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7: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优化教学质量提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教学策略;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226-01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要想大面积提升化学课的教学质量,必须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下面就本人在多年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做法,谈点滴体会。
一、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乐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接受教学,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双方乐于参与的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为此可以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另外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精讲多练 提高课堂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碳这一章时,我们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
关键词: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在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对于培养学生优化能力的认识并不到位,不少教师纯粹从技能训练角度来设计教学,忽视了课程本应承载的教育功能。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落实对学生优化能力的培养呢?
一、导入设计中体现优化
导入中体现优化,就是要在导入中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顺利通过情境的创设,感悟、体会优化的意义与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从两个方面来设计:一是展现技术使用的效率优势,从问题解决的方法上体现优化。二是让学生了解技术发展的历史,从技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体现优化。
展现技术使用的效率优势,从问题解决的方法上体现优化,着重培养学生建立“方法是可以优化的”的基本意识,可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来体现。使用不同工具,就会有不同的工作效率。如数据统计分析,用笔、计算器,或者Excel和数据库,其效率自然是不同的。即使使用同一种工具,也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如同样通过编程解决排序问题,不同的算法会产生不同的排序效率。某教师在教学“走进数据库”时是这样导入的:首先设计一份学生学习专业兴趣方向调查表,在做调查统计时,第一次采用纸质问卷,并让学生推选代表进行统计(只取一项);第二次采用网络数据库的形式进行,调查结束后,直接给出统计结果。当数据库系统给出所有的统计、分析报告时,学生代表所做的一项统计结果还没有完成,两者效率对比,结果显而易见。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从纸质调查到网络调查,这是应用方法上的优化,其产生的效果,是工作效率的极大提高。经过亲身的体验,学生的感悟更加深刻。
让学生了解技术发展的历史,感悟优化在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技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促进技术发展的核心思想,正是优化。其次,正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对技术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通过对技术本身的优化来满足这一需求。在这种“生活优化”和“技术优化”的交互a循环中,既满足了人们的追求,又促进了技术发展,而这相互作用的核心思想,就是优化。在教学中,可通过展现技术发展历史过程来实现。如拼音输入法,从当初的单字输入到词组输入,到可以句子输入,无一不是优化的结果。结合其技术实现原理介绍,更可以加深学生对技术实现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优化的思想及方法。
二、学习活动中引导优化
以“教”为主的教学活动,可通过展示优化活动的实现过程,让学生体会优化。例如,在PowerPoint中的“自定义动画”教学中,教师在导入阶段出示两份PPT对比材料,其背景画面基本相同,主要区别是:一份文字没有添加效果,另一份添加了从左到右循环的文字效果。接下来的学习活动,教师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问题进行:第一,它是怎么实现的?引出自定义动画学习。第二,它是如何实现循环的呢?引出“效果选项”。第三,如何调整它的运动速度?引出“效果选项”中的个性设置。第四,还有其他实现方法吗?引出“动作路径”等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去探究。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正是对信息展示方法的不断优化过程。通过教师的讲授、演示以及与学生对话等,让学生从中体会优化在表现效果上的差异,从而进一步认识和体会优化过程。
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则可让学生将所学技术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通过经历优化过程,体验优化,实践优化。一是从美化的角度,引导学生要“用好”技术。不少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往往满足于会用所学技术,如会改变字的大小,会设置字的颜色等,而缺乏整体优化思想。教师应多强化“用好”的技术理念,多强调系统思想,整体考虑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多从整体美化的角度,引导学生建立系统优化的思想,并在实践中不断体验、不断探索。二是从寻求多种方法角度,引导学生“巧用”技术。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采用不同方法解决,通过对照比较,体验方法的优劣,感悟技术使用的技巧。如在PowerPoint自选图形教学中,教师设计一个开放的训练题:呈现一幅(组)图片,图片周围有类似电影胶片的小黑方块效果。其实现的方法很多,有同学采用自选图形中“基本图形”画一个小正方形,然后填充为黑色,再通过复制、调整位置等完成。也有同学通过插入特殊符号中的“■”,再设置大小、复制、排列等,完成设计。这些方法实现起来较为烦琐,也有一定难度。尤其很难保证两个黑色方块之间的空白间距相等。为此,教师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最终出现了一个更为优化的方法:该同学采用了自选图形中的直线功能,先画一条直线,再设置直线线型(粗细),最后选择“虚线类型”为相应方框间隔即可。这种方法实际就是技术“巧用”的一个典型实例。这一过程,能让学生体验到优化的无穷魅力。
