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8篇

时间:2023-03-10 14:54: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新课程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96-01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已经在中学基本站稳脚跟,如何推进信息技术教学向深层次发展,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规范信息技术教学行为仍然值得认真总结和思考的。在学习了李冬梅老师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设计原则与方法》后很受启发。这里结合从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经验,对信息技术新课程设计的原则进行一些思考。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是搞好信息技术教学最基础的工作。要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首先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思路,而教学思路必须遵循一个合理的教学设计原则,这样才能把知识、教材和学生很好的结合起来,也才能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是搞好课程教学的基础,是教学实践的蓝本,要搞好教学设计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与传统文化课程的差异

传统文化课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更新,但就总的知识体系而言始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知识系统不会有大的变化。因此,教学设计模式也就难有根本性的突破。无论怎么思考,知识的量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都是相对稳定的。而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普及现代科技的学科,有它建立的基础体系,但这个系统是不需要普通信息技术人员所掌握的,普通信息技术人员重在对信息技术成果的应用。我们原来选用的广东版的信息技术教材就侧重了前者,而我们现在选用的人教版的教材就着重体现了后者,因此我们感觉到人教版的教材更适合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和学。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特色,不能把信息技术设计成理论课,它的特点就是应用。如果一堂信息技术课走进了传统文化课的设计思路,既失去了课程开设的意义,也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更是对现代教学设备的浪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跳出传统教学设计的思维范畴。

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基本目的应该就是在中学阶段普及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知识,传授基本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由此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技术素养。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基本信息理论的介绍,但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指导学生对基本信息工具的应用。注重体现“学习——理解——应用——创新”的基本教学设计思路。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喜爱QQ聊天,喜爱玩游戏等等,就是体现在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软件的兴趣。学生对教师按计划准备的教学内容没有兴趣,就是还没有深入到教师所设计的环境。如何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喜爱接受的形式,还要进一步的思考。同时教学设计还要能体现允许学生接受知识的差异,体现学生吸收知识的兴趣。

三、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体现本课程的发展特色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信息技术学科最大的特色,就是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不断发展和突破的学科。到现在为止还不能说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完善,也许今天传授的信息技术知识明天就要被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所取代,就会成为历史。就连最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理论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存有生命力的只是信息技术的原理,这点现实已经证明了,很多过去的信息技术知识就已经淘汰。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性,要体现指导学生思考原理,而不要过分强调学生对已有信息技术知识的死记硬背。要注意引导学生设想知识的延展性,这同时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中学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要结合中学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组织。首先是要充分考虑学校信息技术硬件基础条件,一个脱离了基本硬件条件的教学设计,只能是一种传统文化课的教学模式,是不可能很好落实的。其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样是中学,城市和农村就存在极大的差异,同样是农村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教学大纲有要求,但落实起来同样要因地制宜,不能按教师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去要求学生。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五星教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2-0061-04

一 、引言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且在教育中日益受到重视,如2017年浙江新高考方案出台后,在高校公布的高考选考科目范围中,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的上榜率排名第三,仅次于物理和化学[1]。信息技术学科出现以后,为追求教学最优化,自然而然产生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是以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为宗旨,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最终促进学习者有效达成学习目标,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2]目前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经学者、教师不断探索研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信息素养,但在实践中仍突显出如下问题:①许多教学设计案例中没有设置激活旧知这一环节,导致学生已习得知识无法融会贯通,用于解决问题。②任务驱动法使用的泛化,使得任务设计趋于庸俗、简单;随着学习的深入,任务依然很浅显,学习不具挑战性,无法深入。[3]

当代国际著名的教学设计理论家戴维・梅瑞尔于2002年提出一种新的教学理论――五星教学原理,它倡导以改进教学设计过程中只重视信息呈现、忽视有效教学特征的弊端,以实现学生学习效果好、效率高和主动性强为宗旨展开教学[2],这一教学原理恰为以上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方法指导。因此,本文结合五星教学模式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过程,并以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引导线动画”教学为实例进行教学设计,以期为一线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二、五星教学原理及其对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启示

1.五星教学原理

五星教学原理也称首要教学原理,它的主要观点:①当学习者投入到解决现实问题时,学习得到促进;②当作为新知识基础激活已有知识时,学习得到促进;③当向学习者示范新知识时,学习得到促进;④当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时,学习得到促进;⑤当将新知识整合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图式中时,学习得到促进。[4]梅瑞尔强调,最有效的学习效果和环境都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的教与学。五星教学模式结构图不但强调教学过程,同时也注重学习过程,以问题为中心,遵循激活旧知-示范新知-实践应用-整合创新的教学过程,学习则按照知识结构-指导学习-辅导应用-反思创造的进程展开(见图1)。

2.五星教学原理对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启示

网络无处不在的21世纪,信息技术与生活学习息息相关,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问题也是生活的必备技能。梅瑞尔的五星教学原理提倡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符合信息技术教学最终发展目标,同时给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以下几点启示:①将旧知作为学习的起点,以生活实例形式呈现教学内容;[5]②将复杂任务分解成难度递增的子问题,逐步深入地解决,且教师遵循“从扶到放,扶放有度”的指导原则;③中心问题设计应与学生生活实际、实践能力和认知特点相和谐。④在激情中创设新悬念,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实现创新使用新知。结合该教学启示能一定程度上促进解决信息技术教学现存问题,因此本文结合五星教学原理指导思想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

