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53:1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文化事业发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近年来,随着国家粮食保护价的上调,惠农政策的出台,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化生活也得到了一定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目前,我县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主要以广播电视为主,以报刊杂志、网络传播、群众文化、广场文化为补充,呈现出现代化、多样化的趋势。
(三)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广泛开展,热潮不断,农村露天文艺演出,观看群众常常达到上千人。一年一度的**登山节和元宵节焰火晚会已经成为我县群众文化活动的特色品牌。以金色田野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乡镇大型文艺汇演活动,各类棋类比赛、球类比赛、秧歌比赛、书画展等赛事活动极大丰富和活跃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剪纸、根雕、手工编织、二人转、彩绘等民俗特色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积淀了县域农村文化底蕴。
(四)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18周岁35周岁的农村青年初中文化程度者约占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约占5%。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外出务工,吸取了城市的先进文化,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五)农民文化生活消费逐年增长。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和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我县农民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支出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依然薄弱。资金困难是制约我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瓶颈,农村文化建设的速度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虽然近年来我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但还仅限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其他村屯大多由于无力投入而导致建设步伐缓慢,多数文化设施不能正常使用。全县82个行政村仅有十几个村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配套设施齐全,藏书量仅为25000册,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文化生活和科教兴农的需求。
(二)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不平衡。目前的各类文化活动大部分仅限于城镇,边远地区的农民群众不能充分享受到文化服务,出现了重城镇阵地、轻边远地区,重大型庆典、轻日常活动,重精美培养、轻大众普及的现象。
(三)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地域特色。没有树立起自己的地域文化形象,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与服务方式沿袭传统模式多,方式过于简单,内容缺乏创新,群众文艺创作力量比较薄弱,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农村文化管理服务职能偏弱。2004年,全省乡镇机构改革撤消了文体广播中心,由原来的县直部门垂直管理变为由乡镇政府行使有关职能,客观上乡村文化管理职能被弱化。同时,作为农村文化管理服务职能部门的乡镇文化站,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并且文化干部身兼数职,行政事物繁忙,没有精力和时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个别乡镇文化站甚至成了无人员、无阵地、无经费、无活动的四无文化站。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县乡财政设立专项经费,保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各项文化活动正常开展;相关部门应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社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投入的契机,积极跑市、进省,争取国家政策更大的支持,三年内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一个300平方米以上综合文化活动室的目标;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机制,培植农村文化市场,吸引企业向文化产业投资,挖掘、整理、加工农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产品,打造品牌走向市场,为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二)协调发展城乡文化,不断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内容。文化活动
一、我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近年来,随着国家粮食保护价的上调,惠农政策的出台,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显着提高,文化生活也得到了一定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目前,我县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主要以广播电视为主,以报刊杂志、网络传播、群众文化、广场文化为补充,呈现出现代化、多样化的趋势。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随着农村文化建设纳入“xxx”规划,国家加大了公共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我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改善。几年来,累计投入资金500余万元,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个,面积427平方米;村级文化活动室45个、文化公园8个、文化广场8个、“农家书屋”45个。资源共享工程得到延伸,农民党员教育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相得益彰,实现共享。
(三)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广泛开展,热潮不断,农村露天文艺演出,观看群众常常达到上千人。一年一度的**“登山节”和元宵节焰火晚会已经成为我县群众文化活动的特色品牌。以“金色田野”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乡镇大型文艺汇演活动,各类棋类比赛、球类比赛、秧歌比赛、书画展等赛事活动极大丰富和活跃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剪纸、根雕、手工编织、二人转、彩绘等民俗特色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积淀了县域农村文化底蕴。
(四)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18周岁—35周岁的农村青年初中文化程度者约占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约占5%。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外出务工,吸取了城市的先进文化,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五)农民文化生活消费逐年增长。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和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我县农民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支出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依然薄弱。资金困难是制约我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瓶颈,农村文化建设的速度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虽然近年来我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但还仅限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其他村屯大多由于无力投入而导致建设步伐缓慢,多数文化设施不能正常使用。全县82个行政村仅有十几个村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配套设施齐全,藏书量仅为25000册,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文化生活和科教兴农的需求。
