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中学生文化论文8篇

时间:2023-03-10 14:49: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学生文化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学生文化论文

篇1

化学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与社会发展存在紧密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自我学习,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体系,了解化学领域的前言动态。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热点知识。如此一来,学生会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而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比如,近年来始终被持续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在进行食品添加剂相关教学时,笔者就引导学生自主查阅收集有关食品添加剂的材料性知识,并加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关注普遍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如地沟油、毒大米等,强化学生的自我维权意识,让学生加强对食品热点问题的关注,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还有,在进行二氧化硫相关内容教学时,笔者结合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雾霾天气,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和负面影响,强化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再比如,每次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结束后,笔者都会组织学生观看视频,掌握化学领域的最新动态,进而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目前,消毒剂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因此在进行完氯气、过氧化氢讲解后,笔者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亲手制作一个安全使用家用消毒剂的手册,比如卫生间消毒液、洁厕灵的正确使用等,同时组织学生对他人进行有效宣传,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树立起他们对化学学习的自信心。

二、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化学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已经成为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实施的重要途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化学思维,调动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一个小问题入手,为学生们构建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比如,在进行原电池的教学时,笔者用老年人常用的假牙作为问题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积极思维。而在乙酸教学时,笔者用手机事先拍了一些日常生活经常看到的带有水垢的暖瓶、热水瓶,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水垢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如何采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将其除去。经过学生的深入思考和广泛讨论后,笔者告诉他们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然后再引导学生能够用生活中最常见的厨房用品将其除去。最后,大多数学生都知道了该厨房用品为食醋,它可以和CaCO3产生化学反应,达到消除水垢的目的。此时,笔者告诉学生食醋的主要化学成分为乙酸,继而引出乙酸和水垢之间的化学反应式:Mg(OH)2+2HAc=Mg(Ac)2+2H2O、CaCO3+2HAc=Ca(Ac)2+H2O+CO2。

三、课堂内外相联,完善知识体系

高中化学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而且化学也属于与时俱进的学科,因此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必须加强课堂内外的联系。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阵地,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生活化的化学知识,这样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课内知识,而且还能拓展学生知识面,丰富并完善学生的化学知识体系。比如,在进行金属钠相关教学时,笔者以学生们经常在武侠小说中接触的“削铁如泥”为切入点开展教学,铁属于十分坚硬的金属,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那么生活中是否真的存在像泥一样的金属呢?如此一来,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得到了充分激发。随后联系消防官兵常戴的消毒面具和供养剂来理解氧化钠的性质。联系蒸馒头时用的泡打粉去学习碳酸氢钠的化学知识。再比如,进行二氧化硫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回家问妈妈怎样挑选银耳,为何不挑选那些颜色非常白的呢?带着问题学氧化硫的漂白功效。加强课堂内外联系,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化学魅力,明白化学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进而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动机。

四、结语

篇2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本校2014级中医八年制专业的138名学生作为PBL教学研究对象,授课教材使用中医药出版社《生物化学》第7版唐炳华主编教材,

1.2教学方法

目前我校针对中医专业特点,将中医专业生物化学授课内容整体优化后划分为三大版块,即物质化学、物质代谢和肝胆生化与疾病。物质代谢版块包括生物氧化、糖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四个部分。肝胆生化与疾病是第三版块。在有限的学时内,全程展开PBL教学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结合中医专业特点,精选适合PBL教学的物质代谢版块和肝胆生化与疾病版块内容,选择合适的临床病例,在课堂中以微视频形式播放并讲解相关的具体临床病例情况并提供患者资料,要求学生针对此患者基本情况,利用网络查阅相关资料,分组讨论疾病的可能发病机制、目前中、西医临床治疗方案,并比较不同临床治疗方案之间的优劣,以促进学生从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角度理解生物化学物质代谢和肝胆生化版块授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采用微课小视频在课堂展示以物质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如脂肪肝、多并发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胆结石和黄疸等疾病相关的临床病例,要求学生针对上述疾病从生物化学知识角度讨论疾病发生的机制及目前中、西医临床治疗方案,促进中医八年制学生从物质代谢角度理解并讨论疾病发生的具体机制以及中西医治疗差异,培养他们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2评价和分析

PBL教学效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固定的时间内对课堂中提到的问题,每组出一名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如电子版教材、网络精品课程视频、网络微课、慕课教学平台、手机移动百度搜索等搜集资料,进行分组讨论并在课堂中抢答积极讨论。鉴于课时的关系,有些复杂问题留给学生放在课后讨论。授课老师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并结合授课内容强调重点、难点。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把控课堂讨论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学生回答问题方面,结合目前我校实施的形成性评价考核进行评价。学生的形成性评价考核成分由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20%)和实验成绩(10%)三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20分(由课堂讨论回答问题情况构成)。在PBL教学模式中,每组学生在回答问题方面的表现是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对于回答问题较好的每组同学给予更高的平时成绩。同时,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情况(问题回答的正确性,问题回答的深度和广度)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反思在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反思做出总结,巩固自己学到的知识。同时,也可让学生在课后整理自己以及本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错误。教师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做出客观的评定。当然,在PBL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反馈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作出及时而有效的调整,使教和学双方面同时得到提高。采用PBL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后,笔者对参加PBL教学的中医班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进行效果评价。调查内容包括临床问题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对生物化学授课内容的理解能力,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师生互动、课堂气氛、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思路开拓、知识的记忆能力等方面。此问卷主要评测中医八年制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物质代谢相关知识的掌握及对PBL教学方法在中医八年制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的合适度等,共发放调查问卷138份,回收138份,应答率100%。调查的具体结果见表1。从以上问卷调查结果看出,在中医八年制生物化学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82.60%学生认为提高了他们对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85.50%学生认为PBL教学增强了他们对生物化学授课内容的理解,80.43%学生认为PBL教学提高了他们对生物化学授课内容的记忆能力。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PBL教学活跃了中医班生物化学课堂气氛,在结合临床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基础上提高了中医八年制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能力。PBL教学开拓了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主观题时思路更广阔,能够引用其他学科知识,体现出较强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在培养中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方面。

