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8 18:09: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鲍叔牙与管仲典故,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要容人之长。人各有所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相互促进,事业才能发展。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在总结自己成功经验时讲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安国家,抚百姓,给饷银,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统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所以取天下也!”善于用人之长,首先要容人之长。萧何月下追韩信,徐庶走马荐诸葛,这些容人之长的典故早已成为千古美谈。相反,有的领导干部嫉妒下属的长处,生怕下属超过自己,而想方设法进行压制,其实这种做法是最不明智的选择。
要容人之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般来看,越是在一个方面有突出才能的人,往往在另一个方面的缺点也越明显。人的短处是客观存在的,容不得别人的短处势必难以成事。从“鲍管分金”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容人之短的高雅量。春秋时期,鲍叔牙与管仲合伙做生意,鲍叔牙本钱出得多,管仲出得少,但在分配时却总是管仲多要,鲍叔牙少要。鲍叔牙并没有觉得管仲贪财,而认为管仲家里穷,多分点没关系。后来鲍叔牙还把管仲推荐给齐桓公,辅佐其成就霸业,管仲也因此成为著名的政治家。
要容人个性。由于人们的社会出身、经历、文化程度和思想修养各不相同,所以人的性格各异。因此从容人根本上来说,就是能够接纳各种不同性格的人,这不仅是一种道德修养,也是一门领导艺术。具有容人个性,才能善于团结不同个性的人共同协调工作,从而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要容人之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人们宽容他人过错,激励他改过自新,他会迸发出无限的创造力。“不犯错误的人不能够成长。”美国著名的IBM公司就有这样的用人理念。它的一个部门经理曾经犯过一次重大的错误,给公司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这位部门经理十分不安,心想此次必被解职无疑。没想到董事长把他调到一个别的重要部门任经理。董事长说:要是把你撤职了,公司这么多学费不是白花了吗?这位部门经理很受感动,他认真吸取了教训,在新的岗位上干得很有成绩。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
—爱因斯坦
不论是多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亲密的友情。 —普希金
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却是不容易的。友谊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马克思
真正的朋友是这样一种人:他们襟怀坦荡,为人正直,有求必应,勇于冒险;他们能忍受一切,勇敢地牺牲一切,对朋友永不变心。
—彭威廉
把痛苦告诉给你的知心朋友,痛苦就会减掉一半;把快乐与你的朋友分享,快乐就会一分为二。友谊的作用就是这么神奇! —培 根
爱朋友,喜欢朋友,用诚意去对待朋友,但不要依赖朋友,更不要苛求朋友。能做到这几点,你才可以享受到交友的快乐。 —罗 兰
朋友间必须是患难相济,那才能说得上是真正的友谊,你有伤心事,他也哭泣,你睡不着,他也难安息;不管你遇上任何困难,他都心甘情愿和你分担。 — 莎士比亚
一旦朋友有难,或者事关道义,他显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总是挺身而出,排除万难。 —马克·吐温
最好的朋友是那种不喜欢多说,能与你默默相对而又息息相通的人。 — 高尔基
讲到名望、荣誉、享乐、财富等,如果拿来和友谊的热情相比,这一切都不过是尘土而已。 —达尔文
谁要在世界上遇到过一次友爱的心,体会过肝胆相照的境界,就是尝到了天上人间的欢乐。 —罗曼·罗兰
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会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会永远不忘。 —纪伯伦
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敲打。 —鲁 迅
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巴 金
友情典故
高山流水
春秋时期有位出色的音乐家伯牙。他精于弹琴,据说他弹琴时连吃草的马也会抬头倾听。而当时最懂伯牙琴技之妙的,莫过于钟子期。伯牙用琴表现高山情怀,钟子期听后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用琴声表现流水的情调时他听后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来,钟子期因病逝世,伯牙就悲痛欲绝地摔破了琴,扯断了弦,发誓终生不再弹琴。
管鲍之交
春秋时,齐国的管仲与鲍叔牙是好朋友,但是两人各事其主。后鲍叔牙侍奉的公子小白被立为齐桓公,鲍叔牙便向齐桓公荐管仲为相,而自己甘居其下。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日益强大,最终成为“九分诸侯,一匡天下”的霸王。成功后的管仲十分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宁割席
东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二人同在园中锄草,发现地里有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如瓦片,挥锄不止,而华歆则拾起金子放在一旁。又一次,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后,再也不以华歆为友。
友情美文
友情是相知 汪国真
友情是相知。当你需要的时候,我还没有讲,友人已默默来到你的身边。他的眼睛和心都能读懂你,更会用手挽起你单薄的臂弯。因为有友情,在这个世界上你不会感到孤单。
