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50:5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招商证券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融资融券业务就是我们常说的买空和卖空交易。它的推出是资本市场繁荣发展重要举措
融资融券试点的脚步越来越近,中国证券市场经过二十年的创新与发展,终于将迎来中国股市做空时代。2010年1月8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国务院原则同意开设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业务,并表示稳妥有序推进融资融券制度创新,既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步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重要步骤,也是深化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的战略举措,对于完善证券市场内在机制,提高证券市场运行质量,促进证券市场稳定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何为融资融券
融资融券又称“证券信用交易”,是指投资者向具有像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会员资格的证券公司提供担保物,借入资金买入本所上市证券或借入本所上市证券并卖出的行为。包括券商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和金融机构对券商的融资、融券。
融资是借钱买证券,通俗的说是买股票。证券公司借款给客户购买证券,客户到期偿还本息.客户向证券公司融资买进证券称为“买空”。
融券是借证券来卖,然后以证券归还,证券公司出借证券给客户出售,客户到期返还相同种类和数量的证券并支付利息,客户向证券公司融券卖出称为“卖空”。
融资融券是负债经营,因此只要投资者进行“买空”、“卖空”交易,就是放大了投资的财务杠杆。《证券公司融资融券试点管理办法》规定,投资者交付的保证金与“买空”、“卖空”交易的金额比例不能低于50%,例如某投资者信用账户中有100元现金,当投资者进行“买空”交易时,可以向证券公司最多借入200元进行股票购买,实际上投资者借债200元进行负债经营,投资者的负债比例是200%,再如某投资者信用账户中有100元现金,当投资者进行“卖空”交易时,可以向证券公司最多借入200元市值的股票进行卖出,实际上投资者也是借债200元进行负债经营,投资者的负债比例也是200%。
中信证券金融方面研究员杨青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由于融资融券交易是“买空”、“卖空”机制,有人会认为融资融券会增加市场的投机氛围,产生助涨助跌的负面影响,我们不能过分强调助涨助跌,这是对这一创新的误解或片面理解。
杨青丽说,推出融资融券业务试点是资本市场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推出融资融券既不是为了市场涨,也不是为了市场跌,而是为了完善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创新交易机制体制,完善证券交易方式。
光大证券融资融券部总经理王赐生说,由于融资融券业务采用保证金交易方式,存在交易杠杆,因此,客观上融资融券有证券投资亏损被放大的风险。对放大投资风险的这种特性,市场参与者,尤其是投资者与证券公司应高度正视。就投资者而言,必须考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要将融资融券规模控制在自己的承受能力范围内。就证券公司而言,要做好“适当性”管理,选择好客户。帮助投资者全面正确理解和认识融资融券业务,为投资者充分揭示融资融券业务中的风险。
为券商带来利好
目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证券公司是最大的受益者,此将为券商带来新的盈利模式,有利于券商收入结构的多元化。融资融券将从多个方面改变证券公司的业绩预期:一是推动市场交易活跃,带来增量经纪佣金收入;二是带来稳定的利息收入和手续费收入;三是推动市场份额向试点证券公司集中,改变经纪业务竞争格局;四是改变投资业务的盈利模式。
而根据海外经验来看,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都会明显刺激股票交易量的增加,而资本金和牌照的差异则会加速证券行业内部分化。这意味着,净资本规模越大、参与融资融券越早的券商获益越多。
同时,按照证监会的公告,证监会将综合衡量净资本规模、合规经营、净资本风险控制等指标择优选试点券商,融资融券注定是少数优质大券商才有资格分享的盛宴。根据证监会的《关于开展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最近六个月净资本在50亿元以上、A类评级等七大指标,将首批试点候选者粗略圈定在30家A类券商中。
记者获悉,截至2月20日,曾参与联网测试的11家券商已全部上报融资融券试点方案。这11家券商包括海通证券、光大证券、东方证券、中信证券、国泰君安、广发证券、招商证券、华泰证券、申银万国、国信证券、银河证券等。
从净资本来看,海通、中信明显领先于其他券商,有可能成为首批试点公司,光大以及招商人选可能性同样较大。从受益程度来看,业绩基数较低的海通和光大证券将最大程度的受益于融资融券的推出,业绩敏感性为最高。
另外来自证监会的最新消息显示,中国证券业协会专业评价工作小组3月初将正式对券商试点方案进行专业评审,评审顺序将遵循“上报券商的综合资质和方案质量优先”原则。在评审完成后,各辖区证监局将对券商展开现场审查。之后,监管层将正式接受券商申请材料,券商在接到业务批复后需要更换营业执照,并向深沪交易所申请相关席位和权限。
杨青丽说,按此进度,首批试点券商在4月初正式获准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可能性较大。而据记者了解,深沪交易所1月底起为券商提供试验性测试的长期测试平台将于2月底停止运行。在首批试点券商名单出炉后,深沪交易所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还将组织试点券商开展一次系统联网测试。
另外,记者了解到,在融资融券业务开展初期,多家券商的融券规模不会超过融资融券总规模的10%,其中部分公司比例仅为5%。目前光大证券、招商证券、海通证券已公开其融资融券业务总规模分别为50亿元、50亿元和80亿元,若按融券规模占比为5%-10%计算,其融券规模为2.5亿元-8亿元。按照各券商业务总规模上限计算,则最有可能参与首批试点的5家券商目标规模最高约300亿元,那么融券市场推出初期的规模将不超过30亿元。
标的股的确定
2月12日,沪深两交易所公布了《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初期标的证券和可充抵保证金证券范围》。据记者了解,这份名单与深证成指和上证50指数成份股范围相同,多达90只。业内人士说,这说明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步伐正在加快。
一旦融资融券业务正式开通,券商需要从二级市场购入股票,供客户融券使用,并从中获取利息性收入。那么,券商究竟会买人哪类股票?长江证券分析师朱晓东认为,那些具有较为确定成长性的个股很可能最受券商青睐。
朱晓东说,以宝钢股份为例,虽然该股也属于大盘蓝筹股,市盈率也不高,但由于钢铁行业的成长性较差,券商长期持有这种证券只能获得融券的利息收益,而不会得到股价受
益,就显得非常不合算。而如果买入那些成长性较好的个股,则可获得融券利息收益和股价长线上涨的两方面收益。另外,对于那些周期性行业,例如有色金属板块,券商的兴趣也不会太大,毕竟其波动幅度太大,长线持有容易坐“过山车”。
另外,流动性好的股票更受青睐。朱晓东说,从实战的层面考虑,券商在选择自己的融券标的物时,必然更倾向于买人那些流动性较好的个股借给客户。因为在融资融券的初期,参与融券的都是机构类客户,融券额度大、周转快。而且作为券商必然要考虑到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一旦出现股票资产难以抵是保证金的情况,券商要及时敦促客户强行平仓。如果所融的股票本身交易清淡,强行平仓反而导致股价大幅下跌,就将导致券商的不必要损失,因此券商买入的融券标的股票的流动性至关重要。
朱晓东介绍,例如工商银行这只股票的流动性就比较符合券商的要求,通过测试,即便在短时间内抛出价值2个亿的工商银行股份,也很难使该股跌一分钱,这种股票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护券商的资产安全。
在融资融券初期试点标的证券名单的90只股票中,选择成长性好、流动性好的个股之后,下一个问题则是如何选择介入的时机。对此大通证券许鹏认为,如果近期市场出现一定幅度的调整,那么投资者在市场下跌过程中就可适当建仓此类个股,等待中线上涨机会。但如果近期市场没有出现深幅调整,投资者则应继续等待,直到融资融券公布推出时间表,进入倒计时的阶段,才可寻机介入。
从操作策略上,许鹏建议投资者以操作波段为主,这一方面是由于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推出后市场的震荡将加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此类个股经过快速上涨后必然出现激烈的多空分歧,只适合高抛低吸。成交量将具有更为明显的指向性意义,低位连续缩量可介入,连续三个交易日上涨后如果放量就应撤退。