3讨论

PBL教学法的特色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具体病例为切入点提出问题,以讨论这些问题为手段来激发和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3-4]。在中医八年制生物化学PBL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中采用微视频展示相关病例情况,介绍患者的具体情况并提出问题,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利用当今发达的网络资源进行深入思考并展开讨论。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和准确度,以给予平时成绩的形式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通过结合PBL教学方式,在中医八年制班级中以讨论形式讲授物质代谢与疾病相关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中医班形成了轻松愉悦的生物化学学习氛围。调查报告结果还显示,PBL教学促进中医专业学生对物质代谢中复杂代谢途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临床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有利于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创新性的卓越中医人才。例如:教师通过以临床真实病例为出发点引导中医八年制学生对“不同类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和中医临床治疗策略”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和中医临床治疗策略”等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从分析临床问题角度充分挖掘中医八年制学生临床思维潜能。尽管PBL教学提高了中医八年制学生临床思维和生物化学教学效果,但是在顺利开展需要解决以下问题。首先,教师应结合理论知识精选临床病例,学生应对物质代谢授课内容十分熟练,并配合老师积极查阅相关资料熟悉临床疾病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方案,才具备解决和分析临床问题能力。其次,在中医八年制班级生物化学中实施PBL教学,要求教师掌握丰富的中医中药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具备一定的中医中药知识背景,凭临床和教学经验来分析教学内容,密切联系临床病例。再次,教师还应掌握医学最新发展动态,密切关注临床疾病发病动态和各种临床治疗方案,将生物化学代谢知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中医临床疾病防治紧密结合,才能对学生给予正确引导,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作者:陶怀 张波 周赛男 宋岚 胡梅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宋岚,胡梅,张波,等.在中医学临床拔尖班生物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探讨[J].科教文汇,2016(19):73-74.

[2]张丽娜,金国琴,张学礼,等.提高中医药院校生物化学教学质量有效途径的探索[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9(2):8-10.

篇3

化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比较薄弱。如果在高中学生的化学课堂中,教师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而不顾及学生的反映,那么学生就很难接受并吸收。现在的课堂情况,仍然保留着原始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老师就是教,学生就是学,在这一点上,是需要改善的。它所表现出的是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输,而忽视了学生的课堂效应。长此以往,学生们的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再学习新的知识也是非常吃力的。

2.高中学生化学教育教学的改进措施

(1)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比如让学生自己亲手制作一些教具和模型,组织化学方面的讲座,进行化学课的试验,组织化学知识的比赛,和化学相关的晚会,制作化学板报,或者化学博览会,还可以去化学相关的工农业企业去参观,对社会的热点问题作相关调查。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还可以活跃课堂上的气氛,打开学生的视野,并且让他们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学习化学。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使课堂的情景更加多元化,创造一种新的课堂模式,这样不仅使课堂的表现形式提高了,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更加地喜欢化学课,教师的教学也不再生硬,学生们也更加喜欢这门课,只有兴趣来了,学生们才知道怎么去学,并且学好这门课。

(2)将教师与学生的位置互换

将教师放在学生的位置上来思考,把学生放在首位,教师作为辅助,去欣赏且关注所有学生,去聆听他们的心声。多了解学生想要的,使学生贴近生活,因为化学是和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这样既弥补了课堂上的死板教学,还丰富了课外活动。教师还要倾注更多的爱去关心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化学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要对他们更加地关心,帮助他们和其他学生一起进步。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来教、学生来学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们不仅会对化学产生兴趣,也会对教师产生浓厚的感情。

