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小学校长交流材料8篇

时间:2023-03-10 14:54:1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校长交流材料,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校长交流材料

篇1

一、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小学校长队伍的基本情况;

2、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的情况;

3、近两年举办校长培训班的情况;

4、中小学校长对培训的需求;

5、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所面临的体制及机制问题。

二、调查研究的方式

本次调研采用全面统计、问卷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数据统计由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要求填报中小学校长基本情况统计表、持证上岗情况统计表、培训情况统计表(见附件1、2、3),并逐级汇总上报。具体程序为:各县(市、区)统计完后,将数据上报市教师教育院干部培训科(2009年10月15日前完成)。

2、问卷调查由县(市、区)教育局教师管理部门委托校长培训机构办理。问卷填写人员构成为:教育局教师管理(人事)科(处)1人,培训机构1人,校长(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1人,共6人填写。

3、抽样调研由是教师教育院组织部分专业教师和工作人员进行,主要采取听汇报、召开座谈会、抽查学校、问卷调查等方式。各样本县(市、区)教育局分管科室领导或校长培训部门负责人汇报中小学校长基本情况;培训基地建设及师资资源建设情况;校长培训的基本经验、主要作法、存在的困难及改进措施。座谈会分两个小组进行,第一组请教育行政部门分管领导、校长代表、培训部门负责人参加。第二组请教师代表参加。具体要求由调研组明确(调研座谈会访谈提纲见附件5)。

三、调研样本单位

调研抽取的样本单位是瓯海区、瑞安市、苍南县、文成县、永嘉县(见附件4)。

四、调研时间安排

1、准备阶段(6月26日——8月31日)。研究确定调研内容和重点,制作调研方案、调查问卷等。

2、调研阶段(9月1日——10月15日)。深入基层,通过座谈、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全面了解中小学校长队伍基本情况、持证上岗情况、培训需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总结阶段(10月16日——12月30日)。整理汇总调研材料,形成调研报告。2010年1月上旬——2月中旬,召开各调研小组座谈会,交流调研情况,汇总调研结果,形成阶段性调研报告;2010年3月30日前,完成调研总报告。

五、调研小组工作人员和专家

调研小组由**市教育局教师教育办公室、**市教师教育院工作人员及部分专家组成。

六、其他事项

统计表格和调查问卷,由各县(市、区)教育局教师管理(人事)科(处)从**市教师教育院网/上下载。10月15日前,请各县(市、区)教育局教师管理部门将统计汇总表和调查问卷加盖公章,用快递邮件寄送**市教师教育办公室。同时将统计表格和问卷的电子版用电子邮件发送至E-mail:plg9298@或QQ:492922412通讯地址:**市教师教育院(市第2实验中学校内)干部培训科,邮编325000联系人:**电话:13587569298(659298)88132971(传真;88132972)。

附件1、中小学校长基本情况统计表(样表)

附件2、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情况统计表(样表)

附件3、20**—20**年校长培训情况统计表(样表)

附件4、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调研样本单位一览表

附件5、座谈会访谈提纲

篇2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

自1993年国家颁布《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决定实施全国“百万校长培养计划”以来,我国开展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已经整整20年。20年来,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虽然在培训目标界定、培训需求确定、培训课程设计、培训模式选择、培训师资培养、培训评估实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中小学校长培训更深层次的系统运行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实效性的角度,还需要基于在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视角为培训提供更为有效的培训模式专业化保障,在为更基础性和更针对性的方向上给予理性引领和实践探索,以此在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方面给予符合校长发展规律以及培训活动自身规律的行为选择和政策支撑。

一、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中小学校长培训是对校长专业化发展和专业化成长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从中小学校长职业的专业化转变层面的角度看,校长专业化就是校长职业从准专业阶段向专业阶段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校长个体的内在专业结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质)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基于中小学校长培训专业化给校长群体、个体带来的专业化提升和成长优势,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通过专业化培训提高中小学校长管理学校的能力。

(一)国外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现状

国外中小学校长培训研究的起始时间比我国略早, 培训模式也是建立在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主要有以下模式:

1.问题中心模式

上世纪90 年代初, 美国将医疗教学模式引入到校长培训中, 该模式以校长已有知识为基础, 以获得管理技能为培训目标,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校长积极思考, 鼓励探寻问题解决的新见解、新方法。主要包括问题设计、问题探究、成果汇报、评价反馈四阶段。该模式强调先问题后学习, 以问题为导向 , 校长是主动学习者, 教师是促进和设计者。

2.同辈互助模式

该模式由美国旧金山远西实验室教学管理研究所设计, 以教学特性、校长需求及成人学习特点为理论基础, 强调为校长提供批判性检查自己和其他校长行为的机会, 培养校长全新的思考及思维方式。校长通过观察在相互学习、探讨中反思个人管理行为, 通过自我反思、借鉴, 提高其管理能力。操作过程包括

观察、反映式访谈和领导结构框架构想三要素。

3.促进校长专业发展模式

国外校长培训中心试图参照医疗、建筑等行业的做法,把培养目标定位是培训教育管理专家。强调校长的自主学习是成人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由此培养校长称为反思实践者。

4.辛迪加模式

辛迪加模式是澳大利亚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 它采取全封闭式的讲座、个案研究、参观学校、辛迪加小组讨论等完成对校长的培训。按照校长经历组织设计工作并促使合作, 让校长轮流当主席, 加深校长之间的认识与了解, 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培训过程以辛迪加小组( 3 -20 人) 为单位, 以研讨会形式, 讨论采取头脑风暴法。校长最少担任一次专题讨论主席和秘书, 当地教育行政官员倾听后要做出评论和建议。培训学院帮助校长运用知识, 营造辛迪加学习氛围, 并将培训过程制成影像资料, 再分析各自的表现, 提高自我认识的客观性。[1]

5.校长专业资格模式

英国教师培训署根据《国家校长标准》, 先后推出《 国家校长专业资格》( NPQH) 、《校长领导与管理计划》 ( HEADLAMP) 及《在职校长领导计划》( LPSH) 三个互相联系、逐步递进的校长培训计划 。现以NPQH 为例:NPQH 是校长上岗的必要条件, 是英国现有三个校长培训计划中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多、程序最复杂的一个计划, 分为申请、入门、发展、最终评估四个阶段。只有通过最终评估的校长, 才有资格参加校长岗位竞聘。

通过实施专业化的培训模式,注重了培训的科学性、有效性,使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研讨与交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一性与个性化相结合。促进了各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有效提升。

(二)实施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现实选择

我国的中小学校校长培训工作自“八五”以来,至今已经经过了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由团体到个体、由粗放到精细的发展过程。从全国一统、自上而下的简单化组织培训到统一与多样化组织培训相结合,从看重校长队伍(整体发展需要)到看重个体校长(个性发展需要),从校长一般职业培训到校长专业化发展,使中小学校长工作逐步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专业化的轨道。同时,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也进入了校长培训的“高原期”、“沼泽地”阶段。从多维认知的一般视角看,在培训目标、培训课程、培训模式、培训管理、培训质效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整体要求,在运用培训模式中还出现如下问题。[2]

1.在培训定位上,还没有把校长培训模式当做培训工作的核心元素。

2.在培训实效上,还没有把校长培训模式当做作培训工作的核心问题-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载体。 3.在培训研究上,还没有把校长培训模式当做校长培训研究的主要课题来深入研究。

4.在培训系统上,还没有完整准确地把握培训模式的实质性问题,在理解上表面化、肤浅化。

5.在培训模式选择上,还不能切合实际、专业化、科学化地运用培训模式,在培训模式的选择上出现盲目性、随意性。

凡此种种,体现出中小学校长培训在培训模式的视角上出现了培训定位、培训实效、培训研究、培训系统、培训模式等方面的不适应和不协调。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以上问题缺少对校长工作实践的关注,没有对校长培训需求做深层次的调查分析。尤其是对校长培训模式的整体把握,其工作的结构和逻辑还不能满足校长工作的实际需要。[3]

基于对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对当前校长培训研究的反思,可见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系统虽然在组织架构和课程设计、培训模式及培训实效上已经取得成效,但从培训运行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的视角看,还需要在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定位上为培训的专业化提供现实保证,在更为基础和更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模式专业化上做相应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二、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特征及其表现形式

培训实施的载体就是具体的培训模式,通过一定的培训模式,实现特定的培训目标。培训模式主要是指,根据“培训目标”的要求,校长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方式学习?校长与专家应该设计什么样的情景进行学习?基于校长的认知特点和校长的实践性知识形成需求特点,探究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对于当前中小学校长培训整体工作而言,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内涵界定:

