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53:3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描写月亮的现代诗,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授课地点:广西贺州高级中学高二(3)班
授课人:李仁甫(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学生自觉齐读《春江花月夜》。
师:好。贺州高中的同学们,首先,我向你们鞠个躬致敬(师鞠躬,众鼓掌)!开始,你们就给我一个惊喜和意外,很整齐地、很自觉地朗读全诗。这证明,贺高的同学学习热情是很高的,素质是很强的!谢谢你们!今天,来到贵校,有做两件事,一个是现在的讲课,还有接下来的讲座。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更喜欢讲课还是讲座?
众:讲课。
师:这是标准答案。(众轻声笑)为什么更喜欢讲课?因为讲座往往是老师一讲到底,口干舌燥,没人帮我;而讲课,我不必一讲到底,有人帮我。待会儿,同学们愿意帮我吗?
众(小声):愿意。
师:声音不够大,愿意吗?
众(大声响亮):愿意。
师:好,谢谢!
师:怎么帮我?
生1:举手。(众笑)
师:对了。我在外讲课,问同学们“怎么帮我”,他们说“回答问题”,而今天你们说“举手”。我觉得,“举手”要比“回答问题”来得好,因为举手就意味着回答问题,而回答问题是不是一定得举手?
众:不一定。
师:是的,也可能是老师强迫你站起来的,而举手代表着一种高度的自觉性。好,刚才,同学们有两个行动很自觉,一是朗读,一是举手。在大家自觉举手之前,我的要求先降低一点,请你们回答问题。下面老师直接下达指令,检查预习,看看大家的学习情况。请大家看课件。(指向PPT)结合全诗,了解题目中的5种事物所涉及的基本信息。题目《春江花月夜》(学生跟着齐读),第一个题目,根据“春”,我提问是:大致是春天的什么时候?我请一位同学来回答,7号,7号是哪位同学?
生2:大概是晚春。
师:是晚春。你的证据是?
生2:可怜春半不还家。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的?她说是暮春,有没有同学补充,有的话可以举手。现在可以举手了。(一女生举手站起)好,第一个举手的,勇气可嘉,我们点赞给她好不好?(生齐鼓掌)
生3:我也认为是暮春。
师:你也认为是暮春,原因呢?
生3:“江水流春去欲尽”。
师:“江水流春去欲尽”,嗯,有没有不同看法?有,可以举手。(一男生举手)
生4:我觉得是初春之后,还没有到晚春。
师:初春之后,还没有到晚春?
生4:因为有一句是“滟滟随波千万里,江流宛转绕芳甸”。“芳甸”的意思是“开满花草的郊外”,开满花草,就意味着是在初春之后。我个人认为还没有到晚春。
师:这个注释里面有没有?
众:(齐声)有。
师:他依据注释说还没有到晚春。好,现在我们有两种观点了,一种说法是晚春、暮春,还有一种说法是早春往后,那大概是什么时候?诗里面有没有明确讲是春天的什么时候?
众:(小声说)没有。
师:没有吗?第一个同学用一个句子来证明观点,这个证据是真实的,证据是“可怜春半不还家”,什么时候?春天有三个月,“春半”,二分之一,那就是这个同学讲的早春往后,有没有到暮春啊?
众:没有。
师:当然,主人公担心,担心春欲尽,但是有没有尽啊?
众:还没有。
师:好,请坐(示意该生坐下)。第一个问题我们解决了。(指向PPT)第二个问题,题目“江”,大致是长江的哪一段?18号同学。
生5:应该是中间那一段吧。
师:中段,中游,你的证据是什么呢?(生5沉默)好的,你请坐。
师:她是说中游,凭感觉。谁来补充?(两生举手)好,这位同学,(示意另一举手同学)你稍等。
生6:我觉得应该是下游。
师:下游。为什么?
生6:因为诗中有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师:那就是大江连着什么?
生6:海。
师:大海。“春江潮水连海平”,跟海洋相连的,太有才了!这是根据原文来判断的,这就是我们说的“读书有智慧”。能够从原文中看出这个信息,很好。请坐!嗯,那位同学,认同她的看法吗?
生7:认同。
师:那就不给你机会了,你马上还有机会的。(指向PPT)第三个问题,题目中“花”,花期大概如何?21号同学。
众:没有21号。
师:好,那就请25号。
生8:花期应该是晚一点,晚期。“月照花林皆似霰”,月光照到鲜花上就像开放了。
师:她说应该开放了,开满了,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看法?(示意该生坐下)好的,你先请坐。(一生举手)
生9:我认为是快要落花的时候。
师:快要落了,为什么?
生9:因为有一句“昨夜闲潭梦落花”。
师:“昨夜闲潭梦落花”,花已经快要凋谢了,其他同学认同吗?(旁边一生小声说不认同)你能反驳她吗?谁能反驳她?因为总有一个是真理,对不对?不能两个都对。有没有谁来裁判一下?(示意该生坐下)谁来裁判一下?(停顿一下)那老师来当裁判员好不好,“昨夜闲潭梦落花”(“梦”重读),有没有落啊?
众:(齐)没有。
师:是梦中。主人公内心焦虑,于是“梦落花”,有没有落啊?
众:没有。
师:嗯,没有。我们读书要仔细地抓住一些字眼。是吧。它是花期正盛,鲜花盛开,春光美好。(指向PPT)第四个问题,题目中“月”,大致何时之月?我的意思是一个月中的何时之月?请20号同学。
生10:我觉得应该是晚春时候的月。
师:我问的是一个月中的何时之月?
生10:哦,中旬。
师:一个月分上旬、中旬、下旬,你说是中旬之月,证据是什么?(生10沉默)好的,那有谁来发表自己看法?
师:她说是中旬的,你们认不认同?如果是中旬的,月亮应该是怎样,诗中有什么地方写到?
生11:“皎皎空中孤月轮”。
师:哪一个可以体现?“孤月轮”,是怎么样的?月如轮,车轮,对不对?是月轮,一轮明月,所以它是满月吧?(生齐点头)其实诗里还有一个重要地方能够判定,哪里可以看出来?(一生小声说话,师走至其前)好,你说。
生12:“海上明月共潮生”,一满月就来潮了。
师:哦,潮水上涨了,什么时候,月满之时。在江海相连的地方,有大潮,潮汐出现是吧,你解释得很好。好,请坐。(拍其肩膀,示意其坐下)再看最后一个问题,题目中“夜”,大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夜晚?经历了多长时间,长不长?请40号同学。
生13:挺长的。
师:挺长的,怎么看出来?
生13:因为作者写“江水流春春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然后月亮已经从月梢到月落。
师:哦,从月梢到月亮了,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夜晚。今夜有人难眠,今夜无眠,是不是?(该生点头,师示意其坐下)
师:(指向PPT)这5个事物,春、江、花、月、夜,哪个作者着力写的?
众:(齐)月。
师:月,好的。(板书:月)其实,在这春江花月之夜,除了“月”,还有个更重要的对象,是谁?
众:(小声)人。
师:哦,人(板书:人)。几个人?
众:两个。
师:两个。哪两个?
