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51: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信息技术教研,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校本层面的信息技术整合推进模式。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素养”是学校层面落实“整合”实效性的能力保障,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和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信息技术整合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校本层面推进“整合”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
1.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整合素养的静态结构分析。小学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整合时,是以其教育基本理论修养、教学理念和教师角色的改进等其它一般性能力和素养为基础的,但除此之外,“整合”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全新的、系统的要求。信息技术整合素养主要由以下6个方面构成: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实施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的教学评价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辩证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职业发展能力。
2.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理论建构和实践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其自我职业发展的研究普遍发现,影响教师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的因素主要有:教师的职前教育;教师的校本实践;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总结;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的同行交流、合作;专业引领。除了职前教育外,其余因素均属于教师培训和自我职业发展的范畴。“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该模式可以概括为下述前后相继的行为链:“教师在专业引领下进行系统教学设计——在系统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校本实践——在校本实践过程中开展教学反思并与同行进行交流研讨——新一轮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校本实践”。
3.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实施流程:(1)专家报告,专家——教师研讨。(2)以教师为主体,合作教学设计。(3)展示、交流、评价教学设计方案。
二、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学科教学或者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原来可能比较狭隘,过多的使用讲授式,今后我们在一定的情况下使用讲授式,因为讲授式不可能完成新的课堂所赋予的任务,提倡要增加探究、体验、实践、包括一定的研究学习,最终形成小学课堂教学的多样的这样一种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共同探讨。
1.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解先从对整合的理解和推进整合的意义、目标谈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性质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落脚点是学科教育改革,实现什么目标呢,在各科教学中,有效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是一个核心的内容,通过这种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同时还要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解决问题的工具。除了这个以外,培养学生的兴趣素养。
2.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但是不是说用了信息技术,学生学习方式就一定能拓展,关键是用的是不是科学恰当,用的好可能能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用的不好可能还促进不了。用的好的话,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学生的自主探究,分层教学、个别化学习和合作学习这样的思路来设计的话,它比没有信息技术变革还快的多。
3.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如果学习方式发生变革,就必然引起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如果分层教学,个别学习,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教师的身份必然会从一个简单的讲解者要转向教学过程中设计者,转向教学过程实施中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学生在活动中提出疑问的解答者。
4.信息技术与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如果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变革,就必然会引起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客观上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平等。学生提出问题你要和他共同探究,学生活动起来你要帮助他。我们要追求师生之间和谐、平等这样一种关系。在传统方式下,我们是有意无意的在隔断学生之间的那种友谊。
总之,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纳入信息技术的要求,如果能编出来与教科书配套超文本的多媒体教材更好。再一方面改革教学模式,是不是首先考虑以下两种,一种就是完善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模式,因为老师们比较擅长这种演示模式,不能够彻底的否定它,但是要完善;后一种发展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模式。
数学作为一门十分抽象的学科,对学生逻辑性思维要求较高。而小学生的发展正处于由具体性思维转向抽象性思维的过程,具有好动、好奇等特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将学生形象性思维与抽象性知识整合起来,以信息技术作为沟通的桥梁,促进学生思维成长。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通过合理使用多媒体手段,将原本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1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重要
意义
1.1 激活学生兴趣
兴趣作为激发小学生思维的关键点,只有引导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对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果采取填鸭式、强制性教学方法,将不利于小学生探究真理,难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另外,鉴于小学生的特殊性,他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非常短,可能由于厌倦、枯燥、乏味而分散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1],因此在课堂应用信息技术,可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思维发展,在课堂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