三、基于五星教学原理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流程

五星教学原理认为教学应以任务或问题为中心,以聚焦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开展教学活动。五星教学模式指导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

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系统的四个基本要素,正如肯普所说,任何教学系统设计都离不开这四个基本要素,它们构成了整个教学设计模式的总体框架。[6]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指南针,一个准确的教学目标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具实效性。应结合学习者特征和学习需求来确定教学目标。正如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强调的,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学生通过学习可能达到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7]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定位于学生个体的最近发展区,超越学生现有水平,具一定难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潜能;同时目标的设定不能超越最近发展区,设定的目标太难实现,学生努力学习后仍然达不到目标,将会打击学习激情。基于五星教学模式的教师教学过程循环圈中各环节教学设计要点如下:

1.激活旧知

复杂的学习内容要求学习者具有能将多种知识技能组织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的心理模式。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旨在激活学习者已有知识图式中与新知识相联系的知识或经验,激活恰当的心理模式提高掌握新知的效率。当学习者不具有相关知识或经验,教师要提供一些真实经验来引领学习者构建相关的基础知识结构,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2.示范新知

这一阶段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主体。教师在这一阶段的设计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和呈现方式。对于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需要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和呈现方式。二是多媒体的选择。安东尼・贝茨强调,不存在一种超级媒体,每一种媒体都存在其长处和短处。教学媒体的选择应依据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学习环境等的因素考虑。[8]教师应根据学习结果类型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媒体。三是学习辅导的设计。教师以实例的形式将新知的示范过程制作成微视频,用于课堂教学。借助微视频示范新知,这样的形式有助于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疑难可以独自回顾视频,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且兼顾不同学习进度的学生。那么在展示教学内容过程中,教师可有选择性地停播视频,适时给予学习指导,例如在学习重难点知识时教师给予指导,使学习得到强化。

3.实践应用

实践应用指学习者运用新习得的知识或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或任务应同展示阶段时讲解的事例有关,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性,且问题难度呈递增状态。学习者在解决不同问题过程中,随着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教师逐渐减少辅助。

4.归纳总结

经过前几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新内容。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归纳已学内容的概要,对知识进行抽象化学习。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以及总结、梳理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并以一定的组织结构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5.整合创新

这一阶段是帮助学习者进一步熟练和灵活应用新知的阶段,也是激发学习者进入深度学习状态的阶段。五星教学原理强调,学生只有将已习得知识或技能应用到解决真实完整的任务中,并能灵活应用,实现创新学习,教学才是有效的。因此这一阶段教师应设计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任务,并提供学生表现的机会和平台,让其在公众面前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展示已习得的新知或技能,促进学生反思和学习迁移,提高学习者创新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基于五星教学原理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范例

根据以上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流程,依托对全国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和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案例的研究,本文尝试总结出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应用模板(见表1),并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6课“引导线动画”知识点,设计了以下教学设计内容,具体内容详见表1。

五、结束语

本文以梅瑞尔的五星教学原理来指导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实践,该实践围绕一个真实的完整任务展开,将任务置于循序渐进的实际问题解决情境中来完成,即先向学生呈现问题,学生在解决难度逐级递升的问题过程中掌握知识,然后让学生展示如何将学到的具体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或完成整体任务中去。梅瑞尔的五星教学模式主要探讨教学如何更好地促进学习,可应用于不同类型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学设计,如信息技术基础、软件应用技能、算法与程序。[9] 该模式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新增“激活旧知、整合创新”环节,促使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创新使用。梅瑞尔的五星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得到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促进了有效学习,可应用于多种学科教学,这是笔者有待继续深入探索的问题,希望在有限的研究范围内为一线教师教学提供教学设计参考。

梅瑞尔提出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吸引学生深入探究学习,促进学习者融会贯通地使用已有知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适合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并无绝对,每一种教学模式有其本身的应用价值,无优劣高低之分,紧扣目标施教、操练和评估是每一种教学设计所倡导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方秀芬.2017年浙江新高考技术变成一匹“黑马”[EB/OL].http:///s?__biz=MzAxMDAwMzU1Nw==&mid=205445258&idx=2&sn=65af07746e932a44ae94f63545b7c961&scene=5#rd, 2015-3-24/2015-4-23.

[2]刘小晶,张剑平,杜卫锋.基于五星教学原理的微课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1): 82-89.

[3]钟柏昌.任务驱动教学的误区及浅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10):31-32.

[4]Merrill M D. First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2,50(3): 43-59.

[5]孙文波.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五星”教学设计的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1.

