这个圆的面积表示全班学生人数,把它看作单位“1”(即100%),再用蓝、绿、黄、粉4种不同的颜色把这个圆分成四个小扇形。(课件出示)

师:根据上表中的百分数信息,猜猜看,这四个不同颜色的扇形分别表示哪个部分?

学生反馈,教师概括。

师:获优的人数最多,占全班人数的50%,就用圆中最大的蓝色扇形表示。

师:那么最小的粉色扇形就表示待及格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5%;绿扇形表示良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0%;黄扇形表示中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5%。

师:我们看到了这个扇形统计图的主体部分,现在加上标题和制图日期,一个完整的扇形统计图便呈现于我们面前。(课件出示完整的扇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在给出扇形统计图时,先出示一个圆,说明这个圆表示的含义,再把这个圆分成四个不同颜色的扇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认识各个扇形的具体含义,由数及形,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生成过程。]

2.由形及数,对扇形统计图做出简单分析。

师:仔细观察“六(3)班第五单元质检情况统计图”,你一眼就能看出的数学信息有哪些?还可以知道哪些信息?你对我们班同学在学习上有哪些好的建议?

3.数形结合,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师:在这个扇形统计图中,整个圆表示什么?(板书:全班人数,单位“1”的量)各个扇形表示什么?(板书:各等级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数。)

(2)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分析,你觉得扇形统计图有什么作用?

小结:扇形统计图能更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百分数关系。

4.对比分析,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比较。

5.回顾小结,归纳两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6.初步应用,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

(1)已知全班人数,求各等级人数?

(2)求一个等级人数比另一个等级人数多(少)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3)求一个等级人数比另一个等级人数多(少)百分之几?

(4)已知各等级人数及相应的百分数,求全班人数。

[设计意图:循序渐进地设计数形结合、对比分析、回顾小结、初步应用等多个层面的学生探究活动,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这一重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建构新知、学以致用,体会扇形统计图的实用价值。]

7.展示生活中的扇形统计图,感受扇形统计图的价值。

师:我们认识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扇形统计图的身影:(1)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扇形统计图?(2)老师课前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扇形统计图,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举例、教师展示生活中的扇形统计图,让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贴近学生的认知基础,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扇形统计图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

三、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1.做一做。

师:同学们,你们了解牛奶所含的营养成分吗?这是一个有关牛奶所含营养成分的扇形统计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师:谁来说一说每天喝一袋250克的牛奶能补充各种营养成分各多少克?

2.比一比。

哪所学校的女生多?

3.算一算。

下图是六(2)班第五单元数学考试成绩统计图。已知待及格的有3人。请你算出各种成绩的人数填入统计表内。

[设计意图:设计层次性、多样性、生活化的巩固练习题,充分让学生进行思辨,引导学生对扇形统计图中数学信息进行观察、分析、计算、推理、描述,既要关注学生解题的结果,更应重视学生思维的过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知情共融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2.最后,把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送给大家,与同学们共勉。

[设计意图:变师“讲”为生“谈”,让学生自主反思学习活动,不仅引导学生反思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重视对数学学习方法、数学学习情感的反省。]

篇4

关键词  专业成长 教学评价 合作探究  

        课堂教学要立足实效性、侧重互动性、体现过程性。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的。为打造互动式的数学课堂,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巧妙地利用课内外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方法,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否则,课堂只会是一潭死水,无法掀起学生积极探索科学文化知识的涟漪。

        一、不断加快专业成长是展示教师魅力之水

        课堂效率的高低,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息息相关。教师只有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才能帮助学生找到接受新知识、形成新技能的有效途径。打造高效数学课堂关键是教师的素质。教师只有不断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才能加快专业成长,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需要。

        1.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

        现代教育关注学习者学习的过程,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作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灯塔,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指挥棒。教师若想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就必须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及时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网络。

