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初中学习经验总结8篇

时间:2023-03-10 14:50: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学习经验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学习经验总结

篇1

1. 1研究的背景

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己经从“应试教育”转变为了

“素质教育”,人们逐步认识到基本数学思想在学习数学中的重要性,也发现了基本数学

思想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数学家们纷纷提出对基本数学思想的教学研究不仅有利于优化数学教育,在更多的层面产生积极影响,并强调要将基本数学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将基本数学思想渗透进课堂教学的众多教学模式实验中,比较著名的是MM教学与TEC教学。MM (Methodology of Mathematics)课题1990年列入江苏省“八・五规划”重点项目,1991年又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课题,取得丰硕成果。2000年新疆昌吉州TEC教学模式(思想Thought、情感Emotion,合作Co-operation)实验,突出了基本数学思想,情感教育和合作教学。

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总体目标中有这样一条: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但是目前大部分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仍停留在灌输知识、训练方法与技能上,关注的是应付考试。教师强调现成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不太关注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以及蕴涵其中的基本数学思想,因而学生对数学理解肤浅,始终停留在模仿和记忆的层面上,缺乏创新意识,只是复制解题模式的做题机器;又或者有部分教师有意识将基本数学思想加进课堂教学,但由于没有理清数学思想方法的层次,将思想方法的教学简化为填鸭式一站总结均无法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因此,基本数学思想的教学研究仍不可松耀。

1. 2研究的问题

1.2.1核心概念界定

①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数学思想概述

多数的文献均认为,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的本质认识,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过程中提炼上升的数学观点,是数学知识内容的精髓。数学思想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指导思想和普遍适用的方法,它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个体思维品质和数学能力,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内涵之一。由此可见,数学思想的内涵博大精深。

②化归思想

所谓化归,就是在研究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时采用某种手段将问题通过变换使之转化,进而达到解决的一种方法。于是化归与转化大致上等价。化归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思想,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思维策略。无外乎包括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将难解的问题转化为易解的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己解决的问题。从而,化归在数学解题中几乎无处不在。具体在数学解题中实现化归与转化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配方法,整体代入法等等.总之,化归思想是中学数学最基本的思想方法之一,数学中很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化归,数学中的各种变换多离不开化归,化归是数学思想方法的灵魂。

在苏科版教材中应用十分广泛.例如,在教学“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时,就可利用其内隐的数学思想一化归思想,把判断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关系化归为判断两个角度的数值大小。本研究定位于初中教学课程标准中涉及的基本数学思想-化归思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1.2.2研究的问题

目前,虽然很多数学专家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含义及教学有过很深层次的研究,但往往是基于理论角度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综合性研究,基于在初中课堂的渗透教学研究特别是就数学的基本思想的实践研究还不够。

而今《标准》也提出:把双基改为四基,也就是关于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在实际教学中,数学的基本思想的渗透却没有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那样落到实处。这种事实与课标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可见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践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研究将立足课堂,针对苏科版数学教材七上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就化归思想一个点进行案例研究,以求以点带面,探究课堂渗透数学基本思想的策略。

1. 3研究的目的与研究的意义

1.3.1研究目的

本研究意在通过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理论认识,增强一线教师对数学基本思想的教学意识,促进数学思想在教学中的开展。本课题旨在依托“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相应知识体系进行渗透基本数学思想一一化归思想教学实践改革和探索,总结提炼出一系列可操作的渗透策略。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分析,为教师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提供参考。

通过微型教学实验,探索渗透数学基本思想教学的策略;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分析调查问卷,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成绩等方面来检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效果。

1.3.2研究的意义

①理论意义

化归思想是初中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之一,学生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化归数学思想,其数学素养则能有较大提高,对学生而言可谓终身受用。另外,通过“渗透化归数学思想教学”的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改进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②实践意义

反观以往的研究,都是以旧教材为土壤,本研究则基于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研究与新教材、新课标对应的教学法,与时俱进。

