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52: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 借助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写字能力
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性地写好汉字,是小学生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语文基本功。
《新课程标准》中就要求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目前,不上学生写不好字,特别是到了中高年级,随着年龄的增大,作业量的增加,不少学生对鞋子的要求放低,出现了胡写瞎画现象。可见,写字教学尤为重要。我根据学生的现状,借助多媒体提高学生写字能力。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欣赏到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举办的现场儿童书画表演,向他们展示一幅幅书法作品。激发她们的写字兴趣。
(二)借助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展示规范、美观的字帖。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练习一中写好钢笔字时。我把文中要求书写的内容(1、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写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制成精美的ppt课件,展示在学生面前,先让学生从整体上观赏这四行钢笔字的布局行款,再仔细观察每一个字的笔画走势,为学生习字营造愉快的心里氛围。鼓励学生先看清范字后再描红。通过视频慢放,让学生观察其运笔方法和笔画走势。指导学生仔细描摹,逐步转化为写字的技能。
二、借助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2012版》中明确规定:学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新课标对学生阅读量做了明确规定。可见,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容忽视。在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服务于阅读教学。教学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梦圆飞天》时,我通过播放神五飞天时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神五飞天时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和神五成功发射后,指挥大厅里人们当时的表现。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要解决学生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这一现状,我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花草树木、田园风光、风景名胜、电影,各种竞赛、表演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黄果树瀑布》时,我首先通过视频让学生感受黄果树瀑布的飞流直下、多媒体播放银雨飘飞的图片及瀑布声。让学生读悟句子,体会瀑布飞流直下的气势。在让学生欣赏图片,感受一下黄果树瀑布的飞流直下(多媒体播放瀑布飞流直下的图片)。 另外,我还配乐范读叶圣陶的《瀑布》,欣赏歌曲、视频让学生听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用她那甜美、清亮的歌喉对黄果树瀑布的赞美。接着出示课件:文章写得美吗?你能仿造课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你曾经玩过的地方写下来吗?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进行读写的有效迁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借助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想象能力
1.对于两个数a与b,规定ab=a×b-(a+b)。试计算35。
2.设a*b=,那么求5*(2*8)。
3.
如果1*5=1+11+111+1111+11111,2*4=2+22+222+2222,3*3=3+33+333,4*2=4+44。那么7*4=?210*2=?
4.定义运算为,如果3(5)=3,求。
5.对于任意的整数与定义新运算””:=
(其中是一个确定的整数).如果12=2,则29=_______。
6.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
)内填上合适的数:
(1)18,20,24,30,(
);
(2)11,12,14,18,26,(
);
(3)2,5,11,23,47,(
),(
)。
7.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一列数依次为…按此规律排列下去,这列数中的第7个数是________。
8.观察如下图的点阵图和相应的等式,探究其中的规律:
(1)在④和⑤后面的横线上分别写出相应的等式;
9.用黑白两种颜色的正方形纸片,按黑色纸片数逐渐加1的规律拼成一列图案:
请问第n个图案中有白色纸片的张数为(
)。
A.4n+3
B.
3n+1
C.n
D.2n+2
10.已知一列数:1,-2,3,-4,5,-6,7…将这列数排成下列形式:
第
1
行
1
第
2
行
-2
3
第
3
行
-4
5
-6
第
4
行
7
-8
9
-10
第
5
行
11
-12
13
-14
15
…
…
按照上述规律排列下去,那么第
10
行从左边数第
5
个数等于(
)
A.50
B.-50
C.60
D.-60
课后练习
1.将新运算“*”定义为:a*b=(a+b)×(a-b)。求27*9。
2.设p、q是两个数,规定pq=p2+(p-q)×2。求30(53)。
3.如果2*1=,3*2=,4*3=,那么(6*3)÷(2*6)=?。
4.规定
(、均为自然数,),如果,求。
5.小说《达芬奇密码》中的一个故事里出现了一串神秘排列的数,将这串令人费解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1,1,2,3,5,8…,则这列数的第9个数是
.