(二)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不平衡。目前的各类文化活动大部分仅限于城镇,边远地区的农民群众不能充分享受到文化服务,出现了“重城镇阵地、轻边远地区,重大型庆典、轻日常活动,重精美培养、轻大众普及”的现象。
(三)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地域特色。没有树立起自己的地域文化形象,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与服务方式沿袭传统模式多,方式过于简单,内容缺乏创新,群众文艺创作力量比较薄弱,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农村文化管理服务职能偏弱。XX年,全省乡镇机构改革撤消了文体广播中心,由原来的县直部门垂直管理变为由乡镇政府行使有关职能,客观上乡村文化管理职能被弱化。同时,作为农村文化管理服务职能部门的乡镇文化站,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并且文化干部身兼数职,行政事物繁忙,没有精力和时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个别乡镇文化站甚至成了无人员、无阵地、无经费、无活动的“四无”文化站。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县乡财政设立专项经费,保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各项文化活动正常开展;相关部门应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社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投入的契机,积极跑市、进省,争取国家政策更大的支持,三年内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一个300平方米以上综合文化活动室的目标;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机制,培植农村文化市场,吸引企业向文化产业投资,挖掘、整理、加工农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产品,打造品牌走向市场,为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引言
对于我国而言,随着网络信息化的普及,我国社会建设的目标也逐渐从经济、科技建设转变为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事业的建设,已然成为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图书馆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事业的发展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本身的文化性、服务性等特点,都决定了其建设需要以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为目标。而笔者将通过本文,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策略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当下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1.品牌特色不明显
对于图书馆而言,除了作为藏书的重要公益机构以外,市场的发展也让其行业的发展进入到特殊的阶段,而改革也呈现出规模化品牌化的趋势。对于图书馆事业发展来说,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品牌特色不明显,例如图书馆无法体现出其服务的特点,例如一些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或个性的信息产品,也许是特色的服务,这些都可以作为它们的品牌特色,而且品牌本身也是图书馆对读者的信誉以及知名度的累积,可以帮助他们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读者,此外,图书馆的事业开展还需要考虑更多公众的需求。
2.缺乏营销的策略
营销策略是任何行业发展的中心,对于一些服务行业也不例外,唯一的区别在于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产品,而对于图书馆来说,以往的定位往往是公益性事业,因而在经济方面缺乏一定的发展目标和营销手段,而且对于图书馆来说,要获取稳定的读者群,则必须也加大宣传力度,所以营销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图书馆需要研究各种营销的手段,让读者能够清楚了解到目前图书馆的服务以及运营变化。
3.开馆时间的限制
对于大部分图书馆而言,开馆时间都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例如学校图书馆的开馆通常为白天和晚上,但是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在晚上是闭馆的,而且开放为人员稀少的日常时间,周末也是闭馆状态,这也让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服务时间非常有限。所以图书馆要加大事业的发展,首先需要对自身的闭馆时间进行科学配置和优化,提升资源的利用率以及服务的高效性[1]。
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策略
1.推进信息化普及
信息化是目前时代的特征,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渐渐运用到多个行业,也让更多行业的运作更加高效化,而对于图书馆行业来说,信息化技术也能起到相应的作用。例如推行信息询问服务,设置网络信息询问平台,而读者可以借助平台的功能获得需求的电子资料以及信息,同时也能通过网络向图书管理人员了解相关信息。此外,还可以推行手机终端服务,让读者通过手机软件登陆,而后通过手机搜索引擎获取图书馆内部的资料,同时可以获得增值服务以及其他服务。对于我国而言,手机图书馆也的开展已经有先例,即2005年在上海图书馆就公布了利用手机短信进行查询的手机图书馆咨询系统,即读者可以通过短信实现与图书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即了解开闭馆信息、书籍种类,同时提供自身的需求以及讲座预定,而管理人员则会根据信息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回应。而对于手机图书馆而言,还可以提供多样的服务,即2.1通知推送,图书馆可以随时向读者发送各类短信通知进行推送,例如图书过期通知、预约情况通知以及订阅实际通知;2.2查阅服务,读者可以利用无线网络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了解周边图书馆的藏书情况,同时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益;2.3便捷阅读,便捷阅读体现的是更加人性化的服务系统,例如手机阅读器就是这样一类比辅助软件,也是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类软件。
2.发展图书馆营销
对于传统图书馆而言,一直都是公益的服务性机构,但是也让图书的事业的发展进入到了瓶颈阶段,特别是对于采用多样化的营销方法,借助更多的平台作为营销的宣传。即2.1媒体平台,利用媒体平台的受众面广的特点,例如利用广播电视、刊物报纸等多种媒体,对图书馆的资源以及服务进行推广,同时定期对一些内部活动进行公布,采用媒体导报,让公众对图书馆的关注度提升;2.2内部关系,利用图书馆内部的公共联系进行推行,即像完成图书馆史的编撰,加强图书馆的讲座以及民众交流会,同时可以利用图书馆的公众性,提供展览的场所;2.3区域关系,利用区域的关系,图书馆可以昂一些区域活动得以开展和推行,例如一些冬、夏利营;知识讲座,博览会等等[2]。
3.利用文化娱乐性
文化不仅仅是学习和发扬的一种无形资产,其实文化本身也有较强的娱乐性,从而增强民众的接受度,而图书馆则需要多多推行娱乐相关的文化活动,主要可以通过四个方面推行相关的对策,即3.1设施的完善,为了保证娱乐文化活动的正常实施;例如完善展览、演讲等必须的设备,同时提供视听房间,提供文化相关的CD或者VCD等影视视频,同时增强电子阅览室,教会读者运用电子阅览软件;3.2娱乐性的基础,对于图书馆来说,为了能够体现娱乐性的氛围,例如娱乐阅览室的建设,其中配置多样的文史小说以及文学画册等等,以利于读者通过个性化的刊物,增强他们的知识积累以及文化水平;3.3个性的娱乐区域,对于图书馆而言,设立个性的娱乐区域也是其体现文化娱乐性的途径之一,例如设立“茶室”,读者在品茶之余可以翻阅一些茶文化相关的历史或者书籍,从而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3.4公众娱乐活动开展,对于图书馆来说,要让其事业的发展能够对文化事业起到一定的作用,则需要考虑其公众娱乐活动的开展,例如花卉知识、健康宣传以及家庭装修的等等内容,从而民众能够更快从活动中了解图书馆提供文化的娱乐性,加大他们对图书馆的关注度[3]。
4.发展图书馆学教育, 加强图书馆学研究
