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54: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个性化自我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的内涵及特点
上个世纪80年代起,人本主义理论在教育界广泛应用,促进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个性化”是其理论核心概念,是以人为本理论的形象化。人本主义认为,在正常情况下人具有积极体验生活、自我肯定的成长潜力,个性化的本质在于追求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的价值与人格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意义在于关注人的成长过程,而人的成长源于自我需求,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是在教师专业自觉的基础上,教师个体以自我需求为出发点,自觉设计专业发展方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积极发挥主体性力量,自觉监控和调节学习,不断更新和积累知识,获得实践性智慧,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强调的是教师个体的人本化,即教师拥有专业自,教师的发展是一种自我需求,是出于职业理想的主动诉求。它强调学习选择的自由性、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习结果的实践性。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自主性、阶段性、终身化等特点。自主性是指教师拥有对其专业发展愿景进行规划的自,同时在课程设计、教学活动、学生考核上也同样具有自主性,教育教学具有创造性。阶段性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教师职业生涯会经历不同阶段,国外研究成果有傅勒的教师关注理论、卡茨的教师职业发展阶段论、伯顿的教师发展阶段论、费斯勒的教师职业发展八段论,等等。国内学者提出教师五阶段理论模型。上述教师职业生涯理论论证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即在不同阶段,教师的专业需求和发展性质各不相同,这在教师教育活动与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上具有启发性。终身化是当代教育新理念,生命不止,学习不息,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更是终身学习者,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的本质特征。
二、基层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的消极因素
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自社会期望与职业所需,并受社会与环境的影响。另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的内在需求,是基于其实现生命价值的追求。然而诸多消极因素的干扰,阻碍了广西基层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一)外部消极因素。1.发展机制欠缺。当前广西基层广播电视大学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教师发展机制。教师结构不合理,专业配套不完整;职后教育机会不多,培训方式单一;偏重考查教师教学能力,忽视教师教育科研;在教师发展问题上缺乏战略性目标,教师团队缺乏发展凝聚力。2.组织管理上的制约。科层制组织管理下,部门运作功能鲜明,成员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这种严密、规范、稳定的组织管理,在一定程度提高了学校的整体工作效率,却制约了教师的自主发展。教师个体的教学行为属于主体性创造劳动,带有不可复制的个性特征,这就意味着教师个体具有自我塑造的性质,教师行为效率又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沉淀与对知识的一再加工,自由的学习和独立的反思是教师机智形成的重要契机。组织管理的一体化消解了以人为本的观念,教师成为经济效应下的工具,失去了自由学习与独立反思的空。另外,组织管理的整齐划一特征,不利于教师个性的形成,还侵吞了教师的批判精神和独创性,严重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3.文化氛围淡薄。文化是哺育教师成长的主要元素,文化氛围是指有利于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环境气氛。当前广西基层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教师队伍薄弱,校园文化建设尚未形成新气象,学校文化活动不活跃,人文气息不浓厚,教师的专业成长缺少必要的文化氛围。(二)内部消极因素。1.主体意识模糊。主体意识作为个体的一种内在品性,具有创新性和批判性,鞭策个体对内在人格和生命价值的反思与建构,提升自我能力,使之趋向理想的身份和地位。广西基层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教师大多职业角色杂糅,兼教学、行政管理、学习服务于一身,教师存在多向职业发展的可能,行政权力、市场经济、专业发展、职业规划等多元因素的冲突致使教师自我认知不明朗,困扰教师主体意识的生成。主体意识影响教师职业观的树立,职业观是职业认识、职业态度和职业评价的综合,教师主体意识模糊,影射在其职业观上,表现为教师职业发展思路不清晰,教师专业发展受挫,对教师身份、地位和价值的期望值不高。2.自我效能感低。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我顺利完成任务的自信度,国内学者界定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教育、自己教育能力的自我信念、判断和感受”。广西基层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教师需依从行政科层制的管理模式,层级格式化管理,限制教师的自主空间,行政任务和教学任务并重,使教师投入教学、科研的精力受限,短时期内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教师职业发展进程滞后,社会影响力低,职业幸福值下降,导致教师自我效能感渐变性弱减。3.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教育的本质意义在于培养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是教师的核心能力,是创新理念、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等能力的综合外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教师个体树立打破常规、自我挑战、富于创造的创新理念,形成自主学习习惯,在实践中学习与反思,矫正重教学、轻科研的行为。
三、基层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设计科学的教师专业发展方案。1.设计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遵从人本原则,优化学校行政权力,推行教师弹性化、动态化管理模式,尊重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给予教师自主成长的空间;完善教师聘用制度,强化教师人力资源,建立一支专业配套齐全、结构搭配合理、合作性能高的专业教师队伍,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地区远程开放教育;设计教师专业化发展标准方案,树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制定教师专业培养计划的长效机制,实现广西基层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具体化、层次化、阶段化。2.注重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教师职业素养包括职业信念、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等。远程开放教育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忽视教师职业信念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信念的形成,是教师个体在自身职业中获得归宿感,产生职业认同感,在职业活动中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岗位任务,有高度的岗位责任心,职业忠诚度高,乐于奉献。因此,构建适应性的组织和环境,呵护教师的职业尊严,给予正确的职业指导,是教师职业信念产生的重要条件。职业道德是教师行为的标准与要求,所谓“身正为范”,育人者必先育己,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会带给学习者强大的濡染能量,向社会传递道德力量,因而应围绕教师职业道德理念,建立教师职业道德具体的行为规范,建立人性化、民主化的教师职业道德考评制度,促进教师个体的道德自律。3.提倡同伴协作。当代教育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与其所在的群体、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重视社群对个体所产生的推动力。应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型专业教师团队,为教师个体寻求专业同伴,取得同伴合作机会,在同伴交往、支持、互助过程中,有所参照,有所借鉴,取长补短,获得群体动力,自觉发展。(二)重视教师自主发展。1.教师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远程开放教育以为学习型社会提供学习支持服务为教育目标,真正实现有教无类和教育的大众化、平等化,面对学习需求多样化的民众,远程开放教育教师应成为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自己的学习需求,引发自主学习动机,自主设计学习目标,保持深厚的学习兴趣,采取灵活的方式自主获取知识与技能。学校也应大力倡导教师的自主学习行为,开创教师自主学习的氛围,给予教师自主学习时间,开展文化学习交流活动,丰富教师的文化活动,建立阶段性的学习成效评估体系,以此辅助教师调整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提升自主学习能力。2.形成自我价值观。人的成长归根结底是自我肯定与自我完善的结果。自我价值观是在自我了解、发现自我和自我认同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总体评价。自我价值观的形成决定了教师的价值取向,并对教师的动机、行为起积极的导向作用。认可自己的职业选择,重视岗位责任,珍惜自己的教育实践,树立职业理想,确定自己的职业行为标准,有利于自我价值观的形成。3.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教师的自主发展需要组织的外部助力。组织行为对教师个体成长的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刺激和强化上。组织外力的刺激利于教师自我反思,取长补短,强化其有效行为,注重效率,矫正目标。设立教师层级考评标准和激励实施方案,对教师一定时期的工作质量、学习成效、科研成果进行监督与考评,通过目标激励、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等手段,激发教师的职业兴趣,促进其自主发展。(三)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平台的设计。1.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方案的设计。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的基础就在于制订切合教师自身实际的职业发展规划方案。科学、合理的方案应符合教师个体阶段性发展需求,呈现内涵式上升性;为教师提供学习与培训的机会,消除培训的形式化,体现专业性和个性化;注重教师教学个性的培养,突出教学风格的个体性塑造,完善教师个性,强化教师能力;重视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实现个体性反思,从理论的角度研究个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成果。2.构建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平台。教师个体的成长,需要适应性、个性化的辅支持。构建学习、反思与实践相结合的个性化专业发展平台,通过专家指导和同伴互助,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专业支持,学习型组织是较为明智的选择。