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晋升考察材料8篇

时间:2022-02-06 14:29: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晋升考察材料,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晋升考察材料

篇1

一、晋升工作原则

(一)党管干部原则;

(二)依法办事原则;

(三)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

(四)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

(五)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六)民主集中制原则。

二、晋升职位

正处级非领导干部职位21名。其中,1名职位用于定向推荐。检察长秘书2名属单列编制,其晋升不占用上述职数,按定向推荐程序进行。

三、晋升资格和条件

(一)能坚定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

(二)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自觉遵守机关各项规章制度;

(三)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团结同志,作风正派;

(四)近四年年度考核等次均为称职以上;

(五)任副处级干部满四年;

(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含具有大专文化程度且经检察官续职资格培训合格的人员),50岁以上人员可放宽到大专文化程度(含获得检察专业证书人员)。

(七)干部和调入人员的晋升资格和任职年限,按照《xx省人民检察院机关处级以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办法》相关规定执行;

(八)身体健康。

上述条件中,任职年限、年龄的截止时间为2007年6月30日。

四、晋升程序

(一)组织动员。

2007年7月2日上午8:30,召开党组扩大会安排部署此项工作。会后,各部门到政治部干部处领取本部门符合晋升资格条件人员名单,核对是否有遗漏人员、个人信息是否有误。同时,征求符合晋升资格条件人员是否同意报名参加。各部门应于当日上午11:30前将核对情况以及参加晋升人员名单报政治部干部处。

(二)部门推荐。

2007年7月2日下午,由政治部、纪检监察部门和机关党委的同志组成若干工作组,到各部门组织民主推荐。民主推荐时,参加民主推荐的人数不得少于该部门工作人员数的90%(不含在省院挂职人员、借调人员和临时人员)。工作组应当场计票并向部门负责人反馈。具备晋升资格人员在部门推荐中,得同意票数未达到有效票数50%的,不进入评委推荐程序;得同意票数达到有效票数50%以上的,由部门领导班子结合本人平时表现、工作业绩研究决定是否进入评委推荐程序。各部门应于当日下午18:00前,将进入评委推荐程序人员名单书面报政治部。同时,各部门安排进入评委推荐程序人员对近四年来的思想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形成1000字左右的书面材料,做好个人述职准备。

对于获得“全国模范检察官”荣誉称号的人员和2名检察长秘书,采取定向推荐方式。在部门推荐中,定向推荐对象得同意票数超过有效票数50%的,确定为考察对象人选。

(四)评委推荐。

2007年7月2日下午18:30,在省院机关会议中心三楼东会议室,政治部组织所有进入评委推荐程序人员进行抽签,决定个人述职的次序。

2007年7月3日全天,由评委对进入评委推荐程序人员进行投票推荐。评委推荐按下列程序进行:

(1)进行个人述职。述职按抽签确定的次序进行,个人述职时间不超过5分钟。

(2)述职结束后,评委进行投票,每位评委仅能推荐20名人选,多推荐、少推荐或另行推荐他人均为无效票。

(五)确定考察对象。

评委推荐程序结束后,由政治部根据年度考核、工龄和任职年限、部门推荐、评委推荐情况进行量化计分,满分为100分。

1、年度考核占30分。依据个人2003、2004、2005、2006年年度考核情况确定,1次称职计6分,1次优秀计7.5分。分数1=2003、2004、2005、2006年年度考核分数之和。

2、工龄和任职年限占20分。其中,工龄和任职年限各占10分。分数2=工龄分+任职年限分。

工龄分=10分÷具备晋升资格人员中的最长工龄×本人工龄;

任职年限分=10分÷具备晋升资格人员中的最长任职年限×本人任职年限。

工龄计算方法为:参加工作当年及2007年均按1个整年计算,加上参加工作次年至2006年之间的整年数即为工龄(按规定中断工龄的,予以扣除)。

任职年限计算方法:从任副处级时间至2007年6月30日的满整年数,即为任职年限(副团职干部任正科级时间,予以扣除)。

3、部门推荐占10分。分数3=(本人所得同意票数÷本部门推荐有效票数)×10分。

4、评委推荐占40分。党组成员评委和处室评委各占20分。分数4=党组成员评委推荐分数+处室评委推荐分数。

党组成员评委推荐分数=(本人所得同意票数÷党组成员评委人数)×20分。

处室评委推荐分数=(本人所得同意票数÷处室评委人数)×20分

5、总成绩=分数1+分数2+分数3+分数4(分数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2007年7月4日上午,政治部根据推荐人选的总成绩,按1:1的比例提出20名非定向推荐考察对象人选,与定向推荐的3名考察对象人选一并征求省院纪检监察部门意见后,经政治部主任办公会讨论,提交党组研究,确定23名考察对象。确定考察对象后,对考察对象的总成绩进行张榜公布。允许未被列为考察对象的人员到干部人事处查询本人成绩。对于评委推荐分数,仅可查询评委推荐总分,不得查询党组成员评委推荐分数以及处室评委推荐分数。

(六)组织考察。

2007年7月4日下午,党组确定考察对象后,由政治部、纪检监察部门和机关党委的同志组成若干个考察组,对考察对象的德、能、勤、绩、廉进行全面考察。

(七)确定拟晋升对象。

2007年7月5日上午8:30,政治部主任办公会听取考察情况汇报,研究提出拟晋升对象。

(八)决定公示人选。

2007年7月5日上午10:00,党组听取政治部汇报,研究决定公示人选。

(九)任前公示。

政治部将公示人选名单在省院机关公示,时间为7天。公示期间,对反映公示人选问题的,要求署名或当面反映。对反映的违法违纪问题,由省院纪检监察部门调查核实,资格问题由政治部调查核实。

