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青少年心理论文8篇

时间:2023-03-10 14:52: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青少年心理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青少年心理论文

篇1

【关键词】逆反心理表现成因调适的措施

近来班上有一个学生小a的家长向我诉说,她的女儿最近一段时期特别不听话,经常与家长对着干,总是反其道而行之。家长不能多管她,管她,她就嫌烦,父母对她是一筹莫展。虽然我从事教育的时间不是很长,但象女生这样不顺从,甚至是反抗父母和老师的现象,也接触过不少。这种心理表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是困扰我们教育的一大难题。尤其对私立学校B层次的学生来说,若能找正确的方法来调适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所以对高部分学生“逆反心理”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今天我就在这浅谈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其调适的措施,希望能够给深受此问题困扰的同仁,包括我自己一点启示: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危害性及其表现:

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危害和具体表现:逆反心理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逆反心理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产生对立情绪,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然而当代中学生,主要有以下主要特点:1)见多识广,接受信息渠道多。2)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有较强的平等意识、自我保护意识,而绝不随声附和,不再是老师讲什幺、他们就听什幺。3)兴趣广泛,尤其接触网络,更是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今年本人担任高二四班班主任。高二四班是个理科B层次的班级,在教育过程中我可以明显感受到的,这个班级几乎都是独生子女,而且是男生居多,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他们思维异常活跃,同时学生较大一部分的或多或少存在着“逆反心理”,只是有的还尚处于潜伏阶段,而有的学生已经较为明显地表现出来,如:

1.是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这在平时的班级的日常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我印象中较为深刻的是在一次班会课上,我想通过讲述了《白猫与黑猫》的文章,以培养学生的独立与吃苦精神。文章大致内容是两只小猫兄弟的成长过程,小黑猫虽遇到重重困难却自立,自强,成为捕鼠高手:而小白猫一直依赖母猫,后来母猫死,小白猫也最终饿死了。而当我让学生发表看法的时候,班上一些学生故意大谈小白猫是多么聪明,活得潇洒,反正最终谁都要死的,何必要那么累呢等观点。居然还有一部分学生趁机应和着。虽然当时尴尬的局面是控制住。可我的心并没有静下来,事后我反复地思考:高二的学生不会不明白老师的用心良苦,而是他们所处的心理阶段的叛逆和抵触情绪所致。而现在还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

2.是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3.是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正气无法上升”的局面。

4.是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5.更甚至学生公然顶撞老师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以上种种表现正是我们甚为头疼的问题,也是我们教育之所以苍白无力,长期存在“隐患”的根源。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原因。

要想对青少年“逆反心理”进行及时的,我们必须先“寻得病因”,这样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开展调适和引导工作。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因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主观因素。1.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首先和青少年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连在一起的。青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青少年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正是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2、青少年时期青少年在各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已。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诲人不倦的施教、家长苦口婆心的相劝等等,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意向驱散了。

3、青少年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青少年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导致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

第二、客观因素。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不良的家庭及学校因素。首先,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再者,教育者对被教育者不了解、不尊重、不信任、不公平公正,或教育方法武断粗暴,动辄指责批评、讽刺挖苦,或唠唠叨叨地说教等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孩子感觉自己一无是处、自卑而无助,便破罐子破摔,采取对立的态度,这产生了逆反心理。

2、不良的社会因素。一、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一些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上也给青少年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二、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晌。少年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筝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

三、“求解药---疏之,导之”——对于青少年逆反心理进行调适的措施。

因为“逆反心理”是人类意识深层的心理问题,决不是靠“堵、管、卡”等粗暴的方法可以解决的。所谓“川壅而溃”,水尚且如此,更何况人类的意识情绪呢?所以我们在了解逆反心理的“病因”的基础上,要求得对中学生“逆反心理”进行调适的“解药”———即要坚持疏导原则。

疏导是通过妥善的方法,引导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进入广阔的精神境界,调解消极的情绪、情感,使之适应社会的要求。坚持疏导原则,就是把堵移到导。因此,教师不要轻易责备学生不该这样,不该那样,而应引导学生去干这样,去干那样。教师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妥善的引导。

根据本人的观察和实践我们可以从多方面进行疏导;

1、“多一些微笑”

“微笑是沟通的桥梁”这句话不但适用于普通的人际关系,更适用于师生之间。在我的印象之中,读书时自己最喜爱的那些老师大多都是一些和蔼可亲不容易发脾气的人,而整天板着脸孔的那一些呢,上课固然是没心思去听的,下课了有问题也不敢去问。因为他们总给人一种拒人千里甚至很凶的感觉。对待学生,应该友好而亲切,不要动辄训斥。诚然学生犯错让人生气,但是如果他们能够真正懂得分辨对错,并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话,他们也就无需我们的教导和指引。学生是我们的孩子和朋友而不是敌人。

