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7:1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地理初中知识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的是俄罗斯,其次加拿大、美国,中国位居世界第四位。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1
【第六章亚洲】
1、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处东、北半球,东北方向以白令海峡与南美洲为界,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与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
3、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中国位于东亚,东亚的国家有: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
4、分层设色地形图:(中部(深棕色——粉红色)海拔较高,四周颜色逐渐由浅黄色到浅绿的颜色——海拔逐渐变低)——亚洲地形的特点:中间高,四周低。
5、能在地图中找出下列地名,说出这些地理事物的表现形式: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区域)、西西伯利亚平原(绿色区域)、里海、贝回尔湖、死海(封闭的浅蓝色)、阿拉伯半岛、马来群岛、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点: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毕河、叶尼塞河。
7、亚洲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著,大陆性气候分布较广。分析其它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那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季风气候的特点:夏季高温,冬季低温,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于夏秋季节,雨热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长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10、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起低的国家,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
亚洲经济差异:东部沿海经注发达,西部内陆经济较落后,不同的海陆位置经济发展不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不同。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亚洲东部)、纬度位置(经纬度跨度较广)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国土狭长,并与经线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跨纬度最广,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差就大。
2、地形特点:典型的岛国,以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37.7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如神户、横滨),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不稳定)
3、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属加工型贸易型经济,对外依赖严重,要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业区: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分布特点:日本工业高度集中,主要分布于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区。
5、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传统色彩与现代气息并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长。
6、日本投资措施: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和销售基地,主要向美国、西欧和东南亚地区;海外投资建厂给日本带来的好处: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降低工业生产的投入成本;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环境,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日本在海外投资建厂对其它国家的影响: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它地区或国家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一. 改变学生对地理的看法及学习习惯
初中地理由于只是会考科目,因此在学生的心中是一门“副科”,在教学上多数学校也不够重视,上课时老师把主要的内容讲一讲,学生在教材上画一画,课下再背一背就可以了。在会考前临时突击,会考一结束就把教材扔到一边,等到上高中的时候也忘得差不多了。到了高中我们教师要转变学生对地理是一门副科的看法和学法,介绍地理这门学科的特点,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到学习之中。
初中学生学习地理,更多地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对知识习惯于死记硬背。进入高中,则要重视学习结果的记忆,更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要能够自己从图文中概括,归纳和总结。
二、进行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首先,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可采取课堂提问、问卷调查或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进行。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随时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对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
其次,通览教材、课标,对学科知识体系要心中有数,高一地理教师不单要了解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同时也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做到 “知己知彼”,并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的起点和重点。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高中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问题的设计上和知识的传授上与初中都有很大的区别,如:初中教材在介绍气候知识时,只要求掌握其最主要的分布地区即可。而高中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气候表格或降水柱状图等相关气候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是什么气候类型,如何形成、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这时候,如果教师对学生不进行正确的引导,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会明显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此时能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进行适当的点拨,他们将很快的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生。
四. 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