许鹏说,预计试点初期,融资业务规模将高于融券业务规模,融资融券业务试点推出将对大盘蓝筹股构成一定利好,但影响有限。
门槛会逐步降低
另外,记者了解到,为了控制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证券公司对于参与融资融券的投资者严把资质关。
目前许多券商要求投资者参与融资融券业务需要符合以下条件:普通证券账户开户满18个月,证券账户资产总值在50万元以上,开户手续规范齐备;金融总资产在100万元以上;普通账户最近6个月内交易5笔以上;机构投资者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具有一定的证券投资经验和风险承受力,无重大违约记录。还有消息称,现在准备试点的11家券商,将投资者适当性标准定在资金100万元、开户18个月以上,甚至200万元、开户24个月以上。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最新公布的2009年12月份统计月报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最后一个交易日,沪深两市有效账户数合计为1.47亿户,其中A股账户数1.38亿户。统计显示:期末的A股流通市值高于50万元的自然人+机构账户数为142.81万户,100万元以上的自然人+机构账户数为58.61万户。那么,这就意味着未来理论上能够参与融资融券的只有142万户,如果按照100万元的“门槛”标准,则只有58万个账户才能参与融资融券。
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晓国也认为,融资融券适当性标准不宜过高。他说,从已有实践看,在融资融券试点筹备工作中,华泰证券建立合格客户池,东方证券与银行共享征信记录,招商证券设立推荐人制度,中信证券实施证书管理,证券公司分别从多种角度探索投资者适当性制度。11家参与启动试点全网测试的证券公司几乎都将投资者适当性标准定在资金100万元、开户18个月以上,甚至200万元、开户24个月以上,一味优中选优,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业内人士认为,这个“门槛”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几乎无门槛,但对于普通意义上的“散户”来说,这个“门槛”几乎剥夺了他们的做空权力。
论文提要本文介绍了我国证券公司的上市情况,通过对IPO和买壳上市的比较分析,认为目前对多数证券公司而言,买壳更能满足其上市需求。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我国证券公司面临的是实力雄厚的跨国金融集团的竞争,同时混业经营作为国际潮流,也必然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最终选择。在成熟的股票市场中,金融企业上市已成为一种惯例,并且金融企业通常占到上市公司的相当比例。
一、我国证券公司上市情况概述
我国证券市场建设起步较晚,金融企业上市的步伐也较慢。1988年深圳发展银行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是我国证券市场第一只银行股。1999年浦东发展银行于沪市上市,拉开了我国金融机构上市浪潮的序幕。但直到2003年中信证券成功上市,我国才出现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上市证券公司。证券公司的上市进程不仅慢于大型国有企业的上市进程,也比不上银行、保险等其他金融企业。
二、IPO与买壳的比较
以直接上市或间接上市来划分,证券公司上市可分为IPO上市和买壳上市。目前,绝大多数的上市证券公司都是通过买壳上市,到了2007年下半年,IPO上市开始受到追捧;2007年后论述证券公司上市的文章大多都支持证券公司IPO上市,证券业协会也发表声明将支持优质证券公司IPO上市,新公布的预计上市的证券公司都表示要通过IPO上市。然而,笔者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买壳上市仍然是适宜大部分券商上市的路径。
(一)IPO面临的困境
困境之一:IPO上市对企业的管理、经营、赢利情况要求很高,只有少数优质证券公司能达到条件。
正常情况下,企业上市应当选择IPO途径,因为IPO的条件比较高,监管也比较严格,这样会促进企业完善公司风险管理体系,深化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有利于企业今后的发展。但按照中国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券商IPO上市面临的核心指标就是利润要求:“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3,000万元,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较低者为计算依据。”近年来,证券公司之所以普遍采用买壳上市的方式,无法满足IPO在盈利等方面的要求是重要原因之一。
2007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得证券公司能通过调整2004年、2005年的会计报表转亏损为盈利,加之从2005年底开始的股市牛市,证券公司在2006年、2007年都盈利颇丰,“连续三年盈利”这一制约证券公司IPO上市的瓶颈被突破,在2007年就有多家证券公司达到IPO上市条件,到2007年底超过20家证券公司有条件IPO上市。有多家证券公司已经在着手IPO上市,招商证券、东方证券、光大证券、华泰证券、国泰君安,这五家券商已经接受上市辅导。但是,在牛市结束后熊市到来时,在现有证券公司盈利能力情况下,还能达到盈利的条件吗?从整体看,IPO上市对企业的管理、经营、赢利情况要求很高,一般来讲,考虑IPO上市的企业多数是在业内居于领先地位,发展前景良好并有一支有效的管理团队。因此,IPO是一条较狭窄的路,只能容纳较少的企业走。由目前的情况来看,能够获得批准的可能只有少数几家优质证券公司。
困境之二:目前我国的市场环境、监管环境也不配合证券公司IPO上市。
第一,中国股民的资金供应能力已经透支。2007年中国内地过度的IPO已经透支了中国股民的资金供应能力,加之2008年初中国铁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新股上市,募集金额达50亿美元,2008年股市资金供应后继乏力。2007年大型企业的IPO也对股票市场造成了负面影响。2008年4月,中国石油跌破发行价,大部分股民亏损严重。
第二,股市牛市的结束。这不仅影响证券公司首发上市的定价,使得公司推迟上市时间,监管当局出于对股市的影响也会对新股上市慎重其事。股市2008年以来持续下跌,如果券商选择此时发行上市,发行价格显然难以上去,融资额也会相应减少。另外,由于市场低迷,监管部门也会适度把握融资节奏与力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券商的IPO进程。在2007年股市比较火暴时,券商股被市场给予较高市盈率,但经过2008年的大跌,券商股市盈率大幅下降,目前普遍在15倍左右,低的甚至已降到11倍。在目前券商板块整体定价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显然不是券商IPO的好时机,由于目前券商仍是“靠天吃饭”,业绩往往受股市影响而波动比较大,因此监管部门对券商IPO审批可能会比较严格。
第三,许多券商欲将股权激励与IPO捆绑进行,但目前监管部门对券商股权激励态度比较谨慎,一些券商上报的方案难以得到认可,这也会延缓券商IPO进程。
第四,保荐人的选择。由于我国企业上市采取保荐人制度,在选择其他券商担任本公司上市保荐人时,如何保证公司机密不泄露,是一个大问题。光大证券和东方证券就选择了互相担任对方的上市辅导人接受上市辅导。其他公司如何做还是一个难题。
(二)买壳上市的优势。与IPO上市相比,买壳上市对于企业的盈利能力没有硬性的规定,申请上市的程序也比较简便,这就促使很多证券公司选择买壳上市。证券公司买壳上市较IPO上市的优势还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所需时间上来看,买壳上市不必经过漫长的审批、登记、公开发行手续,因此办理买壳上市的时间较短。不论国内外,IPO上市需要的时间都较长,我国规定拟IPO上市的公司首先必须经过一年的辅导期,所以在我国IPO上市耗费的时间超过一年,很容易错失良好的上市时机。以海通证券为例,海通证券买壳从上海市政府决定选择都市股份到签约,仅用数天时间,而从都市股份2006年12月公告到2007年6月复牌,海通证券用半年时间完成了上市的全过程。
第二,从受外界环境影响的程度来看,买壳上市不受承销商和市场状况的影响。IPO上市有时因承销商不力或市场不利而遇到上市的困难,而买壳上市则无此问题。所以,即便股市牛市结束,买壳上市也能开辟蹊径,成功上市。
区块链的概念于2008年在中本聪的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中首次提出。它可以理解为一种公共记账的机制,通过建立一组互联上的公共账本,由网络中所有的用户共同在账本上记账与核账,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而之所以叫“区块链”,顾名思义,是因为区块链存储数据的结构是由网络上一个个存储区块组成一根链条,每个区块中包含了一定时间内网络中全部的信息交流数据。随着时间推移,这条链会不断增长。