三、评价活动中提升优化
一般来说,评价本身就是一种教学的意义[2]。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至少应该发挥两大作用,一是相互借鉴学习,二是总结提炼学习内容。评价中提升,是指在评价中应着重加强对优化思想方法的提炼,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优化意识与优化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去进一步思考与实践,如实践活动中有没有遇到问题?这个问题还可以怎么解决?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怎么样才能做得又快又好?指向优化思想与方法的提炼,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一是基于工具,有没有更有效的策略或方法,从各种方法的对比分析中,推荐优秀的方法;二是超越工具,是否有更好的工具?引导学生从应用的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基于工具,是从工具本身出发,做进一步的分析与引导,侧重于多种解法的分析与比较。通过展评学生实践成果,既能引导学生相互借鉴学习,又可通过对比分析各种方案,给学生推荐优秀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提高学生的优化能力。
超越工具,是引导学生寻找运用多种工具,使得问题的解决更加方便、高效。这里有两个基本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其他辅助工具解决问题,二是通过运用新的工具来解决问题。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中,强调优化思想与方法的培养,落实优化教学要求,实现优化教学目标,理应成为信息技术优质课堂的永恒追求。
参考资料:
关键词:课间见习;中医临床教学;教学质量
在中医临床教学中,课间见习是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进行系统运用,对中医基本技能进行强化训练的临床实训模式。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中医辩证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为适应以后的临床工作做准备。不过,当前这一教学模式还存在不少问题:①临床教学的资源相对短缺,课间见习的临床环境十分拥挤;②相关法规的完善、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既客观上减少了学生的临床实践机会,又导致了临床病源的不足,病种少,难以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③课间见习教学方法陈旧,年轻教师综合业务能力有待提高;④中医临床专业的学生对课间见习学习的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不强,等等。中医临床的课间见习教学艰巨而复杂,笔者通过近年来的课间见习教学实践,认为加强下面几个方面的建设,是提升课间见习质量、贴合中医临床教学管理实际的有效抓手。
1.提高教师综合业务能力,重视师生的双向沟通
教师作为课间见习组织者、教学者,是优化课间见习教学的主要方面。因此,带教老师必须要有高超的中医技术与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有高尚的医德素养,同时还必须要有敬业、爱业、爱学生的良好品质。此外,课间见习的带教老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不断学习中医课间见习临床教学的新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践当中。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只对学生的“学”进行评价,还应该重视“教”的评价,“教”与“学”是统一的。将“教”与“学”摆到双重重要的位置,既能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又能及时将“教”与“学”的信息进行互动。因而实现“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也是中医专业课间见习教学的努力方向,也是课间见习带教必须具备的重要业务能力。
2.优化课间见习教学管理,上好导言课,重视病例讨论,做好教学考核
①在课间见习前上好导言课,既要告诉学生课间见习的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与考核方法,又要讲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及其与理论课之间的关系,使中医专业的学生在课间见习前就能全面地了解课程,从而对学习过程有充分的认识。②整个课间见习最好是在病床边进行,由带教老师示范性地向见习学生介绍患者的病史,并行进行问诊、体检,运用临床思维方法分析病情、辅助检查结果,适当提问、讨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做到教师、学生与患者之间的畅通交流。也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再将课间见习的病例进行讲解与讨论,最后做好归纳总结工作。在整个课间见习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③要确立中医临床各专业课间见习考核指标。各专业在课间见习中要制定考核内容及方案,通过考核能够促进学习的时效性,将基础理论与临床专业知识的学习深化,使学生初步掌握临床思维方法,提升其临床操作能力。
3.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确立完善的课间见习教学制度
课间见习是中医临床专业教学必需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是将中医理论知识变为临床实践经验的重要途径,同时对提升中医专业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各个部门都应该充分认识其重要性。首先是课程的主讲教师、临床带教老师不能走形式主义的路子,而应该将课间见习做好、做实;其次是中医专业所在教研室、系、院教研机构都要积极配合带教老师的工作,为学生的课间见习提供好的环境与合适的资源;最后,对于合作医院的各职能部门也要做好协调工作,让他们站在长远的角度去看待课间见习的重要性,争取让医院也乐于接受课间见习。在层层联系与落实,课程主讲教师与临床带教老师加强交流、研讨中,以进一步做到临床见习带教规范化、管理制度化。
4.加强配套软硬件的建设与运用
如建立并完善临床模拟教学实验室,可以解决部分诊断学、中医急诊学课间见习教学问题。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自制或购买的部分制作优良的教学光盘,在课间见习中给学生播放,以弥补在临床中见不到的体征、病例、病种。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质量;人教版