[6]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

[7]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 因特尔?未来教育知识管理绩效技术

1.引言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自其产生以来的近40余年,国内外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得到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近年来,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引起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因此它要求教学设计也要做出相应变化。

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领域的不断深入,使得教学设计呈现出了一种新兴的发展态势。英特尔?未来教育为教师的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的颁布规范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也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学中概念图、blog、wiki的使用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添加了有力的翅膀。因此,作为实现教育信息化重要过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我们将其简称为“信息化教学设计”。

2.信息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对学生达成的教学目标、表现出的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的精心安排。教学设计的根本特征在于如何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其发展大致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基于信息环境的教学设计这几个阶段。

既然教学设计已经迈入信息化的进程,那么何谓信息化教学设计呢?南国农教授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打破了以教师主导,讲授型教学,单学科、脱离情境的封闭的教学,固定性、复述性的学习,贫乏的学习环境等为特点的传统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信息化教学的前期工作,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所在。

3.教学设计信息化的新发展

3.1因特尔?未来教育

因特尔?未来教育是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有机融合到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精髓在于树立用技术去解决教学问题的思想,它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因特尔?未来教育的实质之一就是使教师知道如何进行“把计算机应用到课程中去”的教学设计,即信息化教学的设计。

因特尔?未来教育的核心是信息化教学设计。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是问题设计。因此因特尔?未来教育为了帮助教师提升问题设计的能力,提出了课程框架问题的概念,并作为单元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框架问题又由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构成。基本问题的特点:对学生有吸引力;不应该涉及特定的主题、事件或内容,是抽象的、范围宽泛的;基本问题具有穿透性、综合性、挑战性等特点,如地球上资源能维持多久?单元问题是对基本问题的细化,为基本问题提供了学科特定及主题特定通道;单元问题也没有明显的正确答案,是为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而精心构造的。内容问题为学生研究单元问题,并进而探究基本问题打造知识基础;大多涉及的是事实而不是对事实的阐释;都有明确的答案。具体实例可参看下表所示。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改革的最终实施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等等,最终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来实现,因此,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在现代教学中尤为重要。因特尔?未来教育的出现,成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教师培训的重要平台。

3.2教学设计与知识管理

所谓知识管理是应用于企业中搜集、传播、共享知识和生成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实现了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同时也实现了新知识的生成,而新知识的生成需要的恰恰是创新性思维。所以,在基于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能够把企业知识管理的一般过程融入教学,把教学看成是一个知识搜集、传播、共享和生成的过程,并对各个环节进行设计是教学设计研究领域中一个新的着眼点。

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更有效地指导学生通过显性知识获得在教学中容易被忽略但却更为重要的隐性知识。本文从概念图在教学中的使用来阐释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设计。

3.3教学中概念图的使用

教学中概念图的使用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体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成为决定信息化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在教学设计中运用概念图可以促进学生的高级思维发展,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所谓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使用概念图学习新知识,学生不再被动地去记下老师的每一句话和长长的句子,而是积极地对关键词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下图是以我对概念图的认识为例,体验概念图的形式。

知识的创新、外化是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而概念图是一种能将思维可视化的工具,它在教学设计中的使用可以更好地体现教育的发展规律。

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因此概念图在常规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表现为:(1)课前帮助教师了解和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能力起点;(2)备课时帮助教师分析和设计教学内容,梳理教学思路;(3)课堂讲授时用于展示教学内容;(4)作为教学策略,通过学生或师生共同构图,帮助学生生成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5)用于总结和复习;(6)用于教学评价,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

3.4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

所谓绩效就是指行为活动的可测量的结果,反映的是个人和组织的成果,对企业来说就是业绩。然而“绩效”这个概念并不是企业培训所独有的,在人类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同样存在绩效问题,同样应该提高教师和学生行为的绩效,追求教学和学习绩效的最优化。绩效技术正是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吸收和发展教学设计的系统观、需求分析、形成性评价方法等方法和思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并逐渐走向成熟。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也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教学设计在现代教学中地位也逐步升高。许多学校已经迈入了信息化时代,甚至有些学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运用已经很成熟了。但是当我们能够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时候,不得不考虑如何测量和评价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否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

在绩效技术的组成步骤中,评价是最为重要的一步,评价有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评价的结果随时作用于每一个步骤中。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一般也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形式,但它不同于其他评价的主要特点在于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主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也就是说,教学设计成果要在其形成的同时对其加以评价。总结性评价是证明教学设计有效性或不足最客观的办法,包括充分的收集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作出利用的决策。从根本上讲,总结性评价着眼于教学设计的结果,并力图回答三个问题:教学设计是否真正解决了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是否优化了教学?教学设计是否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当前,绩效技术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方向。教学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为绩效技术打下了基础,同时绩效技术也开阔了教学设计工作者的视野,扩展了教学设计领域的范围。将绩效技术引入教育技术领域,与教学设计相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将为教学设计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学设计逐渐从学校走向企业,绩效技术也在教育领域同教学设计有所融合,二者的最终目的是统一的。

4.结论

教学设计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中国以来,一直是教育领域特别是教育技术领域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在教育技术学科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经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了一些必然新的发展趋势。尤其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学设计的信息化发展也更加明显。就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未来发展,本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展望。(1)教学设计越来越注重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应用。(2)教学设计越来越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的整合。(3)教学设计越来越注重各种因素整合下的学习环境的建构。学习不是传输的过程,也不是接受的过程。(4)教学设计越来越注重新的评估理念和方法。当前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倾向,构成了影响未来教学设计的发展走势力量。这些力量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汇成了当代教学设计研究变革的洪流,正在创造着教学设计发展的崭新图景。

参考文献:

[1]盛群力.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中国知识管理网[EB/OL].省略.

