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8 19:15: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中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面对新形势下中职学生日益增多的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让每一个中职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关键词:中职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关系到我国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可以说,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以及学生家庭幸福安康的需要。尤其是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中职学生心理发展存在的问题
1.自卑、缺乏自信心
中职生大都是因升学考试失败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由于社会上存在的对中职生的偏见与歧视,往往使中职生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在学生群体中自惭形秽,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从而丧失努力学习的动力,加之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难免感到束手无策,困难重重,久而久之,便产生自卑心理。
2.逆反、情绪控制能力较低
在中职学校,部分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亲友的影响,过多或过早目睹社会阴暗面,内心深处不自觉地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对学习与班规校纪抱有严重的逆反消极心理,对教师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我行我素,生活上自暴自弃,得过且过。
3.人际交往缺陷
青春期的中职生社会交往更加突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全新的环境,内心迫切渴望与人交往、宣泄情感,但主动性不强,且缺乏基本的交往知识和技巧,因此他们往往会排斥他人的价值观念而树立自己的自我认同,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念去要求他人的情况,对他人的优点难以认同,对他人的缺点又难以容忍,往往容易引发人际冲突,在人际交往上往往会出现困惑,甚至有的学生会出现交往障碍。
4.盲目追求个性发展
少部分中职生属于这种类型。这部分中职生由于对学习无兴趣、无目标、无动力,对所学专业冷淡,精神无所寄托,其行为由紧张、压抑转向标新立异,盲目追求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奇装异服,嘴叼香烟,寻求刺激,蛮横任性,目空一切,争强好斗。
二、如何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生活中每一天都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不愉快”,可能会严重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乃至自己的成长与发展。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职业兴趣,提高应对挫折、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有效学习,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养成自信、自律、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
2.加强思想教育特别是理想教育
理想教育应从社会现状分析入手,让学生清楚社会和个人现实的差异,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异,从而尽量避免心理障碍;让学生明确美好的未来对每个人的努力都是公正而均等的。教育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和能力基础,才能为实现个人的既定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能以正常的心态对待学习和挫折,同时,具备心理健康的素质。
3.正确认识自我,培养自信心
因中考的受挫,不少中职生几乎完全否定了自我,给自己贴上了“我不行,我很笨”的标签。而“我不行”的罪魁祸首就是对自己不正确、不客观的评价。要教育学生通过学会与他人比较、与自己比较、自我反省等途径,学会对自我的正确评价和认识,逐步培养自信心;使学生懂得他人的评价就象一面镜子,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的要肯定,消极的要积极寻找原因。因此,要经常提醒学生经常思考: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理想是什么、打算怎样度过职校三年的学习生活、我的优势和不足在哪里等问题。通过自我反省,要深刻的认识自己,对心灵真正有所触动,同时不断形成自己一套正确的自我评价标准,从而更好地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塑造自我,形成并具有自信心。
4.注重学生乐观向上性格的培养
性格对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意义从中可见一斑。青少年时期是性格形成、发展和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把青少年时期称为人格的再造期。要教育中职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用智慧点亮人格发展的道路。所以加强中职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加强技能训练的过程至少是健全人格、优化人格的一个重要渠道,从而逐渐培养中职生积极自信地面对生活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5.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网络心理教育既是信息网络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又是一种专门的网络教育活动。运用新兴媒体开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不断增强学生心理咨询的互动性和针对性的探索。由于网络具有隐蔽、虚拟性,学生处在一个宽松无需戒备的交流环境中,易于把自己的压抑、苦闷、困惑倾诉出来,也便于学生就一些敏感的问题向老师求助。利用学校已有网络资源,建立一个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平台,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知识、缓解或调适心理压力的技巧;开通网络咨询热线实现师生心灵互动,有效的组织实施网络心理教育活动,消除心理压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为学生构建“心灵家园”。既弥补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又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6.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素质
一、教师心理素质
什么是教师心理素质呢?这地方我想引用中国心理学权威的观点。中国心理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林崇德教授将教师心理素质定义为:“教师心理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我个人以为,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职业的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教师心理素质的生成、发展和完善既是教师角色的个性化发展,也是教师个性的社会化过程。教师心理素质虽说是一个体现象,但其发展的好坏,对教师职业角色影响作用的大小,却受制于社会发展及其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当社会发展为教师主动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意识空间和选择空间的时候,教师心理素质发展的主动性和决定性才会在个体现实工作中体现出来。因此,完善的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主要标志。