众:游子、思妇。
师:对了,男的称游子,女的称思妇,注释里面讲得很清楚。刚才检查了预习情况,我们贺高的同学经受住了考验。你们预习得很充分,当然也有一些盲区。有盲区,不代表没有预习,再预习也可能仍然有盲区,有误解。我们对全诗有了整体把握,概括起来,写的是在春江花月之夜,一位多愁善感的游子和思妇的情感故事。对不对?(生点头)下面,我们一起把这首诗朗读一下,体味这一段情感。(生齐读)为大家点赞,因为你们朗读得太整齐了,而且音很准,特别是xié、xiá,“斜”放在最后读xiá,为什么呢?因为要押韵。你们读得很对,这就进一步证明你们预习得非常充分。这首诗,老师是非常喜欢的;前人呢,也表示了他们的欣赏之情,比如有人说张若虚“孤篇横绝,竟成大家”。他一生就留下两首诗,这一首最长、最好。现代诗人闻一多也作了高度评价,这个大家手中材料有,我们一起念出来。
众:“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师:“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确实写得很好,但美中还有更美的,好中还有更好的,不妨借用闻一多的表述方式,“好句中的好句,顶峰中的顶峰”。下面,我让大家现场寻找“顶峰级”的句子。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多句,并且说明理由。记得一开始,我问怎么帮我的时候,这个同学说“举手”。刚才,是老师指定同学来回答问题;接着呢,同学们应该主动地举手了。好不好?减轻老师负担嘛。给大家一分钟时间。看看同学们,谁先举手。(大约一分钟)好,时间到。你认为“好句中的好句”是什么?来,我们交流一下。(一生举手)此处应该有掌声。(众鼓掌)
生14:我划出的句子是“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它写出月光的清澈,写出鸿雁不能为思妇传递信息。这里用了侧面描写。
师:用了一个词语,很专业的,“侧面描写”。这里有没有直接写思妇的情感啊?
生14:没有。
师:没有直接写,但这位同学能够感受到背后有情的存在。什么情呢?(师生共答)思妇思念游子的情感。这种情感通过侧面描写显得非常真切。好,请坐。我们继续交流。我希望大家找到这样的句子,能够很自信地举起自己的手,高高地举起,希望更多的手能举起来。有没有其他同学愿意交流呢?(两位同学举手)这样吧,给坐在后面的同学先说。
生15:我觉得“海上明月共潮生”是顶峰级的句子。春江的潮水像海一样辽阔,水面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这里交代了诗歌的意象,显得非常壮阔。
师:他用了“意象”一词,还用了一个词“壮阔”。有没有“壮阔”的感觉?你来念一下,是不是壮阔的感觉。(生15有感情地朗读)除了壮阔,还有什么感觉吗?
生15:大气磅礴。
师:大气磅礴,这个跟壮阔还是相关的。还有什么感觉?能不能再挖掘挖掘?(生15沉默)其他同学能不能补充一下?(一生举手)好,这位女同学。
生16:我觉得这一句写出了明月与潮水的活泼的生命。
师:明月和潮水活泼的生命,这个活泼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16:一个“生”字,体现出那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师:假如没用这个字而用其他的字,有没有这种感觉?比如从低处升到高处,太阳升起来,通常用升起来的“升”字。张若虚有没有用这个“升”字?
众:(齐)没有。
师:这个“生”,什么写法?
众:拟人。
师:用了拟人手法,写出潮水的活泼。除了潮水的活泼,还有什么活泼啊?
众:月亮。
师:潮水和月亮共生,共同嬉戏,显现出活泼的生命力。这个“生”字用得好。嗯,我们读书还要善于联想,在其他的文本里面,有没有也出现过“生”字来表现这种活泼的生命力?(一生举手)。
生1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师:学过吗?(生齐说:学过)学过的,用的也是这个“生”,这个诗是哪个朝代的?
生17:唐代。
师:唐代还有一位诗人,写日写月,也用了“生”。什么句子?我知道,大家都知道的,大家一起说出来。
众:日照香炉生紫烟。
师:对。还有写月亮的,张九龄的句子。
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诗人写诗,经常把上升的“升”改成生命的“生”,写出了事物蓬勃的生机。好的,我们继续交流。(生16重复举手)好的,还是你,你掌握主动权。
生16:我觉得“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这一句也很美。“徘徊”两字,一是写出了浮云的游动,二是借着月光,表现出了对思妇的那种怜悯之情。
师:“徘徊”用了什么修辞?
生16:拟人。
师:拟人的手法。“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嗯,月亮为什么徘徊?从思妇的角度,月亮徘徊来啊徘徊去,你感觉月亮为什么不停地徘徊来徘徊去?
生16:思妇也在楼上徘徊。
师:哦,思妇也在楼上徘徊,今夜无眠吧,可以感觉到一个人内心的寂静。月光徘徊,然后对这个月光是什么态度啊,下一句怎么写的?(师生齐读)“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她对月光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
众(小声)卷,拂。
师:嗯,要把月光卷走,要把月光拂去。为什么要把月光卷走,把月亮拂走?
生16:因为有月光的话,思妇会更加思念游子。她觉得如果月光不在的话,可能游子就会回来了。
师:她迁怒于月光――哼,都怪你,惹我生气,惹我思念,我要把你消灭,把你赶走!她生气、怨恨,其实怪不怪月光?
生16:不怪。
师:嗯,其实怪游子,也怪她自己吧。明明是自己本身就忧伤,而怪罪月光,这是一种反常心理吧?古人把这种现象叫做“无理而妙”。就像我们头发白了,到头来不怪自己的基因不好,不怪自己劳累过度,而怪镜子,把镜子砸碎,对不对?明明是自己心情不好,看到地上的落叶,就说:就是你,惹我生气。好了,这位同学解读得很好。下面,我们继续交流。(三位同学举手)
师:好的,那位男同学。他比较近,近水楼台先得月。
生18:我觉得“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句话也写得很好。因为在这句话之前,所有的句子都是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用了优美的词语把这个美景描绘得很美好。这里后面那句话“皎皎空中孤月轮”,“皎皎”就是形容那个月亮的月光带给人一种很温暖的感觉。我们看到满月,看到皎皎的月光,会觉得一种淡淡的温暖,但是他后面用了“孤月轮”,哪怕是那么明亮的月光,那么美丽的月亮,他都会感到孤独,所以说这句话就是整个诗连接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的一个转折。
师:好,他用了一个很专业的词“转折”,跟上面有联系,跟下面还有联系。我们一起把上面的句子找出来――上面八句吧,就你一个人读吧,一个人读往往最能体会情感。
生18:“春江潮水连海平……汀上白沙看不见。”(众齐鼓掌)
师:你能不能帮帮老师多讲一点?开始的时候,你们说要帮帮老师,老师不想讲得口干舌燥,对不对?你既然说前面的句子都是写了月光,是集中写景的吧,就如第一个同学讲的,意象。写意象也好,写景也好,集中在一个地方吧。我们列举一下,写了那些事物?(师生齐)写了春江,写了潮水,写了明月,还写了花,还有林、芳甸,还写了流霜、白沙。写了这么多景物,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画面。你能不能概括一下,这个画面有什么特点或者创设了什么氛围?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来概括它的特点是什么,有几个特点。前面有同学已经触碰到了,比如壮阔、大气,记得吧,还有充满深情。还有,你自己也说了,“皎皎”,这个月光,明亮、明媚,对不对?除了这几个词,你能不能再用一两个词来概括这个景象特点呢?就类似刚我说的这些词。
生18:清明。
师:那就是眼前一切都是那么的清、那么的明,明就是明亮,这个明亮又不是像大城市的霓虹灯的明亮,它是一种很清的,清水的清。往下,很幽寂的,清明的一种景象,这个词用的很有创造性,此处应该有掌声(众鼓掌)。还有吗?
生18:暂时没有。
师:好,你请坐。哪些景物,我们概括出来了;什么特点也概括出来了。那么这里写景用了什么手法?我记得前面有同学讲了拟人手法,除了拟人的手法,还有什么手法?
众:比喻。
师:哦,比喻。那比喻在哪里?
