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幼师现代教育8篇

时间:2022-07-15 07:31:3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幼师现代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幼师现代教育

篇1

关键词:有效教师;教育现代化;专业素质

教育是立国之本,社会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的现代化。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英格尔斯说“现代化首先就是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要关注于人的发展,不仅是关注学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关注教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四要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有效的教学离不开有效的教师。“有效教师”的产生和发展,赋予了教育现代化新的使命,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一、“有效教师”的内涵界定

当“有效”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一个重要词汇时,“有效学校”、“有效教学”等随之出现,“有效教师”研究是从有效教学以及教学效能研究中衍生出来的。

由于研究者的视角不同,所用的概念术语也存在差异,对有效教师的理解也是多样的。美国教师专家加里・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这本书中对“有效教师”进行了探讨,介绍了有效教师所使用的教学常规,这些常规与学习者身上的良性效果相关,研究的焦点由原来专门指向教师,转向现在的还把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包括在内,但始终没有给“有效教师”一个完整的界定。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效教师”一词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一是良好的职业道德、丰厚的学科知识、突出的教育教学能力;二是对自己的工作具有反思态度和积极探索的能力,成为研究者;三是善于和学生、同事、领导、社区、家庭沟通与联系,是个成功的教育合作者;四是学校管理的参与者。

二、“有效教师”的核心专业素质要求

教师之所以为师就是因为教师有“道”。在当今日新月异知识激增的社会,一定程度上年龄已不是优势,谁掌握新知识快,谁了解新信息多,理所当然是这个领域的老师;谁通晓教育原理,谁能将道理有效地指导实践,谁就能成为优秀的教师。在当代教育实践中,教师的工作职能出现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质。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激励着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教师自身成长于发展的过程。教师以自身专业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意等方面的提高与完善为基础的专业成长、专业成熟过程,叫做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有效教师的发展。

结合实际,有效教师的核心素质对教学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笔者认为,构成有效教师核心专业素质的整体的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是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和专业自主意识。

(一)教师的专业知识。北京师范大学的林崇德教授等认为,从功能出发,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的结构内容: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性知识。[2](1)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这是人们普遍熟知的一种教师知识。因为教师一般都负担某一学科专业领域的教学工作,掌握一定学科或专业领域的全面和坚实的知识,是对一个教师的基本要求。要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本学科和专业早已就成为教师知识结构中的主干部分。(2)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3)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奇偶暗示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具体体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和教与学的知识两大方面。(4)教师的文化性知识。教师必须懂得教育之所以成功或失败的道理,同事还要具备一定的与本专业相邻的学科知识,这是适应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特点的需要。

(二)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掌握有效的教学技能。教师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1)教师设计能力包括了诸多技能的组合,其基础内容由分析学生特点与组合教学内容的技能、制定恰当教学目标的技能和选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技能几方面组成。(2)教师的言语技能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体现教育性和启迪性的导向、必须符合学生的特点、必须掌握多种口头语言技巧,并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将之进行有机组合的技能、必须具有说好普通话的能力、必须具有合理使用身体语言的能力和必须具有良好的课堂板书技能。(3)组织和调控课堂技能。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式下,教学过程终究要落实和通过课堂来进行有效地组织和调控,这是保证教学能否顺利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所以,组织和调控课堂不能不成为有效教师的基本技能。(4)研究技能。教师把教研结合,把通过长期实践,积累经验,形成能力和学校理论研究思考掌握规律结合起来,坚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展开教研科研,是教师提高能力最经济、最科学的方法。

(三)教师的专业自主意识。专业自主意识是教师的核心素质之一。教师具有了专业的自主意识,才能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专业自主能力和专业自主习惯。教师的业自主意识,是教师职业专门化的重要指标。教师作为课程主体之一,参与课程的研制、决策、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课程活动。教师作为课程改革中的关键因素,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依赖教师对自身作用的认识和“教师课程参与”。

此外,维护好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有效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爱护学生,“视徒如己”。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所起的作用很大。教师要爱护学生,尽心尽力地教育学生。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 宪问》)。另外,师生如友,“教学相长”。要维持一种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对学生的批评持欢迎态度。总之,师生相互切磋,共同论辩,教学相长。驾驶虚心对待学生的指正,同样,鼓励学生勇敢超过教师,建立起一种亲密的师生关系。[3]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有效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效教师素质仍不断在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有效教师”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国唐宋家之一的韩愈用简短的一句话全面概况了教师的作用和任务,这句话自此流传,并被后世广为认同。自古以来,人们对学问的获得离不开教师的教诲。回顾中国教育源远流长,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的地位已根深蒂固。人类社会不断进化,教育活动日益丰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我国教育竞争力的根本保证。“教育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一支现代化的教师队伍,需要有现代化的教师教育。师资的现代化和现代化的师资是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同时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手段。离开了师资发展,就谈不上教育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教育现代化。” [4]纵观中国古代教育数千年发展史,教师职业经历了一个分化发展以致独立专门化的过程。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对于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育现代化需要具有新理念和高素质的教师,对教师的学科前沿性、知识的综合性、现代教育适应性等方面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效教师”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

四、结语

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多层面、多因素的系统工程,由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现代教学体系和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办学条件,现代化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等方面形成有机整体,教育现代化离不开这个有机整体的协调发展。然而“有效教师”是教育现代化这个有机整体各构成要素的剂,有效协调各因素高效运转,给教育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动,有力地推进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英.小班化教学模式下英语课堂有效教学初探 [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李晶.有效教师[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2

其实质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发展观的全面展现。现代教育理念是建立在教育规律基础之上的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教育前进的方向。现代教育理念是人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发展的指向性的理性认识,是教育行动的指导。

1.终身教育理念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他指出:“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应该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这是使每个人在个性的各方面——身体的、智力的、情感的、社会交往的方面,总之,在创造性方面——最充分地利用其禀赋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当前,幼儿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是单纯的传授各学科领域的知识,而是努力提高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成长,今后步入社会奠定好坚实的个性与人格基础。

