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7: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勤工俭学辞职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一次,一个家长介绍了一大拨熟人的孩子,张邦鑫担心人太多自己安排不过来。想来想去,他把20个人分了两个小班,并且告诉学生们:一开始可以免费听,家长还可以来旁听,正式上课后任何时候听得不满意,随时退余下的学费。这在当时的家教补习中,是从来没人做过的。
但这却成为学而思模式的雏形和之后一直坚持的运营模式。
小而美的力与疲
在做家教上尝到了甜头的张邦鑫,很快就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认识了同在北大读研的同学曹允东之后,两人一番商量,于2003年东拼西凑,用10万元人民币注册了一家教育培训公司,并给它取名“学而思”。
张邦鑫后来总结到:所谓“创业”,当中的“创”字就是你要创造一个东西,创新非常重要。不想被主流行业思维束缚的创始人决意只做小班、不补差;别人都去大学聘老师,他们跑去招本科生;别人都去做成人英语培训,他们专心中小学学科辅导。现在看来,学而思确实走对了,因为中国不需要第二个新东方,也没有人能真正复制一个新东方。
由于办学模式灵活,找准了“中小学课外辅导”这一当时的蓝海市场,“小而美”的学而思在随后的几年中一直顺风顺水,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变革,但在运营过程当中,也有不少各种在业界看来比较奇怪的小动作,比如一边扩张一边关停服务和教学质量跟不上的授课点。
不久后,一个张曹二人从来没考虑过问题浮出了水面。2007年的一天,张邦鑫带着几个管理层去北京远郊放松,路上听一个同事说:一家刚融资2000万元的培训机构,一天内从自己的队伍里挖走了5个老师。五封辞职信齐刷刷躺在邮箱里,犹如五记闷棒。它们不仅砸在了每个同事的头上,也让张邦鑫痛定思痛,开始反思过去单纯的理想模式。
自建立之初,学而思就秉持“小而美”的运营思维,而且教学项目也仅限数学家教,加上教育培训机构普遍现金流充足,不缺钱的学而思一直不愿走快速做大的路子,也拒绝了很多投资机构抛出的“绣球”。i美股分析师李莹曾经如此分析这家慢公司:“在同行业中学而思的扩张最慢,而且进入一个城市之前要先进行网络推广,开学习中心只开一个强势科目,一个年级,学生反馈好才会开通续报。”
然而这次意外打击直接导致了学而思自我否定“小而美”战略,张邦鑫开始思考:“小而美可以吗?原来我是这么认为的,做大做小,只要有美誉度就好。但是商业这个事不进则退,如果不跟上时代就会被淘汰。”而曹允东也认为学而思要再度进行自我颠覆:“你没有占据更好的位置,在竞争中会处于被动,在开店、营销、招生、师资方面都是如此。原来,你是个潜水艇,别人只看见冰山一角。现在,你浮出水面了,人人都知道你多大,你只有往上走。”
“从慢到快”的自我否定
自我否定,特别是否定自己最初崇尚的理念,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但学而思的创始人也明白,只有变,才能通,这是不得不做出的牺牲。随后,学而思开始借助资本的力量加速进行全地域、全学科的扩张。
2008年,张邦鑫带着团队开始走出北京,前往天津、上海、武汉创办分校;2009年,学而思进步一开拓华南地区市场,在广州建立分校;同年9月,学而思获得了老虎环球和KTB共4000万美元的投资,完成了上市前的第二轮融资。
2010年10月下旬,学而思赴美上市,为自己的第二次折腾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张邦鑫、曹允东、刘亚超、白云峰作为公司的创业元老,以团体形式全权控股,管理层持股比例高达82.5%,其中张邦鑫和曹允东两人持股比例合计为63.8%。
公司成功募集资金1.2亿美元之后,开始了更加快速的扩张,不仅成都、杭州、南京、西安等地的分校陆续成立,耗资4000万、刚上线一年的ICS(智能教育)系统也迅速更新到了2.0版本,此外,针对3-6岁孩童的摩比思维馆也正式上线,这意味着学而思将客户群体扩张到了中小学之外的学龄前儿童。这时候的张邦鑫,对着媒体说了这样一句话:
“控制扩张欲望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然而,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折腾都是一把双刃剑,就如同脱壳重生,学而思也无法避免转型的阵痛。就在这家企业飞速成长的当口,一如当年王强离开新东方那般,曹允东也离开了。
这距离学而思上市,仅仅三个月。