不可否认,区块链已经成为新一代“网红”,作为一个基础的底层技术,不仅为投资机构瞩目,研究机构青睐,更成为各大金融机构的新宠。它跳脱出领域的局限,正成为各行各业突破再造的新风口。从IMF(世界货币组织)到博鳌论坛,区块链的名字无处不在,这项走出了开发者圈子的技术成了热词。
金融科技风险投资基金Santander InnoVentures早在 2015 年就报告指出 ,到 2022 年,区块链技术将在跨境支付、证券交易、监管合规等方面,帮助银行业每年节约 150 亿美元至 200 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成本。
招商证券分析报告认为区块链未来应用空间巨大:比特币只是区块链巨大应用空间的冰山一角,区块链技术将不仅仅能应用在货币体系中,还可以推演到各类社会服务、合约行为、交易行为中,诸如去中心化的微博、微信、搜索、租房,甚至是打车软件都有可能会出现。因为区块链将可以让人类无地域限制的、去信任的方式来进行大规模协作。
1.1考试设计理念的变革
以往我们的考试过分重视对“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考核.使得教师教学形成了过分依赖教科书的局面,考试设计忠实于课本,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本本主义、教科书主义的倾向.对教学的评价更多侧重对传授和接受知识的效果评价.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应该把期末考试的功能定为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进而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把改革的指导方针定为“能力考核为主,理论够用为度”,考试目的从单纯检验知识的掌握转向更多地关注实践与思维意识的培育,使考试成为学生继续学习的过程.以学生为本,以学会、学懂、会用、巩固为目的,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状.
1.2考试内容的变革
(1)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课程考试改革经常都是弱化笔试部分考核.通过何种方式来核定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的掌握情况,把考试科目的改革细分成几类,从试题的难易程度、知识的覆盖面、重难点是否突出等角度制定相应的考试试题质量评价标准.根据课程的特点制定多层次的评定方式.课程考核可以由多种考试形式按比例构成,包括理论考试、实践考试、实习考核、口试等.
(2)强调考试试题的情境性和应用性.现在的考试方式忽视考察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的发展.所以应加强考试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专业知识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调考试不仅要重视学生最终的成绩,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以考查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同时,注重考试结果的运用,建立考试结果分析体系,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及时改正,让考试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反馈渠道和沟通机制.
(4)强调加强考务管理工作.健全课程大纲建设,加强各类考试试题库的建设,尤其是精品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科目的题库建设,逐步实行教考分离,突出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2实施方案探讨
笔者通过实地考察省内其他几所有财经类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结合黑龙江财经学院的办学特色,将考试改革方式优化为以下五大类型:
2.1平时全程考核加期末随堂答题或随堂测验
这类科目强调平时全程考核的成绩认定,不以一次考试判断学生的所有学习情况,要能够体现出学生的课堂表现差异.以“金融英语”这门课为例,将课程考核方案改革如下:
(1)课堂纪律考勤(10%).
(2)课堂参与程度(30%).考核办法为:一是组织几次两人组的小组情景对话,要求达脱稿并能流畅表达,此口语训练占10%;二是根据其上课学习状态给予其平时表现分,此分数也占10%;三是要求学生每人必须准备一次课前的五分钟的英语报告,此报告也可以采取编排英语情景剧(以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工商企业的业务开展为内容)的多人员的形式进行.
(3)平时测验考核(30%).考核主要方法为:对商务专有名词进行听写,一共进行四次听写,每次听写占10分,最后取其中较高的三次分数加到一起即为平时测验分数.
(4)口语考试(10%).考核主要方法为:以对话的形式进行口语测试.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语言的流畅性来进行打分.
(5)平时作业(20%).这种考核方式突出“内容综合化,结果全程化”,把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作为考核内容.像市场营销、电子商务、金融职业礼仪这类互动性强、参与性强的课程可以尝试使用此类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课程设置不同的参与模块,通过学生的参与情况给出平时成绩.这种方式难点在于对每个学生的日常学习状态的掌控,这样才能对所有的学生有一个区分度.
2.2平时成绩加期末写相关专业论文或报告
这种考试方式核心在于论文分值的给定,这里以“投资银行学”、“金融监管学”两门专业选修课为例,把论文进行分解,每部分给出相应的分数,在论文分数给定方面细化为:①题目自拟(5分)②报告概述(10分)③正文内容及结构(60分):a内容包括:问题提出(5分)、分析过程(20分)、建议或办法(15分);b结构包括:标题设计(5分)段落设计(10分);字号与标点使用(5分).④参考资料(3~5个,近两年的资料)(10分)⑤字数:2000~2300字左右(10分)⑥结论(5分).还可以根据课程的不同演化成相关的形式,比如农村金融学、房地产金融学、商业银行企业文化、金融理财等课程,就可以让学生利用五一、十一假期作实地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在期末结合本门课程所学的专业知识撰写调查报告、理财规划书,锻炼学生数据的分析、整理、提炼能力,也为将来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这种考核方式的重点就在于一定要明确给分的细则,否则会给学生留下老师完全凭借个人喜好评判的印象.
2.3平时成绩加期末试卷考核
这种方式和传统考试形式上没有变化,但是内容上有很大不同.这类课程改革侧重出题方式变化,减少名词、简答这些死记硬背的内容,增加案例分析、论述这些考核学生分析能力的内容.以“财政学”为例,试卷70%的分值侧重于考核所得税的计算、关于美国财政悬崖问题、欧债问题的分析等内容.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了解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状况.这种考核方式适合理论性强的课程,如果在这类课程上还是一味地追求形式的变化不一定适合.但是在具体内容上还是可以根据课程本身性质多增加一些和现实联系的问题,加大理论的应用性,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4平时成绩加小组讨论
这种方式适合内容本身和现实联系紧密,操作性强而授课学生人数少、学生比较活跃的课程.以“期货学”这门课为例,考试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小组讨论发言,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然后选择一种期货品种(黄金、豆粕、铜、铝、股指等).对该期货品种进行讨论,分析其近期的基本面情况,结合基本面的情况,预测未来走势.整个内容形成文字材料并做成PPT,选出一名同学进行演示.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情况和最后的文字材料及PPT制作情况综合给出成绩.另一部分是在期末的时候进行答辩,准备30个左右的问题.将问题分为基础内容(课程里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现实分析部分(根据基础知识联系现实问题分析),让学生在两类问题中各抽出一个进行回答,教师也会结合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深入发问,最后根据整个答辩状况给出分数.结合两部分的表现和平时成绩给出最后的总分数.