篇4

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而言,是以多媒体电脑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学生处理各种信息、自由表达思想、解决遇到的现实问题的学习工具。学习资源的日渐丰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已经成为新型学习模式的重要特征。显然,其中既包含了知识与技能,又包含了能力与素养。

2.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

课堂教学活动能顺畅有效的保证是课堂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影响教师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有3个:第一,教学思想理念,是教学设计的决定性因素。教育技术的日新月异在不断地冲击我们的教育理念,而教育观念的真正转变确实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思想观念是有决定意义的。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设计一定是以“学生学”为核心的。老师已经学习过了,现在是来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和对象,老师要有扶一把,再送一程的思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不难理解。站在池边是不可能学会游泳的,孩子学习游泳,是孩子下到水池,一点一点地学习学会游泳,教练是指导者、观察者、保护者。孩子通过学习,游泳可能水平将会远远超过老师。水池、教练等都是差不多的,决定孩子游泳水平的因素,首先是孩子本身,其次是常常被我们老师所忽略的是孩子的心情,也有说是精神意志信念因素,而,教育本身就是人影响人的工作。第二,操作技能。教师对信息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对信息资源的搜索、分析、加工能力等,都是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这不仅考验着思想,更考验一个人的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的能力;不仅是你的学习信心有多大,而且要看你学习进步的效果如何。信息技术课的老师比一般课的老师学习能力上要强一些,你不学习即落伍,很可能将遭淘汰,这是谁也不愿意的,事实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老师的知识技能是不断在进步的。

在信息技术方面,“弟子不必不如师”,老师往往有向学生学习的地方,所以要转变传统观念;而最难改变的恰恰是人的思想理念,说服一个人常常是件实在困难的事情,好在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前进,终生学习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看得见的是知识技能,看不见的是人跟人彼此相处的艺术,把学生放在和老师平等的位置,尊重,是教育无形的力量。第三,教学资源。其丰富程度是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另一决定性因素。教学资源包括两种:一个是硬件、软件;另一个是知识技能及影响因素,如教师开发的数字化课程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的学习资源,以及学校、微机房、师生等环境、氛围,管理、情感意志精神心情,等等。知识内容技能方面,传统课堂教学以书本知识的静态传授为主,而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非常强调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化,教师的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教学,而是透过多种知识资源所实现的知识、意义、思想、价值、情感结合于一体的教学。

教师角色方面,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发挥的余地不大,常常是“独角戏”,而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更能使教师获得创造的自由、体验创造的乐趣,对知识的再加工,融进教师自己的个性、思想、方法、情感和意志。老师最大的作用是影响,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心理情绪、信心精神起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课堂互动方面,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更强调合作性,包括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合作可以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同科教师之间及不同各知识点之间的封闭性;师生合作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了同时学习或共同学习关系,向学生学习,能者为师,这是现代教师应具有的非常重要的观念;课堂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要素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女同学,合作学习有天然的优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可以更方便地交流商议、集体参与、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进而学会合作。

3.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克服学生的消极思维。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课堂设计时,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不能因为善意的帮助降低了学习质量。在网络环境中,合作学习的方式占很大的比例,于是,来自同学之间的、网上的无限制的帮助容易引起学生的思维懒惰,进而影响达到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学生往往按照老师准备的学案,是直接按图索骥地来学习,离开了老师什么也没有学到;或者直接在网上寻找答案,而不是自己思索得出结论;反复训练,操作固化,思维僵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多的是女生,更应该关注克服消极思维。

(2)关注知识技能的重心在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掌握越熟练,开发制作课件的熟练程度越高,教学设计越能得心应手,但,信息技术教育课教师主要的精力应该花在对现成的资源的综合利用上、对各知识点的教学的总体把握串联上,过度被技术缚住手脚,甚至钻进了制作技术的死胡同,是没有意义的。教学关注的重心在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意志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正如游泳池里游泳的是孩子,不是水或池子,更不是教练,技术是为人服务的,不能关系颠倒。