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获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实现一定培训目标而实施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培训模式既是对培训课程实施概念化的体现,也是培训课程实施的载体,做为链接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培训模式的设计既需要考虑到培训课程的特点,也要考虑到校长的认知特点。由于现有的培训课程是学科本位的,以系统学科知识和管理理论作为校长学习的主要内容,缺少对能力技能培养的实践知识,导致现有的培训模式远离工作情景,系统理论的学习产生的“惰性知识”较难与校长原有的知识结构建构出新的知识。[4]

因而,建构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基本条件就是需要与校长的工作情境高度相关。也就是说: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即:“自上而下”的了解校长需要什么样的课程和指导,给予显性知识的教学与指导;“自下而上”就是在教学情境中解决问题、实施教与学,给予隐性知识的教学指导。

校长培训需求分析模式就是“自上而下”的专业化培训模式之一。这种模式针对当前校长培训中对校长调查不足的现状,通过有计划有步骤针对性的需求分析,调查校长专业特点、结构素质、能力水平等,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培训课程。在培训需求分析过程中,校长能系统思考学校及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定量研究的方式给予校长和培训机构有关校长专业发展特点和水平的描述,揭示校长专业发展结构。培训需求分析模式的特点是定量化、程序化、易操作、结论明确,便于对校长培训进行分类分层指导。

校长培训案例研究模式也是“自下而上”的专业化培训模式。案例研究能提供给校长虚拟情境,使校长们更有利于在案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并将校长所熟知的管理事件典型化为案例,在教学中进行讲述,使培训内容能够贴近学校实践,使案例研究成为联接理论和实践的契合点。案例研究模式的重点:在于培养和发展校长的判断力、系统思维力,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其重心是培养校长的研究方法、思维范式、研究能力上。

校长培训同伴互助模式、问题中心模式都是“自下而上”的专业化培训模式。

同伴互助模式(简称pal)是美国旧金山远西实验室的教学管理研究所创设的,这一模式就是将模拟问题情境深入至现实情境,并以旁观者的站位观察情境中的校长行为及决策,使校长在角色转换的时空中,体验如何超越事物本身实践系统思考和理性分析。旨在为校长提供机会,回顾与检验自己的日常行为,思考行为和意图是否一致。校长通过地位相当的同伴帮助和支持,进行知识和技能学习。同伴互助的整个过程包括在理论框架指导下,参培校长进行个人反思、观察同伴,相互诘问,共同讨论、改进实践。通过互助式学习提供结构化、有始有终的反馈,有利于校长们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改进不足、相互学习、交流问题、增长经验。“同伴互助”还包括同伴指导、同伴示范、同伴教育、同伴咨询、同伴监督、同伴评估等。[5]

校长培训问题中心模式是集系统思考、实践、学习模式之大成,将思维训练、能力提升集中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现校长学习的本质和特点。只有当学习是基于现实工作中的问题,学习的所有权才能由校长把握。“问题中心”培训模式,就是让校长解决一些结构不良的、真实的问题而进行的一种有针对性、实践性的学习。它在课程组织和策略指导上得以彰显。也就是说,“问题中心学习”就是让校长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学习,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让他们构建自己完整的知识框架。

问题中心模式强调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校长通过合作解决现实问题,同时学习隐含与问题背后的管理理论,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研究的能力。

为此,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内涵建构(界定)有以下几点:

1.培训目标指向“学校发展”而不是“校长发展”。致力于促成学校之间的师生结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此带动学校发展。

2.培训数量指向“团队合作”而不是“专家讲授”。注重团队智慧,促进团队发展。

3.培训内容指向“问题解决”而不是“理论提升”。直面学校发展困境与难题,使培训效果迅速转化为工作质量的提高。

4.参培身份指向“角色多重”而不是“受训校长”。参训校长是真正的培训主体,既是学习者、观察者,同时也是专家、导师。

(二)现行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的基本梳理

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培训模式的研究和实施都有不同的内容。从培训主体看,有院校培训、导师制培训;从培训对象角度看,有资格证书培训、岗位提高培训、高级研修培训;从培训过程看,有“三导(-导学、导思、导行)培训、科研探究培训、六步三式(集中理论辅导、分散回岗消化、在岗扫做实践、参观考察借鉴、总结交流提高、培训成果展示。他助式、互助式、自助式)培训、主题参与培训、“学研改实一体”培训(学习、研究、改革、实践);从培训管理角度看,有学分驱动培训;从培训课程实施角度看:有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培训,有虚拟工作情境为主的培训,有实践活动为主的培训;综合起来,大体归纳为以下8种培训模式。

1.课程进修培训模式

课程进修模式是典型的学科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学分为控制、以证书为导向、侧重系统学习理论知识。课程讲授一般依托各级教育学院、教师进修院校及相关高等学校。同时根据培训要求,确定培训课程、培训教材、培训形式。课程研修模式可以再最短的时间内,较系统的传授教育管理知识,还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但从校长参培学员反应看,还有如下弊端:

(1) 课程进修培训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与校长实践导向的工作需求有一定的距离

课程进修培训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所选课程基本上是学科导向的,与校长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相差太远。这也是在培训过程中,缺少培训需求调研,培训师资紧张,因人设课比较严重。校长在培训中,很需要能将所学理论知识直接应用到实践中去快速实现知识转化,因而对课程进修培训模式不能满足校长的培训需求。为此,以什么方式呈现理论知识?以什么样的培训模式将理论知识传输给校长,使其与校长原有的知识结构整合在一起,是课程进修培训模式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 课程进修培训模式忽视校长作为成人学习的特点,不利于校长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以课堂讲授为主的课程进修培训模式,到目前为止仍然是校长培训的主要教学模式。作为理论学习的主要实现方式,这种培训模式也有其重要的价值,需要对这种模式进行改革,建构以校长需求为导向,适合校长成人学习特点的教学模式。

成人学习则是为了扮演社会角色的需要,有一种立即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愿望。对成人来说,教育是一个提高能力以应付工作中面临问题的过程。而机械、灌输、枯燥的学习方式,已经使校长感到厌倦。应该给校长以鲜活的案例,真实的情景,使校长在解决问题的学习中,围绕着学校中的问题有思考的冲动。这种培训模式转化,不仅仅是教学理念的转变,还需要在课程内容、培训教师、教学程序各方面的配合才能收到实效。

2.案例教学培训模式

案例教学是最早广泛运用于医学和法学专业人员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学习方法。为了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知识和能力,将已经发生和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培训,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校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校长学员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慨念理解的一种特定的培训方式,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培训模式,就是让教育的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校长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专家与校长、校长与校长之间的多项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提高校长面对复杂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等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的综合培训模式。

案例教学培训模式作为实践和理论之间的有效连接模式,既能训练参培校长的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还可以通过案例的学习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也是在校长培训中较为理想的培训模式。但在培训实践中还存在几点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1)案例教学培训,多以案例作为培训讲课的支撑,但对于案例的使用和开发还处于比较浅层次阶段,校长学员比较认同来源于实践的案例、有针对性的案例。

(2)案例来源受到限制,案例的“人工化”、“不切合实际化”使参培校长的学习积极性受到限制。虽然案例教学培训模式对于训练校长思维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是一种很好的培训模式,但培训专家很少有做校长的经验,很难获得从学校实践中的第一手真是案例,其案例来源基本上都是二手材料。这就使案例教学培训的实施效果打折扣。

(3)案例教学培训过程参与机制设计不良,不利于校长参与学习。案例教学培训与课堂讲授式培训的不同,就在于校长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主动交流。但在培训中,一方面授课专家的“一言堂”,忽视、排斥了校长的事迹经验,而用其教学主体的地位使传授的知识合法化,以使在整个培训中处于主导地位,大大降低了校长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校长对案例准备不充分,课堂讨论实效性差,校长又没有投入较多的精力和时间了解案例的背景知识、查阅相关的理论和原理,就不能对课堂中所呈现的案例进行分析、解释、讨论。在案例讨论中,还容易形成“路径依赖”,教师先入为主,校长的思路受到局限,无法启发校长们以批判的视角对案例进行研讨。

案例教学培训模式,需要在各个环节设计上有利于校长参与学习的机制,从案例收集、案例讨论到形成案例报告都要确保每个校长参与其中,并扮演好设计者、引导者、推进者、激励者、调节者、挑战者、总结者的角色。这既有助于校长价值判断标准的形成,又有利于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形成,还可以激发校长自主深入研究,更有利于校长理论高度的提升和升华。

3.课题研修培训模式

课题研修培训模式是是基于行动学习和实践共同体理论而建构的教学培训模式,是行动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学习模式在校长培训中的运用。作为一种理念和系统方法,行动学习法强调理论探索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提出学会学习是个人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在校长培训中使用行动学习理论为指导的课题研修培训模式 ,就是要通过行动学习,不是简单地主张在行动中获得新知识和新能力,而是更关注对校长已有经验的总结和反思,使个人通过反思并在体验过程中获得指导其行动的理论知识。这种培训模式也有一些缺欠,导致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