(十)办理任职手续。

公示期满后,如没有发现影响公示人选晋升的问题,报组织部备案后,正式办理任命手续。

五、组织领导

篇2

根据你部《关于开展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检查的通知》(川组通[20__]45号)的要求,省人口计生委党组对20__年7月以来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的情况以及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的情况进行了自查分析。现就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学习、宣传《条例》和《办法》

党组高度重视《条例》和《办法》的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工作。《条例》和《办法》颁布实施以来,委党组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安排,及时发出通知,要求委机关和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人事部门相对集中时间,认真学习,准确领会,切实做到领导干部熟悉《条例》、《办法》,人事干部精通《条例》、《办法》,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条例》、《办法》。委党组中心学习组把《条例》和《办法》作为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组织了专题学习。委分管人事的领导多次组织委人事处、直属单位分管人事的领导和人事干部进行专题学习讨论,加深对《条例》、《办法》的理解,对照《条例》、《办法》及“十条禁令”和“进一步服务党员干部的十八条措施”等相关文件的要求,认真查找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到了学以致用。

二、严格执行《条例》,选准用好干部

《条例》颁布以来,委党组坚持以《条例》为准绳,严格按照《条例》规定的原则和程序选拔任用干部,切实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确保选准用好干部。一是建立完善相关制度。近年来,委党组根据《条例》规定,制定并完善了竞争上岗、任前公示和试用等一系列制度,做到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二是严格考察,实行考察预告和考察责任制。干部任用的考察工作由分管人事工作的委领导牵头,人事、党办、纪检监察分别抽调人员组成考察组。考察对象、考察时间以及考察组的组成等预先告知群众。在考察中充分听取纪检监察部门对考察对象的意见,听取考察对象的领导、同事、下级和群众意见,尽量扩大征求意见范围。在考察方式上,既采取个别谈话,又采取一定范围的无记名民意测验。考察材料力求做到客观真实地反映干部个人情况,考察结果由委党组指派专人向考察对象反馈并实行考察责任制;三是实施有效监督,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责任制。纪检监察部门派员参与干部选拔工作,对选拔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督;四是实行任前公示制。凡晋升处级及处级以下干部,下发正式任职通知前,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为期7天的公示。坚持有反映必查证。对查实的问题,影响干部任用的,不予任用。不影响任用的,也要向本人“打招呼”,敲警钟。对反映的问题足以影响任用但一时又难以查证的,暂缓任用;五是实行干部任免表决制。党组讨论提拔处级干部时采用无记名投票表决方式,有效地防止了“一言堂”现象发生;六是实行试用期制。从1999年以来,我委机关凡晋升处级职务的干部,都实行一年的试用期。

这些措施使我委的干部任免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实践证明,效果较好。

20__年7月以来委党组根据工作需要,对机关处级及以下干部进行调整、交流、轮换共40人次。其中,处长转任调研员2人,副处长晋升处长4人,助理调研员晋升调研员1人、转任副处长3人,确任干部助理调研员1人,主任科员晋升副处长8人、晋升助理调研员6人,副主任科员晋升主任科员8人,科员晋升副主任科员2人。交流到直属单位任职5人,这些干部的晋升、调整和交流均按干部任免的任职条件,在编制职数限额内调整,没有超编超职数配备干部。

三、切实遵守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律,防止人事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我委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切实遵守组织人事工作纪律,做到了对本级管理的干部任用,不符合规定程序的不上会;对上级管理的干部,不符合规定的不上报;对下级报来的干部任用,不符合规定的不审批。在遵守干部人事纪律方面,领导和职能部门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党组书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在干部任用中坚持按照《条例》、《办法》规定的程序和纪律办理,在提名、讨论等各个环节上,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搞个人说了算;委分管领导带领人事部门的同志在干部任用的各个环节上坚持原则,积极给党组当好参谋,严格执行操作程序;纪检监察部门的同志积极参与干部任用工作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了对干部任用工作的监督保障作用。

几年来,我委在干部人事工作中,严格执行《条例》、《办法》规定的各项程序。坚持“五公开”(职位公开、岗位职责公开、任职条件公开、符合基本任职资格条件的人员名单公开、考察对象公开),落实群众在干部工作中的“四权”(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使我委的干部任用工作得到了省直人口计生系统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同。

四、认真落实“十条禁令”和“十八条措施”,规范人事部门干部行为

按照“十条禁令”、和“十八条措施”的规定和要求,委党组和人事处认真学习,并将《组织人事部门干部行为规范》贯彻落实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各项具体实践中。委党组要求人事干部认真做到:1强化政治观念。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坚持任人唯贤、注重实绩、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干部;2强化组织观念。严格遵守干部人事纪律,不讲无原则的话,不办无原则的事;3强化法制观念。模范执行《条例》规定的“十不准”,坚持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程序不变通,不走样,严格按程序办事,自 觉抵制不正之风,确保选人用人的程序准确到位。

在规范办事程序方面我们也做了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特别是人事处在承办干部任免材料中,严格按照省委组织部的要求,认真规范干部任免材料。凡是要报省委审批的,从请示报告的内容,党组讨论记录、纪要,民主推荐情况,考察报告的撰写,到任免报告表的填写制作以及收集拟任副厅级干部个人的照片、制作软盘等,都严格按照要求认真办理。对委党组管理的干部任免,也按照省委组织部的要求,规范任免材料。在材料内容的填写上,做到了客观、准确、细致,不重、不漏,不犯技术性的错误。