(3)单独的个性与整体的共性相统一。一是教师把自己“闲置”在课堂,学生成了被动的接收者,忽视“人”的存在。课前做了大量工作,资源、内容、学习目标等一应俱全,有的老师把课堂变成放幻灯片、放影像视频,没有了课堂学习过程的适时控制,于是课堂上完全进入学生自主学习状态。而真正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建构主义的教学也不能与“放任自流”等同起来。二是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课堂设计,采取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有层次的教学,有计划、有目标、有节奏地关注学前教育专业的困难学生、特殊学生,学得快的帮助学得慢的,通过合作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4.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要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知识技能是培养学生的核心内容,课堂关注的是每一个活生生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须知:每一节课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幸福。只有树立培养学生成材成人的大局观,才能把课堂教学课堂设计跟学生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没有这样的高度,我们的工作难免会受到局限,把自己圈放在一隅,忽视全局,教育中学到的可能技术会丢到,但,学生学到的为人做事的根本不会忘记。设计中,融入道德理想精神情操,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备的能力和要求,为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2)人文关怀,有的放矢。教师最重要的师德是充满了爱,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位学生,备课备学生,应该体现在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设计中,针对学生的现有状况、客观实际情况,老师做出最有利学生成长进步的选择。游泳池里游泳的孩子,除了给予水、水池、教练,更多的应该得到温情和关注,关注整体的同时,尤其是要把特殊的爱给特殊的学生,教练不能等到水池里的孩子奄奄一息才伸手拉一把,是一样的道理。除了给予学生现成的设施设备环境条件,还要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注入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温情、信念、意志和精神等。

(3)整体构思,纵横串联。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必须有“整体构思”观,不能上一节课,设计一节课,教学设计应从信息技术教育课学习内容的整体上把握,同时,还应注意与相关知识点前后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要随时紧跟时代步伐,学习和了解其他相关的教材及知识,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形成知识网络,加强知识点之间的串联。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老师的设计思路尽量要延伸到幼儿学前的教育教学、游戏活动中。

(4)教有模式,法无定式。任务驱动、分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是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是依据学生的学,教有模式,法无定法,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该根据需要选择、组合、变换已经总结出来的教学模式,而且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必须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即要有“教育机智”。

(5)课堂互动,反馈评价。游泳池里的孩子学习游泳,到底先学什么泳姿,是同伴的帮助提醒,是教练根据具体情况来设定的,不仅要把握时机,量体裁衣;而且要把握进度,有的放矢。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既重视学生主体,又有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还要有对学生学习支持的设计;使课堂教学的特点和信息技术的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评价是一面镜子,反馈评价,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设计信息反馈与评价,以利于学生的反思与改进。

5.总结

篇5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情境

0 引言

21世纪,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络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迅速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一场深刻的革命。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系统、深入、全面地研究信息化教学设计,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所谓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最终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它与传统的教学设计有很大的不同,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角色、学习目的、地点、学习媒体、学习的内容等多个方面发生了变化。本文主要针对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涉及到的学习情境的设计问题展开探讨。

1 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学习情境

在传统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一般用简单的实物、图片、语言和动作等,因为缺乏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直观性、有趣性、丰富性,所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不容易发生。而有了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支撑,使得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情境的创设变得更加丰盈、直观、生动、高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够利用动画、音频、视频、网络、非线性的超文本和超媒体链接等信息技术,创设尽可能真实的、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生动直观的形象能够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同化或顺应所学知识,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简单地说,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学习情境设计就是依据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安排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支持的比较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活动中,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2 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学习情境设计

2.1 设计问题情境

应用最广泛、最常见的一种学习情境设计是问题情境,它是在学生求知心理和学习内容之间设置悬念,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中。问题情境一般有两个特征:一是,真实性;二是,悬疑性。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合理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思维碰撞,为进一步的协作、交流学习提供依据,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实践中不断培养创新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一定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提高问题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2.2 设计故事情境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创设故事情境,就是依据学情,基于特定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安排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支持的活动中,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尽可能多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当学生进入新鲜活泼的情境后,会迅速激起强烈的积极情绪,唤起学生对学习主题的联想与兴趣,起到暗示诱导的作用,进而对知识达到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总之,故事情境的设计一定要利用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将抽象、枯燥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一般情况下,创设故事情境比较适合学科内容不具有严谨结构的情况(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等文科内容一般具有这种结构)。

2.3 设计模拟实验情境

对于理科性质的课程(数学、化学、物理等)和专业技能课程来说,实验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时,实验的开展往往会受到教学材料以及实验条件等的限制无法进行,而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模拟实验情境则有效解决了实验条件不足带来的困惑,且实施简便。如化工专业做一些操作过程伴有危险的化学实验时,用虚拟车间仿真软件则无需担忧;电子专业单片机课程当中设计单片机最小硬件系统时,用单片机仿真软件Proteus则有效解决设备昂贵、实训成本高的问题;数控专业用虚拟数控加工软件解决生产不可重复的问题等等。在模拟实验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自主控制学习行为,完成学习任务,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学生也可以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复的操作训练,不需要考虑材料的消耗和设备的损坏等问题。

2.4 设计协作情境

信息技术为协作情境创设提供了技术上的有力支撑,使得学生可以在线、及时与其他学生、教师、行业专家等进行互动交流,针对某个问题展开讨论,从而直接获得问题答案和实际工作经验。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协作情境设计就是利用信息化环境中的多种知识共享工具和交流会话工具,如QQ、微信、网络学习平台等等,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校企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和协商,共同实现知识的建构。信息化环境中创设协作学习情境,颠覆了传统教学,延伸了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展了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校企交流的疆域,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学习情境变得鲜活生动,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协作情境设计是在学生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组内与组间的协商、讨论,以期达到对学习主题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整个协作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进行的,讨论的问题也有教师提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要掌握教学内容的逻辑序列和教学目标的合理安排,更重要的是进行学习过程、协作情况的整体规划设计。一般情况下,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协作学习情境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对学习任务和目标的确定;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教师总结与评价。