远程开放教育在线学习型组织,为志趣相投的教师提供协作团队,解决基层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行业专家、专业教师配备不足,专业协作性能不强的缺陷。鼓励教师加入合适的学习型组织,在学习型组织学习活动中重塑发展愿景,交流学习,观照反思,个性互补,总结收获,制定专业发展新目标,借助组织优势,促进个体自觉成长。(四)构建适合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的文化环境。教师职业决定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文化的哺育,文化环境是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教师团队作为一个文化群体,除却其文化自觉特性,其自身的文化创造、文化传播以及文化活动仍需厚实的文化土壤。这些文化土壤元素包括文化气氛、文化活动、精神文化等等共同组成了文化环境。文化气氛是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精心布置校园文化环境,开设文化宣传栏目,诸如教师简介专栏、名师风采栏目、教师成果展示栏目、学校文化成果展示栏目等,增加校园文化设施,营造呵护教师成长、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气氛。文化活动是彰显教师行为文化的常态途径,教师的言行举止、仪容仪表在其中得以浸染与升华。因此,开展多元化文化活动,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不仅为教师文化学习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使教师自主学习成果在不同的文化交流中得以显现,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教师的文化兴趣,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学校精神文化是组织的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是教师价值观的重要导向和精神源泉,影响着教师的精神、思想和观念。树立文化追求目标,夯实文化底蕴,强化精神文明成果,提炼学校精神文化,产生鲜明独特的文化效应,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合力,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
作者:覃凤梅 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大学百色市民族分校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个性化教学 自主学习 应用英语
一、研究背景(自主学习)
关于自主学习,国内外已有大量的研究,它主要针对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出,是为了转变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过于依赖教师的情况。20世纪80年代,Henri Holec首先将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引入外语教学范畴,他提出自主学习“是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the ability to take charge of one’s own learning)”。Dickinson将其定义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其学习所作出的一切决策和对实施这些决策要全权负责”。Little认为学习者自主学习“基本上是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学习内容的心理关系问题”。国内对自主学习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目前仍处于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和实践探索阶段。如韩清林认为狭义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魏玉燕、何莲珍等都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提出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建议。王笃勤、彭金定等在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方面做出了初步探索。庞维国则总结了充分的自主学习应具备的主要特征。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模式和策略正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深入而变化,正如何其莘和黄晶伟(2009)所总结的:“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亦摇摆于复合型与实用型之间,人才方案中体现的亦呈现出‘复合+面向’的特点,呈现出重复性办专业、跟风设立专业、套用研究型高校人才方案,同质性办学情况突出,高校未能形成本层次专业办学特色。”杨平(2012)指出:“各高校在引进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同时,应以就业方向和专业为核心,把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相结合,把英语常规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并积极引导学生构建并实施应用型人才的职场英语自主学习模式。”
二、应用英语个性化教学
1.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就是根据不同个体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以实现预定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个性化教学以了解和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为前提,以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学习者的能力为目标,可以采用个别教学、小组教学或班级教学等组织形式,或者是几种教学形式穿插使用,视具体教学需求灵活运用。个性化教学的实质是使教师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个性、社会性和学术性等方面的成长超过传统的非个性化教学。
2.以旅游英语为例的应用英语个性化教学。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诸多院校开设了旅游英语专业,期许满足我国对旅游人才的需求,这在无形中加重了对旅游英语课堂的要求。根据新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诸如旅游英语这样的应用英语的教学应采取相应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1)采用合适的旅游英语教材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采取合适的旅游英语教材。教材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结合实际,针对不同的时代背景,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大多数旅游英语采用的教材都是传统的景点介绍、基本对话等内容。实际上,由于该课程的实用性很强,因此在选择教材时,完全可以结合本专业学生实际水平,采用不同层级的教材。比如对一些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来说,太多篇幅和大段的英文景点介绍对他们来说就是查阅新单词,完全忽略了他们的英文交际能力,再有这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反之,对那些英文功底很好的学生来说,太简单的教材又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由此可见,合适的教材选择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教师能力的提升
除了要有合适的教材外,作为课堂的主要掌控者――教师,对整堂课程的教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前,旅游英语的培养模式为“旅游专业知识+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忽略对旅游文化的教授。这一点,许多教师本身没有意识到旅游在某种程度上承载着文化交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完成旅游英语教学,教师要不断地充实和学习旅游文化知识。
(3)教学内容、课堂设计要针对该专业学生特色制定
在课堂设计方面,教师要针对该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设计一些模拟实际情况的情景对话,或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况进行一些角色扮演,把上课的内容设计成现实场景演练等。这样原本比较死板的教学内容会变得非常有意思,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三、如何在应用英语课堂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对学习结果的主动组织自我总结、评价,教师在平时的应用英语课堂中应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旨,精心编写预习、学习、复习教案,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课堂,翻转课堂,把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以他们为中心,布置一些课堂任务,让学生对自主学习方式和策略加以有效利用,有强烈的使用目标语进行交流的意愿。
2.突出“语言基础能力+相关专业基础知识+英语与专业技能知识”的教学,加深学习者对应用英语学习的感性认识,提高兴趣,达到自主学习目的。这就要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为契机,悉心安排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
3.开展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广泛地拓展校园、社会、家庭资源,使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课内外联系,加大研究探索的力度,尤其是应用英语专业更是如此。比如旅游英语,它有很强的实践应用作用,如果只是简单的课堂学习,及时在课堂采取情景教学法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时第二课堂可以完全发挥它的作用,比如学生可以到真正的酒店前台办理一些入住预约手续,也可以去机场等场合实际体会课堂内容。
4.增强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鼓励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并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以自我评价为手段,逐渐养成专注的自我学习习惯。
四、结语
本文以旅游英语教学为实例,深入研究“自主学习模式下的应用英语学习策略”,旨在将自主学习理念和方法英语引入应用英语学习中,把英语常规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有用目标语进行交流的意愿,从而实现有效的语言输出,提高学习效率。以就业方向和专业为核心,把握实践性和实用性的特色,将英语语言操作技能和学科专业知识运用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完成教学任务的积极性,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教材更新、网络和课堂互动三位一体的综合应用,实现学生个性化、主动式的学习,强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真正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证明特定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需要跨学科的参与和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最终将研究成果反馈于其他专业学科的英语教学中。
参考文献:
[1]贺春艳.独立学院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改革研究――以三峡大学科技学院为例[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4,6:63-64.
