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7:1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现代教育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的内涵
“以人为本”是西方近代以来最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是14~16世纪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潮的核心,是针对中世纪“一切为了上帝”的“以神为本”思想的批判与扬弃。纵观近300年人文主义的发展可以看到,以人为目的、重视人的自然本性和现实的生活、追求完满的人的理想是人文主义的本质的特征,既贯穿在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论中,也贯穿在他们的自然、宗教、教育、政治、历史、道德等理论中。它要求以人为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价值目标,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和人的作用的重视。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要体现人性、要考虑人情、要尊重人权,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能忽视人的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
其次,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械的教育。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实现人的价值,懂得如何保障自己的自由和尊严。
再次,以人为本要体现在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上。学生教育管理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有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感情决定着思考的方向,理性决定着思考的结果。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从思想认识到理想信念、道德人格、伦理规范都应当融入情感。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人是有丰富感情和复杂情感需求的,人文关怀是做好教育管理的前提,缺少人文关怀的教育只能是冷漠的教唆和管教。
“西方文明的一个伟大假设,即可以用教育来塑造人的个性发展。”人文主义思想改变了中世纪神本思想的主宰,认为教育是一切的基础,人的本性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教养形成的,这是人与动物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动植物只具有自然的天赋,并满足于此。人则不同,上帝造人时给人以理性,人靠理性能够改变其原来的属性,这是通过教育来完成的。所以,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要自觉地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现行教育管理存在的弊端
我国学术界通常将教育管理看成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对教育事业及学校的组织、领导和管理”,从范围上看,教育管理就是教育行政加学校管理,是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的统称。目前,有关教育管理的解释主要存在着四类观点:一种认为教育管理就是教育事业及其学校工作所开展的计划、组织、领导、监督、检查等活动;一种认为教育管理是以国家教育行政机关为主体的整个国家对教育事务所实施的领导和管理;一种认为教育管理是整个社会管理的一部分,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种复杂运作;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管理就是教育管理人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形式。实际上,现代教育管理更多的是一种教育服务,学校变成了提供教育服务的场所;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转变为教育服务产品的提供者和消费者、服务者和被服务者,这种服务的关系深刻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含义。但实际上,我国教育管理中还存在诸多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悖之处:
首先,教育管理者思想僵化,认识落后和管理制度老化,体制残缺。少数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认识水平严重滞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严重脱离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体现出思想保守、观念老化、教条主义严重。习惯用老方式、老办法和老经验对待学生,思考问题和处理工作习惯凭主观意志办事,随意性和片面性严重。同时,我国的教育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侵犯学生权益、强迫学生意愿的不合法之处,存在死板、硬性的不科学条文,人性化、科学化、法制化体现的不充分。在体制方面,有执行纪律、管理学生的部门,而无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的机构,没有学生申诉的渠道。
其次,教育管理中注重人情世故。教育管理者的工作都是与“人”相关的,他们既希望通过建立与上级的良好人际关系扫除工作障碍,又希望通过建立与教师的良好人际关系顺畅地落实计划,展现自己的管理理念,使学校得到发展。这种现状使教育管理者不得不周旋在不同背景、不同职位、不同性格的人群中。管理工作不能完全按照规定行事,很多时候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关系。这样,管理工作中的人情世故是难以避免的,并往往以人情换人情,屡试不爽。久而久之,教育管理者就很难施展手脚,真正地把自己的教育理念付诸于实践之中了。
再次,家长制传统在教育管理影响仍然广泛。家长制是家长拥有统治权力的家庭制度。在家长制家庭里,家长握有经济大权,居于支配地位,掌握全家人的命运。在宗法制度下,以封建的法律、礼教、习惯,束缚家庭成员,巩固封建统治。学校管理中的家长制:一是表现为教育管理者非常注重自己的威严,容不得半点的质疑和反抗。一旦触犯了自己的威严,他们往往会采用严厉的惩戒手段;二是表现为教育管理者往往把自己看成是学校的一家之长,推崇“一言堂”,凡事都是他说了算,不顾教师的个性思维和主观能动性,这在那些权力比较集中的管理者身上体现得更明显。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管理的实现途径
现代教育管理不仅要强调“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而且应该基于中国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弊端,依托于以人为本这个根本出发点来探求和构建现代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新途径。