篇3

一、做好当年空余专业技术岗位的核定与使用工作

1.认真核定和使用今年专业技术空余岗位数额,严格按岗位数额进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尚未启动之前,各地区、各单位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与使用仍按照原标准执行。

2.按照“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要求,核实年各单位空余岗位数额,对符合晋升条件人员进行调查摸底和测算。在此基础上,确定可使用的空余岗位数额,开展年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

3.以学校为单位,按空余职务岗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原则上,无空余岗位的学校不得评聘专业技术职务。

4.结合我市学校实际,经上级部门同意,在严格控制数额的情况下,今年无空余岗位的学校可超岗评聘专业技术职务,且参评者必须具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学识水平与业务能力突出,并做出显著成绩”的条件。待本单位重新设岗,出现空余岗位时,这部分人员仍须占用本单位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

5.加强专业技术岗位的规范管理和科学使用,为事业单位新的岗位设置工作做好各项准备。

二、做好各职务系列评审委员会建设与管理工作

1.按照省、市人社部门部署,认真执行单位推荐、区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市人社部门审批的程序,严格遴选、保证质量、优化结构,由本地区学术造诣深、作风正派、办事公道、能够认真履行职责的专家组成评委会库。

按照“本专业、高层次、权威性”的原则,重新组建市教育系统新一届的中学教师、小学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实验技术、市属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研究等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共34个高、中级职务评审委员会。

结合工作实际,我市教育系统各系列初级评委会不再重新组建,由相应系列、专业的中级评委会代评审。

2.规范评审程序,实行例会申报制度。各评委会办事机构要在每年组织召开例会前,向市教育局、市人社局提出书面申请,并按规定报送相关请示材料及电子版。

在接到申请后,由市教育局配合市人社局,负责在教育系统各级各类评委库中抽取评审委员,组成当年的评审委员会。各评委会需严格遵照市人社局规定的评委会例会时间开展工作,组织评审。

3.做好各级各类评委会的日常管理,使评委会具备完成好评审任务的资质。实行评审委员聘任制,积极推进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三、深化职称改革,研究建立量化赋分标准体系,试行量化评审机制

1.进一步探索完善我市教师职务系列任职资格评审标准,研究、制定新的评价模式、内容、标准和实施办法,试行以教育教学水平、能力业绩和学术成果为综合考核标准的量化评审机制,强化答辩评价环节,提高评审质量。

2.以中学高级教师评委会例会为先导,建立量化赋分体系。由评委会办事机构组织专家,通过对参评人员申报材料的审阅和考察,对参评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进行量化赋分和综合评价,以确定申报人员是否具备相应专业技术资格水平。综合评价申报人员的能力水平。

3.各地区教育局、各高校要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为本地区、本单位的评审委员会制定切实可行的量化赋分标准和执行办法,全面考核参评人员的业务能力、学识水平等,切实提高评审质量。

四、做好各级各类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工作

1.工作内容。

当年晋升工作包括: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资格的推荐、参评资格审核和评审工作;市属高校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工作;指导阳大学以聘任代替评审工作;实验技术、高校教育管理研究系列晋升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审等项工作;各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和审批工作。

2.晋升政策。

(1)推荐晋升各级各类教师、实验技术和高校教育管理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继续执行职称改革经常化以来出台的各职务系列任职条件和相关政策规定。

(2)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职称外语水平要求不变。中小学教师和其他系列的教育技术(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仍执行教职改〔2010〕1号文件。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免试条件不变。

3.工作安排。

6月,部署工作,开始申报和推荐;

7—8月,进行各级各类人员参评资格审核;

9月,组织答辩,准备各级评委会例会;

9—11月,召开各级各类评委会例会;为新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初聘专业技术职务;

12月,办理审批和证书手续,总结工作。

4.工作要求。

一是,严格晋升规程。要严格按照市人社部门规定的工作规程、评定与审批时间办理晋升事宜,确保当年晋升工作顺利完成。继续执行个人申报、民主评议、单位推荐、教育行政部门与人社部门审核、评审委员会例会评审、人社部门审批的晋升程序。任职时间规定如下:

参加国家及全省专业技术资格统一考试合格人员,其任职时间以考试时间为准。

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初聘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其任职时间以办理时间为准。

经专业技术资格评委会评审通过人员,其任职时间以评委会例会通过时间为准。

篇4

一、基本状况

**县现有在职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327人,占全县科级领导干部总数809人的40.4%,从职级情况看,主任科员127人,占38.8%,副主任科员200人,占61.2%;从性别情况来看,男284人,占86.9%,女43人,占13.1%;从分布情况来看,乡镇69人,占21.1%,县直单位258人,占78.9%;从任职方式来看,实职改任非领导职务251人,占76.8%,晋升非领导职务76人,占23.2%。

从我县目前的情况来看,非领导职务的设置、管理和作用发挥情况总的来说还是好的:一是科学设置非领导职务,为公务员队伍合理化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适时改任非领导职务,为领导职务年轻化整合了岗位资源。近年来实职改任非领导职务251人,占非领导职务总数327人的76.8%,这就为年轻干部提供了岗位,化解了人多岗少的矛盾,有利于整个干部队伍年轻化。三是择优晋升非领导职务,为公务员队伍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为了调动优秀年轻干部的积极性,根据有关政策,近年来先后提拔了76人担任非领导职务,占非领导职务总数327人的23.2%。这些人绝大多数是一些年富力强的业务骨干,提拔他们担任非领导职务既是对其工作的肯定,又体现了组织的关心,同时也为其充分发挥作用、施展才能创造了条件。

