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学生减负学习材料8篇

时间:2023-03-10 14:53: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学生减负学习材料,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生减负学习材料

篇1

论文摘要:认知负荷理论把工作记忆的限制性看作学习的主要障碍。在英国文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内在认知负荷相对固定的前提下,应该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设计和使用中减少外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从而改善学习效果。

一、引言

英国文学课作为我国高校外语院系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各类高校外语院系的教学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语言学习而言,阅读文学是获得一流语言能力必经之道。在文化交流方面,文学有助于培养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视野。事实上,英国文学作品中对时代特色、社会制度、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都有形象深刻的阐释。通过文学认识英国文化,这种功效是任何文化类书籍难以企及的。同时,文学教学是提高人文素质和修养的有效途径,因为经典英国文学作品中无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和蕴含着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学生在文学学习中获得心灵的感动,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养。因此,英国文学课程一直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传统经典课程。

传统的经典课程与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非相悖:如果后者运用得当,还可以与前者取长补短。事实上,高等院校的英国文学课程长期以来主要通过教师的讲授来传递有关文学的基本常识、理论和作家作品的审美信息。学生是被动的接收者,通过聆听和记录来达到相关知识的认识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文学作品和学生之间、以及授课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了距离。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入;教师也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回馈和反应。多媒体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方式,为文学教学带来了生机。更为重要的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探究欲望。可以说,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促进英国文学教学和经典阅读。

二、认知负荷

多媒体技术在英国文学课程中的使用己经成为共识,但是这种使用应该遵循生态化原则,严格控制课件和软件中的认知负荷。信息的加工需要消耗认知资源。由于人类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每种信息在加工时所需要的“认知负荷”的大小就构成了影响其加工和获取的重要因素。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是指人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心理资源的总量。如果加工某种信息所需要的认知资源超过了个体本身所具有的认知资源的总量,就会造成认知超负荷,从而影响信息加工的效果(Swelter,Chandler & Tiemey,1990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Swelter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认知负荷理论,其目的就是在教学材料设计上和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阻碍学习的认知负荷,优化促进学习的认知负荷,使学习者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认知资源,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某种学习材料所能引起的“认知负荷”水平主要由3个基本因素决定: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学习者的知识经验。由此,也产生了3种类型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内在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和相关认知负荷(germane cognitive load) (Pass Renkl & Swelter, 2003 )。

1.外在认知负荷

外在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形式所引起的不利于信息加工与获得的认知负荷,也称为无效认知负荷。一般来说,教学活动中的外在认知负荷增大主要源于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教学设计差、学习活动方式复杂等等。如果外在认知负荷超过了个体的认知资源总量,它就会阻碍学习,影响学习效果。

2.内在认知负荷

由于元素间交互形成的认知负荷称为内部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它取决于所要学习材料的本质与学习者的专业知识之间的交互程度。由于每种学习材料本身所包含的成分、数量和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不变的,因此学习材料的复杂性是固定的。教学设计无法改变学习材料本身所引起的内在认知负荷,但如果学习者具有与学习材料相关的专业知识,那么他们在学习相同的材料时,就会比其他学习者产生更少的内在认知负荷。“这是因为他们具有与学习材料相关的图式或自动化图式,即使这类材料包含多种成分并且各种成分之间关系复杂,但它们在工作记忆中也只作为一个组块,从而减小了工作记忆负荷”(林洪新&张奇,2009)。

3.相关认知负荷

相关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形式所引起的有利于信息加工与获得的认知负荷,也称为有效认知负荷。相关认知负荷也与教学设计有关,但与外在认知负荷不同的是,相关认知负荷不仅不阻碍学习反而促进学习。

由于认知负荷是建立在认知资源有限和工作记忆容量一定的基础之上,所以3种负荷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即3种负荷相加起来的总量是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

三、控制认知负荷的策略

以上3种类型的认知负荷是相互叠加的,而外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都直接受控于教学设计者。为了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外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并且使总的认知负荷不超出学习者能承受的认知负荷,否则,就会产生较低的认知效率(Pass,Renkl & Sweller,2003)。降低外在认知负荷主要是减少学习者所需要加工的与学习目标无关的信息,即减少冗余信息,最大限度地呈现直接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容。尽管外在认知负荷都来自于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但具体的来源有所区别,比如,有的外在认知负荷是由于过多额外的与学习目标无关的材料引起的;有时候则是由于材料安排混乱,导致学习者要花费大量认知资源用于整理材料。英国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知识型课程,该课程的作品难度较大、理论复杂、背景遥远、篇幅较长。这就决定了该课程的认知负荷很大,因此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方面尽量降低外在认知负荷。

1.图表的使用

在多媒体学习中使用图表,是降低外在认知负荷的一个有效方法(Carlson, 2003 )。以图表为代表的视觉呈现方式可以包含很高的信息内容,给学习者工作记忆带来的冗余信息较少,从而降低教学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图表主要用来呈现包括空间关系和空间处理任务的学习,与只能按顺序进行加工的句子相比,在图表中所有的视觉元素都可以同时看到,这样减少了在包括多个空间元素的协调任务中的视觉搜索。另外,图表提供了空间任务的更多外显表征,并且需要更少的参考信息,因为它表现出了必须通过文本来叙述的空间关系(Larkin, 1987),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研究发现,难度较大的复杂教学内容,图表在减轻认知负荷方面的作用尤为明显(Carlson,Chandler & Sweller,2003 )。这是因为图表可以激活和利用学生大脑中的认知图式,从而减少外在认知负荷,学习者只要在工作记忆中操作少数信息元素就可以进行有效的学习。特别是在新手学习的起始阶段,大脑中还没有形成学习新知识的基本图式,这就需要图表来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认知支架。

