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49:3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课改需求,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培养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敢于反思、及时反思、善于反思、长期反思,通过不断的反思,成长自己,从而提高教学能力,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地应付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
一、课前反思,做到胸有成竹
很多时候,人们一说反思,就会想到事后、课后,其实不然,课前一样需要反思。在新学期的伊始,我们需要思考:新学期的教学目标,设立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步骤;在每节课前,我们要思考: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恰当地取舍、补充、延伸。精心设计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更好地筛选问题、加深重点、攻克难点;面对设定好的教学步骤,我们需要思考:对于教学方法具体实施效果的评估,对于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把握,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失误、困难的预设等。这一切的反思工作,都是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一一进行思索的问题,同时,能够在备课教案上一一地反映出来,不给教学过程留有盲区。这样的课前反思,为课堂的教学成功奠定了基础,教师教学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教学效率自然提高。
二、课中反思,做到游刃有余
课前预设的再好,教学中面对一群充满未知数的头脑,课上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可能是按照老师预先设定好的一步一步、毫无差错地“走程序”,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学习方式、参与程度、思考程度、收获程度、整体状态都会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继续和推移,时刻发生微妙的变化。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反思,不断地调整和完善,灵活地引导学生,使课堂能够顺利、高效地进行。例如,在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如果归纳中心思想是我们教学的最后一步,那就大错特错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看待、探究课文,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阅读的能力。这时,我就会提出以下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父亲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脱险?如果你是这位父亲,又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会和课文中的父亲一样的做法吗?说出你的想法和理由。这样,大家各抒己见,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还能加深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三、课后反思,做到尽善尽美
一堂课结束,留给学生知识巩固的课后习题之后,教师就万事大吉了吗?反思做在课前,做在课中,课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各自休闲了吗?错!课后一样需要反思,要对自己的每一堂课进行深层思考:在这历时45分钟的课堂上,出现了哪些值得我们重新探讨和深思的问题、事件,学生在这一段时间中获得了什么,又有什么问题被遗留下来等待处理,教学中,自己工作的得失,教学效果的好坏等都需要我们进行反思。通过反思,记录下自己的教学体会和收获,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教学的效果,学生的评价等,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将教学工作做到尽善尽美,问心无愧。教师只有在不断的自我批评,自我成长,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反思过程中,才能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总之,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课前、课中、课后这一系列的反思,就没有完善高效、出类拔萃的教学,就没有精彩纷呈、活力四射的课堂,也没有不断成长和完善的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教学质量才能不断上升,学生才能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长峰,刘凤杰.新课改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学分析和思考[J].教育研究,2006.
关键词: 新课改 导学案 先教后学 目标确立 成果展示
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推行将近一年时间,从2013年到宁海西店中学学习,到尝试落实,进而自觉深化,导学案的使用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学生怎样学,学得怎样,这两个问题直接关系“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教师口头布置的预习内容缺乏条理性,无疑会影响预习效果,同时教师不能检查学习效果。所以,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先学”中,学习任务的布置就起关键作用。现我就在导学案制作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实际问题与各位教育同行商榷和交流,旨在抛砖引玉,共同探讨制作高效的导学案。