3.结束语

篇4

目前,随着农村现代化程度的发展,乡村富余劳动力纷纷涌向城镇寻求致富新渠道。他们的子女多与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日常生活中的娇惯使他们变得好吃懒做。更有甚者,当孙子女在校或是与同学邻人交往时犯了错误爷爷奶奶往往多方庇护,滋长了孩子的娇气与骄气。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们就像温室中的花朵,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他们,不知道“田家少闲月”的辛劳,不懂得宽容谦让,也很少关注日出日落、花开花谢的风景。乡镇孩子则被望子成龙的家长要求“读书读书再读书,学习学习再学习”。正如笼子里的金丝雀,他们能看到的生活世界很多时候只有“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就是农村绝大多数孩子的生活世界了。这样的环境足以束缚所有的思想,使他们渐渐失去一切灵性。没有自由,便没有自我,没有真实意义上的人,没有人与人的交往,便没有对生活着的这个社会的真实体验,便永远是个不被社会所接纳的“低能儿”。真实的农村生活世界是一片广阔的天空,对于我们的绝大多数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而言,它是熟悉而又陌生的。一言以蔽之:是一个“真善美”与“假恶丑”同时并存的真实世界。一方面,农村人勤劳勇敢,淳朴厚道,热情善良,安分克己,几乎集传统美德于一身。另一方面,他们安于现状,贫穷落后,愚昧迷信,狭隘自私,目光短浅,闭塞如井底之蛙。对于我们的学子而言,回归的农村生活世界不外乎四大块:校园、家园、田园、社区。酸甜苦辣的校园生活正像一首首优美动人的抒情诗,悲欢离合的家园生活恰似一幕幕扣人心弦的连续剧,绚丽多彩的田园生活则如一曲曲动人心魄的交响乐,变幻莫测的社会生活就是一幅幅雾里看花的风俗画。这是一个复杂的大千世界,正期待着我们去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我们倡导生活作文,旨在引导学生真正融入自己生存的这个社会,这块农村的广阔天地,去追根溯源,去了解它的发展变化,从而适应它,亲近它,热爱它,最终是改变它。而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隔绝与自闭。由此,教师要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作文课,把作文训练当成生活实践和成长指导来严肃活泼地对待,课前作好充分预设,引导学生投身生活、感悟生活、反思生活、再现生活、评点生活。这样,我们的作文教案正越来越生活化,越来越情境化,越来越人文化,越来越趣味化。

二、在生活中学会思考

生活作文研究注重实践与反思,我们引导学生对生活情境或原生态的生活进行细致的记录和深刻的思考,通过反思,使学生真正提升思维品质,提升立意高度,提升写作能力。生活作文研究的历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学生对于作文的兴趣明显增加了,并且他们的作文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教师的教学经验也随之增加,教学观念得到转变,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写作教学观的改变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在对传统的作文教育与生活作文研究进行对比后,教师都深切地感受到了以往那种纸上谈兵的作文教学方法的落后与不实用,只有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感受生活、观察生活,才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逐步提高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我们都知道,人的思维表达多数是由语言组成的。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也会随之得到长足的发展。小脑瓜里有了思想,手中的笔能将自己的想法巧妙地表达出来,写作就成了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再也不是枯燥无味的文字游戏了。常态的生活研究观。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写生活的过程中,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世界,更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在种种常态的生活情境下,研究着如何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再现生活和反思生活,这样的情境下,教师非常乐于下水,真正成为生活作文的情境创设者、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师生互动中提升了素养,积累了经验,生成了智慧,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三、走进生活,就地取材,开拓作文教学的源泉

篇5

论文关键词:英文歌曲教学“文化意识”兴趣迁移

在刚执教英语时,我就注意用英语歌曲来调动和刺激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因为感受音乐是人类天性.利用歌曲这种音乐形式,把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转换到英语学习上来.这就不自觉地运用了教育学心理中的“有意迁移”原理,即把孩子对歌曲的兴趣转换到学英语上来。如利用字母歌IcansaymyABC来教字母,利用TenlittleIndianboys来教数字,用Sunday,la,la,la来教一周七天的名称,用欢畅的旋律Jan—uayr.February等教学十二个月份。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全班学生大多数都能掌握该课的内容,原本枯燥的单词,孩子们都能脱口而出,伸手会写。孩子在体验音乐美感的不自觉中,享受音乐,习得英语,而且印象深刻.教学效果良好。从后来的教学成果来看,利用歌曲学英语,不失为一种调动学习的好方法。

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像歌曲Comeandsee,myfamily,我就用它来教学有关家庭的短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Morningcomesearly和Twinkle,twinkle,littlestar,以及OldMcDonaldshadaturkey又把学生带到了一个境界。渐渐地.学生非常喜爱上我的英语课。我也尝到了用心教学的甜头:本班学生的成绩,一直居全年级之首。

苏教译林版教材中有好多脍炙人口的英文歌曲。如Mybonnie,One hundred miles away,Moonriver,Susanna,Yesterdayoncemore.Auldlangsyne等。这些歌曲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乐学”的平台.而且为教师提供了“多角度”(听、说、读、写、唱)教学的材料。

一、用英语歌曲进行教学的作用

(一)正音。

因为一首歌曲要想唱好,必须多次反复练习。其中单词重复许多遍。就没有读不准的道理。天长日久,很多词学生口熟于心,能听懂,会默写。

(二)练习朗读技巧。

歌词中含有大量的朗读技巧,如:连读、失去爆破、重音、意群等,这些技巧只有在反复操练中,才可掌握。如果教师单独地训练这些技能,无疑学生会感到厌烦。但是如果把它放在学歌曲的场景下,学生不但不会觉得乏味,反而会把它当作学习的必须条件。一般来说.唱英语比说英语难,说英语比读英语难.读句子比读词组难,而读词组又比读单词难。这是因为读词组比读单词多了连读和不完全爆破,读句子比读词组多了语调、停顿和重音。说英语比读英语多了自然流畅,而唱英语又比说英语多了节奏。因此,为了学好一首英文歌曲,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训练,但因为有兴趣,就会不觉得难,效果会很好,这也就证明:读不好就唱不好。利用兴趣迁移,可以变难为易。