教师的心理素质它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在教育活动中直接影响教师教育行为和教育效果的个性心理因素;它泛指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功能状态和水平,包括教师角色认知、角色体验、教师自我意识、教师品格等因素。而狭义的教师心理素质,应该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面对教育问题的自我调控、自我协调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它可表现为两个方面:当教育要求与个人需要相矛盾的个体的自我协调机能;当个人愿望与教育能力相冲突时的个体的自我平衡机能。其实不然,教师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的一种有机的综合性的机能状态,它渗透着人的心理现象所包含的各种心理成分,但却不是这些成分的累加,而是各种成分积淀和凝结的结果。不容置疑,在重视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发展,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要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另外,教师心理素质对教师专业发展和个体生活质量提高会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全社会正广泛开展诚信教育。我想,我们做诚信教师,实践诚信教学,必须以身立教,以心育心,以心换心;以理解为桥梁,人与人之间便能得到思想感情上的沟通。心理学告诉我们:师生交往的融洽、和谐是以真诚为前提的。所以,在与学生沟通时不是不要听你说什么,而是要你学会静听与鼓励学生倾诉。目的就是要从学生的言谈中更多地了解学生,使学生心理和感情上得到满足,使情感有一个发泄的场所,从而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做得更有成效。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并非是这样做的。他们对那些来倾诉的学生,不是摆出一副尊严的面孔,高高在上,有意无意地与学生拉开距离,人为地制造一种神秘感;就是以长者的口气来谈,“我走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不听我讲,听谁讲。”以显示自己丰富的阅历、渊博的经验;既不考虑学生的心情,也不考虑学生的自尊。尤其是当学生触怒自己的威严时,我们有些教师更是不善于或不愿听学生的诉说,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急于谈出自己的想法,表现出一种厌烦的情绪,没有耐心听完学生的诉说,常常用一两句话堵住学生的嘴或者三言两语将学生打发走。这样的教育方法,必然会导致学生产生对抗心理,也根本达不到解决思想问题的目的。为什么这样说?我个人以为,因为在这种时候,当学生信息淤积或情感压抑,就会产生一种“说出”的需要,解决心理压抑、情感淤积的方法则是“发泄”和“倾诉”。不过发泄虽然能快速产生畅快、愉悦、舒服的感觉,但其后果的严重性也是不言而语的。因而“倾诉”就成了一种较好的“排泄”方法。“静听”和“鼓励”学生诉说,正是满足了客体心理上的“外射”的需要。教育实践与心理咨询活动实践亦已充分表明,静听将使我们获得学生无限的尊重。
二、五种基本心理能力
通常情况下,心理学把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的任务能够顺利完成的那些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称为能力。能力既然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那它就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稳定性。我以为,教师的心理素质,除了表现在以上5个方面还表现在以下5种基本心理能力上。
1、角色适应力—教书育人的基础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是否具备现实角色所应有的心理素质,是否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和学校环境,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条件。教师的角色适应力不仅指教师要适应角色转换,而且在教育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多重角色转换上也要适应。这是教师能否胜任“教书育人”这一社会职业角色的重要前提。也就是说,为人之师就要“传道、授业、解惑”既传学问之道,又传做人之道,更解成长之惑。现实中的成功教育都印证着角色适应力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2、心灵感悟力—尊师爱生的基础
心灵感悟力是一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感受能力。心灵感悟力强的人不仅能读懂自己的心声和体验,而且能很好地破译他人的心理感受。教师应当对学生心灵有特别的感悟力,既能听“话”,又能听“声”,这样才能破译他人的言外之意,或称言下之意,包括对声调、手势、面部表情等方面的识别能力。善于透过学生的外显行为,迅速、准确地理解学生的起初感受和行为动机,并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教育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感悟力强的教师无不具有与人“共情”的心理品质。所谓“共情”就是设身处地领悟他人的所思、所感、所为。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把它理解为,能像体验自身精神世界一样体验到别人的精神世界的能力。对教师的“共情”,也有中国心理学家把它形象地描述为“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思想意图,深刻体验到学生的内心感受,客观地理解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从而构建起‘尊师爱生、师生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3、情绪控制力—为人师表的基础
这是个体把握自身,统揽全局的能力。控制力是人的意志力的集中体现,但也渗透着认知智慧和情感智力。控制力可以使人为了长远目标而牺牲既得利益,个人为了追求最后的结果,可以不在乎、或不计较眼前的自我得失、荣辱功过。因此,控制力可以使人情绪稳定,目标坚定,行动果敢而富有效益。教师的情绪控制力可使教师以积极的情绪状态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情绪控制力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手段,它既会给学生心灵带来慰藉,也会给学生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心育研究实践证明,任何教师在教育中处理问题的情绪化倾向,都会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教师心情愉快时,就会宽宏大量,可能对学生迁就放纵;教师心情烦燥时时,往往迁怒于工作,迁怒于学生,拿学生出气。据调查,一位教师曾在上课前对学生说:“今天本人心情不好,大家好自为之,不然的话,别怪我不客气!”可以想像,连自己心情都无法把握的教师又怎么能为人师表呢?
4、心理承受力—诲人不倦的基础
心理承受力是指个体抵抗既定事实或意外打击的能力。世事沧桑,难以料定,但能够抵抗住命运挑战的人,也就有了命运的“控股”权。无论是承受苦难还是经历幸福,逆境中不气馁,顺境中不忘形,生活中既经得起赞扬,也受得住委屈。因此,承受力强的人往往是逆境中的强者,顺境中的智者。
教师要协调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四个方面的关系。生活在一个较多挫折刺激源的情境中,承受力强的教师,对教育环境、学生状况、领导素质、社会公正、自身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随时都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即使在挫折的状态下,也会采取正确的方式应付挫折,迅速摆脱挫折对心理的消极影响,并从挫折中学会坚强和奋进。比如,对“后进生的教育”是对教师心理承受力最好的检验。有些承受力差的教师常常对“后进生”表现出“不可思议”,反复地追问自己:“我教了,他怎么就不会呢?”甚至于气得浑身颤抖、直冒虚汗。由此产生的心理挫折越演越深,自信心也越来越低。而承受力强的教师面对后进生,不仅不会“和自己过不去”,相反,会不断地通过教育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还会把这个过程视为提高自我,修炼人格,锤炼自己“诲人不倦”精神的良机。
5、教育表现力—教师机智的基础
表现力是个体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增强自我的一种能力。我以为,就人的天性来讲,人皆有一种表现自我以获得认同,甚至超越他人的本能倾向。教育表现力是个人这种本能倾向在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过程中的发展。教育表现力强,不仅意味着个体敢于展示自我,更意味着教师在职业工作中善于发展自我。这就是说,教育表现力既凝聚着个体对教育教学技能的掌握,表现为良好的教师机智;同时也凝聚着个体自我意识的成熟,它是教师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集中体现。教师机智是教师教育工作的一个必要素质。可以断言,一个被动适应,不愿表现,也不善于表现的教师,哪里会有应变性和灵活性呢?他的教师机智又何从产生呢?