1.2 优化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通过各种计算机、电影、投影、教学具等多媒体,将原本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小学生的感官带来各种刺激感,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转变过去教师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形象的演示为主,将原本难以用语言讲解清楚的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方式简化表现,进一步促进教学效果的改善[2]。
1.3 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小学数学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突破传统教学中信息容量匮乏的弊端,进一步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动力。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手段,集合图像、文字、动画、声音于一体,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且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并与小学生的生活贴近,让学生真正热爱数学、理解数学、使用数学[3]。
2 有效途径
2.1 强化基本概念的理解
小学数学作为数学学科的基础部分,涉及很多概念问题。但是对于小学生发展阶段来说,更容易掌握直观、静止的图像,对抽象的概念难于理解。通过应用信息技术,集合文字、声音、图像等,可有效激活学生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例如,在学习“分数”过程中,由于这一概念非常抽象,因此教师可选择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画面中将很多物体当做一个整体,然后划分为若干份数,以分数形式表达其中一份或者若干份。这样为进一步了解份数做好铺垫,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学生在通过多媒体已经形成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归纳分数的意义[4]。利用多媒体表达抽象的概念,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概括出来,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合,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能力。
2.2 注重突出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对于小学数学的每一个知识点来说,都有重点和难点之分,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正是教师必须思考的话题,也决定了课堂教学能否成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可能存在思维障碍,甚至产生厌学、弃学情绪。如果能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将原本难以讲解、难以理解的内容表达出来,将更利于学生的接受。例如,在学习“角”的过程中,当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角的概念,如何突破“角的大小与哪一因素有关”这一教学难点问题,就成为教学的关键所在。利用多媒体手段,在显示屏幕中展现出各种大小不一、边长不同的角,先由学生自主观察或者小组讨论,对这些角进行对比、分析[5];然后由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演示,学生在动态观察中不难发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开度有关,但是跟边长无关。通过这种演示教学方法,很容易传达教学关键点,学生可在兴趣中获取知识,体会成就感,进而激发求知欲望。
2.3 激活创新精神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可有效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一过程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例如,在学习“相遇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先应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在课件中展现出两个小朋友分别从两个地方相对行走的动态画面,将两个人行走的方向展现出来,让学生意识到什么是相对行走、相向行走和相背行走,这样就可理解应用题中涉及的各种相遇关系。然后,教师重新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两个小朋友分别从两个地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过程;再通过动画形式画出两个小朋友走过的路程、相距的路程直到两人相遇,全过程展现“相遇”的概念。正是由于应用了信息技术的便捷性,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将相遇的过程直观表现出来,并与小学生实际生活情景相一致,进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渴望探索新知识,提高学习效率[6]。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信息技术应有的价值与优势,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在课堂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
2.4 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与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也是如此。通过在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转变,为课堂注入全新活力。因此,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为学生寻找更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将计算机网络作为有效工具,将课内知识拓展到课外,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增强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百分数”过程中,应先让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可通过网络查找与“百分数”知识相关的内容。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利用学生查阅的资料进行具体讲解和分析。学生学习通过自己劳动获得的材料,比教师提供的材料更加感兴趣。这样,学生在课前已经为课堂奠定基础,已经与知识建立联系,并增强参与意识,激活探究热情,提升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水平。实际上,由于数学学科的特征,其教学过程就是培养能力的过程。通过应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手段,将枯燥的知识拓展、发散,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实现探究知识的过程,进而增强探究能力,形成终身学习意识。
3 结束语
由上可见,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可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但是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应注重其应用的合理性、适时性,树立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科学价值,实现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提高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龚秀群.浅谈素质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新课程:教研版,2011(8):6.
[2]孙雪莲.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1(7):171.
[3]王志华.运用信息技术搭建“数学魔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措施初探[J].教师,2011(10):35.
[4]顾爱忠.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导入环节的有效运用[J].江西教育,2011(9):57.
[5]次旺顿珠.现代教学论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影响[J].读与写,2010(8):165.