6.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
)内填上合适的数:
(1)12,15,17,30,
22,45,(
),(
);
(2)
2,8,5,6,8,4,(
),(
)
7.已知:,,,…若(a、b为正整数),则a+b=_________。
8.观察左下列图形:它们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依照此规律,第8个图形共有
枚五角星。
9.图中每个大三角形中白色三角形的排列规律,则第5个大三角形中白色三角形有
个。
10.自然数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如下,从排列规律可知,99排在第几行第几列呢?
第1列
第2列
第3列
第4列
第5列
…
第1行
1
4
9
16
25
…
第2行
2
3
8
15
24
…
第3行
5
6
7
14
23
…
第4行
10
11
12
13
22
…
第5行
17
18
19
20
21
…
…
…
…
…
…
【关键词】 交互式电子白板;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 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
交互式白板能够通过生动的多媒体影像、丰富的教学信息和及时的师生互动交流实现课堂教学的突破,这不仅帮助教师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和效果的优化,更实现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现代意识的培养. 正符合课程标准对运用信息技术的要求.
一、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古训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在疑. 一个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去培养学生善于思维、学会学习.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颖、可行、开放的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索、合作,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以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
《分类与统计》(人教2011版一年级下册)第一课时,我利用白板幕布功能出示小美乱糟糟的房间图片,再利用透视镜引出课题“分类”,再通过插入整理房间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分类的方法及重要性.
《等量代换》(人教2001版三年级下册)一课中,利用白板播放视频的功能,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来引入课题,并利用视频快照功能,及时将称石头的画面截下,使学生明白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可以用石头的重量代替大象的重量. 以此揭示课题,充分调起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图形的运动(二)》(人教2011版四年级下册)一课中,利用白板的对称、旋转功能,设置好生成镜像的方向或是旋转的角度,就可以将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多次对称或旋转后得到美丽的图案,这些是传统的教学中难以实现的,也是语言无法恰当形容的. 只有通过实际的操作,才能让学生感叹数学的美.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2001版六年级下册)一课中,利用白板的放大缩小功能,先呈现一个小小的图片在中央,再逐步放大图片,发现是广州的地标建筑――广州塔. 这样做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并提出问题:“如何按比例放大或缩小一个图形?”使学生开动脑筋,全身心投入新课学习中.
二、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的程度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朱智贤)通过电子白板,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可能性》(人教2011版五年级上册)一课中,学生们对“可能”与“一定”的认识并不到位. 拿掷骰子来说,有的学生会认为有六种可能性就意味着掷六次就有六种结果. 利用白板的“骰子旋转器”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随机多次掷骰子,并将结果输出. 通过这样的实验,让学生们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可能性,初步接触“概率”.
《面积与面积单位》(人教2011版三年级下册)一课中,学生们对“面积”这一新名词的理解很困难,常常与周长混淆. 在教学时,我利用白板的拖拉图片的功能,让学生可以将图形进行重叠比较,加深对面积的理解. 又利用网格,让学生进行数方格来比较不同图形的面积. 在比较面积大小的过程中,使学生将“面积”与“周长”区分开,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角的度量》(人教2011版四年级上册)一课中,我利用白板的放大缩小功能将一个角放大或缩小,让学生们动手量一量,自己验证了“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画出的长短无关”. 再利用旋转功能,也让学生们动手操作,验证“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而得出的结论自然记忆深刻. 在电子白板的帮助下,学生很快掌握了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这个难点.
三、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提高练习质量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较高的练习质量作为基础. 而目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中或多或少存在练习形式方法单一,缺少思路开放,灵活多变的习题.
这一点在小学数学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练习课中尤为明显. 四则运算是小学数学阶段的重点,从一年级至四年级,无一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对学生而言,四则运算的练习却是枯燥的. 我在计算教学中常常利用电子白板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如:摘星星、选择、涂色、拼图、连线等形式,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 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练习题型单一、枯燥的问题,使学生厌烦练习的现象得以改善.