三、教师的心理压力及其调适方法
教师心理素质看上去好像是个人的事情,实际上它不仅是一个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问题,它还与教师为人师表、师生关系、教师品格、教育成功、学生成长等问题密切相关。因此,加强教师心理素质培养和自我修炼应该是当前教育领域里不可忽视的问题;应该引起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学校领导乃至全社会的关注。
从心理学角度看,心理压力是指内外环境变化导致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一般说来,过度压力和持续存在压力会严重干扰心理和生理机能,使人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中,更加多疑敏感,并伴有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涣散,兴趣爱好降低,精力减退,不愿与人交往,睡眠障碍等症状,极大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回顾一下近期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就不难发现,在教育转型期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最起码受到了四种严重冲击。显见,这些冲击加之显性的课时量和大量的隐性工作量,无疑给广大教师增加了超负荷的压力。
1、教师的权威地位发生动摇。在强调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时代,教师常常拥有绝对权威,学生处于被动受牵制的地位,师尊而生卑,这种心理定势由来已久。而现代教育中,尤其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成了主体,教师的作用由灌输转为引导,表现空间相对减少,师生距离拉近,教师必须放下架子,走入学生中间,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学习。角色的转换,带给教师的往往是严重的心理失落感,使教师无所适从。
2、传统的教育理念受到冲击。由于教师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从教后又采用同样传统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育方式根深蒂固,而时代又呼唤崭新的教育理念。新旧教育理念交替的过程中,教师常常表现出焦虑、紧张、茫然、不知所措的心理特征。
3、教育信息化更快更高的要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都要求教师由封闭的知识结构开放为可以吐故纳新,随时可以升级为开放型知识流。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的教师常常产生心理上的恐慌感、眩晕感,甚至已无法应对学生求知的眼睛。
4、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教育系统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后,诸如:全员聘用制、人事、新教师限额转正、高职复聘等,打破了传统的铁饭碗,实行竞争上岗。过惯了四平八稳生活的老师们,一下子就面临生存危机,随时都可能被“红牌罚下”,安全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危机感,心理高度紧张,恐慌、焦虑、不安,心理出现严重失衡。而且,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极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无论是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之间,还是老师彼此之间,常常不如以前和谐融洽,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开始减弱;这同样带给教师心理上的负面影响。
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基于教育部的上述要求,我个人以为,全社会尤其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应给予教师足够的关爱,要尽其所能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条件,创造温馨和谐的校园气氛,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与生活压力,使辛勤的教师身心皆有良好的调适。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现在倡导做诚信教师,那么,我们自身又应怎样调适心态呢?这地方,我首先引用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提出的教师心理健康指标:
1、正确的角色认知。即能恰当地认识自己,并能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角色。
2、具有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即在教育中教师的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情绪自控,积极进取。
3、教育的独创性。不人云亦云,能创造性地工作。
4、抗教育焦虑程度高。能忍受困难与挫折的考验。
5、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能正确处理学生、家长、同事与领导的关系。
6、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不断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环境。
对照心理健康指标,提供几种调适方法供参考。
1、首要的任务是学习自助。调适心态,需要我们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反思,立足于现实,分析了解过去的我、今天的我和未来的我。每个人要有关怀别人的心,对学生、对同事抱以一种接纳、尊重、欣赏的态度,应该把他们看成是有能力的,是可信懒的,友善的,有价值的,具有向上、求进步的潜质,富有创造力和动力的。只有悦纳他人,悦纳自我,自信地笑对每一天,才能永远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
2、心理压力的调适。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日趋激烈竞争的社会,我们应该以一颗平常心来正确看待压力,借以努力适应社会发展与自身现实。如果我们用心理学观点看,适度的压力就是进步和创造的原动力,它能激发教育的自身潜能。所以,我们每位教师应把压力转换为动力,当你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时,你会发现你能行;第二步,要学会缓解压力。比如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团体活动,扩大社交圈子,多看一些幽默风趣的书籍,培养个人幽默感等,借以学会自我放松,自我减压,豁达待人,乐观处世。
3、把焦虑维持在合理的程度与范围之内。调适心态,必须把焦虑维持在合理的程度与范围之内。比如,拟定合理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使精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减少紧张与焦虑的积累;学会情绪的倾诉,经常与谈得来的同志谈一谈自己心理的压抑,以减轻心理负担;还比如多参加体育锻炼;多学会心理保健知识,以适时调整心态等。
针对中职学生实际,主要从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三方面进行阐述。
1.学习方面的问题
如今中职院校招生人数比较多,而且大多数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偏科也比较严重。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厌学、逃学的现象。在进入中职院校之后,学生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控制,注意力不能集中,或者是想学习但不知要从哪里开始学习,学习的方法也存在一些错误,导致学习的效率不高,对学习的兴趣下降,情绪的起伏也比较大。
2.生活方面的问题
中职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主要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有孤僻、自卑、自制力差、抑郁等等。当学生们出现心理问题时,会感觉到生活没有希望,感觉力不从心,生活和生命都没有意义,会产生绝望的感觉,甚至有一少部分人会存在自残的行为或者产生自杀的念头。当学生出现自残的行为时,会使用小刀或者是其他利器在身体的某一些部位上乱划,甚至会使用烟头等高温的东西烫自己。自卑就是对于自己的一种不认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过多地进行自我否定,在内心一直强调“我不行”“我不可以”,对于自己的优点认识得不明确,对于自己的缺c通常是进行放大。中专学生的情绪可能会起伏不定,自控能力比较差,自尊心比较强,在外界的各种刺激之下易怒;另外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不平衡可能会产生矛盾。中职院校学生的不成熟加上情绪激化,可能会导致矛盾的加剧。
3.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中职院校学生的见识以及交友的圈子会逐渐地增大。如果中职院校的教师不能够及时地进行干预,学生可能会因为交友不慎而引起各方各面的心理问题。此外,如今独生子女数量比较多,加之家长也尤其宠爱,所以造成了一些独生子女唯我独尊。除此之外,农村子女通常家庭情况不好,父母长期在外打工,造成了学生过分独立。这种以自我为中心主要表现就是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在与其他学生的观点产生不同的时候,会产生焦虑排斥的心理,因此在中职院校中经常发生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大打出手的事件。