【关键词】课堂教学;信息技术;有效性
现在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要积极探索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一、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有效性
让学生从“躁动”变得“主动”,教师首先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这对于信息技术课尤为重要。信息技术课中很多内容多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而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会碰到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
信息技术的教学是一个整体,教学不是单一的根据课本来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在备课时,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对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操作。怎样使学生能乐意完成任务,完成任务是否有收获、是否有成就感。这样,即使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学生操作的结果与教师备课中希望达到的目标有偏差,教师也能“临危不乱”,让全体学生在层次性的任务中“因材施教”,从而实现从“躁动”到“主动”的跨越。
二、采用适当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使学生能持之以恒地学习的催化剂。课堂教学中首先力求每节课多用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来引导他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使学生进入课堂,使他们想学、乐学。
教师要善于创造乐学情境,以乐引趣、乐中获知。用一些幽默的语言、有趣的故事、愉快的情绪,去愉悦学生,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从知识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获得学习的内在动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操作技能。
三、利用网络构建学习环境
在信息社会,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的教学平台或自己动手建立教学网站,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络上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检测练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在不同范围内解答疑难问题,随时调控教学进度等作用。教师通过网上专题讨论为各个学生提供了单独或小组讨论的机会,每个学生可以在富有竞争性的讨论中积极思考问题。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上,我尝试着引入了留言板、聊天室等网上交互方式,在讲解申请免费邮箱时,同学们都纷纷拥有了自己的邮箱地址,但是要发信时却不知对方的地址。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及时引入了留言板,让同学们将自己申请到的地址放在留言板上,这样不仅本班的同学之间可以通信,留言板上的信息同样可以让其它班级、其它年级的同学看到,这样交流的范围就变得更大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更浓了。
四、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
小学《信息技术》中有用《动画自己做》程序来制作动画故事,该程序为学生提供了背景、静物、动画角色等素材,十分直观,操作也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上手。但是在教学中学生的操作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只是随心所欲地将各种素材拼凑在一起,而并没有掌握动画的制作方法。于是我提出了三个动画制作任务:①让一个小朋友从左向右跑去;②两位小朋友赛跑,要求同时起跑;③两组小朋友进行接力赛。这三个任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加入一个动画角色到加入两个动画角色,并要能控制角色的动作时间,最后一个任务要改变动画角色。学生在这一连串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地完成了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了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
五、多元反馈,添加教学剂
对学生的“躁动”与“主动”等行为表现作出恰切的评价,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能掌握情况、信息素养、各方面能力有个清醒的认识,并作出及时的反思、总结。教师要用欣赏、帮助、肯定的眼光去评价学生,评价要语言丰富、到位、及时,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亮点,增强他的成就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高的积极性,也相应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的反馈也可采用教师评价、同学之间互评、以及把作品展示欣赏评价。在学生展示作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评价作品的优缺点,再让其他学生根据该生所发表的评论,谈谈自己的感受,发表不同的看法。通过自评,使学生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学会辨别,学会欣赏,学会评价实现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立足课堂,钻研教材,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从而让有限的课堂既富有成效,又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
1.课题提出的背景
西德"范例教学"理论兴盛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与前苏联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实验"教学理论和美国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并列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之一,在世界上颇有影响。深入探讨范例教学理论,对现阶段我国的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是每个教师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基于这一原则,涌现出了许多教学方法和模式,而德国的M.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等人提出的范例教学在处理教师的主导和学习者的主体关系方面尤为突出。范例教学主张:在有限教学时间内,组织学习者进行“教养性学习”。所谓“教养性学习”,是指促进学习者的独立性,让学习者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例子中主动地获得一般的、本质的、结构性的、原创性的、典型的,以及规律性的跨学科的东西。