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不是初、高中知识简单的罗列与堆砌。也不是将初中知识拿来生硬地安插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科学的教学与学习应把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与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选修必修教材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初中所涉及的区域地理是高中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原理内容的引入都要通过区域地理的具体案例来阐明。原理掌握后,也需要通过区域地理的事实来印证,所以在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时,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将两方面知识精练提出,重新剪裁,合理搭配,融合在一起。
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很强,它引导我们把身边的世界看得更清楚。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关心发展,就能培养起对地理的兴趣,喜欢地理,学习地理就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就一定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
二、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册部分),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册和选修教材一)和区域地理(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三、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
【关键词】高中地理 构建 营造 开展 注重 练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10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动力。高中地理本来对学生而言就难以理解,上课时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就此情况,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合作探究原则。新课程改革要求公平地面向每一个学生,然而课堂时间有限,班级容量较大,在开展合作探究环节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单纯追求教学形式,而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
因此,教师在组织合作探究教学时,应该针对学生实际,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提高。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设计合作探究环节时,教师可以注意以下几点:根据座位或者兴趣爱好形成讨论小组,由组员确定组长代表小组发言;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并具有层次性,既有适用于普通学生的中等题,又有适用于学优生的难题。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能放任不管,应该走到学生们中间,参与小组讨论,纠正学生错误的思考方向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营造互动学习氛围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标改革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可缺少的因素。因为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教师说一就一、说二就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发展,创新意识,也影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发展。
所以,在新课标理念引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另外,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课堂氛围及学生情绪非常重要。教师要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就要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心灵与人格上的平等。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了解不同学生群体之间的学习水平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利用自己饱满的教学热情、生动的话语、微笑的面容感染学生,点燃学生情感,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的上课气氛和课外的上课气氛是不一样的。相比较而言,课外的上课气氛比课堂的上课气氛要更加浓烈一些,学生在课外上课会比在课堂上更加的积极主动。所以,教师应该多多开办一些课外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去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当教师将书本上的一些理论知识讲解得差不多了,就可以开展课外认识活动,促使学生更深一步地理解这些理论内容。当讲到野外辨别方向的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到野外去,并根据书本上说过的内容来辨别方向。
例如,可以看树叶的茂盛程度的不同来辨别方向,长得比较茂盛的那一边就是朝着太阳的,或者是看树轮的密集程度,树的年轮之间的间隙越窄就说明树轮就越密集,而朝着北边的树轮一般都比朝着南边的的树轮要密集,也就是说,树轮长得比较密集的那一边就是北边,比较稀疏的那一边就是南边。
三、练习要到位
在熟悉书本的基础上做练习也是需要技巧的。文科类的知识题量不需要太多,重在表达时要注意简明和清晰,因为这部分内容往往涉及简答题。而理科类的题目通常是难点,特别是计算的部分,做这类题可以进行专题式的训练,对每一种类型题进行专门训练,并在训练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坚持下去,便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做练习贵在精而不是多,做题是检查书本知识的很有效方法,因此做题时不清晰或出现错误,立即查书并记住是很重要的。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从这几点来回顾、总结、加深。
1.做练习时,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过“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就能够举一反三,找寻同类地理事物的共同特点和规律。
2.养成善于总结和归纳的习惯,将重点知识整理归纳形成提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也就是把已学知识在脑海中浓缩。
四、课后一定要注重复习
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
[关键词]初中;高中;地理教学;铺垫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11701
初中地理在初二会考后就结束了课程,不少学生在升入高中后才发现,地理是高中阶段很难学的一门课程。究其原因,在于初中时期学生对地理不够重视,地理知识基础薄弱。那么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为高中做好铺垫工作呢?
一、了解高中教学要求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不但要了解初中的教学要求,还应对高中教材和高考大纲有所了解。深入了解高中的教学要求,并做适当的记录,才能对初高中知识变化心中有数,从而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做到知己知彼,并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明确重点难点,对初中生加以强调,强调的知识可以作为提前的知识储备。
二、帮助学生利用地图熟记通用知识
对于学生普遍要掌握的问题,例如行政区划、行政区分布和简称、省行政区的形状、周边国家分布、中国的气候特点、温度带的划分和成因、主要气象灾害等,教师一定要帮学生熟记相关知识。而熟记这些知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学会利用地图。同时,教学生学会叠加地图。比如,在初中复习政区、地形、河流时,教学生学会将几张图在头脑中叠加。这样只要学生看到一张政区图,就会想到那个省区会有什么地形,有什么河流经过。这样,当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并能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当高中地理教师要求学生回忆这些地理知识时,就会较为容易。
