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8篇

时间:2023-03-10 14:51: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我的空中楼阁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篇1

【关键词】美学 中学语文教学 点滴之见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

在语文的园林中漫步,随处可以观赏到“美”的鲜花。如果我们能把美学的理论和方法自觉的运用于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美”,欣赏这些“美”,不仅能把语文教学从僵硬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还使之进入审美的自由天地,培养出具有高尚审美情操和创造力的人才。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更应该如此。因为美育既是教学大纲的明确要求,也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是符合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目标。为此我结合我的语文教学实践,浅谈美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 运用修辞来增强语言美

如果说修辞方式是语文教学美育学习的源,那语文教学中的美学作用就不可小视了,因为修辞学是一个不小的天地。比如比喻,夸张,对比,通感等等,学生掌握了,阅读中会获得美的享受,阅读教学就变得轻松起来,如《荷塘月色》中的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就是把嗅觉转为听觉的比喻通感。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还可以启迪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啊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句是把视觉转换成听觉。用“旋律”比“光与影”把单调的难以描摹的月色写的轻盈荡漾,绘声绘色,写出了月光与月影的和谐。让学生充分想象,就能体会到朱自清先生淡淡的哀愁。

二、炼就生动精当的语言美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交际工具,它除了借助语音这个物质壳外,并不需要其他的实体材料。语言也是教师用来传授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手段。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课堂语言的特征首先是精当,即要做到发音正确、语义明确、语速适当、抑扬顿挫。这样才能突出重点、难点,准确而鲜明的传授知识。其次应生动,课堂教学语言应力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善于运用一些幽默口吻和风趣说法,运用一些语言修辞技巧,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还应注意发声传情,声情并茂,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三、运用寄情于景、虚实结合等写作手法来激发学生的美感

语文教学中,要获得作品给你的美感享受,不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去分析理解作品,也是无法理解作品的美的。如《我的空中楼阁》就是寄情于景的好文章①。《我的空中楼阁》中的景物都是作者情志的蕴含者,“山”“绿树”“花”“小屋”“山路”等,一一现出灵动、娇美的姿色,庄严的尊容。“山如眉黛,小屋恰是眉梢的痣一点。”“山”比做女子描画过的眉毛,“小屋”比做眉梢上的一点“痣”,相映成趣,就是一个美人的面容了。作家这清淡的一笔,使那普通的山、平常的屋顿然生辉,见出了“风致”。小屋是“玲珑”立着的,立着角度是“柔和”的;山的寂寞是被小屋“点破”的;山上的小屋好比“漂过”的风帆,“掠过”的飞雁。其情态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实为出奇制胜,活脱脱地突出了山和屋的那种令人神往、令人陶醉的优美风姿。

四、运用文中精彩的词语来激学生对美的感受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因素组合成的交响乐。如何让“教”和“学”更自然、更科学地结合起来,使“教”吸引“学”,“学”促进“教”,达到一种教学上的美的境界。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只是单纯地作搬运知识的工作,从书本到书本,那么学生就会在紧张的指挥中失去应有的弹力和活力,那么学生会在对语文课的学习中产生厌恶感。如我在教学《荷塘月色》时,着重讲了“荷塘月色”、“月下荷塘”、“荷塘四周”这三个段落,让学生从“月色”入手,通过“田田”、“亭亭”、“袅娜”、“脉脉”、“泻”等一系列词语,让学生感觉这种朦胧的美。

五、制作形象直观的媒体美

语文教师可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仪、幻灯片等,通过声、像、图、文等立体媒介进行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既可节约时间,又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

总之,美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应用续,融会美,恰当的运用美学知识帮助教学,才能把美学融入教学中,才能让学生在教学中受到美的熏陶。可见美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篇2

一.两基过关,力避硬伤

一次,我做申报职称教师典型课例教学的评委。听几天课让我身心疲惫,感慨颇多。一些语文教师基本功不扎实,“两字一话”(硬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不过关。一些授课者基本教学能力欠缺,或教学目标不明确,或教法单调,或缺少学法指导。上好公开课要苦练内功,不断“充电”。

二.摒弃三满,力避俗套

“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电”(多媒体)都不好。不搞大而全。应以生为本,密度适中,容量合理,给学生咀嚼、品味和质疑的时间。要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学生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要问得有价值,有梯度,有角度。问得过多,或不给学生思考和回答的时间就将答案和盘托出,这种提问意义不大。多媒体在创设意境、增加信息量、让学生全感官参与学习等方面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来实现“三维目标”,多媒体的使用密度不能太大。花里胡哨,晕!