通过这种学习,学习者可以处在一种不断接受教育和培养状态中。范例教学理论认为范例教学不但可以说明一个学科的整体性----即接受知识,而且可以开拓学习者的整个精神世界,包括他们的认识、智能和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学习者在获得关于自然和社会文化科学的一般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新的能力(包括了解事物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行为观点)。范例教学能为学习者在教学后能独立地依靠自己的力量迈开自己的步伐,为终身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教育实践中,可以发现,我们并不能编制一个毫无遗漏的教材,就算精心制定教学计划,也不能使学生点滴不漏地掌握各门学科的全部知识。信息技术学科现已全面进入我国的中小学教学之中的,相对其它学科而言是一个“年轻”的学科。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的快速发展一直应验着神奇的“摩尔定律”。信息技术教材特别是早期的教材,在编制上深深印刻着传统学科的模式,但由于信息技术的特点是更新快、内容多、操作性强、多学科互渗等,照套其它学科的教材编写模式编出来的教材,从体系上看,显得很完善清楚,但这种教材在教学时并不好用,教完之后,学生时常会觉得还是干不了什么。他们更喜欢从实例为主线入手学习,可以即学即用,或是稍加变通就能用。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提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范例教学模式的研究》研究课题。
二、概念的界定
范例、范例教学法、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
范例:就是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源自德国瓦根舍因(M.Wagenschein)着《范例教学原理》)
范例教学法:平时的听课和上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经常采用范例讲解操作技能以及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的模式叫“范例教学”,而且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严格的说范例教学法是在一组特定的知识中选出有代表性的、最基础的、本质的实例(或称范例),通过这些实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举一反三,获得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源自德国瓦根舍因(M.Wagenschein)着《范例教学原理》)
教学模式:以某种教学思想、教学理论为依据而建构起来,可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既简约而又完整的模型。它集约地体现了设计、实施、调控、评价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教学方法论体系,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得以发生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媒介、桥梁。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教学模式处于中介的地位。这就是说,在教学模式之上有教学理论,凡是一种教学模式总是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而构建起来的;在教学模式之下有教学实践,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总是为了把一定的教学理论转变为教学实践才构建起来的。由此可见,教学模式上承教学理论,下启教学实践。如果没有教学模式这个媒介或桥梁,即使再好的教学理论也不可能迅捷而又有效地转化为教学实践;同样,那怕是再成熟的教学经验亦不可能完整而又有效地升华为教学理论。(李同胜:《现代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范例教学模式:是以范例教学理论为依据而建构起来,可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既简约而又完整的模型。
范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四个统一”,就是“教学和训育的统一”,“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以及“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范例教学在课程内容上遵循了三个性,即“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范例教学的教学过程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范例性阐明“个”的阶段;第二阶段,范例性地阐明“类型”、“类”的阶段;第三阶段,范例性地理解规律性的阶段;第四阶段,范例性地掌握关于世界的经验和生活的经验的阶段。(源自德国瓦根舍因(M.Wagenschein)着《范例教学原理》)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目前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状况,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建议。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建立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自主探索、主动学习与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3.试图通过本课题的实施达到培养学习者探究性学习品质,培养学习者强烈的创新精神。
4.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全面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5.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情感。
四、研究的内容
1、范例教学模式与学习能力形成的关系
学习能力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终身教育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也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但学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实践证明:范例教学通过后天教育,进行较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尤其是在培养学习习惯时,有时还带些强制性,充分调动非智力因素,促成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最佳结合,才能达到逐步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
2、范例教学模式在优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①范例教学模式在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方面的作用。
②范例教学在发挥学习者主体性方面的作用。
③范例教学在培养学习者探究性学习品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④范例教学模式在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作用。
