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52: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介绍一种事物说明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728.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46-01
说明文是一种客观地说明事物的文体,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具体阐述事物的原理或者特征的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在初中语文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但是,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由于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 不像其他文体那么生动活泼,富有情感,难以激起情感上的共鸣。教师讲课时,再对文章动动手术,做一些开膛剥肚的肢解,抽血去肉,剩下的就是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了。这样一来,难免学生感到像吃鸡肋一样难受,学生只能由被动应付变为厌学说明文。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说明文教学也在“淡化文体”的呐喊声中备受冷落。那么,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
一、提高认识,明确说明文的重要
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取代的。从初中说明文的内容看:如《苏州园林》《蝈蝈》《故宫博物院》《看云识天气》《中国石拱桥》《大自然的语言》等等。这些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能激发人们的兴趣。不仅给人以经验和智慧,而且给人以启迪和开拓。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化时代,说明文的用途越来越为重要。买来了空调,你就就得回阅读空调的使用说明书;生产了一种新的产品,就得把新产品的使用方法条分缕析地介绍清楚。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认为,文学作品,你可写可不写,而说明文,如作会议记录、定条约,你就非写不可。由此可见说明文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因此,笔者认为,说明文教学决不能舍弃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知识本身,片面地就文教文,以致失去了让学生感受知识理趣的机会,而应该是让学生在吸收课文原有知识养料的同时,触类旁通适当地或介绍或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
二、提升素养,理解说明文的作用
科学素养,即人在了解自然并且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科学素养已成为当今社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发展素质之一。如今的初中学生正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因此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科学素养的提高不仅对自身产生巨大作用,对于全社会全民族的意义也同样深重。通过在初中语文课外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对科学素养的提升进入嵌入式教学,这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是十分有效的。学生通过对课外说明文阅读的搜集和吸收,可以有效地扩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重大的作用,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甚至会大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总之,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待教师的引导和培养,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用科学的角度去思考和学习。
三、激发兴趣,教学说明文的基本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多数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得饶有趣味。
在进行初中语文说明文的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们的兴趣点,积极的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也可以看到说明文的闪光点和有趣之处。从而可以产生极大的积极性,投入到初中语文的学习中去。在讲授《中国石拱桥》时,向学生播放有关石拱桥的视频录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实物、录音、教学片段或者视频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来呈现出事物的具体形态,从而可以让学生们一目了然的了解到事物的特征,然后更加具体的了解到课文中的知识。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达到生动性与直观性的统一
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对说明文教学而言是一大福音。无论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间接的体验。多媒体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声音和影像等辅助手段,把说明对象变为直接的感官印象,从而可以让学生们一目了然的了解到事物的特征,然后更加具体的了解到课文中的知识。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达到生动性与直观性的统一。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老师可以事先把八种云的彩图投影出来。让学生们通过课文中对云彩的描述,来对这八种云彩图对号入座。这样学生们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来。
通过学习说明文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往往看似平常,却蕴涵着科学的道理,衣食住行,四季更替,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生活其实就是一本大书。而说明文就是从生活出发,诠释生活,介绍知识,明白道理。
四、拓展延伸,说明文能力的培养
说明文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大,其难度也在逐年提高。近年来的各地中考题型,出题角度也更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了。不同体裁的文章其特点也各有不同,阅读起来自然也有不同的要求和方法,因此相关的文体知识,对提高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对于说明文,在实际教学中要教些什么呢?