2“.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儿童为本”是指幼儿教师的保教活动等各个方面都要以儿童为中心,专业理论和实践的方方面面都要以儿童为落脚点,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1924年,各国签订了《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强调儿童的身心必须得到正常发展,标志着幼儿教育成为各国政府国际合作的开端。1959年颁布《儿童权利公约》,提出了各国儿童应当享有的各项基本权利。1990年,联合国召开的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世界各国开始逐渐关注儿童的基本权利,重视儿童教育。“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表明儿童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是其身心发展特征及生活状态又与成年人不一样,具有自己独特的身心发展特征,只有在“理解儿童、尊重儿童、重视儿童”的前提下,才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3“.合作”的教育理念

随着教育的发展,“合作”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幼儿教育。幼儿教育不仅仅是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家长和社会因素也是促进幼儿全面学习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幼儿教育要开放、要合作已成为各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共识。“合作”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具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要发展与他人合作的品质。幼儿教师工作具有示范性的特征,只有先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合作品质的人,才能培育出乐于与人合作的孩子。在现代教育背景下,“与人合作”已经成为衡量幼儿教师是否合格的基本要素之一。

4“.全纳教育”的理念

“全纳教育”的概念是在1994年举行的“世界特殊教育大会”上提出来的。全纳教育提出了五大原则:“(1)每个人都拥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2)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3)教育必须考虑到这些特性和学习的广泛差异;(4)学校要满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5)学校要接纳所有儿童,反对歧视”。全纳教育理念并不意味着为每一个人提供完全相同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因为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要了解个体特征,因材施教。

二、现代教育理念

融入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制定的策略

首先,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中应重视幼儿教师的专业学习态度与能力的养成。随着国家对幼儿教育的不断重视,幼儿教师的准入门槛越来越高,但幼儿教师入职后的培训和学习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终身教育理念应使幼儿教师认识到他们入职前的教育水平对他们的职业发展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因此在制定幼儿专业标准中,应对幼儿教师所需具备的学习能力作出明确规定,包括能够不断地参与合作与学习;善于利用各种专业发展机会和资源,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具备可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对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中学习能力的清晰界定对于促使幼儿教师终身学习可起到导向性作用。

其次,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应促使幼儿教师树立“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与理解儿童,热爱幼教事业。当前,各地一些幼儿教师虐童的个案虽是少数,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个别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和素养的缺失。“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在制定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时明确界定幼儿教师需具备的基本能力,给予教师可操作性的指引,而不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泛泛概括。专业标准中应规定幼儿教师需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和需求,知道影响儿童发展和学习的多重因素;幼儿教师能够在家庭、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下理解儿童,知道儿童在健康、安全和营养方面的需求,并具备这些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利用儿童发展的知识为儿童创设健康、尊重、支持性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能够设计适宜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物理环境;能够提供适宜儿童理解力的学习材料和资源;能够设立适宜儿童发展水平的学习目标;能够使用多种发展适宜性的教学方法;能够密切关注每个儿童对教学的反应,能够与每个儿童建立积极的关系和进行支持性的互动,使每个儿童都能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能够为儿童创设安全、友好、文化适宜和组织有序的学习环境,能够对每一个儿童进行负责任的评估,促进每个儿童的积极发展。

再次,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中应鼓励幼儿教师树立多元化的“合作”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与同事与幼儿家庭共同合作,开展教育活动,促进儿童发展。应在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中规定:幼儿教师要了解不同家庭的特点,尊重不同的家庭文化与价值,为家庭的幼儿教育提供支持;能够认识到家庭的作用,促使家庭参与到儿童的发展与学习中来;能够发起并保持与家庭和社会的相互尊重,支持每个儿童的发展和学习;能够利用社会资源,与提倡服务于儿童和家庭的公益机构、组织等进行协调和合作;能够与同事和专家建立合作关系,在相互交流学习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篇3

新《纲要》更强调用“情境化”、“活动化”、“过程化”、“经验化”的教育内容去影响幼儿,强调幼儿自身的自主“建构”。这些观念无不反映了新《纲要》多元的理论基础和后现代主义的深刻影响,同时也要求教师尽快地从以往注重静态、描述性、习得性知识的传授,向让幼儿自主获得过程性、行动性、活动性和建构性知识转变。那么,幼儿教师教育如何适应新《纲要》的要求呢?应该从后现代幼儿教育观出发,应用情景知识、多元阅读和影像参与的幼儿教师培养策略能加快幼儿教师反思和解构能力的形成,促进他们历史地、情境地探究幼儿知识的“过程化”和“经验化”体验。

二、后现代幼儿教育观

在现代思维中,人们用单一的、线形的、永恒的逻辑、公式、原则和普遍规律来说明和解释世界,进而形成了决定论、均衡论、中心论、统一性、渐进性、连续性等思维范式。而后现代思维强调事物、现象的不稳定性、多样性、偶然性、突变性、开放性,通过相互作用、结构转换等进行概念重构和创新。后现代思维是以不确定性、情景性、政治性、自我建构为其主要特征。

后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是模糊而不是清晰的,是充满不确定性和自组织能力的,是生活在一定的时空脉络中极具情境性的,是不可知且无可限量的。后现代课程观强调探究意义和灵魂、情境化和多元对话,寻求课程理解。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是课程和教学实践有机适度的发展结合。①后现代的知识探究观不只是紧随时代的变化,也冲破了原来的儿童发展和早期儿童教师知识结构之间的认识局限。基于后现代广泛的理论认识(批评理论、后殖民理论、后结构理论)和分析工具,后现代的学者们开始怀疑和盘问人类对现代科学力量的信仰。在他们的眼里,科学被认为是激发建构者价值的社会建构活动,同时也创生科学应用的权利关系。②在早期教育世界中,对各种发展理论的知识基础的后现代检视表明,过去被用来指导实践的理论研究框架主要是基于相同背景的学生的同质性研究,基本上不关心文化、阶级和人生履历等的媒介变量,而这些历史的、政治的、情境的变量恰是后现代思维所重点关注的对象。

因此,幼儿教师教育必须对社会和智力的快速变化做出应对。而在教师教育课程中融入后现代的课程观念,教师教育者和学生就有可能从整体上克服现代课程观念的局限,更好地理解早期儿童教育的实质。