曹允东辞职的消息一经官方确认,学而思的股价立刻暴跌14.4%。连曹允东本人都没有想到,自己引起的波动比学而思IPO还大。虽然他和张邦鑫立刻出面灭火,称离职只是因为太累、减持是暂时没有收入来源,但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已变身电商人的曹允东还是隐约道出了当初一些不为人知的苦衷:
“如果没有股价的压力,我们可能不会考虑异地扩张问题。谁愿意老出差呢?不出差的话,那就少进一些城市吧。这些想法,都阻碍着学而思的发展。”
停不下的“非主流”
除了运营思维,学而思在运营模式上也不断寻求着创新。如上文所讲的那样,头脑活络的张邦鑫在成立学而思之前,就“离经叛道”地尝试过在网上做培训。后来资金充裕了,张和他的团队更是在教育产业网络化上大刀阔斧,动作不断。
众所周知,K-12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基础教育)培训机构长期以来都面临着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地域性问题。如教育辅导、升学考试辅导、职业资格考试等培训项目,由于各省市地区考试内容不同,使得考生必须以地区划分来选择教育培训机构,教育培训机构也必须因地制宜的定位自己的市场。
上市后的学而思虽然一直重视异地扩张,但是其异地营收占比仍在30%以下,在全国15个已进驻城市中,基夺都是一城一个点。这说明传统渠道的教育培训确实有较大拓展限制。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10年e度教育网上线,这个提供基础教育阶段各科课件、教案、试题试卷等学习和教学资源的网站,迅速成为了国内第一家布局完整的中小幼教育专业门户网站群,同时也是第一个家长、教师、学生互动交流和学习的网络平台。
这个举动和当时教育培训行业流行的用铺天盖地广告推广砸市场相比,完全是“非主流”路线。然而现在看来,e度网的诞生,不仅革了学而思的命,也革了整个教育产业的命。
首先,它扬弃了传统教育机构高成本的营销模式,通过网站互动有效地积累用户并打造学而思的口碑和品牌影响。其次,它也是一个低成本研究新市场的平台,通过收集网站家长学生数据,分析在当地开设分校的可行性,可以说是学而思线下异地扩张的前哨站。
当时那年轻女子被安置在护士站椅子上坐着。她穿着薄薄的白衬衣,卷曲的长发遮住了半张脸。立在旁边的男人眼神飘浮地直呼朱自忠的名字。在大脑图库搜寻到这张男人的脸,是医科大学同年级不同班的张炙。他和肖晓娴结了婚。那么坐在这里的不是她还会是谁呢?肖晓娴!他冲口而出,拂开她脸上的乱发。苍白憔悴的脸上双眸空洞地替代了清澈的湖水。他摇着她的头喊,没有任何反应。他让护士把她安排到单间病房。让病人躺下后,张炙沉痛地说他爱赌博,对她没尽责任,他的人生也毁了。她忍他很久了,离婚是他提出的。送她来是希望老同学能帮她。唉,克服不了赌博。他叹了又叹。朱自忠表示理解,却没能留住那行色匆匆的赌徒,对方哪会留下照顾前妻。怔了片刻后朱自忠抓着她的手呼唤,她毫无反应。引导做些动作,但她只僵硬地保持一个姿势。
过了一会儿,疾风骤雨凶扑来,屋外雨幕一片,他关上窗户。病人眼中有了些光亮,叫出声来:“你是朱自忠吗?”她怎么患病的,这是他最想了解的问题。然而她又是漠然,离生活很远的样子,不回答他,也不看他。直到他说记得学校的生活吗,她的眼神才不那么涣散,听他回忆起一些情景。
医大坐落在市郊。朱自忠找到临床医学系教室的座位,看到同桌是个乡下女孩。深秋她还穿着破旧的白凉鞋。她沉默地听课,还是高中生模样。一天朱自忠见她画着他,惊奇地说看不出她还是画家呀,她脸上掠过漫天红霞,嗫嚅着叫他别笑话。问她学过吗,她声音颤抖地告诉他,没有。想学,没条件。她家穷,也不重视。小时候她就在泥地上用树枝画想画的和熟悉的东西。上大学了,她参加美术兴趣小组,得到系统训练了。但他觉得她已经画得很有水平。他们是相处很好的同桌,有的课是在大教室上,还是默契地坐在一起,像鱼儿习惯玻璃缸里的水草。要说很谈得来也不是,就寒暄几句。下课后她忙勤工俭学。他忙考研。后来他发现她喜欢看踢足球了。足球飞到她脚边,她就把球踢到运动健将脚下。那些人对球技特好的张炙打趣说他带了球童来。她和张炙都留在学校附属医院了。朱自忠读研后在省精神卫生中心工作。虽在一个城市,却没见面。他收到她的信说她想画画,却离不开单位。至于丈夫,她说对她不好,却不敢面对离婚。回信他都没谈到实质,也没问她什么。他对人都这样。他读完研后就觉得老了,做什么都慌慌张张的。
她听他说完这些,轻声说没忘,又漠然了。他只好坐在一旁写病历。清洁工人进来打扫卫生。她喃喃地道:“妈妈来了吗?妈妈,你在我身边了,我知道你在身边了!”清洁工见惯不惊,打扫后默默地出去了。失望了片刻,她指着窗台上的吊兰说:“妈妈留下的草啊。帮我拿来,我要看看。”朱自忠想了想,把它拿到病床旁。吊兰的叶子悬吊在空中,微微颤动着看得见尘埃飘舞的空气。她以为它是那年九月妈妈给她洗头时用来煎水的黄,她知道张炙不会来了,他只顾去赌。唉,也没什么了。她叹气道,只有这盆黄了。她抚摸着纤细的吊兰,把最长的叶子捏碎了。