二、实施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刚刚入学的新生对于学校的了解不够,因此针对此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着重于帮助新生熟悉环境并且快速地调整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乐观的思想,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控制的能力。中职学生很多心理问题都是在早期的时候产生的。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学校应该根据每个学生心理特点的不同,建立心理档案,开设心理卫生保健课,促使学生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的新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其次,对于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着重于人际交往的教育。二年级的学生已经适应了学校的新环境,心理的波动相对也比较小,所以应该激发学生学习良好道德品质的积极性,让学生们正确处理与异性之间的交往,珍惜和把握大好的时光,要侧重于心理发展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最后,对于毕业生应该进行就业前的心理辅导。大多数的学生面临毕业可能会出现焦虑等问题,因此要加强对于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的导向工作,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其能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情况,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帮助学生积极地面对不良心理,尽快地调整心态,投入到社会工作之中。
2.将职业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主线
中职院校的特殊性,决定了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将职业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学校应该积极地强调自身能力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能力的重要性,积极增强自身的素质,参加各种学校组织的职业竞赛,锻炼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职业心理健康教育中,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气质和特征,在今后的职业选择过程中选择更加符合自身气质特点的职业。另外要强调情绪的重要性,让学生们明白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对人们的影响。另外学校要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有质量地进行,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配备专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少数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关键词: 政治教师 健康心理 中学生 影响
由于教师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也是一种充满激情和动力的事业,因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情感素质。1962年,美国工程师普莱西研制出世界上发明一种教学机器,于是有人就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在二十一世纪将不存在了,也提出了所谓的“非学校化”和“教师消亡论”观点。但一直到今天,教师这个职业并没有消失,也没有因此而被淡化。这也许说明了任何先进的现代化机器都不能取代教师的情感教育功能。如今,一些教师出现对职业的倦怠、没有激情,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是教师情感的冷漠和教师对职业中的事情缺乏必要的感动力。在这里,我们主要思考的是,教师情感的意义、学生健康心理和教师情感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影响。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心理健康是我们做事的前提,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只有在心理上是健康的,才能培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来;只有心理健康,才能热爱自己的岗位,热爱自己的这份职业。教师应以亲切的情感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进步。因此,一个好的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知识外,还应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因为,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其言行情绪必然是积极的,对学生的影响也必然是积极的,教师的情绪对学生起着暗示作用。于是,教师情感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不同,对学生的体验或反应也是不一样的。教师投入积极的热情,学生也会以积极的思维来思考;老师对作品的内容的深深感动,也会让学生热情高涨、群情振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投入何种情感,学生也就会产生也相应的情感,即教师情感的表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其实,一个有影响力的教师是善于投入自己的情感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也会充满激情地去关爱学生,从而给学生带来内心世界的感染,因为教学是一种师生间的情感互动的过程。印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说过,师生活动是“师生心灵约会”的活动,所以,教学过程中是一刻也离不开教师的情感投入的。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从而可知,学生心理健康不仅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学生其他素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所以,对中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社会的必然性,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的新任务。
二十一世纪的人才不但要有真才实学,还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参与竞争的心态。许多心理上有障碍或病症或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都是不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的。于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素质要求。也就是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其心理潜能的开发和身心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其人格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最终达到的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素质。
三、教师健康心理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影响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它的意义是对人的认识和活动具有动力作用,对人的健康有重要影响,它丰富了人的心理生活。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反应是异常敏锐的。教师的喜怒哀乐都会引起学生心理的波动,教师对学生、对工作、对社会、对人生的不同态度,都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不同影响。多年来的对学生工作和对心理教育教育的实践让我们明白:研究教师情感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对顺利做好学生教育工作,使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的。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就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并用自己的语言、行动、情感来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让师生、生生之间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用激扬的情绪,热情的语言来激励学生、感染学生,使受教育者在课堂上有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愉快地接受教育,积极地探讨问题。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最常见的关系之一,是学习者在学习实际中与老师之间形成的一种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交流,以便更好地用教师情感去影响学生,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的情感因素是非认知的,从属于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如果教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只求字正腔圆、表达准确,而没有情感的投入,再多的语言也是苍白无力的。教师只有在语言表达中加入情感因素,才能触动学生敏感的神经或精神世界。虽然情感不等同于认知,但情感也有具体的认知功能,也能提升学生认知的效率,并增强认知活动的动能。从而可知,教师情感在教学中有重要的教育力量。教师在教学中保持一种镇定愉快的心情,有利于课堂上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也能准确地阐述教学的内容,更好地感染学生的情绪。所以,教师的心理情绪调整得当对引导学生改变焦虑、自卑、人际关系紧张、抵触情绪等方面的心理问题是有积极作用的。这些就是我们常说的“言教不如身教”的道理。