一、引言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科学性强的学科,人教版的教材相比通用教材,在内容上引进了标准数学实验,这种教学编排更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有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善于发现其规律、掌握其知识点,更能提高教师把握教学方法的能力。下文就以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的其中一个知识点,通过设定问题情境表现出创新课堂对提升教学质量的意义。
二、人教版教材案例分析
1.教材内容情景设定
一个合唱队共有15名学生,十一放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将此消息通知给这15名学生。教师准备采用打电话的方式通知,计划一分钟通知一名学生。老师提问:请同学们制订一个方案,让老师以最短的时间将消息通知给每位合唱队员。
2.教师运用传统教学法的弊端
(1)优化教学模式引进小学教学课堂的时间不长,绝大部分老师在此之前较少接触“优化思想”,导致老师对这种教学实验内容感到生疏,难以把握核心知识点,无法制订出有效的教学方案。老师在引领学生找最有效的方案过程中,因对教材意图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讲解过程中会出现知识点复杂、过程累赘的现象。
(2)有些老师则放弃实验教学法,直接将最终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没有意义的,老师采用单方面传播教学,学生并没有在此过程中有任何信息反馈给老师,使人教版中设计的教学实验失去价值。
3.选择优化教学方案
人教版教材呈现集中教学实验方法:第一种方案,教师花15分钟通知每位学生,这种方案耗时最长。第二种方案分组通知。假设分为3组,即:每组5人,老师通知花3分钟三组中的一个人,再由被通知的三人分别花4分钟通知自己小组的成员,在这个过程中总共花7分钟的时间通知到所有人。以此类推,用此方法是否分得组越多就越节省时间呢?假设我们分为8组,老师通知完小组就要花8分钟,很显然违背了上述观点。学生通过分组结果可以看出所示的规律:通知之前,通知到人数0人,连老师在内知道消息人数1人;花费1分钟,通知人数1人,连老师在内知道消息人数2人;花费2分钟,通知人数3人,连老师在内知道消息人数4人,以此类推得出第n分钟,通知人数2n-1,连老师在内知道消息人数2n。
按照这个规律,如果要通知50人,学生可以很容易得出所需最短时间为6分钟。这个打电话的案例实质就是教师和学生履行各自分配的任务,即学生接到消息后传递给下一个同学,不会出现重复通知的情况发生,这样是最节省时间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情景再现”,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含义。
这样的教学实验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经历相结合,使学生亲自感受数学逻辑推理的过程,体会数学奥秘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升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冬臣.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2.
一、改变课堂,撬动课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何突破学校教学质量发展的瓶颈?如何落实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现实困惑?如何在学生基础差异悬殊,家庭教育水平不均衡的状况下进行课改?我们学校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很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找到了有效途径,真正做到了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体验快乐。
1.以改变课堂模式为抓手,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要创办理想教育,必须敢于给课堂动手术,必须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但怎样来“还”?学校一边鼓励老师积极探索,一边学习名校经验。这时候,杜郎口中学一下闯入了我们领导者的视线,杜郎口课改的精髓就体现在最大限度地“还”上。于是,学校以模式为课堂教学的组织抓手,把45分钟的课堂划分为三个模块,预习、展示、测评。三模块大致按时间划分为:15(分钟)+25(分钟)+5(分钟)。上课前,老师先把“导学案”,即“一案三单”发给每个学生,然后让组长带领组员“预习”。预习的过程先以自学为主,遇到障碍时,组员之间开展合作探究,老师参与学生知识的形成,归纳和总结,而不是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改变后的课堂把重点放在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上。学校想尽一切办法鼓舞学生把“得到”的东西大声“说”出来,或者在黑板上“写”出来。而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老师们针对“分层”,因材施教。设置不同的“教学要求”。课堂测评环节,通过组员与组员“一对一”实现落实,学校还把每节课的教学起点,定在每个学生具体的“学情”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九年级(9)班的任乐奇同学说:“从前学习目标是老师给我们定的,我们都是被动学习,现在由我们自己定,主动去学。”
2.以“一案三单”为课改载体,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一案三单”是我们学校课堂教与学的抓手。在编制“一案三单”时,学校要求教师依据学习的内容、目标和学习者的情况而定。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能力到理论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不同的目标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学校在实施“一案三单”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关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明确教学目标,建立知识结构框架。“一案三单”中体现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即三维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通过了解知识来实现的,所以,必须要求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手段去完成,去落实。而其他目标需要师生通过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二是把握知识的重难点,找出最佳切入点,知识的重点、难点是学生学习的困难点、疑点,又是启发学生思维,教会学生“会学习”的最佳切入点。“一案三单”把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并有针对性、有目的地生成问题,向老师质疑。三是及时反馈,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许多新问题,学校要求教师及时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问题,并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维能力。