3、科学使用范例教学模式的策略研究。
①教师科学正确使用范例教学模式的策略:
a.教师如何选择范例b.学习者如何使用范例c.如何操作“范例教学模式”
②教师指导学习者科学正确使用范例教学模式,提高学习者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策略。
③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范例教学模式功用的策略。
五、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德国M.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等人提出的“范例教学模式”以及近年出版的有关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比较、归纳,筛选出有效经验和理论,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2)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师生使用“范例教学模式”的现状,有目的地进行研究,通过听课、评课、测试、座谈调研等手段,及时了解课题实施过程中反映的共性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结构。
(3)实验研究法:
全市有条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的学校都作为课题实验基地,同时选出其中部分学校、年级或班级等作为自变量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班由各实验校暗设,实验班严格按实验计划教学。具体操作时可在对照班和实验班分别就课前、课中、课后等阶段对“范例教学模式”的功用及使用方法进行研究和指导,从而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范例教学模式”在教学及教学效果提高和培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方面的作用。
(4)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应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六、主要阶段和预期成果
(一)准备阶段(2005年10月~2006年3月)
1、收集国内外理论文献,进行学习,完成方案设计,制订研究总体计划。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采取座谈会、访谈、书面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基层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和教学主管意见。
3、召开全市信息技术教研工作暨课题研究会议。加强和完善基层学校信息技术教研组(课题实验校)建设。
2013年12月24~26日,由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2013年盐城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展评活动在大丰市第二小学成功举办。来自各县(市、区)的教研员、参赛选手以及一线教师参加了此次展评活动。
本次活动以“小学信息技术中程序设计模块教学”为主题,围绕Scratch模块中的《移动和旋转》、LOGO模块中的《画蒲公英》、《画星星》三个课题,以“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展示。12位执教教师根据程序设计教学的课型特点,通过风格各异的鲜活课例,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了对小学信息技术中程序设计模块教学的认识和思考,展示了各具特色的教学风采。
为了扩大活动效益,通过有意识地分析和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本次活动还从三个层面开展交流与研讨活动:一是由执教教师从课堂教学指向、学生发展指向、教师发展指向、教育改革指向、人际关系指向等维度进行了教学反思,总结成功的做法,查找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措施;二是由盐城市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大丰市第二小学钮洪斌老师、滨海县教研室仇大成老师、盐城市实验小学陈宏斌老师分别对三个课题进行现场点评;三是参加观摩的教师在“盐城信息技术教师”群论坛中自己的听课感悟和点评,进行互动交流。
(曹恒来)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个案研究
随着人类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国均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信息化教育环境的建设,以积极应对现代信息化浪潮。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多采用信息技术课程来予以落实,而信息技术教师又十分重要。因此,对其工作现状进行个案研究十分必要。
1、研究设计及过程
(1)研究对象:选取广州市某小学极具代表性的3名信息技术教师,3名教师均具备成熟的教学经验;
(2)研究工具:从3名研究对象的个人介绍、工作环境与内容三方面来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分析框架的构建;
(3)资料收集:通过纸、笔、照相机、录音笔、录像机及电脑等对3位教师的日常工作(时间、地点、互动对象、工作感受、工作困难及解决方法)进行观察、访谈、分析及整理,并收集学校各类日常通知、文件、教师撰写的文档及教案等;
(4)资料分析:对每次访谈、观察及实物进行分析。
2、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现状及原因分析
2.1、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任务较繁多
主要体现在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除去信息技术教学之外,还需完成学校电教工作、管理机房、宣传工作等[1]。出现上述现象主要原因为:①大部分学校将信息技术课作为副课,导致校领导误以为信息技术教师工作量少;②信息技术教师其信息技术能力优于其他教师,完成上述工作更加容易;③部分学校教师编制较少,师资相对缺乏,因而信息技术教书所需完成工作便更多。
2.2、小学信息教师当前的教学条件与教学要求不相符合
因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条件相对较差,使得信息技术教学不被重视,进而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①该课程教学硬件欠缺,尚无适用教材,国家尚未对课程标准进行统一规定;②极易被其他主课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借课”,导致该课程课时减少。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为:①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对教师环境要求较高;②信息技术由于更新较快,因而不易形成稳定的教材与课程标准;③目前小学信息技术尚未纳入升学考试中,使得教师重视不足。
2.3、该课程教师地位不高,职称评定难度较大
出现该现象主要原因为:①信息技术尚未纳入小学升学考试,校长、教师及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均相对缺乏;②小学教师职称名额相对较少,而信息技术教书地位相对不高,因而为自身利益争取的机会就更少。