“学生是我们的孩子和朋友而不是敌人”,已清楚地说明了情感教学的必要性,学生和我们一样,都需要情感的交流。多一些微笑,能使大家都很愉快,都拥有快乐的学习和教学的心境,再调皮的、再桀傲不逊的学生,也会接受老师真诚的微笑的。

因此,“多一些微笑”能较好搭建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沟通的桥梁,从而才能避免正面冲突,进而会减少青少年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

2)与学生多一些思想交流

加强感情投入,密切关系是基础。无论是心理学理论还是大量的社会现实都在说明,感情是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和一些做法。有些事情并非顺理成章,并非符合科学要求,但由于感情的因素,无形地左右着人们的某些行为,这就是情感魅力。对于生理、生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们都有体会,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如果我们教育者在感情上与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亲近,相信在青少年心理上就不会再有那种厌恶、背离、逆反心理自然就会淡化或消除了。

3)冷静处理师生矛盾

师生之间难免有矛盾,关键是怎样处理这些矛盾。若处理不得当,其后果不堪设想。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的教育初衷是好的,有时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严厉批评学生或甚至发生过激行为,我曾有闻老师与学生争执,甚至动手的现象发人深省,令人遗憾。看过这样一则资料;一位老师因为教学上的一件小事与学生发生了不愉快,本来是有些误会,遗憾的是,这位老师当时比较生气,冲动下大声说了那位学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由于事后没有相互沟通,事隔一段时间以后,学生还在耿耿于怀,在同班同学中相互传说,在本次期中学生座谈中提及了此事,该班学生一致认为这位老师没有修养,而且语言十分偏激,而完全忘了自己的同学也有错。相信如果当时这位老师稍微冷静一下,事态就不会扩大了,学生也可能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师生之间产生摩擦、不愉快时,不管成因如何,老师都应保持冷静,保持理智。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对象大约都在18~19岁的青少年学生。从心理特点来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尊心强,逆反心理也很强。他们对老师的态度极为敏感。往往是老师的一言一语都可能使他们激动或愤怒,当受到老师的信任和公正评价时,会感到精神上的满足,会产生奋发向上的力量。相反,如果老师对学生不尊重,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他们,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逆反心理加重,可能会朝错误的方向发展,甚至引起学生的过激反映。这一点,相信老师们都会有同感的。

4)创设情境,探求多样疏导方式。

A利用人际关系进行疏导。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办法。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积极的群体对个体的正常心理产生的则是一种动摇力量。为此当发现不良风气,积极地正确利用群体力量进行的正面教育和疏导,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则是非常必要的。如让学生信赖的亲戚、朋友来做思想工作;班级班干带头造舆论。这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老师单纯正面教育效果要好一些。

B要善于把消极的情感和欲望引导到社会认可方面去,因情而导,并使其升华。可以化自私自利为自尊自强,化嫉妒为进取向上,化成帮结伙的情感倾向为热爱集体的精神,化哥们义气为忠诚信义,化打仗斗殴为见义勇为等。教师要创造情境和氛围,使他们体验到升华后的情感愉悦和幸福。并使这种升华得以加强和巩固。

C要引导学生学习点辩证法。青少年的思维尚不成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程度较低,有时人云亦云,有时固执己见或钻牛角尖。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不够,常常孤立片面地看问题,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愿意议论时政,针贬时弊的兴趣,引导他们去探讨感兴趣的社会问题。利用科学的辩证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勉力。”并以此来激励他们学点辩证法,使他们的思维逐渐成熟起来。

篇2

(1)自我心理。随着心理的成熟,青少年在内心世界有许多复杂的事情要考虑,甚至操心。其中青少年最关心的是对“自我的认识”,即怎样认清自己的行为、性格及心理上的表现。在日新月异、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觉得时时刻刻都要去摸索“自己心理上的肖像”,即去发觉自己的性格如何,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印象,自己的兴趣及志向在何处,交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机关报人等等。由于对成长变化的自我肖像常摸索不清而感到烦恼,同时也对别人的批语与反应甚为敏感,只要稍微被人批评就反应强烈,而且很难过。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并增强自己的信心,是青少年们常遇到的内心顾虑。