二、决策引领,有效管理,让课改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学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良好的教育服务,实行科学引领,有效管理,采取一系列措施为课改提供保障。
1.实地考察,转变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为真正有效转变教师传统教学观念,学校先后组织任课教师参观考察了西工大附中和凤翔横水一中的有效课堂教学,西工大附中的课堂让教师认识到了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和深度;凤翔横水一中的课堂教学让教师认识到了有效教学的形式和广度。实地考察和心得体会的交流,触动了老师传统教学的思想观念,为新课改的实施奠定了思想基础。
2.系统学习,把握精髓。
学校先后印发了《有效教学指导手册》、《有效教学课堂激励性评语120句》、《有效课堂教学经典案例设计》等校本教研资料18种,观看有效教学实录视频12节,并通过理念水平测试等形式,督促教师及时认真学习有效教学理念,领会精神实质,掌握基本操作模式,为课改的有效进行提供了技术保障。
3.目标引领,誓言激发,评价激励。
在实施课改过程中,我们学校全方位实施目标成果展示引领,如:教师教学月奋斗目标措施成果展示引领,班级学生质量月奋斗目标成果展示引领,学生学习小组学习质量月奋斗目标成果展示引领,学生个人学习质量月奋斗目标成果展示引领。为激发课堂活力,学校坚持用誓言激发,用评价激励。我们学校每班都有班级誓言,每组都有组训口号,早操喊、课前喊、课后喊,振奋有力的誓言组训口号激发了学生斗志,增强了学生有效学习的动力。学校班级制订了学习标兵,优秀学科长、优秀学术助理评选办法,每周一评,班级学习标兵、优秀学科长的照片展示在班级本组黑板上,优胜班级的学习标兵、优秀学科长、学术助理照片张贴在教学楼前的评比栏内,以此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4.制订完善各种规章制度,重视加强课改中的实施过程管理。
学校制订了课前教案检查签字登记制度,推门听课制度,有效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月教学质量检测制度,教情学情教研制度通过各项制度的监督约束,确保了课改扎实、有序推进。
三、夯实常规,注重研训,让教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
在职业中学就读的学生往往有相当部分人语数外文化成绩不太好,尤其是英语成绩就更不理想,甚至有的学生已失去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不但影响了职业中学阶段英语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也影响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将来的自身发展。为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深化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树立正确思想,注重英语教学
有些人认为职业中学的学生到职中读书是为了学一门“手艺”,便于将来就业,文化课特别是英语学不学无所谓,因而形成学生不肯学、教师也不愿教的局面。殊不知当今社会是信息飞速传递、知识爆炸的时代,目前正面临着与国际社会的全面接轨,如果不懂得基础的英语知识肯定不会是一个合格的劳动者。而且职业中学的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的内容有很多是与英语密切相关的,如计算机、电子、机械、旅游等。试想,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他又怎能听得懂课和运用所学知识呢?因此我们必须要树立学习英语知识的思想,形成学生努力学、教师认真教的英语学习氛围。
二、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单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机械地讲解,把他们纯粹当成知识的容纳器,填鸭式地问他们灌输在他们眼中枯燥无味,冷冰冰的语法、词汇,他们便不感兴趣,因而也就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职业中学就读的学生,英语基础都很差,因此也特别怕学英语,一到上英语课,他们的口头禅就是“英语,我什么都不知道”。而就某种意义上讲,学英语就更需要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它,使之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正是趣味教学考虑的出发点。例如,当我让学生充当餐厅服务员和客人的角色,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反复训练在餐厅如何给客人点菜的句子:A: Would you like to order? B:Yes,please.A: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B:Well-done beef steak. A: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A:A glass of orange juice.在整过教学过程中,因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相关,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来,学习兴趣也高,对教学中相关的词汇和句型也掌握得较好。
三、夯实基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讲究教学效果
在职中英语教学中,有少数教师不分情况、不顾实际,大量地传授知识点。殊不知有许多学生英语知识基础本来就很薄弱,往往是随记随忘,一听而过,甚至有少数学生根本就听不懂教师讲的是什么,没有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的英语成绩不好,教师常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补课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一补就是几课,其效果并不理想。有的一册书补了五六遍还是有许多知识不懂。教师一是要注重基础,讲解能够让学生听得懂且容易记忆的基础知识。二是要注重循序渐进。前面的知识学懂了,再传授新的知识点。例如:我们在讲解英语语法中的五种基本句型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英语单词的词性,即noun, verb, pronoun, adjective, adverb, conjunctive, number, article, etc.然后给学生讲解句子的成分。在英语中句子的基本成分有七种:主语、谓语、宾语、表语、补语、定语和状语。其中充当主语的通常为名词、代词以及相当于名词的词,一般放在句首;充当谓语的词常由动词担任,一般放在主语之后;充当宾语的词常由名词或相当于名词的词,放在及物动词或介词之后;补语用来补充主语和宾语的意义,常由名词或形容词担任;表语位于连系动词之后,常由名词、代词、形容词担任;定语常由形容词担任而状语则由副词担任。在同学们理解了句子的基本成分之后,再给他们讲解英语语法中的五种基本句型,即:S+V,S+V+O,S+V+P,S+V+IO