[2]李会琴,王林.旅游英语教学方法与问题[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75-176.
[3]陆霖,肖曾艳,张喜林.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双语教学对策探究――以广东省肇庆学院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5,11:154-15.
[4]谢遐均,李顺英,鲁小芳.医学院校七年制英语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8,3:536-538.
[5]杨为玲,李文超.影响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因素及其实施策略研究[J].高教前沿,2015,4:82-83.
[6]伊博.高职艺术专业英语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和事件――以大连艺术学院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2:84-85.
【关键词】移动学习 会计学 APP 智能教育
随着电子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无线接入移动互联网与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完美结合,将使得移动学习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安装在智能手机中的各类应用软件俗称为第三方应用即APP,将会成为相关产业界的研发热点。本文将着重分析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模式在会计学中的应用探究。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学理论
移动学习是远程教育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利用在现代教育技术(智能手机,掌中电脑等数字化的学习设备),让学生体会随时随地不同方式的学习,以实现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具有移动性、便携性、碎片性、个性化、及时性和混合性的特点。
21世纪是信息与通讯高度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是网络化正逐渐向社会以及各个领域延伸,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目前,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使其走在迈向互联网时代的前沿。互联网、手机移动上网的普及,不断冲击和紧逼校园传统教学模式。互联网以其快捷、使用方便、信息覆盖面广等突出特点,被广大师生接受和认可。网络已经渗透了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每个角落,比如在图书馆、教室、学生公寓等学生活动场所随处可见网络带给学生的影响,由此可见,将互联网与时代高校教学理论相结合,已经是时展的趋势。
在当下互联网时代,学生思想活跃,对新技术、新鲜事物十分敏感和关注,尤其能够快速接受和热衷新技术和新鲜事物。运用互联网在吸收知识时,方便快捷、互动性强;在传递信息时,能够及时了解大学生接收信息时的相关反馈,并能够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利用手机3G、4G、WLAN网络连接博客、微博、微信、QQ等APP应用,使学生更能及时对知识进行移动性的学习。
因此,高校应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理论"下,重视互联网在会计学专业教学中的运用。比如充分利用互联网与时代高校教学理论相结合,研发出“疯狂学院”APP,通过益智和学习有机结合的设计理念,体验式学习贯穿于教辅系统之中,帮助同学增加学习兴趣,消除学习倦怠,有效利用时间,同时扩大本教辅系统客户群,让更多同学能够感受用教辅系统缓解压力,放松身心的乐趣,同时将其转换为移动学习的新模式。
二、现阶段高校会计教学现状
会计学作为一门具有极强技术性和专业性的学科,高校应重新审视会计教学的地位和责任,确认新的教学目标,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正因会计专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大学会计教育经过不断地探索、改革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基本上建立起了和新会计制度相适应的教材体系,实现了教学内容根本性转变等。但是仍有一定的不足。
从教学而言,就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普遍学习的教材理论性过强,可读性比较差,普遍学生反映课本太枯燥,甚至有学生反映看不懂教材。加之,目前在校的普遍的学生都是课堂听课,期末的教学实践或者课程实践多半也是流于形式,根本没有实质内容。
从教师而言,教师只是将固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关注不够,学生只是掌握了固定的理论知识,却不具依靠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处于一种眼高手低的状态。学生不能够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自己的问题,不能通过和老师来探讨这些问题来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从学生而言,现在大学普遍的大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知识是为了应付考试。加之,目前在校的普遍的学生学习到的知识,都仅仅是课堂上接受到的,这部分知识也并不能百分之百吸收。面对以后的会计实务工作,只是空有理论,缺乏实际操作的经历,依然无法应对复杂的实务工作。
三、移动学习方式在高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以上对于在会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移动学习分析,以及对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学理论的阐述,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希望通过移动学习的模式,提高会计学习者的学习效率。移动学习的模式在会计学中的应用主要考虑以下三点:
(1)自主学习,明确目标。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自己独立学习。在当前的互联网的环境下,学生要能够较为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要不断增强学习意识,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自主教育观念。同时,学生应提升分辨能力,对纷杂的学习资源能慧眼识珠,以便提升有效学习。
学生在利用手机的智能学习过程中,要树立有效学习的意识。移动学习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零碎,需要科学的、有规划的方式学习才能学有所值,这就需要大学生科学定制学习目标,正确处理零散时间、制定详细的移动学习计划,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移动学习。
(2)提出问题,在线讨论。学生可以利用网站导航、讨论区、专家在线、教师答疑、自学检测等方法更深入地学习和钻研。例如,可以开设讨论区,进行在线讨论、答疑。
(3)学习升华,自我总结。在学生了解和掌握会计知识的这个过程当中,会计学习自我总结贯穿始终,并且直接面向学习质量和学习过程。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自我学习后,理解教材中的知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通过移动学习的模式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到实际运用阶段,实际分析案例,解决问题。
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实践性的知识,培养创新性技能,移动学习模式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对于高校大学生群体而言,应该充分利用现阶段智能手机带给大学生的便利,扬长避短,从中受益。同时,随着移动学习需求的提升,对移动学习的不断尝试和研究必将为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小学;名师;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6-0066-03
基础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奠基工程,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才培养的生命线,而这根生命线的给养质量与生命力又取决于是否具有一大批中小学名师(以下简称“名师”)。因此,在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的新时期,社会呼唤教育,教育呼唤名师,学生渴望名师。
一、新时期名师的主要内涵
“名师”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深化。传统意义上认为,名师是指在教育界影响广泛并拥有知名度和追随者的杰出教师。通俗地说就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敬重的教师。他们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楷模、科研的能手。但是,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新时期,社会希望名师具有与时俱进的素养,诸如成为教育理论的建设者、教育事业的探索者、教育实践的改革者和教师发展的引领者等。本文认为新时期名师有五种共性特质、五种个性特质及四个成长特点。