本研究通过研究总结出的经验和案例材料可以为教材的修订提供参考,可以达到优化课程的目的。本研究以教学案例说明“化归数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可引发教师对其他章节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找出可挖掘蕴含的化归数学思想,并探索最优教学设计,实现化归数学思想的渗透。

简言之,此研究可同时为教法、教材提供意见和建议,具有实践价值。

1.4研究的思路与研究的方法

1.4.1研究的思路

本研究思路为: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当前学校数学课堂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的现状;并进一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本校初中生对化归数学思想的理解水平及教师的教学方式,在统计分析上述调查结果的基础上,以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为载体,对初中数学学科(以七年级上册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为例)数学化归思想方法的教学模式的整体构建,教学设计研究,总结提炼出一系列可操作的渗透策略。

1.4.2研究的方法

①文献研究法:本研究第一章、第二章会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有关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渗透、化归思想等文献进行分析与总结,对化归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渗透进行系统的梳理,了解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现状,总结己有得经验与教训。

经验总结法:本研究第三章、第六章会采用经验总结法,结合笔者及笔者所在的学校数学教研组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的经验与体会,总结化归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策略,梳理初中阶段各年级数学教材中体现化归思想的内容,并积累与此相关的教学案例.

③调查法:本研究第三章会采用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了解当前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现状,主要包括初中数学教师对于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渗透的认识、做法、经验教训以及存在的困惑。

④行动研究法:本研究第四、五章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基于文献研究和经验总结,构建初中数学渗透化归思想的教学模式,选取有代表性的班级作为实验班,在这些班级的口常数学教学活动中进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相应的教学案例,总结有效的教学策略.

⑤案例研究法:本研究第五章采用案例研究法,选取笔者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反思,从而形成渗透化归思想的策略,达到培养学生用该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也为其他教师提供可参考的案例。

2 文献综述 .............................11-13

2.1 国内.................. 11

2.2 国外 ......................11-12

2.3 研究评析....................... 12-13

3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渗透......................析 13-15

3.1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13-14

3.2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4-15

4 初中数学课堂渗透化归思想的.........................教. 15-18

4.1 策略一:要遵循课堂教学...................... 15-16

4.2 策略二:在知识的发生过......................程.16

4.3 策略三:在解题教学中加强化归......................6-18

5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化............................18-40

结论

本文是在查阅了大量的相关的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初中数学课堂渗透化归思想的教学进行实践研究。

本文首先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方法和教学策略都进行了说明。并结合笔者自己的案例阐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策略的应用。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实践,笔者更加坚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综合素质具有其它数学知识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布. 浅谈数学思想方法之化归与转化思想[J]. 科技. 2012(04)

[2] 赵亮. 转化与化归思想漫谈[J]. 中学数学. 2012(05)

[3] 孔翠华. 初中数学教学应重视化归思想的培养[J]. 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 2012(02)

[4] 朱见贤. 对中学数学中化归思想的研究[J].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 2012(01)

[5] 余健棠. 数学化归思想在七年级教学中的渗透――从新人教版七(上)课本谈起[J]. 数学教学通讯. 2010(15)

[6] 刘培盛. 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探索[J]. 西江教育论丛. 2010(01)

[7] 高绍强. 化归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8(04)

[8] 张洪. 论归纳法和类比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 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 2001(06)

篇2

关键词:学案;问题化学习;自主;合作;探究

2011年9月,本课题被立为虹口区区级课题。从课题批准立项到现在历时一年,本课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探究“初中思想品德基于学案的问题化学习的实施与研究,从总体上要求学生在知识、能力、觉悟三个方面都有所提高”为目标,全力投入了这一课题研究的策划组织、指导、实施等工作。2012年9月,本课题顺利结题,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探究出有针对性的、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教学的创新者的相关策略。现将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成果等报告如下。

一、研究目标

第一,通过本课题研究,对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态度能够进行有效地矫正,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第二,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培养一支能切实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师队伍。