3 结束语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面临迅速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信息化教学设计已经成为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师技能之一。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情境设计时,教师要依据教学实情,选择恰到好处的方法创设有效情境,才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破茧而出,在自主、开放、合作、探究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自身能力。需要说明的是:任何技术和手段都服务于教学本身,脱离教学就毫无价值。总之,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情境设计时,教师应当在综合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巧妙而有效地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只有这样,才能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使教育获得真正的革命。

【参考文献】

[1]黎加厚.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0).

[2]王晓玲.浅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考和实践[J].中国市场,2015(2):159-162.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0-00014-03

教学设计是指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则是要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以系统方法为基本手段,以教与学的理论为依据,以学生特征为出发点,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为此,我们首先应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不拘泥于基本规范进行创新。通常我们认为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应包括: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阐明教学目标、制订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与修改。

一、前期分析

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主要包括学习需求分析、学生特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

(1)学习需求分析:学习需求分析的作用是鉴定教学问题,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总的教学目标。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需求,并考虑到学校给我们提供的教学条件是否可以达到学生的期望,进行一定的增减,从而形成一个合适的目标。

(2)教学对象分析:指运用适当的方法来确定学生当前所学概念的原有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了解学生学习心理、认知水平、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起点水平与学习特点。

(3)教学内容分析:根据总的教学目标,去确定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并揭示出学习内容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解决“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前期分析,“教什么”与“学什么”已基本清晰,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确定学生通过课堂要达到的学习效果,即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总体目标的同时,也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有学习目标,也要有认知情感目标;还要顾及到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三、教学策略的制定

教学内容的制订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时必然会遇到教学顺序的问题,即“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先学什么,后学什么”的问题,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来确定相适应的教学顺序。然后组织课堂教学,一般教学活动形式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形式: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也进入了日常教学,教学媒体种类的不断增加,更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作出正确的选择,选择的媒体一定要满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教学策略的要求。

四、教学成果的评价与修改

经过前三个阶段的工作,就形成了相应的教学方案,然后实施。最后要确定教学和学习是否合格,即进行教学评价。就是要依据前面确定的教学目标,运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方法,分析学习者对预期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对教学方案和教学材料的修改和完善提出建议,并以此为基础对教学设计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相应的修改。

五、结合自己教学的一些看法

1.信息技术的前期分析

在课改的背景下,新课程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广泛的积累,对教学内容进行刻苦的钻研,对教学对象进行全面的了解,对教学步骤进行周密的安排,对教法和学法进行认真的探讨。并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要注意以任务驱动突出信息技术的信息性、以信息处理为主线强调信息技术的实践性、与其他学科整合体现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努力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问题。

如今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上来应用计算机,但是据笔者了解,我校学生中计算机掌握程度处于一个不平衡的状态,初中在城区中学上的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比较熟练,而乡下的一些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时间有限,对计算机比较生疏。这需要在日后的教学中加以区分。

新教材是从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方面着手,多讲应用,少讲理论,一改旧教材从开始就使学生陷入理论的“苦海”,更谈不上什么兴趣了。当然理论知识少讲并不是不讲,而多是穿插在文中的“小知识”中,以满足希望更深层次了解计算机的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需求,也使整部教材层次分明,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2.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

目前,很多人把计算机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混淆了,其实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如何看待计算机。计算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对象来学习,主要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知识;而信息技术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一种学习工具来看待,主要目标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提高自己。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可划分为:

(1)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2)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3)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4)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目标可以理解为各个章节各个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制定阶段教学目标。笔者在课堂上设计多个任务,让操作熟练的学生多做几个,而对操作不熟练的学生适当的有所选择。

3.制定教学策略

关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信息技术、信息伦理道德与有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其中信息技术是主要部分,但不是唯一。

笔者制订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一般讲解的时候不需很多,很多知识可由学生自己来概括。教师只需对他们进行一些必要的提示,让他们少走歪路。通过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做一些总结,并对其中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行适当的分析。

(2)联系实际生活、与社会相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整个世界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学生接触到的信息不再是局限于一定的范围之内,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对于学生来说都是触手可及的,所以要求学生对于获取信息应从不同的角度、方面出发,对信息加以评价、利用。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要求我们要同国际接轨,则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也是教育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放教学,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会自主学习。

4.选择教学方法

在当代教育哲学的视野中,教与学是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立足点只能是学而不是教,教是手段,学是目的,因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可以理解为:在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优化教学效果而采用的教法和学法的总和。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多变性、针对性,要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1)课堂讲授法

通过教师口头语言和粉笔+黑板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该课堂讲法笔者采用多媒体+大屏幕投影的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学生在听的同时,可以有视觉上的感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任务驱动学习法