三、后现代幼儿教师培养策略

根据大卫和苏马偌的观点,正像现代生活的其他领域一样,现代教师教育课程训练中的学会教学也被概念化为对特别的一套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境都能普遍适用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过程。③但是,一个后现代教师教育涉及从这种模式下转向对知识是如何创造边界和可能性的检验中。④为了帮助学生也帮助幼儿教师教育者对知识建立不同的立场以及如何把工作更靠近我们的儿童,可以使用三种后现代的认知策略:情境知识、多元阅读和影像参与。‘

(一)情境知识策略

从后现代的视角审视,危险内存在这样的假定中:知识生产是非历史的,价值无涉需要所有的知识被当作整体中的一部分并被在情境中加以认知和检视。⑤情境知识涉及检验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联儿童教育发展的各种理解和实践的语境,是意义性寻求和故事性知识。通过使用其他学科中的有关历史、传记和相关社会知识,幼儿教师教育者能够让未来的幼儿教师洞见到不同元素的交互是如何导致人们对儿童的理解和教育,同时也使他们察觉和体悟到幼儿教育者关于幼儿的知识是如何生成的。

情境知识不仅仅是用来检视知识基础本身的策略,也是关涉对早期儿童相关教育情境领域的理解问题。为了获得这种情境形式,对学生来说,获得对影响当代教育问题的一般认识和对影响早期儿童问题的特别洞见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问题必须在他们得以产生的历史社会情境中被加以检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大量的多元化阅读作为检视和理解的基础。

(二)多元阅读策略

从后现代视角来看,为了让学生明白知识的理解和建构是如何展开的,学习者就必须把知识基础作为语篇而检视。为了帮助学生明白什么是后现代语篇以及后现代语篇如何塑造了当下社会和教育的方法和理念,我们可以在幼儿教师教育中使用多元阅读策略。这种策略涉及学生阅读各种早期儿童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文献,以便学生能够追问谁从这些特别的知识中受益以及其他人的实践可能是什么样的等反思性问题。那么,什么是语篇呢?语篇就是语言的实际运用,是整个语言的情境化完整片段,是语言的意义单位。每个语篇都创造着真实的决定着人们行动的方式以及什么是可信的知识认同。在任何一个时候,都有在社会生活中操作的多元意义系统,但是,有一些意义系统比另一些意义系统更占居主流的地位,成为福柯所谓的“真实的制度”。⑥发展理论的知识基础早已是幼儿教师的“真实的制度”,因此,多元阅读提供给学生机会去学习如何解构意义和权利的关系,这种关系操纵着语篇并在其他方面也起着作用,同时塑造着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各种关系。

多元阅读不仅仅只针对文献阅读,还涉及把社会生活作为文本来阅读和解构。用这种方法阅读课堂教学生活,首先意味着检视教师和儿童所言说的意义,然后,审视这些语篇被实践或被课堂参与者创生的方法。通过把语篇外显化,就可能明白其中的社会结构、权利关系、每个参与其中的人的地位以及每个个体被塑造为现实的生活历史和愿望的方法。多元阅读允许这种解构工作通过课堂教学、案例研究、课程或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诸如教师研究、批评理论、儿童社会学、后结构理论、后殖民理论等认知手段和反思工具。不论探究什么话题,教育者至少要为学生介绍一到两种阅读理论。新晨

(三)影像策略

从后现代的视角来看,教师的角色功能都是在情境、历史和个人传记中转换的,没有不变的无情境、无历史或无传记的角色功能变化。相反,教师的身份认同产生于语篇,教师基于语篇和他们置身与其中的社会情境建构了多元主体角色。这意味着教师能同时置身于多重角色:他们能通过培育、关爱、支持和对个别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回应创生发展适度的课程,与此同时,也建立起自己对课堂和性别的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种专业认同感,可以使用视觉影像技术。影像不是简单的对镜关照而是社会和政治建构在视觉表征上所展现的意念和想像以及人们对此反思所产生的特别价值。⑦早期儿童教师的影像技术往往是通过诸如电视、电影、文学和艺术以及研究和学术文本等现代手段而再现。因为这些影像能让学生洞见知识的政治效果,反思当代生活的各个层面,他们为学生提供一种可以接受的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后现代主体观以及他们作为教师工作的隐喻意义。

当然,把视觉文化、多元阅读和情景知识相结合将带来更好的教育效果。这些策略可以照亮后现代的方法理念,在其中,知识是社会建构的,意义的多元系统能使儿童和教育者形成多元认同,了解权利和知识的关系是如何塑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机制。

篇4

(一)缺乏现代教育技术支持,方式单调难以形成其发展的沃土

由于缺乏现代教育技术支持,无法应对基于网络的深度交流互动带来的诸多问题,许多教育培训机构为方便组织管理,多以讲座形式或者视频会议等取代各种研讨活动,上百人的教学研讨活动一天就能完成,已经完全没有任何教学研讨的意义和作用。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也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缺乏校本研修的沃土,难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以近年来“国培计划”为例,短期班或网络远程教育形式上多为讲座,一连半个月的讲座把参与培训教师的头脑都洗了个遍,可是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具体做法没有学会,没有建立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一回到自己熟悉的岗位,所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和相关的技术支持都没有了,面对自己熟悉的孩子们又不知道怎么样具体去应对,怎么样灌输学到的新理念,又回到了单打独斗的老起点,最后还是“穿老鞋走老路”,更别提实现“国培计划”目标中骨干教师要在基础教育改革中要起到带动和引领的作用了。

(二)U-S双方缺乏沟通,短期行为没有形成互动互利长效机制

合格的幼儿教师首先要是一名教师,又是一个艺术家,既具备弹、唱、跳、画等艺术特长又擅长和幼儿进行沟通交流的教师,所以对于幼儿教师的培训更应该充分考虑到人文性、先进性及实践性的和谐统一。U是指大学(University),S指中小学学校及幼儿园(School),目前针对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U-S双方缺乏沟通,没有形成互动互利的长效机制,培训前、中、后缺乏与一线参训教师的深度交流研讨,不能有效解决幼儿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再加上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层次、教学技能水平、自我发展意识和专业成长等方面都处于比较低的起点上,培训过程中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大而全并且统一的培训效果必然是大打折扣,很难完成教师教育本身所应该承担的任务。