近些年来,随着现代化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运用范畴不断加大,文献信息数量的巨大增长和类型的发展变化及其管理方法的不断改变, 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要求, 在业务知识、业务技能及管理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大大地提高了。图书馆的发展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图书馆专业人才。因此要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 也必须培养懂得图书馆现代技术的专门人才, 迫切需要发展图书馆学教育, 加强图书馆学研究。
【关键词】公共文化;文明程度;美国;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2-001-02
一、公共文化含义
所谓“公共文化”,即“公共”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范畴,它区别于普通意义的文化概念,具有公益性和普及性的特点。积极的公共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谐、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并能有效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减少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实现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本文所指的公共文化,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产品和服务的总和。
二、美国公共文化运作机制
以美国为代表的“民间主导”文化模式,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不设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政府不直接经营公共文化事业或公共文化设施,主要利用国家或私人的基金会对文化事业进行经济资助。其次是政府通过各种形式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文化艺术进行间接的资助、培育、支持。民间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NPAO)主要通过政府直接拨款,鼓励慈善机构、企业及个人捐助等多种形式对其给予支持。这是一种社会主导、政府间接引导的开放型文化管理机制,文化事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市场和社会力量自我调节,政府制定实施文化政策和立法,并协同民间文化机构与中介组织来间接管理文化事业。
政府很少直接干预文化的发展是美国从建国以来一直坚持的原则,营利性企业支配文化产业,非营利组织控制高雅文化的供应。私人组织和非营利机构在文化艺术的传播和资金提供上占重要地位,政府只是扮演支持的角色。私人和公共资助呈现分散化和分权化的网状形式,联邦政府从中起到调节和激励作用。一些私人基金会在文化艺术活动、与文化有关的学术研究、人员交往等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捐赠国内文化项目和国际文化艺术交流项目。众多民间文化组织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实施公共文化项目,其中大量的志愿者为文化事业提供服务资助。政府则以经济优惠政策而非行政拨款的方式扶持非营利性文化组织。
(一)地方政府支持和充足的活动经费
美国社区文化建设历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贝瑟斯德社区合作委员会成立于1994年,是非赢利机构,负责全区的环境建设和文化娱乐活动。他们的目标是“一个社区,一个目标,营造快乐氛围”。社区年经费约400万美元,虽然没有政府财政预算,但政府却给予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如把社区公共停车场收入的税收部分归社区用。去年全区公共停车费收入为1836.5万美元,社区分得166.8万美元。地方政府还把社区的房地产税中每1美元中提取1.6美分给社区,个人财产税中每1美元提取4美分归社区。这部分约占社区文化经费的65%。其余的来自社会及个人捐款、社区为居民提供服务收取的管理费等。社区举办的所有文体活动,包括门票都享受政府免税优惠。
(二)各行业的支持,充分利用社会设施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社区委员会由11人组成董事会,他们来自银行、商业、艺术、地方政府等单位,便于把社区的文化娱乐机构与企事业单位密切联系起来,为社区文体活动提供场所。当地有美术室、音乐厅、健身房、电影院、剧场43处。这些单位无偿或打折供社区使用。如美国切维切斯银行在区内建办公大楼时,社区与它达成协议,地方政府在建筑用地上给予银行优惠,银行在建大楼的同时建一座能容纳450人的剧院租给社区使用,每年只向社区收取1美元象征性的租金,这大大减少了剧院的运营成本,票价降低许多。企事业机构的捐款和赞助也使他们得到好名声,在社区树立良好公众形象。再如,社区几家意大利饭店,每周为社区举行一次意大利红酒品尝会,免费向公众开放,深受居民欢迎,也为饭店赢来更多的顾客。企业与居民间的互动行为,推动了社区文化活动发展,也为企业带来商机,形成“双赢”。
(三)产业的支持
基金会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源于国会拨款,虽无法保证全部大型主流文化项目的开展,但在使用过程当中起到了对社会资金和个人捐赠的引导作用。其次,加大税收优惠。美国的非盈利性文化组织在税收上享受免税待遇,非盈利性文化组织的资金来源除由政府拨款的基金会外,还主要包括企业资助和社会私人捐助。而这些企业资助和社会私人捐助,又可以享受联邦税法给予的税收减免优惠,这也导致针对非盈利性文化项目的企业基金会和私人基金会不断成立,以获得税收的减免。
(四)加强文化立法
在美国,虽然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相对宽松,但在法律法规方面有严格规定。一旦发现有文化产品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现象,政府部门都会坚决予以取缔,美国文化产业公司的违法成本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产业公司要高得多。因此,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支持上,美国政府是通过设立严格的法律规章制度,引导规范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而从法律层面引导其主流价值观的走向。
三、美国的社区文化建设――以纽约为例
纽约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美国最大的金融、商业、贸易和文化中心。位于美国东北部哈得孙河注入大西洋的河口处。市区面积945平方公里,有5个行政区,59个社区,2013年人口大约830万左右,加上每天通勤来纽约工作的人,“大纽约地区”人口可达到1800万左右。闻名于世的文化社区有格林威治村、哈莱姆、“小意大利”、西点社区等。
(一)建立社区图书馆
社区图书馆不单是对本社区的人开放,每一个有身份证明的人都可以在图书馆办理借阅手续。每一次可以外借图书30册。时间为一个月,到时必须归还。在美国,公共事务的每一个公文都必须是公开的,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查阅社区的任何资料。公式事务如果对社区成员保密是违法的。
凡属政府系统开办的公共文化设施内的任何活动,都不能收费,这是原则问题。因为政府化的是纳税人的钱,是为纳税人服务的,政府所属的任何部门另外收取任何费用都是违法的。社区的图书馆和文化中心是用纳税人的钱建起来的公共设施,必须义务为社区的纳税人服务。至于日常的办公经费和活动经费,主要由政府投入。社区内的许多企业都为社区服务中心捐款或提供赞助,这种捐款和赞助使企业得到了好名声,在社区内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对企业发展很有好处。另外,图书馆和文化中心的服务性工作有很多人自愿来做义工,不用付任何报酬。社区成员的社区工作参与感在美国人心中比较强,他们认为:社区成员为所在社区做贡献是理所当然的。社会学家认为,充分的社区参与是社区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关键是社区成员对社区是否有归属感和共同受益感,如果大多数成员对社区建设的归属感和共同受益感有认同,社区参与就是比较充分的,社区内的各种工作就会得到成员的支持。
(二)建立社区文化中心
特立公园市有一个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而服务中心主要以开展文化活动为主。所以,我们可以把社区文化中心理解为主要是以报纸、杂志为主,信息量大而快,社区的人每天可以到这里看到大量的、及时的各种信息。中心有许多活动室:有中国人喜欢的乒乓球室;有日本人喜欢的插花和手工室;有西班牙人喜欢的工艺品室;有美国人喜欢的桥牌室。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使美国人十分热爱自己的家园,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一旦把自己融入到社区生活中时,有一种仿佛回到了自己家乡的感觉,这也是美国为什么能够吸引世界的文化因素。公共事业的繁荣使得美国文化越来越有吸引力,也促进了美国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体育服务;秦皇岛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087-03
一、前言
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指国家或社会不以营利为目的,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休闲、娱乐、健身等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文化事业及其附属设施,它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公益性文化建设,不仅有益于提高人民的基本文化生活质量,满足人民基本文化生活需求,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条件。在实施和推进秦皇岛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战略过程中,对体育场馆的科学利用和合理开发,将是整个战略布局的核心所在。