一、导学案的制定:明确目标,指明方向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确立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制作导学案的关键。学生的学习目标越明确,越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其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既钻深吃透教材,又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学习目标。
导学案目标与教案目标有很大的区别,导学案的目标具体明确,让学生有的放矢,收效颇大,从字到词到句,以及欣赏、理解等都能达到目标。
二、导学案的学前准备:利用工具,扫清障碍
学前准备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的读音,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教师介绍关于作者、作品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这篇课文的背景资料。字词的理解与掌握,既能让学生积累词汇,又能为学生顺利阅读课文扫清障碍。介绍文学常识及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明确知识点,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当然,安排资料的形式可以有所不同。如《皇帝的新装》,学生在小学就阅读过安徒生的很多作品,可以填空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如《郭沫若诗两首》,学生对郭沫若比较陌生,在文学常识方面,教师可全面介绍查阅的工具,让学生主动了解。
三、导学案的编排顺序: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明确学习过程,即告诉学生如何学习这篇课文。既要告诉学生学习内容,又要告诉学生学习方法。
在课文理解难易程度的安排上要先易后难,对学生来说相对容易的题目放在前面,难点问题放在后面,这样学生才不会一开始就失去信心,才能够走一步再走一步地做学习单。如果一开始就遇到拦路虎,很多学生就没自信再做下去了,导学案就失去了意义。
导学案的难度梯度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制定,吃好带头的,吃饱后来的,留足找不到吃的。
四、导学案外疑问区域:生生合作,师生共研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会有一些见解和看法,或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而老师又不能帮助解答,所以在导学案上要留下学习疑问区让老师了解学生现存的问题,以解答或借鉴。
生生合作是新课改中的重要环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对于导学案外的问题,老师可以启发学习方法或提供相关知识。如《金色花》学习单的制作中,我把“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作为最后一个问题,在问题后面,我附上结合课文对金色花的注释,供同学间讨论完成。如在制作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的学习单中,在问到“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后,我附上想象和联想的定义,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想象和联想,并能运用,为后面的练习做铺垫。
五、导学案中的资料拓展:立足课本,放眼社会
学习拓展资料是学生学了课文以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训练。资料应根据课文主题、作者、文体等相关内容或知识点来选。既能丰富学生的阅读,又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金色花》一文的学习单中,根据课文歌颂母爱的主题,我选了《母爱是绿色的》这篇语段阅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母爱。
对于文言文、诗歌、优美的散文,除了导学案上注明学生至少读几遍,语文教学要注重对课文的朗读外,尤其对课外文言文与诗歌的阅读欣赏更要提出目标。七年级学生很少接触过文言文,刚开始学的几篇文言文可以在导学案上划好朗读节奏符号,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帮助其利用注解等工具书自学。当然,教师还要针对不同课型设计不同的学习单。
以上是我在导学案制作过程中的思考,要想让导学案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还要不断地思考和完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郑金渊.教育通论.
[2]钱在森.教育经验总结的原理和方法.
一、电子白板的特质
电子白板的优势在于白板的交互性,这种特质正为课堂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着极大的方便,为建立以聋生学习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聋生的主体作用奠定了技术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电子白板技术制作的课件,很好地实现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这些互动性,比如聋生利用感应笔在电子白板上书写、画线、擦除,更改、补充笔者原先的课件内容等,实现了从“规则性”到“生成性”的跃迁。
二、电子白板对教师“教”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帮助所有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平等、有效、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提供适合残障学生学习的信息化终端设备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在信息化环境下,如何针对聋生的认知规律,探索适切的教育良方?如何利用多媒体资源彰显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优势?是摆在特殊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电子白板系统里有大量的学科素材,为资源型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根据自己设计的教学目标,选择资源库中适当的素材形成教案,即利用电子白板技术自我生成数字化教案,这一过程非常便捷。另外,还根据实际需要直接在电子白板上搜寻网络课程资源。比如在讲述《云南的歌会》这一课文时,对学有余力的聋生而言,仅讲述不能满足他们的知识需求,电子白板的交互性此时可大显身手。通过网络搜集图文并茂的少数民族的各种歌会,并呈现在聋生面前,课堂内容瞬间丰富了。聋生身在课堂却能放眼世界,认知容量得以扩充,教学内容、学习质量都得到了优化。另外,在课堂上,当笔者将这些课件用电子白板进行全新演绎的时候,由于电子白板提供的视界形象逼真,聋生的感触是:由新奇到兴趣,继而理解知识、构建知识。电子白板教学所获得的教学效果,远远超过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三、电子白板对聋生“学”的影响