俗套一,依赖名师教案。等于把名师的东西当“套子”,自己做“套中人”,不能因材施教。讲课时背名师的优秀教案,循规蹈矩,无感情投入,就像流水线上的操作工。甚至叠用几位名师的教案而不会“割爱”。一节公开课或导语过长,或面面俱到,或蜻蜓点水,或虎头蛇尾。越俎代庖,喋喋不休,自我陶醉,极有可能导致拖堂,而拖堂是上公开课最明显的失误。

俗套二,依赖众人包装。学科组群策群力,讨论出一个方案,公推一人对外上公开课,这本是好事。但过度“包装”,甚至共同参与“掺假”就不好了。若提问什么,提问谁,答案是什么,诸如此类的事情都提前安排好,上公开课就失去了意义,等于大家共建“空中楼阁”。有些授课者拘泥事先讨论好的板书设计。为了完成板书,硬要把学生的思路纳入自己的思路,屏蔽异议,束缚思维。非要问到和自己事先完成的板书吻合为止,这样做不好。

三.设计创新,灵活自如

“我行我素”,不拘一格,语文公开课应上得异彩纷呈。

我用我法。要符合新课标理念。把精读课文上成略读课是偷懒,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招人烦。“五马分尸”式的讲解很无聊。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心中有法,用法自如。要敢把名师的好法“拿来”,更要挑选创新,因地制宜,我用我法,我的地盘我做主!重点突出有步骤,难点突破有招数。关键在于激励兴趣和氛围,优化提问,让学生在互助探究中不断提升。公开课就是要看授课人如何让学生从不会到会,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如何开发潜力陶冶情操。一位初中语文老师教读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精彩的导入,声情并茂的片段范读之后,老师让学生找出描写阿长肖像的句子——“她生得黄胖而矮”,“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灸疮疤”。然后老师提纲挈领地提问:“生得不好看”的阿长有哪些“伟大的神力”?鲁迅童年时对阿长“发生敬意”说明了什么?学生分组探究,讨论发言;老师及时点拨补正,把讨论不断引向深入。这节课老师能充分利用课后作业资源,在听、说、读、写几方面落实教学目标,质优效高。最大的特点是重点突出,注重学法指导,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纠错无痕。心中有教案,眼里有学生。要根据课堂教学的态势灵活调整教读方案。一节课要上得一气呵成,不能有明显的疏漏、断层和错位。发现问题,巧妙补正。有一次听说课比赛。有一位老师讲柳宗元的诗《江雪》。课前我看了他的教案。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方法得当。导入精彩,题解精当,又用多媒体创设意境;教读结合理解诗意之后讲到这首诗抒发的感情时,他和我都意识到忘了介绍作者。这位老师从容应对,机智设问:作者为什么在诗中渲染如此幽僻清冷的气氛呢?这肯定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现实处境有关。然后老师补充介绍作者,着重讲了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孤独郁闷的心路历程。心境与诗渲染的氛围吻合,纠错天衣无缝。

处变不惊。授课者要备教材,备学生,又要备环境,积极应对临场变化。内蒙古一位特级教师到安徽省芜湖一中上示范课,讲柳永的词《雨霖铃》。这位极富亲和力的语文老师用极具魅力的课文范读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课上得很有语文味。他让学生品味“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时,一位漂亮的阳光女生突然举手示意,要求上台和老师模拟表演这一动人的“情人话别”场景。听课的几百名语文教师都站了起来,要看看这位授课的同行如何平息这朵突然涌起的“浪花”。只见这位老师喜出望外,表扬女生的大胆创意。师生表演“短剧”,惟妙惟肖,准确地抓住了柳永词中人物的心态,把课堂气氛推向,令同行们称羡。临时借班上课,不可能“预设”这一环节。妙在授课者因势利导,使这一师生互动成为这节课最大的亮点。

篇3

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作为教育人的教学活动应该是一种艺术,而更应该是一项技术。而对于语文来说这种理念也许更能支撑我们幻想诗意般的教学。不可否认,教学是一项改善人的心智的艺术性的活动,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提倡注重教学的自由创造,以至于达到灵活艺术化的美感程度的心灵塑造活动。然而回首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还真达到如此至高志纯的境界了吗?看看我们身边的课堂,缺乏必要的教学基本功和准备,随意天马行空般的发挥,懒散随意教学行为常常出现,而往往建成的是一个个空中楼阁,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以然,美其名曰:为了追求教学法人艺术化,还带上个这是新课程的自然生成的体现呀!所以在我们的身边出现了不写教案上讲台,不做准备进教室的状况,真是艺高人胆大吗,还是敷衍塞责?基于此,作为初入教坛的教师首先要抓住一个层面:“教育是一项技术,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磨练成一项艺术,只有掌握了熟练的教学方法,拥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要把自己炼就成为一个教育艺术者,请关注自己是不是首先真的过了教学的技术层面,只有这样的心态才会有利于自我的成长。