二、问题及原因

在肯定设置非领导职务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非领导职务设置、管理和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方面的问题。由于受传统“官本位”观念和社会环境“大气候”的影响,非领导职务干部效能难以完全发挥,使得非领导职务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成为闲置的人才资源,对干部队伍建设、单位(部门)以及地方发展都存在不利影响。通过调查,究其根源,我们认为有非领导职务干部个体素质方面的因素,也有非领导职务设置、管理及机制缺陷方面的因素。

(一)个体形象不佳。一是思想上不思进取。部分领导干部调整为非领导职务后,角色转换不到位,对组织安排缺乏正确认识,思想上陷入了种种误区。有的认为任非领导职务是组织上埋没了自己的才华,不当先进也不当后进,得过且过;有的摆老资格,不服从管理,对领导交办的任务,软磨硬拖;有的干预领导决策,对单位工作说三道四,影响单位工作正常开展。二是行动上自由散漫。一些非领导职务干部认为自己政治上进步无望,仕途上已告终结,上自由班,做自由事,久而久之,散漫成性,忘记了自己机关干部的身份,忘记了人民公仆的职责,损害了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三是心理上空虚失落。有些同志习惯于高高在上,改任非领导职务后,心理调整难以一时到位,有较强的失落感。有些同志受思维定势约束,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对于新的工作岗位缺乏工作压力和责任感,没有工作动力难以开展工作,难以接受与自己过去不同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不愿从事非领导岗位的具体工作。

(二)设置岗位不规范。非领导职务岗位设置不是很科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过分强调了“人”而忽略了“事”,降低了非领导职务设置的科学含金量,在调查问卷中,有34.1%的人认为非领导职务设置合理,有39.4%的人认为非领导职务设置比较合理,有25.8%的认为非领导职务设置不合理。一是任职条件不尽合理。在实职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年龄划线上不科学,在调查过程中有人认为女50岁,男53岁改非的年龄偏早,既浪费了人才,又增加了单位和财政的负担。二是布局分布不平衡。重改非,轻晋升。在副主任科员以上非领导职务中,实职改非的非领导职务共有251名,占76.8%。注重重要部门、重要岗位,看轻一般部门、一般岗位。在晋升非领导职务时,偏重于县委、政府、人大、政协等部门,这些部门晋升非领导职务数量占晋升非领导职务总数的90%以上。注重大单位、效益好的单位,这些单位往往是实职领导改任非领导职务后强烈要求去的地方,所以这些单位的非领导职务的职数也比较多。如有一个职能局领导班子成员共7人,副科以上非领导职务干部有6人,占领导总数的46%。三是职务定位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一些部门和部门领导片面地把设置非领导职务作为解决干部待遇的一种手段,甚至作为推动干部“下”的一种渠道,导致在晋升领导职务时,各单位争着要指标,要名额,而在改任非领导职务时,各单位各部门都希望自己的单位少安置一些实职改非的干部。

(三)管理考核不到位。目前,对非领导职务干部这一“特殊群体”的管理刚性不足,导致对非领导职务干部的管理成为“死角”,部分非领导职务干部游离于管理之外。一是待遇享受失之于衡。对非领导职务的政治待遇、生活待遇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各单位各行其是,有的被视为班子成员,参加班子办公会议,分管一部分工作,享受实职领导的福利待遇;有的不参加班子办公会议,也不分管工作,但能享受实职领导的福利待遇;有的被视为一般干部,干事有待遇,不干事没待遇;有的干脆不安排任何工作。政治、生活待遇的不平衡,造成非领导职务干部之间相互攀比,向领导争权力、要待遇,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二是责任目标轻之于宽。在对非领导职务定岗定责上,单位一般都不安排具体工作任务。特别是一些实职改非的领导,认为自己退居“二线”,就如同船至码头车到站,该休息了,再在单位认真工作,会给现任领导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妨碍现任领导的工作。单位也认为对实职改非的领导特别在本单位改非的领导安排工作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况且安排工作不一定会接受,也不一定能完成,不如不安排,免得闹矛盾,省得操心。这使得事情干与不干,责任定与不定,非领导职务干部和单位领导都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据调查,目前,在单位“看戏不唱戏”的实职改非的非领导职务占75%。三是约束监督偏之于软。社会舆论普遍认为,非领导职务既没有实权,也不干具体的事情,没什么好监督的,只要不和领导抬杆,安分守己,既使什么事也不干,年终考核肯定是称职。再加上有的单位每到年终评先评优,因名额等原因,非领导职务干部基本上是靠边站,所以非领导职务干部认为,干与不干一个样,反正没奔头,我也不惹事,你也甭管我,只要不少我的待遇就行了。组织部门疏于管理监督,单位懒得管理监督和非领导职务不服管理监督,使得部分单位的非领导职务干部放任自流。