当然,一个人也可以傲视苦难,在天地间卓然挺立。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面对艰险与艰难,一个人的意志可以很坚强,但办法有限,力量也会有限。于是,友情像阳光,拂照你如拂照乍暖还寒时风中的花瓣。
友情常在顺境中结成,在逆境中经受考验,在岁月之河中流淌伸延。
有的朋友只能交一时,有的朋友可以交永远。交一时的朋友可能是一场误会,对曾有过的误会不必埋怨,只需说声再见。交永远的朋友用不着发什么誓言,当穿过光阴的隧道之后,那一份真挚与执着,已足以感天动地。
挚友不必太多,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有不止一个心灵上的伙伴。朋友可以很多,只要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追求与心愿。
春秋时期,齐国姜无知篡位夺权,并追杀合法继承人公子纠和小白。公子小白被迫逃离齐国远赴莒国避难,途中被莒国公主秋己搭救,藏身莒国,二人情投意合。姜无知为绝后患,兵临城下,威胁莒国国君交出姜小白,秋己为救姜小白舍身嫁与无知,避免一场血战。身处齐国深宫的秋己隐忍待发,趁姜无知醉酒之时假借助兴表演一箭射死了他。秋己派人通知姜小白归国复位,自己则选择归隐山林。
同时得到消息的公子纠和小白都踏上了归国继位之路。为了阻止姜小白,管仲潜伏在小白必经之路上,搭弓箭射姜小白。姜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头口吐鲜血佯装死去骗过管仲,提前赶回齐国登上王位。管仲沦为阶下囚,盛怒的姜小白坚持要杀掉管仲报一箭之仇。而鲍叔牙却举荐管仲为相。听到消息的秋己赶来劝谏姜小白,未果,秋己为救管仲竟舍身挡箭而亡。弥留之际秋己劝姜小白毋忘在莒、履行誓言、拜管仲为相富民强国。后悔莫及的姜小白答应了秋己最后的请求。在管仲与鲍叔牙等人的辅佐下,姜小白铭记“毋忘在莒”,任贤用能,励精图治,兴商强兵,富民强国,终成霸业。
《毋忘在莒》大气磅礴,是一部成功的历史剧作品,富有浓郁的莒文化和齐文化色彩,不仅描摹了姜小白的家国春秋梦,还状写了姜小白与秋己之间的儿女情长和美丽哀愁。
该剧成功地塑造了姜小白这样一个颠沛流离、去国怀乡、忍辱负重、毋忘在莒的“原乡人”形象。“原乡人”一词,形容的是为了理想奔走却不忘苦难和故土的人。姜小白因宫廷而去国避难,但他心系家国不忘故土、身负复位大任。他的颠沛流离是政治避难、是自我流放、也是他自我成长的一个过程。正是避难的路上让他看到了民不聊生、看到了社会动荡的危害,让他意识到作为君王的责任。姜小白从养尊处优涉世未深到饱经沧桑和磨难,他的性格也从稚嫩慢慢走向成熟。同样的苦难放在别人身上是无法承受的,但是姜小白却能承担,因为苦难在折磨他的同时也磨练了他的意志,正是家国春秋的宏大愿景让他坚持下来。当然仅有宏愿也是不够的,他的背后还有收留他的莒国民众,关爱他的舅父莒国国君,爱慕支持他的秋己表妹。在莒国的日子,对姜小白来说既是苦难也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在家国梦受挫的时候,有秋己的温情呵护和关慰。卿卿我我的儿女情长是落难英雄的温柔乡,暂时抚慰英雄受挫折的心灵。可以说在莒国避难的经历是姜小白一生的财富,忘记这段经历、忘记自己的承诺与誓言就是忘本,所以“毋忘在莒”就是牢记历史,不忘苦难,坚持根本的一种自觉。姜小白最终能够继承王位完成霸业,正是得益于“毋忘在莒”的精神。
如果说姜小白在剧中是一位原乡汉子的形象,那么剧中的秋己就是一位有情有义的原乡妹子的形象。秋己是莒国公主,姜小白的表妹,她有情有义敢爱敢恨,她对国家对人民充满感情,对表兄姜小白爱得深沉,她为了国家为了心爱的人可以牺牲自我,甘愿入虎狼穴与虎狼相伴。她的爱是隐忍的,她的性格从泼辣外向转而隐忍内秀。她也是一个原乡人,只身一人离开莒都来到齐国,她想念父王,惦记小白,却要应付姜无知的纠缠,每天要在各种角色中转换,从无忧无虑的公主变成心事重重的妇人,她心中的苦楚恐怕只有自己知道。然而,她时时刻刻都不忘寻找时机帮助姜小白。隐忍待发的秋己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利用陪酒的时机,假借助兴一箭射死姜无知,除掉了姜小白登基的障碍。达成夙愿的她没有回家,没有去找登上王位的姜小白,却选择了归隐,因为她觉得自己被玷污了。但是为了劝说姜小白重用管仲,她再次出山劝谏甚至不惜以身为管仲挡箭。她成全了姜小白,姜小白成就了霸业。
秋己的家国情怀不亚于姜小白,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女人,而秋己就是姜小白生命中的贵人。在家国情怀和儿女情长之间,秋己为了深爱的姜小白毅然选择了牺牲自己的儿女情长成全姜小白的家国春秋梦。其实秋己是可以选择归隐过平淡生活的,但是生于帝王家的她和小白除了沿着既定的轨迹滑行外也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换言之,牺牲自我成就姜小白是秋己的必然,这正是秋己的悲剧性所在。
著名戏曲学者王安奎先生认为,优秀的历史剧其成功之处在于剧作家在作品中抒写了有时代特色的、有创作个性的历史情怀。该剧正是这样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剧作品。剧作家从历史的大背景着眼宏观把握,从情感的细节处入手细腻灵动,抒写了自己对家国春秋的历史情怀。该剧结合典故,运用了在大历史、大背景下进行细部虚构的创作叙述方式。在剧中大量使用了典故,把诸如“毋忘在莒”、“一箭之仇”、“管仲拜相”、“ 管鲍之交”这些典故化用到剧中,在春秋争霸社会动荡的大历史背景下,为观众精心演绎了一段姜小白流亡莒国登上王位终成霸主的故事。
剧作家的任务不是去还原历史,而是通过描摹历史变迁来抒发自己独具个性的历史情怀。历史向来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文学中的历史、艺术中的历史和史书中的历史各不相同。真实性是历史的生命,但是历史剧的真实不同于历史的真实。正如历史上的蔡伯喈是位大文学家、大书法家,而戏文中的蔡伯喈却是个负心汉。历史为历史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历史真实是创作历史剧的基础,而情感的真实才能真正使历史剧作品发挥感人的效果。
一、金兰谱释意
金兰谱又称“兰谱”“盟约”“金兰同契”等,是两个或数个同辈的、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因情投意合,或为了共同的利益,进而结为一种近似亲属的关系,即异姓兄弟或姐妹,称义结金兰。民间俗称“拜把子”“拜干弟兄”“拜干姐妹”“换贴”或“磕头弟兄”。彼此以亲情维系,亦友亦亲,通常是友上加亲,关系比一般的远亲和一般的朋友更密切。结拜时通常都各序谱系,交换一种盟约性质的文书作为凭证,即谓之“金兰谱”或“兰谱”(图一)。
二、金兰谱的特征