+DO,S+V+O+C并且给他们分别讲解这五种句型的区别。如在S+V句型中,谓语动词为不及物动词,不能跟宾语,类似的动词有work,arrive,live,go等;在S+V+P句型中,谓语动词为连系动词,类似的动词有be,look,seem,smell,feel,get,remain,become等;在S+V+O句型中,谓语动词为及物动词,直接跟名词或代词作宾语,类似的动词有study,climb,like,respect,teach等。就像这样一步步地由浅入深的给学生讲解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开展分层次教学
在职业英语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加深,学生之间英语水平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形下,英语教学在采用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班级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学习基础和理解接受能力的差异,从实际出发,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就是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具体教学中,使用分层教学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使各类学生都经常体验到进步的喜悦。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在上新课前,可以让程度稍好的同学为其他同学读生单词或课文,第二天上课,再让程度一般的同学来读单词或课文,在复习阶段可以鼓励那些不敢读、程度差的学生来读,并且给予他们鼓励的话语来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及自信心。另外,还可以对课堂上的问题进行分层问答。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不一样。比如:上阅读课时,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背诵全文或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对于中等的学生要求能背诵重点段落,对于差生来说,只要求能读懂课文就行了,鼓励他们消除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使他们做到记好单词、短语、基础语法知识以及使用方法。
当然,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除了要有恒心、耐心,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还要面对失败不气馁、不放弃,积极进行反思、改进教学方法,并勇于再次进行实践,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
论文摘 要:教学内容的设置和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发挥,只有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对高校教学的要求。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必须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不断充实课程知识信息量,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同时合理优化重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相结合。
教学内容是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知识信息,是教员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有意识的对学员传授的各种素材和有用信息。教学内容的设置和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只有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不断适应教学目标的提高,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对高校教学的要求。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营养、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科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专业必修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员获取本课程基础知识和技能,重点训练学员发现和处理常见营养与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与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为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要求必须不断充实和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学员对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注重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保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本文探讨和总结本科室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本科教学中,如何不断充实和优化教学内容,以促进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
一、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不断充实课程知识信息量
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应该合理,信息量要充足,知识点要求能系统的反映本学科领域的全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两个部分,前者应包括营养学基础、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合理膳食、营养状况评价、特殊营养保障、营养与疾病6大内容,涵盖营养学学科领域的各主要分支和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普通人群营养学框架之上,着重强调了高原、寒冷、湿热、低照度、电子对抗、航天、航海等特殊作业条件下的营养保障,以及野外供膳、营养教育等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结构更加合理。食品卫生学部分主要介绍食品安全卫生问题、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和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应包括食品污染、各类食品的主要卫生问题、食物中毒及其预防与处理、食品法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中常见化学毒物和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检测等。我们在保证以上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特别对重大活动或战时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卫生的快速检验方法与制式装备等内容做了详细论述,进一步充实了课程的知识信息量。