(1)对课题研修培训模式定位不准。由于校长对于行动学习的内涵以及行动研究实施的步骤不了解,将行动研究学术化,认为研修培训就是要写学术论文,需要高深的理论知识以及严谨的研究方法。所以对研修式培训有“讳莫如深”的态度,从而产生为难情绪,学习热情骤减。培训部门应该适当的为参培校长指导,包括行动学习的理论依据,基本概念、实施程序、操作策略,以及如何将课题研究与学校工作结合在一起,使研究和工作一体化。

(2)在课题研修培训的行动学习中,课题研究小组未能更好发挥作用。课题研究小组是参培校长、指导教师形成的实践共同体。它是指多个个体的集合,是一个交流思想、共享知识、分享专业成长经历的集体。这其中,校长们有着共同获相似的研修任务,有着共享的实践性的知识基础,即基于工作任务的实践性知识。但目前,实践共同体的建构由于缺乏相应的组织和激励机制的安排,运作不太顺畅。

4.任务导向培训模式

任务导向培训模式是以任务导向学习框架为基础,从满足校长专业发展需要、关注校长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特点为出发点,设计了任务导向的培训模式。包括培训需求分析课程模式、案例研究模式、同伴互助模式、问题中心模式。

任务导向的培训模式注重实践、注重现场、注重操作、具有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要求校长参与研究、在真实的、特定的工作环境中进行研究,有动态的意蕴。这种培训模式可以克服传统培训实践活动中观念与方式相脱节,忽视校长已有的教育背景及培训时的非情境性教学的弊端,充分关照到校长不同的学习风格等个性差异,充分发展校长专业自主意识,使学习过程成为造就有思想的实践者有效平台。[6]

5.“层级导师制”培训模式

“层级导师制”培训模式是根据校长专业成长阶段,让每个校长的参训角色双重化。每位校长在培训中既是受训者,又是培训者;既是学习者、又是指导者。校长们向高一层级的导师请教,也努力反思,提炼自己的经验教训,为下一层级的校长提供指导帮助,这也是不断自我反思与提炼的过程。[7]

6.“聚焦诊断”培训模式

“聚焦诊断”培训模式是借助培训集体的团队力量,围绕某个主题,对某所学校进行“聚焦式”的分析与研究,找出影响学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为学校发展寻求突破路径。“聚焦诊断”培训模式整合了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的优点,直接把参培学员学校作为案例,专家、参培校长一起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是培训工作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培训更有实际启迪意义。

7.“问题探究主题研讨”培训模式

“问题探究主题研讨式”培训模式是一种以关注学校实际问题、提高校长研究水平为重点,吧美国的基于问题(pbl)的学习方式运用于校长培训活动,并以科研与培训整合为目的的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模式的建构流程是:(1)培训机构精心设计和组织,引导校长仔细观察本校的教育实践过程;(2)从学校亟待解决的矛盾中提炼出带有根本性的关键问题;(3)经过反复论证,确定研究课题;(4)围绕课题,组织开展具体研究活动;(5)通过不断反思,获的课题研究成果。

8.“异地研训”培训模式

这种培训模式是一种从封闭培训走向开放培训的有效培训模式。有三种形式:一是充分借用区域内资源,合作互助的“异地培训”;二是依托高校资源开展“异地培训”;三是借助国际优质资源,进行“异国培训”。

通过对相应的校长培训模式的梳理,为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形成奠定提升基础和实践支撑,以此为校长培训专业化的有效实施探索路径。

(三)现行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局限性的分析

从目前来看,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还存在以下的局限性。

1.以传授理论为主的培训,局限在学科化、被动化

这种培训模式以课程进修为特点,它的变式包括专题式培训、教育考察-会诊模式中的第一阶段的集中学习,以课题研修第一阶段的理论学习。其主要特征:以学科教学为主的培训,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为依据组织课程与校长工作的逻辑结构不相符合。其局限体现为:培训课程内容的学科化决定了培训模式的学科化,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校长置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忽视校长的工作经验在学习中的地位,割裂了理论和实践的结;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学科化,降低了校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新学的理论知识在校长被动学习中很难得到有效的建构。

2.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培训,局限在表面化、形式化

这种培训模式以模拟实践情景形式为教学模式。它的变式包括模拟情景学习、角色扮演学习等。主要特征:需要校长和培训者对所研究的问题情景做出完整的描述,尤其对培训者的要求很高,要在整个模拟情景中起到发起者、指导者的作用。

其局限体现在:在培训实践中,一方面从案例的来源看,校长作为处于案例情景中的主角,应该是案例的主要来源。但是培训中校长并没有成为形成案例的主力军,依靠培训专家寻找案例,使案例的质量和真实性都降低标准。另一方面,由于对案例的收集不规范,培训机构尚未形成高质量、有代表性的管理案例库,在案例的使用和研究方面比较随意,缺乏对案例完整的、缜密的阐释,对案例中的任务描述不清,使案例研究流于形式,导致校长不能进入情境,最后形成案例教学的形式化和表面化。

3.以课题研修为主的培训,局限在理论化、差异化

这种培训模式是基于实践情境的行动学习为表现形式。其表现特征:是通过校长自身管理活动和管理行为进行反思以此形成问题意识。在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改善校长系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的局限性为:校长在对课题研修的认识上有偏差,对结果的重视多于过程,将研究报告学术化,形成理论的堆叠对自己学校问题的研究较少,也说明校长缺乏问题意识,没有将学习的定位放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使研修的目标出现偏移。同时,校长置身于实践中,却由于对研究定位和研究方法的不明确而使问题停留在表面,不能将问题予以明确化,不能做进一步的挖掘,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知识建构,理论和实践发生断裂。

三、建构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有效途径

在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中,接受经常性的专业引领和职业培训是不可缺少的。要保证校长的专业发展,建立相应专业化的校长培训体系是必要条件,而提供专业化的培训模式是提升中小学校长培训质效性、实践性、针对性的重要保证。

(一)构建多样化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的综合体系

1.确立专业化的培训目标

专业化的培训目标是培训模式专业化的核心要素。 校长培训目标应从学校发展方向和校长的自身发展角度来确定, 其目标的价值取向应具有时代性、主体性、发展性和实效性。

2.设计专业化的培训内容

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内容即课程设计培训专业化中处于核心地位。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培训需求是确定培训课程的依据。一是校长个体需求, 在确保理论高度的前提下, 充分考虑校长的实际, 重视校长个性发展, 关注校长自我实现, 以此来确定其接受培训的层次、类型及内容; 二是学校组织需求, 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为宗旨, 引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找出其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对策, 三是社会需求, 要考虑教育的超前性, 进行未来预测, 提出战略性、前瞻性的发展思路。这样的探索, 有助于校长以更理性的思维解决新形势、新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和发展问题。[9]

3.确定专业化的培训方式

专业化的培训方式, 注重科学性与操作性, 做到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研讨与交流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统一性与个性化相结合。引导学员主动获取信息,联系实际, 认真反思自己的办学理念与办学行为; 以有关教育改革与发展和学校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载体, 让每一位参训校长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研讨、碰撞, 进而通过梳理、反思、总结, 形成新的办学理念与方略; 组织学员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挂职锻炼, 然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对突出问题进行会诊, 这些都是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

4.运用专业化的培训手段

要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搭建包括网上学习和信息服务在内的具有多功能的综合平台。借助互联网, 培训导师向学员传递信息知识, 布置作业、检查学习情况。学员在家庭、学校接受指令, 询问问题。这样既可以有效地解决工学矛盾, 也使多向选择式交流成为可能, 提高工作、学习的综合效益。校长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相互交流, 资源共享、信息互通, 就感兴趣的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问题开展讨论。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培训的专业化, 使教师和学员通过现代化手段共同建立学习共同体。

(二)准确把握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实质, 在培训模式的运用上采取多元化、专业化培训模式

专业化培训模式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程序性。 构建和运用培训模式应准确把握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实质,从校长培训需求的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学校的教育状况、教改要求、校长的实际水平与学历程度等情况。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定位的培训要采取相应的专业培训模式,才能收到好的培训效果。

改变培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为培训模式专业化的生成创造良好的政策、组织环境传统校长培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培训部门对培训模式的选择运用与创新, 影响了培训院校培训的能动性和中小学校长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面对中小学校长培训专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 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校长培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政府宏观调控,宏观指导培训教学业务,宏观监控培训质量, 给培训部门以更多的培训自,为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宽松的发展空间, 使培训部门在专业化培训模式的探索与改革上多下功夫,提升校长培训的质效。

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要有新的理念、新的创造和准确的价值取向来定位,才能构建具有实效性、专业性、针对性的培训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培训机制以及科学的、可持续的、促进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专业化培训模式。

[参考文献]

[1]褚宏启. 校长管理智慧[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09).