在英国文学课件的设计中,可以适当利用图表来配合和辅助文字表述,特别是授课内容比较复杂和信息量比较大的时候。例如,在讲述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时候,教师都会意识到任务的繁重,因为莎士比亚的创作数量大、历时长、戏剧种类繁多。因此教师通常会将其创作生涯分成不同阶段,并且介绍每个阶段中的戏剧类型和名称。此时,单纯的文字表述会使得复杂的授课内容更加难懂,而图表的使用产生直观而清晰的效果,从而降低内容的外在认知负荷。

2.邻近原则减负技术

“注意分散”发生在学习者接收到多种资源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又必须同时进行加工的时候。解决“注意分散”的途径是接近原则:如果学生在叙述呈现之前不用把所有的动画都保持在工作记忆中的话(或在动画呈现之前不用把所有的叙述都保持在工作记忆中),那么他们就能学得更深入。与动画与叙述的同时呈现相比,两者的相继呈现更可能产生认知超负荷—该情境导致在问题解决迁移测试中理解的减少。注意分散包括空间上的注意分散和时间上的注意分散,因而接近原则也包括空间接近和时间接近。

(1)空间临近原则

在多媒体学习环境中,教学材料包括文字和图片,在一种传播媒体中整合文字和图像,整合解释性的文本与相关的图像,对重要的图表和文本内容使用线索和信号来集中注意,用信号来吸引言语信息的注意(Mautone,2001)等都是有效促进空间接近效应的方法。

在英国文学课件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同时呈现相关的文本和图片,并且文本应该临近或者嵌入到图片中。如果屏幕文字与相应的图表离得比较远,学生便需消耗有限的认知资源搜索相应的文字和图表,从而导致认知超载。例如,在讲述《圣经》中的“原罪”思想对于英国文学的影响时,可以使用图片和文本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们解释。图片中描述的是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受巨蛇诱惑的情景,文字中解释的是“原罪”和“人类的堕落”等概念。

(2)时间临近原则

和空间接近效应一样,理解信息所必需的多种分离的资源增加了心理资源将被花费在外部活动上的可能性,比如要试着回忆消失的单词,以及他们和目前呈现的图片或动画的关系。Baggett(Baggett,1984)利用有声电影进行的学习研究发现,信息呈现的声音刺激在视觉资源7秒后呈现没有阻碍学习,但在更长时间的情况下(如在视觉呈现前或后14-21秒),学习下降的速度相当快。

Mayer等人的试验也表明,同时呈现(动画和解说)的学习成绩要比相继呈现(先动画后讲解,或反之)好,因为在相继呈现时,学生需要在工作记忆中保存首先呈现的信息的表象表征,需要进行的认知加工便会超过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从而可能导致认知超载。

3.消除冗余材料

冗余发生在相同信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或呈现不必要的额外信息时(Sweller,2005 )。首先,Moreno等(Moreno,2002)的研究表明,在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同时呈现的时候,如果视觉呈现的是和声音内容相同的文本材料,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但是,当插图或言语信息等第二种视觉信息同时呈现时,冗余效应就是消极的,对学习有阻碍作用。上述的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英国文学课件的设计制作中,因此课件中的在自我解释的图像上无需添加文字,并且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文本和声音同时描述图像。

其次,Mayer和Moreno(赵永礼,蒋凉&高峰,2009)以程序性文章作为测试教材,进行不同的媒体组合。研究结果发现,双重视觉条件下由于同一时间必须同时注意两种视觉的信息呈现,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从而需要较多的时间来学习,所以学习成效上不如单一的“视觉+听觉”好。研究还发现,当只出现动画和解说时,要比动画、解说和字幕三者同时出现产生的效果好。所以,在课件设计时要突出必要加工材料,减少额外信息加工的投入。这种研究结果表明,通常情况下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中的某些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例如,有时为给学习者增加学习乐趣,设计者会在课件中加入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信息,如有趣的图片、搞笑的声音或背景音乐,这往往会分散学习者对必要加工材料的注意,使学习者将有限的认知资源用于额外认知加工中,使必要加工的认知资源减少,结果是学习者不能将有限的认知资源投入到目标学习中。因此,在英国文学的课件设计中,应该减少或消除为了提高兴趣而增加吸引性细节,它虽然与主题有关但与学习目标无关,可以导致学习者更高的情绪兴趣,但却对其认知兴趣没有帮助。

4.多通道减负技术

当一个信息加工通道被必要加工的认知需求超载时,可以通过另一个信息加工通道来分担处理其中的某些信息。例如,当课件同时呈现图片和文字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二者都需要学习者通过视觉信息通道进行加工,这容易导致视觉信息通道的认知超载。解决此问题的一个方法是以讲解的方式呈现文本,即言语在听觉通道中被加工,图片在视觉通道中被加工,这样,视觉通道的加工要求被减少了,学习者能够更好地选择图片的重要部分进行进一步加工。

因此,在英国文学课程中使用的课件中应该插入图片,并且进行讲解,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在分析《鲁宾逊漂流记》的主题时,首先确定它是一部冒险小说,然后在课件中插入了四幅图片,分别是海难、孤岛、沙滩上的脚印和土著食人部落。在听觉呈现中,通过文字解说分析小说中的这四个意象,从而解释将该小说定义为冒险小说的理由。因为视觉呈现和听觉呈现中相同内容的同时获取,学生对这四个意象印象深刻。图片和文字的结合带给学生们强烈的感官刺激,激发了他们想象的空间。