首先,坚持四个原则。高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从根本上决定高校在教育管理学生时,必须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指导工作和教育管理学生;必须坚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依法治校、科学管理和增强服务意识;必须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学生教育管理原则。
其次,转变教育管理理念。观念决定思维方法,思维方法主导着工作思路,工作思路直接决定着工作绩效。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管理观念严重影响到以人为本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构建和实施。这就要求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把计划经济时代下的教育管理观念转变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管理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中管理便意味着“威胁、监督、命令、禁止、惩罚、权威和爱”的思想。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要求现代教育管理应体现出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为本和以服务为本三者相互结合的层面。彻底清除陈旧、老化、落后的教育管理观念,从而树立以学生为本,依法治校的教育管理理念。
1.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内在变革历程
第一,现代教育发展的推动,十四世纪后的文化复兴,新教改革运动以及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教育的迅速普及和类型层次的多样化使教育逐渐本身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责任和义务,也因此社会迫切需要新型教育管理理论。第二,现代管理理论的推动。十八世纪以来世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为了在市场中占有竞争性,争相发展了科学管理、组织理论等新型管理理论体系,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竞争优势,这些管理理论被迅速引入教育管理领域中,促进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技术的推动,十九世纪末的新科技革命引发了世界上各生产领域和社会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创新,各种技术不断融合到教育管理体系中,极大地推动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在这三大推动力的影响下,教育体系从引鉴其他领域管理理论到逐步实现创造出适应教育实践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而且现代教育管理理论蓬勃发展也取得了有效地教育成果。
2.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特征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特征包含三方面:第一,在吸纳中融合发展从它的发展历程来看,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形成是在借鉴其他领域的管理理论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不断地吸纳了各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并融合了自身的需要从而达到发展的过程。第二,在层级整合中提升,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是一个充满新旧管理理论交替作用整合而成的新理论,根据教育的需求对各种理论进行精选加工改制,逐步提升自身的优势。第三,在服务实践中创新,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另一重大特征就是它本身的创新性实践,根据人们对社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升,教育管理体系需要新的理论来使自己获得新的发展,这就促使了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不断地的创新实践,进而形成了符合人们发展需求的教育理论。
二、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社会正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教育的管理理论对我国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管理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也必须适应我国现阶段以及未来的发展:创立独立学术地位的理论体系,不断地整合容纳社会上新的管理理论,在融合多元化理论的基础上创立新的理论体系;形成系统的学术体系,不仅要对研究的对象进行清晰地分析更要不断地深入研究、外延拓展,有系统化的学术体系;更加注重理论创新和实践,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包括教育理论的发展也是随着世界的变化而变化,必须准确把握世界的发展趋势,不断地进行理论的创新并落实到实践中去。
三、结语
【关键词】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特征;趋向探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对个人和国家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随着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与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对现代教育事业的管理有了新的要求,于是在20世纪初就形成了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是为了服务于现代教育实践,同时又是在教育实践中经过不断创新完善的教育管理理论体系,在实践中经过不断地服务、吸收、融合、实践、创新的良性循环,体现了理论的创新性和可实践性。可以说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是一套尊重客观规律,具有科学意义的教育管理理论,对于推进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探索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特征及趋向显得意义重大。