2.5平时成绩加校外实训加期末考核
论文提要:本文介绍了我国证券公司的上市情况,通过对IPO和买壳上市的比较分析,认为目前对多数证券公司而言,买壳更能满足其上市需求。
论文关键词:证券公司;上市;IPO;买壳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我国证券公司面临的是实力雄厚的跨国金融集团的竞争,同时混业经营作为国际潮流,也必然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最终选择。在成熟的股票市场中,金融企业上市已成为一种惯例,并且金融企业通常占到上市公司的相当比例。
一、我国证券公司上市情况概述
我国证券市场建设起步较晚,金融企业上市的步伐也较慢。1988年深圳发展银行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是我国证券市场第一只银行股。1999年浦东发展银行于沪市上市,拉开了我国金融机构上市浪潮的序幕。但直到2003年中信证券成功上市,我国才出现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上市证券公司。证券公司的上市进程不仅慢于大型国有企业的上市进程,也比不上银行、保险等其他金融企业。
二、IPO与买壳的比较
以直接上市或间接上市来划分,证券公司上市可分为IPO上市和买壳上市。目前,绝大多数的上市证券公司都是通过买壳上市,到了2007年下半年,IPO上市开始受到追捧;2007年后论述证券公司上市的文章大多都支持证券公司IPO上市,证券业协会也发表声明将支持优质证券公司IPO上市,新公布的预计上市的证券公司都表示要通过IPO上市。然而,笔者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买壳上市仍然是适宜大部分券商上市的路径。
(一)IPO面临的困境
困境之一:IPO上市对企业的管理、经营、赢利情况要求很高,只有少数优质证券公司能达到条件。
正常情况下,企业上市应当选择IPO途径,因为IPO的条件比较高,监管也比较严格,这样会促进企业完善公司风险管理体系,深化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有利于企业今后的发展。但按照中国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券商IPO上市面临的核心指标就是利润要求:“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3,000万元,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较低者为计算依据。”近年来,证券公司之所以普遍采用买壳上市的方式,无法满足IPO在盈利等方面的要求是重要原因之一。
2007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得证券公司能通过调整2004年、2005年的会计报表转亏损为盈利,加之从2005年底开始的股市牛市,证券公司在2006年、2007年都盈利颇丰,“连续三年盈利”这一制约证券公司IPO上市的瓶颈被突破,在2007年就有多家证券公司达到IPO上市条件,到2007年底超过20家证券公司有条件IPO上市。有多家证券公司已经在着手IPO上市,招商证券、东方证券、光大证券、华泰证券、国泰君安,这五家券商已经接受上市辅导。但是,在牛市结束后熊市到来时,在现有证券公司盈利能力情况下,还能达到盈利的条件吗?从整体看,IPO上市对企业的管理、经营、赢利情况要求很高,一般来讲,考虑IPO上市的企业多数是在业内居于领先地位,发展前景良好并有一支有效的管理团队。因此,IPO是一条较狭窄的路,只能容纳较少的企业走。由目前的情况来看,能够获得批准的可能只有少数几家优质证券公司。
困境之二:目前我国的市场环境、监管环境也不配合证券公司IPO上市。
第一,中国股民的资金供应能力已经透支。2007年中国内地过度的IPO已经透支了中国股民的资金供应能力,加之2008年初中国铁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新股上市,募集金额达50亿美元,2008年股市资金供应后继乏力。2007年大型企业的IPO也对股票市场造成了负面影响。2008年4月,中国石油跌破发行价,大部分股民亏损严重。
第二,股市牛市的结束。这不仅影响证券公司首发上市的定价,使得公司推迟上市时间,监管当局出于对股市的影响也会对新股上市慎重其事。股市2008年以来持续下跌,如果券商选择此时发行上市,发行价格显然难以上去,融资额也会相应减少。另外,由于市场低迷,监管部门也会适度把握融资节奏与力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券商的IPO进程。在2007年股市比较火暴时,券商股被市场给予较高市盈率,但经过2008年的大跌,券商股市盈率大幅下降,目前普遍在15倍左右,低的甚至已降到11倍。在目前券商板块整体定价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显然不是券商IPO的好时机,由于目前券商仍是“靠天吃饭”,业绩往往受股市影响而波动比较大,因此监管部门对券商IPO审批可能会比较严格。
第三,许多券商欲将股权激励与IPO捆绑进行,但目前监管部门对券商股权激励态度比较谨慎,一些券商上报的方案难以得到认可,这也会延缓券商IPO进程。
第四,保荐人的选择。由于我国企业上市采取保荐人制度,在选择其他券商担任本公司上市保荐人时,如何保证公司机密不泄露,是一个大问题。光大证券和东方证券就选择了互相担任对方的上市辅导人接受上市辅导。其他公司如何做还是一个难题。
(二)买壳上市的优势。与IPO上市相比,买壳上市对于企业的盈利能力没有硬性的规定,申请上市的程序也比较简便,这就促使很多证券公司选择买壳上市。证券公司买壳上市较IPO上市的优势还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所需时间上来看,买壳上市不必经过漫长的审批、登记、公开发行手续,因此办理买壳上市的时间较短。不论国内外,IPO上市需要的时间都较长,我国规定拟IPO上市的公司首先必须经过一年的辅导期,所以在我国IPO上市耗费的时间超过一年,很容易错失良好的上市时机。以海通证券为例,海通证券买壳从上海市政府决定选择都市股份到签约,仅用数天时间,而从都市股份2006年12月公告到2007年6月复牌,海通证券用半年时间完成了上市的全过程。
第二,从受外界环境影响的程度来看,买壳上市不受承销商和市场状况的影响。IPO上市有时因承销商不力或市场不利而遇到上市的困难,而买壳上市则无此问题。所以,即便股市牛市结束,买壳上市也能开辟蹊径,成功上市。
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制度对策,上市证券公司
2001年,中国证监会颁布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这是我国证券领域的第一个内部控制规范。2003年,面对日益严重的证券公司倒闭现象,证监会又重新修订并颁布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以进一步加强对证券公司内控控制的指导和监督。2004年,COSO(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组织委员会)结合《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对内部控制框架进一步扩展和提高,将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提到十分重要的高度。2006年,为推动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核心期刊,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指引》。2009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经营环境变化,我国又适时的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虽然有关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的规范和条例在逐渐增多并不断完善,证券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近年来我国证券公司因管理失控、经营粗放等问题而被撤销、关闭或行政接管得事件却屡有发生,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现有内控体制有其自身固有的缺陷,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大部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得到应有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在对公司的监督和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促进证券公司更好的发展,因此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上市证券公司面临的重要课题。
1证券公司内部控制
