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50: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师学转促剖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做好课前预习
做作业的效果和效率怎么样,取决于课堂学习的效果,而课堂学习的效果怎样取决于课前预习。经常预习的学生数学成绩偏高,因为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老师将要讲解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学习和理解,了解自己在什么地方存在疑问,了解新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在合作交流的时候更有针对性,从而把一个被动接受过程转化成一个主动的求知过程,会学习的学生应该是有准备的、有疑问的、有目的的,是注意力“很会”集中的那种人。教师对数学课的预习要求要有明确性、可行性、操作性;预习问题要有点拨性、层次性、方法性;预习作业要有差异性、反馈性、全局性。要防止出现“今天请同学们回去预习某某页”这样空泛的预习要求,教师要把学习内容以导学提纲的形式呈现出来,设计的问题难度不宜太大,要深入浅出,体现点拨性,通过点拨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预习任务,收到预期的自学效果,要将预习题与课时教案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将预习题作为教案设计的一部分,通盘考虑预习应达到什么目的,预习要初步解决哪些问题,经验证明:预习过的学生,其疑问更有针对性和适切性,其注意力更集中,能更主动地获取疑问的答案,学习的质量也明显高于别人。
二、优化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密切相关,优化课堂教学就是使其每一个环节尽量合理化、科学化。尽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同,内容也不尽相同,但鉴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其教学环节应按:复习铺垫――导入新课――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归纳小结的程序进行。同时要把握好两个原则:第一,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要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要给学生较多的思考、探索、发现、想象、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使其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独立完成任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第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性。即确定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和心理活动的规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依据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充分利用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一定的教学任务服务的。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易于接受,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创设良好氛围,扩大学生参与面
“主体参与”应当是学生的一种积极自觉的自然行为,“强迫命令”是不能奏效的,应当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创设生机盎然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投入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种活动中去,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有一种安全感,既不担心“张扬冒尖”,又不害怕“丢败丢丑”,思维的真实状态便于教师及时采取对策,从学生智慧的闪光点中采集创造性思维的精华,从误人歧途中总结经验教训,做到教学相长、师生双赢。
数学课堂应该是群言堂,学生的主体参与不应是少数“高材生”的“才艺表演”,教师必须发动学生群体展开对课题的研讨,对优秀学生固然要让他们吃饱吃好,使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但对所谓的“后进生”也绝不能放弃,而要量体裁衣,提出适合他们口味的问题,让他们在解决之后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学生群体参与互相启发所产生的互补、互促效应是个人单打独斗无法比拟的。
四、关爱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习惯对知识的掌握至关重要。对于中学生来说,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对现阶段的学习有巨大的帮助作用,对于未来的学习,甚至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做到课前预习,学生家长监督。课后复习要求做到“一日一小结,一周一总结,一章一报告”。(2)课堂上动起来的习惯。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四动”:动手、动脑、动口、动眼。另外我还常对学生说“学数学,不仅会做题,还要会讲题”。如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3)正确使用数学语言的习惯。在课堂上要训练学生正确表达数学知识,注意三种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
五、必须加强对数学教材的钻研和理解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追问;技巧
追问是教师发问的延伸内容,是提高教师授课质量的新型措施。在日常小学课堂教学的问题建构中,二次发问的不少,但真正有效的追问,让孩子最终形成自主发散思维能力的寥寥无几。本论文就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再追问的研究分析,找出追问中存在的问题,并就问题采取具体措施提出可行建议,希望能够因本研究的开展,建立优秀高效的课堂。