1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进程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14世纪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使人类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普及教育发展教育。18世纪工业革命后,社会工业繁荣昌盛,企业管理等新型现代管理理论逐渐形成,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了企业效率。这种现代管理理论的概念开始渗透到各个领域中去,推动了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紧接着19世纪末的新科技革命,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对于教育管理方法的改进有很大的帮助,也促进了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形成。到了20世纪末,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了提高对教育管理的有效性,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开始兴起。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学校、老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平衡学校、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改变了以往教育中学校、老师的绝对权威,更加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体现教育的民主性。同时现代教育管理理论要在服务于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批评、创新、完善,形成多样化的、科学的教育管理理论。
2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特征及趋向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我们应该把握好发展特征及趋向,才能让其更好地服务业现代教育实践。2.1发展特征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特征包括:在吸收融合中发展、在层级整合中提升、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等。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初期借鉴了企业管理等各种现代管理理论、各种理论派别的管理理论,然后经过不断的吸收融合;在初步形成以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开始整合其他教育理论,从而实现对教育系统的科层职能进行全面的有效优化;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形成是为了服务于现代教育实践,同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进行反思,不断革新除旧、推陈出新,然后又服务于教育实践,进行互动和结合,形成良性循环。2.2发展趋向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对于发展教育,更好地应对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意义显著,其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向包括: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兼容整合过程中发展创新;注重理论实践性的实现等等。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意义重大,涉及的教育范围广泛,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科对于教育管理的要求不同,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将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进行独立研究,使其不断完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要与时俱进,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吸收更多的新的管理理论,进行兼容整合发展创新;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教育实践,现代教育管理理论要切合现在的教育发展实践,使理论具有可行性,关注教育管理实践,使教育管理理论获得创新的坚实基础和动力源头。
3结语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是为了服务于现代教育实践,同时又是在教育实践中经过不断创新完善的教育管理理论体系,对于应对知识经济的需求、发展教育事业有着重要意义。在对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探索道路上,我们要关注其发展特征,并把握好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冯增俊.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特征及趋向探析[J].教育研究,2004(11):9-14.
[2]郭景扬.现代教育管理的三大变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02):5-11.
[3]王珊,苏君阳.走向现代教育治理的教育管理权力重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5(05):27-31.
一、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全力打造一支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可以说是每一位中学校长共同的愿景。教师是学生的楷模,要使学生真正成为我们事业的接班人,要在思想上、行为上和方法上教育、培养和指导他们。而一支思想硬、素质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需要不遗余力地打造。在我看来,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是两个关键点:一是培训机制,一是岗位管理,而核心则指向人本化。
1.建立互动合作学习型组织
当前,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是比较盛行的话题,但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学习型组织的效能,则是我们必须根据各校实际灵活操作的关键。在全校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全体教师思想业务素质。