从笔者目前掌握的洛阳地区的金兰谱实物资料看,无论是清代、还是民国时期的金兰谱,都具有一些相似的特征。
1、金兰谱通常书写于红纸上,书写完毕后折成信封大小数折,然后用红纸封面,其上书写“兰谱”“金兰谱”或“金兰同契”,此书谱统称为“金兰谱”,简称“兰谱”。
清代的金兰谱多为红纸或专用信笺,通常为毛笔书写。民国后期出现了精美的印刷品兰谱(图二),结义者使用时只需填写相关内容即可,也见有用红纸毛笔书写者。通常男的用大红册页,女的用粉红色册页,但女用金兰谱印刷品市面上很难买到,故常以自绣单幅丝绸请人有关文字。
2、金兰谱有一定的格式,一般由谱序、谱文和落款三部分组成。有的兰谱较为简略,没有谱序,仅直接书写结拜者各自情况和结义时间。以下就有谱序和无谱序的金兰谱各举一例。
例1:有谱序的金兰谱(图三)
金兰谱
盖闻朋友乃世界上之一大伟事。而为人人所不能少的。今吾等聚堂三月,貌虽异而心则契。性虽殊,而志则同。为砥砺道德、研究科学计,所以虽不敢效桃园之结义,亦窃慕荆树之故事也。谨将吾友籍贯、姓名、三代、年赓开列于左:
籍贯山圪坞
姓名戚象乾(仲庸)
年庚丁酉相,现年二十八岁,四月十七日
三代曾祖讳载汤,祖福庆,父贵卿
籍贯孙家湾
姓名李松延,字寿亭
年庚乙巳相,二十四岁,五月二十三日吉时生
三代曾祖讳性敏,祖新凝,父方茂
籍贯大槐树
姓名马绍周,字唐宝
年庚乙巳相,二十四岁,八月初一日
三代曾祖玉书,祖士杰,父廷栋
籍贯西寺庄
姓名韩景虞,字孝卿
年庚乙巳相,二十四岁,十二月二十九日
三代曾祖锡福,祖裕新,父雨三
籍贯孙家坡
姓名李开科,字世则
年庚丁未相,二十二岁,十二月十三日
三代曾祖毓春,祖步云,父德庸
籍贯西蔡庄
姓名李荣生,名振拜
年庚巳酉相,二十岁,九月初一日
三代曾祖堂,祖天德,父文蔚
籍贯石桥镇
姓名王振标,字正则
年庚乙酉相,十一月十五日
三代曾祖宗周,祖作舟,父克绍
大中华民国十七年阴历+一月十一日立盟书
例2.无谱序的金兰铺(图四)
兰谱
王景佑,字槐庭,行五,丙寅相,十月二十九日吉时生,世居本村。
三代
曾祖百林
祖世喜
父 允和
母丁氏
胞兄景玉景宸景顺
妻 宋氏
晓峰仁弟大人惠存
如兄王景佑顿首拜
光绪十二年九月初三日之吉
谱序多为固定内容,由结义者书写,内容与印刷品大同小异,极尽辞藻华丽之能事。多引经据典,以历史上重友情、轻生死、以义相交的谦谦君子自励,表达对古人结义交友贤行的倾慕之情和结盟的虔诚之心,同时抒发同甘共苦、济难救世的豪情壮志。
谱文通常是将结义人员的名讳、排行、属相、牛辰八字、年岁、籍贯、家庭住址、通讯地址、职业及其祖上三代(曾祖、祖父、父母)的姓名、出身、官事,以及配偶、兄弟、姊妹、子女的姓名等有关事项书写清楚。
结尾通常为结义的时间、地点,有的还缀有金兰谱持有人的姓名、照片或指印。
3、金兰谱的序文具有固定的格式及相似的内容
在馆藏的16份金兰谱中,有9份有序文,其中3份为印刷品,均属民国时期。现将这9份金兰谱的谱序序文抄录原文如下:
其一:“盖闻桃园弟兄三人三姓,结为手足之情义,共生死美情之方,古今称为圣人也。今有吾兄弟十四人,虽不及古人之相交,但愿结为同心之好。虽不及古人之殊殆,不啻若一家人耳,则异姓视之如同胞人焉。余不多叙,居住姓名开列于后。”
其二:“盖闻朋友乃世界上之一大伟事。而为人人所不能少的。今吾等聚堂三月,貌虽异而心则契。性虽殊,而志则同。为砥砺道德、研究科学计,所以虽不敢效桃园之结义,亦窃慕荆树之故事也。谨将吾友籍贯、姓名、三代、年赓开列于左。”
其三:“夫埙篪叶奏兄弟固一本之亲。而玉石资攻,朋友亦五伦之次。则应求悉洽即骨肉无殊,何必五虎蜀龙。始兢门庭之爽王珠程璧,方符兄弟之交。某等十一人偶合萍踪,如亲兰臭,踵桃园之盛事,结契殷怀联梓里,之通家订盟有愿。从此衣冠展拜吾翁即是。若翁胶漆愈坚,同志依然同气齿年。历叙脚色,兼详各将楮墨,勿负笠车。旦誓。”
其四:“前有管鲍,后有雷陈。道义相晶,历久常新。共和肇造,胞与从同。丽泽获益,他山是攻。车笠虽异,金石永贞。著之于牒,申之以盟。鸡鸣风雨,落月屋梁。凡我知好,永矢勿忘。”
其五:“盖闻室海琴书,乐知心之交集,床联风雨,常把酒以言欢,是以席地班荆,衷肠宜吐。他山攻玉,声气相通,每观有序之雁行,时切附光于骥尾,源宝与思敏等。纶开砚北,烛前西窗,或笔下纵横,或理窥壹奥,青年握手。雷陈之高谊,共钦白水旌心;管鲍芳尘宜步,停云落月;隔河山而不爽斯盟,历岁月而各坚其志,不以利名相倾轧,不以财德而骄矜,义结金兰。在今日既神明对誓,辉生竹林,愿他年当休戚相关。谨序。”
其六:“桃园结盟,义重如山,情同骨肉。至今流传。我辈继行前人之鉴,相交以诚,手足一般,兄宽弟忍,宜做先贤,互相扶助,共同患难。如松如竹,海空石烂。吾侪衷心,有天可鉴。”
其七:“盟义重如山,情同骨肉,至今流传我辈。继行前人之鉴,相交以诚,手足一般。兄宽弟忍,宜效先贤,互相扶助,共同患难。如松如竹,海空石烂。吾侪衷心可鉴。”
其八:“尝闻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气相投,其臭如兰。借助他山,攻已之瑕。守望相助,事业与共。此朋友之重,故与五伦之列者。今有同志二人心意相投,欲效车笠之盟而结桃园之义,虽非同胞而其情感则有过而无不及。仅以心香两瓣,赤诚一副,以代乌牛白马祭而盟其衷心焉。其后若生三心二意,天鉴口口厌之。”
其九:“祝亭紧夫程生倾盖宣尼,曾而t面以杼诚谢,茫兰梁武乃倾心而折节,诗歌伐木,易占断金,知屈原之独立,难支惠施之测有术矣。兹有共和启运大地交通,以平等之胸怀,为自由之结纳文明。胄裔黄人尽是同胞,知识灌输皙种都为良友。适叶武臣之数,幸缔耐久之交,溯三代之渊源,何论貂珥叙一家之眷属。并附蝉联,从此济困扶危,各尽云霄之高谊庶几。海枯石烂,不忘天日之盟言。是为启。”(因原件已漫漶不辨,故录文可能有误。)
从这9份序文可以看出,无论是清代的金兰谱,还是民国时期的金兰谱,其序文格式相似,一般都是先引经据典,叙述历史上生死之交、义结金兰的史实,表达对古人结义交友贤行的倾慕之情和结盟的虔诚之心,同时抒发同甘共苦、济难救世的豪情壮志。这些金兰谱序文一般都笔法洗练清新,行文起伏跌宕,情理阐述兼具。
三、金兰谱中经常涉及到的历史人物与历史用典
金兰谱中的历史人物与历史典故,均体现于金兰谱的序文之中。现将出现于这16份金兰谱中的历史人物与历史用典择其要诠释如下,以期增进对金兰谱序文的了解。
1、雷陈:据《后汉书・八一陈重传、雷义传》,东汉雷义与陈重同郡为友,俱学鲁诗、颜氏春秋。太守举重孝廉,重以让义,太守不允。刺史举义茂才,义让与重,刺史不听。义遂佯狂,被发而去。乡里为之语日:“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后因以雷陈比喻友好情笃。
2、管鲍:春秋齐管仲与鲍叔牙交情深厚。《史记・管仲传》记载,仲尝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鲍叔牙)也。”后因称知交友情为管鲍。
3、羊左:战国羊角哀和左伯桃的合称。相传羊左为友,闻楚王招贤,同赴楚,道中遇雨雪,粮少衣薄,势难俱生。伯讨乃以衣食留给哀,自人空树中死。哀至楚,为上卿,乃启树礼葬伯桃尸体。后世称生死之交为羊左。