2.4、该课程教师专业素质不高,职业认同感较为缺乏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①当前高等院校尚无合格的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因而相应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较为缺乏;②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多选自其他学科教师,具有专业科班背景的信息技术教师则相对较少。
3、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提高工作绩效相关建议
3.1、制定相关规章来对教师工作量加以考核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是信息技术教师所重视的问题,该课程很多教师均反映工作量大、任务繁重,但很多学校尚未将教师所完成的其他工作纳入其工作量中。主要是由于很多学校在信息技术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方面缺乏相关计算标准[2]。当前,个别地区已提出信息技术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如深圳罗湖区教研中心便于2004年出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量计算参考意见(征求意见稿)》;和龙江牡丹江市提出,因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环境多为电子辐射环境,故教育部门与学校应予以适当补助、奖励。
3.2、教学应有据可依
较之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定位、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方面尚不明确。原因之一便是国家已出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相应标准则仍未出台。若中小学信息技术出台有相关课程标准,则各地可根据本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具体情况来进行适用于本地的信息技术教学教材的开发,进而有效结束当前全国各地信息技术教材的混乱现象。而且,一旦课程标准出台,该课程教师便可明确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有据可依。
3.3、教师应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①加强对教师进行职前培养的力度,师范院校应不断提升相关专业教育质量。这就要求学校应根据一线教师能力素质需求对所开设课程进行及时调整,尤其应注重对师范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增加课程实践,教育见习,加大教育实习比例,使师范生能够及早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解,并及早进行相应能力的储备;
②完善教师职后培训,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及学校应为新入职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与学习机会,对信息技术教师实施定期培训,促进其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根据教师不同情况实施针对性培训,可通过面对面培训、网上培训等方式进行培训,从而帮助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更新专业技术,提升教学质量。
4、总结
本研究通过对某小学3位极具代表性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个案研究,对当前国内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现状有所了解,但本研究所得出结果主要基于文中的3个案例,并不具备普适性,但具有一定代表性。
参考文献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从课程设置看,我区自1999年开设信息技术课以来,信息技术教育曾经红火一时,各校争先恐后地开设信息技术课。至2007年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后,中小学新开设了综合实践课程,信息技术学科由原来的独立学科被纳入综合实践课程中。随之带来一系列问题:教材的问题,开课年级的问题,课时的问题,教学管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正常开展。
从硬件配备看,我区于2005年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为每所中学配置了一间多媒体教室及一间计算机教室,小学也初步建成多媒体教室和农远资源接收室。小学计算机教室是自筹经费建成,购置的计算机配置低,数量也不足,现在设备老化严重,不能正常运行。
从教材建设上看,2005年长春市电教馆组织省内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专家编辑出版了长春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现已改版两次。
从师资队伍建设上看,我区99%的信息技术教师都是从其他学科转行过来的,专业不对口。现有约40%的专任教师参加了吉林省教育学院信息技术专业的大专班和本科班在职培训,并获得学历证书。目前,我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任教师41人,具有计算机专业学历的有15人。
(二)我区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教学没有真正纳入学校常规教学的统一管理之中
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存在责任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的现象。调研发现,一些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教案、课堂教学等不做要求,疏于管理,缺少检查力度。教师的教学相对随意,教案只是用来应付检查,没有实用性。
2.信息技术学科教材不统一,版本混乱
从新课改后,信息技术课被纳入到综合实践课程里,教材也发生了改变,导致各学校信息技术教材不统一。
(1)由于我区信息技术教材选用没有统一要求,造成了全区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所用的教材版本不一、内容不一的局面。初中继续沿用长春市电教馆编写的信息技术教材,但教材版本混乱,更新不及时。同时,部分小学使用综合实践教材,综合实践教材只有五、六年级才有部分信息技术相关内容,而区教育局要求小学只在三、四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因此,导致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难以真正开展。另外一部分小学则使用长春市电教馆开发的教材,但往往版本老旧难以满足学习需要。给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管理、信息技术教师的备课与教研活动的开展等带来了一定困难。
(2)还有一些学校没有为学生征订信息技术学科教材,教师自编教学内容,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给学生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带来一定困难,从而影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3.信息技术开课年级不统一,课时难以保证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前,我区信息技术课开课年级为:小学三至六年级,初中七至九年级。课时为每周2课时。自新课改实施后,教育局重新统一开课年级与课时,规定小学三、四年级,初中七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课时为每周1课时。后来初中信息技术课调整为每周2课时。调研中发现,我区各个小学信息技术开课年级不统一,有在五、六年级开课的,也有在三、四年级开课的,少数学校一、二年级也上信息课,课时为1课时。初中基本按照教育局要求在七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但课时又不统一。