众:“月照花林皆似霰”。
师:“似霰”,用了比喻。那么这两句,我来告诉大家,“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尤其是下一句“汀上白沙看不见”,这里怎么写景物的,写月光怎么样?“看不见”,他没有写月亮吧,可是月亮的特点呈现出来了。
众:侧面描写。
师:侧面描写,间接地写月光。好,前面八句呢,我们回答出了有拟人、比喻,还有侧面描写。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一开始写了这样的八句,有什么作用?
生19(一生小声):借景抒情。
师:哦,有同学说“借景抒情”,训练有素,平时老师肯定经常讲“借景抒情”。不过“借景抒情”这个词,用的太空泛了,还可以再具体说一点。(一生欲发言)
师(走至其跟前):好的,你说。
生20:表现了游子和思妇的――(该生停住)。
师:游子和思妇相思的一种离情,一种悲伤,忧伤。那么这个景跟情是怎么对应的?刚刚这个景已经概括了,那么这个景跟情是怎么对应?前面的这些景跟后面的情,是怎么衬托的?正面还是反面?
生20:反面。
师:写什么景衬什么情?
生20:写景衬哀情。
师:好像这个回答不太符合规范的要求。
众:乐景衬哀情。
师:嗯,前面的景是不是乐啊?(生20点点头)好的,请坐。这样就解决了我们的问题。我们在座的同学一起就把困难克服了。鉴赏诗歌往往要回答,写了哪些景,用了什么手法,其作用是什么,对情感的表达是什么作用。好的,我们继续交流。有没有其他同学发现了其他顶峰级的句子了?(一生举手)
生21:我觉得“青枫浦上不胜愁,何处相思明月楼”这两句写得比较好。“青枫浦上”暗用了楚辞《招魂》里的诗句,“明月楼”暗用了曹植《七哀诗》。
师:暗用,就是“引用”吧。讲得很好!嗯,这边还有同学举手。你觉得顶峰级的句子还有哪些?
生22:我觉得是这两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师:同学们,他说这两句,我们来纠正一下,几句啊?
众:四句。
师:诗歌鉴赏跟白话文不一样,诗歌鉴赏不认字数多少,停顿一次就是一句,哪怕是逗号、顿号,记住这一点。这里有四句。
生22:这四句运用了对偶,蕴含了人类循坏、事物不变的哲理。
师:能不能具体地跟大家分析一下。
生22:“人生代代无穷已”,虽然一个人的时光很短暂,但是世世代代都在循环。
师:好,大家注意啊,他提到了两个概念,个体还有代代,这个“代代”我们用更合适的词对应一下,个体相对的是什么体啊?
众:整体。
师:“个体”、“整体”,这样对应比较好吧,我们学语文就要咬文嚼字才出韵味。就人的个体来讲,人生是有限的,是短暂的;而就人类的整体来看,是无限循环的,也是永恒的。这样一种表述,这种对人生短暂和永恒关系的表达,其他作者、作家好像也涉及过的。就看我们课本吧,《赤壁赋》有没有学过?
众:有。
师:那《赤壁赋》里是怎么写人生的短暂和永恒的?谁能背下来?(一生举手)
生23(流利地背诵):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生齐鼓掌)
师:背得很好。我在网上查了一下你们的校徽,校徽上有棵榕树,榕树上面还有一个白色的鸽子,旁边解说这象征着自由飞翔的生命。今天,你们穿的校服,也是白色的,我想起了白色的鸽子,你们在这课堂上飞翔,自由地飞翔,我今天看到了这种精神。好的,还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众跟随老师一起朗读这两句)。苏轼是这么看待“短暂”和“无穷”。张若虚在这里,一方面写了人生短暂、宇宙的无穷,使人生感到非常的渺小,感到忧伤,但是他说“人生代代无穷已”,这种对人生的看法又充满了一种什么精神?
众:乐观。
师:对,乐观、欣慰。用一个成语说,叫“哀而不伤”。这是张若虚对其他作家人生看法的一种超越。这是诗中的一个亮点,这里的句子确实是“顶峰中的顶峰”!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交流到这里。我们来总结一下这堂课。我们先概括了跟月亮有关的写景的诗句(板书:景);中间呢,我们重点欣赏了哲理性的句子(板书:理);下面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有直接描写,有间接描写,“捣衣砧上拂还来”,“可怜楼上月徘徊”,写了思妇的情(板书:情)。就这样,本诗由景写到理,写到情。通过同学的分享、交流、讨论,我们达成一个共识:这个景是很漂亮的,这个理也是很独特的,这个情是很真实、自然的。最后,老师想现场了解一下同学们这堂课的收获。同学们,文章的后面有这样的说法:“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然后括号里写的《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宫体诗”,乍一看,同学们可能不了解,这首诗怎么会是宫体诗呢?再看前面的注释1,这首诗选自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旧题,说明这个题是不是他创作的?
众:不是。
师:不是的。我补充一下,宋齐梁陈,陈朝是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的国君创作的《春江花月夜》是宫体诗。宫体诗,往往写得比较奢靡,赏花弄月,显得非常俗气;主人公呢,往往是小宝贝、小女人,显得很矫情。现在到了张若虚的笔下,同样写“春江花月夜”,他赎清了宫体诗的罪过。可是,它的罪过是怎么赎清的?谁来总结一下?谁来结合前面大家一起探讨的内容来回答这样问题?宫体诗,只要我们像张若虚这样写,就能够突破宫体诗的框架而达到新的境界,谁来探究一下?
生24:我从这里看到,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江月夜的美丽画图,总结了一个更深沉更辽阔更宁静的境界。跟以往的宫体诗有一个差别,摆脱了那种世俗和俗气。
师:很好。有没有其他同学补充?谁能够最后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贺高的同学们,今天都穿上了校服,棒棒的,给老师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一生举手)
生25:宫体诗是指那些奢靡、俗气的诗,而张若虚换了一个角度来写,他把它转换成了对景的描写和对情的表现以及手法的丰富多样。
师:嗯,景、情、手法。是的,景、情都超越了宫体诗通常的写法。比如说“景”,他的景写得壮阔、大气、充满生机,对不对?比如说“理”,不仅仅是为人生短暂而悲哀,他把通常的悲哀超越到一种欣慰、欢乐的境界。“人生代代――”,我们一起读一下。
众: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师:再从“情”来看,比较真实,比较自然,矫不矫情啊?