第三,通过本课题研究,达成师生共同承担教学的任务。两者和谐合作、互利双赢、相得益彰。

第四,形成校本教材。

二、研究方法

1.情报研究法

资料查阅、整理。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的教学经验为本课题借鉴。

2.调查研究法

了解目前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现状,通过对这些现状的分析,找出共性问题,使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性。

3.经验总结法

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和分析,不断改进实验操作方法,认真撰写经验总结,使实验更趋系统化。

4.行动研究法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教师的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再通过座谈、听课、活动展示等手段,掌握研究实施情况。

5.案例研究法

一是研究教师个人教学行为案例,二是研究一些能够体现师生协作的教学行为改进的课例,有针对性地积累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

三、研究过程与步骤

1.准备阶段(2011.9~2011.10)

(1)收集、准备相关文献资料,加强教科研的学习,参加相关的课题培训会。

(2)了解学生的状况,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方向,构建课题目标与确立课题内容,确立了《初中思想品德基于学案的问题化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的设计、论证,制定了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11.11~2011.12)

本阶段实施课题研究。在研究中,阅读相关的教学论著,并把相关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与课改实践结合起来,注意收集整理研究的原始材料,进行归类分析,注意经验积累,撰写有价值的文章;经常交流探讨实际问题;对每一阶段的研究认真提炼,完善课题方案,将课题研究理论系统化,操作规范化,初步形成本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3.总结阶段(2012.1~2012.8)

(1)整理和归纳课题研究资料,收集实验数据,汇编研究成果。

(2)撰写结题报告。

四、研究内容

1.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需求

我们以问卷形式,对本校13个班级、400个学生做了调查,以“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喜好”一题为例:选择“老师讲,学生听”(31%);“学生讲,老师听”(2%);“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讨论分析,最后由老师总结分析”(9%);“老师从不说教,而是围绕课文内容,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在探讨中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15%);“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课堂氛围民主、和谐,允许学生提出疑问或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老师面对学生的困惑不是含糊其辞,而是能够从正面解答学生的问题”(18%),“老师知识丰富,讲述从不照课本宣讲,而是能够结合学生熟悉的社会现象和生活中的相关事例,有趣地讲述分析,把道理分析得通俗易懂”(25%)。

从中不难看到:学生一方面对目前的教学有较大意见,另一方面又留恋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对老师有严重的依赖性,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离开老师不知怎么学习,无所适从。

2.通过学案的编写和使用,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针对学生情况,我们利用备课组、教研组际等活动,在围绕《问题化学习教师行动手册》的主题研讨中,了解其他教研组关于学案的实践进程,借鉴其经验反思后,课题组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原理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研究与设计问题系统,编写教、学两案。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科学方法;化学教育

初中生在九年级首次接触化学课程,也是他们思想的转变时期。这时需要培养他们的思想方法和思维习惯。化学这门课程联系现实中的物质的组成变化,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一定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这对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有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因此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育的科学方法。对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教学方法的依据

学生将来都要走向社会首先要顺应社会的需要。随着科学信息的发展,不能只掌握书本知识,而是要在大量信息中高效的处理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社会信息进行教育,让学生能够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判断和分析。其次掌握学生的心里,初中生在此阶段是一个转型期,思维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但是在组织性、灵活性和逻辑能力等方面还有很大欠缺。初中化学的中的实验课恰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实验课时让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观察、分析、对比和总结等,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再次,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变化的一门自然科学。实验、观察和资料收集是初中化学的三个重要学习途径,实验中充满了很多的未知,学生能够进行推理、比较和归纳,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教学的原则

根据新教学大纲的提出,教师越来越重视科学教学,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以下教学原则:首先,理论联系实际,现代教育不仅要把教材内容较好还要求紧密结合实际。知识和实际情况结合一起才能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其次,由浅入深,科学教学方法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在授课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教学,要针对不同学生认知能力来制定相应的方法。比如说: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化学时,可以先通过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以后的过程中让他们进行推理分析。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操作基础和知识基础之后,可以让他们自己进行简单的试验设计。再次,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题,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发挥他们的主管能动性。初中化学本来就是倾向于实验课,老师通过实验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讨论。