2.建立新的教师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一是奖惩性教师评价,二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奖惩性教师评价以奖励和惩处为最终目的,通过对教师工作表现的评价,做出解聘、晋升、调动等决定。这种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改革,但这种评价指向教师过去的工作表现,说到底是一种终结性评价,不利于教师未来发展。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开放性的、双向的教师评价过程,它建立在双方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和谐的气氛贯穿评价过程的始终,它以促进教师的发展为最终目的。
二、丰富多元的德育举措
以德育为首,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1.建立学生品德档案
建立学生个人品德档案。由班干部、任课教师、班主任共同关注每个学生每时每刻的表现,并在教育过程中及时地记录,总结、评比和交流。品德档案也包括学生过去的资料记录和家庭、社区情况调查,便于体现学生品德阶段变化情况。定期总结,使同学们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己为鉴,以人为鉴,达成自我鞭策。品德档案注重正面激励为主。
2.建立规范划定岗位
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点依然是规范。从基础文明抓起,紧抓常规教育,将教室卫生、食堂及进活动室、出校门的秩序作为重点、难点,每个学生划定服务岗位,每天在自己岗位上定时服务,学校有专人进行指导检查并量化公布,让学生及时补救,由他律逐步走向自律。
3.积极倡导民主教学
要求教师与学生交朋友,以自身高尚的师德来影响学生们的成长。积极变革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变革教学方式,切实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合作者。要求教师全面关心每一个学生,不仅关心学生学习进步,更关心学生的生活状况、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不仅关注优生,更要关注后进生。在班级管理中贯彻民主管理思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均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4.建立家、校联谊制度
最大限度争取得到家长的配合,使学生能在家、校双方共同关注下健康成长,是我们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主要形式为:定期召开家长会,不定期约见家长,发告家长书,教师家访等。
三、着力推进研究性教学
因材施教,教无定法。一个学校课堂品位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学校品位的高低,而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劣显然决定着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面对新课改和不断变化的学生,我们必须把主要精力投人到课堂教学研究上,以教科研为先导,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课题引领。我们以课题研究引领全校教师参与课堂教改,学校通过申报课题,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多元互动的研究,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操作策略。2、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在群体动力学研究中首创的方法。他将个人行为的“场理论”应用于群体行为的研究,提出了“群体动力学”的理论。在他看来,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弄清某种教育作用对实际的教育过程产生的效果,并对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评价,用以改进实践活动。这可以看出其着眼点在于改善实践活动。带领全体教师积极投人行动研究,在共同参与的前提下,共同组成课题组,共同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在实践活动的进程中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评价或有新的发现、再计划、再实施、再评价或发现的方式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四、坚持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优化课堂教学相结合
关键词: 现代教育管理 霍桑实验 激励
1.中学生心理特点
对于中学阶段教育,国外传统研究用“transition”这个词表示,反映了中学生在人生和教育阶段的过渡性质,中学生由依赖性的教育模式转变为自主性的教育模式,此阶段中学教师应当了解其心理特点,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后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引导好教育好正在成长中中学生,所以说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变化主要有以下方面。
1.1认知发展
中学生不仅能够把握事物眼前的状况,而且能够把握他们设想的可能情况。这种认知能力的发展,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其个性发展有重要影响:开始与父母发生冲突;开始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有些是偏激和不成熟的,虽然如此,但是教师还是要做好正面引导,恰到好处地鼓励他们,让学生有信心,老师要及时传递正能量,帮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观。
1.2不成熟的“成人感”
随着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与人格独立性也随之明显增强。他们不希望别人时时管教约束,否则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情和对抗情w。尽管中学生的“成人感”日益增强,但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问题及个人问题认识较肤浅,这时候,教师要悉心发现,及时疏导,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应该的,要让他们的不成熟慢慢变得成熟。
1.3学习成绩分化
学习成绩分化激烈,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加大。中学生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分化明显。学业不良将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逃学、自卑自弃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心理不良因素的出现就会导致学生转移学习的去向,要么丧志,要么荒于学习,这时候,老师要从思想上帮助学生端正思想,然后把注意力慢慢地转移到学习上,一次次的进步就是一次次的成功,在成功心理的折射下,孩子们就会渐渐地喜欢上学习,进而提高成绩,建立自信。
1.4同一性问题