以“任务”为驱动,改变原有的强调“教”而忽视“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以一定适当的任务来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任务”是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是师生活动内容的核心,主要活动者是学生,教师只起指导和总结作用,所有的理论都由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得出结论。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来共同完成一个任务,使学生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协同、分工、帮助等互教互学,得以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

(3)活动教学法

通过这个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现代的学生对游戏迷恋,可以做一个以“游戏”为主题的专题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当然这个“游戏”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甚至造成教学的失败,学生变辅为主,沉迷于游戏中。

一节好的课能反映一种教学思想。在新课程的指导思想下,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要自觉地在情感、意志上不断调适,由旧的教学模式成功转向新的适应时代的教学模式。因此,探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力求把握信息技术的新课程理念,用以指导教学实践,也是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威,史春秀,巩进生.信息技术教学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3.

篇7

段划分及反思。本文的研究希望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 培养实践

一、引言

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相比还是一门不够成熟的课程。在其短短的二十几年的学科发展中,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信息技术本身又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这也形成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难度与特色。自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从课程的培养目标、理念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意义,专家们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然而,如何将这些课程理念融于课堂实践的教学案例辅导却少之又少。如何将新课标的理念融入到现实的课堂中,并能切实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线教师多年来一直困惑的事。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探索和反思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实践中针对信息素养培养的经验和教训。

二、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生培养中的教学现状

现在小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很普遍,但目前在教材内容及教材的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很好地发挥信息技术课在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中的作用。

(一)教学内容滞后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及学校硬件条件的相对落后,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没有及时跟上技术的发展,也就是教学内容的滞后现象。

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学习者也在追求一个“新”字,这种教学内容的滞后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只能在施教过程中去调整,比如,在不影响系统运行性能的情况下,在机房的机器上装上较新的版本,依据教材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去学习;或者先按教材上的版本学,再给学生介绍新版本的新增功能。

(二)教学方法不合理

信息技术的教学还没有真正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传统教学模式演变来的“讲解—演示—练习”式教学,使信息技术教学成了纯粹技术的传授,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技术,抹杀了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剥夺了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从而使原本生动有趣的信息技术课堂变的枯燥无味,出现了小学生喜欢玩计算机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现象。

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正在蓬勃兴起,主题式、探究式、协作式教学法正处在积极的探索研究阶段,并逐渐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而这些教学方法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有良好的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术能力基础,又要有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做指导。但目前大多的任务驱动仅以此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即让小学生尽快地掌握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

因此,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任务犹如习题,内容简单划一;情景创设不够,不能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手法单一,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极其有限等,还没有真正达到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要想真正摆脱这一局面,还需教师有新的教学理论做指导,进行全新的教学设计,这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

三、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生培养中的实践

(一)实践阶段划分

具体的实践分成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前期准备阶段。包括了解小学生、分析教材、选择实验班级。

第二阶段是方案的设计阶段。主要是根据我们前面的教学设计思想,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设计的教学方案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克服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出发点。

第三阶段是方案的实施阶段。方案的效果如何只能在运用中才能得到检验,同时,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调整,但应保持基本思想不变。

第四阶段是评价与调整阶段。对方案的评价可以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评价,如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操作练习的效果及小学生兴趣的保持等方面进行评价。整个实践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二)实践反思

和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以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学设计由于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使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呈现不同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采用传统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教师的“教”重在准备演示实例,对小学生演示具体的操作方法,整个“教”和“学”的过程基本由教师控制;采用新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教师的“教”重在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创设学习情境,设计不同阶段的任务,指导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难点。

其次,小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采用传统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小学生对教师具体的操作进行模仿,并通过练习教师布置的作业进行巩固,对某一个具体的操作技能学习很快。但仅仅停留在某个单一技能的模仿操作上,不能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综合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在整个学习中重复教师的操作步骤、顺序、甚至重复最后的作品,没有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采用新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小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完成任务,学习的步骤、顺序因人而异,最后完成的作品体现了每个同学的独创性,小学生在完成每个任务的过程中自主控制学习过程。

另外,对小学生情感态度的影响。采用传统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小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也能产生一定的成就感,但是这种成就感和采用新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创作出自己的作品所感受到的成就感相比,是比较小的。在新的教学中,完成自创作品的成就感更能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总结

信息化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现代化意识,掌握信息技术,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水平,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技能,就掌握了终身学习的一个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因此,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提出的基本素质要求,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现在的小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是21世纪的建设者和发展者,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求公民不仅要有文化,懂科学,更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必须重视并加强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操作细节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概念及意义

课堂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是“一种系统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全过程的方法”。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整个教学程序、内容、方法和目的进行构思、设计,以保证学生有效学习的准备工作。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新课标》明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信息技术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信息技术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在《新课标》和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整体设计教学, 在操作中遵循以下指导思想:

1.理论与方法系统化

教学设计时应把教学过程视为一个由诸要素构成的系统, 需要用系统思想和方法对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做出分析、判断和调控。具体是指教学从“教什么”入手,对学习需要、内容及学习者进行分析;其次确定教学方法、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选用恰当实用的媒体,具体、直观地表达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教学绩效做出评价,并根据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设计各环节,确保教学与学习获得成功。