[2]李方.教师培训研究与评价[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3]吕蕾.中小学校长培训专业化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林森. 吉林省基础教育干训蓝皮书[M].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5]娄南平. 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培训模式的建构[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2008(27).

[6]夏芳. 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的比较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

[7]龚孝华,吴开华,贾汇亮. 校长专业发展与能力建设[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篇3

一、校长培训体系分类内容

目前,学院为中小学校长开设的专业培训体系可以按照任职时间跨度分为职前培训、新校长培训、在职培训和提高培训4个阶梯式项目。

1.校长职前培训

校长职前培训主要是NPQH项目,即国家校长专业资格(theNationalProfessionalQualificationforHeadteachers)培训项目。在英国,通过校长专业资格培训是获得校长职位的硬性要求,该项目以国家校长标准(NationalStandards for Headteachers)为具体依据,专门为那些有志于成为校长并有强烈动机的申请者而设计。培训时间通常为4~12个月,期间学员可以获得一对一的辅导,可以利用学院的学习资料、在线资源,并可以进入在线社区参与同其他学校领导的专业对话。

整个项目有5个阶段,一是预申请阶段,测试自己的准眢情况。二是申请阶段,通过在线申请,表明自己已经具备《国家校长标准》所规定的专业、经历等6个领域的要求,并提交单位领导出具的介绍信。三是评估阶段,在线申请通过后,申请者首先要完成在线自我评估和全方位自我诊断活动,然后参加为期两天的考评活动,主要测试申请者校长角色的定位以及个人实力和胜任校长所具备的发展领域,完成这两个评估程序,就正式成为NPQH项目的学员。四是4-12个月的专业发展阶段,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个性化发展道路,这个阶段的内容主要包括:在另一单位挂职锻炼5~20天;与其他学员进行同伴学习;回本人单位,在工作中学习;参加全国性、地区性或当地专业发展活动,如会议、论坛和高级讲习班。最后是结业阶段,当学员感觉准备充分时,便可提交自己结业评价的证明材料,评价采用小组答辩的形式进行,一旦通过便可授予全国校长专业资格证书。

整个项目的培训费用将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收取,对于来自少于100人的小型学校的学员,费用由培训学院承担;对于来自各类直接拨款学校(Maintained sch001)的学员只收取整个培训费用3800英镑的20%,也就是760英镑;对于来自英国以外的学校学员则要收取全部费用。

2.新入职校长培训

承担这一培训任务的项目名称叫“开端计划”(HeadStart),主要为获得国家校长资格的人士和新人职的校长而设计。参加该项目的校长可以获得一位经验丰富的现职校长作为自己的专业伙伴(Professional partner),同时也可以利用学院的高质量、背景丰富的学习资料和本地的各种发展机会。该项目的时间对于刚通过国家校长资格、还未获得校长职位的学员可以一直延长到获得校长职位,然后可以注册参加下一轮培训;对于新人职校长则是职业生涯的前两年。

与校长职前培训相比,新人职校长培训最大的特点是新校长要与自己的专业伙伴密切配合,并在专业伙伴的建议、指导下进行专业学习和实践。作为专业伙伴,需要在新人职校长的前两年里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基于个人需求的支持。具体包括:给新人职校长提供建议、支持和要求;利用基于行动的学习技能鼓励新人职校长反思他们的专业实践;支持新人职校长领导与管理的创新;帮助他们理解地方和国家儿童服务议程内容及其重要性。

这个阶段的培训费用一般由学院从新入职校长培训的国拨经费中为每个专业伙伴的学校提供1000英镑的补助费用,同时,专业伙伴到新人职校长学校指导可以获得每天150英镑的生活补贴。

3.雇职校长培训

承担这一培训任务的项目名称为“在职校长领导项目”(Leadership Programme for Serving Headteaehers),2003年升级被"Head for the Future"项目取代。这一项目主要是针对在一所学校任职领导岗位已3年以上的校长,帮助他们回顾他们在领导学校和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并对他们进行侧重于领导者的个人发展、领导风格等方面的研究、诊断与分析。探讨管理层的实践和发展,如面对挑战和机遇,考虑未来的发展和对策。

在项目开始之前,校长和他所在学校的其他成员要完成一个诊断性问卷,分析校长的领导方式、校长特点和学校背景。校长还要为规划和目标设定准备好有关学校成就材料和评估数据,并考虑有关成功和没有解决的例子以在工作坊(Workshop)交流。工作坊为期4天,前两天,参加者会收到对他们的绩效做出的评估反馈,评估会分析从成功校长访谈中得到的信息,并探索领导方式、学校改进背景以及学校绩效之间的必然联系。工作坊的后两天,是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让校长联系个人发展目标和学校提高目标制定一个行动计划。期间还向参加者介绍“信息和交流技术”以及“领导方案伙伴”计划。通常而言,每一个工作坊都有12-14位参加者,外加两位资深培训人员。

这个项目的培训费用在当时(1998年)完全由威尔士议会政府承担(Welsh Assembly Government),因此学校和代表不会支付任何费用,不仅如此,政府还支付交通和生活补助。升级为"Head for the Future”项目后,对于小型学校(百人以内)参训校长完全由学院支付,其他学校按照每人750英镑的标准收取。

4.校长提高培训

对于成功的和出色的校长,学院为他们推出了“地方级教育领导”(Local Leaders of Education)和“国家级的教

育领导”(National Leaders of Education)两个提高项目。通过前者培训的成功校长将被地方当局任命为其他校长的导师和职业教练而开展工作,地方级教育领导的产生需要经过学院的预选、正选、培训和持续发展四个阶段。培训出一名地方级教育领导需要为期8-12周,每周四天的时间,之后地方级教育领导们被安排到学校,与地方当局一周进行一天或一天半,连续几个月甚至一年或更长时间的研讨,以此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管理素养和能力。

国家级教育领导是那些同学校教职工一起,利用他们的教学知识和经验在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中表现出非凡的领导能力的杰出校长。许多先前工作在具有挑战性的学校的国家级教育领导都曾有其他学校的工作经历,他们工作的学校即成为国家支持学校(NSS)。国家级教育领导培训项目根据学校改善的情况,一般需要1~3年时间,成为一名国家级教育领导不仅意味着每个儿童获得了高质量的教育,学校和学校员工获得了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而且也意味着其将获得在参与国事活动中、学院未来发展战略建议等方面的发言权。因此国家级教育领导的选拔、培训将更加严格和艰巨。

以上两个培训项目中除了交通和生活费用外,其他费用全部由学院资助,地方级教育领导培训期间,其学校可获得地方当局每日300―500英镑标准的损失补助。而国家级教育领导者的学校,将得到国家大量持续的无偿补助。

二、校长培训体系的主要特点

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推动着英国校长培训的蓬勃发展,培训分类明确,注重个性、能力和实践,培训经费充足的培训特点,使英国的校长培训在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培训体系健全,培训分类明确

英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既有为愿做校长的人提供的“校长专业资格”项目培训,也有为新人职中小学校长和在职校长提供的各类人职与在职的资格与发展培训,还有为优秀校长和杰出校长提供的地方级和国家级教育领导项目的培训发展空间,形成了从“校长候选人”到“资深校长”的一套相对完整而又连贯统一的培训体系,具有分类分层培训的明显特点。分类分层培训不仅增强了培训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在校长培训与校长角色转换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2.培训注重能力和实践锻炼

英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在内容、方式上充分体现了注重实践、提升能力、促进个性发展的价值取向,这一取向又决定了中小学校长的培训者必须是成功的校长等具有实际经验的人,而不是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例如,在培训中非常注重学员之间、学员与当地专业伙伴以及地方当局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以解决自己学校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培训的方式上,理论面授课时较少,大量的时间是到别的学校挂职锻炼或在自己学校进行实践学习。如“校长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的学习,全部面授时间不超过一个星期,但持续的时间长达一年。学员接受面试后,便通过到学校担任领导职务进行实习,参加各种会议、论坛,在单位边工边读等方式进行大量的实践和反思,在行动中加以改进。

3.培训经费充足有保障

在加强对校长培训项目组织;管理和指导的同时,英国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还有有力的经费支持。1995年4月英国正式出台的“校长领导与管理计划”(The Head一teachem’Leademhip and Management Programme)第二部分规定,在1995年4月1日以后新任命的校长均可获得2500英镑的培训资金,这笔培训资金可用于中小学校长上任两年内在任何部门任何时候的培训,从而为校长参加培训提供了经费保证。到2004年增加到4000英镑(学校或校长还相应地支付500英镑用于参加培训)。不仅如此,一旦校长获得地方级或国家级教育领导荣誉,所在学校还会得到来自地方当局和国家不菲的资助。

三、校长培训体系的经验启示

英国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培训为我们勾勒出一张层次清晰、设计合理的路线图,同时反观我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培训现实,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深思。