(2)性心理。随着性生理的发育,青少年的性心理也随之发展。随着日益增长的性兴趣与愿望,如何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而加以控制,是青少年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性别”。生理上的性别取决于人的解剖器官与生理现象,倡在心理及行为上,每个青少年要学习如何按生理性别角色去讲话动作穿着;怎样才能引起异性的好感与喜欢;如何与异性朋友结交相处等等,是青少年们必须去学习并且建立的“心理性别”。只有“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相一致,才能完全定义为男性或女性。这些心理上的问题,也常是烦恼、压力的来源。

(3)家庭关系。如何与父母亲相处,是青少年们的心理负担与困难之一。随着思考方式的改变,年轻人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开始批评父母的言行,甚至“看不起”父母,形成代际隔阂。假如父母处理不当,就有亲子关系的冲突而不悦。再者,年轻人追求独立自主,力求减少依赖父母,而有些父母却不关心孩子的自主精神,造成亲子争吵、家庭不睦。

篇3

1.1造成青少年道德法律意识淡化

目前网络文化造成不健康的网恋盛行,特别是在青少年当中已经习以为常,网络上黄毒肆掠,宣传暴力的思想也吸引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注意,同时近年来网络文化诱导的自杀也时有发生。一些违法网站也在宣传封建的迷信思想,极大地冲击了青少年的道德意识。

1.2造成青少年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连续长时间的上网会造成青少年视力下降、情绪低落,使其变得孤独、敏感、忧郁、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甚至出现精神障碍、自杀等情况,这些都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受到侵害。

1.3造成青少年思维力,注意力的下降

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和注意力在经历了自由散漫的网络聊天和轻而易得的网络购买之后开始逐渐下降。由于网络的便捷以及网络知识的丰富,处于学习阶段的青少年遇见书本的难题时,他们不愿再花时间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迅速求助于网络,照搬别人的方式方法。这样无形之中他们的潜意识就作祟,注意力开始不集中,思维能力也开始逐渐下降。

2应对网络文化对策探讨

2.1社会层面上

2.1.1要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加大网络文化立法力度,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同时相关法律部门应着力建立健全有关未成年保护法,以及网吧网络的监管法,同时要开发高端信息技术,有效地对网上的信息准入事项进行过滤与监督,确保网络文化的健康有序。我们还要呼吁社会给予青少年足够的关怀和爱。

2.1.2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宣传教育工作,要使青少年明确认识到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过度使用会对身心产生不好的影响;教育青少年提高网络信息的鉴别力,有选择的采用、学习,培养健康的应对网络文化心理,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2.1.3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各种网络文化犯罪进行打击,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好的网络文化环境,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促进青少年的成长。

2.2家庭层面上

2.2.1家长要懂得运用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充分的认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带来的各种影响,进行健康的网络交流与知识运用,给孩子做好表率。

2.2.2家长要和学校保持密切的联系,时刻了解学生在心理上面的变化,做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工作,以便做好对孩子的网络文化的教育工作。

2.2.3父母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多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抵消网络文化的侵蚀。

2.3学校层面上

2.3.1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在对青少年教育方面必须发挥其作用。学校应积极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校园制度建设以及校园规范建设。从制度上加强对青少年接受网络文化的监管。

2.3.2学校应该积极开展有关健康网络文化传播的活动,利用活动向青少年宣传健康的网络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真正从思想上引导青少年正确利用网络。让青少年认识到上网的目的及其意义,认识到网络文化存在的不良信息,从而提高对网络文化的免疫力。

2.3.3教师最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因此教师在对青少年的引导方面很重要,作为与青少年学生合作伙伴关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必须时刻保持敏捷的判断能力与洞察能力,并且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渗透与影响,从而使青少年青年拥有明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拥有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

3结语

篇4

一般情况下,我们班主任总是习惯在学生学习、行为等方面出现问题时才会和家长取得联系,也有的等到学校组织家长会的时候才和家长联系。过去我也经常这样,但是后来发现这样做有如下弊端:(1)学生不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甚至有些学生还会认为教师是故意和自己作对,让自己和家长都没有面子,因而产生逆反心理。(2)家长对教师的做法也不甚满意,家长认为教师应早点和他们联系,不要出了事才通知他们。因此,作为一个班主任在刚接手新班时,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和全班学生的家长一一联系,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优点、缺点、特长、性格、基础、过去表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平时的教育方式等,并且让学生知道老师和家长在正常联系着,家长和教师对他们都很关注。用好家校联系的备忘录,谁有进步了,谁发言积极了,谁违反了纪律……每天多花一点时间在学生的备忘录上和家长交流,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的同学这项工作更应做细、做实,联系次数应比其他同学更多,这样行为偏差学生才知道教师家长时刻关注自己,他们也才会对自己要求严格一些,有点不好的苗头,立刻就可以被控制、化解掉,就不会向严重的方向发展。例如,我新接手的班中,有个叫小林的同学开学前我就了解到他在行为方面有些偏差,于是早早和他家长取得联系,家长也很乐意和老师配合,使家校形成合力共同对该生进行转化引导。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学期小林就有了明显的进步。