我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人教2011版一年级下册)后,利用白板特有的交互性,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数学王国里的聪聪和明明要到王宫里去玩,国王在路上给他们设置了很多关口,每个关口都有一道问题,正确解答出这些问题,才能通过关口,最后顺利到达王宫. 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有兴趣,通过这个游戏,将原来枯燥的计算练习变为轻松愉快的过关游戏. 学生不仅在游戏中巩固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练习效率. 类似这样的“闯关游戏”我常常应用于计算练习中,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分类与统计》(人教2011版一年级下册)教学后,我利用白板的容器功能设计了一系列练习,学生到白板前操作,当图形没有按照正确的类别摆放时,就会发出提醒的声音,同时返回到原来的位置. 通过这种即时的反馈,学生的思维完全被调动起来,在玩中学,既感觉到快乐,又能学到知识.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人教2011版三年级上册)后,我设计了一道巩固练习题:根据给出的分数,给下面的图形涂色. 学生利用电子白板中的颜料桶,给空白的图形涂上了喜欢的颜色,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识,还锻炼了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加强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数学作为一门工具科学,它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觉得枯燥,多数是看不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常带着“这个知识有什么用?生活中用在哪里?”这样的问题,反而降低了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 由于交互式电子白板有强大的多媒体整合平台,可以融入多种技术,加强了数学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分类与统计》(人教2011版一年级下册)第一课时中,我以日常生活中垃圾分类作为例子,用白板以图片播放的形式,让学生对分类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将一年级上学期所进行的“我的书包我整理”活动的照片放给学生们观看,再一次强调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培养学生养成自己整理书包的良好学习习惯.
在《合理安排时间》(人教2011版四年级上册)一课中,我分别模拟烙饼与沏茶这两件事情,让学生到白板前操作,通过实际的操作,使学生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最优方案去完成事情,懂得合理安排时间,不浪费一分一秒.
在《节约用水》(人教2001版六年级下册)活动课中,我先以白板呈现水资源的相关知识,再让学生汇报关于学校漏水的调查结果.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计算、绘制统计图. 再通过白板的反馈系统,让学生们自己输入对本节课的感想,使学生切身地感受到全球水资源的紧缺,感受到必须防止浪费水的现象频发,还提出一些节约用水的小建议. 真正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提高自身及周围人们的环保意识.
五、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丰富学生知识,感受数学文化
有人说,数学枯燥无味. 他只是看到了数学的严谨,没有体会到数学美,忽视数学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华罗庚曾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数学的教学,要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
在教学《七巧板》(人教2011版一年级下册)时,我利用白板呈现各种各样用七巧板拼出的美丽图案,给学生们视觉感官刺激,使他们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中呈现的几种简单图案,并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七巧板拼出一个个小故事. 在年级开展了“奇妙的七巧板”制作比赛,一年级的学生们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一套套七巧板拼出了“狐狸孵蛋”、“守株待兔”、“龟兔赛跑”等等成语故事. 学生们除了知道七巧板,还能将七巧板玩出“中国传统味道”.