研究秦皇岛市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产品的现状及对策,可以更好地发挥公共体育场馆主阵地的作用,进一步充分调动与发挥公共体育场馆面向市场开展经营活动的积极性,提高秦皇岛市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解决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积极性,可以更加有效地提升公共体育场馆国有资产的运作效率,进一步推动秦皇岛市乃至全国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的改革,并为有关部门提供积极、有益、可借鉴的决策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秦皇岛市体育局下属的公共体育场馆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走访调查、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文献资料分析等研究方法。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课题组针对秦皇岛市公共体育场馆运作管理的模式、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维护经费来源、参与人数、参与项目和年度利用率等问题设计了“秦皇岛市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现状的调查问卷”,问卷以公共体育场馆为调查对象,通过秦皇岛市体育场馆协会以上门送达或邮寄的形式进行,共向秦皇岛市体育局下属的公共体育场馆发放问卷25份,回收21份,回收率84%,全部有效。
三、结果与分析
(一)秦皇岛市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现状
1.调查统计分析后的数据显示(如图1),2009年被调查的公共体育场馆的维护费用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大概占50%左右,但由于物价和工人工资的不断上涨,原本紧张的拨款更是难以满足维护高质量场馆的需要。所以为保证场馆的正常运行,利用这些公益性体育场馆进行底价服务,吸引投资,以馆养馆,成为大家公认的良方。资金的来源包括群众体育消费、承办各类比赛和接受各种赞助等。
2.被调查的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项目比较集中(如图2),主要是羽毛球占35%、篮球占30%、足球占15%和器械健身占10%。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绝大部分公共体育场馆之所以愿意在健身项目上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原因在于这些项目主要是提供场地服务,并不需要增加其他的配套服务或较多的经济投入。且利用场馆经营的非繁忙时段以免费或优惠的价格向社会开放,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一方面可以满足社会大众特别是中老年人及学生的健身需要,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公共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和社会效益。
3.调查统计数据显示,秦皇岛市体育场馆每周利用率差别很大(如图3),周一至周五白天各体育场馆基本属于空置状态,周日至周四晚十七点以后各体育场馆会陆续吸引一定的锻炼人群,从周五晚十七点后至周日晚十七点,各体育场馆均呈现爆满状态。当然,也有特殊时期存在,每年的学生寒暑假期间,各体育场馆在白天的利用率也是很高的。通过访谈还得知,在每日晚十七点后和周末的人流高峰期,各体育场馆经常会出现参与人数过多,参与者多批次轮流等待的情况,而其余大部分时间则寥寥数人。
4.调查数据显示(如图4),即使各体育场馆采用政府拨款与自主经营结合的经营模式,但在有些气候适宜月份经费仍然是入不敷出,只在气候恶劣和学生放假的少数几个月份才能形成一定的利润,其他月份由于大部分时间缺乏健身人群而进入负盈利。通过对部分参与健身的群众访谈得知,一方面由于体育场馆提供的大部分项目在气候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室外也能进行活动;另一方面广大群众对公益性体育场馆健身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
(二)秦皇岛市公益性体育场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模式与观念相对落后
由于长期实行传统的政府管理型体制,各类体育场馆缺乏自主经营权,市场机制和价值观念淡薄,营销能力低下,很难有较好的经营业绩。目前,秦皇岛市公共体育设施的财政管理模式虽呈多元化,但占主流的还是政府统一规划拨款的管理模式,不利于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积极性,也不可能有相应的物质基础承担为社会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能力。
2.主体项目匮乏,体育场馆利用率不高
目前,秦皇岛市几乎所有的体育场馆主体部分只能提供篮球、羽毛球、足球(室内)、乒乓球之类的简单的球类项目的服务,因为这些项目只需提供场地服务,并不需要增加其他的配套服务或较多的经济投入,也无法形成衍生服务。而对新兴的健身运动如太极、普拉提、瑜伽、健美操、水上、冰上等项目则缺乏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同时,体育场馆主体部分的服务设施缺乏轮换能力,造成如在球类健身人群稀少时,无法为其他类型的健身人群提供同样的服务。
3.经营理念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
从体育市场的角度出发,体育场馆虽不属于新型业态,可作为体育市场的一个新的经济因素重新进入市场。兴建场馆的费用可以完全来源于国家拨款,但如何经营却要因地制宜。从访谈中了解到,秦皇岛市大部分体育场馆仍然沿用旧有的管理体制,缺乏创造性革新,公益性体育服务已经演化成为一种自助活动,这是一种低层次的体育服务。另外,由于近年来秦皇岛市体育场馆运营成本呈不断上涨趋势,场馆经营管理者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缓解运营压力,除了指令性要求,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缺乏主动性。
4.政府和社会对公益缺少有力支持
2008年奥运会后,政府对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越发关注,对公益性体育场馆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激励机制、经济补偿,缺乏对公益性体育服务的强力支撑。调查显示,秦皇岛市大部分的公共体育场馆以目前的财政来源(拨款加底价营业)只能维持场馆日常的基本消耗,无力负担一定规模的公益体育事业。所以如果政府没有专门的激励机制或相关的优惠措施,秦皇岛市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工作就很难有实质性的进展。
四、改变秦皇岛市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体育服务现状的对策
(一)改善体育场馆设施与环境
借鉴发达国家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与经验,改善目前秦皇岛市体育场馆相对匮乏的体育服务能力,利用新的设备与设施,构建高科技体育场馆,实现一馆多用。并以高科技手段提高设施的轮换能力,实现一日多用,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效率。这既有利于公共体育场馆更全面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又使体育场馆本身有了创造新效益的硬件基础。
曹亮:公益性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研究——以秦皇岛市公益性体育场馆为例
(二)构建良性发展机制
1.提高利用率与改进利用方式
先进的体育设施是体育场馆自给自足的硬件条件;建立合理高效的管理体制,使其进入功能性良性循环的轨道,才是发展公益性体育事业的关键所在。而提高场馆的利用率,则是重中之重。比如建立收费时段。可以利用公益性体育人群日常繁忙的时间,将公共体育场馆以适应市场的价格租赁给一个或几个职业体育组织进行训练,凭借高科技、多功能的设施和高质量的服务打造现代化的体育实训基地。同时,利用实训基地建造衍生服务,如运动康复、按摩、技术培训、心理咨询等
2.吸引社会各类参与性投资与赞助
体育赞助已成为市场上最有效、最广泛的宣传方式。投资小且见效快,非常受广大业主和群众认可。公共体育场馆应当主动吸引社会各类赞助的参与。比如出让冠名权、承接小型商业性比赛等。从宣传的角度来说,利用场馆的硬件优势与一些已形成规模的联赛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也是不错的选择,体育场馆可以利用比赛期间观众聚集的特点吸引到更广泛的各类经济体参与投资。
3.做好商业经营与公益体育服务的协调安排
提高利用率,吸引赞助,能够减轻国家的负担,提升体育场馆的知名度和认知度。创造出的经济价值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公益体育事业,服务于人民群众。可毕竟创造利润需要时间和资源,也就有可能压缩公共体育人群的公益性活动时间,在这方面,体育场馆的管理者应协调处理好各种时间安排,特别在已有能力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对公益性体育活动完全免费,让大家感受到新举措的优越性。