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证券公司为实现经营目标,对经营与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和管理的制度安排、体系体系和控制措施。《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指出,证券公司内部控制包括内部控制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两个方面。内部控制机制是指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运行制约关系;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公司为防范金融风险,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促进各项经营活动的有效实施而制定的各种业务操作程序、管理方法与控制措施的总称。内部控制主要包括环境控制、业务控制、资金管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电子信息系统控制、内部稽核控制等,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和制度的形成及能否有效运转,就依赖于于以上构成要素之间的结合和协调程度。
证券公司建立内部控制的目的系为公司实现下述目标提供合理保证:(1)保证经营的合法合规及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2)确保公司业务运作有序,风险可测、可控和可承受;(3)保障客户及公司资产的安全、完整;(4)保证公司业务记录、财务报告和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5)提高公司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与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相对应的是外部控制,所谓外部控制,一般指证券公司外部的以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及法律规章制度为主体的外部因素对企业的约束与控制。它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外部监督,包括证券监管部门的直接监管、证券行业自律组织的约束以及中介机构的外部审计监督等。与外部控制相比,内部控制主要从企业内部发挥作用,一般不具有强制性核心期刊,它是企业自己主动采取的约束行为,并贯穿于企业活动事前、事中、事后整个过程中。
2上市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13家上市证券公司已初步建立了较为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了相对合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大多数公司按照《公司法》、《证券公司治理准则(试行)》、《证券公司管理办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等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订并完善了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了涵盖环境控制、业务控制、资金控制、财务会计控制、人力资源控制、信息技术系统控制、关联交易控制、信息披露控制、控股子公司控制等在内的内部控制机制。但是从中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和缺陷,主要体现在:
2.1环境控制不健全
我国上市证券公司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许多公司董事会中内部董事占绝大多数,而独立董事不但比例低,而且多半都是由政府或大股东推荐,往往受制于董事长和大股东,不能独立地发挥作用,这就使得董事会的投票决策机制形同虚设。董事会通过聘任符合自己利益的公司经理层,达到层层控制公司的目的。目前多数证券公司的董事、经理由控股股东委派,其代表股东行使的权力过大,甚至出现了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现象,总经理取代了董事会的部分职权,将董事会架空或凌驾于董事会之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内部控制人”。
对于证券公司中的监事会,由于我国的公司法并未授予监事会有力的独立监督权,而在证券公司治理实践中,监事会更是被有意无意的弱化了,结果导致监事会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在实际工作中核心期刊,监事会从人力、财务和信息渠道都受制于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监事会职责的履行缺乏独立有效的手段和措施保证。
股权结构方面,目前我国上市证券公司股权分布的集中度过高(如表1)。2009年度,13家上市证券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均为30.07% ,远高于美国十大投资银行的比例。股权最集中的是宏源证券,为66.05%;最低是海通证券公司,为6.75%。前三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则高达50.06%,而美国十大投资银行的前五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仅为16%左右。股权过度集中造成的恶果是大股东通过技术性操作,将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决策权以及经营权垄断并从中谋求其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此外,我国的上市证券公司,大多数都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占据绝对优势,但不能流通,结果导致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可流通股比例过小,严重影响了公司治理的效果。
表1 2009年我国上市证券公司股东持股情况统计
证券公司
第一大股东名称 第一大股东性质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
宏源证券
东北证券
国元证券
长江证券
中信证券
国金证券
西南证券
海通证券
招商证券
太平洋证券
华泰证券
光大证券
广发证券
中国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国有法人 66.05% 68.06%
吉林亚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非国有法人 30.71% 63.99%
安徽国元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国有法人 23.55% 54.36%
青岛海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非国有法人 16.07% 35.77%
中国中信集团公司 国有法人 23.69% 32.54%
长沙九芝堂(集团)有限公司 非国有法人 27.35% 61.17%
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国有法人 49.35% 66.44%
上海上实(集团)有限公司 国有法人 6.75% 17.68%
深圳市集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国有法人 28.78% 52.93%
北京玺萌置业有限公司 非国有法人 13.34% 36.54%
江苏省国信资产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国有法人 24.42% 40.77%
关键词:价值投资 安全边际系数 投资标准
一、从价值投资理论去理解安全边际
价值投资理论也被称为稳固基础理论,该理论认为:股票价格围绕“内在价值”的稳固基点上下波动,而内在价值可以用一定方法测定;股票价格长期来看有向“内在价值”回归的趋势;当股票价格低于内在价值即股票被低估时,就出现了投资机会。
内在价值在理论上的定义就是一家企业在其余下的寿命中可以产生的现金流的折现值。
安全边际作为价值投资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实质价值或内在价值与价格的顺差,换一种更通俗的说法,安全边际就是价值与价格相比被低估的程度或幅度。根据定义,只有当价值被低估的时候才存在安全边际或安全边际为正,当价值与价格相当的时候安全边际为零,而当价值被高估的时候不存在安全边际或安全边际为负。价值投资者只对价值被低估,特别是被严重低估的对象感兴趣。安全边际不保证能避免损失,但能保证获利的机会比损失的机会更多。
安全边际并不是孤立的,它是以“内在价值”为基础的,在“内在价值”的计算中,预期收益率是最有弹性的参数,预期收益率的上升和安全边际的扩大都趋向一个结果,那就是相对低的买入价格。就实际操作层面而言,阶段性的仓位比例控制也可以视为运用安全边际的辅佐手段。巴菲特指出,“我们的股票投资战略持续有效的前提是,我们可以用有吸引力的价格买到有吸引力的股票。对投资人而言,买入一家优秀的股票是支付过高的价格,将抵消这家绩优公司未来十年所创造的价值。”也就是说,如果买入价格过高,即使是买入优秀公司的股票也难获利。