5.增加相关认知负荷

根据相关认知负荷理论,学习者己有的与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会影响多媒体信息加工中的内在认知负荷。由于学习者是带着丰富的先前知识、技能、观念、习惯和态度进入新的学习情境的,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影响着他们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由于不同学习者背景知识、经验存在差异性,同样的学习内容,对于某些学习者来说会产生较高的认知负荷,而对于其他学习者来说可能只造成很低的认知负荷。多媒体软件设计者应当从多媒体学习者的经验入手,尽量提高多媒体学习者对学习所需的知识与技术的熟悉程度。

相关认知负荷主要来源于学习者本身,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必须唤醒学习者的认知投入。学习动机是影响多媒体学习者相关认知负荷的因素之一,而外部动机因素通常被认为是学习者访问材料的最初诱因,但是只有内部动机因素才是学习者持续努力下去的关键。

因此在英国文学课件的设计中,不但应该关注软件的科学性和教育性,并且还应该利用软件来吸引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首先,学习内容尽可能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充分挖掘适合学习者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更多的认知努力。其次,以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呈现学习信息,通过改变多媒体软件的版式、字体、形式等因素,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注意力。第三,多媒体的呈现还应该做到个性化,解说中运用对话的风格会使学习者有很强的参与感,运用第一、第二人称使学习者产生亲切感,激发其学习欲望。第四,尽量设计具有交互性的多媒体软件,使学习者自定学习步调,控制、操作和探究学习材料,还可以更好的实现反馈,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内部学习动机。

篇2

一、创设自主学习活动情境,提高化学学习自我监控能力

现代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监控学习,主要意义在于解决学生学会学习的问题.它通过个人真实的体验来调节的学习,无法由他人传达,强调把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不断进行积极地,自觉地监控和调节纳入教学过程中,其中包括学习目标、引发疑问、分析如何完成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对每一个步骤进展状况的监控、及时评价!反馈学习中的各种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此及时修正、调整学习过程、及时检验结果、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比如在课堂中可以通过自我提问,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自我提问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不知或想进一步探究的知识信息进行反思(省),进而形成问题并表达出问题的心理过程.它是训练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真正落实减负增效精神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自我提问法一般是首先列出学习活动的问题清单,然后对照问题清单进行思考并逐个予以解决,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还不会针对学习材料进行自我提问,那么教师可针对某一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列出自我提问清单,以便学生学习和模仿,最终达到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使学生逐渐学会自己列出提问清单,养成自我提问的习惯.

二、加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是减负增效、提高学生自主能力的途径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重视和改进实验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应当改变过去那种演示实验多于学生实验的状况,积极地创造条件采用“边讲边实验”等形式代替“独角戏”式的实验模式,把总结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动脑探索新知,品尝成功的喜悦.初中化学中,可以采用“探索性实验”、“边讲边实验”教学的素材很多,象“空气成分的测定”、“水的组成”、“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性质”、“溶液的导电性”等等,我们老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化学教学的实践性还体现在化学概念的形成、化学反应规律的探索以及化学习题的设计都应取材于学生周围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在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概括、归纳形成理性思维,让学生在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形成实践能力.

三、开放学生实验是实现减负增效的有效手段

基于安全、规范等考虑,学生实验一般是根据课本设计好的方案,先由教师提供好实验必需品,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最后填写实验报告,几乎是一条流水线.但这样的学生实验,既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发展,也往往会使课堂留下充裕的时间.对此,笔者做了如下的教学尝试:在进行某一学生实验之前,除了按课本内容准备好必需的药品和仪器供学生实验外,还给学生准备了一些份外的药品和仪器.这些增添器材,大多与本实验相关,同学们在做完本实验后,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挑选和组合,继而再做相同类型的实验.这样,本实验的意义会更加丰富,得出的结论会更加全面,学生的收益也会更大更多.学生实验氧气的制取,具有加热制取气体的特点,因而实验前给学生准备了加热制氧所必需的药品和仪器,如KClO3,KMnO4,酒精灯、试管、导管等.但是,为了有利于学生实验的开放、学生思维的创新,还给学生增添了不用加热来制氧的药品和仪器,如H2O2,分液漏斗、烧瓶等.实验时,学生做完了加热制氧,可再用H2O2分解制氧,不过须在制氧催化剂的系列药品中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如MnO2,铅片、锰片、土豆块、猪肚块等.有的同学继续选用MnO2,由于反应剧烈不易控制而惊疑,待教师引导用分液漏斗将H2O2慢慢滴入盛有MnO2的烧瓶中时,学生茅塞顿开,便自如地操作起来.这种开放式的学生实验,既满足了课堂教学的一般要求,又兼顾了学生的差异性,同时也逐渐地将全体同学引到了尝试创新的境地.

四、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篇3

关键词:学习起点;数学教学;有效性

学习起点,是指学生学习新内容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及能力储备,它可分为学习的逻辑起点与学习的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技能积累。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具备的,多于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技能积累。

一、如何寻找学生学习起点

(一)在课前调查中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一样,接触的人、物都不尽相同,从而他们的知识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想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进行课前调查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1.调查的内容。

(1)了解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技能积累。上课前我们首先应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认真解读教材,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前后联系,设立有意义的目标。为教师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与进程推进上提供正确的保证。

(2)了解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我们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不能只来自教材编排体系认为应该具有的,更应该考虑学生的“现实状态”。“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这应成为最基本、最重要、最不该遗忘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正确地确定学生学习的起点,为学生构建一个较高的认知平台,支撑起一个更大的探究空间,使学生处在一个最佳的最近发展区,获了更大的成功和发展。