(三)完善公益性体育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可以免费,也可以收费。可以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时段、不同项目采取不同的收费方式。公共体育场馆在提供体育场地服务的同时,还应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或衍生服务。如健身咨询、健身辅导、体育培训、体质测试、运动处方、陪练陪打、组织体育比赛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广大市民的公益性体育服务需求,真正体现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质。
(四)政府应制定相应优惠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总则第2条明确指出: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这是国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了政府在发展体育事业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产品,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对体育服务产品的需求,是我国现阶段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而自2010年开始,秦皇岛市乃至全国的公共体育场馆面临人员、能源等各种成本不断上涨的严峻形势,给经营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减弱了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能力。所以,制定相关政策(如减免部分税收、优惠享受能耗标准等),帮助公共体育场馆降低管理成本,切实为公共体育场馆减负,应是当前保证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紧迫工作。
[参考文献]
[1]郭珉媛.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部门发展战略构想[J].前沿,2008(11).
[2]孙洁.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信息公开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理论观察,2006(5).
[3]耿啸涯.上海市闵行区体育馆管理模式[J].体育科研,2009,30(6).
一、农牧区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海西州农牧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牧区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具格局。
1.农牧区文化机构日趋健全。目前,海西州基本上实现了国家规划的“县县有文化馆和图书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其中有13.9%的村有图书室或文化站,形成了覆盖全州农牧区的三级文化网络。
2.农牧区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海西州曾融资亿元,决心下大气力扶持文化馆(站、室)的恢复和发展事业,特别是对农牧区文化站(室)的设施、设备配置建设的重视程度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2008年,海西州文化体育广电局围绕建设“文化强州”的目标,着力加强农牧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度,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建设;制定了海西州乡镇综合文化站(乡镇文化体育中心)建设规划,启动2008年海西州乡镇综合文化站(乡镇文化体育中心)建设项目。2008年11月,海西州首批50个“农家书屋”已建成使用,首批建成的50个“农家书屋”平均每个书屋配置500种近1500册图书和10余种报刊,内容涉及农业实用技术、农牧区致富经验、政治法律、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农牧区医疗卫生等。
3.农牧区文化活动日益活跃,为经济服务的功能增强。海西州通过办文化与送文化的结合,各种文化下乡活动和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在各地蓬勃开展,农牧民群众参与文化、享受文化的热情日益迸发。
4.海西州十分重视对当地民间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开展了民间文化资源的普查工作,去芜存精,积极推动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演出、展示和传承。
二、农牧区文化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海西州农牧区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制约农牧区文化建设发展、影响农牧区文化建设成效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农牧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利用率不高。尽管有些乡镇、村建起了较为现代化的文化活动场所,但仍有相当多的地方由于财力有限,农牧区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得不到保证,设施面积不足,设备陈旧老化,有的被挤占、挪用和变卖,设施设备的陈旧与农牧民对文化的需求形成突出矛盾,致使这些地方难以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同时,现有文化活动场地还存在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在不少地方,农牧民常年看不到电影。不少县、乡(镇)的文化馆(站、室)的硬件建设历史欠账较多,一些文化馆(站、室)的建筑面积、活动厅室、必要设备等均难以令人满意;根据我们综合问卷及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农牧区各类文化资源整合利用不够,村文化站(室)的总体使用率不超过30%。
2.农牧区文化经常性事业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尽管近年文化事业经费总量有所增长,但与新增财力相比,与其他行业相比,农牧区文化建设的投入仍明显偏低,特别是保证农牧区文化健康发展的经常性事业经费严重不足,如图书经费缺乏等。一些乡镇无公共娱乐场所,上面重视文化工作的口号响,但雷声大,雨点小,各级报刊杂志、各级领导和专家只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理论,不讲队伍建设,更谈不上怎样抓队伍建设,没有好的具体措施和政策,真正为农牧区基层的文化建设解决实际问题甚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各级政府用于农牧区基层文化建设的资金微乎其微,尤其在财政体制改革后,乡镇基层政府只能安排有限的资金勉强应付县级以上举办的大型活动,文化经费投入增长速度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在许多地方没有得到可靠保证。更令人担忧的是少数地方,只顾发展经济而忽视了文化建设,还将地方文化设施维修和设备购置专项经费挪作它用。另一方面,有些地方不重实效,片面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大活动,搞门面功夫,造成资金浪费。
3.农牧区文化生活单调。文化活动具有娱乐身心、移风易俗、沟通人际关系、提高人的文明素养的特殊功能。在日益富裕起来的乡村,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农牧区文化建设的滞后,农牧民的业务文化生活十分单调,造成在农牧区不少地方赌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并有蔓延之势。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农牧民对自身文化生活状况满意度不高。有30.18%的农牧区居民对目前的文化生活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只有10.29%的居民表示满意,还有80.15%的农牧民表示,村里不组织或很少性的文化活动。调查显示:当前农牧民在劳动之余,参与较多的文娱活动依次是:看电视的占18.7%,打牌玩麻将的占15.9%,看录像的占10.6%,而从事民间文艺活动的不到1%。调查结果表明,农牧区文化生活以看电视、看录像、打牌玩麻将的娱乐文化为主,而读书看报、农业知识学习培训等知识文化生活缺乏,民间传统文艺活动也不足,每年春节期间仅有一次社火表演活动,广大农牧民对文化生活的选择还很有限。
4.农牧区文化管理体制不顺,部门分割严重。文化管理与服务单位的用人制度、考核制度、管理制度比较僵化,缺乏活力。文化、卫生等职能部门,科协、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当地的学校、企业都会开展一定的活动,但大都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缺乏共享共建的意识,既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又造成了有限文化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如乡镇综合文化站都是由乡镇政府直接管理的,文化主管部门和业务单位只对文化站进行业务指导;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存在多头管理,不少乡镇综合文化站与农技站、广播电视站、学校等联系协调不够,各自为阵,造成文化资源配置浪费,不能集中开展各项文化活动。