1.吸引聋生的注意力,提升聋生的理解力
聋生由于听觉受损,注意力容易分散,思维狭隘,直观形象的思维占优势。而电子白板有众多的视觉效果,如色彩、隐藏、动画、聚光灯等多种功能,能很好地实现聋生学习中的视觉补偿原则,极大地吸引聋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建构知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与唤醒!”在聋生语文课上,大多数教师都是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在被动接受,教师讲得津津有味,聋生听得昏昏欲睡。其实聋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而电子白板的教学手段新颖,简单的改变就会吸引聋生的注意力,激活聋生的认知,调动聋生的思维活跃性,只有思维不再沉寂,聋生的学习才会有效。
例如,在教授七年级语文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该文主要讲了费城7月里的一个闷热的日子,“我”跟随小伙伴攀爬悬崖,在悬崖上下不来(冒险),最后在爸爸的引导下,“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终成功爬下了悬崖(脱险)。文中说到:“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限于聋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体验,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是较为困难的。笔者很好地利用了电子白板的聚光灯功能,首先把伏在悬崖上的图片素材置于黑暗中,然后让聋生用聚光灯找。大家兴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在黑暗中急切地寻找着冒险的“我”,聋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在聚光灯功能中得以激发,同时在画面的欣赏、深切的感受中,对“我”当时在悬崖上的那种孤独无助、极度恐惧的心情感同身受。也就是说,文本的意义聋生自行发现、自行建构了起来,达到了读者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聋生这种直观的操作,融行为和视觉于一体,不仅从中学到了知识,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而且对培养其注意力、提高他们的理解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促进聋生自主学习,促使课堂活跃、高效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收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环境下电子白板的出现,可以让聋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大大提高聋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同时,以电子白板为中心的互动课堂,提高了聋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聋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使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愉快。例如,在欣赏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多数聋生对紫藤萝比较陌生,笔者首先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放功能把美丽的紫藤萝呈现给聋生。聋生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紫藤萝的颜色、叶子、花朵等,兴趣已被激起,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也已经营造,聋生的想象力被激活。接着,笔者让聋生探讨宗璞的写作特点。聋生借助信息环境下的电子白板,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自主阅读,自行感悟,通过对词句、意境的鉴赏以及对宗璞相关作品的阅读,进行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一场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及时展开,每个聋生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体验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聋生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这样的动态过程,完成了意义建构,教师随机点拨,总结出宗璞一贯的风格:主题追求积极含蓄,感情流露婉曲有致,景物描写精美,文字表达简练;她重在对客观景物作精细、真切的描摹,品味景物最积极的内在精神。当聋生感受到作者这样一种风格之后,自然而然就能体会作者花费大量笔墨对紫藤萝瀑布进行描摹的深刻含义了。法国作家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聋生在学习中交流和探讨,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