五种共性特质主要包括:一是把握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教育本质的能力;二是以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为基本内涵的丰富知识;三是对教育原理进行实践解读与应用的能力;四是把文化判断力与信息整合力相结合的教育能力;五是跨越“高原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种个性特质主要包括:一是区域风貌(经济、文化、自然风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能力;二是对不同学生群体的个性化认知与亲和能力;三是对教材等教学资源的个性化解读与应用能力;四是掌控课堂教学的个性化组织与交流能力;五是用独特的人格气质感染并影响学生的能力。
四个成长特点主要有:一是时空性,即名师个体素养的成长具有时间的延续性,既是“现在时”,也是“过去时”,还是“将来时”,其影响范围具有空间的扩张性;二是竞争性,即在一定的时空领域,同一个层次和不同层次的名师是以一种竞争的状态存在的,这种竞争性,既是名师成长与发展的常态,也是名师成长与发展的动因;三是递进性,即不论是不同层级的名师,还是名师的精神力量、专业素养和教育艺术,在其成长与发展的历程中,都是以递进的方式生长的;四是差异性,即在名师的精神力量、专业素养和教育艺术方面,不仅同一层次的名师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而且同学科、同层次名师之间的个性风格也有明显差异,并使名师的成长与发展具有不断完善的空间。
“名师”的素养是多元动态的,以上十种特质特别是个性特质不一定都具备,其发展状态和水平也不一定平衡。而且各种特质不是孤立割裂的,其发展层级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二、新时期名师的重要品质
名师的品质众说纷纭,涵盖甚广。本文经过研究与实践认为,名师的主要品质有以下六种。
一是崇高的精神力量。它是基于对教育事业的社会历史价值的深刻体会与认同,基于对教育事业的钟情挚爱,基于在教育事业中个人成长及价值创造的幸福追求,并从这些方面生成、建构的一种生存情怀与灵魂振奋。名师的精神力量主要包括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向“真”的力量、向‘“美”的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名师所共有的人格特征,比教师职业道德更深地渗透、融通于教师的所有职业生活乃至生命历程之中。
二是精深的专业知识,包括广博深厚的文化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知识、系统精深的专业知识。新时期名师尤其要具有组织化、系统化的专业知识体系,对专业知识的学科架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发展趋势,能做到了然于胸、稔熟于口。广博而精深的知识体系是名师的坚强支撑。
三是扎实的教学功底,包括教师必备的技能性因素(可称“硬功”,比如教学语言、操作技能等)和非技能性教学因素(可称“软功”,比如教育机智、课堂的调控能力等)。“软”“硬”之功是名师成长的核心依托和重要基石。新时期名师的闪光点尤其表现于“软功”,它是展现名师超群的教学艺术、创造性的教学能力、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的汇聚点。
四是精湛的研究水平。教学与研究是成就名师的“双翼”。“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浮。教学是研究不竭的源头活水,研究是教学富有生命与活力的有力保障。新时期名师要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才能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科学地转换为科研任务,通过教育科学研究,实现对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开拓性认识和探索,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是较强的引领能力。新时期名师要善于挖掘潜力、磨砺自身,通过带教、带学、带研等方式来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传授精良的教学经验,指导其他教师不断地提高教育、科研水平,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师群体发展的“辐射源”和引领者。
六是强烈的合作意识。名师在博采众长之中成长,应该不断地汲取同行、专家的教育教学智慧,是为“合”。同时,名师所关注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的教育功能,还要重视多学科教育功能的整合,需要与其他学科同行协作,共同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全面发展。
三、新时期名师的成长途径
教师的成长途径是指以教师个人为能动主体,以不断强化主观进取心为目的,有意识设计的、促进自身素养和能力不断提升的学习与实践的路径、方向。笔者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初步总结出新时期名师成长的六条途径。
(一)专业规划――设计自我发展道路
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各方面、各阶段及其步骤的设想与规划,是教师对自己专业成长进行研究、定位和推进的过程,是一种理性的向往和成功的期许。例如,重庆市巴蜀幼儿园以“制定适宜的专业成长计划”为突破口,帮助名师培养对象分析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不足,找准专业成长的定位,并用《名师成长手册》具体呈现专业成长计划,以“发展愿景与规划”“专业学习与发展”“教育设计与实践”“教育研究与总结”“自我总结与反思”等具体项目,规范教师的行动步骤,记录教师的成长足迹,调控名师培养对象的发展方向。此外,由于名师成长的专业规划往往凸显于一道道“关隘”的攻坚,特别是在创新学习、主题归纳、思想提炼、风格塑造等方面,因此还需要拟定并执行更为详尽的计划。
(二)专业学习――修炼深厚教育功底
新时期名师的专业学习主要包括“练功”、读书和“阅人”三种方式。
其一是“练功”,包括“四练”,即练心、练
脑、练口、练笔。“练心”,就是不断锤炼对教育教学的情感体验,保持责任心与幸福感,克服随时会产生的倦怠之心;“练脑”,就是锤炼教育教学的创新型智慧,提升教育教学机智,使课堂交流更迅捷、更有针对性;“练口”,就是锤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语言,使语言风格多样化、蕴含丰富化;“练笔”,就是锤炼自己教育教学策划设计、反思总结、提炼归纳的动笔能力,让“动口”水平与“动笔”水平和谐发展。
其二是读书。阅读经典,与教育大家对话,是名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例如,重庆市沙坪坝区育英小学为了提高教师研读名著的实践效益,提出并践行了“对话名师读出思想点、读懂文本找出设计点、量身订做找准参与点、课后比较引出反思点、厚积薄发提炼创新点,从而再造‘我的课堂”’的研读名著新要求,促使名师培养对象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其三是“阅人”,包括学习同行经验和学习专家思维。学习同行经验,指通过拜师、听课、研讨等形式,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学习他人的经验,汲取他人的教训,做到博采众长,扬长避短。学习专家思维,指学习和领悟专家的教育思想、研究方法、治学态度等。例如,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充分利用西南大学专家导师团队的力量,通过“聆听专家讲座,领悟专家思想;参与专家课题,学会反思研究;实践专家思维,现场诊断课堂”等措施,引领名师培养对象的教育思想向纵深发展。该校的名师培养对象陈维礼、张晓等就是在这样的“阅人”过程中,分别成长为重庆名师、特级教师的。古人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阅人”则更进一步: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三)教育实践――磨砺教育实践智慧
教育实践是名师生存与发展的沃土。名师教育观念的树立、教育精神的养成、教学方法的创立、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学个性的张扬、教学业绩的彰显等,都是在教育实践中,尤其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在与教师团队的协作中完成的。例如,重庆市巴川中学构建了“三人六步”磨课法,即由同学科的三位名师培养对象担任主角,通过六个步骤:一研――深入钻研课标教材,设计教案;二议――分学科组集体评议教案的科学性、实效性;三试一由三人之一的主讲教师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上课;四评――学科组评先行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五比――由另两名教师分别再上课,在比较中进步;六献――在反复修改、完善的基础上,主讲教师给全校或全组成员献汇报课。“三人六步”磨课法师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秉承“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智慧,立足课堂教学这一教育实践的主阵地,体现了“理念共生、智慧共享、协作共赢”的团队合作文化。
(四)教育研究――插上腾飞的翅膀
开展教育研究是名师强劲的“腿脚”。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师的工作就其本身的逻辑、哲学基础和创造性质来说,本来就不可能不带有研究因素。小学名师的教育研究主要包括课题或问题研究、典型案例研究、自我叙事研究。例如,重庆市巴川中学立足课堂教学,以学期为研究周期,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并通过优秀课题的评选、交流、推广,凝练名师培养对象的经验,促使其在研究中成长。近两年来该校名师培养对象在公开刊物上19篇,论文获国家级奖项38人次,硕果累累。该校的郭洪老师正是在这样的校本研究土壤中,一步步成长为重庆市特级教师的。实践表明,没有教育研究,名师必然半途“夭折”或者昙花一现。
(五)总结反思――提高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度