一、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教学生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
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对象。从而正确区分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大多数的说明文的题目就是说明对象,大多数的事物说明文都在开篇使用中心句点明了事物的说明对象。有的时候,题目没有反映说明对象,那就得认真阅读材料,逐段逐句排队、梳理,追本求源,找出说明的对象。尤其要注意揣摩关键性的语句,如各段的中心句、过渡句以及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等,这样就可以找到说明对象。无论是事物说明文或者是事理说明文,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对整篇文章的阅读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三、运用激趣的方法导入课文
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不久前,我上法布尔的《蝉》,课上介绍了蝉的知识,说蝉的俗名叫“知了”古人叫“蜩螗”,它是诗中常见的寓体,还是治病的良药;再由科学家研究蝉的目的,讲到人类与昆虫的关系,介绍了仿生学、鸟儿与飞机、鲸与轮船、蜜蜂与建筑、车轮子与螺旋状……还介绍了作者之所以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这与他长期对各种昆虫的观察研究是分不开的。同时,我还介绍了观察的要求和作法,又举了习作中不善观察不作思考而闹出的种种笑话。这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要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
因为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他们一点就熟了,何需我们老师喋喋不休!于是我就采用了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课内教学与课外研究相结合
比如我教《向沙漠进军》这一课,在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掌握“改造沙漠、化害为利”的主题,即以此作为点,并印发《绿化沙漠开发沙漠》的通讯报道(《文汇报》1994年3月14日)作为参考,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化害为利”的重要性,进而指导学生课后寻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资料。要求学生联系本地实际,以《谈××公害及治理》为题,着重说明一至二种影响生活和生产的公害以及化害为利的情况。由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既出自课本又超出课本,往往带有基础性、新鲜性和趣味性,所以很合学生的口味,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后来我还为此开了专题报告会。
1、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写说明文,一定要对说明对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即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什么是事物的特征呢?特征就是某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象征和标志,即该事物所特有的个性。它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显特征,如事物的颜色、质地、空间位置、形状、温度等;二是内隐性特征,如事物的成因、原理、变化过程、内部结构、习性、性能、风格等方面。
怎样把握事物的特征呢?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认真观察。通过细致、反复、深刻的观察,用眼、耳、口、鼻、体、肤等感觉器官,对要说明的事物进行看、听、尝、嗅、触等,必要时,还可以做实验,以准确、全面地把握事物的特征。二要深入思考。将说明对象和类似的事物进行多方面比较,对掌握的在关信息进行筛选,深入分析其异同,抓住了“异处”,就把握了该事物的特征,也就抓住了说明的重点。三要重视积累、扩大生活视野,阅读范围,不断丰富知识,积累写作材料,注意间接经验的获得,提高理性认识水平。
2、要合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写作说明文时,往往以一种顺序为主,当然在具体运用的时候,有时出现了说明顺序的并用与交叉的现象。如《向沙漠进军》,介绍综合治理沙漠采用了逻辑顺序,而在说明如何抵御风沙袭击、沙丘进攻的方法时,又采用了空间顺序(高→低)。
合理地安排说明顺序,一要考虑所说明的事物的结构特点和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二要考虑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顺序;三要考虑说明的中心与材料的关系。
(1)如果是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的,就采用“时间”顺序,可由古及今或由今溯古。如《从甲骨文到缩放图书》
(2)如果是解说事物的方位、形貌特征的,就采用“空间”顺序。可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左往右,由南向北,由低至高等。《人民英雄纪念碑》
(3)如果为了阐明某些操作过程,就以“程序”为序,即按操作行为的先后标明序号逐一加以解说,便于读者按部就班,准确无误地进行操作。如一些家用电器的说明书。
(4)若说明的目的是阐释事理,就要采用“逻辑”顺序:一般按因果、主次关系来安排顺序。如《日本平家蟹》
3、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能把事物说得更清楚明白,便于读者理解。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是衡量说明文写作水平的重要标志。比如要说明南极风大,说“风速常常达到55.6千米每秒,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风极’。再有”1960年,在南极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他的尸体。前者通过列数字、打比方准确形象说明了南极风大这一特点,后者更是通过举例强调了南极风力惊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写作中应根据要求灵活地选用。
4、语言要准确、简洁、通俗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事物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说明文语言准确,并非一定得用确数,也可以用约数。比如“大约”“左右”“可能”“估计”,这些也同样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关键词】说明文;对象;顺序;方法;语言