1.健全规章制度,狠抓校长培训实效

当前,提倡教育家办学已成为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内在动力和目标追求,全国各地也在纷纷开展诸如“名校长”、“十佳校长”等评选活动。国家从七五开始,连续开展了多轮校长培训,这说明国家已经非常重视校长专业发展及其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的巨大作用。但究其质量与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以至于一些受训校长私下里对培训这样“总结”:“玩上几天、花掉几千、写上几篇”。国家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结果却收效甚微,不得不令人深刻反思。与英国校长培训相比,不难发现,我国现行的校长培训规章制度一方面还不够健全,另一方面可操作性不强。英国1995年、1998年分别颁行的《校长领导与管理计划》、《国家校长标准》和《国家校长专业资格》,不久获得英国议会通过,《国家校长标准》随即被确定为校长行动的依据和培训的指南。这样,校长培训工作就纳入了一个系统和正式的轨道,从而使校长进修提高的必要性和重要地位得到了很好地承认。相比之下,我国原国家教委于1991年颁发的《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以及1999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仍然属于部门规章,较之以国家意志确立的《校长标准》(或《校长法》),其立法技术和可操作性都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我国亟需出台具有法律性质的校长标准,完善现行校长培训法规体系,从制度上对校长专业培训加以约束和规范。

2.施行分类分层培训,在实践中提升校长管理个性和能力

由于国家没有统一的培训模式和要求,各地在校长提高培训中缺乏经验,往往是将为期五年的专题培训内容集中到一年进行,正、副职校长以及中、小学校长也集中在一起不加区分地进行培训,出现参训人员“一锅煮”现象。校长的培训层次不分明,培训内容存在重复现象,培训方式专家化、理论化、满堂灌,缺乏针对性、互动性、个性化,严重脱离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实际和校长本人特点。因此,借鉴英国校长培训经验,我们在校长专业培训中应突出分类分层原则,按照校长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应事先进行调查,做需求分析,征求校长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实际需要。培训教师要多样化,要尽可能多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优秀中小学校长作为新人职教师的实践导师,对其学校管理与领导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培训的理论学时要缩短,要增加校长的实践培训时数,通过校长之间的交流、挂职锻炼、参观考察以及行动反思等方式,提高校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4

一、注重国家标准与规范

从1997年开始,英国就开始着手实施“全国中小学校长资格认证”制度,制定和建立了“中小学校长国家标准”(National Standards for Head Teachers)。这个标准有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领导技巧,包括学校目标的制定,学校变革的设计,学校工作团队的创建,敏感地处理人事关系和解决冲突,为学生和教职员工确立标准和提供示范,发动和鼓励学生、教职员工、家长、董事和其他社区成员对学校的广泛参与,以及在不同的场合采用合适的领导风格等。

二是个人品质,包括个人的影响力和仪表可敬可亲,愉快的情绪,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精力充沛和不屈不挠,自信可靠,充满热情,廉政负责等。

三是职业能力和专业才能,包括通过执行职责下达可靠的指令来影响他人,给他人的工作提供专业的指导,实践和尝试新的方法,联系和协调与内外各种人事和组织的关系等。

四是决策技能,包括依据收集的信息数据进行判断和作出决定,及时正确地分析和理解新的信息和新的问题,善于把握各种机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

五是人际交往技能,包括表达时能够明确地切入要点,善于倾听与理解别人的观点,有效地与他人进行口头的交际,有效地进行谈判和协商,有效地主持会议,积极发展和保持与各种相关媒体、组织的关系等。

六是自我管理,包括能够有效地计划时间和安排自己的行动,设计富有挑战性的职业目标,善于缓解工作压力,善于自我激励,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承担责任等。

2004年,这一标准全面实施。这使中小学校长培训也具有了相应的标准,进而形成了一套严格依据标准开发课程、规范实施、考核评估的体系。

二、坚持分类分层实施的原则

由于教育变革政策的调整和学校自主发展职责的明确,英国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面临诸多挑战:校长人才缺乏,现职校长急需强大的专业支持等。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在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设计上,实施分类分层培训。

英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既有为现职校长和愿做校长的人提供的“教育领导”硕士、博士学位课程培训,还有为中小学校长提供的各类入职与在职的资格与发展培训,形成了从“校长候选人”到“资深校长”一套相对完整而又统一的培训体系,具有分类分层培训的明显特点。

第一,“中小学校长专业资格(National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for Headship)培训”,是为任何具有学校领导经验,并且有志成为中小学校长的人员提供担任校长的资格培训。

第二,“校长领导和管理能力项目”(Head Teacher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Programme),为初次担任校长一至两年的新入职校长提供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进入角色,找到一个最佳的起点。

第三,“在职校长领导力项目”(Leadership Programme for Serving Head Teachers),是为具有三年或三年以上在职经验的校长所设计的项目。该项目旨在使校长深入理解如何更新发展领导能力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第四,“中层领导”(Leading from the Middle)培训项目,是为挖掘和发现中小学校长后备人才而设计的培训项目,主要为学校中的学科组、年级组、学习辅导组的中层领导提供培训。

第五,“副职领导”(Established Leadership Stage)培训项目,是为有一定经验的副校长和助理校长提供的培训。

第六,“高级领导”(Advanced Leadership)培训项目,是为提高很有实践经验的资深校长的领导能力而设计的培训。

第七,“咨询式领导”(Consultant Leadership)培训项目,为参与学校发展指导或校长培训的校长提供的培训。

第八,“战略课程项目”(Strategic Programmes),此课程是为提升校长和其他领导的领导和管理技巧,如“信息与沟通技术领导”(Leadership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和“校长的督导检查技巧”(Inspection Skills for Head Teachers)。

第九,“快速通道项目”(Fast Track Teaching Program),为解决校长数量不足,校长人才缺乏的问题,2006年又开始实施这一培训项目,其目的是通过培训发现和培养有才能的人员,使学校优秀教师通过培训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经验和技能,帮助他们快速和顺利地成为高级教师或走上学校领导岗位,或成为地方当局教育顾问。

由于分类分层培训,增强了培训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校长培训与校长角色转换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三、培训关注现实、指导实践

英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在内容、模式与方法上充分体现关注现实、解决问题、指导实践、促进发展的价值取向,这一取向又决定了中小学校长的培训者主体必须是成功的校长等具有实际经验的人,而不是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由于中小学校长培训分层分类实施,校长培训的内容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但无论哪个类型、哪个层面的培训,其内容都直接指向学校实践,以帮助校长解决问题,提升能力为目的。如“领导和管理能力项目”,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统一固定的内容,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各自不同的活动,从而获得最大的收益。在培训的模式与方法上,依据校长作为成人学习者的特点和校长角色转变的规律,实现了培训过程以问题驱动、参与思考、集中交流研讨、分散实践尝试、导师引导、个人网上学习等多种有效方式的结合,真正使培训成为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校长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的学习,全部面授时间不会超过一个星期,但持续的时间可能达到两年。学员先接受面试,通过后会给每个学员指定一个导师,领取培训材料。在实施选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总结,与导师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等及时沟通。学习期间会有机会到优秀学校参观,看成功的校长是如何做的。最后进行选题总结,并要再次接受面试,面试主要是考验学习者在一个模拟的情形下是如何行动的,从而决定其是否能获得校长职业资格证书。

由于培训的实践、问题与发展取向,英国的中小学校长培训以校长任职学校为培训的主要阵地,即校本培训,培训者也必须以具有培训资格的、有实际经验的资深校长为主体,同时借助大学和其他社会机构中多方力量与资源的支持。培训者主要是提供分析和导向服务,帮助参与学习的校长在真实的实践经验与情境之中对自己的管理行为进行反思,在行动中加以改进。而且许多培训内容是通过网络指导与学习来完成的,面对面的培训很少,高深理论知识的讲授更少。

四、培训机构公开招标评估

中小学校长培训以项目和招标的组织管理方式运行,国家和政府层面提供有力的财力支持和严格的业务指导,通过建立培训项目承担的竞争机制和动态的培训评估机制,保障培训质量的提升。

成立于2000年的“国家学校领导学院”(National College for School Leadership),是代表英国政府负责中小学校长培训的专门机构,受教育部委托,负责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经费投入、组织协调、项目设计、课程开发、实施指导、培训研究、技术支持和管理评估等工作。同时,又依据地域特点和校长培训的实际,在西北部、东北部、中东部、中西部、英格兰西部、伦敦、西南部、东南部、约克郡等地区建立九个分支培训机构。培训机构的资格依据相应的标准公开招标评估获得,而且其资格又是通过评估变化的。各个地区培训机构在根据国家制定的标准进行培训项目研发、课程的设置、培训模式与方式的选择等方面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培训机构通过项目竞标的方式获得相应的培训项目,而不是由政府指派培训任务。能否获得培训项目完全取决于培训机构的水平。各个培训机构与大学、地方咨询机构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尤其是与中小学校形成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培训组织管理方式的社会化,使得各个培训机构能发挥各自优势,能集中各地资源,保证各个地区培训发展的均衡化和培训效果的高质量。