对于教学技术的把握,首先在于教者拥有相关的知识体系,是否拥有教育应该达到的丰富内涵。一个教学语文的人,既做到博学,又要达到专业知识的深刻;既要了解中外优秀文化精华,又要体悟语言的独特魅力和作用;既要拥有对教材的把握驾驭能力,又要能很好把口语和书面语结合起来,把复杂的语言明白化。有了积累,所有的知识最后积淀成为一个语文教师的内在功力和气质,这就成为一个语文教师上好课的基础,所以要做好这个技术层面,语文教师一定要做一位阅读者,一个读书人。

教学技术的提升,很重要的在于教学课堂上的表现技巧。如何把教材传达出的信息以及教育者的独特体验与学生的学习真正融合起来,教师的表达语言尤为重要。其中最重要的要数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的技术表达,只有通过长期的系统训练,教学才能进入一个美妙的境界。单说朗读所包含的技术层面就是非常广的,对于一个天赋并不太好的人如何在课堂上为学生示范朗读,唯有加紧练习熟练掌握朗读技巧。气息的调节,节奏的快慢,旋律的疏密,语音的抑扬,语句的内在情感流露,都需要通过仔细体会,自我的实践,逐步把握而成熟练而高超的技巧。再者对于面部表情的喜愁,本文由收集整理,眼神目光的运用,手势的收放伸展,服饰外表的修饰,都有很深的学问。一投足,一举手,皆成为教学的独特语言,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练就这些必要技巧,我相信有一天,待到山花烂漫时,一定成为自由创造的艺术教育者,在舞台演奏出最华丽的乐章。

篇4

【关键词】多媒体;中职语文教学;作用

众所周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的淘汰者,是老师心中的学困生,是家长眼中的失败者。他们背负着诸多人的冷眼走进职业学校的大门,原因有多种:有的是因为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只想混个文凭;有的是因为自己早已厌学,但又不忍心违背父母的意愿,迫不得已选择职业学校;有的是怀着最后的一线希望,想通过取得一技之长谋得一份好工作。不管出于哪种原因,他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对数语外等文化课程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畏惧心理。可是,中职教育又是一种就业教育,在校阶段不仅要进行扎实的专业教学,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持续就业和创造性就业奠定基础。

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情感因素,重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帮助他们找到自信,找到学习的乐趣至关重要。掌握多媒体技术,正确运用多媒体为我们的语文课注入了一潭活水,为我们语文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 课前鼓励学生使用多媒体,发挥专业特长,实现自我价值。

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专业课与文化课相结合的原则,基本上每堂语文课都会用到专业技能,尤其是课前预习环节。也许有人会说,中职生没有高中生的主动和自学能力,能让中职生课上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都是件难事,更别提预习了。正是因为这一点,我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认真完成预习作业。

如:在讲王蒙的《人生即燃烧》时,为了让学生深刻领悟“人生即燃烧”的真正内涵,充分认识到人生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课前我要求每个学生搜集一个自己最欣赏的人生故事,并筛选、整理关于这个故事的所有资料,然后,利用自己所学的ppt专业知识制成幻灯片,结合幻灯片及故事内容选配适宜的音乐,编写相应的解说词,课上再逐人做展示。在准备过程中,同学们非常积极,非常细心,小到一个按钮的设计,大到背景的选择,个个别出心裁,不仅知识得到了拓展,而且视野也开阔了许多。在班上展示过程中,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讲王蒙的《善良》时,我要求学生提前搜集关于善良的名言警句,课上组织学生现场录入这些句子,并结合身边的实例谈自己的理解。这样,既现场展示了学生的文字录入技能,又提高了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鼓励学生分组准备,下载关于荔枝的外形、颜色、果实、花、产地、种类、贮藏等资料,整合相关资源,每组选一名学生扮演导游,其他同学辅助做好课件。课后开展导游大比拼,分别设最佳解说奖、最佳设计奖、最佳组织奖等奖项。让同学们在准备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竞争肯定了自己的价值。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同学们在不断的预习中收获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有的同学经常主动提议预习作业的内容及要求,这让我倍感欣慰。学生在展现自我的过程中,竞争合作意识增强,主动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大幅度提升。

2 课中教师合理使用多媒体,展示个人魅力,实现高效教学。

语文教师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是必备的素养之一。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大教学容量,可以给语文教学提供一个多姿多彩的舞台,可以让语文课更生动更有趣,从而更吸引学生。