二、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教学反思和专业成长

《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幼儿教师相对于基础教育中的中小学教师具有艺术优势,但是存在教师专业技能水平有待提高的不足之处,更应该通过教学反思与研修这一重要途径和方法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幼儿教师自觉的教学反思研修,教学实践行为更能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研修小组成员既可以独立观摩、思考,也可以在小组合作、多元化评价中进行教学反思的交流,使教师专业技能知识得以升华。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提供了各种数字化和布鲁姆信息化工具,为我们开展信息化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保障。开展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幼儿教师教育活动如下图1所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显著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和研修能力,加快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步伐。

(一)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拓宽知识领域

幼儿教师要善于使用无觅网(人工智能根据您的个性化喜好进行文章推荐)、百度、谷歌、360浏览器等信息化工具搜索文字、图片、视频等教育资源,扩展幼儿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通过利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www.icourses.edu.cn)、囊括耶鲁哈佛等世界名校1200余课时公开课程录像课程的频道(v.163.com/open)以及优酷、土豆、56网等优秀视频分享网站观摩名校名师的公开课,名师以最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一定会给幼儿教师教学活动树立专业成长的典范。利用鲜果网(xianguo.com/hot)将自己经常关注的多个网站聚合在一起,第一时间展示给你这些网站的最新内容,这种个性化服务将节省大量的搜索资源的时间。幼儿教师还可以利用又拍网、QQ空间、博客相册等图片分享类网站构建专业知识、制作幼儿游戏及课堂展示用的图片素材。

(二)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深化专业成长

交互是网络的一大优势,网络技术为继续教育中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多种通讯机制与交流手段。为高校———幼儿园实践共同体之间创设一个沟通对话的网络环境。幼儿教师通过利用QQ和网易邮箱以及QQ语音(视频)通话、长话宝等网络沟通工具进行研修小组内成员的信息交流与探讨,加快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利用新浪博客、QQ空间等信息工具对所学教学知识记录、整理、、评价、讨论等活动来组合教师专业成长知识,有助于显性知识的存储、积累、传播和分享。

(三)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增强信息处理能力

信息时代的教师要具备的教学能力之一就是数字化信息处理能力。幼儿教师要能够处理计算机多媒体素材文件,如利用Faststonecapture进行屏幕抓图、录屏、编辑图片、屏幕取色及放大屏幕等工作,能利用格式工厂进行各种多媒体文件格式之间的转换,利用微盘与微博账号绑定,将本地文件方便地分享到微博。会利用笔记管理网站如麦库,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用电脑手机随时随地在麦库中保存笔记、备忘、写文档、存资料,方便整理和分享。

(四)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教师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幼儿教师学会分析问题,提高解决教学问题的实际能力。幼儿教师能利用在线的思维导图工具(bubbl.us)进行思维训练,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在线网络会议,研修小组成员在线协作进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提高幼儿教师解决真实教学问题的能力。

(五)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增强评课和教学能力

教师的评课能力是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评价自己的教学,撰写教学反思日志,将自己和他人讲课的录像通过优酷、土豆、56网等上传到网络上并接受多元化的评价。研修小组成员要利用豆瓣网、贴吧、土豆网、人人网、ThinkSNS,打破小组的界限,把对话的群体扩展到所有的一线幼儿教师和师范生以及教学专家等任何可以上网的人。通过教学评价的综合化、社会化和外化,每一位研修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其他幼儿教师和教育专家的隐性知识最终“内化”到个人的隐性知识系统中,并产生更具创意性的联结,从而显著提高幼儿教师的评课能力和教学能力,实现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现代教育技术视角下的幼儿教师培训策略

(一)以网络技术为纽带,构建幼儿园和高校远程互动教研平台

面对目前幼儿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且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高师院校幼儿教育见习、实习工作质量不高的两难困境,解决的方法就是建立一批高校和幼儿园的发展共同体学校,在服务基础教育的同时,形成互动互利,互助双赢,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网络技术以其强大的交互性、广泛的共享性、时空的准分离性、数据收集管理的便捷性,一方面为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了广泛的技术、资源和工具的支持,另一方面更是扩展了幼儿教师和高校教研人员实践共同体的广度和范围,使幼儿教师得到更广泛的学习支持。高校互动中心负责提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优质教育资源案例库和点评课系统。教学案例库中包括专家教师、一般幼儿教师和新手教师的不同教学案例,案例都附有分析介绍、说明、专家点评、适用对象以及参考资料等,幼儿教师可以看到每项教学技能的视频示范片段,包括优秀教学范例、问题教学范例、基本技能的示范等。发展共同体学校的幼儿园远程点每学期进行一定数量的青年教师展示课,利用远程网络互动平台将幼儿园的青年教师展示课连接到高校的互动中心进行现场直播和录像,高校参与培训的教研老师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平台进行点评课,还可以和其他远程专家深度互动,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安排进行研讨,有针对性地解决幼儿园实际教学问题,这种个性化的深度互动和问题诊断可以显著提高参训教师的专业技能。展示课、互动点评都会被互动平台自动录制上传到网络资源库中,作为优质教育资源为高师院校的师范生提供可视化的教学案例。这种高效、具体的网络化教研活动促使幼儿园教师团队相互砥砺,激励专业成长,推动一线教师在真实情境中丰富体验、深化认识、改进教学和科研方式,提高实践能力,能够有力地加快远程互动点幼儿园的教师专业化成长步伐,同时也可显著提高高校教师指导学前教育师范生教学技能的针对性和基础教育研究能力和水平。这种模式形成了高校教学科学研究、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和高校师范生观摩反思研修三者共赢的局面,一方面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必要的资源沃土,另一方面形成了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效机制,还可以地区教研室为纽带,以点带面,以示范点幼儿园的快速发展带动整个示范区幼儿基础教育的良好发展。