将吊兰拿回窗台时他的手机响了,妻子告诉他说他的爸妈来家了。他的生活就这样,上班回家,有个伴。下班后他回到家。爸爸须发花白,背也佝偻了。妈妈说该要孩子了。他没回答。妻子说享受生活才是,养孩子又累又费钱。他没反对。他经同事介绍认识的妻子做公司的接待工作,两人就是说几句生活琐事。
晚饭后他陪了他们一会儿,回到病区看望肖晓娴。护士在过道上推抢救车,一见他就惊慌地说他的同学出事了。他跑进病房。那盆吊兰掉到地上了,陶瓷花盆被摔成片片碎瓷。病人脸色如蜡倒在地上,还握着一片尖瓷,手腕滴着血,感觉不到她的呼吸。止血包扎输液输血,时间流逝,她恢复了神志,是一副拒绝的态度。值班人员抢救后出去了,他陪着她。她的眼睛像刚来时一样空茫:“妈妈在哪里?为什么不来?你知道吗?”他摸她的头,那头秀发像雨淋的树叶。一触,她就安静了。她说刚才把血放了,热气就出来了。她看见了它。否则她不知道这人世间还有温度。好满足啊。她想到樱花飘落时也带着自身热气,它们归于大地,她却无家可归。老家?只是一个人们的常用词。感情上远离就回不去了。这种扬弃是痛了她一年又一年的。父母还在做又苦又累的农活,会偶尔念叨她。但不会改变的。她不愿说了。这使他决定找她的父母。
过了两天是休息日,他换乘了几次车,凭着大学暑假做社会调查经过她家时的印象踏上旅途。笼罩着寒气的小山村,明镜般的水田倒映出树影,萧瑟得让人心慌。山不高。树不多。山坡上种植了地毯样的小麦,还有甘蔗。到达他们那里时雨停了,浑身被淋湿了。土里的两个老人瘦削蜡黄缓慢,更苍老了。他过去介绍了自己,说肖晓娴病了,病得很厉害,去看看她吧。问是什么病。他说是精神方面的。肖妈问要打人吗。他说可能会打病人自己。肖妈眼睛瞪圆了,念叨打打好了,打清醒一点。去吧,看了快回,须马上除草了。肖爸把锄头靠在身上对她命令道。肖妈念及路滑,说等路干了再走。风吹来,朱自忠冷得直哆嗦,催肖妈走。两人赶回市里。
黄昏的天空下,医院望去就像匍匐的士兵。两人身上贯穿着旅途的疲惫径直走进去,没想到病床是空的。朱自忠走到护士站问肖晓娴哪去了。她在参加集体活动,护士说。他跑到集体活动区域,没发现她。有个放下乒乓球拍的男病人说那个年轻女人出去了,有个食堂师傅来拿餐盒,出去时没有关门。他叫护士通知大家寻找,怕她上了街就麻烦了。找遍了医院,在后院的梧桐下他见到了肖晓娴。她穿着白底蓝条病员服蹲在那里,像低到地面的逗号。那棵高大的梧桐叶子快掉光了,她正将黄叶一片片拾起来,整齐地叠放在一起,看上去像泛黄的时间岩页。朱自忠叫了一声。她手一抖,将未完成的艺术品碰倒了,黄叶散了一地。不要她来!她就像被针刺地尖叫起来。把她拉回病房,她在门口就立住了。她用清晰的口吻叫她妈妈走。坐在椅子里的她妈妈问哪里不舒服,她不理。朱自忠指指病人的头,又指指心脏。“什么时候管过我了?”肖晓娴像忍了好多年,胸脯波浪般起伏着。朱自忠扶了扶她的肩,叫她去病床躺下。咚地一声像巨大的尘埃落地,她直愣愣地倒在床上,叹息说不该叫她来。他鼓励她说下去。
“我早死了好。”她谁也不看,眼睛空白地睁着,抱怨的炊烟升腾,声音低沉地说:“妈妈,小时候我和你去县医院看医生,医生说我是心脏病。之后你叫我在走廊等你拿药,好久都没见你。我能到哪儿去?天快黑了,我凭借模糊的印象赶回家。进屋时,你看到我,显得很惊异,但没说什么。从此我好害怕,你们要我做啥就做啥,我还是被骂。”她疲乏地闭上眼睛。老人苍老的面容更加黯淡了。朱自忠问是真的吗。不是没有对她好啊,要不还不冻死饿死了,肖妈缓缓地说。心脏病治好了吗,朱自忠又问,病房里只有沉默。住了一宿肖妈走了,说肖晓娴又没哪里痛。朱自忠解释又解释,希望她好好照顾病人,一切都会好的,却没留住她。
还是自己多费心吧。如今同学成了他的病人,谁能帮她呢。朱自忠想起大四上护理学搬运法的示教课。老师问谁愿当病人,不喜欢抛头露面的肖晓娴轻声说她来。躺下后,老师以搬运病人的不同方式抱她到另外的床上,又把同学分成小组练习。她被搬来搬去,一脸幸福。她多渴望温暖啊。但时间有限,他要值班要回家,他想到通知她的单位派人照看。可是她说辞职了。为什么?起初她不肯说,说是说来话长。后来还是说了。
最美好的光阴是顾左右而言它地以行医的谋生方式度过的。喜欢做的事情没做多少,是对生命的大浪费。她的画是在工作后正规学习的,处在突飞猛进的进步中。但单位工作像牛拉磨似的,当内科医生不是机械治疗就是严格检查,没法考虑在画画上发展。加之心脏病错过治疗时机,不严重却有影响。她想还是时间最重要罢,就交了辞职信,说明原因是想离开这个大家庭。他们挽留她,她一概沉默拒绝。那天鲜花绚烂开放着,草坪绿油油的,使她想起虚度了的青春年华。她迈出单位大门时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欣。努力画画。可是她的画一时卖不出去。不是畅销的通俗画法,而是深入灵魂的创新之作。曲高和寡就使她更加远离了人们说的赖以生存的一切。