(四)运行机制不灵活。目前,非领导职务从设置到管理、监督及使用,都缺乏一套灵活有效的运行机制。一是缺乏竞争机制。在设置非领导职务时,竞争的力度十分有限,有些单位的业务骨干在本职岗位兢兢业业干了十几、二十年,但仍然得不到晋升;实职改任非领导职务,到了年龄“一刀切”,也不管你身体有多棒,能力有多强,经验有多丰富。二是缺乏激励机制。在非领导职务特别靠工龄、年龄晋升和实职“改非”的干部中,也不乏表现突出者,但由于年龄问题,以及社会、组织对非领导职务的另类看待,既使他们的工作再努力,业绩再突出,也没有再次晋升的机会。三是缺乏新陈代谢机制。一方面非领导职务是进多出少,**年度改任和晋升非领导职务的有45名,而同年由非领导职务改任实职领导的只有3名,降职的没有一人,特别是实职领导领导改任非领导职务后,基本上是“一定终身”;另一方面非领导职务干部的整体素质是“止步不前”,非领导职务干部很难有组织上统一安排学习的机会,再加上,非领导职务干部认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没有必要再钻研领导艺术、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等知识了,没有必要讲学习了,放弃了对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这使得他们学习浅尝辄止,有的干脆放弃学习。

三、对策与建议

(一)规范非领导职务晋升降职管理,营造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制度环境。

1、出台《县科级非领导职务晋升降职管理暂行办法》。为了规范我县国家公务员(机关工作者)非领导职务管理工作,保证公正、公平、公开、合理地进行非领导职务升降,可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国家公务员职务升降暂行规定》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借鉴其他县市非领导职务升降管理的经验,结合我县实际,研究制定《**县科级非领导职务晋升降职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各单位设置非领导职务的比例限额(组织决定由领导职务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可不受非领导职数的限制),明确非领导职务晋升降职的资格条件,规范非领导职务升降职的正常程序,以指导全县党、政、群机关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以及人大、政协机关非领导职务升降工作。

2、放大非领导职务晋升的激励作用。调查发现,我县晋升非领导职务的比例偏低,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公务员被挡在晋升的大门之外,其职务工资也大大低于事业单位的职称工资。为进一步发挥非领导职务晋升的激励作用,可适当提高非领导职务的晋升比例,让大部分符合条件的公务员能享受到政策规定的政治待遇和工资待遇。

3、调动各单位非领导职务升降管理的积极性。办事员、科员、科级非领导职务的工作业绩和现实表现,所在单位及其领导最为清楚。县委组织部门应充分听取所在单位关于非领导职务晋升降职的具体意见。由单位向职工公布非领导职务空缺及职位任职条件,在单位职数限额内进行民主推荐,由单位领导班子成员集体研究确定预选对象,并写出推荐报告与考察材料报县委组织部。县委组织部根据审核和考察情况,对各单位按照比例限额、任职条件和正常程序确定的预选对象,应公正、客观的提出任用意见。同时,在非领导职务降职、非领导职务转任领导职务方面,也应由所在单位提出意见;降职、转任后的非领导职务空缺,留给所在单位用于晋升非领导职务。

4、加强非领导职务升降管理纪律监督。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全县各单位的非领导职务升降工作的监督与综合管理,对各单位非领导职务升降进行业务指导,受理对职务升降工作的举报、申诉等事宜。在非领导职务升降工作中,不准随意放宽或改变非领导职务晋升的条件、程序,不准个人决定升降非领导职务,不准要求晋升本人的配偶、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的非领导职务,不准封官许愿、打击报复、营私舞弊。违反上述纪律,必须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

(二)加强非领导职务的使用管理,营造人尽其才、“非”有所用的工作环境。

1、明确在岗条件和福利待遇。非领导职务由所在单位管理使用,组织、人事部门进行监督和指导。年龄53周岁以下的主科科员、副主任岗员必须在岗,其福利待遇与单位其他在岗人员的待遇相同。年龄53周岁—55周岁的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身体健康且愿意上岗的,应该安排工作岗位,并享受在岗待遇;身体欠佳或不愿上岗的,可以离岗休息,其福利待遇可适当低于本单位同职级在岗人员福利待遇。年龄55周岁以上的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原则上应该离岗休息;如确有上岗必要的,经单位领导集体研究可以继续上岗,并享受在岗待遇。

2、明确岗位职责。非领导职务是一线工作岗位,与其他公务员的标准和要求是相同的。对在岗的非领导职务,所在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和非领导职务的自身情况,明确其岗位职责,分配相应的工作任务。由正副科级领导职务改任正副主任科员的,可参加本单位决策会议、协管某一方面的工作或承担某一项具体工作任务。科员晋升副主任科员的,可兼任单位内设机构负责人,或协管单位某一项具体业务工作。确有特长、且本人愿意的正副主任科员,可由所在单位向组织人事部门推荐,抽调到全县非正式机构工作。同时,组织人事部门应着眼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适当开发、设立政策督导员、党建指导员、行风监督员、调查研究员、民情信息员、业务指导员等岗位,因人而宜地安排各单位非领导职务参与这些工作。对放任自流、放弃管理、不安排具体工作的,要追究单位领导的责任。

3、加强考勤考核。非领导职务的工作情况,与同类同岗位人员同等标准进行考核与奖惩。对在岗的正副主任科员日常考勤,由所在单位负责。正副主任科员的考核,由组织人事部门提出方案,各单位成立考核组负责考核。考核不称职的,给予降职或免职。考核等次称职及以上、符合任职条件的,根据工作需要,可提拔重用为相应的领导职务。

(三)加强非领导职务教育管理,营造奋发向上、与时俱进的心态环境。

1、建立谈心谈话制度。对因年龄问题由领导职务改任非领导职务,或组织决定离岗休息的非领导职务,县委组织人事部门应逐一找其谈心,既肯定其在过去的工作中做出的贡献,又分析改任、离岗对优化单位领导班子的积极作用,同时对改任、离岗后的工作提出相应的要求,帮助他们正确看待改任、离岗,积极配合单位工作。