在《年月日》(人教2011版三年级下册)一课中,用谜语来引出课题,再用“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这些歌诀来帮助学生记忆大月. 利用白板视频功能,给学生们介绍了闰年的由来等等,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在《图形的运动(三)》(人教2011版五年级下册)一课中,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白板的对称、旋转功能,设置好生成镜像的方向或是旋转的角度,将一个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多次对称或旋转后得到美丽的图案. 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化繁为简的神奇,更感叹数学的对称美.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五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电化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把课堂模拟成各种场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优美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进入课文中的境界。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草原》时,为了让学生对草原风光和草原风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上课伊始,可以播放德德玛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光图片。学生有了这样的直观感受,还用解释什么是“一碧千里”“翠流”“绿色渲染”吗?学生在初步感知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后,伴着悠扬的马头琴曲,去品读作者优美的文字,自然能想象“柔美的小山、绮丽的小诗、明如玻璃的小河”是一种怎样“境界”。
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情境教学,促进了学生与作者、教者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对陌生事物有了感性认识,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会不乐于学习呢?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有些是学生熟知的,有些则不然。限于知识、经历的肤浅,学生很难正确感知教材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可有效化解这一难题。如三年级上册的《赵州桥》一课介绍的赵州桥,它以举世无双的设计在世界建桥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我们的学生对赵州桥的历史知之甚少。从这一“学情”出发,必须设法变古为今,化远为近,借助多媒体来加深学生的感受。教学中,我紧紧扣往“坚固、美观”这两个统领全文的中心词,选编了几组录像片断,让学生从录像上的壮观画面和凝练的文字解说中,形象地看到这座高度科学性和完美艺术性相结合的精品,再配上一幅“分流泄洪”的投影片,让学生懂得赵州桥的珍贵,不仅在于它的古朴和巨大的跨度,还在于大拱的两肩各背着两个小拱的绝妙布局,也使学生理解了“既能减轻洪水的冲击,又能减轻桥身的重量”的构造特点,体会到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这样,信息技术的运用,就轻易地突破了课文的难点,突出了课文的重点。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
三、激活思维,培养能力
(1)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借助多媒体传送信息,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是为了在学生对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再现情境,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例如,在讲四年级上册的《长城》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边播放录像,让学生别听录音边思考“长城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这样,学生看到长城雄伟壮观的画面,听到豪迈赞叹的声音,就会情绪高涨,踊跃发言。长城的特点“长而壮观,高大坚固”就会脱口而出。借助这一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思维整体结构获得优化,向追求“独到”,探索“最佳”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2)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在识字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语文课在教象形字、指事字时可以出示画面配合教学,教会意字和形声字时可用幻灯片移动教学。如一年级教“日”字,屏幕上出现一轮红日,又圆又亮,太阳边缘变成一个圆圈,中心慢慢缩小变成一个黑点,然后圆圈又变化成方框,就成了汉字,学生看见了电脑的演示,就会对这个象形字自然过目不忘。使用信息技术,使本来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变得趣味盎然。因为它省时、高效、优质,且给人以美感,深得师生的喜爱。
⑶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录音媒体是以清晰和流利的普通话,有的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录制而成的。播放朗读录音带,使学生沉浸于某种境界,从而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五年级下册的《草船借箭》这一课,教师的朗读与配乐录音朗读的效果是无法比拟的。当录音带放到“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擂鼓声、呐喊声、箭如雨下的嗖嗖声,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战场。学生注意力都非常集中,听完录音后,都能记住故事梗概,对人物的语气也能模仿得惟妙惟肖。学生在这种音响效果的氛围内学习,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展开了想象,培养了说话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拓展延伸,丰富资源
现代教育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将会越来越明显,语文学科更是如此。在丰富的信息支撑下的语文学习是未来语文学习的重要特征。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补充学习内容的必需信息。今天的语文学习,特别是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语文教学呈现出其思维的开放性,于是这就使语文学习本身具有了对信息资源的特别需求。就学生个体而言,每个人兴趣不同,知识与生活环境也不同,因而每个学生对于信息资源的需要也就不同。以二年级下册的《恐龙的灭绝》为例,二年级的孩子很难想象恐龙的样子,仅仅一幅图片是满足不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呢?又是怎样灭绝的呢?如果恐龙不灭绝会有人类吗?人类会灭绝吗?如此丰富的信息需要,也只有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才能得以满足和实现。