2.1 利用视频、图片、音乐等方式传播教学信息,激发学习兴趣。

这种传播方式既能超越时空的限制,化抽象为直观,化枯燥为形象,又能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使其满怀激情地参与教学,变被动为主动。

如:《林黛玉进贾府》、《雷雨》、《边城》、《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这些故事性较强的传统篇目,对于90后的学生来说,不管文章写得有多好,也无法引导他们走入理智和情感并存的意境,也无法唤起他们认知上的共鸣。于是,我通常先让学生观看与文章相关的视频,对文章内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然后再回过头来赏析文字,挖掘思想内涵,在视频与文字的结合对比中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在学完《雷雨》后,同学们意犹未尽,纷纷以话剧为蓝本,自编自导自演了情景剧《雷雨》,并在校元旦联欢会上得到领导的一致好评。

《我的空中楼阁》、《离太阳最近的树》、《荷塘月色》等这些侧重写景的散文,我会选择图片展示的方式进行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中有这样的语句:“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比喻独特新颖,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之后,再展示相关画面,使语言文字的描述变得更形象、更鲜明,帮助一些想象力欠缺的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促进那些已理解句子含义的学生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我爱这土地》、《致橡树》等这些以抒情为主的现代诗歌,意在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为了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与文本零距离对接,帮助学生实现精神的回归与内心的和谐,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课上利用配乐朗诵,让学生在铿锵有力的音乐中感受艾青的爱国激情,在舒缓优美的音乐中领悟平等独立、互相尊重的爱情观的内涵。《孔雀东南飞》用《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背景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由相爱、抗婚、化蝶三部分组成,在分析课文之前先播放《梁祝》的《相爱》部分,然后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惊天地,泣鬼神’,而本文所写的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故事与梁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却被焦母棒打鸳鸯散,接下来我们看这催人泪下的故事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普遍感到有新意、有兴趣,充满好奇,便开始仔细认真阅读《孔雀东南飞》一诗。在分析刘兰芝抗婚部分的内容时,把梁祝的第二乐章《抗婚》作为背景音乐播放,又能有力地烘托刘兰芝敢于反抗的性格特征。分析最后一个诗段时,播放《化蝶》部分乐章,同时进行有感情的朗诵。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把乐章的情境与课文的情境较好地结合起来,起到了加深记忆的效果,有利于背诵全文。

2.2 利用动漫展示教学内容,陶冶学生情操。

由于中职生普遍比较懒散,懒于动手、动笔和动脑,在学一些唐诗宋词的时候,仅靠图片来激发学生想象已远不能如愿以偿。于是,我尝试采用制作动画片的方式,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丰富的情感世界。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诗词的海洋中自由遨游,尽情抒写诗意的内涵,尽情勾勒诗境的神奇,尽情享受诗情的愉悦。

如:在讲柳永的《雨霖铃》时,我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制作了十分钟的动画片,并将诗词的内容作为配音融入动画片中。萧瑟凄冷的秋天,雨后阴冷的黄昏,孤独无助的长亭,一对恋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难舍难分,别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楚惆怅,虚设的良辰好景。一处处伤景,一次次离情,在舒缓的音乐中再现得淋漓尽致。有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很快进入了状态,接下来的吟诵与赏析都达到了极致。以至于对许多诗词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课后使用多媒体,学生走向银屏,教师做好教学反思。

任何一个人都渴望被肯定,中职生更是如此,他们急需得到老师的赞誉,家长的欣赏,社会的认可。为了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到自己奔向未来的支点,我特别注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课前精心谋划,课上做好录像,课后认真点评与反思。记得叶澜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为了写好教学反思,更好的促进以后的教学,结合录像做点评已成为我语文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课本剧表演赛、模拟应聘活动等,我都要给学生录像,鼓励学生自信地走向银屏,然后再逐组或逐人播放录像,同时,在播放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最后我再总评。因为录像,所以同学们对自己要求都很高,服装、道具、语言、态势非常讲究;因为点评,所以同学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发言踊跃,细到一个眼神,一个语调,一句话的表达;因为同学们的倾心展示,我也必须做好深刻的反思,反思自己在组织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反思自己在指导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反思自己在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低效性。