一、教师课堂追问中存在的问题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解惑”源于发问。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形成教师有效教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对现实的课堂调查研究中,数据结果显示,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欠缺。问题之所以存在而又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原因就在于很少有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技巧追问,为学生构建起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生回答教师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再次深度剖析,以具建设性的问题,再次激发学生思维,使他们对问题进行更深入有效的探究。
课堂教学问题追问,忽略了作为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往往将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归结为与少数程度好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这样的状态下,要强调班级共同发展,就使得发问毫无存在意义和价值。从课堂教学伊始,就将班级和谐发展停留在基础表面。后进生的努力也就成为一纸空谈。课堂追问是师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追问过程中存在教师追问的而不合理性,往往只重视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使他们在知识的获得中,情感的天平渐出现偏差。教师的发问行为,无疑加重了学习程度一般的孩子们的压力。教师追问形式的一对多,使得原本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有效课堂,成为少数人的专利。
二、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追问
1.有价值的追问
在日常的追问中,教师就回答问题再次追问时,要注意该发问的发问,不该发问的不问。有效的追问,是要建立在思考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思考,而不是教师为了显摆自身拥有的学识而故意问一些偏、难的问题,即引发无效课堂的思考,又一定程度上耽误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使得先前的追问,都成为无用功。
2.正追问
追问应该是正面而积极地,对学生此前问题的进一步深入探究研习。教师在对学生发问时,将自身价值得以充分的发挥。对于追问,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再度提问”,建立指导交流制度,对追问后学生就此的延伸探讨,做出更进一步的提升。正追问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小学生学数学的求知欲望,构建他们正向的积极地光明的发展机制。学习的获得,学校教研组要发挥其职能,帮助教师树立正追问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积极作用。单靠一方面的孤军奋战,是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师的追问技巧提升,很大一方面来自于,树立正确的引领观。与学生形成很好的互动。
三、追问技巧研究中可行性建议
1.就无效追问教师自身反思
最新的教学模式中,有一种教学、叫微格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权威和无可撼动地位以全新的角度,剖析了作为课堂教学互动环节的教师,对于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意义。教师在日常授课以后,将自己自身的教学,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加强自身的自省功能机制。利用现代视频工具,将自己日常授课全程摄录,课后观察发反思,重点统计自身追问的次数和内容,并就此在以后课堂的追问中,提升自己的相关技巧。
2.对追问方式进行综合考究
对于小学的数学老师而言,课堂建设模型的构建。始于教师自身素养和能力,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直接程度上影响学生思维的逆转。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在追问的技巧提升上,可借鉴其他教师经验,发挥团队智慧,凝练标准语言。在对同一学科的不同授课技巧上,可发挥的原则,对同行老师多听评课为主,将自身价值融汇贯通于课堂追问 之中。在对学生问题再次追踪时,要坚持问到底原则,将学生对问题的反馈及时渗透到接下来的教学之中。让学生对连续的发问,进行深入的思考,对于问题本身及其自身的拓展发问,要知道教师为什么这样问,知道前面的发问和后面的发问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追问的技巧在于,让学生不仅知道事情发生的一方面原因,解题的一般;也让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解答。追问的对象,要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进行不同程度的拓展。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间建立互动的机制,课后及时单个辅导学生教学。有效且高明的追问,会以逆向思维引导学生的思考范围,拓宽他们解题的思路和技巧。
四、总结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就这一时期的孩子,是他们培养开拓型思维,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教师作为他们的指明灯,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正确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技巧性的解决授课中遇到的问题。在就课堂追问技巧的研究中,处理方式要恰当,要启发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提高自身追问水平的技巧,对于引导他们合理认知事物,将学生思维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张淑清,王海.教师要善于促进自我成长[J].教书育人,2011(22)
[2]王小梅.以追问促学生有效学习[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6)
[3]林玉.巧设数学问题.提升学生思维[J].小学教学参考,2011(23)