二、交流平等化

说得严重些,多数家长对教师有一种“畏惧”感,学习成绩或者行为习惯差些的家长更加厉害。他们害怕老师找,害怕老师和他们联系。以前我常常不理解越是有问题的孩子,他们的家长越是不肯和老师配合,越是不愿意来学校和老师交流。我自己也是做母亲的,能体会到做家长的心情,无论好丑,孩子都是家长心中的宝。因此必须消除家长的“畏惧”心理,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和家长平等交流沟通。无论目前多么落后的同学,他们都有很强的自尊心,甚至比一般的同学更强,他们的家长的自尊心也更强。因此,在和家长沟通时,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心理,调适好他们的心理,做好心理辅导,真诚地和他们沟通交流。特别是不应用有色眼镜看他们,要让他们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是发自内心的,纯粹朋友式的。例如:我清楚地记得学生军军,他刚上三年级的时候,课堂上发言积极,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但是不久,他在课堂上开始小说话,正好班级又开始全面调整位置。我考虑到军军在二年级下学期时就不太遵守纪律,现在又有点开始了,我就把他一个人放在最后,希望他能自觉点,可是没想到他非但没有丝毫好转,反而更加厉害,作业不完成,课堂上还故意捣乱。于是我就找他谈心,和他家长沟通,了解到他认为我给他安排的位置严重伤害了他的自尊心,老师还是用老眼光看他,所以他就故意破坏课堂纪律。我知道情况后,反思了自己的出发点,我的确是做得不对,于是重新给他安排了位置,结果军军真的进步了。军军的家长也不再害怕学校老师的电话,并经常主动来校或者打电话和我交流孩子的情况了。

三、指导个性化

篇5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 逆反心理 青春期 心理健康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中的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充满危机的时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内在需要与其实际能力、心理状态及个人地位等方面存在矛盾,易出现挫折、悲观等心理不平衡现象。这种心理冲突和心理危机是青少年时期必然存在的,是青少年的某种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研究和探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特点、表现形式,分析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以便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一、逆反心理的概念、表现形式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他人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

逆反心理现象,从青少年心理发展角度来看是正常的,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必需经历的过程。总体上来看它是一种抵触性的心理倾向。逆反心理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其主要表现有,

1,不接受教导。情绪上的敌对意识,行为易产生偏激,往往与老师家长所要求的背道而驰,从而满足自身所谓的“独立意识”以及“自理能力”。这是逆反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

2,情感冷漠。自我封闭,不与任何人交往,也就是家长们常说的“闭门造车”。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容易产生自卑感、孤僻感,对性格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影响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这是逆反心理的内在表现形式。

3,易走极端。他们感觉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渴望所谓的理想世界,离家出走,乃至轻生念头,不计后果来彻底的“放松自己”。这是最极端的表现形式,很容易产生严重后果,而且往往难以挽回。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是一种暂时的心理现象。只有找准其产生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解决问题。影响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因素有,

1,青春期心理因素。

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有了很大变化。自尊心逐渐增强,使得他们当自己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时,他们就会产生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家长老师阻碍了他们的自由。轻视自己,从而产生了反抗心理。他们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感到自己不能被压制、被剥夺权利。于是,他们要求扩大自己的权利,并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尊严,要求一定程度上与成人平等,并且竭力使成人承认这一点。

其次,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独立意识逐渐增强。青少年在谋求获得独立的过程中,开始抵抗在儿童时期甘愿执行的那些要求,当成人限制他们的独立性并把他们当作“小孩”而加以监护、指导,不重视他们的兴趣、态度和意见时,他们就抱怨,并且提出抗议。随着交际范围的不断扩大,他们感觉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喜欢自作主张,“谋求独立”意识成为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对父母和老师不再“唯命是从”,相反,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从而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青少年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一半以上,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于严格,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易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家长提出的要求超出了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家长常常摆出封建家长的威风,不给孩子任何自主的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少年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情绪。

更有甚者,采取“大棒政策”,当子女不按自己要求做,或者达不到自己的满意程度时,也就是当家长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时,就会使用暴力,体罚青少年。这种“大棒政策”,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的成长,使青少年行为偏激,有时可导致不可估量的后果。