二、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保证教学水平先进性的前提和保障。教员在教学工作中,应及时把教学、科研及社会实践成果引入教学,体现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和新理念教学。要密切关注本学科发展动态,紧扣社会发展需要,注重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我们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上,各章节原则上安排在本领域具有一定研究优势和背景的教员授课,保证其教学内容与科研方向的一致性,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员应尽力追踪国际研究前沿,及时总结和撰写本学科相关热点领域的进展综述和研发动态,并实时将本科室的研究方向和成果进行必要的介绍,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例如在营养学基础部分,对近期研究热点植物化学物及其生物学效应,特别是其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活性及机制,我们做了最新综述和讲解;在特殊人群营养部分对高寒、湿热、低照度等特殊作业人员营养保障问题做了最新国内外研究概述;同时注重对本学科在相关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介绍,将本室长期从事的科研及取得的优秀成果恰当地引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如脂肪酸与乳腺癌、牛磺酸与视觉保护、植物化学物的生物学效应、特殊环境(高原低氧、低照度作业等)下的营养保障措施等。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教学的先进性,也增强了教学的特色性。
三、合理优化重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重视优化组合,各知识点要顺序展开,符合学员的学习规律,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本载体,但课程教学内容不能完全照搬教材内容的框架体系,首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重组。如在讲授各种营养素的内容时,对于教材中的营养素代谢内容可以舍去,因为学员在生物化学课程中已经学习,而有关营养素摄入量标准的内容又可以并入到后面专门讲授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标准这一节当中。其次是要正确处理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新内容的关系,在注重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基础性的前提下,也要兼顾前沿性,充分反映当代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教员为主导、学员为主体的教与学关系,运用启发式课堂教学,形成有利于培养学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同时坚持发挥教员作为课程教学主讲人的作用,要求教员从每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通过合理编排和生动讲解,启迪学员的思维,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相结合
教学内容要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结合,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相结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与日常现实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与人民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容易引起学员的关注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种种事例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活泼,竭力避免“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力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着重于启发式教学。在每章节授课前应设置“导课”环节,以近期热点问题或生活中鲜明的事例为引线,引发学员对本次课程内容的关注和相关问题的思考;在讲授各知识点过程中尽量引导学员发现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以现实存在的问题为主,不设标准答案,鼓励学员独立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例如,在讲蛋白质含量测定时,我们以三鹿奶粉掺假三聚氰胺事件为案例进行讲解,让学员来分析讨论这种化工试剂为何添加进了奶粉里?传统的凯式定氮法检测蛋白质含量的弊端在哪里?现实中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在讲授各类食物营养价值时,抛出曾经叫嚣一时的“牛奶有毒”、“红薯排毒”、“绿豆治病”论等,鼓励学员独立思考和判断,批判盲从和无主见,鼓励他们相互讨论和争论,引导学员课下查阅相关文献和报道,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并提出合理的证据支持,教员只作为其中平等一员参与讨论,不做是非判断,引导学员学会辩证的、批判的思考问题,能够从正反两面看问题,对同一事物能够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避免片面的、极端的思维观。在学习平衡膳食内容时,要求学员在课外时间开展实践应用,在周围同学中开展平衡膳食的健康宣教活动和膳食营养调查工作。这些措施都很大程度的促进了学员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向萍, 李革, 杨德海, 等. 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9): 947-948.
[2]杨立军. 从十大名校看美国式精英教育[M].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7: 3; 33.
[3]贾建丽. 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模式探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0(2): 102-105.
[4]谢和平. 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开创高校教育教学新局面[J]. 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2008, 25(1): 1-3.