(三)进行单词教学。

因为歌词是由单词构成,记住歌词就等于记住了单词。即便歌曲中含有学过的词短语和句型,也是很好的复习。

(四)进行语法教学。

要想正确理解歌词含义,仅会单词是不够的,文中所含的名词的数、格.动词的时态、语态、语气,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以及句型结构等语法现象都必须弄清楚。否则,就不能理解其含义。

(五)感受英语文化,接受他民族文化熏陶,唤醒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形式,歌曲是各民族所共有的文化形式。因为这些歌曲中都含有各种各样的文化背景,自然就包含作者的情感态度,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外民族的悲欢离合情感。如:Mybonnie,Susanna,Myheartwillgoon等是歌颂或表达爱情的;Onehundredmilesaway,Moonriver等是歌颂家乡及表达离别之情的;Bequicktogotothemountains,braves是表达爱国之情的:Comeandseemyfamily是表达爱父母之情的;Twjnkle,twinkle,littlestar是表达童言童心的;Auldlangsyne.Themorewegettogether等是歌颂友谊的。可见。文化是相通的,只不过语言的表现方式不同而已。一旦文化意识被唤醒而且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学生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其中的障碍,从而由兴趣自然产生动机。利用歌曲,能产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效果。

二、具体的做法

下面我以“Yesterdayoncemore”为例,谈谈我平时的做法。在学生听完这首歌以后,我向他们介绍:此歌是美国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同名电影(Yesterdayoncemore)的主题歌,由已故美国著名歌星卡朋特(Carpenter)演唱。这是一首怀旧抒情歌曲,加上卡朋特那低沉哀婉的歌喉,深受世人喜爱,因此,数十年久唱不衰。学生兴趣盎然,我于是就再放一次录音。再次听完后。他们纷纷表示愿意学习。我利用他们学歌心切的心理,先叫他们找出生词,再布置他们查字典,预习生词,我帮他们解决个别疑难生词,再叫他们逐句翻译,有问题再讲解:W hen1wasyoungI’d listentotheradio.W aitingformyfavoirtesongs.此句是时间状语从句。Waitingofrmyfavoritesongs.是伴随状语,是修饰动词listen的,此句意思是“当我小的时候,我常坐在收音机旁.等候着我最喜爱的歌”。whentheyplayedI’dsingalong,此句也是时间状语从句,意为“当它们演唱时,我也跟着唱”。Itmademesmile.此句是主谓宾补型的简单句,意为“这让我微笑”。ThoseweresuchhappytimesandnotSOlongago意为“这些都是快乐的时光,相去并不遥远”。HOW1wonderedwherethey’dgone!是感叹句.意思是“我多么想知道它们去了哪?”再如,HOW1wonderwhatyouare!Butthey’rebackagainiustlikealonglostmend意思是“它们像久违的老朋友又现身了”。A11thesongsIloveSOwel1.此句为定语从句,A11thesongs是上文所提到的Those和they所指的对象。意思是“所有我非常喜爱的歌曲”。EveryshalalaeveryWO’wostillshines.此句意思是每个沙啦啦和喔喔还是那么震撼。Everyshing—a—ling—a—lingthatthey’restatringtosingSOfine的意思是每个嘻啉嘻啉的音符还如当初那样悦耳。

待学生明白歌词的大意,我就指导他们进行读的练习。以第一句为例:When1wasyoungI’dlistentotheradio,Waitingofrmyfavoirtesongs,其中WhenI为连读,I’d为不完全爆破,划线部分为重读.让学生反复练习直到熟练。当学生读熟练歌词以后.我再逐句教唱.这样便易如反掌。

“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呈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见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的《普通心理学)336页)对学生而言.兴趣是学习之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成为英语老师一个重要的课题。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见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的《普通心理学》79页)兴趣影响注意的分配,兴趣当然也可以转移。

三、兴趣的迁移

中学生喜爱流行歌曲,如何进行把这方面的兴趣迁移到教学中来?我一直在探索这个的问题。

篇6

1.农村学校传统文化教学的“零碎”

众所周知,农村学校长期以来都推行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但收效甚微,类似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往往沦为“零碎或失效”。首先,进校园的传统文化内容常常是能够“技术化、程式化”的农村传统文化“大拼盘”,最为突出的就是“手工制作、歌舞排练、双语教学或各类民族文化知识文本阅读”等。虽不能说这些活动无意义或价值,但将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仅定位于此无疑是不周全或不到位的。如此的教育教学只得传统文化之“形”而遗其“神”,因为传统文化之“神”必须得在“活”的文化环境中“浸入”学生的“大脑”,化为其思维或行动的自然、自觉,而非单一的记忆或训练之“获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濡化”过程。其次,与“拼盘式”的教育内容对应的是农村学校传统文化教学的“任务化或应景性”,许多情况下农村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是为了执行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而开设的,并非是农村学校教育的一种自觉意识和实践选择,其结果是农村学校、教师或学生都应付式地来完成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将其当成一种“娱乐或消遣”活动,而缺乏精心组织设计或连续性的贯彻实施。总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校培养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的教育教学活动是“碎片化”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的优势。