篇5

关键词:预设;生成;课堂教学

预设和生成,并非井水不犯河水,而应是水融,和谐共生。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既然如此,如何“预设”,如何应对“生成”,怎样处理“预设”与“生成”在课堂教学中的关系,使“生成”与“预设”共舞,是我在教学中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就谈谈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要为“生成”而精心“预设”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的差异和思维难以预料,实际教学中总会有些不期而遇的问题。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在教授八下Unit 3 Reading 部分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 时,原先教案设计是想问同学们当9.11事件发生时,你们都在干什么。当我拿出一张图片问同学们“what is the building? What happened in the picture?”时,全班居然没有一个人举手回答,只听见有人用中文在那里议论,这么高的楼怎么会起火了呢?我接着又问“Do you know when it happened? Don’t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it?”我瞪大了双眼惊讶地问,还是鸦雀无声。看来,我真的是对学生一点都不了解,又怎能谈得上灵活应对呢?从上面的例子中还可以看出,我们有些教师,备课时只圈画了个大路子,把更多的课堂空间留给教学生成。试想,如果我们课前备课时没有对教学方法、途径精心选择,没有充分考虑学生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接下来需作出哪些相应的安排,我们怎么希冀学生课堂教学顿悟和灵感创造出无穷的精彩呢?所以我们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既要吃透教材,考虑到所教内容的知识点、逻辑关系,可能引起学生争议或难以理解的问题等,又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言行进行充分预设,做到心中有数、临场不乱。

二、及时调整预设,创造精彩生成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预设再周全,它毕竟是预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顺学而导,必要时要调整原先教学预案,促进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和谐发展。一次听七(下)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 Period 1 时,上课教师要求同学们看图就A:What do you do ? B:I’m a ……,进行 pairwork,当叫到最后一对学生站起来,就图上内容student 对话时,B回答道“I’m a teacher.”显然B回答错了,这位教师只是纠正了她的答案you’re not a teacher, you’re a student. 然后为了引出 I want to be a ……做了如下过渡: I know you’re 14 years old now. You’re students. But after 10 years, you will not be students. I want to know what do you want to be. You can say I want to be a teacher. 课后我们对她的这一过渡提出了意见:她完全可以从B学生的回答I’m a teacher下手,直接引出I know you want to be a teacher when you grow up. 而不用费那么大的力气,按照原先设计好的预案,绕了一个大圈子才引出I want to be a ...这样显得课堂教学既流畅又节省时间。但是我们就是很死板,不知道及时调整预设,创造精彩生成。所以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教师只有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因势利导选择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课堂生成。

三、珍视生成资源,超越预设目标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和学生的理解过程都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每个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习惯与兴趣,经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尝试、推理、交流等活动探索知识,由于学生的差异,可能生成不同的见解和方法。珍视这些生成资源,合理组织、利用,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认识成果。比如在我的一节校公开课八(下)Uni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Period 3 教学时,首先我让学生就书上的Part 4 做了一个调查,然后 make a report: ××× was doing at 9:00am last Sunday,为了引出下文3a中的几个生词,我做了如下过渡:I think you all had usual experience, That isn’t amazing. But Ted had an unusual experience last Sunday. Can you imagine what happened to Ted? 于是我就引出了unusual experience, amazing , imagine 四个生词,教同学们读了单词之后,我就让同学们阅读3a的文章了。课后老师就对这一步骤提出了意见:为何不珍视这几个生成的单词,培养同学们发散性思维能力,让大家一起分享他们的unusual experience. 我可以这样接下去问:What does unusual experience mean to you? What’s your unusual experience? You can say it like this: I had an unusual experience. It is when...这样既可以充分开动同学们的脑筋,增强学生学习热情,促使他们更积极地使用英语,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因此在教学实施阶段,一方面要对课堂上无价值的生成予以正确引导,一方面又要对极富价值的创造火花予以引燃,使意外的信息生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从而超越预设的目标。

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和生成、封闭和开放的统一体。深陷在“预设”的窠臼,统得过死,就会把学生引入幽深的峡谷,而纯粹的“生成”也属空中楼阁,矫枉过正。因此,我们应在预设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主动建构,更多地关注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让“预设”与“生成”共舞,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小英《英语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2期.

篇6

关键词: 《人体解剖学》实验课教学设计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及结构的学科,是医学主要基础学科之一,其特点是“看得见、摸得着”,运用实物标本、模型等教学,因此,在学科教学设计中实验课占的学时数相当高,比如临床医学专业实验课与理论课比例为1∶1,由此可见该学科的实验课的重要性。

实验教学是检验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实验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整体教学效果。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到并掌握更多的知识?通常教师都是关注学生的状态,却很少留意自己的状态,因而师生间的互动有时看似空谈。在此我就专科教师如何上好解剖实验课谈谈一些自己的教学设计

一、备课

1.备教材、教案、备教具。

教师对教材和教案的熟悉程度直接决定了教师本人的业务水平,但不代表授课水平。由于实验课教师要利用教具不看书讲解,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具非常熟悉,如不熟悉教具,即使再过硬的理论基础也都是空中楼阁,无法讲出来就无法教学,更谈不上成功教学。

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教育思想的不断更新,教师除了要熟悉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具外,更要加强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性研究。