[4]赵瑞萍.课堂提问的技巧[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学研究;2011(24)
[5]多金荣.数学课堂巧设疑――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
一、 基本情况
(一)先进做法
1、整体工作作风比较扎实。学校切实加强学校自身作风建设。广大教师围绕服务学校,服务学生,服务群众,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升。
2、办学行为规范有序。坚持校务公开,实行民主决策,设立服务电话、征求意见箱,开通电子邮箱,广纳民意;严格规范办学行为,无乱办班、乱补课现象,切实注重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3、教师师德师风比较严谨。广大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全身心地关爱学生,从未发生体罚学生的现象。同时,严格自律,做到了不以教谋私,不接受和索要学生及家长钱物,不接受学生家长宴请,不违规推销教辅材料,不搞有偿家教。
(二)创新经验
1、学校财务管理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学校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无乱发滥补、乱开滥支和超标准公务接待、报销条据的现象;严格落实食堂财务管理规定,无虚报、挤占学生生活费的现象;学生资助资金管理规范,有效使用,无挤占、挪用、截留、缓发学生资助资金的现象。
2、教育收费合理合规。各学校严格执行收费政策,无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擅自提高收费标准现象。学校严格执行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的范围、标准,无强制学生就餐、购校服、买保险、订学生奶、买饮用水等现象。严格执行教辅材料使用管理规定,落实一科一辅要求和遵循学校推荐、学生自愿原则,从未强制学生订购教辅材料。
3、安全保障有力。认真落实上级关于中小学学生安全管理的规定,扎实开展宣传教育,学校安全档案建设规范齐全。
(三)标志性成果
2019年11月17日《山东教育报》刊登《安丘市贾戈中学惠民服务搭建家校连心桥》文章,介绍贾戈中学教育惠民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1、个别教职工作风不够扎实,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有的对待学校工作缺乏大局意识,要求不高,眼光不长远,“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看似兢兢业业,实际上事倍功半;有的在工作中遇到棘手的事,办法不多,方法简单,办事效率不高,甚至于对工作中出现的与学校制度不符的现象,因抹不开情面,要么网开一面,要么视而不见,不能严格执行学校管理制度。
2、教师中还存在少数不符合师德规范的现象。一是还存在极少数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方法简单,工作不够耐心细致,出现超量布置作业、对未完成作业的学生让其站着上课、罚抄作业及批评学生言语过度等现象,有违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二是少数教师对自身要求不严,存在坐着讲课、不用普通话讲课、靠在学生课桌上讲课、上课接打手机等现象。
3、部分教师业务能力还存在不足。一是对待家长缺乏耐心,讲解教育政策不透彻,容易让家长产生误解。二是教育教学方法陈旧,不善于运用素质教育理念引领教育教学工作,不会用现代教育媒体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三是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少数教师厚待优等生、兼顾中间生,而对于学困生,由于没有有效的转却不求其学知,但求其不闯祸,没有履行好教师的责任。
4、学校考勤制度。部分教师不能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和考勤制度,利用上班时间做与教学无关的事。
三、下步打算
为切实推进“服务提升、群众满意”工作建设,践行学校“服务提升、群众满意”的承诺,决心从以下方面切实进行整改:
1、加强政策宣传,统一思想认识。要求严格执行“服务提升、群众满意”要求,召开党员会、干部座谈会和教职工大会,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深挖思想根源,剖析问题本质,切实提高思想认识。
2、制定考评机制,实行干部考核。针对少数学校领导干部思想滑坡,进取意识不强,工作能动力差的问题,办事处将制订针对学校主职干部的考评机制,让能者上,庸者下。同时,为全校教师统一制定形象牌,将教师的工作置于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广泛监督之下。
3、健全常规制度,强化学校管理。针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学校建立和完善学校各项常规管理制度,制度要做到因校制宜,以人为本,据实长效,便于操作,彻底消除有违师德的现象,在学生、家长及社会上树立广大教师的良好口碑,进而维护教育的良好形象。
一、注重概念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经常被称之为分清实质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能洞察所研究的每一件事实的实质及这些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能从所研究的材料(已知条件、解法及结果等)中揭示被掩盖着的某些个别情况;能组合各种具体模式等。思维的深刻性的反面是思维的肤浅性。反映在数学学习中,往往对一些定理、公理不去思考它们为什么成立?在什么条件下成立;做练习时,照葫芦画瓢,不去领会解题方法的实质。在教学中,需要教师提醒学生不要迷恋于事物的表面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思考事物的本质。
例如,有时学生对下面的问题很为难:
数列1,1,1,1…是什么数列?我们认为学生为难的关键在没有理解在等差(或等比数列)的定义中是否规定了公差为零(或公比为1)。
二、注重变式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路宽广,善于多方探求。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只是围绕着书本和教师转,或者陷入题海之中,得不到主动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改变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使所学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引入参变量,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可以推导出它的轨迹方程。