自我总结与反思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研究的自我与教学的自我在进行对话,是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的心灵沟通。总结反思的内容和视角一般包括总结经验、反思教训并前瞻设想,特别是提升经验和修正教训的前瞻设想,要善于吸取同行观点,目的步骤明确,内容措施具体。例如,重庆名师、特级教师刘云生,从偏远区县村小教师到出任主城区教委副主任,始终将学习之根、研究之根、反思之根和总结之根伸向孩子们的课堂、生活及心灵,坚持总结反思自己课堂的“教”、学生课堂的“学”和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及深度和广度,使他的学习和研究领域逐渐扩展。先后推出了语文教学、学校管理、教育哲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成长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名师。正是总结反思这种螺旋上升的过程,优秀教师才会拾级而上,抵达名师之巅。
关键词:中小学;名师;教师发展
基础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奠基工程,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才培养的生命线,而这根生命线的给养质量与生命力又取决于是否具有一大批中小学名师(以下简称“名师”)。因此,在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的新时期,社会呼唤教育,教育呼唤名师,学生渴望名师。
一、新时期名师的主要内涵
“名师”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深化。传统意义上认为,名师是指在教育界影响广泛并拥有知名度和追随者的杰出教师。通俗地说就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敬重的教师。他们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楷模、科研的能手。但是,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新时期,社会希望名师具有与时俱进的素养,诸如成为教育理论的建设者、教育事业的探索者、教育实践的改革者和教师发展的引领者等。本文认为新时期名师有五种共性特质、五种个性特质及四个成长特点。
五种共性特质主要包括:一是把握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教育本质的能力;二是以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为基本内涵的丰富知识;三是对教育原理进行实践分析与应用的能力;四是把文化判断力与信息整合力相结合的教育能力;五是跨越“高原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种个性特质主要包括:一是区域风貌(经济、文化、自然风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能力;二是对不同学生群体的个性化认知与亲和能力;三是对教材等教学资源的个性化分析与应用能力;四是掌控课堂教学的个性化组织与交流能力;五是用独特的人格气质感染并影响学生的能力。
四个成长特点主要有:一是时空性,即名师个体素养的成长具有时间的延续性,既是“现在时”,也是“过去时”,还是“将来时”,其影响范围具有空间的扩张性;二是竞争性,即在一定的时空领域,同一个层次和不同层次的名师是以一种竞争的状态存在的,这种竞争性,既是名师成长与发展的常态,也是名师成长与发展的动因;三是递进性,即不论是不同层级的名师,还是名师的精神力量、专业素养和教育艺术,在其成长与发展的历程中,都是以递进的方式生长的;四是差异性,即在名师的精神力量、专业素养和教育艺术方面,不仅同一层次的名师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而且同学科、同层次名师之间的个性风格也有明显差异,并使名师的成长与发展具有不断完善的空间。
“名师”的素养是多元动态的,以上十种特质特别是个性特质不一定都具备,其发展状态和水平也不一定平衡。而且各种特质不是孤立割裂的,其发展层级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二、新时期名师的重要品质
名师的品质众说纷纭,涵盖甚广。本文经过研究与实践认为,名师的主要品质有以下六种。
一是崇高的精神力量。他是基于对教育事业的社会历史价值的深刻感悟与认同,基于对教育事业的钟情挚爱,基于在教育事业中个人成长及价值创造的幸福追求,并从这些方面生成、建构的一种生存情怀与灵魂振奋。名师的精神力量主要包括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向“真”的力量、向‘“美”的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名师所共有的人格特征,比教师职业道德更深地渗透、融通于教师的所有职业生活乃至生命历程之中。
二是精深的专业知识,包括广博深厚的文化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知识、系统精深的专业知识。新时期名师尤其要具有组织化、系统化的专业知识体系,对专业知识的学科架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发展趋势,能做到了然于胸、稔熟于口。广博而精深的知识体系是名师的坚强支撑。
三是扎实的教学功底,包括教师必备的技能性因素(可称“硬功”,比如教学语言、操作技能等)和非技能性教学因素(可称“软功”,比如教育机智、课堂的调控能力等)。“软”“硬”之功是名师成长的核心依托和重要基石。新时期名师的闪光点尤其表现于“软功”,他是展现名师超群的教学艺术、创造性的教学能力、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的汇聚点。
四是精湛的研究水平。教学与研究是成就名师的“双翼”。“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浮。教学是研究不竭的源头活水,研究是教学富有生命与活力的有力保障。新时期名师要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才能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科学地转换为科研任务,通过教育科学研究,实现对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开拓性认识和探索,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是较强的引领能力。新时期名师要善于挖掘潜力、磨砺自身,通过带教、带学、带研等方式来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传授精良的教学经验,指导其他教师不断地提高教育、科研水平,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师群体发展的“辐射源”和引领者。
六是强烈的合作意识。名师在博采众长之中成长,应该不断地汲取同行、专家的教育教学智慧,是为“合”。同时,名师所关注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的教育功能,还要重视多学科教育功能的整合,需要与其他学科同行协作,共同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全面发展。
三、新时期名师的成长途径
教师的成长途径是指以教师个人为能动主体,以不断强化主观进取心为目的,有意识设计的、促进自身素养和能力不断提升的学习与实践的路径、方向。笔者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初步总结出新时期名师成长的六条途径。
(一)专业规划——设计自我发展道路
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各方面、各阶段及其步骤的设想与规划,是教师对自己专业成长进行研究、定位和推进的过程,是一种理性的向往和成功的期许。例如,重庆市巴蜀幼儿园以“制定适宜的专业成长计划”为突破口,帮助名师培养对象分析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不足,找准专业成长的定位,并用《名师成长手册》具体呈现专业成长计划,以“发展愿景与规划”“专业学习与发展”“教育设计与实践”“教育研究与总结”“自我总结与反思”等具体项目,规范教师的行动步骤,记录教师的成长足迹,调控名师培养对象的发展方向。此外,由于名师成长的专业规划往往凸显于一道道“关隘”的攻坚,特别是在创新学习、主题归纳、思想提炼、风格塑造等方面,因此还需要拟定并执行更为详尽的计划。
(二)专业学习——修炼深厚教育功底
新时期名师的专业学习主要包括“练功”、读书和“阅人”三种方式。
其一是“练功”,包括“四练”,即练心、练脑、练口、练笔。“练心”,就是不断锤炼对教育教学的情感体验,保持责任心与幸福感,克服随时会产生的倦怠之心;“练脑”,就是锤炼教育教学的创新型智慧,提升教育教学机智,使课堂交流更迅捷、更有针对性;“练口”,就是锤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语言,使语言风格多样化、蕴含丰富化;“练笔”,就是锤炼自己教育教学策划设计、反思总结、提炼归纳的动笔能力,让“动口”水平与“动笔”水平和谐发展。
其二是读书。阅读经典,与教育大家对话,是名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例如,重庆市沙坪坝区育英小学为了提高教师研读名著的实践效益,提出并践行了“对话名师读出思想点、读懂文本找出设计点、量身订做找准参与点、课后比较引出反思点、厚积薄发提炼创新点,从而再造‘我的课堂”’的研读名著新要求,促使名师培养对象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其三是“阅人”,包括学习同行经验和学习专家思维。学习同行经验,指通过拜师、听课、研讨等形式,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学习他人的经验,汲取他人的教训,做到博采众长,扬长避短。学习专家思维,指学习和领悟专家的教育思想、研究方法、治学态度等。例如,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充分利用西南大学专家导师团队的力量,通过“聆听专家讲座,领悟专家思想;参与专家课题,学会反思研究;实践专家思维,现场诊断课堂”等措施,引领名师培养对象的教育思想向纵深发展。该校的名师培养对象陈维礼、张晓等就是在这样的“阅人”过程中,分别成长为重庆名师、特级教师的。古人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阅人”则更进一步: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三)教育实践——磨砺教育实践智慧