2.备学生、备教法。

要将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师就不能墨守成规,而要首先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例如我校是专科院校,我校教师就要承认并面对大多数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学习习惯及状态达不到本科院校学生的现实。另外,各专业录取时的分数线不同,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的整体状态。

教师应尽可能用学生已经“明白”的知识带出“不明白”的知识,即本节课的内容,这样能让学生觉得学习的过程被简化了,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一流的教师应该知道如何伴随、如何引导,并能激发学生的共鸣,如此才能有效地传授知识。

二、上课

1.注意自己的状态。

每位教师上课都有独特的风格,有些教师语速较慢、温文尔雅,有些教师语速很快、激扬文字,相同点是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同一位教师同样的教法,并不是每节课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其自身原因在于不能一直保持很好的教学状态,也就是教师不一定能很好地掌控好自己的思想情绪,影响的客观因素很多,例如教师在生活工作中碰到很棘手的事情而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上,或是由于教学任务重而导致体力不充沛。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该及时调节好自己的状态。

2.观察学生的状态。

上课初始,教师应该观察学生是否已经进入了学习状态。教学的过程是信息传送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回应,如果学生没有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就不能把自己的知识有效地传送给学生。

大多数学生来到实验室后会表现出聊天等未进入学习状态的迹象,这时急需教师解决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调整并伴随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通常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会静等学生安静下来,等学生的情绪从兴奋高点下降到低点后,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讲一件有趣的事情或笑话,或是做一个专注力的小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情绪在低点处出现小的波动高点,然后顺势将话题转到上课的内容,这样学生就会在我的伴随和引导下很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3.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教学。

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熟悉并掌握所学内容,教师要尽可能利用教学技术引导和培养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因为“教学”不仅是“教”学生“学”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学”。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1],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例如,锁骨的上方有个窝,我在教学过程中用标本示范并问学生:假如让你给这个窝起个名儿,你们叫它什么?学生回答说叫“锁骨窝”。我说这个答案不好,为什么?因为锁骨的下面也有一个窝,如果上面叫“锁骨窝”的话,下面又该如何命名呢?然后我告诉学生正确的名字应该是“锁骨上窝”和“锁骨下窝”。然后反过来问学生:什么是锁骨上窝?答案是:就是锁骨上面的一个窝。

同样,在讲到胸椎的重要标志时,我从字面解释给学生听,所谓“肋凹”就是肋在胸椎上相关节的一个凹面,然后让学生自己在胸椎标本上找出肋凹,学生发现肋凹有3对分别在椎体后部两侧的上、下和横突末端,再让学生立即学以致用给这3对肋凹起名字,学生回答说分别叫“上肋凹”、“下肋凹”和“横突肋凹”。我表扬了学生的正确回答,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通过这样的“理解记忆法”,学生很容易记住教学内容,学生反映原本认为很陌生,会很难学的解剖学内容竟然如此简单而有趣,因为这种记忆方法看上去就像是在玩“文字游戏”。

实验课相比理论课最大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直接接触标本。大多数学生对标本有很浓厚的兴趣,尽管部分学生会害怕接触尸体标本,但同时因为这种莫名的“怕”又产生了更多的好奇。曾经有女生第一次看到尸体标本被吓哭,却又不离开实验室,只是边哭边远观尸体标本。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学生这种“又怕又奇”的心理引导学生亲自动手与标本接触。

4.多种方法巧学妙计。

例如,在讲肱骨时,我让学生分辨该肱骨是左手的还是右手的,很多学生“依据”书本对照说:肱骨头朝向内后上方,鹰嘴窝在后面,就能分出来左右。我表扬学生掌握得非常快,然后请学生伸出自己的同侧手掌平放在桌面上,接着五根手指由平放改为五指朝向掌心,再抬起手并在手指保持原状的情况下微微蜷缩手掌,最后跟手里拿的肱骨相对比,学生惊奇地发现手掌跟手里拿着的肱骨下端是如此的相像。学生均反映,尽管已经能分辨了肱骨的左右,却是死记硬背下来的,这种形态对比记忆法还是第一次知道,真的很有趣、很直观。

又如,在讲到脑神经名称时,我告诉学生用每个名称的特别字来编成口诀记忆:“一嗅二视三动眼,滑车三叉六外展,七面前庭九舌咽,迷走副加舌下全。”学生只要记住了口诀,便能依次说出这十二对脑神经。

5.总结重点。

下课前的总结很关键,教师要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复习一次(可以以提问的形式进行复习或让学生自己讲述重点内容),在加深学生印象的同时,也让学生检验是否仍有不懂的问题。