【关键词】中职生 心理问题 健康教育
作为中职教师、班主任,重视和加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个责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一、让学生学习掌握一些心理知识
中职学生是心理健康的“高危人群”,近年来,在中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愈来愈显突出。学生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对学生大有益处。
1.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有所了解,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2.学生学习心理知识后,就能按心理学的规律去学习。如:学习了注意规律,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结合起来,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学习记忆规律,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思维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4.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决学生生活中和思想上的一些疑难问题,帮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如学习有关人格的知识,就可以对自身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完善自己的人格。
5.学习情感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
6.学习青春期的心理问题知识,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状态,安全、愉快地渡过青春期。
7.心理学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因为了解了自己的心理,就学会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就可以同不同性格、特点的同学进行交往,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二、引导学生朝着健康的心理发展
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很多学生不理解,他们认为:“健康”就是指身体健康,没有疾病;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适应状态。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评价自己
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有自知之明,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既不夸大自己的优点,也不贬低自己。能悦纳自己,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形成自我调控的心理机制,从而找到一条发展自我,实现自己价值的途径。
(二)人生态度正确
心理健康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既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在社会变革时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头脑清楚,眼界开阔,与时俱进。
(三)人际关系融洽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交往,即对他人施予感情,也能欣赏并接受他人的感情,因而能与多数人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会使人的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所以他是快乐的。
(四)人格和谐完整
“和谐人格”是指人格内部结构及人格与所处环境的和谐。人格是个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整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个人所想、所说、所做的都是协调一致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适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步调合拍,也能与集体融为一体。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情绪正常,人格和谐。在教育中,只要我们积极引导,就会使每一位学生都走上心理健康之路。
三、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需要多方面的重视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学校,老师要重视,家庭、社会也应重视,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从心理上得到呵护和关爱,健康、愉快地成长。
1.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因此,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重视学生的心理,举办各种活动,如演讲会、辩论赛、运动会以及艺术节、书画展等,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个教育工作的日程中。开设心理健康课或定期举办讲座,开办学生心理咨询室,为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创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
2.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反应,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努力创造一种民主、宽容、平等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对于突然出现的“偶发事件”要学会“冷处理”,用宽容和关爱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让他们从危机中走出来,重新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另外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有优势,创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
众所周知,大多数中职学生,是由于学习成绩差,或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选择中职学校,还有的学生,本身十分厌学,但年小,又无一技之长,无法立足社会,被家长送入中职学校,来学一门技术。这些十几岁正处于身心成长阶段的孩子们,在步入中职学校之前,所经历的成长环境,对他们的心理有怎样的影响呢,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得到答案:1.表现在学习上,不自信,无强烈的求知欲望,且知难而退,缺乏上进心。2.表现在人际交往上,自卑,同时自尊心极强,看不到自身缺点,不懂得尊重别人,总是处处设防,怕别人伤害自己,内心孤独,无法与他人友好相处。3.表现在性格发展上,任性,逆反,困惑,迷茫,盲目追求个性发展,张扬与众不同。
教师如何及时疏导解决学生们的心理问题,直接关系到能否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德育
学生走进中职学校,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也有好好学习的愿望,但因基础差,对学习有恐惧感。教师应了解他们在智力、知识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了解他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及需求,给予指导帮助。尤其在新生入学阶段,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突出德育教育,向学生输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反思自身所存在的缺点,并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改变自己的不良言行。曾经有一位学生,在中学转了几所学校,由于各种违纪,被退学或自动退学,实在无学可上,来到中职学校。一直是“差生”,一副破罐破摔的样子。通过沟通,这个学生悟性好,接受知识能力强,但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理想,悲观失望,心理上存在很大的学习障碍。泡网吧、打架斗殴、挑衅闹事,就是不学习。从上网入手,让他在网上收集与教材有关的资料,查一些课堂讲授的扩展性知识,推荐他阅读励志的书籍、名人传记等等。在学习上,进行个别辅导。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和努力,慢慢地融入了集体。不仅学习进步很大,其他方面表现也很优秀,令同学刮目相看,家人为他感到骄傲,本人体验到了生活和学习的快乐,对未来充满信心。
二、用心与学生相处
中职是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的危险期。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既要经历青春期的生理巨变,也要经历心理发展的种种困惑。他们脱离了以往被家长老师时刻关注的氛围,离开家,独自投入到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中,要遵守校规校纪,学习文化专业知识,还要学会合理支配课余时间,与人相处。在这一特殊时期,教师不能上课来,下课走,要多与学生交流,耐心解答他们的疑惑,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尊重他们的心理需求,走到他们中间去,倾听、关注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疏导不良情绪,化解矛盾在萌芽中,引导他们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并使其健康发展。特别是对那些来自农村留守家庭的学生,以及来自离异家庭的学生,更要格外关心。他们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承受了这样那样的创伤。所以对这些缺乏亲情的学生,教师更要付出爱心,排解他们内心的烦恼,指导他们正确面对成长中出现的挫折和逆境,学会如何愉快地生活学习。