2.调查的方式。

(1)问卷调查:即设计一张问卷,在课前让学生填写,从而了解学生的有关情况。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前,围绕“你知道什么是百分率吗?”“你能说出几个生活中的百分率吗?”等几个问题,进行问卷调查。

(2)抽样调查:即随机抽取一部分学生进行调查,从这一部分同学的反馈中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3)谈话交流: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谈话交流中直接了解学生对某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是我们常用的方法。

(4)作业分析:从学生的作业中也可以明显地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存在的不足,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这也是我们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的一种重要途径。

(二)在课堂教学中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根据学生的现实知识水平,教师进行教学预设。在课堂中要随时随地关注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的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准确把握学生现实学习水平。

1.在课前谈话中找寻。课堂上可以先让学生说说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让他们充分展示已有的知识状况。这种知识的展现是学生对自身学习进行再思考的过程,也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使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的现实起点,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流程。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说说你还想知道什么,方便教师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在尝试练习中找寻。在新课教学时,教师通常可以设计尝试练习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的尝试反馈中教师可以很清楚地寻找到学生的真实起点,从而随时调控,调节自己的教学方式,选择合适的教学起点为教学服务。

3.在交流、倾听中找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交流,这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问题。并通过及时捕捉学生的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再通过对信息的处理来调整教学预设,使课堂教学有序、有效。

4.在活动、操作中找寻。动手操作是课堂活动中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更能体现出W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因此,有些教学内容,可以利用设计一些数学活动来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二、有效运用学生学习起点,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弹性教学方案

综合学生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我们应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适度地调整,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形成“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设计时重在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使学习材料具有较强的思考性。

(二)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调整教学方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我们课前没有想到的“可能”,寻找到的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预设方案中的情况有所偏差,这时教师不能照搬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不能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预设方案进行教学。而必须在学生所占有或提供的学习资源的基础上改造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调整自己的预设方案。

(三)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强化意义建构

为了能使学生能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教师应从学生的经验和内在需要出发,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出发,提供丰富的交互功能强的学习资源和必要的实物、图形、学具,使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

1.提供丰富而典型的学习材料。这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避免思维定势,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比较完整、准确概念。

2.结合直观形象的演示或操作活动。如何使学生对这个概念理解得丰富而生动,我们可通过动手操作,多媒体演示等手段,使定义与直观形象和感觉经验结合起来。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仅能直观地表现知识的内在意义,促进知识的理解,更有得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实现同化与迁移,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

篇4

新课标初中数学教材主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来编写.例如,2007年版代数部分内容的编排顺序为“(七年级上)正负数、有理数、有理数运算、一元一次方程;(七年级下)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八年级上)一次函数、整式;(八年级下)分式、反比例函数;(九年级上)根式、一元二次方程;(九年级下)二次函数(这里省略了数据整理与概率的部分内容)”.然而,初中代数的内容构成大体为:数、式(包括整式、分式、根式等)、程(方程与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函数,共有五个知识块,每个知识块是它后面知识模块的前奏课,每个后面的知识模块都是对前面知识模块的深化与扩展.它们互相联系,组成了初中阶段独立而严密的代数体系.但是,纵观整个初中阶段的教材编排不难发现,有些内容的学习顺序被打乱了,有些模块被拆散了,在教学当中自然就会存在以下矛盾.

一、 降低学科难度与学科体系的严密性的矛盾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更多的感性经验支持.初二年级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直到高中转化才初步完成.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新教材的编排自然而然就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而忽略了学科体系的严密性.例如,从内容编排看比较典型的有:把“式”(包括字母表示数、整式、分式、根式)这一块知识放到了一次方程与方程组、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后面,甚至还删掉了字母表示数、分解因式中的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等内容;从时间安排上看是把“式”这块知识放在初二及以后学习.因此从内容上就打破了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这样就形成了降低难度与学科体系的严密性之间的矛盾.在教学中如果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学习起来肯定会遇到困难.很多教师在教学一次方程与不等式时感觉学生非常难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而这部分内容在课改前却是非常简单的、很基础的,学生也掌握得很好.很多教师感到非常苦恼,但找不出原因.其实,归根结底是这对矛盾没有解决好,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固然要遵循,但学科的内在逻辑顺序也不能颠倒.教材编排不能做到两方面兼顾,在教学时就不应两面兼顾了.因此,教学时可做适当的教材处理:在教学一次方程时必须先和学生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列代数式、简单的整式及整式的简单运算等必要的前奏内容,但不要求学生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只需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即可,然后再学习一次方程.这样,学生对一次方程的理解、列式、解法及运算就变得简单与容易掌握很多.否则,学生很难理解方程的列式及运算,最终影响这一知识的掌握程度.当一次方程学好了,一次不等式就不难学习与理解了,因为在逻辑上方程是不等式的特解部分,在解法上它们很相似.所以,一步处理好则后面几个知识块的难点都解决了.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处理教材教学效果都非常好,很受学生欢迎.

二、 分散难点与综合记忆的矛盾

教育心理学认为,记忆可分为多种,其中按照记忆内容来分,可分为部分记忆、整体记忆、综合记忆三种.这三种记忆的优劣根据学习材料性质的不同而不同:无意义联系的学习材料用部分识记效果较好;有意义而且比较简短的学习材料用整体识记效果较好;有意义联系而且既长又抽象的学习材料宜进行综合识记.例如,初中代数中方程与方程组、函数这两部分是初中数学中联系最密切,分量最大,最难、最抽象的内容,最适宜用综合识记的记忆方法.但教材为了分散难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学习,把这两部分内容分成几块,从初一到初三分跨三个年度六个学期学习.