2.农村传统文化心理场的“消逝”

毋庸讳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经济增长有了明显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改善显著,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社会发展质量“水涨船高”,相反却存在着众多社会矛盾问题。其中之一即为农村传统“文化心理场”的破坏,如农村传统人生观或节日礼俗、语言、建筑、服饰、音乐歌舞及传统民间组织等不断受到“主流文化”价值的冲击而“消逝化”。越来越多的农村传统文化事项在内容或形式上不断“缩减、异化”以至消失,而这种趋势往往一方面使农村社会成员以“文化旅游增收”为“旗帜”而对农村传统文化“大刀阔斧”地“拆卸包装”令其“面目全非”。另一方面则存在着一种“敌视”的态度,将传统文化当做阻碍农村经济增长的“绊脚石”而“踢开”,视物质现代化的生活为唯一价值圭臬。换言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生通过直接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以及耳濡目染传统文化的“熏陶”过程日益降低,他们或者过着“半吊子”的传统文化生活而远离其精神,或者不断被充满物欲的现代化价值所裹挟。因此,农村传统文化心理场的“消逝”意味着一种“活”的潜移默化影响农村中小学生思维或价值认同的教育形式不复存在,代之以深受外来植入式“主流文化”价值的同化,且都是以牺牲农村传统文化及其精神为代价。

3.农村家庭村落生活结构的“割裂化”

如果说农村传统文化心理场是影响农村中小学生思维或价值的“染缸”,农村家庭村落生活则是“染料”的制作者或设计者,以农村家庭和村落成人为主体成员组织的各种传统文化生活为农村中小学生提供观察、参与、体验、模仿的对象和时空环境,而传统文化生活内容、方式对中小学生思维或价值产生作用离不开成人榜样的教导和指引。然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村落生活结构处于“割裂化”状态,一方面为了增进家庭的经济收入,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挣钱,而使得农村村落的留守学生“队伍”日益壮大。他们双方经受着“骨肉亲情分离”的“煎熬”,此外还带来了承担农村传统文化精神培育的基础单位“家庭文化生活”之断裂,因为在作为家庭文化生活组织者或核心的青壮年缺位下,许多留守家庭的生产生活被“简化”。另一方面农村传统文化公共生活逐渐远离了村落,被当下一个个家庭为了“盖房、购车”疲于奔命的生活所“遮蔽或分割”。往昔村落成员互动、互助、互爱的温情乡村“集体生活”不复存在,农村社会生活不断走向了“家庭原子化”的“内敛保守”而无“开放性或交往性”。换言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村落社会人员、生产结构的变化冲击了传统文化生活的延续,且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加以“维护”,农村中小学生不断疏远于宁静、亲和的传统文化生活而被所谓的“攀比、名利”的现代生活所捆绑。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困境的成因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陷入困境,表现为孕育其传统文化价值或精神生长的教育时空环境失序。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困境的产生、存在及延续呢?

1.农村学校价值取向的“物质性”

长期以来人们对农村学校教育持有“复制城市教育”的评价,也即认为农村学校教育走的是一条“应试升学”的道路,而这背后无疑与“学历化”社会不无关系。因为学生只有考取一个好的大学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于是农村学校所有的活动都指向于让学生获得一个升学的“好分数”,其主旨不是为了培养完整人的生命质量提升,而是一个客观的目标“分数”。当然,农村学校价值取向的“物质性”还表现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方面,学习内容主要集中于与升学考试相关的部分学科知识上,为了让学生获得“最高的分数”学校往往运用“题海战术”的强化训练方法和“封闭式”管理,而与考试分数提升无关的学生“身体健康、情感交流、社会体验”等内容都被学校“拒之门外”。可以说,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物质性”日益强化,因为农村社会成员对“优质教育”需求不断增强,并坚定持有只有进“好学校”才能找到好工作的价值信念。而在其观念中所谓“优质教育”就是有多少考入重点的“升学率”,于是农村中小学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而更加强化学校的“分数门面”。总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校教育教学陷入“目中无人”的状态,学生完整的生命被降格为“物”,与学生生命相关的“自我生活”和“文化血肉”被“剥夺”和“抽离”,学校和学生都被异化为“干瘪”的“数字僵尸”。因此,虽然农村学校存在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但往往被置于“墙上”课程表里的“装饰”,即使间断性地被学校所开展也是出于一种“任务完成”,而且时常被“升学考试课程”所挤占。

2.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主体的“无力性”