三、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的学习为以后的高中、大学的学习奠定基础,这门课程是以实验和简单原理为基础,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下面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方法的教育,每一门课程的编排都蕴含着科学的思想。初中化学的教材中也是如此,在的学习中首先是每一个具体环节的学习,最后是归纳总结。这种思想是以知识为载体的,这个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化学讲述的是物质的构成、性质和本质特征,化学的各个知识点都在不断的完善中,并且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严谨的科学性,每一个概念都蕴含着科学方法,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来传给学生。

第二,联系实际进行科学教育,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理解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教育意义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使他们了解科学方法。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创建合理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比如说让学生对酸碱盐的反应的试验进行自行操作,并归纳总结规律性;还有自然界的“鬼火”是怎么形成的?这都能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运应开放性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问题。

第三,在实验中进行科学教育方法,化学的进步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的课本上有很多的实验示例,课后讨论题也大多数涉及到实验的研究。比如:通过典型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通过试验进行对比、归纳和总结;对特殊试验进行更充分的科学教育;对于化学发展史上的实验进行验证和优化;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自己设计实验。

第四,形成知识网。化学知识内容分散,需要理解的内容较多,而且有些知识容易混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持久性不够好。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将知识系统化,形成一个让学生容易理解的网络结构。

四、小结

本文从教学的依据、教学的原则和教学方法上总结了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和心里状况、联系实际等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尽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郑丽岩.初中化学老师的定量认识思维现状调查分析[J].

[2]梁青.初中化学高效课堂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烟台市为例[J].

[3]阮明.初中化学中科学方法教学研究[J].

篇4

在新形势下,为了适应新一代人才的培养,高中数学老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借鉴更好地教学经验,老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基础.特别是高中数学的专业知识难度大,要求学校配备更好的师资队伍.学校可以对教师进行培训来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也可以同行之间进行交流,取长补短,来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经验.还可以通过进修来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

2.老师在教学过程要注意初高中之间教材的衔接

老师应当对初中教学方法和课本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针对刚踏入高中校的学生,老师应结合初中和高中的基础知识,在讲解新知识的时候,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把初中知识和高中知识相结合,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了解学生学习的能力,从学生的理解能力出发,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去克服高中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果.要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难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养成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只有不断去分解知识才能巩固旧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

4.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经验

时间虽悄无声息地流逝,但却在我身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无论是面色的逐渐苍老,还是内在修养的逐步攀升。当我拟下这个题目时,往日的教学经历就像过电影一样在我眼前闪过,在这7年有余的教学生涯中,我坚信,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反思、改进,才能不断地完善、强大。以下就是我的些许教学经验总结,抛砖引玉,以期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以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为课堂添活力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传统课堂教学主要围绕知识目标展开,旨在继承和存储前人积累留下的知识和经验,却严重忽略学生的自主认识和创新。顺应新课标对于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要求,我在教学过程中,潜心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重点和难点;细心了解学生,明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精心地设计教学,积极地探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积极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于单元重点课文,我一般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质疑反思―延伸拓展”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二、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为课堂提效率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语文课堂要与时俱进,仅仅改变教学模式是不够的,还要注重教学手段的选择。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才是叩开学生思维之门和语文知识之门的真正的钥匙。顺应新课程,对于以更新的教学手段为重点的要求,我深入地研究、分析了多媒体教学的利弊。一方面,可以借助无所不在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体验和感受的机会,扩展课堂教学领域和内容,增加知识获取的渠道,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给学生听觉、视觉和感觉上的三重刺激,加深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提高教学效率。

三、用扎实多样的教学训练为学生增实力

篇6

消除初中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由景县安陵中学马英申报的课题《消除初中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经衡水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被立项为衡水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第二批课题,属基础教育研究领域的课题,课题批准号:0904179。

我校在全县农村初级中学里是条件比较差的,学困生在我校占有较大的比例,学生流失率较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差,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因此消除初中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研究尤为重要。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价值 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万计的专业人才。然而,当前农村中学普遍存在的学困生,已成为制约农村初中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瓶颈.对于这些学生,如果教育合理,引导妥当,是完全可以消除它们的学习心理障碍的,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的精英。消除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提高教育合格率,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学生正处在生命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