具体如下表:

由此可见,一次方程与二次方程的学习时间间隔了一年,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学习时间也间隔一年,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的学习时间间隔一个学期.这样安排难点是分散了,但方程与函数这两块联系非常密切的知识却变得非常零碎,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时往往有学习前面的知识就不知有后面的知识,学习后面的知识又忘了前面的知识的感觉,很难掌握好这两部分知识,更难形成方程与函数的思想.由于这些知识前后衔接时间间隔太长,因此,要使学生学好这些内容,要采用横向、纵向联想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来教学.每教学一个知识点都得先复习与之有联系的知识,让前面学习过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有清晰的记忆,然后新旧知识进行对比学习,联系记忆.虽然课本把这两块知识拆散来学习,但是教师必须对这两部分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整体教学观念,有意识地让学生把拆散的知识综合起来,形成方程体系和函数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方程与函数的关系,更有效地形成方程与函数的数学思想.

三、 技能训练与减少习题之间的矛盾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最直接的就是减轻学生的作业量,因此,新教材大量减少了基本技能方面的训练题,同时又增加了一些能力培养方面的习题.教育心理学认为,基本技能是具有固定程序和步骤的方法,一种熟练的基本技能必须要经过反复多次训练才能形成.能力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体现,所以,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是根本,能力是学生运用双基解决问题的一种综合表现.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掌握好双基,知识需要多次记忆、技能需要重复训练,这与减轻课业负担是不矛盾的.可是,新教材中技能训练的习题过少.例如,八年级上册《因式分解》一节,因式分解方法有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两种,其中公式法有两条乘法公式,等于三种基本技能,而课本中提供课后训练的习题总共才十八道小题.平均每种技能重复训练六次,这样的训练次数对任何一种技能来说,都是不够的,学生是不能掌握好的.类似这种情况,新教材中还有很多,像方程的解法、不等式的解法、全等三角形的证明、相似三角形的证明等,它们的基本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怕戴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帽子,要理直气壮地适当增加一些训练题,直到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为止.我们这样做并非搞题海战术,这是学科的客观规律要求;科学不是喊口号,如果我们一味地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而减少应有的习题量,那么学生肯定不能熟练掌握好双基,能力培养也就成为空中楼阁,教好数学、学好数学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四、内容编排欠科学与与相关学科脱节引发的思考

数学是一切运算的基础,是学好物理、化学等相关学科的先决条件.新编教材对学科内容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只是考虑到本学科,而没有考虑应用学科,表面看是给学生减负了,但实际上非但没有减,从某个角度说,反而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一知半解,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习状态与信心.

与其他学科的衔接明显脱节的有:物理八年级上册用到负指数幂(即科学记数法中,幂指数n是负整数的情况),而数学八年级下册才介绍.与本学科内容脱节表现在与初中阶段内容及高中知识的脱节两方面.初中阶段,前面几个矛盾中有些已经分析到,有些没有提到.如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中提到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也用到这个知识点,但中心对称图形及中心对称是九年级上学期的内容.勾股定理是八年级学习时介绍的,但所应用到的二次根式的运算是九年级才有,内容编排顺序混乱,有经验的教师可以作补充、说明或适当的调整,没有经验的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导致学生学习事倍功半.以上种种往往会因为数学基础的欠缺或不牢固,让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大打折扣.

为了降低初中数学的难度,新编教材对一些内容一减再减.如因式分解中的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方程中的根式方程、比例的性质、韦达定理、切割线定理及推论、弦切角定理、连心线的性质等.有些内容在高中教材中有补充学习,更多的却是没有补充,直接应用.像十字相乘法是解方程中非常常用和好用的方法,因为初中删去了,高中又直接用,让初、高中的知识链出现了脱节现象.还有,为了减负,中考几乎是一年比一年容易,为了响应号召,一些初中教师也乐得只为中考服务,而高考的难度从没减过不说,还似乎有越来越难之势.初、高中对学科知识截然不同的要求,让许多学生措手不及,甚至晕头转向,导致一些学生因为畏难而放弃学习,非常可惜.学生的潜力没有在适当的阶段得到挖掘,更没办法形成能力.这样的教改没有达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不算,有时还可能会适得其反.如何处理好以上几个矛盾,寻找到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最佳学习方法,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的人才,这值得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深思与研究.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小学英语 一起作业 激发兴趣 促进学习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网络作业随之兴起,它能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网络作业就是在互联网上完成的作业,是一种新型作业形式。本学期初,英语教研组长赵老师就要求我们和学生一起使用“一起作业”这个平台,在网络上完成课后作业和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主动学习。经过几个月的实践研究,我发现“一起作业”作为小学作业的一种新途径,适应了英语新课程标准,是学生作业增趣、教师减负的教学好帮手。