他沉默了,怎么能指责她。她需要帮助。她轻松了,说想睡觉。他就出去了。
第二天一早朱自忠提前到了病区。他敲了敲门,没有回应,便使劲推了推,却因用力过猛差点摔倒。肖晓娴睡得安详。走近些,才看到她脸色苍白嘴唇青紫。在她鼻孔前试了试,没气了。他给她进行心肺复苏,一边喊值班医护人员。他们跑来抢救,却很快停止了。有很长时间了,大概服药过量,自杀的可能性很大,主任轻声说。当初检查她的随身物品了吗,护士确定地说检查过啊,平时服药也是在监督下进行的。
她像樱花一样逝去了,静静离开是一种主动选择罢。精神科的工作之一是阻止人们主动离世,但是一门死亡艺术古雅的气派对朱自忠却有遥远的吸引力,没想到同学先领悟了。人是多么不同啊。他会以什么方式离开呢?其他人,比如妻子,她在小市民的满足中生活,仿佛轻快的气泡。她也许会高寿地终老。但她什么也不知道,也留不下。
对于其他一些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来说,稳定的收入、晋升的机会,则是他们所需要的。这些求职者因为有过工作经历,经验也相对多一些,对招聘单位提出的要求也比应届毕业生高很多。
关键词: 求职者;求职;心态;大学生;机遇;就业
一、大学毕业生求职心态
自1999年国家实行高考扩招政策以来,各大院校每年提高新生入学比例,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人数也相继增加(详见下面表格)。毕业生本人、学校、家庭、社会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为此,国家也出台了相应政策,鼓励毕业生早就业或自己创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相对于每年好几百万的毕业生来说,这些政策的实施也只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长此以往,必将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年份\&毕业生人数\&2001年\&114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9年\&611万\&2010年\&631万\&2011年\&660万\&2012年\&680万\&2013年\&700万\&]
总体来说,社会大环境都是一样的,求职成功和失败的区别多取决于个人心态是否正确,是否真正了解和认识自己的现状,是否乐于为改变现状而尽最大努力……
就以上情况,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就目前我国求职者在就业方面存在的一些心态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本人多年的工作经验分享一下心得体会。
首先,欠缺工作经验,尤其看重在校期间所取得的荣誉而产生自高自大心态者,应该认识到,同等社会条件下,优胜劣汰,这是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自然法则。
信息社会,信息的传播途径比较多,求职者得到各种招聘的信息也相对比较容易,这对求职者来说是有利的一面;另一方面,各种社会信息,当然也包括了一些不良信息,充斥着大家的生活,难免产生浮躁心理,难以真正安下心了思考自己的现状和未来要走的道路。相反却是急于求成,盲目自大,跟风攀比,在求职过程中造成各种被动局面,最终一事无成。
另外,在求职者和招聘企业之间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企业时常抱怨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而求职者也经常抱怨自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样一种现象说明,企业希望招到有经验的求职者,而大多数刚毕业的求职者又是没有工作经验的,这样一种类似悖论的逻辑,使得招聘企业和求职者双方都陷于苦恼。归根结底,除了自身实力和能力以外,更多的是自己的心态问题。
懂得“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求职者就能平和心态。比如,有这样一个场景:一家房地产知名企业急需业务人员,在一次招聘会上,有两位男士过来应聘,这两个人,一个是学市场营销专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小李;一个是“久经沙场”、阅人无数的中年男子小王。虽然两人都是西装革履过来应聘,投递了简历,也都接到了面试通知。在真正面试的时候,小李和小王给面试官的第一眼印象是不同的,小李的气质和小王是没发比的,一个满脸稚气,大谈自己在校期间所获得的各种荣誉,考取的各种证书和纸上谈兵的营销策略,这样一个人和一个工作经验丰富、有实战经验的老将是无法比的。可想而知,最后谁能够赢得这份工作。