三、注重新颖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及时地改变先前思维过程,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可以说思维的灵活性能及时摆脱心理定势。思维灵活性的反面是思维的呆板性,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用非一般化的方法去解题,以克服思维呆板性的消极作用。
四、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思维的创新性是指独立思考创造出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具有新颖性成分的成果的智力品质。由于学生学习中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墨守成规,产生思维的惰性。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自觉地启发学生多提问题,不要给学生立下很多规矩,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也应该充分肯定和鼓励。
五、注重审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目的性
思维的目的性是指在思考问题时,要力求思维的方向总放在该目的上,从而作出明智的选择,力求找到达到这一目的的捷径。有不少学生在解题时,不知题目中最后要求什么,拿到题目就做。这样有时不仅解不出答案,而且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渗透这样的思想,不要急于求成,把自己陷入到题海战术中去,我们做题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这一种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注重的是解题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一定要分清题目的条件和结论。
六、注重知识总结,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中的简缩性和快速性。思维的敏捷性可以通过练习产生。通过练习,从中总结经验,即可提高思维的概括性。高三学生刚开始做综合试卷时,往往考不到高分,原因是后面的大题目得不到分数。因此,我就让学生拿5~10套模拟卷,只做一种题型的题目,做过之后再分析、比较、总结,从而不畏惧此种题型,以后再做同种类型的题目就比较快速、准确了。
七、注重纠错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思维品质。许多中学生的思维不具有批判性,不善于或者不会找出自己解题中的错误。为此,在教学中经常出一些改错题,对克服学生思维的无批判性是有好处的。
剖析:上述解法忽视了对双曲线焦点位置的讨论,由于双曲线的焦点位置不确定,既可能在轴上,也可能在轴上,故应有两个解。
当前,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式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与管理实践工作相脱节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在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方案,并从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具体改革思路,力求为管理学基础课程教改与实践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管理学基础;工学结合;教改
管理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数学等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与高职教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指导思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本文提出了工学结合背景下管理学基础课程教改设想,以供参考和借鉴。
1教学内容
管理学基础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是指根据现实生活中管理实践的变化,由浅入深,从接触—认识—了解—应用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管理工作主题模块,替代那种以教材章节为单位的授课模式。根据管理实践,本文将管理基础学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两大模块三大领域。两大模块(认知篇和实务篇)中认知篇指认识管理及其演变历程,实务篇主要围绕管理的四大职能而展开。三大领域有自我管理能力、团队管理能力和工作管理能力等三大能力训练提升。每个模块综合由与该主题相关的各项任务组成。
2教学实施
工学结合背景下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实施过程更多的要结合实际,以达到学以致用,最终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1)了解熟悉阶段,引导学生围绕管理学相关知识点通过分析案例、观看视频或分享见闻等方式方法,激发大家对管理学知识的兴趣爱好,导出管理学基础的理论知识部分。例如,在时间管理这一模块主题中,可以通过观看动漫视频《死神的账单》等用年青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大家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和不可逆转性,利用管理好自己的时间。(2)能力提升阶段,学生根据能力训练实际需要随机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场景模拟、案例分析或主题辩论等方式进行任务实操,教师则需深入到各个学习小组,对该组在任务设计及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3)实训应用阶段,可以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如管理精英挑战大赛,管理精英案例分析大赛等,力求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目的,提升学生的实操动手应用能力。
3教学方法
管理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讲授(精讲)方法外,本文着重介绍情景模拟、案例分析、项目驱动等三种教学方法。