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造成的重秃氖薄⒖菰镂尬丁⒅识容易张冠李戴等弊病。从整体效果上看,图文结合实际耗时不多,效果却很明显。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笔者曾去旁听一些高中教师的“农业区位选择”等课程,深切地感觉到初高中知识衔接的重要性。其中一位教师讲到陕西高原粮食种植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时,图上并没有标明是黄土高原,但在展开内容时就得分析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引起的问题,不少学生有些茫然。其实,这是初中生必备的知识,只要在初中阶段把这些掌握透彻,学生在高中学习时就少了不少障碍。
三、提高学生学习探究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研究性学习能力,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地理学习。要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就要组织调查研究,开展实践活动。我在进行“初中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与提高学生地理素养关系”的课题研究中,让学生自主组织调研、自主收集材料、自主进行实践,非常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设置问题,逐步推进活动。提出泉州作为沿海地区却是“水资源紧张的地区”等问题,让学生由浅入深进行思考,活动也由此逐步展开。
二是制定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这些方法包括:查找资料、分析和整理资料、进行数理统计等。
三是设计方案,有序推进活动。组织学生自主设计,提出活动方案,对学习目标、实施程序、完成时间等方面做出了合理的安排。
四是分工负责,组织科学实施。在自愿组合的前提下,将学生分为3个组,即资料组、调查组、统计组,选定组长,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五是调研分析,提高综合能力。组织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收集一手资料,综合分析收集到的信息,并总结经验,收获有益启示。
四、培养学生提取整合地理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平常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图表、文字等地理资料提取整合地理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八年级上学期教学“长江的开发”时,我利用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政区图,通过这两张地图的叠加和整合,让学生记住长江流经的省区和流经的主要地形区,从而使学生形成对长江的整体概念。另外,通过课文中的资料和长江流域地图,分析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从而引导学生初步探讨对上、中、下游如何开发和利用的问题。(上游主要是水能和旅游业的开发,中下游主要是灌溉、航运、养殖等的开发。)
我们在对学生平常考试的阅卷分析中发现,学生综合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基础知识掌握不窂,基本规律和原理混淆不清;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结构与联系把握不准确;不善于用所学的地理原理与规律进行逻辑推理、归纳与综合;填图绘图的技能不熟练、不规范;答题时不善于运用地理术语,答不到要点。如何提高这类题型的复习效果呢?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在这方面应做好指导,力争高考时学生有所突破。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的能力。同时在高考前的模拟考试中也暴露出,学生在解答综合题时因语言表述不清使本来非常熟悉的知识内容却得不到高分。
1.激励学生敢于叙述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以权威者自居,而应对学生予以足够的尊重和信任,坚持语言表达“无过错”原则,学生只要表达出来就予以肯定。上课时要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敢说、想说、会说、自由说。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自己能提出的问题,教师就不必争着发问;凡是学生能相互讨论的问题,教师就不必讲解;凡是学生自己可以概括的内容,教师就不必争着总结,把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样就会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叙述能力。
2.让学生加强总结,并写出来
让学生回顾、归纳、总结所学阶段性内容,使所学内容系统化、清晰化,对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大有好处。每复习完一章或一个专题,要求学生对之加以概括总结,写出本章或专题的知识体系或知识要点。
3.语言表达模式化
让学生对复习内容进行概括,提纲挈领,抓住本质,提炼概念、短语或纲要。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让学生表达对概念、短语、纲要性内容的理解。
总之,在日常复习中想尽办法将其付诸行动,在策略上予以有效地引导和激励,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才会有一个实质性的提高,在做综合类题型时自然会游刃有余。
二、切实把握好高中知识的同时,强化对初中区域地理的复习
1.认真复习高中地理基础知识
高中地理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学会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来分析解决人类生存所面临的问题,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学习地理,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因此考前复习中仍然要以高中课本的知识体系为依托,把精力投入到结合本学科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方面,保证“双基”教学的传统优势,教给学生扎实的基本功。这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才会有坚实的基础,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2.强化对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的复习
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地理知识基础上的地理原理和地理思想的学习,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系统的地理知识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范围内才能得到具体应用,离开区域地理,系统地理只能是空中楼阁。从近些年高考试题的综合题型看,以区域地理的地图、图表、数据为材料,运用系统的地理原理分析、判断、评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某种地理现象及其产生的影响,占的分值很大,但往往因为学生不能判断区域,从而失去得分的机会 。因此,在高三复习时要把高、初中知识结合起来进行一轮系统复习是很有必要的。
初中地理主要应加强地图及相关知识的复习,可有的同学看见区域地理就觉得枯燥,难以记忆。这时不如教学生“画”、“说”结合,把区域地理教材中的知识浓缩到地图上,进而形成“心理地图”。例如很多学生觉得区域地理知识杂乱无章,翻开课本什么都知道,合上书本什么也回忆不起来。我们不如教学生把该区域的大体轮廓画下来,并在上面标注应重点掌握的地理事物和经纬度,然后依据一定的知识结构“说”区域位置、地形、河流与湖泊、工业与农业、交通与城市、区域问题与国土整治等;也可以把多个单独的地理位置综合在一起,画一幅完整的中国或世界地图加以巩固,在脑海中构建“数字化地球”。
三、熟练运用地理规律和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是解题的重要依据,只有加强了对他们的理解和记忆,在做综合类型题时才谈得上灵活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引导学生复习时应加强对地理规律和原理的运用。
1.复习中构建知识网络,归纳和整理教材中的地理规律与原理
归纳和整理教材中的地理规律与原理是梳理地理主干知识的过程,也是理解记忆地理基本知识的过程,是灵活运用地理规律和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前提。
2.在练习中引导学生应用地理规律和原理