如果说农村传统文化心理场的消逝化意味着外显农村传统文化“事项”及活动的缩减,那么农村传统文化传承的“后继无人”将终致农村传统文化的“覆灭”。因为文化的灵魂深藏于人的价值思维中,人们“无心”再过一种“传统文化生活”而对现代化生活“情坚意定”以致“走火入魔”。则农村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农村社会成员心理形成“冰火两重天”之态,农村传统文化及生活将不断被挤压而淡出农村社会时空环境。当然,这不是说当下农村传统文化已“奄奄一息”,更为严峻的问题是由于农村社会成员“权力地位”转换之后,以往作为农村传统文化主体的老年人虽然“忧心”于农村传统文化的命运走向,但其社会角色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而变为留守儿童或中小学生的“保姆”,以及其对农村社会和家庭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降低而导致他们“身份地位”的衰退。也即他们不再是过去村落和家庭事务处理的“权威”,他们“无社会权威和经济实力”去组织并号召后辈“中青年人”过一种有“传统文化”的生活,这就意味着农村传统文化活动势必被强势的得到“中青年人”认可的“现代物质文化”所取代。而因老一辈人的离世而产生农村社会熟悉或继承农村传统文化及精神的社会成员越来越少的状况,则危及整个农村传统文化生境的存续问题,包括以人为中心的农村自然社会生态系统的改变,影响重大而深远。

3.农村社会核心价值的“失序性”

农村社会成员生活中延续的“精神”或“信仰”是农村传统文化的核心,如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崇敬和效法自然”、人与社会(人)关系中的“亲仁善邻和以和为贵”、人与自我关系中的“平和坚毅”等,而这些恰恰与当下中国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如“诚信、友善、和谐”等。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农村传统文化发展的方向,农村社会成员只有建立起人人认可的基本价值信仰,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表现出“诚信、敬业、友善”,并自觉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追求,他们的生活才有了意义目标。可是,城镇化在不断将农村社会成员推向“现代化浪潮”的同时也“遮蔽”了人们的“心灵”,农村社会成员被“物欲”所役使而成为“追名逐利”的工具人,把自己变成了实现某一“实体目标”的手段。毋庸置疑,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核心价值是“失序”的,发展上表现出“人与物”的倒错现象,造成农村村落及家庭生活导向“分裂”。许多农村社会成员为了长久以来摆脱贫穷、拥有财富的梦想而争相离家出走、“骨肉分离”,一旦他们“踏出家门”就会用“三年五载”的时间来“累积或创造”财富,而这种举动一致被农村村落成员视为有“决心意志”而大加赞扬或模仿。当然不可否认农村社会成员进行如此生活行为选择是一种现实趋势使然,但这一现象如果变成一种连锁反应引致大部分农村社会成员或家庭以长期“隔离亲情”的代价来筑就“梦想”,使得农村社会的空巢村落或留守老人儿童数量不断扩张,那么农村社会成员、家庭虽增长了经济收入却因失去文化滋养而“迷失方向”或变得“外强中干”。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困境的应对策略

影响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因素是多维的,且不独以农村学校教育为“主”,还包括了校外社会教育环境的参与作用。所以,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困境的消解,须采用系统性思维视野,而不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方式来围堵“漏洞”,理应通过“制度和人心”的同步建设进行标本兼治。

1.改革教育管理制度,实施以人为本的农村学校教育实践观

农村学校是“村落中的国家”,让农村中小学生获得与城市学生相同的知识内容和主流价值乃其理所当然的使命,但它不能以牺牲“农村传统文化”为代价,否则农村学校教育就成为“文化一元化”的助推力量和“文化多元化”的扼杀摇篮。而要改变这一状况,让农村学校教育遵循“教育之道”,应将培养和谐健全的农村中小学生视为使命,为其后续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身心品质”,而非把农村学校变为个别学生“学而优则仕”的桥梁而“淹没”了大部分学生。那么,如何避免这一状况呢?最为根本的是要改革现行的教育管理制度,注重教育于人发展的内在促进作用,从招生、考核、评价等方面凸显农村学校教育的“人本化”,确保农村中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能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让自己的兴趣、爱好、激情在学校中得以积极地培养和保护而非扼杀,并使其从小熏陶的“文化性格”得以延续生长而非被迫异化为割裂的“双重性格”。因此,以人为本的农村学校教育是一种自由教育,它关注农村中小学生文化认同自觉的培养,让他们在积极学习主流文化知识和价值的同时,也能坚守自我传统文化的精神延续。所以,现行的教育管理制度如高考、社会就业、评价学生等应从“应试教育”和“学历社会”中摆脱出来,让学校教育变为培养人的自主独立和身心和谐而非改变人命运的场域。而社会教育则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正气、公正、宽容的环境来施展个性或才能。

2.凸显农村文化个性,建构农村学校和文化心理场互补机制

农村传统文化是什么?它是农村社会成员在与周遭环境互动适应、调节基础上形成的稳定反应系统,包括外显的服饰、建筑、生产工具、生活组织、歌舞音乐、节日习俗等,以及人们在这些活动中濡化而成的内隐的价值思维和心理活动。可以说,农村传统文化在历史形成过程中因不同地域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殊异而逐渐建立起了不同的社会生活系统,也即农村文化是“个性化”的,这是其自然和历史属性的体现。因此农村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宜“一刀切地现代化”,需要在城镇化程中保留住其“文化个性或精神”,这需要依靠两方面的统一协调。首先,农村学校教育必须要树立起“弘扬”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通过系统化的思想教育引导、校本教材的编写、文化生活的实践参与等方式培养农村中小学生的乡土情怀,让其成为一个有“文化血脉”的生命个体,而非“无根”的“漂浮者”。其次,学校之外的农村传统文化心理场是重要的“活”的教育资源,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让中小学生在开放性、活动性、生活性的传统文化事项活动中形成价值和心理思维的趋同。因此,为了促进农村中小学生文化个性的生成,农村学校、社会、家庭要在意识上自觉地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积极保护,形成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的农村学校教育和校外文化心理场的互补机制,发挥它们对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精神孕育生长的统一作用。