3.1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创设一定的工作环境和过程,让角色扮演者在模拟的情景中完成工作任务,表现才能,从而理解教学内容,在短时间内提高能力的一种方法。管理学基础课程情景模拟的教学操作分以下四个步骤:(1)情景设计(编剧),即以管理学知识和技能为中心,根据教学内容和知识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或合理设计场景、情节和角色。例如,在沟通管理中,作为一个某饮料的销售员,在人来人往的熙攘街头,您将如何进行有效推销等。(2)情景模拟(演出),即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明晰在情景模拟过程中需要哪些知识,注意哪些事项等,同时对活动步骤进行安排,明确各自要扮演的角色。(3)情景控制(导演),即对任务进行表演前,教师要进行必要的知识技能解释和说明,有效引导同学们的情景模拟,以免出现大的偏差。(4)总结评价(反映),即各模拟演练小组对自己和他人的模拟进行分析评价、好与不足的方面有哪些?有哪些注意事项?分享心得体会。任课老师最后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
3.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以具体的案例为载体,通过对正、反面典型事例的剖析,让学生体验、分析、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解决中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案例教学法要注意:(1)一定要结合管理学的知识点来选取案例,特别是离我们相距(时间和空间)较近的案例,同学们会更加有话可说。(2)案例分析要以学生为主,任课老师为辅。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引导积极讨论,欢迎不断质疑,鼓励双向交流,允许针锋相对。(3)教师不做裁判,不对学生的发言判断对错。而是因人而异启发、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独立思考,将所学理论知识融入案例,积极参与交流和研讨,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实践。
3.3项目驱动教学法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能很好地检验所学知识在真实生活工作中的创新和运用,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课程过程中,要求同学们随机分组撰写商业策划书,成立公司组织,到学校举办的模拟市场中去经营,二十天真刀真枪的实操后,看哪家公司经营状况最佳。
4考核方式
[关键词]管理学基础;工学结合;教改
管理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数学等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与高职教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指导思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本文提出了工学结合背景下管理学基础课程教改设想,以供参考和借鉴。
1教学内容
管理学基础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是指根据现实生活中管理实践的变化,由浅入深,从接触—认识—了解—应用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管理工作主题模块,替代那种以教材章节为单位的授课模式。根据管理实践,本文将管理基础学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两大模块三大领域。两大模块(认知篇和实务篇)中认知篇指认识管理及其演变历程,实务篇主要围绕管理的四大职能而展开。三大领域有自我管理能力、团队管理能力和工作管理能力等三大能力训练提升。每个模块综合由与该主题相关的各项任务组成。
2教学实施
工学结合背景下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实施过程更多的要结合实际,以达到学以致用,最终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1)了解熟悉阶段,引导学生围绕管理学相关知识点通过分析案例、观看视频或分享见闻等方式方法,激发大家对管理学知识的兴趣爱好,导出管理学基础的理论知识部分。例如,在时间管理这一模块主题中,可以通过观看动漫视频《死神的账单》等用年青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大家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和不可逆转性,利用管理好自己的时间。(2)能力提升阶段,学生根据能力训练实际需要随机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场景模拟、案例分析或主题辩论等方式进行任务实操,教师则需深入到各个学习小组,对该组在任务设计及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3)实训应用阶段,可以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如管理精英挑战大赛,管理精英案例分析大赛等,力求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目的,提升学生的实操动手应用能力。
3教学方法
管理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讲授(精讲)方法外,本文着重介绍情景模拟、案例分析、项目驱动等三种教学方法。
3.1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创设一定的工作环境和过程,让角色扮演者在模拟的情景中完成工作任务,表现才能,从而理解教学内容,在短时间内提高能力的一种方法。管理学基础课程情景模拟的教学操作分以下四个步骤:(1)情景设计(编剧),即以管理学知识和技能为中心,根据教学内容和知识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或合理设计场景、情节和角色。例如,在沟通管理中,作为一个某饮料的销售员,在人来人往的熙攘街头,您将如何进行有效推销等。(2)情景模拟(演出),即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明晰在情景模拟过程中需要哪些知识,注意哪些事项等,同时对活动步骤进行安排,明确各自要扮演的角色。(3)情景控制(导演),即对任务进行表演前,教师要进行必要的知识技能解释和说明,有效引导同学们的情景模拟,以免出现大的偏差。(4)总结评价(反映),即各模拟演练小组对自己和他人的模拟进行分析评价、好与不足的方面有哪些?有哪些注意事项?分享心得体会。任课老师最后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