(二)以研修小组为主体,践行自主学习加协助学习模式

幼儿教师教育必须立足于帮助教师自我成长,提高自我成长的意识和能力,而不仅仅停留在满足于“授之以知识和技能”或使其获得某种证书上。应将幼儿教师教育目标定位在提高教师师德、教育教学技能与研究儿童、研究教育问题的能力上,不断地鼓励教师自我成长,促进其主动提高与发展。基于实践共同体理论,幼儿教师教育是一个“合理边缘参与”的过程,从幼儿园新教师变成一个专家型教师,从一个实践共同体的边缘进入到中心,需要进行更多的参与和实践活动。幼儿教师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在实践活动中保留真实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动态互动结构,以幼儿园为基本单元,以幼儿园—高校远程互动教、研平台为基础平台,建立具有5—7人的研修小组,加上一名高校的指导教师专家,从而建立真实的实践共同体。要强调以研修小组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和研修训练,强调基于真实的幼儿园情况,通过研修小组间以及高校指导教师的交互和协作,并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资源来支持学习和交流,从边缘性参与者逐步过渡到共同体中的核心成员,完成从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变。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被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研修小组的实践活动中,既需要小组成员自主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设计教案,观摩范例,也需要和小组其他成员一起开展协作学习,共享资源、共同研修、互相借鉴。在幼儿园校内可以灵活采用“现场观摩、即时反馈”式、“专家指导”式、“双线交叉”式等多种有效的幼教培训模式,加速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进程。

(三)以SNS网络为核心,建立网络化优质资源沃土

篇5

关键词:教育技术;目标;电化教学;知识;能力;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67-0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的不断强大,以及国家对各阶段教育的不断投入,促使中国教育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在这当中,现代教育技术及现代教育设备在农村中小学得到了广泛异,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应用,有利于知

识目标的构建和实施

在课堂教学中,现在的学生接受了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而学生接受信息,主要有三条渠道:一是“听”,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有声信号;二是“看”,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有像信号;三是“做”,接受手和脑共同运动的信号。

1.在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够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增加师生信息传递的强度。对电化教学的输出与传统教法中的输出相比,电化教学做到了声情并茂,色彩鲜明,图像清晰,亮度适中,并且还可以产生动感、转换、延时等组合技术,强烈地刺激了学生的感觉,增加了学生对个方面知识的印象,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科学使用,增加了各种信息向学生传递的深度和广度。现在我们使用的教材涉及面广,意境深远,表达抽象,有很多内容没有直接的答案和结论,用一般的方法学生不容易理解,更不要说让学生接受和运用了,一方面要靠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通过探究性学习得到答案。另一方面,如果能恰当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效果应该就会更好。如 在“滑轮和轮轴”教学中,把滑轮和轮轴的工作情况在多媒体中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既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力,让更多的学生顺着提供的线索去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深度和广度的理解。

3.科学、合理的应用电化教育技术,加快了信息向学生传递的速度。按照现在的教材编排,每节课的内容授课量都非常大,而农村和城市学生的基础差异也很大。教师合理的使用电化教育手段,加快了信息的呈现,信息反馈的速度也相应加快,教师可指导学生在玻璃板上完成训练题,择其不同的有代表意义的解法进行投影,及时进行解析和拓宽,对不同层面的学生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不同层

面学生能力目标的落实

1.正确的应用电化教学,可有效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和自我展示的能力。我们以前一节课四十五分钟“满堂灌”,教师讲得满头大汗,口干舌燥,而多数学生却是一片茫然,昏昏欲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动机从何而来?长期下去,学生的自我意志、自我表现能力、动手动脑能力都被埋没,被辛苦的老师代替了,所剩下的就是可怜的“机械操作”和照抄照搬,被动接受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想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若能正确寓电教媒体于教学这中,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对于连接串联和并联电路,即便是使用简便的投影仪,为学生们的自我形成和自我实现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孩子们可在各自的投影片上(可多次使用的投影片)自由地解题、作图、拼装、组合,然后在投影机上投影出来,增强了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亲力亲为,针对投影仪上的内容进行实物连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还可以让学生相互批评和讨论,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2.正确地应用电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结合我校现在的教育教学改革,在认真实施好老师的模块教学的同时,正确的应用电化教学,合理开展学生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模式,使之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形成“三结合”的学习方式,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电学实验中,用给定的条件求待测电阻的阻值,在小组解题讨论中教会学生定向联想、类似联想、关系联想、对比联想等各种联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的结果,教师若能归纳指导,诱导出正确的结论,并用多媒体展示出原理――R=U/I、电路图和步骤,然后让学生对比,这样达到了既解决实际问题又发展学生思维的双重目的。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师生良

好情感目标的实施

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的情绪、兴趣、态度等情感得到充分的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信息传递速率增加,这就是“电化和谐教学”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功能。

正确的实施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使师生之间产生和谐的情感教学及愉快教学,教学不仅成为知识的传授,而是艺术的享受;这样老师教起来不累,学生学起来没有压力,老师和学生在这样的教育教学中有着和谐的情感交流,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包括着“人际关系”的处理,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根本上可以打消学生“我是差生,我无用”的念头。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正确应用,更有利于学生

学习目标的总体评价

课任教师在教学中合理使用电化教学手段,不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大大缩短了课堂准备的时间,还可以用较多的时间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效果监测和信息反馈。同时也有利于老师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6

一、小汽车快速增长给城市交通带来的问题

(一)小汽车的快速增长

伴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增长和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改变,机动车保有量幅度攀升,特别是城市私人小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根据公安部的统计,截至2011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2.17亿辆,其中汽车9846万辆,汽车中私家车突破7000万辆,占汽车保有量的73%。按照年均汽车产量2000万到3000万辆,未来20~30年全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7亿辆,对应约14亿人口,千人拥有500辆车,成为世界上汽车拥有量最多的国家。

以上海为例,2002年上海颁布了《上海城市交通白皮书》,白皮书中提出的车路平衡政策,使上海机动车增长速度控制较好。但是,机动车保有量仍然以每年超过10万辆的速度在增长。2011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251万辆,比2000年增加147万辆。上海汽车注册量用11年时间从47万辆,增长至了194万辆。汽车总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小汽车的增长,2000年小汽车占汽车注册量的57%,仅为29万辆,至2011年小汽车已经占到汽车总量的80%,达到了156万辆。并且小汽车的日均行驶里程处于较高水平,约39公里/车日,大约是伦敦的1.3倍,东京的2.1倍。

(二)个体机动化出行方式比重的提高

小汽车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个体机动化方式比重的不断提高,2010年上海全方式出行中个体机动化方式比重已经达到了20%左右,而十年前仅为13%。相比较而言,公共交通方式比重仅维持在23%~24%左右,甚至2010年相比2004年还略有降低。