因此,安全边际理论就是告诉投资者一定要稳健投资,不要冒风险。在每次做投资决策或投资活动中,一定要将风险降到最小,同时,尽力从每次投资活动中都能取得收益的最大化。如果投资者理想的安全边际迟迟不来怎么办呢?那么,最好的策略就是等待市场进入新一轮周期的波谷。在一生的投资过程中,投资者不必要也不需要每天都去做交易,很多时候应该手持现金,耐心等待,由于市场交易群体的无理性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如2至3年的周期里,总会等到一个完美的高安全边际的时刻。也就是说,市场的周期性波动总会带来价值低估和较高安全边际的机会,那么这个时候就是投资者入场的时候。如果投资者的投资组合里累积了很多次这样的投资成果,长期来看一定会取得远远超出市场平均收益的机会。所以安全边际的核心就在把握风险和收益的关系。
二、安全边际系数的估算方法和投资标准
市盈率公司股价与该公司每股税后收益的比率,即市盈率=每股市价/每股收益。在市场周期性波动的波谷,股价下跌幅度要大于每股收益下跌幅度,市盈率开始走低。低市盈率股票对于投资者来说,它的投资回收期较短,风险就会较小。低市盈率的股票,如果现金流量比较好,可以给投资者提供一个比较稳妥的现金分红回报率,即安全边际较高。当市场走向波峰时,情况正好相反。
决定个股市盈率合理水平只有一个指标,那就是公司的增长率。关于市盈率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美国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即任何一家公司,如果它的股票定价合理,该公司的市盈率应该等于公司的增长率。举例来说,如果一家公司的年增长率大约是15%,15倍的市盈率是合理的,而当市盈率低于增长率时,你可能找到了一个购买该股的机会。一般来说,当市盈率只有增长率的一半时,买入这家公司就非常不错;而如果市盈率是增长率的两倍时就得提高警惕。
我们根据上述市盈率与安全边际的关系提出一个简单的公式来测算安全边际系数。即MS=MV/IV
其中,MS代表安全边际系数,MV为股票市场价格,IV为股票内在价值。
IV=每股收益×预期;争利润复合增长率×100。
如果MS=1,则安全边际中性,如果MS>1,则价格高估,安全边际低,MS
上述方法重点在于计算股票现价的安全性和预测公司未来盈利的确定性。要注意以下几点:
(1)静态市盈率pe和安全边际系数ms。投资股票的时候我们对价格的唯一要求就是便宜。那么股价是否足够便宜,需要我们考察一下公司近几年的净利润增减情况,保守一点的话可以考察每股收益eps的增长率,因为总是扩充股本的股票会稀释eps。得到eps近5年的平均增长率后,就可以计算安全边际系数。假设一只股票现在的pe是50倍,上一年年报净利润增长率是40%(保守的话可以用近5年算出的eps年平均增长率的数据),此时的安全边际系数就是50/40%×100等于1.25大于1,此时的股价就有高估的嫌疑,不值得买入。也就是说如果静态pe(50倍)和ms(大干1)都显示高估的话,就不要买入,此时投资的风险会比较大。对于成熟行业的成熟企业来说尤其适用,如金融业、资源行业等。
(2)趋势投机,成长性使你的买价获得安全边际
对于成长趋势较强的公司来说,要更关注买入价所对应的动态pe和ms。在牛市里做一下趋势投机来获取高收益是无可厚非的,那么怎么用这一方法来判断趋势呢?在买入一只股票后的持有阶段,我们要关注公司的季报和年报,如果业绩增长很快,如招商银行2006年净利润增长了87%,如果你的买入价对应的市盈率只有39倍,2006年底的ms=39/87%×100:0.44
(3)关于动态市盈率的估计方法。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决定了公司未来收益的确定性,我们不可能等到年底公布年报后再确定投资的对错,所以预测下一年年报净利润的数量就至关重要,如果象股票软件上(比如一季度)直接用一季度的每股收益×4的算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公司每个季度的收益怎么可能完全相同呢,尤其遇到经营受季节影响很大的公司就更没参考
价值了)。这个方法适用的前提是投资的是一家增长快速稳定的好公司,并且又很了解它,可以用一季度的每股收益加上上一年后三季度的每股收益来预计和更新现在的市盈率,但这样的计算偏保守(对增长确定性大的公司来说),若结果一旦好于预期,就是意外的更大的安全边际和收益。
(4)关于公司的年增长率。彼得・林奇提出了一个长期增长率概念,意思是不能看公司一年甚至半年的数据,而要联系几年的数据一起观察。在这个问题上需要避免的一个误区是,并非ms值越小就越是好公司,因为计算ms时所用的增长率,是过去三年平均指标这样相对静态的数据,实际上,决定上市公司潜力的并不是过去的增长率,而是其未来的增长率。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些目前ms较小的公司并不代表其今后这一数值也一定就小。在这些ms数值很小的公司中,有一些是属于业绩并不稳定的周期性公司,但真正有潜力的公司其实并不在于一时业绩的暴增,而是每年一定比例的稳定增长。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其实,只要ms数值在1以下的上市公司,都是有潜力并值得投资的。
(5)如何计算复合增长率。复合增长率是指一项投资在特定时期内的年度增长率。计算方法为总增长率百分比的n方根,n相等于有关时期内的年数。公式为:复合增长率=(现有价值/基础价值)^(1/年数)-1。这个概念并不复杂,年增长率是一个短期的概念,从一个产品或产业的发展来看,可能处在成长期或爆发期而年度结果变化很大,这就导致单看某年度的增长率难以了解真实的增长情况。而如果以“复合增长率”来衡量,因为这是在长期时间基础上计算得到的数据,所以更能够说明产业或产品增长或变迁的潜力和预期。另外一个概念是年度平均增长率,它是项目期内的每年增长率的简均数,这对于评价投资项目的增长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没有复合增长率真实。复合增长率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安全边际系数在价值投资中的实证检验
(一)采集样本行业的代表性公司如下表所示
我们以2008年12月31日为标杆日期,计算上述各个行业所选取的样本公司的安全边际系数,其中,股票市场价格以2008年12月31日收盘价为准(经过前复权处理),每股收益以2008年年度静态收益为准,在计算公司利润复合增长率方面,我们以招商证券数据库里可以查到的过去4年每股收益为准,计算复合增长率方法如下:复合增长率=(现有价值,基础价值)^(1/年数)-1。在本例中,公式为:05-08年度复合增长率=(08年每股收益/05年每股收益)^(1/4)-1,现对每个行业的数据库进行整理,得出的安全边际系数如下表3、4、5所示。
(二)安全边际系数的分析
我们仅列出了金融、有色和能源行业的安全边际系数,却没有列出运输地产行业的安全边际系数,这是因为地产行业的收益从2005年开始更多表现为递减,无法通过上述公式估算复合收益增长率,运输由于仅列出两家企业,且受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影响很强,所以也没有去估算增长率,可以去参考同类的石化公司。
在表3、4、5中我们发现,金融业的安全边际系数均小于0.5,到了2008年年底价值都被低估了。其中,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可以称得上是高安全边际的公司。有色行业的安全边际系数相对于金融业要高,其中中金黄金具有高安全边际。用友软件则是高估值,不值得买入。从能源行业来看,西山煤电和大同煤业都是低估值公司,大同煤业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的安全边际系数超过了1.5,投资价值偏低。
四、2009年投资操作实践对安全边际理论的验证
按照上述安全边际分析方法,可以对各个行业进行分类。相对来说,金融行业的安全边际程度高,能源行业的煤炭业安全边际程度较高。各个行业中的中小盘股比大盘股安全边际高。价值显著低估的公司有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国平安、中金黄金和大同煤业。但在实际操作中,买入这些价值低估的公司股票是否一定可以获得超额收益呢?我们通过对上述所有样本公司的同期投资收益进行比较来验证安全边际理论。
我们有两种投资思路:一是在2009年初(2009年1月建仓),按照2007年股价达到最高峰时的4折向下分3次均等建仓和2次均等建仓(间隔每下跌15%),持有日期到2009年12月31日,计算收益率。二是按股价达到最高峰时的2折向下分3次均等建仓和2次均等建仓(间隔每下跌15%),计算收益率。根据统计结果区分行业和大盘股、小盘股(一、二、三线蓝筹股)的实际收益情况,并与前面的安全边际系数分析方法对比。以下是这些股票两种投资方式的收益表。
对每个行业的大盘和中小盘股票收益情况进行比较后发现,煤炭、有色、运输等行业的中小盘股收益均高于大盘股收益,但在地产和金融行业却出现相反情况。如工商银行的收益甚至超越了兴业银行,万科的收益超过了保利地产、招商地产和华侨城。但是实际上,工商银行股价并没有下跌到2折水平,也就是工商银行的股价波动幅度并没有其他股票波动幅度大。因此,总的看来,中小盘股的收益还是超越了大盘股的收益。典型的如江西铜业、焦作万方的收益是中国铝业收益的3~6倍,大同煤业的收益是中国神华的4倍左右。
在上一部分里通过安全边际系数分析方法重点推荐的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国平安、中金黄金和大同煤业在两种投资模式下确实获得了超额收益,尤其是兴业银行和大同煤业,在两种投资模式下都收益丰厚,证明了安全边际系数方法的有效性。从行业角度来看,有色行业虽然有所收益,但不及金融产业。值得注意的是,焦作万方和用友软件的安全边际系数都偏高,从理论上来讲都不值得投资,但其2折3次均等和2次均等建仓的收益达到了140%、123%和137%、120%。这可能是前面对复合利润增长率的计算产生了偏误,如果能够采取更科学的方法去测算复合增长率,应该不存在前后不一致的问题。
【关键词】 资产组合; 资产组合悖论; 弓形曲线; 多元化经营; 零售业
一、资产组合理论概述