3.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以具体的案例为载体,通过对正、反面典型事例的剖析,让学生体验、分析、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解决中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案例教学法要注意:(1)一定要结合管理学的知识点来选取案例,特别是离我们相距(时间和空间)较近的案例,同学们会更加有话可说。(2)案例分析要以学生为主,任课老师为辅。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引导积极讨论,欢迎不断质疑,鼓励双向交流,允许针锋相对。(3)教师不做裁判,不对学生的发言判断对错。而是因人而异启发、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独立思考,将所学理论知识融入案例,积极参与交流和研讨,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实践。
3.3项目驱动教学法
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能很好地检验所学知识在真实生活工作中的创新和运用,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课程过程中,要求同学们随机分组撰写商业策划书,成立公司组织,到学校举办的模拟市场中去经营,二十天真刀真枪的实操后,看哪家公司经营状况最佳。
4考核方式
当今中学教育管理中经常提及的“培优辅差”,“抓两头促中间”,“尖子生考好了,后进生减少了,成绩也就上来了”,优生、后进生两词经常在领导、班主任、教师的脑海中出现,这两类人的曝光率最高。有些教师十几年之后都能回忆起所教过的学生中的这两类人,甚至还能说出他们的趣事,惟独对哪些“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中等生一无所知,他们随时都会消失在教师注意的目光中。每次考试质量分析会,教师的目光都是盯两头,放中间。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和教学管理都是围绕两头转,中等生也就活在了真空地带。办公室里,进进出出的学生身影中,“中等生”的频率有多少?教师的家访,课后的辅导又有多少教师找中等生?“优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差别,往往是教师们以“分数高低”和“纪律好坏”为尺度人为地划定的。学习成绩成为绝对的标准,其他表现可能仅是参考分。种种堂而得之的理由,中等生也就成了最不引人注意的群体。
二、实现中等生的有效管理的策略
1. 搭起师生之间信任的桥梁
教师也要用心去理解,剖析“中等生” 的各种心理特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心理因素,为他们创设和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应力争不站在学生的对面,让学生怎样,不让学生怎样,而要力争站在中等生心里,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更好。这样,中等生会感到你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你真是他的朋友。教师对学生的信心、期望和热爱,会使“中等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激发“中等生”们努力学习才能有利于班集体的管理。
2. 帮助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启迪思想,焕发光彩。教师可以借指导作业的机会通过闲聊来了解中等生。若发现他的思想比较偏激,看问题总看到他消极阴暗的一面,所以在待人处事上容易起“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念头和出现得过且过的做法。就给他们分析人不乐观的原因,就是自己总不留意事物的美好一面,导致自己老认为世界是灰色的,人情是淡泊的;还有自己总喜欢封闭自己,让自己交流缺失,从而出现自己难以融入群体,集体不喜欢跟自己交往的恶性循环。经过多次的交谈,中等生会开始慢慢的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也在努力的更新自己的观念。
美国有一位诗人说过“自信心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若一个人丧失了自信心,缺乏内在的动力是不可能积极进去的。所以教师要发掘“中等生”的闪光点和内在潜力,鼓励学生向爱迪生,陈景润等人物事迹学习,排除心理障碍,精神饱满地向前迈进。
赏识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中等生也是环境之子,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以满足学生内在无形生命的需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
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最大变化、最不稳定的时期,此时尚未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非常在乎他人的看法。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或通过主题班会等方式向学生介绍自己发现的某个中等生意志锻炼的方法,以及 “中等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锻炼,如他们坚持独立完成各种作业,坚持参加科技小组的活动获得坚强意志的典型;又如通过科学家,劳动先烈,革命先烈等优秀人物形象陶冶他们的意志,同时还可以从学生的周围生活,从熟悉的人们中,特别是从他们的同龄人中选取典型,为他们树立坚强意志的榜样。
3. 课堂管理
管好中等生的课堂有效性。教师们给“中等生”的热爱和关注可以表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上。如上课前,可以摸摸那些胆怯的、不爱说话的同学的头,上课时他们就能认真听讲;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教师能及时表扬予以肯定,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在全班表扬,也可以在私下谈心表扬;发现他们小小的进步,说一句“你真棒”;实际上,他们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产生对教师的信任,学生要求进步的动机就会得到强化。当学生遭受挫折、失去信心自暴自弃时,需要教师指出他们的优点,帮助他们找回曾拥有的成功的喜悦感,促进中等生的进步 。