        2.用丰富的知识体系完善自己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教师如果不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旧知识很快就会被淘汰。“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师早晚会被学生逐出课堂。相反,教师如果有了丰富的知识,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才有深度,对教学内容的拓展才有广度,课堂小结才有高度。这样课堂上教师才能深入浅出,洋洋洒洒、左右逢源,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3.反思教学行为提高自己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反思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可以使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可以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二、及时有效的教学评价是师生情感沟通之水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无论是课堂评价还是作业评价,只要是真诚的,只要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就能和谐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过的时候,知识才能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更依赖于教师的评价。所以有效地评价是对个体学习的最高奖赏,是激励学生继续学习的绵绵动力。教师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不能只用分数的高低定位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淡化考试分数,侧重成长过程的考核,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全方位评价每一位学生。如:教师要建立成长记录袋,真实记录学生成长的轨迹,从成长记录袋的内容中,学生也能真实了解自己一段时间的成长历程、进步的幅度。

这种采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办法,在帮助学生用于冲破困境,树立自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使优者更优,差者进步,从而逐步培养乐观、积极、自信的人生态度。

        三、合作探究是和谐课堂氛围之水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是两个,甚至是两个以上的思想。”课堂上,学生在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一课时,我先抛出这样的问题:你能帮我将一个梯形转化为我们所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看哪一小组办法最好?学生立刻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着进行推导。很快得出以下几种办法:①可以把梯形转化为两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面积的和是梯形的面积。②可以将梯形的上底延伸到一个顶点,就变成了一大三角形,大三角形的面积减去小三角形的面积,剩下的就是梯形的面积。③将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之和就是梯形的面积。学生亲身经历了实践探究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和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充分运用割补,平移和旋转等的数学思想,得出公式推导的多种方法,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因此养成自觉观察、学习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四、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参与兴趣之水

        事实证明: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他们才会热情高涨,他们才会思维敏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巧妙设计问题,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比如:在教学“扇形统计图”一课时,为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我先利用多媒体出示“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引导学生比较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然后出示我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摄入量的统计表。按要求完成我的问题:

        (1)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算一算每种食物摄入量占食物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2)运用统计图表示上表中的数据。

        (3)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4)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读懂统计图,并在与条形统计图对比中,认识了扇形统计图。

        这样的活动,不但能使学生主动探索,而且还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水源,才能使学生如鱼得水,自由的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相信:只要我们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精心打造、潜心研究,凭着我们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热情、孜孜不懈的探索,我们定能找到通往高效课堂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教育艺术;2010.8(17)

篇5

关键词 专业成长 教学评价 合作探究

课堂教学要立足实效性、侧重互动性、体现过程性。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的。为打造互动式的数学课堂,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巧妙地利用课内外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方法,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否则,课堂只会是一潭死水,无法掀起学生积极探索科学文化知识的涟漪。

一、不断加快专业成长是展示教师魅力之水

课堂效率的高低,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息息相关。教师只有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才能帮助学生找到接受新知识、形成新技能的有效途径。打造高效数学课堂关键是教师的素质。教师只有不断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才能加快专业成长,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需要。

1.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

现代教育关注学习者学习的过程,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作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灯塔,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指挥棒。教师若想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就必须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及时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网络。

2.用丰富的知识体系完善自己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教师如果不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旧知识很快就会被淘汰。“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师早晚会被学生逐出课堂。相反,教师如果有了丰富的知识,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才有深度,对教学内容的拓展才有广度,课堂小结才有高度。这样课堂上教师才能深入浅出,洋洋洒洒、左右逢源,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3.反思教学行为提高自己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反思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可以使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可以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二、及时有效的教学评价是师生情感沟通之水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无论是课堂评价还是作业评价,只要是真诚的,只要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就能和谐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过的时候,知识才能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更依赖于教师的评价。所以有效地评价是对个体学习的最高奖赏,是激励学生继续学习的绵绵动力。教师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不能只用分数的高低定位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淡化考试分数,侧重成长过程的考核,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全方位评价每一位学生。如:教师要建立成长记录袋,真实记录学生成长的轨迹,从成长记录袋的内容中,学生也能真实了解自己一段时间的成长历程、进步的幅度。

这种采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办法,在帮助学生用于冲破困境,树立自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使优者更优,差者进步,从而逐步培养乐观、积极、自信的人生态度。