众:不。
关键词:语言艺术 语言情境
文学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巧说就是艺术加工。我们看一下简单的诗歌范例,比如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里诗人一连用了两个比喻写月亮,“白玉盘,瑶台镜”就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月亮的外形和色泽,一轮银辉播洒,清空一碧的月亮形象凸显读者眼前。如果仅仅是有比喻还是不够的,这里还有夸张想象的艺术力,瑶台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可谓仙宫。神仙的镜子飞在青云端,一个“飞”字,多么传神。没有这样的艺术夸张和想象恐怕诗歌的艺术美丽就大打折扣了。顺着这样的思维诗人继续展开想象,“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圆。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恻怆摧心肝。”前八句,写少年时代月的美好想像,象征着难以忘怀的童年时光与天真无邪的纯真心灵。后八句,写月食,象征着纯洁理想与天真状态的破败与祛魅,对于昔日美好理想沦亡的忧伤,是诗人慷慨悲歌的原因。整首诗充分运用好了比喻夸张想象的艺术,创造出了一幅美妙动人的艺术画面。
上面是古诗方面语言艺术运用好的方面的情况,现代散文里面也有这样的例子。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面对月色的描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假如去掉这些描写比喻通感那么作品的艺术性就要大打折扣。
现在有些现代诗就很缺乏语言方面的艺术性,继而导致诗不像诗,读起来无味。比如六月十日记诗词歌赋“柳枝还是摇曳,阳光依然明亮/不知名的鸟儿,正在窗外我不知道的地方/叽叽喳喳、喋喋不休地叫嚷起来/没有人听得懂他们的意思/这时候,光阴在白发里再次走了一寸/我从网页资讯中看到/普照寺的尼姑,买了600万元的豪宅/湖北通城6万人被洪水围困/而忘恩负义、刁蛮欠揍的越南人/又在上口出狂言,兴风作浪”细赏语言方面的艺术性尚无可观,思想性也无什么,读来让人感觉乏味。
当然语言的技巧只是一个方面,它还必须与作品的整个语境结合起来,只有从属于作品的艺术境界范畴的语言才有魅力,任何单一片面的追求语言的作法都是错误的。比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初读起来感觉开头也不怎样,有点平铺直叙的味道,艺术性并不那么强烈;但是把它放在全文里面味道就不一样了,请看下文“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什么还希望别的呢!”放在全文中就不同了,口语味十足,却也是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让人感到平易亲切,朴素真诚。
一、卡明斯诗歌模式形成原因
(一)意象派诗歌的影响意象派诗歌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是美国现代派诗歌的开路先锋,其代表人物是埃兹拉•庞德。他们主张摒弃严格的传统诗歌形式的约束,标志着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端。1912年,首次采用意象派(Imagists)这一名称。在庞德之后,艾米•洛威尔继续领导该派活动,她提出诗歌的语言应该贴近生活,诗歌应该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直接描绘主观或客观的事物,表达诗人的感受和体验。该流派的主要观点是:诗歌的表达要具体、简练,避免那些无助于表达、用作装饰的诗歌惯用词汇;在韵律方面,用自然的乐句,创造新的节奏,避免片面追求格律,为效果而效果;题材完全自由,用意象来写诗。20世纪初美国传统价值观的破灭,战争的负面影响,经济危机的阴影,贫富悬殊的加大等社会因素促使人们反对以往的浪漫主义诗歌,更强调人的本能和直觉。而意象派诗歌的出现符合时代要求,迎合了人们的诉求。他们主张诗人以含蓄和高度凝练的意象生动形象地展现事物,用视觉意象引起联想,表达一瞬间的直觉和思想,用自由体写作,短小精练。他们反对空发议论及感叹,反对词语的堆砌,要求灵活使用韵律,吸收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风格及语言特征,力求以鲜明的意象和简洁精练的中国式诗体去反对伤感而空洞的维多利亚时期的诗风。意象派的诗无论从描绘事物本身,还是诗歌词语段落的组织编排方面都常常显示出其鲜明的视觉性特点。视觉性特点是意象派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卡明斯受意象派诗歌影响,把意象融入于诗歌创作之中。他一方面注重语言的意象性,用语义描绘出奇特的语义视觉,另一方面注重诗行等的排列,在诗歌中直接呈现出表达抒情的意象,用视觉意象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让读者感悟意象中所蕴含的思想。他的诗反对僵硬的韵式和诗体,语言精练,注重意象和语义的动态结合,通过对文字及诗的结构精心安排和处理,使其诗具有很强的视觉性效果,给读者留下强烈的感官印象。
(二)达达派和立体派艺术的影响卡明斯不仅是著名的诗人,也是位多产的画家,曾成功地举办多次私人画展。在绘画方面,卡明斯比较崇尚达达派和立体派绘画风格。达达主义是“一战”期间出现的现代主义文艺流派,其宗旨是反对一切传统和常规。立体派艺术也是同时代产物,主张破碎,解析和重新组合,即打破物体的完整形态,使其成为支离破碎的碎片,再重新拼贴。卡明斯把达达主义和立体派的美学原则和技巧运用到诗歌创作中,打破传统模式,重新对语言进行组合和排版,从新的角度对诗的意义进行诠释。与其绘画作品相比,卡明斯的诗歌实质也是一幅画,只是他的诗歌是以语言文字为材料和媒介而不是用线条和颜料表现出来的一幅画。受达达主义和立体派艺术的影响,卡明斯最崇尚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这和中国古典诗歌含蓄而形象的表达具有相似之处。他喜欢使用一种轻描淡写或迂回曲折的手法进行描述,期望读者能参与进去,自行体会其诗中的含意。卡明斯的诗歌被称为字画(wordpicture),也称为诗画(poempicture),其注重语义与图像的动态结合,注重视觉特点,反对抽象陈腐的道德说教及冗长的评论,强调避免过多的传统维多利亚文风的多愁善感。他指出诗歌应当简练,犹如一幅挂于眼前的图画,表达出一个意象,是一个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情与景在诗歌里和谐交融,体现出诗歌的视觉效果。言有尽而意无穷,卡明斯的诗画诗在有限的字句里给读者提供了无限的视觉美感和思考。
二、卡明斯诗歌模式特点解读
由于受时代种种思潮的影响,加上卡明斯本人具有卓越的绘画才能,这使得卡明斯的诗歌无论在诗的排版、词汇拼写及语法使用上,都突破了传统韵律诗的严格束缚,注重诗的视觉性,创造出具有奇特文体特征和文体价值的诗画形式。
(一)诗中有画的诗歌排版传统的诗行排列是由大写字母开头,若干断行构成一节。卡明斯打破了以往的分行形式,常以小写字母开头,并别出心裁地对诗行进行重新排列,使之成为一种直观可视的视觉诗。卡明斯是诗人兼画家。他曾经在一封写给编辑的信中说:“我最关心的是每一首诗画都要保持原样。为什么呢?也许是因为我的诗,少数除外,实质上是画。”他的诗的特点就是诗歌中有画的成分,充分利用图像的可视性,给人带来感官上的冲击,因此在解读的时候,要注意充分发掘视觉的直观性。例如,其脍炙人口的名作“1(a”这首诗,语言简短干练,就只有四个单词:a,leaf,falls,loneliness(一片,树叶,掉下来,孤独)。但这首诗的排版有些特殊,如下所示,这几个单词的字母是分开来竖着排列,给人以孤独的直观感觉,形象地表达了树叶飘零的过程,把孤独(Loneliness)这个单词分开写,字母L孤零零地排在最上面,让树叶掉下来这几个单词穿插在中间,后面再跟上oneliness,写出了那孤独的漫长和煎熬。卡明斯通过对这首诗歌的特殊排版,给读者展现出一幅孤独凄凉的树叶慢慢飘零的画面,图像与语义的完美结合,使读者领会到作者对于世界的孤独感受,从而引起读者共鸣。同样在他的诗“one(孤独)”中,他将这首诗的这7个单词thissnowflake(alighting)isuponagravestone”(这片雪花,闪闪烁烁,落在一块墓碑上)随意进行了组装排列,把单词也分拆开来,竖着排列,跟“l(a)”的排列类似,也给读者造成了视觉上的冲击,通过联想从而感受到一片雪花孤零零地从天空中忽闪着飘落到墓碑上的凄凉而生动的画面。而在“r-p-o-p-h-e-s-s-a-g-r”(蚂蚱)这首诗里,卡明斯也用其特殊的排版,给读者呈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蚂蚱的画面[6](P111)(图1)。同样在“BaffaloBill”一诗中,卡明斯巧妙地将诗歌特殊排版后,整首诗歌看上去像一匹奔腾的骏马。卡明斯善于利用与众不同,突破常规的排版,使他的诗歌具有图画的效果。而在另一首诗中,通过把这些单词都连接起来,按照之字形排列:the/sky/was/candylu/minous/edible/spry/pinksshy/lemons/greensCoolchoc/olate/under/alo/co/mo/tireSpout/ing/vi/o/lets,汉译文:天/空/是/糖果/晶莹/秀色可餐/轻盈/粉红的羞涩/柠檬/碧绿/巧克,力/下面/一/辆,火车/冒/着/紫/紫,烟。[7]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表示色彩的词汇如粉红、碧绿、紫罗兰色等,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生动的色彩丰富的画面:一列冒着紫烟蜿蜒而行的火车正徐徐行驶在五彩斑斓的天空之下。无论是排列的图形还是语义中五彩缤纷的颜色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语义与图形的结合启发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通过视觉作用于情感及心灵,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二)词汇拼写的变异卡明斯还善于利用英文字母的大小写及字母拼写等语言符号的使用,勾勒出生动的线条。