2.以学生为主体

现代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学生不同特征的分析,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它强调充分挖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将教师放于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的地位。

3.最优化原则

现代教学设计强调为达到特定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各种要素进行最优的选择与组合。教学设计是针对学习者、学习资源和一定的环境而进行的运筹,因此,不同的学习需要不同的条件,实施分类教学。教学过程要依据学习过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学步骤要有助于推动学习过程的展开与预期学习结果的达成,注重教学结果的高质量,追求教学效果、教学效率、教学吸引力的统一。

4.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现代教学设计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这些理论以综合的方式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得到不同的体现。科学的理论并不意味着教学设计遵循僵硬的、凝滞的或划一的模式, 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教学对象的多样性、教学策略的多变性以及教学情境的复杂性, 现代教学设计更注重独特、变化、创新和生成, 因而它必然是艺术的。

三、中学信息技术课堂设计的具体操作

1.备教材

教材是教学工作的基础,中学信息技术新教材的使用冲击了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观念,结合了话题、结构、功能等特点,使学生能在语言实践中学到语言文化知识,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研究教材,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效果。

(1)明确教学目标。一个好的教案须有一个在特定范围、时间内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基础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主要步骤如何设计等。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尽量体现知识教育、智能教育和思想教育3个方面,落实到学生“学会、学懂、会用、会学”上。

(2)体现重点难点。《新课标》打破了传统的套路, 特别是对中学信息技术的一些重点、难点和疑点作了详尽的说明和解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应紧扣现行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参照教材要求,强调基础知识的培养,突出剖析重点和难点,力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浅入深,难易适度,指导和帮助学生举一反三,高效率地掌握中学信息技术。

(3)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素质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不仅是一门简单的语言学习,它既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使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应深度发掘课本中单纯信息技术知识之外的东西,关注学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4)在教材中挖掘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让课堂教学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特征,以丰富、生动且有逻辑性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关注度,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5)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根据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内容特点,教学设计时可以教材内容为核心,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贴近时代气息的丰富的课程资源。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资源,拓宽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的学习与运用信息技术的渠道。

(6)结合实际需要,创造性使用教材。《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要避免在这一方面走两个极端。一是完全照搬教材,不顾实际需要;二是完全摒弃教材的安排,一味求新求变,毕竟一套成熟的信息技术教材是经过众多信息技术教育界专家根据多年经验,遵循教育理论及学生特点编著而成,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2.设计教学过程

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全程教学计划,设计详尽的教案。除了最基本的新课引入、讲课、学生练习以外, 笔者认为还应在以下方面细化。

(1)教学语言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全英文授课,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教师语言的表达直接影响到授课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教学语言不规范、语病颇多与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相关,暴露了教师在课前准备不充分的缺点。教师在课前应认真梳理课堂用语,力求语言表达正确、地道、生动,让学生无形中养成正确的表达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学得知识。同时,教学语言不应一成不变,丰富的词汇与表达方式将给学生做出良好的表率。

(2)设计板书。首先,对黑板的整体版面设计。可将黑板分成三部功能区,分别用来书写新教授的词汇、短语,长难句分析,以及临时使用、补充词汇或已知旧词汇。其次, 板书须工整规范,令人赏心悦目,切忌胡书乱写、见缝插针、毫无章法。

(3)设计“意外之需”。师生互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对互动活动中可能涉及的词汇从拼写、发音、用法等方面作出充分的准备,以备不时之需。这不仅正常地进行了教学,而且让学生留下信息技术教师词汇丰富、知识扎实的印象,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知识水平也得到提升。

(4)设计结课方式。正如戏剧、电影的后精彩的结尾给人无穷回味一样,一堂课有个好的结尾也会给予学生美好的遐想、有益的启示。好课不仅要有好的开头,也需要有一个好的结束,正所谓“善始”“善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设计教法是指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新课标》指出:“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要符合新课程的需要。课堂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善于从现代教学流派中汲取营养,发挥自己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选择和设计出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形成个人教学方法的特点和风格, 在教法的选用上要勇于实践,精益求精。

4.备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材再好, 如果不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性有机结合,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案的设计应该建立在认真、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在理解掌握本节(课)教材会出现哪些问题?(2)学生会对什么内容感兴趣?(3)学生会对提出的话题有些什么反应?(4)讲解内容是学生熟知的还是难解的?(5)怎样才能兼顾优生和差生,因材施教?(6)怎样才能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教授知识?(7)怎样使课堂教学的节奏有起有伏、有张有弛, 使学生注意力始终保持最佳?(8)教授过程中会出现怎样的突发事件,应该怎样妥善处理?

四、与时俱进的备课方式

传统的备课方式已不适应时展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资源,尝试新的备课方式。

1.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就是集中多个教师的智慧对教学进行设计。它可以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形成相互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可以充分开发现有教育资源,通过资源共享,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集体备课的流程通常为: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重点跟媒体选择、练习安排、作业布置等方面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