4、班荆:铺荆于地而坐。《左传-襄公二六年》:“伍举奔邻,将遂至晋,声子将如晋,遇之於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
5、白水旌信:《左传・僖公二四年》:“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日:‘臣负羁曳从君巡於天下,臣之罪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由此亡。’公子日:‘所不与舅氏同心之明,如此白水。…犹《诗经》云:“谓予不信,有如铣日”。后以白水为表示信守不移之词。((文选南朝梁刘孝标峻广绝交信》:“援青松以示心,指白水而旌信。”
6、车笠:晋周处《风土记》:“越俗性率朴,初与人交有礼,封土坛,祭以鸡犬,祝日: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君乘马,他日相逢君当下。”后俗称不因贵贱而改变的好友为“车笠交”。
7、程生倾盖宣尼:汉元始元年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后因称孔子为宣尼。孔子至郯遇程于途,倾盖而语终日,甚相亲焉。
8、桃园三结义:为一著名典故,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刘备、关羽、张飞在涿郡张飞庄后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
9、乌牛白马:《后汉书》:“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白马祭天,乌牛祭地。”
10、荆树故事:《隋书》载,田真、田广、田庆三兄弟重义,欲分财,堂前一株紫荆树,议分三株。树晓即憔悴,由是不复分,荆树复茂。后以此故事比喻兄弟情谊深厚。
II、附骥尾:比喻凭借先辈或名人之后。《史记・伯夷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另《文选汉王子渊四子讲德论》云:“附骥尾则涉千里,攀鸿翱则翔四海。”后多用为谦辞,借喻依附他人成名。金兰谱中引用则系“同甘共苦”之意。
12、休戚相关:休,欢乐、吉庆;戚,悲哀、忧愁。彼此间的忧乐和祸福互相关联,形容彼此间的关系密切,利害一致。《国语・周语下》:“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为晋休戚,不背本也。”
13、鸡鸣:乐府《相和歌》曲名,以首句:“鸡鸣高树颠”名篇,篇末云:“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不相忘。”此处系表达兄弟间同甘共苦、荣辱与共之意。
14、貂珥:原来指汉代宦官冠上插貂尾悬珥当以为饰,后遂以貂珥比喻显贵。此处系朋友之交当不论贫贱富贵。
15、落月屋梁:比喻对朋友的怀念。出自杜甫《梦李白》诗:“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16、丽泽:《易经・兑》:“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疏:丽犹连也,两泽相连,润说之盛,故日丽泽兑也。”借喻朋友之间讲习切磋。
17、雁行:《礼王制》:“父之齿随行,兄之齿厉行,朋友不相逾。”言兄弟出行,弟在兄后,后因以为兄弟之称。
18.埙篪:二者皆为乐器名。埙,土制;篪,竹制。这两种乐器合奏起来,声音和谐。《诗经・大雅・板》:“如埙如篪。”毛传:“如埙如篪,言相和也。”《荀乐・乐论》:“埙篪翁博。”后因用为赞美兄弟和睦之辞。
19、停云落月:停云,晋陶潜《陶渊明文集》一书中有停云诗四首,自序称“停云,思亲友也”,后人多有效仿者,如明文徵明《停云馆帖》、清李家瑞《停云阁诗话》皆取此意。
20、鸡鸣风雨: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的早晨,雄鸡啼叫不止。比喻在黑暗的社会里不乏有识之士。出自《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四、金兰谱中所反映的义结金兰社会风俗
“金兰之交”一词出自于《汉书.韩信传》:“足下虽自以为与汉王为金石交,然终为汉王所擒矣。”比喻交情像金石般坚固。故结拜关系又称之为“金兰之交”“义结金兰”。“义结金兰”后即用为结拜兄弟姐妹的代称。民间义结金兰的社会风俗在金兰谱中得到了全面而翔实的反映和体现。
l、义结金兰社会风俗的渊源流长
义结金兰是旧时汉族交际民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在民间起源甚早,其由来已久。
“金兰”一词和友情的关系,最早出自于((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嗅如兰。”就是说二人相处,情趣相投,其关系象金子一样坚固,友谊象兰花一样芬芳。这说明了结拜金兰习俗的起源早至先秦时期。这种友好的关系发展下去,双方便自然而然会提出在形式上将二者关系固定下来的要求。由于在人类社会中,最亲近不可破坏的关系便是同胞手足,于是便有结义兄弟、结义姊妹的做法。后世遂将朋友间情投意合、进而结为异姓兄弟或姐妹的行为称作义结金兰。
据《太平御览》卷四零七《行吴录》的有关记载,可以推测,至迟在三国时结拜金兰习俗就已经开始流传了。到了唐代,又出现了较为讲究的结拜仪式。唐朝《云仙杂记》云:“戴宏正每密友一人,则书于薄简,焚香告祖考,号为金兰薄。”这里,戴所称的《金兰薄》可能是《金兰谱》早期的雏形,但当时是用来“焚香告祖”,并不作为互相交换的凭证。
明、清以后,民间义结金兰的习俗比较流行。由于大规模的移民迁徙、自然灾害、战乱纷争,打破了维系中国传统社会地缘和血缘的纽带,那些流落他乡的异姓男子为了应对外界激烈的竞争,往往以结拜兄弟的方式组成具有互质的团体,“尚结盟,不拘年齿”相沿成)J,蔚为成风。在文人官吏之间还渐渐形成一套十分讲究的祭祀换帖仪式。结拜时,通常会请阴阳先生选定良辰吉日,每人都要书写一份书面文契,通常用红纸折成信封大小数折,封面写《兰谱>或《金兰谱》,里面写着自己的族谱等。在祭祀完各自的祖先后,互相交换此帖,以后就以兄弟相称。而普通百姓之间的结拜一般不用换帖,常是互相通报姓名、年龄、生辰后便以兄弟相称。
义结金兰的习俗在民国时期尤为盛行。由于受小说《三国演义》中蜀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共创江山、生死不渝故事的影响,结拜之风盛行,自市井百姓至文人官吏间皆极盛行,美称日“义结金兰”。富贵不忘,忧乐与共,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遂成为众人仿效的共同模式。民国后期还出现了专门由出版社印制出售的“金兰谱”,制作精美,使用简单,只需在结拜时买回来填写、交换、收藏,因而深受各阶层的喜爱。
义结金兰的社会风俗不仅在汉族中流行,在其他各民族中亦流传甚广,很多少数民族也纷纷效仿。