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它告诉我们,自身的实力是取胜的资本,如果我们还没有成功,无须自怨自艾,我们只是欠缺成功的资本,还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内在素养和能力。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三年或五年之后,自己是不是比刚出校园的时候有所成就?所以时刻记住,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铁一样的法则,必须领悟、遵守。抱怨无用,提高自身素养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把名利和成功看得太重,又缺乏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最后伤到的还是自己。这样的求职者,应该树立切合实际的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我们不乏看到这样的求职者,他们将大学四年积累的书本知识,学得很扎实,只等待毕业之后,能够厚积薄发,实现理想和抱负,为此,他们把名利和成功看得特别重要,一心求成,急于表现,而事实上,这样的初衷往往适得其反。一旦遭遇失败的打击,就会一蹶不振,自暴自弃。
如何看待成功?成功不是看你有多少钱,有多少房子。成功就是达成所设定的目标。成功其实是一种感觉,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感觉,它是每个人达到自己理想之后一种自信的状态和一种满足的感觉。总之,我们每个人对于成功的定义是各不相同的,而到达成功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先得学会付出常人所不能付出的东西,承受比他人更多的挫折和失败的打击,依然能够积极奋起直追、面对一切的人。人生的价值也在于此。
把所有的经历都看作是一种人生历练的过程,抱持着一种积极的心态,承受任何打击和风雨,使每次失败包括求职的经历,都成为人生的一笔财富,激励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
第三,还有一类求职者,心态摆得很正,这或许与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关。他们求学和做事一样踏实、勤奋,对自身也有很清晰的认识。
我身边有这样一个案例:
2000年大学毕业的小胡同学,就读于省会一所专科院校的机电系机械工程专业。从农村走出来的他,三年时间里除了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还自学了与自己专业相近的计算机信息专业的本科,三年专科毕业后,他同时也拿到了本科学历证书并取得了学士学位。大三的最后一个学期,他被学校选派到一家私企实习,因为自身的踏实好学,为他赢得了就业的机会,看到很多同班同学毕业后都选择了其他更好的去处,有的选择了北上,有的去了南方发展……只有他自己留在了当初实习的这家公司,他有明确的目标和自我认识,他知道一份工作来之不易,他还年轻,有的是机会,但眼前最重要的是把这份工作做好再说。后来他从该公司的实习车间调到技术部从事软件编程工作,虽然与自己的专业不是完全对口,但是他善于学习和钻研,很快掌握了最新的编程软件和单片机开发技术,再加上自己的机械专业,工作中得心应手。在这家私企一待就是八年。随着该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小胡有了出国的机会,经常出国为公司的产品安装、升级或调适程序。也得到了很多晋升的机会。
2008年的时候,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从天南海北赶回来的同学们,讲述着自己的经历,失败与收获并存,荣誉与辛酸参半。小胡一直坚守着自己原则,做人和做事一样踏实、认真、执着。就在这一年,他被一家大中型企业的老总看重。
小胡大学毕业后的这些经历,足以说明,人生的资本在于奋斗和积累,真正有用的人才放到哪里都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
二、有工作经验者求职心态