这一阶段的教育影响,将远远超出本阶段而延续到终身。

本课题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分析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症结,有利于构建新的

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对象观。通过此项研究,重建教师与学困生之间的关系,让学困生体验成功,找回自尊,推进学校教育的整体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立足于应用探索,立足于全面实践。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预期取得成果易于推广,而且能突破学困生教育的瓶颈,让每个学困生都找回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些在理论指导下具有实践意义的,能消除学困生心理障碍的,行之有效的策略、措施,这对于农村中学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实践价值的。

(四)省内外同类问题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将学困生作为专门的教育研究对象始于80年代初。十多年来,在《教育研究》《心理学报》等专业杂志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和研究报告,并公开出版了近十部有关的专著。虽然在学困生心理障碍方面已有好多研究,但这些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对国外有关理论和做法的移植较多,结合我国国情不够。另一方面是,研究方法以调查和经验总结法为主,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再有,对学困生教育干预的实验以个案研究为主,在正常的班级教学中渗透学困生教育的研究还很少。

(五)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1、课堂教学中渗透学困生转化的研究。

2、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来分析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

3、把缓解、消除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二、研究内容、目标、思路

(一)研究内容1、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生学生心理障碍的家庭、社会、学校因素,并

建立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个案研究档案。 2、研究分析学困生的行为习惯特点,具体针对课堂教学中如何消除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来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转化措施。

3、学校、社会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消除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中的动态关系。

4、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外辅导,来消除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

(二)研究目标,围绕教育的培养目标,矫正学困生的学习心理失衡和行为偏差,清除或减轻学困生身上存在的学习心理障碍,重塑他们健全的人格。使尽可能多的学生适应初中的课堂教学,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 研究思路 1、研究视角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对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新认识,探索这类学生学习心理的特殊性规律,帮助他们找回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心态。具体任务是,a、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现状的调查。b、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形成原因的分析。c、消除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

2、研究方法 a、调查研究法:采用开放式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法,观察、测试等手段,有

计划、有目的地了解学困生的心理障碍,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

b、分析法:分析各种情况,找出其中的规律,上升到理论,对症下药,充分调动学

困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c、测试法:通过小测验了解学困生的发展情况,检查转化成果。

d、经验总结法:依照事实,研究教育现象和经验,使从中得到的认识、体会,上升

为教育理论和理性的教育观念。

我们将在每一阶段都写出实验计划和实验报告,记录每一阶段的实验成果。

三、研究基础

近几年,我们学校对学困生的心理障碍较为关注,也进行了一些研究,积累了一点经

验,使一部分学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为课题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课题负责人马英,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较高的研究能力,有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

2007年被评为衡水市优秀教师;2008年被评为衡水市优秀班主任。被聘为衡水市初中数学学科教研核心组成员。曾参与课题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的研究。

课题组主要成员吴铁新在全国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省级以上刊

物上多次发表有关教育、教学的论文。

四、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学校领导对此课题非常重视,课题组成员敬业精神强,科研水平相对较高,对本课题有自

己的见解,并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其成员中有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张秀良、教导处主任吴铁新、有经验丰富的教研组长马英、徐红旗,并且文理学科老师兼备,中、高级职称都有,课题组成员四十岁左右,均是学校的教学骨干,有能力承担课题的研究任务。 学校有互联网、图书室、阅览室等可用资源;并有一定的经费做支持;学校将尽最大

努力为课题研究提供各种便利条件,给予充分的时间保障,确保如期完成任务。

五、学困生的界定

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某种(些)学习心理、学习方法、习惯等缺陷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具体表现为学习行为不当,学业成绩不良。学困生在农村初中存在相当大的比例,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六、实施方案

(一)、研究对象

在2009学年,各年级学业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中,每班随机抽取2名单科、3名全科学困生作为个案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与重点