4.信息技术课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
从整体情况看,信息技术课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甚至没有考试和考评。一是对评价考核的管理不规范。有些学校对学期末是否组织信息技术考核没有明确要求,对考试内容和标准也不做具体要求;二是全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小学学段和初中学段学业结束,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水平没有一个综合考量。
5.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传授、轻信息素养培养现象
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课堂变成了“计算机培训班”,学生被培养成仅仅会操作计算机的学生,而不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学生。
6.信息技术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不稳定
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属于半路出家,对本学科知识缺少系统的认识。还有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身兼数职,除了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外,还要负责学校的打字工作,学校计算机、网络的维护与管理,以及为其它学科教师做课件等。教师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专心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难免会影响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效果。
7.信息技术设备不完善
此次调研的6所中学和7所小学中,有部分学校由于计算机教室建设不达标,不能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设备严重老化。即使有教材,但是由于配套设施的不足导致很多教学内容没法实践,导致教学效果不好。个别中小学使用的计算机仍是最初建机房时的低配置,或略有升级,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8.学校领导不重视
部分学校领导在思想上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认识不够,对信息技术教育硬件配备标准不清楚,学校建设发展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
由于部分学校近年来招生速度过快,规模变化过大,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导致校舍高度紧张,信息技术教室建设长期无法纳入建设目标和设置计划。加上部分学校领导只重视学校行政科室或教师计算机的配备而忽略学生计算机的配备,导致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建设落后。
二、建议
(一)明确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推进教学创新,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
进一步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合理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注重情境创设和意义建构;立足应用实践,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加大投入力度,提高配备水平,加强常规教学管理,保证信息技术课正常有效地开展
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充分保障,配备要达到标准,能满足教学需要。
教学管理要明确到人,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常规管理。首先要明确领导分工,狠抓课时计划、教学常规、教学进度和教学活动管理。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要同其他学科一样要求,教师要制定学期教学计划,要规范教案书写,要认真组织课堂教学,要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学校要加强检查和指导,狠抓落实,确保信息技术课规范有效地实施。
全区对信息技术教学要统一管理,统一信息技术教材,统一开课年级,统一课时。
(三)建立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氛围
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学科评价考核体系,坚持发展性、诊断性和激励性的评价原则,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考核。平时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学期末学校要组织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考核,考核内容要紧扣教材,考核结果可以以等级的方式呈现;评价的方式要注意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结合、上机操作与电子作品结合、一次考试与学生多次选择考试结合。第二,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区统一组织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将信息技术列入学业考试的考核科目。第三,要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估督导检查,完善对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的评估方案。
(四)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必须不断地更新和提高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在岗培训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建议每两年至少要开展一次信息技术方面的专题培训。
(五)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工作,切实提高教研实效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问题;解决对策;研究
一、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以及结合笔者工作实践来看,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硬件环境
信息技术教学离不开硬件平台,当前大多数学校都建有计算机房,电脑由上级有关部门配发,如“校校通”工程、龙芯电脑工程等。在部分地区,随着教育现代化学校工程和教育均衡市的创建,在电脑硬件方面,基本能满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需要,同时也接入了教育城域网或互联网。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教材也在不断更新,新增了机器人和物联网教学,学校在机器人和物联网教具方面有很大的缺口,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拦路虎”。