(2)补充学习内容的关联信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好地解决了语文教学相关的信息资料不足的问题。如四年级下册中《桂林山水》一文的教学,传统的语文教学只能在想象和朗读上多做文章,学生很难有真切的感受,因而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也不够深刻。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通过网上收集图片,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特别是桂林的山奇、秀、险,水静、清、绿,只有通过图片让人直观感受才能更容易理解文字的含义。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这种与学习内容相关联的信息补充越来越重要,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特长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3)补充学习过程的衍生信息。教学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又衍生出了更多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充分交互也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才能实现。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前预计的关于环保的相关信息在实际教学中满足不了学生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空气污染、水土流失这种现象,更要知道这其中的细致原委;学生不仅要自己知道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意义,还可通过专题网站及网络论坛等形式启发更多的人警醒过来,参与到保护地球的行动中来。这些衍生信息的传播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就便捷了许多。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多是采用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等,向学生讲授“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我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教学资源包,先展示一个月按中国农历对应不同的月相图,由现象去弓}导学生查找形成原因,再用3D模拟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从而形成月相。为了让学生学习感知更具的挑战性,教学资源包中预设了3项小试验游戏,一是假设月亮发光;二是假设太阳不发光;三是月球围线地球公转的方向为反向,得出的结论与“真实月相”大相径庭,寓教于乐,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
对学生学习理解科学知识,通过敢于质疑、敢于实验、敢于探究,让学生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多种教学媒体,有效体现小学《科学》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和展现学生不易接触到的事物和现象。例如,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等单元中的课,均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直观形象地将知识展现在学生眼前。一方面感知大自然与人体的神奇魅力,一方面感受科学技术对改造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教师从情感上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乐学好学。
二、汇聚学生知情感观,优化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来体现出其强大的功能和先进性,就所操作的教学媒体而言,启发了学生多种感官功能,如视、听、触觉等;就形成的教学信息而言,可以针对文字、声音、图表、图像、动画、视频流等多种内容的组合;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交互性,更是双向和多点的,可以是师生间、生际间、组际间、生网间、人机间等形式,为学生以自己乐于接受的方式探索和获取知识,体验学习过程中自身的成就感和价值。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我们关心天气》一课,CAI课件中带来的光线使教室里突然暗了下来,只听见嚼劈啪啦!叮叮当当!铜钱大的雨点饶有节奏地打在玻璃窗和屋顶瓦片上。“喀嚓!”一个大炸雷!好象炸裂了天河,瓢泼大雨哗哗地下了起来,一道强烈的电光划过,树枝在风雨中发狂的摇摆,不一会儿,院子里、街道上汇聚成一条条小溪。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喊出“雷雨”!此时,我们好像不在上课而在观雨。不多时,慢慢的、慢慢的雨停了,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绚丽多彩的彩虹,同学们松松气,好像闻到了被雨水清洗过的空气迎面扑来,真舒服!这一课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模拟了不同季节、特殊天气,用虚拟现实承载知识的平台,激发学生的感官认识,发展学生对“天气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感知力,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清怀。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为什么一年有四季》一课,伴随着深迥的音乐,画面上一片漆黑,星星点点的亮光,象进人了神秘的宇宙,刹时间闪出一道亮光,火红火红的太阳出现在东方,带着自转、蓝色球体进人屏幕,同学们齐声喊出“地球伙紧接着展示出太阳与地球的空间位置,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使得居住在地球不同位置的人们感受着太阳不同的赏赐,而带来季节的变化。在课件的演示下,老师随后讲授到我们国家处于亚热带和温带,所以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同学们茅塞顿开、如坐春风,我却感受着信息技术给教学伟侧轰的洗礼。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教学空间