三、合作探究是和谐课堂氛围之水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是两个,甚至是两个以上的思想。”课堂上,学生在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一课时,我先抛出这样的问题:你能帮我将一个梯形转化为我们所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看哪一小组办法最好?学生立刻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着进行推导。很快得出以下几种办法:①可以把梯形转化为两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面积的和是梯形的面积。②可以将梯形的上底延伸到一个顶点,就变成了一大三角形,大三角形的面积减去小三角形的面积,剩下的就是梯形的面积。③将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之和就是梯形的面积。学生亲身经历了实践探究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和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充分运用割补,平移和旋转等的数学思想,得出公式推导的多种方法,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因此养成自觉观察、学习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四、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参与兴趣之水

事实证明: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他们才会热情高涨,他们才会思维敏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巧妙设计问题,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比如:在教学“扇形统计图”一课时,为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我先利用多媒体出示“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引导学生比较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然后出示我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摄入量的统计表。按要求完成我的问题:

(1)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算一算每种食物摄入量占食物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2)运用统计图表示上表中的数据。

(3)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4)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读懂统计图,并在与条形统计图对比中,认识了扇形统计图。

这样的活动,不但能使学生主动探索,而且还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水源,才能使学生如鱼得水,自由的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相信:只要我们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精心打造、潜心研究,凭着我们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热情、孜孜不懈的探索,我们定能找到通往高效课堂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教育艺术;2010.8(17)

篇6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体验式教学 有效学习

体验式教学,即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与反思结合起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此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改变传统枯燥机械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局面,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快乐,获得数学思维、学习能力和学习情感的和谐发展。下面,笔者就对体验式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具体应用进行详细剖析。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体验

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是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并实现有效学习的第一步。教学过程中,不可再把学生当做机械接受教材空洞知识的死板机器,而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我们的正确引导下,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动脑掌握知识要点,解决疑难问题,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体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

例如,学习《位置与方向》这一节时,一上课,我给学生出示了一张电视台播报台风警报的主题图,并提出下列问题:从图中你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谁是参照点?东偏南30°怎么确定的?如果想知道台风中心的具置,那么需要哪些条件?在引导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置之后,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对确定台风中心位置的具体方法进行探索。如此摒弃以往向学生机械、死板灌输数学知识点的填鸭式方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学会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向,增强学生学习主体体验,实现学生对位置与方向相关数学知识点的有效学习。

二、积极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模型

创设教学情境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同身受,更好地理解与吸收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知识更好地贴近于学生生活,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和参与性,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模型,从而实现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有效与深入学习。

例如,学习《百分数》这一部分内容时,课前我让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并将其记录在本子上,课堂上让学生四人为一组,在组内交流收集百分数表示的意思,然后,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这样,通过组织学生以“信息会”的形式对收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数进行交流,使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构建百分数的认知框架,体验到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建构。

三、开展数学实践体验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总是将学生拘泥在封闭式的室内场所――教室中,在让学生感觉数学学习十分沉闷、压抑、枯燥、无趣的同时,学到的只是停留在应试教育层面空洞的理论知识,缺乏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问题解决中的能力。鉴于此,我们在完成数学基本教学任务后,应积极开展数学实践体验活动,即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数学视角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以此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例如,学习《扇形统计图》这一节时,在学生初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后,用扇形统计图进行简单计算之后,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两项实践体验活动:1.记录自己一周的活动时间,并用这些数据尝试做一个个人一周活动时间的扇形统计图。然后加以分析,分析自己的时间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就请老师和同学帮助自己分析和调整。2.到学校附近商场中采访消费群体,了解他们一个月的消费项目和金额,并用调查到的数据做一个扇形统计图,然后加以分析,分析消费者的消费是否合理。这样通过开展数学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统计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统计的实用价值,同时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对扇向统计图知识点的有效学习。

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能使原本枯燥机械的灌输式教学局面得到改观,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学习能力及学习情感和谐发展。所以,我们要积极探索各种切之可行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7

一、小学数学“统计”教学有效性原则

(1)发展性原则。小学数学“统计”内容的目的是为学生学习统计方面提供相关指导,因此需把学生在统计上的发展看成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通过发展性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

(2)过程性原则。小学“统计”教学的内容在于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认识统计的重要性,同时新课程的改革对于小学统计的要求是将观念和内容相互融合统一。

(3)情境性原则。情境性指的是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将枯燥的数学内容化为动态的、具有趣味性的方式呈现,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策略探析