五、专门的经费支持

在加强对校长培训项目组织、管理和指导的同时,英国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还有有力的经费支持。在1995年4月1日以后新任命的校长均可获得2500英镑的培训资金,到2004年增加到4000英镑(学校或校长还相应地支付500英镑用于参加培训)。这笔培训资金可用于中小学校长上任两年内在任何部门任何时候的培训,从而为校长参加培训提供了经费保证。

六、专业学会提供智力支持

篇5

一、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提出

在我国,中小学校长的身份一直比较模糊,是行政人员,但与一般意义上的行政官员不同;是教师,也不同于一般的教师。校长管理既不能套用一般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模式,也不能照搬教师管理模式。在两难的境地中,我国中小学校长一直都是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的教师职业。在职业发展上,照搬教师的职称序列;在工资待遇上,在按相应教师职称领取工资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级别获得相应的行政补贴;在工作范围上,既要承担教学工作,也要担负起学校管理的重任。随着中小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校长负责制的实施,这样一种校长管理制度已越来越不适应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首先,这种校长管理制度埋没了校长的职业属性,导致校长不能正确履行自己对学校发展的责任。校长作为学校的首要领导者是决定学校教育质量和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校长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管理中。但是,我国现行的校长管理制度,还是把校长作为承担学校管理任务的教师职业,由上级任命,对上级负责,自主管理学校的制度、环境、意愿还没有达成。另外,校长没有相应的职称序列,很多校长不得不在繁重的学校管理工作之外,承担教学任务,以达到教师职称评定要达到的教学工作量。这种校长管理制度使得校长不能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学校的发展规划与管理上,很难保证学校管理的质量。

其次,这种校长管理制度限制了校长的职业发展,容易导致校长的“官本位”思想。我国中小学作为事业单位,是以管理党政机关的方式来管理的,有相应的行政级别。所以,我国中小学校长基本按照所在学校的级别被确定为相应级别的行政干部身份。因此,校长职业发展面临的瓶颈就是一所学校的校长级别受学校级别的限制,一旦做到校长,除非到更高级别的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发展,否则就没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了。也就是说,在现行校长管理制度下,校长在职业发展上没有稳定的不断发展、进步的职业阶梯。这种状况一方面强化了校长的行政意识,另一方面打击了校长不断发展的积极性。

第三,这种校长管理制度导致中小学校长队伍的封闭,不利于校长队伍的健康发展。我国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命还不具备开放性的特点,校长队伍的更新速度比较慢,没有健全的进入、退出机制,中小学校长队伍缺乏竞争,没有活力。

基于以上原因,要推进校长的专业发展,就必须根据我国中小学校的特点,设定中小学校长职级序列,让校长在校长职业上有不断发展、进步的职业阶梯。具体来说,就是在普通中小学设置校长职级序列,对具备任职条件的校长进行科学考评,并依其德识、能力、水平、实绩确定或晋升到相应校长职务等级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1]。这也是各地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的首要目标。

二、中小学校长对职级制改革的看法

为扫除我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障碍,校长职级制改革在我国迅速开展起来。改革过程中,如何设定中小学校长职级序列、如何评定中小学校长职级,成为各地校长职级制改革的重点。本部分结合对中山市部分中小学校长的访谈对我国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进行简要的述评。

1.中小学校长大都认同校长职级制改革的目标

从各地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实践不难看出,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核心是想转变校长依附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身份定位,为校长提供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职业阶梯,提高校长队伍的素质与能力。具体来说,国内校长职级制改革的目标主要有三个,一是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二是激发校长办学的积极性;三是促进校长专业发展,提升校长素质与能力。

中小学校长大都认同校长职级制改革的目标,认为校长职级制的建立突出了校长工作专业化的特点,校长职级制的实施可使校长的办学目标更加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实施校长职级制后,校长的职级待遇普遍增加了,调动了校长办学的积极性,激励校长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学校的工作;校长参加职级评定后,由于同一职级的校长待遇相同,这就为加强对校长的交流任用提供了便利,从而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职级制的评价使校长对办学的方向更加明确,职级制的阶梯制度促进校长不断向更高的阶梯攀登。

2.中小学校长关注的重点问题基本一致

我国校长职级制改革的重点内容主要有三个:一是职级序列的确定;二是校长职级的评价认定;三是校长工资待遇的发放。各地建立的职级序列不尽相同,但基本上是“金字塔型”或“橄榄型”结构。另外,在职级的级别类型设置上,也多少不同。其中最多的分为十几级,最少的只有三个级别。在校长职级的评价认定方面,各地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权衡校长自身与所在学校的权重。其实针对校长进行的职级制改革当然应该重点考察校长的素质与能力,但是脱离了具体的学校,校长的素质和能力就没有了可依托的平台。当然,校长职级制改革应该尽量避免“评学校”而不是“评校长”。

职级制改革中,校长待遇是比较敏感的问题。整体来看,实行校长职级制改革之后,各地校长待遇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也是校长职级制得到校长拥护的关键原因。在笔者参与的调研中,很多校长明确地说,只要能够增加收入,怎么改都可以。各地基本上是在保留国家基本工资的基础上,按照校长的职级发放相应的行政补贴,也有一些地方开始尝试校长年薪制。这种制度只能是暂时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必须编制出一套符合校长职级制度的校长职务工资序列。

3.中小学校长对职级考评的异议最多

校长职级的确定需要科学、合理、有效的考评制度,这是校长职级制改革的难点。当前实行校长职级制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并存。校长的年龄阶段、学历等也参差不齐。在校长考评时“一刀切”就不是很合理。如何适应不同的情况,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是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基础。

从访谈情况来看,中小学校长对中小学校长职级考评的异议最大。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众多校长对职级考评的主体不是很认同。主要的原因是以外请专家为主的考评主体对学校发展情况不熟悉,容易先入为主地以学校状况来判断校长的水平。第二,有些校长认为评价标准“一刀切”,考虑不到农村或边远学校的实际情况,容易导致这些地方的校长职级不高,其实在这些学校校长更难当。第三,评价方式以申报材料填报、现场答辩为主,不去学校现场调研显然不合理。这使得能写、会说的校长容易获得高的职级。第四,从评价流程来看,校长职级考评应从校长自愿申报开始,但是,很多地方的校长职级制改革是行政部门主导的强制性地自上而下推动校长参评。这种做法与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最初目的背道而驰,显然是不合理的。

三、完善我国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对策

1.校长人才市场的建立

要真正转变校长的行政依附,就必须转变校长的任用制度。长期以来,我国校长基本采用委任制的方式产生,校长一般由组织人事部门或教育主管部门任命或聘任,校长产生的方式比较单一[2]。具体来说就是,我国校长选拔任命还不具有开放性。这一点在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中外比较中体现得很明显。美国校长任职资格制度是一种职业许可制度,也就是说只要想从事校长职业并且具备了各州规定的校长任职条件,任何人都可以申请校长资格证书。获得资格证书后,就可以参与校长的竞选。这就为校长队伍提供了足够的人力资源储备。而我国校长任职资格制度是对新任或拟任校长进行资格培训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也就是说只有即将做校长或拟做校长的人才有机会参与培训并获得资格证书。这不利于校长人力资源的储备,也不利于校长职业群体的良性发展。还有,在校长职业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美国校长任职资格制度更多是一种社会行为。校长资格培训大都是一些社会组织(比如各种校长协会)和研究机构(比如哈佛大学校长中心等)完成的。另外,个人是否参与资格培训一般是自主选择的。我国校长长期以来是一种行政职务,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校长任职资格制度更多是一种政府行为。所以,我国进行的校长资格培训或认定大都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委托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进行的。参加培训的人员一般也是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不具开放性的特点。通过以上比较不难看出,我国校长市场还没有建立起来,也没有其发展壮大的客观条件。实行校长职级制后,校长作为单独的职业,要想良性发展,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校长市场,为校长选拔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

建立多元化的校长市场,首先要有合理的校长准入制度。建立校长市场并不是说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校长市场进入校长队伍,因此,要制定校长的准入制度。从国外对校长任职标准来看,校长一般要求学历、教师资格证书(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相应的专业培训。这里面关键的一点是校长培训要有开放性,鼓励校长参与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另外,要严格要求,没有校长任职资格证书的人一律不得选拔为校长。其次,要有规范的校长市场运作模式。要建立开放、竞争、公平、规范的校长人才市场。