(三)小汽车增长给城市交通带来的问题

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带来的出行总量的不断增长,以及机动车增长带来的城市交通机动化水平的提高,将给城市交通和城市环境带来严峻的考验。城市用地中交通用地的比例和人均用地面积的双重约束,使得中国的道路不可能适应类似欧美的机动化程度。而中国机动化水平在未来5~10年的发展趋势,仍将是迅猛发展,小汽车拥有量的快速增加对城市交通将是灾难性的影响。

首先,道路交通将难以适应小汽车快速增长的需要。上海快速路网高峰平均行程车速在40公里/小时左右,早高峰约有10%左右的路段车辆行程车速在20公里/小时以下,已经失去快速路应有的快速的作用。中心城地面干道服务水平普遍有所下降,如早晚高峰时段浦西地面干道平均车速仅14~15公里/小时。随着,越黄浦江流量不断增长,桥隧高峰车速也有所下降,中心区越江隧道(大连路、延安路、复兴路、打浦路隧道)车速不断下降,早高峰平均行程车速17公里/小时。小汽车的拥有量和使用量还将继续增长,而中心城道路网结构和容量已经基本稳定,道路容量增长空间有限。若维持现状的路网供给水平,未来道路拥堵的路段还将继续增多,拥堵的时间还将延长。

其次,停车位配建不足,停车矛盾不断加大。居住区夜间车位供求不均衡趋势不断扩大,中心城居住配建车位供求比由2004年0.78:1下降到0.61:1。尽管非居住类车位供求比由2004年0.61:1提高到0.68:1,但车位供求依然比较紧张。

伴随着小汽车的快速增长,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将会日趋严重,将会极大影响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将造成城市活力衰减。因此,需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创建城市集约化的交通出行模式。

二、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吸引小汽车出行转移

根据预测分析,至2020年,公共交通方式比重需要从现状23%提高至27%,才能将个体机动化方式比重增长控制在3个百分点内,才能维持道路交通可接受的运行状态。因此,必须通过在各方面给与公共交通优先权,使得公共交通与小汽车相比在便捷、可靠、经济、舒适、安全等各方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从而提高公共交通出行的方式比重。

(一)提高公共交通便捷性

便捷性指快速和方便,需要公共交通出行的各环节的良好衔接,包括车站的可达性,以及站点候车时间、乘车时间和换乘时间的长短。目前,上海中心城轨道交通出行时间约60分钟,平均车外时间占轨道交通平均出行时耗60%以上,反映了公共交通系统的整体方便性还较弱,乘客在接驳、候车和换乘等车外环节的时耗较长。比如,2009年上海轨道与公交站点之间平均换乘时间为7.2分钟,而香港约90%的换乘能在5分钟内完成。上海在轨道交通起点和终点步行接驳时间平均为13分钟,而香港轨道交通站点平均步行时间为4分钟。若要提高公共交通出行的便捷性,需要扩大站点覆盖率、缩短换乘距离、缩短站点等候时间、建设市通郊快速轨道交通线路、提高公交车运行车速,涉及到公共交通用地的保障、设施规划之间的衔接、公交路权专用的保障等措施。

(二)提高公共交通可靠性

可靠性指不仅在速度上具有优势,还需要具有准点性。随着道路交通拥堵的加剧,公共汽电车在站点等候时间,路中行程时间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可靠性下降。中心城公共汽(电)车平均出行速度为8公里/小时,仅为小汽车的一半。即使公交车辆按照运行计划准时发车,但是在中途站点也难以实现准点性。若要提高公共交通的可靠性,必须保障公交运行车速。此外,还需要提高信息化水平,使得乘客在候车时及时获取公交车辆的行驶信息,预估出行时间。

(三)提高公共交通舒适性

舒适性主要指公共交通出行过程中的拥挤程度。站席密度指每平方米站席区面积站乘客人数,是直观反映乘客拥挤情况和舒适度的重要指标。根据站席密度大小划分,可将乘客拥挤服务水平分为舒适状态,每平方米站3~4人;临界状态,每平方米站5~6人;拥挤状态每平方米站7~8人,已经超过额定载客人数;极端拥挤状态每平方米站大于等于9人,难以忍受。轨道交通部分区段高峰时段拥挤严重,中心城多处区段高峰时段运能明显不足,全网拥挤里程比例为15%,部分线路高峰时段、高客流断面、高方向的车厢满载率较高,轨道6、8号线的拥挤现象尤为突出,甚至站席密度超过9人。部分线路公共汽(电)车也十分拥挤,如市通郊线路高峰十分拥挤,客流最大断面平均每平方米站立6~7人。若要提高公共交通的舒适性,除了要增加运能之外,还需要提高车辆配置水平。

此外,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还需要提高公共交通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对于普通市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票价是他们选择公共交通的重要因素。安全性则是最基本的要求,设施设备必须以安全为基本要求,运行组织也必须首先考虑安全性的要求。

三、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需要激励机制的保障

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提高需要政府各部门、运营企业、企业员工、乘客等所有参与者共同的努力,需要政府建立良好的机制,并从规划用地、建设投入、运行管理、行为规范等各方面,激励公共交通参与者共同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

(一)增加投资和保障用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是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最基本的保障,基础设施规模、布局、设计形式直接影响到公共交通的整体运输能力、覆盖范围等,进而决定了出行的便捷性、快速性和舒适性。

1.现实状况

上海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从2000年的62公里增加到了现在的454公里,实现了网络化运营,主要依靠高强度的投资才能保障建设的快速推进。“十一五”期间轨道交通的建设投资比重超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40%。未来上海轨道交通规模将达到1000公里,将需要更大的投资规模。在轨道交通及枢纽的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用地落实困难,各轨道交通和公共汽电车站点设施建设难以同步等问题,也需要机制的保障。

2.拓宽投资渠道,促使公共交通外部效益内生化

进一步扩大轨道交通投资渠道,转变投资的模式。比如香港“地铁+物业”商业模式,利用轨道交通可以带动沿线用地升值的特性,香港地铁运营公司在负责建设轨道交通设施的同时,还参与沿线物业的开发,地铁公司从物业开发获得的利润,用于建设新的轨道线路及补贴线路运营的亏损。上海,在未来建设的轨道交通及枢纽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土地升值来解决建设资金紧张问题。