例如,同样是在“r-p-o-p-h-e-s-s-a-g-r”(蚂蚱)这首诗里,卡明斯把蚂蚱grasshopper这个单词的字母打乱顺序写成gRrEaPsPhOs,通过大小写字母一高一低的排列,让读者眼前似乎出现了一幅蚂蚱正在杂乱的高高低低的草丛中忽高忽低地不停跳跃的画面,巧妙的拼写组合使英语字母拼写出的单词具备了象形文字的表形功能。另外在这首诗里R是个摩擦声,这个字母放的位置如图1所示,是腿和翅膀之间,让人似乎还能听到蚂蚱的腿和翅膀之间摩擦的声音。同样,在上面提到的那首著名的“1(a”这首诗里,单独拼写的字母“s”是个丝擦音,也让人产生联想,似乎让人由此联想到风吹落树叶的沙沙声,卡明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重新排版,使得英语语言文字既能表音又能表形,增强了文字表达的张力和感染能力。同样,在卡明斯的另一首诗里,他把thunder(雷声)排列为ThuNdeR,这跟蚂蚱那个单词的排列一样能起到异曲同工的效果,ThuNdeR这个词大小字母的交错排列造就了一个想象中的交响乐,这个词似乎让人不仅听到了雷鸣声,而且还能看到打雷时的闪电,直观感受到忽大忽小忽远忽近的电闪雷鸣。卡明斯看似静态无声的描述,在正确的解读后,非常生动形象,声色俱全,让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而在描写月亮的一首诗中,卡明斯也违反常规,把单词moon(月亮)中间的两个字母大写,用mOOn来表示,让读者产生一种一轮圆月在天空中高高挂起的意象,在此诗中其他单词的字母“O”开始也都大写,但在诗的结尾部分其他的字母都大写,而字母“O”却小写,写出了月亮在云彩间漂移由大变小、由近而远的动态感,卡明斯利用常规语言符号的变异,造成了陌生化效果,给读者带来了美感。在词汇方面的创新,除了拼写的变异以外,卡明斯还善于合成新词来表达独特的联想,以达到表意的功能,比如在“injust(正是春天)”这首诗里,卡明斯造出了新词eddieandbill和bettyandisbel,第一个词的意思是指两个男孩eddie和bill,第二个词的意思是指两个女孩betty和Isabel,卡明斯通过词汇拼写的变异,造出新词,让人联想到春天里这些小男孩小女孩们手挽着手一起戏耍游玩亲密无间的样子,非常形象生动。
(三)打破传统句法的束缚卡明斯颠覆了传统诗歌的模式,打破了传统诗歌中有关书写形式、连字符的使用、断行、标点和大小写、词性等方面的严格束缚。他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使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如把副词当动词、形容词使用,刻意违背惯用的搭配关系等。卡明斯在写给著名女诗人、普利策诗歌奖获得者玛丽安•穆尔的一首诗中,打破语法的束缚,巧妙地运用诗的排列次序,把女诗人MarianneMoore的名字的每一个字母都大写单独排在每句诗的第一列初次阅读会让人觉得每行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比较费解,由于不符合传统的句法习惯而似乎不知所云,但细细一想便能豁然开朗。这种打破句法常规的做法使得作者所描述的女诗人的名字一目了然,整体读完后便能映入读者的眼帘,让人联想到一束高傲的、亭亭玉立、引人注目的花朵,从而感知该女诗人出类拔萃的优秀品性。13行诗句中都只用了动词不定式来表述女诗人的特质,每一行都含有一对反义词如cruel(残忍)-mercy(仁慈),treacherous(背叛)-loyal(忠诚)等,通过语义的对比,表达出该女诗人与所处环境的格格不入,凸显其清高孤傲的特性。在诗中的最后一句中把oneself(自我)这一单词中的ONE全部大写,与前面的他自己新造的一个词Un-self(没有自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新词unself(没有自我)强调了当时部分迷惘的一代美国人没有自我、失去个性、只顾追求物质享受的工业化时代的背景,赞扬了该女诗人富有个性及与众不同,在“迷惘”之中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品质。语义与图象的结合,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品格高尚、个性鲜明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杰出女诗人的形象。
三、结语
[关键词] 古诗词 研究性学习 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那么,何谓“人文性”呢?程红兵老师说:“所谓人文性,从感性层次上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宽容,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从理性层次上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是对人类命运的忧患,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和追求。” 可见,人文性指向的学生的人文素养无法被“灌输”或“训练”,要通过自主探究和熏陶感染来培养。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凸显课程的“人文性”呢?我尝试了一条通过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之路。我发现:
一、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引发了学生对自然生命的热爱
英国诗人勃莱克在《天真的预示》一诗中所写:“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那一刹那里收藏。”②
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草一木,都是诗人对自然生命的细致体验、感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诗人在凋谢的残花身上体验到积极乐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诗人在盛开的桃花身上品味到春意盎然;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诗人在孤傲的梅花身上感悟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对这些诗句,我觉得若只让学生朗诵、欣赏是不够的,就还让学生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例一:我引导学生研究“古诗词中的色彩描绘” ,学生赏读了“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等诗句之后,不仅获得了强烈的审美体验,也因色彩的触动而生发爱自然爱生命之心。
例二:我引导学生研究“诗人眼中的柳” ,学生归类了大量咏“柳”名句:唐彦谦的《垂柳》“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极写柳之苗条婀娜;李商隐的《赠柳》“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极写柳之繁华茂盛;施肩吾的《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极写柳之离别伤感;李商隐的《柳》“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极写柳之稀疏憔悴……在交流成果时,学生感慨道:“自然万物万象更新,只有拥有一颗最细腻的心,拥有一双充满情感的眼睛,才能真正欣赏到自然生命的美。”
例三:我引导学生研究“唐诗中雨的感官角度” ,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有人听雨――“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有人看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有人触雨――“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之后,我引发学生去观察感悟自然,以“雨”为对象写一首现代诗,同学写道:“雨,飘进我甜蜜的心灵,冲洗一切聚散离合。”“春天的雨轻声呼唤着大地……冬天的雨透示着隐藏的生命。”“雨,全世界的痛楚都好像是你在解除。”
我还针对四季让学生研究了“诗人的悲秋和喜秋”,针对动物研究“唐诗中的鸟声鸟影”,针对植物研究“春花春草春常在”……这些研究性学习引发了学生与自然生命的共感,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精神,开启了他们善感的心泉,去诗意地感受自然,享受生活。
二、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当代教育的过度物质化、功利化,导致许多学生情感淡漠、道德缺失。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经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③千古传诵的诗词佳作,所展现出的道德世界是至高至善至美的。如果开展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势必能创造出良好的德育环境,丰富学生的情感,完善学生的人格。
设想,在研究《古诗词中的拳拳“母爱”》的过程中,学生怎能不体验到“慈母手中线”中母亲对子女的牵挂;在研究《古诗词中的炽热“爱国”心》的过程中,学生怎能不体验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赤诚。