实验课结束,学生愉快而轻松地掌握了所学内容,教师也达到了教学目标。

三、课后小结

在实验课教学时教师不能像理论课一样灌输给学生很多内容,而要先给学生讲重点内容(但不要占用很多时间,毕竟理论课都讲过),然后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参照标本实践所学理论知识,遇到不懂的知识再问教师。对边讲边实习的内容,教师同样只讲解重点和难点,在讲解中要不断重复,以便加深学生的印象。

篇7

        首先我以歌曲《枉凝眉》开头,当歌声想起时,我相信同学们的思绪会随着歌声飞扬,会想到林黛玉,贾宝玉,想到两个人的爱情。以这样的情景导入使课堂进入了一种美的情景。在讲课过程中又穿插使用了黛玉、宝玉、王熙凤的剧照,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突出。当然我把这些安排在了分析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再展示,以防学生把黛玉就想成陈晓旭,把宝玉就想成欧阳奋强,阻碍学生们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在具体的课文分析中我通过对“点评式读书法”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从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曹雪芹运用文字塑造人物形象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比如王熙凤肖像描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里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三角”“吊梢”等词来体会她的刁钻狡诈,注意“威不露”一词来体会她的“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阴险,并且让学生齐读两遍,以活跃气氛加深理解。接着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地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一来,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从“看热闹”的低层次提升到审美鉴赏的层面。如:“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王熙凤真是一石三鸟,她能用一句话就把在座的各位一一拍遍。王熙凤不但善于辞令,而且善于表演,一瞬间她就能变换好几种表情,变化速度之快让我们读者都瞠目结舌。所以这一段精彩的语言描写,我选择了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尤其注意“真有”“今儿”“才”这几个非常传神的字眼。朗读效果很好,尤其是王熙凤的扮演者王哲同学有些地方确实读出了人物的泼辣性格。我觉得这样的教学处理,既避免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思维习惯,又使学生能更明确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读名著,提高鉴赏力。 

        本堂课做的较好的地方:

        1、突出了重点,学生对人物形象把握很到位

        本堂课突出了对重点人物形象的把握,课堂中心明确,学生忙碌而有序,始终紧紧围绕王熙凤的人物形象从多方面展开赏析,学会了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本堂课运用了点评式读书法。从学生的点评情况来看,能够从多方面展开对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鉴赏。离开了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都大大超出了老师的预料,教师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学生不会欣赏或欣赏不到位的问题。因为在让学生自由发挥各自的认知水平去鉴赏作品的同时,学生间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需要改进之处

        (1)课堂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不能否认,在这堂课上有些地方的处理显得有些僵硬,我讲的过多,学生虽有参与,但仍然不充分。总是担心学生分析不好,挖掘不充分,这实际上是对学生不放心不自信的表现。其实这个学生可能分析不好,那另一个同学可能会很好。再说答案是多样的,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有独到的表现。教师可以在点拨完一个后,引导学生感知、品味具体的语言材料,让他们自行探究,这样学生的自主活动会体现得更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会更明显地体现出来。这一点是以后教学中必须注意的。

        (2)对语言的朗读品味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语文课离不开对语言的涵咏品味。好的语言大多意味隽永,可多意会,少言传。虽然小说的篇幅较长,不像诗歌散文那样便于诵读吟咏,但还是可以挑选出一些精彩的片断,让学生体会,品味。可采用单个地读,分角色地读,对读的情况进行评价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品味,发掘其中的妙处。本课共有两次齐读,后来因为时间关系就没有对文本进行朗读,使得鉴赏点评有些游离文本,这就好像在建造一个“空中楼阁”,缺少坚实的根基,分析得再多,到最后仍让人觉得岌岌可危,到最终也无法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所以应加强对文本的诵读,让学生在品读文本中不断加深理解感悟,以致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回味。

        (3)时间安排不合理。

篇8

关键词:法律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一、反思传统法律教学的缺失

在传统的法律教学中,教师的授课方式是近乎刻板和僵化的,通常都要逐一讲解各种法律名词的概念、分类、基本原则、构成要件,然后再进行必要的法理分析,自始至终,教师都处于绝对的中心地位,照本宣科,自行其是,学生只能唯唯诺诺,照单全收,本应充满灵性的教学过程变成了枯燥的单向灌输,缺乏生机与活力。不能否认,很多教师教学态度极为认真,他们精心准备教案,辛苦筹划教学环节,唯恐不能将所知所学一股脑传授给学生,但是,有好的动机不一定有好的效果,正如同志所说:“一个人做事只凭动机,不问效果,等于一个医生只顾开药方,病人吃死了多少他是不管的。又如一个党,只顾发宣言,实行不实行是不管的。试问这种立场也是正确的吗?这样的心,也是好的吗?……我们判断一个党、一个医生,要看实践,要看效果。”这段话深刻揭示了动机至上、枉顾效果的危害。