同一性是个体对自己的本质、价值、信仰及一生趋势的一种相当一致和比较完满的意识。青少年在同一性形成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适应问题,表现为有的人对自我和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困惑,常伴有激动的情绪和解脱困境的尝试;有的人可能出现暂时的或长久的同一性混乱,即未能形成一种强烈的、清晰的同一感,他们无法发现自己。经受过同一性混乱的青年,自我评价较低,道德推理不够成熟,难以承担责任,冲动而思维缺乏条理。可见,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与人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困扰都与同一性问题有关。
2.中学学习活动特点
2.1中学教育的基础性
中学教育的基础性是指施以全面的素质教育,为他们未来做人和发展奠定基础。中学教育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的发展,成功的中学教育尤为关键。
2.2中学教育的全面性
基础教育应当是全面性的,不是为某一方面打基础。所以中学教育是泛类教育,主要要求广度而不是深度,让学生的知识面宽广,让他们的视野开阔,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现代管理学理论
管理学在20世纪30年代显露出其对于现代管理的不堪重负,尤其以“经济人”为核心的假设与事实相差甚远,故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以霍桑实验为起始,现代管理学的若干理论开始显现。
3.1霍桑实验
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成绩很不理想。为找出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研究小组开展实验研究。
3.2福利实验
实验目的总的来说是查明福利待遇的变换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发现,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变,都不影响产量的持续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对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说不清楚。
3.3访谈实验
研究者在工厂中开始了访谈计划。在访谈中,把每次访谈的平均时间从三十分钟延长到1-1.5个小时,多听少说,详细记录工人的不满和意见。访谈计划持续了两年多。工人的产量大幅提高。
4.若干激励原则及可行性方法
鉴于现代教育管理模式下的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到对于中学教育的若干原则。
4.1班级氛围和学习热情在中学学习中有异乎寻常的重要作用,中学教师应当对于调动班级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发挥组织性作用,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班级的主人翁,这样学生才会情不自禁地为班级建设不遗余力地奉献一切。
4.2中学教师的指令不适过多,以免产生反作用,反而使得学生心理逆反。教师始终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发地表现自己,老师要及时鼓励学生,让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4.3目前运用过多的“赏和罚”对于调动学习活动事实上成效不大,但仍应当在适应情况下予以运用,赏罚分明是必需的,教师在实际操作中还是要策略,应该以鼓励为主。
4.4学生内部的人际关系和非正式组织应当得到足够注意,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当人际关系型领导,即与众多学生的私人关系良好,并适时加以激励,而不能与学生格格不入,要和学生打成一片。
4.5足够尊重学生,满足其得到认可和渴望尊重的愿望,也许一个小小的鼓励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善果,作为老师,大爱无疆,及时满足渴望尊重的学生,必将硕果累累。
4.6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成长而变化教育方式,防止用简单的“经济人”或“赏罚”解决问题。
对于这些,我们对目前所在各个学校存在的某些具体性、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习小组、学习互动、互奋互助对子、英语角等当前在中学存在的组织形式,其实都是现代实践的表现方法。中学教师更应当探索多样化方法,从而促进教育工作的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施良方,等.中学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后现代教育管理视角发展方向“后现代社会”,即20世纪中期以后的社会,在该社会背景下,以现代教育管理思想的反思与批判为基础,教育管理理论逐步开始探究理论体系的构建。因此,后现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得到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与重视。
一、后现代教育管理研究视角基本概述
后现代主义属于哲学思潮范畴,同时,其是多样性领域的混合,包括哲学、生物学、语言学以及生物学等。后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下,主张重新解释现实,提出对“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得到教育管理学者、专家的关注与重视。
1.教育组织的特殊性与差异性
现代主义所主张的统一性、普遍性以及整体性和二元论信仰,遭到后现代主义的反对,且提出事物多样性与差异性的主张。对于教育管理组织而言,即不同组织存在不同特性,即使组织类型相同,其仍存在各自的特点。格林菲尔德提出,人并非生活在组织中,而是组织生活于个体中,以个体为载体。在组织过程中,人们做出决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此同时,在人的作用下,组织得以创造,并以社会性存在物的方式存在,但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创造方式,致使组织理论难以得到统一化标准。
2.价值问题的思考
现代教育管理学将教育管理领域的事实问题视为焦点,且十分重视管理技术的研究,围绕“事实怎样”开展质问,忽视对事实背后的问题探究。格林菲尔德,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其认为:现代教育管理学属于狭隘的科学观念,是将教育管理推入羊肠小道的罪魁祸首。在后工业时代背景下,必须以广义科学概念为依据,正确看待教育管理科学,打破科学控制决策和组织的状态,摒弃科学是强有力控制的思想。简言之,教育管理在研究事实问题基础上,重点研究价值问题。
3.质性研究方法的应用
后现代主义认为,世界上不存在普遍真理,且没有总的原则,每一组织均具有特殊性与差异性。在管理研究过程中,以研究大范围组织为基础,深入微观世界,开展独立且细致的研究。在此背景下,定性的、质的研究方法得到研究者的关注。数据、问卷调查不再是研究的唯一凭据,研究者开始走向学校,在谈话访问过程中,体验学校生活并记录,为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料和依据。
二、基于后现代教育管理视角分析我国教育管理发展方向