有工作经验者,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经过实际工作经历,有真才实学,名副其实;一类是在某一行业或领域涉足不深,浅尝即止,名不副实;还有一类是将自己求职经历的经验吹嘘为工作经验,与真正的工作经验大相径庭。
当然,除了以上三种类型外,还有一种类型,就是有工作经验但是为跳槽而跳槽,狂妄自大。
首先,真才实学,名副其实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一般对招聘单位提的要求较高。这样一个群体,再次求职,多是因为原单位的待遇福利或发展情况已不能满足该员工自身的成长的需求。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无法满足经济生活的需求。这种人群结构年龄一般大都在三十岁左右,或面临买房、结婚、生子以及赡养老人等诸多问题,生活压力日益增大,如果在工资、福利等待遇方面无法满足自身生活的需求,他就会另谋他路,以求得更高的工资福利待遇。
其二,原单位的发展状况,已无法满足员工自身成长的需要。通过在职场拼搏几年后,积累的一定的工作经验,如果一直待在某个职位上而没有晋升的机会或没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再努力的员工也会有一种挫败改,这是人的本性。如果一个非常努力,工作中面面俱到的人自身存在的价值,没有被接受或认可,内心所遭受的打击是非常大的。这种情况下,员工就会觉得自身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是到了离开和重新选择的时候了。
有这样一个案例:
小刘同学是2005年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工程系,2009年毕业后保送本校研究生,三年研究所期间有两年都在新疆做环评项目,因为踏实能干,他两年时间做了一百多个大大小小的环评项目,期间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并于2013年7月份考取了环境工程师资格证。
无论学识还是工作经验,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才。但是在2013年9月份,他向新疆的工作单位提出了辞职,原因很简单,就是目前的工资无法满足家庭的开支,他已经27岁了,结婚一年时间,准备经营自己幸福的小家,同时还有双方的四位老人需要赡养……一时间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于是他向这家环评单位递交了辞职信。
一个人即使有再大的理想和抱负,如果无法满足自身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一切都是徒劳。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所以小刘的做法我们应该予以理解。
其次,对于之前的工作,浅尝即止,自吹自擂为“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这种情况也大有人在。浮躁、缺乏对自身正确的认识,自以为是,自作聪明,是这类人的共同特征。
经常看到在一些大型人才交流会上,写着有各种工作经验的个人简历,胡编乱造者不乏其人。这样的人做人都不诚实,怎么可能指望他们能进入工作岗位后做好工作呢?
在2011年春天的一次省人才招聘大会上,我的同事,一位人事部的主管,她从人才市场回来跟我讲起了招聘的经历。她说,很多人只看简历,让你恨不得不惜重金引进公司重用,但是当真正通知面试的时候,他们回答问题都没有底气,问到以前的工作经历的时候,他们甚至有的回答说“我随便写的,实际上没有干几天就不干了……”听罢,真是令人气愤,对企业来说浪费了人力、财力、物力,到头来是一场无用功;对应聘者个人来说,不诚信的简历,最后害的都是自己。
对于这样的人,无论经历多少次求职,恐怕成功的几率也没多少,即便偶尔一次蒙混过关,最终还会是以失败告终。
再次,还有一种人抱着某种侥幸心理,把没有任何工作经验说成是有工作经验。他们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从来不敢真正开始工作。一方面他们缺乏自信,一方面不愿意接受现实和面对现实。每天都过着自欺欺人的日子。
这样一个人群,大都是有着光鲜的家庭背景,父母有丰厚的经济实力,自己工作不工作都无关紧要,缺乏责任感。游走在各种招聘会上,于各招聘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的招聘人员见面熟,能说会道,侃大山式的递交简历的场面也给招聘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正通知面试的时候,往往不会参加。拿自己的人生当儿戏,不尊重别人的工作。