说明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是一种常见的文体,也是一种较为重要的文体。它既不像记叙文那样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也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它更强调科学性、客观性,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感情倾向。它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是对客观事物的性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等做科学的说明。那么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同学们怎么样才能把它写好呢?我根据自己日常的教学实践经验积累,把它归纳为“四抓”。
一、抓说明对象
所谓抓对象,就是要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事物的个性)。事物的特征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显性特征,如事物的颜色、质地、空间位置、形状、温度等;二是内隐性特征,如事物的成因、原理、变化过程、内部结构、习性、性能、风格等方面。如:《中国石拱桥》在介绍赵州桥时不但介绍了他的地理位置、雄伟的外观,而且还详细的介绍了它的构造原理以及它的历史价值。这样就把赵州桥的特征介绍的比较全面,也使读者对这座古桥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可如何才能掌握事物的这些特征呢?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对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而且还要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掌握事物的特征。
二、抓说明顺序
我们平时做什么事情都要求有条理,当然写说明文也不例外。所谓说明有条理,就是行文线索要清楚、层次要分明。作者要清楚说明具体事物时是按由上到下、由前到后、由内到外还是由主到次的顺序写,不能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这样才能使读者容易了解各部分的相互关系。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写作说明文时,往往以一种顺序为主,当然在具体运用的时候,有时会出现几种说明顺序交叉使用的现象。如《中国石拱桥》除了按先古后今的时间顺序外,又按先概括后具体、先整体后局部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文章先谈世界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再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情况,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最后总说我国石拱桥有光辉成就的原因,以及社会主义时期石拱桥的发展。这样写既介绍了我国石拱桥的特征又符合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由此可见我们在考虑运用何种说明顺序时,既要注意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又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说明文写的更好。
三、抓说明方法
自古以来,人们做事情总喜欢讲究方法,因为方法得当可以使事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写文章也不例外。在写说明文时,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不仅能把事物说得更清楚明白,便于读者理解,而且它也是衡量说明文写作水平的重要标志。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
以《中国石拱桥》为例,比如要说明石拱桥的外形,作者就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通过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读者的眼前就能呈现出石拱桥的形状了。再如,要说明赵州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就说“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几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通过列数据就很好的证明了它的古老与坚固。再如在写卢沟桥的狮子时,作者写道“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就通过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把这些石狮子写的栩栩如生,同时也说明了卢沟桥形式优美这一特点。
从上面的例子可见:要写好说明文,说明方法的得当运用确实很重要,因此我们在写作中要根据要求灵活的运用。
四、抓说明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洁、通俗。
语言准确:准确性是说明事物的先决条件,说明文的语言要不得半点的夸张,事物是什么就是什么。说明文语言准确,并非一定得用确数,也可以用约数。比如“大约”“左右”“可能”“估计”,这些词语也同样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比如《中国石拱桥》在写赵州桥的修建年代时就写“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因为赵州桥建造的确切年代已无从知晓,所以作者虽用了“左右”但是更体现出他在尊重事实,给我们的信息也反而更准确。
再如,作者在写道我们石拱桥悠久的历史时说“《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文字中虽用了表示约数的“大约,可能”,但是反而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一、必须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指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任何事物都有各自的特征,这也是它区别于其它事物的主要标志。要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活板》介绍我国古代的印刷术,就当时说:"活板"这种印刷术的主要特征是"活".因而文章在介绍中自始至终抓住了这个特征,把活板的印刷历史、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介绍得十分清楚,使读者有了确切的了解。能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主要取决于作者对事物有没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这就要求在寻找事物的特征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对该事物进行仔细、深刻的观察;二是要进行认真比较,只有比较,才容易发现事物独特的一面。例如《玉雕》写了三匹马的姿态:前面的一匹黑马:"三蹄腾空,回首后顾,神态略显紧张";中间的一匹白马:"体态轻盈,前两蹄蹬着地面,后两蹄蹬着两块玉石,奋起若飞奔状,尾巴好似一团白云浮在空中";最后的一匹黑马:"嘴唇紧闭,把头高高地昂起,四蹄蹬在玉板上……脖子上的鬃毛一律竖起".三匹奔马,各有各的特点。作者正是通过观察、比较,抓住了它们的特征,才写出了这篇成功之作。