2.校长评价制度的完善

绩效评价,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可为各项人事决策提供客观依据,是人力资源管理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绩效评价是指对员工担任职务职责的履行程度,以及担任更高一级职务的潜力,进行有组织的并且是尽可能客观的考核和评价的过程[3]。绩效评价的主要作用是为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提供反馈,促使其不断进步。尽管各国很早都重视了校长绩效评价的研究,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校长绩效评价制度的国家并不是很多。其中美国对校长领导绩效评估研究较多,也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绩效评估体系。比如美国州际学校领导者证书协会提出了校长绩效评估的六条标准。1994年,迈色斯(Joseph Matthews)博士与美国教育管理政策委员会制定了校长绩效评价的领域。这些研究对提高校长领导有效性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校长绩效评价仍以考核为主要的方式,还没有形成系统、合理的评价方案。考核有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两种形式,年度考核每年进行一次,任期考核每个任期进行一次。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等多个方面。考核方式有校长述职、群众评议、领导机关鉴定等多种方式。考核目的是了解校长的履职情况;通过科学评定,决定校长的晋升、留任、解职和奖惩。这种校长考核方式已经不适用于校长职级制改革的要求。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关键是要建立符合我国教育特点的校长评估标准,细化基于校长素质和能力的评估标准,避免评学校而不是评校长的情况。从最近几年各地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做法来看,校长评价指标体系大都倾向于评价学校而不是评价校长,最好的情况是校长与学校并重。这种以学校来评定校长职级的做法是很多校长比较反感的。因此,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最关键的是建立校长职业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校长职级评估体系。

3.校长激励制度的健全

校长晋升激励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校长的职务晋升与职业发展;二是校长的激励与积极性发挥。

校长作为专业人员,追求专业领域内的专业水平认可,获取不断提升的专业地位与社会声誉,是其追求目标。但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校长职务与行政级别挂钩的校长管理制度,限制了校长的专业发展。校长作为学校管理的专门人员,他所从事的工作有其特定的业务内容,是一项需要专门的学科知识作指导和长期经验积累的专门性管理活动。因此,要充分调动校长的积极性,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校长队伍,校长必须与行政级别脱钩,建立符合其自身特点的管理制度。校长职级制为校长提供了一个不断奋斗的职业阶梯,建立了一个职务能上能下、流动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校长管理机制,符合教育规律和校长的成长规律,极大促进了校长专业发展,提高了校长领导的有效性。

从校长的激励来看,我国的校长激励制度还不是很完善。虽然,各地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试点,比如“校长年薪制”、“职级工资制”等,但实际效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从激励的过程来看,激励是从个人的需要开始的。需要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目标的渴求与欲望,包括基本需要(如各种生理需要)和各种高层次的需要(如社交、自尊、地位、成绩和自我实现等)。因此,校长激励应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目前,我国校长的物质激励制度主要以工资制为主。工资主要包括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教龄津贴等部分。另外,校长还有奖金、保险、福利等收入来源。但我国忽视了校长的绩效工资,不利于激发校长工作的积极性。绩效工资是以科学、合理、有效的校长评价为基础的,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确定校长工资待遇。这是我们以后要加强的一个方面。在精神激励方面,重在满足校长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授予荣誉称号等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激励效果,但效果不大。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校长还是行政校长,根据学校的层次、级别,校长享受对应的行政级别待遇。一旦达到校长的级别,再向上发展的空间非常狭窄,不利于校长的发展与提高。校长职级制为校长提供了一个不断追求的职业阶梯,为校长的精神激励提供了一个途径。因此,建立校长职级制并建立相应的职级工资制应是我国校长晋升激励制度建设努力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 赵正元.《北京市中小学校长职级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出台,西城区在区中小学校试行校长职级制.中小学管理,1999(11).

篇6

教育系统学校管理和教学改革培训会就师德建设和如何做好中小学校长工作,要求全市各级教育干部,认清自己肩上担负的重任,不断加强师德建设,加强学习,努力做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校长。

我市教育系统利用暑期举办校长培训班,集中学习、研讨、交流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问题的做法。加强校长教师队伍建设是促进我市教育健康快速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新形势下,我市广大校长教师要从自身建设入手,以“八德”修养为目标,着力提升自身素质。

一要培养“为善”之德,对学生心存善心,让学生始终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二要奠定“仁爱”之德,倾注全部热情,和学生平等相处,以诚相待,给学生亲切感、安全感和依赖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要树立“无私”之德,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克服各种私心杂念,为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勇于奋斗,牺牲自我,把一颗圣洁的心灵奉献给学生。

四要恪守“淡泊”之德,专心致志做学问,一心一意干事业。

五要弘扬“敬业”之德,把自己全部的智慧和精力用于教育教学,把自己手中的职业当作事业去做、去研究,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

六要力行“公正”之德,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

七要确立“服务”之德,学校领导要为老师和学生服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八要锻造“博学”之德,爱学习,爱读书,努力使自己的知识渊博起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就如何当好一名中小学校长。新形势下,各级校长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学校中的核心地位和导向作用,要具备七种能力。

一是科学决策能力,善于观察和分析学校发展状况,及时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和部署,使学校沿着正确的方向可持续地发展。

二是协调组织能力,学会用干部,充分发动群众,发挥好学校一班人和教职员工的集体作用。

三是指导评价能力,能够对一所学校一个时期内的成绩作出科学的评价,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四是约束控制能力,对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约束控制和把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校工作按照正常秩序运行,新晨

五是说服教育能力,加强与教师的联系和沟通,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7

对于英国的种种之“好”,前人多有描绘,无需赘述。在这里,我倒想挑挑刺,请大家来关注一下我从一个普通英国百姓家庭了解到的关于英国社会的几个问题及其对英国教育的影响。

英国社会福利很好,找一份不够理想的工作,也许收入比福利高不了很多,不少人不愿意工作,选择长期失业,吃救济度日;作为重要的移民输入国,移民问题一直困扰英国社会多年;越演越烈的欧债危机,更是深深影响到每一个英国家庭。

这些社会问题在多方面对教育产生着影响,以我所访问交流的玫瑰岭小学为例,这所位于牛津郡城郊,拥有26名教师和350名学生的小学,便面临诸多挑战。

1.学生家庭文化、宗教、语言背景多样性带来的挑战。

我们在玫瑰岭小学看到了各种肤色的孩子,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文化、宗教、语言各不相同。

例如,该校350名学生,母语多达38种,比一个班的学生总数还多(英国规定,一个班级学生人数最多不能超过30人)。这其中有不少刚到学校时英语很差甚至根本不会讲英语。语言不通,对教育造成的困难可想而知。

宗教问题也时常给教育带来麻烦。例如伊斯兰穆斯林不吃猪肉,学校食堂就不能出现猪肉,吃别的肉,他们又对屠宰方式有严格规定。因此学校的穆斯林家长对学校食堂要求严苛,经常挑刺,甚至让孩子“罢吃”。这还仅是学校宗教冲突的一个例子而已。要让文化、宗教、语言背景不同的孩子和谐共处,的确不是一件易事。

2.问题学生带来的挑战。

校长苏曾对我们说:“我们处在一个相对贫困的地区,这个贫困,不光是经济上的,还包括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值。”因为福利好,很多家长宁愿吃救济,也不愿工作,因此对孩子的迟到、缺课也较少管教。并且,这类家庭,家长懒惰、无聊、害怕改变,自身就有问题,这种家庭也盛产问题学生,大大增加了教育难度。斯威夫特夫人就给我提起这样一个案例:一名来自“问题”家庭的孩子有一天突然情绪失控并表现出暴力倾向,将教室内的椅子不断砸向窗外。教师不得已,只好将其他孩子全部疏散出教室,由几位男教师将其按住制服才平息了事端。当然,英国严禁教师体罚学生,教师制服学生的手法也是经过专业培训而符合规范的,否则,他们将面临——即便他们规范地制服了学生,事后他们还得写报告说明情况。

3.辛苦的工作。

英国小学作息是这样的:上午9点上课,12点左右下课,午饭后1:30上课,3点下课,师生工作日待在学校的时间总计6个小时。他们的工作时间看似比我们短,但是英国小学教师实行包班制,教室里一位老师上课从早上到晚,语数艺体科全包,后面一名助教协助组织和辅导差生。工作时间可以说老师是寸步不离学生,即便身体不适、情绪不对也得坚持,一点都不比我们轻松。

虽然面临的挑战不小,学校和教师却自有一套应对方法。

1.注重个体,以人为本。

英国教育在注重学生个体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为了照顾问题学生,每个班都配有一到两名助教老师,上课时协助老师组织课堂,有时候在教室后面静悄悄地辅导个别学困生,甚至干脆把学困生带到教室外辅导。

此外,学校还把在某一方面有相同困难的学生组成小组,请了四名老师专门负责辅导这些小组,帮助他们赶上其他学生。例如,学校开展了“Everybody A Reader(人人皆会读)”项目,专门帮助那些外来的英语有困难的学生;还有“Everybody A Counter(人人皆会算)”项目,专门帮助那些数学上有困难的孩子。