在法律课堂上,从理论到理论,从条文到条文,也许教学计划会如期完成,但学生能得到多少收获,受到多少启发,却是要打问号的。其实,任何课程的教学都不应脱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这一纲领性文件为所有高职院校指明了方向,它们与本科院校不同,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其中,特别强调“应用”二字。那么,在法律教学中,也应努力贯彻这一宗旨,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只会埋头做笔记的速记员,而是勤于思索、乐于探究、勇于参与的多面手,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学习与实践全面提升个人素质。

二、让法律走向生活,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

1、巧妙提问,重现生活。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当它以条文形式呈现时,语言极其精炼,概括极为抽象,对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深入理解其内涵和本质,难度不小。我们应该明白,法律并非凭空搭建的空中楼阁,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来源于生活,提炼自生活,制定法律的目的是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老师所要做的,就是让法律回复到它最本真的状态,即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状态。如果把课本上的法律比喻为一棵徒有枝干的大树,老师就是点石成金的魔法师,手挥目送间,丰满其枝叶,肥沃其土壤,最后,令其蓊蓊郁郁,蓬勃繁茂。

教师必须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用开放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导到与所学知识密切相关的环境中来,让他们产生真切的感性认识。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限制条件少、结论并不唯一的问题,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去固守现成的答案。比如,“衣衣不舍”服装店在销售羽绒服时,故意抬高原价,虚假打折,然后谎称门面到期,亏本促销,问此种行为违反了何种法律规定?这就属于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能把前后知识贯穿融通,鼓励学生去寻找其中隐藏的线索。有同学反应很快,说该店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禁止欺诈经营的规定,有的说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作引入误解的虚假宣传的规定,还有的说违反了《民法通则》和《合同法》关于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所有这些表述都是正确的。在即兴问答中,学生丰富了自己原先的理解,法律知识也由生硬死板变得鲜活灵动,逐渐内化于大家心中,教学目的由此得以实现。

2、创设情境,体验生活。学生有两个世界:一是囿于课堂,由老师、同学、教材共同组成的狭小的世界;二是课堂之外“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的世界,而生活,更多是在窗外,在那片更宏大更宽广的天地里。教师应该充当引领者和开拓者,努力创设情境,拓展资源,让学生飞得更高,看得更远,在教室里就体验真实的生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把富有思想性的生活同教学结合起来,依我看,这就是学校里人们常说的,也是大家所期望的和谐。”

例如,在讲授婚姻法律规范时,可引入在天涯社区备受关注的热帖来说明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北大博士殴打岳母六次惊动110》,此案曾被央视《今日说法》予以跟踪报道。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板块,原告诉讼人,被告诉讼人以及主审法官,每个板块的同学自由组合,形成团队(3~5人左右),然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网络搜集资料。原告诉讼人要写出民事状,包括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要求条理分明,格式正确;被告诉讼人则根据对方诉状写出答辩意见;主审法官的工作是精研法律条款,查阅相关判例,做好充分准备。一切就绪后,三方同学就在课堂上展开模拟审判,最终要明确的是,子女对父母经济上的必要帮助和精神上的关心照顾是无条件的,相应的,父母也应尊重成年子女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在模拟法庭中,老师不是袖手旁观的看客,而是把握庭审进程的“裁判员”,随时指正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应用谬误,对学生的表达与沟通保持高度关切,之后,点评各人表现,总结经验教训,让大家真正理解法律,体验生活。

3、积极组织,参与生活。如果说模拟审判是在泳池里戏水,那么到武汉各级法院观摩真实庭审则是到大海里搏击,更直观、更精彩,也更有冲击力。学生的视角可以转向更广阔的社会,由一个个正在发生的案例去感悟法律精神,培养法律素质,在实践中检验课堂知识。另外,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时,可让学生走上街头,担任义务交通协管员,他们在提醒行人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的同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升华自觉守法的境界。再如,讲完《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可组织办报比赛或演讲比赛,主题是――“我的网络宣言”,启发大家注意网络自律,健康进行网络交往。与课堂教学相配合,还可组织《民法通则》抢答赛,《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辩论赛――“是否赞成餐厅禁止自带酒水”,策划《环境保护法》宣传周――“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鼓励学生争当“环保达人”。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扩展知识技能,完善求知方法,构建立体知识体系,最终达到让法律教学超越课本、走向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作者单位:武汉民政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何洪.对话:课堂教学的理性境界.素质教育大参考,2006.1.

[2]戴建华.贴近生活,回归生活――思想品德新课程的生活化教学.素质教育大参考,2006.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