3,学校教育因素。

首先,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不公正。每个老师都喜欢听话的学生,但正是由于老师的这种看似正确的“偏见”,造成所谓的“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产生憎恶情绪,上课故意捣乱,与老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老师。老师的不公正待遇会使青少年产生逆反情绪,并且对青少年以后的成长造成不良后果。 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其心理。对青少年来说,班集体就是一个微型社会,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这个微型社会里,他们在相互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班级社会学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是谋求在同龄人群体中使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个性的对立与社会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在班级中没有知心朋友。当他们向往集体生活,但与同龄人交往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试图用各种手段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惜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三、逆反心理的解决对策

逆反心理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青少年在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对于逆反心理没有立竿见影的良药,只有慢慢调理,从而祛除病根,引导青少年生活成长步入正轨。

作为家长,应该认识到逆反心理的产生是青少年成长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家长应对其进行“适时适地”的引导。首先,家长应该意识到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是青少年自身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所致。虽然在父母眼中,他们还是十三四岁的“小孩”。但是应该意识到十三四岁正是性格形式、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经历对青少年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次,给予青少年适当的自由,不要把他们装在思想行为约束的牢笼中,不要像教科书那样教育下一代,毕竟社会在变化,环境在变化,当初的“老一套”不一定适应当今的环境。青少年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的“特殊行为”不要一棒子打死,把他们当作“歧途歪路”,应该加以引导,同时不应该打击青少年的积极性,不应该泯灭青少年探求未知世界的创造性。最后,对具有敌对倾向的青少年,虽然外表看来满不在乎,但他们内心却充满了痛苦和不安。家长总以为“打压青少年的嚣张气焰”可以使他们不再反抗,变相的顺从,殊不知这样会使青少年心理变得更加逆反。家长要从青少年心理上进行对等沟通,要注意以理服人,分清是非,使“敌对”的青少年在平和的状态下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种认识上的转变对于克服敌对倾向有重要意义。切忌使用武力。

内因解决了,就剩下外因了,内外结合才能“药到病除”。学校教育便是治疗青少年“逆反心理创伤”的外伤药。清除逆反心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调整人际关系。为了尽可能防止逆反心理在集体成员心理气氛中扩大影响,对班级成员的人际关系进行必要的调整,是一种可行的手段。青少年要求并不高,他们就是想要获得老师同学们的认可,获得他人的尊重,从而获得自身应有的地位。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认识到,还有部分学校在搞应试教育。这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阻碍了他们开拓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做为老师,对学生不应该有三六九等之分,应该一视同仁,老师没有偏见,才会使青少年无低人一等的感觉,才会有前进的动力,才不致于产生自卑心理。同时,老师应该从多种渠道做好同学们的思想工作,如让学生信赖的亲戚、朋友来做思想工作,加强学生与家长、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对消除误解,改变或防止对立性的逆反心理是非常有益的。

另外,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介绍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心理变化和特点,调节好心理状态,使他们心理品格有所升华,使青少年自察、自治,净化健康人生,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让他们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事事要抱有“我能行”的自信心。

篇6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门诊首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对门诊首诊青少年120例进行SCL一90心理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测定结果显示9个因子的阳性率均超过50%,其中强迫症状最多,104例,占86.67%。女性阳性均分/恐怖均分与男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精神科门诊首诊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其进行早诊断、早治疗,可促进儿童健康教育;有效的心理干预可缓解其面临的成长,减少自毁行为的发生。

2005年1一12月,我们对门诊首诊青少年120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进行调查分析,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120例,男66例,女54例,年龄15-18岁。文化程度:小学17例,初中79例,高中24例。

1.2方法测定由经过专门系统训练的专业评定人员。对前来我院就诊的首诊青少年采用惠诚儿童青少年心理测验软件按操作要求在计算机上完成,结果由计算机分析并打印报告单。量表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含90条项目,每一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即1,2,3,4,5分别代表没有、轻度、中度、偏重和严重。该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

2结果

2.1本组采用SCL一90测定结果.