3.以规划、建设、管理优化保障公共交通用地和设施规模

将“公交优先”理念落实到规划的编制、设计建设过程及运行管理各环节。在城市用地规划中强调公共交通用地的重要性,不可随意替换和占用。在设施设计过程中,通过前期审查、交通影响评估等各环节保障公共交通设施布局和交通功能的合理性。在设施建设过程中,建立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各管理部门之间协调管理机制,做到同步建设和投入使用。

(二)增加运能提高运速,增强公交对乘客的吸引力

运能和运行速度直接影响公共交通的舒适性和快速性,是乘客选择公共交通最重要的因素。必须保障公共交通运能和车速,吸引更多市民选择公共交通。

1.基本情况

目前,中心城高峰时段轨道交通十分拥挤,多处放射性进出内环的路段满载率接近1,甚至大于1,站席密度已经大于6人/平方米,有些路段甚至达到了8~9人/平方米。在高峰时段对于一些拥挤线路不得不采取限流的措施。

公共汽(电)车由于受道路运行情况的影响,运行车速不高。据调查,早高峰内环内及进出内环方向的车速仅在12公里/小时左右。虽然,上海建设了160多公里公交专用道,但是受社会车辆非法驶入的影响,以及上海道路本身交叉口较多的客观因素影响,公交专用道上公交车辆速度提高的幅度有限。

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能和运行车速。

2.提升主要客流走廊的公交运能

首要的是继续增加轨道交通车辆的投入量,缩短高峰时段的发车间隔,提高运送能力。比如,轨道交通1号线火车站以北路段可以通过缩短列车发车间隔,提高运能,缓解目前拥堵。若已有轨道交通能力已经达到饱和仍不能满足巨大客流需求,那么需要考虑建设新的线路,扩大客流走廊的运输能力。

新线路的形式可加以两方面考虑。一是工程允许条件下增加轨道交通复线,开行多股道轨道交通,既可增加轨道交通运能,又可开行大站停车提高运行车速,这种形式对地下空间要求较高,建设难度较大;二是在路面或高架建设新形式交通方式,断面运能应达到1万人次/小时以上,这种形式对空间要求较高,若要达到运能和速度的要求,必须给与专用的通行路权。

3.提高公交专用道的平均运速

目前,公交专用道运行效率不高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社会车辆驶入干扰公交车辆运行;二是公交专用道上停站时会公交车辆相互干扰影响速度;三是交叉口较多,同时受到社会车辆右转影响,公交车辆在交叉口处难以实现优先。因此,需要对公交专用道系统进行整体整治,提升运行车速。

首先,加强对于社会车辆驶入公交专用道的管理力度,采用信息化等手段进行执法,提高惩罚力度。其次,对公交专用道建设,进行系统性优化,公交专用道建设不仅仅是在道路上划出公交专用车道,还需要对于车站、途径交叉口进行优化设计,减少公交车之间、公交车与社会车辆之间的干扰。再次,提高交叉口通行优先,根据道路实际情况,细化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案。

(三)建立长效财政补贴机制,破解公交市场化与公益性的矛盾

由于公共交通一定程度的公益性质,需要政府给企业一定的补贴,但是从激励企业提高运行效率和政府承担能力角度,公共交通成本又不能由政府全部承担,因此,适度的财政补贴是协调公交市场化和公益性矛盾的关键。

1.现状分析

目前,上海对于公共交通的补贴主要给与公共汽电车行业补贴,对于轨道交通给与少部分补贴。以2011年为例,市级财政给与公共汽电车行业补贴约42.2亿元,给与轨道交通行业补贴约3.1亿元。对于公共汽电车行业的补贴方式采取专项补贴,补贴主要有燃油补贴、车辆更新折旧补贴、线路变更补贴,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的换乘补贴、老年人乘车补贴等。

财政补贴金额逐年增加,近五年(2007~2011年)市级财政给与公共交通的补贴金额约是前五年的7.5倍。由于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公共汽电车的车辆更新力度较大,乘客乘坐的舒适性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人次不断增加,2011年享受老人免费乘次约2.1亿,优惠换乘约9亿人次。

在政府补贴金额不断增加的同时,运营企业面临着严重亏损。一方面票价多年未变,而公交的客运量增长缓慢;另一方面成本大幅增长,包括燃料成本、车辆成本、劳动力成本等都大幅度上升。

可见,未来政府将要承担更多的补贴金额,一方面公共汽电车行业补贴金额增加,另一方面随着轨道交通更多线路的投入使用,轨道交通行业也将面临亏损问题,需要政府的补贴。

2.建立标准成本补贴机制

现状采取的项目补贴方式,是在政府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难以区分公益性和市场化条件下的方式,从根本上看不具长效性。首先,政府应给予的补贴份额、企业应承担的成本以及乘客应承担的票价之间界限不明;其次,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有限,核对企业实际运营成本和监督服务水平难度较大。

标准成本是指根据车型不同制定出合理的公认的公交标准运营成本,然后根据公交公司提供的不同车型的车公里数,计算出该公司所花的标准总成本。根据特定时期公交行业的公益性水平(政府补贴占标准成本的比例)核算政府应给与企业的补贴金额。企业的实际运营成本低于标准成本的,企业将获得盈利,反之则存在亏损。在票价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这种机制将激励企业一方面提高运行效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提高服务水平吸引更多客流增加票款收入。政府也可以更明确、更有依据地提高公益性水平。

该种补贴机制需要以下四个条件:一是成熟完善的成本规制,二是高水平的信息化系统,三是制定相关的奖惩机制,四是票价根据标准运营成本变化的调整机制。

(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司售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乘客的文明素质

加强对公共交通行业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专业素质,同时,建立奖罚机制,鼓励员工文明操作,特别是公交车驾驶员文明驾车。进行全社会宣传,引导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在乘坐公共交通时文明乘车,使得“公交优先”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创造可持续的城市交通模式。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上海市综合交通年度报告2001[R].上海: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2001.

[2]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上海市综合交通年度报告2011[R].上海: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2011.