教育实践是名师生存与发展的沃土。名师教育观念的树立、教育精神的养成、教学方法的创立、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学个性的张扬、教学业绩的彰显等,都是在教育实践中,尤其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在与教师团队的协作中完成的。例如,重庆市巴川中学构建了“三人六步”磨课法,即由同学科的三位名师培养对象担任主角,通过六个步骤:一研——深入钻研课标教材,设计教案;二议——分学科组集体评议教案的科学性、实效性;三试一由三人之一的主讲教师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上课;四评——学科组评先行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五比——由另两名教师分别再上课,在比较中进步;六献——在反复修改、完善的基础上,主讲教师给全校或全组成员献汇报课。“三人六步”磨课法师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秉承“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智慧,立足课堂教学这一教育实践的主阵地,体现了“理念共生、智慧共享、协作共赢”的团队合作文化。
(四)教育研究——插上腾飞的翅膀
开展教育研究是名师强劲的“腿脚”。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师的工作就其本身的逻辑、哲学基础和创造性质来说,本来就不可能不带有研究因素。小学名师的教育研究主要包括课题或问题研究、典型案例研究、自我叙事研究。例如,重庆市巴川中学立足课堂教学,以学期为研究周期,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并通过优秀课题的评选、交流、推广,凝练名师培养对象的经验,促使其在研究中成长。近两年来该校名师培养对象在公开刊物上19篇,论文获国家级奖项38人次,硕果累累。该校的郭洪老师正是在这样的校本研究土壤中,一步步成长为重庆市特级教师的。实践表明,没有教育研究,名师必然半途“夭折”或者昙花一现。:
(五)总结反思——提高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度
自我总结与反思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研究的自我与教学的自我在进行对话,是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的心灵沟通。总结反思的内容和视角一般包括总结经验、反思教训并前瞻设想,特别是提升经验和修正教训的前瞻设想,要善于吸取同行观点,目的步骤明确,内容措施具体。例如,重庆名师、特级教师刘云生,从偏远区县村小教师到出任主城区教委副主任,始终将学习之根、研究之根、反思之根和总结之根伸向儿童们的课堂、生活及心灵,坚持总结反思自己课堂的“教”、学生课堂的“学”和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及深度和广度,使他的学习和研究领域逐渐扩展。先后推出了语文教学、学校管理、教育哲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成长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名师。正是总结反思这种螺旋上升的过程,优秀教师才会拾级而上,抵达名师之巅。
关键词:中小学;名师;教师发展
基础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奠基工程,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才培养的生命线,而这根生命线的给养质量与生命力又取决于是否具有一大批中小学名师(以下简称“名师”)。因此,在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的新时期,社会呼唤教育,教育呼唤名师,学生渴望名师。
一、新时期名师的主要内涵
“名师”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深化。传统意义上认为,名师是指在教育界影响广泛并拥有知名度和追随者的杰出教师。通俗地说就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敬重的教师。他们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楷模、科研的能手。但是,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新时期,社会希望名师具有与时俱进的素养,诸如成为教育理论的建设者、教育事业的探索者、教育实践的改革者和教师发展的引领者等。本文认为新时期名师有五种共性特质、五种个性特质及四个成长特点。
五种共性特质主要包括:一是把握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教育本质的能力;二是以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为基本内涵的丰富知识;三是对教育原理进行实践解读与应用的能力;四是把文化判断力与信息整合力相结合的教育能力;五是跨越“高原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种个性特质主要包括:一是区域风貌(经济、文化、自然风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能力;二是对不同学生群体的个性化认知与亲和能力;三是对教材等教学资源的个性化解读与应用能力;四是掌控课堂教学的个性化组织与交流能力;五是用独特的人格气质感染并影响学生的能力。
四个成长特点主要有:一是时空性,即名师个体素养的成长具有时间的延续性,既是“现在时”,也是“过去时”,还是“将来时”,其影响范围具有空间的扩张性;二是竞争性,即在一定的时空领域,同一个层次和不同层次的名师是以一种竞争的状态存在的,这种竞争性,既是名师成长与发展的常态,也是名师成长与发展的动因;三是递进性,即不论是不同层级的名师,还是名师的精神力量、专业素养和教育艺术,在其成长与发展的历程中,都是以递进的方式生长的;四是差异性,即在名师的精神力量、专业素养和教育艺术方面,不仅同一层次的名师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而且同学科、同层次名师之间的个性风格也有明显差异,并使名师的成长与发展具有不断完善的空间。
“名师”的素养是多元动态的,以上十种特质特别是个性特质不一定都具备,其发展状态和水平也不一定平衡。而且各种特质不是孤立割裂的,其发展层级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二、新时期名师的重要品质
名师的品质众说纷纭,涵盖甚广。本文经过研究与实践认为,名师的主要品质有以下六种。
一是崇高的精神力量。它是基于对教育事业的社会历史价值的深刻体会与认同,基于对教育事业的钟情挚爱,基于在教育事业中个人成长及价值创造的幸福追求,并从这些方面生成、建构的一种生存情怀与灵魂振奋。名师的精神力量主要包括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向“真”的力量、向‘“美”的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名师所共有的人格特征,比教师职业道德更深地渗透、融通于教师的所有职业生活乃至生命历程之中。
二是精深的专业知识,包括广博深厚的文化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知识、系统精深的专业知识。新时期名师尤其要具有组织化、系统化的专业知识体系,对专业知识的学科架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发展趋势,能做到了然于胸、稔熟于口。广博而精深的知识体系是名师的坚强支撑。
三是扎实的教学功底,包括教师必备的技能性因素(可称“硬功”,比如教学语言、操作技能等)和非技能性教学因素(可称“软功”,比如教育机智、课堂的调控能力等)。“软”“硬”之功是名师成长的核心依托和重要基石。新时期名师的闪光点尤其表现于“软功”,它是展现名师超群的教学艺术、创造性的教学能力、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的汇聚点。
四是精湛的研究水平。教学与研究是成就名师的“双翼”。“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浮。教学是研究不竭的源头活水,研究是教学富有生命与活力的有力保障。新时期名师要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才能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科学地转换为科研任务,通过教育科学研究,实现对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开拓性认识和探索,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是较强的引领能力。新时期名师要善于挖掘潜力、磨砺自身,通过带教、带学、带研等方式来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传授精良的教学经验,指导其他教师不断地提高教育、科研水平,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师群体发展的“辐射源”和引领者。
六是强烈的合作意识。名师在博采众长之中成长,应该不断地汲取同行、专家的教育教学智慧,是为“合”。同时,名师所关注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的教育功能,还要重视多学科教育功能的整合,需要与其他学科同行协作,共同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全面发展。
三、新时期名师的成长途径
教师的成长途径是指以教师个人为能动主体,以不断强化主观进取心为目的,有意识设计的、促进自身素养和能力不断提升的学习与实践的路径、方向。笔者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初步总结出新时期名师成长的六条途径。:
(一)专业规划——设计自我发展道路