四、结束语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来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聋校的教师,鉴于聋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应积极运用电子白板,打造出“万物于眼前,观古今于须臾”的境界,引领聋生愉快地前行,卓有成效地培养聋生的创造能力,为聋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敏.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有效教学的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28-29.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教育改革;课堂教学;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等职业教育体制紧跟着时代的潮流,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某些弊端进行梳理、分析、改革,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各有千秋,虽说语文是一门必修课,但仍然对这门基础学科的重视程度不高,因此,如何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职教语文教学模式,创建良好的精神家园,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改的必然性
在我国的教育纲要中,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都有明确的规定。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职业综合能力是职校的职责,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语文教学是其他学科教学的定位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文字阅读理解能力欠缺,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薄弱,都大大地影响中等职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今后的就业存在着影响。因此,语文教学改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不容乐观,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环境存在着不足,致使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的就业能力下滑。具体表现为:
1.进入中等职校的学生普遍语文基础差,底子薄,听、说、读、写等基础性能力相当有限,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内容繁多,范围广泛,作文题材以生疏的应用文为主的教学,学生感到十分吃力,难以适应,加上在思想上不重视对语文基础性课程的学习,认为与今后的就业不存在直接的关系,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理所应当地被他们列入了专业候补的行列。
2.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没有相互融合,使语文教学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相脱节,成为相互独立的学科,各自为战,严重冲淡了学生对语文课程的热情。而且在课程设置安排上,语文基础课都在第一、二学期中学习,后期的专业学科学习过程中,几乎没有语文课的渗入,造成学生对语文课的偏见和误导,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动手能力的教学目的也难以实现。
3.职教语文教育的使命感功能不够突显,纯粹的文化课气息比较浓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教育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积极参与发展的社会活动、学习道德规范、肩负历史使命、履行社会职责的理念等方面的教育还不够到位。
三、做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课改,创建精神家园的措施探讨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拓宽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有效促进学生近期和远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教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1.突破教师照本宣科的围城,充分利用教材这个载体,结合社会实际,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热情,与时展同步,与社会合拍。在校学生经过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所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语言应变能力,最终是要接受社会企业的挑选;训练有素的文学修养,具备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处世谈判应变能力及自我推销等能力,能为学生提供进入企业大门的金锁匙。任何一名专业毕业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同时,都要接受企业填写简历、签订文书、撰写文稿等工作内容,文学的蕴涵、语言的魅力此时就发挥了作用。因此,要从学生本身充分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动学习和思考,将语文这门充满灵性的学科视如珍宝,为今后的就业之路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
2.改正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当沉默的学生。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和管理,认真指导他们的语文学习。对于基础较好的部分学生,引导他们向规范的、研究性深度去尝试学习,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增长才干;对学习基础较弱的部分学生,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基础知识的巩固,鼓励他们参与研究性学习,并对具有学习热情的学生予以褒奖。
3.打破学科各自为战的局面,重视行为导向,加强专业知识和文化基础课程的理论交叉,形成学科间整合的教学体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思维认知线条,结合语文教学规律,设计出不同层面、不同项目的教学课件,由浅入深,难易结合,对语文基础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采取穿插式的归纳总结,在学习语文这门基础课程的同时,加强职业能力的训练。例如,服装、美术等专业学习,通过语文的文化学习,学生对美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感悟至深,在审美方面也独具慧眼;服务、旅游和酒店管理等专业,丰厚的文学功底,超强的组织策划能力,有利于学生培养自身的礼仪修养、高雅的气质和广泛的社交能力;技术专业较强的理科专业,如电子计算机专业,语文的学习也可以助他们一臂之力,超前的理解能力,能促进专业精细判断,使学生驰骋在电子信息的天地中游刃有余。