三、课外活动多样化
中职学生,除上课外,日常生活也在学校,课下有许多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可根据学生们的不同心理发展需求,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例如,有的学生好静,爱学,有的好动,个性张扬,等等,可以建立课外阅读小组、各学科的学习兴趣小组,组织一些运动类比赛、演讲比赛、书法绘画展等。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满足他们的表现欲。通过这些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这些活动中,学生们看到自己的潜能,激发自己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关键词】高职图书馆;新生教育;心理健康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社会上又开始了传播读书无用论。同时,市场经济下形成的一些不良思潮如以钱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思想进入到高校中,使的一些学生形成了不良的价值观。也使很多学生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甚至酿成了惨剧。因此,必须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高职生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升入大学后,由于与高中环境的强大反差,一下子很难适应。很多学生容易迷失方向,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再者,同学舍友之间相处容易产生矛盾。如果不加以及时的疏导,很容易酿成惨剧。高职图书馆拥有大量的有关心理健康的书籍和电子资源,不但可以为高职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空间,而且可以为新生生做学科导航。
一、高职图书馆要为新学生做好情感教育
高职生自学能力比较差,新生进入图书馆比较盲目,不知道如何利用图书馆。因此,高职图书馆要在新生入学之初就要开展新生入馆教育,帮助学生及时的了解图书馆,学会利用图书馆。在为新生开展入馆教育时,要侧重心理健康教育书籍和电子资源的介绍。在日常的服务中,要用热情感染新生,要用学识感化学生,要用书籍引导学生。
图书馆馆员每天要接待很多各式各样的学生,在帮助学生选书和为学生做学科导航的时候,要通过用身体语言、态度、笑容、轻松的氛围来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感,并用鲜活的事例向新生传达相关的理论,帮助他们建立起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帮助他们准确定位,促进自我的发展和实现,引领他们适应大学生活。
高职馆要为新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科馆员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图书馆馆员与学校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相比,接触到的普通学生要更多一些,因此,馆员要认真学习有关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不放弃任何一个言传身教的机会,将自己乐观积极的态度通过有效的方式传递给更多的新生。
二、高职图书馆要为新生提供更多心理健康教育视听服务
高职图书馆拥有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期刊、报纸。可以为新生提供各种信息服务。高职图书馆要及时掌握大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阅读倾向,及时解决学生在查询检索当中遇到的问题,将学生急需的文献资料及时地发送的他们手中。学生利用这新信息服务,可以拓宽知识面,开阔眼界,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资源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高职图书馆应顺应时展需要,创新多媒体视听服务。众所周知,视听服务深受新生的喜爱。因此,高职图书馆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和讲座尽量视频化。图书馆应不断搜集和积累反映本校学科特色的教学课件、精品课程、名人访谈等音视频资料,购买满足学生自助学习和文化休闲的多媒体数据库。
三、打造的学科馆员服务团队和学生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团队
学科化服务是高职图书馆对学科资源进行重组和再利用,为师生提供的深层次、专业化、个性化的专题服务,是图书馆提高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高端服务,其本质是知识服务。
专业化的学科馆员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基础和保证。要加强学科馆员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同时学科馆员要开展特色服务。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信息检索服务。通过利用图书馆电子数据资源优势,积极为学生提供心理心理疏导的方法和心灵疗养读物。
图书馆志愿者是一个特殊的读者群体,他们以其无私奉献态度参与图书馆业务管理,有效加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激发图书馆服务和创新活力,同时弥补人力资源不足,可以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和形象。
因此,图书馆要大力招募志愿者,为自愿者提供独立办公室和宣传活动空间,还可给予适当的经费和物质支持,凸显其与普通读者的不同,激发其荣誉感。同时,图书馆应配合学校有关部门,每学期以学校名义进行一次图书馆志愿者工作的总结和表彰,及时对志愿者的工作予以肯定,满足他们得到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积极推进图书馆的勤工俭学岗在优秀的图书馆志愿者中产生的机制,对稳定队伍和吸引新人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高职图书馆要充分挖掘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
图书馆拥有大量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献资源和电子资源。高职生使用智能手机阅读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而在高职生中玩微博的人数众多,因此,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微博提高学生参与馆藏资源的建设。高职图书馆微博可以通过文字、照片、视频等多种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书籍的馆藏信息,介绍新书,介绍新的数据库等馆藏资源,从而调动读者的兴趣,提高馆藏资源的使用率。同时,通过微博,高职图书馆还可以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书评”活动,学生可以介绍自己看过的印象最深的书,或者根据图书馆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围绕主题开展微书评,分享读书心得。
五、高职图书馆应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信息检索课程建设
高职生大多基础比较差,自学能力不强,心理健康知识匮乏。因此,需要专业辅导人员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高职图书馆应该加快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检索课程的发展,使信息检索更有倾向性和专门性,更加侧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信息检索。高职图书馆在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检索课程建设方面,应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具有特色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基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检索课程教学活动。
高职生在进入大学后必要掌握信息收集的能力,必须要掌握自学的能力,必须掌握获得知识的渠道。图书馆可以针对新生滚动开展各类专题讲座,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举办中图分类法、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应用;数字图书馆的利用和网络资源的检索利用等多种专题讲座。让学生充分感受网路时代的学术气氛,宣传丰富的数字资源。
六、结束语
当今信息时代,高职生的各种需求都是和学科馆员的信息咨询分不开的。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不仅要有图书馆情报的基本知识,还必须加强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在热情的接待新生入馆的同时,还要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教会他们图书馆信息检索系统的使用,提供给他们海量的多媒体信息资源。同时,要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讲座和座谈,不断的创新服务方式,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卢颖婷.网络时代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J].图书馆工作,2013,(3).