目的:对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实施干预,促使他们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厌学为好学,变苦学为乐学,从而整体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水平。

研究重点:

1.诊断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及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寻求有效教育干预对策,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三)、研究的步骤、内容与方法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3月)

a、提出课题,成立中心课题组。

b、以期末考试的学习成绩为准,筛选出尾端学生,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每班确定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详细、准确、全面收集学困生的个案资料,用测试法、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对学困生个体进行现状评定,建立学困生个人档案。

c、对研究对象实施跟踪观察,做好学困生个体观察笔记。

d、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课题研究知识和有关理论知识,积极参加课题培训。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3月2011年3月) a、整理分析资料,在初步掌握学困生个体学习心理障碍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学困

生一般学习心理障碍。

b、运用各种方式来探究学困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收集整理资料,积极撰写研究计划。

c、探求出学困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疏导和转化的途径策略及有效方法。制定学困生转化培养计划。

d、整理研究资料,撰写教学个案和教学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3月2011年12月)

a、对学困生的学习心理、行为和学习效果进行阶段性检测与评估。对本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出课题的得与失。

b、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形成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分析研究报告。

c、编辑农村中学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清除研究的教学个案集和论文集。

(四)、研究预期成果

1.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分析研究报告。

2.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干预策略。

3.个案研究报告。

(五)、研究组织管理与措施

1.学校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组长由马英担任,课题研究的主研人员为学科教研组长和班主任,参研人员为有关班级的任课教师。

2.转变教育观念,深化对学困生的认识,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发挥学生自我反思与教育主体功能。

3.坚持课题研究的基本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有效探索学困生学习心理障成因与对策,将课题研究过程落到实处。

4.强化行动反思研究工作,定期召开专题研究会议,及时解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或问题,将课题研究工作推向深入。

5.增强成果意识,及时总结交流研究心得,物化研究成果。做好阶段性成果的验证与推广运用工作。 研究时间:两年 。

资料(主要参考文献): 1、赖小林,《广东省汕头市学习困难儿童生理心理调查研究[J]》,心理探究,2002

2、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学习困难学生教育对策探索》,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3、李正洪、徐学俊主编:《中小学生偏常心理与行为辅导》,武汉出版社,2000

4、《如何帮助学习困难的孩子》,郑信雄著,九洲图书出版社

5、《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沃建中主编,科学出版社

篇7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现行数学教学,一般是以班级为基本的组织形式进行课堂活动。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多年来一贯奉承:老师上课教,课下批改作业;学生上课听,课下做作业。课堂教学封闭、活动形式单一、方法呆板,数学学习与生活严重脱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依附性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因此,改变现有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倡导有效的教学势在必行,开展初中数学活动教学正是体现了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的要求。

其次,《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数学学习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和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通过实践探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了解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这一课题,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国内外有关活动教学的理论和研究现状

实践活动是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对学生的学习更是如此。前苏联从20年代起的教育改革发展研究表明,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积极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合作态度;布鲁纳主张以主动探索活动发现客观知识体系中的逻辑结构,从而实现对知识掌握的深入,发展学生的能力。近现代的教学认识活动正朝着完整的学科实践活动方向发展。而杜威的“做中学”,上海的理科研究性学习方法以及从新版的数学教学大纲中的要求来看都说明了这一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越来越强,强调观念活动与实际操作的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认识水平。因此,对这一个课题的深入研究,将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一次质的飞跃。

三、课题的界定

初中数学教学开展实践活动研究是教改形式的要求,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社会实践对数学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数学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我们有责任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好数学。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一是体现在课内,如何构建开放性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和发展变化规律;如何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活动交流的条件,使学生获得必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二是延伸在课外,如何结合有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采用学生喜爱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增长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研究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

四、研究假设

现实中,学生的学与做没有同步发展,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试图通过“生活----数学----生活”的实践过程,把现行教材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周边事物和问题的应用能力、运筹优化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提高和完善学生作为社会人的综合素质。体现“教学做合一”的原理和方法。