信息时代互联网络已是四通八达,In-ertne站点遍布全球,基于多媒体的局域网、校园网的教学模式,正带着时代的朝气迎接教育的革命。它把类似幻灯片的静态图像、类似录音带的音频信息、类似录像带的动态视频流等多媒体信息都搬到了网络上,而且不受使用时空和人数的限制,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学。例如中国基础教育网、各省市地区的教育信息网、大众科普、科普在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人教网、教育科学出版社的课标教材网等,是对小学《科学》教学有力的网络支撑。利用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可以很方便地找到你所需要的网站、图片和相关的文本、视频信息,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和教学一线的专家交流,足不出户便可以得到教学业务的提升。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一课,我让同学们收集家乡自然水域的图片、视频、变革、档案等电子资料,分考察计划撰写、考察报告提交、考察在线交流、参考学习资料等模块,建立学习型网站,形成专题的学习资源包。教学时,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教学,学生对考察报告的基本撰写,有了清晰的认识;同学间的在线交流,加深了对科学实验考察步骤的印象;参考学习资料,提升了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增强了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拓展了教学的空间。
四、总结
1.从生活中发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第一课就是《生活中的信息技术》,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信息技术”,为建构儿童的技术生活做铺垫。从了解信息的概念开始,认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教师了解到语文课程中学到了《北大荒的秋天》,要想了解“北大荒”的风土人情,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有的同学说到图书室查阅资料,有的同学说听爷爷奶奶讲,当然也有的同学知道可以上网搜索,到图书室查阅和向前辈咨询所得到的信息是有局限性的,信息量小,而且要浪费大量的时间。教师演示上网搜索的效果,只要把课题《北大荒的秋天》输入百度,立马出现上百条与“北大荒”有关的信息,而且图文并茂,全面有趣,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
2.借助生活学习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学中有很多不容易被理解的地方,尤其是在信息学习中遇到的一些抽象名词,小学生用自己的感性认识很难理解到位。这就需要教师从生活经验中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概念用生动的比喻来阐述,以便学生容易理解。比如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建立文件夹”时,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建立文件夹,而且一个个黄色的小图标都很相似,学生感到无所适从。电脑的硬盘容量特别大,就像我们的校园,功能不一的文件夹就像各个“年级”一样,而零零碎碎的文件就像校园里年龄不一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相应的年级和班级。文件夹就类。如果你要在找文件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找到,你就要给每个文件夹起相应的名字,这个名字可以由你来起,根据文件夹内的文件类别可以随便命名,然后点击,所要的文件就找到了。经过这一番比喻,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了清晰的了解。所以,教师要随时收集信息,只要生活中与信息技术类似的事例就可以拿来类比,便于小学生的理解。
3.在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教师要教给学生简单基本的应用技术。像上文提到的百度搜索,可以帮助我们查找资料,积累知识,还可以编辑文档、绘制图画、播放视频音乐等。教师要给学生设置带有驱动性的任务,促使学生运用教师所教的信息技术,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应用于生活的强大功能。
二、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改变了学生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拓展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途径,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培养探索能力,训练思维灵活性。学习信息技术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摄取、分析、整合、处理、应用等综合能力。学生不仅要学习运用基本的信息技能进行读、写、算、制作,还应该保持对信息技术博大精深的好奇与探索,主动思考质疑,并可以运用已学的信息技能去解决新的问题。学生的探索欲望要与其已经具备的知识相匹配,不能好高骛远,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发问,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这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第七课“复制、剪切、粘贴”的时候,按照步骤教给学生,先选定文字,然后到“编辑”里去找相应的选项,在粘贴的位置上点左键即可;或者是在选定的文字上右键单击一次即可出现带有相应功能的对话框,左键单击即可。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练习,一会有同学举手发言:我发现复制、剪切、粘贴的时候,可以不用鼠标操作,直接用键盘上的两个键就可以完成,复制用Ctrl+C、剪切用Ctrl+X、粘贴用Ctrl+V。我对他的这一发现给予高度赞扬,表扬他善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其他学生的探索兴趣。学生很快发现Ctrl+F是“查找”,Ctrl+H是“替换”,思维的灵活性可见一斑。
2.综合技能运用,训练思维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体现的是思维过程中的速度表现。信息技术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敏捷性的主要途径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不断加大问题的难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去解决新问题,实现自我突破。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是比较高的,尤其是现在网络技术的渗透,更让学生感觉到信息技术的有趣。像四年级上册的“画规则图形”“画不规则图形”“图形的复制、旋转”,对于喜欢用绘画来表达自己内心意思的小学生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学习完这几课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个“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相结合的图片,训练对画图软件的应用。通过学生图画的创作,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的敏捷程度。