曾经,我引导学生研究过“陆游的爱国”,“苏轼的豁达”,“李白的洒脱”,“杜甫的忧国忧民”等,学生在一条条探究之路上细细品尝着一道道情感大餐,将道德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高尚道德和健全人格。
三、古诗词研究性学习提升了学生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学生经历单一、思想单纯,让学生在成长中间接获得人生经验,正确认识社会、人生、自我,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体味人生百态,全面认识生活,思考自我人生,学会为人处事。
我采用的方式:针对诗人的人生经历作研究。我曾让学生在暑假里看百家讲坛北师大副教授康震讲的李清照、苏轼、杜甫等专辑,然后研究语文教科书向学生推荐的孟浩然、李白、李商隐、杜牧、杨万里、李清照等诗人诗词的写作背景,学生写出了不少小论文,如《我看李清照的清丽人生》、《李白的浪漫人生之旅》、《彷徨的杜牧和他的忧国忧民诗》等。这样,让学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俯瞰社会、认识人生,让学生对人生的跌宕起伏,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如何体现,都有了深刻的认识,或许将来面对困境,学生会走得从从容容。
四、古诗词研究性学习构建了学生的自由精神
自由是人的天性,是生命的本真状态,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向往着自由。法国哲学家萨特说:“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④卢梭也说:“在一切动物之中,区别人的主要特点的与其说是人的特性,不如说是人的自由主动者的资格。”⑤一个国家如果不能让公民拥有自由的个性精神,民族的集体精神就会沦为空话。初中阶段正是人生的起始阶段,是人的个体生命的“童年”,中学校园在学生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是一个“精神之乡”。从这个意义上讲,初中语文教育应该成为一种奠基性的精神教育,教师要让学生在语文的天地中体验自由的愉悦,并获得自由的个性精神。
首先,古诗词研究性学习能给学生学习形式上的自由。在古诗词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把确立课题、研究体验、交流成果等自由权都交给了学生,教师只是穿针引线者。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册《西江月》时,几个学生对“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中数字的运用感到好奇,就趁机收集了众多带数字的诗句:“白发三千尺,缘愁似个长”、“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等,并写了小论文《数字入诗赏析》。一次,几位学生要研究苏轼的一生,在收集资料时发现苏轼曾2次到杭州做官,就转为研究《苏轼和杭州的不解之缘》,例谈了苏轼在杭州的政绩、作品、趣事等。可见,古诗词研究性学习所张扬的自主探究方式,所体现出的开放性特点,真正把自由学习原汁原味地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构筑自由的精神家园。
其次,古诗词研究性学习给学生学习内容上的自由。精神的鸟儿只有在辽阔的蓝天才能自由飞翔,古诗词中流露出的人类精神世界足以让学生“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我引导学生对“李白”作专题研究,学生从不同角度确定了许多课题:《酒中诗,诗中酒》、《李白杜甫“相看两不厌”》、《李白诗中月亮之意象》、《善于想象的李白》等,研究过程中,学生们无不徜徉于李白的精神世界如痴如醉,各有收获。可见,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向学生充分、具体地展示了一个丰厚、广大、美好的人文空间,学生自由享受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仁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智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挥洒气度……
再次,古诗词研究性学习给学生学习思维上的自由。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在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我曾结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启发学生去研究诗人对月亮的描写,体会其中的想象。学生撰写出小论文:《古诗词中“月”的想象之笔》,例谈了李商隐“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等对嫦娥心理的想象;晏殊“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等对月宫情境的想象,苏轼“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文征明“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等由月及己的想象 ……在研究学习中,学生揭开了想象的真面目,在本单元的写作中也大胆展开了自由的想象思维。另外,学生在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中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筛选,融入自己的思考视角,这是创造性学习。所以说,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激发创新思维的学习契机,给学生学习思维上的自由。
如果我们把人文素养比作一个地球,那么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就是一个支点。在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会看到学生自由的翅膀、流动的思想,我们会看到学生对社会的关怀、对人生的审视,我们会看到学生爱的胸襟、美的心灵。语文教师们,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阿基米德”吧!
参考文献:
1、李镇西、程红兵.关于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通信.行者在线网.
2、肇星编.古今短诗三百首•外国. [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7
3、人文素养读本编委会.我与大师学哲学 [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114
泰戈尔说:“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此岸的触手可及与彼岸的虚幻飘渺都是一种美,也许你在此岸羡慕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彼岸眺望此岸的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飞鸟集读书心得电子版2022,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飞鸟集读书心得1自然的诗歌是怎样的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泰戈尔的《飞鸟集》一定是最清新的自然诗集!随便翻开这本书的任意一页,随时都可以看到一些关于自然的词语,比如说:“瀑布”、“鸟儿”、“云”、“太阳”等等。不过,虽然写的都是大自然的事物,但隐喻的却是各种各样人生的哲理。
印度是一个“诗的国”。诗是印度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印度文学巨匠泰戈尔。泰戈尔闻名世界。《飞鸟集》是他的代表的诗集之一。他在诗中写到“假如你为了思念太阳而落泪,难道你没有错过群星吗?”是啊,其实太阳跟群星一样,其实都是宇宙之中的一颗星星,但由于太阳直接给人类带来光明,而星星只会在夜晚的天空里眨眨眼睛,于是在我们眼里,太阳发光发热,而群星的闪耀连月亮的光辉都比不上。于是我们注重了太阳,忽视了群星,注重了伟大,忽视了渺小——但实际上呢?我们已经错过了太阳,难道还要放弃星星的美丽吗。何况很多星星其实比太阳还要大许多了!
“鸟儿但愿它是一朵云,云儿但愿它是一只鸟”。我读到此句会心一笑,其实它们何必各自“但愿”呢?人们总认为别人的东西才是好的,自己的东西总不如别人,但借来一用却往往发现,其实别人的东西也不过如此,或者说还不如自己——不知道有多少你的“厌倦”,别人还在“但愿”呢?
“上帝期待,人能重拾童年的智慧。”那么处在童年的我们有怎样的智慧能让上帝也念念不忘呢?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又会丢掉多少美德呢!是可爱,是单纯、还是成人难有的真诚。长大后的我,能保留儿时的美好,不让上帝失望吗?
“人类自设障碍,对付自己”中国也有成语叫做自作自受。人类造出武器,相互攻打的也是人类自己。在这句诗歌写后的若干年,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物种消失,核电危机,哪一样不是“人类自设障碍,对付自己”呢?
《飞鸟集》是一本好书,从它至少有15个中译版本便可以知道,译者和读者对它的喜爱。《飞鸟集》诗歌集语含义非常丰富,就是相同的人,年龄和心境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且当我学习疲倦后,看一看《飞鸟集》身心就会舒展开来,我相信你也会喜欢上它!