1952年,哈里.马科维茨在《金融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资产组合的选择》的论文,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资产组合理论:多种资产组合不会降低组合的期望收益,但是会分散组合的风险。以两种资产为例,组合的期望收益是构成组合的各种资产的期望收益的简单加权平均数,但是组合的方差是:
Var(组合)=X2Aσ2A+2XAXBρABσAσB+X2Bσ2B
只要ρAB≠1,则一定可以分散掉部分风险。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投资的有效边界,指出了有效边界有可能是一条弓形曲线。弓形曲线存在的重要意义在于,引入一项高风险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比以前单一的投资项目的期望收益要大,但是风险却降低了。罗斯(2003)认为这一令人惊奇的现象是由于组合的多元化效应所致,组合实际起到了“套头交易”的作用。
二、资产组合悖论及其解读
资产组合理论表面上给投资者带来了具有诱惑性的结果。但不幸的是在现实中很多企业利用这一理论进行多元化实务投资时,大多数都失败了。2006年,中国企业联合会公布了一份关于中国失败企业之原因分析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说,在所搜集的失败企业案例中,绝大多数败于企业多元化。三九、德隆、三株等企业被认为是多元化失败的典型案例。就连中国PC行业的龙头大哥联想集团搞多元化同样也没有成功,幸亏悬崖勒马及时出售了不相关业务专门集中搞专业化,才恢复了昔日的雄风。同样,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搞多元化经营也不尽如人意。1994年,郎咸平在与R.Stulz合作发表的《托宾的Q,公司的多元化经营、公司业绩》一文中发现:在美国专业化公司的平均托宾Q值要高出样本平均值的40%。20世纪末,西方知名的大企业开始了“归核化”浪潮。“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第一、第二;要么就放弃。”已经成为很多大型跨国公司基本的经营理念。难道是资产组合理论失效了?还是其根本不适用于企业的实务投资?这也就有了资产组合理论的悖论。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解读资产组合的悖论。
1.鲍尔(1989)称企业是专业化的合约中介,他们的知识结构是专门针对某一类或某几类资产与服务交易的。正是由于这种知识结构的限制,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所面临的有效率的交易集合总是一个有限集,而非无限集。当企业进行多元化投资后,必然要学习新的知识,增强知识结构。这种学习成本与投资项目的相关关系有着紧密的联系。相关系数越小,所需要的新的知识结构和原有的知识结构的交集越小,所花费的学习成本也就越大。这也正是为什么实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更多的是经营与主营业务相关性(即有限相关多元化)很强项目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学习成本的边际增加大于多元化投资所带来的边际收益时,多元化经营的失败便不可避免。
那么应当如何有效地降低学习成本呢?企业学习的主体既包括企业中的自然人,例如高层管理人员等,也包括企业组织群体本身。企业学习所必需的交易信息既来自于市场,又来自于企业内部。而企业内部的信息主要是由会计系统计算和提供的,而不是直接来自市场的运作,会计系统这一内部机制取代了市场的价格机制(科斯,1990)。谢德仁(1996)也曾提出:资产一旦进入独立于市场的企业内部,其计量自然就脱离市场,由会计系统来进行,并从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协调解释了历史成本原则的存在。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降低学习成本的有效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引进高端管理人才,提高管理层的知识水平,降低学习成本;二是完善会计系统(包括内部审计),提高公司内部信息生成机制的有效性和及时性。但是在我国,高端管理人才极端匮乏,拥有信托责任等基本职业道德的高端管理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这与我国缺乏完善发达的经理人市场有着极大的关系。郑百文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地区的销售经理们利用集团销售网络销售自己的产品,而不是集团的产品,好处是自己的,成本却由集团来承担。张维迎(2001)认为中国经理人普遍缺乏信誉的根本原因在于产权制度。在不能很好的保护产权,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而同时政府管制又十分严重的情况下,搞多元化是十分危险的。郎咸平(2004)则认为缺乏信托责任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产权制度,而在于中国缺少法制化的环境,缺乏严刑峻法。不管两位经济大师从什么角度看问题,但是得出的结论却是惊人的一致:反对中国企业搞多元化。
另外我国企业会计系统(包括内部审计)十分混乱,会计造假层出不穷,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非常严重。而且相关法律又不完善,对这些会计造假行为基本上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学习成本是非常高昂的,这也正是我国企业鲜有多元化经营成功案例的一个重要原因。
2.资产组合理论认为ρAB≤0时,弓形曲线肯定会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似乎投资于ρAB≤0的业务是比较理想的。但是在现实中ρAB≤0的业务之间往往会产生反协同效应,反而让企业顾此失彼。郎咸平(2006)分析的索尼案例中指出索尼倒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索尼多元化业务之间(主要是电子产品和娱乐业务)发生冲突,导致业务互相拖垮,从而降低了公司的被投资价值。电子产品站在客户的立场,当然是希望越方便越好。而娱乐业务则要保护知识产权,杜绝复制。这两种业务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不但使得索尼丧失了几次开发新技术,占领新市场的机会,并且使得作为光盘刻录机生产厂商的索尼不得不高调赞扬美国唱片工业学会(一个反对使用光盘刻录机盗版音乐的组织),出现了“自己左手打自己右脸”的奇怪现象。所以,选择不同的资产进行组合,相关系数并不是越小越好,而是在介于(0,σA/σB)之间时,才真正能够起到组合的效应。
人们不仅有这样的疑惑:“聪明的索尼为什么会投资两种如此矛盾的业务呢?”原因在于资产组合理论模型是一个静态模型,但是现实中,各种资产的风险及其相关关系却是动态的,是不断变化的。当索尼1988年投资于娱乐业务时,与电子业务并不矛盾。只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进入了数字时代,两项业务就到了冲突点。用静态的资产组合理论来指导动态的现实,显然是不恰当的。那这是不是说静态的资产组合理论由于自身的缺陷就没有实践价值了呢?结论并不是这样。松下几乎与索尼同时开展娱乐业务,但是当两种业务发生互相冲突的时候,松下果断出售了自己的娱乐业务,从而避免了尴尬。这就说明,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时候,应当不间断地利用资产组合理论来检验互不从属的多元化业务,使得静态的理论模型具有动态性。
综上所述,企业多元化经营成功的必要条件:一是确保不同业务之间的相关系数ρAB∈(0,σA/σB),核心业务投资比例不低于1/2;二是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人力资本管理体系;三是完善的会计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四是存在法制完善、公平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五是及时出售一些非相关业务。只有这样,资产组合理论才真正得到了解读,也才真正拥有了实践价值。例如多元化比较成功的和记黄埔投资于七大行业,分别为物业发展、货柜码头、零售、制造、电信、电子商务和控股。七个行业之间的之间的相关系数并不大。如果仅仅观察每一个行业的盈利成长率,那么七大行业最低盈利成长率是-50%,而最高成长率是200%。但如果将和黄七大行业的盈利成长率取个加权平均增长率,那么这个资产组合的盈利成长率最低是-5%,而最高是20%,盈利波幅足足小了10倍。由于和黄的七大行业之间有很大的互补性,因此有效地降低了和黄的整体营运风险(郎咸平,2004)。2007年,李嘉诚又以111亿美元的价格向沃达丰出售了印度HutchisonEssar(HE)公司67%股权,与初始20亿美元投资相比,此次出售获得了455%的投资收益。不但抵销了欧洲3G业务的亏损,并且还恢复了投资者的信心,标准普尔对其的信用评级随之而升高。和黄多元化的成功,很好的证明了资产组合理论的正确性和可实践性。
三、零售业上市公司多元化实证研究
由于在我国零售业进入的技术和成本等壁垒比较低,政策法规相对比较完善,竞争非常激烈,是最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的行业。所以本文选取零售业作为研究标的,这样能有效地排除一些非市场因素,得出更加真实的结果。