2、金兰谱中对义结金兰形式和仪式的反映
金兰谱序文中有“著之于牒,申之以盟”、“义结金兰,在今日既神明对誓,辉生竹林,愿他年当休戚相关”、“仅以心香两瓣,赤诚一副,以代乌牛白马祭而盟其衷心焉”等表述就是对义结金兰形式和仪式的直接或间接反映。
民间结义形式大多采取叩头换帖、对天盟誓、拜天祭神、互拜等形式,有的还要以刀歃血、喝血酒。结义者互相以誓言约束、维护结义关系。
过去人们结义,事先商定好以后,要履行一定的仪式。
首先,要缔结兰谱。按人数各用・沓红纸,写出结拜缘由、结拜人姓名、籍贯、生辰八字、年岁、职业、家庭住址、通讯地址及三代父、祖、曾祖姓名、出身、官职等,以及兄弟、姊妹、子女姓名,结拜年、月、日,结拜人指印签名等事项。
金兰谱写完后就是结拜,通常是刘备、关羽、张飞牌位前,备上香烛、供品,并将提前写好的金兰谱亦供在香案上,依年龄大小,依次焚香叩拜,齐读誓词。誓词有很多种,一般为“有福同享、有难同受、相帮相助、永小变心”等,比如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黄天在上,今日xx和××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就是最常见的一种。
拜毕,相互交换兰谱。换帖之后彼此便以兄弟、姐妹相称;不仅二人来往如兄弟姐妹,双方家庭也如至亲来往,称呼如家人,谓之“干亲”,彼此父母都称呼为“干爹”“干妈”。结义后,相互之间十分亲密。一人有难,众人相帮。
最后,共同饮酒聚餐。宴饮后,集体再叩拜,然后撤香案,分金兰谱。日后若金兰反目绝交,会先烧“金兰谱”,这称为“断义”,也叫“拔香头子”。 断义后,双方不再有结义关系。
五、洛阳民间义结金兰习俗的特殊之处
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三位好汉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立志匡扶汉室,结拜在桃园。英雄义举之后,后人纷纷仿效。宋明以后关帝庙增多,人们结义不再到处寻桃园,而是到关帝庙中在关帝像前磕头结拜。清代以后,义结金兰的仪式多在关帝庙内举行,即使没有关帝庙也要在关帝画像前举行。
而洛阳民间的结义风俗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由于洛阳关林庙各个殿宇中,没有刘、关、张三兄弟在一起的塑像,所以洛阳人义结金兰时,一般不进殿内,也不在关公像前,而是在“结义柏”前举行仪式。
一、单项选择题(40分,每小题2分)
1.“赔了夫人又折兵”说的是哪个小说人物?( )
A.周瑜 B.刘备
C.孙策 D.曹操
2.《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玄奘,玄奘西行赴天竺取经,是到现在称为( )的地方去求“真经”。
A.印尼 B.伊朗
C.印度 D.西洋
3.唐宋古文家中唐朝有两位,宋朝有六位,被称为“文起八代之衰”的是唐朝的( )。
A.柳宗元 B.韩愈
C.王安石 D.刘禹锡
4.句子、出处、作者及作者生活的朝代对应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范仲淹――宋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欧阳修――宋
D.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刘禹锡――唐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宗宋祖,稍逊”中的“”指的是文学才华。其中“风”原指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骚”原指《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出自这部作品。
B.成语“一鼓作气”和“鸿鹄之志”分别出自《左传》和《史记》。
C.《关雎》《曹刿论战》《论语二章》都属于“四书五经”的范畴。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这两句诗,表现的正是孟子所称赞的“舍生取义”的精神。
6.出国学医,又改学文;写过小说,又多写杂文;擅长翻译,又致力于出版。他在多个领域努力,是为了寻找最好的疗救国人精神的方式,他是( )。
A.郭沫若 B.鲁迅
C. D.钱钟书
7.冰心的《春水》中有( )这篇作品。
A.《谈生命》 B.《纸船》
C.《小橘灯》 D.《寄小读者》
8.下面作品中与怀念童年和故乡无关的是( )。
A.《朝花夕拾》 B.《再别康桥》
C.《荷塘月色》 D.《城南旧事》
9.每年在河南新郑市举行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都有很多台湾人前来,下面诗句中( )能表现他们的情怀:故乡,生命之根。
A.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0.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错杀( )(A.杨修 B.华佗 C.吕伯奢)一家,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充分体现了他的奸雄本色;而在(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长坂坡之战)中,他赤脚迎接( )(A.诸葛亮 B.许攸 C.庞统),听从他的建议,最终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又是英雄所为。
11.“四书五经”中的“五经”不包含以下哪部书( )。
A.《礼》 B.《易》
C.《乐》 D.《春秋》
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以下哪本书( )。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荀子》
13.“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孔子的这句话赞颂的是哪位官员( )。
A.解狐 B.祁黄羊
C.午可 D.第五伦
14.著名的“四知太守”杨震的故事出自以下哪本书( )。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三国志》
15.被李贽赞为“仁人,智人,勇人,圣人,神人,菩萨,罗汉,佛”的是《水浒传》中的哪个人物形象( )。
A.鲁智深 B.武松
C.宋江 D.林冲
16.“几百年来,读《西游记》的人都不太聪明了,都不肯领略那极浅极明白的滑稽意味和玩世精神,都要妄想透过纸背去寻那‘微言大义’。”这句话是哪位学者说的( )。
A.鲁迅 B.