[2]潘柳燕 刘惠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初探[J].高教论坛,2007,(5).
[3]陆高峰.微博时代的大众传播转向[J].军事记者,2011,(10).
[4]庄玫 何玉 武丽娜.清华大学图书馆网络环境下的读者互动建设[J].当代图书馆,2011,(4).
关键词 中职学生 心理健康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环境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国内大量的调查显示,在我国青少年学生中有10%~20%的学生存在有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心理疾病,且随年龄增长有日益增多的趋势。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关系到我国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可以说,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以及学生家庭幸福安康的需要。尤其是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1 新形势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家长、老师们关心学生成长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学业成绩、身体健康、以及升学等问题上,往往忽略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尤其是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特殊的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其生理和心理等方面都在发生显著的变化,而这一阶段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中职学校的学生就是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
中职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普通高中生有所不同。这一个群体中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一般,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中考失败或初中基础不扎实上不了好的高中学校,才去中职就读的,因此这一部分学生的心理是比较自卑、缺乏自信心的;极易被困难和挫折所击倒;也有的学生情绪低落,生活较懒散;另外,中职学生由于没有高考压力,所以学习动力普遍不足,加之他们原有的基础比较薄弱,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技能训练时,难免感到束手无策,久而久之便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中职学校学生大部分是内宿生,还必须学会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的增多,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集体生活中易引起各种心理冲突,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便会引发种种心理障碍,例如:人际关系的紧张、失调,任性孤僻,社交恐怖、焦虑,常有苦闷、厌烦等心理,有的学生甚至还用烟和酒来麻醉自己;同时,有的学生自律性差,自我反省意识薄弱,对教师的批评教育置之不理,甚至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逆反情绪明显,遇到问题易冲动,甚至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进行解决,严重者可能会犯罪或自杀;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伴随着性生理的发育成熟,在处理异性关系方面也是容易出现问题的,有的学生可能会早恋,甚至做出越轨行为,对双方的身心健康、学业造成严重损害。
2 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2.1 应试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方面心理压力大,而面对挫折的承受力又差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实有的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形成了。这与现阶段我国的考试制度、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等有一定的关系。这些年虽然我们一直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但实际上大多数学校依然是被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所笼罩。而应试教育下激烈的竞争和繁忙的学业,则是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而家长们的期望,更是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心情压抑。当他们面对自己不理想的成绩时,也就在学习上失去了信心。这些年自国家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普高和中职学校的生源明显发生了变化,学生纷纷加入高考大军的行列,优质生源大部分流向普高学校,而进入中职学校就读的相当一部分就是学习成绩差、家庭难以管教、进不了高中的学生,或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所以这部分学生明显具有自卑的心理。而学生进了中职学校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兴趣不高等等也就造成了厌学。另外,在学校里与学生接触密切的老师们,其人格特征及教育风格对学生影响也甚大,例如有的教师情绪不稳定、心胸狭窄,则学生也容易形成猜疑、任性、自负等不良性格。
2.2 家庭因素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社会对人的影响首先是通过家庭来实现的。家长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教育方法以及家庭成员的和睦程度等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父母各方面素质比较高的话,往往可以成为孩子学习模仿的榜样,可以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例如:在一个民主平等型的家庭里,孩子比较容易形成自信、诚实、独立等性格特征;相反,在一个专制暴虐的家庭,孩子则容易形成冷酷、粗暴或者胆怯等性格特征。而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也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若家中“冷战”不断,则孩子往往会缺乏安全感,心中充满焦虑和恐惧。
自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独生子女由于生活的环境比较特殊,成长过程中的孤独以及长辈们的百般呵护,往往会使他们出现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偏执等心理问题,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缺乏自理能力,不合群。另外,还有一些孩子属于“留守孩子”,父母为生计长年在外打工,疏于管理,年迈的爷爷奶奶难以承担起教育的责任;有的则是生活在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在这样环境下生活的孩子身上更容易产生冷漠、孤僻等心理问题。
2.3 社会环境、不良群体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污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和消极因素也反映到人们的思想道德上来,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念大量呈现,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一些人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各种不良思潮对中职学校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为中职学生社会经验少,主体意识不强,价值观念也往往不稳定,辩别是非的能力差,所以社会上种种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都可能会毒害着孩子们的心灵。
2.4 学生自身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
2.4.1 中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
中职阶段是学生成长、发育的鼎盛时期,处于此阶段的学生,其体形和性征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生理上的成熟使他们在心理上很自然地产生“成人感”,他们有强烈的独立意愿,喜欢不受别人管束,可家长、教师却又喜欢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这自然就引起了学生的反感。有的学生甚至会故意跟家长和老师过不去,经常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事实上,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还远未成熟,例如,遇事不能保持冷静,意气用事,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在交友、花钱等方面缺乏理性,易受诱惑;一些早恋的中职生对他们的早恋行为所涉及的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缺乏认识,但却又对家长的干涉表示不满和反感等等,对于中职生这种逆反的思想和行为,假如长辈们不能正确地加以引导,则很容易养成他们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