3.先学后教模式,训练思维创新性。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带有触类旁通的特点,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的创新性提供了机会。学生在“先学”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根据教材讲解,自己动手操作,如果能够成功完成任务,就算是达到思维创新的第一步。学生在“先学”的时候,会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然后有目的地质疑,这样便可以在学习的时候印象更加深刻,学生“先学”的过程正是思维创新的过程。如四年级上册学习了“海龟作图”以后,下面的几课都是用“海龟作图”工具进行画图。像“海龟画旗帜”“海龟画粮仓”“海龟画多边形”“海龟画‘田’字图”“海龟画车轮”“海龟画彩色图形”等,学生都可以根据前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下一课的“先学”,很多同学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学习和创新。
三、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
1.体验成功喜悦。信息技术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这是信息技术的“人文性”特点。小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时要有相应的载体承载。四年级下册开始认识“Word”的软件,并且会用Word功能对文字进行处理。如“用Word记日记“”制作学习摘录卡“”用Word排诗集“”给诗集配图”等。学生在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到五年级时,学生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表格、修剪图片;学完“补修照片”和“制作特效照片”后,对自己的照片进行模糊和高斯模糊处理,得出美化效果,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下面,我就从转变教学模式、创设教学情境、展现课文情节三方面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论述和说明。
一、运用信息技术,转变教育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常规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都一贯采用传统式教学方法即“满堂灌”“注入式”,强行对小学生进行各种语文知识点的灌输,教学工具也仅仅局限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教师的主导性占据了整节课堂,学生根本没有参与的机会,这就使得原本精彩有趣的语文课堂变得毫无生机,也无法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则能使这一情况得到有效改观,教师不必一个人在讲台上面对几十位学生唱独角戏,而是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海洋――21世纪的希望》这篇课文时,在课前我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回家上网搜集有关海洋的资料,如海洋特点、海洋和人类的关系、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等等,然后,让班里学生5人为一组,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汇总,并制成精美、详细的课件,在课堂上,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对本组制作的课件进行演示、讲解,如此,我就调动了班里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做到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而且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知,并激发了他们热爱海洋、保护海洋的情感。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总是用口头语言给学生描述课文中的情节和情境,这样纵使优美隽秀的文章,学生听起来也味同嚼蜡。而信息技术,集声音、视频、画面、文字等于一体,能够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描述通过生动有趣、色彩鲜明的动画效果演示出来,从而创设出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图、文、声并茂的活动影像来了解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时,我就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了有关黄果树瀑布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的图片,并给学生放映了一段黄果树瀑布的视频,于是,学生马上就感受到了文中所描写的“银雨撒金街”的壮观奇景,并被眼前的美丽景象所吸引,他们眼睛眨都不眨地盯着投影屏幕,认真观看着黄果树瀑布如诗如画、生动形象的壮丽景观。这样,我们一方面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感性上的认识和了解,为后续教学活动的进行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使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变得多姿多彩、丰富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运用信息技术,展现课文情节,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小学生年龄小、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而且由于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他们无法真正感知和体验,这就导致他们不能将课文中的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而具有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等教学优势的信息技术,则能打破这一落后教学局面。它能使课文中所描绘的距离我们年代久远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重新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材 育德 教师
一、信息技术育德的意义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对于育德中提到:小学阶段“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因青少年信息判别能力,自控制能力较弱,使其沉迷于网络而产生厌学情绪,同时不规范的操作使用也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强化德育尤为重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为他们信息技术生活的“终身幸福”奠基,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1]
二、信息技术育德的策略