4.改变教学理念,采用开放式语文课堂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科学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教师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着、引导者,洞察学生的学习意识,教师和学生要互动,共同探索知识,成为真正调动课堂学习气氛的核心人物,扩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形成阳光、外向、友爱的性格,成为综合能力不断加强的全面性发展人才。
5.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独特的个人魅力,提高自身能力。改革教育体制,强调对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积极引导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开拓创新之路。比如,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设计一个研究性专题,告诫学生不要满足现成的结果,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探索精神,用敏锐的眼光,坚忍不拔的毅力,对专题进行研究,时间和空间任由学生自行来安排,允许学生相互交流,共同解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洞悉学生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经验及心理变化等,耐心指导,答疑解惑,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较好地整合所学的知识,不利用教师的权威身份,命令或强迫学生,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不论研讨的结果如何,教师都要给予高度的赞扬和鼓励。这对学生自信心的树立非常关键。
职教改革是国家教育委员会做出的最具时代意义的决策。综合当前职教语文教学的具体情况,保证职教教学符合国家的教学目标,在职教改革过程中,语文教改一定要根据职教的特点来展开教学,建立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找到学生的闪光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德胜.《荔枝蜜》教学案例的深度审思[J].文学教育:下,2011(07).
[2]任静.课堂上请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J].青春岁月,2012(04)
[3]彭爱国.教案该不写的还是不写为好[J].语文学刊,2014(07).
常常想,如果用几个词来诠释自己的成长,应该是哪几个词语呢?——
迁徙
我从教19年,走过6个学校,从公办到民办,又从民办回到公办,这经历是比较曲折的;从南通到南京,从南京转而无锡,又落户江阴,搬家数次,辗转折腾,这经历也是比较丰富的。就说说搬家的事儿吧。
1995年元旦,第一次搬家,是从一个租住的阁楼搬往学校的一间公房,因为工作的调动,那一次搬家,借了学校的一辆板车,传达室的顾师傅帮我拉的车,我在后面推,车很重,装了很多书,好在两校之间不很远,大约40分钟就到达了通州金沙中学,我的新单位。所有的家当,除了书,就是一只电饭煲,一个台灯,一张书桌,几身换洗衣服。
2003年7月,第二次搬家,从通州往南京去,这一次其实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搬家,因为家人还在通州,是我自己主动离职出走,到南京寻求发展。很轻便的一只手提箱,简单的衣物,当时的想法是去看看再说,满意就留下。接受了南师附中的暑期培训,赫然觉得有一扇门在眼前洞开,那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于是,决定留下,赶赴江宁,做一个创业团队的一分子。
2006年7月,第三次搬家,从江宁到无锡,这一次搬家,舍不得扔掉一些坛坛罐罐,觉得要留作纪念,于是友人亲自开车送,两辆商务车,装着被褥、锅碗、书籍资料、洗衣机……还有我,一路疾驰,到了无锡,当时住7楼,我们三人居然就自己将行李搬上去了,走的是逼仄的楼梯。
2007年7月,第四次搬家,从无锡搬往江阴,这一次,学乖了,将冰箱洗衣机当二手货卖了,旧书报当废品卖了,旧衣物捐掉了,可谓轻装上阵。唯一印象深刻的是,一大沓宝贵的资料卡片,在收废品的人已经离开的情况下,我追到小区门口,硬是又花钱赎回了。
2010年7月,第五次搬家,从江阴的文富小区搬到市区西横街,都是租住的房子,只是因为工作的调动,想住得距离学校近一些。这也是一次最温暖的搬家,英桥国际学校派了校车,我的那些朝夕相处的同事们扮演了搬运工的角色,先是帮我将行李打包搬到学校仓库,过了一段时间,我找好新住处,他们又联系好车子,帮我将行李搬上三楼,不肯吃饭,就匆匆回去了。
2011年5月,第六次搬家,从西横街搬到西南新村,我终于买房了,在这个城市有了自己的房子,这也许是真正意义的一次搬家。这一次搬家,我们没有请搬家公司,采取的是“蚂蚁搬家”的模式,每天搬一点,断断续续搬了一个礼拜,终于入住。
我从来不把搬家与“漂泊”联系在一起,我想起搬家,往往想到的一个词语是“迁徙”,那是一种主动的追寻,追寻适合自己生存的土壤,为自己年轻的不大安分的心——找一个适合的地方——安放。
研究
研究,可以让我们做得更好。
一开始,我就将自己研究的对象定位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我很清楚,课堂,有着取之不竭的研究资源,研究名师名课,更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2005年4月,我在校内开公开课,很多老师给了我溢美之词,而有一位老师很真诚地对我说:“徐老师,你的教学设计确实很好,不过我感觉你在课上说话有点啰嗦。”果真如此么?带着几分诧异,我回看了自己的教学录像,不看则已,一看冷汗直冒,真的有很多废话和套话,怎么办?我想起了恩师余映潮先生,他的课堂教学语言精致凝练,不是最好的范本么?于是,我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研读了余老师的课堂实录20多个,并做了细致的摘抄评点,写了几万字的阅读笔记。2006年4月在湖北荆州召开的“余映潮教学艺术研讨会”上,我作了《余映潮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欣赏》的专题发言,获得了与会老师的一致好评。说来奇怪,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语言干净了,有力了。现在听我课的老师对我的课堂教学语言也给予较高评价了。