3.加强社会成员启蒙,形成多元和谐的农村终身教育系统

篇7

1.1各级英语教学教材中中国文化的缺失目前,我国的外语教学主要是依照英语教材而进行,因此英语学习和教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下,我国的各级英语教材,以笔者所在的江苏为例,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的教材均为牛津英语,大学本科多以上海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发行的《大学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发行的《新视野大学英语》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发行的《新编大学英语》,高职高专的教材多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行的《实用英语》等。仔细分析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国外的杂志和报刊,原汁原味,非常地道,内容也是涉及到西方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教材的使用,无疑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输入有着很大的裨益,但是在所有教材中,很少涉及到我们的中国文化,更不少说用地道的英语词汇来表达我们的文化!与教材相配套的教辅用书以及课外读物亦是很少出现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学生不能用教材中学习到与母语文化相光的知识,其直接后果就是对中国文化表达的误用,甚至对母语文化表达产生了“失语”现象。

1.2课程设置的失衡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收到了极大的关注。从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到各级教育主管机构纷纷出台了关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相关文件。教育部于2007年制定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艺术、体育等课程也列入学校的考核体系内。在此基础上,各高校适当开设文化素质课程。但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师资力量不足、课时不足等实际情况,使得课程的设置大为缩水。一般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仅为一学年,周学时也仅为4课时,英语老师在课堂上即便充分利用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学时的安排及授课内容的选择上构成我们当前学生在课堂上汲取中国文化的一个硬伤。

1.3教师文化沉淀不足英语课堂教学是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途径,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引导学生提高对本国文化的兴趣和增强跨文化际意识方面起到极大的重要。但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师中,由于种种原因,自身存在着母语文化素养欠缺、文化教学交际意识淡薄等问题。同时,单一使用英语教学,也会削弱母语文化的表达。这样的课堂学习,不利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2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失语对策研究

2.1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观念西方文化的融合成为我们时代的特色之一。我们应该利用这一契机来提升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近年来,很多大型国际活动,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2014年的南京青奥会和亚运会都是很好的例证。我们把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性通过媒体进行推广。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增强了我们母语表达的自信力和动力,也为我们表达母语文化提供了实际的机会。无论在课堂还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树立正确、平等的文化观念,处理好母语与外来语直接的关系是我们语言学习的原则之一。

2.2编选合适的教材,增加中国文化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材几乎都是直接选自于英美的出版物,缺乏与中国文化直接相关的文章。我国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又是以教材作为重中之重的。教材中中国文化的缺失使他们能够获得地道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机会大大减少。所以,英语教材的编纂者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该适当添加中国文化的内容,充分发挥英语教材对于母语文化的提升和传播功能。而且教材的编写团队中应该也邀请既精通英语语言也对中国文化有较深厚了解的相关人士参加,通过调节教学内容彰显中国本土文化的价值观、加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并且利于他们的跨文化交际。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和文化相关的教材(中英互译本)作为课堂的补充材料,如外教社出版的《节庆趣谈》(CustomsofTraditionalChineseFestivals)和《中国文化寓言故事》(ChineseFablesandCulturalStories)等,即可增强课堂兴趣,又有利于母语文化的表达。

2.3优化课程设置我国高职高专现有课程的设置,应该更充分体现母语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增加大学英语的周课时,大学英语课程中应该开设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分课程或者将文化课程融合到英语课程中去,引导学生体会中英文化的差异,掌握中国文化的表达,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此外,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开设相关的选修课,加强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

2.4增强教师的母语文化修养英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承担着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要在英语教学中能过有效的进行文化传播,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母语水平及英文水平都必须相当过硬。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增强对于母语文化的的了解,并且能够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是当前英语教师的首要任务。

3结语

篇8

比如从心理文化上,分为表达辩证观念的词语、伦理观念的词语、中庸和谐委婉意识的词语、汉民族心态特征的词语和一些象征词语;从制度文化上,分为礼俗文化词语、民俗文化词语、宗教文化词语、典籍文化词语等;从物质文化上,分为饮食、姓名、数词、颜色词、地名文化词语等。常敬宇先生的分类影响较大,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但基本上仍是遵循着相似的模式,如王国安(1996)把文化词语分为表现中国独特的精神、物质文化、自然地理、制度、风俗习惯等词语;杨德峰(1999)将文化词语分为政治制度、宗教、人物、地理、历史、文艺、服饰、饮食、建筑、节令、器具、成语、习俗、礼仪等;张高翔(2003)把文化词汇分为四类:制度文化词语、物态文化词语、心态文化词语、行为文化词语;王德春(1998)指出部分词汇中存在着国俗语义,将承载国俗语义的词语分为:具有特殊文化色彩、历史文化背景意义的词语,习惯性的寒暄用语,具有修辞意义的人名,具有两种以上国俗语义的词语,国俗熟语以及反映我国特殊事物的且外语中没有现成对应的词语。