九年级飞鸟集读书心得2《飞鸟集》它是诗人泰戈尔的杰作。这部伟大的杰作由325首小诗组成,小诗虽然短小,却蕴藏着一丝童趣和深刻的道理。从不止哭泣的婴孩,到历尽艰险的探险者;从没有经验的青年,到饱经风霜的老者;从平凡不过的小草,到美丽妖艳的小花;从展翅高飞的小鸟,到洁净无暇的白云,无一不充满趣味。泰戈尔用了拟人的手法,让天下万物都活了起来,让它们有机会诉说自己的欢乐与痛苦。
这本书的第一页就写道:秋天的黄叶,它没有什么可唱的,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这本书的诗句里面,有描写一片美景的,有描写一段对话的,还有凭着对生活感悟写出的警世格言。其中有一句:我今晨坐在窗前,时间如一个过路人似的,停留了一会儿,向我点点头又走过去了。这句话饱含的哲理其实也就是要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这些格言不但能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警世作用,还能作为我们的座右铭,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们不断进步。泰戈尔用简洁的语言,构造了一个真理的殿堂。
不可否认语言的简略使得《飞鸟集》难以理解,但这并不影响其蕴含深刻无价的真理。从泰戈尔的文笔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热爱生活的认真的态度以及对爱的思索。毫无疑问,泰戈尔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他热爱生活,因此也隐去了生活中的苦难与阴暗,保留的是光明与欢乐。泰戈尔对爱的思索,更是深切,更是执着。男女间纯真的爱情,母子间温馨的亲情,人与自然间微妙的感情。一切人类可以体会的情愫,都被泰戈尔原原本本,又及其含蓄地表达出来。泰戈尔尤其崇尚爱情,他毫不吝惜地运用了大量比喻来赞美爱情的伟大与永恒,就像他写的那样:"我相信你的爱,就让这作为我最后的话吧。"
他把爱与真理恰到好处地放在生活这架天平的两端,没有丝毫的偏差。生活的天平——爱与智慧;生命的天平——爱与真理。这本书虽然难懂,但我们都能从中悟出一样的道理:爱是人生的基础,爱是人生的全部!不妨听着轻音乐,捧着《飞鸟集》,想想自己是一只飞鸟,在无尽的蓝天中自由的翱翔。
九年级飞鸟集读书心得3《飞鸟集》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它由三百二十五首意蕴深长的小诗组成。泰戈尔歌颂这世间美好的一切,万物生灵在泰戈尔的笔下都充满了善意。溪流汩汩作响,那是自然对世界的馈赠。旭日冉冉升起,那是上天对人类的爱怜,诗人的双目滤去了世故与不安,让爱静静的流淌,让美默默的绽放。我们在《飞鸟集》中,追寻美与爱,谛听生命的祈祷,为明天的理想,添上坚定的翅膀。
我存在于世,是永恒的生命的惊喜。
赞美生命,是因为它的存在是一个华丽的奇迹。生命在无垠的宇宙间飘摇,我们常常为其脆弱流泪,也为其坚毅鼓掌。阿甘说过:“生活就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得到什么。”而正因为无法预知的未来,才让坚持前行更有意义。
正如《飞鸟集》中提到的:“我存在于世,是永恒的生命的惊喜。”人生是变幻莫测的,此刻你脚下坚实的土地,可以让你赖以生存安生立命,而或许在下一秒,它就会变成沼泽泥淖,吞噬掉你的所有。而此刻你经历的狂风侵袭,在下一秒也可能阳光和煦。所以,在顺境中思虑危机,在逆境中坚信奇迹。要相信生命会在漫长的跑道上蜿蜒曲折出一个璀璨的梦,那些信念,会像夜空中的启明星,伴你度过最黑暗的夜,引领你去夺取属于你的绚烂明天。
永远不要折服于困难,因为活着就会遇到奇迹,因为我们的生命永远有惊喜。
九年级飞鸟集读书心得4读印度诗人——泰戈尔大师的诗歌,不同于读那些明媚中带着忧伤和彷徨的青春故事,他的文字中有一种独特的新鲜。读每一首小诗就像在初夏滂沱大雨后的清晨,推开窗户,你会俨然发现一个清清白白的天空。
《飞鸟集》是一部格言诗集,由325首无标题小诗组成。泰戈尔在诗中把自己比喻成寻找理想境界的“永恒旅客”,像飞鸟一样漂泊寻找。在这部诗集里,泰戈尔把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约束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短小精悍的诗句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泰戈尔曾在书中写到:“鸟翼上系上了黄金,这鸟便永不能再在天上翱翔了。”这句话虽然是写小动物的,但实际上是在给人类发出警示。面对生活的风雨,要有清醒的选择。学会舍弃才能卸下人生的种种包袱,轻装上阵,明智的选择胜于盲目的执着。不要为了身外之物而放弃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例如友情、亲情,都是弥足珍贵的,需要我们珍惜和爱护,失去了这些,即使家财万贯也不能使自己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让生命如夏花般绚烂,死亡如秋叶般静美。”这是飞鸟集中极其有名的一句话。泰戈尔用诗来阐述生命,把生命比作四季。夏天激情澎湃,正如正值壮年的我们,是那么灵动。然而到了秋天,树叶频频坠落,枯干的枝条也没有了一丝生机,正如我们生命的尽头,一切变得安安静静,沉归泥土。告诉我们活着的时候要像夏天的花朵一样绚烂,活出的一面,死的时候回首往日感觉不虚此生,不留遗憾,像秋天的落叶一样安静祥和地离开。
“不要说这是早晨,并以昨天的名义将它打发掉,像初次看到的一个新生的、尚未取名的婴孩那样看待它吧。”泰戈尔在诗里还展示了“晨”另一种的意义。每日清晨的到来,并不是一件单调的、无休止的重复琐碎的小事,而是一种永恒的再现。因为晨在到来前,光明战胜了黑暗,自由战胜了约束,这是一支重要的插曲,它赋予了深刻的含义。
泰戈尔的《飞鸟集》曾在中国现代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家冰心在她的诗集《繁星》序里曾说过,她的诗受了泰戈尔的影响。《飞鸟集》虽创作于1913年,现在读来,仍然回味无穷,书中散发的清香,用轻松的语句道出的深刻的哲理,犹如醍醐灌顶,令人茅塞顿开。我想这也正是它吸引人的原因所在,也是它一直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九年级飞鸟集读书心得5飞鸟的象征是什么?是自由。大诗人泰戈尔写的这一部《飞鸟集》,以抒情的诗篇记录着他对人生、自然与宇宙的深刻思想,给了我许多的人生启示。
《飞鸟集》中的语言优美,有许多饱含着理性的话语。其中便有一段:“权威对世界说道:‘你是我的。’世界便把权威囚禁在她的宝座下面。爱情对世界说道;‘我是你的。’世界便给予爱情以在她屋内来往的自由。”这段话用语言描写与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诠释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以说《飞鸟集》中的智慧是无限的。
这部诗集以“飞鸟”的名字命名,因为这部诗集是自由的完美体现。它带给人轻松愉悦之感,阅读过后,仿佛脑海中真的有一群群展翅翱翔的飞鸟,它们向往蓝天,努力高飞,把天空作为自己生命的起点、终点。这部诗集想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应有一个信念,在人生旅程中不断向前拼搏、迈进,正如天空中不停飞翔的飞鸟。
整部诗集由325段小诗组成,每段小诗都有它不同的寓意。我对于其中的一些感到十分地有道理,反复地阅读;可是另有一些我读不懂是什么意思。这里面蕴含的哲理非常广,可能因为我学识浅薄,人生经历少,才不能完全读懂。虽说如此,但这并没有打消我的阅读兴趣。作者写下这一部诗集献给后人,其实是给予了后人无限的精神财富。《飞鸟集》仿佛飞鸟般自由飞翔入人的脑海、心田,使人久久难忘。
【关键词】席慕蓉诗歌 绘画美 色彩 画面 意向和意境
现代诗人闻一多曾说:“诗歌要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要有建筑的美。其中绘画的美所指的就是诗人要像画家那样,注意色彩的搭配、景物的层次,注重词藻的运用,通过对词藻的雕琢,达到外在画意与内在诗情的一致和谐。”作为画家的诗人席慕蓉将绘画的方法和技巧用于诗歌的创作上,从而她的诗歌就有了绘画美的特性。
色彩