最后,除了以上三种,还有一类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要求一般相对都比较高,会产生自负心理,产生不良后果。这种心态的求职者,需要谦虚需要归零和放空自己,不断汲取新的技能,以提高自己,适应更高的工作需求。
这类人群的特征是,在职场已经奋斗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当自己不满足现状的时候,就选择了跳槽,重新求职。这样的人往往会觉得自己在重新求职过程中占绝对优势,于是对用人单位提各种要求,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等。即便是顺利求职成功,在实际工作中,会狂妄自大,对年轻员工或其他不及自己能力强的员工不尊重,造成负面影响,长期如此,也不会长久下去。可想而知,如果不端正态度,摆正心态,不谦虚好学,没有归零的意识,只能永远在求职的路上痛苦挣扎,追悔莫及。
任何工作除了每个人的努力,还要靠团队来共同完成。想融入新的工作环境,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只能从心态上放空自己,吸纳新的企业文化理念,学习提高自己的岗位技能,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尊重他人的心态。唯有此,才能长久,才能成功。
三、求职就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通过对以上几种求职过程中心态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求职者抱有不同的心态。造成这些各式各样心态的原因也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从客观上来讲,我国的教育模式,存在教育资源不公平的问题。
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孩子们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明显低于城市的孩子们,这样就使得他们在真正不如社会后,自身缺乏竞争力,甚至在面对一份工作的时候,屡遭淘汰。
举例来说,一个来自农村山区的孩子和一个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孩子,他们从学前班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所享受到的教育资源相差甚远。这是现实,也是现状。目前,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大力着手改善这一局面,力争缩小差距,比如实现优秀教师轮岗制度、优秀教师支教、加强农村教师培训等一系列措施来实现教育资源优化合理配置。使祖国的花朵,都能茁壮成长为国家未来的真正栋梁之材。
第二,从客观上来讲,很多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脱离了社会实际需求。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提倡以市场为主导,实行资源优化配置。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也应如此,不能盲目设置专业,需要对实际工作中各行业各工种有透彻的了解和把握,开设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使毕业生能够从学校步入社会的时候实现顺利衔接。
比如,有的高校,为了显示自己院校的专业丰富,吸引更多的生源,盲目设置法律类专业、管理类专业,在开设这些专业的时候,各决策层根本没有进行市场调查,没有根据自己院校的实际情况和竞争力进行深思熟虑,而是为了扩大生源,迎合扩招的需要。甚至有的工科院校设置各种艺术类专业,吸引大批生源前来就读。这样的专业在开设三年或五年之后,因为社会影响非常差,就此取消。而这样的决定,在设立和取消之间的这几年时间里,对于高校来说没有任何损失,而是赚得了钵满盆满,而对个体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无业可就,毕业生就业问题被一股脑的推给了社会,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会形成恶性循环,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