篇5

各县(市、区)政工取评办、市直各有关单位:

为了切实做好****年度全市政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

审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对象和条件

全市政工专业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范围、对象和条件按照渐少

政职[****]**号,浙企政职办[****]*号,政职办[****]*号、政职办[****]*号、职改办[****]*号文件精神执行。

二、申报时间和组织工作

各地各单位要认真做好申报对象的资格审查工作,于月*O目前

将审核盖章的《申报___职务评审对象花名册》(并带软盘)及相关材料送市政工职评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干部处),市政工职评办公室将于*月下旬对申报中级政工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月中旬召开评审会进行评审,同时完成申报高级政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推荐工作。

三、报评材料

、高级政工师评审材料仍按浙企政职办[****]*号文件执行

****年度申报高级政工师岗位人员培训班拟定于*月底在杭州举办,

各地各单位要在*月*0日前将本地本单位准备参加培训班

的人员名单报我办。

*、政工师评审材料

()材料清单一式*份(一份贴在材料袋上);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人一式*份。其中呈报

单位意见栏要求概括地反映申报者政治、业务表现情况,表明推荐态度;

(*)业务总结一式*份。内容为任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以来的专

业水平、工作业绩和职业道德等方面情况,字数在*千字以上;

(*)《晋升(推荐)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情况综合

表(公示表)》,一式**份,要求申报对象如实准确地填报并公示有关材料,推荐单位要根据申报对象公示情况如实签署有关意见;

(5)学历证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聘书复印件各一

式*份;

(*)有关著作、论文、研究报告、奖励证书等复印件各一式*份。须提供任用级专业技术职务以来的专业论文*篇和三个最能反映本人工作实绩的工作成果(包括策划和组织的活动、调研报告、工作总结、工件报告、经验推介或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案例等);

()外语考试合格证书(综合C级或省外语等级考核英语二级、日语三级)复印件一式*份;

(*)所在单位是企业的,要如实填写《企业基本情况表》一式*份,并经主管部门盖章确认。所在单位属事业性质的,必须提供《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复印件一式*份;

()破格申报的,还需提交所在单位填写的《破格推荐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审批表人对照破格条件写出破格理批注明符合哪几条破格条件;

(0)与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结果挂钩的,需提交相应的证书;

()填报经本人和所在单位领导签名的《如实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保证书》;

(*)二寸半身免冠近照*张;

(*)所有复印材料必须携带原件,由评委会办公室验审原件。所有申报材料(除《晋升(推荐)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情况综合表(公示表)》用A*纸外),须中文打字,统一周A*纸复印。除《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和《晋升(推荐)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情况综合表(公示表)》外,其它材料一式*份整理成册。

*、助理政工师评审材料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一式*份。

(*)《晋升(推荐)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情况综合表(公示表)》一式0份,要求申报对象如实准确地填报并公示有关材料,推荐单位要根据申报对象公示情况如实签署有关意见。

(*)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份。

(*)所在单位是企业的,要如实填写《企业基本情况表》一式

*份,并经主管部门盖章确认。所在单位属事业性质的,必须提供《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复印件一式*份。

(5)必须提供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以后撰写专业论文篇和*个最能反映本人工作实绩的工作成果,并提供复印件*份。

(*)专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以后获得的荣誉称号的证书或奖状的原件及其复印件一式*份。

()二寸半身免冠近照*张。

凡大、中专以上毕业生,见习期满需确认政工专业职务任职资格的,要填写《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职务大中专以上毕业生见习期满确定任职资格审批表)》一式*份,并提供学历证书和二寸半身免冠近照*张。

四、材料要求

根据职改办[****]*号文件的要求,各申报对象要翔实、准确地提供能反映本人专业水平、工作业绩和职业道德等方面情况的书面材料和相关证明。对于必须由推荐单位人事部门(职改)部门提供的材料,申报对象不得自行填写;对于要求公示的材料,必须按有关文件要求,全面及时地予以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否则无效。

五、答辩事项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答辩主要是考察评平对象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创新意识以及提供业绩材料的真实性。答辩时间另行女排。

篇6

(一)评价目的该校教师教学评价主要有三个目的:教师优秀教学业绩积累;教师职位晋升;帮助教师获得“教学杰出奖”。

(二)评价主体与客体从政策文本中可见,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同事、教师本人以及系主任。评价客体是全体教师及其教学活动过程以及由教学活动引起和产生的影响等。

1.学生评价。

政策文本明确指出,学生评教是该校教师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政策内容涉及学生等级评定、评教时间安排、评教过程的管理、分析评教数据的程序和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有关事项。该校的学生评教有以下特点:

(1)参与的学生有两类:一类是现在教师正在教的学生,要求他们反馈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直观感受;另一类是教师曾经教过的学生,要求他们反馈教师教学的长期有效性。

(2)在评教问题的组成上,封闭性指标选项和开放式问题叙述相结合。

(3)在评教时间安排方面,学生参与评教贯穿于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4)在评教过程中,强调评教

管理者有解释义务,教师有回避义务,学生(或学校工作人员)必须参与监督,统计分析结果要形成总结性报告并及时反馈给教师所在系的相关负责人。

2.同事评价。

根据汉森(LauraB.Hansen)等人对同事评教的研究,同事评教的一般过程为:(1)教学材料的评议;(2)课堂观察前与评价对象的讨论;(3)观察;(4)评价者的分析;(5)评价者与教师的研讨;(6)重新观察(如果需要的话);(7)评价者撰写评估报告;(8)经教师、评价者同意,报告上交给系主任,该校的同事观察课堂教学过程基本遵循此程序。