2.4.2 青春期学生受到较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困扰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由于性意识的萌发使他们对异性产生了特殊的情感体验,有的可能导致“早恋问题”,而中职生本身自控能力差,一旦恋爱,真正能在学习上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是很少的;由于心理发展并未成熟,所以中职生们往往不能正确理解两往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例如:怎样对待爱情,爱情要不要负责任等,形成极大的心理矛盾。而部分家长、教师又对“早恋”视为异物,没有及时、主动、耐心地对孩子进行合理引导,这让学生心理受到严重困扰。由于有的家长和老师不能遵循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很容易使孩子抑郁成疾,做出偏激的行为,这也是青年学生犯罪率居高不下的因素之一。
2.4.3 学生彼此之间人际关系的不协调
现在的孩子大都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在父母的呵护下,生活上一帆风顺,逐渐形成一种依赖心理,而心理承受能力又差,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中职学校大都是内宿生,大家要朝夕相处,但由于学生们各自家庭背景、生活习惯、性格特点都有所不同,同学之间又缺少了沟通,因此很容易产生矛盾,而学生往往会因处理不好同学之间的关系而焦虑不安、苦恼。尤其是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单亲家庭在不断增加,会给孩子带来诸多的心理伤害,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与新形势下的育人要求格格不入。可见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3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3.1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因素的作用,使学生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学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特别是心理的健康成长。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来说,首先,学校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应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讲座。其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以及班主任工作和第二课堂活动中去,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再次,要注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避免教育流于形式。 要帮助学生端正对心理健康咨询的认识,要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控,如转移情绪、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等。其中,班主任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尤其是班主任,是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他们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品德、学习等各方面都比较了解,当学生出现各种心理矛盾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疏导。事实上,许多学生遇到问题不与家长交流,却愿意跟班主任诉说,因此,只要班主任方法引导得当,就可以帮助学生疏导压力,排解情绪。师生关系亲密了,也就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3.2 重视家庭因素的影响,给孩子一个健康发展的温床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光靠学校是不够的,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必须努力用心地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氛围;同时,作为父母,我们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心理素质,用科学的方法来管教孩子,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尤其是父母之间关系要和睦,要共同关心孩子,教育孩子,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幸福感和归属感。家长要多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要尊重孩子的情感。一旦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耐心地教育、引导。如:对有社交恐惧心理的孩子,家长应多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同龄人接触,鼓励他们多交友,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经验对孩子加以指导;在学习上,父母要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和勇气,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千万不要嘲笑、打击他们;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和障碍,让孩子去体验,从中锻炼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品德。
3.3 正确认识中职生的独立意向,加强适应性教育
中职学生的“独立”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变得强烈,作为父母,要防止出现两个极端:一是一味压制,一是过度纵容。两者都不会有好的教育结果。我们应做到尊重他们的正确意见,有事同他们商量,采取鼓励为主的教育方式。家庭中的一些重要事情让孩子参与讨论、决策,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对孩子取得的成绩要及时肯定;在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给他们多一些鼓励。使他们愿意与父母讲心里话,以帮助他们处理好生活中的矛盾。
在学习中,有相当一部分中职生会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自卑或焦虑。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鼓励。注重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不能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细心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自身的才华。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可以让学生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励学生的上进心,这有助于他们克服自卑的心理,提高他们抗挫折的能力。
3.4 注重社会环境的影响,让学生置身于一片心灵的净土
中职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社区的人文素质和环境特征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社区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除了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完善的活动设施,提供干净、舒适的物质环境以外,还必须努力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社区精神环境,同时在社区内还必须设立区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并加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学习机会。要净化社区周围的环境,坚决依法取缔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娱乐场所,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学生的腐蚀和渗透;充分拓展社区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繁荣社区的文化,并积极利用社区的宣传阵地进行健康心理的普及,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区环境。
3.5 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学生心理档案,简单来说就是指记录学生心理状况的材料总和。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可以让我们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状况,并且能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每个关键时期给予学生相应的辅导和心理咨询;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还能早发现,早干预,防止极端情况的发生;也有利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如果老师对学生的个性比较了解的话,那么他就能比较容易地做好学生思想的转化工作,减少盲目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每个班级还应该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并对其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理委员能起到一个上传下达的作用,作为同龄人,心理委员可以更好地发挥朋辈心理辅导作用。