说明事物表面上的特征,只能是读者对事物外部的特征获得印象;说明事物本质的特征才能是读者进一步获得比较深刻的认识。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在说明沙漠危害人类之后,接着根据沙漠的特点指出:它逞强施威的"武器"是"风"和"沙","进攻的方式"是风沙袭击和沙丘移动。我们采取的抵御办法是"培育防护林"和"植林种草".但这只是守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文章接着指出,"征服沙漠的主要武器是水",有了充足的水源,向沙漠进军就会取得彻底胜利。这就指出了"风沙"、"植林种草"和"水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说明了征服沙漠的本质问题。可是,为什么过去人类长期受害,却没有能征服沙漠呢?这是因为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实现的可能。这就进一步从社会方面说明了问题的本质。说明文只有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才能使读者对事物获得比较深刻的认识。
二、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事物大多是具有复杂性的,必须从多方面去介绍,才能讲清楚它的特征。依据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是将说明文写得条理清楚的根本保证。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顺序,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
一是空间顺序。是指按照物品的空间方位进行说明。或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或由内到外,由外到内;或由上到下,由下到上;或由前到后,由后到前等等。说明物品的形状、构造,一般采用这种顺序。
二是时间顺序。是指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进行说明,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往往采用这种顺序。
三是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部的联系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安排说明的顺序。由整体到部分,由主要到次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等,因此,说明文作者在考虑文章思路时也必须符合这些认识规律,才能使自己的文章正确地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同时又能适应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欣赏习惯。
以上说的是三种较为常见的说明顺序。应当指出的是,不要把这三种安排顺序的方法看成固定的格式。事物是千变万化的,人们的认识是多角度的,说明的顺序经常随着说明对象的改变而改变,是允许的,也是正常的。总之,说明事物要做到“言之有序”,文章才能脉络分明,层次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
三、选择合适说明方法
说明事物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1、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指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把那些容易与之相混的对象同它区别开来,叫下定义。
2、分类别。把被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叫分类别。
3、举例子。举出实例进行说明,使内容具体化,叫举例子。
4、列数字。用准确的数据说明事物的某些方面,这种方法叫列数字。如“笔全长13.5厘米,笔身约占3/5,笔帽约占2/5.顶端的活动小枢纽能自由伸出和缩进,像个乌,长0.7厘米,笔挂长3.9厘米。”
5、作比较。就是通过比较说明事物和事理。
6、打比方。利用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之间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打比方
7、画图表。有时,单用文字说明难以做到明确、具体,这时就可以用画图列表的方式加以补充,这种方法叫画图表。
8、引资料。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着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我们怎样选择说明方法呢?这要根据自己的文章而定,因为运用一些说明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更正确地说明事物。
四、语言描述要准确
说明文的语言,和其它文体一样,都讲究用词准确,表述明白,这是写好各类文体章的基本要求。但是,说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对文章的语言又有自己的特殊要求。说明文是以介绍知识为主的一种文体,无论是解说事物,还是阐明事理,都必须讲究科学性,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老老实实地说清它们各自的特点和本质,既不允许虚构夸大,哗众取宠,也不允许艰深晦涩,佶屈聱牙。这样,说明文的语言就应该简洁明了,质朴无华,也就是语言要"平实".
同学们在小学阶段就接触过说明文,那么,什么是说明文呢?我们又该怎么写好说明文呢?说明文,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性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作科学的说明。说明文既不像记叙文那样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也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说明文通过说明客观事物,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说明的目的就是要让人接受,而枯燥乏味、条理不清的文章,怎么能让人提起阅读的兴趣呢?所以,写说明文除基本要求如准确、简明外,还要讲究生动形象。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不少同学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写说明文应该不带任何感彩。其实不然,如果你能把说明对象当作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去对待,你介绍它,就犹如介绍你的一个朋友一样,你说,这样去写文章,你还会感到困难吗?