就此,国家也在努力改变现状,教育部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比如鼓励和支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各大中小型企业培养各种优秀人才;开展委培生招生工作,定向为地方单位培养人才,毕业之后能顺利回自己的家乡就业;实行一些社会招生考试制度,比如村官的招聘、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等,为提高自身竞争力创造条件。
第三,从客观来讲,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发展不完善,企业制度不健全,使得员工离职率居高不下。尤其是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发展规划缺少前瞻性,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对员工的各种待遇也不尽如人意,无法满足员工自身需求和发展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离职,然后加入到求职大军,成为另一些招聘企业的选择对象。
第四,从客观上来讲,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很多在职员工无法为今后的生活获得保障,比如医疗、养老等等。虽然国家规定各企事业单位必须为员工上社会保险,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企业单位还是无法满足员工对社会保险的需要,有的企业甚至无视国家规定,亵渎职工的应享受的权利,作为弱势群体的职工,靠自身的力量无法与企业抗衡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只能选择辞职,或者被企业辞退。成为又一支求职大军的一员,希望再次求职的时候,能够获得一份好的福利待遇,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第五,除了以上四种客观原因,求职者在主主观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自身认知不足,缺乏对就业形势的认识,个人成长经历影响正确人生观的确立与形成……这一点主要就我个人的求学和工作经历谈一下心得: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就求职方面的经验来讲有以下几点需要分享:
(1)做事先做人。
(2)靠人不如靠己。别人帮得了你一时,帮不了你一世。
(3)心态很重要。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决定格局,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4)极强的责任心。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有极强的责任心;出现任何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推卸责任;善于反思己过,自我剖析,不断成长。
(5)善于学习、总结,更新知识,与时俱进。
(6)爱、理解、包容、尊重。这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键。
总之,求职者的经历也是工作的一部分,是迈向工作岗位,取得成功的第一步,求职过程中,机会与挑战并存,拥有良好、健康的心态,是成功的前提。
无论哪一个群体的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心态,是自身性格和行为的一种反映,同时很多心态也反映出了一些社会问题。求职者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和急需解决的难点和重点问题,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随着国家各项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都能一一解决。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也将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