五、研究的对象及原则

(一)研究的对象:2003年秋季初一新生

(二)研究的原则

1、主体参与的原则。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是活动化的教学,而主体参与则是活动化教学的前提,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的主体,教师应当从多方面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设计教学活动问题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他们经常遇到的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出发,创设精妙的问题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参与感,让学生自主地进入到问题的角色中。

2、活动载体生活化的原则。传统教学中的许多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脱离了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缺乏对学生实际生活的塑造,课堂生活没有现实感。而新课程强调的是生活化的教材和生活化的内容,因此,作为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的载体-----数学问题应当是具有现实生活意义的,一个没有现实生活意义的数学问题,很难想象它会对活动的主体有多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应当考虑那些贴近生活,同时在学生的平时活动中也遇到过的图形、物体或者是问题,这样就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通俗易懂。

3、活动载体的探究性原则。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全盘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方法。因此,老师所提供的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的载体-----数学问题应当具有探究性和时代性,应当是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内能探究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全体学生能参与对问题的探索、思考,以及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如果我们设计的问题过于复杂和深奥,使许多学生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样的问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后面的教学活动的开展,甚至会造成学生厌学。

4、活动载体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原则。数学课堂教学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有各种不同的学习机会。因此,我们在设计活动载体时,应当充分考虑解决问题方案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同时又可以鼓励学生个别化的学习及同学间的交流,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创造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

六、研究内容

1、探索和建立与学生相适应的中学数学活动教学资源库。从活动教学的特点和要求看,活动是以问题为载体,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知识。因此,在初中数学活动教学中也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活动问题资源库,数学活动教学问题资源可以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现有的实际数学问题,还可以由学生在活动中提出实际数学问题等。

2、探讨数学活动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显著性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尽管也强调学生的参与,并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灵活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但从理论上讲,活动应更具有主动性和主体性,注入并实施以数学问题活动为主要的课堂活动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更加容易得到实现。

3、比较数学活动教学与传统的“传授知识”教学模式对大面积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差异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始终是我们实施教学的目的,传统的“传授知识”教学模式中学生以“接受知识”、“掌握知识”为主要目的,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因此,教与学的过程更为简洁,对知识的“掌握”这一目的性更明确,更具有直接性。所以,传统的教学对选拔性教育更易产生效果。由于数学活动教学中引入了活动教学的策略,学生的参与面、活动的层面更为丰富、学习的个性更加得到加强,因此可以预见,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和加强。

4、探索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比较注重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以及知识的系统性,推理的严密性和解答的准确性等,而实践活动课则以知识的应用为主,强调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主动性、自主性,同时,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也具有多学科的综合性。如何有机地结合两者的优点,建立一种新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模式,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等学习数学知识的要求。这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

七、研究方法

1、实验法。应用实验法来研究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认知领域、技能领导、情感领域的影响,并通过一系列量来反映。

2、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来研究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研究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兴趣、态度及方法。

3、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来建立数学实践活动的资料库。

4、结合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测量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确保研究过程科学合理。运用观察法是及时获得并积累感性材料、验证假说的必要手段;运用调查法以获取全面的研究资料;运用个案法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运用测量法和统计法是对研究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八、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本课题的实施时间为2003年3月至2004年6月。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03.3---2003.6)

1、成立课题组,对课题进行论证,制订研究方案。

2、组织相关教师学习理论。

3、进行实施前测,全面调查学生数学素质水平。

4、分组,确定对照班和实验班。

(二)、实施阶段:(2003.9---2004.1)

1、按课题方案的要点目标等开展研究,制订各阶段研究工作计划。

2、具体实施课题研究,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3、在初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题阶段性总结评估。对课题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4、在阶段总结评估的基础上,调整、规划下阶段课题研究工作,继续开展研究。

(三)、总结评估阶段:(2004.3---2004.6)

收集整理所有研究资料,撰写课题报告,归纳整理研究成果。

九、研究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世界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可通过问卷调查来显示)。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研究有关的数学规律,从中培养创新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可通过对照班来比较)。