对一些地理规律和原理,尽管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并要求他们学会应用,但学生在解释回答实际问题时,往往是教材中已有的举例能回答,而对新情境中的地理现象的特点和成因却不知从何着手。其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学生更多地满足于规律和原理的记忆,没有运用的习惯。因此,在地理练习中强化规律和原理的运用是引导学生正确解题的有效方法。
一、区域地理复习应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简单堆砌知识,缺少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特征系统整体全面的认知。
区域地理复习在高二年级春期和高三年级都会复习到,表面上是初中七年级世界地理、八年级中国地理四本教材的复习,其实质却不仅仅是对初中知识的简单概括,而是深加工。不是要单单记住每个区域有什么河流、什么山脉、什么城市、什么气候特点、什么农业特点、什么工业特点等这些纯记忆的东西,这是达不到复习目标的,也是达不到高考相应要求的。能够记忆这些东西,但却不会对所记忆的知识点(如区域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农业生产、工业布局等)进行思考、分析、加工,去全面整体地认识区域各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统一的关系,也是不行的。2006年笔者教的一位学生,初中四本课本背得滚瓜烂熟,但一旦遇到初中课本上没有的单一具体区域问题分析,往往答题错误,得不到高分。根本原因就是只会记忆知识,不会分析区域问题,没有掌握区域分析的方法,所以高考成绩也不高,她平时的大量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二、区域地理复习应避免教师机械重复,搞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
教师从根本上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着力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创设问题情景或活动情景,多让学生分析、总结、描述、概括,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注重各类图表的分析应用,图文结合,训练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理解分析新情景下的新问题,让学生由“学会”达到“会学”,直至“会用”。笔者第一次教高三时,在区域地理复习过程中认为初中地理知识没什么教的,让学生多做多练,见得多了,做得多了,学生自然就会有做题的感觉。于是每节课针对一个区域,出一页习题训练,做完后公布正确答案,一个多月下来,题做了不少,时间也花了不少,但在一模考试中学生整体成绩平平,后来反思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才意识到根本就没有教会学生分析区域的方法。如:学生知道俄罗斯的农业分布在东欧平原,尤其是顿河流域,但不能通过练习,得出纬度同样较高的加拿大的种植业也只有分布在国土的南部的结论,进而理解高纬度地区农业发展的共性特点;这就是蛮讲、海练、盲考带来的严重问题,不用“大脑”加工分析的学习者是愚笨的,不教会学生思考的教师是不合格的。
三、区域地理复习还要避免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脱离。
离开自然地理知识分析和人文地理问题研究的区域地理是没有生命力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整合,在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基础上,把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总结规律,比较异同,归纳特征,注意知识的整理加工,提高解题思维能力,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有机结合,综合分析,找到联系;关注区域发展问题,突出可持续发展观念,按照“区域特点区域发展区域整治”的思路去分析每个区域,这样的区域地理才是有“活力”的。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314-01
从高一开始就有很多学生反映:"地理好难学,我上课也认真听讲了,可还是很复杂。"家长也困惑地问我:"高一的地理怎么那么难?"我觉得学生和家长的这些反映都是正常的,学生感到地理难的主要原因有一下几个方面:
从客观来讲: 高中地理课本的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主要讲的是各种地理事物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以及发展的规律,特别是高一上册是自然地理部分,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地球和大气部分,本身是自然地理中的难点内容,所以学生刚开始接触这些知识确实会感到困难的。
从主观来讲: 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较差,有的学生头脑中储存的地理知识几乎是空白,主要是中考不考地理,同学们只在初一学过地理,两年过后忘得也差不多了,所以一些同学到了高中还不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分不清"黄河、长江"。在这样的基础下,一下子要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判断地理事物当然是困难的。
那么就我们学习高中地理而言,同学们在学习时尝试采用以下方法,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文理兼容,灵活记忆
在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因此,学习高中地理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理科或文科的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这部分内容理科性较强。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2.重视地理图像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图像,地理图像包括了地图、结构图、坐标图、原理图等等。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绝大部分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图的时间不宜太长,但要坚持经常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
3.会比较、会联想
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事象的比较,经过思维加工,获得地理知识的方法。 无论是同一时间尺度不同地域的地理事象的比较,还是同一空间范围不同时段的地理事象的比较,它都至少有两个比较对象,这样,在比较过程中就把几个地理事象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所比较的内容既有旧知,又有新知,这样也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由此可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由于比较法所涉及的是不同地理事象的比较,不同知识点的比较,因而在比较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广开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使所学知识前后贯穿起来。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使所获取的知识记忆牢固,这样在知识的获取-比较-获取的循环往复,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并在比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比较分析能力。
我们知道,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一是可以抽点时间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例如,在高中地理上册"全球性大气环流"一节中,"海陆热力差异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的高低气压中心" 的内容,就涉及到海陆分布、印度、蒙古、西伯利亚、夏威夷等具体地方,及时复习熟悉这些地方,才能较好地掌握相关的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范围及其移动和影响等内容。在"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一节,需要密切联系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日本、南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初中地理知识,才能学好这一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