三、对策建议
1.加强对农牧区文化建设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与支持,毫无疑问是搞好农牧区文化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各级领导要深刻认识农牧区文化建设对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牧区、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各级政府必须切实加强领导,把农牧区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采取分级负责制度实施农牧区文化建设各项工作。州人民政府负责本州农牧区文化建设工作规划、年度计划的下达和监督实施,具体工作由州文体广电局负责;各县(市)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本县(市)农牧区文化建设工作规划,按海西州下达的年度计划完成本级文化设施的维修、改扩建等任务,监督各乡镇年度计划的实施;农牧区文化设施建设主要责任在县(市)人民政府;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本乡(镇)农牧区文化建设工作规划,完成县(市)下达的年度计划;各级计划、财政、规划、土地、编制、人事、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广电、新闻出版等职能部门也要将农牧区文化建设纳入工作日程,积极配合,及时解决农牧区文化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
2.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制度,促进农牧区文化市场繁荣发展。农牧区文化市场是联系农牧区文化生产者和农牧民的中间环节,因此,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行为,对文化市场进行有效管理。具体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农牧区文化可持续发展机制,保证农牧区文化可持续发展;加强对文化设施使用的监督检查,对原有的凡属公益类的文化设施要以文为主,综合利用,不得改作他用,已改作他用的,要尽快收回,维护其公益性质;建立健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专项资金制度;抓好制度建设,构建包括准入机制、竞争机制、责任机制在内的长效机制,用制度规范新机制的运行;要积极探索建立党委、政府农牧区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乡村文化监督联络员制度等,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农牧区文化发展工作,逐步推动农牧区文化建设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要根据农牧区文化市场的季节性、喜庆性、地域性、民族性、流动性的特点,加强对重点问题、重点时间和重点地区的管理。
3.明确农牧区文化建设中广大农牧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农牧区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提高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丰富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创造“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牧区。农牧民是农牧区的主人,在建设农牧区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农牧民的主体地位,“以农牧民为本”,尊重农牧民群众的需求,倾听他们的意见,坚决要杜绝违背农牧民意愿,搞花架子工程。为确保农牧民群众主体地位,可以考虑在农牧区建立农牧区文化建设委员会,该委员会由5-10人组成,其成员全部来自农牧区,农牧区文化建设的任何一项建设都必须获得该委员会2/3以上委员的同意,同时该委员会还负有监督文化建设、向政府部门汇报文化建设进展情况、反映问题的权利和义务。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上层拍板”、“办公室决定农牧区”的情况,使文化建设真正满足农牧民群众切身需求。
4.加大对农牧区文化建设的投入,逐步建立多渠道投入体系。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41号)精神,切实搞好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确保农牧区文化建设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要将农牧区文化建设经费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要确保农牧区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当年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要把农牧区文化经费纳入预算管理,并建立相应的专项资金,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安排要向农牧区文化建设项目倾斜,并保证有影响的重大农牧区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对于文化馆(站)、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乡(镇)政府每年至少安排人均10―15元的经常性活动经费和图书购置经费。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农牧区文化建设,鼓励对社会公益性活动、项目和文化设施等方面的捐赠。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成文化户、文化室、图书室等,支持农牧民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牧民书社,集(个)体放映队等。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筹资为辅的农牧区文化建设格局。
5.加强农牧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1)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在巩固完善已建“村村通”工程基础上,力争在2012基本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切实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措施,加快推进广播电视盲区“村村通”工程建设,对有条件的村通过联网或建设独立前端等有线广播电视方式进村入户,对无线覆盖的农牧区,通过设备改造、加强运行维护,充分发挥无线发射台站的作用。加快建立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运行发展长效机制,做到广播电视村村通、长期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牧区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各级政府要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资金和维护经费给予投入。(2)大力发展农牧区电影事业。实施农牧区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政府有责任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扶持,要通过层层签订落实“2131工程”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责任,免费为农牧民放映电影。(3)建设农牧区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网络。要以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展农牧区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促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传播设施,把“共享工程”与数字电视、农牧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政务网、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基层文化活动中心相连接,到2012年基本建成以州级中心为基础平台和枢纽,县(市)图书馆为基础,覆盖农牧区乡(镇)、村的农牧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网络,80%至90%的行政村具备开展共享工程服务的基本条件。争取在全省率先建成覆盖全州城乡的文化信息网络,为农牧民群众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促进“数字海西”建设。(4)扩大服务“三农”类图书的发行。引导图书向“三农”倾斜,积极发行广大农牧民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实用图书,切实解决农牧民群众“看书难”问题。发展“农牧民书社”、“农家书屋”等农牧民自助读书组织,为农牧民群众读书提供方便。切实改进报刊发行发送工作,继续实施送书下乡工程,以政府采购形式,每年集中招标采购一批适用于农牧区的图书,直接配送到乡村文化站(室),方便农牧民群众阅读。(5)加大文化资源向农牧区倾斜。对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调整,逐步增加为我州农牧区服务的资源总量。州重点报刊要加大农牧区和农业报道的分量,逐步创造条件开办农牧区版。海西人民广播电台、海西电视台要增加农牧区节目、栏目和播出时间,条件成熟时可开办农牧区频道。县(市)等广播电台、电视台要把面向基层、服务“三农”作为主要任务。要在形式上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不仅要为农牧区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还要让它们在农牧区扎根、结果。