研究名师名课,一方面,是研读名师的书,观看一些课堂录像;另一方面,就是去现场,听名师授课,与名师面对面交流。
2004年暑假,我组织全校30位语文老师,前往杭州观摩“语文报杯”课堂大赛,在连续听了一上午3节弱课之后,我冲上了主席台,抢话筒“造反”了,我代表与会老师强烈要求组委会增加一节余映潮老师的示范课(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余老师),全场掌声雷动,组委会后来还居然采纳了我的建议,不过,没有安排余老师上示范课,而是增加了一个讲座。趁热打铁,我们将余老师“劫持”到我们住的宾馆,租用了会议室,享受了一次零距离的专家指导。去年我应邀到遵义讲学,居然还有一个老师认出了我这个当年的“造反者”!
很多时候,外出参会学习,我都是自费前往的,于是,“蹭会”就成了我求学历程中值得骄傲的事。有时是两人配合,一人拿牌牌,一人持发票,告诉检票员说“嘉宾卡忘记在宾馆了”,于是顺利进入会场;有时是在会场外先结交两位老师朋友,他们入场后借一个胸牌出来,将我就带进去了。最有意思的,是2006年暑假在沈阳举办的“语文报杯”大赛,我夹着包想随着人流进会场,一个保安将我拦住了,要我出示入场证,我佯装一脸惊讶,问“评委老师也要证件吗”,他于是不好意思地打个招呼,让我进去了。真是巧得很,上午的比赛,设置了10个现场评委,我被选中了,担任了评委,并拿了一张聘书。中饭后,我再欲进场,这回换了一个极负责的保安,拦住我,我还是那般说辞,他却坚持要我出示评委证,于是,我慢悠悠地打开包,拿出上午的评委聘书……
如今,我和我的团队,正在研究“中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细节艺术”,《教育科学论坛》给我们的研究团队开设了专栏,编者按是这么说的: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细节,往往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名师课堂教学中的细节看似平常、简单,但平常中不乏艺术,简单中蕴涵着深刻。那些看似信手拈来、水到渠成的精彩细节,其实都是名师成长过程中厚积薄发的结果,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初中部徐杰老师领衔的“中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细节艺术研究”课题组,精选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界教艺精湛的名师名课,将研究的眼光聚焦于名师的课堂教学细节,通过研究名师的课堂教学细节,学习名师教学艺术,不仅提高了研究者的理论素养,同时也在耳濡目染中反思并纠正研究者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从而切实提升课题组成员的课堂教学水平……
在研究名师的同时,我还常常有一个习惯,将自己的课录下来,夜深人静的时候,听自己的课,做自我反思。我常常想:研究自己,也是超越自己的一种方式吧。
历练
余映潮老师曾经说过:“名师,都是在艰苦的环境,或自设的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我对这句话的理解,“艰苦的环境”对老师而言是“劳其筋骨”,而“自设的艰苦环境”则不仅是“劳其筋骨”,还是“苦其心志”,是自我加压,自求历练。
至今,我还不能忘记,如何为了一堂区级的公开课而彻夜难眠;第一次在省级的课堂比赛之前,如何紧张得手脚颤抖;如今,我每年应邀外出讲学10余场,甚至从选手席走向了专家评委席,面对台下近千人,再也不会惴惴不安了——我要真心地感谢历练。
感恩在江宁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那时的江宁,偏僻到没有公交车,偏僻到城区的出租车找不到学校所在地,偏僻到校园里常常接收不到小灵通信号……但我在那里坚守了三年。学校附近没有商场,我一个月才进一次城集中采购生活用品;没有电视机,我就读书;没有夜生活,我就在办公室备课磨课……可以这么说,江宁的那份纯粹的简单与宁静,才使得我心无旁骛;也可以这么说,江宁,是我迈入语文教学研究之路的起点。
历练,有时候就是跟自己过不去。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规则:应邀出去讲课,绝不选相同的教学内容。这样就逼着自己不断开发新课,绝不学有些老师一节课上遍全国。在开发新课的过程中,一课两上、三上乃至于四上,就实实在在成为一种挑战,需要之前的设计,另起炉灶,再拿出新的方案来。印象最深刻的是《夏》一文的“一课五上”:第一套方案在本校上过了;不久应邀去市一中讲课,拿出了第二套方案;无锡优质课展评,执行的是第三套方案;“志公杯”大赛评委示范课,第四套方案;广州首届名师优课展示,第五套方案。这五套方案,涵盖精读课、自读课、读写结合课、写作训练课四种课型,这样“折腾”一番以后,对于写景散文的教学,我可以说是熟门熟路了。
历练,就是身处困境或面对困难的时候,咬咬牙,挺过去。我曾经在一个只知道抓分数和名次、鲜有教研活动的学校呆了10个月,我白天上课、抓默写、盯学生,晚上,失眠,我索性起床,完成新授课的教学反思,当我离开这所学校的时候,已经积累了5万余字的原创思考,其中不少文章间隙地发表,并收录在我的专著《精致语文》中。
2010年暑假,贵阳,人教社主办的全国优秀课展评,我执教《五柳先生传》,承办方告诉我,这篇课文,学生学过了,不必安排预习。于是我设计了“名作重读”课型。上课前十分钟,才发现学生根本没学过,怎么办?我和主持人协商,当堂预习15分钟,我一边指导预习,一边在心里调整教学方案。课毕,在互动交流中,老师们给了我很高的评价,此时,我后背才开始出汗。
类似的挑战还遇到过不少:一周之内连上三节公开课(省“五四杯”获奖选手展示课、市行政领导教学比武、新加坡访问团观摩课),硬着头皮过关了;“全国名师仪陇行”活动,主办方要求“点课”,点了一节很难上的课《敬畏自然》,且只有一周的备课时间,我接了这个活,下课后,当地教育局长非要留我“大饮三大白”以示感谢;全国汉语古诗文教学大赛,我执教评委示范课,主办学校说初二学生都配给参赛选手了,给我安排了初一的学生,上的课文却是初二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毫无退路,于是连夜修改教案,睡了三个小时就走上讲台,也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历练的意义在于,你的筋骨强健了,你就能走得更远一些。
感恩
算命的人曾经跟我说:“你祖上的荫功好,每到关键时刻,总有贵人相助。”祖上是否有荫功我不知道,但是,在我成长的路上,确实遇到了很多“贵人”,也正是他们的帮助,才使我能够坚定地向前走。
我遇到了不少好领导。通州金沙中学的郁大华老校长,是他将我这个毫无背景的农家孩子留在县城,并培养提拔;南师附中江宁分校的董林伟校长,是他让我懂得了教育管理中人格魅力的力量;江阴英桥国际学校吴辰、夏青峰校长,是他们积极奔走,让我重回公办的怀抱,从而能安心地研究语文;南菁中学过建春校长,是他辗转奔波,帮我夫人办了工作调动,结束了我的分居生活……
我还遇到了不少好师长。余映潮老师答应收我做弟子,使得我能够更多聆听教诲;黄厚江老师谆谆告诫我“不要急”,并给我指出研究的方向,使我的心更沉静;孙绍振老师耳提面命,教导我文本细读的思路策略……
我常想,为什么我总能遇到好人,为什么我能这么幸运呢?