俄国著名作家列宾说:“色彩即思想。”绘画是这样,诗歌创作也如此。诗人利用色彩来呈现内心的丰富情感,来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诗人对色彩的不同选择,我们是可以看到他们不同的感情旨趣的。席慕蓉作为诗人兼画家,毋庸置疑,自然是会把色彩作为一个创作的重要手段的。
1.色彩的冷热感
色彩本身未被注入情感内容,但能引起人的心理活动。人们的联想、习惯、审美意识等诸多因素给色彩披上了情感的面纱。色彩有寒暖、远近、轻重、虚实之分。席慕蓉的作品,很好地把握了色彩的冷热感,增强了诗歌审美情感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如她的《命运》“我窒息于湛蓝的乡愁里/雏菊有一种梦中的白/而塞外/正芳草离离……我原该在山坡上牧羊/我爱的男儿骑着马来时/会看见我的红裙飘扬”中诗人用“湛蓝”来描绘乡愁。色彩心理学中的蓝色是冷色调,代表忧郁,诗人就是用这种可视的蓝色来表现游子飘零在外的经历,让人不自觉的有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辛酸与苦痛。红色是暖色调,代表热情和积极。后半阕诗人在憧憬,若无后来的变故,她应“穿着红裙在山坡上等着我爱的男儿骑着马来”,一个“红”字,就将蒙古人的热情与豪放表现得淋漓尽致。可生活没有如果,不容假设,这一切都是作者美好的想想而已,这就是命运。
2.色彩的对比
人对色彩的感觉通过对比会更强烈。诗人通过把色环上遥遥相对的颜色并置、明显对比,表现出来富有审美品格的张力。如《残缺的部分》中“曾经那样丰润的青蓝与翠绿/都已转变成枯黄与赭红”,曾经的青蓝与现在的枯黄以及曾经的翠绿与现在的赭红形成了对比,这种视觉上冷暖、明暗的强烈对比,把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可视化,说明了“我”虽然重感情,却不沉溺,而以洒脱的态度对待分离,以一种哲思来对待生命中残缺的部分。
3.具有“色彩感”的词
在席慕蓉的诗中,不只有对色彩的直接选用,同时还出现了大量富有“色彩感”的词。如《泪・月华》“是你眼中的泪/映影着云间的月华……地萝爬上远山的荒冢……只记得哭的时候是朝着斜阳/随便吧/选一座青草最多的/放下一束风信子……让野蔷薇在我们身上开花/让红胸鸟在我们发间做巢/让落叶在我们衣褶里安息……”其中,“月华”“地萝”“斜阳”“青草”“风信子”“野蔷薇”“红胸鸟”等都是富有“颜色感”的词。这些词很容易刺激读者的视觉器官,“绘制”的画面更形象可视,从而使诗充满了更深长的意味。
综上,在诗歌创作中,席慕蓉大量并创新性地运用了色彩。诗人将丰富可感的色彩融入诗中,既突出了“画意”,又表达了“诗情”,从而增加了诗歌的美感。
画面感
苏联电影艺术理论家爱森斯坦曾说:“画面将我们引向感情,又以感情引向思想。”①画面的视觉形象不仅能对观众产生视觉冲击力,同时也渗透了感情,诗人采用“画面感”这一手段表现感情,直观明了,易于体悟。
1.构图
席慕蓉擅长于在诗中取景构图,能很好地把握构图的变化节奏。无论是山巅、草原、大漠,还是极普通的风土人情,甚至是一朵花,一棵树,都能剪裁入诗,构成画境。
(1)点线构织画面
席慕蓉常常在诗中用绘画中的线条来构成画面,从而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如《高速公路的下午》“路是河流/速度是喧哗/我的车是一支孤独的箭/射向猎猎的风沙”其中,“路”是线条,“我的车”也是线条,想象一下,“路”或直或曲,“我的车”在路上疾驰,也是倏尔直线,倏尔曲线,那或直或曲行进的猎猎风沙则是来自我那思念着的故乡,虽是一首乡愁诗,但却体现了北方人的豪放与深沉。
席慕蓉诗中所描述的这些或直或曲或静或动的线条,在把高速公路下午的画面呈现给读者的同时,使诗歌的形象生动鲜明而且别具韵味。
(2)富有透视感和空间感
传统的西洋画采用焦点透视法,符合人的视觉真实,掌握了表现空间的规律。席慕蓉诗作沿用的这种焦点透视法,使诗歌画面真实客观、富层次感。如《流浪者之歌》“我是一滴悔恨的溶雪/投入山涧再投入溪河/流过平原再流过大湖……在流浪的尽头化作千寻瀑布”,作为“一滴溶雪”,“ 投入山涧再投入溪河”,“流过平原再流过大湖”,最终到达“瀑布”,正是遵循视觉接触的次序来表现事物,因而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就是一幅幅真实而又富有层次感的画面。
席慕蓉常常以极简的笔墨、白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性格和精神世界。她把绘画艺术的构图美、线条美融入诗歌之中,把读者的视线集中于主体,让读者浮想联翩,诗歌也就具有了很强的层次感和画面感。
2.动态美
莱辛二百多年前说的:“动作是诗所特有的题材。”②席慕蓉是用画理来创作诗歌的,她明白诗歌所表现的画面要像绘画一样,要形象生动,和谐匀称,同时,赋予意象情景以生命表现出其活动情态,使诗歌具有一种动态美。诗作中,诗人正是将视线落在运动中的而不是静止的对象上,使之定格于进行态中,造成画面潜在的动态。如《长城谣》“敕勒川 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简单的“今宵月色应如水”“流进我不眠的梦中”,顿时使席慕蓉所营造的整个画面随之流动起来。如水的月光,诉说着对生命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文字是静态的,而画面却是动态的。席慕蓉正是这样,在自己的诗歌里营造了一定的画面,用文字牵引读者的双眼,拨动读者的心弦。
3.意象和意境
席慕蓉的诗,无论是意象的选择,还是意境的营造,都流露出清丽的美感。
(1)意象的选择
意象的创造,不是冷漠地复制生活,而是将人的思想感情与万事万物做的一种交融。这就要求诗人所选择的意象必须鲜明具体,能唤起人们视觉和听觉的共鸣。同时,又要在鲜明具体的表象中灌注诗人对生活的哲理发现,体现诗人的主观情感。席慕蓉对意象的选择正是这样,单纯新鲜而又意蕴深长。如《乡愁》中“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是席慕蓉永远的精神寄托,哪怕是回到故乡,这种愁绪也挥之不去。故乡就是一只清远的笛,笛子的歌声也就是故乡的歌声,这个独特的意象道出了席慕蓉对故乡的深情。乡愁,永远也说不尽,道不完。
(2)意境的营造
意境是指诗歌作品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有意境的诗歌能够带给读者诗情与画景相融合的审美感受。席慕蓉的诗歌大都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用内心独白式的直抒胸臆为主,但这并不影响席慕蓉在相当多的诗歌创作上仍然表现出对意境美的追求。在意境的营造上,席慕蓉注意渲染一种美的氛围。如《异域》中“从回家的梦里醒来/布鲁塞尔的灯火辉煌/我孤独地投身在人群中/人群投我以孤独/细雨霏霏 不是我的泪/窗外萧萧落木”,诗人选择用以景衬情的方式来营造意境。诗中“布鲁塞尔的灯火辉煌”“ 细雨霏霏”“ 萧萧落木”的景物描写就是为了衬托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思乡之情。虽说诗中带有思乡的淡淡哀伤,但一个人走在灯火辉煌的布鲁塞尔,也是一种唯美的意象。
席慕蓉诗歌独特的以画入诗、诗画一体的艺术特色,体现了她诗歌的内在艺术魅力和美学品质,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纯净温暖的心灵世界。相信这也是30多年来,她的诗歌仍为读者津津乐道的原因吧。
注释:
①爱森斯坦:《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第9页。
②莱辛:《拉奥孔》,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84页。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载曹顺庆编《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
[2]席慕蓉:《台湾著名诗人席慕蓉抒情诗120首》,花城出版社,1990。
[3]罗红玲:《席慕蓉诗歌特色初探》,《大学时代(下半月)》2006年。
[4]周洁:《论席慕蓉绘画对其诗文的影响》,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10。
[5]方忠:《台湾通俗文学论稿》,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