3讨论

青少年期是一个在身体、性格、智力、情感及心理等方面都面临快速发展的时期,其生理上急剧变化对其心理发展的冲击容易使青少年身心发展失去平衡,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精神障碍及类神经症样表现川。有研究表明:5%以上的成人患者首次发病于15岁以前[2]。因此,首诊青少年心理健康测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能反映精神病门诊首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及精神症状,为儿童精神疾病的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依据,对促进儿童健康教育提供帮助,还可以发现首诊青少年的住院率的情况,便于及早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和治疗。

国内有调查发现青少年的起病是以慢性起病为主,发病年龄较小,可能是就诊年龄高于发病年龄。据统计,儿童精神病患者中,15岁前发病者占4%,10岁前发病者占0.5%-1.0%}Z}。有调查发现16.79%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初中生13.76%,高中生为18.79%,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问题有上升趋势〔’〕。本测定结果显示精神科门诊首诊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异常情绪,其程度中度以上为抑郁症状58例,占48.33%,其次为强迫状态、焦虑和敌对,与临床观察结果也一致。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在快速成长期比较重视自我身份的确认,在不能确认自我中就会出现焦虑和恐惧感。我们的测定结果中偏重和严重程度的精神症状也是以焦虑为主要症状。

青少年期作为向成年的过渡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同时又有许多的心理冲突,易出现自卑、抑郁、焦虑和孤独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青少年认知的不协调、不一致和认知冲突是产生抑郁情绪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抑郁的素质一压力模型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即当面临一贯的、易产生抑郁反应的压力源时,具有易产生内部问题素质的个体可能产生抑郁情绪冈。因此,对于精神科门诊首诊青少年患者首先要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对于轻度患者指导其掌握一些应对压力的方法和生活技巧,如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等。对于中度以上的患者应采用认知治疗,纠正其对自我的错误认识,同时配合适量的抗抑郁药物;而焦虑情绪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模式,它可能含有恐惧、厌恶、内疚、羞怯和痛苦的成分。高焦虑状态的产生对于青少年来说可能与环境适应困难和频繁的考试有关。要克服焦虑,首先要很快适应新环境,提高社会应对技巧,提高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可减轻紧张情绪。学习焦虑者,要正确认识人脑的活动能力,合理安排时间,劳逸结合,避免持续的疲劳状态,分散对自身状况的过分关注。超级秘书网

篇7

关键词:家庭; 青少年; 心理健康;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of adolescents have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society, and young people are in a special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mind and body. The family environment is the primary environment for the lives of young people and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 that is most affected. Whether the family atmosphere is warm, whether the parenting style is reasonable, and whether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family is complete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young people. The study believes that a harmonious family atmosphere, scientific family education and a healthy scientific education attitude are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

Keyword:family;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 人们的生活步伐也在加快, 而需要面临的社会压力也愈来愈多, 大众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略的地步。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 其心理健康更需要得到重视, 正如《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所描述的那样,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国立则国独立”。青年一代为新时代的骄子, 不仅要承担父母“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期盼, 而且还对国家的繁荣与富强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然而, 正处于第二关键期的青少年, 心理的成熟度还不是太高, 学习生活上的各种压力与挫折, 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创伤, 在他们身上引起许多行为问题, 由此可知, 除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应该引起我们重视以外, 心理的健康程度更值得我们关注。家庭作为孩童最先接触而且产生相互作用的环境, 也是孩童认知世界的第一步, 是孩童获得日常生活习惯与社会文明的主要途径, 这也就奠定了青少年未来心理健康状况发展的基础[1]。在当今社会里, 青年群体的心理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到了不容被忽视的地步, 引起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有很多, 而父母教养模式、家庭环境与氛围等对其心理产生的作用最明显。

1 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位老师, 为其以后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石。其中, 教养模式也就是父母在孩子认知世界的过程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 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 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2]。这均是在父母与孩子互动交流的时候形成的。在20世纪末期, 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张文新提出以下观点:教养模式就是通过父母个人的教养方式方法与之对孩子的感情表达等形成的一种互相作用形式, 因而比较稳定, 并且不会因为环境变化而改变, 这体现出了亲子互动的本质属性[3]。综上所述, 大家可以把教养模式的内涵理解为父母或者别的一些监护者在和孩子进行交流互动时一般所采用的方式方法, 这也是由父母或者别的一些监护者的教养模式、教养情绪、教养行为举止等各式各样因素互相作用, 从而形成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形式。父母教养方式一方面折射出了他们对待子女的态度, 另一方面反映了他们的教育理念。

1.1 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的差异

基于要求与反应性两个水平, 戴安娜·鲍姆林德 (美国心理学家) 将教养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1.1.1 权威型

指在家庭教育中, 在人格平等、尊重的基础上, 树立父母的威严, 同时对孩子的不妥行为进行指正, 除此之外, 父母必须对孩子的内心思维做到有所掌握, 经常和他们进行一些沟通, 通过这些日常情感的互动, 孩子可以从中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重视。在这种严格且民主的教养方式下长大的青少年, 适应能力强, 心理健康水平高。