3.教师自评。

教师对教学的自评是教师职位晋升自评材料中所要涉及的一部分,一般是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如所教课程情况、指导学生活动等。古登伯格(KenGoldberg)是该校信息学院第五级全职教授(FullProfessorStepV),他撰写了申请第六级全职教授(FullProfessorStepⅥ)的晋升自我评价,其中简要回顾了1991年到2007年6月之间的研究、教学、服务情况以及2004年到2007年较为详细的教学、研究、服务工作情况。

4.系主任评价。

系主任是各个系教师教学评价的主要负责人,主要职责是制定与阐述本系的教师教学评价程序和对教师做出总结性评价。从第一项职责来看,具体教师教学评价程序的确定由各个系最终敲定,学校给出的教学评价政策是指导性和建议性的,不需要各个系统一强制执行;从第二项职责来看,系主任给出的意见是教师教学评价过程中首次总结性评价,对以后院级以及校级的教师教学评价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三)评价标准

根据加拿大两位学者Saroyan和Amundsen的研究,教学观念或信念、知识、行为是大学教学的三要素,同时受到教学情境或背景的影响。该校的评价标准涉及了知识、行为两个大学教学的基本要素,其中教学行为的标准又涉及教师教学有效性。

(四)评价信息来源

评价信息主要来自评价主体,教学档案袋是教师教学信息保存的载体,其中包括了系主任以及系级特别委员会的书面评价概要,学生、同事、校友的评价材料,自我的课程与教学描述。信息来源以书面材料为主,集体或个人访谈、座谈或课堂观察需要形成书面报告或总结性概要,评教数据经过统计处理后需对结果加以说明。该校认为,教学档案袋提供的是教师在具体教学情景下的文档型教学证据,是一种公开化的教师个人教学资料总结,帮助教师形成专业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对教学本身进行研究,使教学成为一种学术性活动。

(五)评价结果的处理

教学评价政策中关于评价结果处理的阐述较少,在学生评教信息的管理中,可以得到少量关于评价结果处理的信息。学生评教信息需要归入教师个人教学档案袋,但学校对新教师和初次教某门课的教师有例外规定,评价政策具有弹性和人性化。原始学生评价信息须及时反馈至系里,各个系对评教信息进行统计处理并向教师反馈,这说明系内的教师教学评价是学校主要的评价机构。

二、中国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评价制度——以南京大学为例

按照陈厚丰对我国高校类型与层次的划分和学校实际发展状况,南京大学属于全国性公立综合类研究型大学。南京大学教务处与教师教学评价相关的制度性文件包括《课堂教学测评》《督导员制度》《学生教学评议委员会》《南京大学关于加强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意见》《南京大学众多课程教学质量标准要求》和教师手册中《南京大学重点课程教学质量标准要求》。

(一)评价目的

制度文本中明确提出“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管、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提高教学质量是南京大学教师教学评价目的。

(二)评价主体与客体

评价主体包括校教学委员会,院系负责教学工作的有关领导、学生、同事,组织协调机构是教务处;评价客体是所有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以及教师的教学档案。

1.学生评价。

学生是该校教师教学评价的主要评价主体,参与评教的学生都是在校生,评价方式是学生通过网上评估系统进行评教。学生评教的一大特点是教务处专门组织和设立了两个学生评教组织:一是学生教学评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各班学习委员参加;二是学生教育教学评议会,完全由本科生组成,其职能是向教务处反馈教与学的信息。

2.同事评价。

同事主要指的是同行专家、教学督导员、年级导师、年级主任等。其中比较特殊的是教学督导员,成为教学督导员的必要条件有两条:一是本人教学经验丰富;二是在院系中属于资深教授。

3.领导评价。

学校、学院各级领导包括校分管领导、院系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等按要求参与评教活动,参与方式是随堂听课,需要完成的任务是听课后填写《南京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表》,并及时递交到教务处,制度规定领导和部门负责人需要参与听课评教。

(三)评教标准

学生评教的一级指标是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效果五个指标,同事需要对教师专业知识能力和备课情况进行评价。

(四)评价信息来源

该校的评价信息主要是书面评教信息和网上评教系统提供的信息。该校有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制度,认为教学档案是“高等院校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并按一定归档制度集中保管起来的文字材料、图表、录音、录像、实物等教学文件材料的总称”。教学档案的种类包括“综合类”“教学管理类”“教学业务类”“教学研究类”,制度明确规定了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等管理程序与措施。教学档案收集的材料主要是与教师教学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料,还有学生的学籍信息、奖惩情况,学校的管理文件等内容,归档材料涉及面非常广。

(五)评价结果的处理

评价结果主要用于职位聘任与晋升,年度工作考核以及奖惩。对学生评价等级不达标的教师有复检程序,复检由教师同事和有关领导参加。教学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工作绩效结果的一部分,关系到教师的职业发展和个人科研申报以及既得物质利益,评价主要体现了奖惩性兼具发展性。

三、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评价制度的比较

(一)评价目的比较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评价目的体现了教师职业发展和教学能力发展与责任两种导向:教师的职业发展体现在教师教学评价制度植根于教师职位的任命与晋升制度以及终身教职制度之中;大学教学责任要求学校在教学方面制定有关制度,保证教师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中国研究型大学评价目的体现了国家高校教育政策的导向:南京大学关于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相关文件与教育部财政部的政策中提出的评价目的基本一致。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评价目的最终指向一致,即要求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美国大学教师教学评价活动主要服务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牵涉到教师职位晋升以及教师个人薪金的增长。中国大学的评价目的反映国家教育政策,评价活动更多指向教师教学本身,强调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控制与管理。