学校还有一个美术室,里面各种美术绘画工具一应俱全,该室专门对一部分自闭和有社交障碍的特殊学生进行治疗。治疗方式很独特,他们称之为美术疗法:学校将这些特殊的儿童组织到美术室开展活动。活动之前,美术老师先准备一些水果点心,让孩子们在轻柔的音乐中品尝美食,放松心情。接下来,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共同完成一项艺术创作,孩子们可以任选材料,自由创作,让他们自由表达。最后,老师会隆重地一一推荐、呈现学生作品并鼓励大家给予每幅作品最热烈的掌声。通过这样一种微妙的方式,学生表达了自我,增强了自信,锻炼了社交能力,这正应了中国自古所推崇的理想教育方式——润物细无声。据说该项目在帮助特殊学生转变上取得了良好成效。

2.更多的自主性。

英国的小学生没有教科书。政府只规定大致的教学大纲,具体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课时安排全由教师自主决定。

学生不仅在课堂学,还通过上网、图书等方式,一学期按学科完成一本“Project Book(项目书)”,并通过小组出海报的方式汇报学习成果。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自主性都很强。

另外,我在该校课堂上发现,教师提出问题后,并不是叫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而是拿出一个签筒,里面有很多竹签,每根竹签对应一个孩子的名字,抽到谁的名字就让谁回答。这种方式有其优势:一方面随机抽取,比较公平;另一方面,增加了趣味性又提醒了全体学生认真听课。反观中国课堂,爱举手的学生得到的机会很多,不爱举手的学生可能回答问题的机会就很少;另外,这一部分不举手的学生也容易因没有回答问题的压力而不听课。

3.相对较低的教学效率。

然而,我们在课堂感受到,他们的课堂效率谈不上高。我们带过去的学生与英国小朋友一起上课,据我们的学生说,一个不算难的阅读理解题,放到中国的课堂,也许十分钟就搞定了,他们却足足研究了一节课。他们六年级的数学只相当于我们三、四年级的水平。

教学以外,英国的学校在教育管理上,也是自成特色。

1.校长拥有人事权。

英国的小学校长在做校长之前,需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N.P.Q.H(National Primary Qualification For Headteachers国家小学校长资格),为获得此资格,需要经过相应的培训和考试。校长职位的专业性色彩浓厚;在我国,小学校长大多都是教而优则仕,看重的是经验和资历,校长岗位的行政性色彩更为浓厚。

中国公立小学校长一般没有人事权,学校人事任免一般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说了算。校长们在实际管理中,难免遭遇极个别员工“不服管”的尴尬和困难;与中国公立小学校长最大的不同是,英国小学校长有完全的人事任免权,可以自主决定招聘和退聘教师,他们对学校的实际控制权更大。据苏校长介绍,该校一度是一所教学质量低下的学校,2006年她刚到学校担任校长时,当年就解雇了六名态度、能力有缺陷的教师。经她数年的努力,2011年该校获得了“全英进步最快学校奖”。

2.英国小学归谁管。

英国没有地方教育局,校长只对本地的一个“教育管理委员会”负责。访问过程中,我有幸与该地区的“教育管理委员会”主席阿里会面并进行了交谈。交谈中了解到:该区域的“教育管理委员会”完全是个非官方组织,总共14名成员,由社区人员、家长、退休人员组成。教育管理对于他们来说是个兼职,更有意思的是,“教育管理委员会”也不直接对政府负责。那谁又来为他们付工资呢?由于他们在“教育管理委员会”兼职,他们所在的公司会给他们每年增加6天的带薪假,这6天的假期工资,由当地政府买单。而对于委员会中无需假期的退休人员来讲,这就纯粹是个志愿工作。

“教育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监督教学质量和任免校长。他们一年两次对学校预算、课程等情况进行考查,并督查校长是否尽到责任,以此来决定是否继续聘任校长。校长一旦通过考察,学校内部事务就全权交由校长管理,“教育管理委员会”不会插手校务管理。

把教育交给一个非官方组织管理,这个组织的成员里既没有“领导”,更没有“专家”,甚至大多都不是学教育专业的。完全地去行政化,机构极其精简,运行成本极其低廉,然而人家却运转得如此成熟、自如,这在我们看来难以想象,怎不令人惊叹!

3.教师薪酬高,差距大。

在玫瑰岭小学,接待我的家庭是学校的后勤总管斯威夫特夫人家,我向她了解到老师的薪酬收入: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年薪为21000多英镑,按照目前人民币对英镑大约10:1的汇率计算,折合人民币21万元。如果教师表现良好,还可逐年递增。

老师间的薪酬差距很大,如学校骨干教师年薪可达到4万~5万英镑之间;该校校长苏的年薪是学校之最,达到了67000英镑。

篇8

一、竞争上岗办法

全面推进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机制,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通过笔试、面试、综合素质考核与公示等步骤进行。根据工作需要,在竞争上岗入闱人选中择优选拔校长补充到空缺岗位。

二、报名对象及条件

现任初中副校长,并经2016年及2017年中小学班子考察民主推荐、组织审核确定的校长后备人选;高(完)中、进修学校中层干部,并经2016年及2017年中小学班子考察民主推荐、组织审核确定的中青年后备干部人选;在县教育局机关(含下属事业单位)任职的副股级以上干部。上述人员中具备下列条件者可以报名。

1.须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具备初中及以上层次的教师资格、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年龄45周岁以下(1971年12月31日后出生)。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勤政廉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

3.爱岗敬业,业务素质高,在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在师生中有较高的威望。

4.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报名:

(1)两年内本人受过党纪、政纪处分,或正在立案审查、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或两年内学校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严重违纪事件、严重违反师德师风行为或师德考核不合格等“一票否决”事项的直接责任人;

(2)两年内由于本人工作失职,给单位或学校造成不良影响;

(3)在中小学任职,未担任课程,不在教学第一线;

(4)本年度综合考评全县同类学校排名倒三(县直同类学校排名倒一)且低于同类学校平均分70%以下的学校的后备人选。

三、报名有关事项

1.报名时间与地点:2017年8月7日上午8:30—12:00在县教育局二楼会议室。

领取准考证时间:8月8日上午8:30-9:00在县教育局二楼会议室。

2.报名须带材料:

(1)报考介绍信(样本另行下发,见各校邮箱)、本人身份证、毕业证、教师资格证、职称资格证的原件及其复印件;

(2)两张近期小两寸免冠彩色照片;

(3)加分项目的荣誉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3.报名时须填写《报名登记表》,如实申报业绩加分部分的项目。报名资格由县新任中小学校长竞争上岗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四、业绩考核加分

(一)任职考核加分,9分封顶,加分项目如下:

1.任副股级及以上职务资历得分=任职年限×0.5分,3分封顶。

有2所以上学校任副校长职务经历(含交流轮岗经历)且考核为合格以上的,任副股级及以上职务资历得分=任职年限×1分,3分封顶。

2.任课情况评价考核,满分为6分,评分办法如下:

(1)近三年担任班主任的得3分(每年1分,未担任班主任的不得分)。

(2)完成规定的课时量和工作量,近三年担任中考或高考文化考试学科课程的得3分(所任学科与所学专业相一致的视同为考试学科课程计算得分),担任其它学科课程的得2分;属教育局机关副股级干部,经考核为合格以上的,此项得3分。未完成规定的课时量和工作量的,此项不得分。

(二)业绩加分,3分封顶,加分项目和分值如下(同类项目不重复计加,仅取分值较高者):

五、笔试

1.时间地点:2017年8月8日上午9∶30---11∶30,县实验小学四楼会议室。

2.笔试内容:(1)理论基础知识占70%(含时事政治、教育政策法规、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现代教育技术);(2)申论(教育类素材)占30%。总分为100分。

六、面试

1.面试对象:根据岗位职数,按笔试成绩(含任职考核加分成绩)由高分到低分1∶6确定。

2.时间与地点:另行通知。

3.形式与内容:面试分为演讲和答辩两部分,分值为100分。

七、综合素质考核

面试后,根据笔试成绩与面试成绩之和,由高分到低分按1∶3确定考核人选。考核由县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对入闱人选按照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考核评分,总分为100分。

八、公示

按笔试成绩40%、面试成绩30%、综合素质考核成绩30%,加上业绩考核加分合成总成绩,由总分从高分到低分,按“岗位职数加一”为岗位侯选人,报领导小组研究后,由县教育局党组讨论决定拟任职公示人选。公示无异议者为聘任校长人选,公示有异议并经领导小组调查核准属实者,将取消其资格。

九、任命

公示对象无异议者,报经领导小组审定后,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到农村中小学任校长职务,按组织程序任命(试用期一年)。

十、组织领导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