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各方面、各阶段及其步骤的设想与规划,是教师对自己专业成长进行研究、定位和推进的过程,是一种理性的向往和成功的期许。例如,重庆市巴蜀幼儿园以“制定适宜的专业成长计划”为突破口,帮助名师培养对象分析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不足,找准专业成长的定位,并用《名师成长手册》具体呈现专业成长计划,以“发展愿景与规划”“专业学习与发展”“教育设计与实践”“教育研究与总结”“自我总结与反思”等具体项目,规范教师的行动步骤,记录教师的成长足迹,调控名师培养对象的发展方向。此外,由于名师成长的专业规划往往凸显于一道道“关隘”的攻坚,特别是在创新学习、主题归纳、思想提炼、风格塑造等方面,因此还需要拟定并执行更为详尽的计划。
(二)专业学习——修炼深厚教育功底
新时期名师的专业学习主要包括“练功”、读书和“阅人”三种方式。
其一是“练功”,包括“四练”,即练心、练脑、练口、练笔。“练心”,就是不断锤炼对教育教学的情感体验,保持责任心与幸福感,克服随时会产生的倦怠之心;“练脑”,就是锤炼教育教学的创新型智慧,提升教育教学机智,使课堂交流更迅捷、更有针对性;“练口”,就是锤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语言,使语言风格多样化、蕴含丰富化;“练笔”,就是锤炼自己教育教学策划设计、反思总结、提炼归纳的动笔能力,让“动口”水平与“动笔”水平和谐发展。
其二是读书。阅读经典,与教育大家对话,是名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例如,重庆市沙坪坝区育英小学为了提高教师研读名著的实践效益,提出并践行了“对话名师读出思想点、读懂文本找出设计点、量身订做找准参与点、课后比较引出反思点、厚积薄发提炼创新点,从而再造‘我的课堂”’的研读名著新要求,促使名师培养对象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其三是“阅人”,包括学习同行经验和学习专家思维。学习同行经验,指通过拜师、听课、研讨等形式,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学习他人的经验,汲取他人的教训,做到博采众长,扬长避短。学习专家思维,指学习和领悟专家的教育思想、研究方法、治学态度等。例如,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充分利用西南大学专家导师团队的力量,通过“聆听专家讲座,领悟专家思想;参与专家课题,学会反思研究;实践专家思维,现场诊断课堂”等措施,引领名师培养对象的教育思想向纵深发展。该校的名师培养对象陈维礼、张晓等就是在这样的“阅人”过程中,分别成长为重庆名师、特级教师的。古人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阅人”则更进一步: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三)教育实践——磨砺教育实践智慧
教育实践是名师生存与发展的沃土。名师教育观念的树立、教育精神的养成、教学方法的创立、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学个性的张扬、教学业绩的彰显等,都是在教育实践中,尤其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在与教师团队的协作中完成的。例如,重庆市巴川中学构建了“三人六步”磨课法,即由同学科的三位名师培养对象担任主角,通过六个步骤:一研——深入钻研课标教材,设计教案;二议——分学科组集体评议教案的科学性、实效性;三试一由三人之一的主讲教师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上课;四评——学科组评先行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五比——由另两名教师分别再上课,在比较中进步;六献——在反复修改、完善的基础上,主讲教师给全校或全组成员献汇报课。“三人六步”磨课法师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秉承“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智慧,立足课堂教学这一教育实践的主阵地,体现了“理念共生、智慧共享、协作共赢”的团队合作文化。
(四)教育研究——插上腾飞的翅膀
开展教育研究是名师强劲的“腿脚”。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师的工作就其本身的逻辑、哲学基础和创造性质来说,本来就不可能不带有研究因素。小学名师的教育研究主要包括课题或问题研究、典型案例研究、自我叙事研究。例如,重庆市巴川中学立足课堂教学,以学期为研究周期,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并通过优秀课题的评选、交流、推广,凝练名师培养对象的经验,促使其在研究中成长。近两年来该校名师培养对象在公开刊物上19篇,论文获国家级奖项38人次,硕果累累。该校的郭洪老师正是在这样的校本研究土壤中,一步步成长为重庆市特级教师的。实践表明,没有教育研究,名师必然半途“夭折”或者昙花一现。
(五)总结反思——提高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度
自我总结与反思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研究的自我与教学的自我在进行对话,是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的心灵沟通。总结反思的内容和视角一般包括总结经验、反思教训并前瞻设想,特别是提升经验和修正教训的前瞻设想,要善于吸取同行观点,目的步骤明确,内容措施具体。例如,重庆名师、特级教师刘云生,从偏远区县村小教师到出任主城区教委副主任,始终将学习之根、研究之根、反思之根和总结之根伸向孩子们的课堂、生活及心灵,坚持总结反思自己课堂的“教”、学生课堂的“学”和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及深度和广度,使他的学习和研究领域逐渐扩展。先后推出了语文教学、学校管理、教育哲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成长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名师。正是总结反思这种螺旋上升的过程,优秀教师才会拾级而上,抵达名师之巅。
【关键词】网络环境 大学英语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11-0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已经给当前的教育教学事业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可以被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来。如何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新课程标准下的大学教师积极思考的问题。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经验,对于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自主学习特点和教学策略作了分析。
一、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自主学习特点
1.内容丰富化
网络环境给教学带来了大量的教学材料和资源,互联网、校园网和各种视频、音频中的资料都可以实施作为学习的材料。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中的资源作用,将其引入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中的资源自主学习,通过浏览、下载、打印等方式自主学习,并将在学习中不懂的地方在课堂中提出来,实现问题的解决。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网络环境都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丰富的资源,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学习个性化
网络中的资源多种多样,图像、视频、音频、文字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网络学习资源,给学生的眼耳口多种器官带来了冲击,因此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形成了学习的个性化。当学生接触到英语学习材料之后,可以根据资料的难易程度和兴趣爱好选择网络中的学习资源和形式,实现自主学习,而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推荐适合的材料、制定学习计划等方式促进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而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依然存在。
3.形式开放化
网络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开放化的学习。目前的大学校园里,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网上图书馆、广播台、有线电视等网络资源已经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开放化的学习环境。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一定的软件来进行英语自主学习,为课程的学习、能力的提升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如电子邮件、网上讨论、对话交流等)实现学习资源的互动、心得共享、主题探讨等,具有较强的协作性,体现了一种开放化的自主学习方式。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结合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特点,网络为英语学习营造了一种信息量大、选择性强、时间空间不受限制的学习平台,对于促进英语自主学习效率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英语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该如何利用好网络环境这一平台呢,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呢?