C.鲍鹏山 D.易中天
17.被著名学者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是哪位著名词人( )。
A.李清照 B.辛弃疾
C.纳兰性德 D.朱彝尊
18.以下名句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滕王阁序》)
B.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孟子・尽心下》)
C.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清・郑板桥《竹石》)
D.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19.“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是( )的诗句。
A.苏轼 B.徐文长
C.郑板桥 D.王士祯
20.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的是以下哪部小说( )。
A.《围城》 B.《都市风流》
C.《京华烟云》 D.《三重门》
二、多项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每题至少有两项是正确的;多选、错选不得分;少选,选对一项得一分。)
1.以下典故与“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有关的是( )。
A.一鸣惊人 B.绝缨得士
C.退避三舍 D.问鼎中原
2.下列著作属于战国时代的有
( )。
A.《庄子》 B.《孟子》
C.《墨子》 D.《荀子》
3.下面几组人物全部出自《史记》的有( )。
A.伯夷、叔齐 B.荆轲、高渐离
C.阮籍、嵇康 D.管仲、鲍叔牙
4.以下诗句与贾谊有关的是( )。
A.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B.经生汉代知多少,屈指谁为王佐才?
C.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D.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5.以下诗句出自唐代作家的有
( )。
A.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B.楼上何人吹玉箫,数声和月伴春宵。
C.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D.隔屋青灯一点明,卧听檐雨落三更。
6.以下著名诗句出自苏轼的有
( )。
A.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B.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C.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D.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7.以下几组人物形象,全部出自《红楼梦》的是( )。
A.晴雯、袭人 B.平儿、妙玉
C.香玉、绛雪 D.司棋、侍书
8.巴金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包括以下哪几部( )。
A.《雾》 B.《雨》
C.《风》 D.《电》
9.以下关于杨绛的叙述正确的有( )。
A.曾在苏州的东吴大学读书。
B.翻译过《堂吉诃德》。
C.《干校六记》的作者。
D.钱钟书的夫人。
10.莫言是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作品有( )。
A.《透明的红萝卜》 B.《红高粱家族》 C.《生死疲劳》 D.《蛙》
三、判断题(40分,每小题2分。请在正确选项后面打√,错误选项后面打×。)
1.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各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的英雄,他们使用同一兵器,出自于同一宗室,他们的名字是关羽、关胜。( )
2.《论语》作者是孔子,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对话体著作,是儒家经典之一,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
3.武松是《水浒传》一百单八将中的七十二地煞之一,有关他的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擒方腊等故事脍炙人口。( )
4.《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一样,都具有不畏、勇于反抗的精神。( )
5.刘禹锡《陋室铭》的“铭”,韩愈《马说》的“说”,诸葛亮《出师表》的“表”,都点明了文章的文体特点。( )
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这些诗句中都用了典故。( )
7.《孙权劝学》选自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是说鲁肃学习的进步大。( )
8.《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进谏齐王,《出师表》中诸葛亮进谏后主刘禅,他们都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委婉规劝。( )
9.《孔乙己》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内容是作者对自己在鲁镇咸亨酒店当伙计的回忆。( )
10.《骆驼祥子》讲述了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主人公祥子历尽艰难,凭着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最终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
11.“”原是《诗经》中的“国风”与屈原的《离骚》的并称,后借指文学才华。( )
12.被誉为“史学双璧”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 )
1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
14.我国的第一部字典是西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
15.“船山先生”指的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明亡后,他隐居于衡阳石船山,潜心著书立说,自号“船山老人”“船山病叟”。( )
16.《聊斋志异》的作者是清代的蒲松龄,这本书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白话短篇小说集。( )
17.“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的这首诗一直被当作革命诗歌,其实这是一首爱情诗。( )
18.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蒙古族人。他曾被北京市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他是“京味小说”的开创者,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等。( )
一
首先碰到的困难是,对字义、词义的理解。中国的字义、词义变化很大,往往一字一词多解。例如,"玄黄"一词,一般是天地的代称,有的却指丝帛,有的又作疾病解,需要将这两个字的上下文联系起来,才能界定它的含义。这种变化在诗词中尤其显著。又如长安原是汉、唐的京城,可是在旧体诗中常把长安泛指京城,不论在哪个朝代。这还容易理解,如把京城称"日边"、"日下",就难懂了。又如酒,李白诗中叫"中圣",杜甫诗中叫"竹叶",李贺诗中叫"琥珀"。《致》中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李贺诗有一特点:好用代词,不直说物名。如剑曰玉龙,天曰苍圆,秋花曰冷红,春草曰寒绿。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比喻,其中明喻、暗喻比较容易看懂,借喻则难懂,弄通它需要具备有关的知识,例如柳宗元《郊居》:"莳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阁待贤人。"以"国老"代甘草;以"贤人"代浊酒。又如苏轼《雪》:"冻合玉楼起寒粟,光摇银海眩生花。"以"玉楼"代肩;以"银海"代目。这些在读诗词时都得好好琢磨。