关键词:优化;大学语文;教师;教学
大学语文课程开设至今已走过了九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它因其鲜明独特的个性、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和魅力,已经成为全国各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但是在一些高职院校,它的教育现状却处境尴尬、形势严峻,被学生讥讽为“高四”语文,地位与专业课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大学语文边缘化的状况,除了课程本身的弱点,如课程地位模糊,教材不够新颖、完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囿于传统应试教育的范畴,僵化陈旧等,笔者认为还有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队伍的不合理,导致教学质量不佳。那么大学语文教师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才能提升教学水平,使学生乐于上大学语文课呢。
笔者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现状和自身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教师这一层面来探讨,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使大学语文教学尽快走出困境。
一、高职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是根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国家颁布《教师法》和《高等教育法》后,教师队伍建设开始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可以说现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现状基本稳定,素质有所提高、学术梯队建设取得进展、培训工作的力度有所增强、生活待遇有所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高职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不合理
从学历结构看, 高职大学语文教师大部分是大学本科毕业;有的教师正在读在职硕士研究生,努力提高学历水平;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一半不到,有些学校仅为20%多,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提高也非常缓慢;甚至很多学校的大学语文老师都是代课或者兼职的教师,专职教师所占比例较小。这与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对高校教师队伍的学历比例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代课或兼职教师构成比较复杂:有的是在读的研究生,有的是其他本科院校在职或者退休教师,还有一些退休中学教师等, 没有完全达到《教师法》所规定的学历要求。这不仅对教学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也给学校的监督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2.高职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学识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忽略了大学语文教师与中文专业教师在知识结构、知识体系上要求的不同,致使中文专业出身的教师在与各专业学生的接触中难以找准合适的切入点,直接影响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在非综合类的高职院校,由于大多缺乏人文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缺乏文、史、哲专业积聚的师资队伍、专家力量, 缺乏多渠道、多形式的补充和氛围营造,教师的知识陈旧、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过窄影响大学语文效果,从而使学生兴趣低下,地位趋于边缘化。
3.高职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年龄职称结构不合理
大学语文被设定为基础性公共课,在本科专业一般开一学期,每周2~4 个课时。专职教师队伍多以新进年轻教师或退休老教师担任,中高级职称比重偏低,两极分化现象较严重,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不太合理。而且中文老师一般不太愿意去教大学语文,他们感到学生语文素养较差,组织教学费力,所需知识不专业,搞科研和评职称时都比较困难,这也造成大学语文教师人才流失,师资力量较薄弱。
二、高职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优化策略
大学语文定位于公共基础课, 师资需求量是很大的。要提高教学质量,各高职院校必须优化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结构。
1.建立兼收并蓄的学者级别的教师队伍
由于大学语文的特殊性,它所涉猎范畴比任何一个学科都更广阔。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本学科完整、系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具有对本民族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具有对那些体现富有审美价值的精神遗产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表达能力;了解先贤们的思想感情、人格品德、审美情趣,尽力使自己成为专业的学者。大学语文教师还应具有丰富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尤其是美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是综合素质很高的人才。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在知识结构方面应做到兼收并蓄、触类旁通。既要“精深”,又要有“广博”。既要有“书本知识”,又要有“生活经验”。要保持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主动去贴近当代生活,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只要加强对相关教材的深掘和对时事的感悟,讲课时才会底气十足、风采动人。
2.建立高学历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
为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学历层次,应鼓励年轻教师进修硕士、博士学位,学历进修可以采用脱产与不脱产两种方式。此外,还可以把学历进修和短期交流结合起来,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进行安排,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派教师参加骨干教师进修班、短期研讨班,这些活动时间短,讨论的问题针对性强,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是很有帮助的。同行之间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潜心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笔,就会逐步具备更高能力与素质。
3.建立稳定合理的梯队形大学语文教师团队
长期以来,大学语文老师难以做到“专业化”发展,也不能用专业眼光观察思考大学语文课程、教材、作品、授课方法和授课学生。有些高校并没有配备专职的大学语文教师,甚至一些高校启用青年教师从事大学语文教学来“练手”,等教学经验丰富后再回归专业课教师队伍,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有教师会热衷于大学语文教学;也难以在大学语文这条道路上继续深入发展下去。
因此要让我们的大学语文老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就不要老是改变老师的执教学科,换来换去。为了提高教师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稳定队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具体措施。比如可以举办定期培训研讨班,以加强各同行间的联系,使教学资源共享也成为可能,使先进的教学成果得以迅速推广,为各高校大学语文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有益的平台。尤其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机会,并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大学语文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建设,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年龄和学历结构,稳定骨干教师队伍,培养学术带头人,形成和聚集一批有名气的学术创新团队,建成一支整体水平较高、充满活力的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对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学科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秋.大学语文教学刍议[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5).
[2]周应萍.大学语文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5(9).
[3]蔡建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开封大学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