1.立足教材内容,利用网络环境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础,大学英语教师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教材内容,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作用,培养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前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合作小组进行预习,利用小组成员的监督作用,实现好任务分工与合作,促进预习效率的提高。首先,教师要通过计算机网络、电子邮件、网站网页、PPT等网络平台将预习内容和要求发放给学生,并为学生提供与课文相关的讨论课题。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教师提供的资料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搜寻查找、筛选分类、分析整理、总结等,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并针对文章结构、内容就行学习和了解,需要讨论的话题展开讨论,逐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能力。最后,当学生将自主预习成果提交到公共邮箱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分享讨论预习成果和展开评价。
2.多媒体设备促进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作用,结合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特点,营造一个开放式的课堂学习模式,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完成教学任务。首先,教师要丰富课堂教学呈现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如PPT、屏幕投影、文字、音频、视频等方式进行讲解。其次,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设备丰富课堂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如在学习单词和短语用法之后,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强化单词和语法的学习,并让学生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现自己的讨论结果。
3.多媒体课件助推课后练习题的自主学习
在课堂内容讲解完成之后的课后练习题中,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来提高练习效率。为了促进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直接将课后练习题目发放在公共的邮箱或者其他网络平台中,并上传相应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提针对在完成课后练习题目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交流和向教师请教,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就能够得到提高了。
4.网络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总结
总结归纳能力作为自主学习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显得非常重要,而对其的培养也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学习完一个单元或者某一个主题的知识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让组成小组的学生们针对一个与单元相关的讨论题目进行讨论,以小作文或者论文的作业形式上交,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对本单元学习的知识要点进行总结归纳,并附上学习心得,这样一来,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在共同讨论、分析、加工、整理、总结中和自我反思、整理、归类、总结中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了。此外,通过网络平台的共享功能,小组总结和学生自我总结中的成果都可以被所有学生看到,也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进而强化了自主学习效果。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自主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网络资源平台和网络软件平台的作用,创设一个信息量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和可交互的学习环境,进而为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建丽.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构建[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 2008(03)
[2]鲍明捷.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研究[J]. 理论月刊. 2008(04)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体育;改革
通识教育具有非功利性和非专业性的特征,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识教育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大学应该落实通识教育,进一步深化大学教育改革。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强调培养学生体育综合技能和综合素养,推动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
所谓通识教育指的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公共事务能力,通识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多种灵活的教育方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
二、通识教育与大学体育教学的关系
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加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需要,在体育学科同样如此,体育综合能力强调的不只是学生在某一个体育项目是专业化,而是强调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所培养起来的学习思维和综合素养。在过去,大学体育教学一味将体育定位于体育项目的教学,而事实上,在21世纪,个性化以及创新才是教育的重心,仅仅是看考试成绩而评定一个人是否够优秀的方式并不适应21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实施通识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根据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我们发现当前各大高校的体育教学还是比较传统,对体育技能的重视多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导致很多学生的体育潜能未能得到很好的挖掘,学生的体育学习的兴趣也有所欠缺。由于体育教学理念的落后,教师忽视了对体育理论的讲解,这导致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流于表面,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普遍较低。大学体育教学中充分运用通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让学生的体育知识体系更加完善,从而获得终身的发展。大学体育要不断深化改革,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三、大学体育教学在通识教育中的现状分析
总的来说,大学体育的课程设置还是将重心放在了体育技能上,缺乏新意,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的情绪。有的学校过于追求教学模式而忽视了教学的实质,体育教学本质依然是体育技能的教学。体育教师个人素养尚不能满足通识教育的需求,教师的理论功底较为薄弱,人文素养不足,这个通识教育的推行带来了较大难度。另外,一些体育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忽视了学生的精神需求,盲目灌输体育知识,加剧了学生的排斥心理。
四、通识教育对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
1、教学目标的改革
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体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性格的培养、兴趣的培养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学不能仅仅看学习成绩,而是要以学生的思维锻炼和情感体验为出发点,让学生在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中健康成长。大学体育教学随意性、集体性和社会性较强,因此大学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的特殊性培养学生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2、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了进一步在大学教学中推行通识教育,我们首先要对大学的体育课程设置有所反思。到底什么样的体育课程才能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需求呢?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皆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美国大学将通识教育与心灵的教育联系在一起,在大学开设了很多人文社科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目前,我国的部分高校已经实行通识教育,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将应试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在一起。通识教育又被分为了两个版块,第一部分是全校性必须学习的课程,另一部分设个人选修的文化类课程。这种课程设置的办法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由于学校的课程安排比较灵活,学生的专业学习与通识教育课并没有矛盾和冲突。大学体育教学一直都是各大高校的最基础的课程,因此在推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大学体育课必然会率先走上通识教育之路。尽管多年来大学体育教学的变化并不大,在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上没有多大的突破,未能真正发挥体育教学的价值,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大学体育的通识教育必然会发挥巨大作用。大学体育在教学内容上要尽可能多元化,与时俱进,并尽可能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通识教育。体育教师要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各种发挥自身优势的平台,如体育竞赛和体育娱乐游戏,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3、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
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体育的自主学习应该进一步发展。自主学习建设可以有效推动体育改革以及体育工作的高效完成。建立体育教学俱乐部不断完善管理和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体育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时候更关注学生个人文化涵养的提升。
4、教学评价的改革
教学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和真实的认识自己的表现,可以引导学生的进一步完善工作,当然教学评价更是教学情况的一个真实反馈。通识教育下,大学体育教学必须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手段,既能真实反映教学环节的情况,更有利于后续改进和完善工作的展开。面对当前各大高校落后的教学评价方式,教育工作者还要不断推进教学评价的改革工作,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在通识教育理念下,我国大学的体育教学要深化改革工作,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国家培养更多栋梁之才。五、结论通识教育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大学体育教学本身就具有强健学生体魄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两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显然,通识教育与大学体育教学具有相同的教学目标。对此,体育教师还应当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准,掌握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新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郭钰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伟.当今大学体育教学面临的挑战与优化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