1.1.2 专制型

指在家庭教育中, 将家长自己的意愿强加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禁止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 凡事都是由家长做主。在这种环境下, 青少年会出现恐惧的情绪, 抵触家长, 在外显的行为上表现出回避。

1.1.3 溺爱型

这种类型与专制型相对, 指凡事都遵从孩子的意愿, 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在这种成长环境下, 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 不尊重他人, 缺乏团队精神, 长此以往, 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1.1.4 忽视型

指在感情上缺少给子女所需要的与重视, 而仅仅是给子女一些物质上的奖励, 因而不利于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这种教养方式下养成的青少年, 通常情况下, 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和温暖, 在环境适应和自我控制方面往往会出现问题。

2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孩子自诞生之后最先接触到的就是家庭, 这就是说家庭是每一个人社会化的第一步, 所以, 家庭环境将直接决定了孩子的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孩子生活技能的获得、个人习惯的养成、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对待问题的思考模式等等都是在家庭环境下逐渐形成的。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 孩子的个性与品质是在家庭的互动中形成的, 也就是在与家人平时相处的时候所形成的行为举止与心理行为习惯。假如家庭可以给子女带来安全感, 子女身心就会得以健康发展;但是与之相反的是, 假如家庭使得子女心理抑郁, 那么她们会形成闷闷不乐、忧郁等负面情绪, 导致其心理健康状态非常差, 这是因为他们的家庭充满了矛盾、争执与不幸福等因素。家庭环境就是家人们在日常生活的互动里形成的人际交往的状态和氛围。建设好家庭环境可以使得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并且真、善、美等一些美好的品德能够得以培养, 换而言之, 假如家庭环境比较差, 孩子的心理健康就会存在诸多问题。不良的家庭氛围主要表现为:

2.1 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导致其感受不到快乐和爱

家庭不和谐, 一般是因为家人之间经常发生争执, 引发吵架、冷暴力以及打架等行为举止。这种问题经常出现在父母之间出现争执或者他们均是冲动的性格的家庭中。在该环境下, 孩子更多感受到的是失望和恐惧, 长期如此在认知上会导致其产生偏差或扭曲。

2.2 有失风范的家长行为将影响其思维方式

Jean Piaget在孩童认知活动方面的研究表明孩子的思考形式和大人是不一样的, 并且在其自身发展各个时期也有所不同, 包括婴幼儿、孩童、少年等时期。青少年的思维方式直接是受父母不良的行为规范的影响。家庭作为社会组成的基础单元, 是大众社会化的最直接渠道, 这不单单是人们成长和发展的地方, 而且是人们建设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一个组成环节。不管任何家庭, 以怎样的结构形式出现, 对每个人来说, 都是稳定的个人生活的中心, 完整的家庭结构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3 家庭教养态度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 国内孩子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人数持续上涨, 这一问题愈来愈严重, 然而能够对心理健康问题产生作用的因素非常多。我们在呼吁社会、学校、幼儿园的同时, 不妨反省一下孩子在第一教育场所———家庭所受到的影响。

3.1 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容易削弱孩子的信念, 使孩子丧失上进的勇气

绝大多数的父母均想自己的子女能够在德、智、体所有方面均做好, 能够尽可能地完美。所以, 家长对子女教育付出很多, 并且期待有相应的回报。来自父母的期待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正确的期待可以加强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促使他们不断地进步。所以, 父母对子女的学习要求很严格, 家长自身的迷失导致了孩子教育的盲目性。

3.2 家长对子女的过分保护导致其过于偏僻和孤独

因为国内教育是应试教育, 所以绝大多数的父母还是非常看重学习成绩的, 并且觉得子女是个人的所有物, 对孩子学习的过分重视导致在其他的生活技能方面教授的缺失, 让孩子形成不好的生活习惯, 而且使得孩子容易自私自利, 漠视身边的事物, 一心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并不愿意和他人合作或者共享资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苦难需要解决时, 就会感到无能为力、惊慌失措, 面对挫折就只会怨天尤人, 更谈不上正确面对挫折, 鼓起勇气去战胜挫折, 实现生命的价值。

3.3 家长对子女的过多束缚容易把孩子的创造性扼杀在摇篮中

知名的教育学专家陈鹤琴提出, 喜欢玩乐、活泼好动等行为是儿童的本能表现, 是值得父母鼓励与引导的。但是, 绝大多数的大人却在遏制儿童这一天性, 具体行为如下:

3.3.1 限制孩子交往

儿童喜欢模仿并且喜欢和其他小伙伴玩耍, 这有助于其以后在和其他人的互动的时候, 能够自主地解决一些问题, 培养独立自主的观念, 从而可以很好地参与团队工作, 做到共享资源, 公平公正竞争, 并且能够做到谦逊地从别人身上学习自己所没有的长处。