1.深挖教材涉及育德内容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地位、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纲要”只是一个指导性文件,是对全国整体计算机教育的规范和指导,在全国各地自主编印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也强调了德育内容。就重庆大学版教材而言,每册都有与德育相关的内容。如三年级下册《安全上网小贴士》健康文明上网教育,四年级下册《中国传统节日》中国文化传统教育等。信息技术教师多数是“技术”出身,对教材中操作层面的内容闭着眼睛就能完成教学。德育内容相对抽象,而且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学科考查时也大多对学生的操作水平进行测评,以至于教师对此重视程度相对较少。80%的教师都提出其中德育部分是最难教的部分,更有甚者认为,信息技术是以操作为主,德育内容应点到即止,在教学相关的教材时按照教材一带而过,导致学生也形成了这种课内容不重要的意识和相关知识认知上的盲区。对此,教师应几个“儿子”一样带,把德育内容和技能操作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精心组织和准备好教学内容,从大量的信息中选取有教育意义、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让学生体验。六年级下册《大足石刻受损调查》(以下简称“《调查》”)作为后半期的几乎全部内容,以《调查》流程作业为蓝本,上好《调查》课,并开展本地域的文物、环境、风俗等实践调查,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课中所授的WORD、EXCEL、POTOSHOP、网络搜索引擎、EMAIL、百度地图等,在调查作业中对信息技术掌握,拓展,在实践活动中感受风土人情、环境变化,从而进行灵上的净化与熏陶。[2]
2.教学过程中培养习惯和道德素养
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地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具有良好的网络道德等。在每堂信息技术课上,都可以浸染德育知识在里面。看似有的章节没有育德内容,教师也可以有意无意点拨与拓展其中,如:五年级上册第3课《玩转艺术照》,教材使用人物肖像制作图片艺术相片效果,教师在讲授:“侵犯别人的肖像权是违法行为,请不要随意使用、涂改别人的相片哦!”学生感受到了相关的道德和法制教育。教材的其它内容也能见缝插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四年级上册《规划电子小报》让他们知道知识版权的重要性,尊重版权和著作权;《设计刊头》中未经著作人同意,不能复制别人的设计成果,知道以上行为都可能违法。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安全上网小贴士》教育他们不沉迷于网络和网络聊天、网络游戏,不要传播不健康的内容,自觉抵制黄、赌、毒和等不良信息,网上活动也要遵守社会道德准则与人际交往准则,不阻碍正常的信息交流,不破坏网络环境与安全。
3.构建信息技术德育的主阵地
传统的说教式,讨论式,启发式的德育工作可能对学生已感觉空洞乏味,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内容可以是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学生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德育内容。《学雷锋做传人》主题队会中,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班会课形式,引入信息技术的方式,利用网络技术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地去搜集雷锋的知识,寻找自己遇到的问题,使得师生交流变得平等,达到自主教育的目的。探索与展示信息技术条件下,生动丰富的图文资料、视频短片,互动交流的网页和FLASH课件,这样的主题班会,比教师简单空洞的说教更直接有趣,使主题班会课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课堂教学实效。也可组织教师研发学生交流的平台,建立虚拟的网络生活世界,搭建学生生活交流的平台、网络实践的场地、健康成长的方向。学校网站中设立“身边的榜样”进行榜样教育,“学习交流”网络交流、“视频资源库”进行网络学习、“博客平台”组织网络学习交流在这里,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参加社区内的各项活动。传统节假日与纪念日可以建立专题博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4.培养学生良好的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及健康的信息意识
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特别是上机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规范的操作流程。如三年级上《鼠标点点点》介绍关闭计算机,要求学生按照关机步骤,并告诉学生这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数据的安全。在教学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通过实例让学生知道,计算机病毒一旦入侵和蔓延,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损失。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不道德的行为,也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同时,网络上信息良莠不齐,很多学生不会利用网络,常常会在猎奇、恶作剧、自我实现等不良心态驱使下,花大把时间在QQ群说“八卦”,沉迷游戏中的“虚拟人生”。这极有可能不知不觉中成为网络的破坏者和自已的毁灭者。对此在和家长沟通协作的前提下,首先要在网络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正确引导,然后针对网络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讨论,通过教育和引导,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分辨力和不良信息抵抗力,在教学中创造机会,让学生学会互助、合作和支持,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素养。
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书如果没进行德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推动手段的目的”。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长期反复秩序渐进的德育渗透,让学生感到不是在接受生硬的教育,而是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自己的视野,开阔学生的“德行天下”的胸怀。教师要发挥其学科特长,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用多种手法,深入浅出地德育教育,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健康而丰富,工作得心而顺手,这才是做新时代教师的不懈追求和动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