6.大力推进农牧区文化重点工程建设。(1)实施农牧区文化阵地建设工程。根据“重点在农牧区,难点在农牧区,潜力在农牧区,优势在农牧区,希望在农牧区”的客观认识,要实现县(市)有文化馆(群艺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室,落实有文化活动场所、有专职文化干部、有人员编制、有文化活动经费“四有”工作。按照“巩固成果、量力而行、稳步推进”的原则,鼓励整合文化、教育、广电、体育等资源,建设综合性、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着力解决农牧区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争取到2012年乡镇覆盖率达到90%。以文化示范村和文化中心户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村落文化设施建设,根据村级经济和区位性质,分类指导、示范带动,建设集教育、娱乐、健身、休闲功能为一体的村落文化活动阵地。(2)实施农牧区文化队伍扶持工程。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牧区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县(市)文化馆(群艺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补充人员要纳入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牧区从事文化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专业艺术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农牧区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积极培养农牧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牧区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牧区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农牧区文化单位和基层文化工作者予以表彰奖励。(3)实施农牧区文化运作机制创新工程。一是创新文化下乡的活动形式和机制。坚持“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农牧区文化活动。要按照“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和“就近、方便、经常”的要求,积极开展形式新颖、群众喜闻乐见的农牧区文化活动,注重提高农牧民群众的参与面和内容的丰富性。
关键词: 社区文化; 发展; 环境
中图分类号: D66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8-0126-02
社区文化是以地缘关系为纽带,以社会双向交流为对象,由广大市民乐于接受、直接参加的社会各阶层、各种力量共同扶持,当地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与群众自发进行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融合的群众文化活动。它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精神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具有宣传教育、团结凝聚、愉悦健身、交流传递等多种功能,具有亲民、便民、悦民的特点,是老百姓“家门口的文化”,是“人人都可以享受的文化”,体现了“三个代表”的要求,体现了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精神。为此,抓好社区文化建设,具有实实在在的意义。
一、搞好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生活质量
党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曾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要求达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物质资料丰富、居民环境改善、健康水平提高、社会服务设施日益完善外,还包括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生活自然包括参与面最广、受众者最多的社区文化。没有与小康经济相配套的群众文化,小康经济将是脆弱的,或者说索谈无味的。俗话说生活好了才有乐,生活得好需要乐。社区文化最主要的功能是娱乐休闲。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从社区文化中得到快捷、便利、随时愉悦的享受,这既丰富了生活的内容,增加了生活的情趣,又消除疲劳,调剂精神,促进健康,提升了生活质量。
二、搞好社区文化建设,能提高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社区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体现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要求,体现独有的城市精神,体现基于团结、认同、归属基础上的社区意识,如平等、责任、互助,以及向善、向美、向上。而这一切的表现都是亲切自然的,在群众的“喜闻乐见”中、在“自觉自愿”中,平和自然地渗透于“求知、求乐、求美、求健康”的个项活动中。人们在活动中自然的或者是逐渐形成的集体主义、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是硬性灌输、空洞说教难以实现的。在共同的互助的甚至是自发的、健康和谐的集体活动中,文明意识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在相互学习交流与优胜劣太的磨合中,人们言行的文明程度会得到净化与升华。越来越多的人融进了社区文化的队伍,客观上说也就是越来越多的人融进了文明建设的队伍,社区文化建设的水平自然会提升。
三、搞好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社区建设的总体水平
社区建设的任务很重,内容很多,但说到底一是实现社区自治,二是促进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实现人的现代化。而这一切关键在于有更多的人关心社区、参与社区建设。在当今社区已不同于过去的居委会靠票、粮票等居民购买生活必须品的票证或直接安排工作吸引居民向其靠拢的情况下,社区文化活动承载了或者说是发挥了其它手段所不能替代的“组织、发动、吸引”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重要功能。事实上,很多居民正是通过社区文体活动认识社区、了解社区,进而参与社区建设的。人们也正是在社区文体活动中,走出家门,走到一起,在共同的爱好、生活中相识、相知、互敬、互助的。许多社区建设实践都证明:社区文体阵地,特别是近年来各级体育部门用体彩资金为社区安装的健身器材等文体设施,是百姓不花钱受益最多,人气最旺的地方;社区文体队伍往往都是社区志愿者队伍,是社区建设和服务的骨干;社区文体活动是百姓参与最多,最受欢迎的活动,而这一切也正是社区建设的内涵要求所在。
应该说,目前社区文化的发展是积极的、健康的,呈蓬勃发展之势。但与百姓需求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要不断升华与提高。
近几年,由于各级政府扶持,推进了城市居民社区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如何搞好居民社区的文化建设,这是摆在我们群文工作者面前的新问题。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是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文明健康的社区文化活动,可以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有组织的社区文化活动,有利于社区内成员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和睦家庭、调节邻里关系、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区的安定祥和,同时也能满足广大市民求知、求美、求健康的需要。居民社区的特点是成员来自四面八方各个工作单位,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共同点是大部分社区成员每天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本区。社区居民的平均收入较高,物质生活水平优越,人们都希望文化生活也活跃起来。因此,我们群文工作者要把工作的重点向社区文化建设倾斜。帮助社区建立起自己的群文活动站点:宣传橱窗,宣传引导居民创建文明社区,并在活动中发现培养业余骨干力量,逐步发展社区特色的健身舞、书画、摄影、戏曲、器乐各种队伍。文化艺术教育机构可以和文化馆、群艺馆不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巡回到各个社区进行示范、指导,组织业余骨干学习、培训、交流,以艺术馆与社区文化互动发展的方式营造浓厚的、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影响和推动社区文明建设,从而全面提升市民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明社区,这是我们每一个群文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与职责。在抓社区特色文化中,要注意发挥文艺骨干和民间艺术家的积极性,只有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出来,才有可能发掘出特色文化,一旦发掘出特色文化,要注意特色文化人才的培养,使之形成队伍,扩大影响,形成社区文化的品牌,使社区特色文化成为社区文化和社区知名度的主流文化,更好的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为此,创建文明和谐社会和和谐社区:
首先,要从铸就城市灵魂,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社区文化的积淀与升华,最终就会汇集成城市文化。21世纪的成功城市将是文化城市。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区别其他城市所独有的人文价值,也是城市的生命力和独特魅力所在。也就是说,城市文化发展关系到城市竞争优势的大小、特色的形成、地位的高低,也关系到市民思想眼界的开放和创新活力的保持。且不说世界上许多发达城市,单说我国的大连、杭州等城市除了有先进发达的基础设施外,几乎都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及与众不同的文化风格,我们四平文化底蕴还不够丰富,性格特点也不明显,缺乏吸引人的特点与特色。
【关键词】 新形势;群众文化事业;发展
1.前言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而进行的一系列文化行为,融合了人们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1]群众文化既具有娱乐性,又具有知识性和思想性。通过文化娱乐活动,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还能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群众文化事业在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社会保障逐步完善的新形势下,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群众文化最本质的属性是群众性,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素质所进行的文化活动都不一样,包括书法、作画、戏曲、品茶、钓鱼、下棋、打牌、歌舞等等。[3]只要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这些都是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其次,群众文化还具有业余性、社会性、自发性等特点。但是,不管具有着什么样的特点,群众文化所具有的社会功能都不可小视。
2.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经济贸易的全球化,人们也越来越注重文化的交流,如何加深自身的文化实力,扩大文化的影响力使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2.1群众文化宣传、管理体制相对滞后
我国的文化宣传和管理体制长期以来都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的,变化与改革都不大,而且对群众文化重视也不够,如今,随着文化的多元化,人们的观念与思想也越来越发散,人们对群众文化的重视度越来越少,这也意味着今后的宣传与管理工作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另外,现在的媒体宣传为了抓住受众的眼球,经常把注意力放在一些奇怪的,具有刺激性的东西上,甚至对一些事实进行夸大与渲染,这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也是相当不利的。一些文化工作者为了追求利益,对自己的工作不负责任,利用职务之便,歪曲文化宣传与管理的本意,这也阻碍了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设与管理。
2.2流行文化、通俗文化的侵袭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伴着流行文化与通俗文化的侵袭,卡拉OK、歌舞厅、镭射影碟等随处可见,而传统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歌舞与戏曲却备受冷落,另外,一些低级庸俗的书刊和音乐随处可见,腐蚀着人们的灵魂,特别是对青少年,其危害不仅影响着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甚而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建设和发展。
2.3文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随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着变化,人们对不同的文化也有着不同的需求,如今,我们可以看到,流行文化与通俗文化战友更大的市场,群众文化面临的发展也越来越激烈,其次,外国文化的侵袭,使得国内涌现了一大批哈日族,哈韩族等等,这对我国的文化市场也构成了威胁,最后,欧美等一些国家对我国的文化市场窥视已久,如果我们自己不设法占有,我国的文化产业将不能与其它国家相抗衡。
3.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群众文化
虽然说当前形势下的群众文化面临着重重挑战,但潜藏在其中的机遇也不可忽视,我们不仅有加深自身实力的机遇,也有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机遇。
3.1把握机遇,重点推出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要做到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面对各国文化的碰撞与摩擦,我们首先要摆正好自己的心态,在吸取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坚决抵制腐朽、不健康的垃圾文化,坚持维护民族尊严的原则,制定可靠的管理措施。其次,要占领文化市场,要占领文化市场就要有优秀的作品和优秀的人才,还要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并且不断的提高创作水平、表演水平、逐渐的与国际接轨。群众文化有其不可取代的魅力与特点,向中国的戏曲、象棋、皮影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优秀文化,如何让这些文化散发其特有的魅力,不仅要加强宣传,做好创新,还要找到其与文化市场的契合点,与其模仿其他国家,另辟蹊径,不如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上多下功夫,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深厚的民族积淀,所以在发展群众文化的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心,把握好发展的机遇,让我们的群众文化也大放光彩。
3.2抵制、打击腐朽文化
在腐朽文化泛滥,不健康文化随处可见的环境下,我们不仅仅要做好优秀文化的创作与宣传,还要做好腐朽文化的抵制与打击。[3]首先,要引导人们的思想与观念,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告诉人们什么是值得称道倡导的,什么得加以抵制。其次,对于那些不健康的书籍,影像,信息要坚决地打击并予以销毁。扩大群众文化的影响力,加大对群众文化的投资,鼓励群众文化的创作,使人们自觉地抵制腐朽文化。
3.3做好教育工作
做好教育工作是振兴群众文化的根基,深入学校,扩大及加深学校在这方面的培养,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欣赏水平,为日后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做好铺垫。[4]未能够更好的占领文化市场,领先国际做好基础准备。
4.结语
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群众文化事业在这样的背景下也面临着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设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其对建设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如何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设有待于我们不断地探讨。
参考文献
[1]王晓玲.浅析群众文化事业工作的重要意义[J].科技致富向导,2010(26):123-125.
[2]梁守靓.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0(13):145-147.
[3]姚广才.关于文化馆和群艺馆专业化建设的若干问题[J].艺术教育,2010(10):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