(1)提供现实性的学习背景,激发学习兴趣。“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以儿童喜闻乐见的、贴近儿童现实生活的情境来呈现的。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为他们的统计活动提供思维材料和活动空间,引导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教师课前安排学生搜集、整理与他们相关的有趣数据(年龄、身高、喜爱的电视节目、家庭人数等),上课时就用这些数据来理解、解决平均数的实际统计含义。采用这样的策略,从学生的自身的生活题材中挖掘的材料真实而且可亲历亲为,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积极性高涨,更能有效地丰富统计过程和概念意义的体验。

(2)唤醒自主意识,结构化教学策略。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利用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问题、生成数学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例如,小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统计知识主要内容为通过条形统计图来计算平均数。教师在教学这一部分统计知识的过程当中,要关注学生统计表达方式的多元化,让学生自主选择统计方式。如在统计小学三年级学生身高时,可以引导学生做出矩形统计图或扇形统计图,并引导学生回答“为什么要收集数据?”“做成统计图好还是表格好?为什么?”“如果换成别的年级,得出的结果是否相同?”等等,这些提问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处理数据的兴趣,优化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而加深对统计知识的认识。

(3)关注合作探究,经历统计过程。教学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统计活动,包含统计中的“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的几个重要环节,鼓励学生积极投入统计活动中,?学生加强和同伴的合作与交流,掌握统计方法,形成统计观念。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统计”,可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①相互采访身边同学的生日在几月,在什么季节;②收集数据:学生分组记录本小组的情况;③提出问题:这么多的数据,我们怎样才能比较清楚地知道全班同学的生日情况呢?④分组合作整理数据,制成统计图表;⑤展示交流。

这样的设计,学生经历了交流信息、动手收集和呈现数据的过程。学生不仅体验了活动过程,还学会了与同伴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统计的方法,学会了从数学角度解决实际问题。

(4)加强教学反思,健全多元评价。加强教学反思,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研究水准的提升。教学反思形式多样,主要的方式通过互相听课进而探讨、发表感悟、进行反馈,进而进行反思。因此,在推进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加强对统计教学内容的重视,同时注重多元化的评价,更要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发展,促进教学反思,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

篇8

关键词:数学反思指导评价操作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对数学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应该积极面对这种客观实际,作为我们教育一线的数学教师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理念结合起来, 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

一、 引导学生在错误中进行反思提高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反思还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往往造成学生的学习水平不能迅速地提高,这常常成为学生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自己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还不善于反思,甚至不会对错误进行反思。对于数学错题中的反思内容不明了,以及如何反思错误思路还不是很清晰。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学生在教学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引导学生在错误中进行反思自己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用0占位的除法”这节课之后,学生已基本学会了能计算简单的除法算式,对课后习题做起来也是得心应手,在考试答题过程中也能取得高分数,但是总是有一些细微的错误继续存在,有的是数位没有对齐,有的是忘记写余数,对于这些小问题,学生在做作业时总是没有彻底改正,他们认为这些是低级错误,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进行相关练习时要有重点的进行纠正,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反思,在错误中成长进步。

二、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决定的。有的学生因为在学习中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而导致自己的学习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恶性循环就逐步丧失了学习的信心,甚至走向了逃学的道路,因学习方法不当而出现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因此很有必要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积极的指导。

在学习上要取得成功,不仅要勤学苦练,更要注重学习方法。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面对知识的不断更新换代, 不讲究学习方法,不重视学习效率,是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 学习方法指导作为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在具体的数学课堂实践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以引导学生从认识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观念作为出发点, 教会学生在学习方面,应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课堂上面听讲时注意学习方法,争取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这也应该成为每一位老师教学的最高目标。 这对提高学生素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创新学生的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水平,要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既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还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高低,更要注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结果要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够激励学生在各个方面的不断成长和进步,促进学生的发展。

对数学学科评价方式进行改革,要把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作为目的,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活动实行全过程开放式的评价体系。例如,在数学课堂中进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把对题目的朗读是否清楚,对应用题的理解即审题过程是否准确进行侧重辅导,以及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方法、结果正确与否,甚至可以把联系实际作为教学内容之一,进行系统的综合评价,避免只注重纯数字的结果评价,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能力得到多方面的提高。

四、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而学生的思维特点则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往往会成为数学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让学生亲自动手,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为他们将来进行更深入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