3.3.2 扼制孩子创造

在家庭教育的时候, 父母往往会对这些行为表现不闻不问, 譬如:儿童某些出于好奇而做出的行为举止, 可能会惹得大人的不高兴, 所以其父母发现后, 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 这很可能就抑制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孩子的某些模仿行为, 以及某些不成熟的想法, 这常常是其能够形成独一无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素材, 假如父母没有进行有效的关注与引导, 那么会使得孩子受到伤害而遏制这方面天性的发展, 这就是变相地埋没子女的创造力与求知心。

综上所述, 在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的众多要素中, 父母教养模式、家庭氛围与父母教养态度是最突出的3个要素。只有在父母教养模式、家庭氛围与父母教养态度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做好, 形成和睦的家庭环境、情感好的亲子关系, 才可以使得孩童的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 从而在学业上学有所成, 在个人品质上表现出色, 然后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田峰溶, 李冬, 张静, 李敏玉.浅述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因素[J].社会心理科学, 2012 (11) :3-6.

[2]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6) :95-103.

篇8

关键词:网络文化;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对策

1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心理产生的积极影响

1.1 促进青少年社交能力的培养

就是因为网络文化的自由无限制性和网络文化交流的互动性,使得网络文化就像一个大熔炉,涵盖了全世界的科技、教育、艺术方面的资讯。

1.2 促进青少年思维能力的提高

青少年在面对这种庞大的信息资讯时,需要他们用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筛查、去运用这些资讯。这无形之中给他们带来了一种压力,正由此青少年开始去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升华。

2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产生的消极影响

2.1 造成青少年道德法律意识淡化

目前网络文化造成不健康的网恋盛行,特别是在青少年当中已经习以为常,网络上黄毒肆掠,宣传暴力的思想也吸引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注意,同时近年来网络文化诱导的自杀也时有发生。一些违法网站也在宣传封建的迷信思想,极大地冲击了青少年的道德意识。

2.2 造成青少年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连续长时间的上网会造成青少年视力下降、情绪低落, 使其变得孤独、敏感、忧郁、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 甚至出现精神障碍、自杀等情况,这些都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受到侵害。

2.3 造成青少年思维力,注意力的下降

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和注意力在经历了自由散漫的网络聊天和轻而易得的网络购买之后开始逐渐下降。由于网络的便捷以及网络知识的丰富,处于学习阶段的青少年遇见书本的难题时,他们不愿再花时间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迅速求助于网络,照搬别人的方式方法。这样无形之中他们的潜意识就作祟,注意力开始不集中,思维能力也开始逐渐下降。

3 应对网络文化对策探讨

3.1 社会层面上

首先,要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加大网络文化立法力度,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同时相关法律部门应着力建立健全有关未成年保护法,以及网吧网络的监管法,同时要开发高端信息技术,有效地对网上的信息准入事项进行过滤与监督,确保网络文化的健康有序。我们还要呼吁社会给予青少年足够的关怀和爱。

其次,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宣传教育工作,要使青少年明确认识到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过度使用会对身心产生不好的影响;教育青少年提高网络信息的鉴别力,有选择的采用、学习,培养健康的应对网络文化心理,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最后,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各种网络文化犯罪进行打击,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好的网络文化环境,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促进青少年的成长。

3.2 家庭层面上

首先,家长要懂得运用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充分的认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带来的各种影响,进行健康的网络交流与知识运用,给孩子做好表率。

其次,家长要和学校保持密切的联系,时刻了解学生在心理上面的变化,做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工作,以便做好对孩子的网络文化的教育工作。

最后,父母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多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抵消网络文化的侵蚀。

3.3 学校层面上

首先,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在对青少年教育方面必须发挥其作用。学校应积极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校园制度建设以及校园规范建设。从制度上加强对青少年接受网络文化的监管。

其次,学校应该积极开展有关健康网络文化传播的活动,利用活动向青少年宣传健康的网络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真正从思想上引导青少年正确利用网络。让青少年认识到上网的目的及其意义,认识到网络文化存在的不良信息,从而提高对网络文化的免疫力。

最后,教师最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因此教师在对青少年的引导方面很重要,作为与青少年学生合作伙伴关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必须时刻保持敏捷的判断能力与洞察能力,并且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渗透与影响,从而使青少年青年拥有明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拥有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

目前,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侵蚀的越来越深,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认识网络文化的影响,正确的对待,不断提高青少年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加强网络文化宣传工作,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青少年的你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才能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