诗词,尤其是格律诗,因为受押韵、平仄、对仗等要求的制约,有的字的字义往往是似而非,不像在散文中那样确切。如李群玉《送萧十二校书赴郢州婚姻》:"马穿暮雨荆山远,人宿寒灯郢梦长。"自古都说"夜长梦多",而这里为什么偏说"梦长"?这除了表示新婚情绵绵之外,还因为这首诗押的是"阳"韵,所以用了"长"字。下面是两例是为了平仄合辙而迁就用字的。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只有白发搔更短的,哪来的白头搔更短呢?因为这一句按格律应是"平平平仄仄",第一个字可以不论,第二字不能通融,必须是平声,而"发"字恰是仄声,那就只好用平声的"头"字来代替。李商隐《无题》:"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只有桂花香,哪来的"桂叶香"!因为这一句按格律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第六个字必须是仄声,通融不得,那就只好以仄声的"叶"字来顶替平声的"花"字。
为了对仗而迁就用字的更常见。如杜甫《春宿左省》:"星临万户动,月傍九宵多。"意思是星斗灿然欲动,临于万户;皓月当空,光明于九宵。若在散文中,这个"多"字就显得多余的了,而在这首诗中,却是不可少的,一来以"九宵多"与"万户动"相对仗,二来是为了押韵,这首诗押的是"歌"韵。又如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这一联的意思是:自己的生计全靠黄阁老来照顾,而衰老的身体则托付给丹药来治疗了。其实作者服用的未必就是"紫金丹",其所以用这一词,完全是为了与出句的"黄阁老"相对仗。
读诗词,对字义、词义的理解,不能太较真----死抠字眼儿,需要联系诗词诸要素来"望文生义"。初学者如果有教师辅导,当然方便得多;若没有这条件,那就需要购置注释比较详尽的选读本,还要具备《词源》、《辞海》之类的工具书。
二
第二个难点是语法。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语法有很多差别,诗词的语法与文言文接近,但又有很大的差别。一是因为在诗或词的一句区区几个字之中,要舒展相当丰富的想象,不得不力求简洁,凡是可以省去的字,尽量省去;二是受句式、字数、格律等要求的制约,有时不得不把词的位置变动,或者改变词性,突破常规句法。诗词的语法相当复杂,初学者也难一时全弄通。
(一)首先是省略。最常见的省略是姓名,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宵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诗的第一句中的"诸葛"是诸葛亮的简称;第五句中的"伊吕"是佐商汤王的伊尹与佐周武王的吕尚的简称;第六句中的"萧曹"是西汉初丞相萧何与曹参的简称。在诗词中往往把春秋时齐国的政治家、知心朋友管仲和鲍叔牙简称为管鲍,把汉朝的史学家班固和司马迁简称为班马,文学家扬雄和司马相如简称为扬马,在爱情故事中又把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简称为司马文君。
诗句中常常省略介词、连接词、动词、副词、谓词等。例如: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按常规语法应是"明月照于松间,清泉流于石上。"这里省略了个"于"字,并且把动词的"照"、"流",和宾词的"松间"、"石上"换了个位置,也可算作倒装句。在诗词中,常把"于"、"则"、"而"、"有"等字省略了的。这种省略比较容易理解,某些省略了动词、谓词的句子就比较费琢磨些。又如,杜甫《喜观即到》:"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这两句的意思是:"江阁久凭,嫌津柳之碍目;风帆渐近,数驿亭以慰心。"词的省略更是常见。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现将词中省略的词语用括号括起,表达如下:
昨夜雨疏风骤,(女主人)浓睡不消残酒。(早晨女主人)试问卷帘人(今天景色如何),(侍女)却道"海棠依旧"。(女主人纠正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因此说,诗词中不完全的句子经常见。诗词是最精练的语言,几十字中要表现尺幅千里的画面,句子结构要压缩。一般是无谓语,或谓语不全。如所谓名词句,一个名词性词组,就算一句。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有: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是说李白的诗清新得像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鲍照的诗一样。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引发了甜蜜的回忆。意思很清楚。
又,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里“晴川历历”是一句,“芳草萋萋”是一句,“汉阳树”与“鹦鹉洲”则不成句子。但汉阳树和晴川,芳草和鹦鹉洲的关系却表达出来了。因为晴川历历,所以汉阳树更看得清;因为芳草萋萋,所以鹦鹉洲更美。
又,杜甫的《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云鬟湿”是一句,“玉臂寒”也是一句,但“香雾”和“清辉”则不成句子,而关系是很清楚的。杜甫惦念妻子,想象她在富县(陕西)独自一人观看中秋明月,在乱离中惦念丈夫,深夜无眠,云鬟为露水所侵,已经湿了,有似香雾;玉臂为明月的清辉所照,越来越感到寒冷了。
有时,表面上好象有主语、动词、宾语,其实仍是不完全句。如苏轼《新城道中》“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这不是两个意思,而是四个意思。“云”并不是“披”的主语,“日”也不是挂的主语。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二)在诗词中,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在不损害原意的原则下,诗人可以对语序做适当的变换。如七律《送瘟神》第二首:“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第二句的意思是中国(神州)六亿人民都是舜尧。依平仄规则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所以“六亿”放在第一二两字,“神州”放在三四两字,“尧舜”说成“舜尧”。“尧”放在句末,还有压韵的原因。
又,《浣溪纱.1950年国庆观剧》后阕第一句“一唱雄鸡天下白”是“雄鸡一唱天下白”的意思。依平仄规则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所以“一唱”放在第一二两字,“雄鸡”放在三四。
《西江月.井冈山》:“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壁垒森严”和“众志成城”都是成语,但是,由于第一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所以“森严”提前到三四字,“壁垒”后置。
《浪淘沙.北戴河》:“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曹操《观沧海》原诗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单依《浪淘沙》规则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故“萧瑟”放一二,“秋风”放三四。
语序的变换,也不能单纯了解为适应声律要求。它还有积极的意义,即增加诗味,使之成为诗的语言。杜甫《秋兴》(第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要认为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那就错了。“香稻”、“碧梧”放前,表示诗人所咏是香稻和碧梧,反是则所咏是鹦鹉和凤凰,不合秋兴题目。又,杜甫《曲江》第一首“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上句有“看”则“经眼”好象是多余,下句“伤多”(感伤很多)似应在“莫厌”之前,但若然则即使平仄不失调,也是诗味索然。所以,这些地方如果按散文要求,那就是不懂诗词艺术了。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P><P>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凉州词
王瀚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P><P>(三)诗句中改变词性也是常见的。例如:杜甫《漫兴》"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第一句中的"糁"字原是名词,即米饭粒,可是在这里却作动词"抛撒"解。这两句的意思是:米饭粒似的杨花,抛撒在路上,像铺上了一层白毡;小小的荷叶,点在溪面上,象叠起的青钱。还有名词当作形容词的,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曙"和"春"字都是名词,可是在这里"曙"用来成了形容"云霞","春"用来形容"梅柳"。这两句的意思是:云霞和太阳一同从海上升起,像曙光一样;梅柳在江南(渡江),早已着上春色。还有动词作形容词用,形容词作动词用,动词作副词用的,这里不一一例举了。所以读诗词更讲究"咬文嚼字",咬出文外之义,嚼出字外之意。各种版本的注释也不尽一致,还要靠读者自己多琢磨。