可能,我也是一个好人。年过不惑,对名利看得更淡一些了,就连QQ签名也改为了“不争”,一个朋友说我“只想要一张平静的书桌”,一个相对单纯的人,可能容易得到别人的好感;
可能,我也是一个好人。有好的锻炼机会,我总是积极为年轻教师争取;外地的老师,认识的不认识的,向我讨教,我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哪怕自己贴手机费。专业关怀的传递,可能让更多人受惠;
可能,我也是一个好人。走过一些曲折的路,却从没想过要停下来,始终坚持着,向着目标,走一步,再走一步,直至终点,没有投机取巧的心思和举措;
……
我还要感谢伤害过我的人。
曾经被人深深伤害过,也曾经内心被报复的火焰炙烤,奇怪的是,随着我自己的事业不断上升,随着我的境遇的不断好转,不知在什么时候,我居然能心平气和地回顾这一段历史了,居然能够选择原谅了。是什么让我终于走出仇恨的渊薮,具备了宽恕的力量呢?我想,也许是生活磨炼了我,教育了我,也升华了我的缘故吧。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正是伤害你的人,让你更坚韧,更有生活的智慧。
感恩,使我们具有更为成熟的心智、更为强大的心灵,它是成长的助推剂啊。
同时倾听是交流的一大技巧。专家指出,在工作中取得成功的人士,他们的成功有八成是依赖于倾听别人说话或让别人倾听。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郑杰曾说 ,一名成功的教师要学会倾听,“倾听几乎是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一,不可想象,如果没有倾听,教师怎么可能理解他的学生,又怎么可能教好书?”而我们的有些课堂,教师仍占据绝对的心理优势,对学生的发现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自己在享受“言论自由”的同时,忽视了“倾听”的义务。
一、 倾听的虚假现象
1. “问题式”教学现象普遍。
近日我听了一节被评价为“上课井井有条”“学生主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的公开课。课上老师一共提了二十几个问题,学生“配合默契”。当然,整节课很“流畅”,教学任务也顺利完成。仔细一想,不对呀!学生怎么就没有任何疑问或发现呢?私自认为那节课上老师“设计”的那些问题,除了个别值得探究(老师并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外,其余都是老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教学任务而设下的“陷阱”与“圈套”。学生只有被迫“就范”,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难以体现,这样的课,教师的没有什么听的时间,也未真正入心,交流实际上流于形式。
2. “拷问式”交流比较流行。
教师事先根据一些教参资料设计好流程,设计好问题,设计好答案,有的甚至做好了课件,只等学生“就犯”(课前备课、设计教案当然必要)。近期听到一节公开课,老师上的是《台阶》,在探讨“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这一问题时,老师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想法。有同学说:“父亲地位一直很低,他已习惯,新台阶砌好了,父亲就感到不对劲了。”也有同学说:“由于父亲的朴素、善良,对新事物难以适应。”“还有没有更好的答案?”老师焦急地问。见无人应答,老师“委婉”说道:“这些都不太准。”然后在课件上打出早已准备好的“答案”――“由于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消除。”因为教参上就这么说的,课件又不好临时更改,可以看出此时老师的心里比谁都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教师既是一个分派任务的“包工头”,同时又是对完成任务情况作出最终裁决的“法官”,有时还用上了“严刑逼供”“诱导供词”的招数。这样的课,老师没有“倾听”的准备,真正的交流当然无从谈起。
二、 转变观念,学会倾听
首先是观念的转变。
老师往往教育学生:善于倾听是“一种美德”,倾听说明你善解人意,它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甚至感激。但同时有些老师又想当然地认为学校里、课堂上,那只适用于学生对老师教育、教学的听,相反则不然。事实上,学生更需要倾诉,老师更需要倾听。需要用心去听,去理解学生的思想,发现学生的创新。课堂上,学生有疑则鸣,有情则抒,老师放下架子,站在平等的角度去倾听,交流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余映潮老师在教学《木兰诗》一文时,并没有刻意强化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而是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本身去挖掘,自己则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正是因为如此,学生思维才被真正地激活,他们读出了“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两句中“愿”的差异:前一个“愿”并非真心愿意,是因为“替父”而无可奈何,也因为“替父”而义无反顾。后一个“愿”字才是真正的心甘情愿。正因为余老师从内心尊重学生,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才有如此精彩的表现。