3、初步构建具有本校、本地特色的数学实践活动资料库,努力形成开放、探索、研究、综合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研究经验、成果。

4、通过课题研究锻炼培养教师,提高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

十、组内分工

1、组长:群 主要负责资料的搜集、课题的总体规划、实施、以及结题报告的撰写。

篇8

【关键词】生本意识;个体差异;自主合作;探究评价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1.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不少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很多知识都是略懂,没有深刻的记忆和深入的理解,也无法学以致用。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基础还不够牢靠,当然也与初中语文老师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育有密切关系。在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中学生还没有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在语文学习中需要对各种知识进行记忆,而这正是学生最反感的地方,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如果老师再不采取相关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会落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都会降低。

2.教学手段呆板陈旧

初中教育是义务教学的终极阶段,是学生从懵懵懂懂地被动接受教育的阶段到主动有选择性学习的高中阶段的过渡时期。处在这个过渡时期,老师应利用丰富的、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高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丰富的教学手段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使用前辈所留下的备课材料,教学手段年年不变,缺少创新和趣味。这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到厌烦,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学生读写能力偏低

如今,互联网技术已经日益成熟,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它也给语文教学和学习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网络的发展和使用,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阅读习惯等,导致了学生书写能力下降。他们会在网络上寻找各种有趣的文章,并更愿意直接在网络上搜索出老师所需要的作文。

二、教育理念的转变

1.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学生问、老师答或者是老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模式,而是要变革为学生问、学生答、老师补充的新模式。当课程上升到一个新阶段时,老师可以发给学生一些“语文疑问答题卡”,有问题的学生可以把自己想问的问题写在卡上,然后随机分发给其他学生,最后谁拿到卡片,就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回答解答。最后,老师读卡片上的问题尽心解答,并分析其中的错误与正确,对一些回答的很好的答案,也要详细讲解,让学生如醍醐灌顶。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勇敢地提出问题,而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也能学以致用,对问题和答案产生深刻的记忆,充分锻炼学生解疑答问的能力。

2.培育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我国的国家文化,是我国的根本语言。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主要是听、说、读、写的训练,除了一些学习能力和知识方面的训练时,还要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发展成长为性格良好、人格健全的综合型人才。

3.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将课堂学习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彼此解疑答问,在学习中互相帮助,互通有无,共同进步。成功的小组合作学习告诉我们,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知识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而更重大的意义是,学生在互动中彼此倾诉、聆听,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谦虚好学、团结合作的思想品德。

三、教学模式和手段的转变

1.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老师要不断创新科学的教学方法。成长=经验+反思,这是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老师的专业成长公式。老师要保证教学质量,除了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经验总结外,还必须结合工作实际,实事求是地进行教学。同时,老师要学会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并吸取他人的经验,经常反思自己的各种“教学定势”和日常教学行为,因此为基础进行教学科研,研究出各种创新的教学手段。要清晰地认识到,教学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要给学生一些值得他们去思考、会主动思考的东西才是最有效的。

2.注重激励性评价的实施

面对这些生机盎然的初中学生,身边老师的鼓励和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是最有效的。教育在于育人,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懂得终身学习的人才。就初中生来说,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而这也是新课程环境下老师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教学观念。老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客观的评价,以肯定学生的付出、成果,让学生受收获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3.改进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初中生已经有比较独立的思考能力了,在语文学习中不能再充当被动的参与者,他们对主动参加教学活动的意愿十分突出。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在课堂教学安排中,要通过创设有效载体,调动和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作为指导,进行相关的双边教学活动,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能力。为了做好这项工作,老师除了利用自身的教学能力外,还要借鉴其他老师的教学经验,综合起来进行创新,将原本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老师讲解的内容筛选出一部分,将其中一些内容交由学生进行讲解,将教学目标体现在教师设计的探究思考题上。探究思考题的设计要综合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难点,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基础进行教学探索。在学生积极讨论的同时,不仅能及时收到探究教学的实效,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提高,还能帮助学生顺利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

4.实施分类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