1.基于教育组织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实施校本管理模式
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基础教育改革运动中,校本管理作为新型教育管理模式正式出现。基于校本管理下,针对管理方面,学校被赋予更大权力,为做出最好的决策,应以接近教育实践为前提。在此背景下,校本管理主张依靠群众的智慧,提高决策有效性,合理采用分权制度,培养组织成员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校本管理是后现代主义“去中性化”和“权力下放”思想的重要体现。具体而言,即任何学校均具有特殊性,其学校发展状况存在差异,完全适用所有学校的管理理论并不存在。纵观我国教育管理,仍采用“研究――开发――推广”的模式,并未以学校实际情况为依据,易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阻碍学校发展。在校本管理模式下,学校不再扮演政策被动执行者的身份,而是自主变化管理系统方式的决策者,转变外控管理为内控管理,培养学校自我更新能力,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管理方案。
2.科学融入“柔性管理”
关注价值问题,即关注人文因素。柔性管理模式下,管理者以非强制性方式和非权力因素方式为主导,充分发挥其影响力,达到预期管理目标。换言之,即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利用说服、劝说以及解释等方法,开展教育管理活动,将人文情怀作为关注的重点,达到激发人内在动力的目的,培养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长期以来,管理技术的研究是我国教育管理关注的焦点,忽视对价值问题以及主观因素的探究。因此,在我国教育管理发展中,应适当引入柔性管理模式,以组织文化性为基础,激发个体的价值与创造性,为个体自我实现创造机会,提升教育管理效率。
3.践行开放管理政策
原有学校以封闭式教育管理模式为主,然而耗散结构理论指出,系统开放性是系统具有自动生成秩序能力的保障。教育管理受校内外诸多因素影响,在因素间相互作用下,致使复杂的纵横交错网得以建立。教育管理并非一层不变,而是时刻存在变数的组织。因此,教育管理必须实现封闭向开放的转变,正确认识非线性变化在教育管理中的价值,促使人们的创新精神不再受到限制,促进教育管理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与此同时,在知识经济影响下,更新管理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以开放式管理“代替”封闭式管理的管理理念。
三、小结
总而言之,在不断努力下,我国现代化建设得到较大发展,逐步朝着后现代社会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等多方面与西方存在差异。因此,我国教育管理应在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理论与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特点,以我国国情为出发点,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案,促进我国教育管理发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进步。
参考文献:
[1]禹露,魏斌.从后现代教育管理视角看我国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6):119-121+145.
[2]张晓峰.教育管理研究:从现代走向后现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3.
一、创新理念,激发学生活力
作为许多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下英语老师的尝试,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创造性地落实课程标准的有益尝试。在现代教育管理理念指导下的英语学习中渗透相应的情境是巩固知识、提升素养的重要环节,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与延伸。通过深化科学、人本、充满趣味的英语自主合作模式的实践,能够让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其从生活中发现知识,从互动中感受内容,促进学生英语素养的发展,进一步激发其学习英语、运用英语、掌握英语的热情,激励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合作形成思维图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自身主导的特定场域中,可以达到提升学生英语素质与教学质量的良好效用。
二、立足应用,强化沟通交流
在英语教学的舞台上,既要重视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又要兼顾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下英语理念不断创新与转变的情况,更要着眼英语学科特色,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知识结构,强化自主合作模式的渗透,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运用英语展开情境化、人文化、主题化的交流。学生在运用英语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在运用英语进行沟通协调以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在运用英语进行信息与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价值,为综合素质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三、贴近实际,注重人文提升
在设计英语自主合作模式的时候,有必要融入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分层次、多维度、多样性手段的结合,促进英语教学的健康发展。设计自主合作模式时要更多地考虑人文精神,一方面通过强调自主发展,培养独立运用英语的能力、习惯与思维,另一方面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营造热爱英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良好氛围,让英语学习接近生活、回归自然,从而达到通过学生自主合作能力的提升带动教学质量提升的良好效果。
<1>坚持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优化课堂教学相结合
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学校各部门都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推广活动,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及省、市、区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数学组在运用《几何画板》辅助课堂教学及教研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他们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听讲座、参加各类教学竞赛等实践活动,学习和掌握电化教学技术,学会了从网上吸取新信息,网页、课件制作等技术。在校、区、市、省各等级的说课比赛、课改研讨公开课、探索性的公开课教学比赛等活动中,该科组老师积极参与,团结协作、制作了大量的供说课、公开课、竞赛辅导用的课件,其中有2人获得省说课比赛的二、三等奖,2人获市说课比赛一等奖,2人获区一等奖,3人获区二等奖。