其次,倾听要讲究艺术。
1. 拉近师生情感距离,保证倾听顺利实现。
如果我们认为,只要老师愿意放下架子等着听,学生就一定会说,那就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了。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把老师当作朋友。《中国教育报》刊发的《今天,学校的师生关系怎么样?――新时期中小学师生关系大调查》得出的结论就能说明问题:学生在回答“你觉得自己有心里话最想找谁说”时,仅有4.8%的同学愿向老师说。学生在回答“你在学习、生活中发生了困难,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是找谁”时,也只有12.3%的学生回答找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因此,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为实现教师的“倾听”打好基础。
为了能在课堂上听到学生的“声音”,让他们敢于阐明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感情,在课外,我常常做一些看似不着课堂教学边际的工作。如跟所教班级的学生一起打打球,侃侃他们这个年龄关注的热点话题。有时我还硬着头皮看几本他们爱看的书。目标明确:增加共同语言。这样,教师的倾听才能得到保证。在课上,我常常走下讲台,坐到同学中去,带着认真好奇的眼神,倾听学生的发言。
2. 设置恰当教学情境,养成良好倾听习惯。
年级越高,课堂学生的参与率往往就越低。王栋生老师曾说过,碍于面子,怕“出风头”,以及社会上其他“庸俗的习气也开始感染学生,使他惮于发表个人意见,即,如果问题简单,不足以表现自己的水平;如果问题有难度,则有答错的风险。影响到师生对自己的评价,不如缄口不言,――中国世俗社会的文化,就是这样渗入孩子们的思想,继而感染到课堂。”如此,教师的倾听有成为“无源之水”的危险。
那么,我们就应尽量在教学情境的设置上下功夫,问题设计也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让学生回忆自己爬山、爬坡或爬任何一种高处建筑,甚至开始玩滑梯时的经历,想想自己是如何上去或如何下来的。要求他们抓住动作细节或心理活动写一段话。等我自己写完后,发现许多同学已停笔检查。当然,同学们都知道我有“下水”的习惯,他们正在同我比。我想请同学读一读自己的回忆片断时,许多同学大声说:“老师,你先读。”我读后,学生就一个接着一个要求读自己所写内容。听他们读时我非常专注,面带微笑,不时赞许的点头,发现他们言语中的点滴闪光点,便及时表现出欣赏和赞许。这样,学生往往更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记住学生发言中的动作细节和心理描写,以备在同学点评时给予提示。也有一位同学回忆自己第一次“爬”滑梯,是让爸爸抱上去的,当爸爸鼓励他滑下来时,他是大哭,逼得爸爸又把他抱下来。他的回忆引起全班哄堂大笑。我赶紧给了两句评价:写的真实,心理活动符合当时的年龄特征。课堂教学时,设置恰当的教学情境,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问题。教师的倾听才有丰实的内容,师生的交流才有真正的厚度。
3. 倾听要重视收效。
一方面,学会倾听,并非要求教师只听不说,更不是对学生的任何发言放任自流。教师不是导游更不是法官,但他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老师有义务引导学生探究一些更有意义的问题,而非在细枝末节上浪费过多的精力。当听到或看到学生探究陷入困境时,老师有责任及时予以帮助。
另一方面,老师对于自己倾听到的观点、结论等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背影》一文中写到父亲买完橘子,“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在教学时曾提出自己的想法:把“过一会”删去,语言显得更简洁。许多同学不赞成。第一个同学说:“‘过一会’是因父亲身体过于肥胖,爬上爬下买完橘子,需要休息一下。”第二个同学说:“父亲是在考虑还有没有事情要跟儿子交代、叮嘱。”第三个同学说:“父亲在想要不要与儿子一起去北京。”第四个同学则说:“父亲并没有考虑做什么。只是分别时有些舍不得。”听完后,我组织学生依据课文上下文及文章要表现的主题进行评价,最后,学生较为一致地淘汰了第三个同学的说法,认为其他说法都合理。本来我只想到第二位同学的想法,倾听学生的发言,我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