学习方法疏导――保持学习的高效。我们应该告诉学生最为重要的课堂教学,学习要保持高效率,实际上是一种习惯,一种做人的习惯。我们学习的效率低下,很多时候是一种叫做疲惫的心理因素造成的,人都会有疲倦的时候,但是能够坚持的那一部分人就在这时候确立了领先的优势,获得领先以后,距离就会逐渐被拉开,并逐渐分离,所以学习的高效率实际上是一种相持能力的较量。学校的办学效果不好,没有效率,反映出工作没有抓住要害,要害往往就是细节,也就是抓好课堂教学常规,提初中等生的听课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激励原理。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一、牧区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低效行为
1.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理想的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预设,产生较好的效果,然而我的教学设计却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照搬照抄,没有依学定教,没有以生为本。为了让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校的管理要求,就利用大量的时间抄写现成的教学设计,无暇认真思考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内容等。另外虽然花费大量时间完成了教学设计,但是在上课时却没有用到,教学设计成了多余的。
(2)教学设计过于详尽,捆绑了教学过程。叶澜教授曾经说:“我们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学与学生,让他们围绕着它转。”牧区老师的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急于按教学设计中的安排去完成教学任务,结果学生也累,老师也辛苦,教学效果甚微。
(3)教学目标设计过大,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使学生习得知识、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教学目标设计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所处地域的特点,以较为笼统难以落实的目标来要求学生,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前没有充分让学生与教材互动,课上以教师的口述和课件展示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材。牧区学生三、四年级就开始住校,由于住校生不好管理,学校就组织学生晚餐后在教室内学习,学生大多在这个时间段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然而除了能把教材内容读一到两遍扫除生字障碍之外,学生手头没有相关资料,没有能力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上课时一些知识性比较强的内容就需要老师为学生提供,学生能记住的就很有限了,遏止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2)以讲代读,教师讲得酣畅淋漓,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由于牧区学生生活在闭塞的环境,见识少,有些教材呈现的内容很美,教师生怕学生不理解,于是就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生动地描述,教师自以为讲得够清楚了,但是学生并没有跟随教师的讲解去体验,或者根本就无法体验到教师的感受。
3.辅导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学中存在着面向全体和照顾个体差异的矛盾,这一矛盾得不到解决,教学就是低效或无效的。
(1)课前准备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牧区的学生个体差异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很轻松,而个别学生却需要大力点拨。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学困生就会越学越困难。
(2)实施教学中忽略学困生的辅导。由于怕影响教学进度,在教学中把问题的解决者集中在几个思维灵活的学生身上,学困生本来不敢回答问题,现在就变成了旁观者。
(3)课后作业反应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学生作业完成后,教师没有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不能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导致教学低效。
二、剖析问题,寻找对策,打造高效课堂
1.深挖教材,分析学情,教学设计清晰有效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在进行教学之初,我们要先通览整本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摸透各单元、各课之间的衔接与递进关系,不要急于把它分解成一课一课,然后要分析学生的情况,在这样有效准备的前提下,针对不同课型进行设计才有可能避免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计要有所侧重。不同的教学内容在设计时要各有特色。例如在进行生字教学时要注重学法指导,发挥小老师的带动作用,利用好学生已有的学习积累和学习经验。在阅读课中,则要运用多种读书的方法,以读促悟,读中感悟。
(2)教学设计要为教学服务。老师要树立有效的才是最好的的观念,不照搬照抄别人现成的教学设计,要自主设计一种切实有效的流程,实施起来才会得心应手,真正体现有效性。
(3)教学目标设计要合理。要结合新课程标准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目标,通过课例研究和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来制定切实可行、有可检测性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2.互动交流,合作学习,教学过程扎实有效
(1)互动交流要有效。教师要胜任一个成功的组织者的角色,带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本互动,生成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师奥充分利用教育机智,使课堂活而不乱,使学生产生展现自己的欲望。
(2)合作学习要有效。恰当地问题,合理的分工是合作学习的前提,要让那些游离于课堂外的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快乐,主动学习。
3.关注个体,关爱学生,辅导学生显实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