一、提高效率,教师减负

过去,教师花了大量时间布置和检查学生的英语听说作业,然而效果不尽如人意。我们要求家长对孩子的听读作业进行确认签字,一方面这种方式受到家长的英语水平和责任心的限制,另一方面无法真正提升孩子的口语水平。而“一起作业”平台帮助教师解决了布置英语听说作业的难题。教师只要选择与教材同步的课文,在学生读课文时电脑就可以同步将学生读课文的声音录下来,并自动对学生的读音做出智能打分,教师可以通过后台及时地看到整班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同时可以随机抽查学生的真实发音。通过数据分析,教师对学生的薄弱知识点一目了然,就可以针对整体的知识弱点更好地组织教学工作,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激发兴趣,纠正发音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行动的动力。“一起作业”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于一体,具有直观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等特点,基于知识重点,以游戏化作业形式呈现,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触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了学生的英语能力。“一起作业”平台设计了多种游戏化英语练习,如“打地鼠”、“海底世界”、“狙击小偷”、“鳄鱼先生”等,这些游戏涉及单词、口语、语法、阅读、听力等,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五(4)班的张舟同学,基础知识不扎实,又懒得背单词,马马虎虎地读英语10分钟,每天晚上都玩电脑游戏。自从我在“一起作业”平台布置“单词大灌篮”、“埃及方块”和“bingo”三个网络作业,这三个作业都是以游戏形式,配上生动的动画课件,比机械地抄写单词让张舟同学更喜欢。现在每天放学后,张舟同学第一时间完成书面作业,接着就做“一起作业”,跟读英语15分钟,完成老师布置的“一起作业”。又如,五(1)班孟俊辉同学,学习成绩优异,但英语口语却很一般,有时候发音不准确。“一起作业”平台配有跟读与录音功能,并对学生的发音给出精确打分,让学生通过朗读的分数发现自己的发音哪里存在问题,通过纠正再把单词或句子读正确。孟俊辉同学自从做了“一起作业”的跟读练习后,他的英语口语发音标准多了。

学生对这些游戏化的作业产生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此时学生就不会觉得作业是一种负担,从而使学生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三、赏识教育,家校互动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我们不能忽视网络作业的有效评价。网络作业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学生每次练习后,电脑自动批改并及时分析知识点掌握程度。教师可以通过后台轻松了解学生的作业效果,从而更高效地指导学生的作业。通过检查作业,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针对整体的知识弱点更好地组织教学工作;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及时给予评价与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我在检查学生的“一起作业”完成情况时,会给学生写评语,构建师生交流平台。如:“谢晓栋同学,你的作业完成的速度真快,做得既完整又准确,希望你继续加油哦!”“徐子悦同学,你的模仿能力很强,发音很准确,但是单词拼写环节有点薄弱,希望你加强词汇方面的背诵哦。”“宋贻飞同学,你的作业一次比一次完成得好,坚持下去,你的成绩一定会提高!”在每次看完学生网络作业后,我都会采用给学生写评语的方式对他们提出要求,进行鼓励,使学生更乐于接受,这样师生间的距离无形地缩短。“一起作业”还会对完成作业的学生给予学豆奖励,让学生用自己获得的学豆在网站上换取实物奖励,每当学生收到兑换的礼物,都别提有多兴奋。利用“一起作业”布置作业,不仅能帮助学生练习本单元所要学习的单词和句型,还能在练习后及时评价和反馈学生的错误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错误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重难点,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一起作业”使家校沟通变得更密切,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一起作业”都为每个孩子的点滴进步做了准确、如实的记录,家长可以随时通过网站或者手机微信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见证孩子的进步与成长。

网络作业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网络作业的目的不仅是要简单地让学生完成某种任务,还要让学生完成精心设计的有效作业,同时合理、有效、安全地利用网络电子资源。但是使用网络作业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小学生年龄尚小,自控能力较弱,辨别能力不强,这就要求家长给予适时的监控。有效的网络作业能拓宽孩子们学习和交际的渠道,优化教学,提升课堂效率,让教学真正达到减负、增效、提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解读[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6

一、基本模式

“导学达标减负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包括:四个阶段,共七个环节。既“四段七环”。一、导学阶段,包括:揭示学习目标和导拨自学要点;二、探究解疑阶段,包括:学生自学探究和师生讨论解疑;三、反馈矫正阶段,包括:检查自学效果和反馈矫正提升;四、应用评价阶段,即当堂达标训练。

二、理论基础基本原理

确立新的教育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课堂评价方式,是新课程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志。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对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施素质教育,事关重要。“导学达标减负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以新课程标准理论为基础,遵循下列基本原理。

1 任务驱动,激发兴趣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任务驱动”能激发人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迸发出创新的智慧火花。“导学达标减负高效”课堂教学各环节正是遵循这一原理导入并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建构与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问题的驱动下,反馈矫正、释疑提升;在问题的驱动下,完成达标测试。

2 三维目标 相辅相成

“导学达标减负高效”教学过程中,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上突出了“精”和“通”两个字。看学生是否把握了知识点;能否运用相关知识迁移去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过程与方法上要强调了“自主”两个字。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在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显示了,个“润”字。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情感体会,科学体验,人生体验。

3 导学达标 贯穿始终

布垆坶认为:有效地教学始终于明确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导学达标减负高效”教学活动从目标导学开始,到学生围绕目标自主学习达到,最后老师根据目标进行达标训练结束。教学目标贯穿始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贯穿始终、反馈矫正贯穿始终、教师的期待和学生的成功欲望贯穿成始终。

4 减负高效 走向和谐

“导学达标减负高效”教学中:“导学达标”是教学过程和策略。“减负高效”是目的。我们认为当前学习负担过重的现象已经严重的威胁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困扰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减负”势在必行。我们力争通过构建高效课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达到“导学达标”与“减负高效”和谐统一的理想境界。

三、基本原则

“导学达标 减负高效”课堂教学中体现了6种基本原:导学达标减负高效原则;合作教育、公平竞争原则:面向全体、分层发展原则、精讲活练、当堂达标原则、交流互动、激励、灵活原则;

四、教学保障

为使“导学达标 减负高效”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我靠上抓、具体抓,采取了下列具体措施:

1 设定了教案模版,规范教学行为,避免教学的“随机性和走回头路”。

为了与课程改革同步,确保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我们大刀阔斧地进行教案撰写改革。原来的教案老师们书写教案多数是简单的教学重点、难点等教学内容的罗列,内容上流于形式的多,应付检查的多,复制别人的多,实用性差。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新的和课堂教学改革同步、有利于促进改革的教案书写模板,模板分为“教学任务分析”、“课前准备”、“教学流程安排”、“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后记”五部分,而“教学过程设计”对突出“问题与情景”、“师生行为”和“设计意图”三个方面的设计,让教案为教学活动而设计,教案的内容是为了指导学生更好地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关注学习活动的组织,关注每一步设计的意图,关注课后的反思。为了推动教案改革的实施,我们印发了学习材料,强化了集体备课,确保备课不流于形式,真正备出问题,备出实质,实现资源共享和教学水平同步提高的目标,新的教案编写体例使教学的方向性更明确了,实用性更强了。现在我们老师撰写的教案多数是便于操作的体例经典。教案改革是成功的,教案改革是我们全面实施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是基础。

3 制定了集体备课规程,促进了备课的有效性。

备课规程分为备课组、备课程序、管理措施等八个方面,其中集体备课流程为:个人备课形成初案-集中说课 共同研讨-解决问题 达成共识-形成统案 网上共享-结合实际 形成个案-课堂实施 信息反馈-教后反思 理论提升。

4 各班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为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奠定基础。

结合本人二十多年的教学摸索经验,我提出了学习的分组原则:即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小组内部进行兵救兵和问题探究提供了条件,而组间同质义为全班各小组进行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另外也消除了固质分组带来的被歧视感和逆反心理。学习小组一般由四人组成,学习优秀的担任第一组长,中上游的担任第二组长,学困生担任第一发言人,中游生担任第二发言人。组长负责组织课堂讨论,检查帮助本组其他两个同学的课堂学习。为保证合作学习能顺利进行,我们还进行了专业培训。

五、反思与展望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改革,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目前我们的“导学达标 减负高效”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已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以及评价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各学科老师以基本教学模式为框架,在实践中探索设计了不同学科多种课型的教学操作程序,撰写了一百多篇研究论文,扎实有效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减“教”增“学”;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8-0059-01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活动,人们习惯性地认为“教”是前提,“教”支配着“学”,先“教”而后“学”。当前课堂普遍存在着“教”风太盛的现象,许多自以为是的教师滔滔不绝地独自吟诵着“经书”,殊不知,教师越是“好教”,学生越不“好学”。教师的这种“爱教”行为反而增加了学生负担。教育部提出了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切实增强学习效率。我们教师除了在课业负担上面给予减轻,更重要的还要在学业负担做到减负增效。课堂教学中要落实这一宗旨,必须充分践行生本课堂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学为中心,“教”为“学”服务,教师限时讲授,学生踊跃活动,真正做到减“教”增“学”。近几年来,笔者始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摸索、实践,探究出减“教”增“学”的策略。

一、减少“教”的时间,增加“学”的时间

教和学的总时间是一个定量,如果“教”的时间越多,那么“学”的时间也就越少。当前各地课堂教学改革中都比较重视教学时间的管理,有的地方对课堂教学时间分配比例上也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如有的地方教育部门规定:教师讲授的时间不得超过一节课总时间的三分之一。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教师要科学增加学生课堂学习的分配时间,变“讲”堂为“学”堂。

五年级上册中的“负数的初步认识”是我执教的一节校内公开课。我原先考虑到学生对“负数”这个新的数学概念比较陌生,而且生活中接触又较少,缺乏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所以准备采用讲授教学方式,讲授时间比较多,大约需占用课堂总时间的三分之二。在和学科组的教师集体备课中,他们提出:当前提倡“学的课堂”,首先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生学习时间安排上应当予以充分保证,教师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我又将教学方式调整为“先学后教”的形式,上课时我给学生提供了有关各地气温的图片、温度计等学习材料,让他们先根据导学案分组进行自主预学,然后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提炼总结出有关“负数”的知识,这样的设计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活动时间。事实证明,这样的安排是正确的,并未造成我所担心的结果,我省时又省力,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中反而学得更好。

二、减少“师”的活动,增加“生”的活动

教学活动是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多的干预反而会造成对学生产生“非爱性的掠夺”。课堂要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就要求教师减少无谓的活动,增加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中,我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我退居幕后,减少了自己的教学活动,增加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我以小组为单位,给每个活动小组提供了牙膏盒、饼干盒、长方体框架、正方体框架及小棒、节点等实物,让他们在观察、触摸、测量、比较和拼接等丰富活动中进行感知,各组学生通过一组有结构的学习材料接触、操作、感知,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方面的特点有了具体直观的认识,然后在全班交流中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归纳概括。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只是充当了一个组织者与参与者的角色,在各小组操作活动中适时参与他们的研究活动,在汇报交流时适当引导他们围绕所观察物体的面、棱、顶点方面作全面系统地分析与归纳。

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该教的才教,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教了也不会的不教,“教”基于服务学生的“学”,课堂中教师主动退后,减少“师”的活动,教师不替代学生的学习体验活动,将学生推向前台,增加“生”的活动。

三、减少“单”的形式,增加“合”的形式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场域,应在互相交融、互动合作中达到共同“生长”。减少“教”并非对学生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长。为了学生的“学”,我们应做一个目光敏锐、心如明镜的智者,主动和学生互动,促进生生互动、生生合作,减少“单独”的个体活动,增加同伴“合作”的学习形式。

譬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中的“表面涂色的正方体”一课时,我原定教学方案是给每位学生提供四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泡沫模型,让他们各自把这四个正方体泡沫模型分别将每条棱都平均分成2份、3份、4份、5份,然后分别观察统计1面涂色、2面涂色、3面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以及切成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后来,我考虑到这样的话所需准备的小正方体泡沫模型太多,因此改变策略,将学生每四个人分成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仅提供4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泡沫模型,让他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事后发现,我这样“偷懒”的方式反而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减少了我的麻烦,而且小组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得个体之间的竞争变为组内团结、组际竞争,实现了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交流,学习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总之,我们只有学会“让”一点、“懒”一点,适当减少“教”,增加“学”,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科学设计师生活动,恰当安排活动形式,才能真正实现高效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王炎.认真学习数学教学的一些新思想[J].云南教育,1999(12).