所以,我们要写好说明文,必须首先从感情上入手。对说明对象赋予自己强烈的情感,这样,读者读来就会感觉亲切,仿佛是在听一位陌生朋友的自我介绍。其次,就是要把自己拟物化,即自己在写说明文时不要把自己当作常规的“人”,而要把自己当作被说明的对象的“物”,并以物为角色,体会一下它们的特征有些什么优势,体会一下它们假设要自我介绍该如何找到突破口。最后,我们还需要讲究说明的“艺术”,如采用合适的说明顺序、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等。在教材中,我们已经学习并掌握了不少说明方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说明的语言上进行挖掘,比如在记叙文写作中经常用到的记叙、描写和抒情,其实也可以用在写说明文上。当然,说明中的生动形象与记叙、抒情中的生动形象是有原则区别的,记叙文的生动形象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目的是要通过生动的形象去感染、影响读者的思想感情。而说明文的生动形象只是为了把说明对象描述得更通俗、更浅显、更容易懂。我们要在文章中体现我们的思想感情,但表达思想感情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目的是让读者看得更明白,更爱看。
初学说明文写作的同学往往比较容易犯两个错误:一是对说明对象的特性把握不准确,说明目的不明确,缺乏对事物需要说明的方面进行认真全面的思考。具体表现是,对事物的某方面进行说明的时候,文章没有紧紧围绕该方面的特征来写,致使这方面的特征不清晰,不突出。二是对事物的特征说明不清楚,主要体现在说明顺序不清晰,说明方法不恰当。有的同学在说明事物特性的时候,有意无意地会不讲究说明方法,或者把事物的几个方面放在一起说,或者事物的一个方面还没说清楚又去说另一个方面,结果使得哪一个方面也没有说清楚。想要写好说明文,同学们要牢记五点:第一,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第二,要选好说明角度;第三,合理安排说明顺序;第四,恰当地使用各种说明方法;第五,运用准确、简明、生动的语言说明。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说明文从对象上可分为具体事物说明文和抽象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如《统筹方法》。从语言上可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生动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文)。
要指导学生阅读好说明文,首先让学生熟悉中考说明文的题型,并对答题情况有了解。2014年遵义地区语文中考阅读说明文――《电磁辐射污染》,共设5个小题,15分。各小题答题情况分析如下。
题号考查内容分值平均分得分率
14概括说明内容30.5919.74
15理解说明内容31.8862.54
16整理信息31.4949.62
17分析说明方法30.5719.13
18说明语言31.8862.66
第14题 考查说明文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电磁辐射污染",而不是"电磁辐射",考生没有读懂文本,没有抓住说明的对象作答,如:"说明了什么是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的危害";有的不理解题目的意思,答非所问:"电磁辐射既可以造福人类,但同时也给环境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第15题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概括不简洁,如:"引发重大事故,可使易燃易爆物爆炸,火箭发射失败、卫星失控,还有危害健康"。
第16题 考查阅读图表的能力。由于平时缺乏阅读图表的训练,考生不能正确提取表格中的信息,有的乱答一气,有的空着不答。
第17题 考查说明方法的分析。考生不能正确区分"作诠释"和"下定义",把"下定义"的方法答为"作诠释"。本题得分率仅为19.13%,是阅读题中得分率最低的。
第18题 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分析。考生不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只会说套话,如:不能删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严密性。
不管对语文老师和学生,如果对以上内容有所了解。那么在阅读说明文时,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可以让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平时在训练过程中,怎样学说明文?怎样教说明文?
首先要整体把握说明点。阅读说明文,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区分其是事理说明文还是事物说明文,然后进一步理解说明内容。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是阅读说明文的关键。这样才能深入理解说明对象,并以此为突破口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中心内容。阅读说明文必须抓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有些说明文的标题往往揭示说明的中心内容。如上《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它有什么特征?(这样设计的目的让学生明晰说明对象及其特征,题目就可以给学生提示)本文通过介绍了针鼹的外形特征、避敌方法、取食、生活习性和生殖过程,让人们了解澳洲神奇小动物,突出它的珍奇稀有。正确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还可以抓关键语句。说明文的关键语句常常是中心句、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以及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此外还有一些概括性很强的过渡句,或提示下文说明的要点,或归纳上文说明的内容。如《苏州园林》这篇事物说明文,通过抓关键句,就明白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特点是关键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围绕这一特征,作者又从四个方面(即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展开,作具体介绍。最后,补充介绍了苏州园林的门窗、雕镂、色彩等方面的特点。无论介绍哪个方面,都紧扣图画美这一特点。
一般来说,说明文往往都会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内容进行说明,但有一些说明文则需要把一个个小的说明点归纳,才能构成全文的说明点。这种说明文可以根据文章的结构特点,通过抓关键词句,概括文本信息,理清文本思路。常见的结构有"总――分式"、"总――分――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再有事物、事理本身内部都有自己的顺序,理清文章的顺序有助于弄清说明的中心。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如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可以设计问题: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回答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问题?其实这样设计就要让学生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在书中都能找到答案,关键是理解,需要学生明白在说明的过程中,按"花红"的主要原因到次要原因,有花的自身条件(内)到外部因素的顺序来排列的,即有主到次,由内到外的结构顺序,典型的逻辑顺序帮助学生理解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