物理科组在实验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全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充分利用媒体的放大、重复、定格、模拟、动画等功能,利用媒体的优化组合,创设声、光、色、形于一体的情境,将较大容量的信息在短时间内生动、形象、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扩展了教室的空间,节省了时间,使传统教学不能实现的想法、做法得以实现, 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特别是彭群英老师于99年12月在广东省青年物理教师说课比赛和2000年3月广东省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赛中,所上的《牛顿第三定律》均获省一等奖,并于2000年11月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第三届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赛,荣获全国一等奖。
历史科组利用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语言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集成一起,对历史资料进行储存、加工、控制、编辑,并以较完善的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激趣引思;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升华知识。丁宝琴老师在全市青年教师历史公开课比赛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所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课获得了很好的视听效果,先后被评为市、省一等奖。其他教师也经常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师生们尝到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甜头。
化学科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他们以“引导发现法”,向学生提出观察的要求,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使他们养成观察的习惯,用先进的科学仪器提高观察的效果。如:用实物投影仪使学生对实物观察得更清楚,把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化学问题的方法。还有一些突出的实例,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校所有学科在结合学科自身特点进行媒体整合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贡献,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中,学校的多媒体双向播控系统投入使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它主要用于对学校的教学活动点实行监控及电视教育的转播工作、实况转播、公开课教学、观摩听课、多端电视会议、收看电视教育资料、电化教育等;还有学校承担的各种考试,学生的英语听力训练、家长会、专题报告会等活动,每学期不少于50次。
学校承担了两次大型的省级比赛活动,2000年8月期间,我校成功举办了广东省高中青年教师数学说课比赛;2000年12月期间,我校又成功举办了广东省初中英语教师教学大赛。在活动中,我们提供了相应的软硬件环境、应用平台,保证了比赛的顺利完成,受到主办单位及执教者的赞扬。
<2>坚持现代教育技术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课题研究是实验工作的重点,也是检验学校实验成果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校自开展实验以来,电教实验研究,一直是我们考核科组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我校所选取的课题都是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是本地区、本学校教育急待解决的问题。所申请的课题既有“九五”省级课题,也有“十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学校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措施,给予充足的研究经费、充足的研究时间,并建立了激励机制。我校先后投入经费2万多元,用于课题组购买资料和开展研究活动,并将课题的开展情况与科组评先、老师评优挂钩,担任课题的教师承认其工作量,课题组定期开展活动。
近几年来,我校开展的省级课题研究(省级以上)有10个,其中有3个已经获得结题通过,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另外,各科组都开展了校内课题研究活动,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课题研究成果明显,我校在开展课题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批阶段性成果或终结性成果。(1)通过实验锻炼和培养了一批电教骨干,这些都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者、受益者和引导者。(2)撰写了一批质量较高的论文,有的已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有的获得了各级科研机构的肯定和奖励,大部分论文已从经验型逐步提高到理论型、学术型。(3)初步形成了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些新型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模式。(4)研究开发了一批多媒体软件。近三年来,有150余篇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或在全国及省市报刊发表。
<3>坚持实验与提高管理效能、办公效率相结合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管理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学校的成绩管理、工资管理、档案管理、人事管理、体卫达标统计管理都已电脑化,提高了工作的质量与效益,为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坚持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改革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