(二)评价主体的比较

从参与评价学生范围看,美国大学学生评教具有追踪性,既关注教师教学的短期有效性也关注长期有效性,参与评教的学生包括了以前的和现在的、在校的和离校的;中国大学参与评教的主要是在校生,学生评价的主要是该学期自己的任课教师。从参与评价同事范围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规定,每位教师和管理者都可以成为观察者和评价者,但前提是系内要设立为期一至两年的同事观察培训计划,教师在对同事观察和评价前必须接受训练;我国大学对同事的范围未作明确界定,教师同事可以是与教师共事的、承担教学任务的在职教师,也可以是教学督导员,且我国大学学校管理者在教师教学评价的参与人数上远多于美国大学。从教师自评看,美国大学则明确要求教师给出书面自我评价,我国大学并未提出详细要求。

(三)评价标准的比较

从具体指标内容看,两所学校的共同点是:关注教师教学态度、课程内容设计、教师讲解能力、教师业务知识水平,要求教师利用教学辅助手段。从评价标准制定目的看,两所学校不同点是:美国大学评价标准制定目的是教师职位晋升,因此考察的范围既包含课堂教学,也包含课外教学服务;我国大学评价指标涵盖了学生评价标准与同事评价标准,目的是了解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评价侧重点看,美国大学评价标准体现了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性、发展性和服务性,教学与指导结合、课内与课外兼顾,同时将课程本身的存在价值诉诸讨论,我国大学较多地考察教师对课堂和学生的控制与影响,侧重教学的知识性和教师主导性。

(四)评价信息来源的比较

美国大学将教学档案袋视为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信息来源,完成教学档案袋既是评价教师教学长期有效性的途径和工具,也是教师形成专业化教学理念的重要措施。相比而言,我国大学有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具有对所有有关教学的信息保存和管理功能,但评价功能不如美国大学明显。

(五)评价结果处理的比较

美国大学的评价结果主要用于教师自我改进、学校人事决策、课程发展,教学评价不仅是教学管理的一种手段,而且是教学建设的重要手段,体现了教学评价的形成。我国大学的评价结果主要用于记录存档、奖惩以及职位聘任与晋升,侧重评价总结性和诊断,但制度也提到教师职位聘任与晋升需要评价结果作为依据,体现了形成性和发展。两国大学对评价结果处理的共同点是都会用于教师业绩积累,与教师晋升挂钩,只是美国大学表现得更加突出。

四、美国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对我国大学的启示

(一)突出教师自身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从我国案例大学的评价制度来看,教师教学评价目的体现国家教育方针的意志,评价活动是一种由学校管理人员领导的一种常规性的教学检查,评价主体中管理人员参与较多,他人评价的色彩较浓,作为评价对象的教师处于被动地位。教师的发言权与关切需要得到更多的尊重,并在教学评价制度和评价活动中得以体现,否则评价活动很难达成制度所设定的初衷。

(二)树立长效评价意识

美国大学为了解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将曾教过的学生也纳入评教范围,使教学评价超越校院界限。我国大学极少设置教师教学长期效果的追踪评价机制,相关的研究也很少,所选取的案例大学的制度文本中尚未提及。要解决长效性评价缺失的问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者要树立长效评价意识,理解长效评价的意义,建立教师教学长期效果追踪机制,并与校内教学评价制度接轨。

(三)将教师职业发展、教学能力提升与评价相结合

篇7

【过程管理】建立实验原始记录和检查制

为遏制学术腐败,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开展高校学风建设专项教育和治理行动,并已制定《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科学研究的过程管理。高校要建立实验原始记录和检查制度、学术成果公示制度、论文答辩前实验数据审查制度、毕业和离职研究材料上缴制度、论文投稿作者签名留存制度等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评审、学术成果鉴定程序,强化申报信息公开、异议材料复核、网上公示和接受投诉等制度,增加科研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具体要求】设立学风建设办公室

教育部设立学风建设办公室,接受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指导协调和督促调查处理。各高校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高校要按年度学风建设工作报告,要为本专科生开设科学伦理讲座,在研究生中进行学术规范宣讲教育;要把科学道德教育纳入教师岗位培训范畴和职业培训体系,纳入行政管理人员学习范畴。

高校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要体现重创新质量和贡献的导向,全面考察师德、教风、创新和贡献。要防止片面将学术成果、学术奖励和物质报酬、职务晋升挂钩的倾向。

篇8

管理>> 建立实验原始记录

为遏制学术腐败,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开展高校学风建设专项教育和治理行动,并已制定《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科学研究的过程管理。高校要建立实验原始记录和检查制度、学术成果公示制度、论文答辩前实验数据审查制度、毕业和离职研究材料上缴制度、论文投稿作者签名留存制度等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评审、学术成果鉴定程序,强化申报信息公开、异议材料复核、网上公示和接受投诉等制度,增加科研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要求>>设立学风建设办公室

教育部设立学风建设办公室,接受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指导协调和督促调查处理。各高校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高校要按年度学风建设工作报告,要为本专科生开设科学伦理讲座,在研究生中进行学术规范宣讲教育;要把科学道德教育纳入教师岗位培训范畴和职业培训体系,纳入行政管理人员学习范畴。

高校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要体现重创新质量和贡献的导向,全面考察师德、教风、创新和贡献。要防止片面将学术成果、学术奖励和物质报酬、职务晋升挂钩的倾向。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