篇7

1. 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动力,是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源泉。课堂教学是双边活动,教师充当“主导”的角色,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向预定的教学目标前进。

古诗不是儿歌,学生不能一读即懂。因此有的学生对古诗望而生畏,还没学首先就有畏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变畏学为乐学了。电教媒体以特有的感染力,通过文字、图画、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多感官刺激,能够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在教学第八册古诗《赠汪伦》时,我先播放自己录制的配乐故事《李白受骗桃花潭》。舒缓的音乐、教师娓娓动听的声音将学生带入了汪伦的家乡桃花潭。故事使学生了解了《赠汪伦》一诗的写作背景。故事结束,教师紧接着说,李白被汪伦“骗”到到桃花潭,他非但不责怪汪伦,还在临别时作诗一首送给汪伦。此时教师板书诗题“赠汪伦”,学生不仅明白诗题意思,还急切地想往下读,为学习古诗创设了良好的阅读期待。

2. 化抽象为具体,理解诗句 “释诗句,明诗意”是古诗学习的第二步,在学生学习新知时,很多抽象的知识很难用语言来描述,且这些知识又经常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障碍,电教媒体可以化抽象的语言为具体的景物和动作,通过其模拟功能,使诗意具体化、形象化,再配合教师的讲解,能让学生融入诗的美妙意境之中,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诗中难以理解的字、词,从而理解整首诗。

比如,我在教三年级学生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时,学生提出诗的后两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中“出没”是什么意思,“出没”这个词是理解的难点,也是全诗的重点。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出没”,学生就无法体会“渔者”捕鱼的危险,更体会不到诗人对渔民的同情。我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屏幕上出现;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一只小渔船一会儿被大浪掀出水面,一会儿又被卷入波谷,小船露出水面时,画面停止,让学生说说小船怎样了,理解“出”;小船被波涛淹没时,画面再次静止,让学生说说小船又怎样了。理解“没”。当屏幕反复出现小船在风浪中“出没”的惊心动魄的画面时,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多危险”的感叹。

3. 创设情境,入境悟情 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当进一步引导学生入诗境,悟诗情,体会古诗的景美、情美。把高度浓缩的诗的语言转化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是古诗教学的难点,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电教媒体能为学生提供有声有色的画面,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第七册课本中编入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诗中描写了“野旷天低,月近人”的意境,流露出诗人身在民异乡孤独、寂寞、思念家乡,挂念亲人的感情。在学生理解这首诗的诗意后,教师让学生边诵读边想象,最后以多媒体出现这样的画面,夜色笼罩,在江中小洲边,孤舟停泊,诗人立于船头,遥望天空,原只有水中的月影相伴,同时配上凄婉的古典乐曲和低沉的古诗朗诵。学生借助媒体的帮助自然入情入境,与诗人同忧同愁。

4. 渲染气氛,指导朗读 学生入情入境,感受了古诗的美后,要通过朗读再现语言美,有感情地诵读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诗歌语言,还能帮助其积累语言,并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在朗读阶段,适当运用电教媒体,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帮助他们背诵记忆。《小池》这首诗描绘的景物较多,不易背诵。我让学生看着电视录像中由涓涓细流,浓密的树阴、清澈的水面,初露尖角的小荷、停落的蜻蜓组成的画面背诵,电视录像中的幽雅情景,使学生诵读的声音格外柔和、舒缓。画面上的景物,又帮助学生很快的记住了诗句。

篇8

一、实验原则

尊重心理学的认知过程。心理学认为,人类各种感官配合思维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其中视听并用的学习效率最高。所以,教师在讲授历史时,应当运用各种手段再现历史,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在他们的大脑皮层下留下较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从而提高学生记忆历史的质量和效率。

尊重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是以前发生过的事情,由于历史的过去性和一维性的特点,生动的历史场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仅靠语言叙述去感知,有时很困难,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改变现代人干说历史,而让过去的历史人物、场景也走出我们的视野。

二、实验过程

1.前期调查

我们在初一年级共115人中做了前期调查,结果如下:

问卷内容主要结果主要原因 你喜欢上历史课吗喜欢占总人数的68%;

不喜欢占总人数的32%,选择“从小喜欢听历史故事”占81%;

选择“要求背的东西太多”占93% 你喜欢什么样的历史课主要选择“课堂生动有趣,并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占85%。 你喜欢什么样的历史教师主要选择“能尊重学生,并对历史有深刻见解”,占95%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往往发源于兴趣,兴趣能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而富于创新。所以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录像片段,多媒体课件等),一定会增强课堂的生动有趣性。反之,长年累月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会抹煞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民主的学习气氛,开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探索问题的欲望,有利于把课堂从“一言堂”转变为“多言堂”。

2.基本步骤

(1)从教师来讲,我们郭据教材上不同的历史内容,运用不同的辅助教学手段。例如在讲到中国近现代历史时,学校有一些可以利用的历史资料片,我们根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课堂安排播放10分钟的录像,如中国历史第四册第七节《神圣抗战的开始》,讲到“”播放了一段珍贵的历史资料片:南京城破,日军用机关枪扫射,数以万计的老百姓立即歪倒在地;日军连年幼的小孩子、怀孕的妇女也不放过,死尸到处堆积如山;当年幸存下来的一位老人在哭诉他家破人亡的经过……学生们静静地注视着画面,有的同学流下了眼泪,这一段录像抵过教师千言万语。

(2)对学生来讲,我们放手发动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查找资料,进行学习和探索。例如,在初一年级,我们每课设计了一个小课题,提前布置给学生,由学生自主选择完成。学生可以运用电脑上网查资料,可以利用家中所藏的VCD碟和录像带等资料来收集资料,然后小组成员集中资料,经过讨论,共同完成课题。根据内容,有的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制成课件。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探究精神,研究能力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实验效果

效果的检验可以推动师生的改革积极性,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改革。

1.是否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一年的实验,在学期结束时再次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由68%上升为83%,而且最为关键的是主要原因选择为“历史课生动有趣,能增长见识”的人数占65%。

2.是否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教师主动地教和学生被动地学,现在教师通过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合理地处理教材,使教材变得生动有趣,教学变得轻松愉快。同时,促使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方法去查找资料,主动去学习和研究问题,学生学习也轻松愉快。

3.是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主要是教师的口头传授和学生自己阅读,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弊端,在现在的教学方式下,学生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方法去查找资料,学会了收集信息的方法,培养了听取别人不同意见,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四、实验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