三
第三个难点是弄通古语、典故。用古语、典故状物、写景、伤时、感事、酬谊、抒情,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传统和特点。读一首诗或词,若不把其中的古语、典故等原委弄明白,就不能理解全诗(词)的含义,更谈不上领略其意境和艺术构思。例如李白《送贺宾客归越》: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这是诗人为他的好友贺知章还乡时写的一首送别诗。贺知章在朝庭官居太子宾客,故称贺宾客;贺是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属越地,故云归越。镜湖就是绍兴的鉴湖;贺知章自称"四明狂客",故曰:"狂客归舟逸兴多"。诗的后两句用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喜爱白鹅,山阴有一道士,请他写《黄庭经》(道教经典之一),以所养的一群白鹅为报酬。贺知章也是书法家,工草隶,亦是山阴人。诗中以王羲之比贺知章,说《黄庭经》换白鹅的故事,又将在山阴发生了。现在有的学书法的同志,把这首诗写成条幅送人。若是送给离退休好友,没问题;若是送给在职的就不适合了,因为贺知章是向朝庭请渡为道士而还乡的。若是对方也爱好书法,很相称;否则就显得勉强了。
白居易遭权贵所忌,被贬谪为江州司马,赴任途中唱和他的好朋友元稹《放言五首》,写了一组政治抒情诗,亦名《放言五首》。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己见,每一首中都引用典故或古代警语名句,宣泄不满和劝导朋友。中的"九一三"之后,社会上曾传抄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诗除了以"试玉"、"辨材"作比喻,表示受诬陷的人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自会澄清事实,辨明真伪外,还举了两个历史故事。一个是周公佐成王,当时曾有人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一个是西汉末年王莽"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假,代汉篡权才是他的真面目。读者若不弄清这两个典故,就很难理解这诗所包涵的深刻哲理。《放言》其二: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福祸回还车转毂,荣枯反复手藏钩。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不信君看奕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第一句的"倚伏"二字,系引自《老子》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这一警语名句的简化,意思同现在我们常说的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事可以变坏事差不多。第二句的"尘网"是把现实世界看作束缚人的罗网的意思。陶潜《归田园居》:"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第四句中的"手藏钩",是古代一种将钩藏在手中叫别人猜的游戏。第五句中的"龟灵"是占龟卜卦虽然灵验的意思;"刳肠"即开膛剖肚之患。第六句中的"马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典故的简称。读者如果不把这些词的原委和含义弄明白,就很难理解这首诗所反映的祸福观,以及诗人遭受打击之后的政治上不服输的精神。
有一点古籍基础的人,对诗中的古语、典故比较好理解些,但也不能对所有这些一看就明白,因此读诗词时就要好好读注释。但是现在出版的古典诗词选本,对典故的注释有的太简单,甚至语焉不详;有的诗词《鉴赏辞典》,撰稿人解析评论甚详,而忽略对古语、典故的注释。所以必要时还得查到典故出处,找出原著来读。有的诗人,如晚唐李商隐和北宋受他影响颇深的"西昆派",其作品用典,爱用古语、典故,有的是非常晦涩难懂的。所以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西昆派的诗虽好,但诗中典故太难懂了,需要西汉郑玄那样的经学大师来作注解。初学者碰到这种情况,那就来个"不求甚解",或者"绕道走",无须花过多的时间去死抠。
此外,要弄懂古代许多名词称谓,也是很费劲的。例如,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在黄道赤道两侧一周,选取了二十八个星宿作为观察天象的标帜,称为"二十八宿"。在古典诗词中,往往以二十八宿的名称表示方位或地域,多数人不看注释,是弄不明白的。
四
领会诗意,这方面学问最大。中国的诗词,尤其是那些比兴诗,都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司马光:《迂叟诗话》)这个"思"字是大有学问的。有的诗词,字面上难懂,但只要从字面上弄通了,诗意也就大致领会了。有的诗词,字面上很容易懂,而要真正领会诗意,却很不容易。例如,苏轼的《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乍看,这首诗是咏物诗,很明白;细细琢磨,则是首政治抒情诗,不简单。原来是苏轼慨叹他的政敌-----所谓"熙丰小人"----在宋神宗死去、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时,全被贬谪(刚被太阳收拾去);而到高太后死去、哲宗亲政时,又全被起用了(又教明月送将来)。是苏轼用以抒发政敌被起用的愤懑的。又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乍看,是首写景诗;其实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孤傲的情感,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孤愤的,是首深沉而含蓄的政治抒情诗。又如王建的《新嫁娘词》: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意,先遣小姑尝。
乍看,是首人物素描诗;其实是作者抒发屈居卑下、操刀捉笔、仰人鼻息的官府小吏的牢骚的。王建这位中唐著名诗人,出身寒微,中了进士之后,晚年才为陕州司马。司马是州郡的属吏,位在别驾、长吏之下,等于现在的小科员。与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朱庆余的《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乍看,是首写新嫁娘情怀的诗;其实是作者进京应考时,呈给张籍投石问路的诗。张籍是中唐著名的乐府诗诗人,和王建齐名,世称"张王",历任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司业或张水部。其乐于提携后进又与韩愈齐名,故朱庆余写了这首诗,首先征求张籍的意见。作者把张籍比作新郎,主考官比作姑舅(公公、婆婆),自己比儿新娘。
上述那个"思"字,是指有事实根据的分析,不是胡猜。这里说的事实,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是作者特定的境遇和心态;三是作者创作时的用意。
有的诗词还要知道它的"本事",才能理解其意。所谓"本事",就是触发诗人词人写这作品的具体故事。例如杜甫《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这诗的"本事"是这样的:杜甫飘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住在一所草堂里。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题上的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远的东屯去住。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又呈吴郎》。诗的大意是: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听任西邻来打枣,因为她是没有吃的、又无儿子的老寡妇。如果不是穷困到如此程度,她哪会来打枣呢?正因为她怀着恐惧心理,我不但不干涉,反面表示亲善。现在老寡妇见到你(远客),就提防你不让她打枣,未免多心;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上篱笆,却象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这老妇人被官府剥削得穷到只剩下骨头了,使人想起兵荒马乱,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不禁热泪盈巾!若是你不知道这诗的"本事",你就不能逐句理解诗意,不能体会到诗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