[2]梁爱玲.增强主体意识培养自学能力[J].安徽教育,2000(Z1).

篇8

[关键词]合理设计;小学数学;校本作业;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2-0077-03[作者简介]王广木(1983―),男,福建南平人,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乐海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2013年1月,厦门市教育局正式公布《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若干规定》,被称为厦门史上最严“减负令”。《规定》提出“严格控制作业量,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作业量控制在1小时内,老师不准不批改作业”。它意味着:老师布置多少作业,就得批改多少。老师如果不想作业改不过来,就要精心设计作业,不能搞题海战术,要依据教材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设计,设计出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的校本作业。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因此,校本作业是减负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校本作业是减负的有效手段

数学作业是学生学好数学学科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活动,一定量的作业可以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推理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然而,当前作为作业的教辅资料都是按照一定的要求统一编写的,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帮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有的作业针对性不强,只是个人操作式的机械模仿,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帮助不大,给学生的数学学习造成了负担,教师也无法把握其难度。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只有根据本校、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针对他们的知识薄弱点,精心设计数学校本作业,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在作业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变厌学为乐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当前小学数学校本作业设计的现状

(一)校本作业设计目标不够明确

当前的小学数学校本作业,过多地注重知识目标的达成,只为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开发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忽视了数学学习能力目标的培养。一部分数学校本作业是直接从网上成套的试题库中下载下来,就直接作为数学校本作业布置给学生;还有一部分数学校本作业则只是从一些教辅材料中截取,教师就直接布置给学生。这样的数学校本作业没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针对性不强,对教学整体目标的把握不到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帮助不大,更不用说让学生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

(二)校本作业设计的内容较单一

以往的小学数学校本作业大多讲究“一刀切”, 过多强调模式化,答案标准化、绝对化。题型相对单一,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应用性的作业偏少,缺乏对学生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一方面,一部分校本作业的设计直接选取书本或者教辅资料上的习题,并没有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内容机械单一,基本上是纯粹的数学题,缺乏与实际生活或其他学科的联系,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和创造性,更不能真正做到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之间的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一部分校本作业缺乏分层意识,所谓的校本作业只是一些习题的拼凑,根本没有经过精心设计,学生成了被动的解题机器。这样的数学校本作业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与自主选择性,往往让后进生“吃不消”,优等生“吃不饱”,使学生处于很被动的地位,不同层次的学生得不到不同的发展,结果导致学生怨、老师忙、家长慌的恶性循环,更无效果和成绩可言。

(三)校本作业设计形式较单调

当前一部分校本作业的特点是书面作业多于实践作业,识记理解作业多于表达运用作业,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校本作业较少,综合实践以及研究性学习类型的数学校本作业也较少涉及,以写为主的书面作业占小学数学校本作业的主要地位。这样的数学校本作业只是机械的作业,使学生成了完成作业的机器,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口头交流能力以及主动发现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数学校本作业失去了应有的兴趣,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空间的拓展和数学素养的提高,更严重的是制约了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以及个性化发展。

三、合理设计校本作业的原则

(一)善于利用教材习题

数学课本的练习题都是编写者经过精心筛选和设计的,基础性很强,而且适合于大部分学生练习。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在备课时不仅要吃透教材,更要钻研习题,把那些题目研究透彻,每一题的设计意图、训练目的都要了解,然后把这些习题放到校本作业中最合适的地方出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学会思考,当堂牢固地掌握一些新知识,争取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二)依据学生学习水平分层设计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教育的作用不是消除差异,而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在设计校本作业时,由于不同的学生所具备的认知基础、情感准备、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面对学生的差异,我们要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有差异的发展,并把差异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来开发、利用。教师要针对各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速度,以及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时间设计不同要求的练习,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让中等学生强化基本技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优化知识结构,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在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还能有所提高,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解决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三)校本作业设计应当多样化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小学生思维活跃,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设计校本作业时,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多角度、多形式地开发出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校本作业。除了以往的填空题、判断题、口算题、列式计算题、应用题等这些书面作业外,校本作业还可以是口头的数学儿歌,数学知识的讨论与辩论,也可以模拟央视的“开心辞典”开展数学知识竞答,或者是学生个人和小组间的 PK 赛、数学日记、数学知识调查、手工制作,等等。校本作业具有多样性,才能更好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信心。不同形式的校本作业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概念进一步明确,计算能力得到加强,审题能力得到培养。

(四)校本作业设计要体现生成性

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思想水平也大不相同,对于同一学习材料,不同的学生学习效果也不同。校本作业设计是一个有机整体,不是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新的目标不断生成,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也不断加深。教师就要在课后及时补充和修改,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做出相应的调整。所以一套成熟的校本作业也应当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做出相应的调整、修改或增减,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对校本作业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也要体现生成性。为了学生的学习,校本作业的设计不是一成不变或者一劳永逸的,它还要与时俱进,体现生成性,并且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朱陆君.初中数学校本作业开发的流程和案例[J].中学数学,2012(24).

[2]黄永新.校本作业开发的基本原则及其评估[J].课改研究,2013(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