(二)师资队伍
由于师资紧缺,信息技术教师除学科教学外,还承担学校其他方面的工作,任务较重,如硬件维护、各类网上平台管理、师生培训等。教师专业成长和个人发展缓慢。
(三)课程实施
学校基本能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但受硬件条件限制,教材中的机器人、物联网等动手实践型课不能有效开展。同时受师资、教材和家庭条件等因素影响,教学进度、内容和质量参差不齐。在实际教学中,还受到学校和班级活动挤占课时的影响。
(四)教研情况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属于“小学科”,教师群体相对较小,大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教师纳入综合组。信息技术教师的教研意识淡薄,基本是单兵作战,自我发展。教学骨干教师不多,教科研成果较少。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研究
结合实践来看,以上现状或问题并非个别学校所独有,属于共性问题。为了使信息技术教学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笔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根据小学校情和教学实践作了如下尝试。
(一)加强小学信息技术硬件建设
为解决机器人和物联网硬件短缺,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解决。
第一,通过少年宫开设“机器人社团”。从少年宫活动经费中出资购买学生机器人,通过逐年增购的方式最终配齐机器人教具。为节约资金。场地图,可以由信息技术教师根据标准自己绘制,能节省不少费用。另外还可通过仿真机器人软件来弥补硬件不足,如、广茂达“仿真机器人平台等。
第二,邀请企业家进行赞助,物联网教具方面需要一次性购买,由于所需资金较大,无法通过逐年增购方式解决,可由学校出面,邀请企业家进行赞助,通过以企业名称或赞助人姓名命名“比特实验室”作为条件,调动赞助商的积极性,最终解决物联网硬件教具问题。
(二)整合资源,建平台
在机房环境布置方面,应根据机房面积合理布置电脑桌排放,做到机器。桌凳摆放整齐,对每台机器进行编号,并有专门的使用记载簿。机房文化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展示,通过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充分发挥墙壁。展台。公示栏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展示最新信息技术资讯和优秀学生作品等,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优秀的作品鼓舞学生,让学生共同参与计算机房的文化建设,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
为充分发挥硬件资源功能,通过在学校服务器上建立信息技术学习平台,开设学习模块。练习模块。检测模块和作品展示模块等,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如LearnSite信息技术学习平台和在线考场等,将软硬件资源进行整合,为信息技术教学搭建理想的平台。
在学科资源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备课。根据教材具体内容,不拘泥于教参,自主编写教学设计和制作教学课件,通过设计。实践。反思循环工程,不断提升在学科教学领域的水平与能力。教研组要根据教师个人特长,对教科研工作进行分工。合作研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课题引领,促发展
为了使信息技术教学科研活动健康可持续发展,信息技术教师可结合校情。师资和学情,申报学科研究课题,还可以联合其他学校共同申报。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选择有价值的主题进行研究。虽然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对信息技术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学校,无论是硬件条件还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城区。发达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在诸多变量中,影响较小的当属引领学生成长的教师。因此,课题研究可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评价方式。学习方式。资源建设以及教师专业化成长等方面进行研究。鉴于小学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匮乏,学科研究处于摸索探究阶段,学校要立足现状,以生为本,建立生态课堂,努力营造浓厚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平台。
(四)专业成长,提素养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帮助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共同提高。学校力争让每位教师每年都能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教师专业培训,如省级“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课程纲要”省级培训、“小学物联网技术教学观摩活动”等,以及市县两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还可以邀请各级学科教学名师。专家到校指导,通过名师引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其专业水平的发展。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鼓励信息技术教师撰写教学随笔和论文,对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和教改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通过理论著作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坚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科研能力,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发展的活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从实际情况下来看,由于多方面因素所影响,当前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上,相比于其他课程不仅存在着许多问题,同时教学质量和教研水平处于低水平阶段,如此一来势必导致学生信息素养地培养难以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知不足方能前行,在有效_展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广大扎根的信息技术教师不懈努力,不回避尖锐的矛盾和问题,在探索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只有立足现状,找准方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才能与时俱进及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乔潇. 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学周刊a版, 2015(8):11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