(一)指标设计和数据来源
1.实证研究中普遍使用衡量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指标是赫芬德尔指数(Herfindahl)收入熵(Entropy)以及企业从事的行业数目。为了评价多元化业务之间的相关关系,本文又引入了业务相关度指数(Pi是第i种业务的收入比重)。HI越低,EI越高,企业多元化的程度也就高;CI越高,企业多元化业务之间相关系数越低。在本文中,HI、EI和CI由招商证券提供的主营业务构成比例计算得出。
2.本文采用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和销售现金流量率标准差(剔除了绝对变化率为2以上的异常数值)来衡量企业的多元化组合风险(销售现金流量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当期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反映被投资单位在会计期间每实现1元营业收入能获得多少现金流量)。
3.企业价值的指标一般用托宾Q值来表示,计算公式为:托宾Q=(负债账面价值+股东权益的市值)/资产账面价值。在本文中托宾Q值直接来源于锐思数据库,计算公式为Q值=(股票市值+净债务)/有形资产现行价值,股票市值=股票价格×总股数,净债务=负债总额-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付股利-应交税金-其他应交款-预提费用-递延税款贷项,有形资产=资产总额-待摊费用-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递延税款借项。
4.样本选择。本文根据招商证券2007年提供的零售业上市公司,又结合中国经济信息网的2007年零售行业报告进行了取舍,共得到样本51家,其中,最终控制人为国有股的有29家,民营控股的有18家,外资控股的1家,职工持股会控股的3家。由于外资控股仅有一家,在本文中为了简便,把民营控股和外资控股统称为民营控股。
(二)样本描述性统计
从表1看出我国零售业上市公司整体上平均PI为0.7804,仅仅稍微小于0.8(PI为0.4以下,表示主业不突出,高度多元化;0.4~0.8之间表明多元化程度比较高;0.8以上表明多元化不突出。)说明我国零售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程度不高。整体平均CI为0.4204,小于0.5(CI为0.5以下表明多元化业务离散度低;0.5~1.5表明多元化业务之间离散度比较高;1.5以上表明多元化业务之间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说明多元化业务之间离散度低,其非主业还是主要以其他零售业为主。这充分表明了我国零售业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是“一业为主,多业辅助”的现状。从表1还可以看出民营控股的平均PI=0.6931国有控股的平均EI=0.3734,民营控股的平均CI=0.5593>国有控股的平均CI=0.3496。说明了国有控股公司相对于民营控股的公司来说更加注重专业化经营,这与国资委的“突出主业,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态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零售业上市公司的多元化与公司价值在5%水平下显著,说明存在着多元化折让公司价值的现象。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多元化折让公司价值的现象在国有控股的公司(EI和行业数目在5%水平下显著)要比民营控股的公司(多元指标在10%水平下都不显著)更加突出。这应该与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产权制度安排不合理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只享有剩余控制权而剩余索取权激励不足的情况下,搞多元经营更多的只是一些“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多元化经营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降低企业风险,实现公司价值增值,而是为了攫取更大的控制权收益,从而浪费了公司大量的资源,损害了公司价值。郎咸平(1994)认为国有企业在多元化投资上浪费的资金比所有银行的呆坏账都要多。所以在2006年7月,国务院国资委制定的《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实施,限制国有企业进行盲目的多元化投资,对那些公司治理结构薄弱的国有企业采用审批的直接管理办法。“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是十分明智和必要的,对于规范国有企业多元投资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另外,从表2还可以看出,公司多元化和公司组合风险表现出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并且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这种正相关关系更多的是由民营企业所引起的。这就是说,随着公司多元程度的提高,资产组合的风险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升高了。这表明,资产组合最理想的弓形曲线并没有出现,资产组合降低风险的最主要目的也就没有达到。笔者在仔细研究了上市公司非主业后发现,上市公司的非主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等高风险的行业,总共有16家上市公司投资了房地产行业,占全部上市公司的将近1/3,平均投资比例是13.71%。其中,民营控股的有9家,占全部民营控股上市公司的1/2,而在这些投资房地产行业的民营上市公司中投资比例更是平均达到了20.52%。这在一定程度与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过热有着很大的关系,说明民营控股的上市公司之所以多元化程度比较高,和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一样,也不是为了降低公司的风险,而是有着很大的投机性。一旦国家对房地产行业进行实质性的宏观调控,这些上市公司很有可能会出现资金链的断裂而破产。号称中国最大民企德隆系的垮塌就是前车之鉴。
(三)回归模型及结果分析
1.模型构建
根据前文的分析,建立简单的线形回归模型如下:
Δ托宾Q=α+βiDIVAi+εi
其中,Δ托宾Q表示上市公司的相对价值,等于公司的实际托宾Q减去行业平均托宾Q的差。DIVAi表示多元化指标。
2.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利用SPSS12.0对多元化指标分别对公司相对价值进行线形回归,得到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回归分析结果和相关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也与其他学者,例如金天、余鹏翼(2005),姜付秀、刘志彪、陆正飞(2006)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公司多元经营并不被市场所认同,会损害企业价值。国有控股的公司相对于民营控股来说,这一损害现象更加明显。民营控股的上市公司多元化对公司价值损害仅仅在10%水平下显著也并不能说明民营控股的上市公司较好地遵循了多元化成功的几个必要的前提条件,其公司价值的提高有很大的嫌疑是操纵股价的结果。在2007年,在民营控股的上市公司中,共有9家上市公司,也就是说接近一半的公司前5大股东出现了限售股解禁后的抛售行为,这不能不对这些民营控股的上市公司前景产生一些担忧。
(四)实证研究的不足
在实证研究中,由于部分上市公司披露的行业分布数据不详细,一些收入比重比较小的行业并没有披露,本文对这些没有披露的行业采取了不予处理的办法,这有可能会影响到真实的结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 威廉.F.夏普.投资组合理论与资本市场[M].胡坚,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94-141.
[2] 斯蒂芬A.罗斯,威斯特菲尔德,杰弗利F.杰富.公司理财(第六版)[M].吴世农,沈艺峰,王志强,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79-183.
[3] 郎咸平,R.Stulz.托宾的Q,公司的多元化经营、公司业绩[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4(102):1248-1280.
[4] 奥利弗.威廉姆斯,斯科特.马斯滕.交易成本经济学经典名篇选读[M].李自杰,蔡铭,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 谢德仁.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安排与剩余计量[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6] 谢德仁.企业性质:资产计量基础转化及逆转化之源[J].经济研究,1996(5).
[7] 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