二、教材《轻松学中文》中的文化词汇分类

笔者对教材《轻松学中文》的文化词汇的分类参照的是常敬宇先生的《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分类标准,把教材中的文化词汇按照物质文化(地理名词、饮食名词等)、心理文化(熟语、祝福语、反映中国人的心理特征的词语)、制度文化(礼俗、民俗文化、典籍等)进行第一层次的分类,同时又将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制度文化进行再分类,比如物质文化中又分为饮食、姓名、地名、数词、颜色词文化词语等。在《轻松学中文》中,第一册没有出现文化词汇,这与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吻合的。第二册中的文化词汇主要集中在饮食类上,有8个之多。第三册文化词汇仍然与饮食类相关,但是数量降低到两个。从第四册开始,文化词汇的子类型开始变得丰富,除了饮食类外,乐器、名胜古迹、习俗、民间娱乐和称谓语大量出现,尤其是称谓语非常丰富,表现了教材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的过渡和衔接。第五册中的文化词语类型更为丰富,饮食、名胜古迹、器皿、艺术、节令、习俗、祝福语都已经出现,这与学习者语言水平的发展是相适应的。第六册和第七册沿袭了文化词语类型丰富、数量增加的模式,心理文化方面的文化词汇逐渐增多,比如说祝福语、熟语、象征词语之类在这一阶段出现的频率增多。到第八册,无论是在类型上还是数量上,文化词语的分布都是本套教材中最多的。因为,此时学生在语言与文化方面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可见,《轻松学中文》在文化词汇的分布上,体现出明显的分阶段逐步递增的特点。该套教材在文化词汇的分布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零文化阶段,专注于语言知识本身。以第一册为代表;二是文化浅层接触阶段,提供表层的物质文化知识,以二、三册为代表;三是文化深层接触阶段。文化词汇数量增多,类型丰富,全方位地展示语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关系,最初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文化词汇的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应该分阶段进行。

三、分阶段进行对外汉语文化词汇教学

在中小学生学习文化词汇的初级阶段,可采用直观性教学法,利用具体的实物或图片等方法来解释该文化词汇的意思,让学生轻松理解。例如,由于笔者所在学校的条件有限,不能提供所有教材中出现的乐器,因此带到课堂上的是友人所赠的“笛子”和“葫芦丝”。古典乐器这一课是这样展开的:(1)图片展示“鼓”,播放电影《十面埋伏》片段,其中以女主角跳《仙人指路》击鼓的水袖舞,引出文化词语“鼓”,并展示“鼓”的图片,播放视频“北京凤乐团”的《五虎声威》,再次展示“鼓”的图片,领读“打鼓”。图片展示“二胡”,播放一段《二泉映月》。再次展示“二胡”的图片,领读“拉二胡”。(3)图片展示“古筝”,播放一段名曲《渔舟唱晚》视频,再次展示图片“古筝”,领读“弹古筝”。(4)图片展示“琵琶”,播放一段名曲《十面埋伏》的视频,再次展示图片“琵琶”,领读“弹琵琶”。(5)图片展示“笛子”,播放一段名曲《扬鞭催马运粮忙》,然后拿出从国内带的笛子给学生展示,并示范笛子的指法,进行“吹笛子”的动作示范,让学生传递感受,摆出吹笛子的动作,给学生拍照留念,领读“吹笛子”。(6)图片展示“葫芦丝”,播放一段葫芦丝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给学生展示葫芦丝实物,并示范葫芦丝指法,进行“吹葫芦丝”的动作示范,让学生感受,摆出吹葫芦丝的动作照相留念,领读“吹葫芦丝”。通过以上方法,学生对古典乐器词汇已有所了解,然后再次领读这一节课所学的古典乐器文化词汇,并做词汇游戏再次掌握词汇。最后,播放古典乐器乐团“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恭喜恭喜》(因为学生学过《恭喜恭喜》这首歌,节奏感很好,学生很喜欢唱,他们会跟着节奏哼唱)的视频。文化词汇是民族特有的词汇,学生没有见过的事物他们是很难理解的,通过教学过程中提供文化词汇的图片等媒介的展示和切身体会,学生既可以对所学词汇加深印象,又可以提高文化词汇的学习兴趣,更能产生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之情。中小学生学习文化词汇的中、高级阶段,可以采用“情景再现,走进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进行文化词汇教学。这种教学法主要是采用语境教学法。孔凡成的《语境教学研究》中指出:“语境,是指人们运用语言来进行言语交际的一种语言环境,包括社会文化语境、上下文语境、认知语境、情景语境等;语境教学,是指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为宗旨、以课文语境为依托的语文教学。语境教学强调的是,运用语境理论指导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基本方法有社会文化语境教学法、上下文语境教学法和认知语境教学法以及情景语境教学法等。”任何一种语言的使用,都不可以离开语境而独立存在,语境的使用能让抽象的词语变得更具体、更形象。语境不同,词语的使用要求也不同,但是相同的词语要是在不同的语境中反复出现,可以加深对这个词的理解和记忆。语境教学法是一个很好的对外汉语教学手段。

四、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