【关键词】说明文;兴趣;方法;快乐。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8-0086-02
说明文,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说明文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是从事各种职业应用最广泛的文体,如说明书、词条、参观须知等,带着实际的指向、应用的目的,只要有段,便可以成文;另一方面,它是构成写作能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全面发展写作能力,则不可或缺。
作为以认知为主的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间以叙述、描写的文体。或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以介绍知识、明晓事理为目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初中阶段说明文写作教学的基本目标及能力层级,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能在45分钟时间内,完成500字左右的说明文;能根据写作要求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并较为恰当地在写作中运用;能根据写作要求,学会使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并较为恰当地运用基本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有意识地采用常见的说明结构,进行语言表达准确严谨、条理较为清晰的写作练习;能针对不同的阅读对象,在准确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前提下,选择不同的语言风格进行表达,使文章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甚至体现出一定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于初中学生而言,说明文写作训练常常难以奏效。原因有三:一是学生知识与见识有限。说明文讲究的是给人以知识,且要求尽可能准确地表达。过于熟识的,学生感到无趣,深究又不可能;新奇的又知之甚少,难以成文;二是思维障碍。思维发展的规律是先有形象思维,而后有逻辑思维的发展。说明文写作中,逻辑思维的运用多于形象思维,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囿于年龄普遍不强;三是对说明文写作重视不够,认识片面。近年来,中考作文考试虽淡化文体,但所提倡的新概念作文中,说明文所占份额实在太少,学生误以为说明文的写作既不重要,又难以把握、难以出新。
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说明文写作能力,重点是兴趣和方法,要让学生在写作中产生快乐的体验,享受到写作的快乐。
一、提高学生对说明文写作的认识
提高认识,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说明文的写作是初中学习的基本任务,是必须具备的一项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是生活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次,充分利用好课文的范例,读出说明文的美来。说明文的美,美在内容的新奇,美在事理的逻辑力量,美在结构的匀称与均衡,美在语言的明朗、简洁与准确。此外,诸如人与自然的关系,未知世界的神秘玄妙,科学的精神与方法,无不体现美的魅力。通过美读,让学生体验到说明文也是美的;再次,以实践需要促认识的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说明文的应用日益广泛,如事物的介绍、产品的说明、导游词等。与说明文写作联系起来,设置具体生动的情境,学以致用,以用导学,使学生产生写好说明文的需要;最后,重视说明文写作的考查,给予说明文于写作中应有的地位。
二、激发说明文写作的兴趣,体验写作的快乐
有人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心理动机的重要成分,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从而乐于学习。说明文写作也是这样。
1. 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从有用的角度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肥料的使用,少则达不到效果,多则伤肥浪费。准确用量就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学生对此有兴趣。又如,教室的保洁,让学生统筹规划,承包竞标。保洁的标准,人员的安排,工序流程,效率的提高,以及发现的问题,改进的措施等,学生都从事过这方面的劳动,十分熟悉,兴趣盎然。
2. 巧妙嫁接,兴趣倍增
学生往往对知识明确具体、实用性强的学科有着浓厚兴趣,如数理化地生。引入这些学科内容,嫁接到说明文的写作训练中,学生会兴趣倍增。如让学生写“奇妙的电”“方程的自述”“蚕”等,学生愿写,也会写。
3. “玩”写结合,先做后写
将“玩”与写结合起来,在玩中写,既解决了作文“物”与“序”的问题,又激发了兴趣,能最大限度带给学生快乐体验。例如,让学生做风筝,比赛放风筝,再让学生写“风筝的制作”一类作文,大多能信手拈来,写出佳作。学生的许多科技小制作,让学生介绍创意、原材料、制作过程、用途,分享自己的发明创造,会增加成就感,使快乐最大化与持久化。
4. 巧设情境,调动积极性
创设问题情境,制造不确定性,造成悬念,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学完“死海不死”这一课时,让学生当导游或参加死海开发竞标,或让学生设计拯救死海方案等。这些做法,能让学生认识到说明文有用、有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写作说明文的积极性。
三、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写作方法
说明文的写法和其他文体一样,大体则有,定体则无。教给大体,先规矩而后巧,是可行的。
1. 用好课文这个例子
例如,《苏州园林》就是说明文的范例。这篇文章特点鲜明,准确表述说明对象,灵活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恰当的说明顺序,语言朴实而不失形象、简明而不失表现力,值得师生反复揣摩、玩味。
2. 引导学生学习
引导学生学习时具体、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方法。捕捉特征,准确表述,是写好说明文的关键。一是要学会观察。先单体、局部,后较为复杂的事物。把观察与分析结合起来,由外及内,由局部到整体;二是要学会比较,准确区分相似与相异。
3. 学会运用资料
比如,整理从各种途径搜集而来的文字、图标等,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学生大多能准确、清楚地介绍事物。通过一定思考,让学生重新组织材料和文字,运用恰当的逻辑顺序,学会条理清晰地阐明事理。针对某一现象,再进行适当修改,使写作语言生动形象、明白晓畅。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逐步提高。
4. 拟好文章结构
在说明文的写作中,可以通过绘草图、拟提纲,再研究讨论,反复修改,逐步实现顺序的合理化、结构的严谨与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